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省林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省林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情
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省林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林业系统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今年上半年,省总副主席费加带队,省总保障部会同省林业工会就全省林业困难职工帮扶和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到延边、白山两地及和龙、敦化、长白、抚松、通化、柳河等五个县市区,深入到八家子、和龙、敦化、白石山、松江河等五个林业局,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林业系统帮扶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分别听取了延边、白山两市州工会和延边林管局工会、森工集团工会及所属基层林业局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归
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吉林林业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林地总经营面积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有国有林业局、经营局22个,林区总人口82万人,在册职工万人,离退休人员万人,困难职工万人。随着“天保”工程实施,林业行业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我省林业企业改制后,企业工作量不饱和、职工下岗失业成为全行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职工困难面大,困难职工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所限,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林业部分职工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全省林业企业将工会开展的帮扶工作纳入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作为稳定企业的措施开展工作。林业系统有一批专职工会干部,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作保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全行业共建立22个局
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局机关所在地或林场建立了100多个“扶贫超市”、“爱心超市”和“救助站”、“生活救急110”等实物救助站,形成了多种形式、常规化的帮扶体系。
林业企业基层党委和行政对工会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上大力支持,逐年增加对职工帮扶的投入。两节期间,仅延边林业企业就拨付专项慰问款万元。从工会自身工作看,做了大量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工作底数,了解掌握本地区本企业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积极向行政反映;二是通过合同签订解决。许多企业把每年需求的帮扶资金款项写入集体合同,通过企业的“小立法”,使企业对困难职工帮扶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三是主动与当地民政、扶困办、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联等部门协商,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四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捐助。如松江河林业局针对企业买断后一次性安置职工的生活困难,组织18家企业成立了
扶贫帮困救助会,目前已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企业帮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还有的企业工会组织成立了各类基金会,积少成多汇集资金,以帮助临时困难的职工;有的林业局积极协调地方部门,对生活问题较多、劳动能力差的困难职工,通过低保金扩面实施分类救助,确保了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省林业系统工会立足企业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期工会帮扶保障工作,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工会的重中之重。实现了有制度、有阵地、有举措、有成果的目标,并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建立统一工作格局,全力搭建帮扶工作平台。由于林业企业多处在偏远山区,林业困难职工虽属于城镇职工却未能纳入城镇低保管理。经协调和沟通,林业职工的低保认定管理工作均由林业企业工会负责,并创造了低保管理
和帮扶脱贫的工作格局。林业企业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将其纳入到企业重点工作,特别是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企业工会保障工作职责当中。各林区普遍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会建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做到了应保尽保。去年,延边全州林业企业低保户为18,643,涉及人数34,121人,近年来争取到的“低保”资金累计达12,038万元。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为切实解决林区职工生活困难,各林业局每年都坚持开展职工生活大检查活动,把全部困难职工纳入到工会组织的视野当中,努力做到“四清”,使工会组织成为全面掌握特困职工情况的“第一知情人”。同时,在帮扶工作中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并开展工作绩效评定、工作监督考核、工作联系沟通机制等制度,确保工会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创新帮扶工作载体,拓展帮扶工作内涵。一是创新扶贫超市发展模式,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定期定额拨款等多渠道并举”的融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如黄泥河林业局在延边林业首创的扶贫超市,到现在已陆续发展到11个;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成立的职工生活救急“110”,公司行政发文定期定额拨付扶贫超市资金的经验,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多渠道并举的扶贫融资方式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问题。二是创新帮扶救助模式,多方筹集帮扶资金,建立灾害自救基金会、职工互助基金会等多种形式的帮困组织,随时为困难职工提供救济资金,及时为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三是创新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各林业企业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会干部以及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包保困难户,签订帮扶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帮扶到位、脱贫致富。四是创新医疗救助机制。实行困难职工扶困优惠卡、医疗优惠证制度,借助社会力量,减免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切实解决林区困难
职工就医难问题。如敦化林业局为3874名困难职工办理了就医购药优惠卡,汪清林业局在职工医院建立了“扶贫病房”使职工享受最低限价收费。五是创新助学方式。各林业局工会把开展“劳模真情助学”、”一助一助学”等活动,统称为“情系学子、金秋助学”,集中时间、资金和精力,保证了捐资助学效果更加明显、力度更加强劲。仅延边林业系统工会近两年的助学金总额就达320万元,有132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真情救助。通过开展“金秋助学”系列活动,确保了林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4、开展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强化“输血”、“造血”功能。各林业局多数建立了林业家政服务网,由工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劳务输出和就业中介服务。林区工会组织职工开发利用林区资源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通过举办“全民创业培训班”、“经纪人培训班”以及种植、养殖、家政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
批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餐饮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困难职工创业典型,帮助困难职工拓展增收渠道,增加个人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几年来,全省林业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职工1万余名。仅森工集团就为职工自主创业投入1459万元,八个森工企业职工创业年平均收入达到万元。
三、问题及建议
实施“天保”工程后,由于国家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投入减少,林区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林区的道路、桥梁、房屋等年久失修,林区“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加之林区生产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富余人员多,贫困面广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林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帮扶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国家对林业投资欠账较多,理应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加之林业行业和地域等特点,使林业经常出现政策真
空,并逐步被边缘化。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冲击,林业企业负担过重,仍然承担大量政府和社会职能,林区道路、供水、用电、供热、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差,致使林业弱势群体逐步增加,企业帮扶工作压力较大。
2、现有资源和手段与困难职工群体帮扶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之历史的积淀,林业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和困难。特别是国家提出林业发展要实现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的转变,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全省各林区采伐量消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职工下岗,造成了林区贫困群体比重增大,特别是延边州所属的10个国有林业局表现尤为突出。加之各林区帮扶保障资金短缺,现有资源整合不到位,帮扶手段落后方法单调,致使帮扶保障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较大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要求。
3、林业企业帮扶资金短缺。资金
是制约帮扶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林业企业的帮扶资金主要靠企业行政拨款和工会经费支持,各林区的帮扶中心站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少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来自社会各方的捐助,制约了企业工会帮扶工作的深化,直接影响帮扶效果。
4、林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被保险人在发生重大疾病和高度残疾时给付的保金不高,不能有效地解决被保险人高额医疗费的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在基本医保中设置“门槛费”;三是参保后,职工看病所花费用受限,而核销的比例却很小,职工患大病需支付巨额医疗费用,不少家庭为治病倾其所有,债台高筑,导致大量困难家庭出现,这是林业系统困难职工的主要成因之一。这部分职工仅靠企业救助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建议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从职工大病医保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以研究解决。
5、离退休职工管理等社会职能移
交工作滞后。从目前全省林业系统看,困难职工的数量,帮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离退休职工,特别是一次性安置人员。尽管他们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仍居住在林区,这部分人管理职能本应由社会和政府承担,但却常常处于单位社区无人管的社会边缘状态,且大多数无力缴纳“五险”,又无一技之长,劳动就业能力差,加之子女上学,意外灾害,因此,一有困难就找林业。如弃之不管,将会给林区稳定带来隐患,管之就会给企业增添沉重负担,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为切实做好林业系统帮扶工作,发挥帮扶工作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稳定林区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林业的帮扶:
第一,高度重视林业帮扶工作。帮扶工作既关系到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社会文明是否进步。应站在林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林区面临诸多与内地不一样的特点,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享受到国家给予工业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二,加大对林业的帮扶力度。针对林业系统“非工非农、非城非乡”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林1 2 下一页
第二篇:关于全省林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林业系统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今年上半年,省总副主席费加带队,省总保障部会同省林业工会就全省林业困难职工帮扶和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到延边、白山两地及和龙、敦化、长白、抚松、通化、柳河等五个县市区,深入到八家子、和龙、敦化、白石山、松江河等五个林业局,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林业系统帮扶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专
题调研。分别听取了延边、白山两市州工会和延边林管局工会、森工集团工会及所属基层林业局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归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吉林林业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林地总经营面积35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21亿立方米。有国有林业局、经营局22个,林区总人口82万人,在册职工12.2万人,离退休人员9.2万人,困难职工3.7万人。随着“天保”工程实施,林业行业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我省林业企业改制后,企业工作量不饱和、职工下岗失业成为全行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职工困难面大,困难职工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所限,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林业部分职工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全省林业企业将工会开展的帮扶工作纳入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作为稳定企业的措施开展工作。林业系统有一批专职工会干部,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作保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全行业共建立22个局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局机关所在地或林场建立了100多个“扶贫超市”、“爱心超市”和“救助站”、“生活救急110”等实物救助站,形成了多种形式、常规化的帮扶体系。
林业企业基层党委和行政对工会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上大力支持,逐年增加对职工帮扶的投入。两节期间,仅延边林业企业就拨付专项慰问款508.2万元。从工会自身工作看,做了大量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工作底数,了解掌握本地区本企业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积极向行政反映;二是通过合同签订解决。许多企业把每年需求的帮扶资金款项写入集体合同,通过企业的“小立法”,使企业对困难职工帮扶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三是主动与当地民政、扶困办、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联等部门协商,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四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捐助。如松江河林业局针对企业买断后一次性安置职工的生活困难,组织18家企业成立了扶贫帮困救助会,目前已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企业帮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还有的企业工会组织成立了各类基金会,积少成多汇集资金,以帮助临时困难的职工;有的林业局积极协调地方部门,对生活问题较多、劳动能力差的困难职工,通过低保金扩面实施分类救助,确保了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省林业系统工会立足企业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期工会帮扶保障工作,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工会的重中之重。实现了有制度、有阵地、有举措、有成果的目标,并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建立统一工作格局,全力搭建帮扶工作平台。由于林业企业多处在偏远山区,林业困难职工虽属于城镇职工却未能纳入城镇低保管理。经协调和沟通,林业职工的低保认定管理工作均由林业企业工会负责,并创造了低保管理和帮扶脱贫的工作格局。林业企业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将其纳入到企业重点工作,特别是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企业工会保障工作职责当中。各林区普遍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会建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做到了应保尽保。去年,延边全州林业企业低保户为18,643,涉及人数34,121人,近年来争取到的“低保”资金累计达12,038万元。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为切实解决林区职工生活困难,各林业局每年都坚持开展职工生活大检查活动,把全部困难职工纳入到工会组织的视野当中,努力做到“四清”(困难人数清、困难程度清、致困原因清、家庭住址清),使工会组织成为全面掌握特困职工情况的“第一知情人”。同时,在帮扶工作中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并开展工作绩效评定、工作监督考核、工作联系沟通机制等制度,确保工会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创新帮扶工作载体,拓展帮扶工作内涵。一是创新扶贫超市发展模式,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定期定额拨款等多渠道并举”的融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如黄泥河林业局在延边林业首创的扶贫超市,到现在已陆续发展到11个;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成立的职工生活救急“110”,公司行政发文定期定额拨付扶贫超市资金的经验,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多渠道并举的扶贫融资方式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问题。二是创新帮扶救助模式,多方筹集帮扶资金,建立灾害自救基金会、职工互助基金会等多种形式的帮困组织,随时为困难职工提供救济资金,及时为困
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三是创新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各林业企业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会干部以及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包保困难户,签订帮扶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帮扶到位、脱贫致富。四是创新医疗救助机制。实行困难职工扶困优惠卡、医疗优惠证制度,借助社会力量,减免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切实解决林区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如敦化林业局为3874名
困难职工办理了就医购药优惠卡,汪清林业局在职工医院建立了“扶贫病房”使职工享受最低限价收费。五是创新助学方式。各林业局工会把开展“劳模真情助学”、“一助一助学”等活动,统称为“情系学子、金秋助学”,集中时间、资金和精力,保证了捐资助学效果更加明显、力度更加强劲。仅延边林业系统工会近两年的助学金总额就达320万元,有132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真情救助。通过开展“金秋助学”系列活动,确保了林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4、开展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强化“输血”、“造血”功能。各林业局多数建立了林业家政服务网,由工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劳务输出和就业中介服务。林区工会组织职工开发利用林区资源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通过举办“全民创业培训班”、“经纪人培训班”以及种植、养殖、家政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餐饮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困难职工创业典型,帮助困难职工拓展增收渠道,增加个人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几年来,全省林业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职工1万余名。仅森工集团就为职工自主创业投入1459万元,八个森工企业职工创业年平均收入达到719.4万元。
三、问题及建议
实施“天保”工程后,由于国家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投入减少,林区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林区的道路、桥梁、房屋等年久失修,林区“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加之林区生产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富余人员多,贫困面广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林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帮扶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国家对林业投资欠账较多,理应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加之林业行业和地域等特点,使林业经常出现政策真空,并逐步被边缘化。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冲击,林业企业负担过重,仍然承担大量政府和社会职能,林区道路、供水、用电、供热、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差,致使林业弱势群体逐步增加,企业帮扶工作压力较大。
2、现有资源和手段与困难职工群体帮扶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之历史的积淀,林业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和困难。特别是国家提出林业发展要实现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的转变,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全省各林区采伐量消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职工下岗,造成了林区贫困群体比重增大,特别是延边州所属的10个国有林业局表现尤为突出。加之各林区帮扶保障资金短缺,现有资源整合不到位,帮扶手段落后方法单调,致使帮扶保障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较大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要求。
3、林业企业帮扶资金短缺。资金是制约帮扶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林业企业的帮扶资金主要靠企业行政拨款和工会经费支持,各林区的帮扶中心站(点)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少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来自社会各方的捐助,制约了企业工会帮扶工作的深化,直接影响帮扶效果。
4、林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被保险人在发生重大疾病和高度残疾时给付的保金不高,不能有效地解决被保险人高额医疗费的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在基本医保中设置“门槛费”(每次入出院都重复收费);三是参保后,职工看病所花费用受限,而核销的比例却很小,职工患大病需支付巨额医疗费用,不少家庭为治病倾其所有,债台高筑,导致大量困难家庭出现,这是林业系统困难职工的主要成因之一。这部分职工仅靠企业救助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建议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从职工大病医保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以研究解决。
5、离退休职工管理等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滞后。从目前全省林业系统看,困难职工的数量,帮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离退休职工,特别是一次性安置人员。尽管他们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仍居住在林区,这部分人管理职能本应由社会和政府承担,但却常常处于单位社区无人管的社会边缘状态,且大多数无力缴纳“五险”,又无一技之长,劳动就业能力差,加之子女上学,意外灾害,因此,一有困难就找林业。如弃之不管,将会给林区稳定带来隐患,管之就会给企业增添沉重负担,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为切实做好林业系统帮扶工作,发挥帮扶工作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稳定林区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林业的帮扶:
第一,高度重视林业帮扶工作。帮扶工作既关系到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社会文明是否进步。应站在林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林区面临诸多与内地不一样的特点,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享受到国家给予工业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二,加大对林业的帮扶力度。针对林业系统“非工非农、非城非乡”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林区的投入,切实解决林区交通不便、职工收入偏低、用水用电困难、娱乐文化缺乏、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以及就业难、子女上学难、职工住房难等实际问题,使广大林区职工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特别要加大对林区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林区职工自主创业,壮大林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使林业职工早日脱贫致富。同时,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和帮扶工作力度。畅通林区困难职工诉求渠道,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帮扶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加快捷和高效。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提高林业职工的保障水平,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林区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再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四,创新帮扶工作机制。要在促进林业困难职工从根本上建立脱贫机制着眼,从推动林业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入手,让林业困难职工群体自身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同时,还要围绕林区职工脱贫、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建立起帮扶长效机制。
第五,抓住林业棚改机遇推动林业帮扶。去年全省已有部分林业局作为棚改试点,今年又有18个林业局实施棚改。多数林业局进行棚改都由工会牵头负责完成旧房拆迁和新居回迁安置等项工作任务。建议政府财政部门拨付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林业棚改过程中困难职工的回迁和安置工作。同时,在廉租房补贴政策方面多给予倾斜,以促进林业职工队伍的稳定。
第三篇:林业系统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调查研究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林业系统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今年上半年,省总副主席费加带队,省总保障部会同省林业工会就全省林业困难职工帮扶和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到延边、白山两地及和龙、敦化、长白、抚松、通化、柳河等五个县市区,深入到八家子、和龙、敦化、白石山、松江河等五个林业局,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林业系统帮扶保障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分别听取了延边、白山两市州工会和延边林管局工会、森工集团工会及所属基层林业局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归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吉林林业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林地总经营面积35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21亿立方米。有国有林业局、经营局22个,林区总人口82万人,在册职工12.2万人,离退休人员9.2万人,困难职工3.7万人。随着“天保”工程实施,林业行业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我省林业企业改制后,企业工作量不饱和、职工下岗失业成为全行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职工困难面大,困难职工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所限,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林业部分职工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全省林业企业将工会开展的帮扶工作纳入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作为稳定企业的措施开展工作。林业系统有一批专职工会干部,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作保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全行业共建立22个局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局机关所在地或林场建立了100多个“扶贫超市”、“爱心超市”和“救助站”、“生活救急110”等实物救助站,形成了多种形式、常规化的帮扶体系。
林业企业基层党委和行政对工会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上大力支持,逐年增加对职工帮扶的投入。两节期间,仅延边林业企业就拨付专项慰问款508.2万元。从工会自身工作看,做了大量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工作底数,了解掌握本地区本企业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积极向行政反映;二是通过合同签订解决。许多企业把每年需求的帮扶资金款项写入集体合同,通过企业的“小立法”,使企业对困难职工帮扶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三是主动与当地民政、扶困办、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联等部门协商,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四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捐助。如松江河林业局针对企业买断后一次性安置职工的生活困难,组织18家企业成立了扶贫帮困救助会,目前已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企业帮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还有的企业工会组织成立了各类基金会,积少成多汇集资金,以帮助临时困难的职工;有的林业局积极协调地方部门,对生活问题较多、劳动能力差的困难职工,通过低保金扩面实施分类救助,确保了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省林业系统工会立足企业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期工会帮扶保障工作,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工会的重中之重。实现了有制度、有阵地、有举措、有成果的目标,并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建立统一工作格局,全力搭建帮扶工作平台。由于林业企业多处在偏远山区,林业困难职工虽属于城镇职工却未能纳入城镇低保管理。经协调和沟通,林业职工的低保认定管理工作均由林业企业工会负责,并创造了低保管理和帮扶脱贫的工作格局。林业企业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将其纳入到企业重点工作,特别是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企业工会保障工作职责当中。各林区普遍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会建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做到了应保尽保。去年,延边全州林业企业低保户为18,643,涉及人数34,121人,近年来争取到的“低保”资金累计达12,038万元。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为切实解决林区职工生活困难,各林业局每年都坚持开展职工生活大检查活动,把全部困难职工纳入到工会组织的视野当中,努力做到“四清”(困难人数清、困难程度清、致困原因清、家庭住址清),使工会组织成为全面掌握特困职工情况的“第一知情人”。同时,在帮扶工作中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并开展工作绩效评定、工作监督考核、工作联系沟通机制等制度,确保工会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创新帮扶工作载体,拓展帮扶工作内涵。一是创新扶贫超市发展模式,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定期定额拨款等多渠道并举”的融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如黄泥河林业局在延边林业首创的扶贫超市,到现在已陆续发展到11个;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成立的职工生活救急“110”,公司行政发文定期定额拨付扶贫超市资金的经验,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多渠道并举的扶贫融资方式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问题。二是创新帮扶救助模式,多方筹集帮扶资金,建立灾害自救基金会、职工互助基金会等多种形式的帮困组织,随时为困难职工提供救济资金,及时为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三是创新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各林业企业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会干部以及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包保困难户,签订帮扶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帮扶到位、脱贫致富。四是创新医疗救助机制。实行困难职工扶困优惠卡、医疗优惠证制度,借助社会力量,减免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切实解决林区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如敦化林业局为3874名困难职工办理了就医购药优惠卡,汪清林业局在职工医院建立了“扶贫病房”使职工享受最低限价收费。五是创新助学方式。各林业局工会把开展“劳模真情助学”、“一助一助学”等活动,统称为“情系学子、金秋助学”,集中时间、资金和精力,保证了捐资助学效果更加明显、力度更加强劲。仅延边林业系统工会近两年的助学金总额就达320万元,有132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真情救助。通过开展“金秋助学”系列活动,确保了林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http://www.xiexiebang.com4、开展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强化“输血”、“造血”功能。各林业局多数建立了林业家政服务网,由工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劳务输出和就业中介服务。林区工会组织职工开发利用林区资源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通过举办“全民创业培训班”、“经纪人培训班”以及种植、养殖、家政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餐饮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困难职工创业典型,帮助困难职工拓展增收渠道,增加个人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几年来,全省林业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职工1万余名。仅森工集团就为职工自主创业投入1459万元,八个森工企业职工创业年平均收入达到719.4万元。
三、问题及建议
实施“天保”工程后,由于国家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投入减少,林区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林区的道路、桥梁、房屋等年久失修,林区“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加之林区生产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富余人员多,贫困面广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林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帮扶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国家对林业投资欠账较多,理应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加之林业行业和地域等特点,使林业经常出现政策真空,并逐步被边缘化。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冲击,林业企业负担过重,仍然承担大量政府和社会职能,林区道路、供水、用电、供热、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差,致使林业弱势群体逐步增加,企业帮扶工作压力较大。
2、现有资源和手段与困难职工群体帮扶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之历史的积淀,林业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和困难。特别是国家提出林业发展要实现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的转变,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全省各林区采伐量消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职工下岗,造成了林区贫困群体比重增大,特别是延边州所属的10个国有林业局表现尤为突出。加之各林区帮扶保障资金短缺,现有资源整合不到位,帮扶手段落后方法单调,致使帮扶保障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较大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要求。
3、林业企业帮扶资金短缺。资金是制约帮扶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林业企业的帮扶资金主要靠企业行政拨款和工会经费支持,各林区的帮扶中心站(点)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少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来自社会各方的捐助,制约了企业工会帮扶工作的深化,直接影响帮扶效果。
4、林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被保险人在发生重大疾病和高度残疾时给付的保金不高,不能有效地解决被保险人高额医疗费的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在基本医保中设置“门槛费”(每次入出院都重复收费);三是参保后,职工看病所花费用受限,而核销的比例却很小,职工患大病需支付巨额医疗费用,不少家庭为治病倾其所有,债台高筑,导致大量困难家庭出现,这是林业系统困难职工的主要成因之一。这部分职工仅靠企业救助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建议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从职工大病医保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以研究解决。
5、离退休职工管理等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滞后。从目前全省林业系统看,困难职工的数量,帮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离退休职工,特别是一次性安置人员。尽管他们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仍居住在林区,这部分人管理职能本应由社会和政府承担,但却常常处于单位社区无人管的社会边缘状态,且大多数无力缴纳“五险”,又无一技之长,劳动就业能力差,加之子女上学,意外灾害,因此,一有困难就找林业。如弃之不管,将会给林区稳定带来隐患,管之就会给企业增添沉重负担,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为切实做好林业系统帮扶工作,发挥帮扶工作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稳定林区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林业的帮扶:
第一,高度重视林业帮扶工作。帮扶工作既关系到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社会文明是否进步。应站在林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林区面临诸多与内地不一样的特点,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享受到国家给予工业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二,加大对林业的帮扶力度。针对林业系统“非工非农、非城非乡”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林区的投入,切实解决林区交通不便、职工收入偏低、用水用电困难、娱乐文化缺乏、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以及就业难、子女上学难、职工住房难等实际问题,使广大林区职工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特别要加大对林区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林区职工自主创业,壮大林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使林业职工早日脱贫致富。同时,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和帮扶工作力度。畅通林区困难职工诉求渠道,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帮扶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加快捷和高效。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提高林业职工的保障水平,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林区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再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四,创新帮扶工作机制。要在促进林业困难职工从根本上建立脱贫机制着眼,从推动林业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入手,让林业困难职工群体自身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同时,还要围绕林区职工脱贫、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建立起帮扶长效机制。
第五,抓住林业棚改机遇推动林业帮扶。去年全省已有部分林业局作为棚改试点,今年又有18个林业局实施棚改。多数林业局进行棚改都由工会牵头负责完成旧房拆迁和新居回迁安置等项工作任务。建议政府财政部门拨付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林业棚改过程中困难职工的回迁和安置工作。同时,在廉租房补贴政策方面多给予倾斜,以促进林业职工队伍的稳定。
第四篇: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初探
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初探
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既是工会的重要职责,也是工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既要关心困难职工,解决他们生活问题,又要帮助职工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理顺职工思想情绪,真正急职工所忧、想职工所虑、解职工所难、谋职工所求,切实尽到帮困扶贫“第一责任人”、“第一知情人”、“第一帮扶人”的职责。就学校而言,困难职工是学校建设力量中的一部分,怎样解决好困难职工的困难,安排好他们的生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工会组织作为困难职工的娘家,进行有效的角色定位是解决好困难职工困难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学校工会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参与、维护职能定位
一是应当强化源头参与意识。学校工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学校当前有关困难职工工作政策的制定,保证帮助困难职工工作从总体来说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同时学校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群众通过积极参与政策制定,从而保证困难职工工作能在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运作,防止暗箱操作,防止不利于困难职工利益的方针政策出台。二是强化参与职能。学校工会应组织职工群众通过多提合理化建议等手段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进一步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困难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困难职工的数量,使困难职工生活改善的目标得以实现。三是学校工会组织应当充分运用校务公开、职代会、集体协商等途径,把一些与困难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措施传达到位,并积极征求困难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向学校通报,作为学校修正政策、措施的依据。通过此种方法,使困难职工的知情权得以维护,也保证了困难职工工作今后能做到“有章可循”。四是学校工会组织应当切实维护困难职工的应得利益及时到位。困难职工的工资、基本
生活保障金、最低生活保障金通常是在一段时期内的基本经济来源。在他们没有实现解困之前,这些“基本金”常是他们的“救命钱”,如果连这些钱都不能及时到位,将使他们“雪上加霜”,他们从经济上、精神上和心理上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学校工会组织要通过各种途径,督促学校行政部门保证困难职工应得利益及时足额到位。
二、扮演好监督、宣教、培训者和帮扶者的角色
(一)扮演好监督维护者的角色。扮演一个监督维护者的角色是学校工会组织履行自身基本职能的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是学校工会组织解决职工困难主要的一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者执行者的主观意识出现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学校解决困难职工困难的相关政策不能及时的贯彻,如何保证这些政策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好,这一重要的任务必须由学校工会组织来完成。
(二)扮演好“宣传教育者”的角色。学校工会组织应当利用自身具有的特长和优势,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而扮演好一个“宣传教育者”的角色。学校工会组织自己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学校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优势:如黑板报、广播、文娱活动室等等。学校工会组织应当利用自身这些优势,当好“宣传教育者”。首先,学校工会组织在代表职工群众源头参与了学校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具体实施措施的制定以后,就应当积极协助学校行政将国家的有关政策以及学校自身面临的实际形势和困难、学校将采取的一些具体办法和措施向困难职工讲清楚,让困难职工明白。其次,学校工会组织应当利用宣传教育手段积极引导困难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学校工会组织可通过树典型,举行报告会等手段,引导职工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主择业,竞争择业,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观念,鼓励困难职工“自立自强”。第三,学校工会组织应在学校内部积极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学校工会组织要经常向困难职工灌输就业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等,让他们明白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要想不落
伍,不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而在整个学校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意识,保证困难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满足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而提升困难职工的整体就业本领和素质。第四,学校工会组织要加强对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困难职工的所思、所想,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使他们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意识对待目前的困难,保证整个队伍的团结稳定,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三)扮演好“再就业技能培训者”的角色。学校工会组织要履行好职责,帮助困难职工尽快走出低谷。学校困难职工一般都是配偶或子女没有工作,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专业技术单
一、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整体素质偏低。针对这一点,学校工会组织就有必要、有义务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首先,学校工会组织在对待困难职工方面要树立“造血”和“输血”相结合的意识。所谓“输血”,就是工会组织在短期内要从经济上向困难职工提供支援;所谓“造血”,就是工会组织为困难职工家属提供获取一项或几项实用技术的培训机会,以便职工能在长期内依靠获得的技术和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从根本上说,学校工会组织提供的“造血”功能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职工困难的方法,所以学校工会要尽快树立此种意识,人说“送一次钱,不如送一项技术”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学校工会组织有义务正确引导困难职工家属群体走出再就业培训误区。培训一项技能很重要,但如果培训得来的技能不适用,对他们来说,那将是一次巨大的身心打击。现在流行的培训都存在以下误区:忽视技能重文凭;不顾是否学以致用;不适应市场需要等等。为此,学校工会组织在这方面要加强组织引导,保证困难职工家属的培训工作“适销对路”。第二,学校工会组织要积极主动地协助困难职工家属联系培训机构、培训的工种技术等培训事宜,以便组织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参与培训,从而做到培训工作目的明确,有的放矢。所以,组织困难职工家属进行技能培训是学校工会组织解决困难职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四)扮演好“援助帮扶者”的角色。学校工会组织要尽量在这一角色方面有所创新,这样才能让困难职工进一步体会到工会是“职工之家”。一是工会组织要完善对困难职工及家属摸底建档制度,彻底了解他们的情况:年龄段、特长、爱好、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参加培训情况等,使学校工会组织在今后的工作中掌握第一手必备资料。二是学校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强化“送温暖工程”,在逢年过节期间,学校工会组织要加强对困难职工的“送温暖”工作,从精神上给他们以安慰、以鼓励、以信心,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组织的一员,组织一直都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照顾他们。三是学校工会组织要帮助困难职工家属进行创业,使他们在创业中得到实惠。对他们创业的项目进行论证,保证他们所创业的项目在经济上、技术上、运作上的可行性。同时为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比如安排他们在适当时机参加相关培训;在可能的范围内,学校工会组织要在资金上给他们以一定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尽力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四是学校工会组织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利用自身既有优势创办适合市场现行需要的实体,为困难职工的家属安置提供机会。
学校工会组织只有正确把握好自身在解决困难职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困难职工服务,才能切切实实地为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发挥有效作用,也只有这样,学校工会组织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好困难职工的切身权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困难职工自己的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工之家”,为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出生动的诠释。
第五篇:关于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几点思考
文/毛淑琴(整理车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企业和社会的许多改革行为已经伤害到职工的利益,如何维护好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已成为社会各级组织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仅凭企业困难职工扶贫帮困基金机构是难以实现的,要想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文明的社会秩序,全社会都来关心弱势群体,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齐心协力把扶贫帮困工作做好、做到位,进一步推进社会和谐与企业健康发展。
一、困难职工的成因分析
要做好职工帮扶工作,应该对困难职工群体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就纺织城地区的整体情况来看,导致职工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许多中小型企业为了增效保生存,分流、遣散了许多员工,又有一些企业因破产倒闭,造成部分职工转岗,虽说一部分转岗人员通过自主创业或再就业找到了谋生之路,但微薄的收入朝不保夕,时有时无,造成这些职工生活困难,再加上一些困难职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身体体质较差,无法通过竞争或劳力型实现再就业。
其次,一些企业不遵守、不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按要求发放加班工资,克扣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部分职工工资收入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或是因为交通事故致残而致贫,或者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长期不能工作的困难职工。
再次,是因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下,职工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难与不测造成生活困难、家庭成员中有不健康或智力、肢体不健全的成员;再加上目前物价上涨,生活就更加困难。
(二)、许多困难职工缺乏一技之长。不少困难职工对钻研技术不下功夫,但对岗位要求高,总希望干得少,拿得多。结果无岗可上,无业可就。如今企业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企业在收入分配上也拉开档次,没有技能的职工收入低,就业岗位也难找。有的职工一年干不到半年的活,生活困难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扶贫帮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扶贫帮困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制约该项工作发展的问题与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机构、团体、社会大众观念转变慢、扶贫帮困基金难落实,资金筹措难;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社会或企业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石。但是,扶贫帮困面临的第一个首要难题就是资金薄弱的问题,许多急需帮助的困难群体缺乏持久经济支撑,因为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没有足够的基金作为后盾,许多方面的帮扶工作不能常态化、持久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对困难群体的定位不准确。政府部门是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救助的行为主体,也可广泛动员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参与进来,还是工会组织内部的自我救助,说法不尽相同。在实践中,有些政府部门把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也推到帮扶中心。而帮扶中心很难做到像行政服务中心那样“统”的功能。
三是范围不全面。困难职工的需求目前已从救急转为治本,而目前困难职工帮扶的手段单一,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上的救助。至于解决困难职工的就业岗位、劳动环境、民主权利、安全卫生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措施。
四是内力不集中。困难职工帮扶作为工会的重要工作不容置疑。但实际工作中,困难职工帮扶只是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只有保障部门在唱“独角戏”,其他部门的触角还没有伸展到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如何整合工会有效资源,利用好帮扶中心这个平台,是今后帮扶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是外协不通畅。工会作为群众团体,不是执法主体,也没有执法手段,困难职工利益受到侵害时,工会组织只能作为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和全过程协调人。解决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有关部门。截至目前,我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未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制度,仍然没有冲出工会自身运作的“围城”。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困难职工帮扶外协工作难度大,更多是靠私人感情做工作。
二、关于困难职工帮扶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建议企业或社会建立就业救助机构,解决年龄大、身体弱职工就业难问题。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因此我们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建立基地深化再就业。通过创办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广泛开发再就业岗位,吸纳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帮扶中心共建立了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集中帮助
人重新上岗。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帮扶中心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面对下岗、失业职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开展活动促进再就业。帮扶中心共开展大型用工洽谈会次,另外
次深入到下岗职工多的困难企业,开展以“送岗位到企业”为主题的专项用工洽谈会,共提供用工岗位
个,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思考之二;
2、建立就学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子女上学是困难职工的心病,无钱上学的后果不但是困难状况无法改善,同时还会产生新一代困难群体。因此,我们将解决子女上学问题作为治本的一项措施,组织社会各界进行帮扶。截至目前,安庆市共救助特困大学生
名,救助金额---万元。
思考之三
3、建立医疗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对于患大病的困难职工,符合要求的,给与相应的现金补贴。至目前,已救助
人,救助金额 万元。
思考之四;
4、建立法律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维权难问题。针对部分企业违法用工导致职工困难的,我们以法律为武器,联合法律部门依法维护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们聘请专职律师,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三、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工作中,困难职工帮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筹措难到位。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工会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石。但是现在帮扶中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持久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金来源渠道,制约了工会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二是定位不准确。困难职工帮扶是政府部门救助工作应有之义,还是工会组织内部的自我救助,说法不尽相同。在实践中,有些政府部门把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也推到帮扶中心。而帮扶中心很难做到像行政服务中心那样“统”的功能。
三是范围不全面。困难职工的需求目前已从救急转为治本,而目前困难职工帮扶的手段单一,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上的救助。至于解决困难职工的就业岗位、劳动环境、民主权利、安全卫生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措施。
四是内力不集中。困难职工帮扶作为工会的重要工作不容置疑。但实际工作中,困难职工帮扶只是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只有保障部门在唱“独角戏”,其他部门的触角还没有伸展到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如何整合工会有效资源,利用好帮扶中心这个平台,是今后帮扶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是外协不通畅。工会作为群众团体,不是执法主体,也没有执法手段,困难职工利益受到侵害时,工会组织只能作为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和全过程协调人。解决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有关部门。截至目前,我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未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制度,仍然没有冲出工会自身运作的“围城”。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困难职工帮扶外协工作难度大,更多是靠私人感情做工作。
四、几点思考
一是关于相关政策法规问题。困难职工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部分,在目前看,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存在。工会要搞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必须有法律的支撑。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之际,工会组织应及时向立法机关和政府呼吁,以法律法规形式把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对象、手段、主体、运作模式和经费来源进行明确。
二是关于帮扶整体格局问题。帮扶工作是政府职责,工会行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问题,工会无能为力,必须依靠政府出台政策和具体措施。要建立大帮扶的组织体系,坚持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工会运作的工作格局。多年来我们开展帮扶困难职工的工作实践表明,工会关心帮扶特困职工必须与党政各级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建议在省级工会率先从制度上理顺同劳动、财政、司法等部门的协调关系,建立信息采用、帮扶联动、结果共享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规则。
三是关于源头维权问题。从困难职工成因看,深层次的帮扶需要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上来解决。当前,压在困难职工身上的三座大山,养老、医疗和子女上学,都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因此,工会帮扶工作应从源头参与抓起。凡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工会组织都要参与进去,充分表达困难职工的愿望,从源头上实现对困难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要大力促进建立与完善各级工会与同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就政策措施出台中涉及职工权益的关键点,职工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协商沟通、交换意见,反映职工的呼声,提出建议和意见,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特别是维护好困难职工的利益。
四是关于整合内部资源问题。维权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帮扶是维权工作的重要方面。帮扶中心的发展方向应是成为工会组织为广大职工排忧解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工会组织内部要有规范性文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帮扶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应承担的工作。要举全会之力共同打造维权平台。
五是关于帮扶人才问题。帮扶中心是工会维权的窗口,中心工作人员代表着工会的形象。帮扶中心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性很强,一般人员很难胜任。建议要按照一定的素质要求,在省级工会层面上培养一批既懂工会业务知识,又熟悉法律法规;既能把握大局,又热心为职工服务的专门帮扶人才,通过考试充实到各级帮扶中心。
六是关于帮扶工作未来发展方向问题。随着国有企业困难职工人数的不断减少,工会帮扶工作的重点也应发生转移。新时期困难职工的形成也有新特点,如这次金融风暴造成很多企业停产,企业裁员现象比较严重,许多职工因此陷入困境,针对这些情况,工会要未雨绸缪,及时做好预案。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不应也不能成为仅是“救济粮”的发放场所,要研究国家形势的变化和困难职工的要求,使帮扶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 扶贫解困送温暖工作要做到“五个到位”
扶贫解困送温暖工作是保障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有效载体,是工会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工会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伴随着煤炭企业的改革改制,弱势群体的思想比较活跃,困难原因和程度也日趋复杂,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性与发挥的潜能日益显现,因此,工会组织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共谋发展大计,共享发展成果”的高度,积极探索完善扶贫解困送温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扶贫帮困长效机制,构筑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全新救助保障网络。实现这一要求,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五个到位”。
一、认识明确到位。党委政府领导对扶贫帮因送温暖工作的重视,是推进该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工会全面打造“强势民政”的首要任务。弱势群体的救助帮扶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工会要站在全局和稳定的高度,找准角度,摆正位置,把职工群众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工会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多汇报、多请示,适时适地提出具有科学性、预见性和建设性的问题,争取得到他们更多、最大的重视、支持和信任,不断推进扶贫帮困送温暖工作向前发展。
二、信息了解到位。打铁先得自身硬,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解困送温暖工作,首先要勤学修身,对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全面了解并熟练掌握,随时准确地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政策、就业方面的帮扶和咨询服务;另一方面,职工的心,企业的根,在工作中要做一个细心人、勤快人、有心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随时随地观察民情,体察民意,多角度、全方位了解职工群众的所想、所需、所急、所愿,对他们的家庭生活基本状况和致困原因详细掌握,并建立健全档案动态管理,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少,一户不漏,以便及时、准确最大限度地对他们进行救助帮扶。
三、制度完善到位。为保证扶贫解困送温暖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全方位、时效性、综合性的救助制度,确保帮扶救助建立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之上。随着企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各项救助制度的效能已达不到最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对救助制度进行改革创新,突出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帮助那些弱势群体。2008年5月,我公司按照“行政出一点、工会拿一点、职工群众捐一点”的办法,成立了百万元的企业救助基金,逐步取消不符合形势、平均主义、效果不明显的原有救助模式。自基金成立以来,按照共建共享、专款专用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其救助时间及时快速、救助渠道公开透明、救助力度准确到位的作用,受到了该公司广大员工群众的认可和称赞。截止目前,该基金共救助困难职工家属158人,发放救助金90100元,确保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同时继续实施春节走访送温暖制度、“手拉手”结对帮扶制度、城镇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职工大病救助制度、金秋助学制度、日常走访慰问制度和“助工友、献爱心”捐助制度等并存的新格局。这八项救助制度最大限度地帮助那些因病致困、因学致困和发生天灾人祸造成特殊困难的职工家庭,实现贫有所济、灾有所救、病有所依,推动和保障扶贫解困送温暖工作地健康有序进行。
四、政策落实到位。俗话说的好,好钢用在刀刃上,制订的一系列救助制度再好,再完善,也必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能。特别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已将原有单
一、落后的救助制度打破,取而带之的,要走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创新的路子。如果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一味停留在“输血”层面,那只是一时之计,只能缓解他们暂时的困难,只能助长他们的“惰性”,只能增加企业的财政负担,脱贫问题不会从根本上实现。因此,要改变资金帮扶的单一救助方式,加大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心理和精神帮扶,让他们从困难落后的阴影中走出来,树立自立自强、顽强拼搏的精神,多渠道、多层面、多角度让他们在保障中自食其力,在帮扶中走向富裕,形成“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志兼顾、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工作新格局。
五、资金管理到位。开展扶贫解困送温暖工作,资金是基础,是保障,资金筹集的多少,资金管理是不是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惠及职工群众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面临企业重组、资金紧张的实际困难,如何更好地管好、用好资金是关键所在。因此,资金要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帐目清晰,有据可查,制订相关的管理使用制度,并逐步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资金使用制度化、合理化、程序化、最优化。无论企业如何困难,资金如何紧张,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只增不减,救助力度只强不弱,这是对困难群众的承诺,使工会真正当好“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的职责。======================================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并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要求。近年来,普兰店市委本着“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的原则,在关心关爱党员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努力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以此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立足实际,坚持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的有机统一
一、思想政治上注重关心爱护。一是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由基层党组织为每位党员建立“政治生日”档案卡,每年在党员入党日前后一周内,向党员赠送“生日贺卡”,由党员所在的支部写上符合这个党员实际的鼓励、警示或祝福的语句,并与党员一同重温入党誓词;二是建立党员谈心制度。党支部委员经常与党员谈心,并坚持做到党员工作变动时必谈,受到表彰或处分时必谈,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退休时必谈,及时掌握每一名党员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和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引导党员强化宗旨意识,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三是为党员订阅各种党报党刊。为全市100多个基层党组织订阅了《共产党员》、《大连日报》等党报党刊,让基层和农村党员能够及时学习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四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在强调党员应尽义务的同时,注重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力。在重大决策出台前,都要广泛征求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并采取召开情况通报会的形式,及时向广大党员尤其是老党员通报;村和社区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都要召开党员大会,让广大党员参政议政。
二、生产生活上注重帮助扶持。一是扶贫帮困送温暖。各级党组织定期走访慰问困难老党员和生病住院党员,给予困难党员特殊补助;党组织每年对每位党员至少走访一次,并坚持做到“六个必访”:即党员生日必访、党员生病必访、党员有困难必访、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活动必访、群众对党员有意见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乡时必访。三年来,全市共走访农村困难党员4163户、慰问3201户,慰问钱物价值307.72万元;与1821名贫困党员子女“结亲”,共捐款27.9万元。二是培训党员强素质。落实党员学习和培训计划,提高党员的带头致富能力。以市、乡、村三级党校为主阵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农村党员进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利用全市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的174个终端接收站点,开展各种学习1859次,举办党员培训班628期,培训农村党员12995人次,并为农村党员捐赠农村科技实用资料56103份(册),使9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新技术,25%左右的村“两委”党员干部达到农民技师水平,85%的青年党员获得绿色证书或成为农民技术员,35%左右的党员户成为科技示范户。三是提供信息促增收。为了使广大农村党员掌握行情信息,做到产销对路,确保增产增收,组建了行业协会和农村党员经纪人等营销队伍,及时为农村党员提供良种、技术、市场、流通信息等服务。如党组织扶持丰荣街道党员孟凡仲、铁西街道党员朱昌斌等运销大户、销售大王,常年为党员和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市农村党员中形成“创业靠党、导富争先”的良好氛围。四是拓宽渠道促就业。市委成立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创业服务中心,对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党员、郊区失地党员,采取劳动保障网络解决一批、兴办实体吸纳一批、利民便民网点安置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共助共建推荐一批的办法增加就业机会。三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共安置1745名下岗失业党员和郊区失地党员就业。此外,通过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树立创业典型引导等措施,鼓励失业党员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和在农村开发致富新项目的党员,优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以扶持,帮助协调贷款、联系用户等,并千方百计解决困难党员配偶、子女的就业问题,密切关注困难党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效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
三、工作事业上重在激励和提供载体。一是在机关党员中开展“做表率、创新业”主题活动。在全市搭建党群机关做表率、政府部门提效能、乡镇机关抓管理的工作平台,使机关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市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一名贫困党员和一个低收入户;乡局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村、一名贫困党员、一个低收入户;普通党员每人联系一个低收入户。通过定人定时跟踪联系,扶贫帮困,进一步增强机关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二是在企、事业单位党员中开展爱岗敬业、争先创优活动。注重调动、发挥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共产党员示范岗”挂牌活动,大力开展爱岗敬业教育和岗位技能练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三是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设立创业致富岗、扶贫帮困岗、技术指导岗、治安民调岗、医疗保健岗、文化娱乐岗、环境保护岗和社情民意岗等公益性服务岗位20多个,凡有能力的农村无职党员都认领1-2个服务岗位,使他们也能有岗有责,有职有为,油然而生一种党员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归宿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全市已对8460名无职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四是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坚持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对先进党组织和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中涌现出的优秀党务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政治待遇、干部任用结合起来,并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努力营造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先进的舆论氛围。
党内激励、关爱、帮扶机制的落实,使广大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近三年来,有247人被普兰店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9人获大连市级以上先进个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有10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大连市“五个好”乡镇党委,其中丰荣街道党委荣获辽宁省“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和全国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4年到2007年,普兰店市连续被辽宁省委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市、县)。
(二)放眼长远,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
一、建立学教机制,做到惑时有人帮。一要认真落实党内谈心谈话制度,畅通思想交流渠道。根据党员个人的思想状况,建立长效的党员教育机制,强化教育引导,尤其是对有思想问题的党员及时谈心,进行交流沟通,宣传政策,化解思想上的疑虑和“疙瘩”。二要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机制,提高党员自身素质。整合市委党校、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和村党校、科普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开展教育培训,如进一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领导艺术等的学习教育,对农村贫困党员、城镇失业党员开展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提高其脱贫致富本领等。三要建立流动党员服务机制,实现规范有效管理。组织部门要开通外出务工党员服务热线,乡镇、街道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系转接、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外出务工党员联系卡制度,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通过一证一卡一热线,经常与流动党员联系,为他们解决思想和工作上的实际问题。
二、建立帮扶机制,确保难时有人帮。一要建立党内关爱基金。市委组织部总揽协调,采取“市财政拨一点、留存党费拿一点、广大党员捐一点、社会单位助一点”等途径,争取资金建立“党员关爱基金”,用于党组织向缺乏资金的党员提供无息贷款,向遭受意外灾害的党员提供无偿援助和建设“党员活动中心”等。二要开展党内互助结对帮扶。构建党组织帮党组织、党员帮党员的“双帮”机制。在单位、系统内,党员干部与本支部、本系统困难党员联系结对;在单位、系统外,机关(事业)党支部与基层农村、社区、企业困难党员联系结对,要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人,实施长期帮扶,力争一帮到底,帮出成效。三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充分发挥财政、劳动保障、民政、卫生、工会群团等部门的职能优势,对所有党员和基层干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形成党内关爱的工作合力和保障机制。
三、建立激励保障机制,确保干事有动力、权力有保障。一要落实农村干部待遇,激发农村干部创业热情。推行干部调整报告和审批备案制度,稳定农村干部队伍;执行补贴发放审批制度,落实农村干部待遇;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为在农村工作表现突出的村党支部书记解决乡镇副科级待遇,对长期在村干部岗位上任职的离职党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二要拓宽党员表达意愿的渠道,充分保障基层党员的“四权”。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对干部选拔任用、人才培养、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党费收支等重大党务情况进行及时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广泛接受党员监督,从制度层面上充分保障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工作有人抓。一要健全市、乡(镇)、村三级责任。落实市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党委组织委员和村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并把开展关爱农村党员活动列入乡镇、村两级工作目标考核和有关责任人目标考核内容。二要加大督查考核工作力度。在建立健全党内关爱领导责任机制、定期活动机制、组织协调机制、活动保障机制的同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督促检查基层党组织关爱党员工作的日常开展情况,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好的典型,在全市上下营造浓厚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氛围,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为建设绿色普兰店建功立业、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