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大方向备考浙江公选干考试写作
http://zj.offcn.com/html/gongxuan/
三大方向备考浙江公选干考试写作
笔试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当前全国各地的笔试试卷的题型设计来看,除了测试应试者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题型外,一般还设有占分值近四成或一半的作文题,有的地方对有的层次考试(如选拔副厅以上干部)甚至把作文设计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如《申论》。写作考试的本质是测试应试者对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综合掌握程度,特别是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按照中组部2009年9月颁布的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以得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申论与写作考试的主要测评要素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结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历年的写作类试题内容和风格,可以看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的主要目的和本质是通过对领导干部理论知识、政策水平、科学知识、表达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测试。考生要把握大纲要求,结合历年真题的实际内容,大力提高自身适应领导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具体来讲,要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努力:
一是政策理论水平的提升。年轻干部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其领导水平的高低,在于综合素质能力,而政策理论水平集中反映到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政策理论水平表现为对政策理论的理解力、贯彻力、运用力、执行力。
例如公选案例处理题:如何落实上级纪委《关于元旦、春节期间加强管理,严格廉洁自律的通知》。它要求应试的年轻干部具备廉政建设理论,熟悉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各项规定。又如材料申析题,主题是推进和谐广东建设。试题通过一个发达地区的乡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劳资纠纷
http://zj.offcn.com/html/gongxuan/
不断、社会治安管理压力大、政府与群众关系差、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和一个欠发达乡镇社会安定、纠纷少但存在招商难、农民人均收入低的两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乡镇的案例,要求年轻干部谈谈如何从实际出发,推进和谐广东建设。这就要求年轻干部应试时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建立和谐社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关于建立和谐广东的精神,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年轻干部整体素质的基础和灵魂,是建业立身的强大精神支柱,直接影响到领导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低。对年轻干部来说,思想道德应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秉公办事的党性原则;诚恳待人、宽宏大量;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等。
广东省某年市管职位笔试策论题要求应试的年轻干部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题,联系实际作答,在考年轻干部工作能力的同时,从一个侧面考理论学习、道德品质,考思想境界、群众感情,考服务宗旨、思想作风,考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而公选副县干部的一道试题:“你任职以后,如何在工作中做到既‘入乡随俗’,又‘移风易俗’”。试题显然与市管干部笔试考题异曲同工。“入乡随俗”,指转换角色、摆正位置、与群众打成一片,考思想道德、群众观点;“移风易俗”,指保持本色、不辱使命,有所作为。这显然在引导年轻干部思考工作中如何按党的路线办事,密切与群众的关系,树立亲民作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三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拓展。文化知识水平是年轻干部整体素质的基础。年轻干部要胜任未来的领导工作,担负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应当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导科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要懂得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和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
从公选考题看,有的考题给定的材料反映的是乡镇经济发展思路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有的是城市规划建设问题,有的是行政执法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年轻干部具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案例处理题:一位学生家长来信反映某中学周围有许多网吧,一些学生沉迷其中,影响正常学习和身体健康,请求解决。要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应试的年轻干部必须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人生经验结合起来,针对中学生沉迷网吧问题,得出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
本文来源:浙江中公教育
第二篇:湖南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三大方向备考公选干部考试写作
湖南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三大方向备考公选干部考试写作
笔试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当前全国各地的笔试试卷的题型设计来看,除了测试应试者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题型外,一般还设有占分值近四成或一半的作文题,有的地方对有的层次考试(如选拔副厅以上干部)甚至把作文设计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如《申论》。写作考试的本质是测试应试者对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综合掌握程度,特别是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按照中组部2009年9月颁布的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以得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申论与写作考试的主要测评要素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结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历年的写作类试题内容和风格,可以看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的主要目的和本质是通过对领导干部理论知识、政策水平、科学知识、表达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测试。考生要把握大纲要求,结合历年真题的实际内容,大力提高自身适应领导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具体来讲,要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努力:
一是政策理论水平的提升。年轻干部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其领导水平的高低,在于综合素质能力,而政策理论水平集中反映到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政策理论水平表现为对政策理论的理解力、贯彻力、运用力、执行力。
例如公选案例处理题:如何落实上级纪委《关于元旦、春节期间加强管理,严格廉洁自律的通知》。它要求应试的年轻干部具备廉政建设理论,熟悉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各项规定。又如材料申析题,主题是推进和谐广东建设。试题通过一个发达地区的乡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劳资纠纷不断、社会治安管理压力大、政府与群众关系差、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和一个欠发达乡镇社会安定、纠纷少但存在招商难、农民人均收入低的两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乡镇的案例,要求年轻干部谈谈如何从实际出发,推进和谐广东建设。这就要求年轻干部应试
时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建立和谐社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关于建立和谐广东的精神,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年轻干部整体素质的基础和灵魂,是建业立身的强大精神支柱,直接影响到领导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低。对年轻干部来说,思想道德应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秉公办事的党性原则;诚恳待人、宽宏大量;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等。广东省某年市管职位笔试策论题要求应试的年轻干部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题,联系实际作答,在考年轻干部工作能力的同时,从一个侧面考理论学习、道德品质,考思想境界、群众感情,考服务宗旨、思想作风,考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而公选副县干部的一道试题:“你任职以后,如何在工作中做到既‘入乡随俗’,又‘移风易俗’”。试题显然与市管干部笔试考题异曲同工。“入乡随俗”,指转换角色、摆正位置、与群众打成一片,考思想道德、群众观点;“移风易俗”,指保持本色、不辱使命,有所作为。这显然在引导年轻干部思考工作中如何按党的路线办事,密切与群众的关系,树立亲民作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三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拓展。文化知识水平是年轻干部整体素质的基础。年轻干部要胜任未来的领导工作,担负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应当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导科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要懂得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和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
从公选考题看,有的考题给定的材料反映的是乡镇经济发展思路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有的是城市规划建设问题,有的是行政执法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年轻干部具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案例处理题:一位学生家长来信反映某中学周围有许多网吧,一些学生沉迷其中,影响正常学习和身体健康,请求解决。要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应试的年轻干部必须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人生经验结合起来,针对中学生沉迷网吧问题,得出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
笔试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当前全国各地的笔试试卷的题型设计来看,除了测试应试者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题型外,一般还设有占分值近四成或一半的作文题,有的地方对有的层次考试(如选拔副厅以上干部)甚至把作文设计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如《申论》。写作考试的本质是测试应试者对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综合掌握程度,特别是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按照中组部2009年9月颁布的新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以得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申论与写作考试的主要测评要素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结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历年的写作类试题内容和风格,可以看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的主要目的和本质是通过对领导干部理论知识、政策水平、科学知识、表达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测试。考生要把握大纲要求,结合历年真题的实际内容,大力提高自身适应领导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具体来讲,要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努力:
一是政策理论水平的提升。年轻干部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其领导水平的高低,在于综合素质能力,而政策理论水平集中反映到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政策理论水平表现为对政策理论的理解力、贯彻力、运用力、执行力。
例如公选案例处理题:如何落实上级纪委《关于元旦、春节期间加强管理,严格廉洁自律的通知》。它要求应试的年轻干部具备廉政建设理论,熟悉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各项规定。又如材料申析题,主题是推进和谐广东建设。试题通过一个发达地区的乡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劳资纠纷不断、社会治安管理压力大、政府与群众关系差、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和一个欠发达乡镇社会安定、纠纷少但存在招商难、农民人均收入低的两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乡镇的案例,要求年轻干部谈谈如何从实际出发,推进和谐广东建设。这就要求年轻干部应试时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建立和谐社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关于建立和谐广东的精神,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年轻干部整体素质的基础和灵魂,是建业立身的强大精神支柱,直接影响到领导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低。对年轻干部来说,思想道德应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秉公办事的党性原则;诚恳待人、宽宏大量;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等。广东省某年市管职位笔试策论题要求应试的年轻干部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题,联系实际作答,在考年轻干部工作能力的同时,从一个侧面考理论学习、道德品质,考思想境界、群众感情,考服务宗旨、思想作风,考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而公选副县干部的一道试题:“你任职以后,如何在工作中做到既‘入乡随俗’,又‘移风易俗’”。试题显然与市管干部笔试考题异曲同工。“入乡随俗”,指转换角色、摆正位置、与群众打成一片,考思想道德、群众观点;“移风易俗”,指保持本色、不辱使命,有所作为。这显然在引导年轻干部思考工作
中如何按党的路线办事,密切与群众的关系,树立亲民作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三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拓展。文化知识水平是年轻干部整体素质的基础。年轻干部要胜任未来的领导工作,担负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应当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导科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要懂得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和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
从公选考题看,有的考题给定的材料反映的是乡镇经济发展思路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有的是城市规划建设问题,有的是行政执法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年轻干部具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案例处理题:一位学生家长来信反映某中学周围有许多网吧,一些学生沉迷其中,影响正常学习和身体健康,请求解决。要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应试的年轻干部必须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人生经验结合起来,针对中学生沉迷网吧问题,得出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
第三篇:2014浙江军转考试备考公文写作-《请示》
一、请示的适用范围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二、请示的特点
1.单一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这条规定强调了请示主题单一和主送机关单一的显著特点。把握这一特点对于正确运用请示文种尤为重要。2.期复性。请示是下级机关为请求上级机关批准某一事项或解决某个问题而制发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反馈即期待上级明确表态予以答复。
3.时效性。一般来说,请示的事项是亟待明确或继续解决的问题,时效性很强,上级机关受文后应及时研究,无论同意与否,都应尽快做出批复,不宜久拖不复。否则,便会影响下级机关正常开展工作。
三、请示的分类
1.请求指示的请示。此类请示一般是政策性请示,是下级机关需请示要上级机关对原有政策规定作出明确解释,对变通处理的问题作出审查认定,对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或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明确指示等请示。2.请求批准的请示。此类请示是下级机关针对某些具体事宜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的请示,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些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3.请求批转的请示。下级机关就某一涉及面广的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和办法,需各有关方面协同办理,但按规定又不能指令平级机关或不相隶属部门办理,需上级机关审定后批转执行,这样的请示就属此类。
四、请示的写法
请示由标题、发文字号、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和成文日期组成。发文字号、发文机关和成文日期写作要求与其他通用公文相同。
1.标题
有两种:一是写明发文机关、发文事由和文种;二是写明发文事由和文种,省去发文机关。
2.主送机关
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
3.正文
请示的正文,一般由请示缘由、请示事项、请示要求组成。
请示缘由:交代背景,说明请示的原因和理由,这一部分是能否得到上级机关认可批准的关键,用语要简要,说理要充分,有理有据。如果有些问题难以扼要说明,可将有关详细材料作为附件随文上报,使正文篇幅简短,主旨突出。
请示事项:就某一事项或问题提出看法、建议或处理方案。这一部分要写得
明确具体,所提解决办法要符合政策法规,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如有两种以上
处理方案也可同时提出,但必须说明本机关的倾向性意见与理由,以供上级权衡。
4.尾语
以请求语作结,语气中肯地再次提出请求,常用“特此请示,请批复”、“妥
否,请批示”、“以上请示,请予批准”等惯用语。
请示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坚持一文一事。一般来说,一份请示只能提
出一件请求指示、批准的事项,或提出一个请求解决的问题。二要逐级请示。请
示一般不得越级行文,如遇非常特殊的情况,涉及重大紧急事项,不越级就会延
误工作,或被直接上级机关搁置而又急于处理的事项,确需越级行文时,应将请
示同时抄送给越过的上级机关。三要把握必要性。请示问题,必须是工作中亟待
解决的重要问题,确有必要提出请示,理由必须充足,不要把一般化问题或矛盾
上交。在写请示事项时,应根据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执行或办理的方案,以供上级机关在批复时参考,切忌只摆问题,不提方案(请求答疑的例外),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第四篇:2014浙江军转考试文书写作题备考指导
在军转干《综合知识》必考题型中,文书写作题为必考题型。其题型设置为
公文写作和公务改错两种,最终的目的是符合常用公文格式。公文的类型很多,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行政公文的写作。如何能够在这部分考试中取得一个较为
理想的成绩,考生首先需要掌握的是行政公文的种类和相关的写作要求和格式。
否则很难写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公文,也无法在已有的公文中找到其错误所在。下
面就公文写作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以帮助考生强化这方面的学习。
首先,需要了解行政公文的种类。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
位为处理公务而形成的文字材料。公文分为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
告、请示、批复、函等。例如: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
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决定一般由标题(包括发文机关、事由、文种)、受文单位、正文、发文机关、日期等几个主要部分。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发文机关级别较高(多为
省、部级以上机关)。发布的方式一般不张贴,而是通过通讯社、电台、报刊等。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5〕年第5号。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通告的范围比公告
小,各种机关单位都可以发布通告,内容有时具有专门性(如银行、交通方面的),事项可以一般化。发布方式多种多样,可张贴,也可以报刊、电台发布。报纸发
布可以省略日期,因报纸有日期。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
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其次,需要对公文的基本格式熟记于心。现公文的各构成要素可划分的版头、主体、版记三个部分,公文首页红色分隔线以上的部分称为版头;公文首页红色
分隔线(不含)以下、公文末页首条分隔线(不含)以上的部分称为主体;公文末页首
条分隔线以下、末条分隔线以上的部分称为版记。页码位于版心外。版头部分包
括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和签发人。主体
部分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和印章、附注、附件。版记部分包括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发日期等。
最后,考生要对每个公文的具体行文要求和特点全面掌握。这是公文写作和
改错的最关键部分之一。另外,考生对各个文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把握到位,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概念和格式。
下面通过事例来展示公文的基本格式:
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4年为残疾人办实事的通知
X政办发 〔2014〕2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大扶残助残工作力度,推动全省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
展,经省政府同意,2014年继续为全省残疾人办实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省财政安排1165万元,对20600名残疾人
实施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对500名残疾人实施计算机技能培训,对500
名盲人实施保健按摩师和医疗按摩职称评审培训。
二、实施残疾人“阳光家园计划”。在积极争取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支持的同时,省财政安排1500万元,支持12个县(市、区)残疾人托养机构规范化建设,支持
90个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完成等级评定。
三、实施农村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补助项目。省财政安排500万元,对10000
名农村重度残疾人实施居家安养补助。
四、实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项目。省财政安排2041万元,为150名聋
儿植入人工耳蜗,为100名贫困聋儿验配助听器并实施康复训练,为100名贫困
智力残疾、70名孤独症、210名脑瘫儿童开展康复训练。
五、实施听力语言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项目。省财政安排360万元,改造建
设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对5所市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实施规范化建设。
六、实施贫困肢体残疾人假肢适配项目。省财政安排158万元,为1000名
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假肢。
七、实施重度残疾人个性化辅助器具适配项目。省财政安排300万元,为
1000名重度残疾人适配个性化辅助器具。
八、实施贫困残疾学生助学项目。结合扶残助学项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
等,省财政安排270万元,对1500名在校贫困残疾中小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对
今年被普通高等院校或特殊教育学院录取的部分贫困残疾大、中专学生给予补
助。
九、实施贫困精神残疾人康复项目。省财政安排320万元,统筹使用中央财
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为500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免费提供药物救助,为1000名重
度精神残疾人提供医疗救助。
十、实施残疾人工作者专业技能培训。省财政安排225万元,对残疾人康复
训练人员、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员、残疾人托养管理和服务人员及残疾人扶贫指
导员进行业务培训。
XX省人民政府办公
第五篇:2010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公文写作
2010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公文写作范文
(一)“村官”腐败不可小觑
在不断深入的反腐败实践中,人们往往会把眼睛盯住“位高权重”者,容易忽视农村基层“村官”的腐败。别以为村干部“位小权轻”,有的只是“吃吃喝喝、多拿多占”,其实不然,小小“村官”腐败造成的危害同样很大,切不可小觑。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不断增加的资金投入,被有的“村官”视为“唐僧肉”,大肆贪占;再加上土地承包征用、工程招标等工作缺乏监管,“村官”违法犯罪明显增多。在有的地方,腐败“村官”富得流油,村集体则一贫如洗,农民群众怨声载道。有调查显示,在查处的基层违纪违法案件中,“村官”占案件总量的70%,由此引发的群众信访占农村信访总量的50%。辽宁省沈阳市所辖某村村委会主任徐某,其违法犯罪金额竟高达3000多万元。山西省某县的一个村委会主任,平时人住在县城,村里的公章随身带,对选举投过他票的人办事就大开绿灯,对没有投他票的人则一律不给办事„„显而易见,“村官”腐败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农村社会稳定,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治理“村官”腐败,谨防村干部违纪违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强调要谨防“村官”腐败,是因为村干部处于最基层,掌管着农村政务及村民生活的大事小情,对农民而言,村干部离他们最近,从一定意义上说,村干部就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代表。群众是透过村干部的言行来认识和评判党和政府的。村干部是廉是贪,农民看得最清楚,他们最痛恨发生在身边的腐败。按说,村干部应该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而有些村干部却蜕变成农民身上的“寄生虫”。究其原因,这与村干部的身份比较特殊有直接关系。在农民眼中,村干部就是“官”,一般不敢也不懂得如何监督他们,加之有关部门很少抓村干部教育和管理,司法部门又关注不够,致使有些“村官”权力畸形膨胀,为所欲为,独断专行,贪婪无忌。
治理“村官”腐败,首先要重视对村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之树立牢固的法律和纪律意识。眼下的突出问题是对村干部缺乏应有的监督,亟须建立健全统一的监督制约机制,尤其要加强村组内部管理,建立村财审批、记账和保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制度,规范和制衡村干部的权力,改变个别村“支部大会由支部书记作主、村民委员会由村主任当家”的现象。要加强审计监督,特别是重点加强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财务审计。要建立健全村级各项制度,强化村务公开,严格财务管理,严格推行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村级财务公开等制度,防止村务公开弄虚作假,从源头上消除“村官”腐败的温床。需要强调的是,有关部门要扭转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进一步强化组织的监督,抓好村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防止和减少村干部违纪违法,既不能有“基层工作难做、村官出事难免”的想法,更不能对村干部的腐败问题持“民不举、官不
1究”的态度,甚至当群众举报后,能捂则捂、能拖则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村干部的职务犯罪案件,要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尤其是对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腐败“村官”,更要严肃查处,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公开,给群众满意的交代。
全国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队伍庞大,从一定程度上说,“村官”腐败是我国社会基础中最具离心力的腐败。如果对其采取“宽容”的态度,任其蔓延滋长,势必给农村改革发展留下隐患。因此,必须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认真抓好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既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赢得群众的支持,更要从各个方面投入力量,把治理“村官”腐败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取信于民,确保农村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2010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公文写作范文
(二)“民意失真”原因何在“群众认可”是我们评价一个人时的常用语。从广义上讲,在某一群体中,如果大多数人对某个人的评价比较高,那么我们通常说这个人得到了“群众认可”;从狭义上讲,“群众认可”是干部人事工作中的一种特定说法,是评价干部、选人用人的一条基本原则和标准。“群众认可”一般也以两种形式体现出来:一是非正式的,通常表现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群众对某个人的口头夸奖、称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碑”好;二是正式的,通常体现在干部选拔任用、干部考核等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得出的好的结果,如某位干部得到了较高的票数、分数等。由于前一种形式难以量化,这里主要讨论后一种干部人事工作中的“群众认可”。
“群众认可”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群众认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群众认可”虽然是我们党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一个特定说法,但其思想基础源远流长。无论是我国古代墨子的“尚贤”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都把人民群众放到了人类历史长河的主体地位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共产党人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说,“群众认可”正是上述一系列思想的必然推论和具体体现,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必须而且应当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群众认可”是保障广大干部群众民主权利的基本要求。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一系列新的要求。坚持“群众认可”原则,把选择权交给群众,使群众成为干部
2的评判者,正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扩大人民民主这一基本要求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更是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应有之义。
“群众认可”是干部人事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强调“群众认可”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之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要注重群众公认。”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认真贯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2002年颁布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二条把“群众公认、注重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的原则。
2006年中组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强调“坚持群众公认,搞好民意调查,更好地体现群众的广泛参与,并结合近两年地方党委集中换届考察全面实施。”
对“群众认可”的真实性与科学性的理解。“群众认可”的真实性应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考量:一是“群众是否能说”,即群众能否实话实说,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二是“群众能否说准”,即群众看法能否准确反映被评价人的真实情况。
科学性的实质是“求真”,“科学”一词包含着“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内涵。从这个意义来看,如果说真实性是我们的目的,那么科学性则是针对手段来说的。群众意见能否真实表达,能否准确反映被测评人的真实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的科学性。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手段,获取真实的群众评价是干部工作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进行民主测评等工作的目的。
“群众认可”原则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作为评价干部和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群众对某个干部的“认可”应该是真实的,这是确保正确选人用人的关键。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群众认可”原则在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和不正常的现象,最主要的就是“民意失真”。现实中常常出于某些原因,群众可能没有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者虽然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看法,但与测评对象本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以民主测评为例,在对干部进行测评时,常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那些有能力、有魄力、敢于坚持原则、敢说敢干、敢抓敢管、业绩突出的干部却得到较低的分(票)数,不被群众认可;那些业绩平平的老好人,或者群众一惯反映较差的干部,反而在测评时得到不错的分(票)数。总之,测评出来的“民意”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差异,出现“公论不公”的怪异现象。这种“群众认可”其实是一种假象,其不良影响不言而喻。
高层领导如何把握“群众认可”这一原则。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层领导,在选人用人问题上拥有较大的权力,同时也负有重大的责任,这就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把握“群众认可”这一原则时既要尊重群众又要高于一般群众。首先,必须要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尊重民意,尊重制度规则,尊重客观事实,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常情况下,如果大多数人对某个干部的评价是一致的,那么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信赖的。即使是自己认为好的干部,要能听得进群众对他不好的评价;对于自己认为不好的干部,也要能听得进群众对他好的评价。切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为了证明自己用人正确而操纵民主测评,使自己凌驾于制度和规则之上。
当然,由于“群众认可”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作为领导也不能任其自流,无所作为,而是负有引导和矫正的责任。不过,引导并非是直接干预、操纵具体工作过程。“引导”主要是体现在平时,自身首先要做到思想端正,公道正派,客观公正。对下属,要态度鲜明,对在特定场合针对特定问题说了一些“消极”话而一贯以实际行动证明对党对事业忠诚,或一贯唱高调而行为为人不耻的人,都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要敢于表扬或批评,以便在群众中树立正确的导向,营造一种“讲真话”的氛围。对群众要教育其珍惜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出于公心,客观评价他人。“矫正”主要体现在事后,要在尊重测评结果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和使用测评结果,对被测评人做出综合的、全面的定性分析。特别是对于测评结果与日常表现反差较大的干部,更要深入分析原因,得出真实评价,完全依赖于群众认可度来认定干部的优劣是不科学的。
2010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公文写作范文
(三)对一个干部的评价,理论上群众与领导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矛盾。领导认可与群众公认不相一致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可能出现票数不准的问题。民主推荐干部包括投票推荐和谈话推荐两种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做好干部的民主推荐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投票推荐在时间安排上,在公开还是保密问题上,往往会使一些人很敏感。有的人打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幌子,做丧失原则的事,有的人为拉选票,用小恩小惠或封官许愿收买人心,有的人为出政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如果确定考察对象时又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这样的推荐结果就缺乏准确性和公正性。二是可能出现群众不敢说话的问题。组织考察是识别干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在具体考察实践中,往往会遇到群众不敢说或不愿说的情况。比如群众反映出的问题有时难免会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打击报复现象,造成干部考察失真,出现某些干部犯了错误依然得到提拔的现象。三是可能出现“人事安排”的问题。干部选拔任用本应是根据工作需要、岗位特点和干部特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但现实中有时会出现不是依据工作需要和干部的特长进行选拔,而有“人事安排”的现象。比如某某任职时间够长了,某某快退了,该提拔了等因素考量,至于是否胜任新的岗位,甚至是与
4原来工作性质截然不同的工作岗位,则处于次要的考量地位,因此必然会出现与群众想法不相一致的问题。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领导认可与群众公认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领导认可与群众公认的关系,是贯彻落实党的任人唯贤干部路线的具体要求,是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问题。造成领导认可与群众公认不相一致的因素有五个。缺乏共同的认知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领导通常会从干部队伍建设的全局和班子整体结构的优化出发,更多地考虑干部年龄的梯次性、性别的匹配性、性格的相容性、知识的互补性等要素,而群众往往更多的是凭直接感觉,通常有亲和力、人缘好、肯替群众说话办事的干部,更容易赢得群众的信任票。
候选人公众形象的宣传力度不够。长期以来,一些单位的干部选拔工作,往往是领导有了人选意向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履行考察程序,通过个别访谈,或通过公示形式征求群众意见。每个环节都是相对封闭的,这使得群众难以了解候选人的情况,因此群众公信度不高。由于部分群众对候选人不了解,在表达意向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人云亦云,或仅凭自己的印象而不是客观地了解,致使公认结果失真。
群众参与的热情不够高。现行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的适用范围一般为中低层领导职务。公开选拔的群众参与层次较低、代表性不足,只在规模比较小的单位才有可能实现全体人员的直接参与,否则只能通过选举群众代表的方式行使群众参与的权利,而群众代表的产生又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通常被选任的干部层次越高,能够参与的群众范围就越小,从而影响了群众参与的热情。群众公认的渠道不够畅通。在进行民主推荐时,组织部门介绍有关政策和标准以及具备资格人选的情况不够充分,在群众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裕的条件下直接在推荐表上填写,难免会出现群众对拟任人选的工作、素质等情况不甚了解就盲目推荐的情况;有的在与会人员填写推荐票时,没有设置可供相互回避的空间,以至于出现了相互传看、参照的情况;有的不设专用信封和票箱,推荐票由推荐人直接交给会议组织者等。这些做法表明群众参与民主选举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程序化的规定和制度化的途径,影响了民主选举的质量,影响了群众参与的效果。 以票取人现象有时存在。有的单位在选举时习惯搞暗示,力图把领导的意志贯穿其间,有些只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群众意见,对不同意见则置之不理,有些甚至纯粹打印象分、情绪分,以至于出现了干部人缘好但不干事或干事不多的得票率比较高,而一些工作实绩突出但曾因工作而得罪人的群众认可度反而低的现象,不能达到选贤任能的效果。由此可见,领导认可与群众公认不相一致的问题,是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党群关系,必须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