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访问有感
采访名师有感
能与智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乃人生之一大幸事。我就很荣幸,有机会参加了“未来教师协会——名师采访”的活动。我们此次的采访目的是学习名师的风采,感受大家的风范,采访的对象是广西师范大学前校长——张葆全教授。
在和教授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细心这一优点在张葆全教授身上得到了真切的体现。当我们进到教授家,就惊奇地发现,老人家竟已摆放好桌椅并准备好糖果来招呼我们。待我们坐好后,教授开始让我们自我介绍,还很认真的让我们把姓名和联系方式写在了他记录事情的本子上。我们真是受宠若惊啊,一个如此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竟然对我们一群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孩如此上心!由于我们之前将采访流程与教授进行了沟通,并把要提问的问题也告知了教授,因此教授特别用心的对我们的提问进行了回答,还纠正了我们提问中的不足之处。张教授给我们讲述了师大的历史以及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的几件事,并赞扬了师大对传统师道的传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采访结束后,我们还十分荣幸的受到张葆全教授邀请,去参观了他的书房。在十来平米的书房中,一个大书柜占满了一面墙,里面满满当当地立着各种书籍,其中以古文学居多。这些书籍可是老教授引以为豪的宝贝啊!或许正是这些宝贝,使张教授能够畅翔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尽情创作,挥洒才情;亦或许是这笔无形的财富,才让张教授的学生们有机会领略到文学殿堂的神秘与美好,挥笔写作,行云流水。与繁多的书籍相对的是一张古朴的书桌。桌上简单有序地摆放
着几本书,一个笔筒和一只手表。书桌没有复杂的雕饰,也没有时尚的元素,甚至还有点油漆脱落的痕迹。但就是在这张略显老旧的书桌上,张葆全教授伏案写作,认真备课,为学生准备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
张葆全教授从教60年,给学生传授了所学知识,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却不求回报,甘于守在三尺讲台和朴素书桌旁。张教授坚持朴素清廉的作风,以至于当我们登门造访送上水果时,他都叮嘱我们下次去的时候不要再带礼物。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葆全教授家桌子上的那一碟玉兰花,洁白可爱的小花静静地躺成一圈。它们没有CD香水的昂贵,也没有人工包装的奢华,却兀自散发着淳朴自然的清香。就如同老教授一般,虽不像受人追捧的明星般闪耀于镁光灯下,却大彻大悟,默默地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等淡然和坚持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啊!
张葆全教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仍旧虚怀若谷,真诚待人。我想不止张教授,那些所有被称得上“大家”的人,都应该如此。他们成就非凡,但却不恃才傲物,不在人前炫耀,而是注重细节,从细微之处来感动我们。不管以后我们走上哪条路,从事哪种职业,“大家”的优良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只有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品行,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倘若以后我们有幸成为一名教师,责任将更加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虽说我们不能达到育人如此高尚的境界,但至少我们可以将谦虚待人、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等美好品行影响给我们的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先于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对传统优良品德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上便是我们对此次采访的感想,愿张葆全教授身体健康,安享晚年;也祝“未来教师协会”越办越好,名师遍天下!
第二篇:岳阳市第二福利院访问有感
岳阳市第二福利院访问有感
外语学院13-1BF 生利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 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 有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11月13号我们班同学一起去了岳阳市第二福利院,这次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第二次以大学生的身份参加这种活动,在没有参加这个活动之前觉得实在没有必要用这种调查的方式去老人那里。去了之后才发现当我用调查的方式眼光去看的时候会比单纯的去看老人发现的事情多,感受到的东西多。
那天去的时候当时正值下午时间,敬老院显得很安静,阳光暖暖的,只有几位老人坐在院子里养神。
我们带了点水果,跟负责人说明来意后,负责人很高兴,说很欢迎学生来敬老院帮助工作,陪陪老人。我们跟老人交谈了,有的老人家还挺高兴的,我问她会不会嫌我们吵闹,那个奶奶很和善的笑着说不会,我们觉得心里像太阳一样暖洋洋的。我们班有两个女生还给老人们表演了歌曲,但是这时却出了一点点问题,有位不能行动的奶奶可能是喜欢清静,不喜欢太吵闹,脸上有些许的愠怒,还跟我们摆手让我们不要再唱了。虽然有点受伤但还是非常理解老人家的心情的。因为有些事情不方便直接问老人家们,刚好院长的母亲大概有六十多岁正在院子晒太阳,我们就问了她一些问题。院长的母亲向我们介绍了福利院的大概的具体情况,敬老院分为自理房间,半护房间和全护房间,分别住有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仅仅因为儿女工作关系来敬老院养老的老人;有轻微病症,或轻度残疾的半护老人;还有基本瘫痪,无法自理自己日常生活的老人,九十八个老人分别需要不同的照顾。
院长的母亲还告诉我,多年来,院里所有工作人员一直坚守岗位,甚至过年过节也都不回家,在院里举行活动,陪老人们过节。看着院子里坐着的老人们,还有在旁边照顾的工作人员,我理解了福利院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被他们对老人的爱心深深感染。整个下午,我都在看每个老人的基本情况,有些老人家回像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有些老人喜欢什么时间出房间玩。唯一不足的就是他们居住的公寓实在是太潮湿了,跟不是适合老人们居住,而且上下楼不方便虽然也是有楼梯的,还有工作人员虽然很贴心
但也不能像家人一样,如果孩子们多去看看他们就好了。
我看到一个奶奶像个孩子一样对我笑,突然心里很难受,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经历生与死。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是长辈们花时间,教我们用汤勺,用筷子;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画面我们也许都已经遗忘,但他们一定会记得,也会常常提起,这是他们美好的回忆。儿时他们教会了我们,但现在,他们也许会因为手抖洒了饭菜,也许会忘记扣扣子,没有能力弯下腰系鞋带,不要骂他们,而应该多一点温柔,多一点耐心,像我们小时候他们对我们一样。他们也许站不稳,走不动,需要人的搀扶,我们也应该像当年他们教我们走路一样,慢慢地扶着他们走走动动。他们教会我们说出第一句话,花了多少时间;教会我们一个又一个的词语,花了多少时间;教会我们第一首歌,又花了多少时间?而现在,他们有时接不上话,有时需要想很久才能说出一句话,有时忘记了做什么事情,我们怎么可以去埋怨呢?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慢慢的听,慢慢的等。若为人子女也不懂得如何体谅他们,那他们便只能于痛苦中度过余生,在黑暗中逝去。
子女要好好地对待自己的父母,而对于其他的老人,我们同样需要爱,爱每一个老人,我们有责任义务去关心这些弱势群体,去关心这些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因为他们曾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理应得到这种爱。我期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们,更多的人去看望他们,希望所有的人都用最真挚的心带给他们最真诚的关怀,把这种爱传承下去,直到永远,永远„„ 做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就更应当关注与关爱老年人这个群体,在陪伴他们的同时,和他们说说大学的课程,说说时代的发展,能让他们也与时俱进,看到世界的未来。我也在老人们的故事中明白了一生要经历很多很多,要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才能真正地走好一生。
他们创造了历史,他们授予我们经验,关爱老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未来,谢谢爷爷奶奶们
第三篇:《名师人生》有感
《名师人生》读后感
教师,它是一种职业,但它更是一份责任。它关系着民族的兴衰,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它需要用智慧和良心去塑造人。所以,我们的学生需要名师,我们的社会呼唤名师,做名师也必须成为我们教师的追求。
一、有一份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要蹲下来看学生。”于永正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反思自己教学取得一点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颗童心。正因为有了这颗童心,于永正老师和学生相似了,才能蹲下来看学生,并时刻记住自己曾是一个孩子,时时想想自己小时候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想想自己上学时最希望老师怎么样,最想老师做什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同样拥有童心的还有李吉林老师,她因孙女一句像小孩子的评语而惊喜,认定这是一种赞誉。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李老师仍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职欲望,因此她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不断吮吸着新的营养,而这一切却是教孩子必须的。她也常常像孩子一样怀着好奇心去设计教学,用孩子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去想问题,正是这颗童心帮助她想
出许多受孩子欢迎的好办法,让她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享受当小学语文教师的快乐。
童心能使教师保持工作的激情,更好地与学生沟通,童心还是促使教师教学机智的法门。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用一颗童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抹去学生心灵的尘埃。
二、有一颗爱心
于漪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当一位调皮捣蛋、桀骜不驯的,令其他老师都为之头疼的学生调到他们班时,于漪老师首先想到的不是去训斥、蔑视,而是要尊重她,与其他同学一样,平等相待,去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从寻觅她身上不起眼的细节入手,拉近距离,拨动她心中隐秘的琴弦,以产生共振。在于老师这里,这位学生的长处得到了肯定,也
坦然接受了老师中肯的建议,学习上进步明显了,就连性情也改变了许多,最终学有所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单纯美好的,爱每一个孩子,发掘他们的潜能,让他认识到自己存在在世界上的价值,从而完善自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何况教师捧着一颗爱心,那收获的也是满满的爱,在爱的世界里,快乐生活,快乐教育。
三、多一份勤学。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而且是点燃生命的事业。要搞好这个事业,自
己首先得是一个只是渊博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不倦学习的人。
有许多名师都不是科班出身,却干出了漂亮的成绩,这和他们平时的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是分不开的。教师职业要求老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价值体系,道德品质,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永远不断前进的职业。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大趋势,教师要用有限的一生,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教给我们学生最新最实用的内容。
四、多一点思考。
近代教育史上,杜威曾率先强调教学要有反思或反思性。反思在我们教育工作甚至在我们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工作。“吾日三省吾身”先哲用这样的要求约束自己,我们更需要向古人看齐。每课一结,每日一结,每天一些小小的思考,积累下来便可以发生质的变化。
在这本书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名师崇高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敬业态度、无私的奉献精
神。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以名师为榜样,做一个受学生、家长欢迎的,可以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好学生的老师。
第四篇:读《名师》有感
读《名师如何练就名课——美术卷》有感
杜方华
一个美术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历练。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美术课堂的教学是我的主要任务,有了深入的研究,教学自然就会出彩,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老师也就不是难事。谈到研究,如何研究呢?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是自己的专业有所长进。在美术报中看到了对一本关于美术教学书的推荐,随即从网上买下来,读后受益颇丰。
高中学校美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知识问题,是对美术教学认识论进行研究的基本问题。其中需要揭示的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学术研究领域的知识例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如何。第二,美术课堂教学究竟是传授“现成美术学科知识”的过程,还是创造新知识、理解新文化的过程,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呢?第三,美术课堂教学研究的性质是什么?通过这本书,我渐渐的好像得到了一些答案。
书中介绍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传递的效果如何,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检验的基本标准。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学习策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重构美术课堂就是对美术课堂尽心那个再设计、再造和重构。最终让美术课成为引导学生创造新知的教学目的。
这本书也指出了我国美术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公开课中以展示为目的的中国特色的教学,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让我们的课有
内涵有深度,不再是一种表演而是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思想和灵魂中去。让美术能打动每一个孩子的心。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在推行着“反映论的认识论”“现成知识的课程本质观”“传授知识的教学本质观”等观点,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教学行为。我们的教学成为了传递教材县城知识与内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美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低水平临摹的状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美术就是一把打开创造能力的钥匙,在我们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人们的交流和传承是靠的绘画,文字的诞生靠的也是绘画,创造发明更离不开绘画。我们应重新审视学校美术课程中美术教材所传递的美术学科知识,建立起一套适合各个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生理发展需求的美术学科知识。
第五篇:听名师报告有感
听名师报告有感——听丁榕老师的报告有感
宝二实小李岩
2010年3月9我校全体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听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的光盘《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拓展途径,做一名幸福快乐有成就的班主任》。丁老师已经年过六十。从她充满人性和智慧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也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原来可以这样幸福。
丁老师睿智的话语、激情的演讲、丰富的情感、精彩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案例,使我渐渐进入聆听状态,学到了许多班主任工作的技能技巧,感受到了丁老师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多为学生着想:
作为全国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的丁榕老师可谓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新年之夜,当丁老师一个一个把学生送走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才得知自己唯一的年仅7岁的儿子惨遭意外永远离她而去,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作为母亲她的心里会有多苦,当时的她好后悔、好后悔,后悔没有陪儿子画画、看书。家庭的意外没有打倒她,反而她很荣幸自己拥有很多的孩子。这就是所谓的心态吧!听到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她是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真正的在为学生着想。丁老师提出的“更新观念、科学管理、艺术育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心系学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一心为学生服务。所以也就有了变“要他做”为“他要做”,变“不许什么”为“许什么”,变“劣势”为“优势”,还记得丁榕老师讲过一个例子:一生上课睡觉,做教师的怎么办?批评吗?学生不容易接受,自己往往还跟着生气,不妨说个玩笑:看真用功呀!连睡觉都还拿着书呢!一句话就说服了一个孩子,教育效果也就达到了。
听丁榕老师的讲座,真可谓是茅塞顿开,为什么很多老师都说自己让学生气得不得了,现在想来,还是没有转变观念,光从教师自己的角度出发,光注重批评学生了,却没想到这种批评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接受,所谓的说教非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引起师生之间关系的恶化。没有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淡薄了师生情感,还谈什么教育工作呢!
教育确实是一门学问,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人——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
“孩子需要什么?”
丁老师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老师认为有意义的事,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她做了一项调查,了解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结果发现,老师需要的,并不都是学生们所需要的。
她坐在桌前画起了表格,把学生的需要进行了深层次剖析。从需要内容分类到教育过程分析,使她和学生看到了希望。在之后的工作中,她结合学生的需要,把许多以往老师要求学生做的事,转化为令学生感兴趣的事,把“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这是一个内化的转变过程,为此,丁榕花了许多的心思,也画了无数的表格;她设计新颖的班会,疏导学生的心结;她用书信与学生交流,变“说教”为“聆听”„„
从教40载,丁老师的学生们遍布世界各地。每每有学生打电话:“丁老师,我们想过去看看您„„”每每有学生飞越千山万水,给她带来世界各地的纪念品„„每每有学生带着子女教育问题来向她讨教„„她都幸福着,她说,没有比当老师更幸福的事情了,老师是精神的富翁,不管走到哪里,永远也不会感觉到孤独。
原来,幸福是那么简单。那么持久。又那么难得。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又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案例。丁老师说,那个年代最不好听的“帽子”就是“流氓”和“小偷”。校长告戒她决不能培养出国家的罪犯。那是丁老师刚刚工作时,班级里有孩子的钢笔丢了。怎么办?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让孩子们坐端正,眼睛看着丁老师。然后特别温柔地一个一个地问孩子:我看你是没有拿。孩子说是的,不是我。丁老师又非常严厉地大声地说,如果你拿了,公安局会把你抓起来。„„就这样,孩子在一惊一乍中经受着煎熬。看来看去,发现一个都不是,又个个都是。
怎么办?
她工作的信条是:“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在这个信条的驱使下。又想出了搜身的主意。但是她知道这是犯法的。丁老师的智慧就在这里。想办法先让孩子们搜老师的身。她先把自己的包,袋子里的东西“哗啦”一下全倒出来。说,你们看,我没有拿。你们来搜老师。孩子们都不敢搜老师,说不会是丁老师拿的。那你们也敢像老师这样把书包里的东西倒出来给老师看吗?结果,她终于找到了那支钢笔。悄悄地把它藏在毛衣袖里。等搜完全班后说,你们看,是不是这支钢笔啊?同学们惊呆了,是的是的,就是这支。那你们以后丢了东西要好好找仔细找。课后还送了一支钢笔给那个那钢笔的学生。并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相信以后一定会成才。多年后,这个当年的“小偷”带着自己的孩子向丁老师下跪谢恩。
„„
丁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实践,列举出丰富生动的实例,向我们渗透了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新观念。她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要严,但重要的是严中有情,情中有爱,不严就没有压力;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心理,学会引导学生的情绪;丁老师把学生的需要分为合理的、过分的、错误的3种,对于学生表现出的种种倾向,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过分的需要要给予引导,错误的需要给予禁止和纠正;每次与学生沟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教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尊重自己,有上进心、自尊心和羞耻感。
三个小时的报告一晃而过,但丁老师的天使形象会像一盏明灯一样永远照亮我的班主任之路。教育需要智慧,也更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作为一名好老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化育人。教师在课堂上传播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心科学地做教育,使受教育者知书达礼,成有对社会有用之人。同时,我更加认同: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孩子。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更需要成为科学的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
让我们都来为孩子的“一生一世”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