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7:3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

第一篇: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

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技工学校的教育成果必须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要求必须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交流为平台,通过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文化交流、管理互融将两种文化深入的融合,共同建造和谐、健康、文明、先进的校企文化。

关键字: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工学结合

技工学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国初期,为迅速培养能适应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人阶层,而引进西方现成的教育模式,率先在军工企业建立起来的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后扩展到全部厂矿农林企业。十年文革中曾停办,后随着改革开放对技能型人才的剧增需求而重新焕发青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工学校也进入市场化运作。但和教育部门所属的中等职业教育不同的是,技工学校培养人才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的一般为实用型人才。

技工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初、中级的技能人才。这种定位要求技工学校教育更要贴近社会需求、贴近企业需求。企业也要求技校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即能“进得去、顶得上、留得住”。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少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进不去,所学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顶不上,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留不住。学生角色不能立即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毕业 1 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究其原因,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目前技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意识不够,自我封闭,缺乏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所以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时代特征的现实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怎样适应就业的要求,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向开放型的校园文化推进,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在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特定文化,是在学校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1]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由企业管理者倡导的,在大部分员工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文化氛围、企业形象等的总和。[1]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作风、精神以及公众形象等的文化沉淀,它是企业的核心精神。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归根结底,都是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都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文化,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学校主要是在教育中培养人,让人具有使用价值;企业主要是在使用中培养人,利用已有的培养功效,让人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其作用力均在人内在的价值上。两者的形成过程都存在一个不断吸收其它形式的社会 文化且与之相互融合并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2] 但学校与企业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两者之间的文化理念、文化战略、发展模式等方面必然存在着矛盾,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冲突。由于两种文化追求的目标、价值观、人员要求、管理风格、成果要求、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的差异性,因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阻碍了“人材”向“人才”的转变。校园文化形成的认知倾向没有摆脱学历本位的禁锢,从而难以向职业文化本位跃迁。两种文化之间的失衡与跨度必然增加了毕业学生的适应成本,更导致了就业障碍与转化潜力的提升。只有通过文化理念、制度选择、行动倾向使得两种文化相互对接,深层次地交流与沟通,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依赖,才能够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二、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实践要求

1、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应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终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从而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2、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有三:一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教)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经常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举办讲座、带实习实训。三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学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建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管理文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带动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品质的提高。

3、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技工学校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3] 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适时改革课程体系,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学校应突出技能实训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仿真训练、任务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

4、以实践教学为桥梁

企业一线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在课堂知识学习和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在校外企业单位经历实际的生产、经营、服务、生活等实践,能提高学生诸多素质,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身心健康范畴的职业素质在企业一线工作中的反复磨练和熏陶中逐步养成。[3] 学校应坚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并邀请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校参与教学管理与实习指导,尽可能将校内的实习实训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去参与企业生产。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实践教学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由单向入职转变为双向介入,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5、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应突破原有的诸如建立校园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等传统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3] 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二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无障碍的文化交流平台,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三是与企业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举办文化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四是举办成功企业家报告会,让学生得到直观的启示,通过他们真实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3]

三、我校引入企业文化的实践措施

技工学校在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实践表明,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是一所技工学校区别于其它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其办学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上,但最终还是通过校园文化体现出来。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和对接,才能形成自己特 点的、百花齐放的技工特色的校园文化。

1、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根本途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通过校企之间的这种全方位、高深度的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职业规范、道德要求、团队意识等文化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成长。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又可以将企业的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内容不断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嫁接。

我校与华骋集团已成功举办两届“华骋班”,实行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实践证明,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更容易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步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校园文化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中,学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学生通过亲眼目睹现实生活中竞争的激烈性,认识到了“市场不相信眼泪”,从而增强竞争、效率和成才意识,炼就不怕艰难、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到企业参加大量的实践锻炼后,有利了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学生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了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 外,企业文化还加快了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促进了学生社会心理成熟,培养了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

2、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制度化建设是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姻”的重要基础。

坚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方针, 积极开辟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只要能坚持下去,将会达到一个“利在企业、益在学生、誉在学校”的“三赢”局面。[4] 我校与华骋科技集团、良平机械集团、南极机械集团、泰盈科技有限公司、泰隆减速机集团、海泰机械集团、兆胜船舶机械集团、河海机械集团、凤灵乐器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除每年定期将专业教师送入企业与企业普通员工同岗实践外,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分批送入这些企业,进行带薪实习,并且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轮岗实习,让学生接触到不同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领略到不同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为他们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促使他们早日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文化交流。文化活动的交流、共享是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的基本平台。

我校的实践举措之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2008年国庆节,我校与鼓楼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由学校提供人员和节目,企业提供表演场所和经费,双方共同排演,并参加了鼓楼购物中心“十年庆”活动,电视台作了专门报道。这种双赢的活动模式,使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交上了朋友,大大拉近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

实践举措之二是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如参加全国校园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新大赛,举办创新点子征集活动、金牌工人学习活动,定期播放一些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影视片,在演讲比赛、辩论赛或文艺演出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

实践举措之三是举办“企业杯”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2009年、2011年,我校举办了两届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由企业冠名并提供比赛经费,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邀请企业老总为获奖学生颁奖。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企业和市场更为贴近,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

实践举措之四是举办成功人士报告会。学校每年都会聘请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和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要走向社会和企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4、管理互融。学校与企业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的不断交融与借鉴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我校把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邀请企业管理人员驻校参与日常管理,邀请企业技术人员驻校参与实习指导,并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接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总之,由于技工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引入、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能够不断放大文化对学校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效应,提高校企文化的品味和内涵,营造出和谐、健康、文明、先进的校企文化氛围。

1.2.3.4.叶淑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张婷.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研究—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中国优秀硕士论文.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12).何力.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4).

第二篇:对职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点滴思考[范文模版]

对职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点滴思考 企业文化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构成的。

1、企业的精神文化。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它是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并经过有意识的总结、提炼而确立的。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而鲜明的经营思想,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

2、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制度体系、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构成的外在文化,它包括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它是把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的中坚和桥梁。

3、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蕴含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企业在经营、生产、交往活动和群体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4、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

那么,为何要在职业学校中引入企业文化呢?

一、职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背景

1、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引入市场机制,使人才培养步入市场化轨道。职业学校是以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机构,其与市场的联系则更为紧密,无庸置疑,其产业化的步伐会更快,它们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沿,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2、随着职业学校的连年扩招及生源的逐年缩减,教育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职业教育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将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律,展开办学经费竞争、生源竞争、师资竞争、就业竞争。而教育资源确十分有限,职业学校正面临着与高职院校的竞争和职业学校内部的竞争,有些职业学校甚至将面临就业不畅,生源枯竭濒于关闭的境遇。

3、职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缺乏校园文化底蕴,更缺乏社会知名度,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面对上述现状,职业学校要直面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而引入企业文化则是塑造学校理想化、个性化特色及维护学校统一化、规范化整体形象的重要措施。

二、职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意义

职业学校大多因为种种原因,加之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关注不够,因此,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缺少品牌学校。这既是问题,但无形中也为一些职业学校从林林种种的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有利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引入企业文化,凸现学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凝聚师生,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向心力。

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形成共同的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能充分发挥教职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能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形成互动;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的视觉综合设计,则能让师生员工有耳目一新,朝气蓬勃的感觉,激发师生员工的士气,增加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这样才能使学校像一块磁铁,不仅能留住内部的优秀人才,而且能广泛吸纳社会的各类贤才,为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发展空间,步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2、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招生、就业、融资及对外工作。

职业教育是以招生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如何做到“出口畅,进口旺”,除了学校要苦练内功,提高办学质量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树立学校的外部形象。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单位对学院的认同,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而广泛就业,又如同无声的广告,对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

3、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可以由表及里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职业学校要引入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必须依靠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而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形象的塑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必将使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郁、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的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得到提升。

4、有利于发挥学校文化的辐射功能,实现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毕业生创业成才。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一方面折射社会的主体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体文化的建设,具有辐射作用,能够提升未来劳动者的人文素质。职业学院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将成为企业一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这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职业学校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无庸置疑,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对两种文化的对接,对学校文化向企业的辐射,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毕业生成才立业也会发挥潜在作用。

三、职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实践

我认为引入企业文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在学校领导的认同下,要在全校广泛动员,要使广大师生认同企业文化,献计献策,全员参与。因为广大师生对学校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引入企业文化的热情支持参与是成功塑造学校形象的基础。

第二、研究设计阶段:要对职业学校的现状作深入详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的引入。

第三、实施阶段:将企业文化的引入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测定和评估,从而做出调整与更新。

总之,在职业学校中引入企业文化,将是一个浩大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成功引入企业文化,对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篇: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浙江省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方勤舟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但很多学生在就业或在实习期间,学生角色不能很快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氛围,心理准备明显不足,显得无所适从,不能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感觉到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企业也普遍为学生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感到失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没能很好地引入企业文化理念,没有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对接。

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近距离或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符合企业的需要,学校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学校教育规划,营造富有企业气息的校园氛围。

在精神文化上,要吸取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推崇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和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中去,把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使中职学校精神富有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譬如海尔公司“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敬业爱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快速反应,马上行动”的作风;又如“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的企业文化等,都可以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中来。

在制度文化上,学校要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制度融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之中。譬如,可以把海尔的“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和“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的严明制度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去,建立“目标→日清→激励”三级管理体系。同时,在制度执行中我们也向现代优秀企业学习,规范管理,注重激励,奖惩分明,严字当头,雷厉风行,对出色完成任务的及时予以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打折扣的进行批评和相应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练就优良的职业作风、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在物质文化上,要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体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把企业成功人士的照片、资料、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以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在实训工场、教室、寝室的布置方面要凸显企业特色,在教室布置上可以把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内容上墙,如会计专业班级可以将算盘、铜钱挂上墙头,汽修专业可以把各种汽车标志挂上墙。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准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种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活动文化上,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艺术作品展示;在学校运动会上增设技能趣味项目。譬如,汽修专业的滚轮胎比赛、餐饮专业的持托盘(内放盛满水的酒瓶和酒杯)竞走比赛,在文艺比赛中增设歌颂工人阶级伟大的大合唱节目等。让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在班级文化上,有一部分班级以企业的名称命名,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经理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设计富有特色的班会,让学生在虚拟的企业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的气息,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良好纪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内容上,开设相关课程展现企业文化内容,感受到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气息,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模块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法,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

举办“职业素养”讲座。学校每月都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学校,为在校学生作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讲座的内容涉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毕业生的工作感受与反思等,让学生亲耳听到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步认识并了解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等,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安排教师下企业。为了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合企业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教学中,就能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有时,我们还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帮助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

安排学生走进企业进行课程实习。职业素养、实用技能、创新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安排在校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多次课程实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同时把工作体验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使之更能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进入企业一线,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才标准,什么是竞争,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通过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处理与企业领导、职工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误会与矛盾,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找准就业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推进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实践与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受挫、抗挫品格得到了发展,组织纪律观念得以加强。

总之,通过感知企业文化理念,亲身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就能充分认识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也才能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日后的工作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

[编者按]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应邀出席大会并以《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刘洪一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入手,分析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本文为作者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显然,离职率较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的长远竞争力不够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就深层原因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他们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文化素质”底蕴的缺乏对其从业的影响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特别在一些先行的高职院校,通过院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作了非常有益的探讨,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此项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够,如何从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需求及其特点出发,卓有成效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仍有大量问题亟待深入探索。深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误区。

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把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技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再搞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这种线性的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实际上走入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认识的误区。

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所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该说,这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对促进高职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某些片面的理解,也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

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这些年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进来。可以说,没有企业元素,高职文化就不完全。但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必须是“教育性”,而不是“企业性”;企业文化渗入高职教育活动,并不等于要替代其“高等教育文化”,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严重的误区。

忽略高职教育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一些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了片面的理解:有的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认为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只是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点缀,用一些运动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

与上述“四个误区”相对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缺乏:一是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二是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三是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存在着上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了从根本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素质包含了人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是人类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也是学习并有效运用其他专业技能所必不可少的基础。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并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无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要求。作为占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必须在落实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上做出积极的行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高职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从全社会的角度而言,如果优良的文化价值体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社会诚信缺乏;从教育系统来说,如果过于急功近利,文化素质教育必然弱化,人才培养就会出现“畸形”。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发挥高职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处在一个从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迈进的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要以创新的意识将来自上游岗位的创新设想加以实现,而且要充分发挥创新的精神对待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和工程工艺。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主体意识。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要求。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从中职教育发展起来的,从中职教育到高职的发展反映的不但是对生产者技能提高的要求,还蕴含着对人才培养目标更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文化素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概念不断地扩大,从而突破单纯实际技能培训的狭窄范围,在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学生全面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逻辑要求。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共同实践。目前,美国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开设的历史、艺术、心理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到基础课学分的50%以上,但更多的是采取正规课程计划之外的各种职业活动、劳动文化宣传及人际关系等隐性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作风等产生教育影响。从欧洲来看,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等。从亚洲来看,韩国的高职教育虽然以技能教育为主,但根据其教育人力资源部法律规定,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应包括文科教育课程,其中有国文、文化史等基本科目。

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当前要在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从育人理念入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探索有效路径和方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之路。

1、重塑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三并”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重心和目标。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会操作机器的“工具”,而是要培育既具有实践技能,又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和运用人文、艺术和科学知识的“全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三并人才”的育人理念,即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德业并进”就是讲政治、品德要过硬,技能、专业也要过硬,两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动;“学思并举”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教育思想的精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举,才可以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创新能力;“脑手并用”强调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而要培养出真正能适应实际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就要求不仅能动手,同时更要能动脑,所谓“心灵才能手巧”。这一“三并人才”理念,是我们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指导方针。

2、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特色

如何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有效地契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特征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除了要强化传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外,要特别将“做人”的问题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人文、科技、审美素质的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为特色,以此作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使得专业技能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有效、有机地联接和融合,并能实现相互促进。在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和职场素养的同时,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使命意识等也都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契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多样化和开放性特征。由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联动机制,使得我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既有别于国外高职院校,又有别于国内一般学科型大学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这就为构建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提供了条件。“政府主导”是这个开放性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基础,政府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制定、宏观指导和规划、经费投入等;学校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发挥着整合和具体实施的作用;企业的参与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乃至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养人才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作出重要的检验;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明晰职业和职场素养的要求,适度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定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定位、作用不一,但可以合作推进,共同构建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开放平台。

4、融通校企文化,打造专业文化,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院校文化

院校文化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在高职院校文化的建构中,应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之间的合理融合与有效对接。合理融合,是指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要素,如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务实诚信、效率意识等。当然不能简单照搬移植,更不能将院校文化庸俗化、功利化。有效对接,是指要多方面创设条件,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学校营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情景。

5、适应文化素质教育需求,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弥散性特征,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复合过程。因此首先必须树立整体化推进的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孤立、个别的单项工作来进行。其次,要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传统的人文课程要嵌入一定的专业技术、区域文化特点,不仅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也与专业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通。再者,要根据高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生的实训中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工作平台,还应是一个充塞着相应的职场文化的情景,包括职场规范、职场的制度文化等。

6、加强探索指导,建立示范基地,提升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水平

高职教育规模宏大,目前院校数达1215所,在校生900多万,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而且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伟事业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鉴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相对薄弱的现状,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加大探索,加大专家指导的力度。也可借鉴本科院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经验,选择若干有条件、做得好的院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和示范基地,以推动和辐射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企业文化的基石—职业素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一个企业有企业文化未必会成功,一个企业没有企业文化一定不会成功,一个企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会成功。

对于企业文化的基石这一定义,有人认为是核心价值观,有人认为是基本意识,有人认为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其实对于这个概念我认为是见仁见智的,就我而言我认为企业文化的基石是职业素养。下面我想谈一下华锡集团的企业文化的职业素养的五大内容。

一、爱岗敬业

所谓“做一行,爱一行”就是说要爱岗敬业,假如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他能为企业做贡献、去奋斗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员工只会是企业的蛀虫。企业要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职工的企业荣辱观,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在生生不息。

二、高效执行

一个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人去执行,那也只是个空想,或者没有有效的去执行,那也会变成一个失败的决策。执行就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的完成工作任务。高效的执行力度可以让企业发展的更强大,反之,企业将走向低迷,甚至被市场所淘汰。也许我们不知道,电脑在刚刚出世的时候,并不像我们现在所用的那么简捷方便,我们要打开一个文档往往要输入一大堆的程序命令才能打开,有一家公司在1981年就设计出来了电脑图形界面、图标、菜单程序和鼠标,但是因为缺乏执行力而没有推向市场,被苹果公司利用参观的机会山寨优化使用在自己的电脑中,并高效执行推向市场,使苹果大获其利。可见有效的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三、团队至上

世界上一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十分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推崇团队至上的理念。因此我认为,要创建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并让其被广大员工接受,那就需要建立一支极富凝聚战斗力的职工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团队精神很大程度上有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实现状况。激发员工团队精神,铸企业文化之魂。

四、廉洁节俭

廉洁使企业健康,节约使企业灵活。在一个廉洁节约的环境中,某些人会因为私用公司的几张纸、浪费几滴水而感到忏愧;在这样一个廉洁节约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才能屹立不倒。

五、持续上升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每位员工的持续学习和提高,如果员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那企业的发展也就止步于此。俗语说“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把员工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提高,那将使企业上升到更高一层次的空间。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总而言之,员工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员工自身成败的关键,更是企业文化得以深入人心强有力的保障。

第四篇:对提高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对提高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但我们常常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用人单位高薪聘请技工人才聘不到,一边是技工学校招生不来,安置不成。产生这种怪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不乏体制的影响因素,但从我们技工学校自身来说,根本原因出在教学质量上。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学校成功的关键,或者说,“以质取胜”是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意味着这所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用人单位提供满意的技术工人呢?在这里我谈一下几点看法:

一、确定正确的培养方向

只有确定正确的培养方向,才能以正确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与就业有效接轨,否则无异于黑暗中出行,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技工学校培养的技工人才既有别于偏重理论的技术人才,也有别于未经任何培训或简单培训的人员,从校门走出的合格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一定的基础理论和实习经历,更重要的要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技工学校的教育目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职业岗位需求(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体系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更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缩短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现在技工学校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习无用论”,认为当工人不需要什么文化,会干活就行,在学校学不学都一样,到单位现学也不迟。另一种是面对枯燥难懂的专业理论课程头疼,学不会就不学。

对于第一种情况解决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才观、就业观,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要舍得资金奖励在各方面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拉开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奖励档次;其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求教师在日常管理教学工作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观;最后在就业环节优先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使优秀学生优先分配,不合格学生不得安置。

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法进行改革,要以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基础,而不是以知识或学术体系为教学基础。在当前环境下,技工学校招收的学生普遍来说基础较差,要让学生学好高深的专业知识,甚至产生浓厚兴趣,很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针对青少年爱动手的特点,在教学上更侧重实习操作,侧重现场培训。要根据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若干个实习培训模块,每个模块包括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学习单元的教材不同于传统的教材。要学用结合,以学生自学为主,现场指导为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的现场操作培训从另一个方面又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此学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圈,厌学情绪自然解决。同时,为解决生产实习场地的问题,还应与用人单位联系到厂实习,要指派指导老师入厂和工厂师傅共同指导。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与教学质量联系最直接的就是教师。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学校师资队伍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的角色应尽快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成效的,所以学校的管理者不能急功近利,可以从近期和长远两个角度考虑问题。从近期角度看,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或引进人才补充一定的不足,但这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且成本较高;从长远考虑,不断提高学校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应为第一选择。“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现在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而相对应的是学校的教师再学习的机会较少,这就造成了教师知识体系陈旧,教学内容与就业实际脱节。因此学校要鼓励和组织教师提高自我,尽可能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再教育培训。再教育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教学理论,二是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培训方式比较灵活,可以长期,也可短期,可校内请进来,也可校外走出去。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某些基础知识没有讲到,或者一带而过,造成专业课进行困难的局面,如此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了空谈。要加强教研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尤其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要加强沟通,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另外,针对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学校要加强培训。可以利用“以老带新”这种形式,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工作最后的质检关。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助于监控、评价和改进教学工作。它是促进教学工作有序运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杠杆和有效措施。科学、相对公平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还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

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日常检查、学生评教、教学专家小组听课(下转第67页)(上接第35页)点评以及教师之间互评等。要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奖惩政策,力求公开、公正、公平。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从管理层面提高教学质量,万不可舍本逐末,变成单纯的奖罚依据。

五、提高教学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教学投入。要积极联系校外培训基地,与各级厂矿建立良好的互惠互助关系。厂方可提供实习培训基地,校方提供适合厂方的学员及一定的技术帮助。要加大实习操作投入,建立与实际相匹配的实习车间,美化实习教学环境。要保证常规教学设备的质量,不断引入新型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六、其他方面

我校教师与学生比例远低于劳动部要求,学校只有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所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正常有效进行,否则教师疲于上课,一切只能是空谈。学生管理部门要突显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不能成为一个小“后勤”,小“保卫”,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不能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到位,互相推委扯皮。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教学对学校的重要作用,从各方面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要把教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职工的管理上,要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使整个教职工队伍团结向上。

以上是我个人对提高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总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相互促进,关系着一个学校的存亡、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我们每一名职业技术教育者都有义务、有责任为此贡献自身的微薄之力。

第五篇:对企业文化的思考

对企业文化的思考

什么是企业文化?

文化就是一种习惯,企业文化就是要培养全体员工最好的职业习惯。世界上最精密的设备和仪器都是德国人或瑞士人制造的,因为德国人崇尚纪律,养成了操作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虽然其他国家也能生产汽车,但就是造不出像奔驰一样的汽车,因为文化不同。文化就是一种道德,企业文化就是要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日本文化是团队精神文化,团队精神就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日本人在谈判过程中会说自己产品如何如何好,但决不会贬低其他日本同行的产品,这就是职业道德;而且他们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这是一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文化。

文化就是一种信仰,企业文化就是要树立全体员工正确的信仰,也就是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文化就是一种追求,企业文化就是要培养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搞艺术的人是艺术追求,因为有美的享受。搞数学的人,也是一种艺术追求,因为解出了难题,是美的享受。我们搞企业的人,产品得到消费者的喜爱,符合市场需求,创造高附加值,取得高额利润,赚了钱,交了税,给股东回报,给员工增加奖金福利,这也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美的享受。在一个企业里虽然各个岗位有不同的岗位标准,但是其职业道德却有共同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信念,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奉献精神,尤其是管理干部决不能够患得患失,朝三暮四。

二是要有信任,管理干部和员工之间,管理干部相互之间,员工相互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宽容,要有团队精神。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管理的服从性,下级要坚决服从上级,平时可以称兄道弟,但工作时绝不含糊,强调管理要有执行力、要有序,要做到 “定位、就位、不越位”。

三是要有信用,自己干的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也是最基本的信用。

下载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企业文化内核的思考

    对企业文化核心含义的思考物资集团纪委李铁华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冲击的世纪,企业文化成为未来企业发展中最核心最持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很多知名企业津津乐道......

    对企业文化的思考23

    对企业文化的思考企业文化是什么?不是什么?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尽心竭力、奋发图强的外在表现,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思想、......

    对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一些思考

    对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一些思考 企业CI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文化信息的传播,在对有关信息进行规划和设计之后,要达成传播文化的关键是根据不同传播目的使用不同的媒介。一、企......

    对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一些思考

    对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一些思考企业CI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文化信息的传播,在对有关信息进行规划和设计之后,要达成传播文化的关键是根据不同传播目的使用不同的媒介。一、企业......

    对企业文化营销开展的几点思考

    对企业文化营销开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化营销是目前企业营销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之一,“一流的企业卖文化,二流的企业卖产品”这一论断正在成为共识,文化营销开辟了企业营销的新......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摘要] 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借助文化进行管理,要紧紧围......

    对星巴克企业文化了解后的思考

    对星巴克企业文化了解后的思考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涉及的内容其实是十分广泛的。我们了解认识的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定义,一般引用得较多的是国际公认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思考

    企业文化思考之一一、成在经营,败在管理:好的经营模式能成就一个企业,这在于企业策划方式的决策,坏的管理方式能败落一个企业,这在于企业高层领导的思路。所以成在经营,败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