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018 马克思主义学院
目录
初试考试大纲........................................................0 636 马克思主义原理..............................................0 96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1 复试考试大纲........................................................3 政治经济学......................................................3 思想政治教育学..................................................4
初试考试大纲
636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考试性质
本考试作为我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初试。
二、考察目标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要点之间和各个原理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原理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五、考试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哲学、世界观概念,理解哲学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及其理论品质。深入理解哲学基本问题与其内容以及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掌握物质、实践、运动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理解意识的本质,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深入理解实践的特点及其基本形式,深入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条件,深入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指导意义。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掌握发展矛盾、质、量、度概念,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理解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深入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深入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深入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掌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概念,理解,理解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区别,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解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二次飞跃及其条件,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深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深入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深入理解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五)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掌握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地理环境概念,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理解社会意识的构成,理解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深入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深入理解地理环境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深入理解社会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六)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概念,理解生产力的要素,理解生产关系的要素,理解上层建筑的构成,理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深入理解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七)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掌握社会形态、人民群众概念,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的作用),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深入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深入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深入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八)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掌握社会进步概念,理解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人的本质多方面的含义,理解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理解共产主义的三层含义,深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96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一、考试性质
本考试作为我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初试。
二、考察目标
(一)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要成果。
(二)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三)能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社会。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题型
题型包括简述题和论述题。
五、考试内容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环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及改革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大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实践。
(五)“一国两制”战略思想形成、发展及内容与实践。(六)中国当代国际战略思想与外交政策。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领导核心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复试考试大纲
政治经济学
一、考试性质
本考试作为我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初试。
二、考察目标
(一)系统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熟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了解政治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能够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深刻理解生产关系的实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四)具备熟练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当前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题型
题型包括简述题和论述题。
五、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三个部分。
(一)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商品和价值;货币与货币流通量;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竞争与垄断等内容。
(二)资本主义经济: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分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三)社会主义经济: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等内容。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思想政治教育学
一、考试性质
本考试作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初试。
二、考察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考试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考察、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过程及其规律、对象、目的和任务、内容、原则、方法和艺术、载体、环境、评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与培养等方面。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上述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题型
题型分为简答题、论述题。
五、考试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特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四)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目标结构、内容结构。
(五)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关系、教育客体研究的历史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及特点。
(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及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开发。
(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思想政治教育教程的特征、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结构与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发展。
(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与准则、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
(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基础、理论、内容、趋势。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第二篇: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015 文新与新闻传播学院
目录
初试考试大纲........................................................1 663 文学综合....................................................1 964 语言学综合..................................................2 965 新闻学基础..................................................3 927 文化产业概论................................................4 354 汉语基础....................................................4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6 复试考试大纲........................................................8 文艺学综合知识..................................................8 现代汉语........................................................9 古代汉语基础...................................................10 中国古代文学...................................................11 中国现当代文学.................................................12 儿童文学理论...................................................12 比较文学.......................................................13 新闻学与传播学.................................................14 文化产业管理综合知识...........................................15 中国史.........................................................16 应用语言学.....................................................16
初试考试大纲
663 文学综合
一、考试性质
文学综合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传媒文化7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传媒文化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所必备的文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方法、综合能力和专业潜能,通过考试选拔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其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欧美文学)分别占40分、40分、35分、3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60分,分析论述题60分。
四、考试内容
文学概论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文学理论的学科属性;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创造活动的特点和过程,包括艺术构思、灵感与形象思维等;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文本的构成形态;文学典型与意境;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掌握中国历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及文学现象的程度 ;熟悉中国历代著名作家及经典作品的程度;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演变流脉、基础知识和概念、重要作家作品、主要思潮运动、前沿文学现象和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外国文学(欧美文学)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欧美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欧美文学各个时期出现的重要思潮、流派、作家和作品;欧美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征;中西文学与文化的异同;运用外国文学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欧美文学问题。
五、是否需要使用计算器
否。
964 语言学综合
一、考试性质
语言学综合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所必备的语言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方法、综合能力和专业潜能,通过考试选拔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其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各占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60分,分析应用题60分。
四、考试内容
语言学概论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对语言本质和语言不同功能的认知;对语言系统各种构成要素(语音和音系、语法、语义和语用)的分析和描写;对语言和文字关系的正确理解;对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语言接触、语言系统的演变的表现和规律的认识;对实际语言现象的理论解释等。
古代汉语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对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现象的准确解释;对古代汉语文献的熟练阅读;对文字、音韵、训诂、句读等传统语言 2 学知识的了解等。重点考查古汉语中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现象的具体描写分析以及对分析方法的科学运用;对现代汉字的性质、整理与应用情况的了解;对现代汉语修辞学基本知识的一般把握。重点是对现代汉语实际语言事实和现象的科学分析和理论阐释。
五、是否需要使用计算器
否。
965 新闻学基础
一、考试性质
新闻学基础是传媒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考试目的是为了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传媒文化专业硕士学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专业潜能,以通过考试选拔高素质的优秀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新闻事业发展和国家文化建设培养人才。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结构:新闻学理论50分,新闻史40分,新闻实务60分。
四、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考生掌握新闻学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专业技能,要求考生具备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具体说,要求考生:
1、准确理解和恰当地运用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新闻传播学科的历史演变。
3、具备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能力。
4、密切关注本学科前沿现象,并从新闻学的角度做出分析。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927 文化产业概论
一、考试性质
文化产业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要求学生具备较为系统全面的文化产业基础知识,掌握有关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结构: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60分。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科目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命题,考生可按照要求进行复习和准备,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可选用本专业通行的书目。
文化产业的由来(包括:什么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文化产业的范围和门类等);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建设;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五、是否需要使用计算器
否。
354 汉语基础
一、考试性质
汉语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 4 教育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汉语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考察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2.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汉语应用能力。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分析能力。
三、考试形式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占比60分,汉语应用能力占比30分,汉语语言分析占比60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占比60分
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 汉语应用能力占比30分
题型:语音能力题(标注拼音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汉字能力题(改正错别字、汉字书写、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语法词汇规范(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
汉语语言分析占比60分
题型:语音分析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词语辨析题,语法分析题(辨别词性,短语、单复句分析)病句修改题,简答题等。
四、考试内容
汉语基础考试由“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应用能力”和“汉语语言分 5 析”三部分组成。
(一)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语言学基础;汉语概况;现代汉语语音;现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语法;汉字
(二)汉语应用能力
汉语应用能力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辨音和标音能力;字形、字义辨别能力及汉字书写规范;词汇、语法规范
(三)汉语语言分析
汉语语言分析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语音分析;词义分析;语法分析
五、是否需要使用计算器
否。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一、考试性质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语言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考察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语言教学及教育心理基础知识。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三、考试形式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中外文化基础知识80分,语言教学及教育、心理基础知识30分,材料分析写作40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80分 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语言教学及教育、心理基础知识30分 题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案例分析写作40分
考试形式为: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
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所给文字材料和题意的基础上,写出思想健康、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的文章,鼓励考生结合实际发挥创造性。
四、考试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语言教学及教育心理学”,“教案写作”或“案例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中外文化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外国文化基础知识
(二)语言教学及教育心理学
语言教学及教育、心理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语言教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三)教案写作或案例分析
材料分析写作部分测试以下内容;分析与实践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五、是否需要使用计算器
否。
复试考试大纲
文艺学综合知识
一、适用专业
文艺学
二、考试性质
文艺学综合知识是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考察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线索;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具备分析作家作品和文艺现象的基本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复试中的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论述题:中国文论40%;西方文论40%;影视艺术20%。
五、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文论
1.先秦经典的启示及其诗乐观。
2.《毛诗大序》《礼记·乐记》《典论·论文》。3.《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的主要观点及意义。
4.陈子昂、王昌龄、皎然、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司空图诗文论的主要观点及意义。
5.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严羽、元好问诗文论的主要观点及意义。6.元明清诗文小说戏曲理论和批评。7.近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第二部分:西方文论
1.柏拉图的文艺思想。2.亚里士多德《诗学》。3.贺拉斯《诗艺》。4.朗吉弩斯《论崇高》。5.布瓦洛《诗艺》。6.狄德罗的文艺思想。7.康德的文艺思想。8.黑格尔的文艺思想。9.接受美学。
10.二十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思潮。第三部分:影视艺术
要求考生掌握电影电视艺术的基础知识和概念、重要电影电视艺术家及作品、主要思潮运动、前沿电影电视艺术现象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要求考生具备在专业领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考生:
1.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准确掌握本学科的历史演变,如中外电影史上代表性的人物、作品及重要的流派。
3.密切关注电影电视现象,并从文化研究和影视研究的角度作出分析。4.熟悉和掌握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法,并能够准确地应用。
六、是否需要使用计算器
否。
现代汉语
一、适用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二、考试性质
现代汉语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考察目标
本课程综合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对现代汉语研究文献的了解情况,重在考查考生分析现代汉语语言事实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复试中的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简答题50%,应用分析题50%。
五、考试内容
考查内容包括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特点和现象的具体描写分析,对重要的现代汉语研究文献的一般了解,对不同的分析方法和重要的理论观点的评析,重点是对现代汉语实际语言事实和现象的科学分析和理论阐释。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古代汉语基础
一、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二、考试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笔试的专业基础考察内容。
三、考察目标
全面掌握古代汉语基本知识和主要分析方法,具备分析汉语史事实和现象的实际能力。
四、考试形式
古代汉语基础也是报考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生复试笔试内容。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简答题60%,论述题40%。
五、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对古代汉语文献的熟练阅读,对文字、音韵、训诂、句读 10 等传统语言学知识的了解等。复试中的笔试重点考察对汉语史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中国古代文学
一、适用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二、考试性质
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考试的综合考试科目。
三、考察目标
旨在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所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科研素质,利用复试的机会进一步考察考生的综合知识面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简答题20%,作品赏析题20%,论述题60%。
五、考试内容
1中国历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及文学现象的熟悉了解程度。2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及经典作品的熟悉了解程度。
3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适用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考试性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能够系统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演变的历史流脉,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具备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结构:基础知识50%,应用能力50%。
五、考试内容
考试除了进一步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重在测试考生是否能够运用独立地、准确地、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儿童文学理论
一、适用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考试性质
儿童文学理论考试科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的专业课考试。
三、考察目标 通过儿童文学理论考试,考核考生的儿童文学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简答题20%,论述题40%,评析题40%。
五、考试内容
儿童文学理论考试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儿童文学文体论两大部分。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儿童文学本质论、儿童文学的发生原理、儿童文学读者论、儿童文学作家论等方面的内容;儿童文学文体论主要包括韵语儿童文学、幻想儿童文学、写实儿童文学、纪实儿童文学、科学文艺、动物文学、图画书等儿童文学大类中的各类文学体裁的研究。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比较文学
一、适用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二、考试性质
比较文学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
三、考察目标
考查考生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特点、发展历史、各流派观点、研究方法等的掌握,考查学生运用比较文学的具体方法,在比较视野中分析中外作家、作品,探索文学在世界范围发展的共同规律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结构:共有3个分析题,其分值分别为30%、30%、40%。
五、考试内容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功能、历史和现状;
(二)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等;
(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神话与民间文学的比较;文类学、主题学、形象学、媒介学、比较诗学等;
(四)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艺术、宗教、心理学、哲学和科学等;
(五)运用比较文学的具体方法,在比较视野中分析中外作家、作品,探索文学在世界范围发展的共同规律;
(六)对本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沿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新闻学与传播学
一、适用专业
传媒文化
二、考试性质
新闻学与传播学是传媒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
三、考察目标
考试目的是为了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传媒文化专业硕士学位所必备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潜能,以利用复试的机会考察考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简答题40%,分析论述题60%。
五、考试内容 考试除了进一步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扎实的学科功底外,重在测试考生是否能够独立地、准确地、灵活地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文化产业管理综合知识
一、适用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
二、考试性质
文化产业管理综合知识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属于复试阶段的笔试考试。
三、考察目标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产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和理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结构:简答题40%,论述题60%。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科目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命题,考生可按照要求进行复习和准备,不指定具体参考书目,可选用本专业相关的书目和参考资料。
1、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2、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
3、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竞争力
4、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5、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6、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
7、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
8、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现状与发展进程
9、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10、国外文化产业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中国史
初试执行全国统考;复试不指定考试大纲。
复试按照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二级学科专业,综合笔试历史地理学、中外关系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应用语言学
一、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二、考试性质
应用语言学是汉语国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入学复试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
三、考察目标
重点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化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结构:论述题五题,或六题选五,每题分值各占20%。
五、考试内容
考试将全面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基础理论知识和主要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熟练程度,重在考查考生分析汉语事实和现象的实际能力;全面考查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掌握及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分析批判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第三篇: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011 数学科学学院
目 录
初试考试大纲........................................................0 617 数学分析....................................................0 856 高等代数....................................................5 432 统计学......................................................7 复试考试大纲.......................................................11 实变函数.......................................................11 计算方法.......................................................12 常微分方程.....................................................1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1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17
初试考试大纲
617 数学分析
一、考试性质
数学分析是数学相关专业硕士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制定的依据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数学分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力求反映与数学相关的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客观、准确、真实地测评考生对数学分析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数学基础素质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数学专业人才。
本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级数理论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论证方法和常用结论;具备较熟练的演算技能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初步的应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级数理论及其他(隐函数理论、场论等)考核的比例均约为1/3,分值均约为50分。
四、考试内容
(一)变量与函数
1、实数:实数的概念、性质,区间,邻域;
2、函数:变量,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法,几何特征(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运算(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反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二)极限与连续
1、数列极限:定义(-N语言),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性、迫敛性),数列极限的运算,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单调有界准则(重要的数列极限lim(1n)e),迫敛性法则,柯西收敛准则);
n1n2、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定义,性质,运算,阶的比较;
3、函数极限:概念(在一点的极限,单侧极限,在无限远处的极限,函数值趋于无穷大的情形(-, -X语言));性质(唯一性,局部有界性,局部保号性,不等式性,迫敛性);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迫敛性法则,归结原则(Heine定理),柯西收敛准则);运算;
4、两个常用不等式和两个重要函数极限(limsinx11,lim(1)xe);
x0xxx5、连续函数:概念(在一点连续,单侧连续,在区间连续),不连续点及其分类;连续函数的性质与运算(局部性质及运算,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值性、零点存在性,介值性、一致连续性),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三)实数的基本定理及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
1、概念:子列,上、下确界,区间套,区间覆盖;
2、关于实数的基本定理:六个等价定理(确界存在定理、单调有界定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柯西收敛原理、有限覆盖定理);
3、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有界性定理的证明,最值性定理的证明,零点存在定理的证明,反函数连续性定理的证明;一致连续性定理的证明。
(四)导数与微分
1、导数:来源背景,定义(在一点导数的定义、单侧导数、导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简单函数的导数(常数、正弦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求导法则(四则运算,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的求导法则,参数方程所表示函数的求导法则);
2、微分:定义,运算法则,简单应用;
3、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定义,运算法则。
(五)微分学基本定理及导数的应用
1、中值定理:费马(Fermat)定理,中值定理(罗尔(Rolle)中值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柯西(Cauchy)中值定理);
2、泰勒公式及应用(近似计算,误差估计);
3、导数的应用: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最值,函数凸性与拐点,平面曲线的曲率,七种待定型与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六)不定积分
1、不定积分:概念,基本公式,运算法则,计算(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积分法,其他类型积分)。
(七)定积分
1、定积分:来源背景,概念,函数可积的必要条件,达布上、下和,定积分存在的充要条件,可积函数类(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分段连续函数,单调有界函数),定积分的性质,定积分的计算(基本公式、换元公式、分部积分公式);
2、变上限定积分:定义,性质。
(八)定积分的应用
1、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的弧长,截面已知的立体体积,旋转体的体积,旋转曲面的面积;
2、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功、压力、引力;
3、微元法。
(九)数项级数
1、预备知识:上、下极限;
2、级数的敛散性:无穷级数收敛、发散等概念,柯西收敛原理,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3、正项级数:定义,敛散判别(基本定理,比较判别法,柯西判别法,达朗贝尔判别法,柯西积分判别法);
4、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级数与条件收敛级数的概念和性质,交错级数与莱布尼兹判别法,阿贝尔(Abel)判别法与狄利克雷(Dirichlet)判别法。
(十)反常积分
1、反常积分:无穷限的反常积分的概念、性质,敛散判别法(柯西收敛原理,比较判别法,狄利克雷判别法、阿贝尔判别法);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的概念、性质,敛散判别法。
(十一)函数项级数、幂级数
1、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函数项级数以及函数列的概念,函数项级数以及函数列一致收敛的概念,一致收敛判别法(柯西收敛原理,优级数判别法,狄利克雷判别法与阿贝尔判别法);一致收敛的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性质(连续性,可积性,可微性);
2、幂级数:阿贝尔第一、第二定理,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幂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幂级数和函数的分析性质(连续性,可积性,可微性),泰勒(Taylor)级数与几种常见的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十二)傅里叶级数
1、傅里叶级数:引进,三角函数系的正性, 傅里叶系数与傅里叶级数,以2为周期的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以2L(L0)为周期的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奇偶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傅里叶级数收敛定理的证明。
(十三)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1、平面点集:邻域,点列的极限,开集,闭集,区域,平面点集的几个基本定理;
2、二元函数:概念,二重极限和二次极限,连续性(连续的概念、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
(十四)偏导数和全微分
1、偏导数和全微分:偏导数的概念,几何意义;全微分的概念;二元函数的连续性、可微性,偏导存在的关系;复合函数微分法(链式法则);由方程组所确定的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2、偏导数的应用: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方向导数与梯度;泰勒公式。
(十五)极值和条件极值
1、极值:概念,判别(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应用,最小二乘法;
2、条件极值:概念,拉格朗日乘数法,应用。(十六)隐函数存在定理
1、隐函数:概念,存在定理;
2、隐函数组:隐函数组存在定理,反函数组与坐标变换,雅可比行列式。(十七)含参变量积分与含参变量广义积分
1、含参变量的正常积分:定义,性质(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
2、含参变量的反常积分:定义,一致收敛的定义,一致收敛积分的判别法(柯西收敛原理、魏尔斯特拉斯判别法、阿贝尔判别法、狄立克雷判别法),一致收敛积分的性质(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
3、欧拉积分:函数和函数的定义、性质。(十八)重积分的计算及应用
1、二重积分:二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化二重积分为二次积分,换元法(极坐标变换,一般变换);
2、三重积分:计算(化三重积分为三次积分, 换元法(一般变换,柱面坐标变换,球面坐标变换));
3、重积分的应用:立体体积,曲面的面积,物体的质心,矩,引力,转动惯量;
(十九)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曲线积分:第一型曲线积分及第二型曲线积分的来源背景、概念、性质、应用与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联系;
2、曲面积分:第一型曲面积分及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来源背景、概念、性质、应用与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二十)各种积分间的联系和场论初步
1、各种积分间的联系公式:格林(Green)公式,高斯(Gauss)公式,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2、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性:四个等价条件。
3、场论初步:场的概念,梯度,散度和旋度,保守场,哈密顿算子(算子)。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856 高等代数
一、考试性质
高等代数是全国数学专业硕士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力求反映数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对高等代数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高等代数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高等代数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高等代数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2、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基础性问题的分析、计算和推理能力;
3、综合运用高等代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1)试卷分值构成:
多项式理论部分约占分值20分; 矩阵理论部分约占分值60分; 线性空间理论部分约占分值70分。
(2)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证明题。
四、考试内容
(一)多项式理论
1、一元多项式的一般理论 概念、运算、导数及基本性质;
2、整除理论
整除的概念、最大公因式、互素的概念与性质;
3、因式分解理论
不可约多项式、因式分解、重因式、实系数与复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有理系数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定等;
4、根的理论
多项式函数、多项式的根、有理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的求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等;
5、多元多项式的一般理论 多元多项式概念、对称多项式。
(二)矩阵理论
1、行列式理论与计算
行列式的概念、性质以及计算;Cramer法则,拉普拉斯定理。
2、线性方程组
向量、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无关;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
3、矩阵
矩阵的各种运算及运算规律,矩阵的秩,矩阵的逆,分块矩阵的相应运算及性质。
4.二次型
二次型基本概念,配方法、合同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惯性定理,正定、半正定、半负定二次型与矩阵的判定。
(三)线性空间理论
1、线性空间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线性相关性及有关结论;秩与极大线性无关组;线性空间的基与维数;基变换与坐标变换公式;线性子空间;子空间的交、和与直和;线性空间的同构。
2、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线性变换的运算;线性变换的矩阵;相似矩阵;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哈密顿-凯莱定理;相似对角化;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不变子空间;不变子空间与线性变换的矩阵的化简;若尔当标准形;最小多项式。
3、矩阵 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等价;
矩阵在初等变换下的标准形、不变因子矩阵的标准形的方法;矩阵相似的充分与行列式因式;矩阵的初等因子;求必要条件;矩阵若尔当标准形与有理标准形。
4、欧几里得空间
内积和欧几里得空间;长度、夹角与正交;度量矩阵;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欧氏空间的同构;正交变换;正交子空间与正交补;实对称矩阵的标准形;对称变换;向量到子空间的距离;最小二乘法。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432 统计学
一、考试性质
统计学是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统计学是阐述现代统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实际应用十分广泛。内容包括统计调查、数据整理与展示、概率论基础、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方法、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方面的内容。
本科目的考试旨在考察考生对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各种调查研究、数据整理、展示,并结合数据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掌握与理解能力。统计学考试主要从如下三方面测评考生在统计学方面的基本素质: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2、基本解题能力和数据分析与展示能力;
3、综合运用统计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1)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间: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方式为笔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试卷分值构成:
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部分约占分值25%;
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35%;
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40%。(3)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
四、考试内容
(一)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数据的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2、总体和样本:总体,样本,参数和统计量,变量及类型。
(二)数据的搜集
1、数据来源:数据的间接来源,数据的直接来源。
2、调查数据: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搜集数据的基本方法。
3、实验数据。
4、数据的误差: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误差的控制。
(三)数据的图表展示
1、数据的预处理:审核,筛选,排序,数据透视表。
2、品质数据的整理与图示: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图示。
3、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展示:数据分组,数值型数据的图示(直方图,茎叶图,箱线图,线图,散点图,雷达图)。
(四)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1、集中趋势的度量:分类数据(众数),顺序数据(中位数和分位数),数值数据(各种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离散程度的度量:分类数据(异众比率),顺序数据(四分位差),数值数据(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变异系数)。
3、偏态与峰态的度量:偏态及其计算公式,峰态及其计算公式。
(五)概率与概率分布
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2、概率的性质与运算法则:基本性质,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3、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期望,方差。
4、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密度和分布函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期望,方差。
(六)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1、统计量:统计量的概念,常用统计量,次序统计量,充分统计量。
2、关于分布的几个概念:抽样分布,渐进分布。
3、由正态分布导出的几个重要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
4、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
5、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
6、两个样本平均值之差的分布。
7、关于样本方差的分布。
(七)参数估计
1、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2、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3、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4、样本量的确定。
(八)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
2、一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3、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九)分类数据分析
1、分类数据与卡方统计量。
2、拟合优度检验。
3、列联分析:独立性检验。
4、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
(十)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假定,问题的一般提法。
2、单因素方差分析。
3、双因素方差分析。
(十一)一元线性回归
1、变量间关系的度量。
2、一元线性回归: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结果的评价。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点估计,区间估计。
4、残差分析。
(十二)多元线性回归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
3、显著性检验。
4、多重共线性。
5、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6、变量选择和逐步回归。
(十三)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1、时间序列及其分解。
2、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
3、时间序列预测的程度。
4、平稳序列的预测。
5、趋势型序列的预测。
6、季节型序列的预测。
7、复合型序列的分解预测。
(十四)指数
1、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2、总指数编制方法:简单指数,加权指数。
3、指数体系。
4、指数综合评价。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允许携带无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复试考试大纲
实变函数
一、考试性质
《实变函数》是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实变函数是近代分析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分析的延续与拓广。考试以考察基本知识为主,考核对重要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旨在测试考生对集合论、可测集、可测函数、可积函数等基本定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实变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其基本论证方法和常用结论;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初步的应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结构:客观题30%、简答题占30%,证明题占40%。
四、考试内容
(一)集合论
1集合的各种运算,上、下限集的定义 2集合的对等,集合的基数,集合的可列性;
3开集、闭集、完全集、稠密集、稀疏集的概念及其性质;点集的内部、导集、闭包、边界;Cantor三分集的结构和性质;
4点到集合的距离,集合间的距离。
(二)可测集
1.外测度、测度和可测集的概念及其性质,集合可测性的判别方法; 2.开集、闭集的可测性,以及它们与可测集之间的联系。
(三)可测函数
1.可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2.函数可测性的判别方法,其与简单函数的联系;
3.可测函数列几种收敛性之间的关系(包括处处收敛、几乎处处收敛、一致收敛、近一致收敛、测度收敛);
4.可测函数和连续函数的联系
5.叶果洛夫(Egoroff)定理、里斯(Riesz)定理、鲁津(Rusin)定理的含义及应用;
(四)Lebesgue积分
1.Lebesgue积分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可积性的判定;
2.积分收敛定理(勒维(Levi)定理,法杜(Fatou)定理和Lebesgue控制收敛定理,Vitali定理)及应用;
3.Riemann积分与Lebesgue积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Fubini定理。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计算方法
一、考试性质
计算方法是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笔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理解数值计算的基本方法及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数值方法的理论分析技巧, 具有把数学问题近似求解和编程实现能力。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计算数学基础理论的掌握及考生的基本数值分析能力。从如下三方面测评考生的计算数学基本素质: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基本数值方法的构建及分析
3、综合算法分析及应用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结构:
数值逼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约为30%,分值约为30分; 代数方程的数值方法及分析约为40%,分值约为40分;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及分析约为30%,分值约为30分。
四、考试内容
(一)数值逼近基础
1.误差(误差来源,误差限,有效数字,误差传播,避免误差的注意事项)2.插值法(Lagrange插值,Hermite插值,分段插值,分段Hermite插值, 样条插值,数值微分)
3.数据拟合法(最小二乘原理,多变量拟合,正交多项式拟合)
4.数值积分(梯形、Simpson公式及误差估计,复化公式及误差估计,加速公式与Romberg求积,Gauss型公式等)
(二)代数方程数值方法
1.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直接法(高斯消去法、主元消去法, 矩阵分解法,误差分析)
2.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迭代法(几种常用迭代法收敛性及误差估计,判别收敛的条件,收敛速率)
3.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幂法,反幂法,QR算法 Jacobi方法)4.非线性代数方程的解法(对分区间法,迭代法,迭代收敛的加速,Newton法,弦位法抛物线法,最速下降法)
(三)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1.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几种简单的数值解法,R-K方法,线性多步法,预估校正公式,自动选取步长及事后估计)
2.偏微分方程的差分解法(差分格式的建立,收敛性,稳定性,高维问题的交替方向法)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常微分方程
一、考试性质
常微分方程是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笔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各种类型方程求解的主要方法,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同时,要求考生生具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结构:选择题30%;计算题20%; 综合题20%;证明题30%
四、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初等积分法;基本定理;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n 阶线性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简介;一阶偏微分方程初步。
1.初等积分法部分:要求考生能用初等(积分)解法求解常微分方程的可积类型,掌握各种类型的解法,具有判断一个给定方程的类型和正确求解的能力。重点是求解方法,难点是识别方程的类型以及熟练掌握求解方法。2.基本定理部分包括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解的延展定理,解对初值的连续依赖性定理和解的可微性定理,构成了常微分方程主要理论部分。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表明,若右端函数满足连续和利布希兹条件,则保证方程的解存在性与唯一性。它是常微分方程理论中最基本的定理,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能求得精确解的方程不多,所以该定理给出的求近似解法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解的延拓定理及解对初值的连续依赖性与可微性定理揭示了微分方程的重要性质。要求考生必需理解上述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掌握证明方法,能运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重点是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逐次逼近法,难点是贯穿定理证明过程的利布希兹条件运用和证明过程中不等式技巧的把握。
3.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是常微分方程理论中的重要部分,无论从实用的角度或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所提供的方法和结果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求考生:1.掌握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把握解空间的代数结构;2.基解矩阵求法。一般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组的基解矩阵是难以通过积分求得,但当系数矩阵是常系数矩阵时,可以通过代数方法(Jordan标准型、矩阵指数)求出基解矩阵。3.重点掌握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空间结构和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法,难点是证明一阶齐次常微分方程组的解空间是n 维线性空间和一阶常系数齐次或非齐次微分方程组的求解。
4.n 阶线性微分方程是值得重视的方程,这不仅仅因为n阶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已被研究的十分清楚,而且它是研究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基础,它在物理、力学和工程技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要求考生重点掌握n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基本理论和常系数n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对于高阶方程的降阶问题和二阶线性方程的幂级数解法作简单了解。熟悉Laplace变换是求解n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方法。把握n 阶线性微分方程与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的关系,能够将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的有关结果推广到n 阶线性微分方程,以统一的观点理解这两部分的内容。
5.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简介主要介绍定性理论和稳定性理论,定性理论产生与发展与生产实践和物理、力学以及工程技术问题紧密联系,它主要研究轨线在相平面或相空间的分布以及极限环或周期轨的稳定性和不稳性等问题。稳定性理论研究平衡态的稳定性问题,主要研究方法是李雅普诺夫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无论是定性理论还是稳定性理论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要求学生对定性理论和稳定性理论有所了解,能够用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判断平衡点的稳定性问题。
6.一阶偏微分方程部分:只要考生对一阶偏微分方程的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会求解简单的一阶线性齐次偏微分方程和一阶拟线性非齐次偏微分方程问题。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
一、考试性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数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是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相关定理和统计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随机过程和高级数理统计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科目旨在考查考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从如下三方面测评考生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面的能力: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2、基本解题能力;
3、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概率论部分与数理统计部分各占分值50%。其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部分约占分值30%;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40%;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30%。
四、考试内容
(一)概率论部分
1、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样本空间,随机事件,概率,条件概率,独立性。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密度函数。
3、二元随机变量,分布函数,条件分布,边际分布,协方差,相关系数,独立性。
4、数字特征,重要不等式。
5、特征函数,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
(二)数理统计部分
1、数理统计基本概念:总体,个体,样本,统计量,经验分布函数,抽样分布定理,分位数。
2、估计理论:矩法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无偏性,有效性,相合性,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区间估计,贝叶斯估计。
3、假设检验: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指数分布与二项分布参数的假设检验。非参数假设检验包括: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独立性假设检验。
4、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
5、回归分析:线性模型,最小二乘估计,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线性模型 中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
一、考试性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科目。
二、考察目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学科,有着广泛地应用,也是统计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科目的考试旨在考查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综合运用概率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2、基本解题能力;
3、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1)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间: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方式为笔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试卷分值构成:
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部分约占分值35%;
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35%;
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部分约占分值30%。注:概率论部分与数理统计部分分别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50%。
四、考试内容
(一)概率论部分
1、样本空间,随机事件,概率,条件概率,独立性,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2、一元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律,分布函数,密度函数,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二元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函数,边际分布,条件分布,相互独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4、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切比雪夫不等式。
5、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
(二)数理统计部分
1、数理统计基本概念:总体,个体,样本,统计量,经验分布函数,抽样分布定理,分位数。
2、估计理论: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无偏性,有效性,相合性,区间估计。
3、假设检验: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非参数假设检验。
4、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
5、回归分析:线性模型,最小二乘估计,线性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预测与控制。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第四篇: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附件: 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中西音乐史与中国传统音乐考试大纲
【音乐文学、音乐美学、音乐艺术管理、音乐声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钢琴教育研究、声乐教育研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指挥、声乐、国乐、钢琴、管弦)各研究方向适用】
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
考生必须掌握上自远古迄至清末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横纵两方面的知识。考生应对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史实,音乐文化现象,音乐种类、风格流派、音乐形态和传承方式,音乐文化交流等领域,包括对人物、事件、文献、乐器、乐谱以及音乐史学研究状况、音乐史学研究成果、音乐文物考古等,有相当的、具体清晰的认识。
一、远古、夏、商时期
1、旧、新石器时代社会、文化的人类学和考古学一般知识。
2、古代音乐文献所记载的原始音乐活动、远古时期的音乐传说及其与中国音乐起源、氏族社会音乐文化、原始音乐形态和审美等问题的关系。
3、部分岩画从图像学的角度所反映出的远古时期乐舞表现形式和音乐审美文化功能。
4、关于这一时期的出土和传世乐器,以及如何依据这些乐器的材质、结构性能来比较和判断这一时期的音乐形态及观念。
5、金属乐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1、西周礼乐制度中音乐使用形式的具体规定,以及礼乐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2、儒家音乐思想、墨家音乐思想、道家音乐思想。
3、这一时期的乐律理论(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4、曾侯乙编钟的音乐特点,以及此套编钟出土的重要意义。
5、《诗经》和《楚辞》的音乐(结构)特点。
6、周代的“采风制度”。
7、有关这一时期的乐器、音乐文献及史料。
三、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汉代“乐府”的主要职能,以及李延年的音乐贡献。
2、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提示:鼓吹乐、相和歌、百戏)以及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提示:徒歌与但歌、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3、清商乐的兴起与发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提示;羌笛、胡笳、箜篌、筚篥、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5、稽康、阮籍的音乐思想。
6、京房、何承天、荀勖在乐律学方面的探索及成就。
7、这一时期的古琴音乐状况(提示:琴曲《广陵散》、《碣石调幽兰》、琴歌《胡笳十八拍》、琴谱)。
8、文人音乐家的出现及发明。
四、隋唐时期
1、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
2、唐代主要音乐机构的音乐职能。
3、“八十四调”理论的由来,以及“八十四调”与“燕乐二十八调”(或“俗乐二十八调”)间的关系(提示:“为调式”、“之调式”、“四宫七调弝、“七调四宫”)。
4、唐代的“大曲”与“法曲”的各自特点。
5、唐代民间俗乐的主要形式(提示:“曲子”、“变文”)。
6、唐代的乐器及器乐(包括乐谱、记谱法、乐器、器乐家等)。
7、唐代的音乐文化交流。
8、这一时期的有关音乐文献。
五、宋、辽、金、元时期
1、宋代市民音乐。
2、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提示: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3、宋、元杂剧的特点。
4、宋、元时期的重要音乐理论著作。
5、宋代词乐及姜夔的音乐创作。
6、宋、元琴人、琴派及琴曲(题示:郭沔、浙派、《潇湘水云》等)。
7、宋、元时期的器乐艺术。
8、宋、元时期律学的新发展。(题示:王朴、蔡元定等)。
9、宋代燕乐二十八调的特点。
10、燕乐半字谱(俗字谱)的读法和特点。
六、明、清时期
1、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声腔和剧种及其音乐特点。
2、明、清时期说唱艺术的特点。
3、魏良辅在改革昆山腔方面的贡献。
4、京剧的形成及特点。
5、梆子腔的形成与特色。
6、明清时期的乐器及器乐(提示:弦索十三套、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等)。
7、明清时期的古琴流派及代表性琴曲。
8、明清时期的乐谱及文献。
9、明清时期的律学研究与创新。
10、明清时期的宫庭音乐。
11、有关的唱论和琴论。
12、工尺谱的读法和特点。
*** 对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等方面亦须多加研究和思考,并参考哲学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各种成果来开拓眼界,以便增强解析和问答的能力。
中国近代音乐史部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中国音乐史近代部分是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考试之主要内容之一。考试重点考查考生对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生成和演变的史实、辉煌成就以及经验教训等方面的认知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对中国近代历史上所发生的各音乐文化现象有较清晰、具体的认知,并熟记硬背各时期不同的一些重要概念,为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及进一步提高音乐水平和学历层次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1、中国传统音乐于近代演变发展的基本特征
(1)掌握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于近代演变发展的基本特征。(2)了解民间主要表演艺术家和他们的历史生平、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3)熟知近代出现的各种主要传统音乐体裁样式及流派。
(4)了解传统音乐传承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各主要会、社、团、科、班等机构。
2、近代音乐思潮
(1)了解西方音乐传入的基本途径(宗教音乐、军乐、乐歌运动对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注意西方传教士们的宗教音乐活动,以及中国近代欧式军乐队建立的政治基础和文化背景。
(2)了解晚清皇室住外史节、教育界、学术界、商界等人士对西方音乐文化最初的感性认知以及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输入介绍。
(3)掌握乐歌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的文化含义。熟记乐歌运动中各主要音乐家及其音乐实践活动;并熟练地听辩其主要代表作品之艺术上的风格特点;思考该思潮运动历史意义之所在。
(4)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所形成的“新”的音乐文化思潮;掌握该时于欧美学成归来的主要音乐家及其为发展中国新的音乐文化,将西方音乐理论技巧运用于中国音乐实践中的艺术创造性活动;掌握“新音乐”、“中国乐派”、“民族化”、“民族之声”、“中华民族性的国乐”、“东西调和”、“复兴雅乐”、“全盘西化”等文化概念;注意该时期音乐家们重要的音乐思想。
(5)熟知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和“左翼音乐”运动的基本概念、内容及历史意义。掌握左翼音乐家及所赋予新含义的“新音乐”、“救亡歌曲”、“国防音乐”、“战时音乐”等文化概念,注意该时期的音乐家及其音乐思想,以及与前后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音乐家们音乐思想的区别。
(6)了解30年代前后以上海国立音专为中心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出版等音乐实践活动;注意该时期几位主要的音乐家及他们的创作和几所重要的教育机构以及影响最大的几种音乐刊物
(7)了解40年代延安音乐家及以“民歌研究会”等团体为中心,领导和掀起的,对民歌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讨论的主要音乐理论实践活动;以及之后所引发的“新秧歌运动”和“新秧歌剧”、“新歌剧”的诞生。
3、音乐教育
(1)理清普通音乐教育于中国近代兴起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乐歌兴起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掌握主要几位普通音乐教育家们的历史生平及其音乐教育活动。
(2)理清社会音乐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化概念,了解几位主要社会音乐教育家们的历史生成背景及其音乐教育活动。
(3)理清师范音乐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其文化生成的基础和背景,熟悉主要音乐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化事项。
(4)理清专业音乐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专业音乐教育建立的基础与必要性,熟知专业音乐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思想、教育机构以及教育成果。
4、音乐作品的创作
(1)声乐作品创作。了解中国近代声乐作品出现、发展的基本特征,它与传统音乐有何不同?提高对各时期新出现的各声乐体裁分类及艺术风格的认知能力;在对作曲家历史生平、创作特征了解的基础上,增强对个别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2)器乐作品的创作。了解近代乐器音乐与器乐作品发展的基本脉络,提高对各时期新出现的各器乐体裁分类及艺术风格的认知能力;在对作曲家历史生平、创作特征了解的基础上,增强对个别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
西方音乐史部分
一、复习指南及要求:
硕士研究生《西方音乐史》公共课入学考试,要求考生对本科阶段已学过的此门课的基本内容有较为清楚的掌握。它包括:重要的基本概念;音乐体裁;各不同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状况及作为整个时期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取得的艺术成就(如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等);各不同时期具体作曲家创作的艺术特点及成就;对作曲家的代表性音乐作品的理解等主要方面。为便于考生的复习,特规定以下考生所需复习重点的具体要求和纲要:
1、古希腊、罗马音乐
(1)古希腊、罗马时期音乐发展的时间跨度及音乐发展的一般概况。
(2)古希腊音乐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希腊人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音乐的存在和发展方式;音乐体裁和音阶调式。(3)古希腊的主要三件乐器。
(4)古希腊的音乐美学:赫拉克里特、毕达格拉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5)古罗马音乐的来源和特征。
2、中世纪的音乐文化
(1)时间跨度及音乐发展的一般状况。
(2)教会音乐。概念: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的艺术特征。
(3)世俗音乐。骑士歌曲;游吟诗人。骑士歌曲的艺术特征主要作曲家。(4)复调音乐。概念:奥尔加农(Organam);“古艺术”(Old Arts);“新艺术”(Arts Nora);狄斯康特(Discantus);孔杜克图斯(Conductus);经文歌(Motet)。中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几个阶段。“奥尔加农”、“古艺术”、“新艺术”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其主要作曲家。
(5)中世纪的音乐调式。音乐理论家圭多(Guido, 约997-1050)的六声音阶及唱名体系。
3、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1)尼德兰乐派(又称为勃隆第乐派或弗兰德乐派)三代作曲家创作的艺术特征。(2)马丁·路德的新教圣咏。
(3)意大利的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牧歌(Madrigal)的艺术特征。(4)法国歌谣曲的艺术特点(France Chanson)。(5)文艺复兴时期器乐音乐发展的一般状况。
4、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
(1)意大利音乐。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一般状况。弗罗伦萨乐派、威尼斯乐派、那波里乐派歌剧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那波里歌剧乐派对歌剧艺术的主要贡献。意大利器乐音乐的发展,主要音乐体裁。
(2)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的风格特征,主要作品。法国古钢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代表人物。D·斯卡拉蒂的古钢琴音乐创作。
(3)英国音乐:普塞尔及其歌剧《迪朵与伊尼》。亨德尔的歌剧和器乐创作的一般状况,主要作品。亨德尔清唱剧的主要作品,创作的历史意义、艺术特征及贡献。
(4)十七世纪德国音乐发展的历史状况,主要作曲家。巴赫音乐的分类及主要作品。巴赫音乐的历史内容。巴赫音乐的风格特征及其贡献。拉莫的《和声论》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5、古典主义音乐
(1)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德国歌唱剧(又称德国喜歌剧)的主要艺术特点,作曲家及其作品。(2)曼海姆乐派、北德乐派(又称柏林乐派)的主要历史贡献。
(3)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主要原因和内容,进行改革的主要歌剧作品及风格特点。
(4)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的一般特征。海顿音乐创作的时期划分,不同时期的主要音乐作品。海顿交响曲、四重奏创作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特征。海顿交响曲创作的主要历史贡献。
(5)莫扎特创作时期的划分及其主要作品。莫扎特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就。莫扎特器乐创作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就。(6)贝多芬创作的三个时期及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贝多芬器乐创作的历史内容和风格特征。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历史地位和成就。贝多芬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音乐创作的一般状况。
6、浪漫主义音乐
德国:
(1)韦伯的主要歌剧作品及艺术特征,韦伯对德国歌剧的贡献。舒伯特的主要音乐作品。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内容、艺术特征、影响和成就。舒伯特的器乐创作的一般特点。舒曼的主要音乐作品。舒曼钢琴音乐的艺术特色。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的艺术成就。舒曼器乐音乐的一般特征。
(2)门德尔松的钢琴及乐队作品的艺术特征,主要作品。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及主要作品。勃拉姆斯钢琴作品、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勃拉姆斯交响曲创作的艺术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和成就。
(3)瓦格纳创作时期的划分及其主要作品。瓦格纳歌剧改革的主要原因和内容。瓦格纳歌剧(乐剧)的风格特征。瓦格纳歌剧改革的利弊。
(4)安东·布鲁克纳交响曲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及其主要作品。沃尔夫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特点及其作品。雷格尔音乐创作的一般状况,代表性主要作品。马勒交响曲和歌曲创作的主要艺术特点,主要作品。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标题交响诗及歌剧创作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作品。
法国:
(1)法国历史大歌剧的主要作曲家、作品、风格特征。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作品及其影响。
(2)浪漫主义时期法国喜歌剧、抒情歌剧的主要艺术特点及其主要作曲家。比才的主要音乐作品。歌剧《卡门》的艺术特色及创作的历史意义。
(3)圣桑、弗兰克、肖松、丹弟、福列音乐创作的一般状况。
意大利:
(1)意大利谣唱歌剧的主要作曲家(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作品及创作的艺术特征。
(2)威尔弟创作时期的划分及三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威尔弟歌剧创作的艺术特点、影响及其历史地位。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作曲家、主要作品及创作的艺术特色。
其他国家:
(1)肖邦创作时期的划分及作品体裁的分类。肖邦钢琴创作的舞曲体裁、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协奏曲的艺术特色。肖邦音乐的基本内容及创作的历史意义。各种音乐体裁的主要代表性作品。席曼诺夫斯基对波兰音乐的继承和发扬,主要代表性作品。
(2)李斯特标题交响诗的艺术主张及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代表性作品。李斯特钢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点。(3)民族主义音乐创作的一般特征。
(4)俄罗斯民族乐派:格林卡的主要音乐作品。格林卡音乐创作的艺术主张,主要特点,及对俄罗斯音乐发展的影响。达尔戈梅斯基创作生活的一般状况。“强力集团”的主要艺术主张,主要作品及创作的一般特点。穆索尔斯基的主要音乐作品,音乐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鲍罗丁、李姆斯基·柯萨科夫音乐创作的主要艺术特点。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的时期划分及主要作品。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的主要内容。柴科夫斯基的歌剧、交响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斯克里亚宾和拉赫马尼诺夫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及主要作品。
(5)捷克及北欧民族乐派:斯美塔纳的歌剧创作及交响诗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两种体裁的主要作品。德沃夏克音乐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各类不同体裁的主要作品。雅纳切克对捷克音乐的继承和发扬,主要音乐作品。格里格的主要音乐作品,其创作的民族特色及艺术特征。西贝柳斯音乐创作的一般特点,代表性作品。
(6)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一般艺术特征。德彪西音乐创作的时期划分。德彪西音乐创作的总的风格特征及历史意义。德彪西的钢琴创作、管弦乐创作、歌剧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主要音乐作品。
(7)拉威尔音乐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代表性作品。杜卡音乐创作的一般状况。其他印象主要作曲家雷斯皮基(意大利)、法亚(西班牙)音乐创作的一般状况,代表性的主要作品。
7、1945年以前的现代西方音乐。
(1)20世纪上半叶音乐艺术的总的发展特征。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一般艺术特点,与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在创作上的异同,与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之间的关系。
(2)巴托克音乐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主要作品。其音乐活动(创作,收集民歌)对匈牙利音乐的历史贡献。柯达依的音乐活动对匈牙利音乐发展的主要贡献(创作、教学、收集民歌等方面),主要作品。英国民族乐派发展的一般状况。作曲家埃尔加、霍尔斯特、戴利斯、布里斯创作的一般状况,代表性作品。沃安·威廉斯音乐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代表性作品。美国民族乐派发展的一般状况。麦克道尔、科普兰、瓦雷兹、格什文音乐创作的一般状况,代表性作品。艾夫斯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其代表性作品。
(3)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艺术主张,音乐创作的基本特征,在20世纪发展的一般状况。
(4)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创作的时期划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及对20世纪音乐的影响。亨德米特的音乐活动主要在那些方面。亨德米特音乐创作的时期划分、主要代表性作品及主要艺术特征。意大利作曲家卡塞拉、马利皮埃罗、皮采蒂音乐创作的一般状况,主要代表作作品。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发自德国一般状况。萨蒂的美学主张及创作的一般特征,主要音乐作品。“法国六人团”音乐创作的一般状况,代表性作品。奥涅格音乐创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特点,主要音乐作品。
(5)表现主义音乐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关系。表现主义音乐的主要美学观点和艺术特征。表现主义音乐对20世纪音乐的影响。十二音音乐的主要艺术特征。
(6)勋伯格音乐创作的时期划分。勋伯格音乐创作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其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性作品。贝尔格音乐创作的一般状况。贝尔格的主要歌剧作品《沃采克》和《露露》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韦伯恩音乐创作的一般状况,其代表性作品。
(7)布里顿音乐创作的主要艺术特点,及主要作品。微分音音乐的主要作曲家和主要音乐作品,音乐创作的一般特征。噪音音乐的主要作曲家及作品,音乐创作的一般特征。
几点说明:
1、本纲所说的主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考生应不仅要熟知作品的标题,而且对其音响、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及作品的艺术特征有一般性的了解。
2、文艺复兴以后的作曲家的原文名及生卒年,可在有关书目中查阅。
3、本考试大纲是音乐院校非音乐学系本科生已达到的教学水准。
中国传统音乐考试大纲
【音乐文学、音乐美学、音乐艺术管理、音乐声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钢琴教育研究、声乐教育研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声乐、国乐、钢琴、指挥、管弦)各研究方向适用】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中国传统音乐”部分,要求考生对本科阶段此类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有较为清楚的掌握。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汉族民歌与歌舞、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五个部分。为便于考生复习,特规定考试大纲如下: 【汉族民间歌曲与民间歌舞音乐】
一、民歌的基本特征
二、民歌发展历史的简单脉络
三、民歌的分类
四、民歌与人文背景的关系
五、主要汉族歌种和舞种的名称、流行地区、基本特征、代表作、代表人物(主要包含信天游、山曲、开花调、花儿、客家山歌、秧歌、采茶、花灯、花鼓等)【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音乐】
一、少数民族民歌的定位
二、少数民族在语言、地理分布、人口、经济、文化特征上的复杂性
三、少数民族民歌在音乐体系、形态特征、概念分类上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四、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基本特征、代表作、代表人物
(主要包含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侗族、苗族、畲族、藏族、怒族、独龙族、朝鲜族、京族等)
五、少数民族歌舞一般分类和音乐结构形式,以及主要代表性舞种的名称与民族属性。
(主要包含囊玛、堆谢、跳乐、象脚鼓舞、赛乃姆、木卡姆、安代、哈库麦、天鹅舞、农乐舞等)【说唱音乐】
一、说唱音乐界定
二、说唱音发展历史的简单脉络
三、说唱音乐的分类和代表曲种
四、主要代表曲种的名称、基本特征、代表流派、人物、代表作品
(主要包含京韵大鼓、苏州弹词、河南坠子、单弦岔曲、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四川金钱板等)【戏曲音乐】
一、戏曲的概述
二、戏曲音乐发展历史的简单脉络
三、戏曲的主要特征
四、戏曲的行当与流派
五、戏曲的剧种与音乐
六、主要代表性剧种的名称、基本特征、代表流派、人物与作品(主要包括昆曲、京剧[现代京剧]、豫剧、黄梅戏、越剧等)【民族器乐】
一、民族器乐发展历史的简单脉络
二、民族器乐的形态特征
三、民族乐器的分类
1、古代“八音”
2、现代“吹、拉、弹、击”四大类和代表性乐器的基本形制、流派人物、代表作品(主要包含巴乌、葫芦丝、笛子、口笛、篪、箫、管、笙、唢呐、埙、芦笙、二胡、板胡、高胡、京沪、四胡、艾解渴、朝尔、马骨胡、大三弦、冬不拉、独弦琴、独它尔、古琴、古筝、柳琴、火不思、曼多林、箜篌、琵琶、热瓦普、阮、扬琴、云锣等)
四、民族合奏乐的分类和代表性乐种的乐队组合、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包含浙东锣鼓、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十番锣鼓、潮州音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潮州弦诗、弦索十三套、木卡姆、白沙细乐、洞经音乐等)。
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民族音乐学类、中西音乐史类各研究方向适用】
【汉族民间歌曲与民间歌舞音乐】
一、汉族民歌
汉族民间歌曲(简称“民歌”)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产生流传的汉族民歌,一般包括传统民歌、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要求考生以本科阶段所学课程为主要复习对象,首先强调对常识性内容的熟悉及对民歌的感性把握,同时要求对民歌重要理论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一)总论
1、民歌的定义
民歌的性质和创作、传承方式等。
2、民歌与生活的关系
民歌产生的原因及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民歌与传统音乐其它种类的关系;与其它民间音乐形式的关系;与创作音乐的关系。我国传统音乐指民间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及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3、民歌的历史发展简单脉络
4、影响民歌流传发展的重要因素
指地理环境、方言、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等。
(二)分类法
1、对“体裁分类法”、“色彩区分类法”、“地区分类法”、“行政区划分类法”的具体内容有一定了解。
2、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体裁特征(指其在情感表达方式、演唱场合、社会功用和音乐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三)主要歌种与曲目
1、主要山歌、小调种类(如“信天游”、“蒲松龄俚曲”等)的流行地及词曲特征。
2、小调中流行广泛的“时调”(如“孟姜女”、“茉莉花”等)的流行地及词曲特征。
3、对各地流传较广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代表性曲目有一定了解。
4、熟悉“风俗歌”、“田(山)歌”等广泛使用而在划分上未有定论的称谓。
5、知道几个全国知名民歌手。
二、汉族歌舞
(一)一般特点
对歌舞音乐在表现生活、演出形式、音乐形式等方面的特点有概括性了解。
(二)种类
秧歌、花鼓、采茶、花灯、二人转、二人台等舞种的基本情况:流行地域、表演形式、音乐基本特点等。
【说唱】
说唱音乐是音乐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应比较系统地了解说唱艺术的表演形态、说唱曲种的分类、说唱艺术的发展简史等概貌以及重要说唱曲种的相关知识,能听辨说唱曲种的代表唱段。
一、说唱概貌
1、能清晰地描述说唱艺术的表演形态。
2、指出说唱艺术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比如民歌、戏曲的区别。
3、了解说唱音乐的一般性分类,既八大类分法及相应类别的代表曲种。
4、了解参照文学体裁的将说唱音乐分为鼓书类、牌子曲类的两分法,并能指出类别特征。
5、能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说唱发展脉络,指出各个时期的说唱音乐发展特征。掌握说唱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人物、作品、曲种等概念。
二、重要曲种
1、须了解说唱音乐中重要的曲种名称及代表唱段,比如京韵大鼓、苏州弹词。
2、了解重要曲种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掌握当中的代表人物、发展阶段等知识点。
3、掌握重要曲种的相关音乐形态特征,比如曲牌、板式、唱腔等。
4、能听辨重要曲种的代表唱段。
5、能模唱一至两段说唱唱段。
【戏曲】
世界上有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1)、古希腊的悲、喜剧;(2)、古印度的梵剧;(3)、中国的戏曲。前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正身早已不复存在了。而唯有中国戏曲,任凭岁月流失,朝代更替,却依然“存活”于今天,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除此之外,中国戏曲不仅仍然发荣滋长于中华民族,而且对于东亚各国的戏剧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古老戏剧。考生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本章以戏曲有史以来至1949年以前为主要观察范围,重点测试有关戏曲的历史脉络、声腔系统、音乐结构、艺术特征、行当、流派、作品、人物、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的文艺常识。考试的侧重点是概念性、探讨性、以及相应的思辨与评析能力。在要求掌握相应的理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感性知识。
一、戏曲历史
1.2.3.4.5.1.2.3.4.5.6.7.8.9.10.11.12.13.14.了解戏曲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艺术形式。
熟悉戏曲孕育、形成、发展的大致历史脉络。了解各历史时期与戏曲的形成有关联的艺术形式。宋、元、明、清时期戏曲活动的大概情况。
戏曲历史上著名的剧作家、作品、声腔、以及对戏曲音乐有贡献的人物。大致掌握剧种流传、分布的情况。知道声腔分类的大概情况。大体了解地方小戏的情况。了解曲牌体音乐结构体制。了解板腔体音乐结构体制。识别曲牌体剧种与板腔体剧种。
演员流派(重点是京剧,其次是其他剧种)。戏曲音乐的构成。分辨曲牌名和板式名。
昆曲的一些曲牌及结构形式。
京剧、豫剧等全国著名剧种的一些板式名称、腔调及结构形式。戏曲的“白”。戏曲的乐队。
戏曲的唱腔与伴奏。
二、戏曲音乐
三、戏曲表演
1、行当
2、演唱特点。
3、艺术特征。
4、著名演员(如梅兰芳、常香玉等)及代表作。
5、著名剧种(全国影响较大的、历史悠久的)及代表剧目。
6、关于样板戏。
【器乐】
中国民间器乐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民间的乐器、演奏形式、作品及其文献。
一、乐器常识
1、乐器的定义、历史(起源、传播、改革和发展)、形制构造、发音方法和演奏技巧等;
2、乐器生成的文化背景,即乐器与地理、民俗和历史等方面的基本关系;
3、乐器分类的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常识;
二、表演形式
1、乐器演奏的组合方式、艺术特色和历史演变等方面的知识;
2、乐器组合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3、乐器组合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等方面的知识;
三、作品与文献
1、作品的作者、标题、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等;
2、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和欣赏等;
四、常见独奏乐器及代表作品
如:吹奏部分的笛子、管子、唢呐、笙、芦笙、巴乌和葫芦丝等;拉奏部分的二胡、板胡、京胡、四胡、马头琴和艾捷克等;弹奏部分的古琴、古筝、琵琶、三弦、阮、柳琴、月琴、冬不拉和弹拨尔等;击奏部分的扬琴、编钟、云锣、手鼓、排鼓等。
五、代表性合奏形式及传统曲目
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白沙细乐、冀中管乐、鲁西南吹打乐、十番锣鼓、浙东锣鼓、潮州锣鼓、苏南吹打、西安鼓乐、弦索十三套和福建南音(谱)等。
六、近现代较有影响的作品
【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音乐】
少数民族民歌(含歌舞)是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要求考生需从感性、理性两方面,初步了解我国各族各地区人民熟悉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简称“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简称“歌舞”)。
一、少数民族民歌
(一)总论
1、少数民族民歌的定位
少数民族民歌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是各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的一个类别,它的组成包括了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民歌和74万多未识别族群的民歌。
2、少数民族民歌在音乐形态上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上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音乐形态:调式音阶、节拍节奏、曲式结构、声部织体等方面
文化背景:语言文字、地理分布、历史族源、经济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
3、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
原生分类,如蒙古族的长调、短调
综合性的分类:如南方民族中的劳动歌、情歌、山歌、叙事歌、风俗歌、儿歌、祭祀歌的分类。
4、少数民族民歌传统的传承方式及其特点
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传承方式,如侗族歌班。
(二)民歌类别
对主要以下民族(以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侗族、苗族、畲族、藏族、怒族、独龙族、朝鲜族、京族等为主)的著名歌种(含多声部民歌),如长调(蒙古族)、飞歌(苗族)、海菜腔(彝族)、花儿(汉族、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东乡族、藏族)、侗族大歌等,能够掌握其类别和所属民族。
(三)歌唱活动
对著名的歌唱活动,如歌墟(壮族)、行歌坐月(侗族)、游方(苗族)、花儿会等,能够知道是哪些民族的何种活动。
二、少数民族歌舞
1、歌舞类别
对著名的歌舞,如木卡姆(维吾尔族)、囊玛(藏族)、农乐舞(朝鲜族)、安代舞(蒙古族)、孔雀舞(傣族)、天鹅舞(赫哲族)等,熟悉其所属民族并简要了解其表演形式。
2、歌舞活动
对著名的歌舞活动,如耍歌堂(瑶族)、麦西莱普(维吾尔族)、火把节(彝族)、绕三灵(白族)、刀杆节(傈僳族)等,熟悉其所属民族。
音乐文学理论考试大纲
【音乐文学专业研究方向适用】
一、中国古代音乐文学以及相关文学体裁的发展状况、著名作家及代表性作品内容与一般艺术特征:
1、上古时期的歌谣
2、诗经
3、楚辞
4、汉乐府与汉代抒情诗
5、魏晋时代的文学思潮与诗歌
6、南北朝的民歌与文人诗歌
7、唐代歌诗与其它体裁诗歌
8、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及两宋词
9、戏曲的起源与宋代戏曲
10、宋元的说唱艺术
11、元代的散曲与诗词
12、元杂剧
13、明清戏剧
14、明清的民歌、诗歌与词曲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学与诗歌、戏剧的基本状况、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内容和一般艺术特征:
1、学堂乐歌的歌词
2、中国新诗
3、中国现代话剧
4、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抗日救亡歌曲
5、中国新歌剧
6、中国戏曲(京剧、昆曲、川剧、越剧)
三、外国文学与戏剧及歌剧的代表性作家的基本状况,及其代表作品的内容和一般艺术特征:
1、古希腊与罗马戏剧
2、文艺复兴时期至20世纪的欧洲戏剧与小说 3、18-20世纪初的欧洲歌剧
音乐艺术管理理论考试大纲
【艺术管理专业研究方向适用】
一、管理学
1.管理与管理学。
掌握管理的概念、特征和管理学的涵义,了解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创新是现代管理人员素质的核心。2.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了解管理思想发展的脉络及趋势,掌握主流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重点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决策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理论。理解各种管理思想的贡献和局限性。3.管理的环境。
了解管理环境的涵义和特性;理解管理环境对管理活动的影响;掌握驾驭环境的技巧。4.计划与战略。
了解计划与战略的基本内容;理解计划与战略的概念和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掌握制定计划和制订战略的方法和步骤。
5.决策与预测。
了解决策与预测的概念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发展;理解决策和预测的重要性;掌握决策和预测的类型和如何因地制宜的运用好决策。6.组织。
了解组织工作的基本程序,明确组织功能和设计内容,把握组织变革与创新。7.领导与控制。
了解领导和控制的涵义;理解领导活动与一般管理活动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控制的类型和过程。8.激励与沟通。
了解激励与沟通的基本内容;理解激励和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掌握激励和沟通的类型。
二、艺术管理学
主要从现代表演艺术活动的界定出发,引出公民社会的概念,作为学习艺术和文化精神属性的基础,同时在公民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层面上,重新梳理文化产业的概念,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通过介绍、分析西方发达国家艺术管理不同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我国艺术表演业体制的演变过程,以及演艺业如何进行产业化的运作等,使学生在较为宽广的国际观察视野的平台上,在深入社会实践的调研中,提高宏观与微观思考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
1.公民社会与文化产业:演艺业的双重界定。
理解艺术表演活动的公民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了解非营利性艺术团体和营利性艺术团体的分类及其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2.西方国家艺术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了解西方发达国家艺术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掌握英国实行“一臂之距”管理政策、美国实行“法制化”管理方式、法国实行“政府包办”政策的原由。
3.我国艺术表演业管理体制形成与演变的历史。
了解我国艺术表演业管理体制形成与改革的过程,试比较8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中国演艺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异同。4.演艺团体的领导者。
理解一个艺术团体中领导者的重要性,掌握艺术团体的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5.演出管理中的“待人之道”。
了解动力原理,并懂得“以人为本”在艺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6.演艺团体和剧场的产业化运作。
理解产业化运作指的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高级运作方式,产业化运作是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之上的,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则——公开、公正、公平,必须遵循市场的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进行运作;艺术生产过程的产业化运作,是当代科技、现代管理融入艺术生产过程所带来的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懂得采用什么样的措施鼓励演艺团体、演艺机构的产业化运作,懂得产业化运作需要建立在资本运作的层面上,并能举例说明实现艺术资源重新整合、建立科学的艺术生产产业链的必要性。
三、市场营销学
1.市场营销概述。
市场营销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市场营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阶段特征;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发展、演变,新旧营销观念的区别。
2.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含义、作用和步骤;制定企业任务、目标和业务组合计划的基本方法,以及企业业务创新的主要途径;明确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和主要任务。
3.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市场营销环境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影响作用;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主要构成;分析、评价市场机会与环境威胁的基本方法。
4.消费者市场、组织市场及其购买行为。
消费者市场的含义、特点以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非营利组织市场的含义和基本特征。运用理论分析相关问题。
5.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与市场竞争战略。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各步骤的含义及其联系,市场细分的作用和依据;市场竞争者的识别与市场竞争者的竞争战略。应用相关原理分析处理问题。
6.产品策略、品牌、商标与包装。
产品的整体概念及其营销意义,产品组合及其相关概念,产品组合策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及其营销策略;品牌的含义及其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品牌注册的营销意义及品牌与商标的区别。应用理论分析实践存在的问题。
7.定价策略。
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定价方法和基本策略。应用原理分析实践存在的问题。8.分销策略与促销策略。
分销渠道的含义及作用,分销渠道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促销的含义与作用,促销组合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促销方式的主要特点,广告的设计原则和人员推销的基本策略,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的主要活动方式。应用理论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9.市场营销的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市场营销计划的作用与内容,以及市场营销组织的主要类型,掌握处理营销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关系的技能,以及市场营销控制的主要方法。应用理论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
10.服务市场营销。
服务的含义与特点,以及服务营销与产品营销的区别;服务营销组合的主要因素及服务质量管理方法。
四、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基本原理。
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掌握人事矛盾运动规律;了解中国古代的人事思想及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基础工作。
掌握组织设计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定编的作用和定员的方法;工作分析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工作分析的基本步骤;职位评价的意义和步骤;职位分类的基本概念。
3.人力资源计划。
了解人力资源计划的必要性;掌握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人力资源供给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制订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步骤。
4.人员招聘与人事测评。
掌握人员招聘的一般程序;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的利弊;人员选拔方法与人事测评技术;面试的技巧;测试的信度与效度的含义;招聘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5.人员的使用与调配。
掌握人员调配的原则和类型;人员职务升降的功能;人员流动的基础理论及人员流动管理。6.人事风险。
掌握人事风险的含义和特征;人事风险的危害;人事风险的主要表现和成因及人事风险的防范对策。7.绩效考核管理。
掌握绩效考核的意义及难点;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选择和应用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中易出现的问题和防范方法。
8.薪酬管理。
掌握薪酬的基本概念;工资制度、工资给付方式的选择;奖励和惩罚的综合运用;薪酬策略的制定现代薪酬管理思想;中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与对策。
9.人员培训。
了解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及培训的重要性;对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内容重点及培训形式;掌握企业培训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培训方案的设计;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10.职业管理。
掌握职业生涯、职业计划、职业管理的含义;职业发展观的含义和意义;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企业进行职业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1.劳动关系。
了解劳动关系的内涵及中国劳动者的权利;工会和职代会在我国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外劳资协商谈判的进展;解决劳动争议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中国当前劳动关系的趋势及其整合出路。
12.组织文化建设。
掌握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组织哲学及组织文化建设原理;组织文化与组织竞争力;群体价值观、组织道德、组织风气的作用。
13.领导者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了解领导者价值观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掌握领导者心理结构与领导团队建设。14.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
分析文化差异的不同维度;了解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含义和内容;价值冲突的表现层面;跨文化管理的类型及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对策。
五、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基本原理。
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了解项目管理的若干关键术语,区分项目和日常业务不同之处和共性,理解项目规划和战略发展的关系。
2.项目的生命期和组织。
掌握划分项目生命周期以及识别各阶段特征的方法,区分项目生命期和产品生命期的不同,确定和项目有关的干系者,以及组织结构在项目运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3.单个项目管理过程。
识别决定项目成功和失败的因素,掌握项目管理五大过程组的定义,职能范围以及相互关系。4.项目整体管理。
掌握项目整体管理的大致流程,了解整体管理中的七个组成部分,理解各个组成部分的侧重点及意义。5.项目范围管理。
确定、核实与控制项目范围,制定项目范围管理计划,制定和定义工作分解结构,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验收已经完成的项目可交付结果,控制项目范围的变更。
6.项目时间管理。
确定完成项目必须进行的具体活动,确定各计划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估算完成各计划活动所需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工时单位数,分析活动顺序,持续时间,进度制约因素以及对进度变更的控制。
7.项目费用管理。
编制完成项目活动所需资源的大致费用,合计各个活动或工作包的估算费用,建立费用基准,确定影响造成费用偏差的因素,控制项目预算的变更。
8.项目质量管理。
确定项目质量方针和目标,进行质量规划,开展规划确定的系统的质量活动,监控项目的具体成果,判断对质量标准的符合程度,找出提高项目绩效的方法。
9.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确定、记录和分派项目角色和职责,制定人员配备管理计划,组织进行人员招募,推行项目团队建设,提高成员技能及成员间的交互作用,跟踪成员绩效,提供反馈,协调变更事宜,提高项目绩效。
10.项目沟通管理。
确定利害关系者对信息和沟通的需求,保证信息流通系统的畅通,搜集与传播项目的绩效信息,选择合适的沟通媒介,提高项目运作的快速反馈能力。
11.项目风险管理。
掌握识别风险的技能,进行风险分析和规划,对风险概率和影响进行评估和汇总,进行风险排序,对风险的影响进行
定量分析,制定风险应对方案,进行风险监控。
12.项目采购管理。
确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时间及方式,记录需求物的要求,确定潜在供应商,制定询价和报价相关资料,制定和管理合同,审查和记录买卖双方的绩效,确定必要纠正措施,完成并结算合同。
音乐教育理论考试大纲
【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钢琴教育研究、声乐教育研究、音乐文献翻译方向通用】
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根据指定的参考书,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音乐教育的实际问题。
(一)教育学基础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功能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教师与学生 课程 课堂教学
学校教学与学生生活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学生评价 教师的教育研究 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心理学基础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脑与心理 行为动力 认知过程 情绪 智力与创造力 人格 个体心理发展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人际交往心里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三)音乐教育与教学法
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 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
音乐人类学与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简史 音乐教育课程 音乐教学领域 国外音乐教学法 其他类型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评价 音乐教师教育 音乐教育实习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四)音乐教育原理
音乐教育的历史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研究与音乐教育
音乐教师教育及其发展方向
(五)声乐教育基础知识
声乐教育的历史 声乐教育的基本概念 声乐教育的方法。声乐教育的学派和风格
(六)钢琴教育基础知识
钢琴教育的历史 钢琴教育的基本概念 钢琴教育家及其思想 钢琴教学的基本方法
和声与曲式考试要求
【中西音乐史类、民族音乐类、音乐文学、音乐美学、音乐艺术管理、音乐声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钢琴教育研究、声乐教育研究、音乐表演(指挥方向除外)各研究方向适用】
试卷卷面为1—2首完整音乐作品
一、和声要求:
分析指定段落或全曲,要求准确标记调性、和弦、和弦外音(需标明类别),有转调需标明转调过程(共同和弦、转调和弦)。
复习范围:重属和弦、增六和弦、离调和弦、大小交替和弦、近关系转调以及各种和弦外音、持续音等。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要求:
分析整首作品,包括整体及次级结构、全曲的调性布局,并画出结构图式,同时用文字描述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性格特征。
复习范围:音乐专业本科教学中,一部曲式至奏鸣曲式的全部内容。
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
考试参考书目
一、中西音乐史类、民族音乐学类各研究方向考试参考书目:
民族音乐学类
《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传统音乐教学团队编著,(中国音乐学院校内教材)。《中国音乐词典》及其续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西音乐史与中国传统音乐 1. 古代音乐史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修海林:《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近代音乐史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版/第三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张静蔚:《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3.西方音乐史 李秀军:《西方音乐史》,吉林音像出版社,2001年版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4.中国传统音乐
1、《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传统音乐教学团队编著,(中国音乐学院校内教材)。
2、《中国音乐词典》及其续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二、音乐艺术管理方向参考书目:
《管理学教程》 王俊柳、邓二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管理学原理》 周三多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管理学模拟题库》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
《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 [美]P·F·德鲁克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4年 《西方管理思想史》 郭咸纲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张晓明、胡惠林等 社会科学出版文献出版社 《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张晓明、胡惠林等 社会科学出版文献出版社 《演艺业管理与运作》
谢大京、一丁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文化发展论坛2005报告》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 谢名家 人民出版社 《英国文化》 范中汇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法国文化》 苏旭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美国文化》 孙维学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市场营销学》 吴键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市场营销学学习指南与练习》 吴键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营销学:最佳实践》 美国迈克尔 R 辛科塔等著 《市场营销学通论》 郭国庆主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张德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董克用
中国人大出版社2004年 《人力资源管理》 陈维政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人力资源管理》 R·韦恩·蒙迪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李德志 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三、音乐教育系各方向考试参考书目:
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艾伯利斯等(刘沛、任恺译):《音乐教育原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四、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指挥各研究方向考试参考书目:
《曲式学》(上、下),(苏)伊·斯波索宾著,上海文艺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大型曲式学》,(美)帕西·该丘斯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声学教程·理论与应用》,吴式锴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声学教程》,(上、下)(苏)伊·杜波夫斯基、伊·斯波索宾,斯·叶莆谢也夫、符·索科洛夫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对位与赋格教程》,(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复调音乐》,(苏)斯克列科夫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复调音乐》(上、下)段平泰著,人民音乐出版社。《交响配器法》(前苏)瓦西连科著,人民音乐出版社。《管弦乐法基础教程》王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视唱练耳分级教程(第五级)》,中国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视唱练耳分级教程(第六级)》,中国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视唱练耳分级教程(第七级)》,中国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音乐文学、音乐美学、音乐艺术管理、音乐声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钢琴教育研究、声乐教育研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指挥、声乐、国乐、钢琴、管弦)各研究方向 “中西音乐史与中国传统音乐”考试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修订版),汪毓和著,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秦序著,吉林音像出版社2001年版。《西方音乐史略》,李应华著,人民音乐出版社。《西方音乐史教程》,李秀军著,吉林音像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中国音乐学院内部教材。
六、中西音乐史类、民族音乐学类、音乐文学、音乐美学、音乐艺术管理、音乐声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钢琴教育研究、声乐教育研究、音乐表演(指挥方向除外)各研究方向“和声与曲式分析”考试参考书目:
《和声学教程》,(上、下)(苏)伊·杜波夫斯基、伊·斯波索宾,斯·叶莆谢也夫、符·索科洛夫著,人民音乐出版社。《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音乐作品分析应用教程》,高佳佳、赵冬梅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五篇: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 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与自然。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的过程。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三)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认识与实践
科学的实践观。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从必然走向自由。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国家的起源和实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 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和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哦你会让组织。垄断与竞争。金副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 后果。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教睛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 的历史过程
(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1.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令主义的创立。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胜利与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多样性的原因。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确理解“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4.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成果的精髓。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义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义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化 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科学把握我国发展 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七)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处理全面 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3.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 配制度。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全面共建共 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 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思及其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思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 遇期。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日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4.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构建 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 善党的领导。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3.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加强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议。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人。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形成。全国性抗战的开始。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争。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延安整风运动。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 战争。两个中国之命运。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 的形成。
4.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向社会主义过渡。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 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及其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严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3.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 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的提出。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 的制定和实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 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日怀。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和先进性建设。中共十七大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向前推进。
5.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共十八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论
1.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1.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与人生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人生矛盾。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五)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1.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2.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划。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3.家庭美德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弘扬家庭美德。4.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崇高道德增。
(六)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1.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的本质和特征。法律的产生与发展。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3.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 本格局。
(七)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3.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尊重法律权威和重要意义。尊重法律权威和基本要求。
(八)行使法律权利,改造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2.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3.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救济权利。尊重他人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间(2017年1月—2017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
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局势与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
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