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育己教书育人著书育世.
读书育己 教书育人 著书育世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中学
吴房添
从小学到大学,再回到中学教书,我一直是以校为家,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中国人顶拜“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犹太人推崇:“假如父亲和教师两人同时从牢而又只能保释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的观念,我感觉到教师在“教育立国”、“科教兴国”的份量。位卑未敢忘忧国,我总是以“读书育己、教书育人、著书育世”来自勉。
读书育己
我生长在贫困山区农家,自少家境窘迫,缺乏书籍,因而也没有太多的读书心思。年少时见识少,不懂事,一心想着到小溪里抓鱼、为妈妈放牛、农忙假里播种、收割。直到1984年我走上教坛,我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道理。正如《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疾呼:“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1991年,我荣获了广东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的称号,广东省教育厅奖给我一本《陶行知教育名著选讲》,使我第一次认识了这位“行以求知知更行”的伟大教育家。陶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手脑并用”等名言成为我的座右铭。阅读陶先生的文章,感受陶先生的精神,体味陶先生的思想是对我自己人格莫大的熏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一是崇敬陶行知先生终生从事教育的献身精神。陶先生怀着“文化为公”、“教育为公”、“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普及人民大众的教育、为振兴中华造就人才,鞠躬尽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二是崇敬 陶行知先生坚持教育创新的大胆实践。他鼓励教育工作者要做“第一流的教育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他自己亲力亲为,以实践为先导,不断开拓创新,为后人作出了光照千秋的表率;三是崇敬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的科学理念。陶先生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是他科学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认为校庆日就是纪念日、反省日,他痛斥由老八股派、洋八股派组成的“伪知识”队伍;四是崇敬陶行知先生“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针对在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民众深受“愚民政策”之害,国民整体素质低下,教育为少数人服务的现象,陶先生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的主张,从而使中国达致“教育立国”、“教育救国”。
1997年至2004年期间,我在广东教育学院进业修德,师承王小棉、龚孝华、刘良华等导师,聆听了这些“书虫”的读书感悟。特别是龚老师推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见解和提出设立中国人的读书节的倡议,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朱永新博士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这句话的含义。为了克服自身的“先天不足”,我每天保持读书30分钟以上;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买一本书作为纪念;我还经常在集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与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二十多年来,我边学边教,边教边悟: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础,读书可以使教师德艺双馨,行为世范,教师唯有读书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为人师表,才能成为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
迄今,我已教书20多年,历任团委书记和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作为德育教师,使我更多地思考读书跟民族命运的关系。毛泽东主席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唯 心历史观的破产》”。中国共产党人读书,学习历史、学习现状、学习马克思主义,把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当学生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体中感到困惑,提出了诸如“为什么我国不能搬用西方政体搞多党竞选、三权分立?”“怎样理解一些人提出的‘普世价值’?”、“如何理解和评价‘恶搞’和‘山寨’现象”等问题迫切地求教于我时,我能够用科学的道理和他们所熟悉的大量事实作出正确的解释。学生信服和满意的表情使我得到了一个教师的幸福感,从而萌生了终身读书学习,把有限而不断增值的生命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决心。读书,这是身为人师的首要责任。要想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遗憾的是现实中有的同行面对书籍,却已失去了饥渴感。有的教师可以三周、三月不读书而安然自得,要读也只读“教参”。我想,世界上有些人是不读书的,但教师也可以不读书吗?倘若自己的灵魂熄灭了火焰,我们用什么来点燃学生的心灵呢?我最爱读杂文、时评,在阅读这类文章的正反观点中,寻找到主流观念,修正错误的见解,使自己言为举止,自觉地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达到“三省吾身”的作用,正己正人、求是求真。
教书育人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然而我对教书育人的认识却是随着读书的增多而加深的。正如毛泽东主席说:“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当先生、一面当学生。”大学毕业后,我经常重温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理论成果,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读教育学的书使我认识到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从一个心灵走向另一个心灵的道路注定是很难的,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教学富有情趣,使教学更有深度,更鲜活,更新颖,更生动,更具有力度和厚重感,因而更具有实效性。但有一次我读到叶澜教授《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文,振聋发聩一般使我认识到传统教师纵使有的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规定的和现成的知识,但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发现问题,创造解决困难的方法,去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教书育人的“教书”该怎么理解?我原来的理解是“教师把书读懂了,然后把自己深刻、鲜活、新颖的结论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发现问题,创造解决困难的方法,去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这实际上是让学生习得了一种被动应答、适应的生存方式。我懂得了“教书”之义应是教会学生怎样读书,指导他们将读书与发展和创造联系在一起,把读书用于激发生命活力,使潜在的可能得到实现。只有让学生有这样满足感、新鲜感,才能让学生喜欢这个教师,乃至这门课。
新世纪之初,南京有两位政协委员提出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一名学者还撰文称:“中国应停止宣仇式反日宣传”,他支持日本超党派议员联盟关于中国各地“抗日战争纪念馆”撤下“反日”照片的要求,其理由是:“今天的日本已经是民主国家”,“二战中,日本人种下的恶果,不仅是日本单方面的责任,中国也有责任”等等,我们应怎样认识?对这一问题我一下子也回答不好,我建议师生共同读书研究加以解决。当时,要开展这一活动,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人认为,教育部门没有明文要求师生花费那么多时间开展与高考应试无关的读书活动,开展“国耻”教育是给改革开放抹黑。但我始终坚持引导学生:选读历史类书籍,从祖国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耻教育切入,牢记中华民族曾经蒙受的屈辱与原因,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深刻性;选读媒体上的有关文章,从社会上对中日关系的论辩切入,认识目前有背离和反对爱国主义的 社会思潮存在,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批判性和战斗性;选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等文件,从对历史的反思切入,认识爱祖国就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选读建国以来我国受到军事威胁和侵犯的历史文献,从增强忧患意识教育切入,深化国防教育和科技兴国教育,从现在做起,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选读有关日本政坛演变和中日关系的有关报道,从我国对日政策的研究切入,懂得作为一个公民要将爱国激情化为爱国智慧,维护国家的国际形象,提高爱国主义的理智性。这次“五选读、五切入”读书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激发了学生学政治、学历史的热潮,而且让学生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提高了学业平均成绩。我真切感受到:引导学生以读书促进自己精神生命发展,这才是教书育人的真谛。实践证明:国情教育如春风,知耻励志方成才。
当前,在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浪潮冲击下,部分青少年价值观扭曲,受颓废主义、享乐主义、主张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自杀的,抢劫的,打架的,离家出走的,胸无理想、得过且过,沉迷网络彻夜不归的,甚至弑师、弑亲等个案屡见不鲜。我作为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以对全校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责任感,针对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当前教育的缺失,开设了校本德育课程——《思品》课,课程内容包括:生命教育课、价值观教育课、青春期教育课、感恩教育课、“拒污”教育课等主题,有效地遏制一些不良行为,成为目前“医治”教育缺失的“偏方”。为了上好《思品》课,我阅读大量的杂文、时评,以便掌握更多素材和不同观点和看法,使课程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讲学生关心的事,说学生想听的话,让学生感到真实、真切、真情、真心,从而提高了教书育人的效果,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进步。
著书育世
立德、立行、立言是人生的理想,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教师经常撰写心得体会,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国家、社会的回报不仅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还应该体现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可能有人认为一个普通“教书匠”竟想“著书育世”未免狂妄。但是把中小学教师看成是一种只会传递知识,与创作、著书立说无缘的职业,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从陶行知先生“行以求知知更行”的思想,我认识到写书首先还不是为了育世而仍然为了育己。我写,故我思。只有写作才能够进入深度、系统的思考,才能走向职业成熟。只有参与育世才能更好地育己。为此,我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编印了《来自前沿的报告——吴房添德育工作文章汇编》和《风展国旗舞蓝天——吴房添国旗下讲话选编》。其中,后者收编我自1995年以来,所进行的近100篇的国旗下讲话,分寄语寄望、爱国爱校、励行励志、育德育心、求学求真、边教边悟、且说且思等七个部分,共20多万字。国家督学、广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刘达中同志为该书作序时指出“吴房添的国旗下讲话是爱的教育、德的熏陶、智的启迪、心的和谐,就像给学生心灵加上一道牢固的铜锁,令他们远离心魔,让真善美的天使在心中自由飞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吕同舟同志亲笔给我写信说:“是充满感情和智慧的创造,使国旗下讲话承载了丰富的德育。”
著书育世是我的理想追求,我喜爱把经历过和感悟到的事形成文字,为将来有兴趣了解这段校史的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我的作品从史实和现实说起,把学校、家庭和国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对祖国赞美和对人民热爱的情怀,有着强烈的震憾力和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我的作品从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例说起,对 学生进行“活”的教育,既高瞻远瞩又润物无声地催生着学生心灵中良知、道义、守法、知礼的美德种子;我的作品把自己学习的感悟与师生分享,谈心式的谆谆教诲,让孩子们在无边的求知航程上,扬起了理想、希望、意志和智慧的风帆;我的作品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用心去思索、写作和演讲,带给学生、带给老师、带给读者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心灵上的宁静,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坚定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崇敬,对他人的尊重,对自我的信心,潜移默化地萌发为优良心理品质的常青树。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吴金华副教授的评价“通读吴房添的《风展国旗舞蓝天》书稿,惊喜地发现了一种和谐而实用的德育模式,这种基于丰盈事实的德育教学实践,正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贺莲英等老师说:“读吴副校长的文章、与吴副校长交流、聆听他或激昂或亲切的演讲,你会发现:他给你的心配了一把万能钥匙!”
20多年来,我践行育己育人育世,求善求美求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学者,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开启教育的未来。
第二篇:育人先育己
育人先育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学校要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有素质的人才是多么的不易。作为一名教师来说我们的感受更深。
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不仅需要苗木本身的基因,更需要阳光、空气、水等等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环境因素。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在小树生长的关键时期能否为小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一个孩子长大成才必须有遗传和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努力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我认为作为专门培育人的学校这个因素应该是主要的作用力。它应该是重中之重,角色中的主角。因此,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师必须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怎样才能事半功倍地发挥出来呢?我认为“育人先育己”。
为什么要想育人必须先做到育己呢?
想想:我们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对学生苦口婆心地“传道授业解惑”每天都在以书本上的要求来要求学生接受。可课堂外呢,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首先按课本上的东西来要求自己呢?自己有没有真正在内心接受呢?在学习上我们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按时完成作业,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没有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按时完成备批改呢?在品德上我们教师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生守则》,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没有首先让自己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呢?不,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喜欢犯的错误是:对学生高要求对自己却低要求,甚至有时课堂教的是一套课外做的又是另一套。根本难以做到“课堂课外一个样”,根本难以做到“知行合一”。作为教师我们都不能首先做到我们又怎能很容易地要求学生做到呢?举个司空见惯的例子吧。我们有时一边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一边自己却肆无忌惮地搓起了麻将。这样诸如此类的低级趣味在我们身上又怎能为学生带来好的影响呢?怎能起到育人的作用呢?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惭愧。育人先育己。作为教师我认为要想培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培育好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身先士卒,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先自己来教育好自己才可育人。
学生只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各方面都还不成熟。他们不可能具有成人的理解力、自制力、判断力的。很多事他们根本不能真正地分清是非标准的,很多知识、经验他们根本难以体验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用嘴来说教;一味地要求学生应怎样而不应怎样;一味地要求知识是怎样不是怎样。不先自己令“知”化为“行”;不先自己将知由抽象化为具体;不先自己把理论化为实践,学生不会真正理解接受的。那样只会让学生更迷茫,长而久之恶性循环而与教师的教背道而驰,根本起不到育人的作用。我们只有先自己教育好了自己,在行动上来感召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去模仿,去学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自主地表现出来,这才能自然而然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因此,育人先育己。
第三篇:育人先育己
“育人先育己”学习体会
本次的师德教育中我学习了“教师如何育人先育己”这个专题。教师的“育己”就是对自身的提高,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其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师德是育人之本。一个民族的强大,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教育。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良好的教育要有良好的教师队伍,教师要从事好教育事业就要有高尚的师德。“教育无小事,事事教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这句话我始终铭刻在心,它指引着我,鞭策着我,同时也让我从中有所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完善自身人格
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不能升官,也不能发财。从事教育工作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风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学识才能,性格情趣,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为了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决心。
在知识不断更新,信息叠呈的今天,学生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课堂,书本的知识,教师也很难以旧有的知识站稳讲台。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应不断充电,不断自修,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深猎群书,广泛阅读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开阔视野,丰富头脑。
二、关心热爱学生,高尚师德德服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所有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我们教孩子,教给的应该不仅是知识,而是更多的应该是爱,是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用自己的爱去拨动孩子的心弦。爱学生,既要做良师,又要做益友,做到和学生心灵上的真挚沟通。对于有差距的学生,要用爱心真诚的感化他们;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也要用爱心去呵护他们,尤其是对后进生倾注更多的爱,不歧视、冷落差生,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只要用耐心和爱心去启发,大部分差生重感情,重友谊是他们为人处事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以身为范,言传身教
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博学卓识,对学生来说,是耀眼的旗帜,是崇敬的榜样,是效仿的楷模。所以教师应以自身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率先垂范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之,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做到:德良、志坚、风正、纪严、仪端、学勤、心慈、言美、才能以美好的师表形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导向,导学和导行。
四、教之有方,学之有趣
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是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所谓学习指导是指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正确的学习方法是:第一,要提高课堂效率;第二、重视课后复习,要做到及时;第三、合理安排时间,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时间表,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有兴趣地主动进行学习。
教书的生涯是平淡无奇的,一支支粉笔记录的是岁月对教师磨蚀,三尺讲台放飞的却是孩子们美好的梦想。所以,我想只要我们用真心对待孩子,平凡的日子里你会体会到不平凡的感动。
2011年11月18日
第四篇:明德明理育己育人
明德明理,育己育人
——赴上海华东师大高级研修学习体会
2012年10月9日至19日,我非常幸运的参加了小店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培训。本次培训地点是在上海华东师大,在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中,我们聆听了华师大几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并观摩了上海两所著名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他们以自身的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
10月9日上午,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进了华师大的大门,近距离的接触到了这所处于中国教育尖端的学府。整个校园的氛围是我们所没有接触过的:桂花香弥漫,金莲花绽放,梧桐树摇曳,池塘水粼粼。校园中的学子们有的正用流利的英语交谈,有的在激烈的讨论问题,有的在草坪上拍话剧,有的在树林中漫步。整个环境给人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惬意和舒心,但又那么的实在。置身于这种书香氛围中,又有谁会辜负这样的学习环境?
在今后的几天我们听了华师大几位教授的讲座,他们以精彩的演讲和精湛的理论征服了我们,在此基础上我也学到了很多。
一、转变教师的职业定位
以往我们将教师定位为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的感化者,但是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这一定位给了教师很多的限制。正如王意如教授所讲的:“新时代的教师,主要工作不仅是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技能,而且还要带给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兴趣和热情,新时代的教师是一种从事教育事业的专职人员”。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恪守专业伦理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必须恪守专业伦理,做 有道德有伦理的人。
2、树立专业理想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了某种活动,而在于是否在学生的行为范畴中引起某种变化。
3、提升专业能力(1)提升理论修为
理论是专业工作者的必须,是一切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是一种知识储备,只有提升了理论修为,我们才有做学问的基础力量。
(2)提升学科理论
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的联系。
(3)提升研究能力
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会在研究的过程中搜集材料,会抽象思维,要客观主动的接受事实。
(4)提升实践水平
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学基本功,破除基本功迷信,充分认识教学基本功的特征,加强在教学设计,作业批改,课堂调控以及命题制作等方面的整合;还要发展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011年12月颁布的《新课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四基”。
姚剑强教授指出:原来的双基是我国历来重视的,要保持的,但又要与时俱进,所以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它们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 的。
1、需要满足的条件
(1)数学产生和发展中所依赖的思想
(2)学习过数学的人所具有的具体思维特征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深刻认识和理解教材,包括教材中的明线和暗线。
(2)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认知结构,提高数学认知水平。
(3)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很复杂,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会科学的思维,不懂得使用数学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
3、小学阶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归纳类比思想、符号化思想、方程和函数思想。
4、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策略(1)挖掘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
(2)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够时时刻刻接受这些思想。
四、重建学生评价体系
以往我们的学生评价体系是有缺失和纰漏的。注重书面测试,忽略其他测试;注重知识目标的考察,忽略其他目标的考察;注重名次与分数,忽略起点与进步。因此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埋没了大量人才。
在此基础上,王斌华教授提出了新的学生评价方法:分层考试。这种考试适应个别差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目的在于让学生量力而行,逐渐进步。它有以下基本要素:
(1)基本原则
要评价学生的正面成就,充分展示学科知识,使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考卷,“深其深,浅其浅”。(2)试卷模式
试卷模式要由以往的单一模式变成分层分级的模式,一次考试中有多套试卷,按一定的要求供学生选择。
(3)分数记录
分数设定等级,让学生根据分数建立自信心。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震撼最大的就是一个字“真”。给我们授课的每一个专家教授都勇于说实话,真话。这也体现了他们的生活准则:做真人,说真话,办实事。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们的学员没有一个人有厌烦心理,说明这些学者的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很多教育上的问题,教学中的纰漏瑕疵,其实在我们心中一直都是有想法的,只是我们缺少了一种胆量,缺少一种责任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用吴遵民教授的观点:“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育人,教育就是要告诉人真善美,有正义感”。以育人为职责的我们,如果缺少了真善美,又有什么资格去教育人?这次听讲座,与其说是培训,不如说是我们的人格重塑,与其说我们是在学习教学的先进理念,不如说我们是在接受成为一个真人的教育。从现在做起,明德明理,育己育人!
第五篇:育人先育己 正己后正人
育人先育己
正己后正人
——念好师德、师风建设“四字经“
吉水县第二中学
李清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小学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少年, 青少年的好奇心,阅历少,使其对新事物的模仿和接受速度快,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师德师风的好坏既关系学生的成长也关系到教育成败、社会风气的转向,“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邓小平语〉。我认为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搞好师德师风建设,关键在于围绕“德、能、勤、廉”四个字,把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修养。
“德为师之本”,“德”就是把提高教师理论修养、道德水平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是教师的品德要高尚,古人十分重视个人品性德行的教育与培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无德不足以为师,德之不高不足以立教。要有高尚的品德须先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对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是提高修养的法宝。教师应以之为指导,学校也应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始终保持人民教师的本色。其次 是注重为人师表。“居高声自远”,良好道德风貌要靠师表来体现,教师应有处处为人师的观念,言行、举止要符合师德规范,同时学校也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师为人师表的责任感。树立典型、表彰楷2007-5-10
模,不断掀起向先进入物学习的活动。促使教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能”主要是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业务技能。“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有“教然后知困”的危机感,人类社会在20世纪六十年代后,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最近30年新增知识量己超过过去2000年积累知识的总和,只有敏而好学、肯学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学校也应从措施上加强对教师知识业务水平的进修与培养,激励教师进修深造,学历提高,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举行各种形式说课、讲课、评课活动,创办校级教研刊物,推行教师业务考试制度,使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在比较中求进步,在交流中求发展,不断摧陈出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勤”就是要求教师勤于治学、教学。“教不严,师之情”惰师是误人子弟的, 孔子就是一个勤奋的老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作为教师首先是要勤学,学习不能一劳永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徒思无益,不学无创新,无发展。学校也应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去学习,督促教师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校园网的资源,并纳入到教师综合考评体系中。其次是要勤于业务,教师应按照要求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及时备好课,上好课,勤批改作业。勤蹲班辅导,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入到教学活动的实践细节中,解除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学校也要出台各种制度,跟踪常规教学的各个2007-5-10
环节,督促教师的业务完成,进行检查评比、彰优惩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相对教师讲,“勤”能提高自身素质,也能提高教学成绩;相对学校讲,“勤”字的贯彻,对于形成学研合一型的师资,培育学习氛围浓郁的校风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廉”就是要求教师廉洁从教,安贫乐道。中国知识分子有廉学廉教的传统, 孔子赞美弟子颜回:“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现处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通过合法、合理途径改善教师经济状况,无可非议;但作为教师应保持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以使自身的人生理想信念不受侵蚀沾污,所谓“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戒贪、吃、占,不能把学校当作市场、知识成为商品待价而沽。学校也应从制度上加强教师的管理与监督,坚决制止有偿家教,制止因择校、择班、择位而接受家长的请吃,制止推销资料等行为,永保校园一方净土。
作为从事教育的机构和个人,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切实去剖析自身,敢于自省,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圣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用心念好“德、能、勤、廉”四字经, 促使自身不断提高,实现育人先育己,正己后正人,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作者:李清云
单位:吉水二中(331600)
形成时间:2007年4月
20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