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据
第一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据
【训练目标】
1、培养善于说理的能力,能够针对某一问题正确深刻地说理。
2、培养使用论据的能力,能够把握论据材料的中心并恰当运用。【重点剖析】 一. 关于论点
论点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一样,是一篇议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学写议论文的时候,要善于选择最佳写作角度,确定一个正确、新颖、有针对性的论点。
1.从小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确定论点。
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造成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就好。如文学巨匠茅盾逝世时,老师布置大家写纪念随笔。不少同学落笔前没有很好注意角度的选择。结果文章不是议论空泛,就是缺乏新意;而有一篇题为《最后的“作品”》的感想文章,选择了茅盾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正式向党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侧面,展开议论,把茅盾在最后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看作是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继续,别具匠心称之为“最后的‘作品’”。深情地赞扬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用“热血和信念”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这样,就抓住了茅盾临终前写“入党申请书”这个角度,深入议论,而不去泛泛而论茅盾一生中的许多事迹。文章角度很小,主题却很集中,而且由小见大,从中折射出茅盾光辉的一生,立意十分深刻。
2.从新的角度入手,确立新颖的论点。
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我们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3.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入手确定论点。
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写作角度的两个标准。由于打开思路后,会发现多种写作角度,因此,要确定最佳角度,还必须对可以入题的角度进行比较筛选。要选择出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来写,这样才能有感可发,有话可写。
【示例】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段材料可以选择下面几个角度展开议论:
1、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2、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
3、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
比较一下,角度1和3显得太大,“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和“创新者的成果”议论起来容易流于空泛;角度1还显得缺乏新意,这类议论已经见得不少了;角度2小而集中,而且颇有新意。以材料作“引子”,围绕“探索会有失败”展开议论,重点是“感谢失败者”。能讲出“感谢”的道理并令人信服,无疑是对“探索精神”的有力支持和促进,这比一般情况下“感谢胜利者”的意义要深刻得多了,而且,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失败的经历,写起来会有切身的感受,有话可写。这样比较一番,筛选一下,最佳写作角度也就不难确定了。二. 关于论据
1.要掌握并善于选择好的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众人皆知并为人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好的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2、要注意各论据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论据的中心。
每一个论据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3、要注意论据的推陈出新。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 “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4、要注意论据的陈述方式和分析
论据的陈述不能等同于记叙文的叙述,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切不能去进行描写。如果有多个论据同时使用时,最好采用排比句的方式。
论据陈述完之后还要对论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与中心论点相一致的分论点。一般来说,在论据陈述的后面都应有一句归纳总结的话。
【示例】
题目:《什么是风度》
周瑜二十四岁官拜吴国的水军都督,巧用计谋,火烧赤壁,重挫曹操八十三万大军,而损失不足千人。在周瑜的谈笑声中,操军“樯橹灰飞烟灭”。这是智者的风度。
孔子满腹经纶,堪称中国懦家之祖,学问的一代宗师。但是,为回答不上一个小孩子的问题,而对小孩行拜师礼,甘做学徒。这是圣者的风度。
尉迟公“日闭三关,夜夺八寨”,纵马驰骋疆场;跨马征东,“月下访白袍”,为大唐开辟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却不居功自傲。这是大将的风度。
民主战士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枪口拍案而起,宁可倒下,不愿投降,以一个著名学者的铮铮铁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是勇士的风度。
所以,风度是面对一切强敌,运筹帷幄,潇洒自如,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行为的具体体现;风度是谦虚待人,不耻下问的美德;风度是忠于国家,为国家效力于疆场的行为;风度是坚持真理,与敌人针锋相对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片段练习】
一、“论点的确立”练习阅读下列文段,确立中心论点。
1.西方某国家一位出版商手头积压了一批书卖不出去,眼看就要大亏本了。情急之下,出版商想了个好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随便回了他一句:“这书不错。”这一来出版商如获至宝,大作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还把“这书不错”四个字印在封面上。于是积压的书很快被抢购一空。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一批书卖不出去,便又打总统的主意,照方抓药,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有了上次的教训,想借机奚落一番,便在送去的书上写道:“这书遭透了。”哪知总统仍然着了书商的“道”,书商又大肆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很快便全部卖掉。
第三次,出版商又把书送给总统,总统有了两次前车之鉴,干脆紧闭金口不予理睬。然而出版商还是钻了空子。这次他的广告是:“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结果呢,书还是被抢购一空。【参考论点】办事要善于巧妙地借鉴外物。
2.小伟想当领导,于是东凑西凑一共凑了3万元现金送给领导。领导收下了小伟的“敬意”,说“你的事我知道了”,可是不几日得知,这领导很快将异地为官。
小伟妻子说:咱把钱要回来,反正他已为我们办不成事了!
小伟就和妻子一天夜里赶到领导家,说:“领导,我那个事不想再麻烦你了,最近我爹心脏病犯了,没钱用,我想„„”领导瞅小伟两眼,一拍脑袋,“啊、啊”了两声,冲里屋喊:“把那钱拿来!”
领导的夫人从里屋出来,递给小伟一个包,小伟不好意思地将包交给妻子,又和领导说了一会儿闲话,告辞回来。
到家后,小伟和妻子把门关死,一人分一半,在台灯下一起数钱,小伟数着数着,心跳加快,他问妻子:你那儿多少?妻子回答:2万。小伟说:我这儿有3万呢!
【参考论点】议论的主要对象应放在那位“领导”身上,矛头所指应该是肆无忌惮的贪污腐败现象。
3.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分别从螃蟹和青蛙的角度归纳出可以论证的论点。
【参考论点】①从螃蟹角度看: 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吸收。
②从青蛙角度看:帮助别人时要从实际出发。
4..某校,一次上课,一位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问他时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举手时,他哭着说,别人都举手我不举手丢人。老师被学生强烈的自尊心感动,私下告诉他,下次提问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答就举右手,后来,老师每当看见这位同学举左手时就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就不让他答„„后来该生成绩大有长进,并带动了一批差生。
【参考论点】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人格尊严。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脆弱的,需要教师细心呵护。教师的做法是以鼓励为主,是一位成功的老师。
当然,也可转换角度,由“自尊的前提是告别自欺,如果从小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是脆弱的表现”入题议论。
5.一老一少两个瞎子相依相伴,卖艺维生。老瞎子病入膏肓之时,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望”着身边如风中嫩柳般孱弱的小瞎子,回首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不禁百感交集。良久,老瞎子用微弱的声音缓缓说道:“孩子,我这儿有一个秘方,它可以使你重见光明,但你要切记,只有你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才可打开琴盒,取出秘方”。小瞎子含泪称“是”,老瞎子含笑而去。
寒来暑往。小瞎子牢记着师父的嘱咐,不停地弹啊弹啊。时光在琴弦上悄然流走了,昔日的小瞎子已成了双鬓如雪、胡须似瀑的老瞎子。终于有一天,“小”瞎子手中的第一千根琴弦弹断了!“小”瞎子颤抖着双手,慢慢地打开琴盒。但琴盒里仅是一张空白纸,根本没有什么秘方!小瞎子遗憾之余,顿悟师父的良苦用心,唏嘘不已,感激涕零。【参考论点】在心中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人生将会变得充实和富有。
6、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能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参考论点】再多的本领,再多的能力,如果不在实践中将它发挥应用出来,就只能是一种毫无用处的摆设。
二.“论据的使用”练习
1、有位同学想写一篇文章,论述“业精于勤”这一论点,他在班上搜集到这样三个事实论据: ① 张明同学学习上做到三勤:勤用手,勤用脑,勤用口。三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② 王雨同学曾一度在学习上放松,贪玩,成绩不理想。从上学期以来,在教师帮助下,开始勤奋学习。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今日事今日毕。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他都当天完成。坚持不懈,成绩迅速提高了。
③ 李璐同学每天从早到晚,埋头书本,甚至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常常看着看着,连饭都忘记吃了。
请帮助他选择一下,哪个论据写到文中较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论据①侧重于“多”,即“多用手,多用脑,多用口,成绩才能好”。论据②侧重于“今日事今日毕才能取得好成绩”,只有论据③强调的才是“勤奋”的问题,所以应该选择论据③。
2、请阅读下面三个材料,分析这三个材料侧重点及适应论点的不同
①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侵略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 文天祥被俘后,元军一再逼迫他投降,文天祥便毅然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参考答案】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
二、整篇作文。
习题一 “义”是古往今来许多人追求的东西,而不同的年代对“义”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舍生取义”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请你以“‘舍生取义’古今谈”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左右。
习题二 请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左右。
习题三 在当今世界上,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滥杀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四 请以“生活的轨迹”为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五 有人说,古人是“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如今在有的人眼里却是“钱中自有颜如玉”或者“权中自有颜如玉”,请你对此发表你的看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六 一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经常和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发现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往往把自己的成功看得自然和顺理成章。他想起自己在国内时也曾和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而这些人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甚至把有些正在创业而尚未成功的人吓退。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两种人的看法其实代表了两种很不相同的成功观。请以“两种不同的成功观”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七 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请以“规矩”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对应范文】
(习题一范文)“舍生取义”古今谈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义”高于一切。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古往今来,纷纷世事无穷尽。为这至高无上的“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者不胜枚举。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慨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苏武、吉平、谭嗣同三人,为了忠义可以忍受万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舍生而取的“义”,只能是忠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义”字已不再代表“忠义”,而有了新的含义。
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如今,我们生活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不会像古人那样去“尽忠”,也不会像烈士在腥风血雨中献身。那么,舍生取义于我们又是何意呢?
有人会说,如今这“义”字,既非“忠义”,又非“正义”,而是“义气”。说起义气,自然会联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羽死后,张飞难以抑制悲痛,借酒消愁,鞭挞士卒,命其连夜赶制孝服,结果招来杀身之祸。刘备发誓要踏平江东,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率举国之兵讨伐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命丧白帝城。刘备和张飞为义气而丧失理智,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论据的丰富,作者从古代谈起,洋洋洒洒,信手拈来。丰富而又贴切的论据,不仅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而且让人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的历史知识,增加了文章的厚度。此外,作者赋予了“舍生取义”以新的含义,观点新颖,独具一格。
(习题二范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语出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那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导师和前辈。我理解这句话的真意是鼓励青年人在事业上超过前人。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发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时期,每一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大都在青壮年时期功成业就。他们年轻,稚气未脱,阅历浅,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超过先哲,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戏剧,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而他们的学生也像他们一样,又超过他们,推动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广义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早在求学时代,就攻读了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全部著作,吸取了经典力学的精华。他非常敬重牛顿,但从不迷信前人。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终于指出了牛顿力学的错误。不错,正如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爱因斯坦是喝牛顿奶长大的。”他出于蓝;他敢于向牛顿挑战,为人类的进步,打倒作为偶像的牛顿,他胜于蓝。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早年求学于著名画家佛罗基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从画蛋开始,稳步攀登绘画艺术高峰。他虚心向老师学习,但也注意摒弃老师错误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不到四年时间,就超过了名扬四海的业师佛罗基奥。一次,佛罗基奥被邀请为一个教堂画壁画,他画完了基督和两个天使,让达·芬奇画第三个天使。达·芬奇从容不迫地拿起画笔,只用了半天时间,一个雍容典雅、栩栩如生的天使便飘然降落在教堂中。佛罗基奥大为惊讶,自叹弗如。从此,这位威震画坛的一代宗师再也没有拿起画笔,转而研究雕塑了。可见,青年人是完全可以超过前人的。无数伟人的生平证明了这一点。
有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虚心向师长学习,用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武装自己。青之所以青于蓝,因其取之于蓝;青之所以取得胜利,赢得“胜于蓝”的美名,离不开蓝的栽培和哺育。
我国25岁的女博士黄斌,在英国留学期间,以其对事业兢兢业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受到了英国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情谊的森德兰教授的重视。森德兰教授已年逾花甲,身体不好,但他慧眼识才,非常珍惜黄斌这棵破土而出的新苗,主动提出亲自指导黄斌,使她早日获得博士学位。黄斌在老师的帮助下,埋头书堆,昼夜苦读,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森德兰教授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黄斌。为了黄斌早日成就学业,他停下了自己手中的著作,放弃了休假和出国讲学的机会。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黄斌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写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然而,她研究的结果,恰恰与导师的理论背道而驰,她所取得的成果,推翻了主宰生物学界15年的森德兰构造。森德兰教授非常高兴黄斌超过自己,到处宣讲她的理论,并且打破了民族偏见,冲破了重重阻挠,帮助黄斌平安地回到了中国。黄斌回国以后,在科学院为她举行的欢迎会上,第一句话就是:“我所成就的一切都归功于我敬爱的老师。”
我赞美青于蓝草的靛青,我更赞美将自己的一切传给靛青的蓝草。
我相信,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像黄斌一样锐意进取的后生和像森德兰教授那样高尚无私的前辈。经过新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祖国“四化”的千秋大业,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点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本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本文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别具一格地提出了“我赞美青于蓝草的靛青,我更赞美将自己的一切传给靛青的蓝草”的论点,赋予了这句古语新的含义。文章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讲究材料叙述的方式,论据简明扼要而又重点突出。
(习题三范文)人类,你应该悔改
从原始微生物到原始植物到无脊椎动物,进而到有脊椎动物到人,这漫长的过程整整走了三十多亿年。人类是地球演变的自然产物,其产生也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这一切顺乎自然,成于自然。然而,现在的人类已是一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样子,想方设法要超脱于自然,千方百计要征服自然。看看他们是如何铲除同类中的异己者的吧。
看吧,如今的森林已被人类改造成自己的集中营,他们正丝毫不加掩饰, 残忍地迫害着大量的野生动物。不要再口口声声讲什么人道了,人道就是由枪支、弹药、捕兽网和陷阱铺成的。无可否认,人类正将自己推向孤独的深渊。让我们接受这一残酷而又可悲的事实吧!也许,还能找到一线希望。
自1992年巴西里约会议以来,地球那恶劣的环境非但没有改变,而且还日益严重。野生动物的处境也一天比一天糟糕„„
1995年是野生动物的大劫大难之年。
濒危的大型野生动物亚洲象,生性平和,喜欢静处,它们爱甩动长鼻子在平静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漫步,四下观望,就这样温顺善良不失王者风范的大象,在当时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中国,也仅剩200余头而已。1988年大象加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行列。然而,枪声响起了,1994年一年中,高永康、布鲁肖、岩叫、刀学新四人组织盗猎者潜入森林,猎杀了16头亚洲象,打伤了四头。次年,随着4个罪人的伏法,亚洲象纷纷离开了这撒满同类鲜血的地方,迁移到境外,留给关心自然生态的人的只有那滴鲜血的惊叹号。值得一提的是罪犯在短时间内获取暴利9万元。
在中国东北部,曾使大小兴安岭名扬四海的东北虎,如今难觅踪影。可是从1993年震惊中外的“沈阳虎案”到1995年辽宁省查获的跨国走私盗卖虎皮、虎骨案无一不牵动着人的神经啊!这种曾一度称雄世界的美丽的野兽,如今已经穷途末路了,其品种已由原来的8个品种降至现在的3个品种,数量也不过5000只。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学会预计:如果目前的捕杀再不真正停止,那么21世纪后半叶,这个地球可能就是不再有虎啸之声的地球!
对国宝大熊猫的保护力度远远胜于其它濒危的珍稀动物。但就在1995年,福建石狮查获2张大熊猫皮,1张金丝猴皮;甘肃查获了3张大熊猫皮„„
青海地区曾随处可见的野驴、盘羊、藏羚羊现已基本绝迹。一级野生动物保护雪豹,现时的生存数量远远少于大熊猫。
一切都是为了钱!在所有的盗猎者的脑海里只有:象牙值钱,虎皮、虎骨昂贵,熊猫皮价值连城,所有的野生珍稀动物都可以带他们走上富裕之路。但他们也同时知道:亚洲象连同雨林以及所有的珍稀动物都是禁猎、禁砍的。这还暴露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的执法机关哪儿去了?自1981年中国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行列,已从多方面加强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那为什么盗猎者们仍如此猖狂?道理很简单:更多的是执法者就是盗取野生动物的主谋。
1995年12月,一辆警车从南宁开进宾阳路段中,被森林警察截住,发现车尾仓里有125只国际濒危野生保护动物食蟹猴。这个开车的派出所民警仅被处以行政拘留15天,半年后,还是这个民警开着同一辆警车把80只食蟹猴、40只穿山甲运往广东,途中被查获。我国的法律如此无力。
在这个被金钱烧得热烘烘的社会里,一张由金钱编制成的网络,笼罩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逐步取代了生命之网。人,不再为生命而活,而是在为金钱而活。
我曾在书上读过这么一个故事:英国希思罗机场,一高贵的女士穿了鳄鱼制的鞋准备出关,待检查完所有的证件之后,海关小姐礼貌地请她脱下鞋,并告之“违禁品,没收了,谢谢合作”,这位女士只好光着脚上了飞机。
可惜,更多的国家、地区并不是这样。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公布的国际盗猎者最想得到的几种濒危动物的名单,东北虎名列首位,非洲黑犀牛名列第二。迄今为止,非洲的黑犀牛已经被捕杀90%,仅剩的大都在津巴布韦。列入这份名单的还有猩猩、摩路加白鹦、大熊猫、亚洲黑熊、玳瑁、沼泽龟和奥里诺科鳄鱼。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颁布象牙贸易禁令的第二年,津巴布韦——这个生产象牙之国就晓以颜色——偷猎非洲象案比上一年猛增两倍。
当所有野生动物彻底灭绝之日,就是人类走向毁灭之际。
正如一个有良知的作者所说的:与滥伐森林,污染河流、大气一样,人类正毁灭别的生物并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之后,正走在日益艰难的孤独的路上。人类对大自然征伐的每一次成功,都不是胜利,而是失败,是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这之前,抢救一切野生动物就是抢救人类自己。人啊,你应该悔改!
【点评】这篇文章以充满愤激的言辞鞭挞了猎杀野生动物、破坏大自然的人类。文章起笔雄健,引出鞭挞对象。接着,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揭示了人类的丑恶行径,大量数据的罗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议论语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作者的愤激之情跃然纸上。这样,“抢救一切野生动物就是抢救人类自己”这一论题变得格外严肃和沉重,结尾处的“人类,你应该悔改”便水到渠成,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习题四范文)生活的轨迹
生活的轨迹是什么?是惟一没有角的圆,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三角形,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半圆,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是„„
生活的轨迹是任何存在的惟一的理性或非理性的图形。
大而言之,宇宙,这个目前都未知其起点更不知其终点的实体,亦自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及历程;地球,从一个混沌的状态中萌生出第一个氨基酸、核酸,再经历几次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从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开始,枝枝桠桠的繁衍了多少万年,才有今天人类进化史上的参天大树,才有今天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才有今天这样文明进步的地球;人类社会,从茹毛饮血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经历四大文明古国的盛极一时,用双手筑起了浩浩绵延于崇山峻岭间的长城,令后世都叹为观止的金字塔,还有那至今仍有硝烟和血腥味的古罗马斗牛场,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斯巴达克思》,辗转发展至今,仍有“羊吃人”、“焚书坑儒”的回忆。这轨迹,绵延地画满了地球的每个角落,从珠穆朗玛到大洋深处,从岩层深处到浩渺空中,其婉约可见毫发,其豪壮足可吞山河。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着,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太白如是说。
天空不留下飞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当时光悠悠地从人们身上流过时,不同的人都留下了不同的生活轨迹。
在时代的浊流中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投身汨汨清流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忧国忧民的杜甫惟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采菊东篱下”;“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的柳永“才子词人,自为白衣卿相”;“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亦有“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壮气豪情。
千古兴之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然而滚滚的逝水抹不去这些存在过的生命历程,也正因此,有限的轨迹得以无限的延伸,纵然“浪花淘尽英雄”,抹不去的是历史的车轮在人类史上碾过的痕迹。
滚滚风尘的三国,梁山聚义的水浒,红楼深处的悲剧,成为过去却永存。
布恩地亚家族的百年孤独,捕鲨老人的不屈不挠,卡秋莎的复活,哈姆雷特的复仇,少年维特的烦恼,雾都中的孤儿,丑陋的撞钟人,吝啬的阿巴贡,可笑的钦差大臣„„已为陈迹的往事何曾中止过其轨迹。
花开花谢,春去春回,茫茫尘世中的你我虽各渺渺如天上一朵白云,却一样拥有自己崭新的个性和独特的自我。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美丽。是谁说:活着,就是一种美丽。
生命赋予我们美丽,我们更应展示青春的自我,挥洒热情,谱写生命之歌,描绘生活轨迹,溶入并创造这美好的世界。
[简评]
本文通过写生活的轨迹写出了生活乃至生命的丰富多彩,文中每个事例材料都从不同角度阐发了生命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材料的丰富,古今中外,都有涉及,显示了作者知识阅读面的宽广和组织材料的功力,因此写作中才能运用自如,信手拈来。
文章的语言也别具特色,流畅的白话中偶用文言,名言诗句的引用和小说典故的凝练使文章具有巨大的思想蕴涵。
(习题五范文)书中还有颜如玉吗?
京华
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时代快要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光靠读书、入党到当官来达到“辉煌前程”已不是惟一的“敲门砖”了。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里,“有钱能使鬼推磨”已显得把钱的神通广大作用估计得太低了,现在钱的神通可比过去大多了。随便举例来说,有钱能买到文凭,有钱才能有书读。
尽管小学到初中是义务教育,但好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交不起那不多的学费等,辍学的仍不在少数。只要你有钱,小学起,就可以到外国去读,直到你大学毕业。你高考虽没“达标”,只要你有钱,就可以扩招到大学去,或拿钱开后门进去。你高考虽然“达标”,若没钱,照样不能上大学。听说你只要初、高中毕业,也可直接到外国去留学,每年高考前后,不是有很多这样的招生广告到处张贴吗?问题还是一个“钱”字。
拿钱同样可以买到官,入党就更不用提了。靠你那“满肚子装的都是书”的书呆子气,文凭再高,“才华”再大,不但工作都不好找,而且若想当官,不拍不送不动,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来的。人家都打破头明争暗斗去跑官要官甚至“抢官”,你关在书房里啃书,难道还想等人请你出山不成?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能不再会克隆了。现在的官欲、权欲也越来越利害了,几乎没有请谁当官,他还不愿干的。现在的问题是反了过来,不是请谁出山的问题,而是谁想当官,就要三、四、五多次顾官邸的问题,还不一定能跑到官,还得比比那暗箱操作的技巧和档次呢!
现在的“人才”多的是,没听老百姓说,现在的官谁都能当,啥事都由秘书干。看看报抽抽烟,会上作指示,会下圈文件,打个电话你照办。还有,男人有钱就变坏,多少这样的人明里暗里妻妾成群,情人多多。另外,权里更有颜如玉了,你看那已揭发出来的腐败领导,几乎很少有与女色不沾边的。一些没模没样的包工头,穿上西装也让人恶心,可因为他有钱,洋妞也敢碰,就连那假乞丐也能“癞蛤蚂吃到天鹅肉了”。现实里,好多这样的老板文化水平都不是那么高,真正是书呆子的几乎没有一个。
旧时代,只要你发奋读书,考上举人状元什么的,就能当官,当了官就有美女投入你的怀抱,这里当官是前提,原意大概是这样的吧。如果现在也用这种方法提拔干部,你还可能有希望实现你的“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了。可现实是,钱中、权中、势中、名中才真正有“颜如玉”呢!那你说书中还有没有颜如玉呢?不能说一点都没有,只是微乎其微罢了。
【点评】
文章从现实生活中取例,以辛辣的语言讽刺了当前重钱重利的弊端。因为论据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事例,我们对此非常熟悉,所以,说服力也就更强了。
(习题六范文)两种“成功观”
一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韩国学生经常和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往往把自己的成功看得自然和顺理成章。他想起自己在国内时也曾和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而这些人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甚至把有些正在创业而尚未成功的人吓退。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两种人的看法其实代表了两种很不相同的成功观。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成功需要奋斗和创造,需要不断地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努力进取。这是大家都同意的,不同的是对这个过程的看法。第一种人认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而不只是在最终的结果里已经享受到了奋斗和创造的乐趣。人生本该如此,与困难搏斗,其乐无穷;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正是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最终的成功与否倒是次要的。第二种人就不这样看了,他们把整个生命作为赌注押在最后的结果上,他们害怕失败,渴望成功,为此孜孜以求。他们在艰难的付出中享受不到人生的乐趣,因为他们没有把这种劳动和艰辛看作是人生应有之义。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卧薪尝胆、焚膏继晷的付出呢?是有朝一日的成功,是成功之后的辉煌。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这个意思。这两种成功观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豁达乐观,镇静自如,后者跋前踬后,魂不守舍;前者任意率性,后者执著拘泥;前者轻松飘逸,后者沉重顿挫;前者心平气和,后者心浮气躁;前者往往“无意插柳柳成行”,后者常常“有心栽花花不发”;前者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后者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人往往不把生命本身当作目的,而是作为追求生命之外的某个目标的工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板凳要坐十年冷”、“面壁十年图破壁”、“成则诸侯败则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等,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它实际上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的习惯性思维方式。这可以解释很多现象—— 中国人特别刻苦耐劳,尤善隐忍克制,恐怕与这种民族心理也不无关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目的正是“一朝闻名天下知”。
中国人的虚伪做作,明争暗斗,为了最终的成功而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等劣根性,又何尝不是源于这种庸俗的成功观?
为什么在我国的成功人士那儿挥霍浪费的现象特别严重?这里有一个深层的心理动因:成功之后的报复性享受。他们在创业时的确付出了很多,成功时当然不会忘记这个代价,现在终于到了偿还的时候了:迫不及待地造别墅、包二奶、花天酒地、肆意享受,真是苦尽甘来,扬眉吐气啊!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因为他害怕一败涂地,从而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成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输不起,而一个输不起的民族最终也赢不了。庄子说:“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内拙。”如果以生命为赌注,会矜持笨拙到什么程度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大器晚成,大功告成,甚至所谓千秋功业,差不多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过分地看重物质功利和现实得失意义上的输赢成败,已经使得我们民族的历史发展陷于恶性循环,而人性的发展则停滞不前。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人的形象吧,差不多就是这样两副嘴脸:那些灰头土脸、愁眉苦脸、焦头烂额、忧心忡忡的人是那些创业尚未成功或失意失败之人;那些志满意得、红光满面、脑满肠肥、飞扬跋扈之人当然就是所谓功成名就者了。这两种人在那儿“风水轮流转”。究竟如何看待成功?我的理解是:一,活着并且继续活下去就是成功;二,生命有她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充分享有这个尊严和实现这个价值就是成功;三,生命的欢娱和成功的喜悦应该伴随着人的一生。
弗罗姆说:“我们也许幸福也许不幸福,我们可能达到一些目的而达不到另一些目的,但不存在一个合理的天平能够表明生命是否值得。生命以死亡而告终,我们的许多希望都无法实现,生命包含着痛苦和奋斗;从收支平衡来考虑,要么不出生,要么在襁褓中死去似乎更有意义。而谁又能说,爱的片刻欢愉,或者在一个明媚的清晨边散步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抵不上生命中所有的苦痛和奋斗?生命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赠予和挑战,它不能用任何别的东西来衡量,对于是否值得活下去的问题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享受生命,你便能享受成功。【点评】
对“成功观”这个话题,作者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享受奋斗的乐趣,便能享受到真正的成功的喜悦。观点新颖,分析深刻。(习题七范文)何成方圆
何成方圆?答案好简单,君不闻先秦人已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古老的汉漠拉比法典开始了人类文明之光;秦王用法家严律治世,打下秦朝江山一统;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打下汉朝开国基石;诸葛丞相挥泪斩马谡,始令蜀国三军一心,敌于强魏。而项羽乱封诸候,天下叛之。古来兵法之首必须严明军纪,从这不难看出规则的重要。
然而,以其规矩,定成方圆乎?武王伐纣后封天下诸候,姜尚封于齐,改革旧制,变易风俗,不半载政通人和;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上任,政令繁琐,无意改革,三年政局初定,周公闻此叹曰:鲁国日后服北面事齐。果然齐国跻身春秋五霸。鲁国却被人称之:周礼尽在鲁矣。国力每况愈下。可见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
当初篮球运动刚刚兴起,规则也不过几条,可随着比赛中各种现象的出现,新的规则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繁多条款,却使比赛愈加规范,成为最受人喜爱的体育运动。
可见,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
昔日汉人宽袍大袖,不免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千秋霸业。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诸于荒野之际,得到了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层军官的拥护,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生不得称帝。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前面说过秦以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失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即使今天我们描述死守旧制的“墨守成规”,也是当年墨子针对公输班攻城新法的创造之举。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改革开放春风吹绿了神州。真理正是我们需要的规则,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需要规则的真谛,“上胡不效法先王”是我们突破规则的有力依据。当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突破了唐诗庄重的笔法,宋代词章缠绵后世,我们也应明白突破规矩的重要。
何成方圆,以其规矩,应时而易,始成方圆。【点评】
作者之所以能洋洋洒洒、纵横捭阖,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论据材料的充分占有和准确的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史了如指掌,而且又很善于总结归纳论据,他将多个论据以排比的形式陈述出来,使得文章有排山倒海之势,说服力大大加强。
第二篇:写作教案议论要有理有据
写作教案议论要有理有据
课题:议论要有理有据主备人:宫建敏
主备时间:2008-9-15全组审核时间:2008-9-19 【训练目标】:高二学年作文训练的重点落在规范的议论文写作上,特别是议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文体的鲜明特点的引导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技巧,能完成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训练重点】:
1、能提出正确、新颖、有个人见解和针对性的论点
2、学习选取准确、典型、新鲜、有说服力的论据 【训练模式】:
1、范文引路:从今年高考满分作文入手,感悟规范的议论文的特点。
2、教师指点:对相关议论文写作知识——什么是议论要有理有据进行简单讲解,结合给出的高考满分作文进行分析。
3、写作导引:对本次要写作的作文进行思路和写作上的指导
4、作文点评:对批改后的班级作文选取好、中、差三种类型的作文进行分析和总结,与学生一起共同欣赏,明确优点,指出存在问题。【训练时数】:除开写作时间,两课时 【训练流程】:
第一流程:范文引路
1、展示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
2、题目解读:
首先考生必须在作文中一定要体现“亲疏”与“差异”的区别,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
另外,从《智子疑邻》的故事明显带有倾向性,即以情感判断事物是错误的,一般学生会否定这种因“感情亲疏”导致的思维模式,如现实中的任人惟亲、以亲疏关系判断一切等等;但应当注意试题中说了一句“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希望求新、想得高分的考生应该肯定“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意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亲近之情引导审美意识等等。这种立意虽然难度大,但也有很多实证。要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明确地表露出自己对“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的看法。
3、下面是一篇今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可以说也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勿为情所障目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 以情障目,不见泰山!
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这或亲或疏的情,却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使之偏于浅薄或偏颇。翻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叹!
君不见,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的三百里烽火,不仅烧出片刻的欢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凭着“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杨国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扬眉吐气,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而吴三桂情动之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劣迹,千古年来仍然令人发指。而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的岳飞之所以成为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只因君王之目为情所障,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见白铁无事所铸的佞臣!情之障目,岂止不见泰山而已?
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当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障目而起。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洒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的枷锁,又怎样能成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过多的考虑感情亲疏,只会为自己的认知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
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勿以情所障目。
3、文章点评:
本文应该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从题目和行文来看:作者提出了明确而又有现实针对性的观点:我们必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围绕着“勿以情障目”作者从反面“以情障目,不见泰山!”和正面“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通过选取典型的事例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阐述“情近,则信任、亲近;情疏,则怀疑,冷淡。”是错误的,而“必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才是正确的处理感情亲疏和有正确认知的做法。
作者能够提出如此明确的观点在于对所给的材料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行文所运用的论据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既有正面的事例——林觉民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不为儿女情所障;彭德怀不为亲属家人情所障;鲁迅能脱出“人情”的枷锁;也有反面的事例——周幽王为情丢失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唐明皇为情所障于是杨国忠无能无德亦可平步青云,唐王朝的衰败也由此而起;吴三桂情动之下开关卖国的劣迹,愤激至死的屈原,惨死**的岳飞;这些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大量借用和化用“名言警句”和古典诗歌,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体现了作者平时的积累和很强的语言运用和驾御能力,从议论文的“议论要有理有据”的角度来看,本文都是一篇上乘之作,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样板。第二流程:理论指导
议论文观点的要求:正确、鲜明、深刻、新颖。后两个是高要求。书上解释:观点正确。正确是相对而言。如何选择立论的观点(书上)。强调新意。创新条件:大胆怀疑,大胆探索,勤于思考。
创新方法:变换角度,反弹琶琶,深入一步,探究细节等。例一:我们都熟知一条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一谚语形象地勾画出国人的劣根性。如果从表面看,可以说它是嘲笑国人的惰性。俗语叫“三家互靠,塌了锅灶”。这个论点没错。如果认识更深一层,我们会发现每个和尚都在计算别人,惟恐自己吃亏,宁肯自己不做事,也不希望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好。这个论点一针见血地解剖了有些人的本质,比前一个论点更深刻而犀利。例二:有个故事说日本有个亿万富翁京关胜,临终咽气时看着自家对面无人住的楼房亮着灯,便难以瞑目,待人熄灯后才安然离世。这与《儒林外史》(参看《读本》第二册》中的严监生何其相似!从一般角度看,跟吝啬鬼严监生一样,这个故事也是在嘲讽这个亿万富翁的吝啬。但我们如果再换一个角度想想,这“吝啬”背后蕴藏着多少京关胜对人生奋斗艰辛的认识啊!一个子儿一个儿子积累起来的万贯家财,来之不易。所以,他更懂得钱要用在刀刃上,一个子儿也别浪费。角度一变,同一事物就会得出新见解来。
议论文的论据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名言诗词,类比或比喻的论据 论据要求:真实,典型,新鲜 真实:张三李四,人物与事件弄错
典型: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不是个别特殊情况。不是普通人是名人就更有典型性!新鲜材料从何而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特别是从课本中来!)。下面举一个选择可靠、典型论据的例子: 论点:专注精神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论据:历史上留下许多事业成功者的佳话。王羲之练书法入了迷,总是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衣襟,久而久之,画破了衣襟。巴尔扎克写《欧也妮.葛朗台》入了迷,对突然进屋的人大叫:“是你害死了他!”至于阿基米德的专注,简直将生死置之度外,罗马士兵的宝剑指向他的鼻尖时他还沉浸在一道几何题的证明之中,当宝剑砍向他的时候,他发自肺腑的呼喊是“我还没做完”,而不是“快来人啊,救命啊”。
三个材料都典型可靠,从适当的角度切入原材料,并异中求同,点明了材料与所证明论点之间的关系。而且行文高度概括、简洁、衔接自然。思考题
根据论据选择的标准,从论据与论点内在关系出发,分析下面两则论据的问题出在哪里?
1、有的同学论述“机遇促使成才”的观点时说:“成才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不能成才。陈景润若没有被华罗庚发现的机遇,他能成为数学家吗?”
2、请看《谈爱国》中的一段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爱国诗人屈原的誓言,屈原以他的爱国行动实践了他的誓言,临死时还高喊着“还我河山”的口号。古人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今人的爱国精神更令人敬仰,如伟人毛泽东少年读书时就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解析:
1、这样论证,乍看有理,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它夸大了机遇的作用,而忽略了陈景润本身成为数学家的条件。
2、把顾炎武的话及岳飞的名言说成是屈原的,把周恩来的话放在毛泽东身上,这样就使论据失去了真实性,成了虚假论据,这还有什么论证力呢?
第三流程:写作实践
1、出示本次作文训练话题(课后题目),作简单讲解和提示。
2、学生写作
第四流程:作文评讲
1、对本次作文优秀者进行表彰,特别是在立论和论据选择上做的比较好要提出重点表扬。
2、对本次普遍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明确评讲,让学生知道本次作文训练的整体情况。
3、选出三篇有代表性的习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生一起进行欣赏,并请这些学生作者对自己的作文谈创作构思和立论的角度。
4、请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讲活动中,让学生在评讲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第三篇:议论要有理有据(第一次训练)
课时教学方案
总第 课时
本节第 1 课时
课题:议论要有理有据(教案)
学习目标
1、论点正确、新颖、有针对性。
2、论据可靠、典型、新鲜。重点难点
选择新颖论点、采用新鲜论据。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时教学方案
总第 课时
本节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写好议论文的一些要求:比如立论正确,要有现实针对性,多角度立意,立意要新颖。选例要真实典型新颖。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过:“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来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做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朱先生的话强调了“议论”的重要性。凡是议论,都得摆事实,讲道理。议论文其实不在乎怎样写,因为“文无定法”。它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人们不知道的问题和人们信不信的问题。一篇议论文,只讲道理不注重论据,未免空洞抽象,缺乏真实感;而只拘泥于事实不说理,又会缺乏理论深度。所以,议论文要有理有据。(板书课题)二:写作指导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一篇文章一般会有一个中心论点和若干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有力的证明和补充。论点一般出现在开头,中间和结尾也可提出论点。
议论文有三个基本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其中论点是最重要的,它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统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 “帅胜则文胜,帅败则文败。”因此我们写议论文首先要确定论点。确定论点首先要做到正确。
(1)、正确 正确就是指观点有理,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是非观念。
然而人们对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常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不能用简单的正确与错误来区分。
举例《失街亭》并小结:这些不同的看法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但都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是非观念,都是正确有理的,都可以用来立论。那么是不是从任何立场、各种角度看来有理正确的观点都可以用来立论呢?又不是。理,有大道理和小道理之分,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得让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举山区农民毁田造林的例子说明。那么“毁林造田”的观点就不能用来立论作文,因为它不符合广大人民的长远和整体利益。
面对同样正确的几个观点,选择哪一种来立论,还要注意两点。
(2)、有针对性
有针对性,就是指立论要有的放矢,不空发议论,力求现实感、时代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举《失街亭》的例子(见课本)
举《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例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战国到秦朝灭亡这段史实为议论对象。作者根据不同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不同的论点:苏洵从“六国破灭”的角度立论,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借古喻今,批评北宋对契丹、西夏纳绢输银的不当;贾谊从总结秦朝兴亡的历史教训的角度立论,提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目的在于提供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杜牧从“秦之速亡”的角度立论,提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目的在于以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为唐敬宗李湛迷恋声色大兴土木敲响警钟。因此,这三篇文章,作者各自提出的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的针对性。
例如根据作文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立论,如果针对领导者用人求全责备的现象,就可以立论为“人无完人,用人要用其所长”;如果针对歧视犯错误同学的现象,就可以立论为“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完人),我们要热情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如果针对有的人获得成功就骄傲自满的现象,就可以立论为“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有了成绩也不要骄傲自满”。
(3)、新颖
新颖就是面对一个事物提出新的见解,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收获。
怎样才能得出有新意的论点呢,那需要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去看问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如果从“横”“侧”“远”“近”等角度去分析,提炼,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让人产生出新的感受和新的认识。
亿万富翁京关胜的例子:有个故事说日本有个亿万富翁京关胜,临终咽气时看着自家对面无人住的楼房亮着灯,便难以瞑目。待人熄灯后才安然离世。这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何其相似!从一般角度看,跟吝啬鬼严监生一样,这个故事也是在嘲讽这个亿万富翁的吝啬。我们如果再换一个角度想想,这“吝啬”背后蕴藏着多少京关胜对人生奋斗艰辛的认识啊!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积累起来的万贯家财,来之不易。所以,他更懂得钱要用在刀刃上,一个子儿也别浪费,角度一变,同一事物就会得出新见解来。学生分析“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屐,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人不用之国,欲无穷可得乎?”
要根据这则材料写篇议论文,按照常规,用正向思维的方法,其立意应该是,批评鲁人不在鲁地发挥自己的专长,以安居乐业,偏要去其无用武之地的越国受穷,实乃愚蠢之极。只能如此,别无其他。但,若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呢?新意即出: 1.正是因为越人赤足披发,而鲁人的鞋帽行业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生意一定会兴旺发达,何谈“受穷”?
2.越人赤足披发,乃非文明习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他们这种不文明习惯也势必得到彻底改变。既如此,鲁人更会大有用武之地!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常见成语、俗语等进行合理反思,创造出许多新颖的观点。举《滥竽充数》的例(见书)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愚公,愚公搬家是智公;“东施效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效颦无可厚非;“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对“知足常乐”也得辩证地看,如果在个人利益上“知足”,能使人清心寡欲安乐度日,这是好的;但在获取人类知识、对待自己的事业上“知足”,岂不成了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了吗?又如孟子的话“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告诉人们:处于忧愁患难之中,可使人勤奋,因而能使人生存发展;处于安乐的环境,反而使人懈怠,会堕落衰亡。但在当今,特别是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里,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应提倡“生于安乐”。通过辨证分析后,提出“生于安乐”观点,便更加新颖,更具现实意义。学生分析《宇宙应该是和谐的》立论的新意何在。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因此,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
(1)、真实可靠
真实可靠,是指论据不能胡编乱造,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和事实有出入。叙述事实要注意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的准确性, 引用别人的话要注意没有半点出入。请看《谈爱国》中的一段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爱国诗人屈原的誓言,屈原以他的爱国行动实践了他的誓言,临死时还高喊着“还我河山”的口号。古人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今人的爱国精神更令人敬仰,如伟人毛泽东少年读书时就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个论据把顾炎武的话及岳飞的名言说成是屈原的,把周恩来的话放在了毛泽东身上,张冠李戴,破绽百出,论据严重失实,背离了真实可靠的原则。(2)、典型
论据典型,是指那些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能集中地表现论点的材料。
例如:
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③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3)、新鲜
韩寒在《三重门》中写道:“几个例子,莫不过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勤奋学习加上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是爱迪生,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废寝忘食的是牛顿,助人为乐的是雷锋,兢兢业业的是许虎,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是这些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这就说明,论据不新鲜的文章,没有什么价值,不会使人喜欢。俗话说得好:“宁咬鲜桃一囗,不吃烂杏半筐。”写议论文也是这样,论据新鲜,能增强文章的辩驳力和感染力。曾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在议论文写作中,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说得很有道理。在论据的运用中,我们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是银子,而不是石子。所以,论据要新鲜。所谓新鲜是指:
(1)论据本身是新的,别人很少用过,即人无我有。(2)论据虽然是旧的,可角度却是全新的,即人有我新。
如:“老马识途”这个材料一般是用来说明经验的重要性。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也可用来证明做事的循规蹈矩,没有创新。屈原的材料一般被用来证明爱国精神,2008年一个湖北考生却用他来证明举手投足之间所反映的人的素养,说他常佩香草鲜花,足见一种内美修能。某市长特地叮嘱法院要洗清一农妇的冤屈,还她一个清白,结果这个拖了十几年悬案没用一周就解决了。农妇感激涕零。按一般的思维这个素材可用来证明干部对人民的关心;可换个角度也可用来证明在中国,人治有余而法制不足。(3)富有时代气息。如2007年一篇满分作文,其中两个论据使用“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
帮助——盛开的花朵
丛飞助人没有得到回报,只能是个特别,华南农大学生小李帮助别人不是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吗?而四年级小学生所以乐意捐出自己的积蓄,更足以说明爱心的种子已深深地播入了受助者的心田,并且生根、萌芽、开出了希望的花朵。帮助,是盛开的花朵,自有她的芬芳和硕果。帮助,是盛开的花朵,她能点燃生命的希望。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密密莽莽的丛林里,黑暗无边,一群人迈着艰难的步子跋涉着。他们已经走了许多天,衣服破了,肚子饿了,眼看没有希望走出这漆黑的森林,许多人绝望地倒在地上。就在这时,走在最前面的丹柯把自己的红心掏了出来,通红的、热火般的心照亮了整个森林。人们看到这希望之光,顿时欢腾起来,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紧紧地跟着这位高举着自己红心的英雄后面,借助这生命的希望之光走出了森林…… 帮助,是盛开的花朵,她开出了青春的芬芳。
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20多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这位男生就是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的洪战辉。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战辉并没有血缘关系,是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由他一手带大。从洪战辉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她当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12年了。洪战辉悉心照顾、帮助这样一个妹妹,他的助人为乐的事迹不仅使自己青春焕彩,而且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民。帮助,是盛开的花朵,她结出了事业的辉煌。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管理学院1999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徐本禹,2003年本科毕业,高分考取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他放弃读研,毅然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义务支教。在支教期间,他总是每月从微薄的生活补助中节省出一半的钱,用来资助当地孩子上学。他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使当地教育条件迅速得到改善,小学迁出山洞,搬进了新校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不足100人增加到250多人。他的义举,为当地教育开拓的新路,为年轻人支边送教带了好头,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涂上绚丽一笔。
帮助,是盛开的花朵,她枝繁果硕、芳香怡人,孕育金秋的希望,装点人生的美丽,创造事业的辉煌。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留心一些所见所闻。二是从阅读中积累,尤其注意学过的课文、做过的资料、读过的文章中一些素材。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三、练习:
论述“业精于勤”这一论点,有这样三个事实论据:
① XXX同学学习上做到三勤:勤用手,勤用脑,勤用口。三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② XXX同学曾一度在学习上放松,贪玩,成绩不理想。从上学期以来,在教师帮助下,开始勤奋学习。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今日事今日毕。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他都当天完成。坚持不懈,成绩迅速提高了。
③ XXX同学每天从早到晚,埋头书本,甚至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常常看着看着,连饭都忘记吃了。
请选择一下,哪个论据写到文中较好?为什么?
论据①侧重于“多”,即“多用手、多用脑、多用口,成绩才能好”。论据②侧重于“今日事今日毕才能取得好成绩”。只有论据③强调的才是“勤奋”的问题,所以应该选择论据③。
四、整篇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课时教学方案
总第 课时
本节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总体评价学生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
2、让学生锻炼作文讲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作文的讲评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指出本次作文作文训练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1优点
(1)、立意正确,大多数同学能够紧扣材料立意,如“人才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人才成长需要好奇心
”“自信心正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规律”(2)、论据典型,如“孟母三迁”“牛顿的实例”小征泽尔的实例“(3)、分论点设置恰当,在本论部分能围绕“人才成长规律“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总题,做出结论。
(4)、能紧密联系实际,说理针对性强,分析入情入理,说服力强。2不足之处
(1)、部分同学没能紧扣材料立意,应当注意,作文材料中“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是非常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开放中的限制。它提示考生,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写,都应该写有关人才成长的话题,而且与三则故事所寓含的成才条件要联系起来。如果脱离人才成长而谈“空间”“环境”“好奇心”“自信心”等,或者撇开提供材料谈人才成长,比如“勤奋出人才”“创新出人才”“成功需要明确目标”都应是不够切题的。
(2)、堆砌论据或论据与论证的语言严重脱节(3)、论据不贴切、不典型
如:有的论据使用了“可能”、“差不多”等词汇,或者讲述自身的这样的论据都会使论证降低说服力。
(4)、语言不够流畅。病句多,语意不顺
这些情况就直接导致了文章不通顺,论证的力度不够。(5)、议论文中忽视了文学色彩
实际上,如果能够在议论文中加入适当的修辞(如:排比、比喻等),更能增强议论文的色彩,容易吸引读者。
(6)、个别作文的字迹不工整、字数不符合要求
二、佳作赏析
各位听众:
大家好。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带着孩子来听我的演讲。
很多人问我,靠什么才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成为万人崇拜的偶像。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说我的经历。
说实话,我的先天条件并不比在座各位的孩子好。众所周知,我无父无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本来只是在花果山做王,但是我觉得花果山太小,没有足够的空间,于是我离开了花果山,去寻找更大的世界。之后大家也知道了,我闯天庭、游龙宫、上天堂、入地府,好好地开了眼界。朋友多了,见识多了,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但可惜太骄傲,于是败在了如来手下。总结失败的原因,还是见识不够,否则怎么连如来这么强大的对手都敢轻视?所以,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走出去”!去外面的世界!在广阔的世界里,认清自己,提高自己,千万不能做一只“井底之蛙”!
等我从五行山下出来,和师父去西天取经便是我最主要的经历了。大家都知道我武艺高强,说句实话,那些妖精们也不弱呀!重要的是他们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后台强硬。面对这样的对手,不光要有勇气,其实,还需要一点好奇心。喜爱《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师徒四人每遇到一次磨难,克服困难战胜对手不仅仅要靠武力,还要靠我们对这些妖魔鬼怪的底细的掌握和熟悉。他们是什么来头?他们的武器有什么法力?用什么方式可以降得住他们?要弄清这许多问题,必须有极大的好奇心。我四处打探,不耻下问,不信的话,各位可以去问问土地公公,我打扰他的时候最多。所以,成功的秘诀之二就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发现世界!这绝对不仅仅适用于科学家们。
不是我吹嘘自己,观音大士经常夸我聪明,我师父也是事事都依靠着我。虽然他们也经常批评教育我,但是,我知道,他们最看重我,于是我更知道,我是大师兄,我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做好一切!他们怀疑我、否定我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遇到白骨精时,我撂挑子离开就不是因为那妖怪太厉害,而是因为师父不相信我。各位要坚信,你们的孩子都很聪明,都很优秀,你们一定要多多鼓励他们。借此机会,我也感谢观音大士和我的恩师,没有他们的信任和鼓励,我不会走完漫漫的取经之路,虽然他们曾总是让我“头疼”。言归正传,成功的秘诀之三就是:愉快地接受表扬,正确地对待教育!
好了,我的法力尚浅,认识有限,言辞有不周之处,望各位见谅,同时也真诚希望我的 这些话能给各位带来帮助!
谢谢大家!
1、佳作学生名单 高一(2)班
孟科润
赵玉蓉
李雪珂 高一(1)班
张国强
孙慧
王亚蓉
2、学生朗读佳作,其他学生点评(1)、学生回顾本次作文训练要求。(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3)、教师适当点评
三、交流本次作文的收获
(1)、学生相互传阅作文,取长补短。(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本次作文的收获(3)、学生试修改自己的习作,使其更完美。
第四篇:初三语文第一单元复习题要
初三语文第一单元复习题要
第一课《云南的歌会》
散文
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八骏图》《密柑》中篇《边城》长篇《旧梦》《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云南歌会不同场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赞美之情。
字音形:迤yǐ西
酬和hâ
譬喻pì
柞zuî木
熹xī微
龙吟凤哕huì
即物起兴xìng
蹲踞jù
箍ɡū桶
忌讳huì
气氛fēng
词义:即物起兴、向例、面善、引经据典、譬喻、酬和、龙吟凤哕、悠游自在 ⒈文中写了三个场面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⒉第①段第②在文中有何作用?领起下文,引出了文章后面的内容。
⒊第②段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格式:表达方式+写法+内容+情感)这一段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地唱歌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写出了歌者的从容快乐,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民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⒋第④段“马儿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格式:修辞+表达的内容+修辞的作用)
本句有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云南美景,为“山路漫歌”营造了优美和谐的氛围,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⒌山路漫歌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有什么作用?
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里用优美的
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第二课《端午的鸭蛋》
民俗散文
作者:汪曾祺,他是当代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对家乡端午和家乡鸭蛋的描写,让我们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主题情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
字音形:腌鸭蛋yān 籍贯jí 车胤yìn 门楣mãi 粽子zîng避邪xiã苋菜xiàn 门槛kǎn
蝎子xiē
肃然起敬sù
囊萤映雪náng
城隍庙huáng 词义:门楣、莫名其妙、籍贯、城隍、肃然起敬、与有荣焉、囊萤映雪、曾经沧海难为水
1、本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第1节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从文章思路看,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的习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最后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看,先写“端午”,就为后文写“鸭蛋”作了铺垫。
2、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3、文章对咸鸭蛋津津乐道地谈论有何意义?
文章通过对家乡的鸭蛋的富有情趣的介绍,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第三课《吆 喝》
作者:萧亁,蒙古族,原名萧炳亁,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其作品有自传式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翻译作品《好兵
帅克》等。
主要内容: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写出的是北京古老文化的辉煌,那里面就渗透着自己对它的依恋之情.作者直言: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蕴涵的浓郁的情趣。主题情感:充满了怀念之情。
字音形:招徕(Iáі)钳形qіán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馄饨(hún)(tún)佐料(zuŏ)山楂(zhā
小钹(bó)雪花酪Iào 秫秸杆(shú)(jiē)卤煮(Iŭ)荸荠bíqí
荞麦(qiáo)
马趴(pā)嘞(Iei)词义:囿: 隔阂: 伶俐: 随机应变
凄厉、卖弄、可人、油嘴滑舌、招徕、合辙押韵
找出过渡句并赏析: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此句在上下文中衔接自然,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这句话也是一句过渡句,用浅显的比喻把街头吆喝声之多巧妙地写出来,又顺其自然引出晚上的吆喝声。
第四课《春酒》
作者:琦君,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人。她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七月的哀伤》 《桂花雨》《 琦君寄小读者》等。主要内容: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主题情感: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
之情
字音形:枸杞gŏu)(qĭ
薏yì仁米
橄榄
门槛
过瘾
煨wēi炖
挑剔tì
家醅pēi
过瘾
挑剔
炮制páo
发蔫
两颊jiá
词义: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巴结、家醅、如法炮制
语句欣赏:“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此处巧妙运用____的修辞方法,本体是___,喻体是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贪喝春酒、喝完后的样子,也表现了“我”______的神情。比喻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其实我没等他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道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这里的“偷偷”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______。“舔”写出了作者对酒的_____。“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此处细节描写,把阿标叔______的性格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第五课《俗世奇人》
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和画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神鞭》,中篇小说《三寸金莲》、《铺花的歧路》、《啊!》等。
主要内容:《刷子李》通过与小徒弟曹小三观察师傅刷墙的故事,描写了刷子李的奇妙绝活以及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泥人张》通过叙述泥人张反击海张五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过人智慧的民间高人的形象。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敬佩之情。
字音形:枸 杞gŏu)(qĭ薏yì仁米
橄榄 门槛 过瘾 煨wēi炖 挑剔tì 家醅pēi 过瘾
挑剔 炮制páo 发蔫 两颊jiá
词义: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巴结、家醅、如法炮制
一、在写“刷子李”时,课文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的环境,为什么?
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做了一番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写出了“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的“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了一个极其不同寻常的背景,一波三折地叙述了刷子李的奇妙绝活,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
总结“刷子李”形象:高度自信(自信就是魅力);技艺精湛(手艺造就风度);有名师派头、名符其实的、名至实归的、平凡而又非凡的。
二、泥人张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技术上,泥人张是个超凡绝伦的人;在性格上,他是个镇定自若,机智,智高一筹的人。本文的高潮在哪里?
在泥人张贱卖“海张五”处。写出泥人张用“机智”斗败海张五。请分析“找”字的妙处。
原本海张五想在泥人张身上“找乐子”,但泥人张却反在海张五身上“找乐”,为泥人张塑造了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奇人之身的机智形象。为什么说”有第一,没第二”?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
第六课《绝唱》
作者:刘鄂,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刘鹗《老残游记》李伯元《官场现行记》吴趼人《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
主要内容:本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艺人白妞精湛高超的说书艺术令人叫绝。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其技艺的赞美与叹服。
字音形:铮铮zhēng
千仞rìn 周匝zā
皓齿hào 屏气bǐng
疙瘩gēda
陡然dǒu
抑扬顿挫cuî
霍然huî
羯jiã
遽jù
词义:抑扬顿挫: 转腔换调:鸦雀无声:屏气凝神、秀而不娟,清而不寒;花坞;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于我心有戚戚焉
“通感”的修辞手法:又名移觉,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官上,以造成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使读者产生真切的感受。⒈妙点揣摩(赏析运用语言把诉诸听觉的东西变成用视觉感受的语言形象)
①“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②“„„像一根钢针抛入天际” ③“于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④“极力骋其千回百折„„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⑤“一个声音发出,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⑥“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这就把白妞精湛高超的说书艺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⒉文中写琴师的丑与琴技的高超,这种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
⒊在写白妞前写戏院的人多,写琴师写黑妞,这叫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衬托白妞技艺的高超。
第五篇:2013第一单元
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检测
一. 选择(6分)
1.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规律(lǜ)枯萎(wěi)痕迹(jī)抚摩(mó)....
B.附和(hé)歉疚(jiù)赤裸(luǒ)英俊(jùn)....
C.爱憎(zēng)复杂(fù)附庸(yōng)薄弱(bó)....
D.幸而(ér)幅度(fú)差异(chà)旋转(zhuǎn)....
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专心致志勃勃生机莫名奇妙B.狂风暴雨语重心常意想不到
C.养尊处优精心动魄无缘无故D.座无虚席不知所措邯郸学步
3.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的一项是()
A.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B.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C.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D.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桂林将以更美丽的景色展现于世人面前。
B.我们要努力营造“依法纳税光荣,不依法纳税可耻”的社会氛围。
C.为了防止病树造成危害,园林工人逐一对公共场所、公园、街道的树木进行排查。
D.我市300名在校大学生同时领到了农行发放的贫困生助学贷款。
5.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上世纪初的大流感给世界各地的经济带来的影响比第一次世界大还要大。由于大量的农民患病死亡,各地的农业收成都受到了影响:印度的大片庄稼无人收割,--------,--------。
A.波兰的土豆烂在地里无人问津,热带地区纷纷歉收的咖啡、橡胶和其他农作物。
B.烂在地里无人问津波兰土豆,热带地区纷纷歉收的咖啡、橡胶和其他农作物。
C.波兰的土豆烂在地里无人问津,热带地区的咖啡、橡胶和其他农作物也纷纷歉收。
D.烂在地里无人问津波兰土豆,热带地区的咖啡、橡胶和其他农作物也纷纷歉收。
6.与课文一致的一句是()
A.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是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B.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C.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D.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
二.判断(4分)
1.《学弈》选自《列子。汤问》,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2. 《匆匆》是朱自清写的刻画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的散文。()
3.《桃花心木》以种树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
4.种树人不定期给树木浇水的原因是种树人太忙,无法给树木准时浇水。()
三.填空题(20分)
1.用横线画出句子中的错字,并改正。(4分)
(1)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胯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2)我觉查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3)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级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4)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练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4分)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融化)了。
(2)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规矩),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3)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幽雅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4)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旅行)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3分)
不仅就 因为如果所以而且
()激光发光方向集中,()特别亮,最亮的比太阳还要亮一百亿倍以上。()
让眼睛对着激光看,()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个特别之处引起了军事家的注意。正在研制的激光枪,()能使人的眼睛受到严重伤害,()能灼伤人体。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分)
强硬()复杂()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1分)
消受()机敏()
5.按课文内容填空(2分)
燕子去了,有()的时候,杨柳枯了,有()的时候;桃花谢了,有()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去为什么()?
6.仿写句子,用加点词语写一句话(2分)
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
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7.理解句子(3分)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把比喻成,把
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疟疾是仅次于艾滋病的人类第二杀手,每年约有270万人死于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尽管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发了许多抗疟疾新药,但都未能从根源上消除这一病魔。如今,美国的科学家另辟蹊径,设计出不会传染疟疾的转基因蚊子,以求彻底消灭这种可怕的疾病。
②据报道,美国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日前成功设计出了转基因蚊子。这种蚊子与自然界野蚊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会感染疟疾,所以也就不会成为这种传染病的载体。如果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话,繁殖能力极强的它们将很快取代自然界的野蚊子,彻底消灭疟疾的传染源。
③科学家马拉里介绍说,新一代转基因蚊子体内含有一种名为SMl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阻止疟疾感染。另外,基因转变后的“人造蚊子”的眼睛是绿色或者红色,很容易区别于自然界的野蚊子。转基因蚊子的其他脾性和自然界的野蚊子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说同样也吸人和动物的血,也是同样的繁殖途径,但它们一旦与野蚊子交配后,就会大大降低野蚊子的生育能力,从而最终将野蚊子淘汰出局。(1—3题用原文回答)
1、据报道,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日前成功设计出了。
2、如今,美国的科学家另辟蹊径,设计出的转基因蚊子,以求。
3、科学家介绍说,新一代转基因蚊子体内含有一种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阻止疟疾感染。
4、第①自然段画线的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其作用是。
5、第②自然段“如果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话,繁殖能力极强的它们将很快取代自然界的野蚊子,彻底消灭疟疾的传染源”中的“如果„„将„„”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3、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转基因蚊子的本质特点:
4.、简要概括转基因蚊子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清醒了,化学实验中那可怕的一声爆炸。他绝望地嚎叫着:“我不能没有眼睛,不能没
有„„”喊了一整天,嗓子哑了。他累极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②邻床病友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开始讲的什么他全然不知。现在听见了,那是一个老人的声音:“窗外,远远的青山;绿树环绕着小村;村边池塘中(飘浮、游荡、飘荡)着鸭子;牧童骑着老牛从夕阳中走来。近处,金黄的麦田,麦穗随着轻风微微yáoyè;树枝上对对麻雀,瞪着圆圆的小眼睛„„”听着听着,他仿佛看见了青山犹在,夕阳更红的景色。他静静地睡去了。③第二天清晨,老人又开始讲述:“太阳正从东方升起,把天边烧红。一架银色飞机追赶着太
阳,在灿烂的阳光中飞翔„„”他听着,想象着,那该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再壮丽也看不到了,他又嚎叫起来:“你不要再炫耀你有眼睛。我恨„„”老人停止了讲述,长叹一声,病房死.
一样寂静,死一样黑暗。
④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怕这寂静、黑暗,他需要老人的声音,于是,老人又娓娓讲述起来,“现
在,一弯明月高悬,星星点缀夜幕。薄云徐徐(飘动、浮动),星、月含羞地看着大地,看着你和我,祝福你能重见它们„„”听着,听着,他进入了梦乡。
⑤就这样,老人每天给他描绘窗外的景象。不知过了多少日,他终于拆去缠着的厚厚纱布,他
yǐnyuē看见眼前的护士、医生,虽然很模糊,但确实看见了。他激动得哭了„„突然间,他想.
起了邻床的那位老人。苍然古貌的老人侧坐在床上,眺望着窗外。他冲过去,展开双臂拥抱老人,“是你,月亮、星星的祝福,我看见了,什么都能看见了。”然而,就在他拥抱老人,老人循声回过头来的一刹那,他看着老人那双眼睛,惊呆了,木然了。
⑥他突然觉得老人的“眼睛”是那样明亮。
1、为加点字注音:炫耀()模糊()..
2、根据拼音写词语:yáoyè()yǐnyuē()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4、文章结尾“他突然觉得老人的‘眼睛’是那样明亮。”这句话“眼睛”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5、“他突然觉得老人的‘眼睛’是那样明亮。”这句话的含义是()
A.老人已经失明的眼睛在“他”心中永远是明亮的。
B.老人的心灵是那样的美好。
C.老人的眼睛虽已失明,但老人的精神在“他”心中是最伟大的。
D.“他”对老人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认识。
6、对本文中心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记叙老人对病友精神上的帮助,表现出老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美好心
灵的赞誉。
B.通过“他”对老人的理解,表现出老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C.通过“他”对老人态度的转变,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D.通过“他”住院期间所遇事情的记叙,表现出了美好的心灵,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
7、老人讲述的景色很美,他为什么要给年轻人讲述这样的美景?
8、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
9、文章中的老人有崇高的精神世界,虽然自己,但没有,不仅自己,还能。
六、写作指导----扩写训练
扩写作文跟“扩句”是一样的道理,就是把情节简单的短文或段落,通过合理想象加以补充,进行具体的描述,使短文或段落得以扩充,变得具体生动。
扩写作文的基本要求:
1、扩写时必须紧扣语句中的核心词,把能突出这一核心的人物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加以具体描述,同时还可以使用侧面描写加以烘托。
2、把一个词、一句话扩写成一段话也要注意有顺序、有层次地展开,做到上下连贯,前后呼应。练笔:请围绕“战胜自己”这一中心进行扩写,字数在200字左右,要求写清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战胜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