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的社会需求和宣教功能

时间:2019-05-14 17:4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博物馆的社会需求和宣教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博物馆的社会需求和宣教功能》。

第一篇:浅谈博物馆的社会需求和宣教功能

浅谈博物馆的社会需求和宣教功能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物及艺术成就的伟大宝库,它仿佛是现代城市的“名片”,代表着现代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发展。博物馆也是一种文化消费,只有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不断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需求;宣教功能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95-02

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应随形势而有所变化,这种转变的前提就是社会的需求。而社会需求是推动观众进行参观的直接原因,这也体现了博物馆社会宣教功能的重要性。

一、博物馆社会宣教功能

博物馆为观众提供展览、娱乐等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最终由观众评价,评价的标准就是观众的满意程度,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观众的满意度。博物馆利用优质的服务手段、过硬的接待水平来提高声誉,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不断扩大客源市场,从而提高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博物馆对外宣传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另一重头戏,它对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开展博物馆的各项业务、赢得更多观众、获取丰厚的社会效益乃至一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博物馆特别重视全面展示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知识内涵,运用展出的文物教育现代人,随着博物馆陈列由以展品为中心向以陈列主题为中心的变化,博物馆讲解工作也发生了变化,讲解手段除传统的文字说明、口头讲解之外,还有影视、操作、制作等观众可直接参与的手段,这就为博物馆讲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近年来,我国各地博物馆在宣教活动方面创造了大量成功的范例,对此进行探讨和总结,有利于促进今后博物馆宣教活动更好地开展。

二、博物馆的社会需求态势

(一)博物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自然对文化和博物馆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了。博物馆的市场化需求要求博物馆要特色化,即个性化。这一点对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也毫无例外。一个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只有具备了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才能长期占领观众市场。宣教个性化的服务取决于本馆的可利用资源和目标市场定位以及服务对象的定位,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二)博物馆社会需求的生活化

很多观众希望博物馆走出神圣的殿堂,走进人民群众中,能让全社会读懂,能让普通老百姓看明白。博物馆不能“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特别是陈列展览、讲解以及各种宣教活动都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市场化趋势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文化产品的特殊商业属性,二是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三是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要体现在观众的多少和收益的多少上。

(三)博物馆社会需求的要求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当代博物馆宣教工作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讲解人员已不再是单纯、孤立地介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本内容,还要介绍博物馆的陈列主题,既要介绍博物馆,又要讨论博物馆与观众共同感兴趣的社会、文化课题。讲解人员在介绍博物馆展品知识内涵时,不能只从纯客观角度介绍学习研究成果和科学发展。

三、博物馆社会需求与宣教工作的结合

结合宣教服务工作的特点,博物馆必须加强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在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上“做文章”。同时,还要采用正确的策略和制度,加强人员管理,满足观众的要求和愿望。

首先,博物馆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实践,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更是如此。其理论发展水平一般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较高的博物馆宣教理论。因此,博物馆要有开拓精神。博物馆拥有大量的潜在观众群,需要不断地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和持续性,向公众展示博物馆文化蕴涵的知识力和影响力,这也是博物馆融入现代社会的积极行为。比如博物馆可以通过媒体工具传播信息,报道展览内容及讲座等活动,也可通过与企业、学校、社区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外联关系,保证博物馆与社会各界之间沟通渠道的通畅,还可以通过与旅游联姻等方式来扩大博物馆的观众市场。作为博物馆宣教工作者,必须有开拓精神,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拓市场要有新举措。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更多的观众,博物馆的宣传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

其次,要提升人员素质,使博物馆宣教工作趋向多元化与专业化。随着观众对博物馆服务要求的提高,作为博物馆的服务部门只做到令观众满意已经远远不够,取而代之的是“观众愉悦”。只有有效地了解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需求预期,才能以独特的服务使观众感到愉悦。而观众来博物馆参观接触面很广,从服务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参观时与博物馆服务设施的接触、参观者与有关规章制度的接触及参观者与服务人员的接触,但最重要、最直接、最频繁的接触则发生在观众与接待员、讲解员、看管员等一线服务人员之间。虽然观众参观的动机不尽相同,但就总体而言,参观品位越来越高。加之博物馆是传承文明和精神文化的窗口,更承担着对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的责任,所以,宣教人员的素质和形象至关重要。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员素质,首先,要从各馆的实际出发,合理利用本馆人员,发挥博物馆专家和业务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做到人尽其才,以培育博物馆的新生力量和中坚力量。

最后,博物馆宣教服务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观众在参观之前很难判断其好坏和质量的高低。不同历史时期的观众对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有不同的需求,博物馆要寻求多种宣传渠道,以长期、有效、深入的宣传来激发观众的参观动机。人的行动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受大脑支配,大脑里的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外界信息刺激的结果。既然如此,博物馆则可以通过向公众传播有关博物馆活动、历史和文物知识、陈列展览甚至大文化的系列信息,久而久之,这些信息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令信息的接受者自然而然地对博物馆产生兴趣,进而萌发参观博物馆的冲动并最终付诸行动。现在,尽管有不少观众把参观博物馆作为接受教育和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参观博物馆主要是出于娱乐性动机和目的的观众则为数更多,而且后者所占的比例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就需要博物馆工作者工作要规范、讲究程序,并能积极适应社会变化,进取创新,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以强化观众的参观动机。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更需要丰富多彩,以此满足多方面的社会需求。

总而言之,博物馆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宣教职能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搞清了观众的社会需求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使博物馆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这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玉珍,王学敏.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与社会需求[J].中国博物馆,2008,(1).[2]李红.谈博物馆宣教服务工作[J].博物馆研究,2006,(3).[3]王智远.参观动机与博物馆宣教策略的应对性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7,(4).

第二篇:选聘志愿讲解员 加强博物馆宣教工作

选聘志愿讲解员加强博物馆宣教工作

[摘要]博物馆是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而专业讲解员的讲解是发挥博物馆宣教功能的重要手段。由于专业讲解员的数量极其有限,使用电子语音导览设备,大部分博物馆现在还不具备条件。为了满足越来越多观众的讲解需求,在目前形势下,选聘志愿讲解员,不啻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引入志愿者形式,其实质就是以志愿人员为载体,在公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使博物馆的宣教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博物馆;专业讲解员;志愿讲解员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89-03

博物馆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且相得益彰。因此,宣传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宣教功能是博物馆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专业讲解员在宣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艺术设计和装饰的陈列,虽然有形象化直观教育的作用,但却难以针对不同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观众的不同需要而自动地显示其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所以只有通过讲解员对观众进行观点鲜明、内容准确、史物结合、表述生动的讲解,引导观众把通过视觉获得的初步感性知识,上升为对陈列主题的正确理解,以至形成系统的理性知识,才能使博物馆的陈列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因此,讲解员在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博物馆宣教功能的发挥,主要靠讲解员的精彩讲解来实现。

初次走进博物馆的人们,面对众多的文物往往无所适从。与文物相会却不相识,面对国宝满脸茫然,只能是走马观花,看个新奇。此时此刻,讲解成了观众的迫切需求和热切希望,他们期待着聆听讲解。一旦听到讲解,观众茫然顿消,感慨之余常常是若有所思。一场听来,观众常常是意犹未尽而欲罢不能,渴望着下回的参观„„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走进博物馆的观众,靠现有的数量极其有限的专职讲解员(尤其是县级小馆专职讲解员人数更少)提供讲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观众想听讲解的要求。使用电子语音导览设备,目前,许多县级小馆还不具备此种条件。让观众放弃讲解服务,长期带着遗憾离开展厅,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博物馆必须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志愿讲解是专业讲解的有效补充

在目前形势下,选聘志愿讲解员,不啻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何谓志愿讲解员

所谓志愿讲解员,是博物馆面向社会招纳的不计回报、有志于博物馆讲解事业的志愿服务人员。志愿服务,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于社会,服务于大众,是人类崇高的价值取向,体现人类高尚的人文精神。在市场经济的当代,在一切行为都有倾向于金钱价值取向的今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中华民族素有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在物质财富空前积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理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精神文明理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前进、互相适应而相得益彰。因此,客观地说,志愿做义务讲解员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且应该积极倡导的社会文明,这样不仅能缓解博物馆讲解工作压力,给广大观众提供方便,也为广大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文化、陶冶情操、进行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机会。

(二)志愿讲解员应具备的素质

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志愿服务(文物讲解)要求志愿者具备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演讲),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此外,还要求志愿者具有为大众义务奉献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对志愿者本人素质和能力的考量,是对志愿者本人服务奉献于社会的精神和意志的考验。只有那些自觉要求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和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们才适合做志愿工作者;不仅如此,只有当其愿意将所有素养和能力用来为大众从事义务工作时,才能成为一名志愿工作者。文化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以及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自愿,是成为志愿者的双重条件,不可或缺。志愿者只有在志愿服务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只有在志愿服务中才能感受社会大众的需要,只有在志愿服务中才能得到大众和社会的认可,也只有在志愿服务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和实现自身更高的人生价值,不断地发掘自身的价值潜能。

(三)志愿者工作的做法

博物馆应当把接受志愿者视为其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内容,博物馆多接纳一位志愿者就多一位了解和传播者,同时也激励和肯定了一种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引入志愿者形式,其实质就是以志愿人员为载体,在公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2005年,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这一主题,结合自身特点,在建立一支具有本馆特色的志愿讲解员工作队伍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博物馆接纳志愿者又能保证其服务质量与秩序,岗前选拔和培训是一项工作量大且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确定以本市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为志愿讲解员的主体,派出专家和专职宣教工作者到该校举办大型讲座,进行宣传和动员。通过宣传和动员,同学们积极性高涨,报名相当踊跃,先后有400多名同学报名争当志愿者。报名结束后,我们认真分析了报名形势,调整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并精心设计了面试、口试问题。由于目前能够提供的志愿者岗位有限,尚不能让所有报名者都来参与我们的工作。于是我们本着“学校推荐、个人自愿、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选拔赛在众多报名者当中选出20名同学作为首批志愿讲解员培养对象。然后,我们对所有培养对象进行了严格的系统培训,其内容包括文物基础知识、文物法规、博物馆概论、博物馆教育等。在培训中,采取了自学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馆里目前的展览特点,按陈列分类,将志愿者分成了三组,分别讲解“桐城文庙古建筑”、“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桐城派文物陈列”。每组由本馆的一名讲解员教师负责讲解发音技巧及讲解礼仪的辅导,此外还有针对陈列专业知识的培训,要求志愿者掌握陈列的大纲、线索与要点。除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外,我们还对志愿者进行了职业道德和服务规范的培训。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首批志愿讲解员开始走上岗位,担当起宣讲文物、阐述历史的重任,在博物馆这座艺术殿堂无怨无悔地奉献、默默无闻地耕耘,使生命焕发出更灼热的光芒。他们的热情服务,满足了广大观众对文物历史知识的渴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如果说岗前培训是保证博物馆志愿者工作质量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沟通、考核和管理则是关系到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秩序和工作成效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将志愿者当作是本馆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与他们沟通,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也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并提倡优质服务,加强考勤管理、岗位考察。我们将志愿者的出勤率、到岗的稳定性和工作实绩作为年终考核和续聘的依据,对工作优秀者将予以奖励,并颁发志愿讲解员证书。今后,我们还会不断组织各种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活动来丰富志愿者工作内容:每季度至少要为志愿者安排一次专业讲座,结合专题展览的特点组织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外出参观。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家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让大家在这个组织里能够找到家一样的感觉。

(四)志愿者工作对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意义及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证明,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博物馆,都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它是改善社会风气、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是一个让志愿者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舞台。从博物馆的角度而言,它是教育传播工作的一条途径,为志愿者这一群体提供了一个参与社会实践和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开展志愿者工作也是博物馆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实践。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上课学习,由于星期一至星期五要正常在校上课,来博物馆服务的时间非常有限,只能安排在双休日;寒、暑假大多数同学要回家,也不能来博物馆服务;同时,学校活动的丰富多彩,学生会活动的日益频繁,也成为其不能在博物馆适时提供讲解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志愿讲解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全补充博物馆内讲解服务的不充足状况。又如:由于每个志愿讲解员专业基础不同,自身素质不同,他们的讲解水平也各不相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目前他们还只能为观众做一些基本的讲解服务,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他们还不具备,特别是作为专业讲解员所必需的“因人施讲”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不少的差距。另外,他们目前每人也还只能讲解老师所辅导的陈列内容,有些同学满足于现状并出现懈怠情绪,没有在巩固的基础上求得提高,也就是继续熟悉其他陈列内容,做到对所有陈列进行通讲;还有学生流动频繁,少数自觉性差,日常管理不尽人意,等等。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志愿讲解员这项工作坚持下去,还有待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与校方紧密合作,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和教训,设计完善的博物馆志愿者招评聘体系,建立合理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流程,使博物馆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达到理性化有序管理,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未来的博物馆志愿者工作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浅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浅谈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孙丽霞

(佛山市博物馆 佛山 528000)

摘要:本文从解读和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公众公共意识、进行审美教育几个方面探讨了当前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强调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公共博物馆;社会历史知识;道德情感教育;公共意识;审美教育;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95年修改后的章程中是这样定义博物馆的“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公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其中肯定和强调了教育是博物馆的目的或说责任和功能,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广泛的社会教育。其实人们对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的认识也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只是达官贵人们陈列自己珍稀宝贝的私人场所,到对公众开放再到今天成为全社会的公益机构,也只有到了今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才得以有发挥作用的可能。

二十世纪初,我国外有列强觊觎,国内大清统治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奔走呼号,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振兴民族,挽救国家。其中康有为、张骞等先贤多次上书朝庭,希望效仿西方,建立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培育人材,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我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张骞先生创立的。所以我国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从一开始就被寄予了极为厚重的希望。然而在第一个博物馆创立后的几十年中,我们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得是那么艰难,先贤们的愿望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到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历史文化遗产运动的兴起,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与丰富,成为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共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在德育、智育、美育,提高全民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博物馆解读和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功能 博物馆教育是教科书教育的补充,也是教科书教育的解读与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最大特点也是其最大优势就是它的“物”,博物馆的“物”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都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它所反映出的信息,告诉人们的知识是真实的、客观的。它突破了教科书的抽象性与主观性,而以直观、生动、科学的方法解读、传达社会历史信息,并印证这些信息。这些社会历史信息,尤其一些史前社会信息,如果没有通过考古发掘、采集,没有通过博物馆的科学陈列展示,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准确地告诉人们。例如“新石器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但我们将一系列的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陶制罐、豆、鬲、甑等生活用器,璧、琮、璜、环等礼器,配之以图片和文字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欣赏、想象,自己沟勒出一幅那个时代生动的生产生活图景。在一个通史陈列中,从猿人复原雕塑或化石到“古人”、“新人”,从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砍砸器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精细的石器、骨器;从夏商周精美的青铜器到秦汉的铁器,从隋唐到宋元明清,越来越精美的瓷器,越来越华丽的丝织品„„观众漫步于其中,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目睹”了我们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了解我们的祖先不同时代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与规律,了解了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的社会历史知识应该是难以忘怀的。一个民族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民族在人类历史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从中汲取精华,继承与传承其中优秀文化,不断创新,这个民族才能成为一个前进的民族,一个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尤其重要,它应该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我国博物馆先贤张骞先生创立我国第一个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来辅益他创立的通州师范的教学。曾昭燏和李济先生在《博物馆 》一书中说“向儿童讲解科学原理,一机械构造,或一地方之形势,父母师长谆谆千言,不能望其必晓,惟率之到博物馆,使其一见实物或模型,则可立时了然。如见历史陈列室,则可想见当时生活之情形。” 可见博物馆直观性、生动性、真实性的教育特点对于成长中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的认知与学习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国博物馆发展了一百年,我们有了更丰富的展品,更先进的陈列手段,更科学的研究成果,更应该与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承担起社会赋予我们的社会教育责任。现在许多学校把历史课、思想品德课放在了博物馆里来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博物馆在道德、情感教育上的启迪、激励作用 在博物馆中,人们不仅获得了社会历史知识,在我们的内心与文物丰富的历史内涵发生交流共鸣时,潜移默化中还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会对我们的价值观念、思想境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人们步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展厅,面对那气恢宏的一千多个兵马俑和战车时,那种内心的震撼与自豪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是外国人,可能他内心的震惊和欣赏的愉悦之情会转化为对我们民族的佩服和尊敬之情,会使他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历史。那作为国人,这支创造了无数奇迹与文明的队伍的后人,看到自己的先人,在二千多年前就创造的这“世界第八大奇迹”,至今令人景仰。看到历史看到现今,自豪之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激励我们努力去创造我们民族今天的辉煌。

许多年过去了,我仍不能忘记在旅顺博物馆万忠墓“万人坑”内那触目惊心层层叠叠的白骨,也不能忘记周围观众的愤怒和眼泪。还有什么能比那森森白骨更能说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无能、民族的屈辱、百姓的悲惨命运;说明中国近代史是怎样一部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历史。侵略者的惨无人道会激起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无比愤怒,也唤起了我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强化了我们保卫国家、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信念和责任感。这是一种极具震憾力,令人永志难忘的教育形式。

我国有近一千所公共博物馆和纪念馆,它们给我们讲述的有我们民族的辉煌与骄傲,也有国家的屈辱与辛酸。每个博物馆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件文物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和教材,完成好社会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博物馆在全社会道德思想、情感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在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诲,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有高尚情操、远大理想的人,这是一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永久性的任务

三、博物馆是公共意识培养的重要资源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其发展服务,非赢利,并向公众开放的机构。这一性质决定它是一个公益性机构。长期以来,民众的公共意识和无私捐赠一直是博物馆创立、发展的物质支撑与精神后盾。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阿什莫尔博物馆就是由阿什莫尔先生倾其收藏捐献而建立的。现在许多博物馆都是私人或社会机构捐建的。更多的博物馆则都接受过社会的捐赠。在这捐赠有背后还有重要的一幕,那么就是爱护文物保护文物。尤其象我们这样一个近一百多年来惨遭列强蹂躏的文明古国这一幕上演得更是无比的辛酸与惨烈,为此许许多多的志士倾其财产,穷其全力,甚至了牺牲生命。建国初,又有许多人怀着极大的支援国家建设的热情,纷纷将自己的珍贵文物捐献给了国家。1956年至1966年著名藏家孙瀛洲先生向故宫博物院捐赠3000余件文物,其中25件是一级文物。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陆机的《平复帖》等八幅稀世书画捐给了故宫,后又将三十多幅珍贵书画捐给了吉林省博物馆。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特别在发达国家更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社会捐赠体系,充分利用了社会公共资源推进博物馆的发展。所以博物馆不仅要完成对观众观赏文物的正确引导,还要让观众了解博物馆创立发展的历程,了解许多文物守护者付出的牺牲,捐赠者高尚的品德,倡导这种无私奉献的公共精神,让观众更好地体会和理解博物馆公益性的内涵和意义,培养人们的公共意识与提升人们的行为水准。

近年来,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大中博物馆大部分都建立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活动可谓是对博物馆对观众对志愿者本身都有益的三赢活动。对博物馆而言,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困扰,提升了服务质量;对观众而言,能够得到更周到的服务;对志愿者而言,找到了一个增长见识、回报社会的机会。志愿者活动吸收了社会上有公益精神的人士参加到博物馆事业中来,也是一次博物馆与社会更广泛更细致的交流沟通机会,使广大公众有了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服务社会、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机会;使博物馆的性质、内涵、博物馆的公共精神得到很好的宣传。活动本身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人们无私奉献的公共意识,成为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四、博物馆的审美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即运用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自身进行审美情感审美形态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精神世界有新升华,成为具有高尚精神和富有实践力的人。”博物馆内所陈列的正是人类创造的既有形式美,更有历史之美,丰富内涵之美的文物。面对马家窑文化璀璨的彩陶艺术,三星堆独特而精美的青铜器,清康雍乾时期美伦美焕的瓷器,观众无不会被这些有鲜明时代特点而绚丽多姿的文物所吸引,沉浸在美的享受与愉悦之中。这种直观的、强烈的美的体验使人们从感受美,领悟美,汲取美,创造美一步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达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境界。

几年前,在一个国际时装展览会上,一位中国服装设计师的“秦俑”系列服饰获得了大奖。而设计师的灵感正来源于他参观秦俑博物馆时所体验到的雄壮厚重之美。他的成功正是一个感受美、汲取美、创造美的最好例子。可见,博物馆以其特有的形式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道路,为更多的人提高审美修养,提高美的创造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社会对社会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和探索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才能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充分发挥出公共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 1995年修订.(2)郑广荣.李耀申 《中国博物馆事业述略》《》(3)刘卫华.《美育,博物馆一项值得重视的功能》(4)曾昭燏,李济.《博物馆》重庆正中书局.1943.7(5)沈燕.充分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镇江高专学报.2004.1

第四篇: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孙丽霞

(佛山市博物馆 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提高展览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入手,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关键词:博物馆 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事业发展到今天,它已不是一个单单的收藏、研究、陈列的科研单位,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标志,一个承担了“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博物馆的这一功能,是我们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认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世界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国际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心也逐渐由“物”的收藏保护转向了“物”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一直被忽视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了当今博物馆的一个核心职能。这一变化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全球一体化的速度加快,所有这些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不断地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几年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长期的教育需求。同时这种社会形势也要求博物馆从“曲高和寡‘中走出来,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方向,融入社会飞速前进的大潮中。这样博物馆和其它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的公益机构一样就必然要承担起其社会教育的职责。博物馆拥有的教育资源就是它拥有既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物”,这些“物”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研究发掘,陈列展示,具有了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以其特有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向人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教育,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这些方面,博物馆事业一直比较发达的欧美、日本发展得更为迅速。近些年来,我国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许多博物馆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成了民众自我学习,文化休闲的场所。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不断创造条件,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博物馆教育成为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推动博物馆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提高展览水平,是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如何办好一个展览,较好地完成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首先从展览选题和内容上讲,展览的主题要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当地的民俗、艺术、文化活动相结合,不是象以前有什么文物、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办什么样的展览,而是要贴近社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展览,我们就办什么样的展览。2005年11月亚洲艺术盛会---亚洲艺术节在广东佛山市举办。佛山市博物馆结合盛会“弘扬亚洲艺术”的主题,推出了反映佛山地方民间艺术的“佛山木版年画剪纸专题展”不仅吸引了与会的各国高级文化官员和演艺人士,也吸引了当地广大群众的关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个性化的需求,展品的布置、陈列的形式、手段等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飞跃。除了运用传统的文物、图片、文字说明、模型、局部场景复原等来布置展览外,许多的声、光、电技术、多媒体技术、数码技术都运用到了陈列展示之中,这些技术的使用能够更加全面的、准确的展示展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展品与观众的交流程度,也更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地方历史博物馆展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能够真实再现历史。英国的约克市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他们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发掘了约克市铜门区一处十世纪的街区遗址后,以创造性的思维,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作了全面的复原,人们通过“时光隧道”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十世纪的街道、房屋、渔夫、商人等生产生活场景和用具,听到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维京人的语言,甚至曾飞翔在这片天空中的小鸟的歌声。这种极富创造性的展示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独特而新颖思维,以及其它许许多多国内的国外的有益的经验与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用以提升我们博物馆陈列工作的水平。

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

博物馆的服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认识到我们不是观众的管理者,而是观众的服务员,从一个关心观众、理解观众、帮助观众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让观众看到我们的展览是多么得吸引人,也要让观众感到我们的服务是多么得主动热情、耐心细致。让观众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成为一次身心愉悦的体验和休闲。

讲解员是观众跨入博物馆首先面对的人,做好讲解工作是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讲解员首先要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真正了解博物馆陈列的主题、内容、目的,了解展品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要了解观众,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使用不同的讲解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讲解起来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也才能吸引观众,启发观众,教育观众。讲解员要争取做专家型的讲解员,这已经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

新形势下,除了做好基本服务工作外,新技术手段的服务也要跟得上去。例如展厅的语音导览系统、电脑触屏查询系统、博物馆网上的咨询和意见回馈及其它网上服务、多媒体演示系统,这些现代化设施既可自助使用,又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使用,能够为观众参观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让他们能更充分享受博物馆的展览资源。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了文化休闲的潮流,其中博物馆成为了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面对这一社会需求,博物馆应该抓住机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设施,让观众不仅能在展览厅轻松自如地学习,还可以在展厅外的休闲场所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台湾历史博物馆就设立了文化服务处,其宗旨就是支援博物馆展览、典藏,推广教育等业务,扩展博物馆文化影响层面,为社会大众提供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休闲场所,并借此争取较充裕的经济来源,协助博物馆发挥整体作用。为此相应增加了咖啡厅、茶坊、休息长廊等设施,供民众休闲放松。国内许多博物馆,尤其是新建和扩建的博物馆都十分重视文化休闲环境的建设,馆区宽敞优雅、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寄存服务、文物鉴赏服务、纪念品服务、餐饮服务配套齐全。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还尝试在博物馆展览开放区域引进国际通行的五星服务标准,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益。

三、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工作,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赢得全社会的认知

博物馆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教育资源,但是如何让社会了解博物馆,让广大民众接受博物馆的教育呢?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请观众走进来,博物馆也要走出去。走出去就是我们要主动用多种形式或手段推广宣传博物馆,推广博物馆内的种种展览、文化活动;同时博物馆的展览要紧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的热点、焦点相结合。请进来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将观众吸引到博物馆来。

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文博知识普及、当地博物馆概况介绍、陈列展览的推荐,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让博物馆贴近社会,贴近民众,让民众有了解博物馆,了解自己生活地区的历史文化的愿望,也就是接受教育的愿望。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国博物馆》、《故宫》及专栏节目《国宝档案》等播出之后,社会反响非常大,非常受欢迎,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博物馆的教育空间,也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上海博物馆就十分重视展览的宣传工作,每个专题展览他们都要做周密的宣传策划,展览信息频繁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吸引了观众,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也是博物馆宣传工作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不仅要结合专题展览举办相关的讲座,请知名专家的学术性讲座,还应该定期举办文博知识普及讲座,文物鉴赏讲座、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活动举办种种讲座。这种讲座应该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成为百姓文化生活中重要内容,成为百姓自觉接受社会教育的一种途径。

博物馆既是积累人类历史文明的殿堂,也是建设人类现代文明的基地。我们现代博物馆的定位就是社会公益性机构。走到社会中去,开展公益性活动是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博物馆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必由之路。从对青少年,对老年人免费开放,到定期对全社会免费开放,最后全部免费开放,这是一条现代博物馆应该走的路,是最实惠、最彻底的公益行为,这样才真正能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走上街头的免费咨询,派送文博宣传资料,免费组织的收藏培训、文物鉴赏活动,出版地方考古、历史、民俗文化教育书籍,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等等这些公益活动的开展,就是在架起一座座博物馆与社会,与广大民众沟通的桥梁,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做好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工作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我们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的旺盛期,也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进行的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博物馆向他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项工作在全社会来讲,博物馆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博物馆每年都应该和当地学校联合为学生制定一套详细的参观学习计划,根据他们的特点,引导他们参观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展览。引导他们参观时,要结合孩子的好奇、好动等特点,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他们讲解,与他们沟通;特别要注意给他们多一些参与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国已有数百个博物馆、纪念馆被各级政府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它们在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可以把流动展览、文博知识讲座、文博知识竞赛、文博图书推荐活动办到学校中去,学校也可以在博物馆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博物馆真实直观的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教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很多学校的课程都是在博物馆完成的。我国南通博物苑、镇江市博物馆都与市内的许多中、小学签订了教育基地协议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也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这些年来,我国博物馆界对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做了很多的探索。但是这还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把这项工作深入开展下去,让全社会认识博物馆,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资源有一个更广阔的发挥天地。参考文献:

1.李萍 高清 《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南方文物》 2004.1 2.张誉腾《当代博物馆探索》 台北南天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3.郑海燕 《浅谈博物馆对未成年人的审美教育作用》 《中国文物报》 2005.7.29 4.李琴 《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博物馆印象》河南省博物院网站“文物之旅” 5.加强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调研课题组 《东南地区博物馆新思维撮录》 《中国文物报》2005.8.18 6.王文建 《台湾历史博物馆工作初探》

7.加强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调研课题组 《政府、社会、博物馆人:携手打造新时期的文化殿堂》 《中国文物报》 2005.7.29

第五篇: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

三、博物馆素质教育的特点

基于对博物馆本质、原则、宗旨、受众面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考量,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以下几点:

教育对象的全民性与社会性。博物馆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不同于程式化的学校教育,不受性别、年龄、出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条件的限制,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确立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宗旨的良性运行机制,突出社会性、全民性和普世性的特征,使大众共享免费资源,共建美好生活。

教育媒介的实物性与直观性。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博物馆高度关注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起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性动态平台,展示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对象与标本,以“人”与“物”的互动交流为中心,以展品、藏品及其他辅助设备为载体,触发参观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促使他们通过观察、阅读、听讲、触摸及操作等方式,接受、加工、记忆信息,进而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教育的自主性与终身性。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具有绝对意义上的自主性。只要公民个体有提高自身素养的意愿,就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去博物馆汲取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创意。同时,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可以真正打造互动交换最频繁、最持久的“社会课堂”。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愉悦性。“公民素质”的涵义十分宽泛,只有博物馆这样包罗万象的教育场所,才能提供最全面、最深刻的教育内容。博物馆是真正意义上“人类社会的立体教科书”,常常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协助公民实现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故而在具有丰富性的同时又具有愉悦性。

教育形式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公民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是在完全自主、自由的状态下接受科学文化、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与熏陶,而博物馆恰好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博物馆往往采取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形式,开展展览、参观、培训等教育活动,使受教者不受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也没有竞争、淘汰等外在压力,足以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

特点:

博物馆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以实物为基础,组成形象化的陈列展览,然后才能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因而博物馆教育显示出以下特点。

(1)以陈列展览为基础,受陈列展览的制约,但同时又对陈列展览有反作用,有相对独立性。以组织联络观众为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陈列展览好,观众就会多,反之就会少。讲解也是同样,陈列展览内容好,一般讲解效果就好,反之就差。也就是说,陈列展览好,其它工作诸如:宣传、组织观众、讲解等就好做,成功率会高。当然,这里都不能排除观众的欣赏水平、宣传效果、服务质量等其它因素。但它们和陈列展览比较都是次要因素。同时教育工作又不是绝对从属于陈列展览的,它对陈列展览有一定的反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仍以组织观众和讲解为例,如果宣传联络群众的工作及时见效,相应地也会增加一些观众,如果讲解生动感人,也会为陈列展览增光生辉。(2)不能脱离博物馆的性质职能。博物馆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该馆性质进行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本馆性质,艺术类博物馆在教工作就要围绕着馆性质进行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本馆性质。艺术类博物馆在教工作就要围绕着“艺术”二字作文章,开展业务活动。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比如演讲、讲课、智力测验这些活动,很多行业都可以搞,但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博物馆教育工作可以借用这些形式,但要联系本馆性质,结合本馆内容,否则就失去了个性。

(3)必须注意社会性和群众性,任何一个社会部门要真正对社会发挥作用,为社会所需要,必须做到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并为社会认识理解。博物馆教育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是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作为博物馆不面向社会,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种认识已得到世界博物馆界的普遍承认,并已列入国际博协章程。博物馆教育效果虽不完全以观众数量去衡量,但毕竟还是要先有观众才有可能进行宣传教育,没有观众就无法进行教育。一般情况下,观众数量越多受教育的面才可能越广。因此,特别要注重观众的数量和受教育的效果,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必须立足群众,面向社会,以此为轴心开展工作。

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中国社会,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职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指导思想,是对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对象、内容及方式的最好诠释。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已成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值得博物馆从业者思索。

一、与时俱进办展览 增进了解重宣传

由于博物馆基本陈列系统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使得目前一些博物馆,尤其是许多中、小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跟不上时代,缺乏新意,成为公众“一次性消费场所”,“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对其的写照。而作为展览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时展厅,虽有着形式灵活、机动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不高、展览内容单一等问题。当前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展览内容一成不变的矛盾亟待解决。

基本陈列大多按年代、类别或其他内在的逻辑关系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主题。为了诠释主题,博物馆通常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展品,并配合运用相应的陈列形式设计与展示技术手段来予以表现。基本陈列大致固定的选材范围,使得要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缺乏可行性,但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局部细节处去寻求展览面貌的革新。首先是展品循环、常换常新。新闻报纸版面虽有固定分类,但由于内容的每日更新,能使读者百看不厌,基本陈列亦然。在保持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至少是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更换部分展品的方法,来保持参观的新鲜感。其次,每周一荐、习而有得。基本陈列品的介绍往往说明简略、模式固定,使观众参观时欣赏文物、求取知识信息的兴趣索然,博物馆有必要来帮助观众提升“欣赏能力”。不妨通过每周选取一件典型展品进行详尽说明,逐步教会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从中获取知识,由单纯的“看客”转为“学者”。最后,你点我展,互动交流。我们既可以将博物馆未展出的部分文物制成电子档案供群众浏览,也可以通过观众调查将信息反馈中观众普遍感兴趣的文物给予展出。

临时展览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已成为博物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舞台,但目前很多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这一方面是对观众科学调查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片面追求展览经济效益的缘故。笔者认为,要发掘临时展览的内在活力,第一是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观众调查,广泛了解观众的真正需求,以此不断推出新展览。第二是效益综合,教育优先。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展览良好的社会效益,注重展览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作为一个文化服务窗口,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并不符合自身性质,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第三,热点追踪,与时俱进。要通过举办与传统节庆或时代热点问题等内容相关的临时展览,激发展览活力。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再好的展览也必须进行积极的自我宣传,这是让社会大众熟悉并接受的有效展览推介手段。博物馆可以采取媒体播报、网站设立,推出博物馆论坛,编写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博物馆及博物馆展览的推广宣传。

二、地域文化巧切合 展览内容显特色

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博物馆应当把积极发掘本地域文化渊源、民间习俗等特色内容作为展览的切入点,对于鲜活、质朴,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东西,要积极引入,使其与群众产生共鸣,获得更好的展览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存在着切合不够密切,展览内容缺乏特色的问题。

地方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应该跳出“编年史”苑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当地的历史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观众认同,再好的社会教育内容都将是空中楼阁,“阳春白雪”虽高雅却曲高和寡;而“下里巴人”虽通俗却属和甚众。临时展览应重视民间收藏,强调民间文化特色。我们既可以走出一般收藏展览片面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误区,举办普通百姓的收藏品展览,也可以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通过低门槛、大众路线让更多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与此同时,要注重展览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甚至参与的空间。各个地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都是一部特色明显的地方百科全书,只要认真发掘并进行展示,就会引起观众的兴趣,给观众以亲和力。此外,根据自身条件推出一些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连的,反映本地风土人情的民间文化展览,或者配合其他教育活动推出相关展览,也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三、馆校共建勤联系 开拓教育新天地

博物馆实施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重的份量。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首先,要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由表面推向深入,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深入合作,不能一年安排参观一次就了事。广州市从1997年起推行的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杭州市政府从今年推出的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券”计划,都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其次,博物馆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这一联络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强化与学校的联系。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至9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

再次,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

四、转变观念求主动 群众参与促繁荣

《古兰经》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要求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当众表演,他只是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就行,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这就造成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员的博物馆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好的展览没有吸引太多观众的现状。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力求主动,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

当代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使其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知识传播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为影响。因此,西方有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观众“学”,更有学者主张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著名学者苏东海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指导,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是多方构建交流渠道,比如完善并认真分析对待参观意见本、设立馆长信箱、强化网络交流平台等。其次是转变单一的说教模式。要改变博物馆讲解员我讲你听的模式,采取互动式教育,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一起探讨,共同进步,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地吸收知识,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总之,博物馆必须坚持以观众为本,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从而“想”进来;通过举办贴近生活、感染力强的展览,让公众喜欢而 “愿”进来;通过调整思路,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让公众融入,从而将他们“引”起来,由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方能在新时期迸发新的活力。

博物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一直以來博物館代表的是靈感的繆思、文明的象徵與學術的殿堂,如今更搖身一變成為大眾教育的推廣者與休閒育樂的遊樂園。到底博物館的角色與人類社會的互動是如何與時俱進?現代博物館又具備何種的意義與功能?與我們的生活、文化與學習又能產生何種關連?這些都是本課程所要討論的議題。

本課程希望能結合理論介紹與實地參訪來兩大部分來增加同學對於博物館的瞭解與參與興趣。理論部分旨在瞭解博物館演變發展的趨勢,現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與特色,觀眾參觀經驗與學習、博物館與現代生活、社會、文明的關係等。第二階段則是由同學主動討論規劃有興趣的博物館議題,再選擇一相關博物館進行實地參訪與討論。

1.丰富陈列展览形式,愉悦参观视觉。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普通观众而不是少数的专家学者。通过陈列展览、展品形象化的解读,博物馆与观众取得相互沟通,观众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和共鸣,博物馆也就实现了其社会教育功能。面对具有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陈列展品,人们在欣赏享受美的同时,也获得知识和启迪。如果我们的各类博物馆真正与广大的普通观众在心灵上、行为上、感观上达到交流和沟通,那么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是成功的,符合社会前进的潮流;观众在博物馆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博物馆也就真正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场所”。博物馆观众人数的多寡以及社会对该博物馆的关注影响程度,即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这取决于该博物馆的陈列效果。观众人数多、人气旺的展览,它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成功的,它的社会效益同样不容置疑。

博物馆在陈列布置上,要突出“以人为本”原则,即以观众的参观需求为根本,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包括展品的文字说明,灯光、声音、色彩以及参观路线指示等等,使观众在参观时,不知不觉被引导进入博物馆设置的参观氛围中,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展品,了解展品,获取文化知识,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目的。

2.建立馆校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方应有选择、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联系,建立“共建”关系,开展各种活动,共同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代教育需要博物馆这个特殊生动的教育场所,博物馆要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课程安排,结合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的有效手段。

博物馆是学校的理想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建立兴趣小组;举办夏令营;举办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有奖征文;参观考古发掘工地,实践模拟考古;送专题性图片展览到学校,结合撰写观后感,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图片展览的效果,引起学生参与兴趣。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讲解员队伍。

讲解是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纽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印象,博物馆若要持续有力地发展,就要特别重视讲解人员队伍的建设。在人员的选拔和聘用上,要设立符合博物馆自身需求的标准,便于今后进一步培训和提升。

讲解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知识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讲解员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掌握本馆陈列内容及相关展品的背景知识。其次是掌握一定的社会基本知识

天文地理、史料传记、宗教风俗等)和学科知识

语言学、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以及博物馆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政策、当前社会动态,使讲解丰富生动。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只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效益得到合理发挥,才能推动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进一步深入,促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博物馆素质教育的起源

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功能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186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题的科技博物馆,由此开创了博物馆公民科学素养培育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博物馆被赋予了现代化的定义,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未来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博物馆通过优化组合内部资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等尝试,将工作重心从以“物”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出现了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移的现象,实现了博物馆传统功能的拓展与升华,公民素质教育系统化建设初露端倪。

西方博物馆传承了源自大希腊时代的博物馆古义精神,通过与教育机构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国民的“博物馆情结”,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如美国的博物馆就将教育功能写入建馆宗旨,努力把博物馆塑造成社会的“道德储存库”。欧美规模较大的博物馆通常会与大学联合创办学术基金、奖学金,培养研究生。而国内博物馆则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文献典藏、学术研究等传统手段,建构与观众交流的平台,拓展与观众互动的空间,开设各种激发兴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宣传本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社会概况,促使公众及时把握社会时代脉搏,全面提高、完善自身素质。

国际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概括为“一个为公众利益而设置管理的永久性机构,它用各种方法达到保存、研究、发扬的目的,特别是为了工作的娱乐与教育而公开展示所搜集的有关美术、历史、科学或工艺方面的收藏品”。博物馆收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宣传教育,博物馆收藏的精神文化和自然界载体,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起到了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而且展示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化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博物馆自产生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原始的单一的“收藏”,发展到“陈列”,“研究”,再到“教育基地、信息化整合与新媒介介入、文化窗口和休闲娱乐”

进入21世纪,博物馆应强化社会责任感,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每天都绷紧神经追逐更高的物质 文明,精神享受就成了人们生活的润滑剂,调节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博物馆应有效地将两 者结合。就目前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博物馆应该重新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千方百计探求博物

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

味高雅的精神食粮,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切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博物馆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地域文化的名片。国际博物馆协会远景规划指出:“当代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并应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为社会提供服务俨然成为现代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之一。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的公民素质教育旨在搭建起立体全面的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使博物馆成为公民提高自身素养的文化殿堂和理想场所。这是博物馆运营理念的一大突破,昭示着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的历史性跨越。博物馆发挥素质教育功能,同样有助于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在信息经济时代,博物馆要不被社会遗忘,不被边缘化,就应该力争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目光投向社会需求及其变化,获得社会与公众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因此,博物馆的发展与公民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进入21世纪,博物馆应强化社会责任感,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每天都绷紧神经追逐更高的物质文明,精神享受就成了人们生活的润滑剂,调节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博物馆应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就目前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博物馆应该重新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千方百计探求博物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味高雅的精神食粮,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切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仅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更在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早在若干年前的话就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发展进程中公民素养的重要性。广大文博工作者理应努力将公民素质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博物馆建设实践中,挖掘博物馆的发展后劲与潜质,扩大素质教育的社会影响与辐射,进而推动先进文化的交流传播,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博物馆成为追求心灵飨宴的文化圣地。

总之, 持之以恒地强化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形势下只有不断解放思想, 求实创新, 以自身的作为来提高博物馆的地位, 才能使博物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载浅谈博物馆的社会需求和宣教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博物馆的社会需求和宣教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专业社会需求调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成熟,之后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传统......

    关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探索[范文大全]

    关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过去工作的时候指出:我国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发表博物馆期刊论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研究范文合集

    关于发表博物馆期刊论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研究 "功能"在日常用语中,常常是"作用"的同义词,但"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是根据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来判断的。"功能"则指事物或......

    强化专业教育 适应社会需求

    强化专业教育 适应社会需求 ——余姚市职业技术教育强化专业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 问题提出 (几年来余姚市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育的现状,极其原因分析) ㈠专业设置问题 1、职业学......

    计算机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报告

    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一)人才需求状况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软件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的编程人员及项目负责人或相关工程师......

    英语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调查表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社会需求调查表尊敬的用人单位: 感谢贵单位对我校外语学院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了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合作与联系,更好地了解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贵单位实习......

    文秘专业社会需求情况调查报告(定稿)

    文秘专业社会需求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问卷方式对文秘专业毕业生和社会调查者进行了调查,较为全面的了解社会对文秘专业人刁一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初、中、 高级文秘人员......

    生物医学工程的社会需求

    就业前景 可在管理机构和国家机关,医学机构(临床研究、高度专业化的医学护理,管理) , 在医疗器械的使用、销售和服务上,研究所,大学(基础研究,教学),国际制药、保健品企业(管理、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