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http://fuyang.offcn.com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推荐阅读:
2014年国考网校课程,紧扣大纲4折优惠!http://edu.offcn.com/bkzt/2014gk/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见问题及解答汇总
http://fuyang.offcn.com/html/2013/10/4939.html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专题
http://fuyang.offcn.com/html/2013/06/2624.html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 http://kc.offcn.com/general/91/2292/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QQ交流群:336756661
【导语】大学,乃培养精英人才之圣地。几乎所有大学的新生教育,都会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以不同的形式引领大一学子们去思考这样一对重要的命题——“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如果说每所大学都像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因其成长环境、性格、特长的不同而各具魅力的话,那么新生入学后,切身感受并融入自己所就读大学的文化氛围,则是必须要上好的大学第一课。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独立与自由、敢于为寻找真理而冒险„„尽管大学定位各异,但大学之道也有共通之处,值得每个身在其中的人细细品味。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每个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身立命本”,但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并不在于每所大学所固有的特色,它应该有其作为“共性”的精神或内涵,这种精神或内涵是所有大学生存的根基。从个体的发展而言,大学应当是每个个体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它应承载着挖掘每个学生潜在能力或素养的神圣使命,要想真实挖掘学生的才能就要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这就要求学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主要通过学校特色教育体现出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人把此“一致性”称为是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人才需要机制的“无缝对接”,然而,这种“无缝对接”在现实社会中很难真正的实现,原因何在?有人说是学校教育机制出现了问题,进行高校体制改革,这种做法虽然是可取的,但关键性问题并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怎样改革?学校培养人才无市场真正的病根是什么?大部分学校都认为是学校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管理这只是一个手段而已,管理手段出了问题还是大学理念出了问题,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它一定内涵着某一社会特定的时代精阜阳中公教育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网址:http://fuyang.offcn.com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http://fuyang.offcn.com
神和要求,这种精神和要求主要体现在某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上,一般意义上,教务管理者总是把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在课程设置上,认为全面的就是科学的,其实不然,在当今人才分化的教育体制下,全面性的教育不应当是大学教育的主旨,它应当是基础教育的主旨,大学教育应当是使强者更强,优者更优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创新性人才,只有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大学素质教育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涵,那就是专业业务素质的塑造。深究之,专业业务素质一定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否则专业素质越强,破坏力和杀伤力也就越大,如清华大学朱令陀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因此,大学主题精神:塑造正确的人格形象+过硬的专业素养,可称为“形象阳光和专业阳光”,这样的人才才能使社会、国家更加阳光。
大学要培养阳光的人才这一“产品”,与工厂生产出的“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表面上看,大学更像一个工厂或企业,有生产者和被生产者,被生产者很显然就是学生,生产者是学校,它基本上分为四大模块: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和组织部,这四大模块构成了大学基本教育主体,最直接的主体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另一个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各级别的辅导员、教学秘书、系主任和学校学生处的各位指导教师,每个岗位都有自己一套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即大学生产者的多元化和被生产者的单一化,就像现代的家庭管理孩子的模式,四个或六个大人管理或教育一个孩子,基本主旨都是向善的,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样,学校各个主体初衷都是非常好的,从各个环节上对学生加强管理,现在的问题是各个环节是否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如果不是,就会培养出“四不像”的学生,不是一个完整链条的生产环节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更何况,“学生”这一特殊的“产品”,它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对其培养需要一些人性化的方式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其认可自己和社会,所以,大学教育首当其冲的是一种理念上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理念上的教育:一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或思想,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现代学生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比较自大,总是把自己的感受或情绪普遍化。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应当能够很好驾驭自己的情绪,主动利用自己理智,“不因某人而己悲,不因某人而拒善”。二是正确发挥“主体性”。主体性是一种创造性和思想性,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活动。一般人对课堂教学的误解,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多回答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这是一种表面化和庸俗化的理解方式,真正的主体性虽然以学生活动作为依托,但并不停留在这表面现象,它应当是教师的某一个理论、想法能够带给学生思考,从而更快更好进入学习状态中,以便深入把握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带给他思想性和创造性,这应当是主体性的真实内涵。
大学不是工厂,而是国家育人的摇篮,是一种承载着学术精神、国家命运的组织。更多信息查看 安徽人事考试网 http://fuyang.offcn.com
阜阳中公教育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网址:http://fuyang.offcn.com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http://fuyang.offcn.com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fuyang.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阜阳中公教育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网址:http://fuyang.offcn.com
第二篇:事业单位申论—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事业单位申论范文—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导语】大学,乃培养精英人才之圣地。几乎所有大学的新生教育,都会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以不同的形式引领大一学子们去思考这样一对重要的命题——“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如果说每所大学都像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因其成长环境、性格、特长的不同而各具魅力的话,那么新生入学后,切身感受并融入自己所就读大学的文化氛围,则是必须要上好的大学第一课。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独立与自由、敢于为寻找真理而冒险„„尽管大学定位各异,但大学之道也有共通之处,值得每个身在其中的人细细品味。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每个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身立命本”,但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并不在于每所大学所固有的特色,它应该有其作为“共性”的精神或内涵,这种精神或内涵是所有大学生存的根基。从个体的发展而言,大学应当是每个个体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它应承载着挖掘每个学生潜在能力或素养的神圣使命,要想真实挖掘学生的才能就要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这就要求学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主要通过学校特色教育体现出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人把此“一致性”称为是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人才需要机制的“无缝对接”,然而,这种“无缝对接”在现实社会中很难真正的实现,原因何在?有人说是学校教育机制出现了问题,进行高校体制改革,这种做法虽然是可取的,但关键性问题并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怎样改革?学校培养人才无市场真正的病根是什么?大部分学校都认为是学校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管理这只是一个手段而已,管理手段出了问题还是大学理念出了问题,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它一定内涵着某一社会特定的时代精神和要求,这种精神和要求主要体现在某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上,一般意义上,教务管理者总是把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在课程设置上,认为全面的就是科学的,其实不然,在当今人才分化的教育体制下,全面性的教育不应当是大学教育的主旨,它应当是基础教育的主旨,大学教育应当是使强者更强,优者更优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创新性人才,只有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大学素质教育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涵,那就是专业业务素质的塑造。深究之,专业业务素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bj.offcn.com/html/shiyedanwei/
质一定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否则专业素质越强,破坏力和杀伤力也就越大,如清华大学朱令陀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因此,大学主题精神:塑造正确的人格形象+过硬的专业素养,可称为“形象阳光和专业阳光”,这样的人才才能使社会、国家更加阳光。
大学要培养阳光的人才这一“产品”,与工厂生产出的“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表面上看,大学更像一个工厂或企业,有生产者和被生产者,被生产者很显然就是学生,生产者是学校,它基本上分为四大模块: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和组织部,这四大模块构成了大学基本教育主体,最直接的主体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另一个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各级别的辅导员、教学秘书、系主任和学校学生处的各位指导教师,每个岗位都有自己一套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即大学生产者的多元化和被生产者的单一化,就像现代的家庭管理孩子的模式,四个或六个大人管理或教育一个孩子,基本主旨都是向善的,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样,学校各个主体初衷都是非常好的,从各个环节上对学生加强管理,现在的问题是各个环节是否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如果不是,就会培养出“四不像”的学生,不是一个完整链条的生产环节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更何况,“学生”这一特殊的“产品”,它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对其培养需要一些人性化的方式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其认可自己和社会,所以,大学教育首当其冲的是一种理念上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理念上的教育:一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或思想,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现代学生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比较自大,总是把自己的感受或情绪普遍化。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应当能够很好驾驭自己的情绪,主动利用自己理智,“不因某人而己悲,不因某人而拒善”。二是正确发挥“主体性”。主体性是一种创造性和思想性,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活动。一般人对课堂教学的误解,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多回答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这是一种表面化和庸俗化的理解方式,真正的主体性虽然以学生活动作为依托,但并不停留在这表面现象,它应当是教师的某一个理论、想法能够带给学生思考,从而更快更好进入学习状态中,以便深入把握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带给他思想性和创造性,这应当是主体性的真实内涵。
大学不是工厂,而是国家育人的摇篮,是一种承载着学术精神、国家命运的组织。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bj.offcn.com/html/shiyedanwei/
第三篇:何为大学
何为大学?大学为何?大学何为?
——入学新生首先要思考的三个问题
天高云淡,金秋送爽,又一届新生迈进大学校园。每逢此时,我总是会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上小马过河的故事,感觉每一个新生都像那只将要过河的小马,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更需要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作为一名几乎年年都要送旧迎新的辅导员,心里确实有许多许多的话想要说与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新生,希望有助于同学们尽快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更科学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趟好“大学”这条河。
一、何为大学?
大学,是我们从小就听老师和家长反复念叨的一个词汇,被他们描绘成人间天堂。大学,老师和家长眼里最神圣的地方,也就成为了我们悬梁刺股十年寒窗的动力和目标。今天,当你终于站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大学校园里,有没有认真地想过:何为大学?或者讲,大学对你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去年曾给所带的学生留寒假作业《原来大学是这样的》,让他们在大学第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及时梳理自己在认识与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挑战,并总结自己入学半年来所取得的进步、收获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以便更好地度过大学剩余时光。点评他们作业的时候,我把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总结成四个字:一是“怪”,出双入对的情侣竟然可以理所当然地出现在校园每一个角落,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竟然是背着书包打“游击”〃〃〃〃〃〃二是“快”,昨天还在操场上军训,今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几个月过得怎么就这么快,相对于“度日如年”的高中生活而言,大学的时间就像那只可笑的蜗牛趴在乌龟后背上发出的感慨:哎呀妈呀,太快了;三是“high”,在大学校园里生活简直太爽了,没有父母和班主任的唠叨,远离了高考,可以“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有选择性地听课,可以睡到日头西斜,可以“网通(往往是通宵)”“铁通(铁定是通宵)”“联通(连着是通宵)”以网吧为家〃〃〃〃〃〃四是“唉”,要期末考试了,要放假回家了,才突然发现自己还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才突然发现自己还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才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怪”、“快”、“high”、“唉”,这是很多大一学生眼里最真实的大学生活。
下面,不妨听听我对大学的一些看法。
首先,大学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前清华校长、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大学的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个大学最核心的竞争力、最珍贵的资源。除了教师给我们“授业”“传道”“解惑”“增思(即引导我们深入研究问题,启发新的思考)”之外,校园里还有很多资源可以供我们挖掘和享用。我曾在班会上和学生一起盘点过大学校园的几大资源:如图书馆——除了网吧,另一个更值得去“泡”的地方;如学生社团——可以结交朋友、锻炼才干;如海报栏——内容包罗万象,尽显校园百态,并且更新速度极快;如学术报告和讲座——与大师和名人对话,可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如校园网——信息量大、参与性强;如自习室——懒惰者的佛堂、勤奋者的书斋;如辅导员——没事的时候可以忽略他(她),有事的时候一定要找他(她);等等。一个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用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它们发挥无限的作用。
大学还意味着很多的“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你将第一次放下背负了十几年的高考重担,开始追逐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你将第一次脱离被动,安排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支配自己口袋里所有的金钱;你将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你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针对某些问题抛开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你将第一次有足够的自由处臵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做出自己的选择〃〃〃〃〃〃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你就应该以一个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通过上述的很多的“第一次”,你要从思考中确立自我,学会管理时间,学会量入为出花钱过日子,你要从独立中体验自主,学会承担责任,你要从交友中品味成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体意识。
同时,大学也意味着很多的“最后一次”。大学时光,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多数时间用于学习知识,而不是忙于参加工作后的琐碎事务,也不是忙于成家立业后的柴米油盐;大学时光,也是你最后一次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和建立知识基础,尽管我们一直在倡导“活到老学到老”;大学时光,是你最后一次在这样一种理想的环境里成长:相对宽容,可以臵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换句话说,犯了错承担的责任少、付出的代价小,因为与你相处的是你的老师和同学,老板不会原谅的错误老师也许会原谅,同事不会原谅的错误同学也许会原谅,你可以不断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每一个迈进大学校门的人,都应该切实珍惜这些最后的机会,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读书、思考、尊重他人、包容等,不断提高自身涵养,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踏实又充实,有收获有希望。
每一名同学在入学之前,甚至是更早的时候,肯定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满怀着无限的期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到底什么是大学,四年的大学生活对你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还有待于每一名同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去品味。
二、大学为何?
聊完“何为大学”,我们来聊一聊“大学为何”,即上四年大学为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对于一支没有方向的船来说,什么风都不会是顺风。如果说上大学本身是你在小学、初中、高中时候显性的终极目标,那么,现在是思考“大学为何”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你这一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大学毕业后想要干什么样的事业?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对自己人生进行长远规划,具体讲就是就业目标。很多同学由于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导致自己在大四年级的时候就业意识不强烈、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能力不突出、就业技巧不熟练,不能实现及时就业更好就业,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小的负担。
树立就业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首先要给自己做一个清晰的定位:自己出身在什么样的家庭,父母给自己的成长发展能带来多少帮助?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又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改善和提高?自己有什么兴趣和特长,哪些可能会成为将来就业的切入点?目前的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只有结合了自身实际树立的目标才不会是空想。
就业目标要树立,但就大一新生而言,没有必要过于具体,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大致的前进方向即可,也就是说,在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给自己将来四年的奋斗树立一个相对宏观的目标,并为之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你在大学生活中偶然听到的某次讲座、参加的某个比赛、写的某篇文章、结识的某位朋友、被同学拉着去报名考取的某种技能资格证书,都有可能为你将来的就业埋下伏笔。将来总是充满了变数,环境总是蕴藏着机遇,只要你从实际出发,珍惜利用好周围的资源,尽可能多地抓住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及时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的奋斗目标会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宏观变得具体,甚至是你自己对将来的发展道路具有了主动性和选择性。
优秀的毕业生除了较早地明确了自己大学生活的前进方向之外,还有一点很可贵,那就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肯定会出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经受得起苦累的考验,耐得住周围的诱惑。丘吉尔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只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就按第一个秘诀去做。经常有学生开玩笑讲,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拿出备战高考的劲头来过大学的每一天,人人都会考上研究生,人人都有好工作。虽是玩笑话,但可以看出,在大学期间继续保持奋斗精神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的重要。
三、大学何为?
为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为了让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我们在这稍纵即逝的四年大学生活当中,都应该去做哪些重要的事情呢?或者讲,大学里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呢?
中国大学生的老朋友、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中,列举了以下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1.自修之道:即自学的能力,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校园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学习知识和方法,还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2.基础知识:如数学(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3.实践贯通:“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无论学习哪个专业、哪门课程,同学们都应该懂得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如何结合,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就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从大学生到社会工作人员的身份转变。4.培养兴趣: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又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5.积极主动:要有积极的态度,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心,“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6.掌控时间:“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在这里,我想多说一句,大学生对大量课余时间的如何支配将决定自己的大学生活质量和人生精彩程度,人生的理想决不是在睡梦中在享受中在网吧里在自甘堕落中就可以实现的。7.为人处世:诚信待人,培养真正的友情,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善于学习周围的人身上的优点,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
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曾提出,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协作、学会生存。这也为我们安排大学学习与生活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读大学,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多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开阔自己的眼界心胸,更要走向社会这个“第三课堂”,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余工作实习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和写作演讲水平,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我一直对学生强调,专业学习,只是你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内容而已,在大学这个环境中成长,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因为你要在短短的四年内完成两个重要的身份转变:一是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二是从大学生向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将直接进入某职业领域从事专门工作的社会工作人员的转变。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新生在大学四年学有所成、思有所悟、问有所得、行有所获!写这篇文字的同时,脑海里也拼凑出了一首小诗,就以此收尾吧——
我们来到了同一座城市,从四面八方不同的地方; 我们同为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却在不同的家庭里出生、成长; 我们坐在同一间教室,怀揣着不同的梦想;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寝室,却过着不同的时光。说不同,其实也一样,都渴望完善自我,奔赴这座神圣的殿堂,都渴望超越自我,背负着父母的期望,都渴望实现自我,成为社会和民族的脊梁。所以,在长长的林荫道上,必将留下我们奋斗的足迹,在清清的坤舆湖旁,必将闪过我们青春的影像!
第四篇:何为大学
何为是大学?
大学,何为大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心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不能人云亦云,条条框框,没有自己想法也是不行的。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是看法,现在就来跟大家探讨对于大学我们的看法。
一所大学,应该从两方面来评价,硬件跟软件,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首先是硬件方面,一所大学,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教师队伍,以及学生的差异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我们在谈论大学的同时,往往是太重视一些精神层的东西,或者说是比较笼统的概念,往往忽略了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物质与精神层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说,一所真正的大学,能够为现实的社会输送多少所谓的真正的人才,如果说没有科研设备作为依托,再多的理论知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再高的成绩,再优异的成绩,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培养,毕竟是理论而已,那不算是是很正的人才培养。所以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说是科研设备为依托。
虽然说大学里物质的东西不容忽视,但最为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建设,一所大学,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都听说过可口可乐的故事,其企业若在一夜之间垮掉,但是第二天,就能东山再起,为什么,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灵魂所在。大学也是如此。就拿我们沈阳化工大学来说,60多年前至今,一辈一辈的教师队伍,所传承给我们的思想,凝练成了8个字,“强学力行,喻理求真”。“强学力行”说的是我们化大人对知识的探索的精神,加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每个人都身体力行;“喻理求真”告诫我们为要追求真理,唯有真理才能永恒于世。这些都是我们沈阳化工大学的传统点点体现,既是文化所在。现在的学术性的大学,已经脱离了其本质的东西,大学本来就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天堂。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那么,大师的标志又是什么呢?大师的标志不仅仅是他的学问,更是他的精神,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那种风骨气韵。这种精神,这种生活方式、风骨气韵凝聚成了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分明能感受得到、呼吸得到的气场,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中。它不是那些可见的摆设,不是簇新的大楼,不是宽阔的柏油马路或高级轿车,也不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但比这些所谓“硬件”更能体现大学的品位。它像自然表情一样挂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脸上。在他们的每个步态、每个笑容、四肢的每次自然摆动中,都能体会得到、捕捉得到。
大学是让思想自由游戏的地方,不能过多考虑各种现实的利害得失。在真正的大学,你总会看到有很多人躺在树荫下“发呆”,其实他们不是真的在发呆,而是在思考一些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驱除杂念,进入类似参禅的心境。毋庸讳言,在当今中国的一些大学,你会感受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场:一种权力的霸道和金钱的嚣张,一种暴发户的浅保你会看到来往穿梭的高级轿车在炫耀着金钱的诱惑,看到高楼大厦在炫耀着和学术无关的“政绩”,看到教师和学生步履匆匆地赶路,好像在追逐一个近在咫尺的目标。你会看到喧嚣的工地上轰鸣的机器声不仅赶跑了鸟儿,也赶跑了真正的思想和学术
哈佛铜像”的启示——别轻信任何权威
无论是求学者,还是旅游者,到了哈佛大学,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去瞻仰一下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矗立着的哈佛本人的铜像,并对这个哈佛大学的创办者表现出深深的景仰和思慕。哈佛的铜像上悬美国国旗,塑造得非常英俊有气势,在铜像的底部镌刻着三行字:“John Harvard(约翰?哈佛),Founder(创始人),1638。”
其实,一直以来有很多人被这个著名的铜像给误导了,因为在这个铜像上存在着三个错误,被戏称为“谎言铜像”。
首先,这个铜像并不是根据哈佛本人的样子所塑的。因为在哈佛大学决定要塑一尊哈佛的铜像之时,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哈佛本人的相貌已不可考了,也没有任何画像或者照片留下来,无计可施之下,人们只好在学校里找了一个帅哥冒名顶替,按照他的样子塑了哈佛的铜像,这一点其实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其次,哈佛也不是学校的创办者。只是在学校成立的初年,哈佛捐赠了一笔在当时看来为数不少的钱财。但是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新学院来说,这笔捐赠无异于雪中送炭。
第三,哈佛学院的创办时间是1636年,而并非如铜像上所刻的1638年。
也就是说,这尊著名的哈佛铜像,无论是外形还是文字,没有一处是真实的。在以“求是崇真”为最基本精神的哈佛大学,“真理”与“谎言”竟然如此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校方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以真理为基准来培养自己的精英,却允许这样的谎言存在,究竟是何道理呢?
对于这个疑点,哈佛校方的解释是这样的:
怀疑的精神和冷静的态度是哈佛人一向秉持的原则,这座“谎言塑像”不断地提醒哈佛人,不要轻信传说中的权威偶像,努力追求自己坚信的真理,用一种唯美的观点来欣赏这座塑像,通过三个谎言,将真实的事实牢牢地记住。
第五篇:何为大学
曾经一直困扰我的那些事
D-23刘欢
题记:事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真正左右心情的,是你如何看待所于种种。
一.大学为何物?
单纯可爱的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告知“将来一定要上大学,上大学就能过上好日子!”。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懂得这个“道理”,已经不记得了,反正就很早。懵懂幼小,清澈见底的心灵在导师们的惴惴教诲下,渐渐蒙上了一层彩色。“上大学”就这样被深深地烙印在思想的基石上,根深蒂固,至于什么是“大学”,作为一个孩子,未曾问津过,似乎不用思考,也懂得“上大学”就是个人的终极目标,至于更远的事,恐怕都没考虑过,至少对于睁着一对对圆圆大眼睛的孩子们,确实是这样。
“大学”是每个学生求学的最终目标(似乎若得偿所愿,便万事大吉),同样也是莘莘学子门孜孜不倦的最强动力。求学期间,抛开最终目标不讲,课本、老师、课堂、张开着宽厚的身躯,等来了学生们,等来了学生们的热情汲取。好啊,霎时间热闹非常,呵呵,不管用什么教育方法,采用何种方式孩子们在认真地获取知识,汲取力量的行程中茁壮成长着。经常听爷爷说上学本身就不容易,求学之路十分辛苦(额,现在每次听到,都觉得头痛)。听下,记住,懂得!其实思考人生才发现,做什么事又会是容易的呢。惊涛骇浪吗?不用那么凶险:披荆斩棘吗?无需那么辛苦。事无大小,把它做好,即便不是伟大,也很成功,不是吗?任何一件事,贵在坚持。就这样,父母们同孩子们坚持了12年,为了“大学梦”!
迎来了大学生活,更是在其中度过了三年。现在的我再回想起从前,不禁唏嘘啊!
达到目标的“大学生”们,欣喜之余,展示更多的不是青春活力,而是不知“活水来”的手足无措。现在再来提出那个问题:大学为何物,答案即便对于一个刚入学的大学生,或许同样是不清不楚吧。要知道,单纯凭借着自我臆想,大学好像也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美好”,至于这种“美好”,刚开始并不具有实质性。“过来人”教条般的告诫让我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大学生活,但并未告诉“新生儿们”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或许“过来人”至今仍不知道,又或许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怕是难以启齿,不认为讲出来会是明智的。然而,“新生儿们”却十分享受这种未知感,不是说明其喜欢冒险,而是一直相信着等在前方的就是一直憧憬的“美好”。
大学里的新鲜事物很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了一切他们认为的美好。大学是人生的又一个欢乐的“童年”。周围的一切事物、人都在诉说着这个不知正确与否,但十分坚固的定理,而且不断地为其添砖加瓦,越发让其坚不可摧(真想知道那个始作俑者)。所以,他们就可以毫无顾忌,相当坦然的享受着这个“童年”的欢乐时光!大学生活本该如此,他们也变得跟那些“过来人”一样理直气壮地坚信着。大学生活结束了,有想过怎么办吗?四年的大学生活本就恍惚之间,如此迫在眉睫的忧患意识不可丢呐,可怕可怕。。。
每个大学生又会有自己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就像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是啊,当新鲜不在,生活便渐渐归于“平静”,大学生活从此变得有规可循,习惯了这样那样的生活,总之也便开始了“今天重复昨天”的习惯。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同样也不会是单一的存在。作为大三学生的我,不出意外的看到了大学里的这抹色彩,有好的,也有坏的,有时候又让人分不出好坏的也在,这就如同八卦里的太极生两仪,事物的存在必然存在阴阳两面。大学里的有阴阳不重要,重要的是阳盛阴衰,还是阴多阳少。对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社会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才是我们的现实。而不是用一些不知来源的的数据来帮我们一叶障目。
在这里,我想从我个人的“阴阳”来深入。之前提到的“回想过往,不胜唏嘘”,确实诚然。记得刚入大学那会儿,那时真是抱负满志,斗志昂扬,身上像是被装上了无穷的动力,好像什么事,在自己的手上都是小菜一碟,自信那个是相当满满。学校里的各种新奇,无疑助长了这种“嚣张气焰”(当然,现在也就无所谓新奇了),像火烧的热情下,本人参与了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大大小小的事情做了一箩筐,但从未考虑过为何要做这些事情,别人做我就做,做了老师还夸你,傻子啊,不做!久而久之,时间退去了激情的外衣,那些不知所以然的风风火火渐渐消逝去。课堂上听老师的口若悬河,课下完成老师布置的漫天飞舞的作业,课余参加各种活动,只是比刚开始少了很多。大学生活应该是真个样子吗?不应该是另一个样子么?那又是什么样子?我的生活:时而忙碌的不可开交,时而时而“闲庭信步”显得心慌慌又惶惶。。老师照样夸着你,我知道当时我并没有十分开心!
大三的日子,就那么一下子。还未思忖,又是一眨眼,大三只剩下几天了的时光了。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貌似这一年又做了许多事。之前未曾察觉的压力现在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来气了。毕业了,有何去何从?那什么去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可以做啥?以后工作能够开心的吗?以后的日子又会怎样过着?尽管这时的未知比刚上大学的时候多得多,但我感受得到的却是无尽的恐惧,由心底生出的畏惧。老师课堂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夸着你,此刻我心声的不再是欣喜若狂,而是由衷的厌恶了,感觉被大大的欺骗了。面对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你能够让爱你的亲人们满意吗?种种疑问,就像汹涌的巨浪一波连着一波冲接着你的脑部神经,不考虑脑袋的承受度几何。这种袭击,本来就等于“沉痛打击”,然而你的无言以对只会让它变得摧枯拉朽。
灰暗的天空下,我习惯了冥想。
看似忙碌的时光,似乎并没有助长面对那些疑问的自信,相反只觉得更没底气了。上课,考试,作业,参加活动,原本那么的意义非常此刻为何变得如此索然无味,形同虚设了?如此这般,如何不让人心生苦恼,痛心疾首。突生疑问,疑问一:为什么甘心花上十二年之久,就为了上大学?疑问二:上大学要做些什么,如何不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最后俨然“索然无味”。近来,在校园里不断地看到一群群学长们从外面醉醺醺的踱回宿舍,我知道明年我和我的朋友们将会新装上演这个不曾改变过的老剧本。觥筹交错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痛啊,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说过,“大学是个年轻但尚未成熟的社会,可以自我历练”,“大学里的知识完全靠自学”,“大学里可以学到的专业知识少得可怜,四年的积累,不过企业的四个月,或许还会更少”,“大学里不可缺少的是一场恋爱”,“大学里混个四年,那个毕业证就够了,想那么多干吗”。。。还有人不知是在批自己,还是表达对大学的不满,说:“大学就是一个让人心生堕落,并不断沉沦下去的丑陋机构”。在社会上,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平常百姓,对大学生的感情绝非友好,至于有的对我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也存在,尽管或许他的孩子也正在上大学。离开过校园,出入社会的些许日子,我便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大学生才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备受欺凌!然而,校园里的花朵仍以“时代的未来’自居,岂非可笑之极!
不用去责怪别人的眼光,正视自己,是他们教会了我。反观自己,专业技能不足以胜任相关工作,公务员,选调生又是有些不切实际,考研没信心,谈谈特长,本身的优势啥的,半天说不上来,也许突然想起来,自己的唯一家产:那些可有可无的证书。想想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为了上大学,花了12年时间和心血,再加上大学里的4年不知所以然,整整16年之久,被冠上徒劳无功,一场空,任谁也会心生不甘。再想到亲人们在自己身上注入多少关怀之泪,无可报答,怎能不痛心!老师在最后,可能忘记了夸你,告诉你,“大学里更要学,专业知识,社会技能很重要。大学生还是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老师最后用一句忠告,完成了他的使命。而你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大学为何物?专业回答是学大学问的地方,尽管好多大学生最后并没有获得大学问。对于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大学观。我所认识的大学不是孩提时代的“大学梦”,不是求学生涯的“终极目标”,她是一个储蓄力量的过程,脚下的路延伸着,同时也为前方的路做着准备。
最后我选择了坚持专业,迎向未知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