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碳发展的江西因鄱阳湖“一湖清水”走向世界
低碳发展的江西因鄱阳湖“一湖清水”走向世界
国内外专家学者解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周年
记者 洪怀峰/文
12月 12日,恰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那么,一年来江西为使这一国家战略踏实落地,从政策上提供保障,从资金上提供支持,从思想上进行发动„„那么,一年来江西采取的这些措施,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着怎样的意义?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江西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鉴与改进?
为此,记者于10日专访了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鲍曙明(Shuming Bao),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的参与者与具体执行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研究鄱阳湖近30年的江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戴年华,以及参加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周年学术论坛”的博士联谊会成员刘毅、唐天伟等多位专家学者,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点评。
鲍曙明(Shuming Bao)、(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主持中国信息研究中心工作。曾受聘兼任江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观有标志性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反映了政府部门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观正在发生改变,对江西乃至中国有标志性意义。”谈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现为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主持中国信息研究中心工作。曾受聘兼任江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鲍曙明(Shuming Bao)进行了这样的解读。
鲍曙明表示,国内外大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湖区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重化工先行、而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减少污染并治理污染的道路,如美国的五大湖区、日本的琵琶湖区等,虽然湖泊污染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大都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治理过程,不仅治理成本大,时间长,而且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不能完全清除,甚至将永久存在,而江西经过一年的实践,把鄱阳湖生态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策略,无疑与当今世界发展主题相吻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瑰宝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对于我国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鲍曙明认为,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战略意义重大,在世界所有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瑰宝。因为鄱阳湖的复杂水文环境与生态系统,给科学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天然环境实验室,为人类重新思考未来发展思路,以及如何保护生态遗产提供了重要研究机会。
在鲍曙明看来,虽然从目前的一些传统的经济指标上看,江西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但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具有相当的优势,其潜在价值也在逐步上升。鲍曙明表示,对于江西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快速发展,而是健康平衡发展,而要保证江西的健康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调整其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减少工业污染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国内、国际上都具有极大意义的创新性和示范性,也将直接带动整个江西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江西一年来努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采取的很多措施,不仅适应江西崛起的必然要求,符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战略构想,也将为其他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提供重要借鉴,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鲍曙明同时也提醒认为,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现代理念和高新科技的基础上,也就需要现代人材队伍。这是目前江西的核心薄弱之处,也应是江西省政府需要下决心与重点投资之处。
立足国际视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五大启示
鲍曙明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问题只有立足于国际视野,才能对未来前景有个客观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本身可能永远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鲍曙明认为,比较国内外典型湖区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可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六大有益的启示: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现有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为鄱阳湖湖区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资源有效整合与综合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树立流域综合管理理念,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调机制,为开发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将流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在研究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制定长远的流域规划,通过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保证维护健康的流域水环境和发挥持续的流域功能。
三是以生态和绿色为核心指导思想,调整产业结构,选择开发重点,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因为鄱阳湖生态与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越,为适应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建立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努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加强中心城市带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联系通道,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产业协作。同时完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区域内外的交通联系,建立区域运输的协调机制,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以缩短城市间通行时间,为形成区域一体化打下基础。
五是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为经济区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和群众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和保护需要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生态经济区建设能够有法律保障。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让群众自觉主动的加入到环境保护活动中,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可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广大的群众基础,发挥群众的力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麻智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参与人员与具体执行成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低碳发展的江西因鄱阳湖“一湖清水”走向世界
“鄱阳湖胡生态经济区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经济界、学术界、文化节、生态界等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世界组织的关注前所未有。目前有亚洲银行、世界银行等纷纷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研究,尤其是世界银行就投入500万美元,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课题研究经费,自然科学领域投入500万美元很正常,但是在社科领域投入500万美元,这是十分罕见。”谈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参与人员与具体执行成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显得十分激动。
麻智辉告诉记者,一年来他先后接待国际国内众多的考察团。“很多人跑来江西,主要是来研究或者取经江西在落实国家战略中的经验,低碳发展的江西因鄱阳湖“一湖清水”走向世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让生态立省理念初具成效
麻智辉透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江西绿色崛起,生态立省的理念开始初具成效。
麻智辉告诉记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过一年的实施,其对江西发展的龙头作用初具端倪,尤其是江西各地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这一总体目标,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纳入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缩短立项审批时间,优先环评审批,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强化金融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1-10月,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1.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3.11亿元,增长53.3%,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出20.1个百分点。其中光伏产业遥遥领先,投资额达到133.77亿元,同比增长142.1%,在上半年增长90.3%的高位上又加快了51.8个百分点,居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风能、核能产业也是成倍增长,投资额达到68.01亿元,同比增长109.9%,居十大产业的第2位;非金属材料产业投资额达到150.60亿元,同比增长77.5%,居第3位;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金属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文化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1.7%、47.7%、43.6%、37.2%和51.9%,均显著高于全省投资增长速度。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鄱阳湖流域作为我国各项资源较为富饶的区域之一,至今仍是‘一湖清水’,低碳发展的江西因鄱阳湖‘一湖清水’走向世界。”麻智辉认为,江西一年来采取的措施,更好地诠释了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念。
戴年华(研究鄱阳湖近30年的江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
生态文明教育使绿色崛起成为全民自觉行为
生态文明教育使绿色崛起成为全民自觉行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我感到江西省产业经济发展在保护鄱阳湖流域生态的基础上,已奋力迈出了‘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新步伐,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正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研究鄱阳湖近30年的江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戴年华表示,近一年来,江西的生态文明教育令他记忆犹新。戴年华告诉记者,在今年的4月,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通知精神,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方面的力量,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省委组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宣讲团赴全省各地进行宣讲,另外江西省委省政府也举办了很多次高规格的论坛,尤其是是今年11月份举办的国内首创的鄱阳湖生态文化节,不仅普及了生态文明知识,也使绿色崛起成为全民自觉行为。
“你会发现,无论是原本资源枯竭型城市如景德镇、萍乡,还是江西老工业城市新余、九江、南昌,还是最新发展势头很猛的共青城等地区,在十二五规划中,纷纷主动融入或者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戴年华告诉记者,以前生态经济这个概念的内涵并不广为人知,经过普及知识,更好地推动了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原来在很多人眼里,把生态经济区简单理解为生态区与经济区的相加。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行动,现在保护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已深入人心。
科技先行打造绿色崛起的“江西范本”。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江西为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踏实落地,投入了巨资,推出了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农村环境清洁工程、造林绿化工程等,这为为建立鄱阳湖流域‘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奠定了基础。”戴年华透露,在2010年8月2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与细化了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面对一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的成效,戴年华也适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为推进绿色发展与低碳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江西应以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滨湖岸带防制、流域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建设区域绿色屏障、增强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任重道远。”戴年华认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要先行,要通过科学技术引领支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创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江西范本”。
唐天伟(江西师范大学博士联谊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理事。): 以科技创新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世界和谐人居样本
“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创新,江西省制定了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其中就包括了文化创意产业。” 唐天伟认为,一年来江西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的科技创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十分重要。唐天伟表示,目前江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掀起了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热潮,令他十分看好江西的未来。
不过,唐天伟也认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科技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人力资源开发亟待加强。于此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水体污染日益加重。在进位赶超过程中,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面临更大的资源需求、更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与环境保护压力。因此,促进科技创新将是缓解这些压力的有效选择,因为它可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提升环境承载力。
“我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应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民生、流域管理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体反映在以下4大方面。” 唐天伟表示,首先要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科技创新,其次要重视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
另外就是大力加强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全面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医疗卫生、防灾减灾、社会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关键技术水平,强化应对公共安全灾害事故与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力争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世界一流的和谐、安定、环保的人居地和依靠科技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还有就是要深入开展流域管理领域的科技创新,深入研究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的科学理论、基本战略及技术手段,创建新型流域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山江湖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建设流域资源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完善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体制、优化山江湖工程试验示范网络体系。
刘毅(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契机打响全球价值的中国湖城品牌
“据联合国环境署2000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刘毅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一年来江西在国家战略落地方面取得成效显而易见。“我认为,江西应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契机,打响全球价值的中国湖城品牌。”刘毅认为,鄱阳湖湿地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生态湿地,建设湿地公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湿地公园是现代都市中的桃花源。
“因为现代化工业不断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们渐渐的远离了自然而变成城市的机器,紧张的生活和工作,而城市湿地公园集中发挥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刘毅认为,江西完全可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推进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并以鄱阳湖旅游开发为龙头,利用鄱阳湖品牌、亚洲最大湿地、候鸟王国、千湖之城的优势,建立全省最大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打响中国湖城品牌。
第二篇:低碳发展论文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美两国就削减义务进行了全面争辩,其实争夺的是的碳排放权的分配。最终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并未明确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为此国际间的碳汇市场的前景扑朔迷离,各国必将关注进入国际碳汇市场的基础――采用降低碳排放的替代技术。本文从国际和国内探讨了碳排放与环境服务付费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国内并加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环境服务市场 碳关税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作为温室气体的一种,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被隔离或采用技术手段消减,因此,国际上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的重要途径是把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削减相关联。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是历史上第一个给成员国分配了强制性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而《哥本哈根协议》对成员国的的减排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只是为各国下一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起点。中美作为世界的焦点,双方的立场、态度将对未来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框架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美国目前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公约的可能性不会很大。一方面由于美国国内对削减碳排放的量化指标不但要求从技术上明确其效果、还要从经济上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美国1997年的《伯德-哈格尔决议》,美国不应当签署没有明确各参与国相应责任的气候协议,并且要求行政部门对任何气候政策都要提供经济合理性分析,以确保未来的收益高于现期费用。因此,多数美国人认为现在还没必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另一方面,即使美国参与了国际性气候变化公约,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交易也面临两难选择:若不采取交易的办法,削减排放的成本费用在发达国家就显得太高;倘若采取交易的办法,削减的配额的分担有可能得不到各方的普遍认同,从而无法获得美国国内公众政治上的支持。因此,哥本哈根会议后,美国为防止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各行其是,提出到2018年如果未达成多方协议,就美国的国内气候政策美国可以单方面调整关税政策,碳关税是其可能的选择。因为在不存在削减温室气体共同行动的国际政策下,美国认为美国国内的企业竞争力会受到国内气候政策与其他国家“碳泄漏”的影响。为保护其国内企业由于严厉的国内气候政策导致的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减弱,将对来自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密集型进口品征收碳关税。除非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等同于或高于美国,或者被美国认定的不发达国家,或者是温室气体排放少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0.5%,进口到美国的商品需要购买排放配额,以保证其国内产业的就业率、竞争和发展。因此,碳关税的目的是保护其国内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是为西方进口需求生产碳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者,作为消费者的美国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应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发展中国家负担。而中美两国不同的选择依据和标准必然导致中美关系将会进一步恶化,碳关税将会彻底搅乱中美的贸易关系,这是对双方都不利的。
为在未来的全球共同行动中取得话语权,同时也是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中国自愿性地实施减排措施,采取低碳经济战略。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技术替代取决于能源投入中替代资本和技术转换的难易以及低碳排放技术成本的高低。但是如果不存在各国一致认可、执行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框架协议,低碳排放的新技术市场就发展不起来,社会将会锁定在集中大量使用石油的体系中,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温室气体变化的问题。
第三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排放能源的利用不符合全球发展的长期战略,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结合国情,认真研究、分析、吸收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及早探求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首先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即,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节能减排的规划及制度,将能源的消耗,环境损耗计入生产成本,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并将节能减排的绩效纳入政府的考核体系,建立和实行绿色GDP指标体系,确实节能减排的目标,完善节能减排的标准,完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一些发达国家重视通过制度和法制建设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包括加强立法、组建专门委员会、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促进政策的整合和实行等多种手段,根据具体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政策和政策组合并注重用经济的手段和市场的作用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应建立规范的碳交易市场,统一碳排放标准。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也没有统一的碳排放标准,这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其产业结构的特点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但由于没有碳交易市场和标准体系,导致碳排放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存在分歧和差异较大,不能真实反应碳排放的实际情况,使其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中限于被动地位。因此,中国应该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合理规范的碳交易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统一碳排放标准,并有针对性地实行各种控制碳排放的政策,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即,由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转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低排放的现代服务业。
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需要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水资源丰富,合理开发水资源是有效减排的重要方向,另外还应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20%—40%,从政策上看,要对新建项目和产品严格审查,严格执行并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利用低碳能源。同时,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碳处理、生物固碳等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利用创新,共同构筑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全面利用。
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必须走科技兴国战略,发展低碳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的创造者,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将是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长远保障,中国只有从根本上推动整个地区的科教事业的提升,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此外,低碳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的增长点。环境的破坏、气候的恶化促使人们反思以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增长周期角度看,存在着由创新产业所主导的周期性经济波动,只有依靠创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发展新的增长点,才能走出一条不破坏环境而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道路。目前,在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的新产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正处在替代化石能源的初步阶段,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迅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领域的低碳产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力。
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应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的宣传力度,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和低碳思维。围绕打造绿色低碳经济社会的建设目标,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经济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从而促进绿色低碳社会建设。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引导广大居民争做绿色低碳生活的实践者,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单位创建活动,研究制定绿色低碳创建标准和相关指标,组织开展创建绿色低碳社区(村)、绿色低碳学校、绿色低碳医院、绿色低碳饭店等创建活动。
绿色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还意味着要引导公众改变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城乡居民的绿色低碳生活意识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探寻和应用绿色低碳生活技巧,推广和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引导人们争做绿色低碳生活的参与者。要引导人们改变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消费嗜好,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要全面鼓励人们坚持以绿色低碳饮食为主导的饮食结构,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尽量绿色出行;要鼓励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做到垃圾的循环利用。
第四篇:江西:高效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区域绿色崛起
在目前普遍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推动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共同推进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江西作为能源资源匮乏的省份,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面对绿色浪潮的机遇与挑战,江西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低碳经济社会,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一、低碳经济是江西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战略决择
(一)低碳经济是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1.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品种单一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2009年,江西能源消费总量5812.54万吨标准煤,物质生产部门消费总量5050.97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部门4336.59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4.6%;农、林、牧、渔业156.26万吨标准煤,占2.7%;建筑业为45.36万吨标准煤,占0.8%;交通运输业为387.43万吨标准煤,占6.7%;批零和住宿、餐饮业为125.33万吨标准煤,占2.2%。非物质生产部门能源消费为160.9万吨标准煤,占2.8%。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能源600.60万吨标准煤,占10.3%。由此可见,江西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所占比重较大,其能耗增减变化左右江西能源消费总量的规模和速度。
从能源消费品种看,江西是一个“缺油少煤乏气”的省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很大,50%的能源需要从外部调入。煤炭仍是主要能源消费品种,2009年,煤炭消费量为5356.11万吨,占江西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超过70%以上。煤炭消费的比重高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造成江西的酸雨不仅频率高、强度大,而且受污染面积大。
2009年,石油消费总量为543.49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3.6%,其中大部分用于交通部门和工业部门,分别占石油消费总量的43.8%和26.2%,交通部门能耗比工业部门高17.6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私人汽车拥有量逐年上升,居民交通用油比重也逐步上升。
2006年开始,江西才有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2009年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仅占能源消费量的0.5%。
江西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82万KW,可开发量为510万KW,分别占全国水利资源的1%和1.4%,大多是径流式电站,低水头,大流量的占多数,开发难度大,极大限制了水电在江西的发展。目前,除了万安已有装机容量40万KW外,几乎没有可供开发的大型水电站。2009年,江西水电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7%。
2.三产发展滞后,产业结构明显重型化
江西三产业结构中,能耗高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较快,而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江西三次产业经济结构为14.5:51.2:34.3,尽管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比上年略有上升,但与2005年比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2005年比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高了5.9个百分点。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江西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要把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必然要加快发展。如建设江西铜业公司70万吨铜冶炼基地和新钢、萍铜、南铜三大钢铁工业基地等等,都将使江西经济结构向偏重型发展。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占33.6%,重工业66.4%,重型工业结构,加大了能源消费总量。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
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2.1%,而能耗所占比重却高达83.8%。
3.能源利用率偏低,部分高耗能产品单耗水平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江西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主要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如水泥、钢铁行业高能耗、高污染、装备差的落后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部分高耗能产品单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在统计监测的55种产品单耗中,有26种产品单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47%。其中,单位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每吨纱(线)混合数综合能耗高13%,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高10%。
(二)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重要抓手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这个区域以江西3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省委书记苏荣曾指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从实际出发,着眼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和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江西要走好生态文明之路,就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好地有机统一起来,一要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第一位任务和责任;二要加快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三要把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更好的统一起来。
(三)低碳经济是应对国际压力和挑战的重大引擎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突出,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高位震荡,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日俱增,并逐渐演变成为推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组的驱动因素。由于低碳生产将成为未来世贸规则新准绳,这样,江西传统的高能耗产品出口必将遭遇“碳关税”的红灯,出口商品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转型,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而除了外向型经济的需要,江西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允许我们将新的增长点寄托在高耗能行业之上。这样看来,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摆脱将重化工业作为经济支柱的依赖,必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所在。
二、江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和举措
发展低碳经济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竞争力为目标,以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为基础,创建具有江西特色的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一)加大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米、生猪等10个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和规模,机械、信息、电子等高附加值的行业迅速壮大,逐渐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电信、旅游、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42∶38∶20调整为2009年的14.5:51.2:34.3,标志着江西正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转变。
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江西推出了“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发展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光伏材料、风能与核能、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领域,以打造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提高经济竞争力。2009年底,江西高新技术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26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613.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5%。
些外,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经过长期积累,江西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等生产领域既积累了巨量产能,也存在大量落后产能,为此,江西建立了有效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对高耗能产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全面落实13个行业“十一五”淘汰落后任务。近几年,每年安排近1000万元资金支持电力、焦炭、水泥、造纸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至2009年底,“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75万吨、水泥750万吨、焦炭130万吨、造纸21万吨,关闭小火电机组170万千瓦。
2.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近年来,江西十分重视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光伏、光电产业、天然气、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取得了显著成效。
(1)风能。据2006年编制完成的《江西省风资源评价》显示,江西风能资源总储量约60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30万千瓦。受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风能资源主要富集于鄱阳湖区域,从湖口到永修70公里长的湖道两侧是最具开发前景的风电场。目前已在重点开发鄱阳湖区的风能资源,陆续投入开发的风场达14个。
(2)光伏产业。光伏产业已发展成为江西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内拥有一流的生产规模、一流的工艺技术和一流的骨干企业,在未来三年之内着力打造1000亿的光伏产业规模。目前,赛维LDK产能已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新余市已形成了国内首个“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南昌市正在加大新型战略产业发展步伐,集硅片生产、薄膜电池、导电玻璃、太阳能电池以及上下游产业于一体的世界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已开工建设。2009年,江西光伏产业销售收入已达到2109亿元。
(3)光电产业。作为节约能源的半导体照明(LED)产业,是江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昌国家高新区LED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以晶能光电、欣磊光电等公司的外延片为上游产业;晶能光电、欣磊光电、联创光电等公司的芯片制造为中游产业;联创光电、联创博雅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中业景观照明的光源、灯具、LED显示屏、联创致光科技的手机背光源为下游产业的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晶能光电预计今年将形成年产100亿粒蓝、绿光芯片的产能。联创光电已经形成了LED外延、芯片、器件、背光源及半导体照明光源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生产。欣磊光电具备年产能力为90-100亿粒芯片,是目前我国最大的LED液相红光、黄绿光芯片生产企业。
(4)天然气。天然气属于低碳、清洁的优质能源,但江西的天然气消费量很低。2009年仅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0.5%。但近年来,正在实施天然气管网工程,该工程分两期建设,规划覆盖沿线南昌、九江、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上饶、抚州8个设区市,31个县(区),线路总长680公里,并同步建设CNG加气母站,项目总投资26亿元,已基本建成并向沿线供气,二期工程也将根据国家主管网的建设进度适时启动。到2011年底,江西城镇居民均有条件用上节能环保的管道天然气。另外,宜春市率先在江西省使用天然气出租车,拓展了天然气在江西的应用领域。
(5)生物质能。近年来,江西在生物柴油和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方面都有新突破。2006年南昌大学生物质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成为全国首家专门研究生物质转化的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该中心在生物柴油的原料开发方面与3家企业合作,进行年产总计20万吨生物柴油的生产。2008年,江西被国家列入“林油一体化”项目范围,如果按“十一五”期间种植500万亩光皮树计算,可产150万吨生物柴油。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江西将因此一跃成为生物柴油产能大省。2009年9月江西新时代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日产60吨的生物柴油生产线正式投产。我国第一桶车用生物柴油也随之问世。“新时代”生物柴油不仅达到了车用柴油标准,而且该柴油系可再生能源,深化分解性能、健康环保性能良好,除了可应用于车用燃油外,又可供海洋运输、水域动力、燃油发电机等非道路用柴油机的替代燃料。
在生物质能发电方面,江西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2009年,首家生物质能发电厂----鄱阳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实现竣工送电。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主要利用秸秆、谷壳等农业废弃物替代燃煤发电,每年燃烧废弃物18万吨以上,可产生上网电量1.4亿度。
(6)核能。江西拥有良好核能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从资源条件看,江西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江河众多,地质条件好,具备建设核电和抽水蓄能电站的优越条件,铀矿资源储量丰富,矿床数和储蓄均占全国三分之一,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具有开发核能的得天独厚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能源规划已将江西纳入国家东中部核电站建设带,作为我国优先发展核电的内陆省份。根据规划,彭泽帽子山核电站总投资达600亿元,按6台装机,800万容量布局。首期工程规划装机500万千瓦时,建设4台125万千瓦机组,后期续建2台150万千瓦组,按每年7500小时发电时间计算,其年发电量将超过600亿千瓦时。此外,同步推进万安核电站项目的前期工作。
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相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江西发展低碳经济,要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构建各具特色的低碳产业区域布局
1.发挥南昌示范城市带动作用
南昌市作为全国八大低碳经济试点城市之一,为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把生态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低碳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南昌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行动计划》。
南昌市抓住建设三个“示范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示范城市、“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政策机遇,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部署,以半导体照明、光伏、服务外包三大产业为重点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大大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已占30%。目前,南昌正在全力打造光伏、LED等3个超千亿元的产业,发展电子信息等4个超500亿元的产业。计划在未来5年内,初步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LED产业基地、大飞机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龙头作用
(1)建设以“四大生产区”和“八大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低碳农业产业群。“四大生产区”指南部平原优质粮食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北部平原优质棉花、油菜生产区;环湖水域高效渔业生产区;丘陵山地高效林业、牧业、果业生产区。“八大生产基地”指鄱阳湖大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鄱阳湖淡水养殖基地、棉花种植基地、油菜种植基地、有机茶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早熟梨种植基地。通过特色农业的聚集,发展精准农业、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产品物流,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低碳农业产业群,提升农业的减排和碳汇能力。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确保食品安全。
(2)建设以“六大发展区”和“八大工业基地”为核心的低碳工业产业群。“六大发展区”指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区;陶瓷产业发展区;铜产业发展区;医药、食品产业发展区;建材、光伏产业发展区;生态产业发展区。“八大工业基地”指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及设备制造基地;铜冶炼及深加工基地;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产业体系。
(3)建设以“四大功能区”和“两大精品线路”为核心的现代旅游产业群。“四大功能区”指北部山水揽胜旅游区;中部湖泊生态旅游区;东部特色文化旅游区;南部人文景观旅游区。“两大精品线路”指鄱阳湖区域的精品线路;跨省旅游精品线路。突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和文化优势,大力开发湿地生态游、陶瓷艺术游等产品,构建以鄱阳湖为核心的旅游网络。
(三)倡导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江西务实有效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工矿企业,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节能减排从我做起”活动;在政府机构,开展“做节能减排表率”活动;在社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在宾馆行业,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城市,支持南昌开展国家“十城万盏”、“十城千辆”工程试点。公众日益增强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自觉行动,已构筑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江西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代表着一种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作为常规能源稀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江西发展低碳经济,应在国家大的方针战略框架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突出比较优势,创新实施路径,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格局,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推进江西绿色崛起。一是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低碳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紧密结合本省的经济发展需求、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分步骤实施。制定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要结合自身特色突出生态经济。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江西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能源结构的调整,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发展能源科技,要早谋划、早安排,建立能源科技储备,当前要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一方面依托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
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通过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
四是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当前,应根据江西能源现状和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律。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出台优惠的投融、财税、土地、产业、人才培养等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推动江西发展低碳经济。
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继续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实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水电、风电、垃圾填理气、煤层气利用、低温余热发电等领域开展CDM项目建设。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六是全民参与,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遏制奢侈消费,提倡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等理念,养成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鼓励建立低碳示范区和低碳示范城市,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行动中来。
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是江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绿色崛起的新途径。目前,江西正在全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率先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促进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创新和引领新的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生态、富裕、和谐江西目标的早日实现
第五篇: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是国际化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刺激企业创新,创造出节能高效的产品,也可以降低社会环境的污染程度,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创新思维、改变观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技术创新、观念创新、消费行为创新和政策机制创新,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农业,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绿色 GDP 增长,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发展质量,发挥后发优势,使低碳经济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概念以及其现实意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低碳似乎还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盲目“上项目” 随着“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活”呼声日渐高涨的,还有各地纷纷上马的低碳项目。目前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可谓热情高涨,各地都希望贴上“低碳城市”的标签。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虽然值得肯定,但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必须根据当地的能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一定要严防盲目上项目、搞形象,要注意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换汤不换药”的事情发生。许多地方政府为推动所谓的低碳经济发展,盲目地上项目,认为引进外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有专家认为,仔细梳理一下目前我国各地引进的外资项目,就有好多是国外淘汰的低端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项目,我们不少地方领导还把这种工业“洋垃圾”当作香饽饽,作为其炫耀政绩的资本。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背景下,将来我们可能要用更大的成本来淘汰这些落后的“新项目”。此外,借国家扩大内需的刺激,一些城市大力发展市政建设,不惜砍伐树木、拆毁或缩窄自行车道来扩宽马路,营造以汽车为主的市区交通模式;还有些地方过分地追求建筑物高度和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惜代价地大规模拆旧翻新建高楼、建超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这些都与发展低碳经济背道而驰,因为“地标”式的建筑大多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非节能建筑;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用自来水浇绿地,建设温泉、喷泉等项目;还有些城市建设的夜景工程,大量的装饰灯、霓虹灯彻夜通明,这些都使得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了“一个设想”,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
四、发展低碳经济从我做起
因此,我认为仅仅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不够的。人类目前为了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与探索,可是解决环境问题要从观念上来做出改变。单单靠着国家的口号和企业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其效果不会很大。环境污染已经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环境的恶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虽然认识到了,可是我们却还是没有付诸实践。就譬如在我国,只要GDP能够上去,政府就不管污不污染都把企业作为合法的。目前我国还是有很多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而且外国污染严重的企业也有些转嫁到了中国,再加上国内某些私人企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实际控制。这进一步说明我国面临这更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虽然提出来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方法,但是不仅仅要企业创新,国家倡导,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要全民参与,从我做起。
作为一个个体,虽然无法改变地球的现状,但至少可以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广泛宣传低碳,尽量做到生活低碳。在寝室节约用电,放学后及时关闭教室的电灯。去食堂吃饭时尽量自己带碗,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饭盒。购物时用购物袋代替塑料袋,日常生活中用手帕代替纸巾。
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千万滴水就能汇聚成江河。只要我们凝聚每一份力量,减少每一千克碳排放,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同样也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低碳中国,我们共同创造,为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