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让“机关借调”沦为晋升潜规则
莫让“机关借调”沦为晋升潜规则
近日,新华社以《借调,借而不调:机关借调乱象亟待治理》为题,刊文对违规借调泛滥成灾现象进行了批评。该文章认为,不合理的借调,不仅会使基层人才流失,还会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
网民“刘馨颜”:一些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借调到上级部门,无非是去做事的,要实现真正“调动”并非易事。而那些“关系借调”、“亲情借调”的,可能借调去不一定能发挥多大作用,却能玩出“曲线晋升”的战术,借调不久就可能“实调”甚至升官。因此,借调也成为部分人躲避监督、曲线升迁、变相“吃空饷”的重要手段,有的更涉及腐败问题。
网民“王宜笑”:之所以一些机关单位可以“想借就借”,就是因为在人员借调的问题上,法律既没有允许,也没有禁止,产生了“弹性空间”,导致一些地方的借调行为严重异化。所以,必须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党政机关的借调行为进行明确规范。
网民“史实”:要想避免正常的借调干部沦为晋升潜规则,唯有及时改进监督体系、上级单位的用人准入制度等,方能管住某些部门“不借白不借”的冲动。同时,要多给基层单位倾斜政策,如提高补贴等,让乡镇一级能够留住人才。
第二篇:莫让我国全科医生沦为“开药机器”
莫让我国全科医生沦为“开药机器”
全科医生承担民众健康“守门人”的责任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实践的考验中也得到了肯定。但在我国,大多数百姓提起全科医生,仍然将他们当成“专门开药的一群人”。全科医生社会地位低、业务拓展困难、收入不高等现状存在已久仍未解决。全科医生如何摆脱“开药机器”的尴尬?
国外全科医生是医生队伍的主力军
通常,国外所说的“我约了我的医生”指的就是全科医生或称为家庭医生,他们要求具备扎实的综合性知识、高尚的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执着的科学精神。他们的工作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
在国外,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30%~60%以上,卫生业务量占50%以上,家庭医生基本都在硕士学历以上的层次,独立执业,而且可以服务于多家医疗机构,工资收入超过多数专科医生,社会地位很高。他们是居民家庭成员一辈子的健康保护神,是国家卫生服务支出的守门人,也是引导专科医疗的经济人。
例如,在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占到注册医师中的大部分,其数量约21000名,他们为当地居民提供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和常见病的诊断治疗等,并对慢性病和康复病人主动追踪观察。病人大多要经过他们转诊去医院接受专科和入院治疗,出院后又继续接受他们的治疗。
中国全科医生现状:数量少、整体队伍素质偏低
从西部落后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几乎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缺全科医生。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而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也就是说届时将有30万~40万名全科医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曾益新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仅仅是数量不足,具有医学本科学历并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全科医生更是少之又少。中国的全科医生质量有待提高。即使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社区注册的全科医生整体质量都不高,更何况是全国其他地区。由于数量少、整体队伍素质偏低,社区出现一个好大夫,往往会被居民热情追捧。谢吉伯曾在英国做了15年的社区全科医生,2009年他选择到北京市东城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医生。有时,服务站会挂出这样的牌子——“英国医生,免费查脚”,很快一拨拨居民蜂拥而至。社区居民单桂兰就是谢吉伯的忠实“粉丝”之一,她希望这样的大夫更多一些。
大量中专、大专甚至是没有学历的医生进入社区,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下降,无法获得老百姓的信任,难以担负将大部分病人留在基层的作用。
“有人认为全科医生是„全能医生‟,什么科都能看,什么手术都能做;有人认为他们是„低能医生‟,水平差,所以当不了专科医生。从老百姓到卫生系统业内人士,都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没有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全科医生的作用,没有给予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这恰恰是造成我国全科医生数量少、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曾益新说。
收入是阻挡全科医生队伍壮大最大的“绊脚石”
医生的收入是中国执业医师一直以来最为纠结的话题。而成为全科医生,就意味着要扎根基层,收入状况也会随之而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尤为突出。面对就业、成家、买房、养育子女等生活压力,试问,那些刚刚毕业的医学生、经过转岗培训的医师们,如果有机会留在收入比较好的大医院还有谁愿意下沉到基层?
除了收入问题,职业认同感不高、缺乏晋升机制也是全科医生流失的重要原因。石家庄市新华区卫生局一位负责人认为,全科医生的工作考核应该比学术论文的发表更有说服力,其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应重视工作考核,而不是外语、科研和论文。
药药药!别让社区在用药上也低人一等
在工作中,医保总控让一些社区医生苦不堪言。北京一名社区医生说,医保部门会对医院开药给予一定限额,自己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年的医保资金是300万元,如果超额5%,会被领导约谈,再超了就会被处理,因此单张处方从不敢超过1000元,这让一些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需要不断来医院开药,这显然是人为增加门诊量。
除此之外,药品质量问题引发社区医生的担忧也由来已久。这位北京社区医生提到,过去社区医院双黄连都是知名制药企业生产的,但是政府统一招标之后就变成了不知名的牌子。“换了厂家药价是跟着降低,但是有些药价格明显连包装都不够,这让我们怎么敢给患者用?”这位社区医生说,希望别让基层在用药上,也低大医院一等。
建言:建机制、给待遇
很显然,人、财、药难题羁绊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如何能将基层服务能力尽快提升呢?有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当务之急除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从业者待遇之外,还应完善全科医师制度,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学科,有效推进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比如增加规范化培养项目等,让一些现有二三级医院退休或者离职的急诊科、老年科等专科医生,通过接受转岗培训逐步建立全科思维,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发展全科医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政府、公立医院、基层医院乃至各大医学院校的全力配合,希望大家可以正确认识到全科医生的重要性,积极的参与到全科医生的队伍中来,为我们早日拥有自己的健康守门人而努力!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第三篇:简爱华:切莫让婴幼儿奶粉专项管理办法沦为一纸空文
中投顾问TM 中国领先产业研究专业机构
产业研究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招商策划服务
简爱华:切莫让婴幼儿奶粉专项管理办法沦为一纸空文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昨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国务院各部门正在协调研究,将采取更为有效的专项管理办法来确保婴幼儿奶粉安全,这些措施将会尽快出台。未来的管理办法将涉及从畜牧生产到工厂加工、合格出厂及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同时确保各环节主体的责任,进而确保国民能喝上安全、放心奶。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指出,三聚氰胺事件可谓是国内奶粉行业发展的分水岭,自此之后国内奶粉品牌集体遭遇信任危机、洋品牌趁机抢占市场夺取多半江山。基于产业发展及保障消费者权益角度考虑,国家已出台相关措施整治奶粉行业乱象,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国内奶粉品牌依旧安全事件不断,不断地吞噬着消费者的信心。
国内奶粉质量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消费者迫于无奈转战海外市场,但是各地此起彼伏的限购令或限带令将国内消费者逼上绝境。全球最为严苛的港版限带令于3月1日生效,一时间自香港代购的奶粉数量下滑、价格直线上升,消费者怨声载道,国产奶粉品牌也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处,国家相关部分也承受着规范行业生产、提高奶粉质量的最大压力。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行业内产品质量的一道重要保障,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专项管理办法以确保婴幼儿奶粉安全的做法值得肯定,其表明了国家政府整治奶粉行业的决心。国内产业链条的分割为食品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奶粉行业也是如此。即将出台的专项管理办法涉及原料生产至生产加工至流通领域各个环节,利于消除隐藏的各种风险,同时也让社会各界对其抱有更多的期望。
简爱华还指出,内容全面只是法律法规完善的一个方面,落到实处才是法律法规完善的更深层次。国内乳制品行业并不缺乏规范文件,而是缺乏法规落到实处。虽然国人对即将出台的婴幼儿专项管理办法怀抱希望,但是这种希望应建立在其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否则其只能是一纸空文而已。
第四篇:尽快治理机关借调用人乱象
尽快治理机关借调用人乱象
胡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关都大量存在各类借调人员,对行政管理和依法行政造成了影响。据报道,2014年湖南省仅清理省直机关一年以上借调人员就达1100多人;山西省机关事业单位清退借用人员1632人;一些国家部委机关正式员工和借调人员之间比例甚至达1:2以上。
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是,借调太过随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则背离了行政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借调乱象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助长了让下级机关分摊人力成本的不正之风。借调单位不用给被借调人员发工资和福利,或者只承担与正式员工相比较非常少的工资和福利,而且无须或只需较少承担培养责任,相当于近乎无偿占用了被借调单位的人力资源,导致实际中的行政成本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
其二,加剧了上下级机关之间不正常的资源交易。被借调单位通过借出人员,与上级机关保持了较密切的信息往来和资源共享关系,有的单位为了获得升格、评奖或项目申请上的便利,不惜走后门、拉关系也要往一些权力部门“送人”。调查显示,45%的受访者认为,借调“容易引起借调决策者的权力滥用甚至是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其三,干扰了原单位各项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借调人员不在岗工作,原单位仍然支付工资和一定的奖金。同时,借调人员占有编制,原单位想进新人员也不可能。更有些上级机关借调人员较为随意,没有任何手续就借调,甚至只是一句话就要人,严重干扰了下级机关的正常工作。
其四,影响了被借调人员的正常成长。有的政府机关借调下级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干部,并不是用来完成临时性任务的,而是长期从事一般性的工作。对这部分被借调人员来说,工资、职务等都在原单位,但在原单位根本谈不上工资晋级、职务晋升、考核获奖,职业生涯发展和工作积极性很受影响。
借调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首先是机关部门公务员编制核定不科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加,而编制管理一成不变,未根据新形势进行适时调整,导致人员编制与工作职能极不相称,矛盾突出,工作任务和人手不成比例,只能依靠借调人员开展工作,很多中央机关都存在这一问题。按国际惯例,中央、省级、地方公务员之间的数量结构呈现“梯形”结构,而我国呈现金字塔结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的中央机关工作事务确实过多,而人员编制则相对过紧。
借调现象大量存在,更与政府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有关。受计划经济惯性思维影响,有的部门职能转变还很不到位,运行不顺畅、效率不够高,一些应该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的职能,仍掌控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里;不少应该下放的职能,还没有下放给下级政府或让渡给社会机构,上级政府仍然承担或“承揽”了许多不必要的事务。比如,可以由事业单位或社会机构承担的评审评优任务,因为受利益驱动,很多仍掌握在政府机关手里。
机关在编人员存在“懒政”现象,也是借调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及监督机制,有一些政府公务人员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不思进取,对于本职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完成分内工作,拖了本单位的后腿。于是,一些司局处室便从下级单位抽调业务骨干,来完成理应由本部门人员完成的工作任务,出现人浮于事与大量借调人员并存的现象。
要纠正政府机关在人员借调上的不当做法,提高行政效能,形成风清气正、管理规范、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局面,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动态核定机关人员编制。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核减职能减少、工作任务不饱的机构人员编制;适当增加从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编制数量;创新编制管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机构编制资源效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调整公务员的结构,适当增加中央公务员数量,调减地方公务员数量与事业单位人员数量。编制分配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调整,建议每5年或最长10年应进行一次调整。
二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公布权力清单,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对各类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对可由市场提供、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逐步通过购买服务完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使机关从繁忙而具体的琐事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集中精力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减少政府职责交叉和分散问题,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
三是加强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为彻底改变出工不出活的“懒政”现象,建议尽快建立各级机关“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对那些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人员,可以通过一定的分流措施,引导他们到适合自己个人发展和成才的地方去工作,对那些适合上级机关工作的人员要通过正式途径依法积极进行考录或调动。
四是健全规范借调人员管理制度。建议相关部门对全国范围内的机关借调人员进行一次清查清退,杜绝把借调工作人员的做法“常态化”,严格控制政府行政部门向下属和关系单位借调人员的数量及比例。建章立制,完善借调人员管理办法,确因阶段性工作需要借调工作人员的,坚持“按需申请、从严控制”,明确需要借调人员的资格、能力标准,说明借调事由、要求,报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同意后方可,并建立借调人员评价、考核和审查机制。
(作者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教科院副院长)
第五篇:读《三国》《水浒》,看职场潜规
读《三国》《水浒》,看职场潜规
文学是人学,是典型化了的社会生活写照,社会百态、忠奸恶善,一应俱全,下面采撷几朵花絮以飨读者。
一,好员工要学会适时跳槽。员工一定要对公司忠诚吗?这是最大的谬误,例如林冲,作为全国最大的公司——朝廷,已经丝毫没有留林冲的意思了,跳槽是他唯一正确的选择。
二,选老板比选公司重要。请诸葛亮出山前有三大公司可选:曹操、孙权、刘备。刘备连个地盘也没有,实力最差,公司风雨飘摇,诸葛亮看重了老板的忠诚,三顾之恩感动了他,跟刘备干,才华得到最大发挥,公司也由小变大,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将择主而事”。
三,利用一切关系人脉资源是成功的捷径。庞统因貌丑,被孙权摒弃,投奔了刘皇叔,刘备也以貌取人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县令,一呆几年的光阴,幸好张飞发现了这个人才,后来见到刘备才拿出诸葛亮的推荐信,早干嘛去了!这么好的资源不用,光靠自己行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浮云”。
四,老板不一定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宋江作为梁山在位最长的老板,他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坐更高的位子,以便为自己捞取更多的社会关系,因此,梁山集团及各位职员的利益,只是宋江实现自己利益的跳板与棋子,梁山接受招安成为必然。
五,后院起火永远是公司倒闭的一大根源。武大郎作为烧饼铺的老板,虽然生意微小,但能养家活命,无奈金莲红杏出墙,导致武大郎卿卿小命也没了。六,世袭制家族企业不会长久。刘备的儿子阿斗,扶不起来,孙家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曹家也被司马家族所取代,“家富不过三代”,选贤明的人接班才能保证公司兴旺发达。
七,健商比情商、智商更重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同一块木炭未燃烧就熄灭了,周郎雄姿英发,足智多谋,不假天年,吕蒙后起之秀,令人刮目相待,去是个病秧子。看人家司马懿,靠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谁活得长久,天下就是谁的了。
读《三国》《水浒》,看职场潜规则,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