第一篇:新时期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培育开发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作为我省##城市,如何加速结构调整,构建外向型优势农业,实现“兴边富民”目标,已成为亟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廓清思路,规划引导,为农民指明调什么
科学规划主导产业。扩张出口果菜业。抓住俄滨海边区2/3果菜依赖中国进口的契机,积极引进名优特品种,大力建设出口果菜反季节生产基地。2004年,果树面积达##万亩,发展蔬菜5万亩,出口地产果菜5万多吨,创汇400多万美元。我们将根据俄市场需求,加快组建以外经贸公司为主体的果菜销售集团,实现贮藏、保鲜、包装、流通增值,规划到2008年发展果菜##万亩,产量21万吨,成为全省沿边最具活力的无公害出口果菜基地。提升食用菌业。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发展袋栽木耳##亿袋,总产700万斤,收入超亿元。我们将继续巩固和规范专业镇、村、户建设,推广优质菌种,扩大黑木耳、菇类生产规模,到2008年发展食用菌2亿袋,实现耳、菇平分秋色。壮大药材业。引进培育优质种苗,发展药材近3000亩。我们将依托资源、气候优势,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全面推广药林、药草间作套种,2008年发展中药材3万亩,成为全省医药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发展畜牧业。稳定猪禽生产,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及特种养殖,畜牧业产值达8393万元,占农业产值23%。我们将大力发展草食畜禽,鼓励兴办家庭牧场,2005年猪、牛、羊、禽、鹿、蜂、熊饲养量形成规模,建成对俄出口无特定病原和药物残留畜产品生产基地。
因势调整区域布局。组织专家会诊团逐镇摸实情、比产业、算效益,调整、培育“一镇一业”。##两镇发展中药材2000多亩,占全市66%;##
第二篇:新时期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培育开发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作为我省##城市,如何加速结构调整,构建外向型优势农业,实现“兴边富民”目标,已成为亟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廓清思路,规划引导,为农民指明调什么
科学规划主导产业。扩张出口果菜业。抓住俄滨海边区2/3果菜依赖中国进口的契机,积极引进名优特品种,大力建设出口果菜反季节生产基地。2004年,果树面积达##万亩,发展蔬菜5万亩,出口地产果菜5万多吨,创汇400多万美元。我们将根据俄市场需求,加快组建以外经贸公司为主体的果菜销售集团,实现贮藏、保鲜、包装、流通增值,规划到2008年发展果菜##万亩,产量21万吨,成为全省沿边最具活力的无公害出口果菜基地。提升食用菌业。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发展袋栽木耳##亿袋,总产700万斤,收入超亿元。我们将继续巩固和规范专业镇、村、户建设,推广优质菌种,扩大黑木耳、菇类生产规模,到2008年发展食用菌2亿袋,实现耳、菇平分秋色。壮大药材业。引进培育优质种苗,发展药材近3000亩。我们将依托资源、气候优势,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全面推广药林、药草间作套种,2008年发展中药材3万亩,成为全省医药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发展畜牧业。稳定猪禽生产,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及特种养殖,畜牧业产值达8393万元,占农业产值23%。我们将大力发展草食畜禽,鼓励兴办家庭牧场,2005年猪、牛、羊、禽、鹿、蜂、熊饲养量形成规模,建成对俄出口无特定病原和药物残留畜产品生产基地。
因势调整区域布局。组织专家会诊团逐镇摸实情、比产业、算效益,调整、培育“一镇一业”。##两镇发展中药材2000多亩,占全市66%;##发展袋栽木耳6600万袋,占全市66%;##、##发展果树10.5万亩、蔬菜3.5万亩,分别占全市84%和70%,初步形成了“南药、北菌、中果菜”的外向型优势产业区域布局。
积极扶持专业生产。深入开展“建争带”活动,实行干部包村屯、包产业、包项目责任制,扩大各类专业村、户生产规模,形成“一村一品”、村村联动、户户行动的聚集和联动效应。涌现专业村、一品村55个,占村屯总数的54%。
二、创新模式,示范带动,让农民知道怎么调
流通市场链接型。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模式,使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常建市常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建设##大市尝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出口果菜批发市场,规范农副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放大市场拉动作用,形成了外联市尝内结农户的区域性营销网络。抓经纪人。靠政策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农技人员、下岗职工和农村能人从事加工运销业,放手放胆搞活农产品流通,经纪人队伍已达2500人。供信息。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提供价格、生产、供需信息和中长期市场预测,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树品牌。整合农副产品品牌,统一包装、销售,扩大了市场份额。签订单。组织经营配套的外经贸企业、涉农企业与基地村、户签订农副产品收购合同,以销定产,承包承销,降低了农民市场风险。
科技园区辐射型。推行“园区+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进农产品高产高效。争取专项资金建设农业高科技试验示范园区。建成##条万亩无公害果树节水灌溉示范带,启动建设国家级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重点建设对俄星火国际化示范项目、蔬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基地,3年内主导产业品种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挂、靠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区。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吸收和推广科技成果,推动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鼓励农技人员留职留薪领办、创办示范园区及农业科技企业。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和劳力投入等形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培植了一批新型科技示范户。鼓励干部群众投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园区。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点)32个,推动了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推广。##镇干部和农技员租赁农民土地300亩,引导示范全镇农民集中连片种植日本圆葱470亩,把风险留给了自己,把经验传给了农民。
加工企业带动型。推行“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政府提供服务,企业负责市场调研和收购,农民只管种养,建立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政府减税让利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在市场介入、资质评估、项目审批、产品进出口、基础建设、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全方位让利,促进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成长壮大。累计投资、减免3000余万元,重点扶持##等百户优加工、贮藏、包装企业,年销售农副产品7万余吨,延伸了产业链条。龙头企业让利反哺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设立结构调整风险基金,以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方式反哺基地和农户,实现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近两年,老黑山淀粉厂出资62万元补贴农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积极探索增收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民股份合作,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及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改变了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模式。
行业协会调控型。推行“协会+能人+农户”模式,按产业组织龙头企业、购销大户、流通组织和农民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开展生产、经营和科研活动。市食用菌、果菜、烤烟产销协会及300多个分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形成了“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组织拓市潮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市食用菌专业协会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食用菌科研中心为培训示范基地,以农村经纪人为桥梁,把尽可能多的农户生产纳入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和联合开发之中,形成了食用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体系。吸纳##等##家外经贸企业和63个基地村、5000多户农户加入市果菜专业协会,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尝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果菜生产新格局。
大户群体扩张型。推行“大户+农户”模式,重点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总结评比大户。培养树立各类大户200多户,运用交流经验、参观考察等方式推动生产,一批高效标准化果菜园、万元效益田、50万株苗圃、千头猪尝500头肥牛尝万只禽养殖场迅速隆起。扶持发展大户。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与大户挂钩,全力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尝信息联盟;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干部参与大户生产经营,促其成为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宣传表彰大户。召开优秀大户表彰大会,推介典型经验,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促进典型辐射到户、带动到户。
劳务团组转移型。推行“劳务团组+农户”模式,组织农民离土离乡从事非农生产,促进增收。大力开展对俄劳务合作。发挥地缘、劳动力及科技优势,以##公司为龙头,有计划地组织劳务团组赴俄开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在俄创建了一批综合开发型农场,并向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建筑工程承包等领域拓展。2004年执行对俄农业合作项目37项,合同派出劳务人员##人、总值##万美元。有序组织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发挥亲缘优势,鼓励农民到国内发达城市及国外务工经商。##镇8000多朝鲜族人口1/3在外打工,年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积极鼓励发展二、三产业。实行户籍、经营、政策、办事手续、子女入学“五放开”,鼓励农民进城购房落户、经商办厂。全市从事二、三产业农民1.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9.5%。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使土地集中到种植大户手中,为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三、尊重~,维护利益,给农民保障放心调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摒弃“一阵风”、“一嘴噘”、“一刀切”的长官意志,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和民主权利,做到了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市乡干部改进作风,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营造了齐心合力推进结构调整的良好氛围。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xx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执行“一项制度”、“八个禁止”规定,坚决防止负担反弹,实现了“减负促调整”。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准确把握农产品生产规律、市场需求、价格走势,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组织镇村干部学习世贸规则,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学会运用保护措施有效规避风险。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落实优质优价政策,提高农产品质量。打破一己利益局限,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损农坑农行为,强化执法监查,维护公平竞争,净化市场环境。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多予、少娶放活,积极主动为农村出谋划策。搞活土地使用权,补贴新上项目,引导股份合作和规模扩张,促进了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优势产品的聚集。制定调整规划,及时提供指导,深入挖掘典型,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最大限度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调整积极性。牵线搭桥,结对挂钩,完善服务,使农民真正在结构调整中富起来。
第三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按照上级的文件指示精神,我镇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工作目标,结合樊相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吸引农业大户、种植能手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制定了现代畜牧养殖、蔬菜瓜果、设施农业等发展规划,围绕生姜、食用菌、大地蔬菜及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采取的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推动发展。着眼于落实县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作任务,充分认识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立由镇党委政府领导、农业技术人员、村“两委”班子组成的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农业结构调整办公室,负责围绕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目标,积极抓好项目申报实施,带动和引导群众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并积极帮助解决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问题。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搞好督查考核。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工作责任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解到人,同时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确保预期
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开展地块调查登记建档工作。由各包村领导牵头,组织包村干部、村组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地块调查登记建档工作,将每一宗地块性质、面积、地名、户主姓名、劳力情况、现用情况及规划用途等内容一律标注清楚,并按户签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责任书,确保每一宗地块都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进行农业生产。
(二)明确责任、层层分解、重点扶持。将任务层层分解,实行班子成员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齐心协力,充分发动群众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在普遍动员各行政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同时,注重发展种植蔬菜专业村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上官、小屯、留村、连铺、秦庄等传统种植先进村优先发展蔬菜种植,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资金上的扶持,技术上的指导,从而调动群众发展成方连片规模种植的积极性。
(三)广泛宣传、加强引导、组织培训。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进度,使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创先争优的重点聚焦到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上来。除了召开广播会、群众会进行广泛宣传之外,我镇还组织群众外出到山东省、我县张三寨、丁栾、满村等地参观学习当地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超前的种植管理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发动,我镇充分调动了群众进行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农户种植的水平,镇里农业技术人员加强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他们分赴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指导农户种植,并发放了大量的农业技术书籍,确保群众发展高效农业成方连片,优质高产。
(四)制定优惠政策、奖优罚劣、示范带动。在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中,突出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的主体是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注意培养典型,镇里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工作突出,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每流转100亩耕地奖励500元,每建一座大棚奖励100元,对落后的单位和个人,取消年终各项评先评优资格,通过严格奖罚,充分地调动了镇村两级干部的积极性,纷纷制定各自的发展思路和实施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取得的成绩
通过努力,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农业生产结构有了新转变,高效经济作物、食用菌、生姜、中药材、果木花卉等成为新的增长点。经过调整,我镇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生姜、大地蔬菜、苗木花卉为主导的高效农业发展格局。洋葱、马铃薯、葛根、板兰根等高产经济作物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二)农业生产布局有了新突破,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许多村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重点产品和产业。如上官的大地蔬菜、八黑马的生姜,小屯的红提葡萄,留村、连铺的中药材、洋葱,谷寨的食用菌等,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新提高。一是发展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全镇涉农企业5家、农业合作社24家;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化基地。全镇已建成红提葡萄基地1000亩,生姜种植基地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00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500亩,通过基地流转了土地,农民获得了租金,部分农民还成为了在涉农企业、合作社务工的工人,充分发挥了各类基地增收致富的带头示范作用。
(四)农村产业结构有了新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通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渠道。据调查,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成立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流转了20000亩耕地,使外出打工人员增加了3200余人,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34.5 %。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179.47元,比上年增长11.02%,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6%。
目前,我镇通过深入开展农民增收致富活动,坚持以合作社、种养大户、种养能手为依托,采取多种办法、多项措
施鼓励群众发展高效农业,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截止目前全镇共新发展高效农业5955亩、发展大棚550座,分别占全年任务的99.3%和91.7%,初步实现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第四篇: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调研报告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据光明日报报道,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来看,我国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从销售市场来看,沿海省份已呈现由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主的趋势。
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这次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同于以往的调整。第一,矛盾的层次深。这次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再仅仅是“多了少了”的问题,而是要适应温饱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需要;不仅是农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农村、整个国民经济甚至全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要适应面临加入wto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第二,调整的要求高。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已不再是调整面积、产量的问题,而是通过调整生产出既满足多种社会需求又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农产品。第三,调整的难度大。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既存在着资源、环境的约束,更存在着技术和市场的约束,既存在着体制方面的约束,更存在着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的约束,既存在着现有农村产业结构运行惯性的约束,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的约束。因而,调整难度较以往加大,仅靠单项突破已难以奏效,需要综合地、系统地把握和解决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农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再次,把农业作为可以发挥我国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产业来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实施中突出重点。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据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原则对传统体制下所留下来的各类为农业服务的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化重组。其次,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产业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第三,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再单纯依靠原有的四级推广网已远远不够,还应通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千家万户”的网络,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网、广播网,以及电视、电话等网络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第四,健全农业种苗、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的检测体系。这是农业走向标准化、精准化、高效化、国际化的必要保障。传统的依靠眼看、手摸、牙咬的质量监测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较大,需引起重视,及时赶上。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举措
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首先要认清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化,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深层次、大规模、大力度的调整。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调整任务,必须克服直线思维、惯性思维、传统思维方式;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小农意识;克服重眼前,轻长远,急功近利的短视毛病。树立可持续发展等新观念,培养居安思危,奋力拼搏,主动出击,抢抓机遇,想大做大,敢干实干的新意识。
发挥优势,超前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在自然秉赋、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超前的眼光,审时度势,瞄准市场需求,并不断以此为基础发现、创造和发挥新的优势。
突出特色,改善布局。只有发挥优势,才能形成特色,才能造就优势。各地依据和寻求优势、发挥优势的过程,往往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又是形成其经济特色的过程。现实中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即是这种特色经济的雏形。伴随众多地域特色经济的形成,宏观经济结构布局也会随之改善。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科学分析各地优势、特色和市场潜力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和引导,逐步造就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态势,从而改善整体结构布局。
科技创新,勇立前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有赖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广大科研人员乃至全社会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发展民办科研事业。其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引进先进适用高效的农业高新技术,包括引进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技术。第三,积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有关高等院校兴办农业高新技术实验开发基地,以缩短科研与生产的时空距离。第四,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办好现有的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把这些园区办成农民学得会、学得起的示范样板,切实发挥其社会示范功能。第五,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第六,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广。
瞄准国外,抢占市场。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存在着大生产与小市场的矛盾。解决后一矛盾的根本出路,一是“减少农民”,既可通过在国内发展二、三产业,也可以通过劳务输出到国外就业。目前,我们的劳务输出亟待大力开发。再就是把农产品市场拓展到国外。尤其是农业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更应尽早瞄向国外去抢占市场。第一,加强国际交流,抓紧学习和适当普及国际市场的通用规则,有针对性地调查了解不同国度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第二,深入分析我们的差距和优势,找出突破口和突破方向,制定出系统科学、切实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第三,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在国际市场上搏击称雄的经营人才,营销人才。
组织再造,形成合力。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应大力推行产业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各种协会、研究会、理事会、联合体等组织形式,进一步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作用,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松散的生产环节连结起来,形成产业化、一体化经营,以形成合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五篇: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农业发展的目标、条件与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过去的资源约束为主转向以需求和资源双重约束为主;农产品供求的主要矛盾开始从供给总量不足的数量问题转变为供求之间因品种和品质不适宜而形成的结构问题和“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要注重有效配置农业资源
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农业资源,使之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合同定购制度,使合同定购数量与价格的确定能切实起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发挥价格杠杆对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激励和诱导作用,除了反映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方面外,还集中反映在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流通环节进行合作,构造新型的流通合作组织,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弱小的农户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
对土地资源进行进一步规划,一方面围绕区域比较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开辟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条,在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特别是培育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生产和加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资源整合,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验和创新农业生产的新的机制,新的组织形式,在农产品品质一致性、农产品生产技术服务、优秀农产品推广、农业生产要素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后劲的目的。为适应农产品国际竞争要求,加快劳动力转移,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应用农业机械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目标,加大农业固定成本的积累和农业投资力度,逐步加快农业资本积累的步伐,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成本中固定成本的增长。
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的突出表现是技术壁垒,而农产品是对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农业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会使农业生产能力遭到破坏性的影响,因此保持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产品品质质量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农产品的生产必须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投入的化肥、农药标准与投放数量符合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的要求,生产过程符合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要求。国家也需要统一制定农产品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要注重优化整合农产品
优化整合农产品,首先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农产品品质质量是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是增大农产品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空间,促进农产品市场实现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农产品的层次化、专用化发展为农产品品种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市场开发引进不同品种,开辟新的国际农产品市场,通过产品差异占据市场,避开通过激烈的价格竞争争夺市场。中国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尽管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的要求,中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已经从过去的追求数量为主的“增产”战略转向了以追求质量和效益为主的“增收”战略,中国农业生产确实达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但这是以土地超负荷使用,土壤有机元素靠外来补充的情况下实现的,土壤板结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休
耕”以实现耕地恢复肥力也将是农业资源整合的又一个新的内容。农业“休耕”必须有总量供给平衡的保证,因此,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可从三个层次全面优化整合农产品。(1)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层次的结构,根据自然资源、市场情况和相关产业发展,调整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水产养殖业的产业构成,扩大市场需求大的产业的生产规模,缩小市场需求萎缩的产业的生产,并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联动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资源、市场规模和相关产业相协调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地域有农产品进出口的条件,应该有限发展出口量大的产业,摆脱国内市场需求约束,发挥产品出口对地方经济的“引擎”作用,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产业升级,提高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2)调整优化产品层次的结构,协调生产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优化部门内部产品结构,使产品既符合地区资源优势,又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比如吉林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玉米种植业,形成玉米产业等。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要考虑资源、市场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单一因素造成市场风险。(3)调整优化产品品质层次的结构,即根据资源和市场需求及相关产业发展,调整某一中产品内部品质层次的资源配置,实现产品品质与市场需求的协调一致。随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主要追求数量上的满足和保障逐渐转变为转向追求品质的满足,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的生产必然在结构上突出品质和质量,把提高品质作为农产品生产的结构灵魂。农业生产对品质质量的追求和农业主管部门对产品品质质量标准的规范,使农产品在品质质量上分为多个层次,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一方面,细分了农产品市场,为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为农产品生产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培育了农产品的市场信誉,为农产品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作好了准备。在以市场竞争为目的的经济生活中,特殊品质的农产品具有专门的应用途径,在产品品质多样化、优质化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的专用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
要注意利用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竞争力
在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后,我国可以在有限度地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前提下,对国内农业实施适度的保护政策。所谓有限度就是只开放部分农产品市场。这部分市场的开放,一是不能冲击国内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就业,二是开放的目的主要是调剂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余缺,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转换。所谓适度保护政策是指在不违背关贸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体系有关农产品贸易协定的条件下,根据中国国情和财政实力,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给予必要的保护,并对农业生产进行扶持。
根据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措施要分别确立长期措施和短期措施。由于“绿箱”措施以政府提供一般性服务、农业安全和环境保护为主旨,免于削减义务,用好“绿箱”措施是政府长期战略。当前,中国在部分“绿箱”措施的实施领域还不具备载体,如缺少行业组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箱”措施的应用。另外,短期内国家财政收入的预算约束,也不足以支持“绿箱”措施的深度实施。从中国现阶段看,关键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黄箱”措施以补贴和价格支持为主,对国内农业生产的支持作用更大,更直接,短期内农业政策,以“黄箱”措施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