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校外教育机构强化服务功能的思考与实践
新形势下校外教育机构强化服务功能的思考与实践
南汇青少年科技艺术指导中心
赵际平
众所周知,目前在经济领域是一个服务经济时代,服务是企业生存的命脉,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竞争至关重要的手段。其实在教育领域,能否向社会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能否以优质的服务在教育竞争中独占鳌头,也同样深刻影响着教育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校外教育机构(本文是指少年宫、少科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办的校外教育机构,下同)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未成年人开展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毋庸置疑,面对上海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校外教育机构要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在促进未成年人素质发展、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服务质量的优劣也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新形势下,校外教育机构务必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服务”这一功能,这除了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外,还必须要强化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一、校外教育机构服务功能的基本内涵
所谓“服务”,其本意是指履行职务,为大家做事。“服务”一词,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社会其它领域,历来都被相当广泛地使用。但对于 “服务”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认识,在很多情况下是模糊不清的,从而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在服务的性质上,校外教育机构是公共组织机构使用了公共资源来提供教育服务的,因此校外教育机构向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公共服务。显而易见,公共服务体现的是公民权利与国家责任之间的公共关系,其与私人服务、社会服务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服务是校外教育的本质要求。由于校外教育机构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所以应该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把公益性原则落到实处。
一般来说,校外教育机构在其功能定位中都会列入“服务”这一功能,但在理解和实施时,差别较大,各有各的思路。有的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在一切工作中都要树立服务意识,确立服务思想,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服务质量,把服务的理念渗透到各项功能的实施之中。采用这样的理解,优点是能从宏观上把握服务的理念,且能把服务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但也有不足之处,采用这样的理解有时很容易把服务的实施仅停留在理念上、口头上、笔头上,口号虽响亮,理念虽前卫,可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因缺乏具体的载体和内容,以致于难以做到真正落实。有的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认为服务是校外教育机构各项功能之中的一项基本功能,校外教育机构除了要实施好其它各项功能之外,还务必要重视和发挥好服务这一功能。这样的理解,其好处是对于服务功能给予了特别强调,对于服务的具体内容给出了具体界定,同时也把服务功能与其它各项功能区别了开来,这样做也便于把服务这一重要功能真正落到实处。其不足之处是缺乏宏观把握,往往会把服务看作是单独的一项任务来实施,而不易将服务精神贯穿在各项工作之中。为了便于理解和操作,我们认为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校外教育机构,在进行功能定位时,一方面应从狭义的角度把服务功能单独列出,从而明确服务的内容和职责,确保把服务这一重要功能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在宏观把握上,应积极创导服务理念,大力弘扬服务精神,把服务的理念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
二、校外教育机构强化服务功能的重大意义
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类民办校外教育机构不断涌现,激烈的社会竞争使校外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怎样抓往机遇、应对挑战、推进校外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校外教育机构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要全面实现校外教育的振兴和发展,有效提升校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强化服务功能是重要的手段和策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凸现校外教育作用的根本要求。
1、强化服务功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目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用语。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文件进一步阐明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显而易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着眼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4号)中,提出了“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教育服务功能”和“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人才培养、服务指导的功能”等要求。2007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上海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服务于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坚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突破发展瓶颈,突出内涵发展,注重公平均衡;率先基本实 2 现教育现代化,为满足市民的教育需求、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和更有力的支持。这就足以说明强化服务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我们校外教育机构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直属职能机构,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十一五”期间上海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必然要体现出政府的理念,以教育的公益性为基本原则,向未成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因此只有强化校外教育机构的服务功能,在服务上动足了脑筋下足了功夫,才能有力凸现校外教育的作用,真实呈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成效。
2、强化服务功能是促进校内外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4号)中提出:要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在《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09年—2011年)》中也明确指出:进一步发挥上海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的统筹和引领作用,协调各部门,完善呼应课堂内外、联结教育系统内外的校外教育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探索社会实践活动与课程实施的有效衔接,促进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层次化和网格化建设。校外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桥梁和骨干作用,促进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效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效结合,为构建开放型、社会化的学生活动平台发挥示范作用。由此可见,促进校内与校外的有效衔接,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学校正在实施“二期课改”和开展素质教育,校外教育怎样与学校教育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让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能了解校外教育的特点和作用,这就特别需要强化服务功能,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转变“朝南坐”的工作作风,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主动加强调研、沟通和协调,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为课程实施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活动课程是上海课程教材改革中新设置的一个课程,它源于学校课外活动,但又区别于课外活动。所以它在教育思想及目标要求上有了新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它既需要学校的教学制度做出重大调整,也需要校外教育机构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出桥梁和骨干作用。
3、强化服务功能是校外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策略。
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的校外教育必需紧紧跟上时代步伐,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抓手,深化内涵建设,推进自身发展。
在校外教育发展过程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及时对校外教育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并从政策层面破解了曾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根据文件精神,校外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和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的宗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教育服务功能,担当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培养好下一代的社会责任。2009年6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试行)》,提出至2020年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对未成年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校外教育内容体系;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的科学规划,建成结构合理、覆盖面广、充满活力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网络;扩大校外教育社会资源的范围和数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实现其教育价值;形成校外教育活动创新实践体系,为创新潜质突出的未成年人搭建开放多元、互动协作、自主创新的学习的平台;加强校外教育科研和培训工作,培养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热爱校外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校外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提升校外教育信息化利用效能,形成校外教育信息管理和网络服务的运行体系;合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条块结合、分层布局、高效管理的校外教育新格局。如此宏大的发展目标,充分揭示了上海校外教育的发展思路,也为我们今后的校外教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要实现上海市校外教育中长期工作目标和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凸显校外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就迫切需要校外教育机构在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机制下功夫。
三、校外教育机构强化服务功能的探索实践
在努力实现上海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教育大背景下,我们校外教育机构怎样有所作为,敢于作为,是考验校外教育能否发挥独特和不可替代作用的关键。对照过去的工作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要保持校外教育机构的健康可持续 4 发展,一定要深刻认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掘服务的潜力和效能,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促进校外教育内涵发展的引擎和抓手。为此,我们要在继承原有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自觉树立为未成年人提供公共服务的理念,积极拓展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大力开创服务的形式和途径,努力设计制作服务的内容和产品。基于“二期课改”的实施背景,结合校外教育发展的创新机制,我们经过认真讨论和反复论证,制定了《南汇区青少年科技艺术指导中心两年发展规划(2006.9——2008.8)》,确立了“组织管理、策划指导、服务培训”十二字功能定位。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提升服务效能”这一主题,面向学校提出了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于学校的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方法,拓展服务内容,实践服务目标。
1、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
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开发活动项目,创新活动内容,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特长,为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提供锻炼的舞台。
2006年开始,我们投入了几百万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了青少年活动阵地,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投资建设的活动阵地主要包括:动手实践馆、海洋科普馆、科技展示厅、艺术长廊等。在动手实践馆,共添置了70多件科技体验类展品,所有展品都可以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进行实践和体验。在海洋科普馆,布置了世界珍奇海洋贝壳和珍贵鲨鱼动物标本等几百件实物。在科技展示厅,陈列了车模、船模、空模、箭模、建模等几百件精美科技模型作品和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科技新视点、20世纪科学技术、走近科学五大系列的100多块科普展板。在艺术长廊中,展示了100多幅师生获奖绘画作品和14座雕塑作品。阵地建设完成后,我们制定了管理制度,进行了师资培训,面向社会实行了免费开放。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前来参加体验实践活动的广大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自2007年以来,我们通过开放阵地共接待学生达6千多人次,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为探索校外科普教育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衔接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普宣传,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让广大学生了解到科学原理和科技应用成果,并能在亲眼所见、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实践和探究能力,从而树立起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从2006年开始,坚持每年开展“科普大篷车校园行”活动,把科普服务送到学校、送到学生身边。“科普大篷车校园行” 活动 5 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科技培训、科普报告、科普展览、科普游艺四大板块。近几年来,“科普大篷车校园行” 已巡展了32所中小学校,约占南汇地区中小学总量的50%,参与活动的人次达到了4.2万。“科普大篷车校园行”活动由于实现了科技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方便了学生,面向了全体,所以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科普大篷车校园行”活动的实施,扩大了科技活动的影响,开阔了广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与此同时,我们还依次成立了南汇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和南汇区“海之梦”学生艺术团,为科技和艺术特长生提供了培养舞台,这标志了本区团队建设和创新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标志了校外教育机构的服务内容有了新的拓展。
2、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
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就是要为从事课外教育工作的教师搭建提升专业素养和开阔眼界的平台。
为提高科技教师在项目专业上的认知水平和指导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尝试建立了车模航模、电子通讯、机器人、信息技术等14个科技项目教研组,定期开展课题沙龙、考察交流和专家咨询等活动,有效提升了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举办讲座,针对发明创造、科学论文和科学实践活动等核心项目进行专项培训,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已成功培养出一批从事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我们还组织编辑发行了《南汇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十五”论文选集》,既展现了“十五”期间科技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也为鼓励科技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构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为全面提升学校科技艺术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促进学生科技艺术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适应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由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组织实施的“上海市‘十一五’科技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我们积极争取到了首轮培训机会,为科技教师的业务进修提供了条件。2007年9月至12月,全区共有64所中小学校的78名科技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在培训中,教师们学习了基于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科技教育理论和政策、课改背景下的科技教育的新的能力建设、课改背景下科技教育实施策略和运作方法以及着眼于提升科技教师综合素养的拓展性的知识和技能等课程内容。同时还参观了“上海科技馆”、“上海中医学博物馆”、“上海昆虫博物馆”等七个科技活动场馆,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加强了交流,有效提升了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6 2008年3月至11月,还成功组织实施了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全区共有64所中小学90多名艺术教师参加了学习。实践证明,培训活动为广大艺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综合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3、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
服务于学校的特色发展,就是要积极指导学校开展特色创建活动,真城帮助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
2007年下半年,我们受区教育局委托进行了南汇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学校评选活动、南汇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学校评选活动。经严格评审,评出了12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15所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12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13所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通过评审,进一步理清了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加快了学校素质教育进程。在评审过程中,我们本着服务的理念,不摆架子,不兜圈子,满腔热情地走访了50多所中小学校,努力帮助学校解决特色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心实意地为学校提出了很多的发展性建议和金点子,因此评审工作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和好评。
为了促进和协助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在2008年我们开展了“科艺中心与学校共创科教特色”活动,中心与12所学校成功签订了16个项目的共建协议,委派了项目骨干教师深入学校,帮助学校研究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项目活动,共同推进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项目的建设与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共创活动,许多学校的特色项目取得了新的发展,在组织参加上海市“十一五”第三批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中,我区又有几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航空模型特色学校、中福会少年宫“创新基地学校”等。
为发挥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搭建特色学校创建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同年11月我们协调整合了南汇区教育局、南汇区科委、南汇区科协和老港镇人民政府的资源,成功举办了“以科技特色教育为抓手,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为主题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现场会。通过启动仪式、科技教育特色成果展示和科技教育特色创建推进大会等活动,把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的创建工作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经过近几年的推进和发展,我区科技艺术特色学校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十一五”期间,已有3所学校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和2所学校被命名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第二篇: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标题: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处于反台独、反分裂的前哨,地理位置特殊,社会环境复杂。新形势下**区保密工作如何在“保安全、保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值得实践和思考的一个课题。
一、**区保密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
绕实施“以港立区、石化强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四大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和各项保密法律法规,有力地促进我区各项保密工作的落实。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区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先后多次对全区保密工作提要求、作批示。区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听取保密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成立区委保密委,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保密委成员。区委保密委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了具体领导保密工作的作用。把一些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干部充实到保密队伍。现全区各单位和各镇(街道)均已建立保密组织,配备专兼职保密干部50人。
2、加强宣教,增强意识
围绕中心,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不断提高保密宣传教育水平。一是扩大保密宣传覆盖面。通过观看保密电教片、开辟电视专栏、学刊用刊等形式,开展保密工作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保密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保密意识,提高做好保密工作的自觉性。几年来,《保密工作》征订数量连年增多,2005年征订106份,2006年达191份。二是突出抓好涉密人员保密教育。区保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涉密人员上岗、在岗、离岗的保密教育,促进涉密人员认真履行保密职责,并经常检查涉密人员接受保密教育情况,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实施有效的指导和管理。三是重视开展保密业务培训。采取讲座、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强对要害部门涉密人员、保密专(兼)职干部及全区科级干部保密教育培训,仅2005年全区就已举行3场较大规模的保密培训,其中有党校科级干部保密培训、全区党政办主任、保密专兼职干部和区直机关单位秘书股负责人的保密知识培训、全区610系统干部保密知识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了受训人员的保密知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了保密业务水平。
3、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区重点在秘密载体管理、防范检查、加大投入上做好三篇文章,把保密管理措施落到实处。一是抓秘密载体保密管理。遵循“严格管理、严密防范、确保安全、方便工作”的原则,加强对国家秘密载体的保密管理,从秘密载体的制作、收发与传递、使用、保存、销毁等环节逐一规范,加大检查力度,定期到涉密部门检查秘密载体管理情况,帮助找出不符合规定的环节,及时整改,确保秘密载体万无一失。二是抓保密检查。保密检查是保密部门了解掌握各单位保密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和督促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区保密委、保密局每年底都联合区委办、政府办、公安分局、安全站、电信局等部门对各镇、区直有关单位进行保密工作检查。在检查中把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计算机及其网络管理情况等作为重点,做到严查真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抓住不放,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在一定时间内检查验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区保密检查情况通报,印发给各单位和区五套班子领导。这些措施对及时发现问题和消除泄密隐患,推动各单位保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抓要害部门部位防范。首先开展保密要害部门确定工作,在全区确定一批重点保密要害部门。其次,加强保密要害部门管理,督促其健全保密制度,加强保密管理。如区公安分局,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保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第三,认真配置保密技术防范设备。保密要害部门部位根据《福建省保密技术防范、检查设备必有必备规定》要求,一一对照,补缺补漏,从硬件方面为保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近两年,仅区委保密委办公室就已投入二十多万元,配备计算机网络安全隔离卡、移动通信干扰机、微机视频信号保护机等保密设备,有效地提高了保密工作的防范能力。
二、从全区保密工作现状透视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区保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服务。但随着**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及高科技迅猛发展,以及基础较差、人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保密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
1、保密干部素质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新形势下保密工作范围广、任务重、手段新、技术含量高,对保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区目前的队伍状况看,从事保密工作的人员大多较为年轻,思想活跃,知识面较宽,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但缺乏好的传统素质,不易耐得住保密工作岗位孤灯清影的寂寞;而年纪大一点的同志虽然政治思想素质比较过硬,传统保密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对新情况、新知识了解比较少,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2、保密意识淡薄。一
第三篇: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静态的生活方式和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被打破,进城打工、外出经商、进城创业等成为了当前农村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的主流。正是因为流动党员生产、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给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下面,就如何应对动态流动的特殊党员群体,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谈点粗浅认识。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流动党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产物,这部分党员虽然数量不多,但分布的面广、线长、点多。流动党员的出现和增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流动党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最主要是“五难”。
(一)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从调查情况看,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31%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二)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有75%的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再一个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
(四)党费难收缴。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要求交纳党费的占25%。
(五)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流动党员“五难”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上的偏差。流动党员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一些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外出党员是“嫁出门的女”,不必管,一些流入地党组织觉得外来党员是“借店歇脚”,不是自家的人,一旦接收其组织关系,就有可能涉及到劳保、福利等一系列问题,何必自找麻烦,干脆不管。一部分流动党员由于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追求金钱,认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越自由越好赚钱,何必自找“紧箍咒”,让党组织把自己管起来。
(二)自身特点的制约。流动党员具有一般党员不同的特点,他们远离原党组织,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多变性。他们的活动范围广,国际国内,城市乡村,趋之所及,辐射面广,具体工作的选择性大,三百六十行,择优而事,随意性强。这些特点,增加了党组织与他们在联系、教育、管理、监督、指导等各方面的难度。
(三)管理渠道不畅。现有的党员教育管理机构基本上仍是行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这一新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效地发挥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等职能作用。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不清,导致一些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造成一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党的活动无处去,想及时交纳党费无人收,想向组织倾吐心声无人听的“四无”现象。其次,缺少统一规范管理规章,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存在。
(四)管理机制失效。目前,整个党员教育管理从总体上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静态管理机制。而这种静态管理机制已难以适应以灵活性、多变性为主要特征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基层组织设置滞后。现有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地域条块设置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成分日益复杂,已突破原有条块限制,正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重新组合,股份制企业、私营经济等新经济组织正日新月异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正在向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单位流动,而这些单位的一些基层党组织却尚未建立或健全。二是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繁琐。目前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流程是:流出地党支部——基层党委——县以上党委组织部——流入地县以上党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这种繁琐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积极性。三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现在,大多数党组织仍是照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这种方式、方法正好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悖,沿用它来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往往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如何使流动党员原单位党组织与外出所在地党组织加强联系,共同管理好流动党员,这是当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和探讨的新问题。
(一)创新管理方式,着力破解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要针对流动党员流动形式多样性、外出流动结群性、流动地点分散性、从业领域集中性等特征,积极探索延伸流出地党组织管理链条,实行“四个一”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管理方式,可有效破解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
一是一证证明党员身份。“一证”,即《流动党员活动证》。由于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程序较多,手续繁琐,导致党员外出时图省事,不办理相关证明手续一走了之,甚至长期脱离党组织。可通过下发《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与党组织或从业地党组织活动。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从业地变动的,要求及时报告所属党支部。对未办理登记手续外出达6个月以上、或从业地变动未及时报告失去联系达6个月以上的,按党纪进行处理。
二是一站管理流动党员。“一站”,即流动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绝大部分为集体外出、从业地相对集中。我们可在劳务输出人数较多、党员达到一定数量的城市或从业地在建立流动劳动力管理站的同时,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并按《党章》规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对同一乡镇集体外出的采取“集出集管”方式建立党组织,隶属流出地乡镇党委管理;对不同乡镇分散和零星外出的采取“散出集管”的方式建立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由党员选举产生,报其所属乡镇党委审批,党组织隶属其负责人所属乡镇党委管理。
三是一册记载党员活动。“一册”,即《流动党员管理手册》。为防止单个外出、流动性大的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可采取“散出散管”的方式,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共同管理。每人颁发一本《流动党员管理手册》,依托从业地党组织组织党员参加活动,并填写活动情况。同时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手册》年检制度,所属党支部以《手册》为载体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督促其参与从业地党组织活动,每年底查验一次《手册》记录,记录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奖惩党员的依据。
四是一库构建信息渠道。“一库”,即流动党员信息库。要在组织系统信息专线网络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和完善县、乡、村流动党员信息库,将所有流动党员的信息输入微机管理后及时搞好更新维护,并要建立党员流动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要求乡镇党委建好本乡镇的流动党员信息库,村对乡镇实行流动党员月报表,乡镇依靠月报表及时维护信息库。同时各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册”,从源头上准确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向。
(二)优化活动载体,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手段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要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从事行业多、活动难组织、党员难参加的实际,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积极创新党员活动载体,有效激发流动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内在动力。
一是注重培训,使流动党员“脑”活起来。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经费投入为主、党费资助为辅、基层单位经费支持为补充的流动党员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可以流动党员所在党支部为单位,每季开展一次集中学习、专题讲座、观看电教片,对流动党员进行党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及岗位技能等培训,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注重服务,使流动党员“心”静下来。流动党员所在党组织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共同组建支农、治安服务队,重点帮助缺少劳力的流动党员家庭搞好农业生产,为外出务工人员看好家、守好门、护好院,消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再就业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切实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离退休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注重引导,让流动党员“身”动起来。在各级党组织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一计”、“我为家乡添光彩”、“做一名家乡招商引资的联络员”等系列活动,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发挥他们与省外企业、商家关系熟的优势,为家乡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把流动党员从“游兵散将”建设为“正规集团军”。
(三)狠抓工作落实,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建立“双联”机制。要将“双向联系”作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方面,严格规定流动党员要定期主动联系党组织汇报自己外出后的工作、生活等情况;另一方面,党组织定期联系流动党员传达党内重要政策、家乡重大决策和事件等情况,并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加党内活动和家乡建设。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就近原则,挑选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支委会成员、党小组长与当地流出的党员分别结成联系对子,并具体负责与流动党员的联系工作,上级党组织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联系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考核结果与年终考评相结合、评选先进相结合,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双管”机制。要采取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双重管理”的办法。流出地党组织负责对流动党员的宏观管理,对外出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建档造册,详细记载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联系方式等具体内容;流入地党组织负责对党员的具体管理,抓好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评议党员,开展组织活动等,使流动党员的管理由“两不管、两头松”变为“两地管、双落实”,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都能管到哪里。
三是建立“双责”机制。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党委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内容,做到工作有布置,管理严要求,领导常督促,年终有考核。要认真落实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基层党委书记是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同时,采取“一季一督查、半年一检查、年终一小结”方式,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督促检查,有效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经常性教育与管理。要善于发现、推广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强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水平。
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舒城县是座落在安徽中部地区的人口大县,全县现有人口一百多万人,其中在昆山创业者共达八万多人。为搭建一个互通信息.互相交流的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指导下,舒城县在昆山创业者协会于2005年11日18日在昆山正式成立。目前在昆山创业的党员有197人,分布在各镇和社区。为进一步加强协会的凝聚力,加强在外创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密切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同年12月30日成立了舒城县在昆山创业者党总支部,下设五个党支部。并于2008年7月24日同周市镇党委签订了《昆山市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书》,和2009年6月23日与海联海律师事务所党支部鉴订《律师行业党组织结对服务活动协议书》。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与之相应的外出务工的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问题成为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保持好、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仅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结合现有的实际,对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一、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村党支部放松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个人党员意识不强,外出务工单位无党组织或即使有也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从而造成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难到位。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再加之《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在实践中执行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很多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不持流动党员证,使其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原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漏落管理”。
(二)去向难掌握。大部分外出党员不给党支部报告就外出,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还有的由于务工地点变动快,不稳定,甚至连他的家人对其去向都无从知晓,党支部对其去向没办法掌握。据统计,在外出务工党员中,近1/2的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支部报告,绝大部分的党员没有与村党支部保持联系,增强了党组织找党员工作的难度。
(三)活动难开展。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即使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流动党员不主动亮明身份,担心亮明身份后影响自己的务工时间,减少劳务收入,千方百计回避组织,不愿表露自己身份,使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造成了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难以落到实处。
(四)党费难收缴。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违背了党费收缴规定,流动党员的党费难以正常收缴。
(五)作用难发挥。在外务工的党员,由于务工地点变动频繁,加之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在外务工中,大多数从事脏、险、累、重等体力劳动,很难在外出期间学到致富和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本领,回家后也很难发挥带头致富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只顾着挣钱,忘记了履行党员义务,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很少汇报自己在外地务工的思想、工作情况或向家乡传递致富信息,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动党员自身、党组织、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愿意向党支部报告,到流入地后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不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二是流动党员在外期间组织纪律观念淡漠,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挣钱上,逐步疏远了党组织。三是由于党员流动务工地点变化大,收入低,几个月换一地方,导致相当部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为党组织管不着,用工单位不了解的“两不”党员。
(二)党组织自身的问题。一是管理措施不力,管理缺乏实效。部分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在党员外出时不进行外出前的纪律教育,外出后又不与之联系,使这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难以开展。二是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重视。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嫌麻烦,不愿管,也不想管,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
(三)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走访流动党员情况来看,普遍反映大部分的业主和企业老板大都不是共产党员,因而对党组织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知之甚少,对党建工作无兴趣,态度冷漠,对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不支持。
三、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和谐发展”的观点为出发点,结合流动党员特点,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深入细致地开展“双找双帮”活动。
(一)溯本求源,树立流动党员管理新观念。流动党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党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原有模式已不适合当前需要,要突破原有传统的思路,一方面是提高认识,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被动抓”为“主动抓”的转变,通过双抓保证使党组织找到全部党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前一段时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认识不足,是导致流动党员工作薄弱的最根本原因。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大多年轻,文化程度高,见识广,有市场经济头脑,是基层党员队伍中最富生机和活力的群体。要树立流动党员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多渠道宣传流动党员的地位和作用,使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影响力,充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从而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克服畏难情绪,自觉地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实现“被动抓”为“主动抓”的转变。另一方面明确责任,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无人管”为“合力管”的转变,要树立党建是一家,合力共同抓的观念,各地党组织要破除相互封闭体系,树立全党一盘棋的管理思路。对于流动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是管理主体,不仅对外出党员管理,也要对外来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在管好外出党员的同时,把管好外来流动党员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层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组织、宣传、纪检、社区等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紧密依靠各方面力量,共同作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现“无人管”向“合力管”的转变。同时要以饱满的热情,一抓到底的决心,把寻找流动党员工作做彻底,直至所有党员都纳入教育管理轨道,不要一时热心或上面有任务就找党员,过一段找不见就灰心,而应该充分挖掘潜力,尽快找到流动党员,使之全部归家。使所有党员都受到教育。
(二)固本强基,构筑流动党员管理新格局。一是重心前移,构建管理网络体系,在流动党员流动前就纳入管理行列,把流动党员的管理同流动人口管理和劳动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在流动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时,把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外出务工证的发放衔接起来并注明身份,使外出流动党员的用工单位可及时进行管理。同时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分别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档案,对流动党员的各种情况逐项登记建档。同时掌握流动情况,实现跟踪管理。二是合理布局,在流动党员分布较多的地方直接建立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对外出务工经商时间长、地点相对固定,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可在外出地建立驻外党组织;对行业特色较浓、党员比较分散的可依托行业或协会建立党组织,将原属不同支部、外出地点又比较分散的党员集中起来管理;如在公安部门办理外来流动人口暂住证办公室设党支部,在劳动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建立党支部,分别对外来人口、下岗职工、未就业毕业生中的党员进行管理。三是优化机制,实现高效有序的管理。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迁移,组织生活、党费交纳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实际制定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党员每季度向所在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了解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困难,建立一整套考核奖惩制度,对流动党员量化考核,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使流动党员的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创新方式,寻找流动党员组织活动新途径。适应流动党员特点,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重要内容。如继续开展好当前的“双找双帮”活动,使党组织保证找到全部党员,党员找到党组织,党组织帮助困难党员,党员帮助困难群众落到实处;又如设立每月一日流动党员活动日,只要是流动党员,不管何地何单位,都可以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又如开展上门送知识、送技术、送温暖的帮扶活动,使下岗党员再就业,使党的关怀照耀到每个党员身上,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棋艺、书画、球技等比赛,以陶冶性情,增强自豪感。充分发挥前文提到的已经开展的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使之成为制度加以推广。
加强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广泛,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也日益频繁。充分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探索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流动党员管理做到流而不散,散而不乱,“风筝高飞线不断”,这是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同时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竞争,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搞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员队伍建设中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把这项工作推上一个新水平。
1.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强宏观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落实有关规定的实施意见。各职能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负责,形成合力。组织部门作为牵头抓总单位,要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培育经验典型,加强工作指导。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鼓励创新。上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下一级党组织的工作指导,逐级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联系点和示范点。注意发现和培育经验典型,大力宣传、及时推广典型做法经验,以点带面。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流动党员进行分类管理,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3.适应形势要求,加强调查研究。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如何科学界定流动党员;建立教育管理网络;实现双重管理;评价先锋模范作用;驻外党组织职能;流动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履行等,都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要带着问题到实践中去,努力探索规律,为这项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注意将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在运用中日趋丰富完善。
4.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工作保障。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五好党支部”等争先创优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基层党组织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情况。
三、创新模式,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各地要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或联络站,做好跨区域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对外出的和外来的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及时掌握流动的基本情况,以便于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2.合理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积极探索各种组建模式,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党组织的组建率,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一是针对大多数流动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力度;二是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住宅区,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把大量分散在社会各个层面中的流动党员通过社区党组织管理起来;三是要创造条件在人才、劳动力市场中心建立党组织,把流动党员纳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党组织的管理之中;四是要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加大依托驻外办事处和驻外商会建立党组织力度,并加强与当地党组织的联系协调,形成双向领导、双向联系、双向管理的工作格局;五是抓好改制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变更和衔接工作,避免在企业改制中出现新的“口袋户”和企业、流出地、流入地“三不管”党员。
四、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要根据流动党员人多、面广、分散、职业杂等特点,结合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适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流动党员流动前、流动期间和流动后均要加强教育,做到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党员外出前,党组织要进行教育,对他们提出明确要求,告知联系方式。党员外出期间,教育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和单位都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流入地党的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流动党员每6个月要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思想。同时,要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建立起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2.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流动党员原则上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如果流动期间适逢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可以参加学习,接受教育,但不能以此代替回原所在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的,可寄回本人自评材料进行评议。
3.加强流动党员党费收缴工作。每年初,流动党员应向党组织如实申报上一外出后的实际收入,党组织根据党员收入情况,按照中央组织部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确定交纳党费基数,核定月交纳党费数额。党员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邮汇、委托代交等方式,至少每季度交纳一次党费。
4.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外出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发动外出党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传送科技和市场信息,引进发展经济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重视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农村、街道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班子,充实基层党的工作力量。
五、严格相关制度,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凡有流动党员的党支部,应确定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作为他们的联络员,每人联系1至5名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络与沟通,协助党组织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他们外出表现并如实向党组织报告。
二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应根据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流动党员流动期间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遵纪守法,特别是发挥党员作用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操作性强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于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彰。
三是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必要时可派员看望流动党员本人,了解情况,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党员返回后,党组织要上门慰问,鼓励和支持他们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对外来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热情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同样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第四篇: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2010-06-29 18:35:5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2)
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xx县是一个产粮大县,也是一个储粮大县,全县仓储保管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他们按照全市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任务目标,克服储粮多、设施差、人员紧等种种困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确保储粮安全为目标,强化领导,精心部署,加大力度,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仓储工作任务,全县粮食仓储
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实 践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他们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作为全面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切人点,切实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中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尤为突出,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鉴于此,他们在系统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粮食仓储工作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工作任务不能减少;搞好粮食仓储,减少损失损耗,确保储粮安全,功在国家、利在企业。从而把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了确保储粮安全、提高企业效益上,统一到了推动粮食仓储工作创新发展上。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切实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他们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仓储管理领导组;各粮管所和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都明确有关业务科室负责粮食仓储工作,相应成立了仓储管理领导小组。全系统上下营造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职能科室扎实抓,各个环节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仓储工作氛围。三是责任落实到位。为切实把粮食仓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他们每年都制定并印发《关于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全县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根据季节和粮情变化情况,认真组织好粮食安全检查,准确掌握仓情粮情,及时消除储粮隐患,确保储粮安全。县局与基层层层签定责任书,做到明确责任,奖惩严格,充分调动了防保人员做好仓储工作的积极性。
2、夯实基础工作,确保储粮安全
为确保全县储粮安全,他们重点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根据《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要求,他们结合该县粮食仓储工作和实际,先后制定了《xx县粮食仓储管理百分考核制度》、《储备粮管理制度》、《熏蒸药剂管理制度》、《熏蒸安全操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全县广大仓储人员学有方向、干有标准、行有规范。在抓好各项仓储制度建设的同时,狠抓落实,为确保储粮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专门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规范,还制定了各项仓储管理制度和推行仓储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是在科学保粮上狠下功夫。他们大力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积极探索储粮保质保鲜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科学储粮技术水平。全县各储粮单位在大力普及“双低”储粮、“三低”储粮、“电子测温”储粮和“管槽密闭”
储粮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新技术,收到了显著成果。目前,全系统“一符三专四落实”合格率和综合科学保粮率分别达100%和80%以上。
三是在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我们把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作为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储粮条件。今年初,他们在对全县仓储设施进行“拉网式”盘点的基础上,根据各单位报送的43个总修缮资金达170万元的急需修理项目,与财政等部门及中介机构一道,联合对维修计划进行逐库逐项目的现场勘查,最后确定20个维修项目,经过精心组织,全部按期竣工,总投入万元。近年来,全系统仓库完好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四是在仓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他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仓储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切实抓好。通过采取
举办仓储培训班,进行仓储知识讲座,开展岗前培训,搞好业务技术考试,组织参观学习,鼓励自学、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教互学等形式,认真搞好仓储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的粮食仓储队伍。
3、搞好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精心组织实施。按照上级关于加强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的要求,他们在按时完成各级储备粮充实任务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抓好规范化管理工作。今年,他们积极与县有关部门协调落实了费用补贴,先后两次对县储粮库存进行逐站逐仓检查,进一步落实了储备粮规模和承储库点,由县粮食购销公司根据县级储备粮计划,与各代储单位签订了县级储备粮代储合同,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各代储企业向县粮食购销公司一次性缴纳了代储粮保证金。对托市收
第五篇: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xx县是一个产粮大县,也是一个储粮大县,全县仓储保管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他们按照全市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任务目标,克服储粮多、设施差、人员紧等种种困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确保储粮安全为目标,强化领导,精心部署,加大力度,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仓
储工作任务,全县粮食仓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实 践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他们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作为全面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切人点,切实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中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尤为突出,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鉴于此,他们在系统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粮食仓储工作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工作任务不能减少;搞好粮食仓储,减少损失损耗,确保储粮安全,功在国家、利在企业。从而把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了确保储粮安全、提高企业效益上,统一到了推动粮食仓储工作创新发展上。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切实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他们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仓储管理领导组;各粮管所和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都明确有关业务科室负责粮食仓储工作,相应成立了仓储管理领导小组。全系统上下营造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职能科室扎实抓,各个环节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仓储工作氛围。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为切实把粮食仓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他们每年都制定并印发《关于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全县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根据季节和粮情变化情况,认真组织好粮食安全检查,准确掌握仓情粮情,及时消除储粮隐患,确保储粮安全。县局与基层层层签定责任书,做到明确责任,奖惩严格,充分调动了防保人员做好仓储工作的积极性。
2、夯实基础工作,确保储粮安全
为确保全县储粮安全,他们重点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根据《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要求,他们结合该县粮食仓储工作和实际,先后制定了《xx县粮食仓储管理百分考核制度》、《储备粮管理制度》、《熏蒸药剂管理制度》、《熏蒸安全操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全县广大仓储人员学有方向、干有标准、行有规范。在抓好各项仓储制度建设的同时,狠抓落实,为确保储粮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专门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规范,还制定了各项仓储管理制度和推行仓储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是在科学保粮上狠下功夫。他们大力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积极探索储粮保质保鲜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科学储粮技术水平。全县各储粮单位在大力普及“双低”储粮、“三低”储粮、“电子测温”储粮和“管槽密闭”储粮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新技术,收到了显著成果。目前,全系统“一符三专四落实”合格率和综合科学保粮率分别达100%和80%以上。
三是在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我们把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作为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储粮条件。今年初,他们在对全县仓储设施进行“拉网式”盘点的基础上,根据各单位报送的43个总修缮资金达170万元的急需修理项目,与财政等部门及中介机构一道,联合对维修计划进行逐库逐项目的现场勘查,最后确定20个维修项目,经过精心组织,全部按期竣工,总投入109.9万元。近年来,全系统仓库完好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四是在仓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他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仓储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切实抓好。通过采取举办仓储培训班,进行仓储知识讲座,开展岗前培训,搞好业务技术考试,组织参观学习,鼓励自学、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教互学等形式,认真搞好仓储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的粮食仓储队伍。
3、搞好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精心组织实施。按照上级关于加强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的要求,他们在按时完成各级储备粮充实任务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抓好规范化管理工作。今年,他们积极与县有关部门协调落实了费用补贴,先后两次对县储粮库存进行逐站逐仓检查,进一步落实了储备粮规模和承储库点,由县粮食购销公司根据县级储备粮计划,与各代储单位签订了县级储备粮代储合同,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各代储企业向县粮食购销公司一次性缴纳了代储粮保证金。对托市收
购小麦,我们参照中央储备粮管理办法,同样与各代储单位签订了代储合同。
二是抓好管理典型。为扎实有效地开展仓储管理活动,在业务指导上,他们采取典型引路的做法,着力抓好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典型,以典型带全县、提水平、促发展。近年来,该库深化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各项工作快速、超越、科学、和谐发展,基本实现了“管
理行为规范化、业务操作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制度科学化”的要求,得到各级的充分肯定。为在全县推广潮桥国家粮食储备库的管理经验,xx县粮食局于2006年10月组织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管仓储的负责同志和各库点保管人员,举办了一期仓储管理培训班。潮桥国家粮食储备依照中央储备粮管理规范,结合他们在仓储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就如何加强目前的储粮管理,尤其是托市收购小麦的管理工作现身说法,为全系统仓储管理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业务技能课。
三是严格督导考核。他们以“仓储管理百分考核”为抓手,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储粮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今年,先后开展8次以储粮安全为重点的安全检查活动,帮助企业整改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8件(次),并组织了为期一周的仓储管理百分考核专题活动。切实推动了全县仓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思 考
1、强化领导,进一步落实仓储工作责任制。
仓储工作是粮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粮食仓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牢树立“保粮就是保稳定、保安全”、“保粮出效益”的观点,不断强化仓储工作的领导,把仓储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议程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落实仓储工作岗位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从所到站,都要细化和完善仓储工作责任制、岗位职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粮管所长要亲自抓,分管所长专职抓,粮站站长(保管员)具体抓,保管任务到仓,保粮责任到人。
2、一如既往,坚持开展“四无粮仓”活动。
“四无粮仓”自1955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四无粮仓”活动是搞好保粮的有力手段,对于提高保粮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储粮安全,降低粮食损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粮食走向市场的新形势下,“四无粮仓”没有过时,仍然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储工作的基本标准,也是粮食职工的基本职能,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后,只要有粮食保管,就要开展“四无”活动,实现“四无粮仓”。一是各基层库站的所有储粮都要按照“四无粮仓”内容要求,达到“四一符四无”标准;二是各所每月对下属库站开展一次“一符四专”检查评定活动,并认真记录在档备查;三是县局采取抽查和年终检查的方法,对各所开展“四无粮仓”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并列入对各单位的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3、严格制度,实行仓储管理规范化。
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做好仓储工作的基本保证,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张贴上墙和建立档案,有了制度,就要严格认真地执行,在执行制度过程中,要详细记录原始台帐,如查粮记录、粮熏蒸报告单、站岗值班记录、粮食进出仓码等。实行仓储管理规范化是粮食购销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着重抓好仓内储粮管理和库区环境管理,在确保储粮安全前提下,仓内所有储粮做到摆布合理、堆装整齐、粮面平整、三防设施齐全,各级储备粮(含托市收购)达到一符三专四落实的管理要求。库区环境整洁美观,无垃圾、杂草、杂物,各种大型工装机械器材妥善存放,建立三室(消防室、化验室、工具室),长年保持库区安全整洁的环境面貌。
4、因地制宜,继续推进科学保粮。
多年的实践证明,实施科学保粮对于提高粮仓品质,降低保管费用,减轻劳动强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粮食保管工作发展的方向。一是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实效,大力开展“三低”密闭,机械通风储粮新技术,力求“三低”储粮率达到80%以上,稻谷保管(具备通风条件的)冬季全部实施机械通风。二是已采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监测三大系统储粮新技术的,今后要努力向更高层次绿色储粮新技术开拓发展。
5、警钟长鸣,全方位地抓好库区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工作,事关重大,责任重于泰山,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切切实实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要克服各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他人事故教训为警戒,真正树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思想,把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抓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