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技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技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沈和明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课程建设在各技工学校受到普遍重视,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已成为建成一流技工学校的重要标志。进一步打造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精品课程,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技工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所谓精品课程,指的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先进,课堂、多媒体、实验教学并用;
(四)是教材建设,要建设使用精品系列教材;
(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教师多参与科研活动;
(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建立评价机 制特别是教师评价机制,鼓励高级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并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
二、技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是技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多层次教育的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技工学校发展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社会认同度不高,招生和就业工作相对困难,生源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较低,而用人单位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严重阻碍着技工学校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努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努力建设更多的精品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技工学校走“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
(一)精品课程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名牌,可以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使学校教师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二)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成果是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质量,掌握高技能的学生必然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精品课程建设可使学校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并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在新 2 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上,必须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不适应专门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使教学内容与地区或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广泛吸收先进经验,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新教学手段互补,取长补短,形成课堂、多媒体、上网教学并用的综合教学模式。
(二)高度重视实验、实习实践性教学与普遍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学习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所以,技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加强实践性训练,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精品实习指导课探索研究。并联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进行检验,构成理论教学——实习教学——社会企业贯通的现代精品教学链。
(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评价机制,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没有一支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建设出精品课程,因此,技工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的要求,重视培养高水 3平的“双师型”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进修和培养机制,通过以老带新,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学习方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为了促进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形成,必须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公开、公平、科学的评价,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技工学校教师评价可以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是对教师素质与工作量评价;第二是对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第三是对教师教学科研教研成果评价。评价过程可由校领导、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加。通过评价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机制,确保精品课程教学高质量建设。
作者简介:
沈和明(1958——),男,云南个旧人,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和选矿专业课教学。
在中国职协有色分会2008年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
第二篇: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孤独症儿童在我国内地的教育安置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如深圳元平特教学校)、培智类学校(如海淀培智和越秀启智学校)、专门的孤独症学校(如广州康纳学校)、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班。无论是哪一种安置形式,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教这些孩子?课程建设是各类学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我国课程管理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的观点,校本课程不是一种课程类型,属于课程管理范畴,是中小学新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一、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孤独症以及康复教育的特点决定其必要性
近年来,已报道的孤独症患病率逐渐上升。美国2008年统计的结果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已达1/88。2011年广州市孤独症患病率调查结果为1/133。2014年3月27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约为1/68。有文献报道,儿童患孤独症人数超过儿童癌症、糖尿病、艾滋病三者的总和。孤独症是世界上人数增长最快的严重性病症。
伴随孤独症患病率的急剧上升,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格局也发生
了重要变化,从关注单一的听障和视障儿童到关注多种障碍和多重障碍的儿童,智障、孤独症、脑瘫、多重障碍儿童已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的教育对象。同时,融合教育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重要演变。伴随着全纳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将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这种现状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的孤独症康复教育都提出了大的挑战。
孤独症儿童因其在社交沟通方面的核心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被称为“残疾之王”。孤独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且伴随终身的疾病之一,被列为世界性医学难题,早期不予及时干预,多数儿童成年后不具备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做适合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2、孤独症康复教育参考培智类课程设置方案不合适。
当前,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关于孤独症康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根据传统的孤独症观念,75%的孤独症儿童都伴有智力低下(目前有学者认为,50%,甚至70%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并不存在智力障碍),因而在康复教育方面,特殊学校和教育机构大多参考国家出台的有关培智教育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例如,原国家教委1994年颁布了引领性文件《中度智力残疾学生训练纲要(试行)》(教基【1994】21号),教育部上世纪90年代组织编写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适用于轻度智障。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培智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是以中重度智力落后学生教育为主的指导
性意见,但并没有正式出台与之配套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及教材。
我认为:孤独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残疾类型,在病因、核心特征、外在表现,干预的时机等方面与智障学生有着本质区别,因而康复教育的理念、方法、手段应该不同,参考培智类的课程设置方案,对实际的孤独症康复教育的指导性意义有限。已出台的课程设置方案只注重中重度智障学生,可能对中低程度的孤独症儿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难以指导高功能程度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此外,学前教育、职业高中课程方面,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文件,可以参照的课程建设经验也很少。因此,孤独症康复教育需要走上自主探索之路,无法回避校本课程建设任务。
此外,从国家层面来看, 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 步扩大。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公布,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快了对未来3年特教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落实。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在这样有力的大环境的支持下,孤独症康复教育的课程建设势必会得到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二、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困惑和我校的应对
校本课程建设既依赖于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引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理念指导,又依赖于学校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当前,孤独症课程建设主要的困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困惑
1、谁来进行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
近年来,尽管大众对孤独症的认识在逐渐提升,孤独症儿童研究也被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我国内地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情况来看,最有可能进行课程建设的对象是各类学校。普校因孤独症随班就读学生偏少和特教资源的局限性,以及繁重的正常教学任务要应对,难以进行针对孤独症的课程建设。培智类学校和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因教育对象类别多,也难以集中精力和优势资源只针对某一类学生进行课程建设。因此,孤独症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是必然的选择,也是自身发展和需求的体现。
2、采用什么样的评估工具?
当前学前阶段孤独症儿童的评估多采用香港协康会引进的结构化评估工具-PEP-3,该工具的特点是能为二至七岁的孤独症及其他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标准化评估,是比较注重发展的评估,能够一定程度上监控评估效果。但是,在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上面,如社交沟通的意愿、情绪情感方面没有太多量化的指标,对IEP制定的参照依据不够。因此,只依赖PEP-3进行测评是不够的,需要同时进行其他范畴的专业化评估。这对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评估一直都很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没有出现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各个学校和机构更多依赖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经验和水平进行评估。甚至有些机构或学校因理念认识和专业人员缺乏的原因,没有做针对性的评估!
(二)我校的应对
我校是国内第一所专门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提供义务教育、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康复治疗、科学研究的公立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研究机构。在国家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提供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的教育服务是特殊教育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作为“残疾之王”的孤独症学生的教学,从创校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着关于孤独症的课程建设问题。
我认为,孤独症的校本课程建设中,基于IEP的管理是关键。当前,我校通过以下举措来为IEP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1、科研部为一线教学提供理论支持。通过针对全员的理论讲座和 小规模的沙龙进行理论支持。我校科研部定期会举行关于孤独症最新资讯的讲座,对象为全校老师,内容包括最新的孤独症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介绍、疗效分析介绍等等。相关资讯还会通过校园网、校内刊物《孤独症研究》以及公开发行的《康纳通讯》进行分享。沙龙主要参与对象为业务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科研部成员、相关教研组长和有兴趣的老师,讨论的主题为具体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的介绍和应用以及研究设计的讨论等。
2、评估团队制定科学、可行的IEP,三级督导保障IEP的有效达 成。我校的评估团队包括医生、治疗师、行为督导、教师和社工,IEP制定时会充分考虑家长的需要和看法。通过IEP制定讨论会、实施前的解读会、实施中的检讨会以及实施后的总结会等形式保障实施效
果。IEP的实施,实行三级督导制度,即组长-专业督导-业务校长对IEP的课堂实施和日常流程、家居指导进行有效督导。
3、正在探索学龄期的孤独症教育评估工具。
三、我校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框架
我们的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课程建设,就是要创造适合孤独症儿童发展的教育模式,为他们生活能自理、生活质量能提升、部分孩子能融入主流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而不断探索。
1、课程目标。在充分了解、学习台湾和香港以及国内外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政策等前提下,分析孤独症学生的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我校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为核心目标,强调缺陷补偿的同时,重视潜能、特长的开发。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层次和需求差异,确定分程度、分阶段的课程目标。对于高功能学生,实现生活自理、自立,自我管理,基本适应社区、主流学校生活;对于中低功能学生,基本实现生活自理,自我管理,基本适应家庭和社区生活。
2、课程结构和内容。基于课程目标,学校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置,对已有课程进行调整、删减和重新整合,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提出了一般课程、特需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三类课程。一般课程培养基本的认知和学业方面的能力,包含有语文、阅读、数学、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英语、认知学习、电脑等。特需课程是针对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开设的补偿性课程,包括有社交沟通、生活技能、感统训练、休闲活动、心
智解读、综合游戏、个人工作等等。拓展课程关注孤独症孩子的优势能力,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兴趣、特长的挖掘,包括音乐、美术兴趣小组和康体小组课,所学内容涵盖了钢琴、古筝、打鼓等乐器演奏,话剧表演,绘画和陶艺制作,体育特长挖掘与训练等等。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别教育计划(IEP)目标达成的过程。我校课程实施的流程如下:评估->制定个别教育计划(IEP)->召开IEP讨论会,解释训练目标->实施IEP->召开IEP实施检讨会->修订IEP,IEP再实施->再评估。
入学一个月内,评估团队为儿童进行各个范畴的评估,包括社交、言语沟通、认知、大肌肉、小肌肉、感觉统合、自理等等;通过评估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家长需求和儿童实际能力,拟定合适的IEP,之后召开IEP讨论会,解释各个训练目标,讨论实施策略;IEP的实施,实行三级督导制度;每月定期检讨IEP实施情况,分析康复进展和面临的问题,提出IEP修改建议和解决建议;实施修订后的IEP;半年后再次进行评估,了解半年来IEP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个半年的IEP目标。
我们认为,评估是课程实施的基础,科学全面的评估之下才能明确康复教育的起点。评估同时又是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监测的重要方法,通过再评估,我们才能了解目标达成的情况,为IEP修订提供依据。基于评估拟定合适的IEP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督导下实施IEP是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动态的修订IEP是课程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4、课程评价。我校的课程评价依据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IEP)实施个别化评量,包括学生教学起点的综合评估、持续性的形成性评估、定期进行的阶段性评估、不定期进行的活动评估,以及以及依据短期目标做总结性评估等。评价方式多元化,通过动态评估、实作评估、课程本位评估等多元评价方式,充分了解孤独症孩子的学习历程与成效,以作为课程设计及改进的参考。参考资料:
1、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办发 〔2014〕1号。
2、北京市朝阳区培智校本课程建设,龙建友,北京市朝阳区课程实践优秀案例,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
3、广州市幼儿园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和相关因素,王馨、杨文翰、金宇、樊越波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
4、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管理——以个别化课程管理为例,许家成,广州市特殊教育校长高级研修班讲座,2014年4月。
第三篇: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作者:李 冰 张 辉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06期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信息产业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因此将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和高技能的新型劳动者,技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在做到科学有效的同时还应考虑知识、社会需求、社会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等几方面因素。
一、设置课程应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和完整性
一方面,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其他专业一样,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十分陈旧,某些课程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意义或已经十分落后了。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试图开设一些时髦好听的课程去吸引学生,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软件不断更新,新的技术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一个新软件出来了,马上就更新教学内容;新的技术一出现,马上就开设新的课程,而对于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却不够重视。其实,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各技工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及时取消一些陈旧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业课程,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价值高的知识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新知识、新技术出现的速度远远快于一般学科,因此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来说,这种更新的速度也要快于其他专业,因此,更新速度慢也是一种落后。这就更需要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考虑两个层面,既不能盲目跟风又不能陈旧落后,传授垃圾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结构体系,也包括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应用技术也是以这些基本理论为基础的。我们选择知识,开设专业课程时应该注意到知识的结构体系。尽管职业学校更注重各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但是,如果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二、适应社会需求,细化专业应用方向
技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场所。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专业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础理论,还必须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如应用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网络管理、网页制作等。社会需求是影响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校应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划分成为多个方向,让学生选择某个方向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以使其毕业后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计算机应用操作人员的职业名称为计算机操作员、电子计算机维修工。针对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操作领域,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可分为以操作为主的通用性专业和以维修为主的通用性专业。由于技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场所,所以在设置以操作为主的通用性专业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它的实用性与复合性。即开设一些如计算机信息处理(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库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模块支持)、网络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局域网应用模块支持)、多媒体制作(多媒体制作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软件应用模块支持)、计算机专业排版(专业排版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软件应用模块支持)、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应用模块支持)、现代化办公(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模块支持)、计算机服装设计、计算机广告设计、计算机建筑及室内装潢设计、计算机工程图绘制(以上需图文图像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支持)、物业管理(会计软件及相应软件模块支持)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含量较高或计算机应用程度较高的复合型专业课程。在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可以开设计算机原理课、计算机设备课、计算机语言课,使学生毕业后掌握复合性专业技能,有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能力,如果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将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以维修为主的通用性专业可开设计算机维修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等。其文化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可以参照通用型专业进行设置,技能模块课的设置则要少,但要求达到的级别更高。如计算机维修专业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模块要达到高级操作员级,网络应用专业国际互联网应用、局域网应用要达到高级操作员级。
三、专业课程设置在加强知识深度的同时与就业紧密相连
一些学校是什么软件比较流行就让学生学什么课程,什么技术比较时兴就开什么课程,这样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只强调了广度,而没有重视深度。例如,某技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VB、PHOTOSHOP、AUTOCAD、AUTHOREWARE、网络基础、网页制作、3DMAX、FLASH、JAVA、微机维修、专业英语等,这些课程的涉及面很广,但由于技校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足两年,在有限的时间内又有相当多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因此每门课能够分配的学时很少。并且学生的知识基础一般较差,学生能不能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在各方面只懂一点皮毛,却没有能力做一点实际的工作,造成毕业后就业难。这就需要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两年后的市场需求,尽可能做到订单培训,将学生的专业应用课程在细化的基础上,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调整好教学深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一项技能,具有一技之长,迈好人生转折的第一步。
四、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改革不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设置,并打破课程的界限,根据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识和能力水平、根据技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及他们所处的层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能力为目的,技工学校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
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差,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工作任务时,把知识点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的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
五、巧妙合理地搭配各专业课的教学时间
专业课程需要以专业基础课为前导。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实用性课程就需要我们学校在紧张有限的学时安排上做到最佳。现行义务教育中全面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我们在安排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时可尝试由一个老师同时讲授两门课程,其中包含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义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合理配置课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已了解的专业基础课课时灵活合理科学的安排给实用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扎实的掌握实用课程。
面对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应该克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建立一种比较科学的及时的课程检讨研究机制。
(作者单位:李冰,河北秦皇岛市交通技工学校;
张辉,河北秦皇岛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四篇: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技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所谓的“高技能型人才”,较高的职业技术固然是一个方面,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所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主要的载体还在于语文教育。特别是学校初中班的学生,他们年龄较小,还处于一个较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可塑性也较强,只有经过教师的引导才不致于让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走弯路,走斜路,才可以让他们省时省力地朝目标迈进。技校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受企业用工、社会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影响,在教学宗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在众多学科中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它既比不上专业课的实用,也比不上理化课的趣味,虽然大家都清楚“语文是百科之母”,教师也一再重申语文的重要性,但仍无法改变现状。特别是技工学校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很多学生有厌学甚至逃课的现象,班上少有的几棵好苗子也是“势单力薄”,他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先被影响,后被同化。这些现状说明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技工学校对语文教学的定位和宗旨、目标和作用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判断。那么,如何留住流失的学生,如何吸引厌学的学生,如何提高优秀的学生,这些现状如何改变,需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明确技校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在所教过的学生中,开学第一课的题目就是“语文是什么”。设定这个题目的初衷就是与刚步入新校门的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语文”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看,语者,语言也,文者,文化文明也。语文两个字本身,就包含着语言与文明,工具性与人文性。关于语文教育是该重视工具性的应用还是人文性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有着诸多见解。技校语文教学应围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三个方面着眼:1.着眼于人生,强调语文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作用;2.着眼于生活,强调语文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3.着眼于工作,强调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语文在帮助学生适应成人社会中的作用。所以,技校的语文教学不是为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不是为学生能考个好成绩,而作为服务宗旨的,它应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需要、适应生活服务,这才是技校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换句话说,技校的语文教育,应该体现语文“学以致用”的特点。
二、要明确技校语文教育的内容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的责任,同时也要求突出职业特点即实践应用。
1.体现工具性,重视“四种能力”的培养。技校的语文教学必须服从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注重其实效性、实用性,并引导学生把所积累的语言转化为相关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结合技校语文教学的实际,可以总结出“四种能力”的培养体现技校语文教育的特点,那就是:听、说必须注重事务性交际用语和日常交际用语,且需要明确交际目的的事务性交际用语;读写必须重视文学教育与读写的结合,同时更要和学生的就业、生活相结合。因此,可以将技校的语文教学目标归纳为“能说会写”四个字。“说”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开学第一课就是口语交际“一分钟的自我介绍”,虽然在开始前,教师详细说明了介绍的重点与注意事项,但还是有学生表现不尽理想。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紧张或害羞,有些学生普通话较差,方言味重,所以,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反复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自我介绍到诗歌朗诵,从演讲比赛到故事会,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品语表达能力。“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实际写作能力。在写的方面,首先要求学生注重练字。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规范的汉子书写,不仅是为了整齐美观大方,也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手好字是一个人的名片,写一手好字的人也会是一个从容淡定的人,让学生从每天点滴的练字中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除了练习写字外,更重要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2.体现人文性,重视文学教育的功能。“文以载道”,这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功能,技校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技校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后就将直接进入社会,独自承担起学习、工作、生活的重担。因此,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前,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精神教育和美学教育。
3.体现实用性,重视语文教学为实际需要服务。面对技校学生的就业需要,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应重点考虑学生怎样适应毕业后立即投入建设工作的需要,这也应是技校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首先,技校语文教学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接轨,它要考虑在市场经济下需要技校学生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其次,技校语文教育要跟信息社会、信息交流接轨,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语文教学就要努力使学生能适应这样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
三、要明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行的课堂讲授法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它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机会少,更谈不上顾及学生的兴趣及需要上的个别差异。这个时候,转变教学观点、革新教学方法也许是改变现状的方法之一。
(一)转变教学观念:技工学校语文课的设置与要求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1.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语文课应与现实生活、与时代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向学生传递具有时代精神的知识和信息,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也应符合时代精神,真正做到“与时俱进”。2.教学内容的辅助性。必须认清在技工学校的学习中,职业技能的学习应占学习的主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的学习应尽量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尽可能做到辅助专业课的学习,强化专业课的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纠正一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时间长、没有什么实效的错误观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二)革新教学方法:在学习的指导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创新,提倡“授之以方法”、“自悟迁移”等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自己学。技校语文的教学,更应该把教学重心转到“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者主体自身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学习”上来。在这种学习方式里强调两点: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二是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探究性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猎物不如授之以猎枪”,等等。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应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当今知识量剧增的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量总是有限的,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浩瀚的知识海洋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因此,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去学习和吸收更多的知识丰富自身。
总而言之,技工学校的语文教育应有别于普通的中学教育,它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也应该有自己的组成规律,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是不能违背的。
第五篇:技工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及效果的重要途径。为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激励和改进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建立具有中职特点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制订本方案。
一、评价的主要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力求建立既体现中职教育教学规律,又有利于师生平等交流的简便易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形式。
2.坚持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价相结合,实行以学生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教学主管部门核定评价结果的运作方式。
3.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定性指标要素转换成直截了当的用语,通过设等赋分把应答式定性阐述的等次结果转化为相应的分数,实现评价结果的量化。
4.坚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质量优秀奖评定相结合,以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为主要依据实施教学绩效奖励,探索建立精品课程评价机制。
二、评价的指标体系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以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评价客体,学生和教师(含本人、同行和督导组)作为评价主体,针对不同评价主客体的性质特征,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附件)。
三、评价的实施办法
1.每学期开学第9-10周,教务科对本学期开设的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发放学生课堂评价表,对所开设课程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表按甲、乙、丙、丁分别对应100、80、60、60分以下的标准,转换成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详见评价指标体系)取平均,即得到该门课程的评价得分(四舍五入取整)。开学第12周,教务科汇总学生评价得分结果,并将学生评价的结果和意见书面反馈至各课任教师,同时并将优秀和不及格的课程反馈给各教研组和学校教学督导组。
3.各教研组和学校教学督导组对学生评价为优秀和得分低于60分的课程,根据其教学进度自行组织同行和督导组成员进行评价打
分,并于学期结束前汇总评价得分结果交教务科。
4.学校教学督导组除进行以上评价外,每学期还仍继续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和抽查,填写督导组听课评价表,该结果连同学生评教一起作为学校核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评定教学优秀奖的参考和补充。
5.每学期末教务科组织学生班干部按照评议问卷的指标要素,召开一次学生评教座谈会,座谈会的评价结果作为核定课程优秀和不合格等级的修正参考依据之一。
四、评价结果的核定与应用
1.评价结果最终以等级形式记载,90分及以上为优秀,70-90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59分及以下为不合格。
2.学生评价得分在60-90分的课程,以学生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不再进行修正和复核。
3.学生评价得分为60分以下或优秀的课程,由教务科汇总督导组和同行评价得分,按5:3:2的权重对应学生、督导组和同行的评价结果,核定优秀或不合格课程。
4.实施学生学习绩效加分,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对应课程的各种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果的(含校外各级体育运动会组团组队的比赛),依据获奖的级别及取得的名次,给予该教师相应课程的评价加分(此加分需由任课教师申请,报教务科批准备案),依次按省级、市级、镇级和校级的一等奖对应5、4、3、2的分值加分,二等奖及以下奖项依次比照一等奖按每等降低0.3分后的分值加分。但该项累计加分最高不超过10分。
5.实施课程教学评价与日常教学情况挂钩,日常教学中出现较大教学事故的课程,该门课程的评价结果相应降低一等;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该门课程的评价结果相应降低二等。并取消该门课程任课教师参评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资格。
6.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本人,作为教学质量优秀奖和精品课程评定的主要依据。
7.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为不合格的课程,要暂停任课教师该门课程的教学,限期整改,经考核达标的,准予试教;第二次评价仍为不合格,又无其他课程讲授的,将调离教学岗位另行安排工作,直至解聘。
教务科
2006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