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上半年基金业绩排行榜出炉,这些基金涨的最好!
2018年上半年基金业绩排行榜出炉,这些基金涨的最好!
Zero
数据来源:Wind
眼看着2018年又过去了半年,自己定的小目标实现了没有?
2018年上半年的基金业绩排行也出来了,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个节点我们要做下投资复盘,来看看这半年我大A股和基金的表现。
今年截止上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29日),各指数涨跌幅情况:
中证500:-16.53% 上证综指:-13.90% 上证50 :-13.30% 沪深300:-12.90% 创业板指:-8.33%
一个字:惨 ;两个字:很惨。
股市如此凄凉,基金也不好过:
谁能想到各类型基金中,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竟然是冠军,为1.98%,而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垫底,为-11.89%。
但好在从单个基金来看,有些基金还是比较给力的。我们先来看下上半年偏股主动型基金TOP10:
医疗、医药、健康、保健……发现没,TOP10全被医药行业的基金占领了。将排名拉长到TOP20,我们可以发现,以医药生物板块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基金也占了大半壁江山。
果然震荡市离不开“喝酒吃药”。
其中,富国基金旗下有3只基金排名前5,基金经理是于洋——医药行业的分析师、研究员;另外,排名第3的是中欧基金的医疗健康A,基金经理是葛兰——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医药行业研究员;这些基金经理都是在医药行业里比较懂医药的,值得关注。
4月份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对医药行情和基金经理进行了盘点,复习可戳:《涨的很好的医药基金,了解一下?》。
再来看看债券型基金的表现,业绩最好的是广发7-10年国开行A,收益率为6.43%。上半年债券违约一个接一个,让我们见识到了债券基金也能走出如此“波澜壮阔”的行情,其中最惨的当属中融基金的中融融丰纯债(002674),由于踩雷“14富贵鸟”,上半年暴跌48.12%,亏损之王当之无愧。
关于债券基金踩雷,我也聊过,复习可戳:《多只债券违约,这些基金千万不要碰》。
说到基金排名,自然少不了冠军魔咒。2017年排名前10的偏股主动型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都不尽人意,只有易方达消费行业、东方红睿元、景顺长城新兴、景顺长城鼎益为正收益。果然,魔咒又应验了。
除了以上偏股型、债券型基金业绩,还想了解指数型基金、QDII基金业绩表现的,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指数型基金”、“QDII基金”获取,由于数据太多,这里就不放了。
整体来看,今年在毛衣战、去杠杆的环境下,不管是股市、债市还是P2P市场,各种跌宕起伏,日子都不太好过,想要赚钱也是不容易。都说“五穷六绝七翻身”,但是7月这个开头却是很不友好,后面又会不会大逆转呢?
当前的行情看久了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是我一点也不慌,别问我现在的基金应该怎么投,心里只有俩字: 定投。End.
第二篇:基金经理业绩的可持续性1
基金经理业绩的可持续性
五、结论及原因分析
(一)结论
通过对中国基金市场宏观环境的描述以及典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基金市场并没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虽然部分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出了较强的可持续性,但从整个基金经理的经营业绩而言,其不可持续性乃是显而易见的。而那部分可持续的基金之所以可持续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国进行基金投资,或许我们更应该选择业绩持续性较好的基金经理,而不是基金。
(二)原因分析
影响基金经理业绩持续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其作如下归纳:
1.基金经理投资策略
不同的投资组合意味着不一样的收益和风险。部分基金经理偏向于相对集中的投资策略,注重某一只股票或某一类股票的收益状况,显然,这也意味着其收益不确定性因素加大。
2.基金经理投资风格
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多样,有人倾向于长期投资,有人愿意做短期;有人是风险偏好者,而有人则是风险规避者。不同是投资风格显然也影响着基金经理业绩的可持续性。
3.基金经理信息优势减弱
相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基金经理具备一定的信息优势。但随着证监会对基金市场监管的加强,基金投资的日益规范,其信息优势亦在逐渐消失。
4.基金经理更换频繁
一组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基金经理变更总数高达394次。也就是说,以360天计算,平均每天就有1.1名基金经理发生变更。而2009年,基金经理变更次数为208次,2008年117次,2007年仅49次。越来越频繁的基金经理的变更,无疑会影响基金运营的稳定性,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最终也会影响基金的走势。
5.基金经理年龄结构偏低
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45岁,而目前国内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35.88岁。基金经理的年龄与业绩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成果显示,2012年上半年30岁~32岁基金经理平均净值损失为36.27%,比35岁以上组要多损失2个百分点,比35岁组多损
失1个百分点。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在已披露出生年月的235名现任基金经理中,共有19人属于“80后”。区别于“60后”的草根出身,“80后”基金经理不少毕业于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并且拥有硕士以上学历。19位“80后”承担着近千亿资产的管理,尽管有名校毕业的“光环”,但短暂的资本市场“履历”仍让他们成为公众质疑的对象。业内人士指出,基金经理变动潮和年轻化,无疑会对基金公司的品牌和持有人的利益乃至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六、基于结论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强化监管职能
政府作为宏观决策的制定者,其重要职能之一便是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应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证券市场投资环境。
(二)基金经理——增强业务技能
基金经理的个人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基金的收益水平。因此,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应不断增强其业务技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不断增强其信息搜寻能力、选股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不断增强其职业道德素养亦是必不可少的。
(三)投资者——理性投资
投资者应该意识到,基金短期的业绩表现并不足以作为其长期盈利的明证,同样,基金经理的短期盈利行为迎合不足以作为其个人能力突出的表征。投资者应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
第三篇:我国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问题研究
我国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问题研究
《经济纵横》2010年第5期
摘要:“基金黑幕”现象的披露揭示了我国基金业发展中存在的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行为。本文对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业绩操纵及利益输送行为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解决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操纵;利益输送
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证券立法。近年来,在我国基金业发展过程中,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权益,破坏了基金市场交易秩序。本文对操纵基金净值和基金利益输送行为的手段进行分析,对我国基金业的基金黑幕现象进行判断,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操纵基金净值行为的手段
(一)通过“对倒”行为操纵股票交易量
“对倒”是指自己购买自己出售的股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操纵股票的交易量,引起虚假繁荣。股票市场的“对倒”行为指由于投资者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如果股票的价格下跌,即使低价抛售也未必有其他投资者捧场购买,这时有一个应对该问题的办法就是自己做托。股票价格比较容易操作,但要操纵成交量则较困难,如果没有成交量的配合,这只股票也不会引起交易者的兴趣。但如果股价的变动伴随成交量的同步变动,投资者及投机者则会关注这只股票,他们认为这只股票的流动性好,是不错的投资对象。随着这种自己购买自己出售股票的“对倒”行为的发展,如果出现对倒基金期望的虚假繁荣的情形,市场上普通投资者很难发现。
(二)通过“倒仓”行为提高基金的净值
“倒仓”是甲、乙两只基金根据事先商定的价格、数量和时间,在市场上交易股票的行为。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来定义“倒仓”行为,即虽然两只基金在价格、数量和时间上没有事前进行沟通,但由于他们在某只股票的合理价格区间上存在分歧,还可能会出现甲基金将手中持有的大量股票出售给乙基金的现象。由于“倒仓”行为涉及到的甲、乙双方属于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两只不同的基金,因此“倒仓”行为也可被视作在基金管理公司内部的自买自卖。“倒仓”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经常发生。这样的“倒仓”对甲方是求之不得的事,甲方将股票价格抬至高位后仍需要将股票最终变现才算是获得最终收益。隶属于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两只基金间相互“倒仓”,可在不影响甚至提高净值的基础上解决老基金的流动性。在产品线完善、基金品种比较丰富的基金管理公司,存在新基金向老基金的利益输送,新基金的建仓持有老基金的股票,使老基金的净值上升。在市场上,这种“倒仓”行为更不为普通投资者所理解,“倒仓”使交易量放大,但股价的波动却不明显。基金通过“倒仓”更容易进行仓位调整和净值操纵。如,曾经披露过的南方某基金“倒仓”行为,就是通过对该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两只基金2007年四季报的分析后发现在某只股票上这两只基金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倒仓”行为,通过指南针软件中的赢富数据推测这两只基金之间存在疑似不公平交易。
(三)通过“违规申购新股”提高净值
“违规进行新股申购”是通过放大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赚取更多的初、次级市场价格差。基金利用信用申购违规认购新股,认购新股的价值可能远远大于基金的净资产,或网下申购时新股的申报量远远大于股票的增发量。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3月12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股票发行申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运用基金资产参与股票发行申购,单只基金所申报的金额不得超过该基金的总资产,单只基金所申报的股票数量不得超过拟发行股票公司本次的股票发售总量。2004年6月24日,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向各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银行等发出《关于严格执行基金参与新股发行申购等有关投资规定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基金管理公司必须严格按照2002年3月12日下发的基金参与股票申购的通知要求,依法参与新股申购,各基金管理公司对2004年以来各基金参与新股申购的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对发现违反新股申购规定的,要对内部控制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进行检讨,提出改进措施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并将自查报告报送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该通知同时指出,对自通知发布之日起,顶风违规参与新股申购的基金管理公司及对未尽监督职责、没能在违规行为发生后的一个工作日内及时向中国证监会书面报告的基金托管银行,中国证监会将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处。
二、利益输送行为的手段
2008年3月20日,为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平交易制度,保证同一公司管理的不同投资组合得到公平对待,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首次将公平交易原则引入研究、决策环节,构建由投资决策、交易分配、监控监查和信息披露四个环节共同组成的完整严密的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对包括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社保组合、企业年金、专户理财等在内的投资组合做出严禁直接或通过与第三方的交易安排在不同投资组合之间进行利益输送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主要包括与关联股东之间和与主要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
(一)与关联股东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
我国基金的独立性并不很强,存在不同程度地与其发起人之间共同建仓或接仓的行为。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起人主要是证券公司,券商自己也有自营业务,这样,基金的发起人与基金之间就很容易产生相互竞争的关系,当基金没有足够的独立性时,就可能形成基金服务于券商的局面,即券商把股票拉到高位,然后卖给基金,由基金接手。这种基金附属于券商的机制上的非独立性导致基金与其股东和发起人之间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基金与券商之间的另一种利益输送行为的形式是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租用券商股东的交易席位。为帮助券商股东增加佣金收益,基金采取频繁交易的手段,这是一种把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向券商输送的行为,这种方法难免会损害广大购买基金的投资者的利益。
(二)与主要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
同一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产品与社保基金组合之间存在利益输送的行为。相比较于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其他产品,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总额并不很大,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利润贡献率也有限,一般来说基金管理公司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向社保基金进行利益输送不太合理。但鉴于社保基金在整个社会生活和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加上社保基金每年会对每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社保组合进行投资绩效的评价,一旦社保组合的业绩表现不佳,不但会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品牌和声誉产生影响,甚至基金管理公司会被从社保基金委托管理人的队伍中剔除。因此,基金管理公司非常重视社保基金的业绩表现,于是基金管理公司向社保基金提供业绩输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社保专户可能会在其他基金买入股票之前以较低的成本买入,而社保专户也会在其它基金卖出股票前以较高的价格卖出,这一行为通常被称为“低买高卖”。基金管理公司在社保基金产品的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显示出“类利益输送”的行为。
三、解决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问题的对策
针对基金存在的各种违规和违法现象,结合国外处理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的相关做法,对解决我国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
基金黑幕的出现,说明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有漏洞可钻。尽管监管部门正不断推出配套法律法规,但基金管理公司在利益的驱使下,仍有寻找法律法规盲点追逐超额利润的动力,这一行为很可能损害基金持有者的利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基金财产不得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及其他不正当的证券交易活动,但对究竟怎样的操作属于内幕交易,怎样的操作属于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具体含义并未给出详细规定,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可执行性。再如《证券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按照依法制定的交易规则进行的交易,不得改变其交易结果。对交易中违规交易者应负的民事责任不得免除;在违规交易中所获利益,依照有关规定处理。这一规定旨在维持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秩序,但我国基金坐庄现象屡见不鲜,坐庄者并不惧怕监管部门的查处,因为其受处罚成本很低,违法者的违法所得不用退还,这就引发市场参与者进一步违法行为的出现。因此,针对这类事件,应规定撤销交易行为,交易成本由违法者承担,使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此外,尽管中国证监会一直把基金投资者保护工作作为基金发展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但在实践中我国基金投资者保护工作一直较弱,作为基金投资者,即使对基金存在的操纵净值和利益输送行为存在质疑,也无法获取相关的数据支持。因此,在基金投资者保护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参考国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经验做法,吸收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必须结合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基金投资者保护自我权益奠定基础。结合目前我国已形成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法》,这一类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是我国未来基金市场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
(二)改善基金管理公司发起和治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十三条规定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应为从事证券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信托资产管理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管理的,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社会信誉的机构。目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最大股东超过半数为国内知名的大券商,如果在所有发起人的范围内考察,则有近2/3的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有券商的背景。而当基金进入运作状态后,他们又向大券商租用席位成为他们的客户。这就为基金与证券公司联手操纵股票价格提供客观基础。基金协助券商发起人坐庄,联手抬价;券商与基金进行关联交易,由基金承接券商卖出被套股票,协助券商转移风险,或者由券商买入基金的获利股票,进行盈利转移;基金将一部分资金借给券商,当所购股票被套时,以股还资,当股票盈利时,售股还账。因此,基金与证券公司联手操纵股票价格与基金的发起和治理机制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解决证券投资基金与其发起人之间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是目前证券市场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强化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机制
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上发生违法违规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因此信息公开被认为是防止基金业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披露的信息不真实、不全面、不及时等,这些不规范的现象既误导投资者,给投资者带了损失,同时也扰乱证券投资基金业甚至是证券市场的秩序。只有通过提高技术手段,降低信息披露成本等手段才能更有利于信息的披露。按照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规定,报告应由基金管理人在每个基金会计结束后90日内编制完成,中期报告在每个会计的前6个月结束后60日内编制完成,投资组合公告应在公告截止日后15个工作日内公告,即每季度公布一次。基金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将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报表公布于众,以备核查,规范运作的基金市场也应使投资者及时获取尽可能相关的信息,同时也为防范和杜绝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行为提供举证依据。
(四)加强对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督
广大的投资者在申购基金份额后,对基金公司的相关业务操作、自己财产的运作情况等缺乏必要的信息,同时基金的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现有的监管要求过于模糊、举证困难,容易滋生利益输送的土壤。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这样能有效维护市场有序、合理的运作,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目前,我国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分三部分,即国家证券管理机构的管理、行业自律管理和机构投资者内部的自我管理。我国现阶段对基金业监管实行政府集中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办法,即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同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同时自律组织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会员规章的成员进行相应的处罚,以维护自身和整个行业的秩序。
张婷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第四篇:基金经理业绩输给大盘1
基金经理业绩输给大盘
五、结论
基金跑输大盘并不出乎预料,牛市里主动投资的基金往往很难跑赢大盘。在美国,有70%的主动投资的基金跑不赢指数。这被华尔街戏称为“猩猩定律”,即基金经理精心选择的股票业绩,与一只大猩猩随机抽取的股票一段时间后的收益相当。
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国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基金经理而言,其业绩是难以跑赢大盘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基金仓位限制
基金仓位限制是其输给大盘的原因之一。按照基金合同,各家的股票型基金都有不同的仓位限制,即使达到仓位的上限,较之大盘也相差数个百分点,因此可能出现跟踪不上指数的现象。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仓位限制有利于基金在熊市跑赢大盘,但在牛市之中,这一限制也决定了很多基金将弱于大盘的走势。
(二)基金与指数的关联度增加
随着基金整体市场份额的增大,基金与指数的关联度也随之增加。过去基金业的市场份额较低,不是这个市场的主要玩家,因此和指数偏离较大。随着基金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基金与指数的关联度更大,开始向指数靠拢,因此以后想超越指数也就比较困难。
(三)基金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更多的基金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的投资重心也就从小盘股转向了大盘股。当基金规模到达一定程度时,例如规模有50亿份、100亿份的基金,它们投资小盘股是不经济的,既耗费精力,而且业绩也没有大的变化。大量基金都投蓝筹股,大家都做一样的东西,只可能有少数人胜出。
(四)持股分散缺乏重点
在结构性市场中,有限的资金只会流向有限的品种上。结构性市场中的特点是存在投资机会,但可投资的品种相对有限,有限的资金可能只会流向有限的板块,这实际意味着大而全的投资策略往往难以战胜市场。
第五篇:基金经理业绩报酬提取及激励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金经理业绩报酬提取及激励思考
作者:王华兵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06期
在股市**中,基金经理始终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牛市行情中的基金经理一度被投资者视为“财富神话”的创造者。然而,不断涌现的基金经理离职、“奔私”风潮,“老鼠仓”事件等,都显示出基金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基金经理薪酬激励机制上的分歧,而焦点则集中于基金经理业绩报酬的提取。本文结合国外研究成果和基金业的行业特性,认为应采取“持基”等变相的业绩激励措施。
一、固定基金管理费激励机制的缺陷分析
基金管理费是支付给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报酬,由于基金经理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代表人,基金管理费也必将对基金经理产生激励作用,所以也是一种与基金经理直接利益相关的激励方式。当前的固定基金管理费激励机制产生的问题有:第一,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匹配。一是基金经理创造剩余收入的激励不足。由于基金剩余收入都归基金投资者,基金经理缺乏创造剩余收入的动力,往往会通过降低努力程度来改善自己的福利水平,而将较差的业绩归咎于不利的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二是转移剩余收入。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通过关联交易、内幕交易、互惠交易等形式将基金利润转移出去,使投资者无法获得应得的基金全部剩余收入。三是降低剩余收入的“质量”。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为了提取更多的基金管理费,利用对基金的剩余控制权,操纵市场、操纵基金净值,这些方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增加基金的剩余收入,但是以投资者承担更高风险为代价。第二,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当前基金管理费激励机制的另一个重要缺陷是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基金经理代表基金管理公司使用基金持有人的资本去投资,如果获得了收益,基金经理将获得合同规定的“激励”,而一旦亏损,损失将全部由投资者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会倾向于追求高额回报,同时基金风险也在增加。因为固定管理费的激励机制存在以上缺陷,引起了基金行业、投资者和监管层对基金经理引入业绩报酬的激烈争论。
二、国外基金行业业绩报酬的使用现状
基金的业绩报酬是作为基金管理费的一部分。业绩报酬的计提通常是将基金的收益与证券市场平均收益率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提取报酬的依据,高于标准提取业绩报酬,低于标准则不提取业绩报酬甚至提取负的业绩报酬。1970年以来,这种报酬结构在美国便未普遍使用,因为这种业绩报酬的提取要求是对称的。即如果业绩超过一定水平可以提取业绩报酬,而当基金业绩不佳时,基金管理公司同时提取负的业绩报酬。在欧洲,业绩报酬的提取较普遍,因为他们的业绩报酬提取是非对称的,这意味着业绩超过规定水平时可以获得额外的奖金,而当业绩低于规定水平时不需要同样地减少报酬。Sigurdsson(2007)的报告显示,12%的欧洲股票型基金拥有这种报酬结构,这类基金也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来使业绩报酬最大化。Khorana et
al’s(2007)认为,给定业绩报酬的对称性特点,在美国,业绩报酬的重要性不会有显著的增长。
然而,欧洲的业绩报酬仍有增长的空间,因为欧洲的基金允许其基金经理以一种能最有利于投资者的方式获取他们的薪酬。由此可见,业绩报酬在国外基金行业并不被普遍采用。我国的基金业起步较晚,对基金行业的报酬结构设计也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最初是按照2.5%的比例计提管理费,1999年起规定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可以提取业绩报酬。2002年后,不再提取业绩报酬,只按照净资产的1.5%的固定比例提取基金管理费。这说明基金业报酬结构的变迁也是遵循了国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而不采取以业绩报酬为主的基金经理薪酬结构,主要是受到行业特征的影响。
三、行业特征与基金经理业绩报酬的提取
与很多行业不同的是,基金行业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很大。国际的、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国际国内的意外事件冲击,都会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市场间快速传递,而这些往往是基金行业和基金经理本身所很难以预见和控制的。因此,在设计业绩报酬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在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的高风险行业。业绩报酬设定的高低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根据委托代理理论,风险和激励薪酬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关系。通常来说,利润变化的不确定性或测量利润的难度越大,即利润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越大,业绩报酬所占的比例应该越小。因为,在假定基金经理是风险规避的情形下,给定相同的等价收入,风险较高的业绩报酬所要求的风险升水就会提高。所以,从节约激励成本的角度考虑,需要提高固定收入部分,降低可变收入部分。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虽然基金经理的薪酬受业绩影响较大,基金经理的薪酬和业绩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明确。Aggarwal和Smwiek(1999)发现,业绩报酬的敏感性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减少,这与委托代理理论的结论相一致。而Prendergast(2002)的研究却发现,在高风险环境下,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应更高。RussellReynolds Associtaes(2005)的调查发现,在所有决定基金经理奖金的因素中,个人投资业绩是最重要的标准,整个组织的业绩对其也有影响,但考虑到奖金决定的众多因素,薪酬和投资业绩之间关联的强度仍不明确。Farnsworth和Taylor(2006)对基金经理薪酬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SofiaJohan(2007)的研究发现,法律环境对基金经理的薪酬具有统计上和经济上最为显著的影响。在那些法律环境不够健全的国家,基金经理的报酬中固定报酬较高而业绩报酬较低,而法律环境健全的国家则是固定报酬较低而业绩报酬较高。虽然上述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但多数的证据显示,对于高风险行业,应该适度降低风险收入在总薪酬中的水平,尤其是象我国这样一个基金相关法律还不十分健全的国家,鉴于基金行业的高风险性和我国当前的法规现实,业绩报酬在基金经理的薪酬中不应扮演主要的角色,这对当前我国制定相应的基金经理薪酬激励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跨期风险分担与基金经理的业绩报酬
对基金经理实施较高的固定收入的合理性还可以从委托人-代理人跨期风险分担的角度来理解。在牛市以前,很多投资者都曾埋怨过基金经理拿着过高的固定收入,过着“旱涝保收”的日子,但是其所管理的基金却是亏损的;而牛市到来后,心里开始不平衡的换成基金经理。看着牛市的盛宴只能由基民和股民享有,而基金经理,尤其是公募基金的经理,仍然拿着似乎与自己的“业绩”不相称的区区几十万、数百万元的年薪,于是开始了频繁的跳槽。实质上,在行情低的时候,是广大基民用高的管理费养着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这时候基金经理等收益
较多,而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大;在行情高涨时,投资者的收益较多,基金经理相对收益较少,本质上,这是基于行业特征的一个跨期风险分担问题,大多数的基金都往往表现出一种随行情而变化的走势。但问题是,一方面,投资者在股市低迷的时候不愿意承担为基金经理支付高固定收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基金经理不愿意在股市高涨的时候忍受收益相对不高的局面,于是导致了在牛市中,一旦基金经理看到自己所管理基金的“业绩”高涨,就以为是自己的“个人能力”创造了巨额的财富,要求提高业绩收入比重的局面。在薪酬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便出现了频繁的跳槽问题。
五、改进基金经理激励机制的建议
采取单一的固定管理费提取模式存在很多缺陷,然而,行业高风险特征又决定了业绩报酬不应该在基金经理薪酬中占主要地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积极引进“持基”激励方案。基金经理“持基”指的是允许或鼓励基金经理购买其所管理的基金,并在持有时间上加以限制的一种激励措施,从理论上分析,基金经理“持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基金经理的个人利益和基金投资者的利益统一起来,鼓励基金经理的长期投资行为,降低风险,并减少频繁的跳槽和“老鼠仓”事件发生。以美国为例,2004年,SEC新增加了一系列针对基金丑闻的新的信息披露要求,其中一项是要求每个基金披露其基金经理购买的在其所管理基金中的金额。AiayKhorana,HenriServaes和LeiWedge(2007)利用这一披露信息,研究了基金经理自愿性购买其所管理的基金的多少对基金业绩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尽管美国基金经理在其所管理的基金中平均“持基”的份额只有0.04%,但是“持基”和没“持基”的基金业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基金经理“持基”每变化一个基点,超额业绩就增加3~5个基点。这说明,基金经理“持基”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在我国,基金法规长期限制基金经理个人及其亲属的投资行为,直到“老鼠仓”事件爆发,基金经理离职率陡增,引发基金业的“地震”,我国证监会才规定基金从业人员可以投资开放式基金。在行业大幅度波动的情形下。积极引进“持基”激励方案,可以将以基金经理为代表的基金从业人员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既可以克服固定管理费提取模式的部分缺陷,又能避免业绩报酬下可能出现的投资者承担过高风险的情况。鼓励其长期投资,并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其次,要加强对基金投资者和从业人员的风险教育。基金经理的频繁跳槽,不仅仅是激励机制的问题,还有基金经理本身风险分担意识的问题。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不仅仅是投资者不成熟,基金从业者也存在不成熟的问题。而作为行业的监管者,也不仅仅是要加强对基金投资者的教育,还应该加强对基金从业人员的风险分担意识教育。因此,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基金经理,都应该从基金业高风险特征和跨期风险分担的角度来理解这种薪酬结构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