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直播】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
【直播】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发布
会
中国网 宗超
06-26 13:34
中国社科院发布会即将开始
赵天晓
06-26 14:00
欢迎大家莅临本次会议。首先,我代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也代表社科文献出版社,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新闻所赵天晓,今天会前一部分还是由我来为大家主持。走进这个会场,我有一个感觉,可以用一句古诗词来形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给改成“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词不同”。今天中午,我简单总结了一下智能互联近几年发布会主题,2014年6月25日发布会的主题是:安全、融合、创新。2015年6月24日发布会的主题是:新战略,媒体新机遇。2016年6月21日主题是:新契机、新挑战、新实践。去年的今天,主题是:共享、智能与创新。今天,我们如约举行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的发布会研讨会,今年的主题是:“智能互联·数字中国”。
赵天晓
06-26 14:02
在正式开始之前,看到今天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集聚一堂,大家都如约来到了会场,我代表新闻所对明年的会再次提前预约。现在预邀请,明年还是6月下旬,大约在24-27号之间,希望大家把这段时间留出来。
中国网 宗超
06-26 14:0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
赵天晓
06-26 14:09
下面,我简单介绍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党组成员李培林;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微传播处处长张琳;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出版社,也是出版社的社长谢寿光;新媒体发展报告的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所长唐绪军;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季为民;新媒体发展报告的副主编、新闻所新闻研究室主任黄楚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崔保国教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单学刚;清博大数据轮值总裁兼副总裁黄丽媛;央广网副总裁伍刚;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研究员侯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副院长,漆亚林教授无;美国密苏里大学新传学院副教授Ryan;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分设社长邓泳红;新闻与协作杂志主编李蕾;新闻与写作杂志编辑章淑贞;传媒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林安芹;传媒杂志编辑部主任左志新;北京电视台高级编辑于烜;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陶赋雯;天津市国资委信息化工作处调研员肖玉强。
中国网 宗超
06-26 14: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致辞
赵天晓
06-26 14:12
莅临发布和研讨会的媒体朋友们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导报、深圳特区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法治晚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经济参考报、第一财经日报、南方日报、解放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广网、中国青年网、社科网,以及《新闻与写作》、《传媒和传媒教育研究》以及新闻所的各位研究人员。大家一起鼓掌,向我们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首先,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党组成员李培林致辞。
李培林
06-26 14:13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第九卷正式发布。新媒体蓝皮书在九年的时间里不断成长,连续五年获得优秀皮书一等奖,这在社科院皮书成长发展中是非常罕见的,已经成为我院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蓝皮书,社科院有蓝皮书几百种,最长的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这本书虽然短短九年,能达到现在这样一个评价水准,应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主创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协编单位、数据支持单位、出版单位、诸位作者、以及关注这本皮书的专家、学者、媒体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新媒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过去我们理解的传统媒体无非就是报纸、广播、电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承担信息传播职能的新闻媒体层出不穷,无处不在,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网络与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前不久在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发挥好企业、科研院校、智库的作用,汇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推动网信工作。新媒体蓝皮书就是这样的智库成果,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每年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力图在把握好新媒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准确预测其发展趋势,为我国网信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李培林
06-26 14:15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对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有了新一轮的规划、重点和布局考量,不仅限于媒体融合,更侧重于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网络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紧密相连。大力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互联网被视为我国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发展的强力助推器,网络传播手段和技术自主创新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通过体系化布局与产业化建设,切实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力和驱动力。在过去一年里,以互联网产业、电信产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基础的信息通讯业,与传统行业融合带来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27.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2.9%。同时,数字技术与医疗、教育、养老、治安、交通等行业的融合加速了数字生态共同体的构建,中国智慧国家的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李培林
06-26 14:16
数字丝绸之路、中国传统文化IP数字化、数字城市服务共享等多领域数字化发展能力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生产力。在过去一年里,以语音与图像识别、云计算、机器人为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全球取得重要进展。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了216.9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52.8%,我国提出的智能化标准提案也成为全球首个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国际标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移动互联时代向智能互联时代转变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将产业应用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促使机器人、智能生活助理、自动驾驶、新闻分发、智能家居等多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家科技创新力和网络竞争力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加快数字经济建设,聚焦社交媒体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进行网络技术创新发展,是中国和全世界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课题。面对新传播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我国也不例外。新技术同时也成为我国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新契机,在互联网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所有国家的新媒体发展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创新成为唯一的出路。
中国网 宗超
06-26 14:17
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
李培林
06-26 14:21
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国全党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经过四年发展,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业界对于媒体融合的概念经过多方实践,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互联发展是媒体融合进行系统性创新的关键,一方面媒体间通过互联推动资源整合与协调,另一方面不同行业与媒体界互联形成了新理念与新技术的优势,加速了媒体业的转型发展。在过去一年里,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实践中找到了发挥优势的突破口,即以重大主题报道为契机,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正能量宣传效果显著,舆论反响积极热烈,广大网民通过新媒体平台热议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砥砺奋进五年,党的十九大、沙场阅兵等都掀起了全网传播的热潮。中央和地方媒体,各级政务新媒体矩阵成为新闻宣传和网络正能量传播的主力军。如今,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超过34亿,互联网全球渗透率达到了46%,新媒体深刻影响全球媒体的生态格局,推动着全球传播新秩序的构建。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中国方案彰显出世界情怀与实践意义。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相信,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信息化建设将不断取得重大成果,我也相信新媒体蓝皮书可以在其中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借这个机会,对新媒体蓝皮书提几点建议:
李培林
06-26 14:23
一,新媒体的研究分析和预测中,希望能够积极的引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哲学社会科学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发现我们传统的数量分析方法所不能发现的新的东西。新媒体在这方面,大数据分析是一个优势,所以希望新闻和传媒研究所能够关注这个问题,也以及引进人才,采取多方合作,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所谓大数据,还不仅仅是数据很大,就是简单的思品分析,这方面要加强研究,如果方法上突破,也会对整个蓝皮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界对蓝皮书学术价值的评价上一个新的台阶。二,希望能够积极的和企业合作。因为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真正的创新还是在企业界,也希望企业能够向学界开放后台数据。当然,我们在保证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网络分析往往是分析表达了什么看法、什么意见、消费倾向,但是我们不知道表达的是谁,如果不开放后台数据的话,研究界没有办法来做更深入的、有价值的分析,所以这方面希望能够加强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三,进一步集中优势力量,写好总报告,使总报告成为业界、学术界每年翘首以盼的一个报告,大家希望通过这个报告能够知道飞速发展的新媒体传播未来的趋势、特点、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等等,如果总报告成为业界向社会很好的宣告,整个蓝皮书就会更加成功。
中国网 宗超
06-26 14:23
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
李培林
06-26 14:25
最后,预祝新媒体蓝皮书越办越好,祝此次发布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赵天晓
06-26 14:26
谢谢李培林院长。李院长对我们这本书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同时对明后年蓝皮书努力方向也提出了三点具体的意见。希望在明年的发布会上,能对李院长的指示有一个回应。谢谢。下面,请我们的合作者也是我们报告的出版者,社科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致辞。
谢寿光
06-26 14:28
尊敬的李培林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传媒界的大咖、专家和传媒业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在这儿发布新媒体2018年的蓝皮书是第九本。正如刚才主持人对自己这本包含着的厚爱,对每一年皮书的发布会以及皮书的总结那样,也像刚才培林院长对这部蓝皮书给予的充分肯定那样,我首先代表这部蓝皮书的出版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以唐绪军主编的蓝皮书研发团队和所有的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这部蓝皮书研创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的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及媒体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说到,一部新研发的皮书,最长的经济蓝皮书已经走过了28年的历程,到2020年就30年了,新媒体蓝皮书研创的时间9年,开创了在皮书研创的先例,有一些还没有最后公布,现在是4年都是一等奖,成为皮书整个分类里,在我那里出版的皮书7年超过420种,几大类别。在文化传播这个大类里,它始终排在第一的位置,像培林院长主持的社会蓝皮书,永远排在社会政法类皮书的第一。资格最老的皮书——经济蓝皮书,市场表现也是最好的,但是它的质量不是永远第一的,我们有一套评价系统,完全是用客观指标的,已经排在19位之后了,所以非常值得总结。从研发的体制上,我们可以进行探讨,但是很多经验,我们也在每年的皮书年会上都让其他的课题组进行分享。
中国网 宗超
06-26 14:3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
谢寿光
06-26 14:32
我在这儿要公布一个数字。皮书本身就是中国的一个传媒现象,我曾经说过,如果后人看待中国这段的发展历史,自从皮书诞生以来到今天的历史,如果离开这个产品形态,肯定是不可能完善的。皮书本身这种现象,当然我们也希望传播研究所和我们共同合作,它是一个新的形态,承载的功能已经很值得去总结。到今天
第二篇:《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
微信多中产 微博多草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
时间2014-06-25 16:31:46 公众帐号
2014 年6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编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在京发布。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该蓝皮书的连续第五卷。该书认为: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呈现四大显著变化 微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蓝皮书发布会有三大主题:安全、融合、创新。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2013年以来,中国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中国新媒体出现了四个显著的变化,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第一,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大行其道,微传播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
第二,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在加速融合。传统媒体纷纷推出新媒体战略,拓展传播空间,而新兴媒体凭借技术优势整合传统媒体资讯再传播,新媒体引发又一轮传媒革命。
第三,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增强。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媒体正在快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延伸。微政务成为创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新媒体引发产业升级和互联网金融热兴。微交往、微文化正在推动社会结构变革和文化发展。
第四,新媒体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新媒体正在超越传统媒体成为跨越诸多领域的“超级产业”,而新媒体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国家战略考量的重点。2013年以来,在顶层设计的强化下,中国新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国正迈步从新媒体大国走向新媒体强国。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二、新媒体蓝皮书对中国新媒体发展提出十大展望 新媒体蓝皮书对中国新媒体的发展作出十大展望:
(1)互联网普及率达50%,手机网民将超过5.5亿人。随着4G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将在2014年大幅增长,预计会超过5.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将超过50%。
(2)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爆发期。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059.8亿元,同比增长81.2%;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接近6000亿元。移动互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将全面进入爆发期。
(3)新媒体资本市场掀起新一轮上市、并购热潮。2014年,紧随新浪微博将有30家左右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启赴美上市的旅程。其中包括京东、聚美优品、安居客、途牛、神州租车、盛大文学、迅雷、触控科技等。在移动互联网概念下,中国互联网企业将掀起并购热潮,热点领域主要在电商、视频、游戏及生活服务等细分行业。
(4)4G成为新媒体投资热点。4G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将成为投资热点。据估计,2014年中国4G基站数将超过50万个,4G网络将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用户也将超过3000万人,4G投资规模将达到1600亿元,带动国内投资经济发展将超过9000亿元。预计4G终端消费量2014年将超过1亿元。(5)互联网金融进入“深水区”。2014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热仍将延续,并进入“深水区”。一方面,各互联网企业仍在努力加大移动端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传统银行也在加速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因此,企业间的博弈在所难免。(6)电子商务开启新商业模式。有分析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数字零售市场,并预计到2015年中国电商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430亿美元。2014年阿里巴巴与新浪微博联手,苏宁改革成立融合线上线下的大“运营总部”,预示着电商将加速成为主流商业模式。
(7)移动视频之争愈演愈烈。被称作4G时代“杀手级”的应用是网络视频。搜狐2013年财务报告显示,其广告业务收入增长率超过100%,其中,投放移动端视频广告的广告主数量不断增加,移动视频商业化正处于上升轨道。优酷土豆网也将在2014年加大内容投入。除视频网站和互联网企业外,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动视频业务。2014年,移动视频将成为新媒体竞争的重要战场。
(8)宽带发展提速。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2014年的宽带发展将加快速度,同时会进一步带动新媒体应用的发展。
(9)主流媒体加快微传播转型。随着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2014年中国主流媒体,包括传统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将进一步应用微传播,传统媒体将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
(10)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低成本、高效率、强互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2014年,中国政务微博将进入功能深化期,新媒体将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治理理念、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试验场”。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三、新媒体蓝皮书提出八点建议未来10年是中国新媒体发展关键期 2014 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新媒体第一大国,并正在迈向新媒体强国。
新媒体蓝皮书认为,未来10年将是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并对如何促进中国新媒体发展提出了八点建议:(1)高度重视新媒体安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2)充分把握新媒体发展机遇期,着力推进自主技术创新;(3)加快部署4G基础设施建设;(4)高度重视新兴媒体与经济、金融行业的融合;(5)推动形成开放有序活跃的资本格局;(6)主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7)充分发挥新媒体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作用;(8)加强法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四、应高度重视新媒体安全问题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蓝皮书指出,未来的10年将是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我国应高度重视新媒体安全问题,并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2014 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这表明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管理已经提升到最高的顶层设计。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蓝皮书认为,这不仅明确提出了我国要从新兴媒体大国走向新兴媒体强国的战略目标,还表明在中国走向新兴媒体强国的进程中,网络安全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安全就难以健康发展,也就无法成为新兴媒体强国。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兴媒体发展关键期。第一,新媒体对于国家发展的制高点地位日益显现,应尽快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二,新媒体的产业属性和跨产业发展的特点日益明显,应尽力利用好新媒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第三,网络空间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
为促进中国新媒体进一步健康发展,蓝皮书建议:
第一,统一布局,整体规划。新兴媒体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科技水平等诸多因素相关,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新兴媒体强国,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作为一个新兴媒体大国,我国新兴媒体发展亟需国家统一布局规划,特别要加强整个产业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的战略规划。
第二,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确保网络空间安全。没有网络空间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新兴媒体的发展建设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确保移动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建议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尽快制定专门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第三,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地方规划。我国各地新媒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科学规划。
第四,要以移动互联网为中心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云计算、大数据是移动化时代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应进一步加强各地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布局。目前,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已经就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进行布局,以积极推动产业转型。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五、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中国新媒体进入“微时代”
蓝皮书指出,当前,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应用大行其道,已经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并正在迅速向政务等领域延展。
2013 年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开始迈入微政务时代。截至2013年10月底,经腾讯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6万个,其中党政机构92000个,党政官员67000个。较2012年同期,总增长率为128.39%,其中政府机构增长率为104.60%,公务人员增长率为 171.17%。在微信平台上,已开通的公众账号超过 200万个,公众账号日均注册量为 8000个,其中经认证的公众账号超过 5 万个,而政务微信公众账号总数超过3000个,约占认证公众账号的6%。政务微信在应急管理、舆论引导、社会组织动员等领域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力。
此外,2013年微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已成为新媒体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一股“微势力”。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参与奖项角逐的1000余部微电影当中,明星参与的微电影有50余部,商业微电影近100部,同时涌现了大批的优质公益微电影。
微政务、微电影、微视频等微传播,构成了2013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微时代”景观。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p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六、中国大步迈入新媒体政治传播新时代网络反腐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 蓝皮书指出,在微博、微信热兴的大背景下,中国大步迈入新媒体政治传播新时代,尤其是网络反腐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和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新载体。
2013 年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肃贪的力度,截至12月中旬已有近20名省部级官员落马。中央尤其重视互联网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着力提升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水平。在整合监察部网站、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之后,新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上线。该新网站有六项主要功能,接受网络信访举报是其中之一。网站主页突出了“信访举报”,设置了“举报指南”“我要举报”“举报查询”“其他举报网站”“举报方式”五个菜单。2013年9月12日,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崔少鹏通过在线访谈表示,中纪委将适应新媒体移动性强的特点,适时推出网站的移动客户端。第二天,中纪委就在其官方网站上贴出公告,欢迎举报“两节”期间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这是新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上线后,首次接受专题举报。
政务微博在影响力、传播力、互动性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微政务在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截至2013年11月8日,“@平安北京”2013年共新增微博粉丝233万,同比增长26%;发布各类资讯12000余条,同比上升25%;解决网友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219件,同比上升63%。政务微博、微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p14-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七、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是中国新媒体发展最重要的问题
蓝皮书指出,在人类网络空间安全历史上,2013年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位置。这一年发生了震惊全球的“斯诺登事件”,这是全球互联网的重大事件,其影响程度之深远大大超越人们的估计。2013年底,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表明国家层面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其对网络空间的间接影响也是全局性和长期性的。蓝皮书认为,“斯诺登事件”之后,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延伸到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领域,而不再仅仅是信息安全。在美国的影响下,网络空间安全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其次是社会问题,最后才是技术问题。所谓的“网络空间”,是指与现实世界的空间对应的全新虚拟空间。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网络空间安全,不是指这个国家的网络安全,而是指这个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要素,也将成为未来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的核心。随着网络空间重要性的不断上升,社会、经济、生活等活动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各个国家均开始重视网络空间战略。全球网络空间战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进攻型战略,另一种是防御型战略。战略部署根据国家经济基础和实力,网络空间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相匹配。与传统安全战略一样,目前全球唯一有实力和能力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只有美国一家。而中国、俄罗斯等只有能力实施防御型战略,其战略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做好自身防御,保障自身网络安全。
目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网络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未来5-10年,中国应正视差距、立足现实,规划积极有效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型战略,提升基本的应对能力,逐渐扭转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p31-3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八、微信用户多中产 微博用户多草根
蓝皮书指出,2013年,微信用户结构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根据2013年12月一项对北京、武汉、广州三地微信发展状况的调查显示,微信用户月度覆盖人数中男性占比50.5%,女性占比49.5%;而月度总有效使用时间中男性占比47.6%,女性是52.4%。年龄结构中使用率最高的为24岁以下,占比33.7%;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月收入3000~5000元的中产阶层,占比32.0%。从微信的用户结构分布来看,其用户结构的主体属于社会大众消费主体,消费潜力较大,适宜开展普适性的大众营销活动。
而中国微博用户整体上呈现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低、集中在大中城市等特征。从学历来看,微博用户高中以下的占比达77.9%,与“六普”中国总人口的学历特征(高中以下占比77.88%)基本相当;从年龄来看,微博用户中10-39岁的占比近八成,其中青少年是绝对主体,与中国网民的整体年龄特征(10-39岁的用户占比79.2%)极为贴近。从微博用户的收入来看,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用户占8.95%,5000元以下的则占91.05%;其中,无收入群体人数最多,达7196.7万人(占比25.6%),这与学生是微博用户最大的职业群体有关;其次为月收入2001-3000元的群体(6655.4万人,占比23.7%)和月收入3001~5000元的群体(4686.0万人,占比16.7%)。可供对照的是,中国互联网用户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占比为12.8%,而无收入群体占比9.7%。这说明微博用户的收入整体上低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收入。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p45、54、6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九、微博仍处于稳定发展期是微传播格局中的强媒体 蓝皮书指出,微博仍处于平稳发展期。当前中国已有超过100个网站推出微博客服务,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仍保持高速增长,微博的媒体属性和社会化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
从整体特征来看,中国微博用户已经与互联网用户极为接近。这说明经过2010年之后的发展,微博已经拥有了较为稳固的用户,成为相对成熟的应用。从2013年下半年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的覆盖人数变化来看,三大微博整体仍处于平稳甚至微增的趋势中,只是在8-9月间出现较为明显的用户数量下滑。
蓝皮书认为,2013年微博活跃度之所以会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其他新媒体竞争者兴起,大量微博用户流出,微博也常出现网络谣言等问题,带有自身缺陷;另一方面,也与传播秩序的进一步规范有关,不少水分和杂质被去除。一度有人发出疑问:“微博是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通过东莞扫黄事件和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微博的优势再次得以体现,其对现场信息的报道,在速度和丰富程度上都领先于传统媒体,不少记者都盯着新浪微博寻找线索。作为一个公开互动的信息平台,微博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在重大事件中往往能成为网络舆论的集散中心。
由此可见,微博仍然是微传播格局中的强媒体,而认为微博已衰落的观点目前还为时尚早。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p6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十、无线舆论场力量凸显 反腐舆情事件最受网民关注
蓝皮书指出,2013年我国互联网舆情最大的看点在于社交平台舆情的升温,以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无线舆论场力量凸显。
与反腐相关的舆情事件是2013年最受网民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类别。在选取的100个热点舆情案例中,这类舆情事件占比20%;司法案件和灾害事故等类型舆情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均占比10%。其余还包括公共卫生、恐怖袭击、政策争议、网络谣言、社会道德、经济事件、媒体事件和领导人形象等。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京、湖南、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是2013年以来舆情事件的高发省份。从地域划分来看,华北、华东地区成为2013年社交媒体舆情的高发地带。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引发全国关注的重大舆情事件低于平均数值,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较少,但恐怖袭击事件多发。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p6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十一、政务微信覆盖全国总量突破5000个
蓝皮书指出,截至2014年3月底,政务微信发展总量已达5043个,除台湾地区外,政务微信全面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时,随着微信国际化的普及发展,其中还包括中国政府驻外机构政务微信7个,以及外国驻华机构所开设的涉外类政治账号47个。
被称为“可移动信息中心”的政务微信可谓是一款纯粹的移动政务终端,通过把线下服务搬到线上,且迁移至用户使用频率高、私密性高的移动终端,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政务服务的颠覆。其中关键字回复功能让网络助政的“秒回”成为可能,其代替行政机关服务窗口行使问询功能,大大节省了人力和财力,并且更加高效。
统计数据显示,政务微信总量前十的省份为:浙江省,以政务微信总量621个,占比12.31%,居第一位;江苏省,总量为475个,占比9.42%,居第二位;广东省,总量为432个,占比8.57%,居第三位;山东省,以总量376个,占比7.46%,居第四位;福建省,总量为235个,居第五位;新疆、陕西、河南、北京、内蒙古依次紧随其后。
宏观来看,政务微信发展领先的省份(如浙江、江苏、广东),较为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说明政务微信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内陆省份、西部边陲省区(如新疆、陕西)也位居前列,说明移动互联网络下政务公开的媒介思维意识、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单类专业职能的政务微信账号数量位列前十的分别是:公安系统、共青团系统、政府办系统、税务系统、检察系统、文物旅游系统、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系统、党政新闻宣传系统、司法行政系统、法院。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p132-133、18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十二、移动政务实现“指尖上的互动” 网络助政趋于成熟和常态化
蓝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网络助政实质上是社会治理主体运用互联网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是互联网时代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13 年中国政务微博覆盖式发展渐趋成熟,政务微信井喷式增长方兴未艾,政府网微门户加速发力后劲十足,移动政务实现“指尖上的政民互动”。无论是政府还是网民都对网络助政有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各种助政形式为政务信息公开提供便捷又低廉的平台,使政务更公开透明,“阳光政府”形象逐渐形成。通过建立以政府网站为主,政务微博、公众微信、服务热线、论坛等为补充的“1+2”政务信息发布体系,包括正在试点的“双微服务”模式,促使多种网络政务平台从各自为政向互通联动转变,并由此实现了政务信息的最大公开化,政民之间也实现了真正的互动。
蓝皮书指出,网络政务也成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工具。政府经历了众多突发事件后,改变了以往遇重大危机事件慌忙、无措、“一刀切”的方式,认识到借助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公开信息、抢占舆论制高点、扼杀流言蜚语的重要性,也在一次次成功化解危机中认可“双微合璧”的全新应对模式。2013 年4月20日 8 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19分钟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管理的“微成都”微信公众账号就发出震情速递,包含地震震级、震源、影响范围等信息,13万关注了“微成都”的成都人第一时间在手机上收到了官方权威消息。随后,四川省雅安市委宣传部紧急开通官方认证微信“四川雅安”(后改名为“芦山地震救助”),并于当天13时37分发布了首条微信。同时,@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政务微博及时播报震情消息,@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刻关注与传播实时救助信息,@雅安市政务服务中心持续为公众普及地震救生常识……微博裂变式的信息传播,加上微信私密性、个性化的互动和服务,最大化地实现了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不仅抢占了舆情主动权,牢牢抓住了黄金四小时,也最大限度地安抚了公众情绪,传递了正能量。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p18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十三、2013年成为大数据技术的落地之年
蓝皮书指出,2013年成为大数据技术的落地之年,在国家发展和商业运营等领域大数据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得以运用。“ 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和肯尼思于20世纪90年代合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描绘了一个美妙的大数据时代,但过去的十多年,人们一直都觉得这个时代总是飘在空中。2013年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推出数据加速技术,使大数据处理更为简易、快速,在分析数据时更节约成本,在生成报告和分析时能节约25%的时间。一些国家制定了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如美国提出了“打造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创新平台”。在国内,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正在构建新媒体发展的全新商业模式。2013年,国内几家数据平台相继进行大数据投资,希望覆盖用户在全部生活场景下的数据地图。阿里巴巴投资了高德地图、美团网、快的打车等。京东、阿里巴巴在追踪平台上消费者的浏览和购买行为,并将消费者归类,分析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类型、购买周期等数据。百度则通过全面追踪受众的兴趣点、搜索关键词、浏览主题词、到访页等,进而将受众特征全方位立体呈现,找到特定消费者的需求特点,为商家提供广告精确投放服务。
(参见《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p5-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
第三篇:《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发布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发布
6月14日下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权威发布2011年以来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格局与态势,展望行业发展未来。《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达3.72亿,网络音乐用户4.36亿,市场规模达到92.5亿元,移动音视频业务将成为视听内容产业竞争的新领域。
近两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中国视听新媒体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媒与通信、广播影视与互联网的融合互动中迅猛发展,日新月异。视听新媒体正在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有生力量、文化消费的强劲引擎,也为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创造提供了新空间和新舞台,极大地推进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2011年编撰第一部视听新媒体蓝皮书的基础上,推出了2013年视听新媒体蓝皮书,全面报告和展现了视听新媒体发展情况和趋势。《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在体例、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突破,突出“实”、“新”、“活”,突出国际视野和前瞻性。全书由“总论”、“行业扫描”、“发展聚焦”、“亮点展现”、“观点荟萃”、“环球视野”和“附录”七部分构成,致力于准确反映行业格局,敏锐洞悉发展趋势,视野开阔、点面兼顾、信息丰富、分析透彻,为国内外了解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开启了一扇窗口,为业界学界交流经验和思想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供了决策参考。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介绍说,当前,视听传媒面临从概念、价值、管理到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全方位的升级与转型,融合、竞争、开放、互动,势不可挡。2011年以来,国家不断完善三网融合相关政策,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视听新媒体管理政策,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解释和细化,视听新媒体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行业管理扎实推进。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下,视听新媒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竞争激烈,发展迅猛。在国内发展格局中,各类视听新媒体运营主体
纷纷进入视听服务市场,传统广播影视媒体奋力开拓应对冲击;国有视听新媒体努力冲破传统体制机制束缚来做新媒体,商业视听新媒体不断创新理念与服务模式,取得快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媒体新军;国家级广电机构开办的视听新媒体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谋发展,地方广电机构开办的视听新媒体立足本土提供服务。在国际发展格局中,发达国家以技术为先导,全面创新快速发展,国内视听新媒体紧跟国际潮流显现较强活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量化了新媒体对传统广电的冲击:调查显示,受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传统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群体向老年人集中,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对于同时收看网络视频和电视的“双屏用户”,网络已经成为收看热播电视剧的主要渠道。
随着年轻用户的流失,传统媒体面临着广告减少的危机。广告投放向视听新媒体迁移的趋势明显:2007―2012年,中国网络视频广告市场规模增幅有3年超过了120%,大大超过同期电视广告收入的增长幅度,视听新媒体分得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多。
“社会资源就像一个蓄水池,哪里有吸引力哪里就变成吸金洼地,资源就会自动流向哪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总结说,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用户、广告市场增长迅速,势必对中国传统广播影视用户量和广告市场形成严重挤压。
网络视频受年轻高端用户青睐
“视听新媒体的崛起并不是偶然,而是顺应了用户需求的必然。”庞井君分析,视听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便捷、多样的受众体验,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成为视听市场重要的服务主体。另一方面,商业视听新媒体做“蛋糕”的能力很强,天然具有市场化、融合化、集约化、国际化运营的体制机制优势,易于获得资本青睐,在较短时间发展起来。
“2011―2012年,商业视听新媒体发展成为一支媒体新军,形成与广电媒体的竞争,市场份额在新媒体领域占据主要地位。”2013年视听新媒体蓝皮书分析,在近几年视频行业的高速发展中,视听节目网站的媒体价值被逐步认可,广告数量稳步增加。全国在线视频行业收入2010年还只有31.4亿元,2011年即实现翻番达到62.7亿元,2012年再增30亿元达到92.5亿元。
网络视频用户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用户调查显示,尽管目前网络视频在用户覆盖方面尚无法与电视相比,但是在高学历、高收入、年轻人群体中,网络视频的渗透率和黏性正不断上升,这些群体本身的高价值及其导向性将会带动网络视频向其他群体渗透和扩张。
“商业新媒体正在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和媒体价值。”在Alexa的全球排名中,百度、腾讯、新浪、搜狐、优酷均在前100名之内,其中百度、腾讯名列前10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一个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官方媒体掌握了80%的话语权;而在2012年的
20个网络热点事件中,非官方媒体掌握了75%的话语权。
内容将实现多屏分发、多屏合一
庞井君介绍说,2011年以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以及移动互联网音视频等多种业务紧贴消费需求,快速发展。
为保住自己的市场“蛋糕”,近年来,传统广播影视机构纷纷建立新媒体运营机构,设立网络广播电视台或者开办视听节目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力图转型为新型视听节目服务提供商,实现内容的多屏分发、多屏合一。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方面,行业主体格局趋于稳定,音视频内容日益丰富,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3月,全国共有608家机构获批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19家省级以上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22家地市级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共同建设运营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所有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持证机构中,广电机构占33.5%,非广电媒体机构占14.7%,非媒体类国有机构占17.3%,民营机构占34.5%。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3.72亿,网络音乐用户达4.36亿,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市场规模达92.5亿元,广告市场规模达67.2亿元。由传统广电“长”出来的新媒体运营平台,积极开展各类市场合作,不断创新业务与服务。截至2013年3月,全国共有608家机构获批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有19家省级以上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另有22家地市级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共同建设运营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作为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排头兵,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在台网一体化战略下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1月,日均制作视频、图文数量均超过1.2万条,媒体资源库库存总量超过107万条;提供150路电视频道的网络直播、1933个电视栏目的点播。
总之,传统广播影视媒体通过合作、自建等各种方式尝试创办了一系列“新媒体”平台或业务,视听节目服务开始向新媒体延伸和转型。
手机电视方面,截至2013年1月,国家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共批
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6家机构开办手机电视集成播控服务,批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4家机构开办手机电视内容服务,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3家电信企业开办手机电视分发业务。2012年,CCTV手机电视月均在订包月用户超过200万户,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
互联网电视方面,截至2012年底,共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等7家单位获准建设、管理和运营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同时,有10家机构获批提供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除上述7家集成平台同时也是内容服务机构外,还包括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湖北广播电视台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2012年底,中国互联网电视终端用户总数接近3000万。
IPTV方面,“中央主导、两级协作”的播控体系逐渐形成,“广电主导、共同合作”的运营模式在广电行业和电信行业间逐渐成熟。中央广电机构、各地方广电机构以及电信运营商基于各自主营业务与优势资源,共同推进IPTV业务发展和产品延伸。截至2013年2月上旬,中国网络电视台负责建设的总平台已与云南、四川、湖南、深圳、河北、辽宁、山东、北京、江苏等9个地区的分平台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签署了《IPTV业务三方合作协议》,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IPTV业务发展模式。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方面,运营主体中广传播集团一方面与内容供应商广泛合作,引进大量优质内容;另一方面鼓励地方广播电视台提供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内容。截至2012年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规模达到4700万户,其中付费用户2300万户,占总数的近50%;双向终端用户840余万,占总数的近20%,单向用户约占80%。
公共视听载体也保持稳步增长,市场和终端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2011年,中国公共视听载体广告收入达85.5亿元,2012年前三季度广告收入达到63.6亿元。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公共视听载体终端总量达到74.9万块,其中公交地铁移动电视的终端规模占市场最大份额,为41.7%。
移动互联网音视频方面,随着移动终端的逐步普及、功能的不断
升级,移动网络的日益完善,移动互联网音视频迅猛发展。2012年,全球移动终端消费视频内容的时长比2011年增加了一倍,移动观看视频时间占全球在线视频观看时间的比例接近5%。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纷纷布局移动互联网服务。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有4.2亿手机网民用户,其中,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达1.3亿,手机音乐用户达2.1亿。
新型平台期待“破茧而出”
“尽管传统广电在转型和改变,纷纷试水视听新媒体,但总的来看,传统国有媒体创办的各类新媒体还远不能与互联网企业抗衡。”庞井君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基因”不同――互联网企业适合市场需求,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如鱼得水;而传统广播影视仍基本沿用传统思想做新媒体,市场竞争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变,以适应新媒体的需求。“传统电视节目是在单向信息传播技术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必然会在这场双向传输变革中受到巨大冲击。”庞井君指出,一些传统国有媒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种冲击和变化,只是抱着“搂草顺便打兔子”的心态做新媒体。成立一个新媒体部门,仅给予有限的投入,难有长远规划和战略思路。这样的新媒体部门势必会沦为广电机构里的“二等公民”,靠内部的“边角余料”勉强度日,指望它打出一片新天地,实在勉为其难。他建议,传统广电媒体要改变新媒体部门的边缘地位,从节目策划、制作、传播等各个环节重新建构适合新形态的业务流程和节目内容。
“新媒体是一个由新技术引导驱动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是以技术为先导、以内容为主导、以运营为手段的新型产业形式。”庞井君认为,没有好的技术引导,新业务根本无法破茧而出。建议传统国有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平台”还要升级,并通过整合有效资源成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平台。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升广电视听新媒体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趋势:以人为本多重融合
关于视听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庞井君认为,中国乃至全球视听新媒体都越来越呈现出融合化、移动化、社交化、平台多元化、人性
化的特征。视听新媒体与各种媒介、各类相关技术以至媒介与社会相互之间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视听应用大规模向移动终端迁移,移动音视频业务将成为视听内容产业竞争新领域。视听媒体社交化趋势明显,社交网站已成为视听节目网站,继用户主动访问、搜索引擎之外最重要的用户访问入口,越来越多视听消费通过社交网络进行。随着视听新媒体参与主体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渗透,视听发布平台越来越丰富多元并趋向开放共赢。
视听新媒体使人们在媒体消费上摆脱了对时间、地点、环境、终端、平台等多种因素的依赖,完全围绕着“人”本身不断变化的需求,持续性地提供日新月异的各类服务,实现视听无处不在,随手可得,精准送达。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满足人的个体化需求的过程。”庞井君如是说。有人将传统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的竞争称为“客厅”与“书房”之争,原因在于视听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一家人围坐在“客厅”中按照播出机构预定的节目单观看视听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人们可以在“书房”中通过电脑上网选看由海量“供货商”供应的任何内容。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视听新媒体又进一步摆脱了对这些时间、地点、环境、终端、平台等多种因素的依赖,完全围绕着“人”本身不断变化的需求,持续性地提供花样翻新的各类内容和服务。
随着人们消费数字内容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智能化终端的便捷性、易用性更高度契合人们的价值需求,人们对视听新媒体的消费方式从花大块时间“寻找”观看视听内容发展到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随处收看,这使得视听服务无处不在、视听服务随手可得,精准送达。庞井君认为,从来没有一个媒体像这样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社会化生存的重要方面。未来视听新媒体将朝着“以人为中心”的方向继续演进,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体验,创造新的惊喜与奇迹。
“现在的变化只是个开始”,庞井君预测,未来不管是视听新媒体,还是传统广播影视转型的现代视听传媒,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使未来的数字内容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加广泛,表现形态更加多样,在主体结构、运营方式、传播模式和空间布局等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开放性、互动性、社交性和无处不在的渗透性,不断做大视听新媒体的市场“蛋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
《2013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摘要)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奠定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市场土壤”,整体收入保持连年增长势头,形成一个融合与激变的市场新格局:
●视听新媒体不断挤占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
●传统媒体纷纷“多管齐下”谋划转型
●要用全新思路适应视听新媒体的新要求
中国视听新媒体业务形态分类图(制表:杨君)
A传统媒体渐成老年人“专利”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冲击已经来临;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不管你相不相信,改变已悄然而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量化了新媒体对传统广电的冲击:调查显示,受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传统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群体向老年人集中,40岁以上的消费者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对于同时收看网络视频和电视的“双屏用户”,网络已经成为收看热播电视剧的主要渠道。
随着年轻用户的流失,传统媒体面临着广告减少的危机。广告投放向视听新媒体迁移的趋势明显:2007—2012年,中国网络视频广告市场规模增幅有3年超过了120%,大大超过同期电视广告收入的增长幅度,视听新媒体分得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多。
“社会资源就像一个蓄水池,哪里有吸引力哪里就变成吸金洼地,资源就会自动流向哪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总结说,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用户、广告市场增长迅速,势必对中国传统广播影视用户量和广告市场形成严重挤压。
B网络视频受年轻高端用户青睐
“视听新媒体的崛起并不是偶然,而是顺应了用户需求的必然。”庞井君分析,视听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便捷、多样的受众体验,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成为视听市场重要的服务主体。另一方面,商业视听新媒体做“蛋糕”的能力很强,天然具有市场化、融合化、集约化、国际化运营的体制机制优势,易于获得资本青睐,在较短时间发展起来。
“2011—2012年,商业视听新媒体发展成为一支媒体新军,形成与广电媒体的竞争,市场份额在新媒体领域占据主要地位。”2013年视
听新媒体蓝皮书分析,在近几年视频行业的高速发展中,视听节目网站的媒体价值被逐步认可,广告数量稳步增加。全国在线视频行业收入2010年还只有31.4亿元,2011年即实现翻番达到62.7亿元,2012年再增30亿元达到92.5亿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用户调查显示,尽管目前网络视频在用户覆盖方面尚无法与电视相比,但是在高学历、高收入、年轻人群体中,网络视频的渗透率和黏性正不断上升,这些群体本身的高价值及其导向性将会带动网络视频向其他群体渗透和扩张。
“商业新媒体正在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和媒体价值。”在Alexa的全球排名中,百度、腾讯、新浪、搜狐、优酷均在前100名之内,其中百度、腾讯名列前10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一个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官方媒体掌握了80%的话语权;而在2012年的20个网络热点事件中,非官方媒体掌握了75%的话语权。
C内容将实现多屏分发、多屏合一
为保住自己的市场“蛋糕”,近年来,传统广播影视机构纷纷建立新媒体运营机构,设立网络广播电视台或者开办视听节目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力图转型为新型视听节目服务提供商,实现内容的多屏分发、多屏合一。这些由传统广电“长”出来的新媒体运营平台,积极开展各类市场合作,不断创新业务与服务。截至2013年3月,全国共有608家机构获批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有19家省级以上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另有22家地市级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共同建设运营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作为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排头兵,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在台网一体化战略下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1月,日均制作视频、图文数量均超过1.2万条,媒体资源库库存总量超过107万条;提供150路电视频道的网络直播、1933个电视栏目的点播。
在手机电视方面,截至2012年底,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共批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6家机构开办手机电视集成播控服务,批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4家机构开办手机电视内容服务,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3家电信企业开办手机电视分发业务。2012年,CCTV手机电视月均在订包月用户超过200万户,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
互联网电视方面,截至2012年底,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省(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共7家单位获批建设、管理和运营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同时,有10家机构获批提供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2012年底,中国互联网电视终端用户总数接近3000万。
总之,传统广播影视媒体通过合作、自建等各种方式尝试创办了一系列“新媒体”平台或业务,视听节目服务开始向新媒体延伸和转型。
D新型平台期待“破茧而出”
“尽管传统广电在转型和改变,纷纷试水视听新媒体,但总的来看,传统国有媒体创办的各类新媒体还远不能与互联网企业抗衡。”庞井君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基因”不同——互联网企业适合市场需求,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如鱼得水;而传统广播影视仍基本沿用传统思想做新媒体,市场竞争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变,以适应新媒体的需求。“传统电视节目是在单向信息传播技术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必然会在这场双向传输变革中受到巨大冲击。”庞井君指出,一些传统国有媒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种冲击和变化,只是抱着“搂草顺便打兔子”的心态做新媒体。成立一个新媒体部门,仅给予有限的投入,难有长远规划和战略思路。这样的新媒体部门势必会沦为广电机构里的“二等公民”,靠内部的“边角余料”勉强度日,指望它打出一片新天地,实在勉为其难。他建议,传统广电媒体要改变新媒体部门的边缘地位,从节目策划、制作、传播等各个环节重新建构适合新形态的业务流程和节目内容。
“新媒体是一个由新技术引导驱动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是以技术为先导、以内容为主导、以运营为手段的新型产业形式。”庞井君认为,没有好的技术引导,新业务根本无法破茧而出。建议传统国有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平台”还要升级,并通过整合有效资源成为适应互联网时
代的新型平台。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升广电视听新媒体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E变化才刚刚开始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满足人的个体化需求的过程。”庞井君如是说。有人将传统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的竞争称为“客厅”与“书房”之争,原因在于视听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一家人围坐在“客厅”中按照播出机构预定的节目单观看视听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人们可以在“书房”中通过电脑上网选看由海量“供货商”供应的任何内容。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视听新媒体又进一步摆脱了对这些时间、地点、环境、终端、平台等多种因素的依赖,完全围绕着“人”本身不断变化的需求,持续性地提供花样翻新的各类内容和服务。
随着人们消费数字内容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智能化终端的便捷性、易用性更高度契合人们的价值需求,人们对视听新媒体的消费方式从花大块时间“寻找”观看视听内容发展到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随处收看,这使得视听服务无处不在、视听服务随手可得,精准送达。庞井君认为,从来没有一个媒体像这样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社会化生存的重要方面。未来视听新媒体将朝着“以人为中心”的方向继续演进,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体验,创造新的惊喜与奇迹。
“现在的变化只是个开始”,庞井君预测,未来不管是视听新媒体,还是传统广播影视转型的现代视听传媒,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使未来的数字内容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加广泛,表现形态更加多样,在主体结构、运营方式、传播模式和空间布局等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开放性、互动性、社交性和无处不在的渗透性,不断做大视听新媒体的市场“蛋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光明日报记者张玉玲)
2011年以来中国视听新媒体十大事件 1、2011年1月18日,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的中国国际广
播电视网络台(CIBN)正式成立。同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正式上线,发布集手机游戏和娱乐社区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服务平台“CNTV掌中乐园”。2、2011年8月19日,经民政部批准,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发展步入新阶段。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协会执行机构和负责人。3、2011年8月25日,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由多家地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联合开办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正式开播。截至2012年底,CUTV已发展联合成员台22家,合作单位21家,覆盖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8亿用户。4、2011年10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制定发布《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广办发网字〔2011〕181号),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电视服务秩序。5、2011年12月29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广电新媒体可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公司。6、2012年2月1日,中国网络电视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就IPTV集成播控平台合并签署协议。以中国网络电视台建设和运营的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为基础,建设完善为全国唯一的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原上海广播电视台IPTV集成播控平台作为IPTV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的备份平台。7、2012年3月12日,中国民营视听网站优酷网和土豆网宣布,将以100%换股的方式合并组建国内最大的民营视听网站。8、2012年6月15日,优酷、土豆、腾讯、爱奇艺、聚力等5家民营视频网站联手购入国产电视剧《囧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了视频行业首次电视剧版权的“团购”。9、2012年7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广发〔2012〕53号),明确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按照“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对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一律实行自
审自播、先审后播。10、2013年5月7日,百度宣布以3.7亿美元正式收购PPS视频业务,并将PPS视频业务与爱奇艺进行合并。PPS将作为爱奇艺的子品牌继续为用户服务。
他山之石
-用户:2012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为24亿,其中亚洲11亿,欧洲5.19亿,北美2.74亿。全球在线视频用户数量也不断上涨,美、日、英、法等国家在线视频渗透率已经超过50%,预计到2015年,全球在线视频用户将达到16亿左右。在美国,截至2012年10月在线视频用户数达到1.69亿,占到美国人口总数的53.5%。2012年10月份,86%的美国互联网用户观看了网络视频、观看互联网视频内容的平均时长为6.1分钟。2012年,美国全年合法网上电影浏览量约34亿次,比2011年增加135%。
-流量:以音视频为主要内容的实时娱乐流量在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流量中所占份额不断增长。2005年,在线视频流量仅占全球互联网总流量的5%,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40%,2012年已经上升到52%。根据预计,到2015年在线视频占互联网总流量将提升至62%。
-收入:2012年全球在线电视和视频收入达到111.4亿美元,2010年这个数字仅为37.9亿美元,两年增长了194%,年均增长97%。2012年美国在线视频广告收入增加15%,达到20亿美元。从2007年以来,美国在线视频广告收入迅速增长,年平均增幅达到41%。2012年欧洲网络平台电影点播总收入达4.1亿美元,较2011年上升60%。其中,英国、法国和德国总计贡献了收入的2/3。英国在线数字市场规模2012年也达到5亿英镑。(来源:数字电视中文网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第四篇:社科院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0)发布
预计2010年全年增长10%以上,餐饮业收入将达2万亿元
2010年6月20日-21日,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谋划管理创新·接轨现代产业”为主题,国内外商业精英、著名学者、专家、企业家一起,共同探讨餐饮企业成长之路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餐饮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0)》。
蓝皮书指出,2009年,金融危机对餐饮业的影响逐渐显现,1月餐饮业零售额达1625.6亿元,因此增长21.6%;2月则回落为1390.3亿元,因此增长15.9%;之后增长率由18.7%降至14.4%,全年达到16.8%,呈现逐渐下滑趋势,但增速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蓝皮书预测,在企稳回升的宏观经济环境中,2010年我国餐饮业持续增长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中国餐饮业将跨入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旧很多。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报告,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若得以持续,世界经济在2010年将实现2.4%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相对乐观,预计2010年可实现约3%的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2010年中国GDP增长将保持在9%左右。2010年1月,餐饮业收入达1381亿元,同比增长21.2%;2月餐饮业收入达1425亿元,同比增长13.7%。预计2010年全年将增长10%以上,餐饮业收入将达到2万亿元。
93%餐饮百强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地域集聚性特征明显
2010年6月20日-21日,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谋划管理创新·接轨现代产业”为主题,国内外商业精英、著名学者、专家、企业家一起,共同探讨餐饮企业成长之路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餐饮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0)》。
蓝皮书指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9年连锁经营成为众多餐饮企业的选择。一方面,这是餐饮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的自觉行为,特别是一些有实力的餐饮企业,逆市而行,加快规模扩张步伐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餐饮消费的刚性,餐饮业具有良好的抗风险能力,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风险投资机构在缩减其他投资项目的同时,在餐饮行业的投资热情却日益高涨。在这两股力量的作用下,结合连锁经营本身的优势,在2009年的百强企业榜单上明显看到餐饮企业连锁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
从榜单来看,在2009年餐饮百强企业中,仅有7家企业没有进行连锁化经营,大部分企业都将连锁经营作为企业经营的策略之一。93家连锁企业中,店面扩张范围最广的企业已覆盖全国400个城市,平均每个连锁企业覆盖城市达37个。百强连锁企业的连锁店(直营店+加盟店)总数接近21300个。连锁店数量超过500家的企业有5家,包括3家快餐企业、1家餐馆酒楼和1家休闲餐饮企业。其中,4家位居百强企业前十的位置,营业额最低也超过了19亿元。37家企业连锁店数量在100~500家,以火锅和快餐企业居多,达到了31家。从连锁企业的营业额来看,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6家,5亿~10亿元的企业有30家,二者占到了百强一半以上的份额,可见连锁扩张战略对餐饮企业经营的影响。
蓝皮书还指出,餐饮百强企业的地域集聚性特征明显。从其城市分布来看,浙江、重庆、北京、上海依然占据百强企业省市排名的前四位。与2008年百强企业所不同的是,浙江超越上海成为拥有百强企业最多的省份,上海退居第四位,重庆和北京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百强上榜企业首次达到10家,排名第五。
以中端消费为主的中式快餐迎来发展良机
2010年6月20日-21日,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谋划管理创新·接轨现代产业”为主题,国内外商业精英、著名学者、专家、企业家一起,共同探讨餐饮企业成长之路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餐饮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0)》。
蓝皮书指出,从整体人均消费来看,目前快餐行业的消费水平以中端消费为主。快餐50强企业人均消费额都在40元以内,比2008年略有下降,而且人均消费低于20元的企业不在少数。其中,人均消费在10元(含)以下的企业有7家;人均消费在10~20(含)元的企业有20家,人均消费在20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
人均消费水平与各地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说明大部分快餐企业在区域扩张方面还有待向一线和发达城市挺进。另外,考虑到金融危机的背景和2009年快餐企业规模扩张速度,我们不难看出,“口红效应”和控制成本的低价促销策略促成了2009年快餐企业规模扩大、人均消费水平略有下降的局面。
从快餐50强企业的营业额及增幅来看,尽管西式快餐业绩继续领跑,但中式快餐营业额的增幅超过西式快餐,中式快餐上榜企业也比西式快餐多,中式快餐的连锁扩张势头非常强劲。
2009年,中国快餐业在做强做大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快餐行业在网点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的同时,品牌企业的发展实力和运营能力更趋完善,内在支撑体系建设加强,质量日趋提升,发展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快餐企业以中小资本为主,缺乏著名品牌
2010年6月20日-21日,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谋划管理创新·接轨现代产业”为主题,国内外商业精英、著名学者、专家、企业家一起,共同探讨餐饮企业成长之路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餐饮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0)》。
蓝皮书指出,在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对其会员企业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快餐企业中(被调查对象均为快餐连锁企业),有52%的企业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下,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35%;在营业收入方面,2007年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占总数的42.55%,而38.30%的企业营业收入在0.5亿元以下,大部分快餐企业还不具备资金优势。
此外,目前中国快餐企业品牌拥有数量仍较少,尚没有中国快餐企业拥有国际驰名品牌。中国仅有个别快餐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品牌,部分快餐企业拥有地区驰名品牌,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快餐企业尚不具有地区驰名品牌。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代表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程度。中国快餐企业应采取广告、促销等方式加大对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既为打造知名品牌提供支持,也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提供有力保证。
预计未来两年我国早餐市场规模将增长14%
无证摊点短期内无法改变
2010年6月20日-21日,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谋划管理创新·接轨现代产业”为主题,国内外商业精英、著名学者、专家、企业家一起,共同探讨餐饮企业成长之路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餐饮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0)》。
蓝皮书指出,2008年至2010年,中国早餐市场的规模持续增长,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4%左右,同期的GDP增长速度为8%~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为10%~12%。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对营养早餐的重视,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推动早餐市场不断扩大。2008年,全国早餐工程企业合计市场规模为50亿元,占整体市场的2.9%,早餐工程企业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可开拓。据调查,2008年早餐市场规模达1673.9亿元,2009年市场规模达1876.7亿元,预计未来两年早餐市场规模将增长14%。
但目前,我国早餐市场的发展前景还面临着以下四大挑战:
第一,无证摊点的冲击短期内无法改变。由于大量无证摊点多由本地下岗人员和外来人员经营,流动性较强,管理难度大,又涉及就业问题,虽然政府会加大管理力度,但是无证摊点仍然会长期存在。
第二,年轻消费者口味变化快,忠诚度低。年轻的消费者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不太倾向于传统食品,口味变化快,长期食用一家企业食品的比例很小。
第三,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化快。对早餐企业的政策扶持,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见效。部分地方政府受限于财政能力和机构人员调整,相关扶持政策变更较快。因此,早餐企业根据现有政策环境制定的发展策略往往无法实现。
第四,部分政策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地方政府在扶持早餐企业的同时,会规定一些限制性条件,如价格限制、供应时间限制、通行证办理等。这些限制本意是要规范化管理早餐供应秩序,但是无法落实于无证摊贩,由此造成了早餐企业的比较劣势。
第五篇:2013年中国社交媒体舆情发展报告
2013年中国社交媒体舆情发展报告
刘鹏飞 卢永春 邱若辰
摘要:2013年,我国社交媒体舆论发生重要变化。无线舆论场中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三足鼎立之势初步形成。国际国内舆论场共振更加频繁,时政话题更加活跃,需要加快提升国际传播与新媒体传播能力。
2014年06月27日13:57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舆情的最大看点在于,社交平台舆情的持续升温。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的使用率有所下降。即时通信类社交媒介发展稳定,通信、分享功能更强,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服务,增加了用户黏性,保证了用户规模持续增长。随着3G/4G技术、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普及,网络舆论面貌将加速改变。
一、2013年社交媒体和无线舆论场发展概况
2013年,显性舆情与隐形舆情此消彼长,圈子化网络结构的无线舆论场已经形成。既有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广泛覆盖面和高效传播,又有微信、陌陌、朋友圈、QQ群等熟人关系互动,互联网的渗透率和动员性空前强大。从社交媒介来看,微信自诞生以来用户增长迅速,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势头看涨,致使微博热度大幅下降,逐渐形成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三分天下”的格局,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社会舆论的新信息来源。
(一)微博舆情出现波动
2013年,我国微博用户规模出现下降,微博活跃度降低。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他新媒体竞争者兴起,大量微博用户流出,微博也常出现网络谣言等问题,带有自身缺陷;另一方面,也与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有关,不少水分和杂质被去除。因此,一度有人发出疑问:“微博是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通过东莞扫黄事件和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微博的优势得以体现,其对现场信息的报道,在速度和丰富程度上都领先于传统媒体,不少记者都盯着新浪微博寻找线索。作为一个公开互动的信息平台,微博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重大事件中往往能成为网络舆论的集散中心。
(二)微信火爆成为标志性特征
1.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拜年冲击电话、短信拜年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微信、微博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拜年已成为流行的拜年方式。2014年除夕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比平日增长25%。从除夕到初七的8天内,全国手机用户共消费了3674.6万G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用户平均使用46.6M,比平日流量高25.3%。
2.群组拓展,微信社交覆盖力进一步发展
2013年底,升级微信5.1版的用户可以将自己创建的群聊人数调整为100人,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个人微信的社交覆盖力。2014春节期间,“微信红包”一夜走红,各个微信群被“红包”刺激得活跃度大涨。在微信关系链滚雪球效应的加力下,此次“抢红包”活动的传播效率和转化率很高。每个喜欢抢红包、发红包的人,都不自觉地成为微信支付的免费宣传员,通过朋友圈、关系链进行传播,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3.微信公共账号快速增长
截至2013年10月31日,微信平台已开通的公众账号超200万个,公众账号日均注册量为8000个,其中经认证的公众账号超过5万个。每天在公众账号中有数亿条的信息交互。在微信公共账号中,活跃着一批新闻媒体账号,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其纷纷开展公众平台的运营。央视新闻作为其中有代表性的账号,于2013年4月1日当天上线后立即引发近10万用户参与互动,可见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2014年1月21日,央视新闻微博公开宣布:微信公众账号订阅户已超过120万。
目前,政府、公共机构、非盈利性组织、高校等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机构进驻微信。媒体公开报道显示,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全国各地大致有超过3000家各级党政部门、600家公共服务机构开通微信。微信团队近期表示要扶持政府、教育等行业的公共账号,政务微信也因为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发布消息的权威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三)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新闻接触的新入口
据艾媒咨询统计,2013年我国新闻客户端用户达到3.44亿,同比增长了48.3%,新闻客户端在国内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60.4%。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规模已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其中,搜狐、腾讯、网易、新浪、今日头条、百度、凤凰等新闻客户端的活跃用户比例较高。随着4G时代的到来,新闻客户端的竞争也不可避免进入视频新闻阶段。移动微视频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社交媒体的竞争高地。
二、2013年社交媒体舆情结构特征
2013年,网络舆论板块发生重要变化。随着网络传播日趋碎片化和复杂化,在保障公众表达和社会监督的积极功能之外,其潜在的谣言、有害信息等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的依法管理力度,话题类微博大V遭遇一定打击。从内容来看,2013年8月以来,互联网话题主要集中在网络名人社会责任、打击网络谣言、“两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等,这些都对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产生巨大作用,不仅注重网民自律和网络自治的柔性治理思路,也体现出对网络消极现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依法治理的转变。这导致网上负面爆料和网络谣言有所减少,但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话题有所上涨;另外,舆论也反思和呼吁有关部门找准执法的边界。
2013年,反腐与司法案件成为热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反腐举措引起强烈反响。互联网金融、打击网络谣言、公共安全、社会民生政策等话题也是倍受网民关注(见表1)。国际方面,“斯诺登事件”折射出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美国政府遭遇“棱镜门”事件和“窃听”传闻,引发了热烈争议。此外,“马航失联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境外突发安全事件的关注,也同时暴露出我国媒体国际新闻调查的薄弱和国际传播能力不足。
表1 201320件网络热点事件(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
单位:篇/条
注:(1)舆情热点一般指的是较为具体的事件。对于庞大且笼统的事件,只选取其中具体事件。搜索工具有人民在线综合管理系统、百度、谷歌、新浪和腾讯微博搜索。
(2)以上各列数据中,新闻、贴文、微博均包含原创与转载,SNS分享贴文不包含贴后评论。通过设置多个关键字多途径、全文搜索得出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可能衍生出引用的网络新词,这里也一并计入,但不包含搜索引擎无法抓取的被删除的页面。
(3)监测时间总跨度: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部分事件从事件始发时间开始搜索。
(4)事件网络总热度的计算方法:将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统计得出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由于数据量纲差异较大,本文中采用变异系数法进行计算,得出各项权重系数依次分别为0.11、0.08、0.09、0.12、0.13、0.05、0.27、0.15,从而得到综合热度排名前二十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
(一)百大舆情事件领域分布
由于集中了重大政治议题及传统节日,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元旦、春节、地方及全国两会等,2013年末至2014年3月成为社交媒体舆情高发期。自2013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舆情事件数量一路攀升(见图1)。
图12013年重大社交媒体舆情事件走势
注:本图统计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影响全国的重大舆情事件共有148件,反映了2013年重大舆情发生的频率分布。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的全国舆情事件进行分析梳理,选取了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与反腐相关的舆情事件(20%)成为最受网民关注的事件类别,司法案件(10%)和灾难事故(10%)等类型舆情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余还包括公共卫生、恐怖袭击、政策争议、网络谣言、社会道德、经济事件、媒体事件和领导人形象等(见图2)。
图2百大社交媒体重大舆情事件类型分布(2013年3月至2014年
3月)
1.反腐与整风话题
近年,反腐与整风话题成为社交舆论场的大热门。随着***案、刘志军案和多起高层违规干部被查处案件一一曝光,中央“既打苍蝇,又打老虎”的做法获民众肯定。“十八大”以来,又有20名省部级官员被查处,2014年的反腐工作重点,“坚决查处大案要案、形成威慑力”、“支持网络监督、舆论监督”以及“进一步健全反腐相关法律法规”成为网民主要期待。
2.司法类案件
2013年9月份***案微博直播和一审宣判之后,陕西“房姐”龚爱爱案、“高铁一姐”丁书苗案陆续开审。湖南特大非法集资案主犯曾成杰被执行死刑,成为继“吴英案”后又一起引发民营企业人士震动的案件。北京大兴摔童案、李某某强奸案、河北王书金强奸案等相继宣判,夏俊峰被执行死刑,这些都使得司法公正成为空前集中的网络议题,折射出民众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局部阶层固化、道德滑坡、特权滋生、贫富差距拉大、冤假错案出现等现象的不满和忧虑。随着司法机关在审判制度、职业制度、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改善,2014年全国“两会”、“两高”工作报告的反对票明显减少。
3.突发事件与公共安全
201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不但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更引发公众的忧虑和恐慌。社交媒体平台充满了正义的声音,但也有少量偏激、标签化的地区歧视性言论。不少网民和主流媒体纷纷澄清,一方面谴责极少数恐怖分子,一方面捍卫广大新疆同胞的形象与尊严。同时,部分关于“暴恐事件”的谣言也充斥于社交媒体平台中,长沙、广州、成都等地相继因“暴恐谣言”发生街头恐慌事件,并通过网络媒体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4.行政审批与政策争议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400项,力度空前,在网络舆论场引发如潮好评。“两会”期间,“广州政协委员列出中国人一生所需的103种证件”,“最多可能办400多证件”,“办证难”问题引发社交舆论场共鸣,“央视曝光北漂小伙返乡6次办护照遭刁难”、“外地夫妇为办一胎准生证半年奔波盖40个章,至少须盖13个章”、“卫计委:夫妻异地办生育证2020年前基本实现”、“公安部日前明确了户籍制度改革时间表”等成为热点议题。烦琐的行政审批增加了社会成本,缺乏有效监管,容易造成巨大的寻租空间或地区部门推诿“踢皮球”,且其与民众切身相关,因此常常为舆论所诟病,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较为严重。有观点认为,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与户籍部门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与当前市场化、城镇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不适应,让民众来往奔波折腾,因而导致网络舆论不满。
5.医患关系
2013年以来,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闹”现象屡屡出现,“广州百人冲击医院”、“温岭杀医事件”、“潮州辱医事件”、“南京护士被打”等,医患纠纷不断通过社交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甚至引发线下行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高层批示。“医闹”现象逐渐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何捋顺医患关系、推进医改,增进医患互信和提高道德素养,成为新的舆论关注点。
(二)百大舆情地区分布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京、湖南、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是2013年以来舆情事件的高发省份。此外,发生于全国多个地区并造成重大影响的舆情事件共25起,与国际事务相关的重大舆情也达到了5起。(见表2)
表2:近期百大社交媒体重大舆情地区分布(2013年3月至201
4年3月)
从地域划分来看,华北、华东地区成为2013年社交媒体舆情的高发地带。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引发全国关注的重大舆情事件则低于平均数值,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较少,但恐怖袭击事件多发(见图3)。
图3:近期百大社交媒体舆情地域分布
(三)社交媒体舆论场现实影响的加深
目前,手机网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而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在社交属性方面,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2013年,微信等移动通信工具对微博用户的分流作用明显。这种基于手机的信息供给,囊括各种行业内容和网友评论,用户可以根据兴趣订阅,自主选择公开转发或在熟人圈分享交流,开启了社交阅读的新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将2012和2013年百大微博热点舆情事件的网民参与形式进行了对比,发现相较于2012年中21%的线下行动率,2013年以来线下行动的比例发生微弱上升(23%),接近1/4的社交媒体舆情会引发线下行动和人肉搜索。其中,微公益、领导人亲民形象、网络监督和维权是引发社交媒体社会动员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图5:2012-2013年微博热点舆情网民参与形式比较
表3:近期出现线下行动和人肉搜索的社交媒体舆情事件
在我国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探索社会动员的新形式,提高对社交媒体社会动员机制的认识和创新运用,是积极凝聚虚拟社会共识和建设力量的重要前提,如何发挥社交媒体积极的社会动员作用,化解破坏性影响和消极矛盾,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社交媒体舆论格局的演变
(一)网络舆论场的力量变化
目前,社交媒体舆论力量构成主要包括普通网民、意见领袖、市场化媒体、体制内媒体和政务新媒体(微博、微信)五支力量。本文抽取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100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舆情事件,以成功实现议程设置或使舆情发生重要转折为标准,评估哪一类或哪几类媒体话语权较强。结果显示,2013年以来,体制内媒体和普通网民舆论影响力上升,意见领袖和市场化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则有所下滑(见图5)。
图5:近期社交媒体重大舆情话语权分布(2013年3月至2014年
3月)
此外,网络自媒体对舆情事件走向的影响力(29%)与市场化媒体(28%)平分秋色,而体制内媒体(43%)在重大事件中则显得较为强势(见图6)。相比之下,用户群体通过社交平台发表看法,影响事件发展和议程设置的作用明显,体制内媒体也表现出了大致相当的舆论引导力(见表4)。过去一年中,市场化媒体账号虽然在传播力上表现出明显优势,但由于网络冲击、商业力量和个体化力量兴起等,除少数账号仍表现强劲外,影响力出现大面积下滑。
图6 2013年热点舆情媒体话语权分布
表4 2013年第三季度舆论议程设置主导力量变化
2013年8月份以来,打击网络谣言话题热度上升的同时,网络大V整体社交媒体的热度下降较为明显,特别是一些极为活跃、微博情感词烈度较高的网络名人,时政话题比例和发微博总量都有所下降。同时,“两个舆论场”的话语权力量分布逐渐走向均衡。有更多的舆情事件呈现出复合型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传统媒体、网民群体常常形成“默契”,共同推动话题升温。特别是2014年东莞扫黄事件,出现“网络舆论狂欢”。与多年前北京警方查处“天上人间”酒店不同,此次网络媒体中出现大量“东莞挺住”、“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之类的言论。“两个舆论场”形成巨大的反差。有观点认为,网民对东莞扫黄舆情事件的反应也由于网民对央视2013年以来一系列独家曝光“刻板印象”。但在舆情高涨期,主流媒体和司法机关坚决捍卫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决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公安的扫黄行动也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
随着社交媒体、打车软件和网络购物的持续火爆,有关支付宝、余额宝、微信红包和财付通等话题逐渐升温。甚至有评论称余额宝是“寄生虫”、“吸血鬼”,引发舆论热议。随着有关部门表态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警惕金融风险,并加强了互联网金融支付工具的监管,网上白热化争论逐渐变成理性讨论。2013年下半年以来,论坛、微博、新闻跟帖中的庞大普通网民人群,在网络舆论场中常常能够发挥主导性力量,与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共同构成舆论发酵的重要基础。更多专业人士的影响力也在增大,能够在网民中提供科学专业的理性判断。
(二)政务新媒体表现及启示
2013年以来,改革议题、公共政策和突发事件,在社交媒体舆论场引发火热讨论,尤其是在熟人互动社区。筑坝放水、疏堵结合,是互联网生态治理的有效途径。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是一方面,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是另一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截至2013年11月底,我国各大微博平台中的政务微博账号总量已经突破24万。包括中国政府网在内的几十家中央部委及其直属机构开设政务微博,全国司法系统省级以上级别政务的微博纷纷开通,济南中院***案微直播等活动推动司法公开,成为2013年政务微博发展的亮点。政务微博大V和媒体“微博国家队”交相辉映。党政干部微博和一些媒体人士微博的活跃度有所上升。
微博是媒体平台,以内容为核心,更多地用来发布和传播信息,完成公共话题的意见交换,加速微博舆论的形成和话题的导向。微信是交流平台,关注的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微信平台的价值所在。许多党政机构已经尝试将微博、微信打通运营,让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与政务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
Web3.0时代,政府网站或迎来改版热潮。2013年9月,整合原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等部门网站之后,新上线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开通后第一个月里,点击量就达到3000万次,远远超过了其他政务网站。目前,该网站已成为网民第一时间了解中央反腐动态的权威窗口。2014年3月1日零点整,全新改版的中国政府网也正式上线运行,网民查找信息和服务的便捷度明显提升,政府信息更公开透明,服务内容上更加突出回应社会关切。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政府网为代表的政府门户网站改版,标志着政府网站服务转型升级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将充分融合社交媒体基因,从过去的“信息为王”进入“服务为王”的时代,公众满意度、服务辐射力与网络影响力成为未来政府网站变革的主要导向标。
(三)社交媒体成政治传播新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微信群对其的讨论热度甚至高于微博。对会议的宣传报道和有关解读,不仅见诸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且在社交媒体新平台也无处不在,其突出特点是贴近老百姓,这既是政情民意互动的生动典范,也是新闻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有观点认为:“碎片化、便捷化、及时化的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传播方式,能切中受众心理和满足随时随地的阅读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微博、微信、手机新闻客户端在一周时间内共摘编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习近平关于《决定》的说明超过60条,网民转发量超过70万次,评论超过800万条,相关信息覆盖超过3亿网民。网友获取高端信息的门槛正在不断降低,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抢“首发”,推“独家”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网民通过不同媒体平台获取《决定》全文,对政策走向展开热议,充分发表分析见解,使社交媒体成为反映社情民意,倾听网民呼声的一个重要平台。
全国“两会”期间,网上出现很多政治类视频,脚本简洁易懂,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包袱”。因其本身是动画,观看的时候不需要人深入思考,且时间短、传播渠道广,因此更吸引人。当时《壹读》制作了“新鲜的中央政府”视频,讲述“两会”到底如何运转,搜狐也做了一个“小狐狸教你看懂两会”。
2013年,领导人漫画形象也开始出现,其不仅形式丰富,而且更加亲民。2014年2月18日,千龙网发布一组漫画版的“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图表新闻,也被舆论解读为“官媒首次公布习近平的漫画形象”。此后,2014年2月26日晚10时12分,中国政府网发布一组名为《图解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图片新闻,开头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漫画。此前,李克强已有民间版漫画画像,其是漫画家和市民所创作的。这样的漫画打破了领导人给大家的神秘感,是中国社会更自信和更开放的一种表现。
2013年10月14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时,由“复兴路上工作室”推出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短片引发轰动,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大常委和国际政要均以卡通形象出现。优酷网指数显示,截至10月23日,这部动画短片中文版总播放量已超过246万次,英文版被播放10万余次。“亲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成为关键词,有人大呼“***萌翻了”。之后其又推出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网友热烈点赞转载,开创了政治传播新模式。另外,在习总书记北京视察工作期间,其在庆丰包子铺排队买包子,走访看望北京南锣鼓巷居民等消息,都率先在微博上发布和传播开来,引发网络好评。而一些地方因“偶遇领导”,不少转发传统媒体内容的政务微博受到质疑,其原因是雕琢痕迹太重,迟于传统方式播报,失去了求真务实、自然清新,容易陷入形式主义。
201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期间,也通过开设微博与中国网民交流,却遭遇了很多始料未及的提问,但总体上拉近了中英关系。由此可见,社交媒体能够为政治传播提供一条深入民间、繁荣有序、“润物细无声”的传播途径,拉近领导人与民众的距离。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风险,但仍是政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
(四)国际舆论场时政话题更加活跃
近一年来,国际国内舆论场共振更加频繁,时政话题更加活跃。我国政情、改革政策、经济形势、机构调整、人事布局、反腐大案等,均引发境内外的深度关注,或最早由外媒爆料出来。从斯诺登和美国政府“棱镜门”事件开始,网络安全话题就成为热点。其间,外媒较为活跃,如2014年全国“两会”开幕时,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回答《南华早报》记者提问,“你懂得”很快成为社交媒体热词。同时,在社交媒体和视频领域也掀起政治与文化议题的讨论。因此,我国媒体要朝着提升国际传播专业能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不断迈进。
四、社交媒体发展走向与管理建议
1.网络空间管理将逐步走向法治化
2014年2月27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作为互联网大国,我国将全面进入“依法治网时代”。2014年,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网络治理的力度,特别是在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等法律法规上可能迈出新的步伐。
2.兼顾改革发展大局,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工程
网上的问题往往来自现实生活,网络舆论生态治理,要解决根本的问题,不仅要强调政务新媒体、网络名人、网站、编辑记者和普通网民的社会责任,更要找准公共治理的根本问题和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坚持政府信息及时公开,从制度设计和信息发布机制上建立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体系。
3.社交媒体运营,需要一套规范、科学和高效的管理制度
编辑记者和知名人士必须遵守所在媒体机构的员工社交媒体使用规范,如路透社、美联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均已出台相关规定。
4.对不实信息和违法有害信息应依法查处
2014年3月13日晚间,一部分被网民举报的微信自媒体公众账号被关闭数天。腾讯方面次日发公告称,“为保障用户体验,微信公众平台严禁恶意营销以及诱导分享朋友圈,严禁发布色情低俗、暴力血腥、政治谣言等各类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的信息”。
5.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治理网络欺诈隐患
随着无线舆论场的形成,2013年各地媒体不断爆出因社交媒体使用而出现的恶性事件,如公民或儿童隐私泄露致伤害、盗取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密码、盗取手机支付账号密码、植入各种吸费木马和流氓软件、利用社交媒体搭讪性犯罪和抢劫、利用社交媒体造谣传谣等犯罪现象,说明我们不能对网络安全掉以轻心。比如东莞扫黄期间中,爆发性出现骗子以“招嫖被捕”诈骗短信要求家人汇款的现象。
6.网络舆论管理蔓延到电商、金融和交通等领域
社交媒体舆情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存在大量未知领域。由于受互联网生存法则和赢利模式的内驱力影响,围绕人的一般需求,舆论流可能会向广告流、金融流、技术流、交通流等不同领域扩散。如同快递业加强监管一样,化学品泄漏致人死亡事件提醒人们,安全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在监管部门看来,互联网金融创新或许值得鼓励,但就全局而言,面对潜在风险,改革发展需要相关配套和适应的平稳过程。
7.兼顾显性舆论场和隐性舆论场的舆情研判
在熟人圈层化、半封闭化、半匿名化的无线舆论场,群体话题变得更加散落与私密,人群从公开的微博舆论场过渡到私密的微信、陌陌等移动社交圈子,反而使突发舆情事件的民意诉求更加封闭,其实并不利于了解社会真实的舆论意见构成。因此,在无线舆论场域中,有以媒介属性更强的微博、视频网站、新闻客户端互动跟帖为代表的显性舆论场,也有以社交属性更强的微信、微信群、QQ群、社交网络、熟人问答社区等为代表的隐性舆论场。对此,要想准确把握社会舆论格局和民意走向,就需要兼顾显性舆论与隐性舆论的双向研判,兼顾网上网下的真实民意构成。
8.“反心灵鸡汤”声浪越来越强,社交媒介向个体生活略有回归
2014年2月23日,学者于丹在微博发布一条谈雾霾的“心灵鸡汤式”的文字,有网友赞誉,也有人抨击,质疑声主要是不赞同将严肃公共议题置换为私人体验。但是,微博、微信“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依旧占据着不大的手机屏幕。另外,中央主流媒体微博中“防骗防盗”、“xxx产品质量”、“好人好事”等内容在2013年下半年来也显著增强,并赢得较高的转发量。由此可见,网民群体在关注硬新闻的同时,也通过社交媒介对身边事务有了更强的认知。严肃媒体往往坚持软硬新闻的二八定律,社交媒体向社会个体生活体验靠拢,是拉近受众关系的有效路径之一。注:
1、刘鹏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卢永春、邱若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2、艾媒咨询:《2013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
3、蒋彦鑫:《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超24万个》,《新京报》2013年11月29日。
4、陈宁、潘宇峰等:《2013年腾讯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发展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12月6日。
5、韩元俊:《网民盛赞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传播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新华网,2013年11月26日。
6、刘斌、宋凌燕:《领导人“卡通片”网上爆红“复兴路上工作室”到底是谁》,《南方周末》2013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