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夏令营与体验教育
让暑假成为中小学生接受体验教育的黄金之旅
孩子暑假的生活、学习安排,是家长、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对现在的许多孩子们来说,暑假作业、家长作业和各类的特长补习班已经使暑假变得乏味而沉重。对家长来说,在漫长的假期里,孩子们离开学校,出现厌学、反叛甚至沉迷于电脑游戏的现象,家长也很苦闷。
为让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假期,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参与一些与旅游和亲子活动,同时鼓励、安排孩子独立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实践和各类社会活动,创造机会让引导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通过各类体验活动,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完善人格品质。
一、什么是体验教育?
所谓“体验”是指通过社会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增长知识和经验,体会和感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体验教育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学生放到社会大熔炉里去锻炼,把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教育、学校、书本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体验教育是在研究教育基本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认识“体验教育”,首先要认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对于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他们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社会实践具有形象、具体、活动的特点,对于好奇、好动、好模仿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完全符合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书本知识离开学校后会忘记,但有些东西是忘不掉的。这些忘不掉的东西其实是最刺激、最冲击人的人物、事件、情感,和知识一起沉淀下来,构成、内化为人的素质、品质。这些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必须听从生命的发言,甚至是借助于生命力量的显现。他提出 “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充分体现出教育人性化的本质特性,以行求知,体验中学。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如果教育者能对活动加以选择、利用和重视,以满足儿童的天然欲望,使儿童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是非常有意义的。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在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学习必须借助具体形象的实物或者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才能完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主张,形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基本思想体系。美国的服务学习就是最典型的体验教育模式。“服务学习”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要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教育的基本特性
体验教育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感悟性的特点。
1、主体性。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认为学校教育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师生关系被扭曲成了“教和被教”、“管和被管”关系。而教育活动本质应该是人发展自己的实践活动,必须让少年儿童以其自身发展的自主意识参与全过程,进而得到主动、健康、协调地发展。体验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人,充分发挥他们在体验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在实践和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育对象成为体验教育的主人,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这正是体验教育的活力所在。“体验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在学校和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我实现,通过与人、自然、社会的亲密接触和交往互动,实现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2、实践性。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说教多、实践少,灌输多、体验少的问题;在德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知、情、意、行各环节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抑制了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制约了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现代德育学理论认为: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化的环循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才可能成型。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就会变为他们的美德。
现代教育绝不是关门读书、闭门思过,而应该冲破束缚将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社会大舞台上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参加实践和活动,才会产生心理和行为体验,才能形成内化的道德准则。如果没有学生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没有心灵的触动和感悟,就不可能形成内化的道德准则,更不可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规范行为。体验教育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活动为基本环节,最终实现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发展。
3、感悟性。体验教育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体验教育的基础;而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是体验教育的核心。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要注重实践主体的内心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素质养成的动因,而情感的培养依赖于感悟,依赖于一种对情感的感知方式。人在社会实践中,总能引起从生理心理层面的一些变化。这仅处于体验的表层水平。若能从内心深入参与体验,则不仅仅是情绪过程,而且伴随知觉、思维、注意及其它心理机能的共同作用,就会出现情感活动。它的积极意义在于用“心”去感知,去积累、去体会、去领悟,心理感悟性就会不断增强。用心体验,能逐步完善人的情感结构,使积极的情感经验不断丰富和系统化。用心体验,能不断增强人的情感洞察力,从而越来越准确的辨认他人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别人的内心感受,即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逐步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心体验,能不断提高人的情感反映水平,沿着“接受——反应——爱好——性格化”的递升轨迹发生反应和升华。
三、体验教育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必须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上,并再三强调“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体验教育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体验教育是学生经历自我感受,产生自我情感,形成自我行为的过程,它的作用在于突出以学生的“自我”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当学生有了自觉、自尊、自重的意识时,就会持久地促进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的发展。
2.体验教育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模式
体验教育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会、感悟,再将感受、体会、感悟内化为行为准则,进而转化为行为习惯。实践活动的每一环节与步骤都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特别是需要学生在情绪、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学生通过体验,可以获得乐观、同情、激情等正向的情绪,而避免悲哀、愤怒、恐惧等负向的情绪。成功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喜爱真善美,赞赏文明行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等;失败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对待生活悲观失望,对待人际关系冷漠无情,对待困难和挫折畏惧退缩等。最重要的是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高级的情感—“情操”— 一种以崇高的思想为核心,以高尚的操守为基础的情感,有助于建立道德感、真理感和美感。
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越多、越复杂,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丰富、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发展学生情感世界,越有利于增强学生承受情感变化的能力,越有利于提高学生情感的灵活性、层次性和效能性,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情操”模式。
3、体验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生行为的形成与他的行为习惯有直接关系,而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体验。学生要形成一种经常性的习惯行为或规范行为,就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固化,这个强化和固化过程就必须依赖于主体的真实体验和亲身感悟,没有真实体验和亲身感悟,学生就不能形成自觉的行为意识和倾向,也不能形成内在需求与外在行为的必然和固定的联系,于是行为也必然无法形成。
4.体验教育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即是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一言一行的实践与一点一滴的体验的积累而形成的。
通过体验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严于律己、以礼待人。通过体验教育,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意志的形成需要以从体验中获得的真实感受作为基础,需要以从体验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作为依据,更需要有自觉意向、坚韧毅力、自制能力作为内核。磨练意志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体验、不断反省的过程。通过体验教育,让学生获得感受、增加认知、形成技能、领悟道理,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自我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验教育模式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生活是最好的教育,人生就是一次体验。老师和家长可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供和创造体验教育的机会,要善于抓住和借助现有生活中的时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社会生活资源,即情即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各种体验教育。体验教育活动要常态化、生活化,在活动设计上要主题化。体验学习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智水平,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同时要有一定的时间,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保证体验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渴望一次活动、一个晚上就成功,这样只能走过场,成为形式主义。
1、引导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地方,可以引导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在文化、艺术、体育、科技活动中体验。开展“设计一次作业”、“主持一次班队主题会”、“组织一次比赛活动”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学习和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体验教师工作的辛劳、学习知识的快乐。为了激发青少年自觉学习科普知识的热情,可以组织进行科技作品的制作,举办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比赛和科学创意小论文的评比。在活动中,激发青少年进行发明、创造的兴趣,并体验到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
2、引导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现在的孩子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中却不知道珍惜,所以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很有必要。在家庭中,可以组织开展“我当一天家”、“父母一周工作情况调查”、“家庭一月开支统计”等活动,引导孩子体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主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些体验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许多孩子知道了节约水电、节约粮食,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引导青少年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社会是青少年学习的大学校,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体验教育的资源。我们要引导少年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体验各行各业劳动的艰辛,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美好,体验环境恶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组织青少年开展“体会打工”、“志愿者服务队”、“环保小卫士”、“做一日小交警”等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比如组织青少年儿童深入社区参与环保公益活动,调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受污染的状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危害,让他们体验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以积极的姿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这些社会活动,把抽象的目标变成少年儿童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具体要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实现体验——感悟——道德情感升华。
五、利用暑假和各类主题夏令营活动有效开展青少年体验教育
暑期长假,是孩子走进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快乐驿站。工作比较忙的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参加一些主题设计突出、“寓教于乐” 的夏令营活动,比如到农村山区体验生活,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等,让孩子投入到自然和社会的怀抱,体验自然、社会和人生之美。
以实现体验教育为目标的夏令营活动,在营地设计方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亲近自然,空间开阔;二是具备基本的食宿功能,可以提供青少年全天候活动生活需求,让青少年可以体验群体活动、培养独立自理生活能力;三是拥有较完善的户外活动设施和场地,具备青少年实践体验各种户外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条件;四是拥有专业化的青少年活动组织者队伍,可以辅导引领青少年在各类实践体验式教育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加速社会化过程。
体验夏令营活动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不能是传统课堂传授式教育的延伸,而应采用“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夏令营的目标是那些更本质的、决定一个人最终品位的东西——生活能力、意志品质、价值观等。通过各种户外的群体活动着重培养青少年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的态度;引导他们分享人类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使其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创新能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承担自我责任、塑造完美人格;正确认识团队的意义,形成对他人、对自然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夏令营活动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塑造的过程。
第二篇:09年高明农家生活体验夏令营
09年高明农家生活体验夏令营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子们学习越来越繁重,渐渐疏远了大地与人民的优良传统文化,对于农村景观及生态少有接触,希望利用暑假期间举办农家生活夏令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体验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认识人民优良传统文化特色(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热情好客等),更借此活动能使孩子们学到更多课余知识,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我们特此开办了高明农家生活夏令营活动。
目的:借本活动提供青少年学子于暑假期间,利用田园景观、环境资源从事正当休闲活动及体验原住民文化、农民伯伯耕作的艰辛、农家生活等并从中充实课余知识,并且培养青少年在团体中互助合作的精神。同时在作家的辅导下提高写作水平。
参加者:幼儿班到初中同学均可参加。
营地:佛山市高明
活动内容:
第一天:感受农民历史。上午,由记者带队采访陶师祖庙,了解道家的文化真谛,了解佛山农民的陶瓷发展历史,感受浓厚的陶文化气氛。下午,到罗浮宫参观,感受中国农民的风采,同时在那里试吃特色斋类晚饭。
第二天:体验农家生活。在导游带领下乘车到高田村,那是一个拥有原始自然生态,种饲农耕生活情趣特色的村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充分了解各种植物、家畜,体验亲自劳作的艰辛和乐趣,让孩子在和农家孩子交朋友,互相了解交流。目的让孩子在高田村里真正体会到农家生活的情趣,从而学到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如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热情好客等,使他们更热爱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晚上在作家的辅导下小结写文章。
第三天:学会买菜做饭。在记者和导游的带领下到农贸市场采访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如何选择好的农产品和比较同类产品的优缺点等。同时让孩子们亲自购买农产品,回到农家亲自煮饭,体验亲自买菜做饭的感受。
第四天:感受丰收的喜悦。由导游领队到高明生态果园,该园设有农业观赏种植区、优质果园采摘区,在生态园里种植有各类的岭南佳果,如芒果、荔枝、龙眼、黄皮等,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在果园里玩游戏,同时享受亲自摘水果的丰收乐趣,晚上在作家的辅导下小结文章。
第五天:欢乐亲子活动。由导游领队乘车到位于高明境内的主峰,雄踞佛山第一峰的皂幕山游玩,皂幕山古时曾是瑶氏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珠江纵队、粤中纵队等革命游击队的重要根据地。同时将进行一系列的亲子游戏活动:
同台表演(每个家庭自编一个节目,如小品、唱歌、跳舞等,最精彩的前三名有精美奖品);
两人三足跑(孩子的脚踝与家长的脚踝绑在一起,听哨声出发,绕杆返回,绑绳中途脱落者算失败,以快
者为胜);
背子跑(爸爸或妈妈把小孩背于肩上,听到发令迅速跑出,绕杆后返回,孩子不能掉下,否则算失败,以
快者为胜);
猜猜我做的是什么(找一些简单的词语,然后由家长表演,让小朋友猜这个词语是什么?也可以小孩表演
家长来猜。一分钟内哪个家庭猜的词多哪个家庭为胜);
传汽球讲故事(在孩子中传一个汽球,突然叫停,汽球在谁手上他就当场介绍自己,讲自己学校的故事或
实习的体会等,讲的孩子都有小奖品)
09年高明农家生活体验夏令营-告家长书
贵家长:
您们好!为了让青少年体验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认识人民优良传统文化特色(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热情好客等),更借此活动能使孩子们学到更多课余知识,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我们特此开办了高明农家生活夏令营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告知您们:
一、活动内容
1、感受农民历史
2、体验农家生活
3、学会买菜做饭
4、感受丰收的喜悦
5、欢乐亲子活动
二、活动形式:
在导游和作家的带领下进行农家生活的全面体验。
三、活动注意事项:
1.学员需自备换洗衣物至少三套、盥洗物品、早晚御寒衣物、拖鞋、雨鞋及必要药品和遮阳帽及简便雨具;
如有个人生活特殊需求请家长务必告知。
2.必须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无须带金钱,全程参加每项体验活动。
3.学员必须遵守夏令营规定之相关守则,如有严重影响其他学员情事,得通知家长带回。4.如有需要本站视天候或其他实际状况适当调整行程内容。
5.如身体不适或特殊疾病或其他不适合参加团体活动者,请勿勉强报名参加,如有急诊医疗费用由本站代
垫再由家长支付。6.如因故不能参加,请于报到前5天以电话或书面通知本站,扣除行政及其他费用支出,将退回七折费用;
否则恕不退费。
四、活动时间:2009年月日
五、费用:元/人(亲子活动另加每家长99元)
家长同意书
兹同意子弟参加09年高明农家生活体验夏令营,并已告知必须恪遵贵站所订之各项活动规定。
家长(监护人)签章:____________________
二00九年月日
09年高明农家生活体验夏令营-报名表
第三篇:生态体验教育
生态体验教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
由沙丘
2005年7月,我校荣幸的被中央教科所批准成为“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学校,并确定了“生态体验下”健康课堂“管理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项目。随着对课题研究和理解的逐步深入,我们将课题研究重新定位在“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上。对于生态体验教育的认识还是来自于中央教科所刘惊铎教授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暨“体验式道德学习的研究”科研课题。我校作为课题研究基地,在课题专家的高位引领下,两年来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有了一些粗浅的体验和感悟,现总结出来,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生态体验教育相关理论简述
(一)“生态体验教育”的涵义
“生态体验教育”把“教育者”称为“导引者”,把“受教育者”称为“体验者”,导引者本人亦是体验者。它把知识学习与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从感性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出发,凸显教育的实践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生态体验教育主张师生双方都拥有健康人格。师生的学习与生命质量,需要在互惠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不断创生。
“生态体验教育”,既注重做人的基础品格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又注意德育先进理念的引领,以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和谐存在与互动体验为进路,反思和建构中小学德育,融通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在生态体验中培养当代未成年人的健康人格。
“生态体验教育”从当代未成年人的生存状态出发,引领人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康人格和生态智慧。它以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教育哲学为指引,着力促进体验者和导引者的互动与德性发展,恢复道德的自觉性、生成性和互惠共生性,构建有魅力的德育。把外求与内求有机耦合,探索一种内外交融、臻于美善的德育形态,促成德育从知性论到体验论的转向。
“生态体验教育”继承传统美德教育、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的合理内核,在师生、生生和亲子互动与反思性对话中,导引体验者融通和澄明现实世界的生活关系,诱发和唤醒道德体验,经历生命感动,体认美善人生,在体验者自我成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理想与信念。题以德育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和师资培训等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展开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风格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生态体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意识、一种教育理想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旨在强调道德教育要深入到学校、家庭、社区、大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全面开放,引发人的生命感动,诱发人的道德体验。追求由约束性道德教育向发展性道德教育转变,由单向式道德教育向双向互动式道德教育转变,由单一道德教育向多样化和个性化道德教育模式转变,由封闭式道德教育向开放式道德教育转变。
“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环节包括:营造体验场 + 开放式对话 + 反思性表达。即通过有生命感动的体验活动和生命阅历;导引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讲述体验活动的现场感受,开启学生在三重生态下的不同感悟;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把不在现场的资源调入当场,进行反思性对话,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感悟过程中,不断进入“体验之思”的道德境界。
(二)“三重生态”的含义
所谓“三重生态”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自然生态因子包括:水、土、气、生等环境要素,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景观等;类生态因子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族群、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内生态因子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包括身心健康、安全、良心、自尊、自我意识、理想、信念、信仰等。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当代人生存于三重生态之中,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对生命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生态体验的定位--道德教育
1、生态体验是一种有价值的道德教育。
知性论道德教育以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培养为其目标,强调“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态体验论道德教育则是以培养生态德性和健康人格为其目标,强调生态德性生成主体的“体验者”做了什么,其“德性生成”的状况如何。生态德性不是由教育者强加给受教育者的,而应是由体验者自己在三重生态关系中养成的。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实践反复证明,生态德性和健康人格的生成,必须通过三重生态体验才能实现。三重生态的和谐存在对健康生命样态的养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生态体验是从对生态关系的体验切入的道德教育,它是对以往人类道德教育形态的一种涵盖,也是一种超越。这种活生生的经历不仅使他可以产生一定的生态德性体验,还可以使导引者所讲述的抽象而显得空洞的道德规范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赋予饱满的真实生活内容。
2、生态体验是有效的道德教育。
现行学校德育每天花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生命投入,可谓苦口婆心却无法深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其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关隘。归因分析发现,浅层原因是德育定位偏移,脱离了生活整体、完整教育和完整的心灵;德育价值取向偏斜,忽视了基础品格和道德智慧;实践操作过程存在脱轨、脱靶和空焊现象。深层原因是哲学观和方法论存在着形而上学和割裂化的倾向;疏于养成实事求是的学风;习惯于简单模仿和运动式的做法。道德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知性论道德教育只能保证做了多少道德教育工作,使人获得了多少有关道德的知识,但并不能保证人的德性的养成。刘惊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揭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的命题。
二、来自学校的实践探索
两年来,我们以生态体验教育为统领和牵动,在生态体验式师资培训、生态体验式学校文化建设、班级管理、生态体验式学科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把生态体验师资培训作为第一要务,做到“入脑、入心、有行动”。生态体验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理论涵义是什么?与以往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如何进行实践操作?这些老师们一无所知。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成为开展生态体验教育的第一要务。我们从理论讲座、体验式活动推介、成立学习共同体、问题聚焦、建设生态体验教育论坛、指导教师实践操作等方面展开系列化、有针对性地培训,使教师达到“入脑、入心、有行动”的效果。2005年至今,我们先后三次请来刘惊铎、姚亚萍两位教授来我校做专题讲座,老师们亲自聆听到全国著名专家带来的前沿理论报告,通过与专家进行零距离对话,老师们理解了生态体验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要义。学校课题负责人由沙丘副校长在课题推进中组织各分校、不同年级、青年教师、及课题核心成员等不同层次的培训多达到15场,通过理论讲座老师们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了生态体验教育理念的基本概念,达到了“入脑”的效果。
生态体验教育凸显体验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设计、组织好体验活动是生态体验教育成败的前提。依据总课题组的活动推介,我们多次开展了生态体验式的师资培训,推出了“插手指”、“不要想老虎”、“撕纸”、“心灵之旅”、“你在我心中很重要”、“我的角落”等数十个经典体验活动。让教师们先参与、先体验、先感悟、先享用,达到了入心的效果。老师们在培训后这样写道:“我深深地感受到,原来教育不是单纯性的改正学生的错误,其实老师自己也有错误,失误的时候,正是对生命的感悟的过程”。“通过体验式培训,正像刘惊铎教授曾说过的'体验是无害的,只有真真正正体验过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真诚的希望我们能在生态体验过程中,创设和谐美善的育人环境,以一颗赤子之心去体验,用心灵去感动,将自己的微笑热情地传递,使自己的生命无限亮丽!”“回来后,在培训体验的时刻在我的记忆中永远忘不掉,它深刻、有内涵、感动、有人文的感情,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到从家庭到学校的教育,有了新的感触、吸取了新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在这里形成研究体验论的目标,研究的动力的方向,和参与研究的信心。” 为了加强课题的管理和推进,有力开展生态体验教育,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我们成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为同盟的学习共同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这个最基层、最紧密、最灵活的共同体,成为课题研究的最具行动力的基本组织。通过学习共同体和年级组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问题聚焦”工作,即组织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分别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现状找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真问题”。“真问题”不是教师凭经验推测出来的问题,也不是我们看表面现象或是主观臆断的问题,它一定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发展实在问题。我们将聚焦到的问题定位为研究的课题加以归类、厘清,聚焦的教师问题有:观念需要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方法单
一、情绪波动给学生带来伤害、教师性格影响教育工作等56个;聚焦的学生问题有:自私、网络成瘾、早恋、厌学、撒谎、手机、行为习惯养成、缺乏感恩等114个。这些问题成为我校校本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抓手。另为,我校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生态体验教育论坛”(www.xiexiebang.com),为广大教师开辟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交流空间,述说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生命感动。开展生态体验教育,我们重点加强了教师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和培训,沿着先模仿熟悉操作模式,到运用已有活动解决真问题,再到创生活动解决真问题的路线,扎实有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在体验式班会、体验式家长会、体验式学科教学、生态体验式的班级文化建设都收到的很好的效果。
教师们通过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做中学、在互助中提升、在静中反思,在体验中亮丽了自己的人生,享用到职场的幸福。
(二)以生态体验式的学校文化建设为基点,融通三重生态,构建和谐学校。
我校确定的办学宗旨是“构建和谐学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的管理最终要实现文化的管理,和谐学校一定要有和谐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建设,必须要遵循有利于人的和谐发展的原则,它是以尊重、公正、平等为前提的。以往,我校进行的是“校园文化建设”,可那是没有理念引领的,是零散的、片面的、狭隘的、随意的,自从开展了生态体验教育的课题研究后,我校以课题理念为统领,站在生态体验的理论高度重新定位为“学校文化建设”,它包涵了环境的文化建设、人际关系文化建设、学校与家庭、社会关系文化建设、教育活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等等。生态体验的视点告诉我们,生态体验教育不是压倒一切的颠覆性教育,而是具有融通性的,整合各种教育因素,诱发美善教育因子,师生互惠共生的和谐教育。据此,我们把以往开展的所有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措施统整起来,去固除弊,展示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1、注重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开启师生的生命智慧。69中学的学校环境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的。操场墙壁上的绘画、教学楼前厅的浮雕、走廊里的挂板、字画、图片等都出自学生们的手笔和老师的心血。图片中展示的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一幕幕,那一幅幅画、那灵动的书法,那挂板和浮雕的非凡创意,无不涌动着师生们亮丽的风采,无不展现着师生们的生命智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轻松、自在、真实,对于品格的养成具有诱发和唤醒的积极作用的。
2、注重隐性文化的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浅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隐性文化是深邃的,是体验的、感悟的。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象校园环境这样的显性文化的建设,更应该注重隐性文化的建设。两年来我们在组织建设、活动设计、班级管理等工作中重视了文化的管理和文化的建设。
(1)加强文体活动的开展,增加生命阅历,体验运动之美,体验艺术之美。
我们设计开展了“唱大歌、跳大绳、绘大画”的文体活动,即千人同唱一首歌、全班同跳一根绳,多人合作一幅画。此活动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课上教,课下练,以合作体验为基本形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品格,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不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体育精神和艺术精髓。每日清晨师生踏入校园那悠扬的乐曲流入耳畔;升旗仪式上雄壮的国歌唱响校园;课前一支歌扬起青春的风采;操场上千人同唱一首歌让学生们找到自信、找到力量;大绳上每增加一人,每多跳过一次,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一张画纸上多人来描绘,共同勾勒美好的心灵家园。这一切都彰显着青春的活力和律动,所有的美善因子在学生心中流淌。
我们还提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倡导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校园体育吉尼斯”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设有规定项目(跳绳、跳远、投篮等)和自选项目,满足了学生个性体育特长展示的需要,更加丰富了校园体育运动。打破纪录的同学更成为老师和学生们心目中的英雄。另外,每年的4、5月份的篮球赛和健美操比赛,十月份的校园艺术节和运动会都是学生们最快乐、最幸福的季节。我们为学生们搭设了展示的平台,营造了体验场,学生在运动中,在艺术的陶养中,在相互合作中展露出亮丽的生命样态。
(2)建立学生社团,学生们在自主实践的体验中成长。
学校在部分学科教师的自愿参与下,组织学生成立了大大小小20几个学生社团,其中体育社团有:悠悠球协会、轮滑队、舞蹈队、篮球队、健美操队等,艺术社团包括:管弦乐队、民乐队、舞蹈队、冰雕队、摄影队、书法绘画队等,还有小记者团、国旗班、文学社、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等。这些社团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阵地,他们自己制定章程、自己招募会员、自己设计活动......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合作、协商的情况下实现,这给学生的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入社团不是因为优秀,而是因为人所拥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进入社团经过锻炼使自己优秀起来。这样的人生体验是受用终生的。
(3)创建“个性化班级”,实现班级管理自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级应该成为学生们心之向往、快乐成长的地方。“个性化班级”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班歌、班训、班徽,要有反映班级精神面貌、富有特色的班级网页。每个班级在每学期初都要进行一次重新的设计。“个性化班级”打破了传统教室统一布置的模式,调动、激发广大学生及班主任老师的创作热情,创建不同的班级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个性空间。推出的“家的感觉真好”、“绿色家园”、“温馨的港湾”等个性班级,一改往日的灰色与暗淡,使教室活泼跳跃起来,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自己亲手装点的教室里学习生活,有了更多的愉悦与温馨。另外,班级规则、班级程序的制定必须通过学生们的集体讨论,才可执行。这一过程,充分表现出教师的民主管理之风,表现出平等、尊重的育人观,是类生态融通的最好体现和必须体现。
(4)营造书香校园,开展“读书、知书、爱书”的读书活动。
孩子养成阅读、看书的习惯,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须功课。为了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以书为友,我们要求班班建立小书架,学生从家里奉献出阅读过的、积极健康的图书到班级,利用早自习、午休、自习、课间等时间分享、共读。当学生沉浸在书中意境时,可与圣贤为朋,与先哲为友,感受传统文明,领略世界文化,共享智慧人生。学生可以在与作者的对话中,在阅读后的反思中,在超越时间、跨越时空局限的体验中厚重了自身的生命阅历,提升了道德智慧。
(三)以生态体验式班级管理为重要抓手,加强学生的基础品格培养,提升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场域和空间。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思想、管理规范等大都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实施对班级的管理来实现的。学校开展生态体验教育,以生态体验式的班级管理为重要抓手,将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对班级管理的指导和把控,将生态体验教育理念“落到小处、落到实处、落到细处”,目的是努力创建一个以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生态的班级文化环境,帮助教师提高科学管理班级的能力,培养学生基础品格,塑造健康人格。我们尝试通过“班级人际氛围形成、制定班级规则和班级程序、开展生态体验式的主题教育”三个层面开展生态体验教育。
1、建设班级团队,形成良好人际氛围,融通类生态关系。
在新生入学或每学期初始,班级都要开展“团队建设”的体验活动。小组学生通过充分沟通和交流,研究制定本小组的队徽、队歌、队训,确定本小组的学期发展目标、行动指南等,并将这些写在纸上,与其他团队交流分享。在团队建设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学会了沟通,达成了共识,融通了类生态(人与人、人与人群等)的关系,班级呈现出和谐、友好、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
“了解你身边的人”的签名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沟通。每学期,班级组织学生开展“获得签名”的体验活动,去了解和发现你身边人的优点和长处。如:找到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找到一个喜欢吃辣椒的人;找到一个你敬佩的人(写出敬佩的理由)等。活动要求体验者必须获得被访者本人的亲笔签名;每名同学必须在两周时间内,主动、充分的与其他同学交流,认真完成任务;获得签名不是目的,参与此活动关键是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督促同学们在新环境下,加深对你身边的同学了解;真心交流、和谐相处,通过“签名活动”,希望同学们彼此成为“真朋友,好伙伴”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对话,分享活动的收获,提升认识,找到沟通和交往的好方法。“获得签名”的体验活动在建设班级团队,形成良好人际氛围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制定班级规则和班级程序,凸显民主和谐管理之风。
设置班级规则和程序是建立良好班级纪律、形成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措施。所谓“规则”是指师生合作共同设置的、典型的、对学生提出的主要期望和标准。其目的是告知学生,在班级里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能接受的。所谓“程序”是传达对不同类型学生行为的期望。它们通常提供一些具体的活动,直接指导完成某些事情,而不是禁止某些行为。组织制定规则和程序的体验活动时,首先教师与学生要一起讨论制定全体学生一致遵守的行为标准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们将他们所有认为重要的标准都列出来,要求学生描绘他们在班级里怎样表现会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再次,清单确定后,组织一次讨论会对每项规则和程序进行说明,并要求学生表明是否能接受这样的行为标准。也可以让学生把规则和程序清单带回家给父母签字然后再返还老师。最后,当学生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规则和程序,并承诺遵守这些规则和程序后,由教师帮助学生们识别和监控他们的行为。如某班规则为:待人礼貌、友善;爱护学校和私人财物;遵循老师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努力学习、遇到难题时向人请教;用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等。程序有:收发作业的程序;扫除的程序;参加会议的程序;迟到的同学进教室的程序等。
由于学生参与制定了班级规则和班级程序,所以学生们都能自觉遵守行动公约,努力践行。制定规则和程序的体验活动,群集了师生的生命智慧,凸显民主和谐管理之风,逐步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3、开展生态体验主题教育,实现品德培养的“点”上突破。我们将生态体验主题教育与以往的主题班会相融合,由班科任教师调研访谈,组织学生座谈,聚焦班级学生成长中在品德、行为、心理等方面的真问题,然后,设计生态体验教育活动方案,开展体验教育活动。例如:69中学初二某班现有62人,手机拥有者78%,现使用者46%。学生使用手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课上出现了学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打扰了老师授课、同学听课;同学间互发短信,存有不良信息;还有手机不慎丢失,带来经济、精神损失;同学间存在比阔等现象。针对班级中这一真实现状,班主任舒东老师在“生态体验教育”课题理念的引导下,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交往中的热点和困惑,选择了班级生活中的真问题,以《面对手机》为题,展开了一次有益的道德体验的专题研讨。
主题活动伊始,班主任老师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在不得以的情况下,班主任老师接起了电话......与会的专家、领导、教师及学生面面相觑?舒老师在接听电话后,对学生说:“刚才我的手机铃声响个不停,真是对不起大家,同学们对老师接听手机有什么看法?作为中学生应如何面对手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讲述了他们与自己手机的故事,一件件生命叙事真实在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活动从班主任创设的体验之境切入,引发学生讲述了与手机之间的切己关联的生命叙事,通过学生课前分组收集到的的关于手机的资料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就“中学生是否应该拥有手机?”、“中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进行了开放式对话,学生亲历了现场采访的体验,让学生们走近与会的专家、领导和老师们,进行多样性、多层次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进入体验之思的境界,学生的反思性表达是真实而深刻的。活动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生态体验式的课堂,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体验者,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是导引者,同时也是一名体验者,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道德意识与生命质量,在互惠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不断创生。我们欣喜地看到,生态体验下的课堂,知识容量大,有层次感,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实施中,调动了与会所有人的多重感觉器官,突显孩子们的个性,让所有人“归真”,拥有“本真”心态。另外还推出了如强晓光老师的《面对水污染》,直面关爱大自然的道德情操;刘志英老师的《红与黑》,打破了学生的自私心理;李淑荣老师的《蹲萝卜》树立了班集体团结协作的风气。等等
生态体验主题教育直接指向班级管理和学生身上存在的真问题,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在不设防的心态之下,进入体验之境,体悟自己的行为,在对话与反思中澄明了思想,提升了道德境界。
(四)开展体验式的学科教学,力争在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上有所突破。
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日常生活是学生的三种基本生活状态,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学习生活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空。如果道德教育不能在学习生活中落实,不能在学科教育思想上有所体现,学校的道德教育终究还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在学科学习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力求充分发掘教师内在的道德潜能,在教学中遵循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导引,以身示范,师生共同体验,以此促进学生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科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人性的魅力。语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情境,常常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读、去画、去品析。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细节完成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四大名著的赏析,为家乡人列传,广告、对联、漫画体验,识别各国国旗等活动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感到体验产生了认知的突破、它开拓了语文课堂的时空视野,学生个性也在体验中充分张扬。
数学学科,开展了以“数学知识的背景--知识的形成--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的升华--数学应用”的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自身体验活动着手,按“体验活动、领悟提高、形成观念、反思应用”的思路,着力从基本知识形成过程、解题训练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中去实现。比如,在实数、三角形、多边形等的分类教学中渗透分类的思想;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归纳过程中渗透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在换元法、解方程组等的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在函数的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英语学科,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备课:教师们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广泛收集相关的资料,全面调研学生需求和学习水平,总结和归纳出体验式教学法备课的着眼点,即:教学内容问题化;讨论问题情景化;问题结论多元化;目标任务多层次化。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环节:注重建构,教师通过“引、扶、放、收、评”几个步骤指导教学。凡是学生做得出的,就让学生去做;教师决不包办代替,使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科学的有创意的新知识,并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注重阅读体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注重换位体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张威老师的语文课《不尽的桥》,刘笑男老师的数学课《密铺》,牛君老师的英语课《地球日》等。还有汪爽老师的政治课《做情绪的主人》,顾玉芬老师的生物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成为各个学科的开展生态体验式教学的引领课。
五、开展生态体验教育的反思与领悟。
(一)生态体验教育应是“爱与尊重”的教育。教师“爱与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以关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少些技术手段的控制,多一些真挚情感的投入,是开展生态体验教育,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础而重要前提条件。
(二)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让教师的生命样态首先亮丽起来。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在当代如果你的教育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那么你就没有资格走上讲台!”要求学生做的,教师一定要先体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只有让教师的生命样态首先亮丽起来,学生的生命样态才有可能变得美善、亮丽。
(三)开展生态体验教育不是否定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而是要融通各种教育因子,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四)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聚焦教育中的“真问题”,以体验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之道;
(五)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提升经验,从模仿走向创生。先根据已有体验活动,解决教育中的问题,然后再针对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体验活动的设计,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提升了教育智慧。
(六)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实践操作环节,即营造体验场、全息沉浸、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
(七)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侧重加强对学生基础品格的培养。基础品格包括诚实、正直、同情心、团结、尊重、责任感、宽容、正义等。
(八)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学会同辈群体合作与分享。结语:
我校在开展生态体验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收到一些老师和家长的反馈,他们表达了对生态体验教育的认同和赞赏,虽然开展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收到了效果。我们认为生态体验教育可以作为全校教育工作的上位理念,统领其它各方面的工作,实现教育的深刻变革。
综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前线做法和粗浅认识,有些内容我们也只是刚刚涉猎,只有做法,没有经验可言,今后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或作进一步的调整。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演讲稿
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
第四小学刘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如果人生的丰富可以用色彩来比喻,书就是透射五光十色的水滴;如果世界的广阔可以用无垠来形容,书就是普照大地万物的阳光。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喜欢与书相伴,在文字中享受温暖的阳光,在阳光中收获人生的真谛。回首几年来的从教之路,读书,使我单调孤寂的生活变得丰富生动,在书中,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书的底气。
记得刚从教那年,我每天面对这些天天辛苦付出的学生,竟然体会不到半点的幸福,感觉的只有无尽的疲惫,无尽的烦恼,这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可怕!我还很年轻,我以后的教育教学道路还很长很长,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幸福,我整个的人生幸福又何在?作为教育者,我都是满心疲惫,我怎么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我教书是为了什么?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理想的教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我的幸福在哪里?„„对所有这些,我曾经痛苦地思索过,曾经力求寻找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的模式。
困惑的我,把目光投向了书籍。我用魏书生的“责任包干制”和“心理穿透法”管理自己的班级,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理想的教育蓝图,促使我 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理性的思索。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我明白了因材施教的最终原因。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在向我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教育的真诚。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使我第一次明白了小学教师的快乐。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我懂得了用教师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用教师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才是真正的教育。
读名师的书,看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艰辛,追求的快乐,可以激励自己奋发有为。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可以让自己始终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始终牢记: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格的塑造。读书促我自省,让我时时扪心自问:今天上的课有哪些新气象?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今天处理问题时是否有了新的方式?读书让我认识到,要做一个有激情的人。生活需要激情,教学更需要激情。惟有对教学、对学生满怀热爱,才能保持一以贯之的激情,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读书使我在教学中充满快乐,读书之乐,乐在开阔眼界。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有的书像陈年佳酿,百读不厌;有的书像品评香茗,先苦后甜。烦恼时读书,清新的墨香伴着花草的芬芳滋润你的心田;失意时读书,忘怀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桌上打开的是人生,窗外流逝的是岁月,灯下独坐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动人婉转的曲赋,意境优美的诗词,惊心动魄的小说,形神兼备的散文,都使人如醉如痴;发人深省的教育理论,精彩绝伦的教学案例,顿然醒悟的教育叙事,充满智慧的教 学随笔,筑成了我专业成长的一步步阶梯。没有教育专长的教师很难获得职业尊严,也谈不上通过教师生涯获得幸福。
我爱读书,因为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情志。读《史记》,体会“风潇潇兮易水寒”的悲壮;读《泰戈尔》,发现爱竟能让世界如此美好.我曾在《红与黑》中听到司汤达对腐朽社会的声讨,也曾在《平凡的世界》中惊叹像少平、少安这样的平凡者的伟大。
我爱读书,因为我的职业是教师。抛却功利,忘记浮华,坚定信念,细心体味红袖添香的雅致、青梅煮酒的风趣、雨夜耕读的清幽。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没有渊博的学识怎能懂得我们的学生,没有常流常新的知识如何全心全意为我们钟爱的教育服务。
读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为师之道,在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我从一个刚走上讲台、缩手缩脚的新教师成长为一个有教学自信、乐于与学生一起分享成长快乐的教师。回首走过的岁月,是书籍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的美好岁月;是书籍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在我教师成长的路上不断为我“加油”。书是我们一辈子的食粮,是一把能解开疑团的万能锁,是一扇窥视世界的窗口,让我们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拥有诗意的人生.“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让我们挤一点时间给读书;留一点空闲给思考;献一份热情给学习。相信明天的你我,都将与书共舞,共同体验教育的幸福!
第五篇:演讲稿 --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
《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幸福,无疑是一种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哪?是能够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均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对于前面两种快乐幸福,想必很多老师都能体验到,但是第三种呢?像我们作为小学的老师,能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感受,想必少之又少。我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从早上7点多工作到晚上6点,天天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就是坐班,开会,安顿学生,找学生谈话,天天得提起百分精神看着那些调皮捣蛋鬼,就怕他们搞出一件事情,让你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而学生呢,面对你的教育,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辛苦的付出得到的竟然是“我们不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的生活,我们能够算“得天下英才”吗?我们能够体验教育的幸福吗?不,不能!这样的生活很累很累,这是我在做老师,做班主任后非常强烈的感受。面对你天天辛苦付出的学生,体会不到半点的幸福,感觉的只有无尽的疲惫,无尽的烦恼,这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可怕!我还很年轻,我以后的教育教学道路还很长很长,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幸福,我整个的人生幸福又何在?作为教育者,我都是满心疲惫,我怎么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我教书是为了什么?数学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理想的教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我的幸福在哪里?„„对所有这些,我曾经痛苦地思索过,曾经力求寻找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的模式。面对工作的不如意,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我感到很失落,很无奈,内心深处没有了工作初的热情与年轻的朝气,而更多是抱怨,抱怨学生的调皮,抱怨教师工作的劳累,甚至抱怨社会的不公,真为自己选择教师这一职业而后悔莫及。
困惑的我,把目光投向了书籍。我读了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教学方面的书,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风采,也让我了解了《帕什雷夫中学》。阅读了魏书生的《家教漫谈》《班主任工作漫谈》,才让我真正了解到了这位被人戏称为“另类”的教师是如何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的感人事迹,更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阅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知道了“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阅读了《苦乐年华话教师》,才真正明白“赏识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读了《细数阳光》后,让我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学生心灵,追求课堂诗意,并体验到教育幸福。”
曾经听说这么一句话:我们社会的前进不在于忙忙碌碌,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想,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体验教师的幸福,不仅要埋头苦教,更要抬头看路。作为
二实小的一名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我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幸福,学校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让我时刻与书共舞。我在图书馆看文学、哲学,我读教育学、心理学,课后,我也写起了教后记,教育札记。我不断地读,不断地思考,从书籍中寻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与书共舞,能矫正我因忙碌工作而迷失的方向;与书共舞,能唤醒我因忙碌工作而懒散的性情;与书共舞,能够滋润因忙碌工作而麻木的心灵。与书共舞,让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与书共舞,让我能够一天天懂得了人生的快乐,享受到了教师的幸福。
最后,让我用陶继新老师的话来结束我的演讲吧:“读书不是一时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终生幸福而做的事情。”老师们,你们想享受这种幸福吗?那么,就跟我来吧,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