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DOC)
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 白描和细描的区分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四、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 漫兴九首(其三)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16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解析】 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虚实、比喻、夸张、象征、衬托、拟人、用典等方面在分析手法的典型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无限丰富的想像空间及其它们跟作者情感的契合点。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鹧鸪天•送人>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赏析题目讲解起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便觉伤感无限。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报国壮志难酬,被迫隐退,被迫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很浑厚。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居然说离别并不是惟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 雨 □ 宋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山 雨 □ 清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分
2、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3【答案】 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抒发惊异之情作铺垫。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诗人雨前心旷神怡、雨中喜雨、雨后“奇”雨之情。
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调笑令 □ 唐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调笑令 □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4分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4分
4【解析】 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答案】 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甘草子 □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有人评价说“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别开生面写出了新意。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5【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从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些具体意象入手②立足全篇整合信息对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有一个宏观把握③体味意境梳理意象在画面与氛围中体会主要意象的意义④联系作者的身世、阅历与志趣情操体味诗句表达的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4分
6【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孤山① □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的妙处。3分
【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禹 庙① □ 杜 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②疏凿控三巴③。【注】 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杜甫在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禹庙。②四载传说大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木累合称“四载”。③三巴指四川的巴郡、巴东、巴西。1这首诗前四句中的景与情各有什么特点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用了“春秋笔法”有借古讽今之意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8【答案】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十分荒凉的禹庙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的歌颂之情情绪昂扬豪迈。2分 2禹庙的山“空”庭“荒”正是当时唐代社会的写照。1分诗人借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暗讽了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3分 【赏析】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希望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发扬大禹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首联开门见山写禹庙的森然、肃然之貌颔联写庙内之景既写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颈联写庙外之景画面壮观透出无限的力与美尾联意蕴含蓄流露出敬佩之情。抑扬相衬手法的使用将荒凉之景与昂扬豪迈之情统一了起来。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夏夜追凉 □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作者是如何表达“静中生凉”这一意趣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第三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赏析。4分
【答案】
1、“静中生凉”是本诗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而用“不是风”三字精妙点出。既然不是风那么“微凉”从何而来呢结合前面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等意象可知所谓“微凉”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罢了。这样表达增加了诗歌的曲折意味。
2、①这一句运用了白描、衬托的手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树荫密密、竹林深深、虫鸣唧唧的夏夜图。竹深林密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虫鸣更见其静谧。②与下句形成因果关系,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为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铺垫。
【赏析】 本诗的突出之处在于撇开暑热难耐之类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色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还有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这一切很好地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诗人置身其中凉意顿生所以结句才会引出“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石遗室诗话》中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这正是杨万里诗歌的特点超出习惯性思维方式巧妙地表达出静中生凉的旨趣。
第二篇:高中语文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
高中语文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
点讲解及练习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
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与白描相区分的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
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
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四、古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16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虚实、比喻、夸张、象征、衬托、拟人、用典等方面在分析手法的典型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无限丰富的想像空间及其它们跟作者情感的契合点。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
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送人 □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从题目中可知本词的内容是送别。本是送别人却说“浮天水送无穷树”把送别写得含蓄道出了惜别之情。“无穷树”暗指路途遥远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带雨云埋一半山”中“雨云”透露出前途迷茫内心因此郁闷。2从下片“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中可以看出。【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 雨 □ 宋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山 雨 □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
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 1此诗前两
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抒发惊异之情作铺垫。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诗人雨前心旷神怡、雨中喜雨、雨后“奇”雨之情。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调笑令 □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调笑令 □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
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甘草子 □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说“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别开生面写出了新意。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从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些具体意象入手②立足全篇整合信息对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有一个宏观把握③体味意境梳理意象在画面与氛围中体会主要意象的意义④联系作者的身世、阅历与志趣情操体味诗句表达的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
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孤山① □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的妙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禹 庙① □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②疏凿控三巴③。【注】 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杜甫在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禹庙。②四载传说大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木累合称“四载”。③三巴指四川的巴郡、巴东、巴西。1这首诗前四句中的景与情各有什么特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诗用了“春秋笔法”有借古讽今之意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十分荒凉的禹庙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的歌颂之情情绪昂扬豪迈。2分 2禹庙的山“空”庭“荒”正是当时唐代社会的写照。1分诗人借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暗讽了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3分 【赏析】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希望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发扬大禹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首联开门见山写禹庙的森然、肃然之貌颔联写庙内之景既写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颈联写庙外之景画面壮观透出无限的力与美尾联意蕴含蓄流露出敬佩之情。抑扬
相衬手法的使用将荒凉之景与昂扬豪迈之情统一了起来。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夏夜追凉 □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1作者是如何表达“静中生凉”这一意趣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赏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 1“静中生凉”
是本诗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而用“不是风”三字精妙点出。既然不是风那么“微凉”从何而来呢结合前面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等意象可知所谓“微凉”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罢了。这样表达增加了诗歌的曲折意味。2①这一句运用了白描、衬托的手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树荫密密竹林深深虫鸣唧唧的夏夜图。竹深林密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虫鸣更见其静谧。②与下句形成因果关系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为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铺垫。【赏析】 本诗的突出之处在于撇开暑热难耐之类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色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还有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这一切很好地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诗人置身其中凉意顿生所以结句才会引出“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石遗室诗话》中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这正是杨万里诗歌的特点超出习惯性思维方式巧妙地表达出静中生凉的旨趣。
第三篇: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一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一: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二:衬托
一、什么叫衬托
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衬托的类型,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2)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三、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大小相衬。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
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
如李白《蜀道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相衬。
如唐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虚实相衬。
如姜夔的《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
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
如白居易《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三:比兴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四:白描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第四篇:诗歌手法比兴赏析难点解析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五篇:诗歌鉴赏手法练习
2012年高考复习---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 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
___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 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管鲍:管仲与鲍叔牙。《杜诗镜铨》引用王嗣奭(shì)的话说,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请就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写一段赏析文字。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分析其中一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竞渡”场面的?请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动、静角度分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3分)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泊舟严滩①
真山民②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5分)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
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
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
__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
___。(2分)
(2)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乱后
(金)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荒宿草,墟落①动新烟。困鼠鸣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①墟落:村落一
(1)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述。(3、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5分)
若有风雨,他是我们头顶的一把伞;若是寒冬,他是我们身上的一件衣。人们敬仰他,拥戴他,人们亲切的叫他温总理。无论是在冰冻灾害的受灾区,无论是在汶川地震的第一现场,他带来的永远是力量的洪流。是的,他是人民的安心剂,他的到来与关怀点燃着人民克服困难与恐惧坚强生活的决心;是的,他是人民的英雄,置下自己的身份地位与人民同甘共苦。“多难兴邦”如同撼动心肺的巨响让我们把所有的苦难当成是幸福之前的考难。他的身躯永远挺立,在风雨中留下的是坚定的身影;中华民族的身躯永远挺立,因为上下一心,急风骤雨后必然是亮丽的风光。
他依然在忙碌中前行,如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
我说,他就是人民的脊梁,永远坚挺的脊梁。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 ”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6分)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头近鬓毛。露湿秋香满地岸,向来不羡瓦松高。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①,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①青帝:分管春天的天神。
(1)郑谷的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的高尚品质的?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2)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四川,灾区,一块破旧的小黑板上,四个雄浑凛然的大字,多难兴邦。温总理苍劲的笔迹中,蕴含着一个老人对祖国的牵挂,对民族的企盼,对灾难的模眉冷对,那是一个人面对困难不屈的精神,也是一个民族顽强拼搏的灵魂,多难兴邦,我们的确在一次次磨砺和吹打中挺直了脊梁,如总理一样,微笑着面对一切。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3分)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都是怀古诗中的名句,其感情及表现手法均有相似之处,请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他总是微笑:奥运会的迎宾席上,他微笑,那是友善的笑,笑迎八方来客;与大学生、工人、农民的座谈会上,他微笑,那是欣慰的笑,笑看中国的未来夺目发光;甚至在地震中,在灾区内,他也在微笑,只是那笑中带泪,他哑着嗓子向废墟中喊话,他笑着握住孩子惨白的面庞告诉世界明天仍在,希望未泯。他是微笑的,无论面对友善抑或是羞辱;他是微笑的,告诉中国“你在我心上”,告诉世界——以一个友好、和谐的中国,不卑不亢,平心静气。
他在微笑,中国在微笑。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①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②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2)本诗颈联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五、阅读清代郑燮 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
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这首诗是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时送给山东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画上的题画诗。
1、从这两首诗中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着怎样的感情?(5分)
2、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6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1)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①本诗上片写梦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梦境的?这样的梦境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关。
②本诗下片写梦醒,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情与景的交融。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春秋时,介之推隐居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想以烧山之法使他下山,介之推坚决不肯,母子二人被火焚死。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被贬到极为偏远的峰州,此诗是他被贬途中所作。(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5分)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3分)
他是受人尊敬的长者,博学干练的智者。人们由衷地叫他总理,孩童亲切地
唤他爷爷。他把犀利的目光投向世界对待中国的一切不公正,外交言词句句掷地有声,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力主和平和独立自强。他把温和的笑容留在祖国大地之上,总是行走在群众之中,关心他们的生活,似乎自己同样是工人、农民、战士是同事,邻居,家人。他把坚定的步伐踏在困境之中,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前线指挥救援,多少人仅仅看到了他就感受到温暖,获得了勇气与信念,携手重建家园。他就是温家宝,为人民服务的好总理,慈祥可亲的老人。
是谁,忍着泪水在北川中学的黑板上写下深情而坚忍的“多难兴邦”,是谁,在联大会议上敢于直面身后事,鞭策与激励着后人奋进;又是谁,手捧群众送给他的手工鞋垫,感到而又珍惜的表情不由自主地涌上脸颊。
他有着一个离我们很远的名字“温总理”,但他却用他的民生情怀,他的坦荡无私,让这个曾经遥远的名字变得亲近的让亿万中国人可以亲切地唤他一声“家宝”。
当人们看到汶川地震中他疲惫而忙碌的身影,当人们听到他那因劳累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当人们看到他握着受灾群众的手,脸上那悲痛而惋惜的神情。这一刻,所有人都为之感动。他为指挥救灾重建不知增添了多少白发,电视上他那单薄的身影更像是一位羸弱的老人,而他却始终遗憾地说:“我能做的还始终太少,一切还需要大家来共同努力”。是他,带着沉静而坚毅的目光,带领灾区人民,带领中国撑过那一段艰难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