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

时间:2019-05-14 16:0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6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6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

第一篇:2018年6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

2018年6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

(中研发布)

统计监测部

2018年6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

一、市场风险监测

2018年6月,债券指数普遍上行,中债净价指数上升0.3%至97.8577点,中债国债净价指数上升0.58%至115.78点,中债信用债净价指数受信用风险影响下降0.07%至93.2977点。国债利率长端有所下行,10年期国债利率下行14P至3.48%,国债利率短端相对稳定,1年期国债利率上行1BP至3.16%,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平坦化。国债期货价格继续回升,10年期国债期货活跃合约结算价上涨1.16%至95.965。

债券市场波动性小幅上升,债券价格指数和国债利率的波动指标均略高于上月水平。具体来看,6月20日国债利率下行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当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定向降准等若干利好市场流动性的政策;6月29日国债利率再次大幅下行,带动债券价格指数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货币政策口径微调带来的流动性宽松预期。

2018年上半年,债券市场整体回暖,利率债涨幅较大,信用债受违约事件影响先升后降,二季度以来信用债指数下降显著。此外,上半年债券市场波动性有上升趋势。

图1.1:中债净价指数走势及波动情况

图1.2:10年期国债利率走势及波动情况

图1.3:1年期国债利率走势及波动情况

二、信用风险监测

6月违约债券4支,违约债券总面额为68.97亿元。新增违约主体2家,分别为阳光凯迪和中融双创。除已违约债券外,阳光凯迪和中融双创分别还有1支6亿元和1支10亿元未到期债券。截至6月末,2018年累计违约债券22支,违约债券面额225.09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15.79%和42.19%。债券市场信用利差1继续分化,5年期AA级信用利差为228BP,较上月末扩大17BP,为近三年来最高值。2018年上半年信用利差整体走扩,特别是二季度以来,信用利差上行速度较快。

新发公司信用债债项资质略有下降,6月新发公司信用债隐含评级指数2为85.65,较上月降低0.58。存量公司信用债隐含评级调整仍然以下调为主,但评级下调率有所回落。中债估值的公司信用债中,隐含评级调整债券324支,其中下调224支,占比69.14%。隐含评级下调率3为1.43%,较上月下降0.95%。隐含评级调整涉及发行主体共58家,其中下调45家,排名前3的行业4是制造业、综合和房地产业,分别有11家、9家、和6家。2018年上半年新发公司信用债资质持续上移,存量公司信用债隐含评级下调率呈上升趋势,评级调整以下调为主。

5年期AA级信用利差=5年期中债中短期票据(AA)到期利率-5年期中债国债到期利率。

新发公司信用债隐含评级指数是对公司信用债发行的债项资质的综合度量,计算方法是将中债市场隐含评级转化为量化评级,再对新发行公司信用债以发行面额为权重计算量化评级的加权平均值。其中量化评级从100分起按照隐含评级高低顺序每降一级减5分,即隐含评级AAA+、AAA、AAA-、AA+、AA、AA-、A+、A、A-、BBB+、BBB、BB、B、CCC、CC分别对应量化评级100、95、90、85、80、75、70、65、60、55、50、45、40、35、30分。公司信用债隐含评级下调率是指公司信用债当月月末隐含评级低于上月月末隐含评级的债券支数占可比公司信用债总支数,其中可比公司信用债总支数是指当月和上月月末均有隐含评级的公司信用债支数。行业分类采用最新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21

图2.1:债券违约数量和面额统计

图2.2:信用利差走势

图2.3:新发公司信用债隐含评级指数

图2.4:存量公司信用债隐含评级调整情况

三、流动性风险监测

6月,现券市场流动性继续改善。全月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约为11.72万亿元,日均现券交易量约为5859.37亿元,较上月增加10.93%。日均现券换手率5为0.75%,较上月上升0.07个百分点。2018年上半年现券市场流动性先降后升,至6月已好于出去年同期水平。

本月货币市场流动性季节性趋紧,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受跨季因素影响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月末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R007)为3.58%,低于去年同期38BP。全月来看,平均R007为3.34%,高于上月均值15BP,高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679BP。全月的中债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7为3.29%,较上月上升21BP。货币市场流动性分层基本稳定,日均R007-DR007利差为54BP,较上月扩大12BP。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信用社和非法人产品的中债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82%、3.57%、3.62%、3.48%和3.70%,较上月上升了5BP、44BP、30BP、35BP和29BP。2018年上半年货币市场流动性整体宽松,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显著下降,流动性分层有所缓解,但利率波动有上升趋势。

日均现券换手率计算方法为,当月现券交易面额除以月末托管量除以交易天数。

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采用7天逆回购利率。7 中债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基于中央结算公司数据测算,计算方法是将首期交易发生在当月、实际占款天数为7天的质押式回购的回购利率按交易面额求加权平均值。65

图3.1:现券日均交易量及换手率

图3.2:货币市场利率

图3.3:中债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

四、债券市场结构监测

债券市场总规模平稳增长。2018年6月末,含同业存单在内的债券市场总托管量8约为79.34万亿元,较上月增加0.83万亿元。规模同比增速15.05%,增速较上月末下降0.77个百分点。

信用债期限结构保持稳定。从存量上看,截至6月末,短期融资券占公司信用债9.77%,较上月末上升0.18个百分点;同业存单占商业金融债63.06%,较上月末下降0.23个百分点。

信贷期限结构延续长期化趋势。5月非金融企业短期贷款存量占比继续下降至34.19%,较3月降低0.29个百分点。

2018年上半年,债券市场总规模平稳增长,规模增速逐步放缓。信用债期限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信贷期限结构延续长期化趋势。

债券市场总托管量包括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中证登托管的债券托管存量。

图4.1:债券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速

图4.2:信用债存量期限结构

图4.3:非金融企业信贷存量及期限结构

五、债券市场杠杆率监测

债券市场杠杆率季节性上行,但上行幅度不大。6月末市场总体杠杆率9为1.158,较上月末上行0.031,但低于去年同期0.019;高杠杆率成员10待购回余额占比46.61%,较上月末增加9.64%,但低于去年同期1.58%。分类来看,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非法人产品杠杆率均有所上升,信用社杠杆率有所下降,其中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杠杆率低于去年同期。商业银行中,农村银行类机构

11、城市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下降,全国性商业银行

12、外资银行的杠杆率上升;非法人产品中,信托计划和年金的杠杆率有所下降,其他各类非法人产品杠杆率有所上升。2018年上半年债券市场杠杆率呈波动下行趋势,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杠杆率有较为显著的下行,非法人产品杠杆率整体持平,保险机构杠杆率略有上升,证券公司杠杆率大幅上升。

除信用社外各类机构均增持债券。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信用社、非法人产品和境外机构的债券持有量分别增加了1.26%、0.69%、4.32%、-2.47%、1.80%和7.20%。2018年上半年债券增持幅度较大的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境外机构,其他机构中,信用社大幅减持,保险机构小幅增持,非法人产品持有量整体持平。值得一提的是,境外机构已连续16个月增持债券。

市场总体杠杆率基于中央结算公司数据测算,杠杆率=托管量/(托管量-质押式回购待购回余额)。

高杠杆率市场成员是指个体杠杆率大于等于2的市场成员。11 农村银行类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12 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分支行。10

图5.1:全市场杠杆率

图5.2:主要市场成员杠杆率

图5.3:商业银行杠杆率

图5.4:非法人产品杠杆率

第二篇:风险监测与报告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定义:信用风险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监测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是否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超过阈值,并采取相应措施。

目标:对借款人的了解;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测;对抵质押物的评估;对五级分类的调整;补救。

JP摩根的统计分析显示: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预控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度为50%~60%;在贷后管理过程中检测到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度为25%~30%;而当风险产生后才进行事后处理,其效力则低于20%。

一、风险监测对象:单一客户、组合风险监测

(一)单一客户风险监测

单一客户风险监测方法包括一整套贷后管理的程序和标准,并借助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等方法。商业银行监测信用风险的传统做法是建立单个债务人授信情况的监测体系,监控债务人或交易对方各项合同的执行,界定和识别有问题贷款,决定所提取的准备金和储备是否充分。

指标体系:基本面指标和财务指标

1.基本面指标

①品质类指标。包括融资主体的合规性、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组织架构、管理层素质、还款意愿、信用记录等。

②实力类指标。包括资金实力、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人力资源、资质等级、运营效率、成本管理、重大投资影响、对外担保因素影响等。

③环境类指标。包括市场竞争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外部重大事件、信用环境等。

2.财务指标

①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营运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利息保障倍数、债务本息偿还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的息税前盈利(EBITDA)、现金支付能力等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②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产品销售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总收入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息税前利润率、资本收益率、销售成本收益率、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成本费用净利润率,以及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率、普通股权益报酬率、股利发放率、价格与收益比率等指标。

③营运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④增长能力指标。包括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权益增长率等指标。

从客户风险的外生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这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的评价,应定期进行复查。当条件改善或恶化时,应对每个客户重新评级,确保内部评级与授信质量一致。

内部评级是监测和控制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评级下降的客户应当接受额外的管理和监测。一般而言,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偶尔发生的风险波动,应给予较大的容忍度;对于风险程度本身就很高的客户,则应给予较小的容忍度。

需要注意:

从单一客户风险的检测到同类别客户的风险监测(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内部评级是风险监测的重要工具。

(二)组合的风险监测

1.传统方法:对资产组合的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监测。商业银行可以依据风险管理专家的判断,给予各项指标一定权重,得到对单个资产组合风险判断的综合指标或指数。

2.资产组合模型:

(1)估计各风险暴露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价值的概率分布。

当然,估计大量个体暴露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困难,一般把暴露归成若干类别,假设每一类别内的个体暴露完全相关。在得到各个类别未来价值的概率分布后,再估计风险类别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2)不处理各暴露之间的下相关性,直接估计该组合资产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组合监测能够体现多样化投资产生的风险分散效果,防止国别、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的风险集中度过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 不良资产/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 预期损失率

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暴露×100%

●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单一(集团)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 贷款风险迁徙率: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监测指标。

(1)正常贷款迁徙率

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一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一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2)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3)关注类贷款迁徙率

(4)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5)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案例分析:贷款迁徙率

假设商业银行当期期初共有l 000亿元贷款,其中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分别为9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5亿元、5亿元。该银行正常收回存量贷款l50亿元(全部为正常类贷款),清收处置不良贷款25亿元,其他不良贷款形态未发生变化,新发放贷款225亿元(截至当期期末全部为正常类贷款)。至当期期末,该银行正常类、关注类贷款分别为950亿元、40亿元。则该银行当的正常贷款迁徙率为:该行期初正常贷款余额为900+50=950(亿元),期内减少额为150亿元,期末正常贷款为950+40=990(亿元),其中来自原正常贷款的为990—225=765(亿元),期内贷款迁徙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为950—150—765=35(亿元),所以正常贷款迁徙率为:35/(950—150)×100%=4.38%。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三、风险预警

定义:风险预警是指根据各种渠道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

1.主要程序和方法

程序:

①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②风险分析

③风险处置

风险处置是指在风险警报的基础上,为控制和最大限度降低商业银行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按照阶段划分,风险处置可以划分为预控性处置与全面性处置。预控性处置是在风险预警报告已经作出,而决策部门尚未采取相应措施之前,由风险预警部门或决策部门对尚未爆发的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控制措施,避免风险继续扩大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利影响。全面性处置是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类型、性质和程度进行系统详尽的分析后,从内部组织管理、业务经营活动等方面采取措施来分散、转移和规避风险,使风险预警信号回到正常范围。

④后评价

风险预警的主要方法:黑色预警法、蓝色预警法、红色预警法

2.行业风险预警:

行业环境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周期、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法规

行业经营风险因素: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垄断程度、产业依赖度、替代性、整体财务状况

行业财务风险因素:净资产收益率、行业盈亏系数、资本积累率、销售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

行业重大突发事件

背景知识:行业风险预警指标

1.行业环境风险因素

2.行业经营风险因素

3.行业财务风险因素

· 行业盈亏系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个数/行业内全部企业个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盈利企业盈利总额),该指标是衡量行业风险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值越低风险越小。

· 行业产品产销率=行业产品销售量/行业产品产量×100%,该指标越高,说明行业产品供不应求,现有市场规模还可进一步扩大。

· 劳动生产率=(截至当月累计工业增加值总额×l2)/(行业职工平均人数×累计月数)×100%,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间的相对技术水平,该指标越高表明其生产技术越先进,单位员工产出越多。

3.区域风险预警: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

·政策法规的变化

·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

·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出现风险因素

4.客户风险预警:客户财务预警和客户非财务风险预警

四、风险报告

(一)风险报告的职责和路径

(1)风险报告的职责

风险报告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清醒认识;

②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③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

④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和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

⑤告诉员工在实施和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⑥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

⑦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2)风险报告的路径

良好的风险报告路径应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即本级行各部门向上级行对口部门报送风险报告的同时,也须向本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传送风险报告,以增强决策管理层对操作层的管理和监督。

(二)风险报告的主要内容:

(1)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

·内部报告通常包括:评价整体风险状况,识别当期风险特征,分析重点风险因素,总结专项风险工作,配合内部审计检查。

·外部报告的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包括:提供监管数据,反映管理情况,提出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等。在向外部提供风险分析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点就是规范操作,特别是作为境外上市商业银行,应始终坚持规范准确的原则。

(2)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综合报告是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报告期内各类风险与内控状况撰写的综合性风险报告。综合报告应反映以下主要内容:

·辖内各类风险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

·分类风险状况及变化原因分析;

·风险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

·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专题报告是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发生(或潜在)的重大风险事项与内控隐患所作出的专题性风险分析报告。专题报告应反映以下主要内容: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事由、时问、状况等);

·发展趋势及风险因素分析;·已采取和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风险预警方法

全球银行业采用计量技术、IT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等开发出许多预警模型,通过监测一套先行指标体系来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目前主要的预警方法包括专家判断法、评级方法、信用评分法和统计模型法等。

在我国银行业,根据运作机制的不同,可以将风险预警方法分为黑色预警法、蓝色预警法和红色预警法。

1.黑色预警法

黑色预警法在我国经济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各种商情指数、预期合成指数、商业循环指数、经济扩散指数、经济波动图等。

黑色预警法侧重于定性分析,不引入预警的自变量,只考察预警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重点关注预警指标的循环波动特征。比如,经验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大约存在5年左右的循环周期,房地产周期大约在7~8年(其中发展期大体为5年,低落期大体为2年)。

2.蓝色预警法

蓝色预警法侧重于定量分析,它主要是根据风险预警型号的等级来预报整体风险的严重程度的,包括统计预警法和指数预警法两种模式。

(1)统计预警法。统计预警法是指通过利用预警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此确定预警指标的先导长度及强度,再根据预警指标的变动情况、预警等级和重要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确定预警程度的方法。

(2)指数预警法。指数预警法是指根据各种预警指标的预警等级,将这些预警指标加权成为一个总体的指数,再根据加权指数的大小进行分类。应用最广的指数预警法就是扩散指数,它是指全部预警指数中处于上升阶段的预警指数所占的比重。当扩散指数大于0.5时,表明预警指标中有半数处于上升.即风险正在上升;当扩散指数小于0.5时,则表明半数以上的预警指数在下降,即风险正在下降。

3.红色预警法

红色预警法是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预警方法,这种方法先是对影响预警指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再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最后结合风险分析专家的经验自觉进行预警。

某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为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定期(不定期)预警制度

对于宏观产业政策、行业政策风险实行定期(不定期)预警制度,风险管理部门每半年预警一次。对贷款期限内客户出现的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异常情况由各层面贷后管理人员随时进行风险提示。

二、预警信号风险提示

(一)与客户品质有关的信号

1、客户关键人员如经营决策人员、主要执行人员和技术人员失踪或无法联系;

2、客户拒绝提供与信用审核有关的文件;

3、客户隐瞒重要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如隐瞒资产、债务或抵(质)押品真实情况;

4、客户无恰当理由突然改变会计政策或核算方法以及折旧计提方式、存货计价方式等;

5、客户无正当理由撤回或延迟提供与财务、业务税收或抵押担保有关的信息或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6、客户的竞争者、供应商或其他客户对授信客户的负面评价,以及媒体的负面报道;

7、客户改变主要授信银行,向许多银行借款或不断在这些银行之间借新还旧;

8、客户频繁换会计人员或主要管理人员;

9、客户卷入法律纠纷;

10、客户破产和解或破产重整经历。

(二)企业业主及主要股东个人的风险预警信息

1、有赌博、涉毒、嫖娼等违法或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2、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永久居住权,或在国久开设分支机构;

3、被公众媒体披露的其他不端行为;

4、社会公众对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品质、行为反映不良;

5、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纳税额大幅度下降。

(三)客户在银行账户变化的信号

1、客户在银行的存款不断减少或出现异常变化;

2、对授信的长期占用;

3、缺乏财务计划,如总是突然向银行提出借款需求;

4、短期授信和长期授信错配;

5、经常接到供货商查询核实存款情况的电话;

6、突然出现大额资金向新交易商转移。

(四)客户管理层或关键技术人员变化的信号

1、关键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行为异常;

2、财务计划和报告质量下降;

3、主要业务频繁变化;

4、对竞争变化或其他外部条件变化缺少对策;

5、核心盈利业务削弱和偏离;

6、以往的合作伙伴不再与其合作;

7、不遵守授信承诺;;

8、管理层能力不足或构成缺乏代表性;

9、缺乏技术工人、工资不能正常发放或有劳资争议。

(五)业务运营环境变化的信号

1、存货异常变化;

2、工厂维护或设备管理落后;

3、主要业务发生变动;

4、缺乏操作控制、程序、质量控制等;

5、主要产品线上的供货商或客户流失;

6、水电费或其他公用事业收费的支出显著减少。

(六)财务状况变化信号

1、付息或还本拖延,经常申请延期支付,或申请实施新的授信,或不断透支;

2、申请实施授信支付其他银行的债务,授信抵押品情况恶化或再次用于抵押;

3、客户或其业主或其主要股东向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抵(质)押担保或保证;

4、客户主要股东向其他人转让或拟转让股权;

5、客户财务比率指标恶化,包括:

(1)流动性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过低;(2)杠杆比率如负债比率过高,经常用短期债务支付长期债务或作为长期资金使用;(3)保障比率如利息保障倍数过低,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利息;(4)获利能力比率如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大幅下降。

6、应收、应付项目发生异常变化;

7、支票收益人要求核实客户支票账户的余额;

8、定期存款余额减少;

9、授信需求增加,短期债务超常增加;

10、客户自身的配套资金不到位或不充足;

11、其他银行提高对同一客户的利率;

12、客户申请无抵(质)押授信产品或申请特殊还款方式;

13、银行无法控制抵押品和质押权;

14、客户无形资产占比过高或者无形资产估价过高;

15、客户或有负债大幅增加;

16、客户关联交易增多。

(七)客户履约能力变化信号

1、客户现金流出现问题;

2、客户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下降;

3、客户还款记录不正常或未按合同还款;

4、客户欺诈,如在对方付款后故意不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5、客户弄虚作假;

6、客户主要业务或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动。

三、风险预警处理

(一)借款人出现下列预警信号之一的,禁止进入,存量贷款应采取退出措施。

1、已经拖欠到期贷款本金或利息;

2、产品积压滞销、出现非正常停工停产;

3、严重亏损或资不抵债(企业名存实亡);

4、已经或准备申请破产或清算,以及正在破产清算;

5、发生了重大损失的安全事故、泄密事件或重大人事变动,可能或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或债务清偿能力;

6、涉及重大法律诉讼、仲裁或重大经济纠纷,不能正常经营和还贷;

7、未经银行同意擅自处理抵(质)押物;

8、借款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违法乱纪、走私贩私、商业侵权贪污腐败以及生产经营伙伪劣假冒产品;

9、被吊销(或停止使用)贷款卡、法人营业执照、专营权、主导产品生产许可证,或被勒令停产整顿,补查封、冻结财产;

10、借款人被外管局、人民银行等权威机构列入“黑名单”或取消有关资格;

11、抵(质)押物市场价值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35%);

12、抵(质)押物出现破损、变质及其他影响价值的变化(减值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的35%)

13、抵押物被物权持有人以各种方式转移,可能影响债权实现。

(二)借款人出现下列一项预警信号的,应分析预警信号发生的原因,对贷款人风险进行评价并采取必要的风险弥补措施,应谨慎的有条件进入;企业同时出现下列二项预警信号的,应对贷款采取保全措施,禁止进入;企业同时出现下列三项或三项以上预警信号的,应采取退出措施。

1、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实行退出政策;

2、无法解释的应收款、存货增加;

3、负债迅速增长(特别是短期银行借款的增长超过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4、销售额度增长但利润减少;

5、准备实施重大的经营决策;

6、净现金流量大量减少或出现负值,不足以支持正常业务;

7、关联企业间非正常大量转移资金;

8、借款人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

9、坏账损失增加;

10、转盈为亏,亏损额呈逐步增加的态势;

11、国家出台了不利于企业的法规政策;

12、企业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突然出国、死亡或失踪;

13、准备进行兼并、收购、分立、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等重大改制;

14、或有负债接近或超自身承受能力;

15、借款人建设项目突然取消或停缓建;

16、贷款保证人出现财务风险支付风险;

17、因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被新闻媒体曝光;

18、以种形式悬空或逃避债务(包括非银行债务);

19、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20、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存在较大经营风险或出现预警信号,或反映借款企业信誉不良;

21、企业主要经营者存在不良嗜好或个人信誉不良记录;

22、企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亲属、密友中出现重大经济问题;

23、国家相关政策出现不昨同类抵(质)押毁损。

24、因不可抗力造成抵(质)押物毁损。

四、本办法由银行制定、解释和修改。

五、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操作风险监测分析报告 修订

操作风险监测分析报告

单位名称(公章)

签发人: 主要内容:

一. 基本情况

(一)操作风险定义

银行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必须做出补偿或赔偿;法律文书有漏洞,被人钻了空子;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水灾、火灾、恐怖袭击;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这一类的银行风险,被统称为操作风险。

(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权限和责任

组织架构: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权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责任: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主要包括:

(1)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2)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及报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3)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4)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

(5)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6)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三)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根据董事会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及总体政策,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操作风险总体情况的报告;

(1)全面掌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特别是各项重大的操作风险事件或项目;

(2)明确界定各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以及操作风险报告的路径、频率、内容,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3)为操作风险管理配备适当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必要的经费、设置必要的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为操作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赋予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履行职务所必需的权限等;

(4)及时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检查和修订,以便有效地应对内部程序、产品、业务活动、信息科技系统、员工及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具体的方法可包括:评估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损失事件的报告和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测试和审查以及操作风险的报告。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有效的程序,定期监测并报告操作风险状况和重大损失情况。应针对潜在损失不断增大的风险,建立早期的操作风险预警机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降低风险,降低损失事件的发生频率及损失程度

(四)监测和报告操作风险的方法

商业银行应当将加强内部控制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与此相关的内部措施至少应当包括:

(1)部门之间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相关职能的适当分离,以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2)密切监测遵守指定风险限额或权限的情况;(3)对接触和使用银行资产的记录进行安全监控;

(4)员工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并接受相关培训;(5)识别与合理预期收益不符及存在隐患的业务或产品;(6)定期对交易和账户进行复核和对账;

(7)主管及关键岗位轮岗轮调、强制性休假制度和离岗审计制度;(8)重要岗位或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内外行为规范;

(9)建立基层员工署名揭发违法违规问题的激励和保护制度;(10)查案、破案与处分适时、到位的双重考核制度;

(五)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和薄弱环节的措施

商业银行应及时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下列重大操作风险事件:(1)抢劫商业银行或运钞车、盗窃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30万元以上的案件,诈骗商业银行或其他涉案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案件;

(2)造成商业银行重要数据、账册、重要空白凭证严重损毁、丢失,造成在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中断业务3小时以上,在涉及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中断业务6小时以上,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的事件;

(3)盗窃、出卖、泄漏或丢失涉密资料,可能影响金融稳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的事件;

(4)高管人员严重违规;

(5)发生不可抗力导致严重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自然灾害;

(6)其他涉及损失金额可能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1‰的操作风险事件;(7)银监会规定其他需要报告的重大事件。

(六)操作风险管理程序中的内控,检查和内审程序

为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当记录和存储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的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支持操作风险和控制措施的自我评估,监测关键风险指标,并可提供操作风险报告的有关内容。

(七)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方案的安排

业银行应当制定与其业务规模和复杂性相适应的应急和业务连续方案,建立恢复服务和保证业务连续运行的备用机制,并应当定期检查、测试其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机制,确保在出现灾难和业务严重中断时这些方案和机制的正常执行。

(八)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

商业银行初次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必须事先向银监会申请使用标准法(含标准法替代形式)或高低计量法,经批准后方可实施。经银监会审查不符合高级计量法资格标准的,应采用标准法(含标准法替代形式)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不符合标准法(含标准法替代形式)资格标准的,应采用基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

(九)操作风险管理的其他情况

于银监会在监管中发现的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整改方案并采取整改措施。

对于发生重大操作风险事件而未在规定时限内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依法采取相关监管措施 一. 操作风险的特点及主要表现

(一)操作风险的特点(1)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界定的数量关系。

(2)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3)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风险与报酬存在一一映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

(4)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

(5)操作风险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范畴,操作风险管理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因此,操作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事情。

(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

(1)损失事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可以归因于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占到损失事件比例最大的是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内部欺诈。

(2)单笔损失金额的均值相差很大,在度量操作风险时,应该分别考虑每个业务部门和每个风险事件组合下的损失分布情况。

(3)损失事件的多少与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成正相关,但损失金额多少与总资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4)从损失事件数目和损失金额的地区分布看,操作风险不一定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但是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地区

三,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所有者虚位,导致对代理人监督不够。二是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三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

1.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三是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核审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

2.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

4、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5、与风险控制有冲突的考核激励政策容易诱导操作风险。

6、社会转型及银行变革容易引发操作风险。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严峻,针对银行的抢劫、诈骗、盗窃等犯罪时有发生。从银行内部来看,国有银行正在进行股改,伴随机构撤并,也带来了大量富余人员消化问题,并导致各种矛盾的尖锐化。

四,下一步工作部署安排 加大改革力度

1、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设立独立董事,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行长经营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有效结构,通过高级管理层权力制衡,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2、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的要求,推进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从根本上解决操作风险的控制问题。

3、改革考核考评办法。正确引导分支机构在调整结构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益,防止重规模轻效益。要合理确定任务指标,把风险及内控管理纳入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和改善银行审慎经营和管理,严防操作风险。不能制定容易引发偏离既定经营目标或违规经营的激励机制。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把握形势,紧贴业务,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有效地评估并控制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当前,重点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建立相应的授权体系,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二是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以及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制度;三是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四是对于重要活动应实施连续记录和监督检查;五是对于产品、组织结构、流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过程,应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六是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数据和操作环境,以及设计、采购、安全和使用实施控制;七是建立并保持应急预案和程序,确保业务持续开展。

全面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

首先,要通过层层签订防范操作风险责任合同,使风险防范责任目标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形成各级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线员工积极参与的大防范工作格局。其次,要真正落实问责制。要明确各级管理者及每位操作人员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权力与责任,并进行责任公示。今后银行发生大案,既要有人及时问责,又要深入追查事件责任人。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相应追究检查部门、审计部门及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整改不力的责任。

切实改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1、不断摸索,逐步完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虽然对操作风险的计量还没有一个十分完善的方法,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深入开展,准确计量操作风险并计提准备金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在数据大集中的进程中,要加强业务系统操作平台建设,全面查找设计上的漏洞,完善系统软件。

3、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类别操作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识别和评估所有当前和未来潜在的操作风险及其性质。

4、建立和完善内部信息交流制度。针对多发的管理人员带头实施违规,强迫命令下属违规操作,形成案件和资金风险的问题,银行要建立和完善员工举报制度,依靠和发动一线员工,鼓励检举违法违规问题,坚决遏制各类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高发势头。

加强人员管理

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员工抓好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多方面、多层次将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单位内部和萌芽状态。三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安全角势教育、典型案例教育、规章制度教育,提高全行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四是要及时、深入了解重要岗位人员工作、生活情况,掌握思想和行为变化动态,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进行教育疏导和诫免谈话,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五,针对本机构及监管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

(1)加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乘这次机构调整,对原有银行业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对于已经过时和不适用的及时废止,对于存在的法律空白、短缺、模糊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

(2)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

一是完善非现场监管数据基础,实现数据的真实全面。监管当局应制定统一完善的非现场监管数据体系,这些数据应全面反映银行的表内外资产风险、信贷与非信贷资产风险、盈利状况、资本充足性、市场风险状况、股东及关系人贷款情况及管理状况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和审慎会计准则,数据口径要真实反映银行的经营及风险状况;要求银行提供给监管部门的报表资料应当和公开披露的数据信息一致,银行的董事会要对此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法律责任,同时要加强对数据真实性的检查核实和责任处理

二是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补充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和指标生成口径,充分反映银行各方面风险状况;要对法人和分支机构建立分层次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和标准;针对不同银行机构的业务特点设定合理的监管标准值区间,允许银行自主寻找“三性”的平衡点;研究并建立对银行机构和体系的风险评价体系及模型,实现对风险的早期预警。

(3)尽快建立监管信息系统一是建立网络化的监管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对银行机构管理、业务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管理、风险监控和市场退出等监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实现监管人员通过该系统对金融机构的连续监控和动态分析。

二是建立多渠道的监管信息采集系统,除现场与非现场监管数据外,监管当局应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收集有关被监管金融机构的有用信息,对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作出早期预警和防范,这些渠道包括:建立与监事会、审计署、财政部等其他外部管理部门、银行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定期会晤制度,收集来自中介机构、评级机构、国际金融组织、媒体及其他渠道的信息。

三是要求商业银行尽快建立和完善履盖境内外全部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人民银行监管信息系统的联结,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部分业务的实时监控。„

(4)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

一是加强现场检查的连续性。现场检查计划应在充分利用非现场监管信息和以往现场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制定,现场检查结束后,对银行的整改情况应进行后续跟踪检查。

二是加强现场检查的针对性。检查计划要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机构的业务及风险特征来确定检查重点、检查频率和检查深度,实行差别化监管和监管资源的有效配置。

(5)加强监管合作,提升监管合力

一是要与各内外部监管部门之间应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如建立联席会议,通报检查计划、情况和结果,采用统一的数据指标标准及建立统一的信息库等。

二是进一步规范和严格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促使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和提高经营效率;同时规范中介机构在银行领域运作的规则,培育一批有资格的外部中介机构,充分利用其专业资源优势来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

三是要按监管强度有效配置基层监管人力资源,避免人员的平均分配;要明确基层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重点,充分调动基层监管力量,形成对判断法人的整体风险及地区风险特征有充分利用价值的监管信息。

(6)建立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监管队伍

监管当局要创造良好的人材机制,以适应风险监管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材的需求。一是要合理配置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二是制定全面系统持续的培训计划和资格考核标准,对监管人员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和考核,使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及时跟上银行业的发展;三是要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承办部门: 主办人: 联系电话:

2016年7月

第四篇:债券市场学习报告

债券市场学习报告

债券市场的发展

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开始,2009年4月,由财政部代发的第一支地方政府债问世。填补了我国地方公债的空白。2009年11月,我国第一支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正式发行成功。集合票据仍采用注册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债券市场由单一国债开始渐渐开始丰富债券的种类,同时债券交易份额也在逐步攀升。

1、中国的市场规模

2000年到2012年间,中国债券总存量从1.75万亿增长至20.4万亿,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8%,与GDP的比例从17.7%上升至50%以上(Chinabond)。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债券存量与GDP比值仍偏低,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债券存量与GDP的比值仍然相对偏低。

由此可见中国的债券市场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中国的债券交易市场

(1)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体,债券存量约占全市场95%。这一市场参与者是各类机构投资者,属于大宗交易市场(批发市场),实行双边谈判成交,典型的结算方式是逐笔结算。中央结算公司为银行间市场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实行一级托管;中央结算公司还为这一市场的交易结算提供服务。

(2)交易所市场是另一重要部分,它由各类社会投资者参与,属于集中撮合交易的零售市场,典型的结算方式是实行净额结算。交易所市场实行两级托管体制,其中,中央结算公司为一级托管人,负责为交易所开立代理总账户,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以下简称“中证登”,英文简称“SD&C”)为债券二级托管人,记录交易所投资者账户,中央结算公司与交易所投资者没有直接的权责关系。交易所交易结算由中证登负责。

(3)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也属于零售市场。柜台市场实行两级托管体制,其中,中央结算公司为一级托管人,负责为承办银行开立债券自营账户和代理总账户,承办银行为债券二级托管人,中央结算公司与柜台投资者没有直接的权责关系。与交易所市场不同的是,承办银行日终需将余额变动数据传给中央结算公司,同时中央结算公司为柜台投资人提供余额查询服务,成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途径。目前,证券公司主要参与的市场为场外市场,即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

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

就发行主体来说,中国的债券可以分为: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我就这这种债券的投资特点进行了总结。

1、国债:安全性高,流动性高变现能力强,享受免税政策,可以用作质押和保证,但是收益率低。

2、地方政府债券:2009年地方债券面世,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人大通过的发展规划,更加灵活地筹集资金,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存在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有破产的风险。目前,尚没有地方政府破产,中央政府的责任明确问题。

3、金融债:金融企业发行金融债券可以使金融机构筹措到稳定且期限灵活的资金,从而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扩大长期投资业务。收益率高于国债但低于企业债券。

4、公司债(包括企业债券):企业债是中央政府所属部门的,而公司债范围更广是指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债券。公司债要求,经过资产评级公司评级,募集资金投向明确,同时要有金融机构或者是上级母公司作担保。风险和收益都会相对金融债和国债更高。

在各大策略报告中,一般将债券分为利率债和信用债。

1、利率债: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和中央票据。中央票据是央行在公开市场回笼流动性的政

策工具,与其它债券作为融资工具有本质的区别。

2、信用债:金融机构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债券。金融机构债券以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和一

般金融债为主,非金融企业债券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

债券市场的投资者

1、商业银行是主要的投资者,并占据垄断地位,这是与海外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最大的不

同之处。由于银行存款增量长期高于贷款增量,所以银行对于债券有刚性的配置需求。因此,银行一般会将债券持有至到期,交易的规模相对比较少。

2、保险公司是第二大的投资者,相对更注重收益率。但保险公司在信用债投资方面仍有很

多限制,以有担保企业债和金融债为主,无担保的企业债必须通过招标发行才能购买。

3、基金是第三大投资者,不仅包括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也包括私募性质的理财产品。基

金大多是交易型机构,操作策略更加积极,考虑收益率和久期进行操作。

债券投资的基本思考

1、利率债注重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利率债信用风险较少,主要受市场利率的波动影响收益。

因此,要分析利率债的投资收益,需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有全面的了解。

2、信用债还要中观和微观经济分析。信用债除了收到市场利率影响,还要受到行业的发展

预期影响。不同的行业所处的增长周期不同会带来不一样的盈利空间和发展。此外,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企业的盈利负债水平都会对债券的价格带来影响。

3、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的区别思考

(1)债券有票面价值未来稳定的现金流,而股票的公允价值变化和权益收益不固定。相

比之下,债券投资风险更低,如果结合积极的债券操作可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债券之间可以用收益率和期限进行比较,股票只有市盈率可以比较。因此,在债券

投资时,要考虑到期时间,不同的到期时间对于市场利率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3)债券可以操作的种类较多,可转换债,可续债,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等使得债

券投资更加灵活。

第五篇:2017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报告

2016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报告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为保障全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系统、连续地收集、整理、分析食源性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全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其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能力。围绕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等任务,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努力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做好专业参谋,扎实完成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各项工作任务。现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责任分工,从制度上保障风险监测工作

根据《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组织制定了详细的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和采样计划,细化监测任务和采样工作进度,对具体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进行协调安排和部署。明确了相关单位职责,要求区疾控中心和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基本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将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当成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及时做好调查、采样、检验、网报和分析报告等工作,为开展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时间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扎实工作,严格要求,认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一)食品样品采集

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严格按照省市《2016年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了《2016年xx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根据监测计划及任务安排,制定了详细的样品采集、存放、送样等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严格按照采样要求规范采样,确保采样及时、准确。从3月份开始在超市、食品商店和农贸市场等居民的主要购买点采集样品,采样人员以消费者身份购买样品,对样品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建立溯源档案,并确保相关样品信息的保密性。采集的样品有儿童食品、速冻米面生制品、煎饼、草莓、生鲜肉、即食非发酵豆制品、水果、蔬菜等。截止目前,全区完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微生物采样9次,采集样品18份。完成食品风险监测理化项目3次,采集样品44份。将样品分别编号并送至疾控中心,微生物样品用无菌袋包装,冷藏箱送样。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

根据市《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我局制定了《2016年xx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主要对异常病例、临床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三方面进行监测,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做好暴发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分析和网络报告,并承担对各医疗机构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督导考核工作。

三、存在问题

一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开展,人员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训,对具体内容、程序仍有疑惑,监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监测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二是人员短缺。监管人员少,食品安全工作任务重,监管还不能完全到位。

四、下一步打算

(一)要继续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省市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文件和规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二)继续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责任制。继续把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范畴,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各项工作制度,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深入地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事件监测工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努力构建监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监测水平,确保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取得实效。

xx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6年7月8日

下载2018年6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6月债券市场风险监测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风险分析及建议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风险分析及建议 《深圳金融》2013年第期摘要:近期,银行间债券市场违规交易案件频发,涉及不同类机构多名金融从业人员,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广受市场关注。本文......

    2015年度中国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

    2015年度中国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 摘要 2015年,债券市场增量和规模快速扩大,全年发行规模达22,3万亿元,同比增长87.5%,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达到21.0万亿元。全市场托管总......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试题

    朔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前提是( ) A.保证食品安全 B.保障食品生产者利益 C.保护食......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摘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是让人民吃上安全健康食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利保障。本文通过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风险的探究,以此根......

    主要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推荐)

    主要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一)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风险指标是指银行一个月内到期的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的比例。流动性比例要求不低于25%。 流动性比例=一个月内到期流动性资......

    风险监测预警控制程序

    肃宁分公司 风险监测预警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杜绝和避免安全风险危机的发生,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检测监控手段,采取适当的风险检查、试验和监测方法,实现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使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自查整改报告

    长治县中医院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自查整改报告 根据长治县卫生局转发长治市卫计委《关于对全市2015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长卫疾控函发【2015】17号)文......

    2014年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下)

    2014年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下) 四、2014年债券市场运行特点(一)债券市场规范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4年以来,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的规范力度,债券市场朝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