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钢铁企业税控制度建设与防范税务风险的研究1
关于钢铁企业税控制度建设与防范税务风险的研究
作者:王小彬 高级会计师,迁安联钢增洲钢管有限公司财务部长
【摘要】随着钢铁企业利润水平的不断降低,导致各项税收指标的下降,而钢铁做为国家和一些地方财政支柱产业地位并未改变,税务风险越来越明显。本文从钢铁企业的特点和税务风险现状入手,阐述了钢铁企业内控制度设计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方法。【关键词】税收内控 税务风险 防范
一 税收内部控制与企业税务风险
(一)税收内部控制与企业税务风险涵义剖析
税收内部控制,它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管理或决策机构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实现“在防范税收风险的基础上,创造税收价值”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内部流程、规范等控制活动。
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纳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执行发生偏差,从而遭受税务稽查等有关部门依法查处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法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管理在运用税法方面不当,因未用足税收优惠政策或多缴税款而加重了不必要税收负担。
(二)税收内部控制与企业税务风险之间关系
企业税务风险是一个比税收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概念,企业税务风险是建立在税收内部控制基础之上,是对税收内部控制的自然延伸,它涵盖的范围比税收内部控制的范围更为广泛,企业税务风险包括税收内部控制。但税收内部控制是企业税务风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企业税务风险的目的是要防止危险和及时地发现风险,最重要的是防范税务风险的发生,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的程度。税收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防范税务风险,设计好税收内部控制是防范税务风险事件发生的一种长效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风险越大,越有必要设置适当的税收内部控制措施。在社会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背景下,税收内部控制与企业税务风险必然会统筹安排、协调,直至统一。
二 结合钢铁企业特点来看设计税收内控、防范税务风险的必要性
(一)钢铁企业自身特点
1生产流程复杂。钢铁企业(不含采矿选矿)通常包括烧结、炼铁、炼钢、轧钢,还包括动力、制氧、机修等多分厂联合制造。因此其生产过程是多段生产、运输、存储;而且从原料投入到最终加工成钢材,整个流程环节多、流程复杂。
2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随着原料、燃料、辅料的信息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各节点之间保持相互作业需要进行过长的衔接而产生的大量信息。因此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
3财务核算复杂。成本核算是对每个环节的成本进行预算,我国多数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很少顾及到产品生产工序的准确记录。对成本不合理的损耗不够重视,认为成本控制没有必要,使得成本核算信息失真。这种不精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增加了钢铁企业的产品成本。
(二)税收内控设计、防范税务风险的必要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钢铁行业,据笔者调查,在我市当地共有14家钢铁企业,占国税收入的65%,2011年缴纳增值税超过亿元的钢铁企业6家,其中三家企业年实现税金超过了5亿元。
由于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与钢铁企业生产流程、信息量和财务核算复杂多变,使得钢铁企业涉税问题越来越多,防范税务风险是解决当前钢铁企业诸多风险中的首要矛盾。完善钢铁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体系不仅是钢铁企业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现代企业税收管理的基础要求。而且我国现在的管理模式是“税收征稽”,税收稽查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步骤和环节,现阶段企业的涉税违法行为仍然比较普遍,一旦遇到税收稽查,给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会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内部控制尽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内部控制是万万不能的。只有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内控体系,才能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钢铁企业只有加强税收内部控制的设计,规范运营流程,提高钢铁企业的防范税务风险的意识,才能保证钢铁企业的长久、顺利发展。三 钢铁企业税务风险现状
(一)钢铁企业税务风险观念不强,纳税意识薄弱
我国多数钢铁企业是中央或者地方投资参与控制的国有性质企业。这些企业有“吃皇粮”的思想,认为国有企业税收和利润理论上都上交国家,收税多此一举。还有企业一味迎合税务机关使得企业在利益受损或者没有享受赢得的税收利益时,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税务风险因此产生。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纳税意识及风险观念不科学,思维模式陈旧,跟不上对税务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对税务风险缺少有效的设计。导致该缴的税未缴,不该缴的税反而缴了,给企业
带来不必要税务风险。
(二)钢铁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财务管理能力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影响可供筹划的涉税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钢铁企业自身特点看出:钢铁企业生产工序复杂,各个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税务监控,容易导致筹划人员筹划方案的失误。在诸如资金收付、账务核对和凭证审查等这些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引发核算风险;在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等资本活动中管理决策出现差错,也有可能导致财务管理风险。
(三)税收政策的变动导致税务风险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家的税收政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税收法律制度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运行适时做出调整,具有较短的时效性。所以,税收政策时常发生变化,这样就增加了钢铁企业把握税收政策的难度,企业税收人员有可能没有及时掌握新的税收法规而使精心安排的财务决策出现不确定性,税务法规滥用、错用,从而给钢铁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四 如何设计并运用税收内控防范税收风险
一项好的制度,必须要有好的应用才能保证其运行效果与效率。税收内控作为防范税收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设计是防范或减小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方法。成功的税收管理应该既能够确保遵守税法,控制税收风险,又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好的节税建议,创造税收价值。
(一)强化钢铁企业内部税收管理标准,规范各环节业务流程
内部税收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涉税会体现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环节,因此,要实现企业税收价值的最大化,就应该加强税收工作的事前筹划和过程控制。
一是要在钢铁企业内部树立税收筹划观念。对钢铁企业采购、生产、财务等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税法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纳税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收业务水平。并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及时作出判断并进行税收筹划更新和调整。实践一段时间后,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根据业务的变化对其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找出业务流程的控制点,分析在失控状态下产生涉税风险的大小;然后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一个程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税收内控手册,按照业务发展和运行逻辑关系合理安排工序,以保证交易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可复制性。一旦控制住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即使具体办事人员不懂税收知识,只要能按设计好的程序操作,同样能将涉税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水平。
二是加强发票管理。钢铁企业在对外采购中,有时会遇到对方开具不符合规定发票的情况。
如钢铁企业采购原料、材料的运费,对方开具“代理业服务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使得企业按增值税率抵扣的部分不得不按照运费税率来抵扣,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加大对运费发票的审核力度,积极联系、协商,要求对方开具运费发票。对于地方的特殊规定也要引起重视,比如在迁安地区要采购锰矿、莹石、膨润土要有资源税乙种证明,运输发票上要注明运输的车牌号等,这些都属于地方政策,也要加强学习,注视培训传达到业务部门。
三是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钢铁企业中对原材料、备品备件,在结账基建、技改技措工程项目领用物料时,要将领用的物料还原为实际成本后,在计算进项税转出,计入工程成本。
(二)完善内部税收风险测评体系
内部税收风险测评体系,是税收内控中最核心的环节。对任何大企业而言,风险的防控永远优于应对。钢铁企业可以通过正确评价税务风险、加强对税务风险的适时预警等根据风险的不同特征采取相应的控制机制。使钢铁企业形成较为系统的风险测评体系。
一是正确评价税务风险。评估预测税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关键。在钢铁企业经营过程中,应积极识别和评价企业未来的税务风险,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全面、系统地预测企业内外环境的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评价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
二是加强对税务风险的适时预警。以正确评价税务风险为基础,钢铁企业还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进行预警监控,尤其在纳税义务发生前,采集财收、会计、税收数据,计算出指标值,通过与正常值的比较,发现可能存在风险的领域与项目,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完整的测评指标是一个体系,较为庞大,钢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有限的相应指标。税收风险的控制更是如此,只有将风险消除在潜在阶段才是最好的风险控制。这些风险指标在当地的钢铁企业税务管理办法中都能找到,企业应当认真对标加以分析。
总之,税务风险是钢铁企业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的风险之一。2011年7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11]71号),这是继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以下简称《指引》),又一个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重要文件。
我公司被列为河北省154家大企业之一,2011年9月7日至9月19日河北省国税局对我公司进行了为期13天的纳税评估。此次评估是在国税总局机构改革,税务信息化不断提高,管
理重点和管理资源不断向大企业倾斜的大背景下开展的。河北省国税局大企业处根据我公司纳税申报资料、综合征管软件、税收管理员平台数据提取纳税指标不正常的企业,发现了我公司在2010年共有11个风险点,我公司都做出解释,为此财务部制定了《税务管理制度》和《税务发票管理办法》,不断提高税务风险内控水平。省局评估既是对以前财务税务管理工作的检验,也为今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国税总局提出的扁平化管理,我公司被列为154户大企业名单中,各级国税对我公司的检查都将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我公司不断完善财务内控和税务风险防范体系。
2012年5月,省局又在国税总局培训中心组织了《大企业税收风险防范研讨班》,对大企业税风险管理做了重要讲解,企业通过结合文件精神,通过规范的税收内控制度设计,以此来防范控制钢铁企业的税务风险。使钢铁企业能保持一种长期健康的发展态势。
发表于《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第20期
第二篇:浅议建安大型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管控
浅议建安大型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管控
摘要:税务风险是影响企业成本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建安企业现行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加强税务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等方面阐明正确认识和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关键词:建安企业 税务风险 防范与管控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建安大型企业如何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就成为摆在企业各级领导及财务人员面前的一件大事。建安大型企业税务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大型建安企业组织结构庞大,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难度大;另一方面税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管理资源缺乏,管理环节滞后。目前许多大型建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一些企业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制度,但都偏重财务报表目标,而不太重视涉税合规目标。《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重点关注的也是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报告方面的目标,税务合规方面的内容比较缺乏或单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而建安大型企业点多面广,税务风险防范与管控的任务异常复杂而艰巨。
一、当前大型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分析
1.建安企业产品施工的特殊性给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带来难度
建安企业具有经营分布点多、面广,在其提供劳务和建造产品上具有跨区域、工程项目周期长和成本核算程序复杂,各施工地纳税环境差异大,税务风险管理难度高。多数大型建安企业跨省、跨国经营,企业需要面对世界各地层级不同的税务机关及国外税制的管束。而不同管辖区域的税务机关对税法关于建安企业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就额外增加了建安企业担负税务风险的系数,给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带来难度。
2.税收行政执法不规范以及税企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可避免地增加建安企业的涉税风险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可能性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国家对建安企业外地施工实行施工地和注册地税务机关双重管理的税收政策,各地方税务局都采取“以票管税”、强化税源管理等征管措施,导致企业执行难度大,税企争端多。南京、广州等地方税务局按建安企业营业收入的1%加征个人所得税;四川等地方税务局按2%预征企业所得税,以解决机构所在地和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外出经营建筑企业争抢所得税或都不管所得税的问题。这就要求建安企业每到一地施工都应事前到机构所在地和施工地的地方税务机关详细了解相关的税收管理政策,以减少税务风险。
3.大型建安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关系不大,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层的纳税意识和观念不够正确,相关内部风险防范制度缺失或不够健全,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异常压力等诸多方面
在施工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从投标决策开始到竣工结算很容易忽视税务因素,加上施工企业层层转包分包,对项目管理的税务风险意识又比较淡薄,这样就可能增加涉税风险。建安企业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微利企业,我公司一年完成了近30亿的施工产值,完成的营业利润也只有近2500万元,仅占施工产值的8.3%。如果因税务风险意识淡薄导致税务稽查处罚,企业的税务风险很容易转化为直接利益损失,这样不仅会吞噬企业利润,阻碍商业目标的实现,还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4.建安企业税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管理资源缺乏,管理环节滞后,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大型建安企业点多面广,有的只是在总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有的甚至连总部都没有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只是象征性地配置了税务管理岗位。各个施工地点更谈不上配置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相关的税务管理工作一般都由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财务人员兼任,他们面对我国税法及其相关法规的不断变化,缺少涉税辅导及税法后续教育,对税法的理解、认同和把握有一定的偏差,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在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大型建安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管控应对措施
1.提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企业应倡导合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准确计算税金,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规范纳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在企业内部营造税务风险管理环境,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把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其他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与防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把税务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以形成既拥有风险管理防御能力,又有战略管理规划,使税务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有效地融合。税务风险管理由企业管理层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2.管理环节前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和事中监督,提前发现和预防税务风险,做好日常风险处置预案
税务风险管理是公司税务管理的基本和首要任务。加强对建安企业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税务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应对,重在事前防范,做好“曲突徙薪”式的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控制风险,也为公司经营提供了通过税务筹划创造价值的可能性和空间。建安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以及各施工地点的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对于监控和分析到的风险,应仔细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这是一项长期的日常性工作,要实行动态管理。可根据需要在各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设立税务管理岗位。3.强化企业信息管理建设,制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流程,明确风险控制点
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建立和完善税法的收集和更新系统,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并定期更新;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建立内、外部及各施工地点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的信息系统能确保企业内、外部及各施工地点信息通畅,能确保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税务风险先兆和实际问题均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妥善的处理。企业内部完整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合理与科学,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程度。如果企业缺乏完整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就不能从源头上控制防范税务风险,也就无法有效地提高防范税务风险的效益。大型建安企业应结合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内部控制,即“不相容岗位相
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对具有重复性、规律性的涉税事项进行自动控制”;三是制度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建安公司业务和税收规定都是不断变化的,制度流程也要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4.配备专业的税务人员
由于税务管理的专业性、政策性和复杂性,税务管理工作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配备合理的岗位和人员,是公司有效管理税务风险的必要条件,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企业应定期对负责涉税业务的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一般来说,税务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税收法规,这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其次要熟悉建安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因为纳税处理基本以会计处理为基础;最后,还要熟悉建安企业业务以及整体经营战略,不熟悉业务就无法深刻理解某些相关的税收规定,不把握经营战略则难以发挥税务的事前筹划、规划作用。另外,这些人员还必须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税收政策不断变动,要求税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确切说税务管理部门要成为“学习型部门”。
5.利用纳税评估降低税务风险
纳税评估是由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比对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报送纳税申报资料及提供的相关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定、核实,从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断,进一步对纳税人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行为。目前很多企业及其财务人员缺乏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因不熟悉税法规定或无意之失而造成的税收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企业被税务违法处罚风险增大。因此企业应借鉴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方法,通过分析财务部门各月、季、年申报和上缴的税款情况,财务报表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主附表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内部自检。从故意税务违法风险、非故意行为导致结果违法的税务风险、税收政策调整或主管税务机关责任带来的税务风险、客观上少缴税款的无责任税务风险等方面,采取手工和计算机软件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开展宏观税负分析活动。充分利用纳税评估活动,详细剖析容易形成税务违法风险的不同风险点,分别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企业纳税风险。
6.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具有财政收入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政府为了鼓励纳税人按自己的意图行事, 已经把实施税收差别政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机会, 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人多面广,国家的宏观税收政策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对政策法规的不同理解及地域差异造成了各地的税收征管模式各不相同,各地税务执法机关也就拥有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 企业要注重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 加强联系和沟通, 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 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处理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减少涉税风险。
7.加强税收法规学习,准确把握税收政策
我国税制建设还不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较快,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区域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准确把握现行税收政策精神的同时关注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掌握税收法律政策变动的情况,审时度势,用足用准国家税收政策,降低不必要的纳税成本和其他成本。综上所述,大型建安企业产品施工的特殊性决定了税务风险控制的艰巨性,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对税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使企业随着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降低企业整体风险,从根本上解决税务风险问题,从而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
第三篇:税务风险防范与企业自查如何应对
税务风险防范与企业自查如何应对
企业自查技巧与原则
每年3月份开始到12月份,税务都会要求对上一税负异常的企业展开自查或进行纳税评估,如果企业平时没有注意控制税负或者税负过低,恭喜你,已经被纳入自查范围了!税局开展的企业自查最主要目的是完成税款入库任务。
所以,如果贵企业一不小心税负没有达到行业水平,或者说企业“高瞻远瞩”故意留着一部分税不交,那么糊涂就要“恭喜”贵企业了。拿这些欠税去交差,当然金额不能太小,只要能收上欠税,税务局一般不会再找贵企业的“麻烦”。如果这部分欠税已经在征管部门挂号了,又能引起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的相互博弈,到时候贵企业就是那个得利的“渔翁”。这样说来,似乎是不照章纳税的倒还容易过关,或许有时候确实是这样。当然,我们并不鼓励企业这种做法。
那么多少金额合适呢?这里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据说有些地方稽查局内部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企业报的自查数一般不得少于该企业上一纳税总额的1.5%。1.5%的数字也符合统计学原理。比如2008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54218亿元,其中稽查局查补入库的税款是513亿元,占0.94%,考虑到2009年稽查任务增加了一倍,把比例提高到1.5%是有道理的。
或者你参照你所属行业的税负率平均数再偏上一点作为你需要补税的指标数。
大多数企业老板一直指示或要求会计税负不能做高,会计在老板压力下,税负做到极低。糊涂财税一个学员,公司年营业额1个亿,老板给财务下的指标,全年纳税不能超过30万,税负能不异常吗?
若不是老板或会计不懂税负原理或者不懂控制税负,企业一般也不会故意留着一块税不交,导致税负过低,税负过低,每年自查一定少不了查你,而一旦要求 你自查了,不补税是很难过关的,最后还是会被补税,还会增加被加收滞纳金的风险。
所以,建议平时还是需要控制税负,造行业水平范围内,这样,一般不会被要求自查。
一旦被税局要求自查,绝大部分企业都要老老实实的自查,自查即是税局给企业自己纠错的机会,如果自查环节不能通过,一旦转入稽查,企业的大麻烦就开始了。
那么怎样才能在自查环节过关而不至于遭到稽查局的重点检查呢?
首先,企业要重视每次税务检查。
衡量自己在当地所处的地位,是不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是不是当地行业的领头羊?如果是,企业应该明白自己毫无疑问已成为了税务检查的重点对象,稽查局会把优势力量集中于纳税大户身上,因为从重点税源企业挖税远比从一般中小企业见效要快得多。没有哪个企业敢说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即使请了中介帮助协查,仍不能高枕无忧,因此企业切不可轻视。
其次,企业应先把能在会计报表上体现的税款自查一遍。
比如印花税,现在很多省市采用了核定征收的方式,只要看财务报表的购销金额就可以匡算出购销合同印花税的金额。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增加会导致印花税的产生,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收账款的增加也会导致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纳税义务的发生。还有土地使用税,从2008年开始,很多地方都大幅度提高了单位税额,税务局借助税务机关的征管信息系统,或者直接从财务报表上就可以看出,企业所交的土地使用税是否足额。这些表面上易计算检查的税款一定要报上去,这样可以赢得稽查局的好感,起码能给稽查局留下已经在认真自查的印象。
最后,企业应该认真对照自查提纲的内容进行自查。
自查提纲是税务机关根据以往对相关行业进行检查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检查提纲,对每一个纳税人的自查都有指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自查时不能仅限于自查提纲的要求,还应该跳出提纲,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自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稽查风险。
表面上的税款报上去后,如果税务局觉得还不满意,或者尚未达到想要的数字,一般要求企业在回去自查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拒绝然后再去递交自查报告,企业应该多与税务局的同志沟通,认真把握机会再梳理一遍,看看还有什么地方疏漏了,以免留下后患。自查期间,企业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自查。自查工作应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全部税种。
其中,四个主要税种的自查提纲如下:
一、增值税
(一)进项税额
1.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开票单位与收款单位不一致或票面所记载货物与实际入库货物不一致的发票用于抵扣。
2.用于抵扣进项的运费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与购进和销售货物无关的运费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或销售免纳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发票和国际货物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开票方与承运方不一致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项目填写不齐全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等情况。
3.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开具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具体包括:向经销农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收购农产品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扩大农产品范围,把非免税农产品(如方木、枕木、道木、锯材等)开具成免税农产品(如原木);虚开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虚开数量、单价,抵扣税款)。4.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废旧物资发票是否真实合法。5.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海关完税凭证是否真实合法。6.是否存在购进固定资产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
7.是否存在购进材料、电、汽等货物用于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等非应税项目等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的情况。8.发生退货或取得折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9.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的货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10.是否存在将返利挂入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帐或冲减营业费用,而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况。
(二)销项税额
1.销售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是否存在以货易货交易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以货抵债收入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产品不开发票,取得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将收取的销售款项,先支付费用(如购货方的回扣、推销奖、营业费用、委托代销商品的手续费等),再将余款入账作收入的情况。
2.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的情况: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如用于内设的食堂、宾馆、医院、托儿所、学校、俱乐部、家属社区等部门,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分配、无偿捐助等,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
3.是否存在开具不符合规定的红字发票冲减应税收入的情况:发生销货退回、销售折扣或折让,开具的红字发票和账务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4.是否存在购进的材料、水、电、汽等货物用于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的情况:收取外单位或个人水、电、汽等费用,不计、少计收入或冲减费用;将外购的材料改变用途,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等未按视同销售的规定计税。
5.向购货方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例如手续费、补贴、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运输装卸费等等)是否按规定纳税。
6.设有两个以上的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到其他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用于销售,是否作销售处理。
7.对逾期未收回的包装物押金是否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8.是否有应缴纳增值税项目的业务按营业税缴纳。
9.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是否依法纳税:对增值税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征税的行为是否按规定纳税;从事货物运输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混合销售行为,是否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10.兼营的非应税劳务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对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是否按增值税的规定一并缴纳增值税。
11.按照增值税税法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代购货物、代理进口货物的行为,是否缴纳了增值税。
12.免税货物是否依法核算:增值税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货物或应税劳务,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有无擅自扩大免税范围的问题;军队、军工系统的增值税纳税人,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福利、校办企业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兼营免税项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免税额、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计算是否准确?
二、营业税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一)营业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 1.现金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2.不给客户开具发票,相应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3.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
4.向客户收取的价外收费未依法纳税。5.以劳务、资产抵债未并入收入记税。
6.不按《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递延纳税义务。
(二)关联企业间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申报纳税时不做调整。
(三)按税法规定负有营业税扣缴义务而未依法履行扣缴税款。
(四)兼营不同税率的业务时,高税率业务适用低税率。
三、企业所得税
自查各项应税收入是否全部按税法规定缴税,各项成本费用是否按照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税前列支。具体自查项目应至少涵盖以下问题:
(一)收入方面
1.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2.企业从境外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所得是否未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税。3.持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限售股),在解禁之后出售股份取得的收入是否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4.企业取得的各种收入是否存在未按所得税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计税的问题。5.是否存在利用往来账户延迟实现应税收入或调整企业利润。6.取得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或权益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7.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作纳税调整。
8.是否存在各种减免流转税及各项补贴、收到政府奖励,未按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9.是否存在接受捐赠的货币及非货币资产,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10.是否存在企业分回的投资收益,未按地区差补缴企业所得税。
(二)成本费用方面
1.是否存在利用虚开发票或虚列人工费等虚增成本。
2.是否存在使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凭证,列支成本费用。
3.是否存在将资本性支出一次计入成本费用:在成本费用中一次性列支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物品未作纳税调整;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
4.内资企业的工资费用是否按计税工资的标准计算扣除;是否存在工效挂钩的工资基数不报税务机关备案确认,提取数大于实发数。
5.是否存在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6.是否存在计提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职工住房公积金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是否存在计提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年金等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7.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成本计价方法,调节利润。
8.是否存在超标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提折旧时固定资产残值率低于税法规定的残值率或电子类设备折旧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未进行纳税调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部分,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9.是否存在超标准列支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和广告费。
10.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技术开发费用的列支范围,享受税收优惠。11.专项基金是否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
12.是否存在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进行税前扣除。13.是否存在扩大计提范围,多计提不符合规定的准备金,未进行纳税调整。
14.是否存在从非金融机构借款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机构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未进行纳税调整。15.企业从关联方借款金额超过注册资金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是否在税前扣除。
16.是否存在已作损失处理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收回的,未作纳税调整;是否存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有补偿的部分,未作纳税调整。
17.是否存在开办费摊销期限与税法不一致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18.是否存在不符合条件或超过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未进行纳税调整。
19.是否存在支付给总机构的管理费无批复文件,或不按批准的比例和数额扣除,或提取后不上交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20.是否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视同经营性租赁,多摊费用,未作纳税调整。
(三)关联交易方面
是否存在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未作纳税调整。
四、个人所得税
自查企业以各种形式向职工发放的工薪收入是否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重点自查项目如下:
1.为职工建立的年金;
2.为职工购买的各种商业保险;
3.超标准为职工支付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4.超标准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5.以报销发票形式向职工支付的各种个人收入;
6.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如果所在省制定了免税补贴标准(税前扣除标准)的,在标准限额内的部分可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标准外以发票方式为职工报销费用的,计入当月个人收入征税;未明确税前扣除标准的,应合理确定补贴中因私用形成的个人收入部分,扣缴个人所得税; 7.为职工所有的房产支付的暖气费、物业费;
8.股票期权收入。实行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的,员工在行权时获得的差价收益,是否按工薪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9.以非货币形式发放的个人收入是否扣缴个人所得税
第四篇:对税务风险与制度建设关系的思考
国家税务总局最近发布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从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竞争力管理等环节,关注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对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引起了笔者关于税务风险与制度建设之间关系的思考。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从“交
易成本和产权”的范畴分析了企业与经济体制结构和运行的关系。他提出企业要在市场中得以生存,其交易成本要比其他主体低,协调成本也要比其他主体低,这时就凸现了法律制度的至关重要性。
税收是规范政府和纳税人之间利益分配的形式。在企业所创造的财富总量里,税收总量与股东、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员工等主体的利益总量是存在利益冲突的,从这个角度分析,税收风险主要有: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未及时、完整纳税,受到税收征管法等法律的惩罚;企业没有深入研读税收优惠政策等,对制度内容所隐含的财富元素没有及时掌握,失去通过制度致富的机会;企业在对外交易时,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借壳上市、重组改制、境外投资时,因不了解相关制度,落入“税收陷阱”,致使投资目的难以达到或直接损失投资利润等。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研读企业发展所涉法律制度,发现企业利润空间,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之举。
第一,控制企业信用底线,维护和谐征管秩序。在跨国化、资本化背景下,企业信用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信用涉及对税收征管部门、消费者、金融机构、供应商、代理商、服务商等主体的信用,其中对税收征管部门的纳税信用尤为重要。
国家税务总局一直非常重视企业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在2003年出台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将纳税人的信用设置为a、b、c、d四级,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等级实施分类管理。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欠税管理工作的通知》,目的在于“切实加强征纳双方的税款征缴责任,严格控制新欠和加大欠税追缴力度”。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欠税公告办法(试行)》,规定如有欠税行为发生,“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催缴并严格按日计算加收滞纳金,直至采取税收保全、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清缴欠税”等。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税收与企业发展的依存关系更为紧密。去年我国有数万家企业倒闭,直接影响到税源的稳定,因此如何营造政府与企业的双赢局面,建立和谐征纳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从征管角度看,今年税收总量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督促企业依法纳税肯定是征管工作的重点。国家税务总局最近发布的《关于加强税种征管促进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见》,就是确保2009年税收增长预期目标实现的重要文件。因此,当前防范和控制上述“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未及时、完整纳税,受到税收征管法等法律的惩罚”风险,是比较合乎时宜的。《指引》在总则里提出,“本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这是对大企业纳税信用的制度性维护措施,应引起企业的重视。
第二,研读财税制度,发现制度财富,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新制度经济学有一个很有创意和适用价值的范畴,即制度资本。其主要用于分析制度的功能,尤其是制度的协调功能。有效率的财税制度不仅规范征纳关系和计税模式,而且是通过财税制度的深刻内涵,引导企业向政府所期待的产业布局、主流投资领域、企业运行模式等方面发展。在富有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的制度框架下,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的交易行为、协调行为及其他行为更加有序,结果较易预见。社会主体由于明确了交易的制度成本(如税收、规费和风险性规定),对财税制度的理解更为透彻,从而减少不测事件发生,减少制定战略时发生“远期无知”现象。
企业通过对政府所鼓励投资类别和投资方向相关政策的研读和应用,会发现许多制度里隐含的“财富”。比如,高科技企业所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小型微利企业所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0%;研究开发费用在企业计算税前成本时可以加计扣除,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还可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等。税收优惠政策往往是政府对新型企业发展模式的鼓励。这可以促使民族企业提高技术含量,从而提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保证政府税源的稳定。不仅如此,减少税收负担的企业通过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社会就业机会,还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财税制度的研读和应用,是企业税务管理的主动性内容,也是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相同行业的利润空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在交易成本相当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制度资本的应用、对制度财富的寻找和把握,将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不能仅从财
第五篇: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
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
1.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背景
1.1企业的财务风险成因的理论阐述
2.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范畴
2.1财务风险的类型
2.2财务风险的特征
3.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3.1定性的识别方法
3.2定量的识别方法
4.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概述
4.1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系
4.2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系评估
4.3案例研究
4.4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5.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5.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5.2建立资金管理体系
5.3盘活现有存量资产
5.4加强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