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练习太极拳时巧妙放松的方法
练习太极拳时巧妙放松的方法
【温馨提示】:
阅读是一种成长,转载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智慧的你懂得分享帮助更多朋友成长!
练习太极拳为什么要放松?太极拳放松的标准是什么?太极拳的放松有没有阶段性?如何在练拳时做到“体松心静”“如棉裹铁”“松静自然”?太极拳放松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困扰着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有些爱好者感叹说:“练了一辈子拳,还不理解什么是太极拳要求的‘松’。”而很多太极拳爱好者也是不断地写文章,谈论太极拳的放松问题。可是一些文章要么晦涩难懂,要么说不到要害上。针对这一在太极拳爱好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刊“名家讲堂”栏目特别邀请国内各个太极拳流派的名家老师,对这一问题做由浅入深的讲解,希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够从中受益。冯志强 从容不迫,静心慢练,自然放松
练习太极拳要放松,这里的放松,不仅是精神上要放松,周身肌肉也要放松。只有做到了放松,经络才能畅通无阻,气血才能够顺达充盈四肢百骸,这样才能够达到增长功力、健体强身的目的。所以,练习太极拳,能否放松,是至关重要的。
初学太极拳,先要熟练套路动作,做到立身中正,姿势正确。等到动作熟练后,再专注放松。这时打太极拳,要意想丹田,让丹田带动肢体进行运动。每到一个式子的定式时,要沉肩坠肘一次,调整气息,使内气归于丹田。这就是一次放松。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式子。每一个式子都要这样开合起落,使气血从丹田出发,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在动作的外形上都要有一次沉肩坠肘的松沉过程。这其实是把太极拳当作活步桩功进行练习,活桩慢练,才能出功夫。开的时候要尽力张开,让肢体放松,内气通达四梢;收的时候要全部收回,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开合收放要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按照这样练习,即使是初学者,也不会出现紧张僵硬的状态。到了高级阶段,外形动作的松沉开合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这时就要专注于意念的放松。
总之,太极拳的放松没有什么玄虚的,只要从容不迫,一个式子接着一个式子地慢慢练习,每一个式子都有一次沉肩坠肘的松沉过程,使内气达于四梢,归于丹田,久而久之,就做到了太极拳的放松要求。以上所述,是练习混元太极拳的要求,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杨振铎 太极拳的放松是手段,不是目的谈到太极拳的放松问题,我们往往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放松。其实,放松只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法,是一种手段。练太极拳时不能放松,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意念上没有放松,再一个是肢体上没能放松。意念的不能放松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紧张。初学太极拳时,人很容易紧张,思想上一紧张,动作就僵硬。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做到思想上不紧张,要顺其自然,这样就能在意念上放松。对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的肢体上的放松,一般人不理解,以为不用力,软软的就是放松了;认为放松就是松软、松懈。这是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的。其实,肢体的放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太极拳在肢体上的放松要求是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的拉长,所以,杨式太极拳要求动作舒展大方,充分拉伸各个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人体在动作舒展的时候,肢体才能放松,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能做到气血顺畅。
要做到放松,不仅要有老师的指导,自己也要不断练习,细心揣摩。练习太极拳,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软。人体的各个部位原来是分散的,通过放松,使肢体各部位成为一体,节节贯串,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指。运动的保健功能就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太极拳也是这样,在放松的状态下,气血就畅通无阻,充盈四梢,长期锻炼,就能增长肌肉力量,增长功力。另外,通过练拳,对自我也会有一个了解,能体会到气血的畅通,掌握身体的平衡。
最重要的一点是,初学太极拳要先按照规则要领去练习,不要想着放松。按照规则要领,把动作做得规矩标准了,以后再求意念上的放松。只有动作熟练了,自然就能达到放松的要求,做到《太极拳论》中要求的“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周身一动无有不动”。吴文翰 骨肉分离求放松什么是放松?太极拳的放松标准是什么?我以为,练习太极拳只要能在身法上做到肢体柔顺,不僵滞,周身非常协调;在呼吸上,能做到和畅,不短促,不气喘;在面相上,能不紧张;在动作上,是自然的,和谐的,不是参差不齐的——做到了这几个方面,就达到了太极拳的放松要求。僵滞、短促、紧张、参差不齐这些都是练习太极拳不能放松的表现。
如何做到放松呢?我认为,首先要心静。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李亦的《五字诀》讲:心不静,意不专。练太极拳,心必须要安静,心里有拳,才能把拳练好;心里胡思乱想,拳就不能练好。其次,身法要正确。练太极拳要讲究身法。其实,人们在做其他活动时,也是要求身法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要求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武禹襄对太极拳身法的要求,基本是按中国传统道德的要求提出的。再比如写毛笔字,要求身要正、心要正、笔要正、纸要正,这样才能写好字。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是“中正安舒”,心法上的要求是“从容不迫”。所以,练习太极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只要做到“中正安舒,上轻下沉”,在心理上能从容不迫,就能达到周身放松。第三,拳势要规范。不管是练习传统太极拳套路,还是练习竞赛套路,都要做到动作规范。所谓规范,就是指动作要符合拳理要求。如果周身不能相随,内外不能相合,那么拳势动作肯定是不规范的。动作不规范,也就不能做到放松。
在开始练习太极拳时,动作要慢一些;身法要正,不能歪斜;动作幅度要大一些。之所以动作要慢、要正、要大,这是为了把周身的肌肉松沉下去;同时,也能把关节韧带拉开,这样才能做到动作圆润自然,气势浑厚。只有把动作做慢了,身法加大了,才能做到深呼吸和气沉丹田。如果做到了这些,就能达到太极拳放松、松柔的要求。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放松是有阶段性的。初学阶段,是很难放松的,动作僵硬、断续,这是很正常的。等到动作熟练了,自然能够放松。从内部来讲,只有做到心静,才能从容不迫,自然放松;从外部来说,对动作套路越是熟练,越能够达到放松的程度,所谓“熟能生巧”。
具体到练拳的身法来说,首先,练太极拳时一定要收腹,腹部一定要放松,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腹部不能放松,就会影响到全身的放松。其次,练拳要采用深呼吸,做到气沉丹田。如果在练习太极拳时出现了胸闷的现象,可以采用深呼吸的方法进行调节。如果深呼吸还不能解决,那么就要停止练拳,自然散步调节。胸闷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拳势不规范、心不静、呼吸和拳势的配合不协调、周身紧张等原因造成的。如果身体局部出现紧张现象(比如腿部),那么可以停下来,用手拍打几下,以缓解局部紧张,然后再找出紧张的原因,进行调整。
在武式太极拳中还有一种骨肉分离法的放松方法,这是武派太极拳的传统方法。一般来讲,我们所说的松沉是指肌肉来说的,骨骼是不可能松沉的。放松对肌肉的要求是肌肉松沉,骨骼方面的要求是关节要拉开。骨肉分离法就是在立身中正的情况下,意想前胸后背的肌肉从上到下像流水一样流到脚下涌泉穴;同时,骨骼有向上升的意识。这样,骨骼向上升,肌肉向下松沉,好像骨肉分离一样。长期练习,就会产生骨肉分离的松沉感觉。肌肉松沉后,肢体非常柔顺而内部又非常坚刚,这就是积柔成刚的练习方法。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意向上升,气向下沉。
另外,要想进一步放松,还要多学习体会老前辈们的练拳心得和拳论。
再有,推手的放松与练习拳架的放松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练拳架时,是个人自己练习,放松容易做到。推手时,则是有对抗,放松就不容易了。这时,只要能做到不丢不顶,就算做到放松了。怎样做到不丢不顶呢?我认为,除了做到练习拳架的要求外,还要练习“来卸去补”的方法,即对方来力后,我怎样把力量卸掉;当我进攻时,怎样把力量补充上去。这个方法是需要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学会的。总体上说,推手时,只要双方不丢不顶,就是做到了放松。孙永田 初学者不要把放松放在第一位太极拳的放松,首先要做到心理放松,不能太紧张了;其次是身法上的放松。身法上的放松,并不是全部放松到松软程度,而是肢体要有一定的支撑力,在有支撑力的情况下做到心理放松。太极拳的放松,不仅能使身体的机能进行自我调节,达到气血畅通,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在技击时,由于身体放松,减少了肌肉紧张造成的阻力,动作就协调快速。人体在紧张的情况下,动作不协调,反应慢,这些都是僵硬的表现。所以,太极拳要求放松。
对初学者来说,我认为放松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初学太极拳,动作不熟练,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僵硬现象,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你要做一个新动作,要达到规范的要求,都会产生紧张现象,因为你还不习惯这个动作,中枢神经指挥这个动作时还不能做到随意自如。人在学习掌握一些新的动作时,神经对肢体的支配动作是需要整合调整的,都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在达到熟练的程度下,自然而然不求放松即能做到放松,也就是等你习惯了这个动作,身体协调了,这时自然就能够放松。所以,在开始学习太极拳时,不能要求初学者放松,只要做到动作规范标准就行了。如果一开始就求放松,动作往往做不到位,而初学者最大的问题是动作不协调,不到位。把动作规范好了,动作熟练了,自然而然能达到周身放松、中正安舒的要求。太极拳要求的顶头竖项,各种步法、眼神、手法等的协调,等等,都需要一个不断熟练的过程。一开始讲究放松,而不强调动作的规范正确,那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太极拳放松的阶段有三个:初学阶段,去僵求柔,先求动作规范标准,在规范的要求下再求松柔;达到中级阶段,动作熟练,自如协调,这时专求放松,同时,还要注意规范动作;到了高级阶段,不求动作标准而自然标准,不求动作放松而自然放松,神经系统指挥自如,需要肢体有多大劲力,就会产生多大的劲力,不会有多余的劲儿;需要缓慢的时候,就能缓慢,需要快速的时候,就能急如闪电,达到了自然而然的地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合规矩。”
总之,初学者不要把放松放在第一位,而要把规范动作放在第一位,然后,求连贯,求圆活,虽然开始有些僵硬紧张,但是随着动作的熟练,自然能够放松。孙式太极拳的要求是“心静体松”,这是到高级阶段才能达到的,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的。
第二篇:练习太极拳的方法和要领
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和基本要领
1.太极拳训练方法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或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2.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1)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
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即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3)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4)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
5)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
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6)打太极拳要求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从而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7)练习太极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同时,在练习时应多加观摩,相互学习交流;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习和不断的努力的人,都可以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第三篇:24式杨氏太极拳练习方法详解(一)
24式杨式太极拳练习方法详解
第一式:起势
【拳名析义】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由身体未动到身体起动的第一个动作,称为起势。本势代表由静到动的开始,象征由无极到太极,暗合天地由无极而生。传统套路又称“太极势”、“开门势”、“初势”。自入静调息的无极状态进入混沌初分的太极状态,表示动即为太极,分出阴阳,露出虚实。
起势中的要领将贯穿于整套太极拳之中。一个太极拳起势,可以说“已尽含太极精蕴”。由起势入手,通过渐修顿悟,掌握其窍要,再由此切入,即可进入太极拳殿堂。
在太极拳中,往往以第一个动作的速度、高低来决定整个套路的练习速度(分快、慢架)、架势大小(分大、中、小三种架势),因此起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动作。
【动作详解】
(1)左脚开步(2)两臂掤举(3)屈膝按掌(1)左脚开步——左脚左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左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腋下松空,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视前方。做好调心、调息、调身,形成太极形态。
①身体自然站立,重心微右移;②提左脚向左侧横移一步;③左脚前脚掌落地慢慢踏实,左脚前脚掌点地的同时胯走后弧左移重心(以后动作中,凡是重心要移动的,都必须胯走弧形转换重心)。两脚间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脚平行。两臂自然下沉不耸肩,腋下松空,两手保持基本掌型;目视前方,面部表情自然。
此势即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预备势。
【外形要求】 ①定势:保持预备势基本要求,两腋下能容约一立拳(腋下空),两掌不紧贴大腿两侧(微微离开);虚灵顶劲,头颈正直,下颌须微向后收,舌抵上颚;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胸肌放松,不可故意挺胸收腹,两肩肩井穴(此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肩部最高处。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与两脚的涌泉穴上下相对。姿势力求自然,精神集中。②动势:提左脚时高不过右踝骨,落脚时由前脚掌轻轻点地慢慢过渡到全脚掌,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要做到如虎步猫行,点起点落,轻提轻落,落地生根。头顶没有明显起伏。
【内意活动】 ①身未动而意先行,意想心静体松、中正不偏、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收臀、屈膝松胯、气沉丹田、节节放松,做到意形到位;②意想从头顶百会穴到胸部膻中穴(两乳连线中点)之“气”,经丹田沿身体中轴线向下行,至胯间则向右脚底下沉,似有磁力相吸,全身肌肉关节依次放松,体重全部落到右脚上 ;③同时左胯根微内缩上提,左膝松力,用腰带动大腿,大腿带小腿,小腿带脚,依次上提;④然后再反序,左胯微舒伸,左腿用脚跟带小腿,小腿带大腿,慢慢落地,体现“节节贯串”。此时两脚与地面似有磁力相吸,又如树根植入大地般牢固,重心落于两脚之间。
【教学要点】此势要想开步保持头顶平稳,要注意两胯根的缩与舒及膝关节微屈,当脚落地时,腰部也要沿“带脉”走后弧划半个圆。教学时,可以用尺子或手置于学练者头顶以检查是否平稳移动。
【呼吸配合】 ①先配合呼-吸几次使内“气”下沉脚底,②当提左脚时吸气,③落左脚时呼气。
【技击作用】 此势多数人认为无技击作用,其实此势内含用左脚插入对方两脚之间,即“脚踏中门”用肩靠击对手的作用。
(2)两臂掤举——两臂(不说两手)慢慢向前向上平举(旋臂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重心仍在两脚之间,身体微微下沉;同时两臂微屈内旋慢慢先向下而随后向前、向上以臂带手平举,两臂间距与肩同宽,两手背高与肩顶平,手心内斜向下;眼平视,但要略顾及两手。
【外形要求】 ①定势:两肩下沉不可耸起,两掌背略向外斜,肘关节微屈,肘尖下垂(坠肘),两肘尖与两膝相合,肘尖始终不可外翻扬起,手臂略呈弧形;手腕与小臂略有角度形成坐腕,中指领劲,指尖向前,手指自然弯曲,两臂做到“屈蓄有余”,内含掤劲;两膝盖微微向后抽,两膝关节微屈,两脚自然产生脚心含空,五趾抓地,全身有掤满“支撑八面”之感(身备五弓)。②动势:两臂起前要先使两掌向拇指侧内旋移至胯前,手心向身后。起时,双手沿足尖方向,以中指领劲,慢慢上举,两臂前举过程中,动作须轻缓,不可紧张用力。要做到以肩带臂,以臂带手,中指领劲。
【内意活动】 ①意想背部之“气”下行到尾闾穴(长强穴别称,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使臀部内收,腰部命门穴后撑,用意使两膝、两胯松力下沉,全身向下松沉,劲落于脚底;②再由地面反作用力上行至肩;③再通过沉肩、垂肘、提腕、手指上引,使两臂上举。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下坠之意。上引过程中意想沉肩、提大臂、引小臂、提腕,节节领起。同时肩下沉劲贯手背,十指有热胀感,中指领劲,臂自动上举。起手有置于深水中自动浮起之感,但浮时又有下沉之劲。
【教学要点】 教学中防止紧张、用力耸肩、直臂的毛病。採用触摸体感方法或做攻防示意让学练者体会掤劲要求之“妙”——松圆内含。有条件的还可利用游泳时手臂在水中的浮力体会“松”产生动的感觉。
【呼吸配合】 接上势呼气后,吸气起手,如用于技击也可调整呼吸,用逆式呼气以助发力。
【技击作用】 当我双腕被人攥住时,举臂向对方掌心发力,通过振臂发力作用于对方身体重心,令其后仰跌出,用时可以变成勾手以助发力。两臂起前向下向后的内旋就是挣脱对方攥牢双腕的绝妙方法。
(3)屈膝按掌——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身体重心仍然落在两脚之间,上体保持中正,两腿慢慢屈膝半蹲,两掌随屈膝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膝相对,两掌下按至与腹脐同高,上身“端正地坐在自己的腿上”,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 ①定势:上体要肩沉肘垂(两肩下沉,两肘松垂),鼻尖对肚脐,保持中正安舒,手指自然弯屈,肘尖-膝盖-脚尖、脊背-臀部-脚跟基本上与地面成一条垂线,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两胯根内收,膝盖不可超过脚尖,身体重心落在两腿中间,身体如端正坐于凳子般。蹲的高低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分三种架势:高架、中架、低架。②动势:下按时肘尖与膝尖,手指与脚尖对正,两腋下保持可容一立拳(腋下空),两腕不可用力上挺翘腕或指尖下垂折腕;五指自然分开,按到终点时,五指轻轻舒展,形成坐腕,掌心吐力,两掌虎口相对。两臂下落与两掌下按、两腿屈膝及身体躯干的下蹲动作协调一致(太极拳非常强调以腰胯带动手脚,一般手脚不妄动,少动,靠腰带动,以身带手)。身落、臂降、手按、腿屈的动作一气呵成。这里的坠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两肘微曲,使小臂微弯,这样肘尖凸出,仍然可以达到“坠肘”的要求。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注意不要用力翘起,要自然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微胀的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内意活动】 ①意想上一动作不停,手指微上扬使整个手臂似波浪式运动,连绵不断;②接着再意想全身之“气”(力)下沉于脚底,“意”(念)守于丹田,踝、膝、腰、肩、肘、腕、手指同时向下松沉採按。双手下按时要用意识沉肩坠肘,使膝肘相对,两肩不得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十指随呼吸而张缩。下按到点时,要呼出全部空气,十指伸张。两掌似按一浮瓢入水,通过沉肩、垂肘、松身,力达掌心,有腹胀吐力之感,手与脚、膝与肘、肩与胯似一气相通。
【教学要点】 教学中发现学练者身型不正时,可用背靠墙,或用手点触百会穴、命门穴、两胯根纠正动作。下按时,易出现手不动身体下落“死手”毛病,通过练习升降桩功和让学练者摸老师手臂体会,加以改正。
【呼吸配合】接上势,深深呼气,小腹微胀逆式呼吸。
【技击作用】 对方抓我手腕后拽时,我听力后双手稍向前松力后化劲,用整力下按令其跌出。或当对方推按我胸部时,含胸下按使其落空。注意:用内气和意识将自己的周围用一个圆圈撑起,不能扁了。学太极拳有一句话叫:“起势难。”说难不是说动作的姿势难,而是说起势没有动力源,因为太极拳的动,不能是自己的动,也就是说不能是配合的动。因为在起式之前没有动力源,此时胳膊是抬不起来的,抬起来了就是人为的动、是自己动、是配合的动、是肢体运动。正确的起式应该是内动带外动、是意动带气动、气动带形动、一动无有不动的动。即便是这样还要有个量,也就是说,该动多少就动多少,少动一点是不到头,多动一点就是过了头,就是妄动。在做两手上抬掤举时,让人轻按、轻抚手臂面上任意一点,相互感觉一下是否“顶住了劲”。感觉像推门而不欲其响,轻了门推不开,重了门轴就要响。两脚要像踩在棉絮之上,不能全脚踩实。太极拳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欲在手上有内劲要从腿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即所谓求“整劲”。如具有整劲,在起势中就能体会到。可以请一人用双手按住自己两腕、二小臂或二大臂,起势能轻松将其发出即可。
第四篇:老年人练习太极拳
老年人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性武术,在锻炼时通过各种柔和动作,以一定的呼吸运动能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中国国际太极拳网上,有很多的太极拳爱好者都是老年人。同时,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既有一般拳术活动肌肉筋骨的好处,又有调息养神的功效,所以特别受到老年人的喜爱。
太极拳的益处
太极拳融合了力量、平衡、姿势以及凝神静气等要素,属于一种轻量级运动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维持心肺耐力;
增加身体柔软度;
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摇摆能力;
对关节炎、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冠状动脉硬化有一定疗效;
对老年人的自我意识、自信心、睡眠、懊丧情绪等方面均有改善和提高。
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应注意的事项
俗话说:“吃饭防噎,走路防跌。”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病,不慎摔跌,轻者伤筋伤骨,重者卧床不起。如何防摔跌,太极拳是较为理想的运动项目。
姿势中正保持平衡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澄甫要求习拳者“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古书有传,拳术精湛者头顶碗水、书本而不震荡溅出和翻落。说明姿势中正的习拳者能始终保身躯平衡,久而久之,任凭风吹雨打,也不前俯后仰、东摇西摆。
动作缓慢谨慎小心
杨澄甫又说:“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架子愈慢愈好。”说的是太极拳缓慢的特点,也道出了防跌的功能。太极拳动作如抽丝,行步如猫行,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久而久之,习拳者自会养成谨慎小心的良好习惯,如遇危急也不慌张、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习惯,行路处事也就轻盈自如,不易跌倒。
虚实相间和谐平衡
杨澄甫特别强调“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正如人的走路,左脚实则右脚虚,右脚实则左脚虚。一前一后、一虚一实,迈步前进。习拳者久经锻炼,更能应付紧急。如:前脚踩于香蕉皮,必然打滑虚空,后脚坐实,就如树根紧扎大地不为所倒。再有,久练太极拳者拳架特低,根据物理重心低则稳,就更不易摔跌了。
有一资料说:美国老年协会曾作对比试验。一组老年人练健身房器材,另一组则练太极拳,结果后者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稳健,摔跤骨折比前者减少50%。最后,美国人得出一个结论,说非常佩服中国东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器械的锻炼要好得多。
第五篇:中考前放松方法
排解中考心理压力的几个小方法 来源:中考网文章作者:叶子静
一、要对挫折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例如,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如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对路、对学科有偏爱、对知识的理解不深把握不透彻等,并不是自己的智力低下。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是相差无几的,即使智力上存在一点差别,也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弥补,把成绩不好归结为脑子“笨”,是对自己缺乏正确分析的表现。
二、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任何一个人,当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不看短处,或者一味地夸大长处掩盖短处,就会产生自大心理;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于是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一个人希望自己没有短处是不可能的,积极的态度是发扬长处,以“长”补“短”。当你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可以弥补(更多的短处则可以克服)时,自卑心理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三、要实事求是地同别人比较。比较是人人都具备的天性,但人要有自知之明,比较要根据自身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有的同学不顾客观主观条件的不同,把自己同别人“硬”比,结果越比越气馁,越比自卑感越严重。例如,假如经过努力,估计某次考试各科平均成绩最多能达到90分,就不应强求自己一定要达到个别同学的满分,否则,会造成失望。更不能在客观条件上同别人攀比,如比吃、比穿、比打扮,比优越条件。条件再好,若贪图安逸,斗志衰退,终将一事无成;条件差些,只要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就会迈向成功之路。在学习上,如果确实不如别人,可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迎头赶上;实在赶不上,还可另辟蹊径,根据自己的长处在别的方面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把自己看“死”是没有道理的。
四、学会自我鼓励。遇到挫折或失败的时候,学会了自我鼓励,便不会灰心,不会一蹶不振,反而会从挫折和失败中接受教训,增强信心。自我鼓励也需要勇气,要敢于鼓励自已,“你行我也行,你行我更行”,要相信别人能办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办到,树立了信心,自卑心理也就自然后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