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技工学校实施监督评价的几点思考
关于技工学校实施监督评价的几点思考
------------绥棱县技工学校
杨艳秋
当代的技工学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有技术的、合格的劳动力的艰巨任务,建立健全技工学校的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了,健全的监督评价制度对教育教学具有诊断、激励、调节作用。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在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几点思考。
一、技工学校教师评价的必要性
1、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是否符合教师的标准,也可以衡量一位教师与他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是否相称,或者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评价的结果可以运用到教师资格的聘任、职称的评定、教学工作的安排、人员调动等诸多方面。
2、评价教师标准和方法的本身就是对提高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可对照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客观实际地向评价对象提出的问题和不足可以促进教师有目的的去提高和改进,从而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这也是教师评价的最基本的作用。
3、各行各业都有人才的职业标准,教师的职业标准更应该科学化、系统化。通过对教师思想素质,业务水平,教学过程及结果的具体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就可以衡量出每位教师的实际水平,就有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二、技工学校教师评价的内容
教师评价,一是教师资格的评价——即是否可以承担起教育工作;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二是教学工作成绩的评价——即评价教师的工作实施状态;工作成绩及效果如何。因教学工作是一项很复杂的劳动,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很多,评价时必须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细致的分析,才能达到其目的。
1.教师素质的评价
(1)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师德等作为教师基本素质。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等优秀品质是每位教师应追求的目标。
(2)业务知识素质:作为技工学校的教师应比普通教师的知识更广泛,更具有专业性,应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一体化”教师是当代技工学校急需的教学人才。
(3)能力素质:技工学校的教师能力素质除了应有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外,教师本身应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教师同样要接受终身教育,要不断的充实和学习。这包括同行间的学习,继续教育和培训,甚至向学生学习等各种途径。总之一名教师应一直有能力处于学习、研究之中。
2、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
(1)工作量的评价:教师每阶段(学年,学期,教学周)等工作量的多少,包括上课课时;备课时间;辅导学生课时;批改作业量;课外活动课时;实践课课时及其它方面的工作量。
(2)工作质量的评价:完成教学计划,备课、教材开放、改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教研的工作量。
(3)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的评价:教师教法,辅导学生的方法和态度,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及师生关系等均可用工作态度来考核评价。
3.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果的评价:
(1)教育教学的直接成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教师在这些工作中所投入的精力。
(2)社会效益:主要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学生到生产单位后,生产单位的评价及其他有关评价。总之,全面评价教师,教师的素质是前提,教师的工作成果和业绩是最主要的依据。
三、技工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
技工学校教师的评价,对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评价就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1、随堂听课式评价,评价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直接获取评价对象的教学能力的第一手资料,能客观的分析教学能力,并能通过课堂教学对其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及运用能力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1)根据评价对象,评价者队伍的组成要有领导,懂业务的教育专家,本专业的教师,有时甚至可以聘请学生家长或专业师傅参加。
(2)听课前评价者每人要有不同的分工和侧重,要有准备的去听好一节课。在听课前要请评价对象简明扼要地叙述一下本节课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并确定听课的方法和分工。
(3)建立相互信任且宽松的听课环境和气氛,要让评价对象消除恐惧和拘束的心理,评价过程应是一个互相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要让被评价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
(4)听课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尽量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发挥,并能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测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而判断出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课教学的听课时间一般为1或2课时;实习课的听课时间一般为讲清楚一个问题的课时为准。听课课时的确定要与评价对象协商而定。
(5)评价者在听课时,要能融入学生中,集中精神,认真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考虑问题,要随时做好记录,随时记下问题和课堂印象。
(6)课后评价,这是随堂听课评价法的关键,可采取两步进行。第一步:由评价者进行讨论,按课前掌握的情况,通过听课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家应畅所欲言,深入讨论,交换意见,得出一个基本统一的结论。第二步:请评价对象参加讨论,双方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讨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对象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学生的反应,一体化教学是否使用充分,分析一些主观的客观的原因等。提出一些批评和建议,切实促进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2、教师自我评价:根据教师的年龄、教龄、专业及其它相关因素,教师每学期都应进行一次自我评价,可根据设定好的评价项目和标准,进行量化的评分和书面的小结,要引导教师科学地、认真地客观地评价自己一年(或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正视自己的差距,并确定改进方法。逐学期的进行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不断地鞭策自己,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3、教师之间的评价:相同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教师之间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根据评价内容和重点,给予客观的评价,但要注意,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以帮助他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为目的,要在平等友善的气氛中进行。这种方法的使用要有充分的准备,要稳妥、慎重。
4、领导和专家的评价:每学期末或每学年末,由领导和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工作及诸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指出该教师的发展方向,使教师对自己一段时间的工作成绩能得到肯定,而且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5、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宏观上来讲是最客观,最直接的,也可以说是最有分析价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等各方面情况自觉不自觉的都会做出分析、比较和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评价的重要部分。但在具体进行时要注意两点:
(1)广泛性。要在学生评价教师的过程中广泛地听取各类学生的评价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具体性。要引导学生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实例或某一具体教学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非量化的评价更符合教师的工作性质,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教师所接受。
6、家长和社会的评价:作为家长可以间接地从孩子身上,从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教师,评价教师。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直接走入了生产岗位,因此经常深入到毕业生工作的单位,了解和反馈一些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情况,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等同样可以间接的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对教师给予另一方面的评价。总之,对教师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反应出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教育教学的情况,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评价者的人格、尊严、隐私等,注意方式方法,公平、公正。从而了解到教师、学生、本班、本学科的优势和劣势,看到差距,认识到自己在总体中的相对地位,客观上能起到竞争的作用。参考文献:
2011年第二十期《职业教育》宋玉姗《技工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徐漪平武银华 王建林《浅析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2009年第32期《学理论》作者:徐漪平;武银华;王建林《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国内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2期
高职教育教学评价分析《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第二篇: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对于一部新法更是如此。监督法是人大常委会行权履职的尚方宝剑,因此,监督法颁布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人大常委会每届都举办规模较大的监督法培训班,对相关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还多途径、多形式地对监督法进行系统宣传,对监督法在鼎城区的有效贯彻实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从监督法实施多年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第一,我们应该对照监督法,把那些还没有完全达到监督法规定的做法统一到监督法的要求上来,做好“规定动作”,切实做到有法必依。第二,对监督法还未规定或未能具体规定的工作要有足够认识,对做和不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要有清醒的判断,那就是结合本地的实际,在法律的框架内努力创新“自选动作”。
解决好第一个问题的前提是学好监督法,认真理解立法背景和立法本意,把思想统一到监督法的精神实质上来。认真对照监督法就会发现,监督法颁布之前,甚至可以说在实施后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区人大常委会还是“一府两院“,在实践中都有不少做法与监督法的规定是不完全一致的,需要做出适当调整。
对照监督法,笔者认为有些地方在实际监督工作中打了一些折扣,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方面还不规范。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是监督法的一项新规定。鼎城区人大常委会过去也有类似的做法,但不够规范。从选择议题的途径、形成工作计划到会前、会中、会后的做法都与法律规定有一定差距。会前,没有坚持专项工作报告应在人大常委会召开前送给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监督法规定,“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应当在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十日送交常委会,并于七日前送给每位组成人员,这一点以前没有做到,实际做法是大部分材料要在会上才发,常委会组成人员现听、现看、现说,审议发言很难有品位、上档次,影响审议质量。会中,安排听取的议题多,安排审议的议题少,形不成审议意见。会后,满足于文来文往,缺乏强有力的督办机制。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对于专项工作报告,都应“听取和审议”,而不能只简单地“听取”。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换届之后出台的《鼎城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工作规程》已予以明确,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做得更加规范。
二是在向社会公开方面还不到位。按照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的计划、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报告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等,均应向社会公布。这方面鼎城区人大常委会还未完全做到,与法律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按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换届之后,区人大常委会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通过《鼎城人大》简报、鼎城人大网、常委会公报、区有线电视等尽可能使人大的工作尤其是监督工作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全社会监督。
三是在“一府两院”列席会议和向常委会报告工作的做法上还有待改进。监督法规定常委会会议上的报告人应是“一府两院”主要负责人,政府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常委会报告。以往鼎城区人大一贯的做法是“一府两院”主要负责人报告的少,委托副职和部门负责人报告的多,甚至有些时候部门负责人又委托给部门的副职或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向常委会报告,举行常委会会议时,法定出席、列席会议的人员也没有做到应到尽到,从事人大工作的人员“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现象司空见惯,代会、请假、开会中途退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与法律本意相悖,应该予以改进和规范。
四是在审议意见的形成、制文、送达、催办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审议意见是监督法作出的新规定。监督法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中都涉及到审议意见的问题,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四种报告即专项工作报告、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后,均要整理审议意见,交由“一府两院”研究处理。从鼎城区人大以往的实践情况来看,对常委会审议议题都形成审议意见,对主任会议讨论部分全区有影响的大事都形成主任会议交办函或主任会议纪要,效果比较好。但议题还比较宽泛,在督办、承办、结果处理等环节上还比较粗糙,落实情况还不够好,不能件件都按时回复办理结果,对很多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一般都只听取不审议,形成的审议意见还比较少。这也可能是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审议意见怎么形成、怎么书写、怎么送达以及怎么办理、怎么反馈等监督法未作出具体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在执法检查的程序上还不严谨。监督法规定,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常委会审议。以往鼎城区人大的做法是不提出正规的检查报告,在常委会上主要听取“一府两院”的报告,同时相对应的工委非正式汇报执法检查情况,有“雨过地皮湿”之嫌。对执法检查,监督法第四章作了详细规定,即:确定议题,制定计划,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并公布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执法检查;撰写执法检查报告;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交办报告和审议意见;公布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及处理情况。这 7个步骤也是必不可少的。
六是在法律监督方面尚属空白。过去我们常常把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视为法律监督,这是不妥的。监督总的来说分两种,一是工作监督,一是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形式,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所谓法律监督,就是不论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是同级政府,如果他们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法规、规章和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发布的决定、命令是违法的或者不适当的,人大常委会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有权力、有责任予以撤销,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所以,执法检查仍然属于工作监督的范畴,这也说明多年来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并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监督。前些年,在借鉴省、市人大常委会做法的前提下,结合鼎城区实际,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鼎城区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并行文下发,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一府两院”报送备案审查文件逐步形成习惯。
学习监督法,会发现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的问题有,完全没有规定的问题也有。这是监督法实施时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无论是人大工作者还是人大代表最为关注的恐怕是监督法没有作出规定的事项。我国立法的一贯做法是先实践,摸索经验进行总结,最后再进行立法,这也比较符合实践论原理。另外,监督法并不是一部全面的授权法,也不是实体法,而是一部规范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程序法,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人大有监督“一府两院”的权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可以探索如何行使这些权力。所以,不能说法律没有规定的做法就一定不能再做,做了就违法,这是对法律的一种误解。近些年,许多地方如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在各城区街道办事处设立的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就是在现有法律规定之外创新的一种工作机制,这种做法虽然法律依据不够充分,但十分必要。还有鼎城区推行的代表向选民述职、选民评议代表等有创意的工作在法律文本中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已将向宪法宣誓确定为“规定动作”,还有许多地方为端正会风,提高常委会会议实效而作出的对法定出席和列席人员两次无故缺会将受质询、三次无故缺会将提撤职案的规定对提高到会率,端正会风无疑起到重要作用。鼎城区用“加减乘除”四法改会风的做法也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的认同。实践已经证明这些创新都是行之有效的。所以,笔者认为,监督法没有规定的事项,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不能做,在符合法律精神、遵循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继续进行监督工作的有益探索。
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反复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要把人大制度理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基层人大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在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去完善、发展理论。因此,贯彻实施监督法,一方面要把那些还没有做到的事情提高到监督法的层面上来,依法做好“规定动作”,这就叫“坚持”。另一方面要以监督法为起点,对法律还未能涉及或未能细化的工作继续进行大胆探索,在法律的框架内努力创新“自选动作”,为法律的修改完善积累经验,待成熟后再上升为法律规范,这才叫“完善”,坚持是完善的基础,完善是坚持的深化,二者都建立在提高认识、增加知识、增强胆识的基础之上,唯有做到两者的辩证有机统一,才是真正地在自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沈国华)
第三篇:关于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思考
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思考
海门市烟草专卖局 徐建春
近年来,随着烟草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管工作越来越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面对行业生产经营发展中的各种诱惑,能够自觉接受监督,严格廉洁自律,为行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也有极少数领导干部经不起冲击,挡不往诱惑,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通过观看《算好人生三笔帐,拒腐防变保清廉》,结合笔者所在行业干部违法违纪引发的思考,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不到位。本文试对领导干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粗浅的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高。一是监督客体主动接受监督不强,存在不必、不愿、不要思想。有些领导干部自认为觉悟高、水平高、能力强,有自控能力,不会犯错误,不必接受监督。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对自己进行监督是在挑毛病,接受监督有失尊严,把监督看成是“不信任”、“不团结”,不愿意接受监督。还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权力观不正确,拥权自用,以权谋私,拒绝接受监督。二是监督主体存在不想、不敢、不能的消极畏难思想。班子成员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碍于情面不想监督,内部监督机构因受制于领导而不敢监督。普通职工因对领导的履职情况不甚了解而不能监督。三思想认识错位。系统内部腐败亚文化悄然盛行,存在“笑廉不笑贪”的怪现象。认为那些敢滥用权力的人,也就是思想开放,会办事、干大事的人,而那些遵纪守法,老老实实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保守派,致使监督氛围淡薄,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2、监督机制不畅。作为党内监督职能部门的纪检监察组织,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烟草系统也不例外。内部纪检监察机构,其工作经费由同级管理,其人、财、物权都集中在主要监督对象的同级党组织手中,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依附性太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致使监督工作难以到位。二是制度建设不健全。长期以来,烟草系统更多地偏重于权力行使系统的建设,忽略了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设,工作中纠偏型、追究型的措施多,制约型、防范型的制度较少。监督内容往往偏重于对资金、基建、大宗物资的采购等的监督,但对领导干部个人的作风建设、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则较少。
3、监督措施不力。一是监督范围不广不深,现有的监督手段主要针对八小时以内、工作圈范围,对领导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监督还是一个空白,而领导干部的违规违纪行为往往发生在这些监督的真空地带。二是制度落实不够。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规定已经不少,但可操作性强的不多,许多制度缺乏后续措施。三是惩处不到位。一些单位出现违规违纪现象后,有的为了所谓的队伍的整体形象,有的囿于情面,有的甚至担心 “拔出萝卜带出泥”,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往往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低廉的腐败成本使惩戒失去了威慑作用。
4、监督合力不强。一是内部监督不能体现整体联动性。近年来,系统越来越重视各种监督措施、监督力量的综合使
用,内部有纪委监督、审计监督、下级监督。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各监督主体往往只针对不同对象和环节分别开展单项的、分散的监督,监督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不能将对事权、财权、人权、物权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既分化了监督力量,又分割了监督信息,还增加了监督成本,难以形成监督合力。二是外部监督力量分散。各种监督形式未能在整体上协调互动,难以形成合力。媒体监督、群众监督往往配合不够紧密,各监督部门在监督上各自为阵,单独作战,相互联系松散,行不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三是专门监督的硬度不够。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更偏重于对党政机关的监督。但作为市、县一级的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其专门实施的监督还远远不够,以致被监督对象并不把纪检监察的专门监督当一回事。
二、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方法与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认为要在加强教育、完善制度、拓展途径三个方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
1、要坚持夯实基础抓监督,让廉政意识在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得到强化。一要打造学习环境,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论灌输和法纪强化,特别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的学习,在思想意识上解决“取什么价值,做什么人”的问题,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价值观。二要优化文化环境。文化是决定个人或单位工作环境、行为习惯、行业风气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在廉政文化环境上解决“建什么关系、交什么朋友”的问题,把思想道德、文明健康和价值取向作为廉政教育和文化宣传的主题,通过系统内部文化环境的建
设和优化,扩大廉政文化的教育层面,不断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教育面,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要提升教育功效,坚持廉政文化的渗透性、教育的主题性、内容的多元性和形式的活泼性,使领导干部时刻算好经济账、法纪账、感情账、政绩账,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三要净化思想环境。在思想上重点解决“行什么权力,立什么观念”的问题,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正面引导,培养人格魅力。坚持树立先进典型,提升品格修养,正确对待利益得失,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2、要坚持完善制度抓监督,让廉政制度在每一项工作中得到落实。体制、机制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一层面所能解决的,但作为一个单位,建章立制、规范制度却是必须的。制度不到位,直接涣散和削弱的是廉政意识的培养和监督管理的力度。因此,要积极探索廉政规律,不断创新廉政制度。一要保证廉政制度建设的整体性。制度建设必须从组织上、时空上、程序上等到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规范。二是要实现廉政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清理和整合,认真分解上级制度的内容,明确执行制度的具体责任主体,并配套以相关的保护和激励措施,防止制度之间相互“打架”。三要发挥廉政制度建设的权威性。杜绝制度执行中的“对上不对下、对人不对己、对事不对权”现象,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3、要坚持拓展载体抓监督,让廉政监督以多种形式得到体现。首先要加大公开力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健全企务公开制度,只要不涉及泄密问题都要公开。改变局内人知之不多,局外人知之甚少,普通干部群众无从知晓的状
况。其次是拓宽监督渠道,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纪检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的领域和空间,形成无所不在,疏而不漏、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体系,使领导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失去监督的危险。再次是要改变监督方法,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单一监督为综合监督,以灵活多样方式开展监督工作,并且要延伸监督的领域,既要掌握干部工作时间内的政治、思想表现,又要了解他们工作时间以外在“社交圈”和“生活圈”中的情况,做到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消除监督的盲区,提高监督水平。
第四篇: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作者:李 冰 张 辉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06期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信息产业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因此将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和高技能的新型劳动者,技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在做到科学有效的同时还应考虑知识、社会需求、社会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等几方面因素。
一、设置课程应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和完整性
一方面,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其他专业一样,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十分陈旧,某些课程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意义或已经十分落后了。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试图开设一些时髦好听的课程去吸引学生,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软件不断更新,新的技术不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一个新软件出来了,马上就更新教学内容;新的技术一出现,马上就开设新的课程,而对于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却不够重视。其实,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各技工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及时取消一些陈旧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业课程,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价值高的知识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新知识、新技术出现的速度远远快于一般学科,因此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来说,这种更新的速度也要快于其他专业,因此,更新速度慢也是一种落后。这就更需要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考虑两个层面,既不能盲目跟风又不能陈旧落后,传授垃圾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结构体系,也包括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应用技术也是以这些基本理论为基础的。我们选择知识,开设专业课程时应该注意到知识的结构体系。尽管职业学校更注重各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但是,如果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将无从谈起。
二、适应社会需求,细化专业应用方向
技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场所。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专业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础理论,还必须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如应用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网络管理、网页制作等。社会需求是影响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校应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划分成为多个方向,让学生选择某个方向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以使其毕业后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计算机应用操作人员的职业名称为计算机操作员、电子计算机维修工。针对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操作领域,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可分为以操作为主的通用性专业和以维修为主的通用性专业。由于技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场所,所以在设置以操作为主的通用性专业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它的实用性与复合性。即开设一些如计算机信息处理(办公软件应用、数据库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模块支持)、网络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局域网应用模块支持)、多媒体制作(多媒体制作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软件应用模块支持)、计算机专业排版(专业排版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软件应用模块支持)、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应用模块支持)、现代化办公(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国际互联网应用模块支持)、计算机服装设计、计算机广告设计、计算机建筑及室内装潢设计、计算机工程图绘制(以上需图文图像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支持)、物业管理(会计软件及相应软件模块支持)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含量较高或计算机应用程度较高的复合型专业课程。在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可以开设计算机原理课、计算机设备课、计算机语言课,使学生毕业后掌握复合性专业技能,有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能力,如果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将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以维修为主的通用性专业可开设计算机维修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等。其文化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可以参照通用型专业进行设置,技能模块课的设置则要少,但要求达到的级别更高。如计算机维修专业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模块要达到高级操作员级,网络应用专业国际互联网应用、局域网应用要达到高级操作员级。
三、专业课程设置在加强知识深度的同时与就业紧密相连
一些学校是什么软件比较流行就让学生学什么课程,什么技术比较时兴就开什么课程,这样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只强调了广度,而没有重视深度。例如,某技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VB、PHOTOSHOP、AUTOCAD、AUTHOREWARE、网络基础、网页制作、3DMAX、FLASH、JAVA、微机维修、专业英语等,这些课程的涉及面很广,但由于技校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足两年,在有限的时间内又有相当多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因此每门课能够分配的学时很少。并且学生的知识基础一般较差,学生能不能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在各方面只懂一点皮毛,却没有能力做一点实际的工作,造成毕业后就业难。这就需要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两年后的市场需求,尽可能做到订单培训,将学生的专业应用课程在细化的基础上,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调整好教学深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一项技能,具有一技之长,迈好人生转折的第一步。
四、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改革不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设置,并打破课程的界限,根据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识和能力水平、根据技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及他们所处的层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能力为目的,技工学校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
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差,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工作任务时,把知识点和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的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
五、巧妙合理地搭配各专业课的教学时间
专业课程需要以专业基础课为前导。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实用性课程就需要我们学校在紧张有限的学时安排上做到最佳。现行义务教育中全面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我们在安排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时可尝试由一个老师同时讲授两门课程,其中包含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义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合理配置课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已了解的专业基础课课时灵活合理科学的安排给实用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扎实的掌握实用课程。
面对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应该克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建立一种比较科学的及时的课程检讨研究机制。
(作者单位:李冰,河北秦皇岛市交通技工学校;
张辉,河北秦皇岛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五篇:关于技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技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沈和明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课程建设在各技工学校受到普遍重视,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已成为建成一流技工学校的重要标志。进一步打造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精品课程,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技工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所谓精品课程,指的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先进,课堂、多媒体、实验教学并用;
(四)是教材建设,要建设使用精品系列教材;
(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教师多参与科研活动;
(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建立评价机 制特别是教师评价机制,鼓励高级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并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
二、技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是技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多层次教育的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技工学校发展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社会认同度不高,招生和就业工作相对困难,生源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较低,而用人单位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严重阻碍着技工学校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努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努力建设更多的精品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技工学校走“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
(一)精品课程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名牌,可以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使学校教师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二)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成果是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质量,掌握高技能的学生必然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精品课程建设可使学校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并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在新 2 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上,必须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不适应专门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使教学内容与地区或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广泛吸收先进经验,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新教学手段互补,取长补短,形成课堂、多媒体、上网教学并用的综合教学模式。
(二)高度重视实验、实习实践性教学与普遍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学习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所以,技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加强实践性训练,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精品实习指导课探索研究。并联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进行检验,构成理论教学——实习教学——社会企业贯通的现代精品教学链。
(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评价机制,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没有一支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建设出精品课程,因此,技工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的要求,重视培养高水 3平的“双师型”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进修和培养机制,通过以老带新,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学习方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为了促进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形成,必须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公开、公平、科学的评价,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技工学校教师评价可以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是对教师素质与工作量评价;第二是对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第三是对教师教学科研教研成果评价。评价过程可由校领导、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加。通过评价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机制,确保精品课程教学高质量建设。
作者简介:
沈和明(1958——),男,云南个旧人,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和选矿专业课教学。
在中国职协有色分会2008年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