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
(2011-2020年)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把标准化工作作为“质量兴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积极开展各项标准化工作,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标准化领域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区已初步建立覆盖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业企业标准化从制订单一产品标准向建立标准体系拓展和完善,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逐步推进和完善。但总体而言,我区标准化工作水平还不高,公众的标准化意识尚待加强,企业技术标准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缺乏有机结合,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区标准化工作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
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有利于企业通过对标准的有效利用,提高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全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科学合理有效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新疆科学跨越发展。
为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大力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紧密结合。推进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标准创制和应用,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提高标准化工作总体水平,促进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技术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各地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标准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有效推动标准化发展战略实施。
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在自治区一、二、三产业全面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惠及民生有关领域标准化工作;以技术标准创新为重点,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标准,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坚持市场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标准的适应性,切实发挥企业在标准研制、实施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对先进技术标准的有效利用和技术标准创新,提高全区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含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一、二、三产业,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培育一批研制先进标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全社会的生产效能和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明显增强;标准化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力争将我区建设成西部地区农业标准化的引领区、特色服务业标准化的示范区、中亚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活跃区。
(二)阶段性目标(到2015年)。
——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地方标准数量达到1500项,基本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调配套,联盟标准化有序发展。
——标准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标准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优势产业主导产品技术标准达到国内先进、西部领先水平,部分产品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85%以上。我区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数量达到150项以上、国际标准数量达到3项以上。
——标准实施效益明显增强。各相关方协作的标准推广应用机制进一步健全,标准化试点示范和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40%,其中大宗农产品达到80%。新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0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30个,在10个县(市、区)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
——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标准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组建自治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和工作组(WG)的数量增加至10个以上。培养10名以上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首席专家,建立由1000名以上专家组成的自治区标准化、WTO/TBT资询专家库。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工业标准化水平。
1.大力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水平。发挥矿产和农牧产品资源优势,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安全水平为目标,以提高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重点,构建和完善特色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强化科研创新,加快标准的更新和提高,研制产业急需、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促进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助推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和储备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棉纺织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专栏1 特色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 石油和化学工业
开展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石化衍生产品和聚氯乙烯、离子膜烧碱、高效复合专用肥、无机盐的先进生产技术标准研究。研制油砂、页岩气开发与保护标准。02煤炭、煤电和煤化工产业
研制煤炭、煤层气开发利用与保护标准和煤电、现代煤化工的先进生产技术及生产安全保障标准。03轻工业
建立健全造纸、塑料、皮革、家具及人造板、日化、工艺美术等行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研制塑料制品防老化及回收技术和节水灌溉器材、植物化妆品、和田地毯、和田玉、民族特需产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等相关标准。04食品加工业
建立健全食品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制特色林果产品、农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其他特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和质量安全标准。05纺织业
完善以棉纺织为主的纺织深加工标准体系,加快研制紧密纺、涡流纺、高档气流纺等新型纺纱、高性能粘胶纤维、特种合成纤维、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相关技术标准。开展新疆各民族服饰标准研究。06有色金属业
建立和完善铜、镍、黄金、铅、锌等重要有色金属的采、选、冶、加工等技术标准体系,研制有色金属的采、选、冶、加工等生产技术标准,开展无害无尾矿选矿和冶炼技术标准研究。07钢铁业
研制高附加值的板带材、长材、管材等产品标准,开展钢铁业先进工艺技术标准研究。08建材业、建筑工程
不断完善水泥、玻璃、陶瓷、墙体材料等建材标准体系,研制建材工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开展新型生态建材、绿色建材技术标准研究。
研制和完善工程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与验收和生态人居环境、抗震防灾等领域标准。开展安居富民工程等相关标准研究。
2.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以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为切入点,研制可形成新的产业或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产品技术标准,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竞争力。专栏2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新能源产业
结合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风能、太阳能产业标准体系,研制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太阳能光伏发电单晶硅和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组及配套产品等技术标准。开展生物能源、干空气能等相关技术标准研制。02新材料产业
建立和完善铝电子材料、新型储能电极材料等标准体系,研制化工新材料、稀有金属新材料、光电功能材料、高纯度高性能合金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技术标准。03生物产业
建立健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新疆中(维)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新疆地产中药材(民族药材)标本库,建立中(维)药材种植GAP示范基地,制修订维药药材质量标准,开展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的研究。
研制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及饲料用酶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技术标准。04先进装备制造业
在输变电装备、先进农牧机械、石油石化装备、干空气能应用设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设备、矿山设备及清洁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开展相关产品技术标准研制。05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
围绕新能源、石油、电力、农业、多语种信息交换等领域特色电子产品开发,研制热敏元器件、自主知识产权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生产和管理、物联网应用等标准。
3.夯实企业标准化基础。引导企业自觉遵守标准化法律法规,增强企业标准化责任意识,推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不断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在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出口企业、产业园区重点骨干企业中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扶持中小微企业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支持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强化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完善企业执行标准登记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努力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引导企业树立“科研—标准—产业”同步理念,加快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步伐,促进优势技术和关键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增强我区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强化农牧业标准化工作。
围绕粮、棉、果、畜、区域特色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完善现代农牧业标准体系,研制高效节水、投入品安全控制、生产技术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农产品流通等领域标准。各有关部门合力推进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高效节水综合示范区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力度,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作用,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加快标准粮田、高标准棉田、“菜篮子”工程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步伐。结合自治区名牌战略实施,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农业良好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等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
专栏3 现代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设施农业、高效节水
建立和完善高效优化栽培、多熟高效种植、人工饲草料地建设、节水灌溉等标准体系,研制设施栽培、灌溉节水等技术标准。02农业投入品安全控制
完善农药、饲料添加剂、兽药残留物限量标准,研制农(兽)药、化学(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风险评估标准。03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技术规范
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和畜禽品种改良冷链技术标准体系、林果业良种苗木繁育技术标准体系。
以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菜篮子”质量安全为重点,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产地环境安全评价、质量风险控制评价等技术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特色畜产品标准体系:研制肉、毛绒、皮张、乳类(马奶、驼奶等)、禽蛋等畜产品及饲料、冷冻精液质量安全标准,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生产和质量分级标准。
特色水产品标准体系:研制新疆土著鱼类(丁鱼岁、白斑狗鱼、河鲈、裸腹鲟、北极鮰、塔里木裂腹鱼、欧鲶、梭鲈、哲罗鲑等)的品种选育、人工繁育技术、养殖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
特色林果及其制品标准体系:研制库尔勒香梨、鲜食葡萄、酿酒葡萄、黑加仑、西梅、无花果、哈密瓜、苹果、石榴、杏、枣、核桃、巴旦木、阿月浑子等特色林果的品种选育、种苗生产、产品质量、药物残留和有害元素、重金属限量、保鲜、贮藏、加工等相关技术标准。04农产品流通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现代农产品物流等标准体系,研制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农产品质量等级、包装及标识、仓储设施、运输、配送等技术标准。05动植物疫病防控
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标准体系,研制动植物疫病有效防范、应对外来有害生物等关键技术标准。06农业社会化服务
建立和完善粮、棉作物机械化种植采收标准体系,研制和完善农机产品生产、流通、维修、作业、管理等标准。07林业、草原生态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
建立和完善以防沙治沙、草原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工程,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绿洲防护林建设,森林防护等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标准体系,研制森林、草原退化控制,森林、草原消防,林业、草原信息和装备,绿洲人工生态,水土流失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治水资源污染,防沙治沙,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标准。
(三)拓展服务业标准化领域。
适应自治区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业标准化覆盖范围,研制物流、信息、金融、商贸、居民服务、文化产业、旅游、特色餐饮等领域标准。引导各类企业加大对服务业标准的执行力度,促进物流、信息、金融、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融合。增强生活性服务业标准的实施效果,培育一批旅游景区(景点)、物业、特色餐饮等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企业,促进服务业规范化、品牌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水平。专栏4 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物流业
建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代理联运等现代物流标准体系,研制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管理、物流服务和现代大型物流中心或园区等公共物流技术标准。02信息和金融服务业
制定和完善多语种信息服务、集成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新型信息和金融服务标准,完善互联网、物联网、电子政务等相关服务标准,开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险营销、保险中介等保险服务标准研制。03商贸服务
建立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型商贸服务标准体系,在商业领域推广以条码技术、商品分类编码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数据流通标准;开展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标准研究;开展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商品通信和配送信息化技术标准研究。04居民服务
研制物业管理、家政、养老托幼、病患陪护、婚庆婚介、殡葬服务等标准。05文化产业服务
制定和完善区域特色影视传媒、新闻出版、网络文化、演艺、动漫、会展和娱乐业等相关服务标准。06旅游服务
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旅行社管理、旅游酒店、旅游设施设备、旅游安全等相关标准,开展旅游景区(景点)、乡村休闲旅游等服务标准研究。07特色餐饮服务
研制特色餐饮、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等相关服务标准。
(四)加强节能环保标准化工作。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和农村、商用和民用、公共机构等领域制定完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清洁生产、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标准。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严格实施国家有关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终端用能产品能效、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控制、建筑节能、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等强制性标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在典型企业、产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倡导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
专栏5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环境保护
建立健全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研制和完善地方大气环境监测、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标准。
02能源节约与管理
研制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煤炭等重点行业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高效节能技术等标准。研制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标准。03水资源节约利用
建立健全高耗水行业用水限定标准,研制节水、用水审计、工业废水利用、生活污水利用、工程水利、水资源配置与管理等方面的标准。
04资源循环利用
开展再生资源利用以及建筑废物、餐厨废弃物、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标准的研究。
(五)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力度。
围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新疆,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标准研究,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要基础标准、强制性标准的宣贯力度。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开展和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探索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服务绩效。
专栏6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01公共教育
研制学校建设、运行、管理和安全保障标准。研制教育评价、公共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职业和社区教育培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领域的标准。
02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险
研制人才服务、职业指导、就业援助、就业指导、人事劳动档案管理、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管理、劳动定额和劳动保护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和生育保险等领域的标准。03基本社会服务
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地名管理、慈善与志愿服务等领域的标准;研制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困难群体、灾区群众、优抚对象等亟需的标准。04公共医疗卫生
开展环境卫生、学校卫生、消毒卫生、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口岸卫生检疫等领域标准的研制。05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
建立城市环境管理标准体系,研制城镇给排水、燃气、供热、市容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镇市政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标准。开展村镇规划、环境综合整治等标准研制。06公共文化、公共体育
研制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公共演出场所、社会艺术教育、社区文化设施、农村文化设施等领域的标准;开展自治区文化市场资格准入标准研制。
研制体育活动组织与安全和体育场馆、运动设施、体育器材和用品的管理与安全使用标准,开展特色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服务标准的研究。07 公共交通
研制道路交通客运服务、城市客运服务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维护、管理等标准,开展公共交通线网优化、专用道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的标准研究。08公共安全
初步建立公共安全标准体系,研制公共安全基础、安全防范、风险管理、公共安全应急装备、公共安全教育等标准;制修订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公共设施与设备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领域的标准;研制突发事件应急、防灾减灾、应对恐怖袭击等领域的标准;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评估等标准的研究。
(六)扩大标准化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和优势企业组建自治区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和工作组(WG)工作。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标准研制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衔接配套,开展重大标准化项目研究、重要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交流与合作。探索与中亚国家、区域标准化组织建立标准化科研合作新模式,加强资源与信息共享,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七)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体系,搭建贸易技术壁垒、动物与植物卫生措施(WTO/TBT-SPS)预警服务平台,对主要贸易国和地区、重点贸易产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市场准入等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通报发送和应对研究,建立和完善我区产品出口信息库、标准文献数据库,指导和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增强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八)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加强标准资源和信息共享,建立标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各类标准数据库,为全社会特别是各类企业提供标准化政策、法规、信息、管理、技术咨询和服务。培育和发展标准研究、咨询服务、合格评定等标准化技术中介服务组织,为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化技术咨询服务。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科学规划检验检测机构布局,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加强对技术机构的分类指导和监管,规范检验检测行为,提高检验检测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社会公信力。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国家级、自治区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中心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我区实施标准的验证能力和水平。
(九)强化标准实施的监督和信息反馈。
认真贯彻落实标准化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执行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标准实施跟踪制度,重点监督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将监督检查信息记录用于企业诚信管理。对不执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依法查处。研究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强化标准实施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畅通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促进标准制修订与标准实施有效衔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将标准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自治区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展改革、经信、财政、科技、质监、国土资源、商务、农业、林业、畜牧、水利、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环保、文化、教育、卫生、旅游、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质监局,负责日常工作。各地成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做好相关工作。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的要求,质监部门主要负责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其他各部门做好本行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
(二)建立标准化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自治区每年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并纳入预算,用于地方标准制修订、社会公益性标准化工作、重大标准化研究项目实施、标准化试点示范和基地建设等,重点保障现代农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等方面重要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并对承担制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项目单位予以资金补助。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标准化工作经费纳入预算,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出资参与标准化活动。在企业发展及工程建设中确立一定比例经费用于标准化工作,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标准化经费保障机制。
(三)完善地方标准化法规和政策。
按照法定程序,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标准化发展战略实施相适应、符合我区标准化事业发展实际的配套地方性法规、规章。质监与有关部门要出台标准化发展激励政策,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和应用,将形成标准作为科研立项和验收的考核指标,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成果申报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四)加强标准化宣传和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标准日”,开展标准化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广泛宣传标准化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增强社会公众的标准化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讲标准、学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加强标准化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建立和推行标准化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结构合理的自治区标准化人才队伍。鼓励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建立专业齐全、满足需求的自治区标准化专家库和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专家库。
第二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篇 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章 基础和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选择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二篇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章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第一节 石油天然气工业
第二节 煤炭工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第三节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第四节 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
第五节 纺织工业
第六节 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
第二章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一节 新能源产业
第二节 新材料产业
第三节 生物产业
第四节 现代装备制造业
第五节 电子信息产业
第三章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第三篇 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第一章 强化特色农业基础地位
第二章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第三章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章 健全现代农牧业支撑体系
第五章 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
第六章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四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一章 构建城镇化战略新格局
第二章 稳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第三章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篇 大力发展服务业
第一章 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第一节 现代物流业
第二节 金融保险业
第三节 商务服务业
第二章 发展面向消费的服务业
第一节 文化、体育产业
第二节 商贸服务业
第三节 房地产业
第四节 社区服务业
第三章 做大做强旅游业
第四章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
第六篇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章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二章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章 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四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第七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章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第五章 积极稳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
第六章 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第七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八篇 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章 加快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
第二章 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第一节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第二节 加快向西开放平台建设
第三节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三章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第一节 积极合理利用外资
第二节 加大经济技术合作力度
第九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一节 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资源
第二节 节能降耗
第三节 循环经济
第二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三章 加强环境保护
第十篇 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
第二章 天山南坡产业带
第三章 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
第四章 高寒地区
第五章 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十一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章 水利工程建设
第二章 交通建设
第一节 铁路
第二节 公路
第三节 民航
第四节 管道
第三章 电力建设
第一节 电源
第二节 电网
第四章 信息化建设
第一节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第十二篇 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
第一章 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第二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三篇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第一章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二章 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章 繁荣公共文化
第十四篇 全力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第一章 对口援疆工作总体任务
第二章 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
第十五篇 构筑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第一章 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第二章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
第三章 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章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第五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章 加强公共安全和国防安全 第十六篇 发展壮大兵团经济
第一章 主要目标
第二章 重点任务
第十七篇 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章 统筹调控
第二章 加强协调
第三章 监督评估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推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在新时期新阶段,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于推动我区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章 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新疆发展和稳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中发11号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坚决排除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干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取得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目前,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不断巩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和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疆在国家战略全局、核心利益中的特殊重要性,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作出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部署,突出强调了新疆发展和稳定的特殊重要地位、特殊重要意义和新疆肩负的特殊重要任务。新疆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是祖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已经进入把新疆建设成为西部强区、全国可持续发展重要支点的新阶段,进入不断满足全疆各族人民群众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美好愿景的新阶段,进入全力以赴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的新阶段。
在新时期和新阶段,我区拥有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
——拥有趁势而上的历史机遇。综合研判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呈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态势,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明显加快,为我区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拥有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新疆战略资源丰富,尤其是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资源生产基地和进口能源资源的重要战略通道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实现我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拥有加快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向西开放的新格局。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潜力很大,加快建设国家战略层面的特殊经济开发区,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将为我区跨越式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拥有全国人民鼎力支持的政治优势。“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我区的支持力度,举全国之力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用于民生、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大幅增加,经济、科技、教育、人才援疆全方位推进,为我区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拥有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我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和新阶段,新疆同全国一样,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受诸多因素影响,新疆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结构性缺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严重匮乏,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分裂和反分裂斗争尖锐复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轮要任社会发展规划,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光荣的政治使命感和强烈的工作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牢固树立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坚定信心和雄心壮志,发挥 “新疆效率”,更加奋发有为地开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战略选择
“十二五”时期,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科学跨越发展。要注重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发展,注重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不断调整结构的发展,注重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的发展,注重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注重廉洁高效、开放和谐的发展。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始终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科学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科技领先、自主创新,抢占现代产业的制高点,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群众第一,把保障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定不移地把公共资源特别是财政资源向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走向共同富裕、走向现代文明,实现富民与强区的有机统一。
——坚持两个可持续。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推动优势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之路,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和谐稳定。要始终站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政治高度,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坚持维稳工作常态化,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的工作原则和重点,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反对民族分裂,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选择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进一步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激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活现代文化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发挥教育、凝聚、鼓舞和引领作用,努力形成爱国、感恩、开放、包容、创新、奋斗的精神,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支撑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引进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深度拓展和提升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积极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新型工业化强有力的拉动,推进跨越式发展。
——加速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不断提升农牧业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农牧民收入,促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树立现代城市理念,突出产业支撑,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核心,增强城市的经济带动力和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支撑功能强大的城市格局,充分发挥城市和小城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扩大就业、拉动消费的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筑科学跨越发展的体制保障。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加强大开放的平台和通道建设,打造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着力提升向西开放水平,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新时期新阶段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疆实际的发展路子,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到2015年我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
——经济总量。“十二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五年累计完成36000亿元(其中工业和能源投资约15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8%。——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88%,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资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工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家限额标准或国内先进水平,有效控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5%。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
——民生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 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00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更加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篇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和储备基地、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建成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推进优质棉纱、棉布、棉纺织品和服装加工基地建设。
第一章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矿产和农牧产品资源优势,立足现实产业基础,不断优化结构,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制造业,在新的起点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竞争力,实现优势产业率先跨越。
第一节 石油天然气工业
加快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三大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步伐,扩大开采规模,确保油气产量稳步增长。大力推进疆内企业参与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开发,增加油气资源在疆内的加工量,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石化产业集群。重点建设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南疆和吐哈四大石化基地,抓好大型炼油、大型乙烯、大型芳烃、大型化肥生产,发展塑料、化纤制品、橡胶制品和精细化学品。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周边国家油气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合作水平,实现互利共赢。积极推进独山子、鄯善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和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国家级成品油储备基地建设。到2015年,原油产量达到3300万吨,天然气45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超过65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3800万吨,石油储备库容1300万立方米。
第二节 煤炭工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坚持“统筹规划、环保优先、集约高效、有序发展”的原则,认真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大力推进国家煤炭资源转化实施方案,以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四大煤田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规划建设国家第十四个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强化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的调控作用,积极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着力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加快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现代化煤矿,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和转化,延长煤炭产业链。
吐哈煤田以“疆煤东运”为主,适度发展煤电及电力外送;准东煤田重点发展煤电及现代煤化工,参与“疆煤东运”;伊犁煤田以发展现代煤化工为主,适度发展煤电;库拜煤田以供应南疆四地州生产生活用煤为主,适度发展煤电及煤焦化。准北、准南等其它煤田按照经济合理原则,满足当地及邻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煤需要。以准东、准南、吐哈等煤田为主,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建设2~3个煤层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到2015年,新疆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以上,外运5000万吨。
依托优质煤炭资源,以伊犁、准东煤炭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提升传统煤化工,提高技术含量和深加工程度,形成煤制合成氨、煤制二甲醚、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焦化产业链,尽快建成一定规模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建成煤制尿素260万吨、煤制二甲醚80万吨、煤制天然气600亿立方米、煤制油360万吨、煤制烯烃100万吨、煤制乙二醇100万吨;“十二五”期间新增煤焦化生产能力800万吨。
专栏3 煤矿及煤化工重点工程 煤矿:准东煤田重点开发五彩湾、大井、西黑山、将军庙等矿区,建设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三号露天煤矿(1000万吨/年)、准东煤田大井矿区南露天煤矿(1000万吨/年)等项目;准南煤田重点开发艾维尔沟、呼图壁白杨河、昌吉硫磺沟、昌吉阜康玛纳斯塔西河等矿区,建设呼图壁白杨河矿区白杨河煤矿(500万吨/年)、呼图壁白杨河矿区铁列克矿井(300万吨/年)等项目;准北煤田重点开发塔城托里铁喇、和丰和什托洛盖、富蕴喀木斯特等矿区,建设富蕴喀木斯特矿区阿拉安道矿井(1200万吨/年)、塔城托里铁喇矿区一号矿井(240万吨/年)等项目;吐哈煤田重点开发哈密大南湖、托克逊黑山、伊吾淖毛湖、托克逊克(布)尔碱、哈密三道岭、巴里坤、沙尔湖等矿区,建设哈密大南湖矿区一号矿井(1000万吨/年)、托克逊黑山矿区一号露天煤矿(1000万吨/年)等项目;伊犁煤田重点开发伊宁矿区,建设伊宁矿区伊犁四号矿井(600万吨/年)、伊犁二号矿井(1000万吨/年)、伊宁矿区七号矿井(1500万吨/年)等项目;库拜煤田重点开发库车俄霍布拉克、库车阿艾、拜城等矿区,建设库车阿艾矿区大平滩煤矿(240万吨/年)、库尔勒塔什店矿区一号矿井(120万吨/年)等项目,共计产能达到4亿吨。
煤化工:建成新疆庆华煤化有限公司一期年产5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加快新汶矿业集团(伊犁)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中电投伊南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等3个项目建设步伐。促进中电投霍城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新疆开滦能源投资公司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昌吉盛新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国电平煤尼勒克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华能新疆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准东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新疆龙宇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奇台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兖矿新疆能化有限公司准东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特变电工新疆能源准东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新疆庆华煤化有限公司二期年产5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新疆富蕴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中煤能源新疆煤电化有限公司准东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新疆华宏矿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徐矿新疆公司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哈密紫光矿业投资有限公司8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神东天隆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煤化工分公司年产1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等17个项目开工建设。20个项目产能共计767亿立方米。
加快建设伊泰伊犁能源有限公司煤基多联产、新疆富蕴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煤基多联产、山西潞安集团煤基多联产、新汶矿业伊南基地年产180万吨甲醇转60万吨烯烃、国电平煤公司尼勒克基地年产180万吨甲醇转60万吨烯烃、庆华年产600万吨煤制甲醇转200万吨烯烃、大唐集团180万吨甲醇转60万吨烯烃、兖矿新疆能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醇氨联产、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聚氯乙烯50万吨离子膜烧碱、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新疆中能万源化工有限公司4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中煤能源伊犁煤电化有限公司伊犁60万吨煤制烯烃、新疆宝泰隆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乙二醇、新疆凯禹源矿业有限公司300万吨/年焦化、国电准东煤基化纤原料等项目。
“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区工业项目总投资10000亿元。
第三节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以满足国家战略矿产资源需求为导向,以勘探大型、超大型矿床为重点,实施好“358”项目,重点开展天山、阿尔泰山—准噶尔、昆仑—阿尔金山成矿带基础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围绕煤炭、铁、铜镍、铅锌、金等急缺的大宗矿产和稀有金属,加强国家急需钾盐、钠硝石等矿产以及南疆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实现找矿新突破。到2015年,力争形成一批重要资源后备勘查开发基地,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新发现矿产地70处,提供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潜力的矿产集中区域13-20处。加快紧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铁、铜、镍、黄金、铅锌等重要有色金属和钾盐、膨润土、石材等特色非金属矿深加工业,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推进基础测绘工作,构建新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
第四节 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
把推进现代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我区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构建信息服务、科技支撑、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及加工品外销四大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围绕棉花、粮油、林果、畜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优化农牧产品加工业布局,形成南疆以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为主、北疆以特色农副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到2015年,培育和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上百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0%,主要农产品二次以上加工转化比重达到30%以上。
第五节 纺织工业
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承接内地纺织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纺织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振兴纺织工业。重点建设阿克苏、石河子纺织工业城,加快发展喀什、呼图壁、沙雅、巴楚、奎屯、库尔勒、博乐等纺织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棉纺产业。以大型棉纺骨干企业(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棉纱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中高档优质面料。稳步发展毛纺、麻纺等特色产业。适度发展人造纤维产业,以发展差别化和高性能粘胶纤维为重点,支持玛纳斯和库尔勒两大人造纤维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针织、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深加工产业,加快建设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到2015年,棉纺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锭。
第六节 钢铁、建材、化工和轻工业
按照在新疆具备资源优势、在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有市场的原则,认真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一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产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钢铁工业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加大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科学合理布局新增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到2015年,钢铁生产能力达到2200万吨。建材工业要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注重节能和环保,稳步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发展玻璃及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鼓励发展非粘土类墙体材料。力争到2015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吨。化学工业要积极发展聚氯乙烯、离子膜烧碱、高效专用复合肥、无机盐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轻工业要以农牧产品、石化下游产品等综合开发为重点,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饮料制造业,优化发展造纸、塑料、皮革、家具及人造板、日用化工等产业,积极发展地毯、玉雕、民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章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新疆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前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着力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第一节 新能源产业
结合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新能源产业配套延伸,形成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风电产业以研发制造3兆瓦级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为主,加快形成拥有风电机组研发、设备制造、技术、运营管理服务等完整体系的风电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以发展单晶硅和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组及配套产品为主。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生物能源产业。
第二节 新材料产业
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等铝电子材料,抓好铝电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快形成铝电子材料产业链。积极开发以基础锂盐为原料的新型储能电极材料,为高性能储能电池提供配套关键材料。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基础的工程塑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聚氨酯、弹性体、有机硅、新型复合材料。积极推动稀有金属材料、光电功能材料、高纯度高性能合金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三节 生物产业
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推广应用,以及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应用生物技术提升民族医药和中医药产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自主创新,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和开发民族医药资源。
第四节 先进装备制造业
大力发展先进农业机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设备,以及采掘业和矿山机械装备,优先发展输变电装备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围绕区内市场和中亚市场需求,积极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制造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我国西部现代装备生产和向西出口基地。
输变电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75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设备、新型特种专用变压器、电线电缆以及智能电网设备等。农业机械装备,重点发展大型收获机械、耕整地机械、精准农业机械、畜牧业机械、饲草料收获机械、林果业机械等。采掘机械装备制造业,围绕石油和煤炭资源开发,重点发展钻探设备、高效采油设备、油田专用设施、化工设备,以及煤炭采掘设备、洗选机械、矿井提升、运输和通风排水等设备。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
第五节 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发展区域特色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石油、电力、农业等领域特色电子产品,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大力开发热敏元器件、多语种自主知识产权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形成多语种软件产业化集群优势,积极承接我国企业在中亚、西亚、南亚等国的多语种服务外包业务。第三章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发挥好园区的产业集聚、资源整合、经济拉动、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效应。将具备条件的省级园区提升和打造为国家级产业聚集园区,规划建设一批省级和地市县产业聚集园区,使之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抓好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创新园区管理和服务,制定用电、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合理选择园区产业定位,形成适应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和先进技术的特色园区。支持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国家级园区发展,建成天山北坡高新技术产业带。积极推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园区、乌鲁木齐甘泉堡(五家渠)经济开发区、库车化工园区和阿拉尔工业园区等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充分发挥伊宁、塔城、博乐等现有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作用,建成吉木乃国家级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在有条件的地州和部分市(县)行政中心所在地建设产业园区。
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优化产业聚集环境,提高产业关联度,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社会化服务建设,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支持中小企业配套发展,不断延伸或重构产业链,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三篇 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大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牧业整体水平,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努力使广大农牧民过上具有基本现代文明的生活。
第一章 强化特色农业基础地位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优做强粮、棉、果、畜、区域特色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粮食生产坚持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加快调整粮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标准粮田建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建设伊犁河流域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到2015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50万吨左右,确保我区粮食安全。棉花生产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节本增效的原则,实施“十二五”棉产业建设项目,重点进行高效节水灌溉、良种繁育和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等建设,到2015年,棉花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保障全国棉花安全。林果业以环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天山北坡、伊犁河谷等特色林果业基地为重点,稳定面积,提质增效,大力提升果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将特色林果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5年,果品产量达到1500万吨,加工率达到35%以上。畜牧业以建设优质牛羊肉、牛奶、细羊毛、生猪、禽蛋五大产品产业带为重点,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料保障等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加强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人工饲草料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合理调控天然草场载畜规模。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区域特色农业要突出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番茄、红辣椒、红花、枸杞、啤酒花、打瓜籽、冷水鱼、马等特色农产品,稳步扩大加工规模,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带动能力。现代设施农业要围绕“菜篮子”工程加快建设,到2015年面积达到150万亩。
专栏 4 农牧业重点工程
“十二五”棉产业建设项目:在宜棉区实施以良繁田、高标准棉田、中低产田改造、良种产业化和产业配套体系为重点的棉花产业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棉花生产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国家粮食后备基地项目:在伊犁河流域建设水利、种子、农田配套及仓储设施等工程,进一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工程建设新增耕地326万亩,种植粮食800万亩、总产量96亿斤,可为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70亿斤左右。
第二章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牢固树立水资源是促进新疆可持续发展命脉的理念,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好,降低农业用水在全社会供水中的比例,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加快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实施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抓好土地平整、渠道防渗等常规节水建设,全面推广滴灌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喷灌、管道灌等节水技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改善灌区灌溉条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高效节水综合示范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到2015年,完成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0万亩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比重下降到93%,将节约的水资源重点用于支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禁止盲目无序开垦荒地。结合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改革耕作制度,优化栽培模式,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多熟高效种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三章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健全农业社会化组织体系,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支持引导农牧民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到2015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数万家。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扶持和培育一批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鲜营销龙头企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到2015年,产业化经营组织订单带动农户达到60%以上。
积极搭建营销平台,建设区内外衔接互动、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营销,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配送到消费的一体化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树立新疆农产品品牌形象。着力建设好北京、上海、广东等农产品展销平台,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加快扶持建设一批外向型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建立外向型农业发展合作机制,积极开拓以周边国家为主的农产品国际市场。通过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网络与现代物流模式,建立农产品市场外销体系和流通新体系,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
第四章 健全现代农牧业支撑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以及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大力推广畜牧、林果、设施栽培、节水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机械装备。到2015年末,主要生产领域和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标准,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良种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作物优质高产种子繁育生产基地,建立起主要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畜禽品种改良冷链体系建设,加快全区畜禽良种化进程。强化林果业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优良树种引进、培育和推广,努力实现重点林业工程的良种化栽培。到2015年,力争主要农作物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牛、羊、猪禽的良种率分别达到75%、80%和95%。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全面推行免疫效果监测,提高突发重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依法强制免疫,加强对活畜、肉禽的检验检疫,全方位控制和区域性消灭重大动物疫病。建设好有害生物防御体系,继续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加快林果业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加快县乡农技推广站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切实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水平、技术装备水平和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完善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防洪抗旱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第五章 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
把“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作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创新性重要工程,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推进,普惠各族人民群众,建设农牧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强化产业支撑,完善配套设施,鼓励农牧民转产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让广大农牧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
“安居富民”要按照现代和民族特色相统一、新居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优化县域村镇布局,整体规划城镇、村落、房屋及配套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强化产业带动,大力发展农牧业和农牧产品加工业,实行多种经营;在条件较好、沿路、沿景点的重点村庄,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中心村建设,提升当地传统产业,引导集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促进劳动力转移。建设适应旅游业的农家乐新居和农业综合示范区,发挥安居富民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引领农民走向富裕。到2015年,力争农民家庭产业有支撑,收入有保障,生产生活条件达到西部平均水平。
“定居兴牧”要以企业援建牧区水库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到2012年建成也拉曼、麦海因等25座牧区水库,1个渠首,1个饮水工程,新增库容1.427亿立方米,新增草料基地1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0.9万亩,确保工程建设尽快惠及各族牧民群众。按照以水定地、以地定草、以草定畜、以畜定人的要求,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推进安居住房、牲畜棚圈、饲草料基地和电路气等配套工程,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既“兴牧”又“富民”,做好支撑产业统一规划,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培育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开展牧民劳动技能培训,鼓励牧民从事民族手工业、餐饮业、民俗旅游业等二、三产业,引导牧民定居转产,使广大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历史性跨越。
第六章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善贫困乡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把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把南疆三地州、高寒地区及其他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创新扶贫方式,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整合各类资源,强化支撑基础,扶持优势产业,增强增收能力。坚持扶贫开发与扶贫救助并举,有效衔接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行扶贫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项目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社会救助。加强技能培训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提高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科技致富能力。加大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到2015年,基本消除贫困,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第四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突出特色、以城带镇的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农牧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先导,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城镇功能,提高城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8%。
第一章 构建城镇化战略新格局
以乌昌都市区为核心,以南、北疆铁路及其邻近主要公路干线为发展轴,着力构建“一核两轴多组群”的城镇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突出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努力把伊宁、石河子、库尔勒、喀什、阿克苏、哈密建成50万人口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
乌昌都市区要积极推进乌鲁木齐、昌吉、阜康、五家渠四市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亚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各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引领新疆发展的繁荣之区、和谐之区、首善之区。
以兰新铁路西段、连霍高速、312国道所组成的综合交通廊道作为北疆城镇发展主轴,积极培育石河子-玛纳斯-沙湾、克拉玛依-奎屯-乌苏、博乐-阿拉山口-精河、伊宁—霍尔果斯等城镇组群,构建天山北坡城市群。促进城市间产业对接、设施配套和服务联动,有序推进城市合理分工、协调发展,迅速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建成我国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
以南疆铁路和314国道干线作为城镇发展轴,着力培育库尔勒—轮台、阿克苏—阿拉尔—库车、喀什—阿图什等各具特色的城镇组群,塑造集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强化城市管理,提升人口聚集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其对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和田、阿勒泰、塔城、吐鲁番、哈密等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打造宜业宜居、生态良好的现代城市,增强其对周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加快推进有条件的县撤县建市。
以城市群和大中城市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与区域中心城市共同发展。立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重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的县城按照高标准的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环境,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增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套的标准要求,重点抓好自治区重点示范镇(乡)建设,积极推进撤乡建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大力扶持边境县市城镇发展。
第二章 稳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推动农民工进城定居、转业创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稳定劳动关系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移为城镇居民。制定优惠政策,使农民工在城镇住房租购、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权益。
第三章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城镇交通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通行能力。加强城镇供排水、供气、供电、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防灾减灾等工程,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周边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优美宜居城市。到2015年,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达到94%。
第五篇 大力发展服务业
把促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作为扩大就业和消费需求的重要抓手,按照“发挥优势、服务全局、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的原则,优化服务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第一章 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细化专业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节 现代物流业
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代理联运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加快企业生产流程再造,促进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引导和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兼并、参股、联合等方式,实现物流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构筑全疆物流体系综合平台。加强大宗重要商品、生活必需品等应急物流体系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的立体化运输网络,加快在乌鲁木齐、奎屯、哈密、喀什、库尔勒、精河、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交通枢纽和口岸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能力强,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大力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建设。加强快件处理中心和空白乡镇(村)邮政所(站)建设。加快新疆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支持企业参与中亚国家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形成区内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互动发展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第二节 金融保险业
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 全面推广综合柜面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新型金融业务。鼓励和支持各类银行机构在偏远地区设立服务网点,力争3年内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积极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在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地方商业银行。支持各大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支持新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加快发展保险业,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拓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商业保险领域,大力开发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保险产品,规范发展保险中介机构服务,全面提升保险业的保障功能、融资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满足企业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保险产品需要。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增加保险品种,不断提高保险覆盖面。
第三节 商务服务业
拓展和规范法律、信息、会计、审计、税务、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投资顾问、广告、形象设计、战略策划、市场研究等咨询服务业,促进行业自律和良性发展,积极发展会展业,创新商务服务产品,引导商务服务企业向着专业性、品牌化、集群式的方向发展。第二章 发展面向消费的服务业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发展面向消费的服务业,满足各族人民的服务需求。
第一节 文化、体育产业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充分发挥我区丝路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将我区建设成为文化大区。重点发展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文化演艺、动漫产业、网络文化、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和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打造“新疆宴艺”、“大型实景演艺”等文化休闲基地。加强与内地合作,培育发展具有新疆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创意文化产业。加快特色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办好“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活动,提高新疆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支持体育产业的积极性,积极发展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特种旅游等体育项目,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二节 商贸服务业
加快发展批发、零售市场,大力推动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促进有形市场的升级改造,积极发展物联网。按照优化城市功能、疏解交通的要求,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对“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的支持力度,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家店全覆盖。
第三节 房地产业
强化政府职责,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优化商品房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结合各地实际,适度开发中、高档住房。提高住房建设质量和配套服务设施水平,为居民营造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居住、办公和商业环境。加强房地产调控,深化土地供应制度改革,优化土地供应方式,建立公正、透明的一级市场,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强化用地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培育完善二级市场,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完善物业管理服务,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开发、消费市场环境,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第四节 社区服务业
加快社区商业网点建设,继续实施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文化娱乐、家政保洁、养老托幼、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务,满足城镇居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加强社区管理,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
第三章 做大做强旅游业
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强新疆旅游资源的整合,充分挖掘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使旅游业成为新疆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着力建设好喀纳斯、喀什、那拉提、天池、吐鲁番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景点和景区。积极开展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加快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建设全疆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旅游品牌与项目,构建“丝绸之路”民俗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和特种旅游产品体系,将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等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带动沿线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积极稳妥推进边境旅游。积极发展冬季冰雪旅游,逐步变旅游淡季为旅游旺季。加快培育优质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和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区旅游市场的整合与开发,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在旅游重点城市发展星级酒店,加快大众经济型饭店的改造和建设,积极发展新疆特色餐饮业,增强旅游业吃、住、行、娱等整体服务能力,形成一批满足人性化、多元化、特色化要求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业发展新领域,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加大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抓好旅游市场规范管理,积极培养旅游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十二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专栏5 旅游业重点建设任务和项目
景区建设:实施天池、喀纳斯景区扩展规划,北庭故城等古文化利用规划,形成南北贯通的“丝绸之路”环线。
旅游交通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重点景区的机场建设,逐步引导旅行社与铁路部门协作,开发旅游专列,重点发展高等级公路和主要旅游城市与重点景区间的快速旅游专用道。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之间的道路建设。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协调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和客运公司开通旅游中心城市至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班车。在旅游交通干线沿线布置层次合理、规模适当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餐饮、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启动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引导指路标识、旅游景区宣传广告牌,统一设计制作新疆区内主要交通道路沿线的旅游景区引导标识。
特色旅游建设项目:完善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红其拉甫、吐尔尕特、塔克什肯、巴克图、吉木乃等口岸的接待设施及边境旅游市场环境。建设乌鲁木齐、喀什两个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巴州大漠生态与特种旅游区、和田玉石文化旅游区、克拉玛依工业旅游区、塔城边境山花旅游区、温泉休闲度假区等五个特色旅游区。
第四章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
积极推进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放宽服务业准入领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服务业引导资金作用,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增强服务业的融资能力和发展后劲。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步伐,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推进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通过制定鼓励服务业发展的财税、土地、价格等优惠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型业态发展。加快服务业先进技术和标准的引进。积极发挥服务业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的监管职能,通过政策引导、价格监管、规范竞争行为和市场秩序,交流行业信息、掌握行业动向,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严厉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服务业创造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服务消费,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
第六篇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高全民保障能力,着力改善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章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好零就业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问题。鼓励在疆企业吸纳当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根据实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大力开发主要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二十四小时动态清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农村尤其是困难地区的基层就业。保障大中专毕业生基本生活,对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参加语言、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补助。积极组织农牧民参与疆内基本建设,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愿转移就业。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就业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少数民族人员就业,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人员。加强妇女就业、劳动保障和维权工作。政府投资项目和在疆的各类企业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实施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优惠政策。
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创业孵化园基地建设,支持符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培养满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对城镇失业人员、企业新录用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城乡初中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补贴标准。鼓励高等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专栏6 促进就业计划
企业吸纳就业计划:鼓励在疆企业吸纳新增80万人就业。
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计划:鼓励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20万人,鼓励4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组织10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安排8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鼓励4万名大中专毕业生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计划:建立社区就业援助金,用于岗位开发和援助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15万灵活就业、从事家庭服务业人员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补贴。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引导计划:建立三级创业引导性资金,扶持12万人创业,带动50万人就业。
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建设项目计划:在全区所有县(市)各建立1个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创业人员创业。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在全区所有县(市)和乡镇街道建立基层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中心,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在自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规范就业中介服务和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劳动保护和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章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
加强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大力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前实现全覆盖。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逐步提高养老金标准。将无收入的城镇居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做实养老金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按照先保后征原则,将被征地农牧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规范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使用管理。积极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
完善和规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将孤儿、弃婴纳入机构和居家供养。加强儿童活动阵地建设,支持残孤儿童、流浪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孤儿和流浪儿童养育标准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人口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补助制度。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加大城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优抚安置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完善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和社会捐赠机制。创新社会福利运行机制,推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社会化进程。
第三章 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安全适用的原则,把“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作为解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最紧迫、最现实问题的优先工程,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推进。到2015年完成150万户农民安居富民,实现11.05万户游牧民定居兴牧。按计划完成国有林区(场)棚户区改造任务。
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继续实施廉租住房建设,适当提高困难地区廉租住房补助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实施租赁补贴。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积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逐步建立分层次、多渠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到2015年,全面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强新建住房上下水、集中供热、供气、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科学扎实推进喀什老城区改造工程。加强住房保障机构建设,健全管理制度,提高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水平。完善住房保障财税支持政策,拓宽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保障性住房投融资体制,增强政府住房保障能力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
抓好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和优美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到2013年全面解决剩余343万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到2015年实现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80%以上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完善农村通信网络和通信、邮政设施,提高农村邮政服务水平。加快连接气源地至县市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城镇居民用气问题。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并逐步向农村推广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加快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建设进度,到2012年实现南疆三地州所有县市及21个农牧团场全部天然气化。加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电网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投资补助标准,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边远山区农牧区缺电、少电及无电问题。支持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加强农牧民聚居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第四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通过加快发展、广泛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提高艰苦边远地区职工工资收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投资范围,努力增加财产性收入。第七篇 深化体制改革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消除影响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科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产权主体多元化。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一律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开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民间投资、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和产业集群,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
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行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扶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强化财税支持,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按20%逐年递增。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培育上市资源,着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国家级园区创建小企业创业基地。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参与大企业大集团产业配套的相关服务业和配套产业,增强中小企业的实力,实现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双轮驱动”。第二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第三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支出保障有效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完善收入征管措施,实现各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增加地方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达到75%。建立科学规范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对地县转移支付资金的有效下达模式,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地县统筹资金能力。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等财政改革。加快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推进税制改革。第四章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建立起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防范地域性金融风险。探索实施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和改善民生的信贷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切实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地方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融合,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符合新疆实际的资本市场建设。
第五章 积极稳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
加快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着力解决与民生关系密切的价格问题,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政策。加强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实施“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大力支持城郊农业和城郊畜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理顺水、电、燃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监测预测,提高价格监管水平。继续深化收费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施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物等处理收费制度,加强收费管理,引导和规范收费行为,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收费运行机制。
第六章 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和责任,突出社会事业的公益性,深化社会领域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民生事业的发展。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围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第七章 深化农村改革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农牧场制度改革。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完善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粮农利益的粮食购销体制,建立促进棉花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加大农业农村建设贷款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拓宽农业保险领域,积极开展林果业、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政策性保险,依托龙头企业资助农户进行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认真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八篇 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面向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推进“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战略,建设好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边境经济贸易区,大力推进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的大通道建设,完善口岸功能,畅通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的物流,扩大人员往来,推进新疆对内对外开放跨新台阶、上新水平,努力把新疆打造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
第一章 加快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
充分发挥喀什和霍尔果斯的特殊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着力推进与中亚、南亚、西亚的经贸合作,着力加强与内地的紧密联系,着力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水平,促进产业聚集,促进产城协同,促进社会和谐,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两个特殊经济开发区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科学合理、各具特色、功能配套、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示范区。
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围绕发展商贸物流、农产品深加工、纺织、建材、冶金、机械组装加工、旅游、文化、民族特色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完善口岸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具有浓郁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逐步将喀什打造成为连接亚欧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国西部“明珠”城市。
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围绕发展进口资源加工、机械组装、商贸物流、农产品深加工、建材、高新技术等产业,建成我国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和进出口商品集散地,面向中亚与欧洲的物流通道和国际商贸中心,绿色和有机食品出口生产基地。
专栏7 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
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规划50平方公里左右,包括喀什市40平方公里左右、伊尔克什坦10平方公里左右。喀什市辖区40平方公里左右重点建设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金融贸易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区。加快和完善伊尔克什坦10平方公里左右口岸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商品物流仓储集散中心、进出口产品加工区。
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规划83平方公里左右,包括伊宁市40平方公里左右、霍尔果斯口岸33平方公里左右(含国务院已批准的国际边境合作中心13.16平方公里)、清水河10平方公里左右。伊宁市40平方公里左右建设进出口产品加工区、优势资源转化加工区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霍尔果斯口岸33平方公里左右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中哈合作中心的中心区和配套区建设。清水河10平方公里左右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建材、机械组装出口加工基地。
第二章 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积极开展同中亚等周边国家的经贸与技术合作,把新疆建设成我国向西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商品中转集散地、走出去开发能源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欧亚大陆桥”。
第一节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政府间经贸混委会机制等区域或双边合作机制,推进双边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加强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能源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加大国家急需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及铁、铜、镍、铝、磷矿等矿产资源的进口力度,使新疆成为我国进口能源和紧缺矿产资源的陆上安全大通道。实施新疆商标和品牌战略,推动新疆产品走出去。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大力发展面向中亚的外向型产业,培育壮大我区出口优势产业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副产品、轻纺、机电、化工、建材等出口加工基地,提高我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地方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加快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建立有效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落实优惠政策,推进自营出口,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依托口岸大力发展旅游购物和边民互市,完善边民互市监管措施。适当调高境外人员购物限额,增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
第二节 加快向西开放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中国—亚欧博览会”作用,扩大博览会在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提升向西开放水平。
办好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中国新疆伊宁—中亚国际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新疆塔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提升沿边区域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形成新疆沿边经济带。
加强口岸通道功能建设。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设口岸和扩大现有口岸功能。重点完善国家一类口岸功能,新建中哈霍尔果斯铁路等口岸,将伊宁机场口岸升格为一类口岸。加快改造陈旧落后的口岸基础设施及生活设施。健全口岸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等管理机构,改善口岸查验设施条件。提高安检技术水平,增强口岸预防恐怖事件能力。加大边境口岸铁路、公路建设支持力度。采取补偿贸易、贷款等多种方式,帮助周边国家加强连接口岸的境外铁路、公路建设。建设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
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动在新疆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建立新疆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清算渠道。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和中方配套区、喀什和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允许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和投资,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在这些区域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
第三节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从事能源资源开发、农林业合作。积极参与油气、矿产资源的全球配置,通过风险勘探、购买油田、合资合作、参股控投等方式,在中亚建立油气供应基地。扩大商贸、旅游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支持具备条件的新疆企业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制订和完善财政、金融、保险、外汇、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等促进“走出去”的政策措施。
第三章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积极引进和利用好外资,加强同内地的经济技术合作,支持内地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新疆开发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为境内外企业、人才到新疆投资、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节 积极合理利用外资
修订适合新疆特点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再生能源、节水农业、特色林果及农牧产品深加工、棉纺织等投资项目。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要求,促进外商投资项目向各类产业园区集聚。“十二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有效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优化贷款投向,开拓贷款领域,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借用国外贷款五年累计达到15亿美元以上。
第二节 加大经济技术合作力度
把本地资源、市场、劳动力优势与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鼓励内地企业到新疆参与建设高水平的工业园区、现代化物流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园区,鼓励东中部地区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对口支援新疆产业聚集园区,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疆战略转移。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高成长、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重点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旅游业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领域。落实各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在经济法规建设、公平公正执法、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第九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新疆山川秀美,绿洲常在。
第一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大力优化资源开发方式,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加强节能减排,建立促进资源开发可持续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转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第一节 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资源 坚持资源开发规划先行,确保资源集约化、高起点、高水平和高效益的开发,大力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坚决防止无序开发、乱采滥挖和盲目圈地占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加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力度,严格项目的环评审查,加强对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节约使用水资源。以农业节水为重点,推行现代节水灌溉新技术,大幅度降低灌溉定额。加强地下水保护与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工业,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设施及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广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坚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行严格的用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鼓励使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开展各类工程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总量逐年增加。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加大矿产资源和地质保护执法监查力度,严禁乱采乱挖,坚决遏制“五小矿”。在资源开发中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重点确保煤矿矿井回采率达到65%以上。加快煤田灭火进度,力争完成剩余的三大重点火区和20处一般火区的煤田灭火任务。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第二节 节能降耗
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项目节能评估,严格执行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管理。从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突出抓好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调整优化交通运力结构,降低空载率;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加大淘汰旧汽车力度。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大力实施新建建筑热计量收费管理。深入开展节能全民行动,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大力实施“节能惠民”工程。
第三节 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加快构建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排放。加强共伴生矿及尾矿综合利用。强化对工业、建筑业、农业等重点行业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废物资源化利用。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实施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示范工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强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形成具有行业特色、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循环经济模式。第二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
以保护山区、荒漠天然植被和绿洲为重点,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尽快启动新疆防沙治沙工程,重点推进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公益林保护,加大对国家级公益林补偿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加快实施伊犁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和田河等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力争到201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万平方公里,新增生态修复面积50万亩。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水源涵养、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筑由阿尔泰山地森林、天山山地草原森林和帕米尔-昆仑山-阿尔金山荒漠草原三大生态屏障,以及环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边缘绿洲区组成的 “三屏两环”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第三章 加强环境保护
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加快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博期腾湖、艾比湖等流域水污染治理。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大力推进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力争5年内解决大气污染严重问题。实施重点城市热电联产、煤改气、集中供热、热网改造、电厂脱硫、机动车尾气治理工程。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区城市空气质量好于Ⅱ级天数比例达到82%。
加强城市及周边企业的污染治理,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挂牌整治,有计划地逐步搬迁城区内的重污染企业。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5%以上。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矿区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禁止矿山废水、废气、废渣无序排放。
加强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加强环境敏感区的风险防范。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65%。大力提高保护环境消费意识,鼓励低碳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第十篇 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两带两区”的发展战略布局,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率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天山南坡产业带,扶持发展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和沿边高寒地区,推进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跨越发展,构筑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
东起哈密西至伊宁的天山北坡经济带,要以乌昌经济区为核心,以城镇组群和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形成产业分工合理、联动发展的格局,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全疆乃至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作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和向西开放大通道的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聚水平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乌鲁木齐—昌吉经济区要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重点发展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加快建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能源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国际性商贸和物流中心。吐鲁番—哈密经济区要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油气、煤炭和盐类等矿产资源以及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建设国家级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煤电生产和外运基地,我区重要石油天然气产业基地、无机盐化工产业基地以及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石河子—玛纳斯—沙湾经济区要立足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优势,建成全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奎屯—克拉玛依—乌苏经济区要依托丰富的石油石化、特色农业资源和交通枢纽优势,统筹规划、相互协作,大力提升对全疆发展的影响力,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全疆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博乐—阿拉山口—精河经济区要发挥特色农业资源和口岸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业、对外贸易、旅游等产业为主,建成我国重要的陆路货物贸易中转集散地、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伊宁—霍城—察布查尔经济区要以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依托丰富的水土、矿产、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特色农牧产品加工、旅游等支柱产业,加强天然林和天然草场保护,建设天山北坡西部经济强区、中心城市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第二章 天山南坡产业带
东起库尔勒西至阿克苏的天山南坡产业带,要充分发挥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石油天然气、煤化工、纺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支持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注重创品牌和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着力增强对南疆乃至全疆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巴州要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强化产业带动,注重城乡统筹,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在南疆乃至全疆前列,新型工业化走在南疆前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走在全疆前列。阿克苏地区要发挥优势,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南疆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
第三章 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南疆三地州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大对南疆三地州的扶持力度,力争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对外开放有较大突破,力争使南疆三地州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加快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和南疆天然气利民等民生工程。创新开发方式,整合各类资源,大力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大力普及“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符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各族群众就业能力,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南疆三地州水利、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棉花、畜禽、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积极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和民族特色手工业,高位推动旅游业发展。以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打造“大喀什”经济圈,主动吸引和承接面向周边国家的机械组装加工产业和商贸物流业,高起点、高水平建成中国西部“明珠”城市,带动南疆三地州及周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建成全疆重要的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外向型农业基地,以及面向中亚、南亚的民族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
第四章 沿边高寒地区
沿边高寒地区要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矿产资源和口岸优势,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矿业开发和边境贸易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全疆重要的绿色农牧产品基地、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
以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强对沿边高寒地区发展的扶持。按照立足生产、发展产业、统筹城乡、安边兴县的原则,全面推进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市)扶贫工作。加大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力度。大力实施“定居兴牧”工程,配套完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到2015年,基本实现游牧民定居目标。
第五章 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 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农产品主产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配套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要用好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自治区财政要完善对下转移支付政策。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
第十一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前谋划、抓紧建成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章 水利工程建设
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强化管理的原则,加强重点河流控制性骨干工程及农田水利、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调度,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重点流域水资源开发,全面完成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和山区水库,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加强以渠道防渗为主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抓好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南疆盐碱化耕地改良治理。加强重点河流和重点城市应急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加快完成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易发区山洪灾害得到基本治理。加强重点河流水文资源检测与站点建设。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合理调整用水结构。
专栏8 水利重点工程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建成拦河引水枢纽及北岸干渠工程,年新增引水量12.51亿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119.6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86.9万亩;开工建设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一期工程,计划年调水量10亿立方米。
建成布尔津河西水东引一期工程,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建成克孜加尔水利枢纽工程,新增库容1.76亿立方米,开发土地17万亩。全面完成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有效恢复保护生态环境,建成吉音水库,新增库容0.83亿立方米,建成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新增库容2.53亿立方米,开工建设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电力装机69万千瓦,新增库容22.4亿立方米。
其他流域:建成奇台中葛根、阜康白杨河、乌鲁木齐大西沟、托克逊阿拉沟、昌吉努尔加、塔城白杨河、库车铜场、轮台五一8座中型水库,新增库容4.5亿立方米。开工建设莫莫克、萨尔托海、阿不都拉等21座大中型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计划新增库容72亿立方米。
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国家规划内喀什噶尔、博斯腾等34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改善灌溉面积2500万亩。
实施150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善灌溉面积1535万亩。
南疆灌区盐碱地改良治理面积834万亩。
防洪减灾建设
完成15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完成26座大型和280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实施叶尔羌河、伊犁河及阿克苏河等8条重点河流河段治理,建设25条重点灾害性河流和36座城市(县城)重点河段防洪工程。使重点河流险工险段防洪标准达到20至30年一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提高到10至20年一遇。
第二章 交通建设
加快构建新疆与内地和周边国家紧密联系的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新疆在全国乃至中西亚地区交通运输格局中的国际大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为巩固新疆在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 铁路
全面推进陆桥通道及东西部通道建设,抓紧实施兰新第二双线、兰新铁路嘉峪关至阿拉山口段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北屯至富蕴至准东、哈密至将军庙、额济纳至哈密、库尔勒至格尔木、鄯善至敦煌、淖毛湖至兰新铁路。加强国际铁路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中吉乌、中巴等铁路建设。不断完善路网结构,扩大路网覆盖面,加快在建的哈密至罗布泊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至阿克苏复线建设,推进新和至拜城、罗布泊至若羌、阿克苏至阿拉尔等铁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建设和完善乌鲁木齐、哈密、库尔勒、喀什等铁路枢纽。全面改善乌鲁木齐城市交通条件,开工建设乌鲁木齐轻轨工程,进一步完善乌鲁木齐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到2015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8200公里,五年新增4100公里,路网覆盖全区75%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到2020年,形成四纵四横、五大对外通道、六个对外铁路口岸的铁路路网格局。
专栏9 四纵四横、五大对外通道、六个对外铁路口岸
四纵:阿勒泰-克拉玛依-伊宁-阿克苏、富蕴-准东-乌鲁木齐-巴仑台-库尔勒、吐鲁番-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哈密-罗布泊-若羌-和田铁路。四横:将军庙-哈密-额济纳、阿拉山口-乌鲁木齐-哈密-兰州、库尔勒-若羌-格尔木、喀什-和田-日喀则铁路。
五大对外通道:兰新通道、准东-哈密-临河通道、鄯善-敦煌通道、青新通道(库尔勒-若羌-格尔木)、新藏通道。
六个对外铁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吐尔尕特口岸、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吉木乃口岸、塔克什肯口岸。
第二节 公路
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天山南北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实现连接14个地州市及兵团师部的公路高速化,全疆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全面推进国省道改造,国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基本实现县市通二级及以上公路,高等级公路(一二级以上)通车里程接近2万公里。大力实施“农村富民畅通工程”,具备条件的所有乡镇和9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1万公里。国边防公路全部实现等级化。口岸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其中8个国家重要一类陆路口岸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到2015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万公里,初步形成“四横两纵”高速公路骨架和“五横七纵”干线公路网络格局。
专栏10 公路建设重点工程
高速公路:重点建设乌鲁木齐绕城高速、星星峡-吐鲁番、明水-哈密、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喀什-叶城-和田、喀什-伊尔克什坦、奎屯-克拉玛依-乌尔禾、阿勒泰-乌尔禾、克拉玛依-塔城等国家高速公路,适时将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吐鲁番-小草湖、乌苏-赛里木湖、小草湖-和硕一级公路改建为高速公路。加强地方高速公路建设,重点建设大黄山-奇台-木垒、五彩湾-大黄山、伊宁-墩麻扎、五工台-克拉玛依、省道215线三岔口-莎车、麦盖提-喀什等地方高速公路项目。
国省干线改造:重点建设国道216线乌鲁木齐-白杨沟岔口、国道315线叶城-喀什段老路改造,以及省道101线乌鲁木齐-八音沟、省道228线青河阿热勒别克-苦水等一批国、省道改造项目。
农村公路:重点建设通乡沥青(水泥)路改扩建9000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43000公里、村通达公路8500公里、新改建独立大中小桥、危桥30000延米。
国边防、口岸公路:重点建设国道219线新藏公路新疆段改建整治工程、边防公路以及察布查尔-都拉塔、阿勒泰-红山嘴等口岸公路。
第三节 民航
以优化机场布局,完善网络结构为重点,全面推进机场建设。完成石河子机场建设,新建塔中机场、莎车机场、若羌楼兰机场、图木舒克机场,迁建富蕴机场、且末机场,改扩建乌鲁木齐机场(四期)、和田机场、库尔勒机场、喀什机场,构建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为门户枢纽,喀什、伊宁、库尔勒机场为区域枢纽,支线机场和通勤机场为补充的机场体系。加快安全及应急设施、空管及航油保障设施建设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着力发展通用航空和通勤航空。进一步完善航线网络。到2015年,我区干线机场数量达到22个,其中新建、迁建机场6个。
第四节 管道 建成中哈二期原油管道,独山子—乌鲁木齐市、王家沟—乌石化原油管道,乌石化—王家沟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五线,建成轮南—吐鲁番、伊宁—霍尔果斯等干线及支线天然气管道和18条城市供气支线。开工建设两条各300亿方煤制气外送管线。到2015年,建成国家西部油气能源输送通道。
第三章 电力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布局,不断调整电力结构,大力发展火电,科学开发水电,全面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步伐。推进坚强电网建设,尽快建成750千伏主干网架,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加快实施“疆电东送”工程。
第一节 电源
在煤电开发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负荷中心热电厂,重点加快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伊宁、库尔勒、哈密等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满足用电和供热需求。结合电网网架强化和延伸,建设轮台、库车、和丰、富蕴、阿克苏等电网支撑电源,增强电网可靠性。尽快建成投产华电喀什热电扩建、和田华威热电、巴楚热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和配套工程,全面解决南疆三地州电力紧缺的问题。加快准东、哈密煤电一体化基地建设,在准东、哈密分别形成1500万千瓦、1200万千瓦的配套电源规模,保障“疆电东送”。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开都河、叶尔羌河等一批有调节能力的梯级水电站建设,推进玛纳斯河、和田河、喀什噶尔河、盖孜河、精河等河流水电开发。加快哈密、达坂城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为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提供保障,实现风电整体外送。在达坂城、哈密、喀什、和田、克州等规划建设一批5000千瓦以上并网光伏电站,建成3—5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十二五”期间新增装机4900万千瓦,2015年总装机规模达到6500万千瓦,其中:疆内需求电力装机达到3800万千瓦(火电3000万千瓦,水电550万千瓦,风电250万千瓦);外送电力装机2700万千瓦(火电2100万千瓦,风电600万千瓦)。
第二节 电网
加强疆内750千伏主网架建设,尽快形成伊宁—乌苏—凤凰—乌鲁木齐—吐鲁番—巴州—库车—伊宁等750千伏环网,并延伸至喀什、准北地区,建成西至伊犁,东至哈密、准东,北至准北,南至喀什,内通外联的全疆750千伏电网主网架,实现全疆电力的统一调度。推动“疆电东送”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哈密—郑州±800千伏、准东—重庆±1100千伏两条特高压直流送电工程,保证大型水火风电基地的电力可靠送出。通过农网升级改造、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城市电网等多方式、多渠道完善220千伏、110千伏等各电压等级输配电网络,全面提高供电质量,基本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专栏11 电力建设重点工程
电源
在建规模达到1400万千瓦,其中在建火电1150万千瓦、水电250万千瓦。重点建设昌吉新热电厂(2×30万千瓦)、阿克苏热电厂(2×20万千瓦)、乌苏热电厂(2×33万千瓦)、哈密大南湖热电厂(2×30万千瓦)、和丰火电厂(2×35万千瓦)、尼勒克一级水电站(22万千瓦)、小石峡水电站(11万千瓦)、齐热哈塔尔水电站(19.5万千瓦)等项目。新建火电装机3740万千瓦(疆内1840万千瓦,外送2700万千瓦)。为满足疆内用电需求,重点建设乌鲁木齐西山热电厂(2×35万千瓦)、城北热电厂(2×35万千瓦)、准东五彩湾热电厂(2×35万千瓦)、克拉玛依热电厂(2×35万千瓦)、福海热电厂(2×35万千瓦)、哈密热电厂扩建工程(2×35万千瓦)、库尔勒热电厂(2×35万千瓦)、轮台热电厂(2×35万千瓦)、巴楚热电厂(2×35万千瓦)等热电联产工程;重点建设玛纳斯电厂四期扩建(2×66万千瓦)、吐鲁番火电项目(2×35万千瓦)、伊犁火电项目(2×66万千瓦)、阿克苏火电项目(2×66万千瓦)等支撑点源项目。
配套“疆电东送”工程,在准东煤电基地建设国网能源准东奇台大井发电厂(2×66万千瓦)、中电投准东五彩湾电厂(2×100万千瓦)、大唐准东五彩湾煤电一体化电源项目(2×100万千瓦)、中煤能源五彩湾发电厂(2×100万千瓦)、国电准东五彩湾电厂(2×100万千瓦)、华电昌吉英格玛煤电一体化坑口电厂(2×66万千瓦)、华能吉木萨尔五彩湾电厂(2×66万千瓦)、神华新疆准东五彩湾发电厂二期工程(2×100万千瓦、2×66万千瓦)、恒联五彩湾电厂(2×66万千瓦)、特变电工新疆能源有限公司(2×100万千瓦、2×66万千瓦)、潞安准东电厂(2×66万千瓦)等煤电一体化大型电厂。
在哈密煤电基地建设国网能源哈密大南湖发电厂二期工程(2×66万千瓦)、大唐巴里坤煤电一体化电源项目(2×100万千瓦)、中电投巴里坤火电厂(2×100万千瓦)、国电哈密三塘湖发电厂(2×100万千瓦)、国投哈密发电厂(2×66万千瓦)、华能新疆哈密工业园电厂(2×66万千瓦)、华电哈密淖毛湖煤电一体化坑口电厂(2×66万千瓦)、重庆能源哈密电厂(2×66万千瓦)等煤电一体化大型电厂。
电网
重点建设伊宁—凤凰、凤凰—乌鲁木齐西山—乌鲁木齐东郊、吐鲁番—巴州、伊宁—库车—巴音郭楞、阿克苏—巴楚—喀什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哈密—郑州±800千伏、准东—重庆±1100千伏两条特高压直流送电工程。
第四章 信息化建设
第一节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通信设施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提高宽带接入率,实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加快数字广播、电视的建设与改造,促进数字广播、电视的普及覆盖。加快光纤宽带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促进“三网”融合。
以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为重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完成自治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二节 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化,加快建设和完善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初步建立形成以应用服务为目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加快自治区重点业务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工程建设。
支持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构建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科研设备网络化应用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事务管理和城市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少数民族信息技术应用。
专栏12 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
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重点实施广电光缆干线建设、数字高清项目、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试点、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异地灾备、大功率短波自动监控、小功率短波自动调度等。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新疆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的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工程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工程。
政务信息化推进工程:重点实施电子政务内、外网工程;公安信息化平台建设;政法综治维稳信息化建设;商务信息化系统;水利信息化系统;新疆粮食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邮政信息化系统;金税工程(三期);金审工程(二期)。
社会信息化推进工程:重点实施“三网融合”工程;“数字新疆”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教育专网信息系统;旅游信息化平台;人口和计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信息管理利用平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重点实施在轻工、纺织、石化、机电、建材行业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评价体系。
农村信息化推进工程:重点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
文化信息化推进工程:重点实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工程。
第十二篇 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
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性作用,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才队伍,推进创新型新疆建设。
第一章 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合理部署与大力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支持现代农业、能源、矿产资源、先进制造、新材料、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医药卫生与健康、生态环境、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领域创新为重点,加强科技攻关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支撑重点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到2015年,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以高技术产业园区、研究与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技基础条件与创新载体建设。依托全国科技援疆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促进创新资源的集成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科技创新整体合力。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合理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逐步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8%。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区有条件的县市建立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息、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科技服务中心,根据区域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服务基层的能力。以中亚地区为重点,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技知识,推广科学方法。积极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加大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第二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突出抓好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依法落实教育经费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以上,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大力推进双语教育。采取增量补充、存量培训、定向培养、滚动推进的办法,加快解决学前幼儿和中小学校双语教学师资短缺问题。安排新增双语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快现有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建立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力争5年内中小学教师队伍双语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增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课时,扩大双语教育覆盖面。推进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健全各级双语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做好学前双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新建、改扩建一批双语幼儿园。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学。加快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课程的双语教育步伐,到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与推进双语教育要求相适应,逐步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一批民汉合校普通高中。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和疆内初中班招生规模,到2014年分别提高到每年招生1万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根据自治区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对困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到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积极争取内地中等职业学校为我区培养技能型人才。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落后地区和农村转移力度。适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的办园体制。
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设置,积极培育符合新疆实际需要的特色专业,尽快使部分学科、专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计划,增强高校科研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加快全区各类高校发展,加快紧缺人才专业建设,提高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等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
专栏13 教育重点工程
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计划新建和改扩建双语幼儿园290所,新建校舍41.5万平方米。
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工程:规划新建、改扩建民汉合校普通高中76所。
全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工程:规划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2168项,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支教和交流教师、离城镇较远的边远艰苦乡、村教师、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生活条件。
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重点实施80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新增实训设备和生活辅助设施约7.37万台(套)。第三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全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特殊人才的原则,按照“多措并举育人才、海纳百川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营造环境励人才”的要求,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结构、加强培训,加快现代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大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大力推进工业、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外经贸、旅游、教育、科技、宣传文化、卫生、“双语”、维稳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实施天山英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等工程,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到边远地区服务和到村任职工作优惠政策,到2012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加强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就地培训,进一步扩大基层就业专门项目和就业见习计划。大力开发城镇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实现每个社区吸纳一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计划。实施好第四批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
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合作的国际人才。实施国家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重点面向现代煤化工、纺织、石油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海外留学人员来疆服务行动计划,加快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重点吸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新兴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高层次及适用技术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设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等人才管理综合实验区。扩大高级工、预备技师培养规模。
优化人才环境。健全政策,完善制度,努力消除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规范有序、便捷高效、运转协调的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评价发现、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的使用效能。提高人才待遇,改善人才环境,最大限度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
第十三篇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社会事业,逐步建立符合区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章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到2012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加快完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
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力度,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建立健全科学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机制。规范和完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等机制。合理制定基本药物价格。强化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使用与质量监管,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确保药品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能力建设。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工程。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和防疫人员的培养。推进乡镇卫生院、国营农牧场卫生院、牧业医院和牧业医疗服务站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支持经济困难的自治区级和地(州、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院(含民族医院)建设,推进民族医药发展。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标准。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妇幼卫生体系建设。逐步扩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做好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包虫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大职业病防治力度。
专栏14 卫生重点项目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135项,其中县级医院建设项目81项(含县级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64项,行政村卫生室890项。
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规划建设国家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项目15项。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规划建设全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项目94项。
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地级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项目4项。
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探索建立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提高效率相结合的投入、监管和运行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加强空地立体化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县、乡急救站(点)建设,建立和完善远程会诊系统,加强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各级红十字会建设。第二章 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更加积极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继续大力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加强育龄群众生殖保健工作,维护育龄群众身心健康。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大妇女干部教育培训和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广大妇女的整体素质。积极应对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第三章 繁荣公共文化
着力构建多元融合、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建设“春雨”工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网络设施及基本运行保障机制建设。加强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全面实现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精心组织创作优秀文艺作品,鼓励各级文艺团体开展送文艺下乡服务。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开展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来甫》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抢救保护。继续加大对丝绸之路新疆段大遗址重点文物的抢救保护,实施坎尔井地下水利工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野外文物保护设施、屯垦戍边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人口较少民族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及环境设施建设项目,强化文物安全保障机制和执法巡查体系建设。继续扩大我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大与内地省区的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实施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扶持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文化领军人才。加大对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推进文化创新,创作一批体现新疆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深受群众喜爱、具有高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提升新疆文化影响力。
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农牧区户户通。提高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译制能力。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大喇叭广播工程覆盖面。逐步建立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监管体系和广播电视播出应急体系。加强中小城市及县城电影院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补贴标准。到201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4%和96.7%。继续实施新闻出版“东风工程”,扩大免费赠阅范围和数量。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全面推进“农(牧)家书屋工程”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译制能力建设。推进“天山工程”,深入开展“打黄扫非”,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管理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文化经营活动,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积极推进各级档案馆(库)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建立覆盖城乡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完善体育设施布局,为各族群众提供基本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公共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重点地发展竞技体育,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和水平。
专栏15 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春雨工程:继续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内容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运行保障体系,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凝聚人心,人人享有文化成果权益,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占领基层阵地。
地市级三馆专项建设:规划新建15个地市级图书馆、15个地市级文化馆、6个地市级博物馆。
广播电视村村通:对20户以下已通电盲点村进行广播电视村村通,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解决广播电视覆盖344732户,依靠有线光缆联网解决55739户,采用其他方式解决64840户。
东风工程:国家对新疆新闻出版业的一项公益性惠民工程,包括出版物免费赠阅、发行网点建设、党报党刊及音像电子出版物印刷制作设备配置、出版物市场监管网络建设等,以满足广大农牧民学知识学文化的需要。
第十四篇 全力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援疆工作,是新形势下中央新疆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部19个支援省市和新疆各受援地区要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扎实做好对口援疆各项工作,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第一章 对口援疆工作总体任务
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支持、民生优先,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强协作、促进互利”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首要目标,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任务,以对口援疆建设规划为引导,重点实施好农村安居、农民致富、双语教育、产业园区建设、人才干部五大工程。工程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因地制宜、顺应民意、加快实施,尽快让受援地群众得到实惠。要充分发挥支援省市的优势,以产业聚集园区为平台,加快优势产业向受援地区转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支农等方式,加快为受援地区培养一批企业经营管理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力争在5年内,使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各族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
第二章 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
各支援省市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要切实把对口支援新疆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有研究部署、有组织落实、有跟踪检查。要及时协调解决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对口援疆的组织实施由对口支援省市负责,与新疆有关单位共同实施。要紧密结合受援地区实际,在落实好、使用好援助资金的同时,把更多更好的干部、人才、观念、技术、管理带到新疆,形成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和科技援疆协同推进的新局面,为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各受援地区要积极主动做好配合工作,建立与对口支援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后勤保障,及时帮助解决支援省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加强对援疆干部、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安全上保护,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对口援建项目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推广一站式办公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项目,优先配置土地资源,优先允许环境准入,优先安排配套资金,优先办理项目前期手续。按照对口支援专项规划,统筹安排中央补助投资、自治区配套资金与援助资金,合理引导资金投向。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等基本建设制度,切实加强对援疆资金和项目的检查、稽查和审计,确保阳光援建、廉洁援建,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和干部安全。
第十五篇 构筑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进一步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新疆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章 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大力开展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把各族群众思想和行动引导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在新疆大地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民族团结好、人民解放军好”的主旋律,激扬热爱新疆、建设新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加强对新疆历史文化的研究,大力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各民族文化建设,坚持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第二章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伟大旗帜,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运用各种载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形成各民族之间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组织少数民族群众代表赴内地参观考察。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开展民族团结心连心、手拉手活动,促进支援地和受援地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联谊交往。
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与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相统一,坚持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统一,坚持享有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与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相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爱国宗教人士思想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宗教人士的培训力度,扩大宗教界人士赴内地参观考察规模,培养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的宗教人士。充分发挥宗教人士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界做好解经和讲经工作,把伊斯兰教教义中含有和平、团结、爱国的思想贯穿到解经、讲经、学经之中,抵制和消除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要制定和完善宗教事务管理地方性法规。加强统战、民族、宗教工作能力建设。加强对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适当增加工作力量,重点建设一支乡村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队伍。加大统战、民族、宗教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改善统战、民族、宗教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第三章 维护社会稳定
要从维护国家最高利益、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和“主动出击、先发制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取缔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政法维稳力量建设和基础设施、装备手段建设,建立健全以综治维稳中心为重点的基层维稳工作机制,完善统一的维稳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和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特大恶性暴力恐怖案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关注网络舆情,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深入细致地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努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健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为核心的流动人口“一证通”制度,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社会一体化管理范围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稳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打防管控相结合的综合动态防控体系。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集中整治工作,重点开展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敌社情复杂和管理薄弱区域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平安和谐。
第四章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实行基层组织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民主自治,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加强地方立法,完善立法程序和立法机制,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决策跟踪反馈、评价及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制度,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好“六五”普法工作,推进法治实践,增强公民法制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第五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各民族文明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倡导修身律已、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第六章 加强公共安全和国防安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重点做好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严格安全许可,淘汰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安全技术、工艺和装备,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快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设施、装备及支撑体系工程、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提高安全水平和事故防御应对能力。加强全民安全文化建设,提高社会公众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到2015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分别下降40%以上和26%以上。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做好对滑坡、泥石流和森林、草原火灾的防治。加强救灾救助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救灾仓库和避险场所建设,提高救灾装备水平。强化公共环境安全,坚决防止工程建设、环境污染等人为引发的环境灾害。加强地震安全基础工作,全面完成学校、医院等抗震加固任务,积极推进城镇生命线工程、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建筑抗震加固工作,提高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气象服务体系,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及评估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水平。
加强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运输及配送机制,提高应急监测、预警、通信保障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全区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供应保障体系,支持建立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确保大中城市蔬菜等农副产品供应。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积极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力量建设,抓好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等基础建设,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巩固边防的需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平战转换、快速动员、持续保障和综合防护能力建设。坚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积极开展军民共建。
第十六篇 发展壮大兵团经济
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发展和稳定中的特殊作用,围绕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坚持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带动发展、维稳戍边能力,发挥好建设大军、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作用,为新疆繁荣和稳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章 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5年,实现“六个明显”: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在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带动力明显增强。二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达到60%。三是职工群众生活明显改善。职工群众社会保障程度大幅提高,贫困团场实现基本脱贫,职工收入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兵团辖区、与兵团职能属性相适应、与地方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五是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与自治区保持同步。六是维稳戍边能力明显加强。各级应急处突、反恐维稳能力显著增强,巩固边防、维护稳定作用更加突出。
第二章 重点任务
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师建城市、团场建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的思路,促进人口、产业、公共资源向城镇集聚,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形成与地方城镇职能互补、分工协调、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大力支持石河子市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循环经济、城乡统筹试点,提高其在新疆和全国的影响力。加快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市发展,尽快扩大城市规模,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在兵团和新疆的影响力。支持北屯建市工作,力争成为北疆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进出口加工区。选择战略地位重要、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垦区中心城镇,按照石河子模式,规划建设一批县级市,并纳入国家城市规划建设体系。按照共建、共享、共赢原则,适度发展兵地共建城区和师部城区,使其成为兵地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快团场城镇建设,引导团场经济、连队职工和附近居民向城镇集中,其它边境连队、偏远连队统筹规划建设好连队居民区和生产作业区。改善城镇人居和投资环境,加快团场城镇水、电、路、气、房、通信等工程建设,使团场城镇居民享受与小城市同等公共服务。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支持兵团依托资源优势和自身产业基础,加快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氯碱化工、矿产开发,培育壮大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支持兵团在准东、哈密大南湖、三塘湖、伊犁、库拜等地参与大型煤电化工基地和新疆油气加工基地建设。支持兵团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产业能力,支持将条件较好的省级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支持兵团加快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拓宽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实现服务业结构升级和质量提升。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基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兵团农业科技优势,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之路,提高兵团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加工增值率,确保职工收入持续增长、团场效益显著提升、农业资源持续利用,使兵团农业成为新疆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做优做强棉花产业,加快特色园艺业和现代养殖业发展。重点实施一批高产出、高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节水技术推广为重点,发展节水技术外包服务,成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推广基地。以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各类先进适用农机设备推广使用,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南疆垦区、沙漠周沿、边境一线及腹心垦区基础条件,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着力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面落实国家一系列加强新疆及兵团发展与稳定的特殊政策,加快建设覆盖全兵团、与地方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团场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团场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团场辐射。支持兵团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生活水平,促进职工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使兵团干部职工收入与地方同步提高。
促进兵地融合协调发展。兵团要主动融入当地发展,地方要大力支持兵团发展。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共享、基础设施衔接、产业布局配套、企业联合重组、市场体系对接和人才培训交流。促进地州市兵地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共享。发挥兵团在农业装备、科技推广等方面优势,探索建立与周边农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租和代耕代种合作关系,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地方农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基地关系,扩大农技服务覆盖范围,示范带动全疆经济发展。加大兵地干部挂职交流力度,促进干部融合团结。加大政策落实上的衔接和沟通,确保各项政策在兵团辖区的有效贯彻和执行。
支持兵团参与向西开放大通道建设。支持兵团充分利用新疆沿边开放和毗邻口岸的优势,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在边境垦区建立集货物进出口、保税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边境经济合作区。扩大兵团自产品出口,努力建设成为外向型商品加工基地、商品中转集散地、进口能源和紧缺资源周转地。支持兵团积极推进农业、资源和服务西进,鼓励师团到周边地区建立境外农业基地,鼓励企业到周边地区拓展矿产资源转换空间。
加强维稳戍边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兵”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把兵团打造成一支政治意识强、军事素质硬、特别能战斗的坚强队伍,成为增强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实行特殊招人留人政策,通过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大规模吸纳复转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城乡其他劳动者留在兵团,最大限度稳定现有人口,稳步增加兵团人口数量,特别是增加南疆和边境师团的人口。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吸收各类优秀人才充实兵团职工队伍,逐步优化兵团职工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夯实履行使命的基础。加强基层人民武装部和民兵预备役力量建设及维稳戍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兵团民兵的动员能力。加大政法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三股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确保辖区稳定和新疆大局稳定。
第十七篇 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党的领导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根本保证,必须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创造新的人间奇迹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以推进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和造福各族群众为己任,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锻炼,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提高经济活力,促使当地优势最大化的能力。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昂扬向上的斗志、勤勉务实的作风、甘于奉献的精神,加速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施。
第一章 统筹调控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确保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卫生政策、环境资源政策等重大公共政策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根据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财政资金优先安排社会保障、民生、教育、科技、卫生等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公共服务领域支出需要。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自治区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规模,建设资金优先支持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
充分发挥投资在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好政府资金和对口援疆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投向规划鼓励和支持的领域,千方百计扩大社会投资和金融贷款规模,增强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完成本规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第二章 加强协调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各地(州、市)以及各部门、各行业要组织编制相应的地方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目标和任务,以及可操作的实施措施。要建立本规划与地方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在主体功能定位、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形成以本规划为统领,各级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本规划与自治区计划的衔接,在制定和实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要结合实际,按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所担负的中长期发展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切实组织落实。
第三章 监督评估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有关部门要跟踪、监测、分析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研究实施情况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各地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为完成规划目标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报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区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需要调整本规划时,自治区人民政府应适时提出建议,提请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
“十二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规划,是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打好基础的重要规划。全区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众志成城,奋力拼搏,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注:天山网是个坑爹网,为了一点流量至于吗?!
第三篇: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
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
为进一步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基础,提高科学监管的能力与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和节约发展,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安全生产等有关规划,制定本战略纲要。
一、现状与问题
(1)特种设备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截至2009年底,全国在用特种设备588.6万台,其中锅炉60.9万台,压力容器217.5万台(另有气瓶1.3亿只),压力管道68.5万公里,电梯137.8万台,起重机械135.7万台,客运索道852条,大型游乐设施1.6万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35.1万台。特种设备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承压类特种设备朝大型化、高参数、长周期运行方向发展,机电类特种设备新型式、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现有各类特种设备生产单位4万多家,作业人员近500万人,安全监察检验人员4万多人。特种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冶金、船舶、交通、轻工、建材、医药等传统工业领域和航天航空等现代工业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特种设备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涉及生命安全,如管理和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事故灾难。近些年来,我国年均发生特种设备事故300多起,人员伤亡近千人,经济损失巨大,有的重特大事故还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居民大规模转移、交通干线中断、大范围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大面积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保证特种设备的质量和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对于维护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1 —(3)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锅炉、换热压力容器、电梯均为高耗能设备,仅以锅炉为例,全国锅炉耗煤占煤炭总消耗量的70%左右,而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至20%,如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提高锅炉能效水平,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空间和潜力巨大,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的制度,全面高效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对于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改革开放以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法制初步完善,体制基本健全,机制不断创新,科技明显增强,队伍发展壮大,万台承压设备事故起数30年来下降了30多倍。特别是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来,狠抓法规标准、动态监管、安全责任、应急反应、安全评价五个体系建设,进行普查整治,严格市场准入,强化使用监管,开展专项治理,推进立法、行政许可、现场监管、检验体制等改革创新,在设备总量迅猛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万台设备事故起数持续稳定下降,为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作出了重要贡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不断提升,为推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挑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长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我国特种设备事故率仍然较高,总体上是工业发达国家的4至6倍,一些设备事故多发的势头仍未得以根本扭转,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监管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监管力量不足与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安全监察检验工作定位不够清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企业诚信和社会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工作体系有待完善,方式方法还欠科学,检验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监管效能有待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在法制、科技、管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 2 —(6)做好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工作,既要继承和发扬半个多世纪安全监察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监管模式,又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妥善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明确目标任务,提升能力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实施科学监管,促进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7)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降低事故风险、提高安全效能”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质量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降低能耗为目标,以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和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通过倡导安全节约文化、完善法制、健全体制、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科学监管等措施,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节约运行,促进安全发展和节约发展。
(二)总体目标。
(8)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设备科学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法制、体制和机制,安全责任特别是企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质量、安全、节能科技与管理水平较高,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统一,安全与节能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9)中期目标是,到2015年,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部门依法监管、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广泛支持的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多元共治格局,重点监控设备监管率和严重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力争特种设备事故率控制在0.4起/万台以下、死亡率控制在0.38人/万台以下。推动实现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能效比2007年提高8%、高耗能特种设备累计节约7000万吨标准煤。
— 3 —(10)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形成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有效监管的工作体系,全国特种设备质量和安全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万台特种设备事故率和死亡率控制在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之内,推动实现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能效比2007年提高3%、高耗能特种设备累计节约2500万吨标准煤。
三、主要任务
(11)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制定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的专门法律,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法规,健全基本覆盖各个监察环节、兼顾各类设备特点的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规章,加快制订特种设备技术规范并逐步整合形成综合性规范,推进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标准化,逐步完善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技术规范为基本要求、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
(12)完善动态监管体系。完善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和信息化网络,着力提升电子监管水平,逐步实现动态监管体系对各个设备、各个环节、各个地区的全覆盖,对特种设备进行全过程、有效、动态跟踪监督。
(13)构建安全责任体系。明确特种设备各安全责任主体的责任及相互关系;完善落实责任的机制与措施,保证安全责任履行;加强执法与监督,严厉打击特种设备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安全责任追究。
(14)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应用风险理论实施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对系统性、广泛性和重大的事故风险实施监测预警,对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实施治理监控,对特种设备事故及时作出应急反应和妥善处置,科学实施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提高风险控制和事故预防的能力与水平。
(15)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有效开展对一定区域领域、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检验检测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安全绩效评价,使有限的监管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与节约效能,促进特种设备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协调统一。
— 4 —(16)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能力,建立行业大科技的工作平台和管理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特种设备科技资源,畅通科技需求渠道,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对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的支撑、保障、促进作用。
四、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法规标准。
(17)积极推进特种设备安全法立法工作,强化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法律关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强化安全责任,推动解决特种设备相关法律法规协调问题。进一步完善规章和技术规范,逐步形成综合性大规范。加快特种设备技术标准制修订,在各类设备方面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缩小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理顺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关系,提高法规标准体系的整体性、协调性、有效性。
(18)坚持开门立法,充分发挥安全技术委员会、行业组织、企业和专家作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开展立法预评估和后评估,提高立法质量。广泛开展特种设备法制宣传,大力开展针对安全监察、检验检测、企业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宣贯培训。完善特种设备法规信息公开平台,为公众提供全面、便捷的查询服务。规范法规解释工作。建立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标准的国际互认。
(二)深入推进动态监管。
(19)加强基层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建设,提高安全监察队伍素质,建立科学的工作规范;建立和规范协管员队伍。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按照经济、有效、易用的原则,在金质工程平台上,统一总体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开发平台软件,分级分类确定功能需求,分别建设硬件平台,实施全国联网,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
(20)充分发挥动态监管体系作用,做到特种设备及时登记、及时检验、及时发现和消除
— 5 — 事故隐患,提高监管效能。逐步实现网上办理许可、告知、报检等业务,提高安全监察机构和检验机构工作效率。加强信息公开和信息数据的开发利用,为科学监管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切实落实安全责任。
(21)厘清和明确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检验机构、安全监察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安全职责,通过立法明确各方法律关系、责任界限和责任追究,重点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组织清理和修改完善现行法规标准中各方安全责任的不合理规定。按照有限有效原则,推动监察职能从“监督管理并重”向“强化监督”转变,立足立法与监督,着力弥补缺位和纠正越位与错位,合理缩小监管范围,突出监管重点。理顺总局与地方局的关系,推动监管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行政许可和执法监督工作交给地方局,总局集中精力做好战略研究、宏观管理和立法监督工作。
(22)利用多种手段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标准化与评价制度,提高企业履责的主动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试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工程师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咨询机构为设备数量少、管理能力弱的使用单位提供安全管理咨询代管服务,保证安全责任有效落实;在有条件的领域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检验机构;试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浮动费率的激励作用和社会辅助管理功能;加快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并力争与行政许可、检验收费、信贷发放、税收优惠、保险费率、工商登记等事项有效结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23)加强执法与监督。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无证生产、使用、检验、作业的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办和处罚力度。探索建立缺陷设备召回和强制报废制度。设立有奖举报制度,加强社会和同业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或者事故隐患,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
(四)积极探索风险管理。
(24)逐步实施分类监管。应用风险理论,综合考虑设备失效概率和事故后果,以防范重特大事故风险为重点,以注重差异性、提高针对性、保证有效性为原则,研究构建针对不同设 — 6 — 备、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的科学的分类监管模式,积极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制修订相关规范标准,逐步推广。
(25)建立安全风险监控机制。逐步探索建立安全巡视、明察暗访、举报奖励制度和安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违法违规线索和行业潜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风险监测、风险研判、发出预警、快速应对和妥善处置。
(26)对重大隐患实施治理监控。加强起重机械、压力管道元件、气瓶、危化品承压罐车等特种设备整治,逐步落实压力管道普查、检验和登记工作;逐步建立以事故和风险控制为导向的重大隐患治理机制和重点设备动态监控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组织开展对重点领域、环节和设备的检测评估和监控工作,推动企业建立重点设备安全管理及监测监控系统。
(27)加强应急管理保障机制建设。按照“统筹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制订全国特种设备应急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体系建设规划,落实机构、编制和经费,加快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及事故调查处理机构建设。结合动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事故数据库、预案库和事故调查专家库,形成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数据查询、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技术平台。根据不同种类特种设备的特点,建设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培训基地。
(28)加强应急技术研究。建立完善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各类特种设备专项应急预案指南,指导特种设备使用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织开展演练,提高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建立质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事故调查处理协调机制。完善事故调查处理的规章、规范、制度和程序,规范调查处理行为。加强调查分析能力建设,加强事故统计分析,掌握事故发生规律,有效预防事故。
(五)科学开展绩效评价。
(29)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的理论研究,建立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评价模型和统计指标,形成固定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报告机制,为政
— 7 — 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0)科学评价安全监察工作的投入和产出,建立监管资源有效投入与配置模型,建立一定行政区域及设备领域、安全监察部门和检验检测机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探索建立以关键性能指数(KPI)为评价指标的企业安全管理评价方法,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并推广应用。
(六)加快推动科技进步。
(31)滚动完善和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理论和管理综合技术研究,促进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法规标准制修订支撑课题研究,为科学制定法规标准提供技术依据;重点在共性、关键性的检验、检测、监测技术,大型、关键特种设备资产完整性管理、安全评价、风险评估、寿命预测、仿真重构,在线、不开罐、不拆卸、不开挖、带涂层保温层检测与评价,重大危险源监控、预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技术方面,开展科技攻关,进行系统集成,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32)制订全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研究实验室框架体系和全国特种设备及其部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型式实验室框架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分批建设,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区域性的实验室和型式试验机构,建立以法规标准、试验基地和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特种设备安全研究试验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
(33)以国家级特种设备检验研究机构为龙头,整合国家、省、部分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机构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设备、经费资源,搭建行业大科技的工作平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机制,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多出快出成果,培养更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加速提升队伍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
(七)深化行政许可改革。
(34)深化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的行政许可制度改革。适当提高许可条件,缩小许可范围,整合许可项目,调整许可分级,下放许可权限,简化许可程序,降低取证成本。将行政许可的技术性、事务性工作逐步交由符合法定条件的事业单位承担,调整鉴定评审工作模式,— 8 — 保证公正性。加大证后监督力度和对鉴定评审工作的监管,保证行政许可质量,从源头上把好市场准入关。
(八)积极稳妥地推进检验体制改革。
(35)厘清委托检验、国家强制性检验等各类检验的性质、定位、责任和实施方式,强化委托检验,逐步缩小强制性检验范围,调整检验项目,转变检验方式,研究探索强制性检验由“把关型检验”向“监督验证型检验”转变。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适当体现市场配置检验资源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检验力量的作用,积极培育委托检验市场,发展和规范专项检测市场。
(36)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进程,明确各类检验机构的性质和工作定位,积极稳妥地推进质检部门特检机构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检验机构与社会检验机构互补的新型检验机制。继续推动检验机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探索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打造“中国特检”品牌。
(37)根据特种设备生产、使用、管理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工作需要,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特色、国内领先的重点检验检测机构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检验检测机构。通过竞争、考核、评估机制,提高检验机构内部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内部活力,实现良性发展。合理确定核准条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妥善解决欠发达地区检验机构核准问题。
(九)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8)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制定节能工作中长期规划,建立完善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生产环节突出强制监管、使用环节突出技术服务的工作理念,采取全面覆盖、重点突破、分布实施、逐步到位的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典型带动的工作格局。组织开展产品能效状况普查,研究制定产品能效指标,探索建立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规划建设一批能效测试机构
— 9 — 与节能技术研究实验室,加快推动节能科技进步,开展设计节能审查、新产品能效测试、在用设备能效监测和节能技术改造,建立、完善涵盖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节能工程、运营管理和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节能监管人员、测试人员、企业的管理与作业人员的节能知识培训,全面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的生产、使用和检验检测各环节的节能监管工作。
(39)围绕石化、电力、冶金等产业,积极推广风险评估、无损检测、在线检测、安全评价、完整性管理等新技术,重点解决好成套装置检修与检验周期相协调的问题,保证大型成套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40)围绕落实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有利于产业振兴的监管政策措施,加快推动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按照区域和产业特点推动建设公共检测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法规、政策、管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特种设备产品竞争力,促进重大装备自主化。推动标准的国际互认和中国标准被国际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承认,促进特种设备出口。
(41)积极探索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有效服务“三农”的措施,鼓励特种设备企业向农村转移,引导企业开发生产适应农业农村特点的特种设备产品,做好农民工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为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创造条件。
(42)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主动配合做好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特种设备规划和建设,做好相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为石油、石化、电力、冶金、水利、交通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建设用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保障项目安全顺利实施。
(十)加强安全节约文化建设。
(43)加强对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节约发展观的认识,倡导“本质安全”核心理念,建立“生命至上、节约并重”的价值观,形成特色鲜明的特种设备安全节约文化。
— 10 —(44)鼓励和支持出版发行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等安全文化产品。持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鼓励企业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开展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等方面的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发布安全信息。积极参加 “3·15”、“安全生产月”、“质量万里行”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各类协会、学会、科研教育机构、中介组织的作用,开展群众性的特种设备安全活动。
(4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行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理论研究和战略管理。
(46)进一步开展国内外体制机制、法规标准比较研究,加强特种设备安全节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和安全理论、宏观管理、行业发展、综合改革、法规政策等软科学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理论方法体系,增强监察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47)加强对战略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稳定的战略研究队伍和战略制定、实施、评估、修订的动态机制,形成战略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并滚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战略、科技战略和标准战略。
(48)积极争取将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安全生产等规划,把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摆在重要位置,予以重点支持和保障。健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指标考核体系,积极争取将其重要指标、主要任务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统计考核指标体系。
(二)加强队伍建设。
(49)加快考核大纲、教材、题库和基地建设,大规模开展培训教育,到2015年完成对2百名市(地)分管局长、5千名监察人员和2万名检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加快人才培养,争
— 11 — 取到2015年全国安全监察、检验队伍拥有1至2名院士、2百名博士、2千名硕士、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人员达到75%以上,努力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的安全监察、检验检测、科技攻关、专家咨询、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完善干部交流制度,保持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人员队伍的基本稳定和合理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
(50)按照国家职业资格管理要求,逐步推行检验检测人员执业化改革,转变考核和换证方式,建立严格准入和强化继续培训相结合的机制。结合国家职称制度改革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工程师评价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业技术教育,争取在有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中增设一批博士后工作站。
(三)加大安全投入和保障力度。
(51)加大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专项经费投入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安全监察与检验机构的投入模型。争取国家财政部门增加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专项经费,加快国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协调指挥中心建设,支持国家级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在对地方转移支付项目中增加对基层的投入。各级质监部门应当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和协调,建立稳定的专项投入渠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财政专项经费,重点解决基层监察机构编制不够、经费不足、装备欠缺等突出问题。
(52)进一步完善检验收费管理机制。积极与财政、物价部门协调,研究制定统一收费政策,改革检验计费方式,完善收费项目及标准,规范收费行为。完善检验收费收支管理,保证检验收入用于检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53)形成有效的企业投入机制。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加大企业安全投入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安全投入的监督,形成合理的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的投入。
(四)落实建设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要求。
(54)发挥各方积极性,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安全管理,努力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监管、检验把关、企业负责、行业自律、市场引导、社会监督的安全监察工作格局。对内加强 — 12 — 与质量监督、执法打假、出入境检验等工作部门的有效联动,对外加强与安监、建设、交通、水利、消防、工商、财税、金融、司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多元共治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55)围绕国家外交外贸工作大局,加强与重要国家、地区监管部门和国际组织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领域的合作,拓展交流渠道,形成制度化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在气瓶、电梯、起重机械等优势领域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支持和鼓励检验机构、行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特种设备产品和检验检测服务的出口。
主题词:特种设备 安全 发展 纲要 通知
抄送: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本局:局领导,认监委、标准委,办公厅、法规司、质量司、计量司、国际司、科技司、人事司、计财司、内审司、机关党委、监察局,存档(2)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0年1月26日印发 录入:王晓川 校对:刘三江
第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A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建立标准化学校,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在做好学校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优先解决边境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留守儿童较偏远地区的校舍紧张问题,解决中西部城镇化较快地区大班额和超大班额以及住宿紧张问题。
标准化学校将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教育强县,实现教育强区的基础性工程,地位十分重要,为此,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强县(市、区)督导评估实施方案(暂行)》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请遵照执行。
一、评估办法
(一)本指标体系共设4个A级指标,13个B级指标,48个C级指标(其中政府评估指标为 9 项、120分,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为 39项、880分),总分1000分(其中政府评估指标为 120分,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为880分)。具体指标赋分详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A1
(二)申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县(市、区)的评估认定条件:
1.县级自查自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评估总分1000分,评估得分不能低于800分。
2.指标体系中A2“办学条件”督导评估总分不低于425分。3.一票否决指标:
(1)带“*”号的16项C级指标:C10、C11、C12、C14、C15、C17、C18、C19、C20、C21、C22、C23、C25、C26、C28、C39;
(2)有D级危房;
(3)本学年学校发生重大责任事故;(4)有弄虚作假行为。
(三)评估等级
评估得分950分及以上为优秀,949-900分为良好,899-800分为合格,低于800分为不合格。
二、指标说明
【 A1指标共三个B级九个C级指标(B1-C1,C2.B2-C3,C4.B3-C5,C6,C7,C8,C9)】 A1 组织领导(120分)A1-B1 领导职责(20分)
A1-B1-C1 规划落实(10分)评估标准:
县政府制定《创建自治区教育强县工作规划》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并依据规划制定分实施计划,按规划目标和计划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A1 评分细则: 有规划得3分,有分实施计划得2分,视目标和计划落实情况,赋0-5分。若未做到,分项扣分。
检查方法:
(1)查阅文件和会议纪要;(2)听取汇报;(3)实地查看。需要材料
1、《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
2、创建教育强县工作规划,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4、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计划
5、创建教育强县工作计划
6、分阶段完成规划总结
7、按学年工作计划和总结
8、与创建教育强县,标准化,均衡发展相关的文件,方案,会议纪要,自治区和地区印发的相关文件,请示等等
A1-B1-C2 责任明确(10分)
评估标准: 县(市、区)长是第一责任人,形成政府直接领导、教育部门主抓、有关部门配合的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工作协调的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
评分细则:
成立创建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得1分,有专门工作机构得2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A1 有专门办公场所得2分,视其他部门配合情况赋0-2分,视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档案规范程度赋0-3分。若未做到,分项扣分。
检查方法:
(1)查阅文件档案;(2)听取汇报;(3)实地查看。需要材料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2.关于成立阿瓦提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标准化,教育强县展工作领导小组
3.标准化建设工作各指标负责人统计表 4.各类章程 5.学校各类制度
6.创建教育强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A1-B2 组织管理(20分)A1-B2-C3 目标管理(10分)
评估标准: 有标准化建设目标管理和工作质量检查制度。流程明确、责任清晰,计划、内容、完成时间落实到部门,责任到人。
评分细则:
有目标管理和工作质量检查制度得3分,有详细工作流程图得2分,视目标、责任落实到位情况,赋0-5分。若未做到,分项扣分。
检查方法:
(1)查阅文件和业务档案;(2)听取汇报;(3)实地查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A1 需要材料
1.标准化建设工作有目标管理制度和工作质量检查制度 2.教育督导条例,办法
3.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教育强县,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4.关于成立新和县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 5.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6.与教育教学,标准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控辍保学相关的责任书(县,乡,镇政府,教育系统和各个站所)A1-B2-C4 督导检查(10分)
评估标准: 建立督导监督检查制度,形成效能建设责任追究管理机制,保证各个阶段工作任务完成。评分细则: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检查长效机制,检查制度健全得3分,人员、经费落实得2分,档案资料规范、齐全得2分,视各阶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赋0-3分。若未做到,分项扣分。
检查方法:
(1)查阅相关文件和各成员单位业务档案;(2)听取汇报;(3)实地查看。需要材料
1.关于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3.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督导检查制度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A1 4.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上级部门同意下发的制度汇编 5.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考评自评方案
6.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有目标管理制度和工作质量检查制度 7.教育督导条例
8.督学责任区划分、责任区督学工作职责和任务, 拟聘督学和管理办法
9.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发展及教育强县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及责任分解(该重新调)
10.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总结
11.各类综合督导督导评估(上级,校级)反馈意见,和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整改措施,责任区随访督导整改通知书,学校整改情况报告.12.各类综合督导督导评估(上级,校级)汇报(近三年)13.自查自评报告,自查自评分析表(近三年)14.督学责任区随访督导检查记录,会议纪要
15.督导检查情况通报,检查情况的信息 A1-B3 资金投入(80分)
A1-B3-C5 三个增长(25分)
评估标准:近三年教育经费投入依法做到“三个增长”。评分细则: 保证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依法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A1 倒查四年,近三年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得10分,若有一年未做到,本项不得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得7分,若有一年未做到,本项不得分;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得8分,若有一年未做到,本项不得分。检查方法:
查阅相关文件、材料,决算表,计划。需要材料
1.与“三个增长”相关的文件,通知或者上级下发的指示.2.与“三个增长”相关的材料,预决算,计划等等。
3.要明确“三个增长”的具体内容,详细解释,逐年增长标准怎样计算.(按增长率计算或者按投资增长计算,要明确)
4.与“三个增长”相关的统计表,数字要正确,并符合 5.近四年“三个增长”对比表
6.按“三个增长”对比表找出存在问题并整改措施 A1-B3-C6 两个比例(15分)评估标准:
近三年教育经费支出符合“两个比例”要求。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提高;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
评分细则:
保证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依法达到教育经费支出的“两个比例”。倒查四年,近三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提高6分,若有一年未做到,扣2分;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9分,若有一年未做到,扣3分。检查方法: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A1 查阅相关文件、材料,决算表,计划。需要材料
1.与公用经费(“两个比例”)相关的文件,通知或者上级下发的指示.2.与“两个比例”相关的材料,预决算,计划等等。
3.要明确“两个比例”的具体内容,详细解释,逐年增长标准.4.与“两个比例”相关的统计表,数字要正确,并符合 5.近四年“两个比例”对比表
6.按“两个比例”对比表找出存在问题并整改措施 A1-B3-C7 其他经费(20分)
评估标准: 教育费附加按“三税”的3%、地方教育附加按“三税”的2%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按比例足额计提并用于教育,保证土地出让净收益计提10%用于教育。
评分细则:
倒查四年,近三年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教育得14分,若有一年不达标扣5分,扣完为止;转移支付资金按比例足额计提并用于教育得3分,若有一年不达标扣1分;保证土地出让净收益计提10%用于教育得3分,若有一年不达标扣1分。检查方法: 查阅相关文件、材料,决算表,计划。
需要材料
1.与“三税”有关的文件,通知或者材料
2.近四年“三税”内转给教育资金的征收及使用统计表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A1 3.其他经费的征收及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按要求征收没有,征收资金达不达标)
A1-B3-C8 项目建设(15分)
评估标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教育项目建设投资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相关教育建设项目工程,对口支援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
评分细则:
按计划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得6分,有一个工程未按时完工扣1分,扣完为止;项目建设工程档案资料齐全得6分,若未做到,酌情扣分;对口支援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得3分。
检查方法:
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决算表,计划;(2)实地查看。需要材料
1.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整理好各种文件,图纸,计划,预决算,验收报告等材料.2.近三年内新建,修建的建设工程项目,投资,资金来源,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情况反应的统计表。
A1-B3-C9 社会捐助(5分)
评估标准: 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捐助资金使用有计划、有项目,有成效。评分细则:
捐助资金使用有计划得2分,有项目得1分,视社会捐资助学效益,赋0-2分。若未做到,分项扣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标准A1 检查方法:
(1)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决算表,计划;(2)实地查看;(3)校长、教师座谈。需要材料
1.关于开展资助活动的文件
2.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计划,方案),捐助资金使用有计划、有项目,有成效。
3.按单位和个体的捐助情况表 4.按领取资助学生摸底表和申请表 5.按捐助资金发放表 6.捐助和资助发放的相关信息
第五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全
文)
序 言
教育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基石,在自治区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强区必先强教。科学跨越,后发赶超,长治久安,教育要先行。优先发展教育,对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自治区成立以来,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已建立起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双语教育快速推进,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学校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区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保障了各族人民群众依法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治区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中央提出的教育规划优先,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的要求还需大力推进落实。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仍需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双语教育普及任务繁重,教育质量提高和均衡发展任务艰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系统丝毫不能懈怠的重要任务。
教育强区,人人有责。在新疆工作全局中,立足区情,着眼未来,从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维护边疆长治久安的总体战略出发,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规划到2020年自治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任务、改革重点和保障措施,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既是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又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构建和完善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努力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布局结构,坚持分类指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若干拔尖创新人才。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普及15年教育,教育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前列,全面增强教育支撑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
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0%左右,学前两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基本实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双语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1年提高到1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1年提高到13.5年。
公平教育惠及各族人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依法保障公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重点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权利,大力扶持南疆等农牧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不断缩小教育发展差距。
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扩大学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发挥教育对口支援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人民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双语教育,率先在七地州及九县市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构建学前和中小学相互衔接、师资和教学资源相互配套的双语教育体系。加快南疆四地州等边远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第二章 战略重点
(三)实现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提升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配置的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优先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共同培育下一代的良好环境。
(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落实促进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保障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牧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目的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五)提升普及水平。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双语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学前教育。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重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构建面向全民、形式多样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实现学有所教。
(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创造美好未来。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八)普及双语教育。双语教育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对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坚持双语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于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地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有序衔接、整体推进。鼓励和倡导民汉学生混合编班,各民族相互学习。
(九)加强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础工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十)坚持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不断扩大教育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区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一览表
单位 2009年 2015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学)人数 万人 49.1 74.3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 75 85 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 65 8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51.5 70.0 其中:七地州及九县市幼儿在园(学)
万人 31.7 55.0 人数
七地州及九县市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 57.0 8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万人 300.2 310.2 巩固率
% 90.0 95.0 高中阶段教育①
在校生 万人 68.4 83.7 毛入学率 %
66.86 88.0 其中:南疆四地州高中阶段在校生 万人 15.2 36.4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
% 36.0 88.0
高等教育②
在校生总规模(疆内就读)万人 25.4 33.0
其中:在学研究生 万人 1.2 1.8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万人 24.2 31.2 毛入学率(%)22.02 32.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9.1 10.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1 12.0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 % 29.5 50.0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
(十一)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班主任选拔、培养、培训机制,造就一支高素
2020年
92.8 95 90 80.0
68.0 95.0 334.1 98.0
87.7 90.0 42.8 95.0
41.6 2.5 39.1 40 11.0 13.5 78.0 4 质、高层次、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骨干队伍。加强学校党组织对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领导,发挥团学组织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十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学生,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把“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和手段,完善德育评估,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无神论教育,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青少年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十三)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大中小幼相衔接,家庭、学校、社会相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团结和谐的环境。加强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强化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第四章 双语教育
(十四)大力普及双语教育。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育,加快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步伐;到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到2020年使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兴办双语幼儿园或学前班。继续实施中小学民汉合校工程,不断扩大民汉混合编班和双语班。高等学校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特殊专业的部分课程外,其他课程逐步实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十五)切实提高各学段的双语教育水平。积极做好各学段双语教育的有序衔接。对接受过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对部分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部分课程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双语班,逐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课程门类。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生,逐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课时和课程门类,使之尽快适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加强双语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建立双语教育标准体系、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督导评估机制,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育的改革试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行民汉学生混合编班,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插班学习,鼓励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加快预科教育改革,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大、中专学生跨越预科教育阶段直接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受本、专科教育。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推进双语教学中重视本民族语文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课时和教学质量。
(十六)进一步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高中班、初中班和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招生规模。到2014年,实现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年招生规模各10000人。启动实施内地中职班。扩大区内中职学校对口招收南疆四地州初、高中毕业生规模。内高班、内地中职班、区内初中班和高中班招生继续向农牧区倾斜。推进内高班学生插班、混合编班学习。优化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生源结构和专业结构。坚持不懈地做好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内高班、内地中职班、区内初中班和高中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内地高校新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第五章 学前教育
(十七)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学前教育,其他相关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以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健全幼儿园准入、督导评估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规范办园行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行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大力宣传0-3岁婴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十八)重点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以国家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项目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牧区学校布局调整后的校舍和教师资源发展学前教育。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村级幼儿园(班)为基础,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班)的示范指导作用。
第六章 义务教育
(十九)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实现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按照城乡区域发展的需要和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集中办好一批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同时要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及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相关权益。建立农牧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和教育服务体系。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校外活动场所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和管理。
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护学生视力。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生活与卫生设施管理,积极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合理膳食,引导家长改进学生饮食习惯,提高农牧区学生营养水平。
(二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是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指标。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制和保障机制,以试点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缩小校际差距。建立优质资源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机制,进一步改善农牧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重点学校、重点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级中学的办法,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以县为单位,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落实新增教育经费、教师配置、学校建设向农牧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全疆范围内推进。
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南疆四地州以及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实施好教育援疆项目,农村双语教师特设岗位招聘计划、城市学校教师支教和高校学生实习支教计划,逐步缩小南北疆之间、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十一)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在全疆实现小学生减负。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和对地区、学校以升学率进行排名。规范各种培训、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中小学要把减负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业量,减少考试次数,不得随意增加课时和提高教学难度,推进中小学学生成绩等级评定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要求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辅导班和未经批准的学科竞赛,不得将各种考级、竞赛成绩作为学生入学和升学的依据;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家长要与学校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第七章 高中阶段教育
(二十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成长的特殊重要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统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构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大体相 当,到2015年在全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在中央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有条件的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二十三)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坚持科学的质量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纠正单纯追求考试分数的“应试教育”倾向。2010年秋季国家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在全疆全面实施。在保证必修课质量的同时,结合实际,设置丰富多样、高质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完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提倡小班教学。
(二十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形成一批科技、外(双)语、艺术和体育等见长的特色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寄宿制规模。支持普通高中开设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第八章 职业教育
(二十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树立大职教理念,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行业的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促使规模、专业设置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和高等、区内和区外职业教育资源,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历学制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2020年,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序衔接的职业教育格局,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二十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进职业教育院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石油石化、煤炭、纺织等职业教育园区(基地)建设,完善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拓展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办学。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建设一批自治区支柱产业、地州特色产业等实训基地,扩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提升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培训能力,建立和完善将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培训的机制。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支持一批职业学校紧缺、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代试;积极推进职业技能鉴定,以鉴代试,切实提升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十七)调动行业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机制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扶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行 业、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制度,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实施就业准入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员,完善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政策。
(二十八)加快农牧区职业教育发展。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县级职业学校和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面向“三农”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开展城乡之间、南北疆之间、区内和区外合作办学、联合招生,鼓励更多农牧区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中学开办职业教育特色班。进一步办好涉农专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十九)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率先对农牧民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免学费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通升学制度。实施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按照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推进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沟通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以就业为导向,引导职业学校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设课程。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加大劳动预备制培训力度,逐步实施农牧区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培训。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人人可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九章 高等教育
(三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构建领先于周边国家的高等教育竞争优势。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条件更加改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生源结构,推进民汉混合编班教学;完善教授为低年级学生和少数民族预科生授课制度;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增强诚信意识,养成优良学风;不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十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基础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稳步发展,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和紧缺人才专业建设,特别是工程技术类、高新技术类专业建设,拓展重点学科覆盖自治区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的范围,尽快使部分学科、专业达到国内和中亚先进水平。
优化办学层次、类型结构。实行分类指导,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按照建设“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继续实施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211工程”项目建设;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学校建设,重点提高师范院校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能力,支持自治区农业、工业、医药、财经、艺术等院校建设;继续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继续办好远程和成人高等教育。
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巩固发挥首府高等教育优势,支持南北疆重点地区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建机制。依托中央支持以及对口支援、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加快提升自治区高校办学水平。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高校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十二)增强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增强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新疆历史、民族、宗教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坚持围绕国家、自治区产业需求和战略重点,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支持高校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坚持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统筹和加强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以创新和质量及贡献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支持高校积极开展以中亚及周边国家为重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优势,发展和引领先进文化,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鼓励高校师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三十三)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各级政府要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各学段的特殊教育发展,在地(州、市)所在地和人口大县建设并办好一批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收残疾人随班就读或举办特教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进一步落实招收残疾考生的优惠政策,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三十四)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分担、各部门支持、多渠道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班)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行残疾学生学前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提高残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做好中等、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提供交通、医疗补助。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特殊岗位特殊教育补贴标准,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加强师资培养培训,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各级特殊教育教研员队伍。支持师范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加强特殊教育教学研究。第十一章 继续教育
(三十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以政府为主导,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机构,统筹继续教育。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加快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机制。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围绕自治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求以及就业再就业的需要,以民族团结教育、双语学习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为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开展继续教育。进一步完善扫盲工作机制。重视老年教育。探索和建立符合城镇和农牧区实际需要的继续教育形式和渠道。到2020年,基本满足公民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三十六)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面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完善宽进严出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学习制度,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衔接。构建学历和职业资格相互贯通的终身学习框架。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依托卫星、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服务平台,在新疆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开放式大学;扩大自学考试的服务功能,加强继续教育资源库建设,推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七)树立人才培养新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坚持德育为首,能力为重,激励各族学生奋发进取,平等竞争,共同成才。鼓励个性发展,尊重个人选择;改革人才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以品德、能 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形成评价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避免单纯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评价学校和学生。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三十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倡学思结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教学,开好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改进升学选拔、推荐办法,探索高中、高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以双语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各学段双语教育模式。健全各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并切实发挥其作用。加强地方教材开发、使用、监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制度。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第十三章 办学体制改革
(三十九)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促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办学试验,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四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中外合作举办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教育。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可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并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化的民办学前教育,稳定发展有特色的民办中小学,有序发展多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引导发展实用型非学历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特色办学。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学生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依法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建立民办高校督导专员制度。健全民办学校的党团组织,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依法建立民办学校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形成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依法监管的格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政府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评估。
第十四章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一)健全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筹管理义务教育,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合理布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依法审批设立专科学历教育的高校,审批区属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加快普及双语教育,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完善自治区本级对地(州、市)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和督促地(州、市)和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地方教育。
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落实自治区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统筹协调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普通高中由地(州、市)和县(市、区)负责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有序衔接各学段双语教育,合理确定各类学校布局。
县(市、区)人民政府承担管理义务教育、普及双语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责任。具体负责城乡学校布局、标准化建设与安全,统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统一对教师的聘任、调配和管理,开展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四十二)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依法综合利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履行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重大教育决策出台要充分咨询论证,听取群众意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整合自治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建立教育基本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四十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政府管理学校和学校办学的权责,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依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确定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公办学校要坚 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和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加强高校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
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权,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度。第十五章 考试招生
(四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有利于推进双语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考试招生和人才评价机制。加强考试招生制度建设,坚持科学、公平、公开、规范的原则,充分发挥“阳光工程”在维护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和对称。公开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健全招生录取信息发布制度。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加强专业考试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十五)改进中等、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学校招生考试要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小学升初中坚持就近免试入学。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自治区统一组织,分科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呈现。从2018年起,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统一标准、统一试卷的基础上,除母语文外统一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试卷。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制度。优化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区域招生结构。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方便学习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高等教育考试招生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逐步过渡到由自治区统一组织。推进研究生入学和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考试内容、分类考试和录取方式改革。对特长显著、符合大学培养要求的学生,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对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学生推荐录取;鼓励符合条件、自愿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就业的考生定向录取;对做出特殊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通过专门程序破格录取。不断扩大少数民族考生到内地高校就读的比例,加快缩小各族考生在高校录取上的差距,逐步实现统一入学标准。第十六章 教育开放
(四十六)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地缘优势,以中亚地区和周边国家为重点,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在国家教育开放框架体系内,积极参与国际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通过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提高新疆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扩大出国留学规模,提高公派出国留学的层次、质量和效益,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有重点地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高校研究生进入国际高水平大学、实验室进修提高、攻读学位,加快培养一批自治区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合作与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人员来疆工作。
(四十七)提高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加强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和孔子学院建设,拓展与中亚及周边国家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渠道,提高国际教育服务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增加周边国家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周边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逐步把新疆建成面向中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增强新疆在周边国家以及国际上的教育和文化影响力。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教师队伍建设
(四十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建设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足够、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师比例基本满足普及双语教育的需要,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左右,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50%左右,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力争达到30%。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规划。建立师德教育评估的长效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综合施措,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及其他高校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类院校和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网络,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以农牧区教师和双语教师为重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深化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农牧区学校双语教师特 培计划,加大农牧区学前和中小学教师培养力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用好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向新疆倾斜的政策,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对口支援省市帮助和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国家、自治区级双语教师培训工程,扶持地区级培训,鼓励县级和校本培训,确保35岁以下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全员参训。扩大内地对口支援省市选派教师援疆支教规模,扩大大学生实习支教和志愿者支教规模,按需补充各学段、各学科短缺的双语师资。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持有专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同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实施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和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完善相关人事聘(任)用制度,打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渠道,鼓励职业学校聘请生产一线专家、技术人员、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学历层次。实施“天山学者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老中青结合,稳定、集聚和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鼓励高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快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培养。
(四十九)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按照国家教师资格标准,坚持教师任职学历条件、品行要求和专业素质,实行自治区统一的中小学及学前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自治区统筹中小学及学前教师招聘管理机制,实施农牧区双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制定幼儿园编制标准,完善农牧区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管理。制定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教师编制标准,形成动态管理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流动调配、继续教育、职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管理职能。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职务(职称)结构比例,并适当向农牧区学校、双语学校倾斜。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普通中小学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建立统一的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实行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制度。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原则上要有在农牧区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工作经历。建立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行校长职级制。
(五十)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认真贯彻《教师法》,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农牧区教师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对到县以下学校履行服务期的高校毕业生,享受政府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政策。适当提高农牧区教师及农牧区双语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比例。落实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将教师住房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在城区为农牧区教师修建保障性住房,为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建设周转房,保障食宿基本需求。完善教师表彰制度,提高特级教师的待遇,对教学能手、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在农牧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十八章 经费保障
(五十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教育投入是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继续落实好农牧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政策。教育专项安排要向农牧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确保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并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
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形成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促进教育资金来源多样化。完善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并对捐赠者予以宣传、表彰。鼓励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中央和自治区、地、县各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完善农牧区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监控体系,确保中小学校舍安全。统筹各项校舍建设资金,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将学前教育 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统筹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发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筹措经费的机制,逐步提高高校预算内人均经费,到2012年,使自治区高校人均拨款标准超过西部省区平均水平,力争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五十二)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资助政策体系,采取“奖、贷、助、免、补”的资助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逐步建立农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体系。逐步提高农牧区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重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扩大高校助学金资助范围;高校要按规定比例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经费用于学生资助,并设立公益性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完善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完善学生医疗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和费用分担机制,将农牧区中小学生纳入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将城镇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保障学生基本医疗需求。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校方投保责任。
(五十三)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由教育、财政、统计、审计部门共同向社会发布教育投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公告制度,教育经费投入达不到法定要求的要限期补足。构建促进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建立标准拨款与绩效奖励相结合的非义务教育经费分配制度。设立高等教育经费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在高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
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监督,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基础教育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加强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
第十九章 教育信息化
(五十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按照“统筹规划、普及提高、融合集成、支撑创新”的原则,优先建设教育信息网络,拓展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 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施好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每一所中小学校配备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开展远程教学。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双语教育电视频道和教育资源库,使双语教育电视课程进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双语教育网络设施和资源 “班班通”。加强高中阶段学校和高校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校与“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高速连通,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健全资源共享的高校校园网。
(五十五)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农牧区学校配备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利用“数字校园”,构建网上教学和科研协作平台,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探索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开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按照国家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及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电子校务的应用水平。搭建政府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第二十章 依法治教
(五十六)加强地方性教育法规建设,推进依法治教。加快教育法制建设,提请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自治区地方性教育法律法规,出台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实施办法,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强化各级政府依法管理教育事业、保障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规范教育行政审批行为。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教育行政行为的监督,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法规、体现自身特色的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尊重和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广大师生要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
(五十七)加强教育督导。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综合性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经常性督导与随访督导相结合,促进督导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健全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层级教育监督机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社会监督、司法监督、监察和审计等专门监督。各级督导机构坚持对下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进行督导评估。建立对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长效机制。以推进创建教育强县(市、区)、地(州、市)活动为抓手,建立督学责任区,实行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和监督问责制度。
(五十八)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第二十一章 组织领导
(五十九)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各级党委、人民政府要把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
(六十)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办教育的要求,实行党委(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强化学校党建工作的督导检查,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健全党组织学习制度和党员教育体系,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六十一)共同推进教育发展。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组织部门要重视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选拔政治可靠、业务精良的干部充实学校的领导班子。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工作成就,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对学校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加大倾斜和扶持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六十二)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解决好学校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教育信访工作,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学校安全、卫生、食品及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切实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第二十二章 实 施
本《规划纲要》是自治区今后十年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实施《规划纲要》的第一责任人。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共同推进《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
自治区和各地、州、市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配套的政策措施,按照《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分阶段分步骤地组织实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级人大、政协要关心和监督《规划纲要》的实施工作。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
附件一:
组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
2010-2020年,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为目标,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实施一批教育工程。
一、双语教育普及工程。实施双语幼儿园、农牧区双语寄宿制学校、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各学段双语教育衔接体系等建设项目。建设优质双语教育资源库。
二、基础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城市薄弱学校建设、超大班额学校改扩建项目,改善“国门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建设好一批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农牧区教师住房和周转房建设项目。改善农牧区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南疆四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和薄弱中职学校建设项目,加强职教园区建设项目,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一批示范性中、高等职业学校和优势、特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双师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项目。
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对口支援学科建设计划,实施“211工程”,实施特色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紧缺人才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科技创新及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计划。实施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生基地建设及办学空间拓展计划。
五、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义务教育教师的全员培训、双语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校长研修培训等项目。实施农牧区双语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实施国家对口支援新疆双语教师工作方案,选派新疆教师赴内地相关省市接受培养、培训,对口支援省市选派教师赴疆任教。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程。完善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六、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计算机普及工程,建成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遍及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有效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大中专院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全覆盖。
七、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建设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支持在周边国家开设和办好孔子学院、中学孔子课堂。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外国专家计划。实施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新疆计划,增加留学生政府奖学金等资助力度,扩大在疆留学生规模。
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实施双语幼儿园幼儿伙食补助、中小学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及助学金项目,实施大中专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师范生和南疆四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除学费计划,将普通高中和研究生纳入助学体系。实施中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九、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实施内地高校、国有大型企业对口支援新疆高校项目。扩大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内地新疆高中班办学计划。实施内地新疆中职班计划、区内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南疆四地州学生计划。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区内城市对口支援农牧区学校、自治区城镇教师、大学生实习和志愿者支教计划。
十、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实施党政主管教育领导,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书记、校长、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幼儿园园长培训计划。
附件二:
名词释义
1、十五年教育:指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三年教育。
2、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3、南疆四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
4、七地州及九县市: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静县、尉犁县、若羌县、伊吾县、巴里坤县、吐鲁番市、托克逊县、木垒县、温泉县。
5、毛入学率: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指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在校生中该学龄人数与相应学龄人口总数的比例为净入学率。
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指能够从事一定强度要求工作的成年人口,成人人口总数减去法定退休年龄人口数量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按照发达国家的教育普及水平和退休制度安排,国际组织将25岁至64岁人口统计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将20岁至59岁人口作为相应的比较指标。
7、“双证书制度”:指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实施“双证书”制度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8、“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9、注册入学制度:指在特定的教育领域或学校,具备一定资格的学生,在申请入学时面试直接注册学习的制度。我国一些成人院校和职业学校已经开始实行这一招生制度。
10、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职业许可制度,是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教师资格证书包括教师资格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程序等内容。
11、双语教师:指既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又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的各族教师。
12、双语教育:指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
13、四个职业教育园区:第一是农业、第二是工业、第三是现代服务业、第四是石油化工业,四个职业教育园区。
14、农牧区学校双语教师特培计划:为解决南疆四地州农牧区中小学双语师资短缺问题,自治区于2007年启动了每年500名专科层次招生规模的“南疆四地州农牧区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采取“特招”、“特培”和“定向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为南疆四地州农牧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双语师资。2009年拓展实施了“自治区农牧区‘双语’教师特培计划”,将招生规模扩大到1100人,定向地州扩大到南北疆七地州和其他地区一些贫困县、市,招生层次扩大到本科、专科、中师三个层次。2010年将每年1100人的“特培计划”招生计划纳入到自治区免费师范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