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政治文明史专题复习2

时间:2019-05-14 18:3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政治文明史专题复习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政治文明史专题复习2》。

第一篇: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政治文明史专题复习2

专题二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热点问题关注:

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

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5)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归纳】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③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①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②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③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近代化

▲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1)经济(工业化)①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②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⑤19世纪60、7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⑥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

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⑧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2)政治(民主化):

①维新时期(最早为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④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⑤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⑥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军事近代化:

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 ②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 ③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社会生活 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4)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发展过程:

(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器物层)

④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制度层)

⑤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⑦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⑧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

(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

(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认识:

就中国而言,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独特之处,我们应从华夏文明在政治领域显示出来的相对停滞状态的历史、国民的国家观念极为薄弱的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去理解。

第二篇:201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经济文明史专题复习3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专题三历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或促农措施)

●知识梳理

▲经济政策:

1、春秋:(略)。

2、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文帝、景帝继续实行。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5、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6、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7、南北朝:刘宋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

8、唐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沿用

9、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稻,促进南北农作物的交流。

10租税。

1112、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认识

1、以农立国思想的原因分析:

2,国家才会富强。

3、纵观历史,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

4、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5、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充分肯定。

1)原因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部门,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是剥削压迫农民,重视农业有利于扩大经济利益。因此,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2)表现

①初期

战国兴修都江堰和郑国渠,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水源,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②中期

唐初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时间得到了保证,赋役负担减轻。唐中期推行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的负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担。同时兴修水利工程,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分别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田的水源供给、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③后期

一条鞭法中的“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1669年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引进农作物和推广种棉,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设立关卡、征收重税和闭关锁国,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规律认识】重农抑商具体表现为:①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

②第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第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便于纳税和征役。

④第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

3)、影响

①积极(主要在前中期)

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主要在后期)

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第三篇:XX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文化与社会复习教案

XX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文化与社会复习教

江苏省南京六中XX年高考政治复习教学讲义(学案+测试)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关注考点

文化与社会

①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考点解读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考点二 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考点三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从国内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文化;从国际看,文化关系到国家安全,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四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应对文化竞争与挑战的态度与对策

三、知识体系

四、典型例题

.XX年9月3日,为期5天的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本届图博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2397项,比去年增加19.48%。其中,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协议1412项,引进协议967项,引进与输出之比为1∶1.46,实现了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重大突破。图博会通过集中展览、展销全国优秀出版物和举办相关社会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出版业取得的辉煌业绩。这表明

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c.图书成为展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D.出版图书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2.第5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于

XX年11月18日至21日举办。本届北京文博会将继续通过展览展示、文艺演出、创意活动、推介交易和论坛峰会等活动,吸引国内外文化创意的高端技术和产品,搭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交流、产品交易和项目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是

A.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发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XX年10月15日,记者获悉,张艺谋新片《山楂树之恋》全国票房近1.6亿元,创下近十几年来文艺片的最高票房。与此同时,剧中主角穿的那种类型的衬衫被一些影迷热捧,其原著同名小说《山楂树之恋》在书店一度脱销。这体现了

A.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B.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c.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4.《山楂树之恋》以一段纯爱故事不仅受到80后年轻人青

睐,同时还吸引了一批50后60后中年人进影院重温青春岁月。对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中大打“清纯”牌,有的观众非常欣赏,有的观众则持批评态度。这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不同的生活阅历、文化环境,影响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反过来影响对文化作品的评价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XX年10月18日,新华网发布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告,公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有人说,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是为发展强大的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根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不可能充分、持久地赢得别国尊重。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为什么说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答案: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真正的强国”不但应该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应同时具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选择题

.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藏族农民总是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切玛”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很少见到的。这一事实说明

A.在经济落后地区是难以发展先进文化的 B.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

c.文化只有地域之别,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D.文化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答案: B

2.汉字大体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②③观点正确,但与材料不符。

答案: D

河北省地处中华腹地,悠久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河北民间艺术,各种地方戏曲、民间曲艺、工艺美术等历史绵长,有其独特的地方风格。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表明

A.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D.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解析: 注意把握材料主旨,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c

4.被誉为“农民艺术象征”的武强年画,造型精美技艺超群的定窑、磁州窑瓷器,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美轮美奂的河北古建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又是燕赵儿女多彩的文化生活写真。这说明

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可区分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①错在不可分;材料没有体现④。

答案: B

XX年3月6日,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向中外记者介绍了重庆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5~6题。

5.***说,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那时候中国多穷啊,我们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把国家建设起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寨精神、林县红旗渠精神,靠的是一口气。这表明

①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为重要 ②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富有 ④物质文明是由精神文明创造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①④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答案: B

6.***说,通过唱红歌,扶正祛邪,振奋了全市人民的精神,大家都有饱满的、旺盛的精神状态,干什么效率都高,城市的发展就有精气神。这说明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c.文化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解析: 材料强调唱红歌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答案: D

XX年3月的“两会”中,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有代表认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经济效益 ④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强调文化的社会效益,③不选。

答案: A

8.有代表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建设好自己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义重大。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一个民族必须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③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优秀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③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D

9.目前,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时,村民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发表意见;要参与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要审查账目、审核问题、阅读讨论材料,文盲是无法做到这些的。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素养越高政治素养就高

D.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解析: 材料阐述的是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公民的政治生活的关系。B、D与材料主旨不符。c观点片面。

答案: A

0.张家界将自己最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慌忙把祖宗留下的真山名改为电影里虚幻的山名。在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闹剧才算收场。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思考是

A.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斗争日趋激烈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D.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湮灭不可避免

解析: B、c、D观点均错误。

答案: A

1.XX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5周年的日子。我们这一天纪念抗战胜利正是为了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凝聚力量,激励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努力奋斗。这表明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①与题意不符;由题干可以得出②③④的说法。

答案: B

XX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回答第12题。

2.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体现了

A.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B.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 D.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产业全面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这体现了A。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说法错误。

答案: A

目前,美国科技研究与开发支出为排名紧随其后的七个国家的总和,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所赚利润不计其数;日本的图书和音乐产品销售量、高科技产品出口数量都居世界第二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14题。

3.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中有重要地位 ③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③④不为材料所说明。

答案: A

4.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②必须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 ③必须重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④必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②说法错误。

答案: D

5.XX年5月14日至17日,第六届深圳文博会盛大举行,各国文化产业纷纷亮相。文化产业的发展说明

A.文化是一种直接的物质力量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生产力是当前各国的中心

D.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6.在文化传播的力量对比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拥有大量的现代化传播工具,控制着强大的信息传播网,垄断着国际舆论和新闻发布渠道,向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德国记者约瑟夫•乔菲甚至认为,美国的软实力“甚至比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要强大。美国的文化,不论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都强烈地向外散射,类似于罗马帝国时代,但更具有新奇性……美国的软实力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面对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 ①材料反映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②材料还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7.材料一 XX年4月12日,一年一度的傣族同胞泼水节在云南省各地上演。人们用树枝沾上圣洁的水轻轻洒向对方,带去问候,送去祝福。

材料二 XX年4月16日,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它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材料三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民族节日历史悠久,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这些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大多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例如:从事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由于生产需要而必须精骑善射,于是便产生了马术、飞马拾银、跑马射箭、马上摔跤、赛马、刁羊、“姑娘追”等节日活动等等。

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三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 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大多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③透过这些历史悠久、具有特点鲜明和形式丰富的民族节日,我们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篇:高考政治高三第一轮复习心得

高考政治高三第一轮复习心得

宜宾市三中刘 海

高考政治高三第一轮复习是否扎实有效,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败。如何使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更加扎实有效?我在认真借鉴同仁们的复习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心得认为,应该而且必须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基础知识,落实基本能力;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试卷的能力;防止知识与能力的错位,防止课本与参考资料的错位,防止实例与理论的错位,防止课内与课外的错位,即“一培养、二落实、三提高、四防止”。

一、“一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一培养”,是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任务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课堂容量大,理论性较强,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课堂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变繁杂为简单,化高深为浅出。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不时地插入一些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漫画、笑话、幽默、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等,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复习《矛盾分析法》这一单元时,我可以给学生先讲了《此等美事》、《小毛驴过河》、《阿凡提智斗阿訇》、《赌饼破家》的故事,学生在笑声中听完故事后,我趁机问学生,上面几个故事分别蕴涵了什么哲理?接着我很顺利地与学生一起复习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二落实”—— 落实基础知识,落实基本能力

在此,“二落实”,是指落实基础知识,落实基本能力。记得高考专家王后雄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历年高考基础题占到80%,考生们只要在各科基础题上少失分,考高分并非难事。由此可知,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要性。在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政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对知识点的孤立记忆并有所遗忘,学生未能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第一轮复习应通过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与巩固,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就是要先把书读“厚”,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学科知识为体系,形成“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的知识链网络,即把书读“薄”。这样既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使学生真正落实分析与综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基本能力,具体操作方法为:第一,理清相关概念、原理或观点的表述内容,知道“是什么”。比如:在复习“商品”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然后给学生讲清一种物品是否是商品,先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那它肯定不是商

品;如果是劳动产品,再看它是否用于交换,如果用于交换,那它肯定是商品;如果没有用于交换,而是供自己使用或者供别人无偿使用,那它肯定不是商品。第二,弄清相关概念、原理之间前后左右的纵横联系。比如:在复习发展的观点时,首先让学生知道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然后让学生知道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再让学生知道规律是客观的,最后让学生知道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第三,搞清每一个考点在知识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复习国家性质这一考点时,要让学生知道弄清国家性质这一考点是理解和掌握国家知识的基础,知道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第四,理清楚知识网络的全貌,形成综合的知识板块。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在复习时可以形成如下板块: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内因起作用)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

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

三、“三提高”—— 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试卷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基础知识要牢固。要夯实基础知识,一要靠课堂精讲、领悟,二要靠课外理解、记忆。第二,掌握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比如:高考政治文综单项选择题分值较大,失分容易,为此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在平时训练单项选择题时,我主要教学生采用“三审”法解答选择题。所谓“三审”,就是第一步“审题干”,第二步“审题肢”,第三步“审题肢与题干的内在联系”。其一审题干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全面理解题意;二是要概括题干的中心思想,抓住并重点理解题干中的关键性词语。其二审题肢,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认真理解每一个题肢,把握题肢的基本含义,判断明确每一个题肢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题肢本身的说法错误,可以直接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最后是审题肢与题干的内在联系,排除了错误题肢,还剩下正确的题肢,对于正确的题肢还要看其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性。对于最佳选择题来说,一般地说,只有题肢本身正确且最符合题干要求和规定性的,才是最后的入选题肢。第三,进行限时训练。灵活

运用课堂、学科自习或晚自习限时地进行强化训练,15分钟有针对性训练12道选择题,15分钟训练一道典型材料题。

如何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我认为具体要做好两点,一是在课堂讲解上,要注意把经济、哲学、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二是要选择典型的试题进行强化训练。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期间,每个月基本上要进行四至五次考试(三或四次文综周考、一次月考),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就必须对每次考试进行认真分析。具体分析如下内容:①失分多在哪些地方?②是知识性错误失分还是能力性错误失分?③是题目不会做失分还是审题不准确失分?④以后怎样才能避免再失分?通过分析每次考试的得与失,及时找到存在的问题,就能明确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进而提高复习效果。

四、“四防止” —— 防止知识与能力的错位,防止课本与参考资料的错位,防止实例与理论的错位,防止课内与课外的错位

1、防止知识与能力的错位。近几年(包括2007、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突出了以“能力立意”为主,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指导思想。但是,高考强调能力考核,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我在平时教学研究是发现,在2007、2008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考试中,许多考生在答题中的一些失误,并不是因为缺乏灵活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而主要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比如:2008年高考文综四川卷(非延考区)26题、27题、28题、35题,分别考查的是债券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制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以及认识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四个题都是课本知识的再现。只要课本知识扎实,这三个题完全可以全部做对,但是,不少学生由于对课本知识理解不透,记忆不清,导致失分严重。因此,在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必须防止知识与能力理解上的错位,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2、防止课本与参考资料的错位。有的同学认为,文综模式下的高考侧重于能力考核,能否在高考中取胜,与平时掌握课本知识的多少以及是否扎实并无多大关系。因此,在复习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课本无用论”的乱调,上课时没有课本。事实上,2007、2008年文科综合中的许多政治试题虽然“题在书外”,可答案都是“理在书中”。比如:2008年高考文综四川卷(非延考区)25题、29题、30题、31题等,虽然“题在书外”,但“理都在书中”。25题考查的是企业的生产成本问题,29题考查的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30题考查的是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的问题,31题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所以,在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立足教材这一“根本”,扎扎实实地总结、归纳、整理课本内容,夯实基础,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将得不偿失,甚至事与愿违。

3、防止实例与理论的错位。到了高三阶段,许多学生学习政治比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些学生走向极端,只愿意听老师作感性的分析,而不太愿意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思考,借口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机械地、孤立地处理热点问题,搞“片面化”。这对于思想政治课这种需要进行抽象理论思维的学科来讲无疑是致命的。比如:2008年高考文综四川卷(非延考区)38题,第一问要求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限塑令”对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和消费者将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和消费者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二问要求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自发挥的作用。第三问要求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相当一部分考生不是只答理论,没有分析;就是只见分析,不见理论,因此得分不高。所以,在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中,既要从微观上把握每个知识点,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与时事政治相关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提高复习效率。

4、防止课内与课外的错位。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非常重视情境的设计,几乎每个题目都是借助特殊的情境来命题的,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课内无用论”的观点,这是高三政治复习中的一个严重错误。其实高考题目越重视情境设计,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考查,就越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的重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守好课内主阵地,从老师的讲授与启发引导中,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牢固的知识板块。所以,在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必须扎扎实实的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同时,我们还要将知识延伸到课外,通过指导学生有选择地看新闻,建议学生订阅部分报刊杂志,比如《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中学生政史地》、《中学生考试报》等,用好这些参考资料,对拓宽学生的时事视野,做好诸如2008年高考文综四川卷(非延考区)39题的第五问要求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以及第六问要求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有所帮助,从而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使课内外关系相得益彰。

总之,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的方法很多,“一培养,二落实,三提高,四防止”是我在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中的一点探索与尝试。在后面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总结,把高三政治复习工作做得更好。

第五篇:2014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注意三方面

2014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注意三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2013年7月最新版高考状元笔记(手写版)面市,淘宝店网址:kehuduan.taobao.com,淘宝旺旺号:高考宅急送,该套笔记精选衡水中心、黄冈中学、华师一附中、东北师大附中、哈三中、哈师大附中、淮北一中、临川二中、银川一中等十余省份高考省级状元和市级状元的原版复习笔记,并邀请状元对笔记进行整理加工而出,纯人工手写版。通过该套笔记的学习,让你知道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怎么记笔记,如果才能科学使用课堂笔记和错题本。凡订购2013年7月最新版高考状元笔记(手写版)的同学,我们将随笔记附提供一个内部专用微信,每周提供2014年高考备考信息、高考资料等。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下载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政治文明史专题复习2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政治文明史专题复习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届高考数学第一轮不等式专项复习教案

    XX届高考数学第一轮不等式专项复习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六章不等式 ●网络体系总览 ●考点目标定位 .理解不等......

    XX届高考英语第一轮总复习教案(精选)

    XX届高考英语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高考英语一轮重点复习module8 Unit1&Unit2 一、重点单词 .happenv.发生 happeningn.事件;偶然发生的事情 归纳:h......

    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29

    第十二章人民解放战争 测 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A.国共两党的矛盾 B.国内阶级矛盾 C.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XX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化学平衡要点复习教案_2

    XX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化学平衡要点复习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3.2 化学平衡 (4等效平衡) 【归纳与整理】一、含义 时间 n n n 0 0 0.8 0.68 0.6......

    XX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3

    XX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重新整合教材知识)感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 自主学习篇 、文化对人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 ,来自于各种......

    初三历史总复习第一轮:

    初三历史总复习第一轮: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时(1-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主备课人:符修衡 【学习目标】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高三级历史备课组一、以三个指导思想为依据1.依据复习要求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练习题52(精选5篇)

    1.一些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大声喧哗、乱扔杂物、排队加塞、衣冠不整等现象被海外媒体归纳为中国公民的通病。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