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技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所谓的“高技能型人才”,较高的职业技术固然是一个方面,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所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主要的载体还在于语文教育。特别是学校初中班的学生,他们年龄较小,还处于一个较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可塑性也较强,只有经过教师的引导才不致于让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走弯路,走斜路,才可以让他们省时省力地朝目标迈进。技校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受企业用工、社会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影响,在教学宗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在众多学科中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它既比不上专业课的实用,也比不上理化课的趣味,虽然大家都清楚“语文是百科之母”,教师也一再重申语文的重要性,但仍无法改变现状。特别是技工学校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很多学生有厌学甚至逃课的现象,班上少有的几棵好苗子也是“势单力薄”,他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先被影响,后被同化。这些现状说明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技工学校对语文教学的定位和宗旨、目标和作用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判断。那么,如何留住流失的学生,如何吸引厌学的学生,如何提高优秀的学生,这些现状如何改变,需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明确技校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在所教过的学生中,开学第一课的题目就是“语文是什么”。设定这个题目的初衷就是与刚步入新校门的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语文”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看,语者,语言也,文者,文化文明也。语文两个字本身,就包含着语言与文明,工具性与人文性。关于语文教育是该重视工具性的应用还是人文性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有着诸多见解。技校语文教学应围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三个方面着眼:1.着眼于人生,强调语文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作用;2.着眼于生活,强调语文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3.着眼于工作,强调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语文在帮助学生适应成人社会中的作用。所以,技校的语文教学不是为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不是为学生能考个好成绩,而作为服务宗旨的,它应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需要、适应生活服务,这才是技校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换句话说,技校的语文教育,应该体现语文“学以致用”的特点。
二、要明确技校语文教育的内容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的责任,同时也要求突出职业特点即实践应用。
1.体现工具性,重视“四种能力”的培养。技校的语文教学必须服从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注重其实效性、实用性,并引导学生把所积累的语言转化为相关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结合技校语文教学的实际,可以总结出“四种能力”的培养体现技校语文教育的特点,那就是:听、说必须注重事务性交际用语和日常交际用语,且需要明确交际目的的事务性交际用语;读写必须重视文学教育与读写的结合,同时更要和学生的就业、生活相结合。因此,可以将技校的语文教学目标归纳为“能说会写”四个字。“说”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开学第一课就是口语交际“一分钟的自我介绍”,虽然在开始前,教师详细说明了介绍的重点与注意事项,但还是有学生表现不尽理想。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紧张或害羞,有些学生普通话较差,方言味重,所以,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反复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自我介绍到诗歌朗诵,从演讲比赛到故事会,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品语表达能力。“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实际写作能力。在写的方面,首先要求学生注重练字。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规范的汉子书写,不仅是为了整齐美观大方,也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手好字是一个人的名片,写一手好字的人也会是一个从容淡定的人,让学生从每天点滴的练字中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除了练习写字外,更重要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2.体现人文性,重视文学教育的功能。“文以载道”,这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功能,技校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技校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后就将直接进入社会,独自承担起学习、工作、生活的重担。因此,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前,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精神教育和美学教育。
3.体现实用性,重视语文教学为实际需要服务。面对技校学生的就业需要,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应重点考虑学生怎样适应毕业后立即投入建设工作的需要,这也应是技校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首先,技校语文教学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接轨,它要考虑在市场经济下需要技校学生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其次,技校语文教育要跟信息社会、信息交流接轨,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语文教学就要努力使学生能适应这样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
三、要明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行的课堂讲授法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它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机会少,更谈不上顾及学生的兴趣及需要上的个别差异。这个时候,转变教学观点、革新教学方法也许是改变现状的方法之一。
(一)转变教学观念:技工学校语文课的设置与要求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1.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语文课应与现实生活、与时代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向学生传递具有时代精神的知识和信息,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也应符合时代精神,真正做到“与时俱进”。2.教学内容的辅助性。必须认清在技工学校的学习中,职业技能的学习应占学习的主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的学习应尽量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尽可能做到辅助专业课的学习,强化专业课的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纠正一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时间长、没有什么实效的错误观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二)革新教学方法:在学习的指导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创新,提倡“授之以方法”、“自悟迁移”等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自己学。技校语文的教学,更应该把教学重心转到“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者主体自身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学习”上来。在这种学习方式里强调两点: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二是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探究性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猎物不如授之以猎枪”,等等。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应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当今知识量剧增的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量总是有限的,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浩瀚的知识海洋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因此,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去学习和吸收更多的知识丰富自身。
总而言之,技工学校的语文教育应有别于普通的中学教育,它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也应该有自己的组成规律,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是不能违背的。
第二篇: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
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技工学校的教育成果必须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要求必须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交流为平台,通过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文化交流、管理互融将两种文化深入的融合,共同建造和谐、健康、文明、先进的校企文化。
关键字: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工学结合
技工学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国初期,为迅速培养能适应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人阶层,而引进西方现成的教育模式,率先在军工企业建立起来的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后扩展到全部厂矿农林企业。十年文革中曾停办,后随着改革开放对技能型人才的剧增需求而重新焕发青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工学校也进入市场化运作。但和教育部门所属的中等职业教育不同的是,技工学校培养人才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的一般为实用型人才。
技工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初、中级的技能人才。这种定位要求技工学校教育更要贴近社会需求、贴近企业需求。企业也要求技校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即能“进得去、顶得上、留得住”。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少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进不去,所学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顶不上,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留不住。学生角色不能立即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毕业 1 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究其原因,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目前技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意识不够,自我封闭,缺乏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所以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时代特征的现实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怎样适应就业的要求,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向开放型的校园文化推进,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在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特定文化,是在学校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1]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由企业管理者倡导的,在大部分员工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文化氛围、企业形象等的总和。[1]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作风、精神以及公众形象等的文化沉淀,它是企业的核心精神。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归根结底,都是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都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文化,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学校主要是在教育中培养人,让人具有使用价值;企业主要是在使用中培养人,利用已有的培养功效,让人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其作用力均在人内在的价值上。两者的形成过程都存在一个不断吸收其它形式的社会 文化且与之相互融合并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2] 但学校与企业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两者之间的文化理念、文化战略、发展模式等方面必然存在着矛盾,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冲突。由于两种文化追求的目标、价值观、人员要求、管理风格、成果要求、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的差异性,因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阻碍了“人材”向“人才”的转变。校园文化形成的认知倾向没有摆脱学历本位的禁锢,从而难以向职业文化本位跃迁。两种文化之间的失衡与跨度必然增加了毕业学生的适应成本,更导致了就业障碍与转化潜力的提升。只有通过文化理念、制度选择、行动倾向使得两种文化相互对接,深层次地交流与沟通,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依赖,才能够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二、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实践要求
1、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应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终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从而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2、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有三:一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教)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经常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举办讲座、带实习实训。三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学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建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管理文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带动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品质的提高。
3、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技工学校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3] 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适时改革课程体系,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学校应突出技能实训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仿真训练、任务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
4、以实践教学为桥梁
企业一线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在课堂知识学习和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在校外企业单位经历实际的生产、经营、服务、生活等实践,能提高学生诸多素质,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身心健康范畴的职业素质在企业一线工作中的反复磨练和熏陶中逐步养成。[3] 学校应坚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并邀请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校参与教学管理与实习指导,尽可能将校内的实习实训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去参与企业生产。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实践教学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由单向入职转变为双向介入,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5、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应突破原有的诸如建立校园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等传统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3] 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二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无障碍的文化交流平台,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三是与企业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举办文化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四是举办成功企业家报告会,让学生得到直观的启示,通过他们真实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3]
三、我校引入企业文化的实践措施
技工学校在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实践表明,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是一所技工学校区别于其它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其办学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上,但最终还是通过校园文化体现出来。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和对接,才能形成自己特 点的、百花齐放的技工特色的校园文化。
1、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根本途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通过校企之间的这种全方位、高深度的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职业规范、道德要求、团队意识等文化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成长。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又可以将企业的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内容不断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嫁接。
我校与华骋集团已成功举办两届“华骋班”,实行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实践证明,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更容易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步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校园文化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中,学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学生通过亲眼目睹现实生活中竞争的激烈性,认识到了“市场不相信眼泪”,从而增强竞争、效率和成才意识,炼就不怕艰难、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到企业参加大量的实践锻炼后,有利了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学生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了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 外,企业文化还加快了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促进了学生社会心理成熟,培养了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
2、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制度化建设是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姻”的重要基础。
坚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方针, 积极开辟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只要能坚持下去,将会达到一个“利在企业、益在学生、誉在学校”的“三赢”局面。[4] 我校与华骋科技集团、良平机械集团、南极机械集团、泰盈科技有限公司、泰隆减速机集团、海泰机械集团、兆胜船舶机械集团、河海机械集团、凤灵乐器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除每年定期将专业教师送入企业与企业普通员工同岗实践外,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分批送入这些企业,进行带薪实习,并且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轮岗实习,让学生接触到不同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领略到不同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为他们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促使他们早日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文化交流。文化活动的交流、共享是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的基本平台。
我校的实践举措之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2008年国庆节,我校与鼓楼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由学校提供人员和节目,企业提供表演场所和经费,双方共同排演,并参加了鼓楼购物中心“十年庆”活动,电视台作了专门报道。这种双赢的活动模式,使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交上了朋友,大大拉近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
实践举措之二是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如参加全国校园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新大赛,举办创新点子征集活动、金牌工人学习活动,定期播放一些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影视片,在演讲比赛、辩论赛或文艺演出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
实践举措之三是举办“企业杯”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2009年、2011年,我校举办了两届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由企业冠名并提供比赛经费,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邀请企业老总为获奖学生颁奖。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企业和市场更为贴近,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
实践举措之四是举办成功人士报告会。学校每年都会聘请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和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要走向社会和企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4、管理互融。学校与企业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的不断交融与借鉴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我校把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邀请企业管理人员驻校参与日常管理,邀请企业技术人员驻校参与实习指导,并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接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总之,由于技工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引入、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能够不断放大文化对学校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效应,提高校企文化的品味和内涵,营造出和谐、健康、文明、先进的校企文化氛围。
1.2.3.4.叶淑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张婷.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研究—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中国优秀硕士论文.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12).何力.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4).
第三篇:关于技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技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沈和明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课程建设在各技工学校受到普遍重视,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已成为建成一流技工学校的重要标志。进一步打造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精品课程,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技工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所谓精品课程,指的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先进,课堂、多媒体、实验教学并用;
(四)是教材建设,要建设使用精品系列教材;
(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教师多参与科研活动;
(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建立评价机 制特别是教师评价机制,鼓励高级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并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
二、技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是技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多层次教育的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技工学校发展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社会认同度不高,招生和就业工作相对困难,生源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较低,而用人单位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严重阻碍着技工学校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努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努力建设更多的精品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技工学校走“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
(一)精品课程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精品课程建设是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名牌,可以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使学校教师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二)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成果是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质量,掌握高技能的学生必然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精品课程建设可使学校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并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在新 2 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上,必须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不适应专门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使教学内容与地区或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广泛吸收先进经验,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新教学手段互补,取长补短,形成课堂、多媒体、上网教学并用的综合教学模式。
(二)高度重视实验、实习实践性教学与普遍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学习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所以,技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加强实践性训练,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精品实习指导课探索研究。并联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进行检验,构成理论教学——实习教学——社会企业贯通的现代精品教学链。
(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评价机制,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没有一支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建设出精品课程,因此,技工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的要求,重视培养高水 3平的“双师型”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进修和培养机制,通过以老带新,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学习方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为了促进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形成,必须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公开、公平、科学的评价,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技工学校教师评价可以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是对教师素质与工作量评价;第二是对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第三是对教师教学科研教研成果评价。评价过程可由校领导、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加。通过评价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机制,确保精品课程教学高质量建设。
作者简介:
沈和明(1958——),男,云南个旧人,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和选矿专业课教学。
在中国职协有色分会2008年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
第四篇:技工学校专业教学目标
技工学校数控加工专业教学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中级技能人才。能运用数控技术,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进行机械零件加工,并能根据说明书完成数控机床的定期及不定期维护保养,发现并排除由数控程序引起的数控机床的一般故障,具体要求如下:
1. 思想品德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法律意识。
2. 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掌握学习专业理论和技能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
3. 专业理论
熟练掌握工程式图样的阅读和绘制,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熟悉机械加工机床的结构及原理,了解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零件加工工艺,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初步形成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4. 操作技能
具备机械制造工艺分析与实施能力,具备多工种(普通车工、铣工、钳工或磨工)的专业技能,并达到初级技能水平;熟练操作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等设备,能对典型机械零件和复杂机械零件进行加工工艺分析,以及按照零件加工工艺要求进行数控编程及加工操作,能对数控设备进行一般性维护与保养。
技工学校电子类专业教学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和中级技能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 专业理论
培养学生掌握本工种所需要的技术理论知识,掌握两种以上较复杂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与电路结构,了解本工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2. 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仪器仪表,对较复杂电子产品进行装接、调试、维修,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文明生产习惯,达到相应工种的中级技能要求。
3. 身心健康
学生应了解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技工学校汽车类专业教学目标
以培养实用型汽车中级维修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技工学校现在汽车维修专业的师资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条件为依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掌握一定的汽车维修本领,成为社会急需的汽车维修技能人才。毕业生可在各类汽车维修企业从事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底盘维修、汽车电气设备维修、汽车钣金整修、汽车涂装等各类汽车维修工作,也可以从事汽车销售、汽车零配件销售、汽车评估、汽车保险、汽车信贷等商务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 专业理论
培养学生掌握本工种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工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2. 操作技能
掌握汽车专项维修技能,培养维护、修理、检测和解决一般维修技术问题的能力,养成文明生产习惯,达到相应工种的中级技能要求。
3. 身心健康 了解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中级技能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 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
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本教学计划设有5个个专业方向教学模块。
(1)计算机文字处理与办公应用模块 能够正确连接计算机基本设备,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从事文字、图表、图像、数据等信息处理工作,能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事信息收集和电子邮件收发工作。该模块培养中给计算机操作员,符合《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培训和鉴定标准》的相关要求。
(2)微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本知识,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机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对计算梵的外围设备能进行基本的维护工作,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知识,能够进行网络工程的维护。该模块培养中级计算机维修员,符合《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技能培训和鉴定标准》的相关要求。
(3)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
掌握计算机常用操作及互联网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美术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动画设计软件和网页制作软件进行创作,掌握多媒体硬件的使用,并能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节目。该模块培养中给图形图像处理员,符合《图形图像处理技能培训和鉴定标准》的相关要求。
(4)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模块
掌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常见局域网的架设方法,掌握常用网络设备的连接方法,掌握WindowsNT局域网的安装、调试、管理与维护的基本技能,了解局域网互联技术和Interet,Intranet基础知识,掌握网站建设方法,掌握主页的设计与发布技术。该模块培养中级网络操作员,符合《因特网应用技能培训和鉴定标准》或《PC局域网应用技能培训和鉴定标准》要相关要求。(5)计算机程序编写模块
了解程序设计的原理,掌握一至二门高级语言并能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简单程序,能够使用数据库软件从事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了解Windows平台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该模块培养中级程序编写员,符合《数据库应用技能培训和鉴定标准》的相关要求。
4. 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了解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五篇:技工学校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08-09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是一个学校的中心工作,参加教研教改则是一名教师的根本任务。在本学期中,我不断研讨教学方式方法,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有所收获,当然对于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也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将这一学期的参加教研教改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能力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教师们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技校教学的优势,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教学中,针对我的学生的实际,充分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兴趣,每一节课,我都查阅大量的资料,收集相关的故事或是其他形象生动的例子或是案例,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动手实践,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展示。
三、抓科学研究,阅读教学的主旨性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
抓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为教师们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
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教研教改的工作,我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了进步,课堂教学能力也有了提高。但也存在不足,今后会立足实际,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开拓进取,不断前进,把工作搞得更好。
基础教研室
xxxxx
2009年6月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