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2:0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对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对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思考》。

第一篇:浅析对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思考

浅析对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思考

论文摘要 社区矫正执行是社区矫正功能实现的关键,自2002年8月我国开展社区矫正以来,社区矫正执行取得了很多实践成果,但也存在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不足、检察监督工作定位不准确、对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不够、忽视对社区矫正执行效果的检察监督的问题。本文从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相关立法、对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和重视对社区矫正执行效果的检察监督四个方面对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提出了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社区矫正执行 检察监督 完善建议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刑罚执行方式,是与传统的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模式。我国自2002年8月开始在上海和北京两市试点社区矫正以来,取得了很多实践成果,但与此同时,对于社区矫正功能实现最为关键的社区矫正执行,还存在着规定过于笼统、不被重视、流于形式等问题,导致部分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失控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社区矫正执行的深入开展以及社区矫正功能的实现。因此,对社区矫正执行的检察监督必不可少。

一、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理论依据

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对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的执法、司法活动进行监督,以保障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社区矫正依法公正执行的活动。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权力制约理论、人权保障理论、恢复性司法理论以及刑事司法机关的协作理论。首先,权力制约理论。其最早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理论。其核心观念在于通过权力的制约来实现权力的制衡,从而防止权力的恶意扩张和肆意侵略。对于社区矫正执行也不例外,检察监督就是通过对社区矫正执行权力的制约来实现权力的平衡,保障社区矫正的公正执行。其次,人权保障理论。保障基本人权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共识,比如《世界人权宣言》第三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我国更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社区服刑人员虽然是“犯罪人”,但基本人权是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的,检察监督的开展正是为了保障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人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实现“依法治国”、“司法文明”。再次,恢复性司法理论。恢复性司法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艾葛拉西提出的,美国恢复性司法学家丹尼尔·凡奈思与凯伦·斯创认为,所谓恢复性司法,是指强调修复因犯罪行为所导致或揭露之伤害的司法理论。简而言之,恢复性司法就是希望实现犯罪人与受害人乃至所有受到犯罪影响的社区成员的对话,并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彼此之间直接沟通和协商的犯罪反应方式。我国的社区矫正执行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而检察监督则是制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它是保障这种沟通和协商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最后,刑事司法机关的协作理论。协作,是为更好的达成共同目标;刑事司法机关的协作,目标就在于更好的打击犯罪,实施法律,维护社会的稳定。在社区矫正执行中,检察监督正是刑事司法机关协作的具体表现,共同的目标是更好的开展社区矫正,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尽快回归社会,实现社会和谐。

二、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不足

首先,《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法律位阶太低,不能引起社区矫正执行主体以及检察机关对于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充分重视,社区矫正执行主体违法违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而检察机关也将检察监督的重点放在监狱、看守所的监督上,使得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形同虚设;其次,《刑法修正案

(八)》和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检察监督的规定过于原则,比如对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执行的监督程序、监督方式等都没有提及,检察监督效果难以发挥;最后,检察监督的权力设置缺乏强制性,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在行使纠正违法权之后,社区矫正执行主体什么时候进行纠正、不纠正或拒绝纠正应当如何处理,使得检察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检察监督工作定位不准确

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工作定位的不准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执行监督不重视,仍将工作重点放在监狱、看守所的监督上。其次,将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与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混为一谈,不分区别的将相关工作方法、工作手段、工作经验予以运用,忽略了社区矫正执行自身的功能价值。最后,“越俎代庖”,部分地区代行了司法行政机关的相关职责,比如帮困扶助、心理矫治等,导致主次颠倒,监督淡化。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不够

由于长期受重刑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之我国社区矫正执行制度确立时间较短,检察监督工作还不成熟,很容易造成对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不够。实践中,检察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常常以保障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权能为重点,但对于其享有的司法权能,比如获得减刑权、对无法律依据的矫正措施的拒绝权、对矫正过程中违法行为的控告申诉权等常常予以忽视。

(四)忽视对社区矫正执行效果的检察监督

社区矫正执行效果体现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矫正,以及能够顺利有效的回归社会。但目前的检察监督,还停留在对社区矫正主体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和控制上面,防止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脱管、漏管、失控现象的出现,忽视了对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执行效果,是否真正实现了社区服刑人员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有效矫正,以及是否能够顺利有效的回归社会的检察监督,不利于社区矫正执行的健康长效开展,更不利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相关立法

“法无授权即禁止”,是公权力的运行原则,对于社区矫正执行的检察监督亦是同样的。如果深入有效的对社区矫正执行开展检察监督,就必须完善相关立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社区矫正法》,并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进行进一

步修改完善,同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保障检察机关真正获得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法律权力。

首先,制定《社区矫正法》。我国社区矫正研究专家已经起草了社区矫正法专家建议案,共计118条,并在201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主办了相应的研讨会,专家建议案的内容就包括社区矫正监督与法律责任等问题,检察机关应抓住此次机遇,结合自身检察监督实践,对《社区矫正法》的制定提出相关立法建议,促进该法的早日出台,明确自身法律地位。其次,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可以将社区矫正作为一个新的刑种在《刑法》予以确立,比如社区服务刑或社区矫正刑。同时,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执行的监督程序、监督方式,在检察机关行使纠正违法权之后,社区矫正执行主体拒绝纠正或不纠正的,实行责任追究制和限期整改制,赋予检察监督更多强制力,保障检察监督落到实处。

(二)对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工作进行重新定位

对于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工作,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新定位:首先,应当加强对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重视。社区矫正执行是社区矫正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如果社区矫正得不到有效规范的执行,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以及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矫正效果就难以实现,检察机关应当加强重视。此外,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是贯彻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键,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潮流,检察机关更应加强重视,充分做好社区矫正执行的检察监督工作。其次,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与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区分开来,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制度。规范社区矫正执行的信息报送制度,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报送主体,明确报送内容,比如相关判决书、裁定书、送达凭证以及其他法律文书、矫正执行信息等,还要根据本地区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开展情况明确报送时间和接收部门,同时要加强对社区矫正执行信息录入的检察监督,并建立全国统一的社区矫正执行信息平台,解决跨地域的刑罚交付执行和跨级别的刑罚变更执行监督信息不畅的问题,防止社区矫正执行脱管、漏管、失控现象的出现。最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防止自身“越俎代庖”。检察机关要建立相应的监督信息平台,并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向舆论媒体、社会公众通报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相关情况,接受媒体的质询和人民的监督,防止代行司法行政机关矫正职责。

(三)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是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重要方面,也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对实现依法治国、推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检查监督过程中,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主要应当做好以下两方面:第一,要注意对未成年、妇女、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比如要监督社区矫正执行主体注意对未成年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和成长关注,建立跟踪维权机制;针对女性服刑人员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要注意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灵关爱,保证矫正执行机关在进行矫正时有女性矫正工作人员参与,并采取较为舒缓的矫正方式;对于老弱病残,要监督社区矫正执行机关对其进行重点帮扶,确保正常生活。第二,注意对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权能的维护。检察机关应当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其意识到自身的司法权能,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检察监督工作人员也要纠正思想观念,在保障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权能的基础上注重保护其司法权能,通过检察官信箱、检察官接待日、合法权益告知制等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障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重视对社区矫正执行效果的检察监督

社区矫正执行效果的好坏关乎刑罚目的能否有效落实,关乎社区服刑人员能否顺利有效回归社会,关乎能否预防和减少犯罪,关乎能否实现社会安定,因此,检察机关应当高度重视社区矫正执行效果,并做好检察监督。首先,要重视对社区矫正执行信息的监督。社区矫正执行信息直接反应社区矫正执行的开展情况,通过监督社区矫正执行信息,可以了解社区矫正执行的具体效果,发现社区矫正执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关检察建议,保证社区矫正执行的质量。其次,要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的评估。通过上门走访、调查问卷、电话约谈、心理测试等形式,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动态,对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矫正程度以及能否顺利回归社会做出客观评价,从而判断社区矫正执行效果的好坏,对于矫正效果不好的社区服刑人员要重点关注、加强矫正。最后,让普通群众、社区居民参与评议。让普通群众、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执行工作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情况进行评议,可以更加客观现实的反映社区矫正执行效果,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执行效果的检察监督,保障社区矫正执行的健康长效开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第二篇:对未成年犯执行社区矫正的几点思考

对未成年犯执行社区矫正的几点思考

韦凤珍

【内容摘要】社区矫正是我国自2011年5月《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社区矫正对促进被判处缓刑、管制的轻型罪犯及被裁定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等罪犯的改造和回归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成长和回归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建设相对不够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紧缺,社区矫正经验不足等原因,在部分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方面仍然存在监管不到位、矫正方式简单化、矫正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文立足于防城港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现状,提出强化部门联动、改进矫正方式、构建行为矫正平台等建议,以强化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让失足未成年人更好地回归社会,奉献社会。

引子

2012年以来,防城港市因犯罪被判处缓刑、管制在各个社区执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共有31名。为挽救失足犯罪的未成年人,帮助执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成长、成才,早日回归社会,防城港市检察机关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办公室的检察官们经常通过电话回访、当面谈话或与社区、司法人员联系等方式,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执行进行监督和帮  作者为防城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一、未成年犯执行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刑事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服刑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刑法修正案八》明确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特别是非监禁刑的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规定了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社区矫正是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适用范围主要包括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这些规定明确了未

程序是否合法,适用对象是否符合社区矫正的条件,同时还要对社区矫正的方式和过程进行监督。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实施后,为贯彻执行其中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特别程序,各地检察机关均设立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办公室,并开拓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机制,与监所检察部门共同参与监督未成年犯刑罚执行工作,帮助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民法院裁定执行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由于犯罪情节轻微、悔罪态度良好、社会危险性较小,成为检察机关参与教育和挽救的重点对象。

三、防城港市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存在的主要问题 防城港市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是一座总人口不足100万的边境小城市。由于地处边陲,经济发展、教育培训、社会综合管理水平与大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对社区矫正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有限,导致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矫正人员的缺乏导致监督管理不到位

防城港市共有两个城区、一个县级市和一个县,下辖24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设臵是四个司法局,26个司法所。《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该26个司

教育的方向和目的,导致部分未成年犯既不能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反省自己的行为,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甚至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犯罪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不过在家老实呆上一段时间就又可以恢复原样,不会有什么对自己不利后果的错误观念,达不到改造的目的。

(三)过度偏向“教育”忽略“惩罚”导致未成年人对罪责刑的认识有偏差

一直以来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执行的刑事政策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由于各种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继出台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权益保护呼声愈高,导致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上,更多地偏向了教育而忽略了惩罚,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在对未成年人执行社区矫正的时候,矫正工作人员往往只重视在思想予以劝解和教导,在行动上只要不违反规定即不再详细过问。这种重思想教育轻行为改造让未成年犯对既往所犯下的罪行以及实施犯罪的缘由不能深刻反思,更无法认识到劳动对于改造自身、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当前,青少年犯罪中以抢劫、盗窃等侵财性犯罪居多,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源于单亲家庭、家庭暴力、辍学、迷恋网络、父母无暇照顾等一种或多种因素,为了满足其上网、交友或生存的需要,便通过这种不劳而获的手段一步步走向犯罪。如果社

成熟,知识、技能、阅历等相对于成人来说较为欠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均缺乏理性的定位。由于心理、家庭、环境等因素走上犯罪道路,经过侦查、起诉、审判等司法程序,他们大多数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具有良好的悔过之心,但也有一部分未成年人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罪责刑,容易走极端。因此,对于未成年犯的教育和改造,不能大而化之,简单设臵流水作业式的矫正方法对特殊个体效果难免差强人意。而全面考虑未成年犯的身心特点、环境差异、个体需求等因素,构建司法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社区、学校等相关部门共同帮扶矫正的联动工作机制,才能促使未成年犯有效回归社会。

(一)加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建设,充实社区矫正力量 基层司法机行政关是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的直接责任者,要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一方面需加强司法行政机关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心理治疗、阅读、交际沟通等矫正措施的设臵和空间、硬件的配备。另一方面,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同时招募有相关心理疏导、亲情弥补、公关交际等专门知识的志愿者充实到社区矫正的人员当中。这些人员可以跨区域志愿服务,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让未成年人在社区矫正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弥补残缺家庭对未成年人造成的缺憾,培养其融入社会、相互沟通交流的技能,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既往及规划人生目标。

下达“社会服务令”,推荐到社会公益性机构,由检察机关聘用的辅导员对其进行思想感化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有益的无薪工作,对社会作出一定补偿,使其重拾自尊,早日回归社会。①

在未成年犯执行社区矫正时推行社会服务令,一是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服务社会意识,培养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自律意识,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二是有利于实现管制、缓刑等刑罚制度的惩罚性,促使未成年人反思自己的犯罪行为,对今后的人生起到警示作用;三是有利于纠正当前重视教育忽略惩罚的矫正局面,促使未成年人自觉纠正违法无代价的错误意识;四是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利用社区公益机构对未成年人执行社会服务令,加强对未成年犯的教育和感化,减轻了司法机关的压力,降低矫正的成本,促进未成年人更好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四)积极创建行为矫正平台,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知识、技能保障

如前所述,未成年犯的安臵是社区矫正的一大难题,思想上的教育、疏导相对抽象,结合行为上的矫正和学习、工作上的引导才能真正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回归。司法行政机关和社区、学校、社会经济组织可以联合创建未成年人学习、技能和工作平台,让未成年人在一个轻松的监管状态下实现 ① 陈馨:《对未成年人犯罪引入“社会服务令制度”的思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第31卷第1期。

1幸福、所处社区和学校的正常秩序,乃至于一国长远的发展和繁荣,小家不安则大家易乱,“少年强则国强”。当然,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软硬件设施的配备,联合矫正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政府、团委和各维护未成年人权益团体的支持。因此,举社会之合力,挽救失足未成年人,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消除未成年违法犯罪引起反向蝴蝶效应,安定、繁荣、和谐的社会秩序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葛炳瑶:《社区矫正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2] 秦平:《保护: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指导原则》,《法制日报》[N],2004-9-16。

[3] 王伟、闫鹏:《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研究》.《行政与法》[J],2011年04期。

[4] 陈馨:《对未成年人犯罪引入“社会服务令制度”的思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年1月第31卷第1期。

第三篇:关于民事行政检察对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监督的思考

关于民事行政检察对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监督的思考 2006-1-23 【大 中 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对发生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一审法院执行。由于执行工作量大、任务重,全国各级法院为此设立了执行局,执行队伍不断壮大,由于少数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不严、违法犯罪现象,不仅不利于执行工作的开展,也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三十一次常务会议规定:“ 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笔者就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理论与实践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执行人员渎职犯罪要件的构成

犯罪构成是刑事法律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为成立犯罪所必须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它解决犯罪的形成及法定条件问题,它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渎职罪并非新罪,刑法对其犯罪构成作了分析,这里不再赘述,而对于执行人员渎职犯罪这个新罪名的犯罪构成也应该在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且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执行人员渎职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职责活动,这里的正常职责活动是国家为实现审判机关职能,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权利而赋予执行人员从事执行活动的职权,是职责与权限的结合。如果只重权不重责,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责任的漠视和怠于履行,从而为司法腐败找到借口,成为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一大诱因。

2、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它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等,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危害行为必须与其职责有直接联系,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具体体现为:(1)消极执行。如以种种借口拒不采取执行措施,久拖不执,甚至长期暂缓执行;有的甚至将诉讼保全的财产擅自解冻解封,有的给被执行人通风报信,为其对抗执行出谋划策;有的对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线索不查不找,漫不经心;有的搞地方保护主义,受托执行按兵不动,或者动辄中止执行。(2)违法执行。有的逾期受理执行;有的执行不公,不按程序执行,或者不按公平原则分配执行财产;或者对被执行财产估价过高或过低,损害债权人或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重复查封、冻结,挪用执行款项等。(3)阻碍执行。地区法院之间搞地方保护,下级对抗上级,拒不接受上级法院的监督、协调和指导。(4)盲目执行。主要是对错案的执行上,如案件中有的错定合同性质,有的错定合同效力,有的错定合同责任,有的确定债务数额有误,有的将刑事诈骗案件当作经济纠纷案件来审理,有的以裁定代替调解书、判决书。错误案件盲目执行必然是错上加错,引发事端,激化矛盾。其危害结果是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特大损失。

3、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执行工作应由执行员进行,执行员应由审判员担任,助理执行员由助理审判员担任。实践中大量的案件由不具备相应的资格的执行人员、临时人员来执行,由于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不高,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方式粗暴,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只要身体好,敢打敢冲就可”的错误思想,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出现以上列举的四种违法违纪,甚至犯罪的情况。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讨论了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的适用问题,解释如下:“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可见这些人员的犯罪应按渎职罪论处。

4、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及犯罪目的和动机。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中,作为的犯罪一般是故意犯,不作为的犯罪有的属于故意犯,有的属于过失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然,界定该罪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要掌握从严,否则不利于执行队伍的思想稳定,不利于执行工作的开展。

二、执行人员渎职犯罪行为的监督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特别是其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理应对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进行监督,但是渎职侵权检察部门作为专事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以及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渎职侵权犯罪行为的部门,对司法机关中的执行队伍的监督却显力度不够,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缺乏相应的立法。渎职侵权检察部门职责主要是对刑法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侵权犯罪,如对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活动的监督,及对司法工作人员如公安、监狱、法院审判人员枉法裁判、包庇犯罪的渎职问题的监督。而对执行人员的监督却仍是空白。(2)执行人员犯罪的隐蔽性强。执行工作主要是针对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及刑事判决中的财产部分等法律文件,较少涉及刑事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涉及民事方面的问题,被执行人对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状告无门或不知去那里申诉,造成其犯罪行为难以被发现,或虽被发现却被轻描淡写的批评、警告等内部行政处分一笔带过。(3)取证难。正是由于执行人员的犯罪隐蔽性和行政的过多干预,造成对执行人员的犯罪取证难度加大。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活动的监督却有渎职侵权检察部门所不具有的优势。首先,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受理民事行政案件的来信、来访申诉,承办本院管辖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可见,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任务决定了它可以通过被执行人对执行不服的来信、来访申诉而迅速了解案情,获得第一手的证据材料,对执行人员的犯罪活动较早掌握,有利于案件的侦破和对犯罪的打击惩处。其次,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可以和渎检部门联合,由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执行人员渎职案件进行初查,对不构成犯罪的通过检察建议等形式停止执行人员的违法侵权活动;构成犯罪的,初查获得一定的证据之后移交渎检部门立案审查,达到起诉条件的移交公诉部门提起诉讼。这样既有利于发现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又有利于案件的从速从快侦破,维护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合法权利。另外,随着民事行政检察力度的加大,其对法院的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和执行人员的执行活动的监督必将成为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监督手段,对执行人员渎职犯罪的初查也将成为其监督法院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随着立法活动的不断深入,法院强制执行作为法律理论界和司法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及各地人民法院也相继制订了有关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问题的规定、执行工作细则或执行工作条例等,民事强制执行法的探讨必将为法院执行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打下基础,执行人员的渎职犯罪问题也将在立法上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四篇:社区矫正检察授课稿

社区矫正检察法律大讲堂讲话稿

【 刑事执行检察主要职责】

死刑执行检察:死刑执行临场监督。

监禁刑执行检察:对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的执行检察,如驻监狱检察、驻看守所对留所服刑进行检察。

剥夺政治权利检察:就是对公安机关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活动实行监督。财产刑执行检察:对法院执行罚金刑、没收财产刑执行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检察和监督。

强制医疗执行检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四条规定: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强制医疗的决定机关为人民法院,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对决定、交付及执行活动进行监督检察。

羁押执行检察:主要是指对刑事拘留、逮捕两项刑事强制措施执行的检察。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检察:执检部门并不对所有监视居住检察,只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进行检察,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监视居住的一种执行方式。新《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发生的 办理控告举报申诉案件: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发生的

办理罪犯又犯罪案件:是指执检部门负责监狱侦查的罪犯又犯罪案件和公安机关侦查的留所服刑罪犯又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等。

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是指检察机关根据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证据的收集固定情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悔罪态度等,审查其是否具有再次犯罪,或者妨碍诉讼的危险性,如果没有,则建议办案机关变更强制措施。(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减假暂提请及决定等检察:对刑罚执行机关提请减刑、假释活动以及人民法院审理裁定减刑、假释活动是否合法实施的监督活动。暂予监外执行监督,是人民检察院针对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司法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就暂予监外执行的呈报、审批、决定、交付执行、监管、变更等执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法律监督。

监管场所事故检察:对监管场所的被监管人脱逃、逃跑,被监管人破坏监管秩序,被监管人群体病疫,被监管人伤残,被监管人非正常死亡等事故检察。

今天,我主要就是给大家详细说一下社区矫正及检察的相关内容。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简单地说,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

国外较常见的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

中国的“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

西方国家在上世纪70、80年代广泛开展了社区矫正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并使之逐渐成为主导的行刑方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2年以前,我国长期以来的行刑实践仍以监禁矫正为主,单

一、僵化的矫正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实践需要:2002年我国监狱的押犯数量达到154万人,相比1982年的62万人,短短二十年间增长了近2.5倍,各级政府用于监狱的经费逐年增加,2002年全国监狱执法经费支出144亿元,平均关押每个罪犯年费用为9300多元。

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众多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借鉴西方社区矫正的成功经验,寻求更人道、更有效的刑罚执行方式和罪犯处遇模式,提高行刑质量、降低行刑成本。

 2002年在上海市普陀、长宁两街道试点社区矫正。

 2003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司发【2003】12号《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六个省开展试点。

 2005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司发【2005】3号《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河北省等十二个省(区、市)被列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地区,同年河北省在部分地区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9年全省开始试行社区矫正)

 2012年1月10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同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社区矫正步入规范化。

中国的“社区矫正”包括:缓刑、管制、暂予监外执行、假释。一般来说,缓刑犯所占社区矫正比例最大。截至目前,滦平县监外罪犯253人,其中剥夺政治权利16人,社区矫正237人,社区矫正中,管制9人,缓刑222人,暂予监外执行3人,假释3人。

剥政不属于社区矫正,一是刑诉法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的对象;二是剥政要求罪犯“不作为”,不行使刑法第54条的各项规定(选与被选,言论、出版,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公司企事业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社区矫正要矫正罪犯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要求罪犯积极参与矫正学习、劳动和思想改造等,积极履行法律规定的“作为”义务。

三、社区矫正的意义

(1)开展社区矫正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需要

刑罚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实施社区矫正一方面可以减少狱内交叉感染,防止其重新犯罪。

另一方面,也为罪犯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改造环境,解除了高墙电网的束缚,有利于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充分体现立法本意的人道主义原则。

(2)开展社区矫正有利于降低刑罚执行成本,提升罪犯的社会价值

把罪犯放在社区进行矫正,一方面可以减少监狱人口,减少国家对监狱运行的投入,降低行刑成本,缓解监狱改造的压力,使监狱能够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矫正那些恶习深且社会危害性大的罪犯,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使本身处在社区之中的矫正罪犯,不与社会脱钩,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各项生产中,继续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要知道,被监禁起来,与社会脱钩的,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比如监狱的体制生活会让人麻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布鲁克斯在监狱中是受人敬仰的老好先生,他个子矮小,面容和善,负责监狱里的图书馆,他与一只小鸟作伴,吃饭的时候会将小鸟藏在怀中小心翼翼地喂养,然而面对释放的机会他却宁愿以身试法也不愿离开监狱。最终,在服刑50年后老布获得假释出狱,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他因为多年来已经习惯监狱里的体制化而无法适应社会,最后绝望自杀。

再比如,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科技、新词汇、新思想、新生活方式、新法规等,让你在被一定时间隔离后,迅速被边缘化,原来的谋生技能不够用,社会给你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在新环境中谋生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各国监禁刑满释放后的犯罪率都较高的一大原因。

可以说,社区矫正的意义重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惩罚和改造罪犯的重要方式,很多国家在社区中矫正的罪犯人数甚至超过在监狱中服刑改造的罪犯人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被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基本占到了判刑罪犯总数的1/3。因此,社区矫正检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社区矫正检察的概念

对社区矫正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刑事诉讼法》第26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社区矫正检察职责根据检察院组织法,检察院内设机构中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主要承担对刑罚执行的监督职责。《规则》第633条第2款规定“对刑事判决,裁定执行活动的监督由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负责。”

结合上述法律规定与社区矫正工作内容,社区矫正检察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机构对被管制、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决定的执行活动是否合法,依法实行监督,也包括对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的法律文书送达、罪犯交付执行是否合法,依法进行的监督。

五、社区矫正检察的内容

有学者将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分为矫正前阶段监督、矫正执行阶段和解除阶段监督。对于矫正前阶段是否属于社区矫正检察,存有不同意见。主流意见认为,社区矫正检察,不应过多地关注裁决本身。原因在于:对管制、缓刑判决、裁定的监督一般由公诉部门负责,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决定的监督,一般由派驻检察机构审查,而社区矫正检察通常由基层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承担。社区矫正检察中如果继续就裁决本身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一方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不了解案件情况,难以监督;另一方面会出现重复监督问题,造成司法资源浪费。因此,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监督重心应放在矫正执行过程中,当然如果接到举报,或者在监外执行检察中发现对社区服刑人员适用监外执行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可以就有关问题做必要的审查,发现适用监外执行的判决、裁定、决定确有错误的,应当予以监督纠正。

社区矫正检察主要内容包括:

(一)交付执行检察

1、交付执行的判决裁定,是否发生法律效力。审查被交付执行的判决裁定,是否发生法律效力,防止没有生效的判决裁定被提前交付执行。

2、法律文书送达,是否按照规定进行。

(1)是否按照规定在法律文书生效后10日内及时送达。

(2)送达的法律文书是否齐全。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和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送达判决书,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等;监狱、看守所对被裁定假释的罪犯,应送达判决书,假释裁定书,假释证明书副本,执行通知书,历次减刑裁定书,出监(所)鉴定表;监狱、看守所,对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批准的暂予监外执行,应送达: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出监(所)鉴定表。

(3)是否按照规定送达应当送达的执行机关和检察机关。法律文书是监外执行的依据,也是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的依据。送达不到位,判决裁定决定的执行就成为一纸空谈,对执行情况进行检察也就无从谈起。

2012年《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实施后,一直到2012年6月份左右,滦平县法院还在一直向滦平县公安局交付,滦平县公安局也收,不过公安局下属乡镇派出所收了人也不管了,在2009年试行以来,派出所就不管矫正管理了,今年我们在查衡某涉嫌玩忽职守的案子时,就发现五六个这种人,找这些人谈话问司法所管他们没,他们说法院就让他们去派出所了,到法院一查执行通知书送达回证都是送达公安局的也有公安局的回章,好在这些人都已经安全经过矫正考验期了,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

3、是否有漏管情况。

漏管是指在交付执行过程中,法院、监狱等未依法交付,或司法行政机关自身原因未及时登记列管,导致社区矫正对象未能得到有效监管的情况。

脱管,是指在列管后,社区矫正罪犯故意脱离监管,或者执行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未对社区矫正对象有效监管的情况。

法律规定假释,需要司法行政机关去监狱接。监狱、看守所出监的暂予监外执行犯由其警察送至执行地司法行政机关,人民法院直接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的,由法院通知执行地司法行政机关人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缓刑和管制的交接,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未规定当面交接,而是要求社区矫正对象自行按期到执行地司法所报到,法院三日内送达相关执行法律文书,执行机关三日内送达回执。河北省高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联合印发的冀司[2009]156号关于在全省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了法院在宣判前通知,宣判当日司法行政机关到庭面交矫正对象及执行法律文书。

但在实践中,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检察院在判处及执行过程中衔接并不充分,漏管情况多有发生。审判机关、执行机关两地较远,或者基层审判机关、执行机关人力资源有限,难以按照法律规定当面交接;衔接不到位,就容易出现漏管,执行文书未邮寄、执行文书邮寄不全、执行文书邮寄丢失、执行文书邮寄地址错误,执行文书交由被执行人携带报到,被执行人未依法报到接受列管,法院未履行告知义务造成罪犯不按期报到。

很多外地法院未依法抄送文书至执行地检察机关。

双桥区司法局、法院已经实现了当庭交接,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但滦平司法局和法院这方面还做的不够规范。

(二)社区矫正监管活动检察

监管活动检察,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机构监督管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执法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的监督。监督管理活动,是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实行教育,监督管理,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具体执行活动,监督管理活动是否依法进行,关系到刑罚执行的公信力,关系到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以及预防犯罪的目的能否实现。

对管理活动的监督检察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司法行政机关是否对依法应在辖区执行社区矫正的罪犯进行全面接收。

2、矫正考验期限是否准确。

3、是否建立监管和矫正档案,落实监管和矫正措施,4、是否有托管情况。

5、需要请假离开所居住的区域,是否进行审查,并为其办理批准等相关手续。

6、社区服刑人员迁居的,迁出地司法行政机关是否履行相关手续,及时向迁入地司法行政机关通报情况、移送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档案,迁入地司法行政机关是否及时接管,继续监督考察。迁出地和迁入地司法行政机关是否将相关情况告知检察机关。

7、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管规定的,司法行政机关是否依据法律规定予以及时处理。

8、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司法行政机关是否及时办理解除矫正等相关手续,并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通报情况。

9、司法行政机关是否切实保障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如是否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是否有强迫社区服刑人员从事超强度的公益劳动,或对其进行变相体罚等;是否尊重和保障其辩护申诉控告等权利。

10、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是否有别于成年人,是否履行了保密规定,矫正过程中,是否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等原则。

(三)社区矫正变更执行检察

变更执行检察是人民检察院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限内,有关机关对其作出的变更刑期、考验期或收监执行的变更执行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以及对依法应当作出,变更形式考验期,或者收监执行的,没有作出变更,依法予以监督。

变更执行检察主要包括:

1、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对罪犯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予以收监执行的建议,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2、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3、应当作出变更,刑期考验期,或者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未予以变更。

4、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作出的收监执行决定,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5、监狱、看守所具体收监执行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四)社区矫正解除检察

对社区服刑人员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社区矫正期限届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其解除矫正。

检察内容:

1、社区矫正期限是否准确届满。

2、解除矫正的程序是否合法,解除手续是否完备。

(五)社区矫正终止执行检察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31条第1款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终止执行检察内容:

1、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2、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完备。

(六)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1、在社区矫正监管活动检察中,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适当进行职务犯罪预防教育。也可联合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到社区矫正相关部门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教育工作。

2、发现社区矫正执行活动中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违纪违法行为的,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并报相关部门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社区矫正检察的重点

社区矫正检察的重点是对漏管、脱管的检察,因为漏管和脱管代表着罪犯未受到应有的矫正管理教育,重新犯罪率比较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并且,社区矫正执行方面的职务犯罪也多与漏管、脱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2016年,我执检部初查了双滦区法院原刑庭副庭长刘某涉嫌玩忽职守案的犯罪线索,最后由于一些原因最后将案件线索移交给了承德县检察院执检部门办理,刘某依法被承德县法院判处相应刑罚。此案就是因为刘某严重失职,致使12名被判处缓刑的罪犯在判决生效后未被及时交付执行,长期漏管,后其中一人在缓刑考验期内两次实施强奸犯罪,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社会影响。

七、社区矫正检察的方法

按照《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第2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开展监外执行检察工作,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察,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检察等方式进行。

以前的检察方式,多为定期下乡实地文书抽查、服刑人员谈话检察,专项活动检察,法律文书核查等方式。

在社区矫正罪犯日益增多的大环境下,间断性检查、抽查,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向社区矫正常态检察、日常检察转变,成为了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方面,各地也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检察方式,比如互联网社区矫正管理档案检察、手机定位检察、微信管理检察等,还有今年年初,执检的统一办案系统上线,要求对辖区所有社区矫正人员列矫检察、日常检察、出矫检察进行建档管理,也是要让社区矫正检察进入日常化、常规化的一种体现。

这也说明了国家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视,不过,全面、常态检察给社区矫正检察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工作量。

八、社区矫正检察的现状

滦平县社区矫正服刑人员,2015年新增154人,减少152人;2016年新增194人,减少140人;2017年截止11月新增120人,减少156人,三年各月份实有社区矫正人数在250-300人之间变化。仅档案管理一方面就占据了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这也是基层刑事执行检察的一大难题,希望在今后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以便执检部门在此业务方面能够挖掘出更多的亮点。

第五篇: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决定假释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标志着刑法为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依据,但没有明确社区矫正的性质和范围的规定。本文结合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就当前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问题;对策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明确规定对管制、缓刑和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制度首次在我国刑事基本法中得以确立,这一行刑社会化发展的里程碑式的规定,是对社区矫正在我国试行七年以来积极意义的充分肯定。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必须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强有力的法律监督,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的适用及工作程序的合法性,保证和促进刑罚执行机关严格依法办事,认真执行刑事判决、裁定和监管法规。通过履行检察职权严厉查处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出现的司法腐败案件,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情况和犯罪案件及时进行监督,确保刑事诉讼任务的完成。

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进入全面试点试行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法律依据缺失、执行主体不明确、适用对象数量少,范围狭窄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院,如何发挥职能作用让社区矫正工作达到高质量的矫正效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当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从原来监外执行模式下的检察监督转变为现在社区矫正下的检察监督,虽然各地的工作都是在现有法律框架结构下开展的,但是法律监督的对象、监督内容等有些发生了变化,给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带来诸多新问题,有些甚至构成了对社区矫正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主要包括:

(一)社区矫正工作立法滞后,检察监督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

社区矫正是个“舶来品”,我国现行法律仍没有社区矫正执行的专门规定,使得社区矫正执行等一系列工作既缺乏法律依据,也缺乏可操作性,没有法律的刚性规定,刑罚执行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体现不足,对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的管理则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一般为重刑犯,服刑时间长,恶习深,心理上抵触社会,应该是被矫正的重点人群,却因为缺少法律上强制性规定的依据,矫正组织对此类人不服从管理的现象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同时,由于社区矫正工作没有专门立法,不能给社区矫正工作者准确定位,其相关权责等未以法律形式确定,影响检察监督和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介入机制缺乏,监督职能履行缺乏程序保障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起步晚,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完整、统一、合理的矫正程序尚在研究探索之中,社区矫正工作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而无具体程序可以遵循。整个社区矫正工作缺乏统一的程序要求,各省市自己因地制宜的规定或者过于简单,或者不够全面,使得社区矫正工作执行程序林林总总,致使这项严肃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难以规范和统一。

(三)现有监督手段的固有缺陷,严重削弱监督效果

根据现行法律,检察机关无法介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申报和审批过程,执行机关也不移送相关材料,检察机关审查的独享仅仅是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书,并非属于实质有效的审查。因此,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属于事后监督。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实践中,检察机关参与局限于刑罚执行阶段,监督内容方式都比较被动,检查监督手段为书面检查、实地考察,与有关人员或组织谈话,很难进行有效地实质审查,这种事后检察监督就会丧失对社区矫正这种全新刑罚执行方式的探索意义。此外,检察机关监督手段主要通过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查建议》等,监督手段相对单一而且不具有法律执行力,被监督单位可执行也可不执行。加之,社区矫正监督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对监督方式的规定有限,严重影响监督力度。实践中经常出现检察机关发出纠正通知以后,被监督机关既不提出异议,也不执行的僵局。

三、完善对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

针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理论和法律实践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立法

1、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

结合国情,根据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吸收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立法的有益经验,制定一部专门统率和协调社区矫正活动的法规,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监督管理措施、保障体系、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和人员的设置、职责、权利和义务、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特别是明确公益劳动、日常奖惩等矫正措施的法律性质,已解决目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法律依据不足、监督客体模糊等问题。同时,制定与《社区矫正法》相配套的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实施细则,其内容包括谈话制度、回访制度、救济制度,矫正对象申诉、立功及减刑制度等可操作性强的矫正考察评价体系,使社区矫正有法可依。

2、完善《刑法》的相关规定

一是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并完善监督的程序保障,对消极或积极对抗法律监督的行为,规定责任追究的程序,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手段注入强制力。二是制定细则,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力和权威性。根据法律对社区矫正作出详细、全面的规定,将检察监督的各项规定(如检察监督的程序、监督方法、监督对象、监督职权等)详细规范在社区矫正实施细则当中,尤其要赋予检察机关矫正违法的执行力,在被监督对象不在限定的时限内纠正违法并将纠正情况反馈给检察机关的情况下,应使检察机关具有相应的违法处置权。

(二)强化监督

1、实行信息互通共享制度

构建统一的矫正信息平台,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共享,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整合监督机制,合理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解决检察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创造条件。县级公、检、法、司法机关之间应建立矫正对象信息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便捷地浏览所在辖区内所有社区矫正对象的资料;同时,通过GPS定位系统,对矫正对象实施有效监控,有效防止矫正对象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等问题的发生。

2、建立同步监督制度

事后监督不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而且也影响了检察机关监督效能的发挥。为此,检察机关有必要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进而增强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应对以下工作实施同步监督:一是在公诉中,积极开展量刑建议,促使审判机关合理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二是及时审查刑事判决,重点把好量刑监督关,保证审判机关裁决非监禁刑的正当性;三是提前介入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认真审查执行机关提请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材料,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防止违法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司法部社区矫正制度研究课题组.改革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之研究(上)[J].中国司法2003(5).[2]康叔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J]法学杂志,2003,(5).[3]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4]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M].法律出版社,2004.[5]贾冬.构建和完善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体系研究[J].中国监狱学刊,2006(1)

[6]刘志伟.社区矫正专题整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蒋珉,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检察院监所科;逄晓艺,西北政法大学2010级刑事诉讼法硕士研究生。

下载浅析对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对完善社区矫正执行检察监督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

    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形势发展需要,在总结分析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刑罚执行制度......

    对社区矫正的一点思考

    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一点思考黄银秋韩文杰摘要:社区矫正是一项新事物,在我国开展社区矫正是有利的,符合世界趋势的,在目前开展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要仔细研......

    强化检察监督执行中人权保障的思考

    **省**县看守所发生的“躲猫猫”事件曝光后,看守所内在押人员应享有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被更加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湮灭证据、串供等......

    社区矫正监督保证书

    社区矫正监督保证书 我(我们)是被告人(罪犯) 的 ,如果被告人(罪犯) 被司法机关实施社区矫正,我(我们)愿意做被告人(罪犯) 的社区矫正监督保证人。并保证履行下列监护义务: 1、对社区矫......

    社区矫正监督协议书

    社区矫正监督协议书 为了督促社区矫正人员遵守社区矫正规定,履行社区矫正义务,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悔过自新,适应社会,根据洛江区社区矫正工作暂行规定(试行)的有关规定,确定 为矫正......

    社区矫正监督保证书

    社区矫正监督保证书 为了督促社区服刑人员遵守社区矫正规定,履行社区矫正义务,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改过自新,适应社会,根据有关规定,确定为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保证人。 保证人:......

    论改革完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

    论改革完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进入了一个整合时期,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需要得到法津规范的调整。这个时期的民事,经济......

    如何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

    如何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