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探析

时间:2019-05-14 16:5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探析》。

第一篇: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探析

摘要:旅游业作为现代新兴产业,对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一轮旅游业综合改革工作的推进,旅游产业的战略定位更加明确。涪陵区必须深入破解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难题障碍,深度挖掘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才能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03503

2014年,重庆市涪陵区委、涪陵区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涪陵旅游业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审视涪陵区的产业结构,旅游业是“短板”。与其丰厚独特的旅游资源相比,旅游产业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不断提升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涪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1树立“大旅游”观念,增强旅游业发展合力

旅游业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其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还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活动,都具有综合性。理论界也公认,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或间接关联110多个行业。进入21世纪,我国的旅游管理模式已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业管理的转型,即从直接管企业到宏观管行业的转型,目前正在从以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核心旅游要素为主的旅游行业管理,经由更加综合的旅游产业管理,向全面的旅游经济社会管理转换。传统对于旅游产业属性的认识已不适应于新的旅游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小旅游”的思维、“小旅游”的方式,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旅游发展机制。

(1)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对旅游产业实行全面的、复合的公共管理。一是成立全区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定期召开旅游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区旅游发展,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二是区级各职能部门要依照《旅游法》和相关法规规定共同做好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服务。三是每年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四是区政府对区级相关部门、各旅游区管委会、重点乡镇和企业实行旅游工作专项考核。

(2)加强旅游要素保障。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布局和重点旅游项目需要。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保障旅游产业发展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需要。二是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鼓励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乡镇街道优先发展旅游产业。编制乡镇街道旅游发展规划要符合全区旅游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由规划资质单位编制、经旅游专家组评审后报区旅游局审批。实施乡镇街道旅游发展规划应经区政府批准。鼓励拥有旅游资源的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按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优先支持发展旅游产业。三是保障旅游用地需求。用地指标向重点旅游项目倾斜,对列入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优先予以保障。四是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探索“区级财政贴息、政府政策优惠、担保公司担保、金融机构贷款、项目业主开发”的“五位一体”投融资建设模式。五是加大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力争每年引进1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涪陵投资旅游项目。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扩大旅游消费政策。在2014年全区旅游发展资金1000万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投入,努力实现全区旅游发展资金的投入增长与全区工业投入增长、全区经济增长同步。制定实施《涪陵区旅游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业主申报、行业主管、政府审批”程序,规范旅游发展资金管理使用。整合区级三峡后续工作、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交通建设、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资源,向重点旅游项目倾斜。

(4)建立旅游发展激励机制。对当年新评定为国家4a级、5a级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新创建为市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当年新荣获其他国家级旅游称号命名的单位,一次性奖励5万元。同时,鼓励旅行社做大业务,对全年接待区外游客来涪旅游的总量达2000-3000人,每一人次奖励1元;总量达3000-5000人,每一人次奖励2元;总量达5000-10000人,每一人次奖励3元;总量达10000人以上,每一人次奖励5元。

2深度开发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竞争力

旅游产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产品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形式也在不断的增减改变。针对市场的变化,要求旅游业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旅游产品,就是多功能的复合型现代旅游产品,也就是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充分体现综合需求功能,能较长时期的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要按照“文化做强、差异做特、品牌做优”三大原则,实施旅游产品打造与旅游市场营销“两轮驱动、两轮互动”的发展战略,全力塑造“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城市形象,把涪陵建设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国故都游览胜地和长江上游重要旅游集散区。

(1)倾力打造核心景区。紧紧依托涪陵独家拥有、堪称世界之最的三大特色旅游资源――涪陵榨菜、白鹤梁题刻、816核军工洞体,紧紧依托两个堪称国内罕见的稀缺旅游资源――点易园和武陵山,实施五大核心景区项目建设。到2016年末,建成涪陵榨菜文化旅游基地、白鹤梁旅游区(含两江游)、江北旅游区(含涪州古城)和武陵山旅游区,完善816核军工洞体旅游区。同步启动涪陵榨菜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加快白鹤梁题刻申遗进程,816核军工洞体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武陵山旅游区成功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并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争经过3年时间努力,把五大核心景区建成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区,打造涪陵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涪陵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2)丰富完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融合性好、带动力强的功能特征,推动旅游产业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和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五个方面的旅游知名品牌产品。

①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充分利用涪陵“两江交汇”、“两江四岸”和大山大水大城浑然一体的特色景观,开辟城市观光旅游线路;充分挖掘和再现涪陵历史文化遗存,在城区通江廊道建设、人行步道改造中注入文化、旅游元素,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兼具观光与休闲功能的涪陵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区。

②大力发展品牌工业旅游。充分利用涪陵榨菜产业、医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等已形成的产品美誉优势、先进设备优势和先进工艺优势,开辟工业旅游线路,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形成兼具参观与销售功能的涪陵名特优品牌工业产品展示区。

③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加强对坪上特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适时打造推出旅游新产品。重点以涪陵特色效益农林资源(涪陵榨菜、特色林果、特色花卉等)为依托,沿“东南西北”环形布局,按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标准培育一批在重庆主城及周边有影响力的旅游特色村镇,形成“东赏龙眼、南观花卉、西看梨花、北望榨菜”和“春采鲜橘、夏摘杨梅、秋收猕猴桃、冬砍青菜头”的大型花瓣状特色乡村旅游区。

④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以滨江商业街区、金科世界走廊、泽胜中央广场为中点,在江南主城百亿商圈建设兼具展示涪陵商业时尚与活力、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的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区。

⑤大力发展文体旅游。以游船、锦绣广场和涪陵大剧院为平台,挖掘、创作、推出再现涪陵历史文化精华、讴歌“古老的希望城――涪陵”的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创作涪陵地方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和舞台剧目;以武陵山旅游区和长江、乌江自然地貌为平台,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建设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热赛基地,形成集竞赛、运动、游览、养生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3)精心设计精品线路。依托涪陵五大核心景区和周边区县旅游景区,向区外推介、营销、炒热五条旅游线路,即:大仙女山景区旅游环线(涪陵-武隆-丰都),涪州长江精品景区旅游环线(蔺市古镇-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两江四岸游-丰都鬼城),武陵山旅游区环线(乌江画廊-816核军工洞体-大木花谷-武陵山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白鹤梁旅游区环线(江南主城商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两江游-涪州古城-北山新城),涪陵榨菜文化旅游基地环线(沿江万亩榨菜种植观赏区-沿江万米风脱水榨菜长廊-榨菜diy体验区-榨菜现代化加工园区-榨菜博物馆街区-榨菜现货交易一条街-榨菜美食街区)。

3完善基础配套,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力

旅游业要发展,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基础配套设施的充分供给。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经济产业与基础设施能力是同步增长的,一般来说,当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时,就会带动gdp也增长1%。因此,涪陵要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千方百计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普通公众对旅游的需求。

(1)在道路建设方面,加快武陵山旅游区环线公路和进出通道改造工程建设,实现半小时通达;加快大仙女山景区旅游环线公路涪陵段改造工程建设,实现1小时通达;优先改造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村、旅游乡镇)连接公路,实现1小时通达。

(2)在码头建设方面,尽快完善涪陵港相关设施,争取将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季节性游轮母港,实现游轮停靠。

(3)在旅游标识标牌方面,年内启动涪陵城区滨江路、兴华中路、太极大道旅游标识标牌,更新改造涪陵城区至武陵山旅游区沿线公路标识标牌,规划启动通往旅游村镇沿线公路的旅游标识标牌工程,争取在渝涪、沿江、涪丰石、南涪、渝湘等高速公路上标注涪陵核心景区,力争年内建成为改善旅游便民服务设施,完成区内主要干道和重点景区标识标牌建设。

(5)在住宿设施方面,要新建一批高品质旅游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和其他住宿设施为补充的旅游住宿设施。

(6)在特色餐饮方面,推出一批涪陵地方特色菜肴,建立涪陵地方菜实名目录,培育一批定点特色餐饮企业和街区。

(7)在特色商品方面,挖掘和开发一批涪陵地方特色商品,建立特色商品目录,对旅游商品进行文化包装,在武陵山旅游区和白鹤梁旅游区开设成规模的旅游特色商品街区。

(8)加快配套完善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旅游乡镇的水电气、金融、网络、通信和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交通、公安、商贸、通讯、工商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

4强化营销推介,增强旅游业发展吸引力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酒香最怕巷子深”。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令人向往的现代服务业,由“啃老族”依靠老天爷赐予的自然资源、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发展成为现代化、时尚化、需求多样化的新兴产业,现代营销推介必不可少。

(1)强化涪陵形象推广,借助“品牌涪陵”整体形象宣传,按照“政府造势、企业跟进”的思路,大手笔持续宣传和营销涪陵旅游新形象。推行“5+1”宣传营销模式,即:共同叫响一句口号――“常来涪陵幸福来临”,共同塑造一个形象-“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共同搭建一个平台-涪陵旅游营销中心,共同培育一支队伍――涪陵旅游营销体系,共同打造一个节会品牌――中国榨菜文化(旅游)节,实现2020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目标。

(2)组建涪陵区旅游营销中心,借助区内大型知名企业的产品外销渠道探索搭建涪陵旅游营销网络,支持区旅游局根据业务需要实行服务外包。制订《涪陵区组团来涪旅游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并适时执行兑现。创新思路,增添措施,持续改进和办好中国榨菜文化(旅游)节。(3)依托涪陵区旅游协会组织文化名人编写涪陵导游词,组织“名嘴”宣传涪陵导游词。重视利用涪陵名人、名事、名品进行旅游宣传和营销。组织全区旅游企业抱团营销涪陵旅游产品。在城区繁华地段设置旅游宣传阵地3个,涪陵地方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要免费定期宣传和推介涪陵旅游新形象和旅游产品,大力宣传“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

(4)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网络、旅游电子政务网络、各类旅游服务网站以及酒店管理系统、景区管理系统。广泛开展旅游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和特色服务等,方便游客出行。加快数字旅游建设,为游客提供在涪陵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实用信息导航功能。以手机终端为依托,通过短信等方式,向全国手机用户展示涪陵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旅游信息。

5规范市场秩序,增强旅游业发展持续力

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是实现游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但从目前情况看,旅游市场秩序失范、服务质量不高仍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实现旅游市场的规划有序,将广大游客更加满意的价值追求落实到旅游发展之中,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每个旅游要素之中,涪陵的游游业才能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1)大力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旅游企业和旅游窗口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旅行社信誉等级评估制度,开展诚信服务窗口、诚信标兵、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引导从事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经营的企业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每年创建一批市级旅游服务标准化单位。

(3)进一步规范旅游中介组织经营行为,每年不定期开展旅游执法综合检查,严厉打击“低价揽客、途中宰客”等行为。坚持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每年定期开展2次旅游服务质量大赛,实行旅游投诉和重大违法案件查处信息公告机制。加强导游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定期开展导游大赛,培养本土金牌导游。

(4)落实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组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安全设施和应急装备建设,开展旅游应急演练和救助技术培训。

第二篇:重庆市涪陵区旅游发展规划

重庆市涪陵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2011-2020)(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划院)

新修编的《规划》,确定了以“枳巴文化”为涪陵旅游主要文化内涵,以涪陵城区为核心,以长江、乌江为轴线,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816地下核工程遗址公园等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体验、山水观光、养生度假、会议会展、乡村旅游五大特色旅游产品带动涪陵旅游

业全发展。

《规划》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新审视定为了该市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物,重新审视了涪陵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心理诉求和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了涪陵旅游产品的创新。提出了“先期引爆大项目,构建涪陵旅游大品牌,实现大项目带动大格局”的新

思路。

新修编的《规划》突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816地下核工程遗址公园、巴国故都枳城、武陵山旅游度假区、青羊湖旅游度假区、天宝湖旅游度假区等13个重点项目,推出坪西岛旅游度假区、乌江画廊旅游区、巴王陵遗址公园、榨菜文化大观园等11个潜力项目,强调了

涪陵市要工业与旅游产业互动、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旅游与城建相互促进等多产业联动计划。同时在土地利用优化、政策资金扶持、项目融资、产业资金倾斜、旅游营销规划、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规划》明确,到2030年,涪陵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9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3亿元,占全区经济增加值提高到6.23%,居民出游率达到10.6次,国家及地方财政创收超过40亿元。

《重庆市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11年修改方案》

第三篇:重庆市涪陵区卫生局课题组

重庆市涪陵区卫生局课题组

医院的兴衰,取决于设施、人才、技术、质量和医德医风的好坏。设施是医院的骨架,人才和技术是医院的血液,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医德医风是医院的灵魂。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德医风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病人的利益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与“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违背。新时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医德医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先后采取座谈和问卷等形式,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就医德医风建设问题作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内涵理解

古有“医乃仁术”之说,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所谓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它是调整医务人员和病人、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所谓医风,是医务人员应有的行业风气和风尚,它是医务人员的医德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医德医风建设,隶属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的灵魂。

医德医风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尊重患者的权利,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三是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四是遵纪守法,廉洁行医;五是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六是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七是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2]。这七点基本内容是对“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最好诠释,是新形势下卫生行业医务人员工作的标杆和准则。

二、存在问题

对医德医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0份,回收971份,回收率为97.1%。调查情况为:

序号 调查内容 反映有该问题的问卷份数 百分比

服务态度生、冷。139 14.3 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不到位。128 13.2 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97 10.0 不合理收取费用。94 9.7 关心、体贴患者不足。88 9.1 服务用语不规范。84 8.7 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81 8.3 不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76 7.8 收受药品等经营企业的回扣。73 7.5 不钻研业务技术,技术水平低。52 5.4 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不爱岗敬业。46 4.7 对不同身份患者有不同态度,不一视同仁。39 4.0 对医院综合评价不满意。36 3.8 收受患者及其亲友的财物。31 3.1 诋毁、贬低同行、同事。24 2.5

根据调查和座谈讨论情况看,医德医风建设的主要问题:一是服务态度比较生、冷,占14.3%;二是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不到位,占13.2%;三是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占10.0%。其他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原因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群众反映较多的医德医风问题,是关于服务态度和沟通方面的,而参考以往调查,过去排在首位的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现已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说明医德医风建设有了新的改观,同时也面临全新的形势。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执行医德医风规范的原动力不足

一是医务人员思想素质不够高。有的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医德价值观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淡薄;有的医务人员受医药体制“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认识产生了偏差,思想发生了动摇。这是部分医务人员不严格约束自己行为,不严格执行医德医风规范内在原因。

二是医务人员配置不足。医师配置不达标,护士严重不足。医师、注册护士占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分别为 46.88%和 32.79%,医护比例倒置。医务人员超负荷、超强度劳动,任务繁重,责任重大,精神高度紧张,缺乏足够休息,对患者既缺乏足够沟通时间,也缺乏足够耐心。

三是劳动报酬分配不尽合理。从事医疗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一种职业,医务人员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与他们的收入比例偏差较大,其实际收入远远小于实际付出。在这种心态下,部分医务人员就会通过其他渠道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就易受物质利益的诱惑,做出有损于医德医风的不良举动。

四是道德回报机制不对等。传统观念认为,道德是只讲义务而不讲益利,只讲付出不讲回报。一谈到道德回报就会反射性地联想到“施恩图报非君子”,就是“动机不纯”,尤其是涉及到医务工作者的时候,医务人员形象更应是高大、完美的。然而广大医务人员,对国家、对人民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以“仁术济人”、“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默默无闻工作在治病救人的分分秒秒。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他们要求体现自我价值,追求合理待遇,是对过去忽视这方面价值的必要匡正。但是,现阶段这种匡正的力度和共识程度还远远不够[3]。

(二)医德医风建设的助推力不强

医德医风建设既需要内在的规范和约束,也需要外在的评价和监督。医院是医务人员从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二课堂,是其转变成真正治病救人、承担建设卫生事业重任的白衣天使的成长之地。现阶段,有的医院对医德医风建设重视不足,力量不强,频度不够;有的医院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以医德医风为内涵的医院文化建设;有的医院重视经济指标考核,把主要精力用于抓经济效益,弱化了社会效益,忽视了医德医风的教育、监督、考评、考核,奖惩制度不够完善,缺少有效的方法规程。

(三)医德医风建设的外部影响

医学院校是培养白衣天使的摇篮,要抓好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必须先从培养这支队伍的源头抓起。医学院校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大部分是关于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教学,而临床类学生的人文教育非常欠缺,开设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导论》、《医学史》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也为选修课,为考查类科目,导致学生不重视,课程设置也变得意义不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正在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尝试,处于探索过程中,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医德医风的发展。尤其是医院体制未能从根本上进行改革,非营利性的公立医院占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但政府对这些医院的财政补贴不足,医院的人员工资和发展经费主要还是来自医院自己进行创收。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经营的利益目标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就存在着矛盾。为了谋取生存和发展,一些医院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医生奖金政策的制定更倾向于以收入多少为主要参考指标,导致在医疗过程中,会产生不合理收费、扩大住院标准等情况,而忽视了与患者的沟通和热情的服务态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媒体的价值导向影响越来越广泛。而部分媒体,由于受利益驱动,未充分考虑或有意利用不利的舆论导向,引起噱头,打造声势,致使医院社会信任度每况愈下。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学习教育机制

一是抓好学校教育。医学院校要设置医德医风建设相关的人文类课程为必修课,强化学习,严格考核;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学习医德规范,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二是加强单位学习。医院要突出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培训”,对新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岗前教育,使他们在上岗前了解、掌握医德规范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作为广大医务人员思想素质的基本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作风,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遵守严格的职业纪律,增强工作的责任心。组织学习《执业医师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增强法制观念,使广大医务人员对法律规定入心入脑,明确是非界限及罪与非罪的界限,切实增强廉洁从业的自觉性。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弘扬医务人员在平凡岗位 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中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三是扩大社会教育。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向普通群众广泛宣传医学基础知识,进行全民的医学科普知识学习,改变医患角色不对等的现状。成立医疗咨询自愿者组织,让老百姓了解病情相关知识,理解医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做到互相理解,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健全文化建设机制

将医德医风融入医院文化建设,从文化的层面抓源治本,切实纠正医疗服务行业不正之风,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向深层次发展。与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三好一满意”活动紧密结合,大力倡导“救死扶伤,服务社会”的医院价值观,“生命卫士”的医院形象,“团结、求实、创新、奉献”的医院精神,“病人至上,诚信优质”的医院服务理念,以及“精益求精,永无止境”、“质量就是生命”的质量意识,“管理‘无缝隙’,操作‘严、精、细’,品质‘零缺陷’”的质量行为,“患者满意”的质量标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塑造一批爱岗敬业的医院员工,促进医院健康、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建设。用多种教育方式,大造声势,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让全社会的目光投注到文明大国的建设上。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和“评先进”、“选标兵”活动。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医院营造良好的医德医风氛围。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倡导医学人文精神,尊重人、爱护人,人人享有生命权、健康权。

在广大医务人员中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树良好医德医风,做人民健康卫士”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卫生行业职工队伍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树良好医德医风,做人民健康卫士”为主题,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为载体,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环境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年”活动和“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

(三)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领导重视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应将其纳入医院发展规划,树立“持久战”思想,做到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常抓不懈。

一是建立医院医德医风三级管理网络组织监督制度,接受群众监督[4]。要深入调查研究,选聘院内、院外监督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听取意见;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建立接待日制度,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进行疏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定时间、定人员落实整改措施,对违纪的人和事,按规定及时作出处理。

二是建立自查自纠制度,及时改进工作。医院要有明确的自查自纠规定,做到值班查、院领导查、科主任和护士长结合科室部门的情况查、医务人员结合自己的岗位查,重点查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医患沟通、收费标准、投诉信件。通过“四查五重点”活动,及时了解医德医风的现状,做到边查边改,立说立行。

三是建立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奖优罚劣[5]。按级成立考评小组,制定出考评内容标准,经常定期不定期对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收受钱物和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考评,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1一2次的集体综合考评,将考评情况装入档案,把考评结果公平、公开、公正地向群众公布,与职称晋升、调整工资、表彰先进挂钩,使好的及时受到表彰,有问题及时处理,达到激励先进教育大家的目的,使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补偿机制。增加医院建设的投入,减轻其创收的压力。适当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既是对他们付出的回报,也是对他们从事特殊劳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肯定和尊重[6]。

核定编制、定岗定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健全医德医风责任机制,全面落实责任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纳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和绩效考核,做到把医德医风建设与绩效考核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五)健全社会舆论机制

加大正面引导力度,树立正面典型,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办板报、宣传栏、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与奉献精神教育相结合,既要看到物质利益与风险精神各有其不同特点,又要看到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存。坚持无私奉献精神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反对完全脱离物质利益的空谈,又要反对单纯注重物质利益的错误倾向。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坚持领导接待制度,重视医德医风问题投诉,畅通投诉渠道,认真办理患者投诉,大力推广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第四篇:增强重庆市农业经济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增强重庆市农业经济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第6期

摘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文章分析了重庆市农业经济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出了重庆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和完善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体系建构等对策措施,以此促进重庆市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重庆市,农业经济,问题,对策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国非农业部门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农业购买力的增长,取决于农业向工业、加工业和非农部门的消费提供多种原料和农产品的能力。只有农业稳定、农产品的供应充裕,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根据重庆市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市情,决定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是重庆市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刻分析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潜力,准确把握发展形势,才能促进重庆市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直辖以来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1)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重庆市农业总产值700亿元,农业增加值450亿元,农村经济总量890亿元,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6.3%,土地综合生产率为每亩2216元。粮食总产量1168.2万吨、肉类总产量175万吨、禽蛋总产量38万吨、奶类总产量9万吨、蔬菜总产量890万吨、水果总产量150万吨、茶叶总产量3.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2.1%、0.8%、35%、78.6%、11.7%、54.1%、18.5%、25%;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70.7公斤、56.2公斤、11.9公斤、3.2公斤、285.7公斤、48.1公斤、1.1公斤、8.0公斤,比2000年分别增长1.3%、2.9%、34%、77%、10.2%、82.2%、128.5%和24%。

(2)农业结构明显优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直辖以来,重庆市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启动实施了11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建设工程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2001年到2005年,重庆市农林牧渔业结构由63.9:2.7:30.9:2.5调整为55.2:

3.1:38.3:3.5,粮经结构由80.6:19.4调整为72.9:27.1;农村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75:9:16调整为59:15:26;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00万亩。重庆市认定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154个,无公害农产品66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26家,绿色食品70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3家,重庆市名牌农产品160个;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农产品优质率达到50.8%。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展顺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重庆市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区县达到16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2个,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建立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示范园区。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23.1%提高到2005年的27.9%。同时对2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基本农田、渔业养殖水域等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评价。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调查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稳步推进,对库区的农田土壤、农灌水,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监测。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成沼气池

5.4万口,重庆市完成退耕还草20万亩。

2、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耕地资源、生态环境和防灾抗灾能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大,生态环境脆弱,防灾抗灾能力弱,严重制约重庆市农业发展。一是耕地资源量少,质差。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预计到2010年重庆市人均耕地面积将从2005年的1.03亩减至0.9亩,人地矛盾突出。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方农村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有0.2亩,比全国平均水平0.5亩低60%,靠天吃饭的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自然灾害常年发生面积达2500万亩次。重大疫病和虫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控能力差。生物灾害频繁,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约9000万亩次,每年损失粮食40-60万吨。

(2)农产品整体竞争力较差。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传统产业层次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仅占29%,农产品优质率占50.8%,柑橘的优质果率仅占35%左右。同时,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新型现代营销体系不够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服务单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力弱、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

(3)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重庆市农村人口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重庆市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1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的比重达58.8%;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有技术职称的不足1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二、加快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浅丘型高效农业、山地型生态农业等“复合农业”配置资源。布局产业,构建协调推进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都市发达经济圈重点推广城市郊区的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渝西经济走廊发展浅丘型高效农业,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肉猪和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生产;三峡库

区生态经济区发展山地型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绿色果品、草食牲畜、无公害蔬菜等优势产品。

(1)形成种植业新格局。稳定发展粮食作物生产,突出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生产,逐步形成“三元”种植结构,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种植业新格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水稻、马铃薯、杂粮(高粱、豆类)、油菜产业,稳定小麦、玉米面积,通过调整优化,改善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量。

(2)突出畜牧业优势产业。着力抓好生猪支柱产业、草食牲畜优势产业、家禽特色产业和饲料饲草配套产业等产业发展,全面发展,建成以渝西和库区部分地区为重点的生猪优势产业区;以三峡库区和渝东南部分地区为重点的草食牲畜优势产业带;以都市经济圈和渝西部分地区为重点的肉禽、肉兔、禽蛋特色产业群。用3至5年时间,重庆市每年出栏生猪2500万头、肉牛70万头、肉羊600万只、家禽3亿只、肉兔20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3)积极发展种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适度发展休闲渔业,稳步发展池塘养殖,积极发展稻田养殖,强化水库生态养殖,优先发展特色养殖;适度发展冷热水养殖,咸水养殖及河沟养殖,积极探索工厂化养殖。通过努力,力争重庆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年产30万吨,其中名优产品年产10万吨,养殖产量年产28万吨,捕捞产量年产1.8万吨,重庆渔业总产值达到年产50亿元。

2、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设

重点深入推进优质猪、优质柑橘、优质粮油、榨菜、草食牲畜等“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整体提升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加快基地建设进程。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均衡上市”的原则,采取捆绑项目建基地、引进业主建基地、发展大户建基地等办法,建设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地区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社有专业、农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

(2)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理念,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到市外、国外开发养种业基地,发展外延农业。

(3)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和油料、肉类的精、深加工,扩大蔬菜、水果和奶类等产品的加工规模。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3、完善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体系建构

(1)加快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种养业良种体系是推动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重庆直辖以来,种养业良种体系不断发展,基本形成了种养业良种体系框架,但产业集中度低,突破性品种少,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加快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繁殖项目,农作物改良中心、国家和市级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种子质量检测项目等;二是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禽畜资源场、基因库,扩建和完善畜禽源良种场以及种畜禽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三是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引种保种中心、种质检测中心等。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重庆市农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体系框架已具雏形,但标准不配套,检测技术落后,基础条件薄弱,认证体系不健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立足与国际水平对接,突出产地环境检测,投入产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一是实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投入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二是实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部级中心2个,区域性中心1个,市级中心5个,建设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40个;三是实施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其原产地认证制度,制定认证认可行为规范;四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是提高重庆市农业生产力的根本保障。目前,重庆市以区县为单位,以农业科研、教育及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主体分工、学科设置和区域布局等机构不合理,成果与应用分离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不适应农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的发展要求,急需着力解决。以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推动学科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集,全面提升农业科研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建设。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建设由劳动力资源调整系统、劳动力技能培训系统和劳动力组织输出系统等三个系统组成,是推进重庆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构建进城务工农民服务管理高效、长效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政策,逐步推进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劳动合同监察。

总之,通过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设和完善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体系建构等措施,能够提高重庆市农业经济的效益,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强重庆市农

业经济发展实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重庆市农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委研究室:重庆市情[M],重庆出版社.[2]重庆经济信息中心、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2006年重庆经济展望[M],重庆出版社.[3]农业部:200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4]杨金淑:农村经济的战略突破口:发展农业企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4(2).[5]钱江:强化乡镇劳务站与定点培训机构的联系协调[J],重庆农业,2005(5).作者:陈 捷 唐天禄

第五篇:低保政策、操作材料 -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低保政策、操作材料

一、政策界限

(一)对象及标准

1、对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申请低保。以老、弱、病、残、孤为重点。标准:农村低于1600元/人.年;城镇低于260元/人.月,按标准减去家庭收入补差计算。

2、分类救助对象:城镇①一、二级重残人员城镇的55元/月,②70岁以上老年人、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35元/月、3级以下20元/月;农村1、2级残疾40元/月,70岁以上老年人、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3级以下20元/月。

(二)不纳入范畴:

1、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及基本情况,弄虚作假,一经查实一年内不得享受低保。

2、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而不从事生产劳动的。

3、正在服刑、劳教人员、被公安机关处罚的赌博、吸毒、卖淫、嫖娼人员,不得享受低保。

4、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

5、家庭年内一次性购买非基本生活必需品金额达到300元的。

(三)、家庭收入的计算:家庭年收入,是指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全年的全部货币和实物折价收入的总和:

1、从事农副业生产(土地)收入

2、各类工资、劳务收入、基本生活费、遗属生活补助费等(务工收入最低按涪陵区750元/月,区外800元/月)

3、农村法定赡养(抚养、扶养)收入暂定(赡养费农村户口子女现400元/年,城镇子女现780元/年)。子女有固定收入按其月收入的20%计算赡养费。

4、出租、变卖家庭财产、继承、赠与的收入

5、征地补偿收入,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收入

二、程序步骤

(一)申请

具有重庆市居民户口的城市和农村人口为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村委会写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同时提供:

1、户主身份证复印件;

2、家庭户口薄首页、分页、尾页、增减页;

3、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取得一次性收入证明(比如土地补偿金);

4、打工收入证明;

5、残疾人提供残疾证、生病、长期卧床不起、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须提供县级以上医院证明材料;

6、其他需要的材料(比如离婚证、调解书等)。

(二)调查核实

1、调查必须两人以上,调查人员必须是村社、干部,调查人员必须在调查材料上签字,被调查人也必须签字按指印。

2、调查的内容是:填在李渡新区低保调查材料表格上。调查的内容: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申请对象的住房结构、间数,家庭财产情况,土地承包面积及种植、养殖情况,收入情况,还要写明其他所有子女情况。申报人全年家庭纯收入、人民币纯收入、并提出家庭初步建议补差金额。

(三)评议:村(居)委会组织听证评议小组对调查的情况及建议金额进行评议。

1、小组成员3/4及以上参加农村低保评议有效,申请对象需参加评议人员4/5及以上同意才能通过有效。

2、评议内容:

①.家庭人口、子女数量、承包地数量,等基本情况。②.填报收入是否属实。

③.残疾、患病是否属实、有依据。

④.计算补差金额(享受金额)是否合理合法等。如家庭补差金额(享受金额)计算:

3、作好评议纪录

(四)公示:对村民主评议小组设定的申请对象进行张榜公布,公布时间不少于5天,公示有异议,再次调查复核,无异议,并填表上报。

(五)、填表:公示通过填写调查审批表一式两份,分类救助表等,如果是原低保户填写复查调整审批表、停发表、等表格。

(六)、上报。审核公示通过,资料、表格完整,上报李渡新区社保所。

三、上报时间及上报所需材料。

(一)申报时间。农村低保1年申报1次,大约在每年的9.10月份。城镇低保1季度一次。

(二)申报所需材料。新增材料:

1、手写申请书,①户主身份证复印件;②、家庭户口薄首页、分页、尾页、增减页;③、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取得一次性收入证明(比如土地补偿金);④、打工收入证明;⑤、残疾人提供残疾证、生病、长期卧床不起、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须提供县级以上医院证明材料;⑤、其他需要的材料(比如离婚证、调解书等)。

2、填写申请书,3、入户调查材料,4、低保评议会记录,5、评议小组表决表,6、调查审批表

四、复核调整(动态管理)。每年对已享受农村低保实行重新审核,重新进行入户调查、评议、张榜公示、确定享受金额,重新进行审批,对符合低保政策的次年继续享受,不符合政策的立即取消。对享受低保期间死亡的,如果户主死亡必须取消,家庭成员死亡,必须复核调整。

五、对骗取低保待遇如何处理

对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的,由区县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冒领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情节严重的,处冒领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载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提 升 第 三 方 物 流 企 业 核 心 竞 争 力 对 策系别:经 贸 系 班级:市营09-2 姓名:赵 莎 莎 学号:090320255[摘 要] 物流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被称为企业的......

    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提升南宁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 作者/谭 欣 谭丽燕 [摘要]南宁自然形成和历史遗留的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缺乏旅游精品,吸引力不强,旅......

    杭州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要点

    杭州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 摘 要: 关键词: 一、旅游业竞争力 一般来说,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根据迈克尔波特关于“产业国际竞......

    2013年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

    2013年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 作者:排行老三发布于:2013-3-13 8:51 Wednesday 分类:全球排行榜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日前发表两年一度的报告,指出“新加坡受益于......

    2011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

    世界经济论坛于本月7日公布了《2011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瑞士、德国和法国在旅游设施和服务方面最具吸引力,在榜单上位列前三甲。进入前十名的国家还有奥地利、瑞典、英国......

    如何提升营销竞争力(范文模版)

    激光雕刻机如何提升营销竞争力 在各行各业打得最为火热的便是营销战术,激光雕刻机行业也不例外,在激光雕刻机的终端市场上,激光雕刻机企业管理者们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营销手段和......

    如何提升品牌竞争力

    如何提升品牌竞争力 2009-10-17 18:13 未来品牌是“快速崛起”还是“慢速崛起”?首先要看我们对“品牌崛 起”的理解。我国近二十年有不少芸花一现的品牌,这些品牌称不上“崛......

    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来源:360期刊网更新时间:2010-5-20点击数:114【摘 要】本文针对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从机制、煤炭技术、生产规模、科技人才和国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