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检察改革的思考
对检察改革的思考
内容摘要:检察改革应当是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检察机关在面对社会舆论批评时,检察改革更应冷静、沉着,在浮燥之下实施的改革,往往导致的检察工作成本不断增加,改革的效果却不能缩水。
关键词:检察改革思考
对检察制度科学、合理的改革是民主和法治推进,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日趋提高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检察制度滞后,并不断提高司法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对现存检察制度进行改进和革新,旨在通过合理、科学的扬弃,保存现有制度合理的因素,抛弃不合理因素,引进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因素,使制度在贴近现实的基础上,为时代更好服务,让我国检察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走向完善与健全。当前的检察制度改革应当紧扣“检察工作怎样科学发展”这一命题,围绕建设公正、廉洁、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笔者结合具体司法实务就当前检察改革谈一些不成熟观点,抛砖引玉,以期斧正:
一、当前检察改革从四个方面进行
近年来,检察改革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对这些改革成果进行分类,检察改革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推进。
(一)政治方面,进一步加强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这是检察改革的前提和背景。政体服务于国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个科学命题。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为国家的阶级统治服务。因此,检察改革在宏观上必须保证党对政法工作的强有领导,微观上要保证检察权运行中,党的领导不被削弱,确保检察权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来,始终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推进改革,确保检察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系政法工作的成败。” 通过检察改革坚定干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干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自觉增强建设、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使命方面,充分行使好法律监督权,确保监督力度。《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是法律监督权,其内涵是要求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权所辖之处,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这是检察机关的政治使命,也是检察机关存在的价值基础。从现行检察制度改革的意义和规模看,使命方向的改革是重中之重。通过检察改革,不断提升监督能力,加大监督的力度,确保在法律授权范围内,监督在横向和纵向上得到拓展,最大限度将法律赋予的权力行使到位。通过改革找准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落实好“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在使命方向的改革主要从两点进行:一是完善,即针对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司法理念和体制、机制进行改进;二是创新,即针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缺失,从司法层面进行大胆的探索。着力增强法律监督能力,便于检察机关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更好的担负起维护公平、正义的重任。
(三)质量方面,确保检察权的公信力。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可能被滥用,从而导致公信力的丧失。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组织保证”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大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改革、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对检察权 1
运行加大事前监督、防范力度,防止检察权因人的异化而越轨,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确保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近年推出的不诉、不捕备案制,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等制度,就是从检察权最为敏感、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入手采取的一系列内部监督措施,其实质就是从制度上保证检察权高质量行使,切实增强公信力。
(四)程序方面,确保检察权以看得见的方式运行。现代司法提出,不但观注结果,更要观注过程。不但要结果的公正,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的结果,这是对司法活动规律不断深入认识的结果。虽然程序的公正,并不必然导致实体一定公正,但是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实体不公正。在一个看得见的公正程序下即使存在不公正的实体,随着人们的理性思维提高,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逐步缩小。由于权力是最容易引起暇想的空间,在一个不公正程序下产生的实体,谁也无法感受和评价他是否公正。因此在程序方向透明度上进行的改革,是检察权质量和公信力的保证。这方面的改革有检务公开,不捕、不诉说理制,人民监督员制度等。
观检察改革的四个方面,互为一体,政治方面是前提,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使命方面是落脚点,是检察机关存在的价值基础,质量方面与程序方面是两翼,起着保障和保证作用。保障是为法律监督的力度服务,保证是防止权力异化、越轨,为监督质量服务。
二、当前检察改革中存在的不合理及消极因素
(一)检察改革存在被动、滞后现象。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提高,思考问题能力增强;科技发展,互联网使用,媒体监督力度加大。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一旦检察权运行存在问题,批评的声音随后就会跟上。这种批评既包含着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关注和喝护,也包含着对检察权如何进行有效监督的期望和质疑。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对检察权的正确行使以及进行有效监督的广泛关注,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检察改革的动力和源泉,也正源于此,检察改革往往是在一种被动状态下推进。为了尽快释放舆论压力,有的改革显得仓促,思考不够深入,导致个别改革举措的出台缺乏前瞻性,可持续性,存在痛头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甚至被理解为为应对舆论呼声的暂时性措施。如针对捕后不诉率过高,推出不诉率限制措施,是在对不诉原因调研欠深的状况下进行的改革。依法不起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公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依法终止诉讼程序的决定权。从司法实践看,捕后不诉的原因是多元的:有法律的变迁,旧法入罪,新法出罪,按从新兼从轻的原则不诉;有批捕时从宽条件不具备,捕后当事人受到教育,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取得受害人谅解,从宽的条件具备,从有利于社会矛盾化解,依法兑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不诉。在原因未找准,片面理解数据反映的内容,匆匆推出措施,会及大制约改革效果。导致某些改革,虽然缓解了社会舆论压力,但无助问题的解决,还让工作变得被动,进一步给舆论留下暇想空间。
(二)部分改革成本加大,效果缩水。笔者是基层检察院侦查监督科负责人,深刻感受,每一次涉及侦查监督的改革,就是一次工作量的增加。有的改革出现 “成本加大,效果缩水”。从高检院公布的有关办案业务工作数据显示,基层检察院承担80%工作量,基层检察院大都为办案所困,疲于办案,另一方面还有办案之外大量工作等待开展。就以侦监科为例:需要开展立案监督、介入引导侦查、增捕漏犯、监督侦查活是否违法等,还要准备目标考核和规范化建设资料,办案
之外的工作名目繁多。而基层检察院因人员断档,在业务部门工作的人员是精简再精简。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短缺,人员补增困难,甚至为兼故其它工作还要进行精简;另一方面是工作量不断膨胀,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这导致改革的效果不断缩水。缩水因素有二:一是无法顾及办案之外工作,好的工作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取得好的效果;二是一些不成熟的改革措施又增加无谓工作量,进一步加剧基层院工作质和量之间的矛盾。如近期推出的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制度改革,该制度在设计上,没有为下级侦监部门设计审查时间,要求下级侦监部门提前介入和报送前进行审查,下级侦监部门审查意见与侦查部门的提捕书同步报送,明显悖逆诉讼的发展规律。运作的结果是侦监部门的审查意见书粗糙,不能为上级的审查批捕发挥基础性作用,工作量增加,效果缩水。
(三)部分改革虽然牺牲了效率,但公信力并未上去。办案质量是检察工作生命线,而公正和效率则是检验办案质量的两条主线,公正是办案质量的本质属性,是公信力的保证;效率是办案质量的时效要求,确保公正得到及时实现。公正是要将真象弄清,必然需要时间,在司法实践中,二者往往表现为排斥。但是公正是第一位的,不能以追求效率,牺牲公正。失去公正,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检察权存在的价值基础会受动摇。效率必须建立在公正基础之上,是公正的效率。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时,往往采取牺牲效率保证公正。在检察改革中,应当说也秉承这一原则。在一些改革中,虽然加入了繁琐的程序,以牺牲效率保证公正,但实质效果并不佳。以人民监督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是为应对舆论和专家质疑自侦案件检察机关“一揽包干”,解决谁来监督问题推出,是为提高公正的公信力。暂不论该制度运行实际效果,单从今年又推出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就说明以人民监督员制度来应对舆论和专家质疑谁来监督自侦案件的问题不是很成功,仍然没能消除人民群众对自侦案件检察机关“单干”,导致监督可能会处于真空状况产生的顾虑。再拿自侦案件中,查处一定级别的干部要向同级党委汇报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本是要在党委领导下,加大反腐力度,可在一把手信念动摇,服务意识减退的地方。却出现腐败越来越深刻,人民要求越来越强烈,干群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是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却难有作为的怪现象。这项制度设计是以权力约束权力,在看到权力积极的一面时,忽视了权力消极的一面,导致一个权力独大后,增加其走向对立面的可能性。从而造成本加大,效果不佳。
三、如何提高检察机关改革的质量
要想提高检察改革的质量,就得从宏观上明确检察改革的目的,从深层次的原因着手,结合人民群众对民主和法治意识的认知度,循序渐进推进检察改革。改革要在《宪法》原则下进行,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扬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在党强有力领导下,法律监督力度大,监督质量高,自身清正廉洁,群众公信度好的检察机关。在检察改革上,应注意四点:
1、既要把握好改革的政治方向,又要防止权力临驾法律之上。党的领导是检察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一切改革都是在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检察机关领导下进行,离开这一原则,改革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也要防止变异权力利用检察机关临驾法律之上。近年来,出现了重庆“彭水诗案”、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白宫书记案”等一系地方党委书记利用领导权指使检察机关打击异已,办错案,甚至有意的办冤案,虽最终在舆论压力、高层观注下得以纠正(虽然说是少数,可能存在以偏概全)。但权力扩张、滥用的结果让人胆战心惊。因此,加强党的领导,对一些不合理制度进行再审视,让其变得更加合理。在检察机关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上,既要看到该制度积极的一面,对潜在消极性也不能忽视。在该制度的设计上,应当全面考虑,在确定地方党委对检察机关的领导权实现下,又要对领导权划出鸿沟;既保证党的领导权到位,也要防止变异的领导权越位。建立的是在党的原则下,法律范围内的服从体制,而不是屈于权力的盲从体制。防止权力在一个地方翻来覆去越轨侵权,这不仅是为了保障人民利益至上的实现,也是对权力行使者的保护。
2、正确面对舆论,冷静进行改革。
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而不断完善的制度。因此,面对社会舆论质疑检察机关存在的问题,既要重视,也要正视。在针对问题进行改革时,要冷静,防止面对舆论急燥,在调研不深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应当深刻分析原因,在分析问题透,找到的问题准的前提下,系统的、有深度的进行改革。要坚决防止今天改革,明天推倒的现象发生。事实上检察机关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不在检察机关,而是体制不完善,立法瑕疵所至。这种情况下,通过检察机关小改革,无济问题解决,其结果是工作量无谓增加。如当前人民群众对判决不公反应比较强烈,而检察机关审判监督又极为乏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检察机关不监督,而是立法瑕疵导致无法监督。《刑法》规定量刑幅度过大,量刑情节过于模糊,连审判机关都认为准确量刑是司法上的“歌德巴赫猜想”,系统内都难于把握。在这样的法律背景下,作为从体系外进行监督的检察机关,怎么开展有力的监督,需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必须是以“法”服人。因此当立法一旦完善,可操作性增强,监督的力度会得到及大的改善。
3、将改革后的办案成本列入改革方案的评价指标之一,考虑改革后干警工作的量与工作精力相适应。现行的改革是,每一次改革的推出,就是一次工作量的增加,改革在设计上,将干警的精力建立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模式上。这种只观注“物”,而忽视“人”的改革,与唯物主义是相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出的改革,当干警精力无法胜任时,改革设计的制度只能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改革就会变成文字游戏。实质上,越繁琐的程序未必就是越好的改革方案。以中国历史上王安石改革和张居正新政为例:王安石方案精致,但繁琐;张居正方案粗糙,但简单。而结果是张居正成功,王安石失败。有学者分析,原因就在于过于精致必然难于执行,环节多必然难于监督。这就如越精密的仪器越易出故障。
4、要在程序透明度的改革上下真功夫。透明度是防腐良方,也是提高检察权公信力最有力的载体。透明度可以有效破解人们对检察权片面暇想的空间,树立将问题都拿入透明程序解决的轨道意识。虽然现行体制以及检察工作的特点,完全透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权力合理配置,实现透明度与权力之间的平衡。如在不能透明的环节,弱化权力配置,在透明度高的环节,赋予较大权力,实现透明度与权力成正比。
检察改革任重道远,既要吸取西方司法体制中合理元素,又要防止不加甄别的吸收导致被西方司法体制俘虏。在东、西文化的冲撞、激荡中,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检察制度,这既是历史的机遇,也是历史的挑战。探索道路必然曲折,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宪法》
2、《最高人民检察院十年改革纲要》
第二篇:检察改革展望
由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于前天在上海举行。本次年会涉及的议题将包括“刑事诉讼原理研究”、“刑事司法改革研究”和“刑事诉讼法实施研究”等。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上海市法学会会长陈旭在年会上发言。
上海作为全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地区,对司法改革的探索及进展情况必将成为本次年会热点话题之一。本报记者从会上了解了上海检察改革试点工作的最新情况。
实行检察官员额制
今年3月,中央政法委把司法改革先行先试的任务交给上海等省市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在上海市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深化司法改革的精神,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论证。6月6日,中央审议通过了上海有关司法改革的试点方案。该试点方案凝聚了各方智慧,符合司法特点规律和中国国情,是一个符合客观实际和具有操作性、指导性的方案,力求解决司法领域一系列长期未能解决的突出、难点、瓶颈性问题。
在本次司法改革中,“检察官员额”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此次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严格限制检察官员额是世界各国的通常做法,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检察官队伍的前提。改革以前,检察官数量过多,门槛较低,并且分布在各个部门,不利于检察官执法办案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凸显检察官的办案主体地位。
在这次司法改革中,市检察院从实现专业化、精英化的角度出发,确定了检察官员额占检察机关全体人员三分之一,这符合现阶段客观实际,虽然
有一定困难,但也是相对合理和经过5年努力可以实现的。
为了严格控制检察官配置岗位,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制定了 《关于试点院检察官岗位设置的指导意见(试行)》,规定检察官主要配置在各级检察院侦监、公诉、未检、金融、反贪、反渎、监所、民行、社区等主要业务部门的办案岗位;案管、控申、预防、研究室等其他业务部门的检察官配备数量从严控制。行政综合部门原则不配备检察官。
上海要通过改革使检察官的配备重点向基层一线倾斜,确保85%的人力资源直接投入执法办案工作。
市检察院相关人士透露,对检察官员额控制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员额控制,达到优化检察官队伍,实现检察官队伍专业化、精英化的目的。因此,上海特别注重加强考核,准备对检察官实行动态管理,打破终身制,建立优进劣退的管理机制。对具有不能完成办案任务、办案质量不高等情形的检察官,依照程序调离检察官岗位。
严格检察官选任程序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对于树立司法权威具有根本意义,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这次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通过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形成一套科学的检察官职业准入、晋升、遴选、薪酬、责任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评价等制度和机制,加速高素质检察官的培养。
今后检察官助理要经过5年锻炼后,才能择优选任为检察官,而且选任条件和程序也更加严格,还要经过有外部人员参与的检察官遴选委员会的严
格审核,并向社会公示,对检察官素质能力和社会公认度的要求大大提升。
据了解,上海将在市检察院成立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一制定各级检察官任职标准,并根据缺额情况定期组织检察官遴选工作,一般每年组织一次。今后,检察官助理任满5年就可以择优遴选为检察官。市检察院以及各分院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现有检察官助理,要交流到基层检察院,方能担任检察官; 上级院检察官原则上从下级院检察官中择优遴选; 检察官可以从优秀的律师、法律学者及其他法律工作者中公开选拔或调任。
目前,根据市委政法委的安排,市检察院着手准备面向社会公开遴选高级检察官,接下来将开展司法改革后第一批检察官的选任工作。
对职业前景有明确的预期
改革之前,一些检察官抱怨受行政职级的制约,晋升空间小。这次司法改革落实了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为检察官提供了成长空间,也等于解除了检察官的后顾之忧。单独职务序列使检察官的晋升可以不受行政职级的制约,基层检察官可以达到三级高级检察官,个别可以到二级高级检察官。检察官有了自己的职务序列,就打通了自己的发展通道,可以更加安心基层、安心办案,终身奉献检察事业。
同时,这次司改方案也较好地解决了检察官的职业预期和职业保障问题。一个检察官,包括检察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明确的职业预期,是爱岗敬业、自觉做到清正廉洁的保障。
这次的制度设计中,对于检察官升至三级高级检察官实行自然晋升的办法,只要在考核中称职,达到规定年限就可以晋升到上一等级,优秀的
还可以提前晋升,加上正在研究制定的高于普通公务员的薪酬制度,使每名检察官都对自己的职业前景非常清楚,能够更加珍惜检察官荣誉,更加努力工作,更加严格公正执法。
分类管理是此次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基础性工作。上海将采取过渡措施进行分类。现有助理检察员可以分批择优晋升为检察官。对于部分比较优秀、任职年限较长的,可以直接选任一批充实检察官队伍,而其他一时未选任为检察员的助理检察员,虽保留检察官身份,但分类明确为检察官助理。过渡期内,助理检察员经检察长授权,仍可继续办案。
大幅下放检察权落实办案责任
司法要求的依法独立、客观公正、直接亲历、审理者裁判是司法工作的规律,作为规律就不能违背。落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是这次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这次改革方案中明确要完善检察官责任制,突出检察官在办案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不遵循司法规律所带来的司法行政化、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不落实、办案责任制模糊等一系列弊端,真正将办案的决定权落实到检察官身上,使检察官真正成为办案主体。
对此,上海检察机关制定权力清单,大幅下放检察权。除对刑事案件采取强制措施、不捕、不诉、撤回起诉、抗诉以及对职务犯罪初查、立案、不立案、撤销案件等重大决定应当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依法行使外,其余职权均授权检察官依法行使。计划三年内逐步实现检察官负责制,根据事实和法律独立办理案件。
除此之外,上海明确了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的职责。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席法庭,主持公开听证、宣布处理决定,询问关键证人,拟写重要案件的法律文书等均由检察官直接负责; 除规定应当由检察官直接承担的职务活动外,检察官助理主要承担各项检察办案辅助工作以及检察官交办的其他工作,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建立检察官执法档案,全面记录和掌握检察官办案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办案中是否有违纪违法等情形; 健全检察官办案责任考评机制,制定 《关于检察官业务考核的指导意见(试行)》,将考评和评查结果作为检察官等级晋升、奖惩等的重要依据,检察官对其所办案件终身负责。
检察官权力受到有效监督
权力下放了,但检察官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权力也要受到有效监督制约。
落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后,检察机关传统的管理模式将被打破,须探索在有利于维护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前提下的有效监督制约办法。根据这次试点方案,市检察院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监督制约:
建立重点案件评鉴制度。对不批捕、不起诉、撤案、国家赔偿案件以及疑难、复杂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将实施重点监控、结果评估,确保办案质量。
完善办案组织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明确检察官在职责范围内根据事实和法律独立办理案件,在对外作出法律决定前须报主任检察官审核,审核意见均应做到书面明示。当主任检察官审核意见与承办检察官意见发生分歧
时,如果承办检察官不接受,主任检察官可提交检察长或检委会决定。
发挥检察长和检委会的监督作用。检察长可以检查主任检察官办案组的工作,指令汇报某一案件或一段时间内的办案情况。对于特别重大、疑难、复杂和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以及对主任检察官的处理决定有不同意见的案件,检察长有权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
加强案件办理的全过程管控。案管部门对办案流程进行全面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对检察官遵守检察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务督察部门对检察官执法办案的质量和效率进行监督,上级院通过复议复核和直接办理案件对下级院办理的案件进行监督。
扩大人民监督员参与监督的范围,组织开展执法检查、案件评查等专项监督工作,听取人民监督员对执法办案的监督意见等。总之,既要大胆放权,又要确保案件质量,确保责任落实。
第三篇:检察改革意见建议
四、健全完善检察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的建议
健全完善检察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应紧紧围绕中央11号文件精神和《检察官法》的有关规定,以有利于履行检察职责为标准,以实现职业保障法制化、多样化、合理化为目标,认真改革,扎实推进,既要符合检察工作的发展需要,又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既要体现出检察官的职业特性需求,又要考虑到目前的社会现状;既要内容全面、细致、到位,又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使执行操作深化、细化、具体化,便于开展工作。
(一)建立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深化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试点工作,科学规范检察官职位,将检察人员按照不同职位层次进行管理,明确规定职位的工作职责及担任该职位所需要的资格条件,健全分类管理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畅通检察人员竞争、保障渠道,建立严格的检察人员准入、晋升、考评、保障等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办案机制。一是职业独立,检察官与其他国家官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转任。二是检察官职务独立,检察官具有行使检察权的权限,检察官职务独立允许并要求检察官在履行职务时保持独立性,逐步健全和完善主诉(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违法办案责任追究制度、检察官业务监督制度、检察官的惩戒制度和培训制度等,对检察人员的职业保障严格依法进行。
(二)建立单独的检察人员职数比例
检察人员在公务员序列中属司法类公务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进入检察官序列,既要求通过公务员考试,又要求通过司法考试,对检察人员的素质要求明显高于一般公务员。同时,检察人员的工作岗位比较固定,虽然有一定流动,但基本上局限于检察系统之内,因此检察人员的梯队更新主要从系统内部产生,由此人员储备显得极为重要。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刑事案件、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数量逐年上升,近几年大部分检察机关办案数量与恢复重建时相比已经翻了几番。特别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新目标给检察机关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使检察机关的工作量日益加大,但检察人员增加的速度却远远低于检察工作量的上升速度,绝大部分检察人员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因此,应在科学分析、参照各地人口、经济发展状况、检察工作量等因
素的基础上,建立适当高于一般公务员的独立的检察人员职数比例。
(三)建立单独的检察官职务序列和单独的检察官工资序列 检察人员属于特殊公务员,应建立区别于一般公务员的、独立的职务序列和工资、待遇标准。一是法律的明确授权。《公务员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条规定从法律层面上为制定检察人员特殊职数比例和不同于一般公务员的工资、待遇标准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宪法》规定了我国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由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军事机关等组成,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处于同一位阶,所以不能单纯的将检察机关等同于行政机关的组成部门(局、委、办等),当然也就不能将检察人员等同于行政机关组成部门的普通公务员。三是检察工作的特殊性质。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人员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依法提起国家公诉,对侦查、审判、刑罚执行等进行监督,依法查办职务犯罪。要提高法律监督、查办职务犯罪的力度,就有必要建立不同于普通公务员检察人员职级序列,而且检察人员职级序列应高于普通公务员职级序列,这样才有利于行使监督权。四是检察官具有国家官员和专业人员的双重属性,其工作性质和职责特点所决定的专业性,是重要的属性,其严格的任免程序和法律监督者的尊严应该得到相应的物质保障和权利保障。《检察官法》第39条也作了明确规定:“检察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根据检察工作特点,由国家规定”。所以有必要建立不同于一般公务员的工资、待遇标准。在具体操作中,一是要以检察官职务和等级作为确定检察官职责、晋升、待遇的基本依据,在“检察官”的四个等级实行自然晋升,规定各级检察官的最低任职年限,任职年限届满无违法违纪行为的,自然晋升到上一个级别。二是建立与检察官等级制度相配套的单独的检察官工资序列,并积极争取人事、财政部门支持,参照警衔方式,将检察官津贴纳入基本工资,实行终身制。
五、完善检察权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建议
权力内在扩张的天然属性决定,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检察权的监督失控同样会被滥用,进而给国家利益和法治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近几年来的司法体制改革中,检察机关立足于规范执法行为,在完善内外监督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一)赋予民众对检察裁量权的刚性监督
随着检察改革的深入推进,检察机关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完善,尤其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规定了人民监督员对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三种情形”实行监督,对在职务犯罪案件查办工作中具有“五种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意见。实行人民监督员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切实解决检察机关办理直接侦查案件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体现了诉讼民主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以规则的形式确立了人民监督员的组织机构、人员选任、监督职责、监督对象、监督权力、监督程序、监督效力等方面的内容,赋予了这一制度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刚性,对于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规范和促进检察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检察权以及提高检察人员的法律监督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化内部执法办案监督提升工作实效
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职能,检察队伍出现的违纪违法和腐败问题绝大多数也出现在办案环节。因此,加强对检察机关内部执法办案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突出业务部门为监督的重点对象,对控告、申诉、侦查、批捕、起诉等环节列为监督的重点环节;二是全面推行“一案三卡”制度,把办案人员的行为、办案的流程始终置于案件当事人、发案单位及检察机关的纪检检查部门之下,确保执法责任明晰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经常化;三是运用现代化科技实施监督,通过对案件实行同步监督,对内部执法办案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搜查、传唤、讯问、拘捕等重点环节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实现了“办案场景再现”的直观画面,加强了对内部执法办案活动全程的监督,提高了办案的质量,促使办案人员公正执法和依法、文明办案。
(三)拓宽外部监督渠道保障权力正确运用
一是要深化检务形式,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把检察机关的职权、受案范围、办案程序、办案纪律等内容,向党委、人大、当事人和社会各界公布,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通报制度,增加检察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大、政协的知情权,增强人大监督的有效性。二是聘请执法督员、检风检纪监督员,从人大、政协、纪委等部门聘请兼职监督员,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方法,定期召开民主评议会或主动纳谏等,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的作用,畅通监督渠道,创造监督条件,加强与人民监督员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其对执法办案的监督作用。四是确实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新闻媒体的联系,对媒体关注和曝光的案件,由相关部门和领导新自挂帅,严肃查办,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
(四)通过完备的监督制度规范检察执法活动
监督靠制度保证,制度靠监督去落实。制定符合检察工作实际的相关制度,是建立监督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一是针对检察工作实际,制定好开展内部执法办案监督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确保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监督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统一办案规程,实现动态管理,流程控制,通过实行案件质量评估、办案人员考评、办案安全防范等制度,使执法办案监督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建立执法检查制度,严肃查办案件,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执法检查,对重点案件实行全程检查,对个案办理实行抽样检查,既对不起诉、不立案、撤案案件实行专项复查,也可对案件程序问题如扣押冻结款项实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滥用检察权的行为,实现检察执法办案理性、平和、文明和公正。
第四篇:对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思考
检察体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检察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现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实际施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检察机关的人员管理、经费来源、职务任免等等受制于地方党委、行政部门和权力机关以及自身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使检察机关难以独立、高效地行使检察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管理地方化。
检察机关在人员管理上更多的受制于地方党委和权力机关。检察机关的上下级领导关系实际上只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有时候甚至出现了检察机关自己的人员上级检察机关调不动的奇怪现象。
2、经费来源本地化。
现在检察机关经费主要来源于本地区的财政部门,当地财政直接控制着检察机关的经费,“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导致了检察机关对所在行政区域的强烈依赖性。一旦检察机关触及到本地区的利益时,本地区的行政部门有可能会打着“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保架护航”等旗号,以检察机关经费相威胁,出面干涉。
3、管理集权化。
检察机关各机构办案均实行首长负责制,权力过度集中,办理案件的各个环节,从立案、侦查到决定起诉不起诉或撤案; 层层请示汇报,层层审批把关。因而案件的请示汇报等待过程比调查取证的过程要长得多,造成办案期限超过法定期限。层层把关中有的因无法定程序依据,处理意见难以载入诉讼法律文书,不仅影响了下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导致责任主体不明晰,一旦案件办理质量有问题,由于责任权利的分离、分散,根本也找不出最终决定的直接责任者。
4、机构设置不科学,行政色彩过浓。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没有从突出法律监督的特色上进行系统化的设置,与职能不相吻合,部门过多,分工过细,检察权配置不合理,重复劳动大量存在,工作效率低下。现有的检察体制完全将自侦、批捕、公诉、法律监督等检察权割裂开来,导致案件在不同部门之间反复流转,相互扯皮,既浪费了司法成本,又不利于工作开展。(2)职能与事权划分不合理,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案件多,权力也相对集中;而渎职侵权和监所检察部门则是工作量不大,人浮于事。这种现象在基层检察院尤为突出。(3)机构设置上行政与业务不分,行政色彩过浓。检察机关行政部门与业务部门定位不明确,部门之间人员可以自由流动,造成了部分具有法律职称的人员在从事行政工作,而某些不具备法律职称的人却在业务部门从事检察工作。这种混乱的现象既损害了检察官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形象,又违反了法治原则。
二、现有检察体制造成的弊端
1、不利于实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当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检察机关往往维护的是地方利益,导致检察机关执法日益地方化。同时,一旦涉及到查办地方重要党政领导干部的案件,检察机关往往受到各种堂而皇之甚至强制命令等不正当的干扰,其结果就是导致案件的不了了之,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成了一句空话。因此,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执法的公正性越来越显示出疑惑。
2、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的许多案件,尤其是经济案件越来越复杂,而由于机构设置的不合理,除了法定程序,案件的办理还需要经过更多的内部环节,这无疑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加上受领导精力、水平、作风等因素的制约太多,更容易使案件的期限无端拖长。在现实的双重领导体制下,检察机关还要执行地方上的各种与其职责不相称的任务,而部门设置的行政化也使得一部分业务骨干“不务正业”,牵扯了检察机关的大量精力。
3、不利于发挥出检察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现实中,业务骨干不一定能够成为某一部门的负责人,而部门负责人则不一定都是业务骨干。在个案的最终处理上,办案人的个人见解可能被融入集体意见中,也可能被放置在一边。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真正意义上调动起广大检察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检察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1、实行“检察一体化”的垂直领导体制。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检察机关实行的是垂直领导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表现是:(1)各级检察机关对外是一个整体,每个检察机关和检察官的活动都是整个检察系统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2)上下级检察机关和上下级检察官之间实行上命下从制。(3)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和检察官不受任何权力机关或政府部门的约束。实践证明,这种体制对保证法律的统一实施,有效打击犯罪,防止地方势力保护主义的不正当干扰,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和改善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将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权交由中央统一行使,地方各级党委只对同级人民检察院党组实行监督;(2)改变现行的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和检察官的产生方式,使检察官的任免、晋级、奖惩与地方脱钩;(3)检察机关经费由中央财政作为专项支出实行单列,由上至下逐级下拨,保障检察机关经费独立;(4)重新划分司法管辖区,使其不与行政辖区重合一致。
2、大力推行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制度。
这是检察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核心是将检察机关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化为司法业务运作模式,将集体负责制转化为检察官个人相对负责制。主诉、主办检察官制度的施行,使得真正能办案、能独立出庭的检察人员走上第一线,而不从事或不能从事办案工作的人员则成为行政、后勤或司法辅助人员。实践证明,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制度的推行对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检察体制层面存在的权力配置不适当,内部管理行政化,检察队伍非职业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完善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
机构的设置需要遵循下列原则:(1)符合检察职能整体格局的原则,使机构设置更为协调、合理,进一步突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最终形成结构合理、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精干高效的检察体制。(2)精简、统一、效能原则。通过精简机构,将职能相近的机构整合为一个部门,以提高工作效能,改变官多兵少,人浮于事的现象。如将现存的按诉讼环节而设立的审查批捕、审查起诉部门统一于同一机构,让同一检察官行使,避免以往因重复劳动而造成人力及时间上的浪费。(3)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的原则,要按照司法机关建设检察机关,逐步减少业务管理工作中的行政色彩,增强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
4、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对检察权行使的监督:(1)切实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活动的监督。(2)通过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对办案人员执法情况和办案的质量进行监督,加强对不起诉制度的监督制约和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监督制约制度等加强内部监督。(3)完善检察机关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既要发挥检察官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加强制约,作到权责分明。首先要加大对检察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惩戒力度;其次,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制,以促进检察官严格、公正执法。
当然,我国检察体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于司法现状,循序渐进。但是,改革势在必行,毕竟,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检察机构设置是依法履行检察职能,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石。
(作者系靖宇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作者简介:高峰,男,汉族,研究生学历,1960年11月1日出生。1977年7月参加工作,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9348部队服役。先后在吉林省抚松县公安局任民警、交通警察中队中队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局长等职务,2005年1月至今任吉林省靖宇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职务。1990年10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7月吉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
第五篇:对我省检察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对我省检察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和
建议
我省检察宣传工作自二一年机构改革成立专门机构后,在检察机关整体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我有幸于二二年六月在省院挂职锻炼接触检察宣传工作,并深入分市院和基层院了解了基层院检察宣传工作情况,亲身感受到检察宣传工作的重要,但也感觉到目前我省检察宣传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检察宣传工作的地位、重要性,以及现状等焦点上,实践部门存在着不少争论。对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对待,及时解决,不但会形成检察宣传工作自身发展的掣肘,亦会影响检察机关整体工作的进步。
一、检察宣传重要性及方法
一检察宣传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检察宣传是检察工作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检察宣传以检察工作为中心,检察工作以检察宣传为喉舌;其次,检察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检察宣传,否则,检察工作难以取得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难以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第三,检察宣传作为一项综合工作,是检察职能的必然延伸,是检察机关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发展检察事业的重要的增长点。
二检察宣传的方法。第一,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投稿;第二,在媒体开设检察专题、专栏;第三,策划、制作法制、展览会、宣传栏、宣传册子、图书等;第四,依靠社会新闻媒介和文艺团体,编创检察题材的文字作品、影视、戏剧、小品、文艺演出;第五,自办网站、杂志、报纸、期刊;第六,在各个检察工作环节中,以案论法,随案宣传。
二、当前我省检察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分市院和基层院对检察宣传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主要是:⒈认为检察宣传工作是次要的,可有可无,开展宣传工作的目的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⒉认为检察宣传工作是机关职能部门的事务,与其他部门和同志关系不大;⒊认为搞宣传容易出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二各级院承担宣传职能的机构不统一。目前高检院把宣传职能设置在政治部,我省把宣传处设置在政治部,把《龙之剑》杂志编辑部单设。各分市院多数成立宣传处科设在政治部处,个别分市院则设在法律政策研究室。而基层院有的设在办公室、有的设在政研室,还有的设在政工科,个别院还采取工作随人走的办法,擅长搞宣传的同志调到哪个部门,就把宣传职能放在哪里。机构设置的不统一,造成条块不清、管理
不便、规划不力、发展不齐。
三各分市院、基层院对检查宣传工作的投入太少。具体有:⒈干部力量不足。有个别分市院在机构改革人员竞聘上岗时,百余名检察干警竟没有一人竞聘宣传部门,长期空缺。多数的基层院不设专职宣传干部,一个同志包揽宣传、信息、调研等多项综合工作,往往顾此失彼;⒉培训培养力度不够,缺乏有效提高检察宣传干部业务水平的培训形式,相对于业务部门而言,领导对宣传干部重视不够、培养不够、任用不够、待遇不够;⒊资金支持不力。对于开展检察宣传所必须的外出采访、接待记者等费用各级院不能提供充分保障;⒋设备落后甚至没有。摄影摄像的机器老化,达不到媒体播放的要求,且多数在技术室管理,不能及时有效的使用。多数院宣传干部使用的电脑陈旧,甚至有的院没有电脑和摄录像设备,没有开通互联网,给及时发稿及媒体编辑带来许多困难。
四宣传的方法不多,某些渠道不畅通。在目前的检察宣传工作中,文字宣传占成以上比例,网站宣传占成,电视宣传占成,电台及版面宣传合占成。除了这些宣传阵地以外,检察宣传工作一直未能向其他领域延伸,取得百花齐放的效果。对于日益壮大的第四媒体一国际互联网,全省仅有不到二十个院上网,远远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另外,在宣传渠道上,个别分市院、多数基层院因缺乏与媒体的广泛沟通,投入的人力财力亦不足,难以打通重要的关节,如国家级六大媒体,地方各级的党报党刊等,造成了开展工作的不便。
五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有待提高。许多普通老百姓对于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至今仍不很了解,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有类似的反映。主要原因有:⒈检察工作涉及面相对狭窄,与群众生活的联系程度小;⒉有关检察职能、检察改革、先进集体和个人等题材,不少媒体认为不是社会热点,采用的兴趣不
高;⒊对于检察机关办理的自侦案件,媒体关心要报道的,而我们考虑多种原因多数不能提供给媒体曝光,能报道的案例媒体在编辑时往往刻意突出案件本身的曲折离奇,而淡化检察机关的工作及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要抓好宣传工作,解决上述问题,各级院的领导层必须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带动中层干部,影响全院干警。具体应做到:⒈充分了解检察宣传工作,重视、关心、支持宣传工作;⒉掌握工作进展、工作重点、大型宣传组织活动的落实,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等,及时加以指导;⒊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宣传工作通报会,把宣传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目前遇到的困难,需要各部门配合的情况作通报,从而发挥全院的整体合力。
二抓好检察宣传机构和队伍建设。搞好检察宣传工作,各级院机构必须统一,而且要有一支政治素质强、文化水平高、通晓法律,善于协调,把握准确的过硬队伍。、省院应将宣传处、《龙之剑》杂志编辑部、《检察日报》记者站合并为一个部门,统一由政治部管理。各分市院、基层院应按省院格式将机构或专职人员设在政治部处、科内,这样便于上下领导、指挥、调动、协调、考核方便一致。⒉要加强对主管宣传工作的领导和干部培训,除了请进来如邀请专家讲课,还要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如全省宣传干部集中培训,到外省、市检察院参观学习等,还可借鉴省院上派、下挂锻炼干部的作法,将有培养前途热心宣传工作的干部派到报社、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单位挂职锻炼。⒊适当提高检察宣传干部的政治、福利待遇,特别是在提职、晋级等方面要优于其他部门干警,在福利待遇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使他们能安心本职工作,激发工作热情。
三加强规划和安排,突出整体效
应。省院宣传部门要充分运用领导和管理的职能,统揽大局。应做到:⒈把握方向。要紧紧围绕上级院和地方党委的中心工作,突出检察特色,及时做好宣传工作;⒉规划全局。制定检察宣传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季度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加强对各级院计划任务的备案和检查;⒊整合资源。动员组织省内各级院的人力和物力,集中新闻线索和素材,创作一批影响大的优秀作品;⒋突出重点。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选好一个主题或专题重点宣传,形成规模效应;⒌加强协调。努力为各级院与中央、省级媒体牵线搭桥,拓宽工作渠道,利用各级院财力宣传我们工作;⒍推广经验。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把好作法、好机制及时在检察宣传系统内推广,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达到共同进步;⒎建立基地。选一至二家在省内有影响的报社,帮助他们促销,换取专版或头题建立基地,定期宣传我们工作;⒏加强监督。狠抓宣传纪律,及时
纠正下级宣传部门或干部的工作失误。
四、完善考核
一考核要突出重点,要对宣传检察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报道、有关检察职能和检察改革的报道、先进作法、经验和取得各项成绩的报道,考核应在这几方面予以倾斜。
二考核要注重实际效果。努力纠正重数量不重质量,忽视效果和影响力的作法。在四个方面要加大分值。一是在中央六家新闻媒体上发表的作品,或是引起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重视,作出批示的作品;二是引起各级人大代表的关注,增进其对检察工作的了解和重视的作品;三是提出热点问题,促使地方党政部门高度重视的作品;四是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提高检察机关知名度的宣传作品或活动。
三既要考核宣传业务,也要考核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只有改革目前单纯考核宣传业务的作法,把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都纳入考
核范围,才能促使各级院完善机制,壮大队伍,打下扎实基础,为检察宣传工作的长远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