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时间:2019-05-14 16: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篇:论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论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摘要:理想与信念贯穿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人心的凝聚,都有赖于坚定的政治理想与信念。人民警察是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罚犯罪,服务四化的神圣职责。因此,作为国家政权支柱一部分的人民警察,必须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答复其保卫人民和国家安全的责任。

关键词:人民警察 理想信念 问题 措施

正文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涵义与功能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极限的过程,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登上山顶,看见的便是积翠如云的山色空蒙。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基础。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体现,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对一个人的今后的道路是非常有影响的, 邓小平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这个理想”。

什么是理想信念呢?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先将理想与信念分开来谈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

“理想标志着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指向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同时理想也是社会与国家历史共同见证的发展过程。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和更加精彩的国家奋斗发展史。”

公安民警的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思想,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保持公安民警的先进性,才能让公安民警保持一份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一颗对人民群众爱护的心。才能指引公安民警在不间断的工作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功力,找到人生奋斗的目标,完成人生与主业的价值,最终实现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二、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这只纪律部队的广大中公安民警,从总体上讲,是能够高扬共产主义理想的风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努力为之不懈奋斗的。但也要清醒看到,目前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公安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必然会对广大公安民警产生深刻影响,少数意志薄弱的民警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如,有的思想空虚,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消极颓废,沉醉于吃喝玩乐,迷恋于歌厅酒楼;有的只讲“信钱”不讲“信仰”,只要“实惠”不要“主义”,不是为共产主义奋斗,而是为个人利益奋斗,不讲大局,不顾全局;有的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千方百计给自己找“退路”,留“后路”;有的宗旨观念淡漠,严重脱离群众,失职渎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欺上瞒下,不择手段追逐个人名利;有的革命意志衰退,晚节不保,利用职权为亲属子女捞取好处;有的完全背弃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离心离德,私欲膨胀,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还有及少数领导干部利欲熏心,品行低劣,千方百计谋官、保官,买官卖官,甚至搞“山头”主义和小圈子等等。

出现这些问题,从主观上讲是忽视理论学习、放弃世界观改造的结果,从客观上讲,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

(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多样的价值观、人生观面前,在形形色色的人生哲学、社会思潮面前,由于缺乏必要的评价、引导,一些缺乏马克思主义鉴别力的民警和党员干部的价值选择出现困惑,产生误区,人生观转向、道德观混乱、是非观模糊、价值观扭曲,正确的理想信念淡化、动摇甚至丧失。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价值观念向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倾斜。少数民警和党员领导干部由于缺乏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价值观念在拜金主义影响下发生倾斜,把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变为对金钱和个人利益的追求,最终庸俗化为“一切向钱看”,奉行“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政治政治有挣就治”的信条。

(三)西方对中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图谋的消极作用。由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严重挫折,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加紧在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对我施加影响,妄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推翻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和传媒加强其“价值观”的渗透,向广大党员干部推销西方的个人主义、金钱祟拜和追求享乐等价值观念,企图用他们的价值观来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不少公安民警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少数民警及领导干部面对西方“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丧失了应有的政治警惕性,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四)一段时间放松和忽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是导致理想信念动摇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一段时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一方面,理论与实际脱节,理论滞后于实践。许多人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教科书上,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变化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面对各种错误思潮,缺乏应有的鉴别力。另一方面,对民警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使正确的理想信念难以牢固地树立起来。事实表明,忽视和放松对民警以及干部的教育管理所带来的危害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三、增强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做到政治上先进,思想上过硬。政治上先进,思想上过硬就是要求公安民警要坚定理想信念,严肃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政治上的清醒、成熟和坚定。即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能够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强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把思想统一到确保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政治要求上来。当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如何确保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如何进一步增强广大民警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法理念,如何保持公安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确保政治合格,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公安工作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坚持党的宗旨,才能做到执法为民;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始终不渝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我们要从保持队伍永不变色的政治高度,切实增强抓紧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重温人民警察誓词、重温入党誓词、重温红色经典,集体上党课,组织学习,开展讨论、思想交流等,逐步提高全体民警的政治思想觉悟。

(二)将理想信念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做到工作能力强,为民服务实公安民警要有扎实强硬的职业本领,在任何时候讲都不为过。尤其是作为国家的暴力行政机构,需要拥有一支忠于党和人民,又具备较强职业本领且在岗位职业技能上特别专精的党员队伍。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住“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这句名言。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本领,我觉得只有加强学习并勤于实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对业务工作一知半解,面对群众提出的要求就无法解决,危急关头就会茫然失措,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大局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努力掌握业务理论的同时,要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公安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在实际工作当中,工作经验往往占据一半的比例,青年民警要多向老同志请教,多总结工作经验、多改进工作环节,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尤其是当前特别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投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中去,努力争当优秀人民警察,体现自身能力和价值。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努力体现“执法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竭诚服务群众。公安民警为群众多送一份温暖,群众对党和政府就多一份感情;公安民警多尽一份职责,就为党和政府多增一份光彩。公安民警辛勤耕耘在基层一线,天天与老百姓打交道,只有日积月累、深入持久地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收获民心。我们应该立足本职,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小事办起,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处做起,侦破小案件、调解小纠纷、消除小隐患、平息小信访、解决小难题,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以一件件个案的解决、“小案”的侦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把每一起案件的办理、每一件事件的处理,都作为情系百姓、执法为民的具体实践,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每一件事情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

总结

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公安机关的基本政治要求,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公安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把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转化努力完成公安工作的动力,转化为执法执勤和为民服务的动力,努力实现公安机安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打击违法犯罪三大职能。

第二篇: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说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内在要求。按照中央的决定和部署,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势必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把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但是,应清醒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如何切实增强在全体党员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新形势新任务向党的思想建设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有效性影响因素

我们党一贯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推动全党同志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从总体上看,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普遍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理想信念教育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了思想困惑甚至出现了理想信念的动摇,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早在2000年,中央组织部按照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批示,组织了全国30万名党员思想状况调查。调研中发现,在部分党员中存在理想信念动摇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存在腐败问题,一些基层组织存在涣散问题。中国社科院2006年10月以来的调研显示,“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和学者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甚至丧失。他们 的内心世界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对它冷嘲热讽,在人民群众和学生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调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时,受访的2602人中,有1678人认为是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占65%。”(引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撰写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深入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确有少数人甚至包括有些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是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分配领域中的社会主义,它比科学社会主义更先进、更优越,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令人忧虑的是,当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在一些方面呈现出乏力的表征。鉴于此,有的学者形象地把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分为四种类型,即政治迷茫型、伦理困惑型、生存忧虑型、心理失衡型。(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周中之、余玉花撰写的“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一文)

当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精神环境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性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理论和认识的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上动摇,是由于没有真正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对改革发展稳定中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普遍表现出的是一种“了解但不理解,认同但不关注”的漠然情绪。当然,也有些思想理论过于悬空化,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不能切实回答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困惑。调查显示,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本质、发展趋势、改革方向等相关问题存在着很多模糊的认识。理论是管思想管方向的,如果理论直面现实、解释现实的能力不够,一旦遇到严峻的考验,理想信念就会出现动摇,就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现实和实践的因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加之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在许多方面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不配套问题。在这个时期,一些历史遗留的和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有些与改革的理论指向和目标产生了差异,有些还以比较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各种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加大,这就为党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导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失落感,使得怀疑社会主义、崇拜资本主义的情绪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决定了现阶段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局面。

第三,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既有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的渗透、颠覆、破坏,又有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背景下各种杂音噪音带来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法也需要有所变化,然而我们的教育工作却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在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分析框架中,讲 原则、概念的东西多,具体的深层次分析少;流于形式多,解决思想实际问题少;教育培训覆盖面还没有覆盖到每一个党员,没有满足党员、领导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内在需求。这样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使得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理想,有的人甚至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逆反情绪。

二、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路径分析

应当承认,崇高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上述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解决和消除的。鉴于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实抓好。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应不断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多种途径,切实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强化理论支撑,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党员、领导干部理论上清醒与坚定,是思想上清醒与坚定的前提和保证。共产党人“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74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得以展开的理论支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不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就不可能建立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因而也不可能是牢固的,就会在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丧失抵御能力。然而,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有意识地灌输、教育。以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有的比较空泛,容易形成厌烦心理,效果不好。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依赖于教育内容对共产党员的吸引力,缺乏这种吸引力就会妨碍 理想信念为共产党员所向往和接受,就会妨碍其真正在每个党员心中树立起来。为此,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支撑。共产党员具有的特殊社会地位、肩负的特殊社会职责,决定了对其“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必须根据党员、领导干部的认知特点,从逻辑和事实上深刻揭示出理论、原则的科学性,使他们明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实质,领悟其科学内涵,使党员心悦诚服地认同和接受,并积极地将之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内化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注重实践养成,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从长远讲,是共产主义;从现实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追求理论形态的尽善和完美的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和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接受的实际,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深刻揭示理想信念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指导意义,充分说明在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问题时如何具体地运用它,才能为共产党员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要直面社会矛盾,针对共产党员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深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和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来检验它、充实它,才能使共产党员深切感受到理想信念既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又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相符合,从 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实践证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优化制度机制,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理想信念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除了依赖于持之以恒的思想教育外,同样需要制度机制的促进与保障。优化制度机制,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一是完善定期的思想分析制度。搞好思想情况分析,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定期的思想分析制度,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及时了解、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从而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党员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起来,有目的地做教育引导工作,真正对党员思想行为起到引导、规范作用。二是激发党员自身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从作为整体的党的需要来思考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问题,而较少从作为个体的党员的自我需要来思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党员的自我需要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深层动因。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既要从党的需要出发,也要从党员的自我需要出发,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信仰的内在动力。当前,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员的自我需要,关键是要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党性与个性、党员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系。三是健全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必须真正建设好党的形象工程,切实加强 党的作风建设。要严肃党的纪律,增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的约束力,加大对违反党内法规制度的查处力度,真正使党内法规制度成为全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努力依靠制度和机制来实现党内的思想和谐。第四,开拓方法途径,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渠道支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丰富多样的方式方法,艺术高超的教育技巧,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讲,理想信念教育是主体与客体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这就决定了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注意教育内容的科学、符合实际,而且取决于教育的具体方式能否激起党员、领导干部的心灵共鸣。众所周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经验,从而保证了党的思想建设的顺利开展。不可否认,进入21世纪以来,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任务、环境和渠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许多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法仍然有其生命力,但是如果不能结合新变化新要求,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办法,不思改革创新,就难以收到好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事实证明,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依据和原则,是由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规律,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当前,只有主动适应新时期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不断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式、新手段,注重党内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真正捍卫和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阵地,切实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摘要:和谐社会也对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当前我国公安民警的执法态度,言语等均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公安民警在人性化执法上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能够更好的满足和谐社会的要求,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公安民警 执法 人性化 改进措施

绪论

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应是: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又是以法治为后盾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公安民警作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执法过程的人性化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业务强,作风优又同时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高素质公安队伍,所以,怎样实现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实施,以及具体实施步骤的完善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人性化执法,就是执法者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靠“人性化”管理,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处理好执法者与执法对象地位的关系,依据合法的程序开展执法活动。人性化执法是文明执法的需要,也是公安部门所大力倡导的执法方式。

一、当前公安民警执法的现状

(一)权力使用不当

近段时间以来,公安民警的不文明执法、暴力执法等现象在各地均有所闻,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一些执法人员与相对人之间尖锐冲突,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1、强制性手段的不恰当使用

虽然行政法规的确有必要需要强制性的一面,也允许在执法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同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强制手段的展示也确实有一定的震慑违法分子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存在特权思想,少部分民警以管人者自居,甚至把群众作为专政的对象,故在执法过程中,强制手段的实施则被驶入以法律和国家名义滥用公权的误区。在一个现代法制社会中,一味强调行政权的命令职能,忽视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既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与现代法制原则和基本法理相悖,将加速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对立。

2、粗暴执法现象的存在办案中的变相体罚,刑询逼供仍然存在。对待来访群众不耐烦,不愿意接待等现象也有所发生。处理治安纠纷案件时,仍旧多采用强制手段,不重视引导及思想教育。这种现象是导致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目前,大部分公民对警察粗暴的形象不满,希望有所改善。2005年1月31日,湖北某地一派出所副所长在处理一起故意损坏他人财物案件时,将可能患有精神病的被害人房某丢弃在辖区外, 4天后房某被人发现冻死在野外。

3、权力的失控现象

个别民警把执法和管理活动作为谋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工具,以权力“寻租”,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少数执法人员出于个人的私利,在执法过程中,以执法之名,行滥收滥罚之实,导致社会上“三乱”不断;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对没有利益、“难缠”的事情能推则推,该管理的不管理,该作为的不作为,执法中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对当事人相同的违法事实,处罚结果差异很大,有的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暴,甚至打伤群众。

(二)执法过程中缺少对法律的敬畏

1、执法缺乏公正与公平

公平与公正是法律对人民警察执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但是,在当前执法过程中,少数民警缺乏对领导、对民众一视同仁的态度,执法中拉关系、走后门情况严重,进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歪曲了人们心目中人民警察的形象,裹读了法律的尊严。2009年4月,金华永康某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邱某在办理一起殴打他人的恶性案件时,滥用手中的权利,包庇犯罪嫌疑人吕某(邱某的小叔),干涉证人证言的公正,甚至还暗中阻碍法医的伤情鉴定工作。法律的公平与公正的适用是保障人权的重要途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需要的就是执法的公平、公开与公正。执法中冷漠、歧视现象也比较普遍,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有的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认为,执法部门就是权力部门,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感觉,这就使得在执法的过程中盛气凌人,说话冷、横、硬,让相对人难以接受。或在执法过程中脱离群众,把自己孤立起来,造成“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往往容易使行政相对人产生对立情绪,使本应很好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

2、重打击,轻保护

在执法过程中,忽视了民权、民意、民情、民心,忽视了对公民权益尤其是私权利的充分保护。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权利的保护,权利保护程度是衡量一国法治和依法行政发展进程的标尺之一。对权利的保护体现在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生存条件之上。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上主要存在的野蛮执法、重打击,轻保护,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等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对权利的漠视。

二、对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改进的建议

(一)人性化执法理念的确立

1、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人性化执法理念

确立良好的法治意识,人权保障意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要使民警执法的思想和理念跟得上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就必须确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首先是在处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上,摒弃以往根深蒂固的权力至上思想,改变部分民警习惯按领导意志办事的陋习,重视法律的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从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出发来执法,杜绝取权合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其次是对执法的认识程度上,要认识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才是执法的最终目的,那些漠视公民权利,认为只要是打击犯罪,就可以不顾违法嫌疑人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了稳定大局,侵犯一些人的权利也在所难免的想法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公安执法工作的最高标准。

2、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牢记执法为民的宗旨

人民群众是公安执法工作的基础,而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公安工作的开展具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和谐的警工关系,要求人民警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群众,警民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良性的互动,有利于执法工作的改善。

3、深化教育培训效果,提高民警队伍素质

通过加强对国家公务员条例和有关警察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规章制度的内容,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警察的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从源头落实,使我国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道德素养、法律知识以及人权知识等在内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4、突出警察法律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

公安执法质量是当前执法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影响执法质量的主要问题,提高警察的法律,业务素质,关键是加强民警对执法相关法律的学习及对业务知识的熟练掌握,中央政法委刚出台了规范警察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及开展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定:对重点岗位的执法警察要定期考核,以作为评定警察执法资格的重要依据,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是警察工作的基本法律,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取消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笔者认为此举甚好,一方面提高了执法民警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从心理上使执法民警重视法律业务素质的提高。从而,对民警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正确认识人性化执法

1、理解和认识人性化执法

“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有两点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这两点相辅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要合理运用执法权,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予以处罚;在公证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提高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人性化”执法,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与“一般性”执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它既强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对监管相对人充满人性,也要保证监管相对人和全体社会成员在守法和接受监督管理时对执法者要支持与配合。因此,人性化执法实质上是执法工作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以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社会的完善。并不是因为强调人性化,执法人员就可能会执法不严,减弱执法力度,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一味迁就忍让,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导致执法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执法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是对人性化的异化,也不是法

制建设的初衷。

2、正确理解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

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并不是互相排斥,更不是互相抵触,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

从价值目标看,现代执法的根本目的已不是单纯惩罚犯罪和因果报应,而是通过法律手段挽救、帮助、教育、感化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在这个层面上,纯粹的简单处罚不仅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执法效果,而且还可能强化他们与公安机关的紧张和对立,而“人性化”执法的微妙之处就是借助对当事人和犯罪嫌疑人内心世界的启迪,来唤醒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改革优化当前制度,推进人性化执法落实

1、人民警察制度的改革

从制度层面出发,解决人浮于事的现象。确实对执法抱有人性化思维,首先是建立: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特殊情况下公安内部垂直领导的领导管理体制,撤消重复建设的公安派出机构,整合统一,将组织人事业务统一领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安机关整体作战效能,减少其他地方部门的干扰,减少非警务活动,可依据地方或辖区内的治安状况来设立公安派出所,而不是“一刀切”,原则性的凡地方都要设立派出所,确立能够合并的就要整合,依据实际情况建立警署,既有利于节约警力,又有利于改善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其次建立符合公安职业特点的人民警察职务序列,在国家公务员序列中单列出来,同时优化重新整合警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沉列到一线,实行小机关,大基层,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头重脚轻、机关化严重的问题及职能交叉,人浮于事问题,警力的配置。

2、深化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过程监督

提高执法质量,强化执法监督,要做到个延伸,遵循“广泛监督、深入现场、内外联支、超前控制”的原则:实现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深层性。实现由事处置向事前预防延伸的转变,一方面可以加强监督部门的信息保障,加强信息交流、协作,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另一方面也使得人民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保证同步监督,随程控制。监督工作由监督执法查纠向服务保障延伸,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机关要反馈信息,辅助决策,二是保护执法,加强执法者的心理疏导,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监督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又使监督工作由被动到主动,既改变了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又有利于执法决策的完善。

三、结论

人性化执法是指公安机关将人本思想、服务精神与管理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执行法律规定的执法理念,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性化执法的全面实施,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立法、执法、程序、监督等各个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在大力建设法治文明社会的今天,执法“人性化”应是一种必然。“人性化”本身并不代表“软弱”,尤其不代表纵容恶行。警察有裁制的权力,这并不妨碍对执法是否“人性化”的判断。不论是严格执法,人性化执法,还是公正执法,强调的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是有侧重的强调。它们是一体的。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这种一体性也会越来越明显。这也体现了我国法治的根本性进步。

一直以来,人民警察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具有强大凝聚力与战斗力的队伍,公安民警的工作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了上级机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肯

定与认同。这也使得公安民警必将更努力,更积极的为公安事业而奋斗。公安人民警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所赢得的社会赞誉更是党和人民对公安民警工作的肯定,在人性化执法的学习改进中,公安民警必将以最大的程度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与潜力,为公安事业,为国家,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良,等,当前公安执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N].湖北警官学院报,2008,第3期;

[2]马伟灵,构建法治和谐社会与公安行政执法[N].政法学刊,2007,第5期;

[3]俞雷,公安管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

[4]李伟,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公安公正执法[N].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5期;

[5]缪文升,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能力新要求[N].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第5期;

[6]陈辉,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研究[J].公安研究,2009;

第四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摘要:警察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在传统的执法观念影响下,我们的一些执法部门,往往更多的注重结果,而不太注意过程和细节;往往过于强调法律的刚性和威慑力,而相对忽略法律本身应有的情怀。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非人性化现象时有发生。新时期,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应找准公安民警执法的正确定位,进而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真正实现法与人的统一。

关键词: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意义 现状 对策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人性是指人基于存在所必须具备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社会集团中,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心理特征等原因,它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演变。

人性化执法是指执法主体在遵循法律规范的前提下,以人权为核心,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人道、服务的方式进行的理性化的执法活动,并最终实现执法公正。“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有两点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这两点相辅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要合理运用执法权,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予以处罚;在公证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提高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人性化”执法,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与“一般性”执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它既强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对监管相对人充满人性,也要保证监管相对人和全体社会成员在守法和接受监督管理时对执法者要支持与配合。因此,人性化执法实质上是执法工作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以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社会的完善。并不是因为强调人性化,执法人员就可能会执法不严,减弱执法力度,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一味迁就忍让,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导致执法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执法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是对人性化的异化,也不是法制建设的初衷。

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是一种把“人”作为执法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执法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安部门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公安执法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人性化执法具有合法性、保护性和普遍性,人性化执法的全面实施,既

依赖于完善的人性化立法,又依赖于执法的“刚柔相济”。以人性化执法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拥护,将为做好各项公安工作打下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特征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特征与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体现在正确适用法律,准确依法办事上。人性化执法首先是一种执法管理模式,这种执法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本性”作为基础来设置的,是指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把人的要素放在中心的地位,还“人”本来的价值和尊严,创造出一种能够满足人性的、善的需要的社会环境。坚持宽严相济是人性化执法的外在表现。人性化执法作为一种执法管理模式,首当其冲的必须是依法办事,“法”是一种约束,它是将个体的力量约束到一个集体当中去,并为这个集体服务,从而产生更大的能量以提高效率。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如果忽视了法律的严肃性,一味的去人性化,那么这样的执法就不能够称之为人性化执法,反而藐视了法律本身的威严。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严宽相济是人性化执法的合理外衣。

其次体现在文明礼貌待人,真心实意办事上。公安民警在执法工作中要文明礼貌、感情饱满,尽可能耐心、周到、细致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重视人的本性需要。公安民警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改进服务措施,文明执法,开展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活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还要改善服务态度。在工作中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用良好的态度、文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信任感。

再次体现在尊重合理要求,体现人文关怀上。法律就是建立在尊重人性、敬畏生命的理念之上的。法律从它产生以来,就以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公平与正义为己任。它的使命就在于惩罚那些以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人或集团,而当今世界各国大都实行法治,也正是对历史上各种非人道的统治方式的摒弃。法律保护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最为安全和广阔的空间,可见,人性乃是法律自身原有之意。重视群众需要是人性化执法的重要方法。人性化执法中,要求广大民警善于换位思考,诚心诚意帮助百姓办事,诚心诚意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善于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了解群众的需要和愿望,适当地满足群众的一些合理要求。

某市公安局巡警大队在一家超市门前,现场抓住了偷车人王某,王某对偷车之事供认不讳后,被处以15天的行政拘留。王某在自己被拘留后告诉民警:他家里有个15岁的儿子没人照看,希望民警买一双新鞋和一个新书包,替他去看看就要上中学的儿子,并不要告诉儿子他爸爸因偷车而被拘留。巡警大队的民警考虑到王某为初犯,且社会危害性不大,以及15岁的孩子在家没人照看等因素,巡警大队向上级请示提前释放王某,并集资买了辆自行车送给王某,圆了就要离家5公里去上中学的少年的自行车梦。此事使王某深受感动,表示一定痛改前非,遵纪守法。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公安队伍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的公安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一些问题甚至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的民警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滥用执法权力,徇私枉法,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等等,在执法中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一些民警在工作中漠视弱势群体,对一般群众采取“冷横硬推”的态度,甚至粗暴执法,严重伤害人民群众感情。二是由于破案心切,打骂嫌疑人现象仍然存在。三是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如随意查扣违法犯罪嫌疑人的物品,在开展专项行动中存在侵民扰民现象。四是随意性执法,存在同责不同罚等。

归纳上述现象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执法者以特权角色自居,相对人仅仅是被作为工具和对象看待,忽视相对人自身的尊严和社会价值,否定其在执法中同样享有的主体资格,对其权利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对之造成侵害。其实立法中的人性化更多是一种理想的价值追求,往往难以在短期内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和影响,而执法中的人性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价值理念,是执法中的具体规则,人性化的执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僵死的法条充满适度的人情,使相对人对立的情绪获得某种缓解,促进执法者与相对人之间的理解、沟通与互动,在法律的根本性原则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执法者与法律之间进行有机的互动与交融,从而获得更好的执法效果。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要求。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性化执法是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

执法的目的是惩恶扬善、维护秩序,对初犯者、轻微违法者以批评教育为主,不予行政处罚,这是法律允许的,也是为了教育多数,惩罚少数。这也充分体现了立法的初衷。在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执法者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人文关怀,就能给百姓以生存和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当然执法者给予支持要有具体措施,不能只高谈阔论,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执法人员以饱满的热情,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去逐步落实每一项政策,这才是根本所在。

(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性化执法

执法的目的就是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发展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我们的执法者长期尊重执法相对人,体恤他们的需求、顾及他们的感受,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柔性的执法方式来服务他们,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才能和谐和睦,欣欣向荣。

(三)人性化执法是搞好警民关系的要求

人性化执法需要统筹兼顾,既要坚持合法性原则,又要体现合理性原则,既要维护公平公正原则,又要扶助弱势群体。人性化执法能够迅速拉近民警与群众间的距离,使群众对民警不再“敬而远之”,而与民警“亲如一家”,这样群众才会在警方调查取证时愿意支持警方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破案线索,这样刑事执法工作才会取得最大效益。

三、当前公安民警在执法中不人性化的种种表现

(一)强制性手段的滥用

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中的不文明、滥施暴力的现象在各地均有所闻,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一些执法人员与相对人之间尖锐冲突,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行政法规确有必要的强制性,甚至允许执法过程中采取某些强制手段。而强制手段展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确有震慑违法、安抚民意的作用。但由于特权思想,少数执法人员以管人者自居,甚至把群众作为专政的对象,故在执法过程中,强制手段的实施则被驶入以法律和国家名义滥用公权的误区。在一个现代法制社会中,一味强调行政权的命令职能,忽视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既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与现代法制原则和基本法理相悖,将加速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对立。

(二)权力“寻租”现象时有发生

个别执法人员把执法和管理活动作为谋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工具,以权力“寻租”,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甚至“权色交易”。少数执法人员出于个人的私利,在执法过程中,以执法之名,行滥收滥罚之实,导致社会上“三乱”不断;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对没有利益、“难缠”的事情能推则推,该管理的不管理,该作为的不作为;执法中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对当事人相同的违法事实,处罚结果差异很大;有的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暴,甚至打伤群众。

(三)重打击,轻保护

长期以来,公安执法过程中片面的强调“打”,崇尚宁枉勿纵,却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本质上是人权保障法”、“尊重和保障人权,严格限制死刑”的现代法治理念抛诸脑后,重打击轻防范,重严惩轻保障,重实体轻程序,导致对人权缺乏应有的尊重,甚至是肆意践踏。在执法过程中一些民警在执法时存在野蛮执法,重打击,轻保护,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等问题,忽视民权、民意、民情、民心,忽视对公民权益尤其是私权利的充分保护。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权利的保护,权利保护程度是衡量一国法治和依法行政发展进程的标尺之一。对权利的保护体现在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生存条件之上。

(四)执法缺乏公正与公平

有些执法人员缺乏对领导、对民众一视同仁的态度,执法中拉关系、走后门情况严重,从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歪曲了人们心目中政府的形象,裹读了法律的尊严。法律的公平与公正的适用是保障人权的重要途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需要的就是执法的公平、公开与公正。执法中冷漠、歧视现象也比较普遍,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有的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认为,执法部门就是权力部门,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有一种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感觉,这就使得在执法的过程中盛气凌人,说话冷、横、硬,让相对人难以接受。或在执法过程中脱离群众,把自己孤立起来,造成“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往往容易使行政相对人产生对立情绪,使本应很好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

四、搞好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建议

(一)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要严格、公正、文明

公安机关作为我国治安行政力量个刑事司法力量,在社会主义法制工作中,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卫经济建设的执法工作,可谓职责重大,人性化执法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公安民警更要加强执法教育,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保障治安稳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严格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公安民警执行公务,既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又是代表国家执法机关的权力,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武器。但人性化使执法者执法不严、不力甚至受到伤害,就不是一个法制社会的应有之意义了,走向了人性化执法的反面。现实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执法活动的随意性,有的地方甚至不惜以违背法律原则作代价。毫无疑问,人性化执法的最终尺度是法律规定所有人性化规定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以内,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尽管执法软弱的只是部分执法者,违法抗法乃至殴打执法者也是极少数人所为,但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可能弱化法制环境,助长违法者的气焰,最终损害法律和国家机关的尊严,使执法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阻碍依法治国和法制社会建设的步伐。人性化执法最根本的“度”就是要求执法者在维护法律,执法机关和执法者尊严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保障涉案当事人及亲属的合法权益,保护其身心健康和隐私,要求执法人员在维护法律尊严和执法者本身尊严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为执法对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公正执法是人性化执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严格规范民警执法行为是人性化执法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执法对象尊严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人性化执法才能使执法对象在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法律人性化的温情,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整体道德底线。构建和谐社会,公正执法,诚信执法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处理好为民和为己的关系,坚决抵制人情关系的左右,强权势力的摆布、金钱与美色的诱惑,认清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性问题,执法才得以公正,社会才得以和谐。

文明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建立和谐平安社会的需要,公安机关要与时俱进,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产生强权思想和酷吏作风,不能以权谋私,不能产生伤害群众的感情,应该廉洁奉公,热情服务。只有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摆正自己的位置,自重、自警、自励,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理顺警民关系,从而达到群众满意、社会和谐的目的,同时,要从提高民警整体素质入手,学习口语表达、文书制作、日常礼仪等方面,全面提高严格按法定程序办案的能力,妥善处理事务和表达的能力,与执法对象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能力,让违法者信服,让守法者满意,文明执法是我们社会主义文明的体现,也是人性化执法的体现。

(二)公安民警应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发展人性化的模式、民主的意识、服务的思想

要做到人性化的执法,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一味强制性和单方面性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人性化管理模式体现在为相对人服务的方面,因此便民的措施和方法也就成了必需。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要强调程序的人性化、过程的人性化。长期以来,中国的法律制度都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过程中形式僵化、态度僵硬、脸难看、话难听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公安民警执法中注重打击和查处的结果,而不注意过程中对执法对象特别是违法主体的合法权益以及人权的保障。因此,我们强调在行政执法中人性化就是要着重强调在执法过程中的人性化措施,强调行政程序的人性化。为了保证程序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障行政执法的人性化实施。

(三)公安民警应把握人性化执法的度

避免将人性化执法泛化成“人情化”或偏离法制轨道人性化的执法还应当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人性化执法基本原则应当是“合法性”原则。法律的尊严必须得到维护,人文的关怀不能滥用。假如超越了人性化的执法的范畴,法律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惩罚作用,影响其对犯罪的威慑力。法就是法,它有严格的范围、界限,超越了其界限,法就会被滥用,或被弱化法的威严、法的效力将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社会秩序将被破坏。因此,把握人性化执法的“度”,非常重要。要避免以人性化作为借口,将执法的“人性化”泛化成“人情化”,避免将人性化执法当作是一场“政治走秀”,流于形式主义。同时,如果偏离了合法性的原则,则有可能导致人性化执法偏离法制的轨道。

法律对于行政执法本身有严格的程序要求,维系着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人性化执法而忽略法律的强制性。

(四)健全规章制度和相关法规,加强执法监督

确定符合实际的工作规范、内务规范、监督规范和考评规范,明确执法责任,强化责任监督,过错追究,体现科学、规范、高效、廉洁、便民的执法工作,建立执法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任何权利一旦失去了相应的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加强制度保障程序是行政管理的生命,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唯一有效途径。行政执法一定要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既合法、又合理,既保证法律的实施,又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只要未经法院审判定罪,任何人都不应被视为罪犯,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即使面对罪犯,也应该尊重他的人格和法定权利。人性化执法是使执法回归到常态上来,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尊重和关怀。

结语:如果说法律之“刚”,体现在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上的话,那么“柔”则指司法的各个环节、细节,都应当体现出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体现出道义和感召力来。总而言之,推行人性化执法是国际趋势和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它有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和法制社会的进步,是我们公安机关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领导对公安执法工作和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实践新时期公安队伍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一执法理念的真实体现,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杨康

中国的警察机关,称为“公安机关”,意为维护公共安全的机关。中国的警察,称为“人民警察”,警察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他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曾几何时,在传统的执法观念影响下,我们的一些执法部门,往往更多地注重结果,而不太注意过程和细节;往往过于强调法律的刚性和威慑力,而相对忽略法律本身应有的人文关怀。这种威严有余、人情味不足的执法手段,既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与现代法制的原则和基本法理相悖。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一个可喜变化,说明我们的公安执法部门正在积极转变执法观念,正在从过去片面地强调法的执政工具功能,逐渐侧重于强调法的服务功能;正在从过去强调法的专政性、无情性,转向更多地张扬和显现法本身应有的人文关怀。本文从人性化执法的涵义,以及目前对人性化执法认识上的一些误区的分析出发,研究了人性的构成与层次结构、人的欲望、需要及其层次性,提出公安民警应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同时,应找准公安民警执法的正确角色定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一、人性化执法的内涵

(一)人性化执法的涵义

所谓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是一种把“人”作为执法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执法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安部门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公安执法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性化执法有以下三层含义:

(1)人性化执法首先是一种执法管理模式,这种执法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本性”作为基础来设置的,是指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把人的要素放在中心的地位,还“人”本来的价值和尊严,创造出一种能够满足人性的、善的需要的社会环境。运用人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来激发其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执法效率,这是人性化执法的出发点和最基本要求。(2)作为一种执法模式,首先当然是依法办事,“法”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将个体的力量约束到一个集体当中去,并为这个集体服务,以产生更大的能量而提高效率。“人性化”意味着一种理解和疏导,通过情感因素营造—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3)人性化执法是一种感性的共享型的执法管理模式,需要执法者用心来同被执法者进行交流,做到彼此了解,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就公安执法者所从事的工作达成共识。因为执法者是人,被执法者也是人,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本性的东西是相通的,所以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其实就是执法者与被执法者平等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构建一种认同感使得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二)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在人性化执法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表现为方法与目的的混淆、人性化与自由化的混淆和人性化与人情化的混淆。

首先,以人为本既不是一种管理方法,也不是一种获利工具,它是社会正义、自由秩序和个人欲望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和相互制约。以人为本在时下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口号,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也随之成为一种时尚用语。有些单位只是把它当作一句树形象的广告词,很少有人深究其意义,使这一本应反复思考的人类问题沦落为众所周知的宣传故事,被一些人利用来做政治秀。其次,人性化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更具人性的执法与管理,所谓人性化,是说在严格管理前提下的人性化,而不是无原则的自由化的宽松管理或不管理。人性化管理不是丢弃管理原则,而是“软性管理”。强调人性化执法,就是提醒执法者,注意对人的尊重。人性化执法包含人性自由的要素.但这个自由是有度的而不是无规矩的自由。必须用法律、社会公德和具体的规章制度约束自身行为。

最后,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人情化执法和自由化执法,而是制度化执法的升华,是人性充分觉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执法过程中,如果沾亲带故徇私情,这样不但会失去人性,也失去人性中必须把握的尺度,使人性化执法向人情化执法转化。

二、执法应正确认识人的本性

1、人性的构成与层次结构

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的,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或者说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人具有两面性,或者说人性具有双重性。人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决定着两面性中的哪一面表现更突出,只有当两方面的表现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人类才能实现资源共享,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为此,我们要弄清楚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性问题,这是因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缩小人类永恒的本性与工作环境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人性层次结构的理论主要是指巴特勒关于人性的三个层次的学说。即感觉、嗜欲、情欲和情爱等欲望是人性中的最低层次;自爱和仁爱构成了人性的第二个层次;反省或良心是人性的最高层次。

权力源于拥有或有途径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源,无论什么样的资源都会导致一个个体或团体对其他个体或团体的依赖。因此,如何组织和管理资源的决策,会直接决定人性的哪个方面得以表现出来。

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公安民警执法实践中,简单地号召公民遵守法律法规,全身心遵纪守法,并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良好公民的守法意识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条件支持。道德和奉献是一种利他行为,以他人为中心的天性是在特定条件下自然产生的,靠动听的口号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同情心、理解相信任对于产生高度合作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可能制造出来,只能在一个精心构建的人性化的执法的环境中才会自发产生出来。

任何组织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因此公安民警执法问题的核心应该放在人性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效率。我们还须明白,靠监督和压迫是得不到良好的执法效果的。

2、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

(1)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公安民警担负的任务十分艰巨。公安民警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他们能否完成好工作任务,构建人性化执法环境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党和人民始终对公安民警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

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的特征。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职业道德的一切共性。但是,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内在的规定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其他职业道德所不具备的特点。概括地说,公安民警职业道德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政治性。一般的社会道德与政治也是密切相关的,表现为政治变革和道德的发展相互促进,政治制度和道德体系相互影响等。二是法规性。一般来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纪律、各种规章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职业道德具有自觉的性质,它主要对职业者起一种倡导的作用,告诉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以何种思想、感情、言行去处理各种关系,完成本职工作。三是示范性。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的示范性,主要是指公安民警遵守职业道德在社会上所起的表率作用,及对其他行业和群众的感染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所有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四是自觉性。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体现了强烈的自律精神。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特征,因为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充分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是警察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也是最具有感召力的道德,最能赢得公安民警内心的认同和接受,也能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

(2)良好的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集中体现。对公安民警行为有约束力的法律、纪律等规范,属于一种他律性的规范,即不论公安民警对这些规范是否真正愿意遵守,也必须照此去做。而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则不然,它属于一种自律性的规范,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只有被广大公安民警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情感和信念时,才能发挥其人性化的作用。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人性化执法的集中体现和具体保障。这种以公安民警内心自觉作为发挥作用基础的道德规范,离不开广大公安民警良心的作用,良心作为人的一种道德内省和自制能力,是道德自律性的最集中和最高的表现。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促使人们去遵守社会规范。公安民警的职业良心是其言行的“检查官”,法律、纪律、政治等规范不管公安民警是否有遵守的动机,只要在行为上没有违反就不能去干涉。而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必须有公安民警内心的善良愿望,以及自省自律的良心,才能得以遵守,并发挥其作用。从形式上看公安民警职业道德是一种“软件”,作用似乎不大,但实际上,由于它与公安民警的情感、责任心、信念等内在的因素密切相联,因而它一旦被公安民警所接受,就会变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塑造人格、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等方面起到法律、纪律等规范难以起到的作用。

三、执法应重视人的需要

1、人的欲望、需要及其层次

欲望是动物体因感觉缺乏而渴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人类欲望是人体各种器官官能渴望得到满足而通过相应的生理一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当个人的欲望尤其是像生理需要这样的个人最基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会对个人产生压力,而这种压力又常常会大于所有其他可能产生的忧虑和需要。所以,尽管自尊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但如果安全的需要未能满足,它就会屈居其后,与此对应的另一面也同样重要,一旦某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基本需要便会出现.居于个人注意和兴趣的前列,成为第一需要。如此看来,人的需要可能通过一系列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来,而你必须先通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所以,各种人群的基本需要可以按照其对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的大小排列出来。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先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正如马斯洛所发现的那样,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所有的需要并不是同时排列在一个平面之上。

2、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1)严格执法的要求。严格执法是指公安民警基于公正无私的要求,按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定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条件、标准和程序,执行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民警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安民警要做到严格执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牢固树立对法律负责的观念。强调对法律负责与对党和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增强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的责任心。当前,在执法活动中,要严格禁止用执法权力为地方、部门或者个人谋取私利,禁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扣押”的“三乱”现象。

第二,切实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各级公安机关要把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作为今后公安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而且必须做到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各地公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执法行为规范,防止执法行为的随意性,保障国家权力得到正常而有效地运行。

第三,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各级公安机关要强化执法活动的内外监督,防止和杜绝权力的滥用,自觉接受各级党委、国家权力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并使这种监督制度化、经常化。第四,严禁逼供。公安民警在职务活动中,不得为获取口供而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施以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磨,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伤害其身体,侵犯其人身权利,或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施以任何方式的威胁,或采取诱供、指名问供等错误的方法。严禁逼供,要求公安民警在办案中,要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2)热情服务的要求。热情服务是指公安民警在执法工作中要文明礼貌、感情饱满,尽可能耐心、周到、细致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重视人的本性需要。

热情服务的要求如下:

第一,公安民警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爱岗敬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完成法律赋予的各项任务。

第二,公安民警要服务于全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无论任何时候都必须使自己的工作紧密围绕全党工作的大局。当前,公安机关要以强有力的打击职能、管理职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生活环境,使经济建设能更快地发展。

第三,加强和改革治安行政管理工作。改进服务措施,文明执法,开展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活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四,扩大服务领域。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或处于危难的时候,要积极给予救助和保护,积极参加社会救险和救急活动。

第五,改善服务态度。在工作中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用良好的态度、文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信任感。

3、公安民警执法的正确角色定位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自从1979年以后,法制建设重新起步,实行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方针,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依法治国”已被载入宪法,正式确立为治国方略,这就如同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样,必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实行“依法治国”的情况下,警察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警察再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挥舞着警棍去“管人”的,而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忠实地执行法律,维护公民权利的人民公仆。就其性质而言,警察机关应定性为维护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机关。警察既不能自行制定法律,也不能随便更改法律,更不能任意曲解法律,而必须忠实地执行法律。警察的本质就应当是忠诚执法。

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警察必须严格依法办事。首先,要求每个警察都应该模范地遵守法律。只有警察带头遵守法律,才能给公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反之,如果警察自己不遵守法律,甚至越权行事,那就会损害了法制的尊严。其次,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警察执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护人权。在刑事诉讼中,尤其要强调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诉讼权利,严禁非法拘禁、超期羁押和刑讯逼供。现在,中国警察自觉保护人权的观念已经逐步树立起来,文明执法已成为主流。再次,警察的执法活动必须公开,不允许搞“暗箱操作”。有道是“阳光是最好的清腐剂”,中国的各级警察机关,都在大力推行各项公开办事的制度,将有关的办事程序张贴布告,公之于众。这种做法不仅方便了公众,而且对警察执法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最后,警察的执法活动必须接受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中国对警察执法设置了五种制约机制:一是在警察机关内部的设立督察机构;二是刑事侦查要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三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议会)有权对警察执法活动进行质询;四是新闻媒体经常对警察机关的阴暗面进行曝光,进行舆论监督;五是当事人对警察的行政执法行为不服时,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实践证明:加强对警察执法的监督,才能抵制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它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促进警察队伍的廉政、勤政建设,本身也是对警察的一种爱护。

四、结语

如果说法律之“刚”,体现在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上的话,那么,“柔”则指司法的各个环节、细节,都应当体现出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体现出道义和感召力来。而这种执法者在认真遵循法律规定,充分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依据正当程序进行的非歧视的、人道的、理性化的执法活动,正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交口称赞和推崇的人性化执法。

当然,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实生活距离先进的执法理念总是有较长的一段距离。而这就需要执法部门能够更进一步,能够更多地从实质性的内容和细节入手,努力改变执法条件、手段、方式,切实提高执法水平,逐渐把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切实贯穿到每一个执法环节当中去。只有更多地让人性执法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抽象理念走向具体细节,执法才能最为真实而充分演绎“法”与“情”,也才能更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和拥护;同样,只有当人文关怀的阳光真正照耀到每一个公民,各种社会歧视和冷漠才可能逐渐乃至全面消除,公民的各种权利才可能得到最为全面的尊重和实现,而社会的每一个个人才可能更有尊严和价值地生活着!

同时,“人性化”执法,应当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它提倡以人为本,注重服务质量,与“一般性”执法没有质的区别。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被服务群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强调前者在执法过程中要对后者充满人性,也要保证后者和全体社会成员在守法和接受监督管理时对前者要支持与配合。因此,人性化执法实质上是执法工作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以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社会的完善。如果因为强调人性化,执法人员担心被投诉而执法不严,不力,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一味迁就忍让,坚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导致执法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执法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受到人身伤害,那就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是对人性化的异化,也不是法制建设的初衷。

下载论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内容提要: 当今我国正处在大变革时期,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变化剧烈,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与矛盾逐步显现。与此同时,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自我意识和......

    论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面临的挑战 1.多元化的思潮带来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思潮,如经济全球化的思潮,自由主义......

    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07级侦查4区队郭帅 [ 摘要 ] 当今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危害着警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警察心理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完善......

    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的历史关口,时代的急剧变革给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带来巨大的冲击,现代人面临的心理冲突、情绪困扰的......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5篇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摘要】 孟建柱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警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致力于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的......

    理想信念教育

    ●时间: ■授课人: ▲ 内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为什么活着?为谁而活着?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 我们每一个官兵都应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军队,同时也对自己......

    理想信念教育

    二年级理想信念教育教学设计 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 一、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 二、知识水平的局限性。  三、接触范围的局限性。 你们的现状  第一类:理想肤浅、模糊,没有明确的......

    理想信念教育

    探索深化新时期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