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考试评价制度和招生录取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只有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机结合,才是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设计目的,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文章试从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关系及对策方面作以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关系;思考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的发展性评价。由此可见,仅从评价的功能看,建立在新课改基础上的多元化评价,在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评价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因此,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我国建立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两大途径。
一、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概念的界定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出自于新课程理论,实质是一种水平性测试,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表现的一个方面。它以卷面考试成绩的方式来体现一个学生学习成果是否达标,对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要求情况进行的检测和评价,其关键是用来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来源于素质教育理论,它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它主要用来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参考,引导学生除了注重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之外,还要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在社会服务、道德修养等方面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人,二、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
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在内容上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在方法上各有侧重。只要稍加分析研究就可以发现二者有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关系。
1.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首先,从评价机制设置上看,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是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它们对高考而言,还是就二者关系来说,都具有独立的性质、作用和意义。仅从机制上来讲它们是构成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不应谁是谁的附属品。
其次,从评价手段上看,它们都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检测与控制。无论从目的还是从工作过程上来看,二者都是为了改变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引导学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2.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我们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要把“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基础性发展目标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及学科学习目标,多角度、全方位、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由此可见,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3.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不能相互代替
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角度来看,综合素质评价涵盖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八大学习领域。显然学业水平考试包含在综合素质评价之中,侧重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过程性评价。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取代学业考试。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和过程评价,但用这两个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业考试是不够的。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量化分析,详细记载学生学完某门课程后只是与技能的广度与深度,所以阶段性或终结性评价仍是主要手段,也仍是监测学校质量、实行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
其次,学业水平考试难以覆盖综合素质评价。因为学业水平固然涉及到学生的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毕竟分散在各学科的学习当中,其他的内容更难以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显现。而综合评语和成长记录恰好是其采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定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划归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新课程标准从三个方面规定了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用定量的方法记载和分析,只能测试前两个维度的部分目标的学习成果,不可能全面的测量学生是否达到所期望的教育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中一部分要由综合素质评价来完成,二者不能等同,也不能包容。
4.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及高校招生录取的共同支撑点
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本次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与高考共同形成了“两依据一参考”的机制,即以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因此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及高校招生录取紧密链接,既是高考的左膀右臂,又是高校招生录取的支撑点,二者缺一不可。
三、现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现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还存在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出现相互交叉的现象;二是顶层设计和实际操作间存在较大的分离。
1.解决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互交融的问题
由于我国学校数量多,差别大,各学校平时的测试成绩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进行测量,所以可把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习能力维度可划归到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内,因为学业水平考试已全部覆盖了学生所学的课程,具有很好的测量效度和信度,完全能够反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学习的能力。但在学业水平考试中要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部分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育目标,可以放在综合素质评价的项目中测评。通过这样合理的分工、界定和整合,在操作上学业水平考试只覆盖了全省统一的笔试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也只单纯的进行全省统一要求下以校为单位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评。最后把它们统一归结到学业水平综合评价系统中,再通过网上的招生管理系统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的依据和参考。
2.解决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实际操作问题
首先,各学校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制度,大力推进走班教学,应该为将来实行分层走班教学探索经验。
其次,各学校应加强师资等教学条件保障,在条件设备、师资配套、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第三,引导学生要及时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学会选择,学会发展,提升整体素质。同时,规范相关格式和名称,使得两个评价真正具有操作性。
四、结束语
总之,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崇高理想,普通高中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在本质上也应该以此为基础,确立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只有使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做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评价中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对立统一,才符合高考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改革的初衷,符合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论基础,符合我国《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意图和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7.[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2014.12
[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2014.12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2014.09
[5]刘决生.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2010.03
[6]杨宝山.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问题及对策 [J].教育科学研究.2010.08
第二篇:黑龙江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黑龙江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讨论稿)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xiexiebang.com 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教育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功能、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小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受到广泛的重视,各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当前中小学学生评价与课程改革的整体进展还不相适应,制约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进行中小学学生评价改革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现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发展和反映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推动新课程改 革的深入发展。
二、评价原则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原则。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查,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以质评为基础,应用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不仅考查“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还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次的考查,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等。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等。
(三)评价主体互动化原则。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改变单一评价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评价内容及标准
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包括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评价的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一)基础性发展目标
基础性发展目标由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和健康、审美与表现六部分构成。
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不同学段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征,将以上六个方面分解为不同的评价指标。
(二)学科学习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是指经过学科学习应达成的基本目标。每学科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评价。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列出本学科学习的总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并对评价方式提出了建议。教师应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将学科评价目标具体化。
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性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个性特长。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不能截然分开,通常基础性发展目标蕴含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和学习目标同步发展,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体现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以及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要求,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学科分阶段提出具体评价指标。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可列出若干项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对具体评价指标的表述应简明并具可操作性。
目标体系要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注意对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评价,鼓励各类学生的成长。
四、评价方法
(一)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
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实施多元评价,还要渗透或包含在学科学习目标的评价中进行。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方面要重点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以及团队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评价;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要结合所有学科教学进行评价;运动与健康方面主要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进行评价;审美与表现方面重点结合音乐、美术学科教学进行评价。要按学生年龄、心理及行为特点制定一些可观察的指标,在学科教学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分层实施评价。要创设情境、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要通过表现性任务、观察记录、访谈、作品分析、个人自评,同学、教师、家长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二)学科发展目标的评价 ⒈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要遵循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该学段、学年以及每个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作业、纸笔测验、考试和完成一些开放性的表现性任务等形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等级+评语”的形式呈现。小学低年级(1—2年级)实行模糊评价或描述性等级。
⑴练习、作业
作业分析评价是教师了解、掌握学习效果、学习态度最常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作业情况要通过学生的认真程度,正确率,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况;完成作业的速度,主动作业的情况;课外学习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成果来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组织作业展示活动,进行优秀作业及成果评比,作为作业评价的依据。
除了传统的纸笔作业之外,更应注重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等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际表现能力的表现性作业。表现性作业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参加社会工艺活动记录、学科实验研究报告、交流合作学习记录、课外阅读的数目和反思笔记等。
⑵单元测试:单元测试(测验)是在一个教学阶段或单元结束后,根据教科书中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出的学业水平评价,衡量、检测学生在预期学习成果和表现标准上所达到的程度。
设计单元测验题目和实施评价需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测试内容的范围,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认识及理解。
单元测试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每个教学阶段或单元结束后都要测试并做记录。
⑶期末考试(考查)
考试(考查)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不同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既有闭卷形式,也有开卷形式。除纸笔测验外,也要选择外语听力考试、口试、课题研究、情景测验、实际操作等质性评价形式。运用考试进行评价时应注意:
考试内容:考试要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要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突出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杜绝设臵偏题、怪题;考试的内容应多元化,除关注知识与技能外,还应体现考查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还要重视加强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考查学科应通过平时观察、评语、轶事记录、表现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习惯、兴趣、毅力、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等学生表现的信息进行考查。考试方式:给予学生多次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如,1-2年级可采用游戏式、自选式、互测式考试,考试要突出趣味性。3-9年级实行分项考核、综合评定。各学科期末考试成绩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方式呈现。对于初中毕业考试,各地要根据本地毕业考试结果和高中资源等实际情况确定等级数和等级标准。
考试结果处理:各科教师要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从而督促、协助学生制定出下一步的学习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必须与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教育目标相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观察、轶事记录、访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质性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基础性发展目标在学科中的体现,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⑴日常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学生的课堂表现要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频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探究行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活动观察:校内外活动观察,要通过学生参加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夏令营、艺术汇演等,能体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以及为他人、为社区服务的精神品质,包括学生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描述、活动成果、学生的感悟和反思等。
特长表现:包括学科获奖记录或证明、亲手制作的作品(如航模、车模、陶艺、电脑制作等)或小发明成果、艺术表现性活动记录或奖励证书。但不能将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的各种竞赛的获奖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⑵成长记录:成长记录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信息等。成长记录要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可与学科教学结合;与学生的品行、兴趣发展,习惯的养成结合;可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结合;还可与班级的管理工作结合。成长记录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优势领域。
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更典型、客观、真实,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与进步历程。
要定期组织成长记录的交流展示。并将成长记录纳入期末终结性评价内容。对成长记录的评定应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明确改进的方向。要通过对成长记录的回顾、比较,使学生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的目标,逐步发展自省的意识和能力。
成长记录的结果应收集在成长记录袋中,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成长记录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本人,是其个人学习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三是成长记录袋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包括:①学生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出生日期、健康状况、家庭背景;教育基本情况,如所进学校、主要课程测试成绩、一般能力等级、特殊能力倾向,优秀与荣誉、个人社交和发展情况。②学生的各科学习档案:A本学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主题收集资料。如单元测试成绩单、综合素质报告单。B目前最佳作品展现,包括生成过程,如最好的作业、最好的作文、优秀的美术作业、摄影照片、录音磁带等。C实践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乃至各项竞赛获奖证书等。D同伴之间的观察评价、教师观察、评价及剖析,来自家长、社会的反馈信息,如教师的表扬或建议、学生的感想等。
(三)评价的主体
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个方面。
学生自评和互评:一是由学生本人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行为写出自我评语;二是对自己或同学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评出分项等级。
教师评价:一是由班主任给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评出分项等级,并给每个学生写出综合性评语,重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描述,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具体评价方式见表二);二是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所制定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及学科发展目标评价体系,对每个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及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等级,并对学生学科的发展态势进行描述,写出激励性的评语(具体评价方式见表三)。家长评价:一是对自己学生的综合素质写出鉴定性评语;二是对自己学生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评出分项等级。
(四)评价结果的呈现 ⒈评价结果包括等级或评语
评语包括:①自我评语。②家长评语。③教师(班主任)评语。等级包括:①分项等级。即根据评价内容所列的要素和关键表现,通过整体判断对六个方面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给予一个等级;练习、作业、期末考试获得的等级。②分主体等级。即由四个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等级。③综合等级。即把分项等级和分主体等级综合,作为综合素质或学业水平评价的最后等级。以上等级均为四等,以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呈现。
⒉综合等级合成的方法
加权法:各等级赋予分值采用“取平均值四舍五入法”合成最后等级。
直接评定法:依据期末考试的等级、作业和单元测试的等级、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及完成的报告)、成长记录、特长与获奖情况、自我及他人评价等进行总体分析,根据总体态势确定综合素质与学业水平的最后等级。
(五)综合素质与学业水平报告单
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业水平报告单由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表、学科学业水平综合评价表,包括多主体评价和教师综合评语构成。将期末考试与学生的日常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几个方面来反映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报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习惯方面的情况。
学生综合素质学业水平报告单的整体结构和指标要涵盖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方面内容,体现出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指标,并转换成可观测的学生行为表现,具有可操作性。综合素质学业水平报告单的设计要体现“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理念;不仅要有反映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表,而且要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表;评价表的设计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需要,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都体现出来。综合素质报告单形式上可以是色彩绚丽、活泼生动的活页卡片式;分学年、学科设计,每学期每学科一份(具体样式请见附表
二、附表三)。
学生学科学业水平评价由相应学科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评价,每学期末由班主任汇总。班主任根据每个学科学业水平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出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每学期末要将综合素质与学业水平报告单送交学生家长,审核认同后作为学籍档案由学校留存。
学生在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毕业时,学校根据每年的综合素质与学业水平报告单综合填写毕业鉴定。毕业鉴定反映学生小学、初中整个学习阶段的发展情况,做为学生能否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佐证材料。
五、中小学学生评价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⒈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加强领导,组织研究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在本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省教育厅备案。各县(区)在本市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实施办法与细则的制定应充分吸纳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求真务实,防止形式主义。
⒉各级教师培训部门要加强培训,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理解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方向和要求,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克服陈旧的评价和考试观念,消除对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疑虑;以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宣传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转变传统的评价考试观念,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
⒊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作为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及本方案的内容,对现行督导评估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
⒋教研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认真研究各学科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中小学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探索,提倡创新。要及时组织评价方案、评价方法的经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减少低层次的重复,加快评价改革的步伐。加强对学校和教师具体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以及考试命题的指导。
⒌各中小学校要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学生评价改革工作,在培训与指导、管理与交流、具体的学生评价改革措施与方法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档案的收集和管理。
⒍各地要注意改进学生学习质量检测方法。质量检测要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评价改革在目标、内容、手段上保持一致,创造符合课改精神的质量管理新经验。
除省教育厅批准的区域性统一考试外,期末考试或阶段性的考试,应由学校组织实施。大范围统一命题、统一评分的考试,不利于教师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不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尤其不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不宜提倡。
⒎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成立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共同完成评价工作。
⒏为增强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必须建立公示制度、审核制度、申诉和举报制度、诚信制度和追踪回溯制度。
六、实施学生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⒈评价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手段,评价改革要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要想有效地开展评价活动,首先应对最有价值的学生学习及我们努力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忽视教育价值问题,评价就有可能流于简单测验练习的危险,而不是对我们真正关系的问题的改进和提高。当学校的教学质量被广泛关注和切实调整时,当学习结果的信息被视为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评价才会真正有效,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发展。
⒉认真把握学生素质评价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环节,诸如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呈现评价结论以及评价的反馈等。评价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如果在评价改革中不注意评价过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就可能使评价工作缺乏实效,特别是在学习别的地区或学校的经验时,如果只把片段的东西拿过来,没有领会其相应的理念、原则、背景及其局限性,很有可能出现表面化或形式主义的现象。
⒊尝试应用信息技术,有力地推进评价工作的开展。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除了能够减轻工作量外,在自动生成更为丰富、深刻、直观的信息;有效整合多方面信息;加强过程记录与监控,提高数据安全性;加强保密,降低相关人员压力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建议有条件的市地或学校,评价的全程可进行电子化管理。如建立评语软件、电子学籍等
第三篇:寺坡九年制学校小学部学生学业水平与素质综合评价分析报告
寺坡九年制学校小学部学生学业水平
与素质综合评价分析报告
寺坡九年制学校小学部服务于寺坡街、中联、史华三个行政村,现有7个教学班,375名学生,学生的年龄在7—12岁。多年以来,寺坡九年制学校小学部教学质量除去年获得全县中心小学排名第五以外,常常处于全县下游。究其原因有好多,但其中主要一点就是,学生学业水平及素质普遍较低造成的。今期,在县局的关怀下我们有幸被教育强校——石门镇中心小学帮扶,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们一定会非常珍惜,为了在帮扶中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及素质,现将我部学生的学业水平及素质作以综合评价分析:
一、学生的学业水平现状。
1、低年级语文。学生基本会读拼音,但有个别学生学生不会写,有好多学生不会认整体认读音节,有一部分学生分不清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大部分学生能三会生字,但仍有好多学生会念不会写生字,不会给生字组词;会流利的读课文,但朗读的不是很正确;能看懂图画的意思,但表达的不是很准确。
2、低年级数学。学生能认识常见的数,但对大数的认识很模糊;能比较数的大小,但对算式结果的大小比较不是很准;基本计算的方法都会,但计算的细心程度太差;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发现问题的能力更差。
3、高年级语文。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但对形近字,多音字的掌握不够牢固;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但没有感情;基本可以理解课
文内容,但不能很好的总结出文章思想;极个别学生坚持课外阅读,但大多数学生课外就没有阅读书籍、报刊等;可以写出完整的作文,但写作的水平较低;
4、高年级数学。大部分学生对大数有一定的认识,能理解小数、分数的意义,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会计算各种混合运算,但正确率不是很高;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能力高,特别是对分数应用题不会解决的学生太多。能认识平面图形,但对图形特点掌握的不是很牢固,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常常混淆计算方法。
5、高年级英语。单词四会的学生有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听懂、会读、会说不会写;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汉式英语,没有构建起英语思想;一部分学生不会对话更不用说写话。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基础参差不起,更班就读(智障儿童)的学生数较多,学困生转化工作量太大。
2、教师少,班大学生数多,知识的落实不到位。
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4、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学生全靠在校学习,下午在家无人辅导。
5、留守儿童多,无人管理,爷爷奶奶只管学生的吃穿,不管学生的学习。
6、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教研教改不见成效,缺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学生素质现状
1、思想品德方面。学校通过每周一的升国旗活动、班队会活动以及思想品德课的多方面教育,都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班集体的思想;学生具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高尚情操;但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体育艺术方面。学生具有基本的体育素养,能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但不能长期坚持锻炼;学生在音乐、美术方面的积极性特别高,有个别学生还有极高的天赋,但缺乏学习的时间和良好的氛围,艺术上很难出成绩。
3、劳动技能方面。学生热爱劳动,能认真的做好值日生,在家里能干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高年级学生在农忙时节能走到田间地头帮父母干农活,但学生的劳动技能不高,安全意识不强,劳动时必须要有老师、家长陪伴,基本不能独立完成某种劳动。
四、原因分析
我们虽然把德育工作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首位,但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安全稳定和教学质量上,放松了对学生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上的要求;体育艺术方面,我们能坚持上好体育艺术课,但仅凭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学生在家里没有条件练习巩固,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劳动技能面,我们要求学生要积极参加劳动,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但在家里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干活,更不用说教给孩子劳动的技能了。
五、今后努力的目标
1、学业水平方面。我们要提高认识,转变作风,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坚决反对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我们要严格落实《新课程标准》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拿在手上,记在心里;我们要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不歧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要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减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2、学生素质方面。德育教育不能只喊在口上,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通过一系列实例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体育艺术我们首先要上好每一节课,在抓好基础的同时,加强对有天赋学生的重点培养,为这些学生以后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变枯燥的理论学习为具体的实践操作,与家长沟通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总之,我部学生的学业水平及素质综合评价为一般。一所学校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人们的关注,不是漂亮的建筑和先进的设备,而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素质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素质就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名片。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素质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篇: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2002年,彭山县被列入全省37个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县行列,率先在眉山市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我们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把“新课程实施中的评价改革实验研究”作为课改实验的重点和三大主攻方向之一。针对传统教育评价“重甄别与选拔、重量化客观、重共性与一般、重静止的结论”的弊端,在思想和行为上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不断探索评价规律,初步建构起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对这一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评价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了加快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3]26号)和教育部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参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四川省郫县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在“多元智能理论”和相关“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了《彭山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彭山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彭山县初中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对全县2005和2006两届初中毕业生进行了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措施
(一)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三级组织机构
建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县、校、班”三级组织。县教育局成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各学校成立校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各班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其人员组成和职责为:
1、一级组织——县评价工作委员会,由教育局局长担任主任,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担任副主任,成员由教育局相关股室负责人、部分中校长、教师、家长等组成。其职能是制定或审核评价的规章制度,指导学校的评价工作,监督学校评价程序,接受和处理各界人士的质询、申诉和举报,纠正评价中的错误,查处违规行为。
2、二级组织——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由校长负责,成员由教导主任、教师、家长等组成。其职责是制定学校评价方案,拟定出学校具体的评价程序,认定班级评价小组成员,组织并监督评价工作。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
3、三级组织——班级评价小组,由所在班班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3~5人组成,其成员在所在班授课或管理的时间不少于1年。评价小组在正式成立之前,其成员应向所在班级全体学生公示,若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其中的成员持反对意见,应对该成员进行撤换。
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和班级评价小组成员确定后报县评价委员会备案。
(二)确立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教育部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列出的6个方面基础发展目标为内容,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根据这6个维度,我们将其细化为22个评价要素和44个关键表现,制定出“彭山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表”作为学校实施评价的依据。(后附“彭山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表”)
(三)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法
1、实证材料和数据评价法。为了便于操作,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根据综合评价的内容要求,制定出综合素质评定的等级说明,明确反映各维度发展状况所要提供的相关实证材料和各等级在材料质量和数量要求上的具体评价标准。学校按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提供的实证材料和数据,分ABCD四个等级评定各维度的等级,然后再将各维度的等级进行综合评定,以ABCD等级呈现。
2、学期和学年评价方法。学校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主要包含有:学生考试考查成绩登记表、体质健康标准登记表、体检表、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学年评语表、参加各类活动获奖证书复印件、探究实践活动记载、各类作品记载、学生自评互评记载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校结合实际制定的系列评价表册)。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表现,注重对学生原始资料的积累和保存。成长记录袋由学校派人专人保管。班级评价小组以学生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和查阅学生成长记录等方法,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按照综合素质表现评价表和等级标准,每学期进行一次初评、学年进行一次总评,第六学期进行综合素质表现终结评价。评价关注了学生的整体表现,客观公正,避免了以偏概全。
3、终结评价方法。评价小组将学生各学期、学年评价结果作为终结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针对评价内容和评价等级标准,按照程序,对所在班级学生独立进行逐一评价。小组集中各成员的评价结果,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对学生的终结评价结论,对于重大分歧,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仲裁。
(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两级培训
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者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操作方法与程序等有明确一致的认识与理解。在正式实施该项工作前,由县级评价工作委员会组织对学校评委会成员和班级评价小组组长进行培训。学校评价委员会再组织对本校相关人员的培训,使所有参评人员明确评价标准,掌握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方式
1、评价结果呈现形式。初中各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性评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整体描述,并展示学生的个人潜能和特长。第二部分为三年综合评价等级,等级分为ABCD四级。
评价结果的公布。初中各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每学年结束前的适当时候向全体学生进行公布。毕业生终结评价工作在每年的4月底以前完成,评价结果在学生学业考试前的适当时候在全校公布。
2、评价结果的使用。学年评价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记入学生档案袋并交由学校专人管理,作为终结评价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可作为学生中途转学证明材料,随学生档案转入就读学校。终结性评价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提交县、校两级评价委员会备案;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的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初中毕业生发展状况的全面反映,我们将其作为对初中学生毕业毕业评价和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
(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四项保障制度
1、建立公示制度。在评价工作展开前,学校要将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方法和程序、评价结果使用、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成员名单和各班评价小组名单向学生、家长、社会公示。设立举报电话;评价工作结束后,将评价结果向学生通报,并全校公布,接受学生的质询。
2、建立诚信制度。为了防止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县评价委员会与学校评价委员会、学校评价委员会与参评教师要签订诚信协议。各级建立诚信档案,并以此纳入到对学校年终评估和教师师德考核工作。
3、建立监督制度。由县教育局纪委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建立举报申诉制度。学生、家长、教师及其他社会人士对综合评价操作程序不透明、评价结果失真,可向县、校两级评价委员会逐级进行举报或申诉。两级评价委员会要对举报或申诉作出答复或处理,并对各项举报、申诉及查处过程与结果作详细记录。
三、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
通过近五年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探索,我们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对评价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修正,形成了我县较为完善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评价体系在思想观念、操作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产生了较为满意的综合效应: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以往的评价来,学校、考生和家长只重纸笔考试,一味关注分数和升学,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智慧、学识和情意及其内在结构。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思想和观念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习方法、关注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还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赋于了教育新的思想和观念。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我们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理念。我们通过构建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评价理论的学习、培训、实践,并及时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进行宣传报道,已在我县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社会氛围。几年来,我们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有效地综合性评价,在评价中,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思想和观念有了实质性突破,“先做人,再升学”的意识已经形成,综合素质评价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后,学校自觉开齐开足了课程,教师更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潜能的开发、过程的进步,更加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学生学习兴趣广泛,偏科现象不断减少,每个学生更加重视自生人格的培养和提高;家长不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且更关注孩子的品行修养和全面发展。不合格,就不能升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学生升入高中的一道门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改变了传统的升学制度,有力地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操作方式的突破
我县初升高增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道门槛,一张试卷论成败的考试体系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现与特长、运动与健康等多方面的测评,来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如何评价,就必须解决操作方式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不断总结校正,并形成了如下操作策略。
1、评价依据。初中生综合表现记录袋,主要通过以下六项资料予以体现。
(1)关键考试的成绩。一般指各学期各学科期末考试综合成绩。
(2)关键的表现性作业。表现性作业指学生在真实的背景所完成的真正任务,如探究报告等,学生每个学期至少提交一份自认为最能体现自己的作业。
(3)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服务)。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次数、参与的类型、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后的成果、参与后的个人感悟(如对自己的影响等)。有关证明材料或资料由学生自己提供。
(4)特长与获奖情况:包括学生参加各级(国际、国家、省级、市县级、学校级)各类(音乐、美术等类型)比赛、竞赛的获奖或者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等。
(5)自我描述:即学生对于自己的一个整体性评价。每学期提交一次,字数大约在100~300字左右。(6)关键他人评语:班主任所给出的评语。
2、评价的内容。以《教育部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6个方面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彭山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表》所列出的22个要素及44个关键表现为基本依据,作出对学生最终评价结果。
3、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通过学生对照22个评价要素以班为单位在进行自我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小组要尊重学生自我评价,并在学生互评和综合表现记录(成长记录)的基础上,各成员逐一对学生进行独立评价,然后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应注重对原始材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
4、评价结果的呈现为等级制。按A、B、C、D四个等级进行。A—优,B—良,C—合格,D—待努力。每个评价维度按等级标准评出A、B、C、D四级,然后分别赋予每个维度等级A、B、C、D的分值为10、9、7、4分,算出六个维度的总分后,依据评价等级比例从高到低决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A、B、C、D等级。评为D等的应经校评价委员会审核,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并报县评价委员会批准。
5、评价等级的比例。A等占10%,B等占50~60%,C等占30~40%,D等要从严控制。2004年年末学校综合评估为一等奖的学校A等人数可上浮2%,三等奖的学校下浮2%。学校可对优秀毕业班A等比例实行上浮制。
6、学生综合性评语的撰写。(1)综合性评语要概括反映学生在三学年中在六个基础性发展目标方面的实际表现,并以文字加以定性描述。注意语言表述准确,言简意赅,关注个体差异,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2)综合性评语要展示学生的个人潜能和特长。如通过三年学习,发现学生在学科竞赛、音乐才能、表演技巧、绘画艺术、文学创作、语言表达、软件制作、程序设计、科技小发明、班务管理等多方面确实有突出表现的,应以简洁的文字展示其潜质和特长。(3)综合性评语须由班级评价小组成员集体研究,形成共识,并由专人认真填写。
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反思
在回顾与反思我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尽管在思想观念和评价方式方法上等方面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评价效果,但是仍存以下问题需要进步去探索。
1、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只作为初升高的一道门槛是不够的,还需逐步纳入升学考试成绩。那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究竟占中考总成绩的多大比例?
2、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中,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的方式,但受评价能力的限制和利己主义的影响,其评价结果可信度有多大?
3、对初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间跨度大(三年六个学期),评价内容多,工作繁烦,工作量大,怎样才能设计一套既科学合理、操作简便,又能保证其评价结果客观与公证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后附:《彭山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表》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表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级_______班 学号_______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贴照片处(骑缝章)
住址
政治面貌
电话
担任职务
-------------------------评定维度
序号
评价要素
关键表现
评定等级
道德品质
爱祖国 爱家乡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升旗等爱国活动;
2、无有损祖国、家乡及学校利益的言行。
爱劳动
1、积极参加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爱科学
1、热爱学习科学知识;
2、事实求是,自觉抵制邪教及封建迷信活动。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1、对老师有礼貌、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2、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友好相处,积极为同学服务。
关心集体
1、珍视集体荣誉,积极维护集体利益;
2、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力争为集体争光添彩。
遵纪守法
1、认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
2、抵制违纪违规行为。
公民素养
社会责任感
1、关心社会和他人,乐于助人;
2、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
自信自尊 自强自律
1、能自我接纳;追求进步;
2、能自我控制和约束不良行为,抵制不良诱惑。
正直守信
1、真诚待人,守信;
2、诚实,不作弊。
安全意识及 环保意识
1、具有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节约资源;
2、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和安全知识活动。
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及 态度
1、喜欢学习,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2、课堂内外学习态度端正,抓紧时间学习。
学习方法
1、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用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水平。
计划与反思
1、能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2、善于在学习中总结反思,不断改进提高。
独立学习
1、能独立思考;
2、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评定维度
序号
评价要素
关键表现
评定等级
交流与合作
合作探究 能力
1、主动地参与合作、探究活动,能创造性地思考;
2、认真倾听同学意见,积极辨析观点,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团队精神
1、能够为实现集体目标付出努力;
2、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沟通与分享
1、能够尊重并理解他人;
2、善于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运动与健康
热爱运动
1、喜欢并积极参与运动;
2、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坚持锻炼身体。
身心健康
1、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2、心理健康。
健康的 生活方式
1、无不良嗜好;
2、讲究个人卫生。
审美与表现
审美情趣
1、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2、热爱并感受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艺术活动与表现
1、积极参加艺术活动;
2、能用各种方式表现美、创造美。
个人 潜质(特长)表现
总评 等级
评定 组成 签名
年 月 日 学生 签名
年 月 日
校长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第五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会考的比较
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会考的比较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脱胎于高中会考,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相同点:
1.学业水平考试是对会考的继承和发展,会考作为毕业水平考试本身就是一种狭义的学业水平考试;
2.两者都体现国家意志; 3.两者同属水平考试;
4.在我省两者都是终结性测试,终结性考试区别于过程性考试,主要侧重于考察最终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不注重能力或水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
5.两者都承担学生毕业水平鉴别的功能。
二、不同点:
1.会考是省级考试,国家承认;学业水平考试是国家考试,省级组织实施,更像自主命题的高考;
2.会考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命题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
3.会考的重点是毕业水平检测,也可以考察部分学业水平;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是全面监测学业水平,也可以实现毕业检测功能;
4.会考以学生为主要检测对象,侧重对学生的鉴别功能;学业水平考试相对淡化了对学生的鉴别功能,侧重于通过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发挥质量监测和教学反馈功能,实现对教育机构的管理和评价。
三、学业水平考试与会考相比出现的其它几点变化:
1.考查科目的变化:会考实践科目只要4科合格即视为实践科目合格,而学考为8科(增加4科);
2.考试形式的变化:会考历史、政治为开卷,学考历史、政治为闭卷; 3.首次报考时间的变化:会考为高一第二学期,学考为高二第一学期; 4.建立考籍的变化:会考为首次报名时考生基本信息及报名信息一起采集,学考为高一第二学期注册考籍,高二第一学期报名;
5.准考证号编排的变化:会考准考证号第一位为首次报考年份的最后一位,第二位入学年份的最后一位;学考准考证号的前两位为考生入学年份的后两位;
6.准考证制作的变化:会考准考证由各市县招办打印后加盖保定会考处公章,而学考准考证由省中考中心统一发放,并且准考证遗失后要到省中考中心补办;
7.作弊成本的变化:学考违规情节将被记入考生档案,并转入高考电子档案,高考录取时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提高了作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