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2008〕45号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9-05-14 16:3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委〔2008〕45号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委〔2008〕45号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第一篇:市委〔2008〕45号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金华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市委〔2008〕45号)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1、主要目标。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市区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1万元左右,市区达到2.2万元左右;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左右,市区达到50%以上。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以上,市区达到53%以上。

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市区55%以上,使浙中城市群成为全省继杭、宁、温后的第四大服务业区域中心城市。

2、发展重点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以建设浙江省四大物流枢纽之一(即金华-义乌物流枢纽)为目标,积极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依托义乌国际小商品城、永康科技五金城等专业市场和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型、专业市场型、都市配送型、枢纽转运型四大物流领域。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发展保税物流,促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突破行业和地区限制,加强物流标准制定和推广,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努力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育、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等服务业。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我市作为浙江省第二大信息传输和交换枢纽的优势,以信息增值服务业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信息服务业竞争力。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以行业重点企业为龙头,鼓励规模企业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形成以金华市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服务集聚区。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充分发挥金华市区、义乌市在浙中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领先地位和金融机构集聚的区位优势,打造以金华市区和义乌为核心的浙中现代金融集聚区。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快发展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企业上市融资等,不断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认真做好小额贷款试点工作,引导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规范发展保险、担保行业。

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围绕打造浙中商业中心目标,加快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市场建设,做大做强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浙中建材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充分发挥金华交通区位、商务环境等综合优势,做大做强金华市区江北环人民广场和江南宾虹路及环市民广场两大商圈,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完善城乡社区居民商业服务。着力培育一批商贸龙头骨干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商业街区,加快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建设,促进金华商圈优化升级。

做强旅游会展服务业。以打造浙江省旅游副中心为目标,加快形成金华山水城市文化、兰溪古村落文化、义乌商贸文化、东阳横店影视文化、永康五金文化、浦江山水民俗文化、武义温泉文化、磐安生态休闲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大力推进旅游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培育优秀旅游企业和精品旅游线路,做强旅游服务业。以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永康五金博览会、金华工科会为龙头,扶持地方特色会展,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会展品牌。充分发挥会展业的集聚辐射效应,带动旅游、广告设计、住宿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发展。

稳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优化和保障供给。建立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等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住宅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装修服务等房地产服务业。

二、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创业环境

3、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从2009年起,市本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增加到3000万元,滚动使用,并视财力和发展情况逐年增加。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市区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或资金补助和服务业企业扶优扶强的奖励,以及国家、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配套等。2009年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安排商贸流通(包括商圈建设)、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休闲旅游等重点领域。今后根据服务业不同发展时期,确定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扶持重点。财政等部门要对各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各县(市)也要根据实际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4、实行税费减免优惠。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科技企业孵化器所得,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以及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所得,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代理企业取得的代理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对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新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和连锁超市、重点物流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经地税部门批准,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物流、连锁超市等企业在市内设立跨区域分支机构并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所得税由总部统一缴纳。对在我市设立总部的大型服务业企业,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后给予减免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其办公用房缴纳房产税有困难的,经批准后可给予减征房产税60%。

5、实行水、电、气价格并轨及收费减免政策。服务业用水(桑拿、洗浴、洗车等行业除外)、用气价格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改革销售电价分类结构,2008年底前基本实现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清理服务业企业行政性收费,根据不同情况实施缓交、暂停、免收、取消等措施。

6、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对一般性服务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的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凡服务业企业组建集团的,其母公司注册资本放宽到1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注册资本放宽到3000万元。服务业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允许评估资产转增资本金,允许服务业企业股权出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

7、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授信额度,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上市培育力度。优先批准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和合格的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面向中小服务业企业开展业务。

8、加强项目用地保障。根据本地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服务业项目用地比例,优先安排服务业重大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鼓励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鼓励城区企业“退二进三”,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9、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

10、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鼓励企业将技术中心、重大产业技术平台组建成为专业化的具有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环保功能的服务型企业。鼓励企业利用现有的仓储能力和库房、运输车辆以及原材料等资产,投资组建独立的物流配送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独立核算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发展第三方贸易。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厂房等现有资源,创办文化创意产业。鼓励企业将售后服务、后勤物业、餐饮和教育培训等内部服务功能剥离,整合组建专门的服务业企业。开展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试点。金华市区从2009年1月1日起,对主辅分离设立的三产企业,利润形成地方财政收入部分,三年内全额返还;对2009年1月1日前已主辅分离的三产企业,利润形成地方财政收入比上一年增长的部分,三年内全额返还。对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后增加的税负,由财政予以补助。分离后的服务业企业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设立三年内给予减征,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有关部门要对工业企业组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给予支持,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

11、鼓励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对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业企业,可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提升服务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重大项目,予以优先立项。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网络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鼓励风险资本投资采用新商业模式的服务业企业。

12、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发展科技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服务外包基地、生产性服务集聚区、新型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等。编制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重点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集聚区中的建设项目,优先纳入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和贴息补助;对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一定资金补助;集聚区的重点服务业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税费减免优惠。

13、继续深化服务领域改革。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并购与置换、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社会法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和文化科技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14、稳步推进开放合作。鼓励引进国内外著名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对新引进的企业集团总部,经批准,三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设立国家级、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努力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展工程和技术承包以及劳务合作。把服务业招商引资放在重要位置,使服务业成为我市利用外资的增长点。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强化与长三角服务业的联动。

15、加强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鼓励服务业企业积极创建品牌,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对获得市级以上品牌的服务业企业予以奖励。积极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制定市级地方行业标准。加强对服务业企业的标准化培训,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四、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16、强化评价考核。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服务业信息发布制度,做好服务业的监测与分析工作。从2009年度开始,开展服务业工作绩效考核,纳入市机关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17、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领导组织机构。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加大服务业重大项目组织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全力开创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宁政〔2011〕3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开发区管委会: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根据国家、省和宣城市有关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生态旅游业

1、对在我市新建的投资额5亿元以上、注册资金2亿元以上、首期到账资金1.4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其项目建设用地可“一事一议”,建设期间实行“零规费”。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300万元。自营业起,其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6年内给予100%补助。青龙湾综合开发项目的整体政策可“一事一议”。

2、对在我市新建的五星级酒店,建设期限不超过2年、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规模要求50亩左右,建成后产权不分割,其项目用地依法实行招拍挂,具体土地政策“一事一议”,建设期间实行“零规费”。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300万元。自营业起,其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6年内给予100%补助。

3、对在我市新建的四星级酒店,其项目建设用地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建设期间实行“零规费”。自营业起,其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前3年给予100%补助,后3年给予50%补助。

4、引进国内、国际著名酒店管理机构经营管理五星级酒店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30万元。

5、对新获国家3A、4A、5A级的旅游景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20万元、100万元;对符合服务业发展规划,总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且当年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旅游景区改造项目,经审计确认后,按当年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新评定为国家、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5万元。

6、对新评定为省级四星级、五星级的旅行社,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对获得全省十强、全国百强的旅行社,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30万元;对获得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银奖、铜奖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5万元、3万元、1万元。

7、对新评定为国家一级、国家特级的餐饮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对新评定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酒店,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100万元;

对新评定为国家四叶级、五叶级绿色饭店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50万元;对获得中国饭店金星奖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二、现代物流业

8、对在我市新建的投资额在3000万元(不含土地出让金,下同)以上、且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第三方物流项目,其项目用地比照工业用地政策执行,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按其实际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

9、对被认定为国家A、AA、AAA级信用资质的物流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5万元、10万元;对被评为国家3A、4A、5A级物流企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对被商务部认定为现代物流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技术称号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

三、现代金融业

10、对外来金融机构首次在我市设立支行级以上分支机构,或在宁银行增设营业机构,其项目用地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也可“一事一议”),实行“零规费”。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3年内高管年薪所得产生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给予50%补助。

11、外来金融机构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所缴纳的契税给予90%补助;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3年内按房屋租金的20%给予补贴,租金补贴最高不超过企业当年所缴纳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实行租房补贴的,补贴资金在企业正常运行1年后兑现,若实际租赁价格高于同期房屋租金市场平均价格的,按市场平均价格计算补贴。

12、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以金融为核心业务类的中介公司来宁新设机构或分支机构,所缴纳的营业税剔除征缴成本后,3年内给予50%补助,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前2年给予100%补助,后3年给予50%补助。已实行“一事一议”政策的不再享受。

四、商务信息服务业

13、新设立的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从业人数10人以上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评估认证、科研开发、科技成果交易、人才中介等专业服务机构,给予“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其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所缴纳的契税给予90%补助;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3年内按房屋租金的20%给予补贴,租金补贴最高不超过企业当年所缴纳税收地方所得部分。

14、鼓励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15、对在我市注册纳税的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建设集网上交易、销售发布、资金兑付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其软件投入达到200万元以上的,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其项目用地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3年内高

管年薪所得产生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给予全额补助。

16、对从事互联网或电子商务服务且连续三年以上通过工信部互联网服务ICP认证或电信增值服务认证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万元。对新落户我市并经认定的软件企业每家一次性补助5万元;当年取得软件企业认证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取得软件产品认定的,每项产品补助1万元。

五、商贸流通业

17、对在我市新建的大型零售商场(超市)、城市商业综合体,自主经营面积在1万—2万平方米的,项目建设完成并经审核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自主经营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引进世界500强商贸流通企业的项目,增加补助30万元。其项目用地依法实行招拍挂,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

18、对在我市新建大型专业(交易)市场,自主经营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的,其项目用地依法实行招拍挂,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80万元。对经营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专业市场,具体扶持政策可一事一议。

19、对在我市城区新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自主经营面积分别达到3000平方米、2万平方米,投资额2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其项目用地依法实行招拍挂,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50万元。对经营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农贸(含批发)市场,具体扶持政策可一事一议。

六、公共服务业 20、对投资建设民办本(专)科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年招生人数达2000人以上的,其项目用地“一事一议”,实行“零规费”并免收高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设施的建设项目行政规费。市政府为高校建设提供配套市政公用设施至高校用地红线边缘。

21、对投资建设10个班级以上的幼儿园,其项目用地可实行招拍挂,特色幼儿园用地可按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行“零规费”。市政府为幼儿园建设提供配套市政公用设施至幼儿园用地红线边缘。

22、对投资建设符合卫生准入条件和卫生发展规划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或200张以上床位重点专科民营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其项目用地原则上实行招拍挂,特色专科医院用地可按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

23、对在我市新建或改扩建的民办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经民政部门认定,运营正常,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核实确认后,床位达到50张的,每张床位给予一次性补助1500元;床位在100张以上的,超出部分每张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元。其项目用地可按划拨方式供地,实行“零规费”。对投资建设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其项目用地可实行招拍挂,可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

行“零规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养老福利机构所办的医疗机构取得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按有关规定申请,经批准后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24、对在我市新建年屠宰量在10万头以上及冷链配送系统,总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畜禽产品屠宰配送项目,按当年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其项目用地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

七、文化创意产业

25、对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不含土地款)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以原文化企业新扩建的项目,项目用地按照基准地价均价执行,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并按当年实际投资额的1%进行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50万元。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可一事一议。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

26、凡在我市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从事创意设计、数字动漫及影视传媒、艺术品生产、出版发行、演艺演出、体育经营等企业,从营业起,实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

八、总部经济

27、总部经济相关政策按《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宁政„2010‟31号)执行。

九、附则

28、所有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宁国市建设项目预审办法(试行)》相关规定,并经项目委员会预审同意。

29、本意见中的实行“零规费”和“三免三减半”的财税扶持,分别是指建设期间,凡收费权限在市本级的建设性行政事业收费(除人防易地建设费之外)一律免收;自营业起,其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剔除征缴成本后,前3年给予100%补助,后3年给予50%补助。30、本意见实行最高限额的原则,同一事项涉及多项补助扶持政策的,按最高一项执行。

31、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意见实施后,我市以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意见与本意见不一致的部分,以本意见为准。

32、符合本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兑现项目,必须签订10年以上经营期限的责任书,于次年3月底之前将相关材料报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由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审核,报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兑现。

33、本意见由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篇: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

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舟政发(2009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综合性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5号),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机遇

(一)发展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服务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总量不断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服务业总体上呈现较好发展态势。2003-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增速居全省前列;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2.22万元,居全省前列。

2.结构逐渐优化。重点行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港口物流、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随着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临港产业辅助及衍生服务业,研发设计、信息中介、会展休闲、电子商务等有了新的发展。完善商贸流通业布局,以商贸流通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得到了提升。

3.布局渐趋合理。中心城区新城作为全市经济中心,正在抓紧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定海、普陀城区按照各自特点,积极发展商贸旅游、历史文化、海洋文化等服务业。岱山、嵊泗及三大岛以港口物流、海洋运输和商贸旅游等为重点的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类服务业逐渐向渔农村延伸,渔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4.地位明显提升。2008年全市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9.8%,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服务业创造税收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成为地方财税的主要来源。2008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在36%以上,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存在问题。相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海洋经济体系的要求,我市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发展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

1.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总体层次低,缺乏二产有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

2.产业化程度不足。服务业发展更多局限于市内,市场化程度低,开放度不够,市场竞争力比较薄弱。

3.调控管理机制缺失。调控管理服务分散,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缺位管理现象并存。缺乏统一规范的统计体系,缺少决策依据。

4.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端复合型人才、新兴产业人才、特色优势产业人才普遍缺乏。

(三)发展机遇。在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下,服务业发展存在着诸多机遇,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新的发展定位。市委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把舟山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海上开放门户、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全国独特的群岛型港口宜居城市三大战略定位。提升三大定位,推进“四海”建设,一定能加快实现舟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将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工业经济、港口开发的良好势头。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港口开发不断推进。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已达到164.19亿元,港口吞吐量达到1.586亿吨,已发展成为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和综合性深水大港。工业经济、港口开发的良好势头,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以新城为重点的城市化建设。通过加快新城建设,将快速推动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集聚,有力带动全市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些都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4.生产消费需求拓展升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将加速转变。收入提高将促进消费性服务需求总量扩张和层次提升,企业分工深化将导致产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服务业空间将越来越大,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有效的需求。

5.宏观积极因素。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扩大国内消费,支持和鼓励服务业大发展。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为我市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省委“两创”战略,积极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服务富市”战略,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方向,努力在集聚发展、融合发展、优化发展、统筹发展、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布局完善、比重提高,构筑体现海洋经济特色,与国际接轨的“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的服务经济体系,实现我市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经济综合实力。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一个区域中心、三大服务体系”,即把新城建设成为全市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进而成为全市的经济中心;从舟山三大定位出发,大力构筑具有舟山特色的临港型生产服务体系、旅游消费型服务体系、知识科技型服务体系。

(二)发展目标。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创新体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与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框架,与群岛宜居城市建设相融合的消费性服务业体系框架。

1.扩大总量。争取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2008年214.63亿元的基础上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占GDP45%左右。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90亿元。

2.优化结构。推进港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科技信息、中介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到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左右。港口物流、涉港服务、海洋旅游等特色服务业优势更加突出。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传媒等新兴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大型服务业企业。

3.完善布局。发挥规划布局的引领作用,引导现代服务业向新城为重点的中心城区集中,强化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区服务业辐射带动功能。促进服务业网络由城市向渔农村延伸,增强三大岛及其他重点乡镇的服务功能,完善渔农村服务网络,推进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4.创新体制。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服务业开放合作水平。改革财政体制,制定融资、用地和税费政策,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建立服务业工作机制,完善统计制度,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2020年展望。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左右,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舟山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深水港口物流基

地;全国、全省重要的海运业强市;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港航商务中心;全国著名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重点与产业布局

(一)港口物流业。

发展重点。凸显港口物流业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集中力量,全力推进。实施“集散并举”发展战略,以重大港口项目为抓手,建设核心港区,突破集装箱物流,巩固散货物流优势,完善港口物流集聚功能。加快重大港口项目开发建设,突出集装箱码头项目,引进一流战略合作伙伴,主攻集装箱国际中转和江海联运,提高港口物流核心竞争力。加快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构筑港口物流综合运作平台,打造港口物流产业链。着力提升港口物流业运行管理水平,推进港口物流业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加快把舟山建设成为以深水港为特色,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全世界的综合性港口物流基地。

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加快重大港口项目开发,形成若干功能明确的核心港口物流园区。

重大港口项目。金塘大浦口、木岙、小李岙、张家岙、六横等集装箱码头开发建设;六横煤电一体化、凉潭矿砂、鼠浪湖矿砂等大宗散货码头开发建设;绿华减载平台、老塘山五期等大型公共码头开发建设。

金塘港口物流园区。以建设保税物流园区为目标,重点发展集装箱物流。六横港口物流园区。围绕临港产业的发展,承接梅山国家级保税区辐射,布局建设临港工业物流和大宗散货物流,择机发展集装箱物流。

老塘山港口物流园区。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发展粮油物流、散货及件杂货物流。

本岛北部港口物流园区。围绕北部临港产业带开发,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物流和油品物流。

衢山港口物流园区。立足靠近洋山深水港的区位特点,进行大宗散货物流的战略性布局建设。

(二)交通运输业。1.海洋运输。

发展重点。加速运力扩张,促进规模发展。大力发展沿海航运,重点发展大吨位特种运输船、大型散货船和沿海集装箱船舶;努力拓展海进江业务,重点扶持

建设江海直达船队,扶持骨干航运企业发展。适时发展国际航运,重点发展通用型、大灵便型、巴拿马型散货船以及国际集装箱船。积极鼓励航运企业和货主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联营、联盟和互相持股等方式,建立紧密的长期运输合作关系,共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舟山的区位优势、深水港口优势,致力打造长三角核心港池、船队母港、海员基地、船舶和航运交易中心。

核心港池。主要包括海上航道、锚地、港作船基地、船舶维修养护基地等,进一步营造舟山海域作为长三角核心港池的品牌效应,吸引各类船舶集聚舟山。船队母港。对半升洞至螺头海域进行整体规划整合,结合本岛南部滨海区域城市功能区建设,不断提升和完善为船队服务的城市功能,优化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船队把舟山作为航线挂靠港、过境中转港、业务合作港、停泊补给港、船舶注册港、综合服务港。

海员基地。利用海员生源、培训机构、市场渠道等优势,在新城滨海区域规划布局综合性海员培训服务基地,大力开展海员职前培养、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努力建成面向国际、中国一流的海员人才培养基地。

舟山航运交易所。深入研究、积极争取建设舟山航运交易所,构建货物托承运双方、职务船员交流、船舶后勤支持等信息交换平台,以会员制方式为航运企业提供服务,促进海洋运输业发展。

2.道路运输。

发展重点。加快运力结构调整,推进道路运输发展,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和道路货运质量。重点发展集装箱车辆、箱式货运车辆,提升运输装备水平,推动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培育和扶持骨干道路集装箱货运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发展。

空间布局。以连岛工程开通为契机,依托集装箱港口建设,布局港口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逐步建立公路快速货运体系和小件快运网络。

物流园区。根据舟山海岛和港口开发、工业经济布局特点,建设物流园、物流中心和货运交易中心等物流场站,构筑现代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体系、商贸批发物流配送体系、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体系。

集装箱运输。依托港口开发,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形成集装箱道路运输产业集聚,培育和扶持骨干货运企业,加速运力扩张,改善运输装备,促进规模发展,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

箱式货运。适应公路物流发展需要,提高道路货运服务保障能力,积极引导和培育企业实施货运工具专业化,大力发展箱式货运,促进现代化绿色环保货运体系发展。

小件快运。大力发展快速货运,构建快运服务体系,完善小件快运网络,延伸和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小件快运网络的运作质量和效率。

3.综合交通。

发展重点。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条件,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强化现代港口群建设,大力发展公用码头,推进航道、锚地等港航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岛屿交通码头建设,完善岛际交通。加快推进海陆衔接通道及节点建设,打通海陆交通瓶颈制约,重点抓好连岛接陆重大路桥工程建设,积极推进跨海铁路规划建设相关工作。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健全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研究本岛城市三组团间的BRT运输,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建设,完善海岛公交网络,发展舟山对外道路客运和旅游客运交通。着眼长远,深入谋划高速公路、环岛干道、岛际高速、国际航路以及轻轨、民航、铁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舟山综合交通网络的持续优化提升。

空间布局。按照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建设综合交通集疏运网络。

陆岛连接通道。如期完成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抓紧启动六横大桥建设,积极推动岱山至舟山疏港公路项目。推进金塘至大陆第二通道、舟山至大陆铁路通道、舟山至上海连接通道等陆岛连接通道规划研究。

市域路网。加快建设骨干公路网,逐步完善市域公路网络,努力提高舟山本岛和主要经济大岛的干线公路等级,对有条件的海岛建设岛屿连接桥,提高海岛公路整体品位,优化公路路网结构,提升综合运输功能,研究规划轨道交通。枢纽场站。建设一批公路主枢纽场站、海陆节点场站、公共停车场,形成比较完善的客货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岛屿码头。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岛屿交通码头,积极推进岛际滚装码头建设。

(三)海洋旅游业。

发展重点。以佛教文化和海洋旅游为主导特色,以提升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旅游金三角区块为主线,以发展“舟山群岛·八大游”精品项目为支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市海洋旅游品位。深度发挥普陀山品牌效应,在朱家尖等地打造海洋休闲度假核心区块、旅游集散中心和海洋文化主题公园,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集群和旅游发展区,培育一批旅游经济强县(区)、强镇、特色村。加快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和专项产品,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新项目,重点

开发滨海休闲度假、岛屿度假、养老养生度假等产品,把舟山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

空间布局。围绕“舟山群岛·八大游”,规划布局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发展区和旅游精品项目。

大众海钓游。重点建设大众化海钓基地,完成泗礁岛、桃花岛、朱家尖岛、白沙岛、秀山岛等钓场建设。

海鲜美食游。进一步打响沈家门夜排档品牌,改造提升定海、高亭、菜园等海鲜夜排档,规划推进一批新的海鲜美食场所建设,形成海边、海上、渔村、渔港、渔家相配套的海鲜美食游格局。

度假会展游。推进建设朱家尖东沙等一批度假中心,建设一批度假村和会所,规划建设综合性会展中心。

海洋文化游。开发文化主题旅游岛,总结借鉴“佛岛”普陀山的成功经验,打造“沙岛”、“侠岛”、“渔岛”、“泥岛”等系列品牌岛屿。

群岛海上游。开发展示舟山群岛特色的区域环游线路,逐步开辟稳定的国际、国内邮轮航线,规划推进朱家尖、凤凰岛等游艇旅游基地布局建设。岛村渔家游。发掘一批具有“石墙青瓦”等典型海岛特征及浓郁渔农村特色的民宅群或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重点规划布局普陀筲箕湾、东极,岱山凉峙、嵊泗黄龙、定海刺山和大鹏山等项目。

禅修体验游。开放若干寺院、禅庵、禅堂,适当增加讲经场所,加快建设宝陀讲寺、普陀山佛教图书馆(藏经庵)。

佛教文化游。建造“不肯去观音号”游船,推进建设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普陀山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普陀山佛教博物馆。

特色主题公园。选择合适区域,规划和引进建设特色主题公园,不断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提升舟山旅游发展内涵和档次。

(四)商务服务业。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体现港航特色的贸易、海运、代理、货代、仓储、报关、商展、金融、保险、理赔和检测等涉港商务业。加快发展法律、咨询、评估、策划、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事务所、会展公司及中介机构等,增强商务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的会展经济,改造提升会展业设施水准,积极争取举办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大型会展。继续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劳务中介、市场中介及科技、设计、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

空间布局。着重布局建设一个市级中心商务区、若干区域商务发展区。新城中心商务区。着力培育全市经济中心,以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加快推进新城中央商务区和海滨商务带建设,建成体现舟山城市特色和竞争力的高品质城市中心。

定海城区和普陀城区商务区。定海城区依托现有基础,重点拓展以传统商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商务服务业。普陀城区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发展以旅游和涉渔为重点的商务服务业。

高亭和菜园商务服务区。根据各自特点,积极发展区域性综合商务服务业。

(五)商贸流通业。

发展重点。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优化提升传统商贸业,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加盟连锁等多种发展方式并举。优化各种商业业态布局,构筑市级商业中心、县级商业中心、中心镇商业街、特色市场为依托的商业网络框架。注重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业态分布,强化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网点发展,逐步形成遍布城乡的新型便民零售网络。做强特色经济板块市场。适应船舶工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水产品市场、船用商品市场等为重点的特色市场和要素市场。加快市场改扩建步伐,扩大市场承载能力,放大优势和亮点,朝着专、精、特的方向发展。

空间布局。在空间布局上,按照市级商业中心、县(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三级布置。

市级商业中心。建立新城市级商业中心,重点包括新城中央商务区和新城滨海商务区。

县(区)级商业中心。一是定海区商业中心,位于定海城区;二是普陀区商业中心,位于沈家门街道;三是岱山县商业中心,位于高亭镇;四是嵊泗县商业中心,位于菜园镇。

特色市场。重点改造提升中国国际水产城、中国舟山船用商品交易城等大型专业化市场。推进粮油贸易和化工品交易等市场规划建设。

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若干大型购物中心和零售超市等新型业态网点,规划建设一批零售百货传统业态网点,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商业网点。

渔农村商业。着力开拓渔农村市场,推进“千村万店无假货”工程。支持建设中心镇商业街,鼓励商业服务业企业深入渔农村,在渔农村布局建设连锁店、超市、便利店等商业流通网点。

(六)金融保险业。

发展重点。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保险机构的发展水平,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舟建立分支机构,切实发挥好农村信用联社面向渔农村社区的金融服务。要建立现代化的清算服务体系,推广新型支付工具,保障现金供应,提供高效、便捷清算服务。进一步改善外汇服务,规避汇率风险。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各项信用工程,完善信用评级体系,鼓励成立民间小额贷款机构和专业担保机构,建立融资性公司,畅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积极发展债券融资和企业上市融资。加快保险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开发保险新品种,发展再保险市场,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

空间布局。努力形成金融服务集聚区、金融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网点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集聚区。加快在新城中央商务区设立金融机构市级总部,积极吸纳市外金融机构入驻,形成全市金融集聚区。

城市网点。在各城区和县城合理设置银行和保险机构网点,面向社区加快网点布局。

渔农村网点。结合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增加各类金融机构在渔农村的网点。

(七)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发展重点。鼓励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等科技服务业。加快电信网、数据网、有线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完善市、县(区)、乡镇宽带骨干网,重点发展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业务。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便民服务和增值服务。积极发展软件服务业,扶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重点开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积极创造条件承接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科技招投标、科技中介、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促进专利代理服务业。

空间布局。着重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构建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基础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建设省海洋开发研究院以及和浙江海洋学院、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船舶工艺研究所等大院名所的合作平台。

高新产业园区。在新城规划建设软件创意产业园区,打造软件及文化创意产业化孵化园。在新港工业开发区建设科技创业园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电子政务工程。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整合,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

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物质信息资源,加强规划建设将范围扩大到整个物流领域,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

(八)文化产业。

发展重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服务业繁荣。根据舟山城市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十一五”发展规划,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文化娱乐业、演艺业、艺术培训业、文博业、影视传媒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健身休闲等产业,积极培育报业、广电等文化产业集团。以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为特色,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大戏,扶持发展新兴文化服务业形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发展面向生产和生活的文化创意产业。用足用好文化产业扶持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空间布局。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加强文化场馆建设,重点规划建设若干标志性文化工程。扶持一批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重点项目。

文化工程。集中力量建设新城海洋文化中心、印象·普陀等文化重点工程,健全县(区)、乡镇、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海洋文化节庆会展工程、佛教文化大型实景表演项目、群岛文化线上体验项目、渔家文化村落建设,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特色乡镇街区。扶持建设一批具有舟山海岛地域文化特征的特色乡镇、特色街区、特色村落。

(九)房地产业。

发展重点。合理引导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建立以经济适用房、直管公房和廉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发挥舟山地理、气候等优势,大力开发海景房产,打响宜居城市品牌。在搞好商品房开发的同时,搞好商业用房、工业用房的开发,保持房地产价格的基本稳定。着力提高房地产的规划设计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和配套设施水平。坚持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开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危旧房屋集中的区域。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和规范物业服务业市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空间布局。围绕新城开发和定海、普陀旧城改造,合理布局住宅和商业用房。居住用地布局。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合理安排普通商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低价位商品房和高档商品房的用地比例。

商业用地布局。主要分三级布局:第一级为市级,布局在新城;第二级为县(区)级,布局在县(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城区;第三级为居住区级,布局在住宅区适中位置。

(十)社区服务业。

发展重点。围绕便民服务,加强社区服务业规划,加快推进便利店、托幼养老、教育医疗、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推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建立社区服务的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加强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渔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健全和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渔农村医疗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渔农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空间布局。推进建设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联网的社区服务、卫生和文化网络。

社区服务网络。各类社区全部建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网络。基本建成城乡居民健康信息网络平台,基本建成15分钟城市社区、20分钟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圈,增设一批惠民医院服务点。

社区文化网络。大力扶持建设社区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建设露天健身设施。

四、保障措施和工作机制

(一)加强规划调控,强化要素支撑。

围绕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目标取向,通过规划调控,突出发展重点,抓住关键项目,明确完成时限,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资源要素向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和区域集中。合理规划,优化空间结构。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综合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落实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空间布局,引导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市、县(区)发展服务业的分工合作,引导服务业优势资源的集聚和分布,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产业格局。加大投入,实施税费优惠。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根据我市服务业形势发展的需要,继续研究制定一批新的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各级各类服务业税费优惠政策,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调整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逐步实现与工业同价。发挥政府财政的导向作用,调整优化

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服务业的财政投入。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库,有效推进服务业发展。

创新方式,强化要素供给。加大对服务业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信用担保机构针对服务企业开展创新业务。合理调整用地结构,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对服务业重点项目实行优先供地。

整合楼宇,拓展发展空间。合理规划现代化商务楼宇建设,重点建设高档写字楼、综合购物中心、会议会展中心、星级酒店等商务楼宇。抓紧做好已建商务楼宇的招

商引资,加快服务业集聚。

(二)加快改革开放,提升发展水平。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制约,通过全方位开放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放开发展领域。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开放服务业领域,凡是国家没有禁止的服务产业,允许外资、民资参与发展,参与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鼓励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发展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竞争

优势的服务业企业和服务业品牌。

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加快推动工业企业分离服务业工作,完善相关配套引导政策。稳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使后勤管理和服务职能分离,推动服务业发展。

扩大开放合作。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来我市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等。加快我市服务贸易发展,出台鼓励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培育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及园区等平台,积极承接服务外包。支持有实力服务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与港澳台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探索合作途径,在合作中拓展我市服务业发展空间。

加快服务外包。重点推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充分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速制造业企业物流等服务与生产环节剥离,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建设等专业技术服务外包,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按照高效、便利、安全的原则,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接待、会议服务和后勤服务等外包服务,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委托代理等方式实现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促进服务业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健康发展。

规范行业管理。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重新确定并公示市内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收费价格标准,接受社会监督。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扩大服务标准覆盖领域,着力推动重点发展领域的行业标准化进程。编制服务业重点项目发展计划,对重点项目的用地优先供应,保证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完善信用体系。建立服务业信用信息库,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服务系统,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鼓励发展社会资信评级机构,扩大企业信用报告应用范围。

抓好人才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引进培养各级各类服务业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引导市内院校加强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各类在职教育培训。完善和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发展保障。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为改变服务业管理比较分散、交叉管理和缺位管理并存的状况,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加快形成既有部门分工、又有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建立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强化统筹服务业工作的力度。建立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计划制度,确定工作重点,落实责任部门,抓好工作落实。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统计、评估、监测与分析工作。从2009年开始,组织对各县(区)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服务业发展工作绩效考核,主要检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情况,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二○○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精)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 策意见

甬政发[2011]10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发[2011]33号),着力推进《宁波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合理引导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特制订本政策意见。为与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相衔接,本政策意见有效期为五年,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

(一)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各类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时,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进一步降低服务业企业出资最低限额,允许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付,注册资本可以首付20%,其余部分在2年内缴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放宽服务业企业取冠市名、组建集团公司的条件。中介服务、科技开发企业取冠市名的,注册资本放宽到50万元。文化、旅游、中介服务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其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放宽到1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注册资本放宽到3000万元。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要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二)优化商务服务环境。大力推进中介服务机构脱钩改制,推动中介服务业市场化发展。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开展服务时,对于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收费项目,可在基准收费标准基础上,按照上浮不超过30%,下浮不低于经营成本的原则,确定具体收费。规范中介服务业市场秩序,严厉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建立并实施会计师、评估师、律师、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企业及其注册专业人员退出机制,完善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对不符合法定设立条件或违法违规的企业,依法实行行业退出。

(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信用宁波”系统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完善我市联合征信平台,继续整合工商、财税、质监、劳动、司法、人民银行、检察院、法院、公安、安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海关等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推动各县(市)区政府建立联合征信系统,构建较为完善的信用信息征集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信用宁波”系统的平台,实施对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归集平台、共享查询平台以及守信失信发布平台,实现对各类经营主体信用体系的长期实时跟踪管理,促进全社会诚信经营。对执业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企业和个人,依法撤销企

业和负责人的执业资格。

(四)扩大政府服务外包。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以推进服务项目采购为重点,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逐步增加教育培训、研究咨询和法律事务等服务的政府采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检验服务外包。贯彻落实《宁波市政府服务外包暂行办法》,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后勤服务等技术性劳务类事务纳入政府采购管理范围,提升服务类采购占全部政府采购的比例,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品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范国有企业和国有投资项目的设备和服务整体外包采购。

二、促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

(五)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对《宁波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商务中介、科技信息、现代会展、文化创意等八大生产性服务业和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两大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大宗商品交易、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四大服务业新业态,在行业准入、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六)落实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市政府已经明确的关于促进国际贸易、现代金融、商贸发展、文化产业、会展、旅游、软件服务业、服务外包等政策,仍按原规定执行;与本办法重复的,按就高原则执行实施。

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现有市财政安排的现代贸易物流、现代物流示范企业、四方物流等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合并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扶持资金,每年市财政从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5500万元,主要用于智慧物流建设、物流公共数据中心建设、现代物流示范企业培育、现代物流人才培训等。

扶持商务中介业发展。设立商务中介业发展扶持资金,每年市财政从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着力培育一批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从事会计咨询、法律服务、航运中介、检测认证、科技服务、高端培训等高端中介服务机构,引导我市中介机构走向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扶持大宗商品交易发展。设立大宗商品交易发展扶持资金,每年市财政从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主要用于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的贴息补助、人才引进,引进和集聚做市商、贸易商、平台企业等的财政扶持政策。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继续执行《宁波市电子商务试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宁波市电子商务试点专项资金,每年市财政从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主要用于试点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研发投入资助和电子商务服务收入奖励等。

以上领域具体管理办法由市服务业办会同市财政局制定。

(七)扶持总部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培育传统优势民营本土总部、开放型经济跨境经营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

总部、现代服务业高端总部。市、县(市)区二级财政分别设立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不低于市级、南三县和其它县(市)区(包括开发区)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0.5%、0.2%和0.4%,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总部经济,扶持发展总部企业和总部基地。各县(市)区应根据本地特点,研究出台专门政策意见,形成市、县共同推进合力。

鼓励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服务机构,对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其地区服务业机构和全国100强企业高端服务业机构,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或总资产不低于1亿元),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按照注册资本下限5000万元、1亿元、2亿元不同,分别给予200万元、400万元、6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对引进的国内外著名服务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大型服务业机构落户市级服务业产业基地,其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营业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上述政策所需补助资金由引进机构注册地县(市、区)财政与市财政各负担50%。对新引进的市外企业集团总部,报经地税部

门批准,可给予三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

(八)加大服务业重大项目扶持力度。实施市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建立市、县(市)区二级联动推进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符合上述服务业重点领域、且列入市级重点工程建设和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项目,在土地指标上给予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积极申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争取省级规划用地预留指标。对列入国家专项资金扶持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和符合条件的公共服务平台,由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一定支持。积极组织服务业项目融资推介会、银企洽谈会等活动,搭建金融机构和服务业企业的交流沟通平台,促进服务业银企融资对接,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基地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的支持。

三、积极培育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

(九)支持服务业企业改制重组。制定服务业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将有上市潜力、处于成长期的服务业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对象,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其进行股份改制和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其快速发展,加快上市步伐。

服务业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或买壳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总部迁入宁波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企业实现上市当年起3年内,企业所得税递增10%以上部分,其留地方所得 的50%,由同级财政以项目补助的形式奖励企业,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鼓励服务业企业兼并重组,对其在合并、分立、兼并等企业重组过程中,发生转让企业产权,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移行为,不征营业税。

(十)支持企业高端发展。服务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

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如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服务业企业中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24个月)以上,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盟研究开发服务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对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予以优先立项。

(十一)支持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业企业分离后的生产性服务业自分离当年起三年内,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的地方财力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企业50%的补助,为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对分离后的服务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用房应缴纳的房产税、占地面积较大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确有困难的,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在设立初期的三年内给予减征。工业企业分离后新设立的研发、设计、网络技术、创意、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货物运输自开票纳税人条件的,及时组织认定并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工业企业分离后的商贸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场地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等费用,在确定收取额度和比例时,如不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的,应从经营收入中剥离出来单独核算缴纳营业税。

(十二)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支持品牌企业整合、带动块状经济发展,对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服务业企业,由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符合规定的名牌出口企业,质检部门优先予以出口免验,海关积极提供通关便利措施。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行业兼并、重组。

充分发挥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引导资金的作用,鼓励服务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撑;加快制订相关服务标准和开展标准试点项目,支持服务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竞争。

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十三)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对被列入国家、省级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的,由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给予国家、省标准二倍以内的奖励。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要编制规划,做到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并以规划为指导,统筹安排用地空间。

(十四)积极培育服务业产业基地。按照《宁波市市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认定办法》,对被评为市级服务业产业基地的,奖励工作经费100万元。大力培育服务业产业基地,对服务业产业基地所产生的营业税收入增长在5%以上增量市统筹部分给予50%奖励。

对服务业产业基地内符合我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和国债专项资金支持。

允许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经当地政府批准自建公租房性质的公寓,用于解决引进专业人才和具有一定技能的员工住房问题。对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内

新引进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服务业企业,报经地税部门批准,1~3年内给予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减免优惠。

(十五)促进工业园区功能置换。鼓励中心城区外围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改造为集聚设计研发、管理销售、物流配送、咨询策划等功能的综合工贸园区,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

五、加大服务业发展的要素保障

(十六)切实加强服务业发展用地保障。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制定符合服务业行业实际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逐步增加服务业建设用地总量。

鼓励各县(市)区、镇(乡)政府将实施城镇规划和旧城改造中收购储备的存量土地,优先用于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老城区暂未列入改造计划的工业企业,允许企业自身对低效、闲置厂房进行改造,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变、土地登记用途不变、建筑物不变的前提下,经批准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每年按该地块所在区域的商业用地基准楼面地价与工业用地基准地面地价的差额的2.5%左右,征收临时改变土地用途的土地收益。

对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价格优惠的供地方式。

(十七)加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评价依据,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授信额度。鼓励产业投资基金、私募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面向服务业中小企业开展服务,推动银行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专营服务部门。通过建立服务业债权基金、创投基金,帮助创新性、示范性、带动性强的中小服务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境外订货合同、仓单质押、现金担保等无形资产和动产抵押融资方式,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开发符合服务业企

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供应链融资、物流融资、网络融资等金融产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审批和风险定价机制,提升服务业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和发放效率。对经批准的纳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担保机构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收取的担保业务收入,可按照规定免征营业税。

对于发展前景好的服务业企业,支持其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短期融资融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对于规模较小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支持其通过项目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扩大资金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集团申报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十八)加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根据《宁波市营

业税差额征税管理办法(试行)》,继续细化营业税差额征税具体政策规定,扩大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的惠及面,提高政策落实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营业税差额征税操作程序,简化办税手续。

用足用好所得税优惠政策。从事国家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符合规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所得,对于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所得,可按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对市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以上一年实交地方税收为基数,每年上交的地方税收增速超过10%部分,由当地政府予以奖励;报经地税部门批准,2年内对其新增加的房产和用地给予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

(十九)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对于服务业企业聘用的高层次归国人员、全球高端创新创业团队,按照《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的意见》(甬党办[2011]18号)、《关于加快引进高端创新创业团队的意见》中相应政策进行奖励和扶持。对服务业企业聘用的国内外领军人物,参照引进高层次归国人员、全球创新创业团队的相应政策进行奖励和扶持。鼓励各类高级人才来甬创业和工作,各县(市)区政府

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发33号)规定对各类高级人才给予奖励。对于报经省政府认可后发放的对优秀博士后等高技术人才、特殊人才的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

对规模较大或创新能力较强,能引领行业发展的服务业企业副总经理以上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不受学历、资历、任职资格等限制,破格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对经资格认定的留学回国人员,可根据其学历、资历,直接申请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完善和规范服务业职业资格制度,规范服务业职业资格准入机制、注册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

服务业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而产生的有关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列入成本核算。

每年推出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紧缺急需的职业培训项目和专业能力水平认证项目,对参加培训及考试的人员,经认定,可视情给予适当政府补贴。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按规定申请为非营利组织,享受相关政策。

(二十)切实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扎实推进服务业用水(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除外)、用气价格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各有关部门要制定服务业用电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的执行时间表,确保政策尽快全覆盖。

六、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二十一)建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12年安排

2.2亿元,以后根据发展服务业工作需要和财力增长可能,逐年有所增长。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现代物流、大宗商品交易、电子商务、商务中介、总部经济等产业培育,产业基地、服务业工作先进单位、重大服务业项目、服务业品牌等方面的奖励,以及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服务业人才培训、服务业重大活动举办等。各县(市)区也要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优化使用结构,充分发挥引导资金的导向作用,切实提高使用效益。

(二十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各部门要按照财政部门要求对各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考核情况,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七、构建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二十三)抓好规划实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宁波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工作部署,有关部门要制订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并建立实施情况跟踪评估制度。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根据需要进一步编制相应的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二十四)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发展领导

小组的作用,加强市级相关部门的交流和协作。建立服务业协调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各县(市)区要依托综合经济部门,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加强服务业工作力量,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更好的发挥综合规划、政策制订、统筹协调、督查落实、考核考评的作用,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二十五)积极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推进梅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试点、宁波保税区创建国际贸易示范区、创新大宗商品交易税收征管办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服务业、鼓励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政策创新等。鼓励各县(市)区开展符合本地特色的专项服务业改革

试点,对取得显著成果,具有示范推广效应的,由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二十六)完善统计监测分析。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开展统计方法研究,建立健全行业统计体系,努力做到应统尽统,客观真实反映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服务业形势分析季度例会制度,完善市、县服务业和重点联系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工作和交流协作。

(二十七)强化服务业考核。鼓励各地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县(市)区服务业营业税收入增长在5% 以上增量市统筹部分给予30%奖励,返还奖励主要用于扶持发展服务业。修订完善《宁波市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科学调整对县(市)区考核内容,增加服务业政策落实情况考核内容,增设市级重点服务业主管部门定量发展目标,加强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的分析指导作用。各县(市)区也要建立完善考评体系。

(二十八)积极发挥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发展服务业联合会和专业性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成立初期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逐步推进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的改革。

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二○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五篇: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意见

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

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5)18号]文件精神,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加快现代商贸、物流、购物旅游、信息科技服务、文化体育、房地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起立足本地、服务全国、融入世界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义乌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我市工作实际,现着重就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1、充分认识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商贸服务业是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巩固提升市场发展优势,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制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为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空间,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促进商贸服务业提升发展,加快推进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

2、加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商贸流通的效率和加快商贸服务业现代化发展为主线,以功能调整和业态创新为突破口,合理布局市场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商业功能,服务国际商贸发展,满足人群消费需求,努力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理、业态设施先进、服务体系完善、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型商贸服务体系。

3、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到2010年,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33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特色明显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商贸服务业的经营规模、档次水平、经济效益和辐射功能明显提高,发展水平继续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到2020年,基本实现商贸服务业现代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以上,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形成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相适应,开放、高效、便捷、畅通的现代化商贸新格局,建成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国际性商贸城市。

二、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强化规划指导作用,规范有序地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

1、科学规划商贸服务业布局。按照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场发展十一五规划》,开展义乌市场发展战略和趋势课题研究,制定专业市场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好规模扩张、档次提升、功能创新关系,引导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根据《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7-2020)》确定的发展目标,细化各商圈及具体商业区块的详细业态规划,制定导向目录和商贸项目准入标准,加快培育有明显特色的商贸流通服务集聚区或特色街。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重点,优化项目布局,提出商业网点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定期发布指南,引导社会投资。

2、保障商贸服务业用地的储备和供应。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商贸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统筹盘活土地资源,对专业市场建设予以用地政策倾斜,加快推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对重点商贸服务业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及时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经市政府批准后实行优先优惠供地。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商贸服务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或“一企一策”政策。积极探索通过国资公司投资等途径建设商业用房等新模式,对特定的商贸服务业企业定向招商,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

(二)培育具有现代业态的商贸服务业骨干企业,努力提升商贸服务业竞争力。

1、评选商贸流通明星企业。每年开展“商贸流通明星企业”评选活动,对商场超市、餐饮住宿、休闲服务、展览服务、中介咨询、社区服务等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同行业前三名,纳税额超100万元(含)且比上增长10%以上的盈利企业,认定为“商贸服务明星企业”,由市政府通报表彰,并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奖励。

2、鼓励成长型商贸服务企业发展。商品流通企业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20000万元(含)、20000万元以上且环比增幅在10%以上的,每家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纯餐饮企业营业额在1000-2000万元(含)、2000万元以上,且环比增幅在10%以上的,每家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含)以上且环比增幅达到10%以上的其他商贸服务企业,每家奖励5万元。

3、引导商贸服务业上规模。凡符合商贸流通发展规划要求,实际投资额(不含土地成本)达到5000万元、10000万元、20000万元(含)以上的新建项目或实际投资额达到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含)以上的改造提升项目,开业后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

4、大力引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国内外知名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企业入户义乌,营业面积在10000-20000平方米(含)、20000平方米以上的,开业后分别一次性奖励项目投资者50万元、100万元。市外引进或迁入的大型商贸企业总部,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含)以上,且营业收入在10000万元(含)以上,按销售额的0.2%给予奖励三年,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5、鼓励市场经营户实行公司化交易。对市场内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公司化组织形态的,按其年营业收入给予一次性奖励,首次达到1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以下的奖励1万元,首次达到2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以下奖励2万元,首次达到5000万以上(含)奖励5万元。

(三)不断发展新兴服务业,着力形成新的增长点。

1、提升发展会展业。对举办专业贸易展览项目的展览单位实施补助:展位规模达到200个以上(含)、500个以下国际标准展位的专业展览项目,每个展位补助200元(在我市首次举办展览或首次举办新的专业展览的单位,展位规模要求可以放宽到100个);展位规模达到500个以上(含)、800个以下国际标准展位的专业展览项目,每个展位补助300元;展位规模达到800个以上(含)国际标准展位的专业展览项目,每个展位补助400元。以上展览项目若由国际性著名展览机构、国家级行业协会主办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鼓励引进知名品牌和国外知名企业参展。展会承办单位每引进一家全球500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商品、全国著名商号企业参展的,奖励1000元;每引进一家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商品、省知名商号企业参展的,奖励300元。上述产品的参展商参加义博会、文博会的,可在展会安排上给予优先权,展位费用给予优惠。国际、国家级认定的品牌产品参展展位费优惠50%,省级认定的品牌产品参展展位费优惠20%。

单个专业展览项目享受扶持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同一展会补助不超过三届。

2、培育壮大金融保险业。鼓励新设金融机构。新设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新设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属于支行(一级支行)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属于异地支行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属于分行的,一次性奖励80万元。对原在义乌市内设立支行(一级支行和异地支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升格为分行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对新设分行或升格为分行且资产总量达80亿元以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在义乌市中央商务区安排一定面积的营业用房。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在农村新设网点,并办理存贷款业务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在市内设立村镇银行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鼓励新设证券营业部和保险机构。新设独立核算的证券营业部,一次性奖励20万元;新设独立核算的保险机构,年保费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3、完善中介服务业。新办或新引进的中介服务业(包括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创意设计、信用评估等)的企业,且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自注册之日起三年内,每年按其实际办公面积100元/平方米补助(每家每年以10万元为限)。

(四)不断繁荣城乡市场,积极构筑城乡一体的现代商贸服务网络。

1、加快发展中心城区社区商业。鼓励连锁企业在中心城区各社区新开(加盟)直营连锁店。凡新开3家及以上的直营连锁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医疗保健、药店、洗染、家政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的连锁企业,经营面积在70平方米以上的,且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统一品牌,经验收确认合格,给予每家连锁直营店5000元的补助。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商贸服务业示范社区和社区商贸服务业示范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对现有或新办的家政服务公司,就业人员在20人以上,且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符合行业标准,无不良经营记录的,补助三年,每年补助5万元。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规范、住户满意度较高,且获得国家、省级先进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

2、加快构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凡连锁店总部注册在义乌的连锁经营企业,在农村集镇每新设一个符合要求的连锁超市门店,给予5万元的补助。扶持发展农村连锁便利店。凡连锁店总部注册在义乌的连锁经营企业,在农村每新设一个营业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商品种类在2000种以上的直营门店,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补助(只补在该村首家开设的门店)。对加盟连锁龙头企业,且50%以上的商品实行统一配送的村级店和放心店,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补助。

支持配送中心发展。对销售额6000万元以上,纳税额200万元以上,总部注册在义乌的连锁经营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可安排10000平方米以内的仓储用地指标,地价按照工业用地标准进行出让。对专门为连锁店(便利店)进行配送的配送中心,实际投资额(不含土地成本)在1000-1500万元(含)的按1%标准给予补助;1500万元以上部分按1.5%的标准给予补助,此项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五)积极引导商贸服务管理规范化,着力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层次。

1、鼓励商贸服务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相关培育及补助政策参照市委〔2007〕63号文件执行。

2、积极实施品牌化、标准化战略。商贸服务业企业创牌、通过ISO体系认证和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参照市委[2007]64号相关标准予以奖励。

本地商贸服务业企业或产品首次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的,奖励30万元;首次被授予省级“守合同、重信用”称号的,奖励5万元;首次被评为省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的,奖励2万元。

3、积极推进市场名牌带动战略。大力引进市外名牌产品直销商和总代理、总经销商: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咨询机构备案、咨询认可的享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著名品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的国家驰名商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的中国名牌产品;省级工商局命名的省著名商标,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省名牌产品。

强化政府对优化市场资源的调控。在市场招商、商位安排中,给予名牌产品直销商和总代理、总经销商优先权。包括报名进场的优先权、商位定位的优先权、商位续租的优先权、仓储租赁的优先权、商务服务的优先权。在租金收取上,给予优惠权。具体政策由市场主办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强化政府对市场引进名牌的奖励。国际、国家认定的名牌商品直销商和总代理、总经销商,经审核确认并挂牌经营的,且经营该品牌

商品满二年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人民币。省级认定的名牌商品直销商,经审核确认并挂牌经营的,且经营该品牌商品满二年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人民币。引进境外地区商品专业馆,经营商品品种在10类以上的,且经营满二年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4、支持组建和发展行业组织。依法新组建的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在100个以上的,并正常运行一年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

三、不断优化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商贸服务业发展工作组织体系,及时研究解决商贸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组织领导,制订和实施行业规划,促进行业发展;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各镇街要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领导,明确班子分工;要探索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定期走访了解情况,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

2、规范行业管理。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消除服务业与工业之间、不同所有制服务业之间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税费征收、资金融通、设备进口、人员出境等方面的政策差别。对服务业企业用水、用电逐步实行与工业用水、用电价格并轨。价格行政部门要及时清理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服务项目,对于已经形成竞争的服务价格,实现市场调节。各单位要规范对服务业企业的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国家、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凡是收费标准有规定上、下限幅度的,按下限额度收取。税务部门要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提供税收政策支持。

3、强化资金支持。市财政设立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从资金上积极支持服务业发展,对符合产业导向的市级重点服务业项目,在符合信贷原则的情况下,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优惠贷款利率。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商业银行沟通,积极推荐服务业建设项目,引导其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优先向市级重点优质项目的企业发放贷款。

4、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其他宣传舆论阵地的导向作用,广泛进行宣传,强化新闻发布。大力宣传服务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一、二产产业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舆论载体,通过不断宣传服务业的发展成果和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件,大力宣传从事服务领域的突出单位和优秀代表,提高企业和群众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形成发展合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营造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其他

1、享受本政策的对象为税务登记注册在义乌且财务制度规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商贸服务企业。

2、同一企业扶持(奖励)资金总额不超过企业当年实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

3、当年营业收入以国、地税纳税申报数为准。

4、当若发生侵权、仿冒、欺诈、商业贿赂以及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企业,一律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

5、本政策由市场贸易局牵头,会同财政、工商、审计、国税、地税、银监等部门,制订有关评选、扶持、奖励补助等具体实施办法。

6、本政策意见自2008年1月1日起试行。此前出台的市委、市政府文件中与此相关的政策意见及相关条款,与本政策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政策意见为准。

下载市委〔2008〕45号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委〔2008〕45号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