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
浅谈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幼教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园的保教保育工作,当今的农村年轻夫妇进城务工,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的增加,通过走访和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特别是处于学龄前教育的幼儿,存在着许多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留守幼儿 家庭教育 自然资源
调查显示,0—6周岁学前留守幼儿约54%都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有46%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调查走访的100名留守幼儿中,行为习惯较好的占30.1%,一般的占47.8%;较差的占22.1%,有81.4%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3.6%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6%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如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恶习,成了问题儿童,长此下去会影响其正常的发展,留守幼儿正是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导致一些留守幼儿表现 1
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那么,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指导委托监护人如何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孩子,帮助委托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使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二、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
农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在开展活动时,幼儿园必须因地制宜创设环境,力求具有地方特色,使自然资源能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根据这一认识,我认为设置幼儿园的区域环境不应局限于在园内进行活动,而应将活动区扩展延伸到大自然中去,发挥其得天独厚的环境教育优势,因地制宜地设置各种园外动态活动环境。如体育活动区扩展到园外的小山坡或小树林,用野草做成伪装用的头盔,树枝充当武器,模仿“打野仗”等游戏;认知区延伸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各种蔬菜,水果、观察稻谷的生长
过程,采集各种昆虫标本;美术区、建构区则可带领幼儿到沙丘旁,利用沙、土、石子为材料进行绘画、泥塑、挖地道、筑长城、垒高山等等。这种动态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可以弥补农村幼儿园活动环境设置之不足。教师必须认识到,并非只有城市的实验室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教师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特点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不仅能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更好地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建立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个人成长档案
这些档案可以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特殊幼儿以更多的“关爱”。幼儿园教师应该及时和孩子代理人取得联系,汇报情况,解决问题。对有些留守幼儿突出的问题如孤僻、不讲卫生、不尊重他人等毛病做到特殊处理。在家访时,在代理人面前要给孩子鼓励、批评和表扬相结合,让孩子充分认识自己,取长补短,完善自身。
四、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
针对部分留守幼儿的道德行为偏差,应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对留守幼儿的教育不能照书本硬套理论,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利用农村资源有效合理地教育孩子。在室内环境方面可以开辟“科学角”,根据主题内容和季节变化为幼儿提供富有本地农村特色的材料,供幼儿探索和发现。室外环境可以设立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地、小饲养角,开展饲养、栽培等活动。实践证明,随着动植物的生长,幼儿不仅掌握了种植、饲养的方法,了解了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而
且从生态的角度了解了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了保护动植物的情感和劳动意识,提高了自身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开发了创新能力。
五、要加大农村幼儿园的建设管理力度
政府应该将农村幼儿园的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要以现有的农村教学点为基础,改造扩建成规范的幼儿园,与小学一并集中管理,确保留守孩子能就近入学;要加大幼儿老师队伍建设,培训一批适应农村幼儿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总之,农村留守幼儿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进一步发挥有关协调机构和专题工作组的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和工作配合,形成推进农村留守幼儿工作的整体合力。(2200字)【参考文献】
[1]《幼儿园发展纲要》 [2]《幼儿家教》 [3]《幼儿心理学》
第二篇:农村留守幼儿的隔代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幼儿的隔代教育策略
[摘要]:随着人口大规模的流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在城里高昂的学费和有关歧视问题,很多人农民工不愿意带着儿女一起颠沛流离,更多的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0—6岁),即留守幼儿的隔代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社会、幼儿园、留守幼儿家庭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改善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现状,促进农村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留守幼儿隔代教育策略
我国目前约有1.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批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因为在城里上学的高费用和有关歧视问题,农民工大多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的一年要换好几个地方打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不愿意带着儿女一起颠沛流离,更多的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多万。而农村留守幼儿一般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或者由父母一方在家监护,其中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占大多数。
在我国农村,隔代抚养的监护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幼儿期是人一生的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情感上的联系,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家中的祖辈只重物质上的满足,轻精神上的关爱,不少留守幼儿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等特征。如:一留守幼儿,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常与他联系沟通,他和父母间产生严重隔阂,视父母为陌生人,不愿意叫爸妈。其父母承诺孩子喊一声爸妈奖励10元,但也无济于事。所以农村留守幼儿的隔代教育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留守幼儿隔代抚养的现状。
一、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
(一)加强宣传,重视农村留守幼儿的早期教育
农村留守幼儿早期教育的边缘化源于社会传统观念对农村流动人口草根地位的漠视,故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宣传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对社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放弃旧观念,尊重农村流动人口。颂扬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与成就,宣传流动人口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媒体向大众展示隔代教育中的农村留守幼儿的生活现状,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幼儿的早期教育。
(二)制度保障农村留守幼儿的早期教育
制度是保证教育顺利实施的政治环境。相对于农村留守幼儿,学龄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则要好的多,故把农村留守幼儿的早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可有效地弥补留守幼儿隔代教育的不足,改善留守幼儿的早期教育现状。
(三)资金支持农村留守幼儿的早期教育
隔代教育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贫困的经济,故国家可提供给农村6岁以下孩子的母亲一定的生活补助金,以保证这些母亲在孩子6岁前不因生计问题而离开孩子去打工,帮农村留守幼儿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也可提供专门的资金用于隔代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祖辈正确教育孙辈。
二、.幼儿园承担教育留守幼儿的重担
(一)幼儿园教师对留守幼儿倾注关爱
父母情感关爱的缺失是隔代教育的一大弊端,更是农村留守幼儿心中永远的伤痛。一般来说,孩子从出生起就在父母及家人的爱护下成长,当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对幼儿来说是最有影响力的成年人。孩子会把对父母的情感、期望与要求迁移到教师身上,要求教师的爱,表现在幼儿努力服从幼儿园规定的秩序和完成教师提出的一切要求,使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从教师对他的赞扬与肯定中得到安慰、愉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在特定环境中的“母亲”,特别是在留守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幼儿教师应给留守幼儿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关爱,更多扮演母亲的角色,对长期生活在祖辈给予的衣食无忧的关爱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幼儿是一种情感的补偿教育。
(二)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主要的合作伙伴”。祖辈家长普遍认为吃饱穿暖是家长的事,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对此,幼儿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与祖辈家长密切联系,实施同步教育,才能产生1+1>2的教育效果。在家园合作中,教师是宣传者、指导者。首先,向祖辈家长宣传家园合作的意义,宣传幼儿身心特点和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传递科学早期教育的新信息,帮助祖辈家长解决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祖辈家长的教育能力。其次,鼓励祖辈家长参与园教,切身感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家园合作的积极性,实现家园同步,促进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父母承担起教子之责
对婴幼儿的成长来说,安全的亲子依恋是非常重要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一需要在幼年得不到满足,婴幼儿的精神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祖辈只能给留守幼儿生理上的满足,只有父母最能给他们以安全感,也只有父母才能免除孩子的恐惧和焦虑。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儿童早期成长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所以,在孩子5岁以前,父母最好不要同时外出打工,尤其是母亲,尽量不要外出打工,保证孩子在幼年能有一个安全的亲子依恋。如果迫于生计必须外出,母亲也应选择距家较近的地方打工,保证每天能回家和孩子在一起,进行亲子交流。夫妻双方必须外出打工者,最好带着孩子一起到流入地生活。
(二)充分发挥祖辈的教育作用
由隔代抚养既是留守幼儿监护的主流,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所以只要祖辈树立科学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样可以促进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设立祖辈学校设立以宣传早期教育,帮祖辈树立科学早期教育观念为目标的祖辈学校。由教育心理专家、医务工作者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共同组成祖辈学校的教师,承担普及科学早期家庭教育的知识的重任。形式可灵活多样,可以设针对某一时期存在的某一类问题的一个星期的短期学校,也可以设普及早教知识的学制为一两年的长期学校,以充分发挥祖辈的教育作用。
加强电视的宣传作用在我国农村,祖辈由于文化水平低下,很少看书,平时喜欢看电视,可见留守儿童的祖辈了解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而且在农村,电视的拥有率较高,因此,要加强电视在指导祖辈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电视短剧、专题节目、公益广告等老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向祖辈家长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讲解在家庭中如何科学育儿,树立祖辈家长正确的早期教育观,提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质量。
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把经过早期教育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织起来,分派到由祖辈抚养的留守幼儿的家庭去工作,每周义务服务8小时左右,给祖辈家长以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疑难杂症,提高祖辈教养儿童的技能与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早期教育观。同时,为便于对祖辈家长的指导,可由政府组织设立专门的电话指导热线,由专业人员组成咨询团队,开通24小时的电话咨询热线。由于留守幼儿所在家庭的电话普及率很高,祖辈家长可以随时就遇到的育儿问题打电话向专业人员进行咨询,保证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留守幼儿的教育问题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问题,但这个问题仍将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长期存在。留守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幼儿园、家庭之间的协调机制,才能使留守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更完善,效果更满意。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陈帼眉.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刘庚常、孙奎立、朱勇.[J].人口学刊,2006(6).[6]范方.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爱——农村地区“亲子教育缺失”的观察与思考.湖南教育,[J].2002(1).
第三篇:对农村留守儿童
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提升的思考
——基于纳雍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户籍制度的存在等因素,农民工子女只能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导致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衍生出一系列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的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缺失是留守儿童身心不健康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各种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见,提升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实际出发,揭露了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缺失的一些表现,并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再根据原因对症下药,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提升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提升;措施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广大农民工为大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城市偏高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无法长期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只能留在农村,成为农村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衍生出一系列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的缺失
(一)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缺失的表现
对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他们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关爱;而临时监护人、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也做得不好。可以说,留守儿童被忽视、被冷落、甚至被遗忘,他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良性社会情感的支撑,他们的自我存在感就会渐渐缺失,这将会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存在感的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自我认知偏颇
自我认知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受个体的过去经验的影响,如过去的成功让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失败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其次,还有他人对自我的影响,如老师、家长、同学对自我的评价影响着自我评价;还有自我及他人对自身的期望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认知。在形成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就会形成相应的认同感。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自我认同感则是指对自身各个方面的正确认同。而留守儿童因为各方面的因素会形成不同的自我认知,在此基础上,或者认同感过高,骄傲自大;或者认同感过低,妄自菲薄。人是需要被肯定的,但是很多人却得不到它而认为自己不够优秀,而当个体(如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得不到承认的境地时,他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疏离感,就会出现过多的“我没有用、我没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即认同感缺失。
2.社会情感冷漠
社会情感是人们对社会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社会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互动频率低下,亲子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成绩差,得不到教师的关爱,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导致留守儿童情感发展出现异常。据调查了解到,在被调查的200名留守儿童中,只有五分之二的留守儿童会主动关心他人,会主动亲近别人,而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过于极端,不会主动关心他人,认为“别人不关心我,我凭什么要关心他”,他们通常把自己的冷漠归咎于别人的态度之上,这显然是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
3.行为模式极端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来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即是说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需要和周围的人发生联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交往。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获取存在感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每个正常的人都会有交往的需要和动机,青少年通过与同伴的正常交往,可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从他人那里寻求安慰和帮助,缓解心里压力和不良情绪。[7]学生的交往方式可以分为退缩、自主、攻击三种基本方式,留守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则主要倾向于退缩和攻击两种基本方式。
一个人的行为是其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留守儿童虽然情感上相对冷漠,但他们内心深处是极其渴望情感的。大多农村留守儿童是严重缺乏自身存在感的孩子,他们在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中,强烈地觉得自身不被周围的人所感知,不被需要,自己对他人来说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没有这种存在感,所以留守儿童会企图通过种种反常行为来获取他们想要的存在感。他们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不是正常的自主交往。一种就是自我封闭,疏远他人,希望通过这种“以退为进”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也就是所谓的退缩。另一种则会选择攻击的方式与人交往。比如: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被调查的100个留守儿童中,只有15个人能够主动正常地与人交往,有35人选择退缩,他们疏远他人,自我封闭,沉默寡言。而有45人则选择攻击的方式来与人交往,他们在学校破坏公物,和老师顶撞,在课上捣乱,欺负他人,打架斗殴等;在街坊邻里,他们也不会闲着,总要搞一些小破坏,这样即使被别人责骂了,他们也乐此不疲。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希望通过以上极端的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这并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相反,这会使得他们在他人眼中印象更差了,这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其负面影响是不敢想象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关注度不高
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不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今社会人情冷漠,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又加上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使得他们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网络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报道较少或者较多的是负面报道,误导了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印象,不能呼吁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教育部门未形成有效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体系,不能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在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受到领导、老师的忽视,受到非留守学生的歧视和排挤。党和政府没有发挥其组织的作用,没有调动共青团、妇联、派出所、工会、村委会等组织的作用,没有建立起有效社会监护体系。政府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援助和帮扶政策,妇联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很难普及农村,村委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更是不管不问。社会各界的这种不积极态度会使农村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孤僻、厌世等情绪,产生仇视、仇恨和冷漠的畸形心态,使其自我存在感降低甚至缺失。
(二)学校教育
1.教育理念较落后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不仅要承担起孕育培养人才的责任,更多的是要注重育人。然而当前大多数农村学校却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品德教育,不进行人格教育。主要表现为不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的培养分割开来,这种观念在农村教育中尤其普遍。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在教师眼中,普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是坏学生,只有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区别,没有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区别。而所谓的“坏学生”遭到歧视,会导致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学生片面发展,出现人格障碍,如:自私、暴吝、孤僻,他们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复杂现象、不能正确接纳自己的不足和差错等。学校教育理念落后,这极不宜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那些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农村留守儿童更是一种不公的对待。2.德育机制欠完善
大多农村学校的德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其德育工作理念中,只有品行好的和品行差的两种学生,对待两种学生的态度的截然不同的,对待品行好的学生,学校德育处会大势表扬,会锦上添花;而对待品行不是很好的学生,其则会辱骂加责罚,从不顾及学生的自尊,不去帮助学生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比如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甚至可能还有学校的因素等)。而在老师眼中所谓的品行差的学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尤其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各方面条件都不及非留守儿童的条件,他们之中真正做到品学兼优的少之又少,大多都是学校眼中的问题学生。这样,学校的不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似乎就是专针对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了。比如:在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学校接受教育中,学校或老师有没有对你进行过打骂?有占百分之三十五的留守儿童回答了经常打骂。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及不公平公正的德育管理下,难免会产生一种“我不好,我没用”的想法,不能正确定位自己。而一部分留守儿童则可能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为他们自身之外的环境条件是客观的,是他们不能左右的,学校不从他们的角度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而是一味的辱骂责罚。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看不到希望,就会抱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行为会日趋变得恶劣。
3.教师素质待提升
在西部农村,教育条件、教育设施及师资资源有限,因而都实行大班教学。教师少,学生多,一个教师要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同时要担任几门课程,任务极其繁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在乡镇上,入学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素质可谓是参差不齐,尤
其父母长期在外的留守学生,其基本素质更是令人堪忧。这种种形势都要求在农村任教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要对教育工作保持较高的热情度,要自觉地不断完善自我,要关心热爱学生,更应该多关心处于相对弱势的留守学生。然而,在贵州农村,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属于特岗教师,特岗教师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且他们年轻气盛,志向根本不在农村,大多特岗教师都抱着“过一天,是一天,晃晃悠悠就三年”的想法,他们只把特岗作为他们就业的缓兵之计。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热情度,自然就不可能自觉提升自身素质,这是不言而喻的。特岗教师在工作上不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不到为人师表;不会关爱学生,更不会注意到班上的留守学生,做不到循循善诱。
(三)家庭 1.父母亲情缺失
生活中亲情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亲情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内向、自卑、蛮横霸道、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农村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然而,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 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 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爱,孩子感受不到亲情和父母关爱,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因而其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等,情感相对冷漠。缺少父母亲情的留守儿童可能会对自己及父母产生怀疑。他们会怀疑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怀疑父母是否爱自己,是否在乎自己;他们也不能理解父母务工的良苦用心,甚至怀疑父母为了挣钱而不顾自己,在父母眼里只有钱最重要。例如:在一次调查中,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父母爱你吗?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百分之四十的回答是:不爱,他们只想赚钱;有百分之十五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爱不爱自己。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亲情的缺失也使得留守儿童的自我存在感较低甚至缺失。2.教育意识淡薄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在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今天,“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边远贫困的农村较为盛行,使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经济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农民工只看到其对教育的投资是一笔巨大的数目,且在短期内可能无利所获,因而他们认为让子女读书花钱,不如让子女打工赚钱。即使有的农民工也供孩子上学,但他们从不寄希望于孩子身上,他们只想尽到自己的义务,完成孩子的义务教育。例如,在被调查20个长期外出的家长中,有五分之三的家长并不指望孩子靠读书成大器,他们认为读书不一定能当官,读书出来也只能去打工,与其花钱作无谓的投资,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孩子只要能识几个字就行,没必要在上学读书上投入太多。在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父母无期望,孩子更无动力。父母对孩子没有期望,孩子就会理解为父母不重视自己,自己学不学习、上不上进对父母来说都无所谓。这样长期下来,留守儿童对自己认识评价就会出现偏差。
三、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存在感的措施
从宏观上看,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升其自我存在感,引领其健康全面地发展,就要结束留守儿童目前的留守生活状态。这首先就要求政府根据社会形势的需要,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村就业渠道,帮助农民返乡就业;同时提高城镇生活水平,增加城镇边远地区的就业机会,提高工资福利,鼓励农民在本地就业。这样,就避免了父母子女分离,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然而,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存在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在现有的条件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改变留守儿童目前的生活状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提升社会关注度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得到这个大家庭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同时也是处于弱势的群体,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应加强电视媒体正面宣传,增强社会的关注程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大多数农民现在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 因此电视媒体的报道对农民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非常大。其次, 教育部门应制订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门的监测体系, 明确监测办法, 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做到实时实地都能了解留守儿童的动向。最后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派出所等组织的作用, 建立社会监护体系, 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演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丰富留守儿童在文化和精神上的生活内容, 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思想道德受到良性感染。总之,我们应加大社会关注力度, 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努力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升自我存在感。
(二)改善学校教育
要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能够重获自信,找到自尊,树立信心,使其自我存在感有所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学校教育方面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理念
要转变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学校应一视同仁,在重视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留守学生的状况,从生命的视角关爱每一个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面对面地与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学生交流谈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怀,从而自觉改正陋习,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受到尊重和公平对待,他也不会公平地对待别人;一个学生缺乏了个性和创造力,也就没有自我实现的快感;一个学生不信任父母和老师,当他出现困惑和挫折,同时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时,就会很容易走向偏激或犯罪的道路。当留守儿童认为自己遭受到外界的不公平待遇时,在没有家长的及时抚慰下,教师的关心与帮助往往能起到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有悬崖勒马之功效。
2.完善德育机制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兄弟姐妹除外),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既有非留守学生,又有留守学生。在这样复杂的情形下,我们学校的德育管理制度不应是极端的,对好的永远是褒扬,锦上添花;对不好的则一味地批评打击,雪上加霜。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不是让好的更好,让坏的更坏,而应该是让品行上存在不足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向好的方面改进,即应是让“坏”的变好。这就要求学校制定的德育制度要人性化,要较多地考虑到相对处于弱势的学生。比如,学校长期进行德育教育的学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或者是特殊家庭的孩子,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学校德育就应人性化,应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家庭、社会、学校等分析导致学生品行不好的原因,并且应循循善诱,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克服自身弱点,改掉陋习,帮助学生重新点燃希望,重新树立人生目标。
3.提高教师素质
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理念,还是学校的德育管理,最终或多或少都要由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来践行。可见,教师的行为素质对农村留守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原初的意义上, 教师是学生趋益避害的引导者, 是学生健康成长、健康发展的促进者”。[15]这就要求农村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提升自己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受教育者的关怀程度,要尽可能地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处于相对弱势,教师更应把自己特别的关爱给特别的留守儿童。教师更多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还应倡导班上学生、学校教师、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俄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指出, 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态度, 而教育的失败总是与教育气氛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30]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亦师亦友师生关系,教师要学会用心与留守儿童交流,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可信赖的对象,让留守儿童更好地体会学校集体的温暖。
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注意发挥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快课程建设,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切实从留守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家庭 1.弥补父母亲情
人是感性动物,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定情感的支撑。作为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亲情的滋养。而在农村,大多留守儿童不得不与父母长期分离,极其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更不能享受到正常的父母亲情。对此,长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尽量多地给予孩子亲情关爱,不仅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多的要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父母应尽量多回家陪陪孩子,或者父母双方留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父母双方迫不得已外出打工的,至少也应该多和孩子发短信、通电话,多多交流。父母应多和孩子交流包括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话题,了解孩子心理动向,满足孩子情感需求。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而不是在他们看来,父母的眼里只有挣钱。不能让孩子感到孤独,变得自卑、孤僻、暴躁,缺乏安全感。
2.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不是一本暴利的投资,但是教育也绝不是一无所获,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一生可谓影响深远。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能够影响他将来能走多远。作为
父母,应该提升教育理念,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应当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将来,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只看到供孩子上学要花钱,而让孩子外出打工能挣钱。另外,在外的父母应转变对孩子的守教育的观念,应对孩子抱一个正确的期望值。家长的适当期望值是孩子成长的外在动力之一。家长应在充分了解和全面分析孩子的特点、能力、兴趣的基础上, 提出适当的期望。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从而丧失信心。而相反,如果对孩子期望值过低,则不能完全激发孩子的潜力,还会磨灭孩子的斗志。家长对孩子不适当的期望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期望值,才能形成强大动力,帮助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彦臻.我国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其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其他:2013,28(1)[2]赵嘉.中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与培养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3:57 [3]苏志铭,陈力.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感”培育策略研究[J] [4]刘洋.留守儿童存在感的缺失与补偿——基于一个留守儿童W的个案分析[J].观察与分析
[5]于瑞红,韩雪峰.关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探析[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4).[6]张保.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3):131-133 [7]王维审,张沛霞.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42-43 [8]王彦.道德认知理论—道德教育不可过缺的理论依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3):75—77 [9]黄希庭.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
第四篇:如何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如何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
九江县一小
唐丽华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一大批孩子家长都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去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照料自己的孩子,只好把孩子留在家乡。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有的靠爷爷奶奶看管,有的靠亲戚照顾。父母在养育子女角色上的天然分工的缺失,与父母间的亲情交流的缺失,隔代教育的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的缺失。种种缺失导致这些留守儿童严重的心理焦虑,与人交往的冷漠或忽视,社会责任感及道德责任感严重不足,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使留守儿童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使得这些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沉默、悲观。种种这些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社会化带来了极大影响,也为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是摆在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面前的一大新课题。下面就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及进行有效教育提出个人的一些肤浅意见。
俗话说“欲成才,先成人”,想要培养一个人才,当然也得先有一个能成才的主体——健康的人,这个健康是包含身体、心理上的健康。广大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只能靠年老的爷爷奶奶或亲戚看管,看管人只能提供基本的温饱,无法给予父母间的亲情交流,无法提供作为爸爸的榜样力量,无法提供母亲的温情呵护,加之隔代思想意识的巨大差异,使得留守儿童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或忽视,道德缺少榜样而变得迷失,性格缺少交流而变得孤僻、自卑、沉默、悲观。我们要想让这些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健康有用的人才,首先要抚平他们心理的创伤,让他们健康的成长起来。作为教师,应该拿出真爱来关心和爱护这些孩子,通过我十来年教育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教师“一帮一”和学生“二帮一”机制。
在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结对。在生活上可以给贫穷的留守儿童募捐, 不仅捐助资金,也可以捐助衣物等东西,只要能够帮助到这些儿童的都可以。教师更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帮助,多陪孩子说话、谈心,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中收获快乐和成长,时时注意孩子们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及时给予沟通、疏导,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学习上也以老师“一帮一”,学生“二帮一”的形式,帮助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为“留守孩子”构筑温暖“大家庭”。
二、加强与社区的联系,通过专家讲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因为代养人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普遍低下,还有少数代养人几乎是文盲,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很不利,这就需要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尽量使学生在家里也有一个健康的向上的育人环境。
三、以班队、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尤其要让“留守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四、可以开展四个一活动,这四个一就是:一是要求留守学生每个月给家长写一封信,汇报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情况,让外出父母放心。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广大留守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促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二是建立一张留守学生与父母的联系卡。其内容包括“留守学生”、家长、“留守学生”代理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基本情况,并对“留守学生”的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和调整。三是规定每学期学校至少与外出打工的家长电话或书信联系1次。四是每学期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让留守学生感到社会在关爱他们。
总之,我们要善于辩证的、发展的看待每个留守儿童,真正做到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有了健康的儿童,才有可能提供有效的教育,我们又如何对留守儿童开展有效教育呢?我认为应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几方面入手。
一、改变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态度。我对我所在乡镇小学的五百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大多学习习惯不好,他们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再玩的学生仅占42%;每次学习前,能够认真预习或复习功课的仅有25%,不需要辅导,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只有21.3%。其中三年级学生是25.3%,四年级学生是19.6%,五年级是13.8%,六年级学生是9.8%,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中、高年级“留守儿童”不良的习惯中,要数做作业的习惯最差:要家长督促做作业的占65.3%,向同学抄作业的占16.2%,边做作业边听音乐或边吃东西的占39.4%。另外,在做作业时,经常和别人讲话或做其它事的占56.1%;还有7.5%的同学经常或有时把学习时间花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了。这就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对不好的习惯要时刻拿出来晒晒,使他们认识到不良学习习惯所带来的坏处,同时表扬习惯好的同学,树立榜样,这一方面一定要严格要求,每天检查,及时批评指正、及时表扬进步,哪怕细微的进步都要给力肯定。
二、教给好的学习方法,科学学习。好的学习方法比获得知识、能力更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人终身受益。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其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比其他学生低18%,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在家的这些留守儿童基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大多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草草的把作业完成,也没有检查作业的习惯;遇到难题或不懂的地方80%的孩子都不做或放在那,等到学校了再看别人的;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基本能认真听课,老师交给的学习方法基本能掌握住,课后的时间就不怎么会好好利用了:一是上新课前不知预习,一般都是老师的督促和严格要求才会去预习新知;二是复习的时侯没有计划和条例,越是高年级越表现的被动;而且这些孩子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无所谓态度,缺乏学习热情,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教师教给他们科学的、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时,一般都很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当留守儿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学习潜能就能够得到较好的开发。那么,当前这些中、高年级“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怎么样呢?据调查,40.3%的留守儿童能够把握书上的重点或难点自己读书,其中三年级留守儿童达54.6%,百分比最高。看来低年级留守儿童比较听老师的话,而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则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只有9.7%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提出来跟教师讨论,18.8%的留守儿童很少这样做。这到底该怪谁呢?也许是教师太严肃了,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大,不敢接近;也许是孩子们不好意思,或者根本就不想问;12.4%的留守儿童在自己学习时常常会觉得不知道该学什么好,他们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33%的留守儿童很少利用某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其他学科的东西,他们缺少知识迁移的能力。总之,这些中、高年级 “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不容乐观,更应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当这些孩子能自主学习了,那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学校的力量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必须家庭、学校、社会乃至留守儿童本人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才有成功的希望,尤其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如果家庭和学校能够目标一致,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及时解决问题,讲究合作的艺术性,那么,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就能走出被动的困境,从而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撑起一方明亮的天空。
第五篇:浅谈如何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浅谈如何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近距离的教育和关爱,学习、性格、道德、心理等诸多的表现都让老师感到很担心。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社会不良音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事故的发生。
2.经常进行心理教育,引导正确的努力方向
根据专家调查显示,我国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发挥优秀生的作用,帮助留守学困生
留守儿童往往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长辈,学习成绩也差。所以很多表现良好的学生看不起他们,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耍,更不愿和他们交朋友,老师、家长也不很重视,使得这些孩子比较孤立,破罐子破摔,更加难以教育。所以,老师必须改变观念,充分发挥班里优秀生的作用,让他们与学习上有困难、思想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的“留守”儿童谈心,交朋友,结对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逐步改变他们“差生”“后进生”的面貌,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团结友爱,共同协助,维护班规、校纪,充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4.家校联系,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
绝大部分代监护人注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吃、住、安全,忽视情感交流沟通,使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出现学习不认真,做作业粗心,玩就随心所欲学习思想随波逐流,跟好的同学就学好,跟不好的同学就学坏等问题。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要通过一些活动有针对性的转变监护人家教理念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代监护人的素质,增强代监护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其明了家庭也要重视“留守”孩子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品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如及时召开家长会,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开展亲子活动等。
总之,保护和教育留守儿童是一项艰辛又长期的工作,只有从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各方面去抓紧抓好,才会让社会放心、让家长满意。
文章来源:http:///lunwenf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