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5篇

时间:2019-05-15 11:1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区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区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区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区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林

来源:《今日教育》2013年第10期

渝中区区域整体推进课程建设的探索价值,再次印证了一个共识: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提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机会”,更好地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区域课程建设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均衡、特色、高效的区域课程建设如何开展?笔者结合本区域课程建设的经验,认为至少要有四点考虑:

一是政策支撑。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可行的制度规定,是课程建设有法可依、有政可持、有门可行、有校可施的基本前提。

二是建设方案。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可以让区域课程建设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中进行,对区域课程建设如何开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建设途径和方法、多方协调管理等诸多事项有科学合理的预设,从而提高区域课程建设的实效。

三是实施策略。区域课程建设效果如何,最终要看课程的开设和运行。为此,如何实施和管理成为整个区域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让区域课程建设步伐畅通高效,完善的实施策略可以为此保驾护航。

四是评价体系。评价会直接影响行为和结果。有效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区域课程改革朝着科学、创新的方向前进。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教科所)

第二篇:对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对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 要:货币银行学课程是财经类本科院校中经济类和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多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提出该课程的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建设过硬的教学团队、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2014)06-0000-01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财经类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统帅性的学科基础课,也是经济类和管理类等学科中较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金融领域中诸多要素、其相互关系和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的建设要依据课程自身的特点,主要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加强建设。

一、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课程建设理念先行,教学理念决定了课程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建设效果。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对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教育界也相对提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大教育理念[1]。作为金融学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货币银行学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应做到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应该掌握必要的进行金融机构具体业务操作的初步能力,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通过教学过程,不仅增长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技能,而且应使学生的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等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建设过硬的教学团队

教师是课程的直接讲授者,其整体水平的高低,最直接地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应以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基础。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内容既包括微观又有宏观,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且知识点和现实经济生活的结合十分紧密,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具备一支结合合理、素质优良、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注重名师的引领作用,通过选拔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引导课程团队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和进行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定期组织教学团队内部的教学交流和研讨,并通过导师制以及专业实践能力锻炼等多种方式对较为年轻的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该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体系的具体体现,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做到兼顾知识和能力,该建设环节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由于近现代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的关系的问题[2]。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搭建了课程的基础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具体授课的专业的知识掌握领域和程度的要求,自行选择所需要的金融领域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纳入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使教学内容既相对稳定,又能紧密联系金融研究的理论前沿。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

四、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是通过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有效,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教学效果,选取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可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启发互动式

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互相促进,在每一章的授课内容中,都可以先由教师提出一些基本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对策或发现一些新问题,教师或是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或是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的途径。该方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师和学生间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中,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了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案例式

案例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高度拟真情景,通常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重点是让学生尝试独立地对具体经济问题做出判断并制定出决策方案,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讨论,让观点相同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小组代表负责阐述本组的方案,不同小组间进行讨论、观点交流,在表明各自的观点的同时共同寻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该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制订合理的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察学生本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既有约束作用,又起到了引导的效果,制订出科学、合理和全面的考核方式是课程建设的又一关键环节。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环节。平时考核应通过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小论文、模拟软件操作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写作能力和实际业务动手操作技能等能力;期末考核主要通过期末考试集中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业务操作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书写能力、学习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运用各种理论知识解决综合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等。这样的考核方式体现了课程教学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具备综合能力和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卢亚娟.关于“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8):108-110.[2]李健.“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创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08):13-14.[作者简介]张会平(197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

第三篇:对医患沟通课程建设的思考

对医患沟通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医患沟通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医患沟通课程建设关乎医学教育健康发展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通过开展整合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和强化专业师资的培养,将有效提高医患沟通课程的实施效果。医患沟通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医疗形式变化的要求进行不断创新,同时要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医学教育规律进行科学设计,尤其是强调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医患沟通 课程建设 医学教育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产业的需求日益旺盛,随之而来的医疗问题日益增多,尤其是医患关系、医患矛盾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医患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专业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作为专业化行为的医疗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医患关系沟通能力,在医学教育中非常需要强化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其中课程体系建设就是一个核心工作,如何通过课程建设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沟通训练环境,提升其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医患沟通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社会的变迁性使得医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痕迹极为明显,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疾病谱和人们的健康需求结构都在发生改变,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和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是院校教育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发展性任务。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了对人民心理问题的关注,医学人文的回归要求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有针对性,并对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这也是国际医学教育界对现代医生培养的重要能力要求,并强调了沟通交流能力在临床技能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对医患沟通内容的教学要求还比较低,与现实医疗工作中对医生实践能力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90% 以上的医疗纠纷是因医患沟通不当所引起的。强化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意识,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患沟通课程建设现状

1.理论化倾向明显,实战训练不足。从授课教师上多以文科教师为主,缺少临床工作经验,讲授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脱节。课程教学为主,收到人员和场地限制,?W生没有机会开展具体的案例教学。

2.缺少专业化师资。医患沟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伦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具高度的综合性和整合性使得教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医患沟通十分注重对现实情况的讲解和具体沟通技术的训练,但当前,由于医疗工作的紧张性和医学教育中的“唯理论重要性”,使得广大临床教师很少对学生开展专门的医患沟通训练和技术指导(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自身训练的不足)。

3.医患沟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传统医学教育主要关注的是人体以器官系统为主的生物学改变过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医学),而对于个体躯体之外的社会性和心理学特性的介绍非常少,更不去关注,但从现实的医疗环境下,作为医生面对的是同一疾病的多样化个体表现,各类人群的非疾病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医生掌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和面对复杂人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对医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将医患沟通训练纳入到医学教学中。来为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做好准备。

三、医患沟通课程实施路径分析

1.开展整合课程建设。整合性课程的建设是由于学生的个人专业成长过程性和医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性所决定的,医患沟通课程应当是一个多阶段组成的课程体系。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窄、个人心理成熟度低,对相对专业化的内容还缺乏理解力,因此,需要更多的从医学伦理、医学心理等基础理论角度进行沟通知识和技术的训练,整体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教学形式也应多样化,包括各类的第二课程和社团及志愿者活动等。在进入高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则更多的要求从具体临床实际,尤其是各个专科工作着手开展具体的医患沟通技术训练,从具体问题和实际案例着手,开展临床教学。同时,医患沟通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工作,需要充分贯穿到医生的整个职业教育工作中。

2.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理论授课为主的单一模式,在教学环境强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案例讨论、标准化病人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实践,尤其是注重临床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以实际情境和真实病例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同时结合专业特点,从不同类型的疾病和差异化的医疗环境出发来帮助学生从医患沟通技术的掌握上更好适应早期的职业生活。

3.强化专业师资的培养。院校教育的基础性资源是教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又要求专业教师除理论知识之外更多的是从人文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对素养的提升,在医患沟通教育方面,要求各类专业教师都要具备培养和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教学意识和专业能力,从课程到各类实践,到最终的临床工作中,系统化的提高学生对医患沟通技术训练的重视和学习自觉性,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探索“一课多师”的教学形式,组建由多类型教师组成的课程组和教学团队,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和知识的精、透和能力养成,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的作用和专业特长,以自身成长为模板,教育好学生对医患沟通的理解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强调医患沟通课程中要突出实践性为主的原则。注重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以实际案例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将沟通训练的过程进行细致化处理,教学中突出学生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将专业知识与具体科室、具体疾病进行结合,让教学活动更有抓手,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突出时代特点的原则。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突出医患沟通教育与改革的大趋势和具体的医疗环境相集合,适度超前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和技术传授,做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

医患沟通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医疗形式变化的要求进行不断创新,同时要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医学教育规律进行科学设计,尤其是强调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培养。从技术的训练逐步向职业习惯的方向转化,进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执业生活,并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让院校教育以医疗实践实现紧密对接。

参考文献:

[1]陆晓庆,陈宁,李谨.体验教学在医患沟通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80-81+108.[2]彭丽,冉素娟.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教学设计现状与反思[J].重庆医学,2011,(25).[3]李军菊.浅论医患沟通技巧[J].中国医学创新,2012,(6):117-118.[4]罗飞,张泽华,侯天勇.医学实践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3):175-176.[5]孙琳,孙继红.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中国卫生法制,2012,(03):39-40.[6]周燕斌.结合内科学教学实际,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临床医学工程,2011,(11):1815-1816.

第四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对话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张兆安研究员

编辑:admin 时间:2011-3-24 21:46:00

“十二五”开局之初,中国经济就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保持着世界第一商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商品进口国的头衔。从经济总量只占日本的二分之一,到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中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在中国的沿海,已经出现了省份经济可以匹敌东南亚国别经济的比对;如已是全球第一大港的上海经济总量和泰国相当,相连的江苏经济总量超过了印度尼西亚。就中国的深层次变化而言,城乡差距开始出现缩小的势头、环境保护终于不再让位于经济增长、中西部进入跨国公司新一轮直接投资的首选、创新驱动成为破解发展瓶颈的首要理念„„总之,中国如同在世界经济海洋上高速行驶的巨轮,被发现的已经不只是上海这样的桅杆。西方看中国,再也不是拿着望远镜倒过来只看到中国的渺小;当然,我们也不希望西方拿着放大镜,无限扩大中国的经济能量。对此,我们必须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祖国,了解她变化中的“大”和进步中的“别”;中国之大,在于区域辽阔,她的国土面积相当于40个英国或26个日本;中国之别,在于区域差异,她拥有后工业化、重工业化、初步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为主体的各个代表区域。而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笔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张兆安研究员,现将我们深入交流的基本成果公布于“新财经周刊”,以期获得读者朋友的共鸣。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是板块经济

王:你曾经长时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区域经济的研究工作,最近10多年来又考察过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也比较过我国区域经济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大都市圈的区别。那么,在你看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呢?它和美、日、德等国的明显区别又在哪里呢?

张:如果用一句最简练的话来进行归纳或表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就是板块经济。具体来讲,我国板块经济是基于资源禀赋、地理优势、产业布局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按现实态势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或四种形态。

第一个层面,可谓是 “大板块”。从全国来看,可以分为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等四大板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或者说是全国的基本构架。第二个层面,是 “强板块”。在全国四大板块的区域范围内部,还分布着一些经济势能强劲的经济区域。这些经济区域,有的主要是在本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如东南沿海地区的珠三角;有的主要是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如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第三个层面,是 “新板块”。这主要是指一些后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亮点,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抓住后发优势而崛起的板块,而且主要是以各个省会城市为中心、周边一些主要城市为呼应而形成的区域经济板块,如武汉城市圈,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所形成的 “长株潭”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等。第四个层面,是目前开始活跃的 “常板块”。这主要是指一些通常概念上的区域经济板块,例如,由一些地级城市为主所构成的区域经济,当然,这个层面上也可以把面广量多的县域经济包括在内。

从我国的四大板块来看,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在历史演变上和现实发展中都形成了 “东西差距”和 “南北差距”的态势。例如,在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东部地区所占的比重接近60%,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三大板块加起来所占的比重才40%多一点。这表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当前的区域经济主要还是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因此,统筹区域发展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发展政策聚焦点有明显差别。如美国按地理区域也有实力领头增长的州际板块经济,但其依托太平洋、大西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化便利条件充分发展,各板块之间的国际化程度是相当的。美国又较早地完成了铁路动脉的全国均衡布局,各板

块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也十分便捷,其发展差异已经主要表现在法律、教育、科技、医疗等上层建筑层面,而不是体现在经济政策如对吸引外资的具体鼓励上。

尽快让城市群向欠发达地区延伸

王:据我了解,民建成员在参与板块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非常活跃,作为民建上海市委的专职副主委,你经常参加各项针对性的调研工作,自然也十分清楚各个板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各自优势。而发展往往会形成特征,既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是板块经济,那么,板块经济发展的特征模式是什么呢?张:从本质上和推动上来看,板块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就叫都市圈,或者说叫城市群。

很显然,在中国区域经济的现实发展中,哪里有都市圈或城市群,哪里就是发达地区;哪里没有都市圈或城市群,哪里就是欠发达地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什么相对这么发达?因素很多,主要是因为那里有三大 “发动机”,那就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三大都市圈。例如,在2010年,16座城市的长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国内生产总值要占到全国的近五分之一;苏浙沪两省一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人口约占全国的5%,却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四分之一;珠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0.57%,人口约占全国的3.6%,也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足以可见,都市圈或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擎价值,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从全国的发展现状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都市圈或城市群发展起步比较早,成效比较大,如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三大都市圈。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已经有了一些城市群的发展,如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太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东北地区的辽宁沿海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经济区等。在西部地区中,西南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模样,如发展势头不错的成渝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目前,唯一比较缺乏城市群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的就是西北地区,由于没有城市群发展的强力支撑,西北地区的发展就显得相对比较落后。当然,随着国家对新疆开发战略的新政策布局和西安、兰州等西北名城的产业积累与科技优势,西北地区出现新兴城市群是必然趋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是地域高度集中、功能高度集聚的 “局域经济空间”,而 “非都市圈”是弥散的 “广域经济空间”。因此,为了使两个落差比较大的经济空间实现有效对接,必须要有助推梯度转移的“二传手”式的产业聚集带。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现实发展中,“梯度”不畅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东西部之间和南北地区之间,缺乏连接东西南北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尤其是具有很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从而使得各个板块经济之间缺乏有效的梯度转移和产业对接。从这个战略视角出发,在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应尽快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延伸,可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为标杆,尽快培育壮大具有桥梁作用的“中部都市圈”,谋划发展好 “西南都市圈”、“西北都市圈”以及 “东北都市圈”。

跨行政区的都市圈带动力更大

王: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将会得到更有效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今年全国人代会审议的全国“十二五”规划中,都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些部署,是对已有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有新的发展判断。而既然都市圈或城市群是板块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那么,都市圈或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什么呢?

张:从发展现实和 “十二五”发展思路来看,基本路径就是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周边城市和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同时,中心城市在功能上也会有新的发展。

拿长三角来说,上海、南京、杭州这三个中心城市组装成一台发动机。这个发动机一开,把周边的中等城市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全部带动起来了,所以长三角就起来了。拿珠三角来讲,主要是有了广州和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联合带动。同时,我个人还认为,凡是跨省界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和联动发展,比单纯一个省域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更大。例如,珠三角是先发展地区,但珠三角主要是在广东省行政区

域范围内,但是,等到长三角一经发力,就开始出现了赶超珠三角的态势。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长三角包括了跨省界行政区域的苏浙沪两省一市。因此,如果跨行政区域的都市圈架构得好,就一定可能比一个行政区域内的都市圈发展得更有规模,更有带动能力,也更有国际影响。

对全国的区域经济来讲,中心城市明显具有比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在带动周边城市和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心城市本身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匹配新兴的产业优势和功能要素;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担当带动周边地区继续发展的责任。

如何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王:我国的区域经济既然是板块经济,板块之间就一定存在着差距。我最近一个时期接连考察了北京、天津、浙江、贵州和云南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结合我自己对上海的了解,事实上经济差距还比较明显。如浙江省沿海农民的年可支配收入与贵州省很多地区职工的年可支配收入相当;就长江中部和入海口比较,上海的经济总量是武汉的两倍多;就长三角区域内,2010年杭州的税收收入也只相当上海的45%。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张: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既是现实发展问题,也是历史延续问题,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常态化的基本特征。关键在于,这种不平衡性是否能够为整个社会所接受,或者说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

一方面,不平衡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在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就拿生物界来说,影响生物成长发展大体有三种选择:一是自然选择,二是人工选择,三是自我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同样道理,这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中反映得十分明显。在改革开放之前,三大都市圈大都处于自然选择状态,以及由各自的发展潜质决定的自我选择状态。长三角的各项经济指标优于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大部分又落后于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率先导入和享受改革开放政策,因而政策效应十分明显,政策选择也是人工选择,使得珠三角一跃跨入到领先地位,长三角开始落后于珠三角,而环渤海地区则更落后于长三角。由此可见,三地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十分明显,随着选择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动态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是常态。

另一方面,差别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如果说不平衡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那么,在区域统筹引领下的差别发展则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例如,对于地域属性、环境属性、功能属性相近或相容的经济区域之间,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差别发展。差别发展就是让一部分 “区域”率先发展起来,产生较大的落差,在市场和利益竞争的驱动下,由差别推动了发展。我们仍然可以从实证的角度来考察,由差别发展引来差别竞争,而差别竞争必然会带动共同发展。例如,当珠三角领先于长三角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三角大踏步、大手笔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长三角的潜质优势,于新世纪之后又重新超越了珠三角,在新的平台上领先于珠三角,从而使得长三角和珠三角并驾齐驱。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更近的案例——这些年环渤海地区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引领下强势崛起,有可能在 “十二五”期间超越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些发展事实,实际上也可以充分说明差别发展的适用环境、发展魅力和后发潜力。

如何统筹协调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王:既然我国区域经济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那么,如何缩小这些差距?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你对统筹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具体建议呢?

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仅使各经济区域之间得到共同发展,而且在共同发展中不断地缩小差距。这也是市场调控和宏观调控的双重调控的最终目标。实现双重调控的主要抓手是 “协调发展”,也可以说是非均衡发展的基本策动力。从协调的内涵来看,协调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是市场化方式。例如,经济区域之间形成资源配置通道,实现低成本双向资源配置,实现双向产业

投资,建立双向的大物流体系,建立关联产业链等。二是规划化方式。先要协调规划,进而协调执行,最终落实到协调发展。从规划要素来看,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宏观区域规划,明确国家对各经济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宏观指向,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等,然后需要有关联规划,如经济区域内的各类专业规划等。三是统筹化方式。内涵包括:经济统筹、市场统筹、资金统筹、财政统筹等。经济统筹是对经济区域 “都市圈”地区密集的经济资源,进行统筹调节,转移到 “非都市圈”地区。市场统筹是用市场方式调节资源大配置、产业大分工。资金统筹主要体现在信贷、融资向关联经济项目倾斜。财政统筹应重点加强对欠发达经济区域的资助、增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四是政策调节方式。内涵相当丰富,但关键在于包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收益政策、就业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五是战略联盟方式。例如,可以鼓励各经济区域之间建立经济联盟、产业联盟、市场联盟、企业联盟、服务联盟、对口互助联盟等各种战略联盟,促进发达经济区域与欠发达经济区域的关联发展和带动发展。

作者:王泠一

来源:《解放日报》

第五篇: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孤独症儿童在我国内地的教育安置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如深圳元平特教学校)、培智类学校(如海淀培智和越秀启智学校)、专门的孤独症学校(如广州康纳学校)、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班。无论是哪一种安置形式,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教这些孩子?课程建设是各类学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我国课程管理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的观点,校本课程不是一种课程类型,属于课程管理范畴,是中小学新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一、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孤独症以及康复教育的特点决定其必要性

近年来,已报道的孤独症患病率逐渐上升。美国2008年统计的结果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已达1/88。2011年广州市孤独症患病率调查结果为1/133。2014年3月27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约为1/68。有文献报道,儿童患孤独症人数超过儿童癌症、糖尿病、艾滋病三者的总和。孤独症是世界上人数增长最快的严重性病症。

伴随孤独症患病率的急剧上升,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格局也发生

了重要变化,从关注单一的听障和视障儿童到关注多种障碍和多重障碍的儿童,智障、孤独症、脑瘫、多重障碍儿童已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的教育对象。同时,融合教育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重要演变。伴随着全纳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将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这种现状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的孤独症康复教育都提出了大的挑战。

孤独症儿童因其在社交沟通方面的核心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被称为“残疾之王”。孤独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且伴随终身的疾病之一,被列为世界性医学难题,早期不予及时干预,多数儿童成年后不具备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做适合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2、孤独症康复教育参考培智类课程设置方案不合适。

当前,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关于孤独症康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根据传统的孤独症观念,75%的孤独症儿童都伴有智力低下(目前有学者认为,50%,甚至70%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并不存在智力障碍),因而在康复教育方面,特殊学校和教育机构大多参考国家出台的有关培智教育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例如,原国家教委1994年颁布了引领性文件《中度智力残疾学生训练纲要(试行)》(教基【1994】21号),教育部上世纪90年代组织编写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适用于轻度智障。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培智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是以中重度智力落后学生教育为主的指导

性意见,但并没有正式出台与之配套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及教材。

我认为:孤独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残疾类型,在病因、核心特征、外在表现,干预的时机等方面与智障学生有着本质区别,因而康复教育的理念、方法、手段应该不同,参考培智类的课程设置方案,对实际的孤独症康复教育的指导性意义有限。已出台的课程设置方案只注重中重度智障学生,可能对中低程度的孤独症儿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难以指导高功能程度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此外,学前教育、职业高中课程方面,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文件,可以参照的课程建设经验也很少。因此,孤独症康复教育需要走上自主探索之路,无法回避校本课程建设任务。

此外,从国家层面来看, 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 步扩大。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公布,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快了对未来3年特教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落实。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在这样有力的大环境的支持下,孤独症康复教育的课程建设势必会得到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二、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困惑和我校的应对

校本课程建设既依赖于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引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理念指导,又依赖于学校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当前,孤独症课程建设主要的困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困惑

1、谁来进行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

近年来,尽管大众对孤独症的认识在逐渐提升,孤独症儿童研究也被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我国内地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情况来看,最有可能进行课程建设的对象是各类学校。普校因孤独症随班就读学生偏少和特教资源的局限性,以及繁重的正常教学任务要应对,难以进行针对孤独症的课程建设。培智类学校和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因教育对象类别多,也难以集中精力和优势资源只针对某一类学生进行课程建设。因此,孤独症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是必然的选择,也是自身发展和需求的体现。

2、采用什么样的评估工具?

当前学前阶段孤独症儿童的评估多采用香港协康会引进的结构化评估工具-PEP-3,该工具的特点是能为二至七岁的孤独症及其他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标准化评估,是比较注重发展的评估,能够一定程度上监控评估效果。但是,在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上面,如社交沟通的意愿、情绪情感方面没有太多量化的指标,对IEP制定的参照依据不够。因此,只依赖PEP-3进行测评是不够的,需要同时进行其他范畴的专业化评估。这对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评估一直都很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没有出现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标准化评估工具,各个学校和机构更多依赖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经验和水平进行评估。甚至有些机构或学校因理念认识和专业人员缺乏的原因,没有做针对性的评估!

(二)我校的应对

我校是国内第一所专门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提供义务教育、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康复治疗、科学研究的公立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研究机构。在国家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提供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的教育服务是特殊教育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作为“残疾之王”的孤独症学生的教学,从创校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着关于孤独症的课程建设问题。

我认为,孤独症的校本课程建设中,基于IEP的管理是关键。当前,我校通过以下举措来为IEP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1、科研部为一线教学提供理论支持。通过针对全员的理论讲座和 小规模的沙龙进行理论支持。我校科研部定期会举行关于孤独症最新资讯的讲座,对象为全校老师,内容包括最新的孤独症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介绍、疗效分析介绍等等。相关资讯还会通过校园网、校内刊物《孤独症研究》以及公开发行的《康纳通讯》进行分享。沙龙主要参与对象为业务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科研部成员、相关教研组长和有兴趣的老师,讨论的主题为具体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的介绍和应用以及研究设计的讨论等。

2、评估团队制定科学、可行的IEP,三级督导保障IEP的有效达 成。我校的评估团队包括医生、治疗师、行为督导、教师和社工,IEP制定时会充分考虑家长的需要和看法。通过IEP制定讨论会、实施前的解读会、实施中的检讨会以及实施后的总结会等形式保障实施效

果。IEP的实施,实行三级督导制度,即组长-专业督导-业务校长对IEP的课堂实施和日常流程、家居指导进行有效督导。

3、正在探索学龄期的孤独症教育评估工具。

三、我校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框架

我们的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课程建设,就是要创造适合孤独症儿童发展的教育模式,为他们生活能自理、生活质量能提升、部分孩子能融入主流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而不断探索。

1、课程目标。在充分了解、学习台湾和香港以及国内外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政策等前提下,分析孤独症学生的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我校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为核心目标,强调缺陷补偿的同时,重视潜能、特长的开发。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层次和需求差异,确定分程度、分阶段的课程目标。对于高功能学生,实现生活自理、自立,自我管理,基本适应社区、主流学校生活;对于中低功能学生,基本实现生活自理,自我管理,基本适应家庭和社区生活。

2、课程结构和内容。基于课程目标,学校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置,对已有课程进行调整、删减和重新整合,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提出了一般课程、特需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三类课程。一般课程培养基本的认知和学业方面的能力,包含有语文、阅读、数学、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英语、认知学习、电脑等。特需课程是针对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开设的补偿性课程,包括有社交沟通、生活技能、感统训练、休闲活动、心

智解读、综合游戏、个人工作等等。拓展课程关注孤独症孩子的优势能力,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兴趣、特长的挖掘,包括音乐、美术兴趣小组和康体小组课,所学内容涵盖了钢琴、古筝、打鼓等乐器演奏,话剧表演,绘画和陶艺制作,体育特长挖掘与训练等等。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别教育计划(IEP)目标达成的过程。我校课程实施的流程如下:评估->制定个别教育计划(IEP)->召开IEP讨论会,解释训练目标->实施IEP->召开IEP实施检讨会->修订IEP,IEP再实施->再评估。

入学一个月内,评估团队为儿童进行各个范畴的评估,包括社交、言语沟通、认知、大肌肉、小肌肉、感觉统合、自理等等;通过评估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家长需求和儿童实际能力,拟定合适的IEP,之后召开IEP讨论会,解释各个训练目标,讨论实施策略;IEP的实施,实行三级督导制度;每月定期检讨IEP实施情况,分析康复进展和面临的问题,提出IEP修改建议和解决建议;实施修订后的IEP;半年后再次进行评估,了解半年来IEP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个半年的IEP目标。

我们认为,评估是课程实施的基础,科学全面的评估之下才能明确康复教育的起点。评估同时又是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监测的重要方法,通过再评估,我们才能了解目标达成的情况,为IEP修订提供依据。基于评估拟定合适的IEP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督导下实施IEP是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动态的修订IEP是课程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4、课程评价。我校的课程评价依据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IEP)实施个别化评量,包括学生教学起点的综合评估、持续性的形成性评估、定期进行的阶段性评估、不定期进行的活动评估,以及以及依据短期目标做总结性评估等。评价方式多元化,通过动态评估、实作评估、课程本位评估等多元评价方式,充分了解孤独症孩子的学习历程与成效,以作为课程设计及改进的参考。参考资料:

1、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办发 〔2014〕1号。

2、北京市朝阳区培智校本课程建设,龙建友,北京市朝阳区课程实践优秀案例,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

3、广州市幼儿园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和相关因素,王馨、杨文翰、金宇、樊越波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

4、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管理——以个别化课程管理为例,许家成,广州市特殊教育校长高级研修班讲座,2014年4月。

下载对区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区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村庄建设现状分析思考(定稿)

    【摘要】 本文以**区新农村建设参与者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从规划与管理者角度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以促进**区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

    对《Sketchup》课程的教学思考

    对《Sketchup》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 要:《Sketchup》课程与设计类课程在教学中应紧密配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师能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sketchup表现教学,实际上是辅助......

    对区域活动的一点思考5则范文

    对区域活动的一点思考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比刚刚结束,反思这两天的活动,教师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引发我们的思考,促使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 一......

    对机关效能建设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成形,工商行政管理已经纳入了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并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尚没有充分发挥国家赋予的宏观调控职能,其蕴含......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洪湖市汊河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会议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

    区域自主创新思考

    关于图们区域自主创新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思考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环节,把握区域自主创新现状是制定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础,以自主创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

    对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改革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 国家税收 课程 改革 思考[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对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教......

    对少数民族地区美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少数民族地区美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7-02 11:31:00 ] 作者:刘芹梅 【摘 要】:本文结合我校实施《土家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实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