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纠纷解决途径[001](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8:5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事纠纷解决途径[00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事纠纷解决途径[001]》。

第一篇:民事纠纷解决途径[001]

民事纠纷解决途径

所谓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 容的社会纠纷(可处分性的),是处理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以所有违反这一概念的行为就会引起民事纠 纷。民事纠纷分为两大内容:一类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另 一类是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其解决机制有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 力救济, 由当事人自己解决民事纠纷,主要有避让与和解两种方式;所谓 避让,是指纠纷发生之后,一方当事人主动放弃争执,从而使纠纷归于 消灭的行为。所谓和解,是指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就争执的问题进 行协商并达成协议,从而消灭争执的行为。由社会介?a id=“sogousnap0_11”>解决民事纠纷,渠道主要也有两个:诉讼外调解和仲 裁。诉讼外调解,是指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第三方的主持下,就争 执的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的行为。仲裁,是指民事纠纷的双方当 事人达成协议,一致同意将争议提交第三方,由第三方对争议予以裁断 的行为。仲裁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当事人有协议,且提交仲裁的事项是 法律允许仲裁的事项及促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客观存在。但是仲裁 的对象和范围的特定性,适用面较窄。国家介入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则是民事诉讼。作为一种解决民事 纠纷的方式,诉讼是指法院在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 人的参加下,就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做出裁判的行为。与其他解决民 事纠纷的方式相比,诉讼具有如下特点:(1)纠纷的解决者是代表国家的 法院。(2)纠纷的解决过程有严格的程序。(3)纠纷的解决以国家的 强制力作为后盾。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不同类型的民事纠纷要求不同的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来解 决,民事纠纷的有效解决,在于民事纠纷解决方式的特点能与民事纠纷 的特点相适应。第二,不同的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是为解决不同类型的民事纠纷 而设立的,在消除纠纷解决争议这一目的上,各类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 是相同的,但在具体的民事纠纷的解决过程中,不同的解决民事纠纷的 方式,则发挥着不一定相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双管齐下,法律诉讼调解制度与非诉讼调解制度共 同发挥效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贡献。首先,我们先讨论我国诉讼调解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及可能的完善 措施。第一,诉讼调解制度的程序弱化。我国《民法》关于调解 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第二,案外人利益保护不力。由于调解不必完全查明事实真相,就必然存在损害第三方权利的风险, 但是现行法律对案外人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途径还不完善。第三,变相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限制了上一级法院的司法监督功能。第 四,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得不到有效限制。第四,我国《民事诉讼法》 规定了“审理前的准备”,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审前程序,工作效率不 高。为此我们可能采取的完善措施有: 第一,强化调解意识。提高 法官的调解意识是加强调解工作的先决条件。第二,规范调解程序,针对程序弱化导致调解工作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第三,加大普及法律 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官的调解能力。第四,在司法 改革的过程中,应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经验,对证据制度、诉答程序、初步审理、法官释明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进行相应 的改革。比如截至目前,在我国的法律层面上,释明权制度在民事诉 讼立法中仍处于空白状态,释明权的某些内容仅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 颁布的司法解释中。其次,就我国目前的司法现状而言,大多数人关注的焦点是法律 调解诉讼机制,对于这一方面,我国民法虽有瑕疵但是基本建全完善,相反,很少有人关注尚待完善非诉讼调解机制。而实际上,这些非诉 讼纠纷解决机制,是以合意为基础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程序, 这使 得纠纷的解决能够避免一无所获的僵硬的选择, 使具有实体上的高 度灵活性和变化性, 并对当事人进行总体补偿,它能较大程度地平衡 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将矛盾纠纷化解于小处,不仅节省了司法成本,也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缓和化,起到一个相当于社会润滑剂的作用,与司法改革是有很密切的关联的。尤其是在我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这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庭外和解制度就先得 十分的有必要~如此看来,非诉讼调解机制对于当今社会矛盾不断激 化的中国还是能有所借鉴有所裨益的。个人认为,中国在研究和推行非诉讼调解机制的时候,可以吸取 一些日本的经验,即非诉讼调解机制首先要在法律界,业界和学术界,都要达到一个普遍的共识后再予以试验和推行。所以非诉讼调解机制 应采用多主体的方式发展,提供多渠道的非诉讼解决纠纷途径,即行 政单位,司法机关,律师三管齐下,分担非诉讼调解机制的任务,平衡利益(尤其是律师),同时还不能因为有了非诉讼调解机制就忘记 了完善诉讼机制,毕竟提起诉讼才是社会救济的最后保障与手段。结语 : 随着社会变迁的要求和各国的发展趋势表明,调解等 诉讼外纠纷解决途径将扮演愈来愈重要之角色。在进行法制建设的过 程中,除了应当继续完善和改革审判制度以外,对于审判外的解纷方 式也应给予充分的关注。不过,我国社会目前的诉讼调解制度的规范 化、制度化水平依然很低,不仅给其解纷留下了相当大的恣意空间,而且不利于调解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在对诉讼调解制 度进行认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和经 验,逐步对调解

进行制度设计和创新。进而使诉讼调解制度真正建设 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制度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我国真正在法治 文明建设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民事纠纷仲裁解决的程序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民事纠纷仲裁解决的程序

核心内容:民事纠纷可以用三种途径解决:仲裁、调解和民事诉讼,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选定的仲裁机构对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民事纠纷仲裁解决的程序,感谢您的关注。

【民事纠纷仲裁解决的程序】

1、仲裁法第21条的规定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即有仲裁协议;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必须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向仲裁委员会递交仲裁协议、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诉人数提交申请书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对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立案,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将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送达申请人,并将仲裁申请书副本和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裁程序的进行。

2、准备与调查

仲裁庭是指代表仲裁委员会对民事纠纷案件行使仲裁权,进行裁决的组织形式。仲裁庭的组成方式及仲裁员都由当事人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约定。仲裁庭可以由.3名仲裁员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由3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仲裁庭组成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仲裁员有法律规定的情形的,必须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审核有关材料,是仲裁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仲裁庭调查取证的基础。仲裁庭审查民事纠纷必须认真审阅申请书、答辩书,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证据。仲裁机构有权查阅有关单位保管的与争议有关的档案、资料和原始凭证。仲裁员进行现场勘查或物证技术鉴定,应通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到场,必要时还可以邀请有关单位派人协助。现场勘查笔录和技术鉴定书应写明时间、地点、勘查鉴定结论,由参加勘查、鉴定的人员签字或盖章。

3、保全措施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为了使证据保持其客观性和真实性,防止因种种原因遭到破坏,必须采取必要的保全措施。仲裁法第46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申请证据保全。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对不同的证据应采取不同的保全措施。总之,要做到不变质、不损坏、不丢失,力争保持证据的原样或原意,以充分发挥其证明效力。

财产保全,是保护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失的保护性措施。仲裁委员会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可以根据当事人提出的申请,以及保证裁决生效后的执行和防止造成更大财产损失的需要,对当事人申请仲裁范围内的有关财产提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作出保全措施的裁定。

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4、开庭和裁决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将开庭日期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庭决定。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若有此种情况,可以缺席裁决。开庭时,仲裁员应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出示有关证据,依次询问当事人,并征询其最后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评议作出裁决。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申请仲裁后,也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

仲裁民事纠纷应制作裁决书。裁决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仲裁费用负担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补正;当事人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可以请求仲裁庭补正。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5、撤销裁决和执行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仲裁法第58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的,应当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人民法院应在受理撤销裁决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撤销裁决或者驳回申请的裁决。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的申请后,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并裁定中止撤销程序;仲裁庭拒绝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恢复撤销程序。

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有民事诉讼法第217条第2款规定的情形之一,并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的除外。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撤销裁决的申请被裁定驳回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恢复执行。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行政合同纠纷解决途径

行政合同纠纷解决途径

浏览次数:2205次悬赏分:10|解决时间:2008-10-23 15:20 |提问者:不想练功

行政合同纠纷解决途径有哪些???

最佳答案

任何一种违约行为都可能引起合同纠纷。对于合同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1.和解。和解是由争议各方根据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和各方实际情况,自行协商而不需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纠纷的方式。和解是纠纷常见的解决方式。但由于和解协议缺乏的法律约束力,有些人可能会出尔反尔,使和解结果成为一纸空文,延误了纠纷的有效解决。

2.调解。调解是由争议各方选择信任的第三方居中,就合同争议进行调解处理。调解通常是以各方互谅互让为原则进行。此方法解决纠纷的可能性较和解大一些,但由于调解协议与和解协议一样不具有强制性效力,也使得纠纷的解决难尽人意。

3.仲裁。仲裁指争议各方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纠纷发生以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法定的仲裁机构,由仲裁机构依据仲裁规则居间进行居中调解,依法做出裁定的方式。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并可根据生效的仲裁协议申请强制执行。

4.诉讼。诉讼是解决合同争议的最后方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争议双方的请求、事实和法律,依法做出裁判,藉此解决争议的方式。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篇: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

“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目前,中国的“三农”问题是我们在奔赴“中国梦”的路上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它重视起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去解决。虽然“三农”问题是全球普遍的现象,但是解决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三农”问题不会像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样棘手,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人口数和中国一样达到9亿,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人口比例像中国那样高达三分之二。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建议中国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国防以及文化建设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地位日益凸显,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我们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等等。这些问题就是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城市居民和农民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当今,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国梦,解决“三农”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就关于“三农”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几点建议。

二、“三农”问题简介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一)农业问题

建国以后,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作了很大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改革,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经过20多年,先后取得了1984、1990、1996和2004年四次农业特大丰收。1996年农业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超过一万亿斤,其它主要农产品也大丰收,中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改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格局,形成了常年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较好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说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因为我国的农业可以保证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可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国用占世界近9%的耕地,供养了占全球近21%的人口。目前世界总人口达到65亿,中国是13亿多,已经不足21%。因此,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是: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还没有解决。

(二)农民问题

农民众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低下,贫穷落后是我国农民的几大问题。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是减少的,农民是减少的。但是我国工业化了60年,农民反而越来越多。13亿人口,9亿农民,因此,农民众多是一个大问题。关于受教育程度,2004年有个统计: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学历状况相比较,城市居民的高中学历是农民的3.5倍,中专为16.5倍,大专为55.5倍,大学本科为281.55倍,研究生为323倍。当年,10000个农民中,只有2个本科学历,而在10000个居民中则有563个,可见农民受教育程度之低,受此影响,文化素质低下就理所当然了。据2005年的统计: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共103617.3亿元,其中农户储蓄18177.7亿元,占17.5%,人均1986元。⑤而城市居民户存款85439.6亿元,人均22677元,相差10多倍。收入方面,从1978年到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从不到3:1增加到超过了3:1,而且还以较高的增速扩大。

(三)农村问题

农村是以农民为主聚居的社区。国际上的现代化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初期,一般都是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等到城市化搞起来了,工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反过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兴办社会事业,搞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如农村的道路、电讯,农村的地下排水等,基本上与城市没有什么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在中国却不是这么回事,包括水利、道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依靠农民自己筹资出力出地建设的。农村修路是自己出地、自己出工、自己买炸药,等到道路建好后,却收归交通部门管理。农村、农民用电,变压器、电线和电线杆子都需要自己出钱买,建好以后却都属于电力部门,而且电力局照样收电费。尽管现在国家通过改革把电价降下来了,但这对农村、农民来说仍然是不公平的。当前我国的政策,对城市和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和农民是另一套政策。其根据就是所谓的户口制度,如果是农业户口是这样一回事,如果是非农业户口则是另外一回事,这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这些年,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分割的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的还越来越严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是城里的建设是一个样,农村的建设却又是另一个样。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有收入消费差距悬殊,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农村教育、医疗资源匮乏,水平落后,社保不健全,以及农村基础社建设不到位,尤其是农村住房问题非常严重。

从上述存在的这些城乡差别的状况看,农村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是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城乡分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还没有进行应有的改革的结果。说到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存在着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一)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为党和政府的战略性目标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胡锦涛、温家宝以及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

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二)深化体制改革,给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

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要着力推动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财政制度的改革。因为户籍制度不合时宜,改革户籍制度能够使农民有进城当工人、当市民的权利,恢复农民本来有的国民待遇。对于土地,要通过改革,建立起给农民土地经营权有长期保障的体制。土地承包权也是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侵犯,保护基本农田是我们的国策,要落到实处。1994年财政体制的基本特点就是财权事权不相称,对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的县乡太不公平,是造成目前县乡村三级机构巨额债务的主要原因,所以财政体制也需要改革。

(三)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公共服务方面,国家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在上述“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国家财政下拨款项落到实处,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加强反腐工作,防止公款被挪用、滥用或者中饱私囊。基础设设施建设着重确保农民的住房、医疗、教育受到充分的重视,住房问题是大事,一定要及时完成危房改造,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公开保障房的分配程序,最大限度确保保障房分配的公平、公正、合理和透明;及时帮助家庭贫困的农户修建住房,将扶贫款花到点子上。医疗方面,农村的乡镇医疗机构设施不健全,专业医疗人员缺乏,各级政府应该适度向农村医疗机构倾斜输送一批有经验、有技能的医疗队伍,提升农村医疗机构专业水平。教育方面,与医疗同样,向农村输送重点高校毕业生作为教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四、结束语

一方面,解决“三农”问题,迫在眉睫,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因为中国农民人口之多在世界上史无前例,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

键转型期,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气候不一,所有这些都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难点,但是中华民族历来自强不息,不管有多困难,中华儿女都会为之做不懈的努力,相信通过几代人的奋斗,我们终将会实现全民皆富,社会和谐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汪玉琦:《中国现代化与三农问题》,《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06年4期第21~24页

[2] 陆学艺:《当前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06年4期第7~21页

[3] 张和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2年8期第175~185页

[4] 韩俊:《农民工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制度创新》,《行政管理改革》(京)2012年11期第19~24页

第五篇:民事纠纷协议书

民事纠纷协议书

甲方:

乙方:

通过镇政府、社区干部的调解,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本协议。

一:乙方自调解之日起及时拆除甲方屋后摆放的水泥墙,并不得再次以任何理由堆放。

二:甲方原有栽树的小菜地,双方均不可以任何理由栽种什么植物或堆放杂物。

三:甲方损坏乙方花盆数珠,乙方砍毁甲方柚子树2棵,15年的铁树一棵,这些小矛盾均一笔勾销,不得再次提起。

四:乙方同意赔偿甲方屋前被毁坏的桃树50元。

五:双方统一思想,一致认为甲方屋后,乙方屋前是公共地方,不是双方的私人地方,若一方有重大事情需使用,必须双方协商,双方同意之后才能使用。

六:甲乙双方为邻居,都认为这次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不够冷静,一致协商在以后交往中,平心静气,和睦相处。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社区留一份存底。

八:调解人

程邦杰、石巍、唐凤英、李红玉、米莎、社区民警以及执法局相关干部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年 月 日

下载民事纠纷解决途径[001](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事纠纷解决途径[001](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事纠纷协议书

    民事纠纷协议书 篇1 甲方:乙方:依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经过协商一致,双方就解除劳动关系、未签订劳动合同、加......

    当前基层民事纠纷的发生与解决(提案)

    关于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的提案 1、案由: 随着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矛盾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突出表现在基层换届选举、征地补偿、环境污染、婚姻家庭......

    调解是世界各国解决民事纠纷的三大制度之一

    调解是世界各国解决民事纠纷的三大制度之一,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被誉为“东方经验”,其在处理居民之间的民事纠纷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讲究和谐精神与协调是相......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生态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如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负荷将突破生态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随时会恶性爆发,并可......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简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亦日趋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

    医疗纠纷处理流程及解决途径

    医疗纠纷处理流程及解决途径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疗机构中,患方(及家属)认为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近几年来,部分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近几年来,部分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蔬菜农药残留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