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意义

时间:2019-05-14 18:3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四运动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一篇: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精神是什么

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省下的自救与自强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更是中华民族思想、政治、经济领域内的一次全面解放。

五.四精神的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在“民主、自由”旗帜下的集体反思、反省并主动承担国家、民族生死存亡责任和义务的自救与自强!

中学生五四演讲稿——放飞青春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天下们:

大家好!

五月四日,一个属于我们的节日——五四青年节。

我是××,我演讲的题目是《放飞青春》。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做过了××年的风雨历程。

清楚的了解到:1919年5月4日,北京五千多名爱国主义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凭着一月空爱国肉血,他们不畏军警的镇压与逮捕,坚持抵抗北洋政府签署损害中国主权的《凡尔塞和约》,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于是,丧心病狂的北洋政府竟大批逮捕学生》最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爱国运动轰轰烈烈爆发了。真正的勇士们用生命震荡出来的纯洁而又可贵的爱国之情取得了胜利。为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其命名—中国共青团!

1919年的青年已过,青春不会再回,年轮不会再回,历史不会再回,但她却永远记

中学生五.四诗朗诵稿:青春献祖国

当/爱国的种子/在长城内外萌芽

当/苏武牧羊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开花

当/岳飞的满江红/写满忠诚

当/文天祥的正气歌/震撼人心

当/林则徐的销烟一举/叫洋人/胆战心惊

当/吉鸿昌的/ “我是中国人”/在海外/掷地有声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巍巍珠穆朗玛/兴奋地/沸腾

浩浩长江/卷起/激动的/浪涛

我们伟大的/祖国/搭上/改革的快车

与/时代/一/起/奔/跑/

即使/我们是一滴水

也深深眷恋小溪

即使/我们是一棵草

也/深深热爱/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

神州大地一十三亿人民

你们就是那/清澈的江水

你们就是那/朴实的大地

我们/深深地/爱/着/您 /

青春的热血/即将沸腾

誓要播撒在/祖国的/辽/阔/大/地

用我们/幼嫩/但却坚定的臂膀

共同托起/明日/鲜/艳/的/红/日

中学生诗歌朗诵稿:青春飞扬

[字体:大 中 小]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青春是人生最可贵的年华

青春时代充满着年少轻狂

充满着无限生机

充满着美丽自信

青春的步伐不会因困难而停止

青春的旋律不会因风雨而阻挠

青春是阳光是自信的标志

青春是月光是优雅的代表

青春是星光是引领时尚的先锋

让我们扬起青春的衣角

架起起航的风帆

让生命在这里飞扬

让青春在这里启航

第二篇:五四运动意义

五四运动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深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它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首先是民族自决思潮的出现,对外来说,主张各民族均享有自主决定其命运的权利,不受外来民族的支配。对内来讲,则是针对政府的专制,而要求实现民主权利、反对腐败统治。五四前后中华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开始召开,国人便对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希望,然而山东问题处理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国人,在山河破碎,是非颠倒,国家危亡之际,中华民族淤积已久的爱国情感猛烈地迸发出来,最开始以学生为先锋的民众运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展开,参加者不仅有学生、大学教师而且工人、商人等也位列其中,声势巨大,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多个城市。重要的是此次民族自决运动的思想深度是以前的政治运动所不能达及的,一战特别是巴黎和会的召开,使国人在思想,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经受了一场洗礼.在以往的民族主义运动或斗争中,人们反对的主要是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没有把反对外国列强的斗争与反对国内封建统治者的斗争结合起来,而此次五四运动的目标很明确,也很彻底,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实质是爱国,这同以前任何一种运动是有明显区别的。北洋政府出卖国家权益以及在五四运动中打压学生和群众的野蛮行为严重伤害了民众的感情,也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对内改革的紧迫性。

经济上,渗透的民族主义似乎与大众生活更加相关,很明显的就是中国在一战前后兴起的实业救国思潮与提倡国货运动,这是一战期间及战后经济民族主义最突出的一个表现。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全中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爱国运动和抵制日货运动,人们对日本的嚣张行为感到愤慨,变本加厉的是在巴黎和会上,决定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弱国无外交,中国外交的失败彻底击溃了人们的底线,抵制日货运动也很快达到高潮,学生是此运动的先锋,与此同时商人在运动期间的积极表现也很值得重视,巴黎和会上中国合理要求遭拒绝的消息传出后,商人义愤填膺,全国商会致电巴黎公使万勿签字,上海总商会等则积极发起救国储金,为救国全权出力。在各方力量抵制日货的运动中,北洋政府虽然并没有充当组织者的身份,有时在日本的压力下它还委曲求全甚至还要赔偿日方的损失,尽管如此,在此期间政府感于当时的不利形势还是实施了诸多有利中国发展的经济措施,这些行为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经济实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积极抵制日货的同时振兴国货也是当时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任务。

文化上,文化民族主义,是指表现在文化领域内的一种强调本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维护本民族文化独立性的民族主义倾向。一战前西方文化,制度,精神在中国很是流行,西化或是全盘西化成了众多文化人的默认定理。一战后尤其是巴黎和会上中国被玩弄后,国人迷信西方的潮流不在,人们开始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本土文化,文化界也出现了东西文化之争,文化取向开始趋向多元化。同时一战后列强在中国的力量也发生了改变,众多思潮传入中国,也瓦解了传统的文化结构与心理,并且影响也是深远的。受这种影响下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非基督教运动随着战后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愈演愈烈,反教人士的言论亦日趋严厉,人们愈来把基督教传播看成是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一部分,两者是没有实质性区别的。与非基督教运动同时进行的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收回教育权”的呼声,最开始由广州学生喊出来,继而不久全国响应。五卅运动爆发以后,人们思想水平以及民族意识的提高,他们认识到文化侵略性似乎比任何一种侵略对于殖民者来说更有效果,精神文化上的奴役永远最可怕,而这正是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弱小民族最高明也是最狠毒的方式。

第三篇: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从历史的表象看,五四运动无疑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 此,认为五四运动仅仅是为了救亡的爱国主义运动或者仅仅是诉诸人 的解放的启蒙运动,都难以涵盖历史本身。当然,说五四运动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并不意味着这两重意 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对等的地位,更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历史的 主题.从文化系统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条件看,五四运动的主题是救亡,启蒙是服务和服从于救亡的。因此,在五四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救亡与 启蒙的双重变奏说虽然全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两重意义,但把二者并 列对等起来是不甚妥当的。本文认为,可以把五四运动的历史主题与现代意义区分开来处理,这 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方面,当今现代化 运动把五四运动启蒙意义(科学与民主)提到突出位置是不奇怪的。现 代化需要现代性的价值系统,这种需要相应地要求强调历史事件中具 有现代意义的一面。看不到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进一步 凸现出来,甚至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进步作用,抹煞五四运动对中国 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发生 曲折而导致的某种回流心态在学术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认为五四 运动的主题就是启蒙,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混同于历史意义,这是 用对历史的期待代替对历史的描述。这种历史论证也是不科学的,且 不利于五四运动现代意义的张扬。(一)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可以从小文化和大文化系统两个方面去进行。所谓小文化,是指大文化系统中的意识形态系统,主要由思想、信仰 和知识构成,包括神话、神学、传统、文字、哲学、科学等在内,其 外在形式是清晰的言语或某种符号形式。所谓大文化,是指人在适应 外部环境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系 统、社会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在内。从小文化的角度看,五四运动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其历史作用也主要是启蒙。不过,虽然 着眼点都是放在启蒙方面,研究者们却较少从系统的角度,把新文化 运动中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白先生(白话文)放在同一横 断面上进行整体性研究,因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有的学 者认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明显的成功和确定不移的果实是白话文的 胜利’,①,有的则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功绩”是“以科学与民 主为旗帜,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提出了公开的挑战” 力图建立,“新 的价值世界”②。笔者在《从文化系统论看五四运动的成果》)(见浙

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4 年第 1 期)一文中作了另外的尝试,企图说明 新文化基质(科学与民主)的生成、基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基质与

符号形式(白话文)所以能够整合的理由,从而揭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意义是确立一个新的意识形态系统,该系统在时间流中表现为一个新 的文化传统的启动和延续。从大文化系统看,五四运动表现出另外一重意义,这就是通常而 言的救亡。五月四日辜件的直接起因是北洋军阀政府出席巴黎和会的 代表拟在丧权辱国的山东条款上签字。北京学生在 “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的情势下,愤而上街游行示威,抗议日本政府的强权霸 道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表现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 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①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精 神。历史的表象显示出救亡的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在于我 们不能停留在表象的层面。从大文化系统的状况看,五四事件传送出 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中华民族虽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 命的奋斗,仍处于危机之中,这危机就其内因而言是中国大文化系统 本身的危机;另一方面,中国大文化系统的运作者面对危局,不 屈不挠,以反封建和反帝为指针,勇敢地回应危机,奋起拯救自己。这就是救亡。一则启蒙,一则救亡。学术界各执其一者有之,而更多的是企图把二 者结合起来。那么,启蒙和救亡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李泽厚注意了 这一问题,他指出:对于启蒙和救亡,众多论者常常笼统地歌颂它们,“ 较少注意二者的复杂关系。,’ ②他研究的结果是提出了启蒙与救亡的 双重变奏说。该说以双重变奏的形式将启蒙与救亡结合起来,企图为 五四运动的双重意义提供一个解释框架。但是,这一解释框架本身的 合理性尚需商榷。最主要的问题是,启蒙无疑具有某种相对独立的意 义,但是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具有充分或者完全的独立意义,乃至可以与救亡等量齐观,甚至作为历史的双重主题交互奏响,却是 有疑问的。从现代化的取向说,我们当然应当重视启蒙的现代意义,此种心态无可厚非。然而,将此心态运用于对启蒙历史意义的概定却 不能不带来问题。启蒙的历史意义与现代意义是应当区分的。只有以 这种区分为基础,我们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去充分肯定和褒扬启蒙的 现代意义。(二二)从五四时期思想史资料能够引出的一个基本论断是:五四运动具有的 启蒙与救亡的意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不处于对等的地位;在五四 新文化的思想家看来,启蒙是手段,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服务服从于 救

救亡的。这种关系首先表现在,五四的启蒙家们启迪国人认识自己落后和面临 危机的目的是唤起他们的救亡意识。在这方面,他们与以往的维新人 士所作的工作具有某种连续性。

启蒙作为救亡的手段,更为主要的表现是寻求救亡之道。五四思想家 们进行启蒙的那些内容一一观来,无一不是救国之方案。启蒙始终和 救亡直接关联,这是五四运动启蒙的显著特点,也是它从属于救亡的 直接表现。此方面的内容可以分述如下: 1.民主。民主是五四时期的启蒙的主要内容之一。陈独秀在论及它时 把它和民族生存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陈独秀宣称:“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 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而建立这种民主政治,首先和根本的问题是进行民主的思想启蒙。陈独秀等五四思想家从辛 亥革命后共和政治的失败中痛感这一问题的重要。因为,没有民主思 想的启蒙,就没有共和政治的巩固;而没有共和政治的巩固,也就不 能挽救中国的衰亡。2.科学。科学是五四时期与德先生并雄的一位先生。与对民主的论述 方式相一致,五四的思想家们同样将科学与救亡联系起来看待。鲁迅 在《新青年》上发表感想说:“就我看来,要救治这几至国亡种灭的 中国,那种 ‘孔圣人、张天师传言由山东来的方法夕,是全不对症的,只有这鬼话的对头的科学!—不是皮毛的真正科学。①易白沙则把国 ” 亡与科学的反面—迷信联系起来分析。他在 《诸子无鬼论》 中说: “鬼 神之势大张,国家之运告终,证以历史,自三代以至清季,一部二十 五史,莫不如是。” 3.国民性之改善。陈独秀径直指出:“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 性质行为之改善。”②“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 题。”③“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④启蒙对于国 民性之改善的意义即在于此。鲁迅也着眼于此,他非常重视以文学为 武器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4.白话文。五四时期的启蒙家也把文字改革问题与民族兴衰联系在一 起,钱玄同曾说:“欲使中华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 学、天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 为根本之根本解决。”⑤此话虽有某种片面性,但在说明文体与民族 兴衰的关系方面不无道理。5.社会主义。它也是作为救亡之道引入的。五四时期人们认为:“现 在社会坏极了,不图改救是不可长久的了。……解救之道,当然是社 会主义,因为它最公道,最平等,无有军阀财阀,无有种界国界,是 相爱相信的

世界,不是相杀相欺的世界,经济上固然好,道德上尤其 好。”⑥可见,社会主义是作为“救时良方”引入,这是毫无疑义的。从上述论列的启蒙内容看,启蒙确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救亡,一种 文化的救亡。救亡是压倒一切的主题,启蒙是实现这一主题的手段;启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这与欧洲文艺复

兴时代的启蒙具有鲜明的不同。五四启蒙直接与社会危机和民族存亡 相联系,直接反映救亡的要求和民族的希望,因而可以说,它在某种 程度上已融入救亡之中,是救亡的一个方面。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启蒙就是救亡。根据这一结论,五四时期的启蒙,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更准确地 说,对五四时期的启蒙,就其历史上的意义来说,我们没有办法将它 与救亡分隔开来进行研究。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启蒙与救亡之间的联 系,从它们的祸合中去把握它们。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的论者李泽厚 对此是清楚的。他指出:“胡适曾想分开启蒙和救亡,这不但根本没 办到和办不到,而且也说明他并不了解白话文运动及其倡导者自己所 以能在思想史上拥有如此地位的真实历史原因。”遗憾的是,李泽厚 并未将此观点贯彻下去,他所提出的启蒙与救亡的二元框架是把启蒙 与救亡置于并列与对等的地位上,启蒙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由于结 构框架的需要,他有意无意地把着眼点放在二者分离而不是联结上,试图赋予启蒙以更大的独立意义,从而使得二元构架能够成立,也使得双重变奏以及派生结论-—政治挤压启蒙说有更大的说服力。李泽厚的指导思想看来是想强调启蒙的重要性,突出启蒙的作用。他 曾感慨五四运动中“形式没有取得应有的现代独立性”,并认为是一 种“悲剧”。他强调启蒙重要性的心态看来隐藏着对启蒙意义与作用 的更大期盼,自有其良苦用心,但这种强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历史的 真实是成问题的。(三)历史的表象下面是深层的结构。关于五四运动救亡与启蒙方面的意 义,特别是两者的关系,通过文化结构的透析可以看得清楚一些。一般而言,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文化大系统逐渐分殊化,形成 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文化子系统,生产力愈发达,生产的社会化 愈发展,文化系统的分殊化也就愈加明显,整合功能也就愈强。这是 一个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历史过程。中国的大文化系统由于生产力 的落后,一直是一个分殊化较差的系统。它是一个以伦理政治为本位 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溶而为一的大系统。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强 《吾人最后之觉悟》 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化结构的一

元化特征.陈独秀在 中所描述的历史过程可以反映这一特点。按照他的描述,人们首先在 物质器用层面上努力救亡图强。“鸦片战争以还,西洋武力,震惊中 土,情见势细,互市局成,曾李当国,相继提倡西洋制械练兵之术,于是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但是,“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 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认识到必须进行制度层面的变革才能救亡,于是“进以变法之说”。戊戌变法不成,遂有“辛亥之役,共和告成。” 但是奇怪的是,“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

痛苦”,因而进一步发现“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 觉悟”,所以要进行文化启蒙。这样,由物质器用层面而制度层面,由制度层面而文化心理层面,环环相扣,紧密相关,统一于一个主旋 律:救亡图强。由于文化结构本身的高度相关,结构的变革也高度相 关,二者具有内在的深刻的一致性。由此得到与思想史的事实相一致的论断:启蒙与救亡高度相关。由文 化结构的高度相关性所决定,文化各子系统变革也高度相关,各子系 统的变革与大系统的变革也高度相关。因此,很自然,启蒙在这种条 件下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它的意义与其他子系统变革的意义也 是参数合并的,而这合并的意义就是大系统的意义—救亡。所以,启 蒙与救亡这种难割难舍的关系说到底是由中国文化结构的历史特点 所决定的。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们在进行启蒙的同时所以念念不忘救 亡,深层次的原因即在于此。思想家们的喋喋不休—不管他们意识到 没有—只是这种结构所决定的某种效应。所以,思想史的事实,隐藏在这一事实之后的深层文化结构都要求我 们在研究五四运动的意义时,应更多地注意启蒙与救亡的相互缠绕,而不是它们的分立。从未来学家的期望来说,中国文化结构应更快地 分化,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子系统;与此相应,启蒙也 应具有更为突出的独立的意义,但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期望。不应把对 历史的期待作为历史的真实予以再现,尽管它具有某种现代的理由。退一步讲,即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子系统 已经分化到彼此相对独立的地步,启蒙与救亡的意义也仍然不能等量 齐观。中华民族在近代危机的实质是大文化系统的危机,文化大系统 变革的目标就是救亡,所以,启蒙归根结蒂是服务于救亡的。启蒙与 救亡并不具有对等的历史意义,双重变奏乃至历史的双主题论难以成 立。(四)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距离可能超出人们的预料。五 四运动就是这种情形

。就其历史上的意义看,五四运动通过启蒙建立 了新的意识形态系统,形成了它的具有突破性和富有成果的一面。然 而,正如前面叙述的,这一意义也有限定性的一面。新的意识形态系 统既与其他经济、政治子系统,也与整个大系统高度相关,它受制于、服务于和服从于大系统的目标。启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是也不 可能是历史的主题,因而也就不可能像历史的主题那样被展开,并取 得历史的主题效果。民族生存是第一位的,救亡涵盖一切;进一步的 发展、分化与升华是在此之后的事情。当然,生存也需要发展,需要 现代化,但现代化在当时主要具有谋得民族生存的切近意义,还没有 取得它日后所具有的文明跃迁的现代意蕴。只有当救亡问题基本解决

了,现代化的主题才有可能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就是这样逐渐为人们所意识到的。五四运动对中 国现代化的影响之大,似乎其他的文化运动无出其右。思想界在现代 化和改革的进军中不断掀起文化热,而在文化热的同时又伴随着五四 运动热。这些,都是反映了同一个事实:以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深入 为背景,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凸现出来,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在于,五四运动所确立的新意识形态系统(即小 文化系统)是现代性的。它的基质之一,科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 特殊的地位,而且这种地位依然在逐渐上升。可以说,科学在现代社 会中的价值和地位是无甚可比的。五四运动的意义恰恰在于,它虽然 当时不可能具有这种意义,但它因为举起了赛先生的大旗,确立了赛 先生的地位,从而实际上起到了揭开中国现代化的帷幕的作用。如果说,五四运动的赛先生是为物质技术子系统确立了现代的价值目 标,则德先生就是为社会学子系统确立了现代的价值目标。人与人之 间的平等与社会公正是人类一个古老的梦想,近现代社会为这种理想 寻得了一种实现的形式—民主。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尤 其从人本身看,它虽然不像科学对人的物质生活那样更为基本,但却 比科学对人的尊严和价值来得更为直接和重要.离开了民主,市场的 发育将是畸形的,以它为基础的文化也将是被扭曲的。五四运动新文 化的先行者们当然没有也不可能这样看待问题。他们是在对中国封建 等级文化的批判中崇拜德先生而心向往之的。这在当时或许只具有试 图把人们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意义,但从历史的长河看,它对构 建现代社会的结构,对人的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无疑是意义深远的。五四运动请出的两位先生都是现代性的,五

第四篇:五四运动的意义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XXX 学号:1011406XXXX 成 绩:

五四运动的意义

[摘要]:五四运动, 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对中国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对现代的年青一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彻底性地反帝反封建的表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识逐渐苏醒,渴望当家作主的一种爱国情怀。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愚昧的过去,于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关健字]:五四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 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析点,是近代中国革命新的里程碑。五四运动, 又是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响亮地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封建伦理道德, 宗教迷信观念, 宗法思想制度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成果, 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1921年中国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一.概况

一说到爱国,你可能会想到各种各样的爱国方式或是爱国行为,但当提到爱国运动时,“五四”运动便是大家首先会想得到的,不错,92年前,在积贫积弱的中国爆发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五四”运动。它既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思想

启蒙运动。今天,在国力日益强盛、政治走向民主、文化不断繁荣的背景下,反思“五四”精神的影响,探究其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五四”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价值定位。

相信大家对“五四”运动的相关情况也是有所了解了。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由于对袁世凯卖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不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而引发的一次由北京大学学生倡导并且联合北京所有高校同学游行的以倡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爱国运动5月4日在北京上演,并且其影响迅速波及全国,各地的学生联合会相继成立,全国掀起了学生大游行。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支持,继而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并成立了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工商学联合会„„6月28日,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在合约上签字,学生的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中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国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二、五四运动爆发的前提及原因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首先,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这样,五四运动就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再次,俄国的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借鉴经验,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的失败。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 2

等七项不平等条约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运动所以具有这种性质, 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首先, 五四运动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五四运动, 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察中国命运的开始, 是“走俄国人的路”的起点。李大钊同志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 是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命运的代表作。在李大钊同志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指导五四运动的理论基础,不再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也不是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而是崭新的无产阶级宇宙观----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是它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以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转折点。在此以前,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也参加了革命(如辛亥革命等),但还“没有当作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还是当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丁革命”,是被领导的阶级。五四时期, 由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空前壮大, 由于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由于世界工人革命运动的高涨;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 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得到了迅速提高, 摆脱了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束缚, 逐步由“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开始以自觉的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五四运动中, 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而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这是它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又一重要标志。

再次,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 3

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解放运动的新时期。从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从革命阵线来说,则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部分,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

五四运动, 从它的指导思想, 领导阶级, 时代特点, 革命阵线诸方面的变化来看, 它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而是中国新民主仁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四、五四运动的发展和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一)五四运动所以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开端,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另一为面,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对真理的追求,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思想条件。同时,五四运动彻底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使人们抛弃了 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一变而倾向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陈独秀上了严峻的一课,促使他开始对资本主义采取批判的态度。1920年9月,他发表《谈政治》一文,指出由少数资本家所把持的共和政治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乃不可逃的命运”,公开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建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表明,他站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来了。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等。

毛泽东是湖南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你。”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阶级斗争》(考茨基著)和《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等。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主要是由以上三种人组成的。其中李大钊、陈独

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二)发展

对于五四精神的发展,我们组的观点是用“理性与道德”超越“科学与民主”。(1)用理性超越科学

科学的本义自然包括科学技术,而不局限于此。五四时期各学派所提倡的“科学”,已不囿于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正如韦典华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时说:“科学绝不只是科学技术;更主要的,它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对于世界的解释力,科学是不断地进步的,同时科学始终有它的局限性。然而,五四以来,我们却将科学当作了最终的封闭的完全的真理。于是,有了这样的词“不科学”。比如我们经常说“中医不科学”,一个理由是中医的经脉在当前的仪器下观察不到。然而,今天检测不到,未来一定观察不到吗?如果这样推理的话,那么当时的牛顿会说“相对论不科学”,今天的我们也会说“没有外星人”。今天检测不出经脉,我们只能说“在当前的科学条件下,观察不到经脉”,至于“有没有经脉”,那是当前科学不能回答的问题,完全可以置之不论。所以我们倡导的是科学精神和理性,而不单单是科学。当代青年掌握着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新兴的行业和领域已成为青年才俊展示智慧和能力的舞台。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大多能够客观正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对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做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其心态正在由浮躁转向平和,由虚漂转向务实,由偏执转向包容。(2)用道德超越民主

民主是和平的对话,而不是暴力的对峙。然而,恰恰是五四运动,却也出现了暴力的一面。我不相信暴力可以解决问题,历史告诉我们暴力带来的往往是更多的暴力。人类的行为往往有一种惯性,经济学家们称为“路径依赖”。过分地使用暴力,就会对暴力产生“习惯”,对暴力产生“路径依赖”,凡事喜欢动拳头来解决。而道德精神,正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暴力的使用。事实上,由于主导政治文化的导控、市场经济的消解以及世俗文化的冲击,理性、智能、变通、效果和社会价值这些现代政治意识已经进入当代青年的政治道德范畴,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心态已不同于改革初期的浪漫亢奋,而是趋向于现实、冷静。过于激进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当今社会往往只会

换来社会的谴责,并不会取得实质效果,反而适当的外交手段更多地可以换来理想的结果。

换言之,当代青年对民主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民主的要求更加强烈,而其行为却更加理性,更具建设性。五、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五四运动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是促进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五四运功, 工人阶级以中国厉史上第一次政治大罢工登上了革命的政治舞台, 他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巨大力量,给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以很大教育和启示。他们认识到,“劳工是社会的台柱子,”“改造社会”,“不能不由劳动者担任”;觉悟的知识分子,“应该打破‘知识阶级’的观念, 投身到劳动界中去,和劳动者联合一致”。因此, 他们决心走“与劳工为伍”的道路, 把马列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是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的。时间约丰1920年8月,参加者有陈独秀、覃李汉俊、李达等。首次会议决定,推陈独秀为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这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参考文献:

1、《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610页

2、《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1360页

3、《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633页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第五篇: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成长起来。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给五四运动增加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影响了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 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国带来了曙光。在当时,陈独秀就说,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人受了两个教训:一是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该存在;二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五四运动应运而生”。毛泽东也说,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的事实,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异军特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

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发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意义

在历史新时期条件下发生的五四运动与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 备的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它不同于义和团的笼统排外主义,他彻底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的实质。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它既没有像康梁那样企图依靠傀儡皇帝来救国,也没有像辛亥革命那样单纯借助军阀力量来实现共和,而是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群众。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正是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开端。

二、发扬五四精神

纵观五四全过程,从启蒙运动、爱国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抉择,无一不是昂扬着一种理性精神。虽然它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甚至这种倾向在以后的岁月里有着严重的发展,或者是全盘西化,或者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但中国人民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斗历程。

五四时期的内容极其丰富,它所涉及的方面可谓领域广阔,意义深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潮,几乎都是在五四时期传入或兴起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也是在五四时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如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等,追根溯源,都是从五四时期发端的。从1919年的“五四”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因此,五四运动的主流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从历史上看,凡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总是伴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昂扬着一

种理性精神。人们依靠理性的武器,冲破旧的思想枷锁,并以理性之光照耀着前进之路。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的启蒙运动,到中国的五四运动,无一不是如此。现在的中国和“五四”当年已大为不同,但五四时期那种重视理性的精神,仍然是值得发扬的,它所呈现的一些基本规律,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四”兼有爱国、文化运动两大特征,就是救亡和变革两大思潮交汇的结果,救亡和变革,相反相成,而已变革为关键,因为不变革无以救亡。考察五四运动的全过程就是从变革开始,促进和推动了救亡,而救亡又反过来促进和推动了变革的深入,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因此,变革是救亡的根本途径。这一点对我们今天也有启迪。不变革就要被开除球籍,救亡也就无从谈起了。

93年前写在“五四”理性大旗上的是民主和科学。93年后的今天,自然应赋予它新的内容,但当年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关系,“如舟车之有两轮”,相辅相成,却仍然是值得赞许的,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实行民主。没有一个安定、团结、民主、和谐的政治局面,真正的科学研究也就无从谈起。而民主的真正实现,又有待于科学的发展,道理十分明白:如果人民仍然处于蒙昧的状态,还谈什么民主?

五四青年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非盲从,而是经过了一个比较、鉴别、实践、认识的复杂过程的。例如当社会主义各派思潮涌入中国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相信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的学说,只是在经过了半年的实践失败以后,才转向追求科学社会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它在同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不断发展,是“五四”以来民主、科学的主流。

经济、政治的改革,必然伴随着文化、教育的改革来进行,而且必须把后者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然的话,前者就不易完成,完成也不易巩固。所以,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发扬五四精神才有利于培养我们爱国精神,在理性的基础上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有利于搞好教育建设。

三、肩负历史使命

毛泽东同志赞扬青年是“

八、九点钟的太阳”,强调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号召广大 青年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深情地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希望广大青年争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江泽民同志强调,“青年刑责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希望广大青年为党和人民事业坚韧不拔开拓前进。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在弘扬五四精神的同时,应肩负历史使命。也就要求我们树立理想,立志报国,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是要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开拓视野,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勤奋学习,善于创造,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学习经济科技法律历史和其他方面的知识,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93周年,但它的精神却经久不衰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代的青年们肩负起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任。

下载五四运动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四运动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四运动对于现代的意义演讲论文

    五四运动对于现代的意义 过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了,在这个属于青春的日子里,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聆听大家抒发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青春感受。 朋友们,95年前的五月四日......

    五四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集体备课时间:2013.11.11第三节地点:文综高效课堂研究室 参加人员:漆志明 刘友鹏易爱荣吴喜民李慧毕小双中心发言人:毕小双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

    五四运动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自救,科学,民主。一说: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

    五四运动

    红色记忆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

    五四运动

    思想汇报 五四运动 敬爱的党组织: 今年是五四运动92周年。92年岁月悠长,当年降生的婴孩如今若健在也已是耄耋老人,但五四精神从不曾老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鲜活。92年前的......

    五四运动

    2010级卫生监督班王凯莉学号:10050730109 弘扬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青年者,国家之魂”。 中国青年节,俗你“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民国8年(1919)“五•四”反帝反封建的伟大......

    五四运动

    五四征文大赛之五四精神系列观看《世纪百年---五四运动》观后感周年有感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过了90年的风雨征程。五四运动至今,一代代优秀青年为民族......

    五四运动(模版)

    “五四运动”活动总结 为庆祝“五四”运动92周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结合当前的社会,引导青少年树立争取的观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我们班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