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先机(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18:4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先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先机》。

第一篇: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先机

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先机

新时期新阶段,新军事变革日新月异,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异常繁重,是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还是积极主动作为,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符合时代潮流的转型式发展,显然,我们应当选择后者。笔者以为,“创新”最主要的是把握好观念为先、理论牵引、人才为重、科技争峰四个环节。这些是实现军队转型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军正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攻坚破难阶段,亦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尽管说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但总体上看陈旧因素较多、现代因素不足,在作战理论、体制编制、指挥方法、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与时代发展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与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军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完成双重历史任务,推进军队建设整体转型,既要提高核心军事能力,也要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对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科学确立现代军队建设和治军的全新理念,积极推进体制编制、武器装备、作战指挥、保障方式和人才队伍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这当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的理念,在创新中形成后发优势。唯此,才能实现“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军队建设水平。

创新――观念为先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总的发展趋势是螺旋式发展,波浪式前进。这其中包含着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能够跳跃或创新某些环节、某些层次,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一辩证逻辑关系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些国家的发展、一些行业的进步、还有包括我们身边一些落伍者经过刻苦努力、奋发作为取得的巨大进步,表现出来的都是通过不断“创新”,达成后来居上的目的。其要旨就在于:回避别人曾经走过的弯路,正确选择适应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创新发展。在组织的一次演习中,一方是享有盛誉的常胜之师甲师,另一方则是并不太出名的乙师。在近似实战的对抗演习中,甲师因背着旧观念的束缚,加之各种惯性思维和条条框框的影响,连连败阵。后来,甲师及时转变观念,突破旧观念、旧思维的制约,首先实施思维上创新与超越,在指挥上创新与超越、在编制上创新与超越、在力量运用上创新与超越。终于完胜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乙师。这生动地说明,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是军人走向胜利的最大障碍。对于我们军人来说,要履行新的历史使命,要有效应对多种完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首先必须在观念上、在思维上牢固确立创新、超越理念。这是因为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超越,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永恒主题。特别是在大变革时代、在军队建设转型期,陈旧的观念、保守的思维方式与时代的音符是格格不入的。其结果也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形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历史差距。

创新――理论牵引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的创新就没有实践的创新。适应新军事变革、促进军队建设转型,必须积极推动军事理论创新,这是谋求军队建设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胡主席指出,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他还指出,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实践表明,先进的军事科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预测未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军队建设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建设的目标和途径,避免主观指导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减少决策失误的损失。这些精辟论述说明创新的理论对军队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对赢得军事斗争主动权的极端重要性。

二战之初,法西斯德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占领几乎整个欧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法、原苏联及东欧若干国家盲目沿袭陈旧的作战理论,对德军提出的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理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投入战争后,茫然而不知所措。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伊军之惨败,不仅仅是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不如人,更主要的是败在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理论落后上。这再一次说明,作战思想和作战理论落后是最致命的落后。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进程的科学预断,并以此而确立的科学战略指导方针和作战指导理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光辉范例,成为千古绝唱。正如李际均将军所言:“只有具备预知预见的超前性理论思维,才能有超前的战略指导。”这些都说明,理论上的创新,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全新的战争背景、全新的战场环境、全新的作战样式,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严峻性和艰巨性,我们必须对军队建设、体制编制、武器装备、作战指导、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理论等等,进行系统探索与创新,形成具有我军特色、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据此,从理论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用以指导军队建设实现科学发展。

创新――人才为重

几场初具信息化特征的高技术战争表明,交战双方,不仅仅是国家整体实力、军事实力的较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官兵高科技素质的较量。胡主席深刻地指出:“要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培养各级各类新型军事人才。”军委郭伯雄副主席也指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胡主席和军委其他首长深刻阐明了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极端紧迫性。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形势更趋多变性和复杂性,我军要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要履行新的历史使命,要完成机械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对于急需的、特殊的“能够利用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军事人才”,如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武器装备人才、信息化后勤保障人才等,能先行的就先行,能重点突破的就重点突破,扬长避短,集智攻关,力求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式发展。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就只能永远落后。特别是军队信息化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要实现越跨式发展,就必须把培养机械化作战人才与培养信息化作战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把我军人才队伍建设与现代战争发展步伐协调起来。这种“结合”“协调”其本质内涵就是要实施人才培养上的“创新”,这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当然,人才培养不论是渠道还是方式方法都要力求“创新”,通过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适当减少中间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三步并做两步、两步并做一步,形成后发优势,达成“赶”与“超”并举的培养目标。正如美国著名将领麦克阿瑟曾经说过的军队人才培养要:“应着眼于不断变化的世界,着眼于复杂多变的未来,着眼于军事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尤其是对于处于装备和技术劣势一方的军队来说,更要重视在人才培养上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以形成“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反复证明了的先进成果,以便越过人才培养的若干低级阶段,跃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甚至赶上或超过别人。当然,创新式发展决不是那种只要速度、只要进度,不求质量的急功近利的不良做法,而是人才内在本质的创新,是素质、知识、技术、能力等的创新与突破。

创新――科技争峰

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进步的实践都表明,科技是关键性的推动力量。一些国家由落后创造出经济奇迹,一些国家军事实力的整体跃升。其中,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所言,“第三次浪潮文明的战争,要求战士懂得的科技知识远远超过扣扳机的原理。”让我们简要透析一下日本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从1931年至1945年,连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战败投降后,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变为瓦砾,失业者和流离失所者达数千万人之多。战后的日本就是在这片废墟上起步的。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许多经济指标超过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期间,日本政府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也就是所谓的“创新”计划。日本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战后对日本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大规模的新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以及具有较高水准的优质劳动力资源。英国《经济学家》公布的2004-2008年全球82个经济体的创新绩效排名,在其科技研发水平和劳动力的技术能力等指标方面,日本仍是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这正是其形成后发优势的关键因素。小平同志有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进而可以推断出科技是第一战斗力。通过科技研发和创新,有力推进军队武器装备、作战系统集成、提升整体建设水平,实现创新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选择。利用科技的广泛渗透性,解决老旧装备信息化改造问题,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装备都可以据此实现战技性能上的创新。比如,美军利用激光制导装置对常规炸弹进行了改造,其价格仅为空地导弹的1/10,而其精度确相差无几;利用科技的兼容性,解决各种作战系统和保障系统的综合集成问题。通过新科技最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将原本独立、联系松散或关系不紧密的若干分系统整合成一个紧密耦合的一体化新系统,实现功能远大于分系统所不具备的新的强大功能,从而提升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装备建设的创新;利用科技普遍具有的军民两用性,解决军民融合发展的难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性,不但能满足军队建设的特殊需求,也能对国家经济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两用性,建立军民兼容的科技研发体系,开发具有军民通用性的产品,借以实现军民兼容式创新发展;利用新科技中的仿真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部队训练和装备发展中的模拟训练和装备实验等难题。通过仿真技术对部队作战方案、训练科目、新概念武器等的战技性能等进行试验或验证,解决类似的一些战备训练和装备建设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总之,利用高新技术,解决制约军队建设当中的一些束缚,甚至直接按信息化的标准与目标,组织设计、研发和建设,创新机械化阶段中的一些步骤或阶段,而直接实现信息化目标。总之,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未来信息化作战军事需求为牵引,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创新,对战场基础设施、指挥信息系统、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装备等多个方面,进行“跨代”“创新”研发与建设。唯此,才能在创新发展中形成独具我军特色的后发优势。

第二篇:新赢得先机,发展成就梦想

创新赢得先机,发展成就梦想

各位领导:

大家好,2005年我校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近年来,我校在规范学校管理、三个文明建设上狠下功夫,取得一些较好的成绩,2009年通过文明单位复评,并且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现将我校的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西吉中学创建于1945年,属自治区首批普通高中示范学校,2009年9月搬迁到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5万6千平米的新校区。现有教职工276人,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69人,中级教师59人,自治区级学科骨干5人。曾先后有16名教师被评为省部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有90余名教师受到县、市级表彰;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10多篇,获奖论文100多篇。为重点大学输送1900多名,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输送16名品学兼优学子。现有教学班65个,在校学生4600余名。2005年被确立为自治区首批普通高中示范学校,2005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2009通过复评,同时,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二、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形成共识

学校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该项活动的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

日常工作;制订了精神创建活动规划,确立了创建工作的具体目标;动员全体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上级相关精神和指导要求,扎扎实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坚强有力

学校领导班子能认真带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一直非常重视“三个文明”建设,而我们单位作为育一代新人的特殊环境,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年年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把创建文明单位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创建文明单位领导小组,明确了创建责任目标。为此,我们从领导班子做起,工作上团结奋进,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生活上廉洁奉公,严于律已。如学校坚持每周召开例会,总结本周工作,布臵下周工作,上下协调一致;重大事情总是集体商议后才施行,先民主后集中。工作上既有明确分工,更有通力合作。

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让精神文明薪火相传

(一)狠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党支部教育教师要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使教师在教学中既能教书育人,又能为人师表,特别是要文明执教,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重视法制教育。学校聘请县政法委领导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负责学校的法制教育和综合治理工作。同时组织法制报告会,学习法律法规,参加普法学习和考试,增强了广大教职工 的法制观念,提高广大师生员工依法治校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重视教科研工作。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我校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通过开展各项业务学习,集体备课等活动,使教师更新了观念,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教学的思路,真正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角度不断探索,通过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学科带头人上优质课,鼓励教师参加各科、各层次的比赛,促进教师树立精品课的意识。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学校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2005年至2010年,连续被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近年来,高考成绩不断突破。2008年重点大学录取100人,本科录取583人,有2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2009年高考再创辉煌:重点大学录取178人,本科录取686人。其中李昊宁、何瑞刚分别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和水利专业录取。2010年高考录取人数再创新高:重点大学录取突破200人大关,本科录取840人。

五、加强德育教育,共建文明家园

在学生管理上从行为习惯入手,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精神文明品质。强化日常教育和管理,教师遵循以人为本、以导为首、以身为范的教学原则,热爱每位学生,争做知心朋友,强调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是多措并举,强化管理。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和管理的基

本单位,只有重视和加强班级管理,学校教育和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素质和学业才能提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积极发挥班主任作用,从细节入手。诸如学生出勤、自习秩序、学习方法、品德修养、遵纪守规、文明礼貌、卫生习惯、责任意识、心理咨询、差生转化、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不断强化规范教育。

二是用心灵滋养,聚智慧育人。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不断强化学生德育教育。坚持开好“两会”,即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坚持利用班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坚持开展“不参与打架斗殴、远离网吧”等签名承诺活动;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和记录制,严格学生请假制、班级量化考核制。同时寓思想教育于演讲赛、辩论会、运动会、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等活动之中,落实“三德教育”(即以孝德为切入点的家庭美德教育,以爱德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诚德为核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强化学生组织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弟子规》进课堂,开展“三德”主题教育和“母亲节”主题教育;组织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讲座光盘,与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学生安全及文明离校协议书,督促检查学生服饰、发型、上网行为,制作孝敬师长、心理健康、生命安全、学习方法、励志成才等方面的宣传展板,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美化、净化、设施农业、植树造林、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劳动,向地震灾区捐款,表彰高一高二年级进步生,资助家庭贫困学生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了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2007年被评为“宁夏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军训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学校被评为自治区德育示范学校、自治区和谐校园、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六、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堡垒作用

精心部署、认真落实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规范领导干部的各项行为,认真组织教师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承优良传统,坚持扎实有效地民主评议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努力做到民主办学,广纳贤言。学校连续多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七、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制度,并认真实施,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校务会,教代会的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常规管理,落实课程计划,开全开足各科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教学工作全过程的管理,着重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遵循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实验仪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建设高标准的校园文化,陶冶师生情操

大力弘扬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着力提炼与时代相适应、与全区普通高中示范学校建设相符合的西中精神品格,提炼出“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办人民满意的区级示范高中”的办学宗旨。“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奋发图强”的精神和文化;“认真负责、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不计个人得失、不追逐个人名利”的优良传统,已成为我校精神主流,“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教风,“励志、勤思、善思、好问”的学风“尊师、爱生、尚德、精业”的校风和“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日臻浓厚,“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格局业已形成。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潜移默化,形成传统,努力使各项活动渗透着高品位文化,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如高一新生军训、全校歌咏比赛、校团委学雷锋送温暖活动、作文大赛,举办法制报告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定期开展校园歌手大赛、演讲、诗歌朗诵比赛以及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等活动。

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提出了“弘扬六盘山精神,打造名校文化品牌”的战略构想,集广大师生的智慧和汗水,编撰出版了校本教材《月窗扬帆》、《乡韵》、《西部月窗》,重点展示了当地丰厚的人文资源,如火石寨丹霞地貌、党家岔震湖、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六盘山毛泽东当年留下的光辉诗篇。凿建于北魏兴盛于唐的云台山、石寺山、禅佛寺等石窟壁画、石雕;“穆家

营”、“野仙洞”、“情鸟峰”、“棋盘梁”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这些都成为校本课程的宝贵资源。

承担校本课程编纂任务的西吉中学月窗文学社是西北较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学社,自成立以来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由文学社承担的 “十五”国家级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荣获优秀成果奖,西吉中学被评为“优秀实验学校”;学生作品集《月窗竹影》作为研究成果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申报立项了“十一五”国家级科研课题“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研究”,目前,该课题已近尾声,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校本教材《西部月窗》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社刊《月窗》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二等奖。月窗文学社被《中学生》杂志社评为“全国校园文学社五十佳单位”、“十佳文学社”。2010年5月,西吉中学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批准为“理事单位”。

第二课堂是学生培养兴趣,拓展学习和生活空间、丰富精神需求的重要时段。学校把第二课堂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阵地。有了指导思想,许多课外活动小组产生了。学校组织的有大型铜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月窗》文学社、美术书法小组,篮球队、田径队、广播室等学科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在读书探究、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健康上网、计算机技术、劳动锻炼中充实心灵,丰富精神世界。近三年来,我校有420余人次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奖。

九、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作用,学校尤为重视良好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不断加大环境改善力度,实行硬件、软件两手抓,营造优美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克服资金短缺的极大困难,多方筹措资金300余万元,修建了花园、花坛,培植花草、盆景,绿化面积达50%以上。在校园内以“爱国篇”、“家乡篇”、“法制篇”、“廉政篇”、“勤奋篇”、“书画篇”张贴了中外名人画像、名言、照片200余幅,设臵了激励师生勤奋文明的标语、雕塑,增添了宣传栏报刊栏,突出了教育的主题,体现了教育功能和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环境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高人为峰,路遥心是岸”,只有建起思想的高地,精神的家园,才能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动力,推动学校工作再上台阶。我校始终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看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来认识,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常抓不懈,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影响力的扩大。

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一个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稳定,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多年来,学校党、政、工、团密切配合,严格按照上级有关安全防事故工作的指示和要

求,结合学校具体工作,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安全大检查、消防安全大检查等,建立健全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齐抓共管,加强安全防范,有效地保障了校园的安全。多年来,学校未发生刑事安全和不安全事故,荣获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

十一、坚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学校紧密围绕争创文明单位的目标,坚持开展文明办公室、文明实验室、文明教室等创建与评比活动;坚持在教职工中开展“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坚持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评选活动,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2011年是我校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文化建设的提升年,我们相信春天的辛勤耕耘会带来秋天的丰硕收获,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会带来文明家园的丰硕果实。我校必将在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实践中脚步越走越快,道路越走越宽,把学校建设成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三篇: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名院士,超过两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开发出100多项科技成果……短短10年间,凭借技术优势,湖南省长沙市新材料产业迅速集聚,日益壮大。现在,这里正在打造“储能材料之都”。

电池和超高电容器等储能设备正向更高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发展。未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及其上游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已经展现出了不可小视的潜力和美好的新前景。

以储能材料为节点,以“新动力”和“新储能”为核心,湖南长沙储能电池产业上下延伸,产业链条日渐清晰、完整,以储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企业集聚

储能材料企业聚力发展

中南大学教授李新海2002年与人合作,凑齐50万元启动资金,凭借自有技术办起一个小小的校办工厂。一年后,校办小厂就吸引来了5000万元的注资,并扩建成为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两年后,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销量就占据国内第一;3年后,他们就实现了综合实力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并成功带动湖南当地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壮大。如今,他们正朝着世界规模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的发展目标迈进。

杉杉新材料公司的历程只是湖南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于不经意间蓬勃发展起来的一个缩影。近10年间,先进储能材料企业在长沙的“扎堆”发展已有目共睹:

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领域,长沙无论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产业集中度,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除了杉杉新材料,这里还有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口量最大的湖南瑞翔新材料公司等;

在镍氢电池材料产业领域,长沙已在国内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是国内镍氢电池领域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长沙力元新材料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基地;

在超级电容电池及材料制备方面,长沙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发。2007年,中南大学、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杉杉新材料、湖南业翔晶科、湖南瑞翔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动力型超级电容电池系统关键材料及器件研发”,目前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燃料电池及材料制备方面,中南大学在3个国家“863”项目的连续支持下,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炭纸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材料性能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中南大学的全钒储能液流电池材料制备技术也达到产业化水平,为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创新做出了积极的技术储备。

技术升级

科研“沃土”育“新芽”

为什么这么多储能材料企业能在长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沙市经委主任赵跃驷告诉记者,“长沙发展新材料产业有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但最重要的‘土壤’还是科研基础。”

长沙是我国新材料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中南大学是一所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科研为特色的重点大学,黄伯云院士、黄培云院士、刘业翔院士等专家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稀土研究院、长沙矿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从传统材料到新材料产业的科研人员,并平均每年为新材料及相关产业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1000多人。

“长沙仅新材料领域就拥有10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事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硕士、博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等专业技术人员有两万多人。全市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每年开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新材料类科技成果达100多项。”长沙市经委科技处、材料工业处处长肖逸告诉记者,其中,以中南大学有关科研团队为主体单位完成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曾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些为长沙储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杉杉新材料公司的出现、成长过程就很典型。李新海感慨地说,“只要有技术实力和人才资源,资金就会闻风而至。”当年,公司的投资方杉杉科技想寻找合适的载体进入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领域。他们同时考察了至少5家以上的同类企业,最终与李新海的校办小厂达成从技术到股权的转让、移交与合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杉杉科技看中了李新海所率科研团队过硬的自主技术,及其身后中南大学在新材料领域强大的科研力量。

平台升级

努力提高产业聚集度

企业主动扎堆,产业逐渐集中,靠的是先天优势,但如何提高集群绩效,促使产业内合理地布局分工,靠的就是后天的努力了。

长沙请来长期关注当地先进储能材料及设备产业群发展的有关研究机构出谋划策。专家提出建议说,虽然这里不少企业已经在国内数一数二,可仍然规模偏小,凭任何单个企业的产能规模和资本实力,不仅难以实现更高层次更迅速的发展,而且较难抵御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这些问题,长沙近两年来正以积极有效的行动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加强集成和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度。在发展思路上,长沙的先进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出现了转变,由原来的单一“重大轻小”转化到“抓大并扶小”、“抓大先扶小”的思路,最终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共同形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的企业群。目前,长沙高新区内就正在建设形成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中小企业园。在具体举措上,长沙加大了相关公共技术、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力推产业群内企业、院所的共享与合作。

2009年上半年,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牵头组建起了电池材料行业分会和专家技术咨询委员会,还发起组建了以科力集团、力元新材、杉杉新材料、科力远、科力丰等30家企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为载体的长沙先进电池材料产业联盟,建立重点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并以“会员制”的方式实施仪器设备资源和信息共享,不仅大大提高了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利用率,也提升了企业间、企校间的合作数量和质量。

2008年,科力远公司、中南大学牵头成立了“先进储能材料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到去年,已申报进一步建设“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到今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镍锌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大功率超级电容器等三大中试基地,成为企业自主搭建研发应用技术平台的有益尝试。

产业链升级

上下拓展力争跨越发展

先进储能材料及其应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强劲的带动性:上游涉及到有色金属原材料产业,下游涉及到电池、电容器等储能设备产业。实践表明,储能材料发展与储能设备发展通常是相匹配的,前者制约和决定了后者,后者又是反促和带动着前者。如今,两者在技术上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开发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而且产业结构出现了向上下游垂直扩散趋势。

这种趋势意味着新材料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减少。科研人员可以针对特定的应用目的开发某种新材料,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降低研发与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并可以减少材料的“性能浪费”,节约资源。这对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群的发展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畅通高效的产学研用结合;二是多个环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目前,长沙的储能材料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企业都有高校的技术背景和人才资源,产学研用结合非常紧密。但是,虽然长沙储能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电池、电动工具等产业链下游环节却生产能力薄弱,而这正是产业链的增值环节,产业链的不够完整使得产业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较低。长沙如今重点发展方向,就是要以铅布铅酸电池及相关材料、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无汞锌锰电池及相关材料等的研发生产,带动终端产品(电池及电动工具)发展,形成先进电池材料及应用产业链。具体的产业链条是:电池级原料(锌、锰、铅、镍、钴、稀土金属等)—→电池材料(动力型超强泡沫镍、高温型球形氢氧化镍、储氢合金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电池隔膜等)—→镍氢、锂离子、燃料电池等先进电池—→电动工具及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长沙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85.55亿元,同比增长25.0%;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21.90亿元,同比增长19.2%。“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12年材料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对此,赵跃驷满怀信心地说,“长沙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完全可以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储能新材料之都!”

上图:湖南长沙高新区正在积极建设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中小企业园,以发挥出更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刘 勋摄

下图为湖南科力远新能源公司员工正在查看材料检测仪器设备运行情况。

刘 勋摄

第四篇: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赢得发展先机

2010-11-05 02:53 长沙工业网

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名院士,超过两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开发出100多项科技成果……短短10年间,凭借技术优势,湖南省长沙市新材料产业迅速集聚,日益壮大。现在,这里正在打造“储能材料之都”。

电池和超高电容器等储能设备正向更高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发展。未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及其上游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已经展现出了不可小视的潜力和美好的新前景。

以储能材料为节点,以“新动力”和“新储能”为核心,湖南长沙储能电池产业上下延伸,产业链条日渐清晰、完整,以储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企业集聚

储能材料企业聚力发展

中南大学教授李新海2002年与人合作,凑齐50万元启动资金,凭借自有技术办起一个小小的校办工厂。一年后,校办小厂就吸引来了5000万元的注资,并扩建成为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两年后,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销量就占据国内第一;3年后,他们就实现了综合实力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并成功带动湖南当地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壮大。如今,他们正朝着世界规模最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的发展目标迈进。

杉杉新材料公司的历程只是湖南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于不经意间蓬勃发展起来的一个缩影。近10年间,先进储能材料企业在长沙的“扎堆”发展已有目共睹:

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产业领域,长沙无论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产业集中度,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除了杉杉新材料,这里还有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口量最大的湖南瑞翔新材料公司等;

在镍氢电池材料产业领域,长沙已在国内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是国内镍氢电池领域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长沙力元新材料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基地;

在超级电容电池及材料制备方面,长沙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发。2007年,中南大学、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杉杉新材料、湖南业翔晶科、湖南瑞翔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动力型超级电容电池系统关键材料及器件研发”,目前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燃料电池及材料制备方面,中南大学在3个国家“863”项目的连续支持下,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炭纸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材料性能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中南大学的全钒储能液流电池材料制备技术也达到产业化水平,为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创新做出了积极的技术储备。

技术升级

科研“沃土”育“新芽”

为什么这么多储能材料企业能在长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沙市经委主任赵跃驷告诉记者,“长沙发展新材料产业有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但最重要的„土壤‟还是科研基础。”

长沙是我国新材料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中南大学是一所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科研为特色的重点大学,黄伯云院士、黄培云院士、刘业翔院士等专家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稀土研究院、长沙矿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从传统材料到新材料产业的科研人员,并平均每年为新材料及相关产业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1000多人。

“长沙仅新材料领域就拥有10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事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硕士、博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等专业技术人员有两万多人。全市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每年开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新材料类科技成果达100多项。”长沙市经委科技处、材料工业处处长肖逸告诉记者,其中,以中南大学有关科研团队为主体单位完成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制造技术”,曾获得200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些为长沙储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杉杉新材料公司的出现、成长过程就很典型。李新海感慨地说,“只要有技术实力和人才资源,资金就会闻风而至。”当年,公司的投资方杉杉科技想寻找合适的载体进入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领域。他们同时考察了至少5家以上的同类企业,最终与李新海的校办小厂达成从技术到股权的转让、移交与合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杉杉科技看中了李新海所率科研团队过硬的自主技术,及其身后中南大学在新材料领域强大的科研力量。

平台升级

努力提高产业聚集度 企业主动扎堆,产业逐渐集中,靠的是先天优势,但如何提高集群绩效,促使产业内合理地布局分工,靠的就是后天的努力了。

长沙请来长期关注当地先进储能材料及设备产业群发展的有关研究机构出谋划策。专家提出建议说,虽然这里不少企业已经在国内数一数二,可仍然规模偏小,凭任何单个企业的产能规模和资本实力,不仅难以实现更高层次更迅速的发展,而且较难抵御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这些问题,长沙近两年来正以积极有效的行动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加强集成和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度。在发展思路上,长沙的先进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出现了转变,由原来的单一“重大轻小”转化到“抓大并扶小”、“抓大先扶小”的思路,最终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共同形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的企业群。目前,长沙高新区内就正在建设形成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中小企业园。在具体举措上,长沙加大了相关公共技术、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力推产业群内企业、院所的共享与合作。

2009年上半年,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牵头组建起了电池材料行业分会和专家技术咨询委员会,还发起组建了以科力集团、力元新材、杉杉新材料、科力远、科力丰等30家企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为载体的长沙先进电池材料产业联盟,建立重点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并以“会员制”的方式实施仪器设备资源和信息共享,不仅大大提高了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利用率,也提升了企业间、企校间的合作数量和质量。

2008年,科力远公司、中南大学牵头成立了“先进储能材料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到去年,已申报进一步建设“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到今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镍锌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大功率超级电容器等三大中试基地,成为企业自主搭建研发应用技术平台的有益尝试。

产业链升级

上下拓展力争跨越发展

先进储能材料及其应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强劲的带动性:上游涉及到有色金属原材料产业,下游涉及到电池、电容器等储能设备产业。实践表明,储能材料发展与储能设备发展通常是相匹配的,前者制约和决定了后者,后者又是反促和带动着前者。如今,两者在技术上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开发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已越来越紧密,而且产业结构出现了向上下游垂直扩散趋势。

这种趋势意味着新材料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减少。科研人员可以针对特定的应用目的开发某种新材料,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降低研发与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并可以减少材料的“性能浪费”,节约资源。这对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群的发展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畅通高效的产学研用结合;二是多个环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目前,长沙的储能材料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企业都有高校的技术背景和人才资源,产学研用结合非常紧密。但是,虽然长沙储能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电池、电动工具等产业链下游环节却生产能力薄弱,而这正是产业链的增值环节,产业链的不够完整使得产业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较低。长沙如今重点发展方向,就是要以铅布铅酸电池及相关材料、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无汞锌锰电池及相关材料等的研发生产,带动终端产品(电池及电动工具)发展,形成先进电池材料及应用产业链。具体的产业链条是:电池级原料(锌、锰、铅、镍、钴、稀土金属等)—→电池材料(动力型超强泡沫镍、高温型球形氢氧化镍、储氢合金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电池隔膜等)—→镍氢、锂离子、燃料电池等先进电池—→电动工具及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长沙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85.55亿元,同比增长25.0%;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21.90亿元,同比增长19.2%。“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12年材料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对此,赵跃驷满怀信心地说,“长沙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完全可以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储能新材料之都!”

第五篇:【企业调研】郑煤集团 以创新实践赢得跨越发展先机

“新学习,新收获;新实践,新举措;新思路,新风格;新目标,新跨越。”是对郑煤集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情况的最准确诠释,也是近一时期郑煤集团围绕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实现更大跨越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的阶段性总结。上述重大举措全面实施的结果,是该集团依靠创新实践,在战危机、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赢得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先机。

5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中央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主任金阳,在听取郑煤集团的工作汇报后指出:“郑煤集团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某些方面比央企做得还好。”

报告显示,郑煤集团上半年煤炭产量同比增加37.45万吨,其中二季度突破500万吨,创下集团单季产量的最高纪录;销售收入比计划指标增加2.86亿元,利润超过计划1747万元;人均收入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53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逆势增长。

“在新时期郑煤集团发展实践中,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相关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是我们用科学理念指导企业发展的唯一选项。”郑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杜工会虽然出言谨慎,但却透出无限自信。

在看过本文以后,省委书记徐光春有过如下批示:“工会同志:为郑煤集团的新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祝郑煤在你和集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新学习开启郑煤科学发展新篇章

在国际金融危机加速蔓延和渗透,尤其是对国内实体经济影响明显显现的关键时刻,更准确点说就是2008年11月30日,杜工会受命出任郑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理论研究颇有建树的他上任次日,就开始连续带队深入到各基层单位开展调研,与领导班子成员一起深入研究战危机、破危局的新思路、新措施。在全面掌握郑煤集团安全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维护、肯定、坚持、完善、创新”的十二字工作方针,并强调“前进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还提出了“整体形势要明确、指导思想要明确、工作思路要明确、目标任务要明确”的要求,把2009年确定为郑煤集团“科学发展年”,旨在通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郑煤集团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今年3月,由省委组织启动的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郑煤集团来说,是一场及时雨,是推动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起点,是广大党员干部转变思想观念的“检修站”,是促进企业各项工作见成效上水平的“助推器”。

在郑煤集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职代会、党委工作会等不同场合,杜工会都明确指出: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危中求机,稳中求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创新求实,保持企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3月18日,省委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杜工会在当天连夜召开集团动员大会预备会。3月23日,经过3次预备会的充分准备,郑煤集团召开了大规模的动员会,对活动目的、活动原则、具体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动员。

在郑煤集团这片热土上,482个基层党支部、9569名党员迅速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高潮。翻开党员干部笔记本,上面认认真真地记满了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学习笔记,有各级领导的讲话,有专家学者的讲座要点,中间还穿插着自己的学习心得……许多党员干部说,这次学习培训学得系统、有深度、收获大,“记了一本子、装了一脑子、受益一辈子。”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郑煤集团及直属单位两级党委中心组成员重点围绕“科学发展观是什么”、“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什么”、“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带来什么”、“科学发展观要我们做什么”、“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做什么”这五个关键问题,逐字逐句学,带着问题学,认认真真找答案。郑煤集团及其所属单位先后组织集中学习29668人(次),党员领导干部宣讲、上党课1611次,邀请专家辅导67次,举办15次学习经验交流会,不断把广大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郑煤集团领导班子成员一致认识到:越学越想学,越学思路越明确,越学越感到不足,越学越有干劲儿。他们认真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自己,紧密联系自己分管的工作,一人一题,深入进行调研,努力破解影响企业发展的难题。两级领导班子成员领题调研1028次,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撰写调研报告513篇,发放调查问卷7762余张,为企业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学习、冷静思考、热烈讨论、认真研究,郑煤集团领导班子进一步理清了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更大跨越的工作思路,明确把“三个三”作为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即“三不”要求(树信心不动摇、看过去不折腾、干现在不懈怠),破解“三大”难题(破解整合矿井规范管理的难题、破解产业发展正确定位的难题、破解影响矿区和谐稳定的难题),实现“三保”目标(保安全、保发展、保稳定)。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广大干部职工在危机面前坚定信心,不断丰富完善郑煤特色的发展之路,变压力为动力,将经济“危”机化为科学发展、管理创新、深化改革、锤炼队伍之“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新举措引领郑煤发展新实践

“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脉,资金不足,企业就会贫血,贫血就会无力。只要资金不断链,企业就能生存、就能发展,就能安然渡过目前的难关,迎来春暖花开之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说。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为保证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杜工会和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反复研读徐光春书记关于企业发展问题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建设实际,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迅速启动了债券发行申请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发改委批准,获准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企业债券。从4月13日到4月21日,短短7个工作日,郑煤集团10亿元债券全部售完。郑煤集团又一次抓住“危”中之“机”,巧借资本运作之力,成功实现了企业资产的良性增长。

“郑煤集团10亿元债券成功发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是为企业带来了新的资金储备,有利于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项目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有利于扩大企业影响,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各界;三是为全省工业企业在拓宽融资渠道、谋求长远发展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4月22日,省国资委主任肖新明出席郑煤集团10亿元债券成功发行新闻发布会时,充分肯定了郑煤集团这一创新举措。

同一天,郑煤集团又与建行河南分行共同签署授信额度高达73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将企银之间加强互惠合作、共赢发展、共破危局的举动推向了新的高度。

破解整合矿井规范管理难题取得新成效。煤炭资源整合是近年来国务院、省政府为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早在2004年,郑煤集团就开始有计划地对新密、巩义、荥阳、登封、郑州郊区、汝州、禹州等地44家小煤矿进行了相继整合,不仅改变了小煤窑因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低而上不去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集团的实力。

整合矿井规范管理是影响当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为切实破解这一难题,郑煤集团对整合矿井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在肯定资源整合工作和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整合矿井管理水平上台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指出整合矿井存在的安全风险、经营风险、政治风险三个风险,研究制定了变间接管理为直接管理,变牵头管理为实质管理,变单项管理为全面管理的“三个转变”的解决途径和“分矿、分步、分类”的解决办法。坚持“诚实守信,实现双赢”的原则,以实现整合矿井与集团公司报表合并为主要标志,推进整合矿井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地规避了整合矿井潜在的“三个风险”。今后郑煤集团会继续加大资源整合工作力度,实施“一干三不干”的指导方针:有条件地干;没有一定规模的不干,只让郑煤挂名的不干,相关事情没有说清楚的不干。

为进一步提升整合矿井管理水平,郑煤集团于7月17日在新密分公司桧树亭矿召开了整合矿井管理现场观摩会,以“树一个样板、带一批升级”为主题,解决整合矿井管理体制、管理构建、管理水平的问题,对破解整合矿井的难题、进一步规范整合矿井管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得到了各整合矿井的普遍认同和好评。桧树亭煤矿合作人赵建贞深有体会地说:“紧跟郑煤走,企业有奔头,融入大集团,发展路更宽。我们以前不懂得煤矿管理,矿井只有3万吨的规模,接受郑煤管理后,通过技改已形成30万吨以上的规模,已由一个基础差、发展起点低,装备差、安全系数低,素质差、管理标准低的小煤矿,发展成为生产规模壮大、安全装备先进、管理制度健全、生活设施完善、员工关系和谐的新型煤矿企业。”李宅煤矿合作人马君有满意地说:“今年以来郑煤集团决策层、管理层对整合矿井安全工作真抓、真管、真到位,安全生产呈现出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决心跟着郑煤走,永远不回头!” 9月份,桧树亭煤矿的报表将合并到郑煤集团。到明年年底,郑煤集团将基本完成整合矿井规范管理工作。

截至目前,郑煤集团整合的38对矿井实现了零死亡。实践证明,郑煤集团着力破解整合矿井规范管理难题的路子是对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新思路凝聚企业发展新合力

“以煤为主,相关多元,做强做大煤炭产业,加快发展相关产业,拉长煤与非煤产业链条,形成煤与非煤多元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构建产权清晰、分工合理、专业协作、链条完整、环境幽雅的矿区产业结构。打造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特大型企业集团。”这是郑煤集团决策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敏锐洞察市场、审时度势提出的企业发展战略总体定位,从而成功地破解了产业发展正确定位的难题。

向煤炭深加工要效益。郑煤集团拥有的煤矿主要生产贫煤、贫瘦煤和无烟煤,属我国储量较低的稀有煤种,具有低硫、低磷、低挥发分、高发热量、可磨性好等特点。过去由于受选煤技术水平限制,长期以来未能进行洗选加工,一直以动力煤销往河南、湖北、湘赣、华东等地区各大电厂。

近年来,全球各大钢铁公司为降低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焦炭消耗量,相继开发应用了以低挥发分的贫煤、贫瘦煤为原料的高炉喷吹煤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情况很快就被洞察力强、反应敏锐的郑煤集团决策层紧紧盯上,立即决定在年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的赵家寨煤矿附近建设选精煤厂,以加快煤炭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

“对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看准了,就要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抓紧上马。不要犹豫,不要迟疑,一些发展落后的企业往往是在犹豫、迟疑中丢掉了做强做大的机会。”对于上马原煤洗选项目,杜工会曾多次对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讲企业快速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郑煤集团赵家寨选煤项目从提议、论证、上报审批材料、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到寻找合作伙伴、正式开工,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可见郑煤集团工作效率之高、速度之快。该项目是郑州地区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大型原煤洗选项目,项目预算总投资2.9亿元,建设工期12个月,建成后年选煤能力可达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20亿元。

赵家寨选煤项目还是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一是洗选过程利用的是矿井废水,产生的煤泥水处理后煤泥在厂内回收,洗水闭路循环使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政策,在郑州地区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二是采取当今国内最先进的重介和浮选工艺对赵家寨矿生产的原煤进行分选。三是生产的精煤可用于大型钢厂高炉喷吹冶炼,市场前景极为看好,中煤和煤泥仍可用于电厂发电,剩余的水洗矸石可用于制砖或生产水泥,吨煤综合售价可提高30%以上,每年有望增加利润1.5亿多元。此举被视为郑煤集团调整煤炭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次革命,改变了郑州地区长期以来煤炭不能洗选的历史,也改写了郑煤集团只能卖原煤的历史,是郑煤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基础上,郑煤集团还规划在新郑李粮店、新密裴沟、登封白坪分别建设洗煤厂,煤炭洗选能力有望达1000万吨以上,预计每年可增加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

果断关小上大拉长产业链条。郑煤集团原有两个水泥厂,拥有3条机立窑生产线,工艺落后,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成为集团拉长煤—建材产业链的拦路虎。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是当今世界水泥行业的顶尖技术,具有节能、降耗、优质、环保、大型化、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等优势。郑煤集团在果断关闭3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之后,经多方考察论证,决定依托新密歌燎山的石灰石资源优势,快速、高质量地开工建设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设计每年生产水泥240万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7亿元,利税1亿元以上。该项目于今年5月1日成功点火开始试生产,熟料烧成系统、煤粉制备系统也于7月6日-9日72小时连续生产,顺利达产达标。干法水泥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点火试运行,仅用了1年零5天,创造了国内同等规模在建项目“建设速度最快、设备选型最优、工程质量最好”的历史纪录。

节能减排实现新突破

抓好瓦斯综合利用,郑煤集团超化、裴沟瓦斯发电站、告成矿风排瓦斯净化装置先后投入运行。作为联合国清洁发展项目的郑煤集团崔庙瓦斯发电站在2009年3月1日开始试运行,截至6月30日累计发电943万千瓦时。东正公司粉煤灰蒸氧砖和米村矿、华正公司、裴沟矿等煤矸石制砖项目,使煤矸石利用率达50%以上。有专家认为,吃干榨净的资源利用概念,在郑煤集团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

资料显示,2008年,郑煤集团万元产值能耗降为0.85吨标煤,COD(化学需氧量)削减270吨;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新技术、新装备,合理安排设备运行,提高主要耗能设备运行效率;新建、改扩建和技改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三废”排放也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从郑煤集团发展战略总体定位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团结务实、作风扎实、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的领导班子,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强化发展主题、敢于攻坚、敢于负责、管理上敢于创新的领导集体新形象。

新目标铸郑煤新辉煌

郑煤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站在新的起点上,制定了“三·五”发展目标。首先是将利用3年的时间,使煤炭生产能力突破30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实现利税超过30亿元,其具体表现是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改善,职工收入逐步提高。其次是再利用2年的时间,使煤炭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把郑煤集团建成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综合性发展的现代能源集团。

“郑煤集团这一发展规划,是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破解影响科学发展的难题、破除制约科学发展体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郑煤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创新、又一次革命,符合郑煤发展的实际,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为郑煤做优做强做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郑煤集团采访期间,多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员工都表达有类似看法。

做优做强做大煤炭主业。加快新井建设。设计年产能力180万吨的白坪煤业于2008年10月17日投产后,12月20日又实现外运隧道系统试运煤,今年将实现全面达产,3年后原煤产量有望突破200万吨,10年后原煤生产能力将达300万吨以上。年产300万吨的赵家寨矿井掘进进尺连续12个月保持在1000米以上,今年4至5月份更是突破2000米大关,创造了建矿以来的最高纪录。10月1日将实现联合试运转,向国庆献厚礼;明年将全面实现达产。在建的李粮店煤矿、超化高岭煤矿、昱泰煤矿、富堡煤矿,2013年将全部竣工投产,每年新增生产能力400万吨。规划建设樊寨煤矿、芦店东煤矿、郭沟煤矿和庞窑煤矿,这都将成为郑煤集团主业发展壮大的后备力量。

继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郑煤集团将加快推进整合矿井技术改造,使现有整合矿井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规划整合荥阳、新密、登封地方小煤矿,增加产能1500万吨/年以上;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省内外其他地区煤炭资源的整合力度,寻求外部资源,增加企业拥有的煤炭储量,为推进郑煤集团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在未来5年,郑煤集团规划在米村煤矿、赵家寨煤矿和李粮店煤矿建设3个新型煤矸石砖厂,年生产能力4.2亿块,可实现销售收入14280万元,利润4200万元;积极与国家重点电力公司合作,在新密地区建设2×60万kW电厂;在山西武圣建成80万吨氧化铝项目,实现销售收入约17.6亿元,创造利税近4.4亿元;投入41.6亿元,建设30万吨铝深加工项目,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提高铝产品附加值;投资4亿元引进低压联醇技术,建设10万吨/年二甲醚、10万吨/年甲醇项目;进军新型能源领域,投资建设中原光伏500MV/年多晶硅项目,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1.9亿元。

健全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郑煤集团从做好现有规章制度修改完善、探索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把解决问题与建立制度保障结合起来,对执行力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中心组学习、干部任免考核、人才引进、党的建设和民主管理以及完善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改制企业管理、规范改制破产、资源整合矿井股份设置等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意见办法等体制机制进行一次系统清理,该废止的及时废止,该修订的及时修订。对需要新建的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确保企业制度体系完备健全,有效管用。并把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转化为推动集团公司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省委书记徐光春多次指出:“自主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危机面前,经营情况好的企业都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有了自主创新能力就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只有转变观念,加快技术创新,向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转变、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核心竞争力品牌的技术型企业转变,才能实现更快发展。”

面临世界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郑煤集团决策层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切实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丝毫没有放松,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抓得更紧。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今年3月3日郑煤集团隆重召开了第三届科技大会,拿出420万元巨资对自2006年以来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涌现出的技术精英进行了表彰奖励,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唱响建设一流技术型企业的主旋律,为保持郑煤集团持续科学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未来5年,郑煤集团将着力推进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把河南省“三软”煤层开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吸纳高科技人才,进一步研究解决“三软”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技术难题;推进课题负责制,鼓励科技人才承担项目、攻克难题,强化自主创新,实现企业由横向合作向自主开发的创新模式转变;继续深入研究煤层保护层开采技术,实现郑州矿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由局部型向区域型措施的战略转变;探索华北型煤田大型矿区水害综合治理之路,解决受高压水威胁、典型难采煤层安全生产的瓶颈制约;攻克炮采工作面,特别是整合矿井采煤工作面支护改革难题;推广应用“三软”厚煤层钻探一体化快速掘进技术,缓和采掘接替紧张局面;开发和推广采煤工作面煤水分离技术装备,改善井下作业环境,提高煤矿机械化水平。

以人为本促发展。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不亏人,这是郑煤集团决策层对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独特理解与诠释。

长期以来,郑煤集团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把职工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职工作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职工的尊严,尊重职工的权利,重视职工的自身完善,努力实现职工与企业同步发展。健全完善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民情快速反馈机制,使大规模异常信访和突发事件大幅下降,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疑难信访件,有效地破解了影响矿区和谐稳定的难题。

针对农民工是采掘一线主力军的实际情况,郑煤集团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不断加强农民工工作,切实做到了“六个一样”,即政治上一样关心、待遇上一样公平、管理上一样规范、权益上一样维护、素质上一样提高、生活上一样照顾。采访中,郑煤集团建业煤矿的职工告诉记者,“我们宿舍内冬有暖气、夏有空调,装有电视、电话,比我们家里条件还要好。矿上想得这样周到,我们乐于在这里工作。”在郑煤集团,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和谐气氛。

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今年上半年,郑煤集团积极筹措资金,分期拿出1.5亿元,为1.3万名农民工统一办理了养老统筹保险手续。使农民工看到了在煤矿企业工作的希望,增强了煤矿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超化矿农民工梁铁柱说,这1.5亿元虽然摊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不算多,但它体现了集团公司对我们农民工的关心和关爱,体现了杜工会董事长以诚待人、对得起奉献者的理念。这下我们退休以后就能领退休金了,生活也就有保障了。我们一定会安心在矿上工作,报答企业对我们的关爱。

郑煤集团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营造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和谐发展环境。

以新蓝图绘就美好明天。“郑煤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心胸宽广,态度诚恳,作风扎实。对事物看得很透彻,很快就找到了阻碍郑煤集团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提出的发展目标鼓舞人心,制定的工作措施切实可行。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郑煤集团做优做强做大的目标一定会实现。”郑煤集团原党委书记苏万里对郑煤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半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勤劳、勇敢、睿智的郑煤人,万众一心、满怀豪情、意气风发,正朝着销售收入500亿元的目标冲刺。

我们坚信,郑煤集团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下载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先机(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先机(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3年08月29日04:29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在创新中发展

    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旅游总结——学习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兼论旅游创新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的总结和集......

    在创新中发展

    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旅游总结——学习邓小平理论创新思想兼论旅游创新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的总结和......

    习近平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新华网上海5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亚信上海峰会后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要抓......

    在服务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范文大全)

    在服务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在柜台工作已经有半年时间,回想这半年,我经历了从茫然不知所措到有方向有目标再到热爱这个岗位三个阶段。柜台工作是最平凡的,很多同学问过我是否后......

    宣传工作在创新中发展

    宣传工作在创新中发展 钻二生产服务分公司宣传保卫干事 徐万彬当前,在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浪潮下,经济社会快速变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意识......

    陕西日报:在创新中赢得蓬勃生机[优秀范文5篇]

    在创新中赢得蓬勃生机 ——延长石油集团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巡礼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延长的石油定边的盐。” 过去,西部小城延长曾因石油而名震一方,并被作为石油的象征,......

    创新赢得未来

    创新赢得未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的源泉,更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推动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