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
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
在我们思考着、研究着、实践着如何使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和研究成果来打造博物馆的商业品牌,如何使博物馆成为文化产业等一系列问题过程中,却又遇到很多实际操作问题:诸如观众组织的问题;门票收入能否维持博物馆的生存问题;博物馆成为文化产业后文物的保护、研究问题,等等。博物馆的经营者正在为如何维持博物馆的生存大伤脑筋,他们花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想尽办法搞活博物馆的经营开发,却较少深入研究如何使博物馆成为提升广大民众素质的社会课堂这个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博物馆的教育能普及吗?那是要有高深知识和文化素质的人才去的地方。美国虽然只有200百多年的历史,他们的文化沉积远远不如我们国家深厚,但他们却很重视博物馆的建设,仅一个纽约城就有50多间博物馆。政府还很注重引导和支持社会的无偿捐赠,而人们也很愿意把自己珍藏的艺术品拿到博物馆去展示。人们把到博物馆参观当成是时尚、必修课,人们把能进博物馆工作看成是高尚、荣耀的事,甚至于一个城市的市长退休后,都想谋个博物馆的职务当当。博物馆已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可见,博物馆的吸引力、感染力是很大的。
综观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史,博物馆从来都有着很强的教育功能。比如,纽约的自然博物馆有天文、矿物、人类、古生物和现代生物等方面的陈列品,充分展示人类与生物的发展和进化,成为美国中
小学生必须参观、学习的课堂。为深化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该馆还特意制作了许多化石、恐龙、禽鸟、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的复制模型供观众触摸,让人们在触摸中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并留下很深的印象。
又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的展品可以说汇集了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劳动智慧的结晶。古埃及的木乃伊、古希腊的女神象、中国猿人的头盖骨、古印度的经文„„无所不有。当人们在鉴赏这些世界级的珍品时,不但对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对全世界人民和文化肆意掠夺的行径。
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当人们站在雄伟壮观的宫殿御堂前,看着满目的绿瓦红墙、雕檐画柱,不但可以欣赏到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鬼斧神工,还可以窥视到历代帝王至高无上的骄横权力和挥土如金的奢侈淫荡。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还具有广泛性,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延伸到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形态的不同领域,从而构成人类教育实践的必要环节,构成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内在动力。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博物馆营造人文环境,提高人们素养的重要性和作用。
国民素质大致由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五个层面构成,而文化素质则起着重要的调和作用。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高,他的智力相对也高,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较强,他的道德倾向、道德责任、道德气质和道德风气也较胜人一筹。一个人心志高远、气度雍容、性情淡泊,自然身体也会健康起来,这是相辅相承的。人文环境的建设是提高民众素质的关键。而博物馆就是营造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教育功能也能在博物馆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多一点研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博物馆的研究成果真正起到对人的启迪、熏陶、感化、提升作用。
人文教育作为与人类实践相伴而生的精神现象,能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理论思想水平和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它处理人类自身及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自觉度、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人文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开阔胸襟,启迪心灵,深化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文化背景越宽厚,思维领域越广,他的精神生活才会越充实,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才会越深刻,也才越有可能进入科学的前沿。一个中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其爱国主义思想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对国际背景的深刻了解和思考,一个人的爱国主义也难以形成。此外,人文教育对于陶冶情操、砥砺品行,增强坚韧奋发、积极进取的意志,对于提高分辨真伪、鉴别美丑的能力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尖锐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武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
识--就象一只受着很好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从培养人、塑造人的任务出发,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所有学生和公民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在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导下开展健康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拓宽了德育的内涵。人文教育特别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情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博物馆展出的作品是劳动实践的产物,它具体地、生动地、历史地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们的进步思想、情感和愿望。因此,博物馆的人文教育与其他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美育教育,而博物馆具有天然的美育功能,这是由博物馆的本质和特性所决定的。从最根本的意义说,博物馆的美育功能不同于智力培养与思想教育的一般作用,他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仅仅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念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康人格。它是一种历史的、审美的教育,是以一种形象、直观、和谐、有趣的施教方式,从整体上体现出对其他教育行为的积极补充。
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每一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并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样。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人
们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艺术世界,人们可以学到在其他学科领域学不到的东西。
比如,当我们欣赏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油画名作《拾穗人》,画面表现的是在收获季节里,三个农妇在刚收过的田地里弯腰拾捡散落的麦穗。虽然看不清农妇的面容,但朴素的衣着,弯腰辛苦拾捡的情景,充分表现了农民珍惜每一粒粮食的心情。此画风格平易近人,手法朴实无华,笔力稳健成熟,非常直接地表现了农民的生活。人们在欣赏这幅画的同时既产生美感,达到审美的价值,又陶冶性情,还能体验画家单纯、朴素而又本质的艺术语言的高超本领。又比如,当我们欣赏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副长卷描绘了北宋首都汴梁忭河两岸“物阜民丰”的景象。人物和景色的虚实、疏密、动静交错有致,宛如一首弱起强收的乐曲,几经起伏跌宕,层层展开,节奏鲜明。对研究宋代城市生活、工商交通、风俗服饰、建筑文化等有着历史价值。
人们通过欣赏画,从中体验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中国有古老的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这不但令炎黄子孙而且也令国外游人倾倒。我们已经注重文物的挖掘、保护、研究、展示,但如何把这些文物成为教育熏陶、美化人的心灵的产物,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陈列展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要将博物馆的知识资源延伸到社会,为社会大众提供最经济、最有益的知
识性和感性场所以充实人民精神生活内涵。
纵然,博物馆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才能把广大民众引入博物馆,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呢?我想,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宣传媒介的引导和灌输,在舆论上形成一种到艺术馆、博物馆欣赏艺术为时尚的风气,使人们逐渐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
提高博物馆的环境状况,把参观和休闲结合起来,把教育寓于娱乐之中。
运用开办美术、音乐、考古、鉴赏等各种讲座、培训班形式,把人们引进博物馆。
开辟工艺品制作坊,让观众有机会自己动手仿制古代陶艺,进行古物新释,亲身体验制陶的乐趣。
通过学术研究会、论坛,强化民众的对艺术观赏的能力。
鼓励大专院校的学生义务参加博物馆的服务,使他们在参与博物馆的讲解导览时,不断地从中吸取新的知识,在为观众进行导览服务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知识面。
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是帮助人们联结古今的桥梁。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博物馆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因此,博物馆又是一所对所有求知的人敞开大门的学校。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博物馆建成社会文化艺术教育的课堂,使博物馆成为提高广大民众素质的基地。
第二篇:强化基础建设___提升服务功能
强化基础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创建省级计划生育示范服务机构申报材料
近年来,我镇计生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的领导和县计生委的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服务需求为目的,改进和提高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在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认真贯彻实施关于人口计生工作的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不断探索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机制,改进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成功做法。
一、基本情况
沙溪镇位于永丰县南部山区,是永丰县南部山区的中心乡镇,全镇总人口2.2万人,其中育龄妇女4800人。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成立于2000年,是一所集多媒体教学、办证、生殖保健、避孕节育、政策法规咨询为一体的多功能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现拥有一幢总建设面积800多平方米的计生服务综合大楼,机构完善,各项设施较齐全,设有B超检查室、妇科病查治室、节育手术室、人口学校等,下辖17个村(居)服务室。配有主治医师1名,执业助理医生2名,计生服务技术人员2名。近年来,服务所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宗旨,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了生殖保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查环查孕、并发症诊治及相关知识技术培训等服务,同时为瑶岭以南的上固、君埠、龙冈、潭头等乡镇提供结扎和上环等手术服务,充分发挥了中心服务所的作用。服务所以较好的医疗技术服务质量,良好的服务态度,深受广大育龄群众的好评。近两年来,服务所计划生育手术量占辖区总量的88%,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2001年至2008年沙溪镇连续8年被吉安市评为“计划生育先进乡镇”或“红旗乡镇”。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为开展优质服务提供组织保障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部门协调具体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制,保持了低生育水平。通过严格落实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抓好计生工作的政治责任和大局意识,保障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顺利开展。为加强对创优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政府对镇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优活动实施方案,将计生优质服务纳入全镇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考核。各村(居)委会每年都要与镇政府签订《计划生育目
标管理责任书》,同时,通过定期召开人口和计划生育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组织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按照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及检查验收方案,并严格执行了“一票否决”。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优质服务创造条件 镇党委、政府对计生投入从不打折扣,做到了人均事业经费按上级要求足额落实,足额拨付到位,全面落实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报酬,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是加强了镇服务所建设。近两年来,镇党委、政府累计投资10多万元对镇计生服务所进行了优化改造,更新和配置了红外线治疗仪、多功能手术床、台式B超等诊断治疗仪器,改善了服务设施,增强了服务功能,为开展优质服务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二是加快了人口计生信息系统建设。为配合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我镇投入一万多元新购置了2台微机,配齐了网络设施,建成了育龄妇女个案信息库,实现了人口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三是完善了村服务室设施。全镇各村室都按要求配齐了检查床、床垫、床单、办公桌椅、药具柜、药具发放包。
(三)、转变职能,为广大群众全面提供优质服务
1、以转变婚育观念为目标,为群众提供宣传教育服务。近两年来,我们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努力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良性循环的重要任务来抓,结
合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新型婚育文化活动,广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生殖健康科学知识,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2009年以来,通过面对面的零距离宣传,对育龄群众进行集中辅导48次,发放挂图500张,播放录像32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000余份,被宣传人次达8000人次,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强镇、村两级宣传网络建设,稳定和巩固宣传阵地。今年以来,通过镇村两级人口学校对育龄群众开展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优生优育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受训人员达2000余人次。
2、以满足生殖健康需求为导向,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我们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为已婚育龄妇女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各类有针对性的服务。服务所开通 “绿色通道”,对偏远山区落实节育措施的群众专车接送,在第一时间提供服务,同时加强术后随访,对每一个结扎手术对象镇计生办都落实了一名计生干部和村干部负责术后随访,从手术后到拆线必须保持密切联系,确保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2009年服务所完成结扎274例,占辖区内手术总例数的88%,完成上环160例,占辖区内手术总例数的85%。服务所还经常派出技术人员携带B超机、常用药品和生殖保健、防病治病宣传资料,走村入户,结合查环查孕,开展生殖道炎症等疾病的咨询服
务。为进一步方便广大育龄群众,镇服务所还开通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热线,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业务指导及咨询服务,受到了育龄群众的普遍欢迎。
3、发挥利益导向作用,为群众提供政策服务。我们按照“增量、扩面、提效”的要求,全面落实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二女户家庭爱心保险、养老保险等利益导向政策。同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惠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在医疗、农业贷款、农资购买、农业科技扶持、宅基地划分、子女入学、城乡低保、救济救助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4、改革服务体制,加强计生队伍建设。一是制定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定岗、定奖惩,实行优胜劣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二是针对计生办(所)人员年轻、经验少的状况,狠抓学习评比活动,坚持每周五下午学习培训一次,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评比,不断增强其政治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坚持依法执业,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服务,近五年内未发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四是加强村级计生队伍建设,我们利用每月初做报表之机,组织村计生专干培训,提高村计生专干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我镇创建工作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
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上级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争创省级计划生育示范服务机构为契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我镇建设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探究“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之下的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提升
探究“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之下的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提升
摘要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教育诸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机构,而在博物馆的众多功能中教育和为公众服务又被视为中心和要素。因此,优化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博物馆在根本上和民主是一致的,同时考虑到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特殊性,“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当被植入博物馆教育之中。本文试图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视角结合现实来考察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升的路径。关键词 博物馆 教育 以人为本
正文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 从博物馆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功能逐渐由单纯收藏、研究向教育转变,这三个功能的递进发展反映了博物馆理念的深刻变化,也。的限制而进行自我教育, 没有合格与否或竞争与淘汰的外在压力, 自由择取自己的需要,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基于这种自我教育的特点,优质的博物馆教育显然不能随心所欲地将外在的意志强加给教育对象,而必须以对象为中心来开展。因此,“以人为本”也是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自由性所要求的。
那博物馆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需要通过怎样的道路来贯彻、实现呢?基于对现实中博物馆的考察,我认为有以下三点方法可以尝试。首先,“以人为本”指向的是每一个个体,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和平等。这要求博物馆教育应努力保证教育对象即参观者的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扩大。我认为这其中有两方面涵义,一方面要求博物馆放低门槛,对更广范围内的人群开放,使更多人均等地享受参观和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求博物馆丰富服务的种类,给参观者提供更多与众不同的参观、体验机会。
2008年上海市宣传文化部门出台《关于本市博物馆、纪念馆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的实施管理办法》。《办法》规定,自2008年3月10日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等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虽然这些博物馆、纪念馆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但这种均等的参观和受教育机会的实现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博物馆也需在提供普遍教育机会的基础上,丰富博物馆教育的形式和种类。比如近年来上海科技馆就正在积极尝试。最近上海科技馆更是推出了国际博物馆普遍采用的模式——“会员制”,会员可享受最新科普大片预告信息、免费获得科普杂志等多元的教育服务,服务推出短短一周内,已有200人报名入会。总之,博物馆不仅要为更多人提供博物馆教育的机会,更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博物馆教育机会。其次,“以人为本”理念核心是要维护人的尊严。这在博物馆教育中就体现为维护教育对象的尊严。博物馆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大前提,那就是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因为,传统的那种单纯灌输式或强加式的教育都是不符合人性,不尊重教育对象的尊严的。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时时了解观众的需求。组织观众调查就是最直接的了解观众需求的途径。以上海博物馆为例,上博为尊重观众、完善自身在新馆开放的一年半后,即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观众调查,对观众概况、组合形式、喜欢的解说方式、对特别展的印象和反映、喜爱的特别展类型等进行了调查。同时上博还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对观众需求的满足反映到实际的博物馆工作上来。
值得注意的是,观众的需求是动态的,它不仅表现为观众参观需求的纵向变化,也表现为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存在的多种需求。“如果说观众的需求是自变量,那么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就是应变量。” “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教育需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前提,应变量随着自变量灵活反应,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博物馆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功能,顺应博物馆的发展。第三,“以人为本”博物馆教育理念还应该包含博物馆教育过程中对人文关怀意识的传递。博物馆具有公共性,又承担社会教育的职能,理应成为一种倡导社会主流价值、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基于博物馆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博物馆教育应当使人们在参观、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人、尊重历史,怀抱人文关怀。
我想这种人文关怀的传递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的传递。从宏观层面上看,博物馆的人文教育与博物馆的整体建设是不能分开的。博物馆的宏观设计如展览内容的选择、设定和引导上应尽量体现人文关怀。在日本,就有借用“博物馆疗法”来医治老年痴呆症的博物馆。这种博物馆的设立本身就深刻地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参观者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能非常自然地接收到人文关怀的讯号,甚至参观者本身就成为了这种人文关怀的受益者。当下的社会转型期中,中国社会有许多人文关怀缺失的角落。
第四篇:博物馆教育特点的功能发挥
三、博物馆素质教育的特点
基于对博物馆本质、原则、宗旨、受众面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考量,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以下几点:
教育对象的全民性与社会性。博物馆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不同于程式化的学校教育,不受性别、年龄、出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条件的限制,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确立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宗旨的良性运行机制,突出社会性、全民性和普世性的特征,使大众共享免费资源,共建美好生活。
教育媒介的实物性与直观性。在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博物馆高度关注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起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性动态平台,展示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对象与标本,以“人”与“物”的互动交流为中心,以展品、藏品及其他辅助设备为载体,触发参观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促使他们通过观察、阅读、听讲、触摸及操作等方式,接受、加工、记忆信息,进而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教育的自主性与终身性。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具有绝对意义上的自主性。只要公民个体有提高自身素养的意愿,就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去博物馆汲取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创意。同时,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可以真正打造互动交换最频繁、最持久的“社会课堂”。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愉悦性。“公民素质”的涵义十分宽泛,只有博物馆这样包罗万象的教育场所,才能提供最全面、最深刻的教育内容。博物馆是真正意义上“人类社会的立体教科书”,常常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协助公民实现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故而在具有丰富性的同时又具有愉悦性。
教育形式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公民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是在完全自主、自由的状态下接受科学文化、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与熏陶,而博物馆恰好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博物馆往往采取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形式,开展展览、参观、培训等教育活动,使受教者不受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也没有竞争、淘汰等外在压力,足以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
特点:
博物馆教育的开展首先要以实物为基础,组成形象化的陈列展览,然后才能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因而博物馆教育显示出以下特点。
(1)以陈列展览为基础,受陈列展览的制约,但同时又对陈列展览有反作用,有相对独立性。以组织联络观众为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陈列展览好,观众就会多,反之就会少。讲解也是同样,陈列展览内容好,一般讲解效果就好,反之就差。也就是说,陈列展览好,其它工作诸如:宣传、组织观众、讲解等就好做,成功率会高。当然,这里都不能排除观众的欣赏水平、宣传效果、服务质量等其它因素。但它们和陈列展览比较都是次要因素。同时教育工作又不是绝对从属于陈列展览的,它对陈列展览有一定的反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仍以组织观众和讲解为例,如果宣传联络群众的工作及时见效,相应地也会增加一些观众,如果讲解生动感人,也会为陈列展览增光生辉。(2)不能脱离博物馆的性质职能。博物馆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该馆性质进行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本馆性质,艺术类博物馆在教工作就要围绕着馆性质进行的,教育工作也不能脱离本馆性质。艺术类博物馆在教工作就要围绕着“艺术”二字作文章,开展业务活动。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比如演讲、讲课、智力测验这些活动,很多行业都可以搞,但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博物馆教育工作可以借用这些形式,但要联系本馆性质,结合本馆内容,否则就失去了个性。
(3)必须注意社会性和群众性,任何一个社会部门要真正对社会发挥作用,为社会所需要,必须做到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并为社会认识理解。博物馆教育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是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作为博物馆不面向社会,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种认识已得到世界博物馆界的普遍承认,并已列入国际博协章程。博物馆教育效果虽不完全以观众数量去衡量,但毕竟还是要先有观众才有可能进行宣传教育,没有观众就无法进行教育。一般情况下,观众数量越多受教育的面才可能越广。因此,特别要注重观众的数量和受教育的效果,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必须立足群众,面向社会,以此为轴心开展工作。
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中国社会,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职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指导思想,是对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对象、内容及方式的最好诠释。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已成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值得博物馆从业者思索。
一、与时俱进办展览 增进了解重宣传
由于博物馆基本陈列系统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使得目前一些博物馆,尤其是许多中、小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跟不上时代,缺乏新意,成为公众“一次性消费场所”,“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对其的写照。而作为展览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时展厅,虽有着形式灵活、机动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不高、展览内容单一等问题。当前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展览内容一成不变的矛盾亟待解决。
基本陈列大多按年代、类别或其他内在的逻辑关系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主题。为了诠释主题,博物馆通常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展品,并配合运用相应的陈列形式设计与展示技术手段来予以表现。基本陈列大致固定的选材范围,使得要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缺乏可行性,但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局部细节处去寻求展览面貌的革新。首先是展品循环、常换常新。新闻报纸版面虽有固定分类,但由于内容的每日更新,能使读者百看不厌,基本陈列亦然。在保持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至少是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更换部分展品的方法,来保持参观的新鲜感。其次,每周一荐、习而有得。基本陈列品的介绍往往说明简略、模式固定,使观众参观时欣赏文物、求取知识信息的兴趣索然,博物馆有必要来帮助观众提升“欣赏能力”。不妨通过每周选取一件典型展品进行详尽说明,逐步教会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从中获取知识,由单纯的“看客”转为“学者”。最后,你点我展,互动交流。我们既可以将博物馆未展出的部分文物制成电子档案供群众浏览,也可以通过观众调查将信息反馈中观众普遍感兴趣的文物给予展出。
临时展览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已成为博物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舞台,但目前很多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这一方面是对观众科学调查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片面追求展览经济效益的缘故。笔者认为,要发掘临时展览的内在活力,第一是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观众调查,广泛了解观众的真正需求,以此不断推出新展览。第二是效益综合,教育优先。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展览良好的社会效益,注重展览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作为一个文化服务窗口,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并不符合自身性质,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第三,热点追踪,与时俱进。要通过举办与传统节庆或时代热点问题等内容相关的临时展览,激发展览活力。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再好的展览也必须进行积极的自我宣传,这是让社会大众熟悉并接受的有效展览推介手段。博物馆可以采取媒体播报、网站设立,推出博物馆论坛,编写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博物馆及博物馆展览的推广宣传。
二、地域文化巧切合 展览内容显特色
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博物馆应当把积极发掘本地域文化渊源、民间习俗等特色内容作为展览的切入点,对于鲜活、质朴,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东西,要积极引入,使其与群众产生共鸣,获得更好的展览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存在着切合不够密切,展览内容缺乏特色的问题。
地方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应该跳出“编年史”苑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当地的历史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观众认同,再好的社会教育内容都将是空中楼阁,“阳春白雪”虽高雅却曲高和寡;而“下里巴人”虽通俗却属和甚众。临时展览应重视民间收藏,强调民间文化特色。我们既可以走出一般收藏展览片面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误区,举办普通百姓的收藏品展览,也可以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通过低门槛、大众路线让更多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与此同时,要注重展览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甚至参与的空间。各个地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都是一部特色明显的地方百科全书,只要认真发掘并进行展示,就会引起观众的兴趣,给观众以亲和力。此外,根据自身条件推出一些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连的,反映本地风土人情的民间文化展览,或者配合其他教育活动推出相关展览,也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三、馆校共建勤联系 开拓教育新天地
博物馆实施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重的份量。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首先,要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由表面推向深入,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深入合作,不能一年安排参观一次就了事。广州市从1997年起推行的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杭州市政府从今年推出的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券”计划,都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其次,博物馆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这一联络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强化与学校的联系。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至9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
再次,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
四、转变观念求主动 群众参与促繁荣
《古兰经》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人要求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当众表演,他只是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就行,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这就造成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员的博物馆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好的展览没有吸引太多观众的现状。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力求主动,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
当代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使其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知识传播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为影响。因此,西方有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观众“学”,更有学者主张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著名学者苏东海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指导,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是多方构建交流渠道,比如完善并认真分析对待参观意见本、设立馆长信箱、强化网络交流平台等。其次是转变单一的说教模式。要改变博物馆讲解员我讲你听的模式,采取互动式教育,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一起探讨,共同进步,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地吸收知识,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总之,博物馆必须坚持以观众为本,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从而“想”进来;通过举办贴近生活、感染力强的展览,让公众喜欢而 “愿”进来;通过调整思路,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让公众融入,从而将他们“引”起来,由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方能在新时期迸发新的活力。
博物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一直以來博物館代表的是靈感的繆思、文明的象徵與學術的殿堂,如今更搖身一變成為大眾教育的推廣者與休閒育樂的遊樂園。到底博物館的角色與人類社會的互動是如何與時俱進?現代博物館又具備何種的意義與功能?與我們的生活、文化與學習又能產生何種關連?這些都是本課程所要討論的議題。
本課程希望能結合理論介紹與實地參訪來兩大部分來增加同學對於博物館的瞭解與參與興趣。理論部分旨在瞭解博物館演變發展的趨勢,現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與特色,觀眾參觀經驗與學習、博物館與現代生活、社會、文明的關係等。第二階段則是由同學主動討論規劃有興趣的博物館議題,再選擇一相關博物館進行實地參訪與討論。
1.丰富陈列展览形式,愉悦参观视觉。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普通观众而不是少数的专家学者。通过陈列展览、展品形象化的解读,博物馆与观众取得相互沟通,观众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和共鸣,博物馆也就实现了其社会教育功能。面对具有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陈列展品,人们在欣赏享受美的同时,也获得知识和启迪。如果我们的各类博物馆真正与广大的普通观众在心灵上、行为上、感观上达到交流和沟通,那么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是成功的,符合社会前进的潮流;观众在博物馆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博物馆也就真正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场所”。博物馆观众人数的多寡以及社会对该博物馆的关注影响程度,即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这取决于该博物馆的陈列效果。观众人数多、人气旺的展览,它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成功的,它的社会效益同样不容置疑。
博物馆在陈列布置上,要突出“以人为本”原则,即以观众的参观需求为根本,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包括展品的文字说明,灯光、声音、色彩以及参观路线指示等等,使观众在参观时,不知不觉被引导进入博物馆设置的参观氛围中,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展品,了解展品,获取文化知识,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目的。
2.建立馆校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博物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方应有选择、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联系,建立“共建”关系,开展各种活动,共同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代教育需要博物馆这个特殊生动的教育场所,博物馆要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生课程安排,结合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的有效手段。
博物馆是学校的理想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建立兴趣小组;举办夏令营;举办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有奖征文;参观考古发掘工地,实践模拟考古;送专题性图片展览到学校,结合撰写观后感,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图片展览的效果,引起学生参与兴趣。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讲解员队伍。
讲解是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纽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印象,博物馆若要持续有力地发展,就要特别重视讲解人员队伍的建设。在人员的选拔和聘用上,要设立符合博物馆自身需求的标准,便于今后进一步培训和提升。
讲解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知识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讲解员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掌握本馆陈列内容及相关展品的背景知识。其次是掌握一定的社会基本知识
天文地理、史料传记、宗教风俗等)和学科知识
语言学、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以及博物馆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政策、当前社会动态,使讲解丰富生动。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只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的效益得到合理发挥,才能推动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功能进一步深入,促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博物馆素质教育的起源
博物馆公民素质教育功能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186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题的科技博物馆,由此开创了博物馆公民科学素养培育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博物馆被赋予了现代化的定义,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未来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博物馆通过优化组合内部资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等尝试,将工作重心从以“物”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出现了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移的现象,实现了博物馆传统功能的拓展与升华,公民素质教育系统化建设初露端倪。
西方博物馆传承了源自大希腊时代的博物馆古义精神,通过与教育机构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国民的“博物馆情结”,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如美国的博物馆就将教育功能写入建馆宗旨,努力把博物馆塑造成社会的“道德储存库”。欧美规模较大的博物馆通常会与大学联合创办学术基金、奖学金,培养研究生。而国内博物馆则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文献典藏、学术研究等传统手段,建构与观众交流的平台,拓展与观众互动的空间,开设各种激发兴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宣传本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社会概况,促使公众及时把握社会时代脉搏,全面提高、完善自身素质。
国际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概括为“一个为公众利益而设置管理的永久性机构,它用各种方法达到保存、研究、发扬的目的,特别是为了工作的娱乐与教育而公开展示所搜集的有关美术、历史、科学或工艺方面的收藏品”。博物馆收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宣传教育,博物馆收藏的精神文化和自然界载体,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起到了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而且展示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化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博物馆自产生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原始的单一的“收藏”,发展到“陈列”,“研究”,再到“教育基地、信息化整合与新媒介介入、文化窗口和休闲娱乐”
进入21世纪,博物馆应强化社会责任感,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每天都绷紧神经追逐更高的物质 文明,精神享受就成了人们生活的润滑剂,调节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博物馆应有效地将两 者结合。就目前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博物馆应该重新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千方百计探求博物
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
味高雅的精神食粮,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切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博物馆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地域文化的名片。国际博物馆协会远景规划指出:“当代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并应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为社会提供服务俨然成为现代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之一。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的公民素质教育旨在搭建起立体全面的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使博物馆成为公民提高自身素养的文化殿堂和理想场所。这是博物馆运营理念的一大突破,昭示着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的历史性跨越。博物馆发挥素质教育功能,同样有助于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在信息经济时代,博物馆要不被社会遗忘,不被边缘化,就应该力争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目光投向社会需求及其变化,获得社会与公众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因此,博物馆的发展与公民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进入21世纪,博物馆应强化社会责任感,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每天都绷紧神经追逐更高的物质文明,精神享受就成了人们生活的润滑剂,调节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现代博物馆应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就目前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博物馆应该重新确立自身的社会职能,千方百计探求博物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味高雅的精神食粮,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切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仅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更在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早在若干年前的话就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发展进程中公民素养的重要性。广大文博工作者理应努力将公民素质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博物馆建设实践中,挖掘博物馆的发展后劲与潜质,扩大素质教育的社会影响与辐射,进而推动先进文化的交流传播,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博物馆成为追求心灵飨宴的文化圣地。
总之, 持之以恒地强化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形势下只有不断解放思想, 求实创新, 以自身的作为来提高博物馆的地位, 才能使博物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关于发表博物馆期刊论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研究
关于发表博物馆期刊论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研究
“功能”在日常用语中,常常是“作用”的同义词,但“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是根据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来判断的。“功能”则指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功能是指一事物或方法对于其它事物的作用。某一事物或方法的功能是它的自身所内含的。功能在具有功能的事物或方法未与其作用对象发生关系时处于潜在状态。潜在状态的功能是否能变为现实还受对象的状态及环境条件影响。教育看作是一个人为的事物,其功能是在“期望”的、“潜在”的和“现实”的三个不同的功能存在形态上开展的。“期望”的功能存在于人的意识和愿望之中;“潜在”的功能存在于教育的实际结构之中;“现实”的功能存在各地方教育的实践之中。
摘要:大庆市博物馆开创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本文结合大庆市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几种卓有成效的方式,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以其探讨博物馆如何高层次、高水平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好教育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方式 功能 大庆市博物馆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社会知识性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以其传播教育知识的广泛性、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和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为独特优势,从而成为公众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公众对博物馆的知晓度、认知度和满意度有所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大庆市博物馆秉承开门办馆的理念,与教育、宣传、旅游、文化、科技等部门积极协作,形成合力,完成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过渡,开创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将以大庆市博物馆为例,试探讨博物馆如何高层次、高水平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以下是大庆市博物馆开展发表有关博物馆教育职能类期刊文章写作发表咨询见刊编辑766085044教育工作的几种卓有成效的方式:
抓住特殊时间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特殊节日,或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特别工作时段都成为大庆市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的良好契机。该馆利用当地的《大庆日报》、《大庆晚报》等媒体,采取知识竞赛、文化专栏、纪实宣传片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协助电视台深入市、县、区做好大型电视纪实片探寻“大庆历史一万年”的采访和拍摄活动;以大庆市博物馆对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的收藏、研究、展示工作为题材的大型科学纪录片《洪荒大庆》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广泛传播东北第四纪的古环境、古动物与古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
承办大型主题活动,扩大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如:承办2015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的赛前新闻发布会及欢迎仪式,该活动的录像在全球80多个国家播出,宣传展示了大庆美好的城市形象;承办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6次年会,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90多家单位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会议,更广泛地传播大庆市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这些重要活动的开展,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层面上,对宣传大庆历史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举办临时展览,保持博物馆强大的吸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大庆市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策划并引进高标准、高品位、有特色的临时展览。陆续推出“尹庆根雕艺术展”、“北京名人名家书画展”、“最美龙江人――张丽莉先进事迹展”、“大庆油田工业遗产专题展”等临时展览,内容涵盖科学、艺术、历史等诸多领域。
举办巡回展览,扩大教育覆盖面。巡回展览是阵地展览的延伸和补充。大庆市博物馆依托丰富、珍贵的藏品,所举办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全国巡展”先后走进广东东莞市展览馆、广西桂林市博物馆和柳州市博物馆,让全国更多的观众欣赏到地域特色文物,使珍贵的化石更充分地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同时,也广泛宣传了城市历史文化,增进了外界对大庆城市文化内涵的了解。
关注弱势群体,传播社会正能量。大庆市博物馆与儿童自闭症培训学校结为共建单位,积极地开展主题活动。如: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社会公益倡导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自闭症儿童,呼吁大家用爱心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孤独。通过活动的开展,使自闭症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于社会的关爱,使他们更快乐地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
博物馆的功能之一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服务。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功能也不断完善。大庆市博物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教育功能,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固阵地。
发挥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充分发挥功能,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如:开展以“展现远古生命魅力,用智慧揭示生命起源”为主题的青少年科普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体验化石修复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举办“我的低碳生活科普展”、“科普写生展”等科普展览。通过向青少年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使他们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发挥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博物馆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庆市博物馆作为第六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设施日趋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举办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舒荣先、朱鲲”书画捐赠展、“民族魂――不屈的脊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图片展、抗战电影展播、爱国主义主题讲座、“大庆抗日战争历史展”等展览和活动,广泛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发挥了大学生创业基地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为大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奉献社会的责任心。与东北石油大学、大庆师范学院两所大学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联合举办 “爱传递――青春飞扬,满载爱心远航”志愿者慈善义演、志愿者礼仪仪表培训、“文物清洁”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平台,促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自我教育和提升,顺利完成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思想准备。
发挥了黑龙江省科学与艺术示范单位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是黑龙江省科学与艺术示范单位,充分利用其科学与艺术设施,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活动,培养公众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举办的“大庆版画展”、“今古奇传――历代名家真迹展”、“宜兴紫砂艺术展”、“大庆?菏泽两地书画作品联展”等艺术展览得到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发挥了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积极创造便利条件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展览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讲解服务方式,拉近历史文物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第二课堂作用。年均接待幼儿园、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学生2万名,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式的德育教育课堂。
事实证明,博物馆教育工作日趋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探索教育的新模式,开展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阵地,承担起时代赋予博物馆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G],文物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