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17:3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第一篇: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2015-201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精神,加快高教强省建设,服务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以法治的方式和改革的办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结构、健全体系,创新模式、完善机制,改善条件、提高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和特色发展,为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

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我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定位更加科学。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使命,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创新点,科学定位,分类发展。

——结构更加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使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统筹办好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建设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特色更加鲜明。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相匹配,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多样、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更加灵活、开放、多元,更具安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彰显异质性特征,在治学方略、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凝练特色,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专业群和人才培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我思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以及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等方面谈谈个人见解。

Abstrac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setting of the occup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system of running a school of local difference from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occup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 it is training for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needs of the first line of high skill talent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have irreplaceable role.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talk about individual view

关键词:职业教育定位发展

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办学体制的定位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知识结构和学习成果评估方法,以就业为导向配置教学资源。

(2)教学组织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要改变普通高等教育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探索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学校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隶属普通高等教育,属于独立的职业型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其生源可以是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也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定位于职业型教育依据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类将专科教育划为第三级教育的第一阶段,高职是专科教育的一个分枝,培养方向以有针对性就业为导向。针对不同生源状况设计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过渡课程,一般要求在入学前完成(因其不属第三级课程),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也可以在入学后的短时间内补上。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阶段就要强调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入学条件,然后再实施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计划,才能有效地保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口阶段达到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中间技术型人才规格。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将高职教育年限调整为高中毕业生3年,初中毕业生5年。

3、师资队伍建设定位

(1)现有教师在职培训。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若抽调教师离岗培训,将加大日常教学压力。可行的办法是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进行在职培训,这既能达到培养师资、满足教学需要的目的,又能缓解日常教学师资不足的压力。

(2)根据需求引进人才。组织院校内部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适时引进外部人才。搞清楚本院校哪些专业的教师通过内部培训可以满足需要,哪些专业必须从外部引进人才才能满足需求;哪些专业发展潜力较大,需要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储备等,这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人才招聘要遵循年龄优势、经验优势、德才优势并举的原则。

4、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1)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之上

2)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

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定位的认识

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培养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培养的人才与普高的差别属于类型不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

型、管理型人才;普高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不存在等级的差别。社会上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不如意、事业发展受阻的大有人在。这里存在层次与质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同层次人才就业的层次和期望也不同,就业竞争实际是同层次人才间的竞争。无论哪个层次的人,只要位其优秀,总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受到社会的重用,成败取决于是否是一个最好的你。也就是说,“白领”与“蓝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成材途径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有自己某方面的智能优势,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2、健全办学理论,拓展办学空间

(1)健全教育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类型,其生命力全在于特色和质量,而形成特色、办出质量,就要在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定位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上不盲从于普通高教,牢牢掌握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优势,站稳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的主阵地,在高新技术与社会经济间架起直通桥梁。

3、创新观念,超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难的抉择

随着终身教育的观念愈来愈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应选择专业特色突出,职业定向明显的课程设置模式。须知,任何一个教育阶段的知识积压和生产过剩都是等同的,都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浪费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当然要与终身教育的精神实质保持一致。1996 年,原国家教委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 1 ∶ 1。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二者的矛盾,但要从根本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还应在观念上有以下创新:)将二者统一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目的是结合灵活、多变、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全面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有意识强调和贯彻素质教育,将看似矛盾、两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灵活结合,发挥互补作用。)将二者统一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创新教育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应放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的探讨,将各自特长发挥出来,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创建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既发挥培养“逻辑——演绎”能力为特点的理论教学特长,又能兼顾培养“实践——探索”能

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二者互不偏废。

4、健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支解。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尝试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做到每学期都开设公共课、专业课和技术实习课。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首先应处理好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公共文化课,不同的专业公共文化课也各有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未来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础。例如,围绕专业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交际实务、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说话艺术等,既与课程专业相联系,又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弱化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的重点部分综合到专业课的内容中,这不仅仅表现为增加专业课时,而且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专业课组合更加优化。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基础课程包括旅游经济、会计学、财务学等,可将三者合并,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总称旅游经济学。分一、二、三部分并分散到第二、三、四学期,难度由浅渐深,以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再次,将实习课分散,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同时也不至于造成最后一学期“放羊”式的实习和造成实习效果不理想。)专业课程力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点,适当综合化。传统学科的专业课程是以学科性为设置原则设置的,教材几十年未做大的改动,学科分支较细,课程时有交叉,教材偏难、偏深、偏细,难于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适于高职教育需要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教材并不多见,这在客观上给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难度。这也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不断总结、编写、完善本专业教材的艰巨任务。

高职教材应以突出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对内在联系较紧密,知识点交叉较多的课程可以适当综合成一门课程。例如,我院建工系建筑工程专业将同属于力学范畴,课程知识点交叉较多的三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建筑力学)综合成一门建筑力学;将内在联系紧密的建筑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概预算原理合并成应用性较强,社会需求面广的建筑工程预算原理和电算化。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材和传统的教材相

比,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了,更加适合高职专业特色,值得推广。)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目标,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选修课程可分为专业性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专业性选修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内容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性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对选修课程的考核实行学分制,学生除完成必修课程任务外,还应完成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才能毕业

4、顺应地方经济发展 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导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⑴地方产业结构主要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国家宏观布局形成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有不同的需求。现在地方产业结构呈集群式发展态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构成了不同的专业人才需求链,对其他专业人才形成排斥。⑵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外源型模式要求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要与国际接轨;以经济内生增长为主的内源型模式则要求职业技术人才与本土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高职教育发展的学科体系不宜大而全,而要小而精,顺应地方经济,快速前瞻发展。

三、关于土建类高等职业的教育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能为每一个职业岗位或职业项目设置相应的专业,而土建类相关专业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只能坚持宽窄并举的原则,以职业群、岗位群来设置相对较宽的专业。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在企业很难完成对学生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训练;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远未形成;主管部门或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土建类专业再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严重问题。课程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以后的此类专业中要尤其重视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分类、课程模式等;同时,也要在师资等方面加强建设与维护。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建设的阶段,无论一般院校还是示范院校,都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1)浅谈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陆计明《对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

(3)《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4)左家奇《“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解读文章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解读文章

(一)《光明日报》:高职教育:如何创新发展?

(二)《中国教育报》:行动计划开启高职教育发展新时代

(三)《中国教育报》:以系统创新驱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四)《中国教育报》:将高职院校建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资源集聚地

(五)《中国教育报》:创新发展重建设 行动方案抓落实

(六)《中国教育报》: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七)《中国教育报》: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八)《中国教育报》:找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路径

(九)《中国教育报》:以制度建设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环境

(十)《中国教育报》: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主体责任须落实

(十一)《中国教育报》:产业升级需要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十二)《中国教育报》: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

(十三)《中国教育报》:把创新发展的基点落到学生身上

(十四)《中国教育报》: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人的升级

(十五)《中国教育报》:用人才培养状态大数据诊断和改进教学(十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准确把握和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十七)《光明日报》:高职创新发展再开新局

(一)高职教育:如何创新发展? 【《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4日第14版】

作者:高志研(教育部职成司)

编者按

终于,教育部正式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这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界发展的路线图。对于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深入推进改革发展,意义重大。今天,我们编发此稿,就是希望激发高职教育领域的思考、认识和行动,理解和实施《行动计划》,为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发出先声。

日前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紧扣住了目前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困难挑战,规划设计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任务项目,从战略高度来理解,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词:挑战、行动、跨越。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发展至少面临八个方面的现实挑战。

顶层设计初具雏形,如何落细落小落实。2014年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已初具雏形。要切实推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决定》规定的各项政策、标准、任务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落地生根、发挥作用,建章立制、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必须转入落细落小落实的新阶段。

规模扩张已达极限,如何强化内涵建设。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决定后,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0年以来,高职教育规模基本稳定,年招生数在320万人、在校生数在980万人、校均规模在6000人左右窄幅震荡。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跨过规模扩张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以强化内涵建设为主要任务的新征程。

考试招生不断变革,如何应对生源多样。据统计,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达到151万,占高职招生计划总量的45%。《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明确提出,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类型呈现多样化、多元化趋势,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自主办学逐步扩大,如何强化科学管理。《决定》明确要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推行管办评分离、强化督导评估。这是一种“政府指路学校走”的新模式。高职院校要用好办学自主权,迎接新型管理模式挑战,必须强调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校际竞争日益激烈,如何突出质量特色。高职院校需要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自身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特色化发展,在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应用技术协同创新等领域打造“人无我有”办学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必须突出质量和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如何应对形势变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的同时,也促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要有效应对,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与学的双重改革。

多元主体参与办学,如何深化多方合作。在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深化多方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建设还不成熟;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等。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合作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

财税体制深化改革,如何强化省级统筹。省级政府承担统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职责,如何准确定位中央与省级职责分工,切实发挥省级统筹作用,如何引导已拨付的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使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全面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直面并要切实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要落实行动

坚持问题导向,《行动计划》可分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5部分32条。为有效推动落实落地,文本后附加“任务、项目一览表”,将主要内容细化为6

5项任务和22个项目,各地可结合实际需要“认领”不同的任务和项目。教育部将本着“有预算支持的优先、实施方案可操作性强的优先、预期成果量化程度高的优先”原则,在总体规模内择优安排各地承担任务与项目,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项目过程管理、监控与绩效评价。

《行动计划》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从教育部、教育厅到院校整个高职战线的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包括:

打造优质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一是以优势学校建设引领高职教育整体发展。优势学校与已经建设的示范(骨干)校相比要求更高,要求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在技术创新、杰出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二是以骨干专业(群)建设推动院校内涵发展。国家级的骨干专业建设将优先在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中遴选,引导高职院校整体提升专业水平,服务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升技术协同创新水平。

做大优质教学资源。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行动计划》主要通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两个国家级项目带动和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力争经过三年建设,为实现《决定》“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到2018年,规划在建及验收国家级项目达到100个左右,并带动不少于200个省级资源库和数百个校级资源库建设,基本形成三级资源库建设体系。

完善高职教育结构。目前,高职教育结构的国家层面设计基本成形。在这一框架体系下,《行动计划》强调:一是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二是持续缩减本科高校举办就业率(不含升学)低的高职教育规模,鼓励各有所专、错位发展,保留专科高职发展空间;三是开展设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可行性研究。《行动计划》提出了“接续培养制度”概念——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应届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制度,并从标准体系制定、专业设置与目录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对完善接续培养制度提出具体要求。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一是通过探索高职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二是为各种所有制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供更多机会,优势互补、汇集资源;三是优化公办职业教育资源、增强公办高职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新鲜事物,“混合所有制”需要整个高职界在现有政策框架内不断探索,以成功经验带动整体发展。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行动计划》明确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修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促进高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产业发展、职业变化更加吻合。二是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诊断改进制度。三是完善质量报告制度。在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

提升院校治理能力。《行动计划》以高职院校章程建设为统领,明确要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而着力点有三: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和董事会,发挥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作用;发挥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提高资源保障水平。鉴于部分地区特别是地市主办的高职院校经费保障水平仍然较低,《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各地应引导激励行政区域内各地市级政府(单位)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生均拨款制度要覆盖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而兼职教师应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并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行动计划》强调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组织保障合力,落实相关主体共同参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责任。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行动计划》要求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要求,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增强中国影响和彰显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广泛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发出职业教育的“中国声音”;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诸多薄弱环节和难点,尤其是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高职教育基础能力薄弱,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行动计划》强调以“科学规划”、“立足当地”、“对口支援”、“综合改革”支援困难地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和培养水平。

增强技术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社会服务的技术附加值,对改善高职教育弱势地位、提升社会影响、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014年,高职院校科

研和技术服务收入达26亿元,校均210万元,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有近60所学校。《行动计划》提出,要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配合“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实现全新的跨越

《行动计划》描绘了今后三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蓝图,需要高职界凝聚共识,积极行动,形成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合力。未来几年,高职教育战线要以贯彻落实《行动计划》要求为工作主线,切实推动高职教育在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办学状态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呈现全新发展面貌,实现全新的跨越。

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转向院校自主。《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要求,明确了诸多保障院校自主权的政策举措。各项任务和项目并不强制承担,而是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自愿提出自主安排。广大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切实体现改革创新的主体作用,实现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向院校自主的转变。

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随着《行动计划》实施,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发展模式的变化,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改革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来,向内挖潜,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办学状态:从相对封闭转向全面开放。《行动计划》要求高职教育继续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面向社会构建开放的办学体系,面向行业企业建立开放合作的机制,面向多样化生源实行开放性教学,面向终身学习需求建立开放性的学分积累、认定与转换机制,通过开放办学及时应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价内容:从硬件指标转向内涵指标。评估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行动计划》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关注软实力的内在提升,重在引导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职院校要健全内部质量评价保证机制,实施对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实现自我及时诊断、随时改进。

教师队伍:从学历职称转向双师结构。《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强高职双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措施,支持高职院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双师素质,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

社会服务:从教学培训为主转向教学培训与应用研发并重。目前,高职院校获取的技术服务性收入超过26亿元,但主要停留于教学培训层面。《行动计划》强调院校要做到教学培训与技术研发并重,建立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通过技术研发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服务的层次。而各行业企业要成为学生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场所、教师双师素质锻造和科研的平台、校企合作和生产服务的基地,成为教师在技术研发方面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更高起点的发展新阶段,随着《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高职教育必将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激发发展活动,提高发展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行动计划开启高职教育发展新时代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一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12日第9版】

作者:马树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上海高职教

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教育部日前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五大行动,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新时代。

行动基础:示范校建设形成创新发展共识

过去10年,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10年,是奠定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重要基础的10年。2005年国务院提出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联袂发布,明确要求示范项目建设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注重建设、注重改革、注重行动、注重绩效,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重要经验。2010年启动的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更是将示范项目建设中发现的体制机制、环境政策、教师资源和服务能力等制约因素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方面,丰富了示范建设项目的内涵,增强了引领和辐射功能。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共识,强化了政策导向,助推一批优秀高职院校成为“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显示出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机。

示范高职项目建设10年已经过去,面对新时期新要求,《行动计划》将“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作为行动方向,要求以示范引领整体发展,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校对地方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行动方向: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行动计划》提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开展优质学校建设。

这一重要行动,将在10个方面突显优质:一是优质的毕业生竞争力,这是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毕业生发展竞争力;二是优质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反映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三是优质的服务地方和服务行业的能力,体现高职教育服务发展的办学方向,也是高职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标志;四是优质的办学和教学资源条件,直接展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实力,也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基础条件;五是优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这次《行动计划》将“改进高职教师管理”作为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行动,鼓励高职院校制定和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将“一批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制定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作为第55项任务,就是明确的指向;六是优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这是让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前提,是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地的重要行动;七是优质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水平,以体现《行动计划》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作为增强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指标,提高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能力;八是优质的协同创新能力,重点面向区域需要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行动计划》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500个左右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创新发展的平台;九是优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面对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不再局限于引进和借鉴国外

经验,更注重在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中发挥重要作用;十是优质的社会认可水平,基于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更需要得到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行动举措:高职质量整体提升阶段的新任务

面对未来,《行动计划》将高职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作为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65个工作任务和22个建设项目,为推动高职教育“十三五”期间的改革发展和提升整体质量明确了工作重点、明确了责任单位、明确了时间节点,既有感召力,又有可操作和可监测性,形成一系列亮点,使高职教育更具特色。

《行动计划》强调整体提升,将提高区域高职教育的均衡度作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行动计划的重要落脚点,强化院校布局优势,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利用信息化提升,将“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作为高职教育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重要行动;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将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作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任务;重视社会形象提升,将完善质量年报制度作为“完善质量保障制度”行动的重要举措;强化举办方责任,将建立诊断改进机制作为完善质量保障制度的重中之重。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明确部署,《行动计划》则是指导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开启新行程的路线图。“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三年行动仅仅是个开始。我们期待下一步的任务和项目能够得到有序、协调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高职教育发展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三)以系统创新驱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二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19日第9版】 作者:王世斌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等形势,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下,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但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不久前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直面教育结构和办学类型转变、学校章程和内部治理结构等高等职业教育深层次问题,确立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为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了发展指南和工作路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政府的政策扶持、统筹协调和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落实生均拨款政策,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要求生均拨款制度应当覆盖本地区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学费收入必须优先保证基本教学支出,保障基本办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支撑院校综合改革。提出2017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的刚性要求,确保高职院校能开得起机器、用得起材料、走得出校门,实现可持续发展。

行动计划要求地方政府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制定支持政策和购买社会服务时,需要将企业举办的公办性质高职院校与其他公办院校同等对待;探索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和要素参与高职院校改革,增强办学活力。行动计划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行动计划加强了国家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引导和协调作用,建立和定型东中西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东中部地区高职院校通过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对口支援西部职业院校。行动计划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鼓励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加强政策对话,发出职业教育的“中国声音”,同时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扩大“中国影响”和彰显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

二是生源更加多元和合理,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将进一步提高。

职业教育的学历瓶颈影响了青少年学生选择和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制约了中高职毕业生的上升通道和职业选择,无法满足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成长的需求。在推动中国企业和技术产品走出去的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本土人才培养也遇到了层次瓶颈。因此,招生制度改革无疑是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行动计划强调健全和规范“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学校在招生中采用多元综合评价形式,逐步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接续与贯通,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多种选择。此举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和外在需求。

行动计划力求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健全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强化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导作用,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推动产学结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设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力图解决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出口”和“跨界”等问题。行动计划还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搭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平台,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行动计划落实了职业教育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责任担当。对于职业精神培养重要环节的道德教育,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等,实现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同步提升和协调发展。行动计划强化和凸显了高职院校在传承和保护工业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方面的职责和地位,要求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是高职教育更加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能力将得到更大提升。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今天的确遇到了挑战,而且无一不是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行动计划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管理重心下移,值得注意的三大关键词是:“治理”“体系”和“标准”。具体指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

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制定高职院校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教师资格标准、绩效评价标准等。

行动计划中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引领性的工作是要完成高职院校章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章程的制定要求学校从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出发,在客观全面梳理学校历史的基础上,凝练学院文化;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需求的背景和全球教育视野下,审视学校的现状和实际,规划和制定学校的愿景和目标;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明晰和界定学校内部各组织和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适合于本校发展的治理结构和体系。

人事制度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行动计划要求根据教师岗位性质,推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以此提高双师素质和改善双师结构,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为促进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行动计划给出的抓手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和诊断改进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院校自觉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治理体系。行动计划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挖掘,了解和预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及趋势,提升高职教育宏观管理能力,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供决策依据,有效满足政府、学校、社会公众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相信在全社会将进一步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进而实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一核心目标。

(四)将高职院校建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资源集聚地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三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6日第9版】 作者:朱厚望(湖南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行动计划对高职院校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首次明确提出将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积累在服务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专业对接产业,夯实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基础。

把高职院校建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资源集聚地,专业与产业对接是基础。一是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对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产业,优化专业结构,明确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调整服务面向以及专业建设方向,实现专业体系的重构。二是要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行业产业发展要求,及时撤销与区域经济及产业对接不紧密专业,新增产业发展急需专业,确保专业与产业升级同步协调。三是要推进专业集群化发展,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集群,并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为引领,辐射带动群内其他专业发展,实现专业的集聚效应和产业链的全覆盖。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之后,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使教学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为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为行业企业在职员工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终身学习与培训服务。

深化校企合作,丰富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实践形式。

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不仅能够将学校打造成资源集聚地,为技术技能积累提供创新驱动的平台,还将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和服务企业发展。一是“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针对校企合作缺乏桥梁问题,行动计划强调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支持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应采取积极能动的行为去全力促成,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学校还要站在服务产业发展的高度,专注并致力于技术技能的传承和应用,育人与技术服务并重,推动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和制度的构建。二是“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多方的技术联盟,混合制二级学院则是多方产权混合,校企合作共建,从而使校企以更加紧密的合作实体方式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以混合制二级学院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切入点,使我国民间师徒传授式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与高等教育接轨,将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如此奠定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发展基础。三是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当前高职院校缺乏技能大师,学校应在政策大力支持下,主动与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公认的高水平能工巧匠合作,建立股份制大师工作室,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四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等职业院校等,围绕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牵头组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员互聘、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创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行动计划为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指明了方向。一是推动政行企校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地方政府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行业开发现代学徒制的各类标准,企业探索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运作方式和支持措施,学校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二是发挥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的主体作用。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主体为学校和企业,责任主体也应转变成学校和企业,让企业承担育人的责任、风险和义务。三是高职院校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从企业中招生。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参与学校招生,赋予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单独招生自主权,并规定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对象可以是企业员工。四是技术兵种与高职院校联合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将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纳入现代学徒制培养范畴,军地共同参与士官招生育人的全过程,促进军民融合、协同育人的深度发展。

加强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深化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内涵。

行动计划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变化和建设任务要求,贯彻“创新驱动”要义,提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以及“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为深化技术技能积累内涵,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

指明行动方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传播与实践现有应用技术的同时,加强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担负起技术创新的责任。要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科研定位,将自身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主动参与区域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甚至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规划、技术评价,将校企合作的范围从人才共育拓展到技术共研,真正使自身成为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底蕴。

当前,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匠和技术工人,更需要工业精神的弘扬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行动计划把“技艺传承创新”作为深化校企合作发展、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活动的核心内容,把“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与工艺”作为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技术技能积累不仅仅是工艺技术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累,有文化、有深度的技术才会更有生命力。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文化传承创新这一基本职能的发挥中彰显“专注、执著、向善”的工业精神,注重与产业、行业、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与衔接,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备精益求精、专心敬业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把“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提高育人水平,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切实推动技术技能积累。

(五)创新发展重建设 行动方案抓落实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四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3日第9版】 作者:李进(上海杉达学院校长、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

教育部日前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动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治理水平,增强引领作用。对于行动计划,我们可以从建设高度、核心要素、实施节点三个方面深入理解和贯彻实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设高度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提升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水平,落实职教战略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充分体现了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深入实施综合改革、全面服务国家战略的建设高度。

首先,从行动计划的目标看,有四个重要指向,即体系结构更加合理、服务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教育发展质量持续提升。通过几年建设,在国内教育舞台上,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将更加凸显,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院校治理能力明显改善,产教融合成效更加明显,国家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初步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制基本形成,对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持续扩大,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

其次,从行动计划的任务看,五项任务既有中国特色,又具国际视野,其中有许多提法值得特别关注,比如:在“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任务中提到,要构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在“增强院校办学活力”任务中提到,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在“加强技术技能积累”任务中提出,将高职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在“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任务中提到,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在“提升思想政

治教育质量”的任务中提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等。

再其次,从行动计划的保障措施看,既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制度保障和社会责任,又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治理理念和治理举措;既强调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并逐级落实责任,又强调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内化为责任主体的主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体现出治理现代化的较高境界。

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

目标和任务明确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组织实施。行动计划提出了“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即政府推动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相结合,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涵盖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五个基本要素——教育定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治理水平、政策环境,核心是协同创新和机制突破。

一要明确创新发展的目标。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总目标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合理版图,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与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机融合并协同发展,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要明确创新发展的内涵。要在行动计划的实践中,形成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改革创新的经验。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研发,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创新,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

三要明确创新发展的路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要列入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规划中,融入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整体步骤中,教育与社会各界形成推进创新发展的共同主体。政府依法统筹发展,院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同时,坚持高职示范引领的发展路径,形成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特色发展、中高职和中本贯通试点发展的格局,推进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四要明确创新发展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也要落实到人,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高职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德育工作,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实现这一类型人才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节点

如何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意图转换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模式,转换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以及第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及教师去实践探索,行动计划是指导和推进高职教育下一阶段创新发展的路线图。

首先,要加强战略定力。行动计划是一个完整的阶段工作,蕴含着国家战略、区域战略、集团战略、企业战略、学校战略等,并以共同的战略目标作为统领。在落实过程中,追求战略目标的坚定、实施战略任务的坚决和选择战略路径的坚持必须贯穿始终。

其次,要加强治理能力。行动计划列出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任务与实施项目细化一览表,共65项工作任务与22个实施项目,从工作任务、负责单位及协调配合部门、时间进度三个维度进行了分解落实。这一行动方式,以目标引领和精神感召协调各方力量,汇聚多元主体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任务,先行先试,调动各方积极性逐项落实到位,形成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格局,体现出高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再次,要加强协同合力。行动计划以指导思想的价值目标和行动计划的成效目标,展现出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高职教育示范引领的拉动作用,必将唤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热情和对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期盼,进而形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协同创新,突破部门利益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短缺,形成发展动力,共同完成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设任务。

(六)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五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0日第9版】

作者:董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

未来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是“实践性、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而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不久前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中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课程培养模式,将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落实行动计划的要求。

一要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改变当前高职教育课程的工具性倾向,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关注人的价值存在,实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和精神性相统一。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课与文化艺术类课程的融合,综合考虑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课程目标,在每个环节融入职业精神元素的培育。要保障“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的要求,拓宽专业课平台,同时搭建类型和形式多样的满足学生发展的公共选修课平台,注重在各类课程平台融入职业精神元素,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又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职业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教学内容,创新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和方式,探讨有效的考试考核方式。通过教学和引导,使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职业精神核心修炼的内容,明确职业精神的特质,提高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主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二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强调企业经历的纳入。

职业精神的培育师资是关键。要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精神,应建立起一支具有丰富企业经历、能够彰显企业元素的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营造逼真的职场环境,在学训过程中不断地积淀和熏陶。要建立高职教师轮训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并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要将“教学做一体”理念落实到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中。

首先,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岗位职业活动中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其次,贯穿专业教学,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精神培养体系,将职业精神养成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培养内容,尤其是职业精神的全程渗透、技术要素的有机融合。同时,还要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第二课堂”形式的职业活动来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四要将强化生产性实训体现在校内实训中。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深度的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校内实训教学中,学生感受到的是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使用的是与生产一线相接轨的实训设备,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会对学生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并促进职业素养全面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中企业技术的融入以及企业化管理,会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促进职业精神要素的养成。

五要将企业制度文化应用到顶岗实习中。

通过校外顶岗实习,使学生在顶岗中了解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学会遵守相关的职业规范,懂得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真正实现校企对接,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要严格按照顶岗实习企业的相关规范进行管理,严格实行考勤和员工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要对学生的顶岗实习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把握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的养成。通过体验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经历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身份、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领悟出职业精神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

六要将行业和企业文化融合在学校和专业文化营造中。

营造体现行业和企业元素的学校和专业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将职业文化建设中隐性资源(精神层面的氛围)和显性资源(物质层面的设施)进行有效结合,提升校内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如通过专题报告、简报板报、创新创业大赛、文化艺术节、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创建各种学习型、创新型社团。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素养。社会实践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宽阔的渠道,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成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强、自立意识,培养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这种职业指向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坚持“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兼顾”的理念,也就是让受教育者既要具有所从事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要具有所从事职业特有的职业精神,从而为毕业生实现就业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七)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六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7日第9版】 作者:李洪渠(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是高职战线贯彻落实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面向“十三五”改革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必须精准领会其要旨,明确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创新发展是新常态下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时代呼唤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职业教育,必须主动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创新将办学要素重新组合,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高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的人力资源保障水平。高职教育是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必须更加自觉地担当起引领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的能力。

问题倒逼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在经历了近20年以追求快速和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之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尴尬。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生源市场逐年萎缩,部分省市、少数院校出现“生源荒”;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相对封闭、滞后,管理水平较低;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单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等。改变这一现状,因循守旧没有出路。以创新推动高职教育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才成功的大门,升级职业教育价值创造功能的迫切要求。

创新发展的“引线”是质量,导向是服务能力

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中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职业院校的立校之本。行动计

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高职教育的“病灶”开方,将提高质量放在了突出位置。通观行动计划全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质量持续提高”成为贯穿始终的鲜明的主线,“质量”一词当仁不让,成为出现频度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几乎可以说,行动计划不仅是行动路线图,更是质量宣言书。这对于指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无疑将起到及时、强大的导向作用。

贯彻落实行动计划设定的各项任务,高职院校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首要和核心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内涵式发展,实现自身由内而外的全面升级,实现从“做大”到“做精”的华丽转身,全面提升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发展,结合实际抓落实

行动计划犹如一幅高清“全景图”,清晰地界定了国家、社会、行业组织和高职院校在协同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中的任务。那么,高职院校如何立足区域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落实呢?这就提出了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问题。

着力点一: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提升社会贡献力。行动计划将“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优质专科高职院校要“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将“社会贡献”和政府规划、办学质量一起,作为激励和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依据。行动计划对“贡献”的关切,理应引起高职院校足够重视并加以深入解读。

着力点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全面质量观。行动计划对质量的关注无以复加,这一顶层设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落地”,首先需要的仍然是观念的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无疑是衡量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准,高职院校必须贯彻全面质量观,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都有必须的增量,不带着明显的缺项进入社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突出“职”的特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高”的追求,凝练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落实全面质量观,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着力点三:创新合作发展机制,推进校企一体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基石,离开这一基础平台,职业人才的成长就只能是缘木求鱼。行动计划从优化政策环境、创新实现形式等方面对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促进产教融合发展设计了明确而具体的路径、任务。如研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等。

着力点四:创新师资建设途径,促进教师“双师”化。行动计划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进教师管理”两个方面明确了今后三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及要求。对高职院校来说,既有可喜的机遇,也面临刚性的指标要求和现实挑战。机遇在于获得了源头参与和自主管理的机会,挑战则在于兼职教师的建设管理。囿于人事管理权限等,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堪称高职院校的隐痛:少不了、难管好,这急切呼唤高职院校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也寄望于校企合作促进政策尽快出台。

着力点五: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积极拥抱信息化。信息化的巨浪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迅猛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高职院校唯有主动张开双臂紧拥信息化,抓紧抓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升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等,获得与时代共舞的资格,赢得后发先至的机会。

(八)找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路径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七 【《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24日】 作者:崔岩(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近期发展描绘了路线图和时间表,这也是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书、军令状。

高职院校的最终“产品”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就业成长的竞争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如何在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进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行动计划指明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路径。

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水平。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改革成本,要有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行动计划在“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政府应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该制度应“覆盖本地区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到2017年,“本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000元”。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大经费统筹力度,依法制定并落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还应加快高职院校用人机制改革,扩大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高职院校依法制定大学章程,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和社区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依法管理学校,独立运营学校,减少行政干预;建立企业技术人员与高职院校教师相互兼职制度,优化师资队伍;加快高等职业院校用人机制改革;扩大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

建立和创新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高职教育定位,把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等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目标,把服务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作为使命。

大力开展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构建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层次的立交桥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制定和完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积极鼓励企业管理者参与到高职院校技术

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控制过程,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就业满意度,增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贯穿于教学、实训、实习和实践全过程。促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导向等教学模式成熟,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授权、委托等购买服务的形式,明确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责任,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坚持以育人为目标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弱化学历证书的社会效应。建立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培养机制,促进校企一体化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衔接体系,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进步等企业和社会需求,联合就业需求单位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衔接,同时贯通中职和高职教育以及本科职业教育等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内容等方面的衔接。“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科学提升人文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贯穿于终身教育中。

行动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解决显性的现实问题,更要积极探索解决制约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隐性的、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因此要妥善处理和把握好各种关系。首先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一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有明确的数量要求;另一方面,也突出强调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发展规模与内涵效益、硬件与软件相统一,做到统筹兼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有效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其次是创新与传承的关系。行动计划是在继承以前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等高职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继承我国高职教育十余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展开的,里面有很多创新的部分。在创新发展高职教育进程中,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在高职教育的改革攻坚期,深入开展战略思考,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个环节,全面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再其次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行动计划虽然定期为2015年至2018年,但其着眼点却是推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大跃进”“一阵风”的做法。

同时,对于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特别是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也不宜狭窄化或局限在财政投入上,简单地将发展高职教育等同于由政府投钱创建一批专业、一批基地,或出台几个文件、制度,从而忽视了高职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因此,实施行动计划既应立足现实,应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应放眼长远,积极探索和创新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内涵提升等深层次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有效推进高职教育综合改革。

(九)以制度建设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环境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八 【《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5日】 作者:张慧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部日前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该行动计划目标明确、举措有力、保障到位,是我国未来三年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和行动方案。通观整个行动计划,制度建设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关键所在。如何通过具体的制度建设理顺高职教育各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础。

以规范性制度推动高职教育有序运行

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是建立秩序的前提和基础。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教办学标准。行动计划提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建设,由教育部协调相关部门牵头制定有关国家标准的规范性文件,推进实施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包括学校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双师型”教师标准、教师绩效评价标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等。明确和完善这些制度性标准,将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和目标。

二是办学管理规章。为了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规范高职院校办学运行机制和治理结构,行动计划还为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设计了一整套的制度构架,除了“职业教育条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方案与管理办法”等已确定名称的规章制度之外,还要加强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教师人事管理、职业教育接续培养、职业教育学位、激励导向的收入分配与表彰奖励等制度建设,涉及办学的方方面面。

三是经费保障制度。办学经费是高职院校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行动计划要求各地构建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做到生均拨款制度对所有公办高职院校全覆盖,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支撑院校综合改革。而举办高职院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制定落实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同时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学费收入则必须优先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方面的支出。

以激励性制度保障高职教育有效实施

制度能在何种程度上发挥实效,关键在于激励效应如何。行动计划专门推出了相关的激励性制度。

一是质量年报制度。完善和巩固学校、省和国家三个层面的报告制度,行动计划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专科高职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发布质量报告,并支持第三方撰写发布国家高职教育质量报告;二是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三是依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逐步使其在质量报告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质量报告和评估结果,将作为政府对公办高职院校行政决策及民办高职院校“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

二是诊断改进制度。教育部牵头研究制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诊断和改进的制度方案,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实施,并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特点,确定诊改工作的重点和进度。也可以依托行业制定相关专业的具体诊改方案,开展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工作诊改试点,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

让制度红利在高职教育领域不断凸显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供给和变迁来挖掘增长潜力的过程,可以说是制度红利的职教版,因此,制度建设才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最主要的路径。那么,怎样才能让制度红利在高职教育领域中不断凸显呢?应该确立三个方面的理念:

一是路径依赖与变革创新相结合。一项好的制度,既不能恋恋不忘原有的规则,变得固步自封而裹足不前,也不可完全脱离过去的路径,一味求新求异而面目全非。历史不能抛弃,现在的制度肯定是有赖于过去制度的演进,要“摸着石头过河”,否则很可能会受到硬性或软性的抵触而难以产生实效。另一方面,推出新的制度就是一种对过去的割裂,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前行。行动计划中各项具体制度的出台,要注意把握新旧制度变迁的“度”,注重制度的延续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结合。

二是制度的制定要遵循民主之路。某项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通常是社会成员或利益相关方相互博弈的过程。仅凭少数人或少数群体的主观臆断,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果一项制度是大多数人选择的结果,必然会由于其认同的广泛性而得以自我强

化,从而更加具有认可度和执行力。因此,行动计划的各项制度在制定过程中,要引导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相关院校乃至广大师生、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三是制度的执行比制定更为重要。一项制度的出台或许不易,但制度的执行比制定可能更为艰辛。制度的执行既需要机构、人员、经费、机制等一系列保障,更需要制度文化的长期建设,让遵守制度成为一种习惯。而当前能否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对制度的执行尤为关键。为此,行动计划明确教育部协调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省级政府是实施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各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落实任务。同时,通过强化管理督查、营造良好环境,并附列“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项目一览表”,保证行动计划的有序推进。

(十)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主体责任须落实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九 【《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12日】 作者:袁洪志(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对创新发展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责任清单,其中关注最多的是高职教育质量问题(“质量”一词共出现40次)。建立制度,帮助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

适应管办评分离,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证新体系

随着教育领域的开放性逐步增强,第三方评估的需求日益凸显,管办评分离成为必然。正确处理管办评关系的实质就是要正确定位政府、学校和社会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格局,形成教育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相互区别、相互协调并且相互制约的良性互动机制。

“管”,政府依法履职,提高教育督导实效。把教育评估从政府管理职能当中分离出去,并不是说政府不再有评估教育的需求,而是“管”“评”两者由行政附属关系走向具备法律效力的契约关系,政府的职能由“评估评价”向“教育督导”转变。新体系下,政府发挥教育督导功能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成立各级各类的教育督导队伍实施督导和评估监测,其结果向社会发布,限期复查,依法奖惩。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将委托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之列。三是建立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职质量报告制度。

“办”,学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教育质量自主保证。院校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才能实现教育质量自主保证。完善的院校治理结构必须包含以下三个要件:一是符合学校要求,具有前瞻性、规范性和可控性的学校章程;二是具有决策力、执行力的高效决策层;三是社会群体广泛参与的非官方机构,如校级学术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办学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听取多方意见,形成常态化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评”,社会广泛参与,丰富教育评价内容。社会广泛参与教育评价有三种途径:一是作为教育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与学校相关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学校组建的各种理事会、委员会等非行政机

构,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课程标准修订和专业设置等具体教育活动。二是具有教育评价资质的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接受政府或学校委托,对学校教育开展评价。三是新闻媒体等以排行榜形式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目前此种评价方式还主要集中在国内一流大学上,但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有高职院校排行榜,通过学校声誉来影响学校资源的获取。

建立诊改制度,发挥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

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一方面是配合实施“管评办分离”和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更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主保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院校诊改制度具有自主性、常态化、实时性、动态性、引导性等特征。诊改的主体是质量的直接创造者,包括管理方、举办方、实施方与成才方;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是构建质量保证社会共治机制,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开展诊改的主要依据是来自于源头的实时数据与信息,同时吸收其他各方的诊断意见与知识成果,标准是开放的、动态的,没有起讫时间限制,注重的是过程。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改工作,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学校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落实主体责任,以创新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抓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确立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办学定位与质量目标。二要把质量提升作为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各主体单位追求质量提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保证的质量文化,使质量保证成为各主体单位的自觉行动。三要构建完备的专业、课程、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后勤服务等质量标准,并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多元诊断的方式,及时发现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教师、管理者的成长发展。四要重视改进,横向部门之间和纵向层次之间形成质量环,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提高诊改工作的有效性,使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开展教学诊改,高职院校要明确四项工作重点

一要加强质量保证机构和队伍建设。学校要建立一支承担运行、监控、改进等任务,人员配备齐全的专兼职质量保证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与考核,把握质量保证目标,掌握各类质量标准,开展各项质量评价,提出质量保证的改进举措。

二要完善质量保证标准和制度体系。学校和院系要依据区域或行业要求,形成完整、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包含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开放多元的质量保证制度,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诊断,推动质量保证工作持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要加强质量保证的规划落实与资源统筹。依据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制订诊改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以落实改进为重点,统筹经费投入与资源条件保障,优先保证高水平人才质量输出要求的教学条件、资源建设及其综合改革的需要。

四要建立质量保证信息发布与监控系统。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完善数据平台在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状态分析和监控功能,使之不仅能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还能满足查找问题与薄弱环节的需要,推动持续改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偏离设定的质量目标。

(十一)产业升级需要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十 【《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19日】 作者:俞仲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如果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是新时代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动员令和设计总图,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具体工作部署和施工总图。这是横跨三年的第一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行动计划部署了65项任务和22个具体项目。透过这些任务和项目,传递了一个强烈而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伴随着产业的升级,我国的高职教育要全面打造创新发展的升级版,实现华丽转身。这种华丽转身具体体现在八个方面:

在发展目标上实现华丽转身。发展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行动计划将高职教育目标与当今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的大背景紧密结合起来的表述是前所未有的,预示着要加大技术教育的分量,不仅要使学生适应今天的岗位、工种或职业所包含的技术要求,而且还要让他们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用明天的技术来武装今天的劳动者,使得这些90后的年轻人能够满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要求。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上述目标相比差距还很大,专业教学大体上还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简单化操作、浅内涵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中国制造要从合格制造向精品制造、优质制造的转变,中国的高职教育也必须完成从粗放、低端向精品高职和优质高职的上升过程,这是实现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整体上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培养规格上实现华丽转身。行动计划提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与过去单纯强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了明显的区别,这既是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核心指标,也是中、高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的核心指标,预示着职业技术教育将回归其本位。中职和高职虽然培养的都是技术技能人才,但是侧重点不一样。中职主要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即以熟练的动作技能培养为主要标志;而高职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即以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标志。如何使学生既具有熟练的技能,又具备技术应用、技术改良和技术革新的能力,将对现今各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服务面向上实现华丽转身。行动计划提出在服务我国的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同时,服务“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这是新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任务,预示着今后高职院校,尤其是优质的高职院校,要同时面对两种需求,国内的需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的需求;要培养既熟悉国内环境,又熟悉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的两用人才。这对现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在体系建设上实现华丽转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职教育实际上只是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代名词,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行动计划将创新现代职教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宣告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了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在内的完整板块,预示着中国高等教育版图重构工程再度启动。行动计划部署了中国职教从局部发展到整体发展、从个别成长到系统成长、从中低端形态向高端形态的上升的工作路径,这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由不完整向完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在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实现华丽转身。行动计划倡导打开闸门,采取混合所有制方式兴办职教,让更多社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预示着举办者主体多元化了,可以以独资、合资、合作形式来举办职业教育。由于高职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岗位,一头连着技术,因此产业或企业究竟是以主角还是配角的身份、以主动还是被动的姿态进入职教,既决定了职教的品质,又决定着职教的兴衰。实践证明,纯公活不起来,纯民大不起来,只有与企业行业“混”起来,才能使高职教育真正“火”起来。同时,办学者主体也多元化了,办学者可以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作为投入,享有与举办者同等的权利。行动计划使得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上有了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一批行业企业将作为举办者,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办学”,将产业的要素深入到高职院校骨髓里;一批高职教育的行家、专家将作为举办者,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家办学。这是高职教育在体制机制上转型升级的重要成果。

在引入创新教育方面实现华丽转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呼唤并倒逼着高职教育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行动计划的落实意味着创新教育将全面引入高职教育的每个专业、每门课程和每个项目。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实物的“灰领人才”,在新时期,这种转化不仅需要合格转化,而且需要优质转化和精细转化,更加需要创新转化。今天,创新教育不再只是一门课,也不是可实行、可不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是高职院校必备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在如何提升学生应用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方面实现华丽转身。在新时期,高职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是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的大批技术革新能手。

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即理论适用为度和适当强化技术基础的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以技术活动全过程为导向的关系;面向现实的实务教育和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的关系。这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华丽转身。当前,大数据时代除了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之外,对在这一大背景下的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高职院校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自觉地将“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转变成“互联网+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落实“互联网+专业”的理念将开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的新篇章,是贯彻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指标。

(十二)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十一 【《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26日】 作者:任占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为抓手,推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协同,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更加注重发挥职业院校改革创新主体作用,更加注重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兴办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推动地方政府履行统筹管理职责,更加注重职教国家制度和政策环境建设,合力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途径,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发展理念、专业建设、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进行不断建设和完善。其中,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逻辑起点。

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事关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抓好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本身是否合理、专业能否跟随产业发展而进行科学动态调整,是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逻辑起点。高职院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理念,健全专业跟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服务院校特色发展和整体战略规划实施。“有所为”就是不盲目追求综合化、不随意新设一时的所谓“热门专业”,而是要重心下移、对接地方,围绕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为内核的产业链,努力形成专业链(群),在一个或者多个专业群集成、放大,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需求的对接。“有所不为”就是要依据专业招生、就业及社会服务等因素,果断“关、停、并、转”处于产业发展衰退期、技术上没有升级换代可能性或者进口、出口两头不畅的专业,形成落后就自然淘汰的机制。

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合作,是教育与产业全面合作。高职院校要着力推进专业(群)层面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将开放合作育人平台建在专业(群)上,以专业(群)为基础单元,独立面向产业和行业、37

面向企业和职业、面向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扎根底层。专业(群)建设要重视市场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制订专业教学方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能力决定了一所学校履行自身社会角色定位的水平。针对目前高职师资队伍来源单

一、基础薄弱、层次不高等普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围绕“双师型”队伍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任与兼职相结合,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励机制、兼职教师有效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新模式,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求,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推动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多管齐下共同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升级。

重视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最后都应通过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反映在学生身上。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一项难度很高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推动教学信息、资源与行业企业一线“零距离”或“短距离”对接的课程与课堂教学发展,在课程、教材、数字化等资源建设上形成校企协同建设机制,建立行业企业资源引入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标准、改造流程和评价体系,真正使优质资源进入课堂;要积极吸收和运用现代化的知识传播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与学习方式相协调的协同变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远程互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生源类型多元化、入学渠道多样化的新学情,面向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退伍士兵、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等开发特性课程,分层实施课堂教学。

系统推进实训体系建设。随着实习实训在教学中比重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成为制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高职院校应以满足专业发展和教学要求为原则,通过经营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市场化手段,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互为补充、相对完备的实训体系,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工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用企业先进设备和产品装备学校、用企业先进技术和工艺武装教师、用企业先进文化和管

理教育学生、用企业家眼光和用人单位标准培养人才;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零距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教学课题与生产课题零距离。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由以市场换技术转变为以技术换市场的发展新阶段,大量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开拓了国际市场。高职院校要以优势专业为依托,强化专业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拓展国际视野,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数字化教育资源;探索实践与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本土化人才;联合开发与国际先进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建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

优化专业(群)资源配置方式。高职院校要注重把学校工作重心和资源配置集中到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凸显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健全专业评价机制,将专业招生的计划完成率、报到率、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兼职教师的授课比例,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生均仪器设备值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社会服务收入等作为效果评价、专业调整、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指标,引导优质资源向专业汇聚,支撑优势特色专业持续深化内涵建设。

(十三)把创新发展的基点落到学生身上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十二

【《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2日】

作者:周建松(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会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是继2006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和2010年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文件。如何贯彻落实好行动计划?笔者以为,无论怎样谈创新、怎么谋发展,都必须将基点放在学生身上,必须把学生即期的增值感和长期的发展力作为出发点和检测点。

创新发展必须回归高职教育的本质任务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在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的任务。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结构功能,如果培养到位,将因其人才的不可替代性而形成重要的结构质量。高职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其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较强发展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这类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性,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情怀、职业良心、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同时具有面向基层、从事基础岗位和基本业务的专业能力,这是我们必须厘清的命题和基本的思考。在这个基础上,再谈重视和加强学校多种功能的建设,包括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市场适应性

行动计划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出发,从32个方面对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出要求,并部署了65个项目和22项任务。人们对项目和任务关注无可厚非,但与其关注项目和任务,不如将目光放到学生身上,在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性上着力。

第一,眼睛向下。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了解学生的需求,认真研究和正确把握学情,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注重特色、激发兴趣、培养特长。

第二,眼睛向内。把注意力放在围绕和服务学生的各部门资源整合上,统筹协调教务、学生等部门力量,正确处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教育的关系,重点抓好学生能力培养。

第三,眼睛向外。把注意力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上,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要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当前尤其要研究“互联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影响。

第四,眼睛向上。把注意力放在研究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上,抓好立德树人、传递正面声音、传播正确思想、传达中央关切、传唱主旋律,培养好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服务。

第五,眼睛常转。提倡走出校门,走出国门,虚心借鉴兄弟院校、兄弟省市和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博采众长、融合提炼、改革创新、狠抓内涵、提高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在适应市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针对性培养上有所作为,并取得成效。

创新发展的长期使命是提高学生的发展力

行动计划坚持了学生的近期适应性,又倡导为学生长期发展服务,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为此,要在注重学生即期增值的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提高学生长期发展力创造条件。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力是创新力的前提,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高职教育要体现职业性,更要体现高等性,要强调方法论,注重可持续,注重“授人以渔”。

第二,注重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要认真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求,注重学校与产业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建设,注重“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创造体制机制条件。

第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的魅力在于长期性、传承性,高职教育发展到新阶段,“千亩校园、万名学子”成为各校常态。必须切实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抓好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坚持“激扬高层、激发中层、激活基层、激励全体、引领学生”的理念,把学校做成优质教育组织和百年文化品牌。

总之,学生即期增值和长期发展,学生在校获得和长期受益是落实行动计划应该把握和关注的,否则,改革就偏离了方向,违背了初衷,这一点必须谨记。

(十四)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人的升级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十三 【《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16日】 作者:宋凯(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总经理)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为代表的“智”造引领、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代表的产能转移、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为代表的创新驱动,作为各产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三个突破口,为我国产业升级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在此关键时刻,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人的升级为核心理念,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

支撑中国制造2025 实现“智”造引领

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希望建立一个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又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国工业体系,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解决就业问题,进而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关键点是系统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只有瞄准制造业人才发展的需求,补齐自身短板,加强统筹规划,增强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等,才能逐步建立起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行动计划中将服务“中国制造2025”单独列为一条,提出针对性措施“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了高职教育与产业同步发展的机制“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特别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八项挑战,提出“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此外,针对“中国制造2025”,在行动计划中还分别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培养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动工业文化进校园”。这些措施必将有效提升高职教育支撑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能力。

配合“一带一路”战略 实现产能转移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战略。行动计划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作用,提出高职教育要借此机遇

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既“请进来”,继续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也要注重“走出去”,特别是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动建立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行动计划从三个方面强化高职教育改革开放、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一是在政策层面,要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探索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援助的渠道和政策”。二是在教学和人才标准方面,支持高职院校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订,开发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三是校企联动,支持职业教育与企业积极走出去,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优势,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鼓励示范性和沿边地区高职院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积极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四是适应需要,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这些措施,以教育为引导促进官民合作,使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往来越来越频繁,基础越来越坚实,务实合作必然越来越红火。

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实现创新驱动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

行动计划对高职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提出创新创业的基础是,“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其次,提出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再其次,提出将积极探索面向学生创新创业的各项机制,如“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此外,行动计划还提出与企业共同建设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行业企业拥有先进的应用技术且更新较快,高职院校的43

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从技术技能积累的角度出发,行业企业要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才能形成创新合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加强行业指导评价 促进协同育人

行业是产业的代表,发展行业职业教育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产业转型升级人才供给的有效途径。

行动计划把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通过调动行业组织的参与来丰富高职教育的改革路径,行动计划总计65个任务、22个项目,其中有31个任务和项目,行业是负责单位之一,成为落实行动计划的主力军。二是以转移政府职能为契机,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指导高职教育改革,“鼓励和支持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职院校的规划与指导”“推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预警定期发布制度”。三是改革创新高职质量保障机制,提出“对用人单位影响力大的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诊改试点,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职业院校自愿参加。专业诊改方案由相关行业制订、教育部认可后实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首次提出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必将对高职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十五)用人才培养状态大数据诊断和改进教学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十四 【《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23日】 作者:王成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总督导、研究员)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从创新发展的新视野,更加强调发展质量,更加强调质量保障,把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作为今后创新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与举措,并对管办评分离后如何做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教育教学的自主检查保障,提出了建立诊断改进机制的要求。

优化状态数据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部于2008年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采集。状态数据平台运行八年来,逐年修改完善,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业绩考核、评估评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建好、用好状态数据平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状态数据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学校层面,具体反映专业层面的数据还不够多;二是平台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地挖掘;三是地区之间、院校之间的重视程度还有较大差异。

高等职业院校自我诊断改进,需要对状态数据平台进行优化。首先要优化状态数据的结构。强化专业层面的数据采集,如各专业专任专业教师、校内兼课专业教师、企业兼职专业教师、校外兼课专业教师的数量、结构等;加强各专业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项目的数据采集。其次要拓展状态数据平台的功能。细化各专业的资源置配、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技术服务、社会贡献等投入与产出效能的分析,增强状态数据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并以仪表盘或列表等形式,在典型案例中得到体现。再次要扩大状态数据平台的应用范围。在优化状态数据平台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建好平台的认识,更要在状态数据应用上引起重视,使状态数据真正在加强管理、促进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从状态数据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主要应用于评估工作。一些先进省份,应用面正在不断拓展,如浙江省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业绩考核,已经将状态数据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江苏、广东等省份也将状态数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设项目立项和验收评审的主要依据。但是,从总体而言,状态数据的应用范围还主要停留在评估、考核和了解现状、水平上,而对如何利用状态数据做好趋势预测、风险防范等方面显得研究不够、应用不足,亟待加强。

建好数据分析队伍

状态数据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建好一支数据分析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建立起一支数据采集力量,一些理念先进的院校已经起步开展对状态数据的分析。但数据分析队伍人员偏少,业务不够熟练,研究不够深入,总体上还不能适应自我诊断改进的要求。

建好数据分析队伍,关键要有数据分析的领军人物,政治上风正气顺,对事业发展充满热情,业务上熟悉职业教育宏观方针政策、基本规律,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建好数据分析队伍,还要在院校内部各职能部门、教学实施部门培养一批懂平台、会分析、勤研究的数据分析人员。自我诊断改进工作是院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而这项工作必然要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接。院校职能部门、教学实施部门是状态数据的源头,重视对每一个职能部门、教学实施部门数据分析人员的培养,可以使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内的数据和平台外的数据有效结合,提升院校自我诊断改进的准确性、及时性。

完善内部保障系统

诊断与改进,诊断是手段,改进是目的。诊断的意见和结果,如何落到实处,需要有一定的组织体系作为保障。从外部来看,从过去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到质量报告制度的建立,以及今后“管办评分离”国家督学系统的评估、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等,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而绝大多数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仍然不够健全,一些院校把质量监控机构等同于质量保障系统,还有一些院校至今没有质量监控机构,对有效开展诊断改进工作极为不利,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

内部质量保障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系统:一是质量标准研制系统,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管理文件制度的制定。二是质量组织生成系统,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的项目、实施、管理,还有育人的载体、环境、氛围等。三是质量评价监控系统,包括对人才培养过程和管理实施过程的检查、监控、评价、考核和督导等。四是要素条件支持系统,主要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人、财、物的支持与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才培养也是如此,要有师资、经费、设施、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的保障。五是质量信息网络系统,主要职责是将各个系统的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其他系统,同时将质量评价监控系统诊断后的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其他各个系统,形成闭环,以促进相关系统的及时改进。

构建质量预警机制

产品不合格可以报废,而人才不合格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加强对人才培养结果诊断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的诊断,46

充分利用状态数据和相关材料,建好质量预警机制,尽早消除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

一要建立校企合作预警机制。重点考量各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是否真正建立,合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校企合作的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互利双赢的目标有否真正实现等。二要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重点考量各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对接程度,专业招生与就业状况,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学校整体的专业结构布局等。三要建立课程建设预警机制。重点考量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度,课程标准与课程所承担任务的切合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状态等。四要建立师资队伍预警机制。重点考量各专业学生规模与教师的配比,师资队伍结构;专业带头人的能力、水平和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骨干教师的教学和社会服务、科研能力;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和业务能力、水平及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数量等。五要建立实训教学预警机制。包括各专业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出率;校内实训场地的面积和主要实训设备的台套数,生均实训工位数和教学仪器设备值,校内实训项目的组织与设备的使用率,实训室的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功能与实训项目的吻合度,现场指导教师的配备,校外实训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等。六要建立服务能力预警机制。重点考量各专业社会服务项目的数量,专业教师的参与程度,以及社会服务收入,对服务对象的提升状况和促进发展的作用等。

(十六)准确把握和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4期

作者:林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5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简称《行动计划》),这是高职战线深入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面向“十三五”布局改革任务,引导和推动高职院校制定和执行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行动指南,也是迄今为止,教育部第一个专门针对高职教育全面系统规划改革发展的指导文件。

《行动计划》定位为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的配套文件和对全国人大职教法执法检查的积极回应,重在落实《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简称《体系规划》),不搞新的政策突破,而是在任务设计中贯彻创新发展的要求。《行动计划》以2010 年以来教育部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涉及高等职业教育内容的重要文件为基础,经过融合发掘完善,努力建构一个完整的、以专科高职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下阶段的发展设计。

一、结构设计与调整

《行动计划》的结构设计,反映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发展高职教育的工作思路。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重视实操到精炼提升再部署的演变过程。

1.初稿设计

为方便院校落实和各地组织实施,《行动计划》初稿从院校工作的视角规划设计了12 个子计划,分为3 类:一是全局性综合性任务4个,“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助推计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计划、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计划”;二是推进教育教学重点环节改革任务3个,“‘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计划、德育工作质量提升计划”;三是涉及办学层面任务 5个,“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计划、高等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计划、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设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计划、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助推计划”。缺点是:各子计划为追求完整都强调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强技术技能积累的基本思路,重复较多。

2.结构调整与完善

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教育部决定把“提高高职教育发展质量”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按照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将《行动计划》主要内容重新梳理为5个部分32 条。同时,出于提高可执行性的考虑,按照可量化程度的不同将《行动计划》内容进一步细化为65 项任务和22个项目。

因此,《行动计划》最核心的5个内容实际指明了教育部推进高职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的5个方向和各自目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提高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提高省域内高职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增强院校办学活力,要尊重和激发基层的首创精神,提高院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要紧密结合培养杰出人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服务的附加值。完善质量保障机制,要形成教育内部保证和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共同保障质量局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发展质量”“区域协调”“自主发展”“提高技术服务附加值”“内部保证和外部评估协调配套”等提法均有新意,体现了设计落实既定政策过程中的创新。

二、转换角度再认识

《行动计划》发布已经两个多月,各地和大多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都在分头制订实施方案,贯彻执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能否准确把握要义,将直接影响实施工作的效果。因此,深入学习领会尤为重要。重读《行动计划》,可以从研究角度归纳出5个 “更加强调”。1.更加强调发展质量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传统衡量教育发展成效的主要方面,高职教育多年来突出强调了人才培养质量,《行动计划》提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指的是高职事业发展的质量,是系统质量、大质量的概念。

一是构建结构完整、运行顺畅的职教体系。《决定》已经明确描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成,关键是构建过程中要避免“拉郎配”,真正做到分类管理,按照同一类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实施培养过程。“接续培养”绝不是简单从校门到校门的接力,而是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框架下,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基础,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而又相对独立的分层培养,强调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上的一致性。同时提出,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应主要围绕培养“中国制造2025”所需要的人才。

二是继续支持建设一批优质学校。领头羊的影响从来不可忽视,扶优扶强的政策需要延续。2006 年以来实施的国家高职示范(骨干)校项目非常成功,几乎成为高职深化改革和高质量的代名词,成为高职教育的名片。但院校发展从来不是齐步走,保持和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送.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送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4年9月 目录

一、总体要求(1(一指导思想(1(二基本原则(1(三主要目标(3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4(一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助推计划(4 1.加快标准体系建设(4 2.提升专业建设水平(4 3.推进优势学校建设(5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5 5.提高经费保障水平(6(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计划(7 1.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7

2.推进分类考试招生(7 3.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8(三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9 1.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9 2.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10 3.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10 4.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11(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计划(12 1.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12 2.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12 3.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13(五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计划(14 1.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14 2.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14 3.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15 4.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15(六“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17 1.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17 2.提升专业教师素质能力(17

3.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18(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计划(19 1.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19 2.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20 3.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八高等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计划(21 1.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治理结构(21 2.推动院校管理关键领域改革(22 3.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22(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建设计划(23 1.健全高职督导评估制度(23 2.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诊断改进制度(24 3.完善质量报告制度(24(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计划(25 1.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25 2.提升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能力(26 3.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26(十一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推进计划(27 1.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27

2.积极开展社区教育(28 3.加强终身学习服务(28(十二德育工作质量提升计划(29 1.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29 2.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30

三、保障措施(31(一加强组织领导(31(二强化管理督查(32(三营造良好环境(32 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细化一览表(3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强化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落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

——坚持服务产业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创新发展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引导高等职业院校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机融合、协同发展。

——坚持顶层设计与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相结合。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创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国家机制和国家政策。

——坚持示范引领与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相结合。支持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特色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研发;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创新;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依法制定章程,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红利持续释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100万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成果。发展一批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

——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更加紧密;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基本形成;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能力显著增强。

——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院校治理能力明显改善;职普沟通更加便捷,升学渠道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更加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成效更加明显;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更加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高职教育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以专业为载体的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与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支持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优势互补的东中西部合作机制

更加成型;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对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持续扩大、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助推计划

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加强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保障水平、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水平。

1.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准制定工作,提升学校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研究制订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类型本科

高校建设标准,健全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完善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体系,制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等,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

2.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打造骨干专业,改善实训条件、凝练专业特色,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企业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推

进服务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3.推进优势学校建设

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发展产业,支持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领先的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布局与发展。引导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主要任务;中西部地区以提高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探索建立优势互补的东中西部合作机制,支持东中西部学校联合招生,鼓励和支持东中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或职教集团,通过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支援革命老区、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深入推进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5.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落实生均拨款制度,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督促激励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支撑中央目标引导。生均拨款制度应当覆盖本地区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举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完善所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探索“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支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办法。2017年,各地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学校学费收入必须优先保证基本教学经费支出。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教育部、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l骨干专业奖励计划 l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l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l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企业创新基地建设 l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

l东中部地区职业院校(职教集团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教育部、财政部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

l继续推进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试点省份人民政府

l落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政策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省级人民政府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计划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搭建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1.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快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和应用科研能力,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创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积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合理引导一批独立学院转设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加大力度培养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鼓励探索基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突出职业需求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快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2.推进分类考试招生

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全面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制定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考试招生办法,改革面向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的招生

考试内容,增加技能考核权重,拓宽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学习通道。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本科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招收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3.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健全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完善分段培养方式,协调各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管理,明确中职、专科、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接续关系,统筹设计,分段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施。规范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办学,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中明确适办专业,系统设计培养方案,强化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导作用。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本科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探索以学分互认和学力补充为基础的职普互通机制。完善“双证书”制度,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 位

l修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l研制《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和《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教育部

l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索基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省级人民政府

l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本 科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l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

l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行业、高等职业院校

(三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功能,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传承创新民族工艺文化。

1.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区域发展规划,聚焦区域产业建设、行业提升、企业发展,优化院校结构和专业布局,着力培养当地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提升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特色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团队、技术工艺与产品开发中心、高水平实训基地,探索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对于师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成果,选择自主创业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与企业合作转化的,可按照法律规定在企业作价入股。支持学校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活动。

2.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的人力

资源保障水平,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增强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活力。优先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的新兴专业。重点加强面向金融、物流、商务、医疗卫生、人口健康和高技术

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亟需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支持举办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老龄服务等相关专业,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鼓励有条件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与军队合作,为现役士兵开展培训,为技术兵种定向培养直招士官。

3.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扶持涉农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和专业建设。以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创新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推进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合作共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各地应在项目、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向涉农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倾斜,动员相关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参与专业建设,特别加大对水利、林业和粮食等行业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4.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

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加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重点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民族地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校企共建特色学院 l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团队建设,技术

工艺与产品开发中心建设,组建重点产业技 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l以企业为主建设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技能 大师工作室

l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政策扶持自主创业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省级人民政府

l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军队合作定向培养直招士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

l支持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l新设若干省部共建的国家涉农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

l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

(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计划

优化产教融合政策环境,创新产教融合实现形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1.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

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形成与行业联合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常态机制,联合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意见。围绕专业建设,与大型企业和跨

国公司合作开发起点高、影响大、方向性的国家级教产合作项目。引导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应用科研能力,提高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持续提高新增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在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时,同步规划与之配套的职业人才培养工作。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2.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地方政府、行业组织、高等职业院校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以资产融合、人员互聘、平台共建等为纽带,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学分互认的集团内部教学管理模式,建设符合集团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支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输出品牌、资源和管理的方式成立连锁型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吸收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鼓

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3.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

支持地方和行业政策引导、扶持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根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逐步取消现代学徒制考生户籍跨省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采用分类考试录取的办法从企业员工中招收学生,使学生同时具有员工身份;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试点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保障学生权益,保证合理报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学生责任保险、工伤保险。完善技术兵种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联合招收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的支持政策,鼓励技术兵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支持建设一批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 法》

l制订《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 化办学的意见》和“示范性职业教 育集团建设方案与管理办法” 教育部

l制订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导 意见

教育部、相关行业部委及行业组织

l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育部、财政部,相关部委、行业协会、企业 l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和规模以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l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教育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有关行业、企业、高等职业院校

l推进连锁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支持行业影响突出的高等职业院校牵头组建全国性行业职业教育 集团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学校 l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相关行业(五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计划

推动各级政府落实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同等法律地位,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行业企业办学积极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1.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

创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各地应重新梳理民办学校准入条件和程序,健全退出机制。社会声誉好、教学质量高、就业有保障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可在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落实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稳步扩大优质民办教育规模。以政府规划、社会贡献和办学质量为依据,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激励和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

2.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支持企业发挥资源、技术优势举办高等职业院校,按照职业教育规律管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企业将职工教育培训交由高等职业院校承担,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共管职工培训中心。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

训基地。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职工教育培训、对接高等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各级政府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制定支持政策、确定实施范围、购买社会服务时,将企业举办的公办性质高等职业院校与其他公办院校同等对待。对企业因接受学生实习产生的支出,以及高等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3.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

支持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切实履行举办方责任。鼓励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规划与指导;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以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自主开展工作,在指导专业和课程改革、协调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预警定期发布制度。

4.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激发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活力。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革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高职院校;探索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职工持股。鼓励民间资本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

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成立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联盟。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制订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教育部

l支持各类办学主体举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教育部等,省级人民政府

l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民办高等职业院 校的渠道和方式

l协调解决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享受相关政 策待遇的问题 省级人民政府

l加强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行为的规范

与管理

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l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面向行业 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

l推动大中型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 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职业教育专门机构(或人员

l将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

l加强行业指导

l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教育部、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l根据需要制定和发布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l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高等职业院校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

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为重点,完善建设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1.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

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单独评审。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制定和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比照本科高等学校,核定公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破除企业高技能人才向高等职业院校流动的政策障碍,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鼓励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办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

2.提升专业教师素质能力

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继续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三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探索政府向企业购买教师实践服务的办法,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3.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学校可以拿出不低于核定编制内人员经费的20%用于兼职教师聘用;完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把企业中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建立学生实习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补贴制度;鼓励民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聘请优秀民族技艺传承人、民间文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 聘办法》 教育部

l实行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单独评审 l核定公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

l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办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年金 制度

省级人民政府

l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制订校级“双师型”教师标准 l提升专业教师素质能力

l探索政府向企业购买教师实践服务的办法,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 l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 l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 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 高等职业院校

l五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教育部、财政部、省级人民政府

(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计划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最新成果,遵循知识积累和技能养成规律,开发适应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1.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特点,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所有专业。研制资源建设应用指南和评价体系,实现资源多系统兼容、多平台共享,确保资源的无障碍交换。制订资源使用与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探索建立有利于优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的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2.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创新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支持虚拟仿真系统开发应用,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相应的仿真教学软件,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建设职业教育远程互动学习的平台,实现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和现场教学情境的远程即时传送,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农村和边远地区更多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3.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研究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构建全覆盖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更高效率、更大范围共享。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统一技术规范,消除信息孤岛,形成面向师

生、面向社会的管理服务云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 位

l国家级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育部、发展改革委l研制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应用指南和评价

体系

l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

l省级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l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 l职业教育远程互动学习的平台建设 l校园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

l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 l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教育部

l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级人民政府

(八高等职业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计划

推进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建设,完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

1.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治理结构

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建立健全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全面启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制定、修订工作。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学校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开展校长公开选拔聘任试点。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设立有办学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发挥咨询、协商、议事与监督作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发挥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设立校级

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推动院校管理关键领域改革

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根据教师岗位性质和要求,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落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聘和引进教师的自主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原则上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

3.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

加强国家级、省级、市(地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筹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政策研究,开展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相关标准建设的理论研究;各地应加大投入,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加强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支持行业组织和劳动就业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门教育研究机构,发挥学校人才、信息、资源聚集优势,引导广大教师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 位

l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制定、修订、核准 工作

l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设立学术委员会,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l筹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 l各地应加大投入,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工作,加强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l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门教育研究 机构

高等职业院校

l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l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境外培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财政部

(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建设计划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推进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证工作,完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院校自觉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1.健全高职督导评估制度

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健全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督导报告制度、公报制度、约谈制度和奖惩制度。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情况纳入督导范围,将履行管办职责、推进重大改

革、健全办学标准等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与人大、政协工作协调,通过代表建议、委员提案、执法检查、调研视察等方式,推动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2.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诊断改进制度

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为基础,开展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断和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保证新建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质量,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优势高等职业院校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国家牵头制定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改方案,针对不同发展阶段院校特点,确定诊改重点、明确任务进度,委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实施。

依托对用人单位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改试点。专业诊改工作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相应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专业诊改方案由相关行业制订、经教育部认可后实施。职业院校自愿参加。

3.完善质量报告制度

继续实施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发布质量报告,支持第三方撰写、发布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报告。注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使用,逐步提高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报告撰写质量和发布情况监督与管理。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健全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督导报告制

度、公报制度、约谈制度和奖惩制度

l督导《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情况

l加强对履行管办职责、推进重大改革、健全办学标准等方面的督导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

l加强与人大、政协工作协调,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

l加强分类指导,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改工作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l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诊改工作试点教育部、相关行业

l继续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人民政府、教育部、有关第三方机构

(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计划

制定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围绕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和多元发展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外交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

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知名国际组织、著名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

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申办聘请外国专家(文教类许可;支持和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鼓励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2.提升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能力

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化人才。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挥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优势,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当地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3.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广泛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周边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探索对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援助。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开发与之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软实力。鼓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积极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探索和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培养

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我国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l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l制订《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2015-2020年》 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

l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的办学与教学合作

l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境外访问学习l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在校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l校企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

l扩大与“一带一水”沿线国家和我周边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

l探索对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援助教育部、外交部、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l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l探索和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境外办学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人民政府(十一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推进计划

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区教育服务,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环境,推动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1.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学习成果互认。推动专科高

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证,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试行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换;加强学习成果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开展学习成果转换服务。

2.积极开展社区教育

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发挥场地设施、师资、教学实训设备及网络优势,向社区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面向社区所有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制、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与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等社区教育机构共同开发适合居民学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等机构、设施建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为社区居民代表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服务计划提供平台,协调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3.加强终身学习服务

积极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多样化职业继续教育,为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提供多种机会。积极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创业教育,为普通教育在校生提

供职业发展辅导,为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就业质量服务。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承接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培训,积极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培训。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 位

l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l制订《关于推进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l向社区开放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l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共同开发社区教育课程 l建立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机构联席会议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l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 意见》

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十二德育工作质量提升计划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工作,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1.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

结合起来。规范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扶持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建设,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2.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提升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第二课堂,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

l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 准(暂行》

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 业院校

l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 合

高等职业院校

三、保障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是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各地必须高度重视,保证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部负责协调国务院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省级政府是实施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宏观管

理作用,主动协调配合发展改革、财政、人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保证任务落实。各地要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根据本行动计划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好落实方案;按照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统筹各类教育培训经费,保证落实方案 的顺利实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体制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出台政策、配套条件,有效解决瓶颈问题。

(二强化管理督查

各地要逐级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实行项目管理;将落实方案执行情况列入省政府督查室的立项督查范围,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督查对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日常指导、检查与跟踪,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修正完善工作要求。行业部门要引导和督促相关行业企业制定和执行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各界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我部将把各地任务落实情况纳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相关督查工作;督查结果将作为中央财政改革绩效奖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布局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三营造良好环境

鼓励各地根据需要出台职业教育条例、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地方法规,努力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按

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主流媒体和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政策、高等职业院校先进经验和技术技能人才成果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细化一览表

序号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 部门(单位 时间进度

一、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助推计划 出台《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教育部(发展规划 司

2015年底前完成 2017年,发布300个专业教学标准和30 个专业的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相关行业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

2017年底前完成 制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教育部(教师工作 司

2015年底前完成 实施骨干专业奖励计划,支持建设6000

个左右骨干专业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各地实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建设 1200个实训基地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企业创新基地” 项目,遴选建设300个高等职业院校服 务企业创新示范基地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启动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能力提 升项目,遴选建设600个高等职业院校 牵头的技术研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人民政府

2016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以优质专业建设为载体,重点支持100 所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探索建支持东中部地区500所(次学 校(职教集团对口支援西部职业院校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财 务司、财政部和 相关省级人民政 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继续推进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试点

试点省份人民政

府 持续推进 督查各地建立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 款政策,到2017年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 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 财政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 人教育司、国务院 教育督导委员会 办公室 持续推进

部门(单位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计划 12 2015年,出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到2017年,专科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 1420万人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发 展规划司、省级

人民政府

2015年6月底前出 台具体措施 2015年,出台《关于推动地方本科高校 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引 导100所独立学院转设为应用技术类型 高等学校,鼓励探索基于专科高等职业 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本 科职业教育规模达到100万人 教育部(发展规划 司、高等教育司、发展改革委、省级 人民政府

2015年6月底前出 台具体措施 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部(学位管理 与研究生教育 司、有关高等学 校

2015年6月底前出 台具体措施 推进分类考试招生,落实《教育部关于 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 革的指导意见》,制定本科高校招收职 业院校毕业生的考试招生办法;2015年 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 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 道;逐步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 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本科高等学 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教育部(高校学生 司、发展规划司、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相关行 业、高等职业院校 持续推进 出台《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 2015年6月底前出 台具体措施

三、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18 鼓励校企共建特色学院;到2017年,重 点建设50个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究开 发团队,100个技术工艺与产品开发中 心,150个以企业为主的高水平校外实 训基地,2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 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省级人民政府、高 等职业院校

2017年底前完成 部门(单位 对于师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 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成果,选择 自主创业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给予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 策扶持

教育部(高校学生 司、财务司、财 政部牵头,国家税 务总局、人力资源 与社会保障部等 单位参与 持续推进 加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 健康发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专业 建设;到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适应产 业转型升级的专业数占总数的80% 省级人民政府2017年底前完成 到2017年,根据军队建设需要扩大专科 高等职业院校与军队合作开展定向培养 直招士官规模 中国人民解放军 总参谋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 人教育司、高校学 生司、有关高等 职业院校 2017年底前完成 到2017年,建立100个农业职业教育集 团;新设若干省部共建的国家涉农职业 教育改革试验区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发展改革委、科学 技术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 局、国家粮食局和 有关省级人民政 府

2017年底前完成 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 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 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到2017年, 建设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 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文化部、国家民族 事务委员会、省级 人民政府 2017年底前完成

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计划 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育部(政策法规 司、职业教育与成

人教育司 2015年底前出台 到2017年,与5个以上的行业联合召开 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联合下发行业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见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相关行业部委及 行业组织 2017年底前出台 到2017年,国家级教产合作项目新增协 议总金额超过1.5亿元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 持续推进 部门(单位 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财政部,相关部

委、行业协会、企 业 持续推进 2015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示范性职业教 育集团建设方案与管理办法”;2017年, 高等职业院校参与集团化办学的比例达 到90%以上,初步建成150个骨干职业 教育集团;建成一批校企一体化创新联 盟;遴选10个省份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 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委员会,省级人 民政府,有关行 业、企业、高等职 业院校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到2017年,形成20个连锁型职业教育 集团

省级人民政府、高 等职业院校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支持行业影响突出的高等职业院校牵头 组建全国性行业职业教育集团 有关行业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高等职业学校 持续推进

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根据国 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逐步取消现 代学徒制考生户籍跨省限制;到2017 年,全国20%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实行 现代学徒制,年培养(培训学生(学 徒超过10万人,合作企业超过1000

教育部(职业教育 与成人教育司、高 校学生司、省级 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五、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计划 32 重新梳理民办学校准入条件和程序,健 全退出机制

省级人民政府2015年底前完成

出台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 策

教育部(发展规划 司、财政部、发 展改革委、人力资 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等 2015年底前完成

落实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 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 作等形式举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到 2017年,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 达300万人 教育部(发展规划 司、财政部、国 家税务总局、国土 资源部、中国人民 银行、省级人民政 府 持续推进 部门(单位

以政府规划、社会贡献和办学质量为依 据,探索“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支 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办法 省级人民政府 2016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加强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行为的规 范与管理,逐步实行在核定办学规模内 学校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 的制度;2017年底前,在招生规范的民 办高等职业院校试点核定办学规模内学 校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 教育部(发展规划 司、省级人民政 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协调解决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享受相关 政策待遇的问题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2015年,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 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的意见》

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委员会、国家税 务总局、财政部、教育部(财务司、职业教育与成人 教育司、省级人 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到2017年,大中型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 育办学的比例持续提高;超过一半规模 以上企业设立职业教育专门机构(或人 员

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委员会、省级人 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

到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均将开展职业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 (2004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2004.5.9)

2004年5月11日 9:12:3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规模快速增长,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思路明晰,社会认同度明显提高。在2003年对26所高职院校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中,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被评估为“优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取得明显成绩。一是规模快速增长,布局更加合理。截至2003年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90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有一所职业院校的局面,这对地方经济建设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还有612所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479万,约占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3%;招生数达到200万,约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52.3%。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并且正指导着整个战线的改革实践。三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明显提高。2003年全国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35万,而就业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概括地说,一个充满活力的、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职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走向上将进一步突出以下几点。

引导学校正确定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扭转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和一些学校盲目攀高升格的倾向。要在全社会倡导并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部将在评估工作、教师的表彰工作、教师的学位提升、培训等工作上加大力度,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与财政部正在联合制定方案,要通过中央财政经费补贴与奖励的方式,推动各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入点,推动教学改革。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强化职业能力培训,今年要使设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领域的学生,毕业时有80%以上能够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以促进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从今年开始,建立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所有高职院校5年内都要接受一次评估。通过评估,评出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此外,今年将分20个专业大类,正式组建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咨询、指导、服务的职能,以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摘自:中国教育报)

下载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调研提纲 一、调研背景 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05]23号),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承担“高等......

    《高等职业教育导论》心得体会

    《高等职业教育导论》心得体会 财政金融系法律事务(3)班王志强 教学班主任:石阳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最具实践品格的教育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它既是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黏合剂,又是......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功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功” 第二届中国高职教育校长“微论坛”摘要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4日 10 版) 时 间: 2013年7月上旬 地 点: 陕西省咸阳市 嘉 宾: 董 刚 天津职业大......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范文]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就业竞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加深对高职院......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范唯/吴爱华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空前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空前迫切,职业教育面临空前好的发展机遇。在去年召开的......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 发展 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高职教育界对其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梳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 历史 , 分析 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可以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独特性五篇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独特性:传统技艺传承 与现代企业文化融合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周建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