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吴起县第一中学高瑞
经过洋思模式、宜川模式的几番历练,学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期,每一位教师基本已经从旧的教学中走了出来,构建出了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识,但在课改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待于在实践中解决。教师的再认识和科学高效的课堂模式的构建对课程改革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我以我自己威力,总结了目前我校课改的现状:
现状一:由于知识前臵,学生对知识体尚未构建框架,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足,导学案完成困难,导致抄袭成风,知识掌握也就无从谈起。
现状二:学生先预习在掌握知识后才能完成导学案,需要自由支配有效时间长,而学生自己掌握的时间很有限,对于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导学案成为一种奢望。
现状三:课上展示,课前写黑板,小组内形成一种潜规则,展示人员局限在一两个人,对于学习懈怠的和学习能力不强的不展示也不愿展示,造成部分学生成长,而忽略其余。
现状四:学生对坐,有利于学生利用前后两块黑板,但是也为对座、左右座说话、玩闹提供了方便,个别纪律较差的严重影响其他学生,造成小组后进生人数增加。
现状五:各科课改步伐不一致、重视程度不一致、学校、班主任对学生小组评价跟不上,继而学生重视不够,以至于课改积极的教师疲于矫正。学生对课改的教师有意见,教师课改举步维艰。
现状六:课改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的促进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如评价体系,既然小组在课改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班级和学校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周课改评价只针对教师的“讲课”“自学”“展示”,未对学习小组进行周总结、月评比、年奖励。
现状七:作业任务繁重,各科的抢时间、排挤其他学科现象严重,教师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学生对部分学科丧失信心,学科学习很难开展。学生不堪重负,学习疲于奔命,根本没有自我调整和查漏补缺的可能。
现状八:教师的积极性不足,课改必然会反反复复,学校的评价机制不跟上,教师还是要急功近利,走相对稳妥渠道,省时省力做法。
现状九:课型单一,没有凸显学科特色,部分学科的学生学习兴趣额下降,模式化一刀切的课堂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现状十:一线教师学习次数少,到外观摩学习的时间更少。回来只是介绍经验一知半解,不够系统,对于课改一线教师杯水车薪,作用微乎其微。
以上是我个人在课改中发现的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理解,错误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一、浓化课改氛围,营造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环境。
班级专栏办在本班教师的外墙壁。小组建设——周先进小组、月明星小组、年金牌小组照片上墙,组徽、宣言、近期目标等等均公之于众。每一次学习成绩、小组评比成绩、纪律卫生周评成绩,好人好事、扣分警示,后进小组进步宣言书等等,丰富多彩,从而浓化氛围,创设人人争先,个个害怕落后的学习生活氛围。
二、加大课改舆论力度,勤表彰,多督促。
学校要每周对课改班级和小组进行升旗总结,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学校要对小组和班级学期开学典礼进行表彰,凸显教育促进功能。
拿破仑有一句话“给我足够的军功章,我就能战无不胜。”这充分说明,激励正面评价对一个集体个人的发挥的作用有多么巨大。
学校检查功能单一,值周查问题——越查问题越多。应该批评和表扬兼顾,有扣分的标准就应该有加分的标准。有周扣分通报就应该有周加分表扬,这样才符合教育规律,从意识上疏导学生向善、向美、进步。
二、统一思想,齐头并进,形成合力。
教师能不能积极行动起来,主要取决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如果单一性以成绩为衡量点,势必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课改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探索过程,而教师的评价只看短时效果,这样即使学校制定出多严厉的制度保障也会让教师铤而走险。试想一下,如此下去,学生有抵触,课改的教师受学生非议,课改如何持续,看外在轰轰烈烈,完全是建立在隐形“逆反”的环境下进行,课改不夭折才怪呢。如果能持续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其实学生是课改的关键,学生的认同感直接决定着课改的成败。课改两个学期我的发现学习走在前面的课改与否都会学得很好,而学习中后的学生反而丧失了学习劲头,成了新的学习后进生。而学习适中的学生是希望老师讲解的,因为自学能会的比例也就在50%左右,预习时问题真期待于老师系统讲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同,学习的需要也就自然有所区别。
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是课改的基础,也是课改的最起码条件。学生的观望、排斥绝不会将课改推向新高度。
三、时间无法保证,点火难,导致精彩展示和课上有效学习成为一句空话。
既然学习前臵,需要预习,需要完成导学案,就要给学生以宽裕的时间去完成。我们可粗略算一下,至少每个班级一天六节课,六节课至少六个导学案需要在前一天晚上完成。完成导学案至少需要先看一遍书,文科也许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能够在懵懂下完成,对于理科,公式定理要清楚,还要应用,解题还需要技巧,试想,真正在预习中有多少同学能够掌握?学生展示,首先学生时间有限,大多数仅凭以往的经验展示,到底知识讲解有多准确和深刻?
做公开课和平时上课是不一样的,做课是有准备的课,而98%不还是常规课吗?现在的学习现状是学习小组对展示的内容相对掌握较好,而其他组的内容处于很生涩的状态。这个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手头资料少,拓展的空间狭小。
2、学生较为充分的探究时间少,根本不允许多维立体的展开学习讨论。即便有真知灼见也都淹没在“没头没脑”的作业之中了。
3、学生展示,出现非常规的方法和知识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及时一一矫正。
建议——学校增加白天的自习时间,把加课的课时拿出来给学生自己;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各科综合性的学习材料。
四、学校应该多创造条件让一线教师多学习,一线教师的学习是直接作用用于学生的,没有中间任何环节,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和外出学习实则是最有效的手段。另外,学校安排教学研讨力求与时俱进,如:今年的各组示范课,可以说很精彩,虽是有准备的课,对于平时教学的时间安排是一种奢望,但仍有很多借鉴和思考的东西。遗憾的是学期末了,其实已经进入期末复习了,期末复习课和课改样板课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它的时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这样的教学研讨应该在学期中或学期初几周内进行。这样给学习的教师以时间去揣摩研究实践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样板不是总结性的,它的真正功能应该归属于做出样板指导教师教学的。
五、课改应该允许各学科在——“先学后教” “先做后讲”的前提下,凸显学科特色。就语文学科而言,这学期课改的体会是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踏踏实实的强化基础的时间少了,真正体现文学的魅力的文章赏析少了,规范地训练写作的时间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下降了。而事实上语文是语言类科目,在很多时候更多的是兴趣的培养,听说读写的培养,学生的展示时间仓促,有些环节是欠缺的,这样语感培养不起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能是在原地徘徊,进步很难。
诸如传统的课前演讲,学生点评;写作小练习;辩论;课本剧等等。其实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另外可能会认为我存有私心一点认识。削弱语文学科就是对学生教育以及整体成绩的一种损害。
1、语文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美好情感的。其实强化语文就是在给学生补充人生进取的能量,正所谓“厚德载物”,只有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了美好的人生情感,才能热爱读书,善待学习,才能形成经久的学习动力。
2、语文是语言学科,其他所有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语文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是对其他学科解题能力的提高。
3、一所学校的是否有文化底蕴,外在的表现就是学校师生是否热爱读书,是否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能不能埋下头,走到书本中来其实才是“书香校园”真正的内核。
因而建议学校不要过于严查所谓的“课外书”,关键是所谓的“课外书”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连《读者》、《青年文摘》“文学名著”都列为课外书的话,我看不出来这是什么高明的教育手段。
我并不是完全否定学校查杀“课外书”,对于那些“黄色、校园暴力”类的书还是要查的,这样的学生也还是要教育的。我只想说的是学习是具有相对的开放性的,学生只有在读书、在学习,他就有可能慢慢调整过来学习文化课程,一旦热爱上了读书,引导也变得简单
多了。这总比毫无兴趣的不读书,说闲话捣鼓东西懒散无事生非要好得多吧。关键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读什么书,选择哪些书来读的问题。这才是教育者负责人的育人行为。而不是一刀切,看闲书就违反纪律扣分那么可笑。试想,难道教育者希望学生不读书吗?利用空闲时间读书,起早贪黑读书在学校这个文化环境下不应该鼓励吗?难道没收“课外书”他就会顺理成章心甘情愿的学习“非课外书”吗?这的确令人深思。
关于课改我个人水平有限,思考的也很浅显,只是我觉得作为学校集体里的一名教师,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陈述出来而已。自知有失偏颇,亦非深刻和恰切,恳请同仁多多批评。
第二篇:对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改革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 国家税收 课程 改革 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对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国家税收是高职经济类专业必修课中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如何从学科型教育枯燥的税收
理论中解脱出来,针对职业教育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围绕税收征管的重点、难点,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强调应用为主,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但是,目前高职教学中国家税收课程课本内容只是本科的缩写,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应用性。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强调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没有积极性。由于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理论学习对其来说枯燥乏味,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普遍,上课也不好好听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竟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在2007年10月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经法系已经学习过或正在学习国家税收这门课程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向学生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为97.2%。
二、调查情况的分析
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1)对于高职国家税收教材,有58%的学生认为教材重视理论与结论,缺乏应用性;有25%的学生认为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只有17%的同学认为现行教材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有83%的同学认为现行教材不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学习的需要。
(2)对于国家税收的教学方法,有72%的同学认为很重要;有2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有5%的同学认为不重要。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重要。[1][2][3][4][5]下一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3)对于教学形式的选择,有14%的同学选择只讲授不练习;有16%的同学选择只练习不讲授;有70%的同学选择边讲授边练习。可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学形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有86%的同学希望得到练习的机会,有70%的同学希望能够边学习知识边练习掌握,只有14%的同学选择只学习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能吸引学生呢?有25%的同学认为是教学内容适宜;有61%的同学认为是教学方法灵活,只有14%的同学认为主要靠教师的人格魅力。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吸引学生到课堂听课,关键还是靠灵活的教学方法,而当前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两者互动少,学生感到乏味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empirenews.page--](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希望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希望能够得到实务界人士的指导,对于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有61%的同学表示喜欢;有19%的同学表示无所谓,只有20%的同学表示不喜欢。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能够和实务接触,而不是只学习枯燥的理论。
(6)对于考试方法的改革,和以往上完课就只考理论内容相比,同学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有19%的同学希望只考理论,有33%的同学希望是实验实训考试,有48%的同学希望是与社会结轨的资格证书考试。可见有81%的同学不满当前考试的方式和方法,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考试的改革。
三、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
1.高职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 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其模仿能力较强,动手能力也较强。在当前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突出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国家税收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大部分高职国家税收课程的教材只是对本科内容的缩减。课程内容的编制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规范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打开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国家税收的目的就是要进行税务专业理论研究。学生只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原理和结论,考试结束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并不乐观。
高职国家税收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经济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以实践应用为基础,以理论为辅。高职国家税收应明确将提高学生税务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在高职国家税收教学中,应贯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用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而应把重点放在纳税实际操作方面,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税收制度的实质及涉税实务操作能力。
2.高职学生学习能动性不强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方面有很大差别,对于高职学生,为加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任务中心”的“开放式”教学。首先,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项目任务书,在任务书中明确课堂教授学时,教师讲解演示内容及时间安排,学生应准备的知识、讨论的内容及时间,完成的训练内容等。其次,教师将工作任务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且以分组的形式对工作任务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的工作任务需要来安排理论教学,并且进行知识的拓展。“任务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高职国家税收的课程教学对每一个单元应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及相应的阅读资料,作为提升“以学生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的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单元做好充分的准备。阅读资料作为独立于“讲授”的重要的课程资料和授课方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展学生的学术思维,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前就进行自主的、主动的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进而使其后面的课堂讲授或者讨论有的放矢,从而更有效率、效果更佳。[!--empirenews.page--] 3.大多数高职学生较为活泼,兴趣较为广泛
高职学生大多数较为活泼,兴趣较为广泛,一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说活、干别的事情,而不是认真听老师讲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1)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过分依赖教材,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授课,先讲税收定义、职能、原则、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再讲增值税、消费税等有关具体税种等内容,然后再做一些习题,那么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这么多抽象和枯燥的理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如可以对于税收的职能和原则的有关内容作些删减;在讲述税收要素时,可以联系后面的现行具体税种进行讲述,使这些抽象的概念生动起来。上一页[1][2][3][4][5]下一页(2)课堂讲解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对于税收制度构成要素的基本概念,如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等可以通过具体的税种讲授。对于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准予扣除项目等有关内容的理解,则可以准备一些企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或者课外思考,扩大学生的视野,真正掌握增值税的实际缴纳方法。这样,学生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整个高职国家税收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高职院校应主动跟实务部门进行联系,聘请有经验的实务工作者,如律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工作者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可以拉近学生和实务工作之间的距离,使国家税收课程教学和学生以后的实务真正结合起来。另外,统计数据显示,有61%的学生期望开展此项教学。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创新。要使学生真正立足于社会,为社会所接受,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授课的同时,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课时,有目的地联系有关税务局、税务师事务所、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让学生参观学习或参与实际操作。在教完所有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到有关企业去实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巩固所学知识。实习回校后,应写心得体会,使学生真正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方式。
考试题目可以灵活多样,考试形式不拘一格。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国家税收课程应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制度,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小组答辩、操作或者论文的形式作为考核手段。比如小组答辩就是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课题,考核时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去答辩,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共同打分。小组学习,将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形成了组内人员合作、组间竞争的新局面,使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论文选题自由度大,而且同课堂报告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学术交流及时弥补既有资料和观点的不足,开阔论文写作的视野,使论文的内容更加完善。考试形式不拘一格,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程度。[!--empirenews.page--] 学生评价、成绩构成多元化。国家税收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应是综合性的,其总成绩应由多次学习活动构成。平时成绩(到课率、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心得报告、小论文等)应占到40%左右,期末考试应占到60%左右。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的比重,不仅可以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
四、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当前国家税收的课程教学应该进行一些改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上一页[1][2][3][4][5]下一页(1)在教材的选取上,采用符合高职高专特色的教材,而不是迷信教材编写人员的权威性。只要是符合当前教学的特点,就可以采用。教师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本校学生的特点来编写教材。(2)国家税收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对会计专业的同学而言。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的授课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把枯燥的理论变成丰富的实践知识,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习这门课程。
(3)在国家税收这一门课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邀请一些从事缴纳税收工作的会计人员及注册税务师来给学生做讲座,使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这门课程。
(4)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采用灵活的学生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查,而不是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成绩。
第三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在国家教育政策与措施的作用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普
遍得到了重视,由原来的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前
提下又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在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信息
技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对新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个人的肤浅看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学
科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技术在个体
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达成共识,信息技术课由原来的各地区
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自行开设的选修课变成了由正规教材指导下的必须达到
规定学时的必修课。同时,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加快民,电脑进了平常百姓家庭,网络的普及程度提高,学生在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下,中小信息技术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
法得到了优化和改进,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目的得到了体现和贯彻,成果喜人。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经过多年来众多教学设计专家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教
学方式,有许多优点,但弊病明显:以教师为中心,偏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
生的“学”,全部教学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开发学生如何“学”。课
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空
间主要限制在校园和教室,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外活动项目少,学生的主动性、积
极性很难发挥,这样能够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但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重能力培养而并不很看重知识积累多少的信息
技术课来说,传统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很多弊端,不能适应为社会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全民族信息素养的目的。如: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系统地掌握了
教材或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但不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上机时只会
对教师所讲知识进行机械地翻版式练习而不能自己举一反三;不利于学生创新能
力的培养,传统教学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
心”的“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为主,课堂教
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以教师
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重心”的“两主两心”教学模式。
教师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教学方式,其标准是: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
启迪,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
象等思维能力。巧妙设疑,步步引导,层层剥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通过
观察、思考、探讨、了解信息时代的特征,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
大意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
在学习时从技能性向工具性转变,从“玩”电脑到“用”电脑的转变,帮助学生
用电脑解决实际问题,纠正沉迷于游戏或网络的不良习惯。新课程改革鼓励通过
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学习,要求把原来的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求
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乐趣,收
到了良好的效果。新课程改革能够使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展示、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模式上大多以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目前大力提倡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相
结合。
二、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
1、教材内容设置不够合理,也较混乱。从小学到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重叠部分较多,内容的深浅程度也很近似,比如都包含有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互联网、办公软件等;其次,新教材难度降低了,教师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但同时造成授课内容混乱,如Flash动画、FrontPage与DreamWeaver网页制作都进入了小学课堂,这样就容易造成中学生觉得内容已经学过了,不愿意进一步深层次地学习。
2、认识上对教师定位的错误。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要以学生为第一出发点,由学生来反决定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反正信息技术又不是“三考”(中考、高考、会考)考试科目;教师只是课堂的管理者和控制者以及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认为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自学就可以了,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结果信息技术课几乎变成自习课,甚至变成了学生玩游戏、上网聊天儿,不但学不到东西,还助长了学生的不良习惯。
3、对信息技术的学科定位错误。目前信息技术课普遍被列为副科,得不到应有重视,教师待遇也受到影响(在结构工资改革中,信息技术属四类学科,学科系数低于地理、生物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另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通常还承担着大量的临时性工作,身兼数职,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信息技术学科通常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参考书及练习题,教师备课耗费的精力较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困难,进修学习的机会更少,久而久之必然成为井底之蛙。有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学简单,就是领着学生在电脑室里玩儿。
4、学科不够规范。学科规范主要包括教材规范、教学规范、考试规范、评价规范。教材方面:在正规教材中仍有用语不妥或不科学的地方,也有少数的错别字。例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经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广东省初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第一册中第19页把“关闭按钮”错印成了“关闭按纽”。同时,该教材第35页把连接到Internet上常见的方式概括为五种:
1、通过电话拨号上网;
2、ISDN上网;
3、ADSL上网;
4、通过宽带上网;
5、通过光纤上网。这值得商榷,因为方式1、2、3中都是通过电话线接入Internet,而且都是拨号上网,只是具体技术不同;通常光纤上网就是宽带方式。而且这里还漏掉了现在广泛使用的局域网接入Internet的方式。另外,第20页“操作4移动窗口:将鼠标指针指向窗口的标题栏上,按住左键不放,移动鼠标器,将窗口的灰色轮廓拖动到新的位置,释放左键。”这也不够严谨,因为窗口最大化状态时根本就不用被移动。
教学方面:新教材有很大的灵活性、延伸性、可拓展性,为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提供了平台,自由空间较大,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以此为借口,随意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进度,缺乏衡量标准。考试方面: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考试究竟考什么?什么是重点?用什么形式考试?目前意见不统一。正规考试的命题存在问题,命题人的责任心不强。例如最近一次全市初一年级期末统考有如下题目:例1:退出没有响应的程序的方法是:先按键,然后在“关闭程序”对话框中单击没有响应的程序,最后单击“结束任务”。这是一道选择题,正确答案是“CTRL+ALT+INS”。(这些键只有第一个字母才是大
写)例2:怎样用鼠标来选定几个文字。这是一道选择题,正确答案是“将鼠标指针移至所选文字开始处,按住鼠标左键不放移到所选文字结束处”。(“将鼠标指针移至所选文字开始处,按住鼠标右键不放移到所选文字结束处”为何不对?Windows操作可以可以设置左右手习惯。)例3:用鼠标拖动窗口中的标题栏可以移动窗口。这是一道判断题,正确答案是“对”。(窗口最大化状态不能被移动)例4:信息技术通常包括信息的、储存、处理及传送的技术。这是一道选择题,正确答案是“采集”。(备选答案中还有“应用”选项,信息技术的定义为“信息技术通常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应用的技术。”)从上述例子中可见正规考试中命题的不规范,而且信息技术课的考试只以笔试的形式进行,把该科的学习引向了以记忆概念、记忆操作过程为主,忽视应用,岂不是南辕北辙?评价方面: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的评价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课堂评价主要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听课情况、学生完成学习的情况、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阶段性评价通常以考试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如期中期末考试等,改卷和统计分数通常由任课教师自己完成,可信度不高。比如全市统考有很多学校上报的成绩年级整体及格率超过96%,我们学校是省一级学校,年级整体及格率达到90%都困难。
5、“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个性”、“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华而不实,成了一句空话或口头上追求的理想目标。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由任课教师按照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考核、统一评价的形式完成教学,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试想一个老师任教十几个班,面对600多个学生,能全面了解学生吗?也许连学生的名字都记不全。教师精力有限,教学时间有限,更是受当前教育体制的制约。结果就是教学模式化,学生被同化,学生的个性逐步消失,创造性不强。
6、过分看重学科竞赛。现在较多学校都过分看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学科竞赛,如一年一度的全国电脑制作大赛和全国奥林匹克竞赛等,认为这是学校出亮点出彩的好机会,学校不仅可以获得荣誉、扬名社会,而且竞赛辅导教师也可以出成绩获得荣誉。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成了硬性任务,把学科竞赛看得重于学科教学。
三、对问题的思考本人根据自己对中小学信息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上述问题提些如下看法:
1、新教材内容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小学、初中、高中在难度上要逐渐加大形成梯度,内容上都应涵盖学习认知程度由浅到深的基础理论知识、上机操作、课外实践(或探究性学习活动)等。低年级教材内容加大打基础的强化训练,如了解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基础知识、中英文录入速度等。教材要科学严谨,审核要专业、细致,避免错误和有悖于常识的现象。
2、正确给教师定位。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和动摇。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改革的成败。不管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探究性学习,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监督、管理、控制进程、把握方向。教师是舵手、主持人、召集人、协调员。
3、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
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提高“两个素质”、把握“三维目标”的教育。信息能力已经成为当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搞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信息素养水平。既然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各个组成部分就不应区分主次,要纠正信息技术学科是副科的认识和做法。同时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要合理安排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
4、加强学科规范化建设。教师做为教学实践者,要为教材的规范化进行监督,多关注新教材,多提合理化建议;在教学规范化方面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遵守职业道德,要完成从“教”教材(教会学生教材里的知识与技能)到“用”教材(用教材组织教学,把握知识结构,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改”教材(对教材合理增减内容,甚至调整教学顺序,同时保证教学中知识的覆盖面及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转变;在考试规范化方面,命题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责任心;在评价规范化方面,力求客观,不弄虚作假,评价时不仅重视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肯定和鼓励。
5、从更深层次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出路路。为了解决教育体制中本身存在的问题,不妨尝试其他改革方法。例如:组织专家学者调研,制定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达到的水平(不同发展状况的不同地区可制定不同标准),细化到具体的知识点,然后形成满足不同阶段要求的题库,每个阶段的学生随时可以进行水平考试,达到规定要求后,可以不参加该阶段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学习。这部分学生可以把时间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或参加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自学辅导班或提高班,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也可以组织这部分学生参加合适项目的竞赛培训。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必须按时参加该科的学习,并且每个阶段的教学可以完全打破传统的班级限制,分层教学(从题库中抽取试题测试的结果为参照),以教师系统的主讲和教师辅导学生的自学为主,学生可以针对各自的薄弱部分进行强化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足够的强化训练项目供学生挑选和使用。这样才
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教学,全面发展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6、淡化竞赛观。竞赛是一种选拔性比赛,在自愿的前提下,有能力的就参加,不下硬任务,不分配名额,毕竟在竞赛中获胜的只是其中极少数人。竞赛只是检验教学成果、体现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个方面。
四、结束语新课程改革是综合的系统的课题,需要大家大胆改革创新,共同探索,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第四篇: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校实际情况,针对新课程改革,特拟定以下课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顺应教育教学形势发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综合素质,结合我结合我校发展现状,遵循“成就教师,发展学生,打造名校”的办学思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目标,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为重点,逐步完善以“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鉴于我校实际,本在课改工作方面,我们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标为突破口,逐步转变教师原有的旧的教学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组织领导
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教导处为核心,成立课改业务指导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
长:段春辉
副组长:王硕浩
袁英才 组
员:全体教师
四、具体措施和要求
1、召开课改专题会议,明确课改的重要性,要求各科任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课改,积极响应课改号召,从自身做起,提高业务素质,探究教育教学新模式。
2、召开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制定课改教研 计划,分工负责,落到实处。
3、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新课标,谈体会。
4、要求教师以新课标为准绳,建立以“问题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展示交流”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模式认真备课,科学撰写教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保课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5、以新一轮继续教育为配合,提高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和能力,认真写好课改心得体会,和教学反思,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6、在课改业务指导组的督导下,以教研组为单位,抓好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工作。
7、抓好本校示范课和公开课工作,要求每个教研组,安排两节公开课,并做好评价记录。
8、以备教改检查为依据,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在课改中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实施情况,比如各科任教师在课堂上角色的转换、教学方式变化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等,并做好会议记录,及时向教师反馈。
9、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评价措施,为课改服务。
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南 社 中 学
2016.9
第五篇:-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2007-12-07 09:35:2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2)*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3)立足本校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完小
课程改革三年来,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过三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下面谈谈我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几件做法: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
1、强化通识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2002年暑假以来,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通识培训,使教师深入了解把握新课程。
2、分组参与式案例培训,解读《纲要》和《标准》。
2002年-2005年,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培训,学校也安排进行了学科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主要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几年来,学校在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人人都有,其它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每个教研组一套。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
大量的学习材料,如从《人民教育》、《山东教育》等期刊上选印了许多有关新课程的材料和优秀课例供老师们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实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实验教师在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所有任教一年级学科的教师上了2至4节新教材研讨课。课后,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评课、议课、说课,对新教材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4、充分利用教育网络,扩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荣成教育资源网、人教网、园丁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扩大教育资料,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5、合理调整教研机制,强化对教研教改工作的领导。为了使教研工作更好的为课程改革服务,几年来,我们根据本镇实际,强化了对教研工作的领导。
(1)学区成立了小学教研领导小组,将各校校长及教导主任纳入领导小组,并作了明确分工,与此同时,要求学校领导带头搞教研、写论文,每学期不得少于2篇。(2)在布局得不到及时调整的前提下,学区打破学校限制,成立镇级教研组,由学区统一领导教研教改工作。
(3)强化激励考评机制,将教研教改工作直接与教师年终百分考核挂钩。我们规定,教师每上交一篇论文,交到中心完小,即奖分;推荐参加联谊校评比,奖分;参加市评选,奖分;获奖,再视级别加倍奖分。参加优质课、课件评选,依此类推。镇教研组长也按学校教研组长的双倍计分。
(4)改变教研形式,今后,我们在学校教研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学区教研,这样可以使全镇的同年级同学科有时间集体教研、集体备课。镇教研组间周活动一次,为双周的周四,每次半天。
二、立足学区实际,以教研促教师业务
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我镇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师资力量薄弱。经过统计,小学教师60的是老教师,剩下的40的中青年教师也大都是初中教师淘汰下来的。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制约着教研教改工作的开展。针对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师资力量薄弱这一现状,几年来,我们结合教研教改、新教材培训、课堂达标、教师资质认定等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渐使他们成长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1、扎实抓好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支持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学习培训,要求参加人员回来要上交学习笔记,在镇教研组交流学习心得,将学习资料打印,向其他教师发放。与此同时,要上一节示范课,并指导其他教师上好教改课。三年级教师全员参加市级培训,要求实验年级教师把握课标,熟悉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能体现新理念,突出新教法,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交流
研讨,优化组合,不断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积极参与联谊片的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优秀论文、优质课的评选。
2、规范教学过程,抓好教学管理。几年来,我们规范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做到课堂教学达标。积极按教研室要求开展备课改革,使教师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处理好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性教案的关系,变一元目标为多元目标,变整本教案为活页教案,切实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教学反思。学区将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检查性听课的力度,加大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教案与作业检查由学区统一组织人员按计划进行。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