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大全
财政税收是整个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财政的发展。目前,因地方财政税收之间发展不平衡致使部分区域地方财政税收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加快地方财政税收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财政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当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现状。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由于调动了地方各区域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区域财政获得了一定发展,各区域财政的规模均有了不同程序的提高。但同时也该看到,因区域财政之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落差不断拉大,致使部分区域财政发展越来越艰难,已经陷入“发展难”的困境中。从其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政收支名高实低,地方财政税收发展中的注水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性的区域财政往往不顾本地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过重地加大地方经济负担,不仅使本地经济发展陷入积贫积弱状态,甚至不惜以征收过头税,以贷款充税和搞财政收支“账面空转”的数字游戏方式来显示其财政发展业绩,导致区域财政发展中水分较大。这种区域财政发展中的注水现象,不仅空抬了增长基数,也为未来财政收支的实际增长埋下了隐患,使地方财政税收难以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包袱越背越重,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对一些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的县乡财政而言,不仅以往年度累积下来的历史欠账、财政挂账和借入周转金呆坏账根本无法消化,导致其财政包袱越来越重,而且因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和实际可用财力严重不足,又不断产生新的财政欠款。不仅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支出已寥寥无几,就连发放公教人员工资和安排必要的办公经费也十分困难,出现了公用经费安排无着落和大面积拖欠公教人员工资现象,使财政陷入有增长、无发展,财政日子越来越紧的境地。
(三)财政收支运行质量差,导致财政风险不断累积和扩大。地方财政税收发展中的收支运行质量差,是财政收支运行不规范,一方面是财政日子紧,另一方面却存在着疏于约束的花钱大手大脚现象,致使县乡财政的运行风险不断加大,有些地方财政税收已经处于事实上的高风险运行状态,严重影响了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四)财源发展严重落后,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缺乏后劲。近年来,由于受客观条件、体制转轨和市场供求矛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乡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未能培育起后续发展财源,而且已有财源由于受经济效益滑坡的影响,有些传统财源已经处于“空壳”状态,无法为财政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地方财政税收发展无法实现可持续化。
二、影响地方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正在影响着地方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大成因:
(一)历史包袱负担过重,导致地方财政税收负重运行和积重难返。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财政就开始陷入发展困境,并且财政困难主要体现在中央财政和县级财政方面,实行以中央适度集中财力为主要内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虽然中央财政困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地方性区域财政困难不仅未能减轻,反而有所加重,致使部分县级财政年复一年地背上了沉重的挂账、欠账包袱,并且由于财政负重运行,发展困难,致使负担过重的地方财政税收陷入积重难返的境地。
(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条件差,财源结构不合理,财源发展不稳固。从总体上看,区域财政发展困难主要集中在资源条件相对较差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由于这些地方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低、信息封闭、交通不便和自然条件恶劣的不利因素,因而导致其经济发展起点低、进步慢,财源结构单一和财政发展基础脆弱,在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冲击,一旦原有财源受到影响,财政发展就极为艰难。
(三)指导思想转换不到位,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健康发展。一是某些县乡领导存在着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等、靠、要的思想,遇事向上级财政部门伸手要钱和借钱,缺乏分级财政体制下的主动开拓精神和独立发展意识。二是在有些县乡领导和思想观念老化,不顾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单纯强调财政分配的规模和任务,导致财政超量“抽血”,影响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四)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拉大了区域财政间的贫富差距,使相对困难的区域财政发展更加困难。目前,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够完善,一是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现行分税制只体出了上级适当集中财力的意图,不仅地方财政缺乏主体税种,省以下的市县区域财政无主体税,形成了中央财政摘西瓜,区域财政拣芝麻的局面。
第二篇: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文章标题: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财政税收是整个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财政的发展。目前,因地方财政税收之间发展不平衡致使部分区域地方财政税收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加快地方财政税收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财政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当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现状
。
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由于调动了地方各区域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区域财政获得了一定发展,各区域财政的规模均有了不同程序的提高。但同时也该看到,因区域财政之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落差不断拉大,致使部分区域财政发展越来越艰难,已经陷入“发展难”的困境中。从其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政收支名高实低,地方财政税收发展中的注水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性的区域财政往往不顾本地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过重地加大地方经济负担,不仅使本地经济发展陷入积贫积弱状态,甚至不惜以征收过头税,以贷款充税和搞财政收支“账面空转”的数字游戏方式来显示其财政发展业绩,导致区域财政发展中水分较大。这种区域财政发展中的注水现象,不仅空抬了增长基数,也为未来财政收支的实际增长埋下了隐患,使地方财政税收难以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包袱越背越重,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对一些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的县乡财政而言,不仅以往累积下来的历史欠账、财政挂账和借入周转金呆坏账根本无法消化,导致其财政包袱越来越重,而且因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和实际可用财力严重不足,又不断产生新的财政欠款。不仅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支出已寥寥无几,就连发放公教人员工资和安排必要的办公经费也十分困难,出现了公用经费安排无着落和大面积拖欠公教人员工资现象,使财政陷入有增长、无发展,财政日子越来越紧的境地。
(三)财政收支运行质量差,导致财政风险不断累积和扩大。地方财政税收发展中的收支运行质量差,是财政收支运行不规范,一方面是财政日子紧,另一方面却存在着疏于约束的花钱大手大脚现象,致使县乡财政的运行风险不断加大,有些地方财政税收已经处于事实上的高风险运行状态,严重影响了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四)财源发展严重落后,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缺乏后劲。近年来,由于受客观条件、体制转轨和市场供求矛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乡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未能培育起后续发展财源,而且已有财源由于受经济效益滑坡的影响,有些传统财源已经处于“空壳”状态,无法为财政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地方财政税收发展无法实现可持续化。
二、影响地方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当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正在影响着地方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大成因:
(一)历史包袱负担过重,导致地方财政税收负重运行和积重难返。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财政就开始陷入发展困境,并且财政困难主要体现在中央财政和县级财政方面,实行以中央适度集中财力为主要内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虽然中央财政困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地方性区域财政困难不仅未能减轻,反而有所加重,致使部分县级财政年复一年地背上了沉重的挂账、欠账包袱,并且由于财政负重运行,发展困难,致使负担过重的地方财政税收陷入积重难返的境地。
(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条件差,财源结构不合理,财源发展不稳固。从总体上看,区域财政发展困难主要集中在资源条件相对较差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由于这些地方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低、信息封闭、交通不便和自然条件恶劣的不利因素,因而导致其经济发展起点低、进步慢,财源结构单一和财政发展基础脆弱,在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冲击,一旦原有财源受到影响,财政发展就极为艰难。
(三)指导思想转换不到位,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健康发展。一是某些县乡领导存在着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等、靠、要的思想,遇事向上级财政部门伸手要钱和借钱,缺乏分级财政体制下的主动开拓精神和独立发展意识。二是在有些县乡领导和思想观念老化,不顾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单纯强调财政分配的规模和任务,导致财政超量“抽血”,影响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四)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拉大了区域财政间的贫富差距,使相对困难的区域财政发展更加困难。目前,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够完善,一是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现行分税制只体出了上级适当集中财力的意图,不仅地方财政缺乏主体税种,省以下的市县区域财政无主体税,形成了中央财政摘西瓜,区域财政拣芝麻的局面。二是在各级财政间支出转移分配方面的现行增量返还办法不仅未能缩小区域财政间的贫富差距,反而使得富者更富,贫者更贫,这违背了转移支付制度的宗旨和原
则,是对转移支付的一种反向驱动;上级对下级的专款补助,因其每笔专款都有专门用途,不能直接增加区域财政的实际可用财力,从而在缓解区域公共财政支付困难方面作用甚微。现行不规范的分级财政体制对区域财政产生的“抽血”功能,使得相对困难的区域财政发展更加困难。
(五)财政资金体外循环,部门互争财力,侵蚀了财源基础,加剧了经济和财
政发展的双重困难。当前,财政资金体外循环,部门肢解财权、互争财力、侵蚀财源基础的行为依然存在。这种乱施财权、截留财力和扰乱分配秩序的部门分配行为,不仅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也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是导致区域财政实际可用财力不足和发展困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六)各项配套改革不到位,加剧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财政收支矛盾。从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越是发展困难的区域财政,其财政供养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越高。一是行政机构臃肿庞大,吃财政饭的冗员过多,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二是政府财政包揽的事业单位过多,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进程缓慢。绝大部分本应实现社会化经营的“自食其力”的事业单位仍然由财政负担。这势必加重区域财政的支付压力,导致地方财政税收因负担过重而在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
(七)经济体制关系尚未根本理顺,使地方区域财政不得不被动地负担许多额外支出任务。从当前来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仍然很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仍然存在着盈利归自己,责任找政府的现象,使政府不得不被动地承担市场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背上不应背的包袱。如区域财政被迫承担的农村基金会债务垫款,偿还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世界银行贷款垫付和其他借用外资的偿还垫付款。这种现象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却会加重市场主体对政府的责任依赖,不仅不利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而且会加重区域财政压力,导致其发展困难。
(八)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过多,加剧了地方财政税收收支矛盾和区域财政发展困难。由于受近年来市场转型矛盾的影响,我国为了拉动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收增支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虽然从宏观上具有其正确性,但客观上却加重了地方区域财政的发展困难。一是中央出台的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契税、农业税等减免政策,直接冲减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实际收入,导致其实际可用财力下降。二是中央出台的增人增支政策,不仅扩大了区域财政供养范围,更增加了财政支出的负担压力。导致某些本来就很困难的县乡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呈现为严重的入不敷出局面。
(九)财政支出结构严重错位,既加剧了地方财政税收紧张矛盾,又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某些地方财政税收虽然陷入困境中,甚至连“吃饭财政”都难以保证其正常运转,但仍然存在着热衷于上项目搞投资现象,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产生了“与民争利”的“排挤效应”,而且财政资金投向一般竞争领域的短、平、快的盈利项目,也导致了财政支出结构严重错位,既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发展要求,也是在区域财政困难条件下进一步加剧其运行紧张的重要原因。
(十)财政监督管理不严,资金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了地方财政税收发展困难。一些区域财政由于未能建立起财政资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或者因为财政监督管理流于形式,造成预算安排粗放、财政收支质量不高,人、车、会、话、医等费用增长过快。在区域财政较为困难的条件下,却存在着穷日子当富日子过和各部门支出浪费现象。各种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财政运行困难,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健康发展。
三、实现地方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正确处理地方财政税收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不仅需要牢固树立经济决定地方财政税收,地方财政税收调控经济的思想意识,而且必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自觉将经济决定地方财政税收、地方财政税收调控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于财政工作实践中,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体来说,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必须处理好市场功能与政府财政职能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不断健全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承担起发挥基础作用的功能。重点在市场干不了和市场干不好的领域发挥政府财政的独特作用。其职责范围应该主要体现在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具体到区域财政而言,还必须结合政府的事权分工,明确本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和职责内容,使政府财政在其职责范围内发挥应有的功能。
2、必须处理好经济体制与政府财政体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与政府财政间的体制关系,不仅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也是一种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逻辑关系。这里的私人经济是泛指提供一般竞争性私人产品的经济,公共经济则是提供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产品的经济。按照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原则和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逻辑关系构建社会经济与政府财政间的体制关系,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准则,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包括区域财政在内的我国各级政府财政,都必须适应这种体制转变需要,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和公共财政运行机制。
3、必须处理好经济总量与财政分配总量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总量与财政分配总量的关系,实质上是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数量对比关系。实践证明,经济总量与财政分配总量关系所体现的财政规模,是受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尽管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着不同的财政规模,但在社会经济条件既定的前提下,财政规模有其客观的数量界限和比例关系,如果超越这种客观标准产生公共经济强行挤占私人经济现象,就会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导致经济衰退。因此,区域财政规模只有保持适量适度,才有利用处理好经济与财政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与财源建设的发展,才能使财政与经济步入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轨道。
4、必须处理好市场运行方式与财政运行机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选择各级政府的财政调控机制,必须尊重市场的运作方式,必须有利于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区域财政的分析手段、分配工具等的选择与搭配,理财方式和方法的采纳与改进,必须体现公共财政的统一性、公平性、法律性和规范性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才能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的同时,不断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实现区域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政府理财制度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公共理财的要求,对原有的财政制度依照去粗取精、除旧布新的原则进行改造和完善。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级政府的理财制度面临着以下创新任务:
1、财政支出制度的创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发展要求,公共支出制度创新必须有利于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必须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必须有利于控制支出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一是以拓展范围和延伸链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府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采购制度。二是深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按照外溢性产业发展要求,变政府包办制度为汲水财政制度。三是按照国有企业有进有退,适时进退的改革要求,实现我国政府投融制度创新,重新定位政府投融资范围。四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模式转换的发展需要,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五是按照改进补贴方式,控制补贴范围和压缩税式支出规模的要求,推进财政补贴制度和税式支出制度创新。
2、财政收入制度创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发展要求,公共收入制度创新必须有利于规范公共聚财行为,必须有利于提高收入质量,必须有利于整个社会提供公平的收入分配环境。一是按照税费归位的“费改税”制度创新要求,正确处理好税费关系。二是改进税制结构,进一步完善现行税收制度。三是改进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将国有资产收益和变现收入纳入政府实际可用财力,以适应政府投融资制度改革要求。
3、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创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运行的规范化、法制化和高效率的要求,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内容必须在以下方面得到创新:一是以统一政府财政为目标,实行财政综合预算制度。二是以强化预算管理为目标,推行精编、细编预算制度。三是以提高财政运行绩效为目标,推行业绩预算制度。四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目标,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科学顺序,推行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公债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专项管理制度。
(三)全面提高地方财政税收运行质量,必须紧密结合地方财政税收运行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不等不靠的思想,在各项制度和配套性改革尚未到位的条件下,主动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确保地方财政税收的稳定和发展。
1、在正确处理地方财政税收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培养区域财源,为地方财政税收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地方财政税收越是运行与发展困难,越要想方设法培养区域财源,只有财源充实,财政经济才能摆脱困难,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2、针对当前地方财政税收运行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高度重视防范、控制和化解区域财政风险,特别是风险程度较高、风险较大的县乡财政更要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财政一旦产生较大风险和导致财政危机,不但会破坏稳定环境,更会影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
3、在正确处理财政开源与节流关系的前提下,必须积极推行财政综合预算制度和精编、细编预算制度,既要防止预算外资金的部门截留和收入征管不严等原因造成的财力流失和财力泄漏现象,又要克服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中的浪费现象,以规范政府理财行为,理顺政府理财秩序,真正将政府理财纳入统一化、法制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轨道。
4、以公共财政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一是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产权明晰,责任明确为宗旨,塑造合理的市场主体。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并将国有资产收益纳入财政的实际可支配财力。三是积极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逐步卸掉财政不该背上的包袱。所有这些改革,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现地方财政税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篇:财政税收
财政与税收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1.财政分配主体、分配依据、最终目的和分配客体
2.市场经济财政模式特点
3.公共财政的具体职责、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财政宏观调控体系的构成4.公共产品的特点,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实现机制和手段,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5.按政府职能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财政支出的分类
6.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讲义第九页)
7.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8.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9.国防支出的内容及及财政性投资支出的含义,财政性投融资的特点
10.社会保障的内容及社会保险金的筹集(方式p18)
11.广义财政收入形式包括范围(p20)
12公法权强制性收入与司法权经营收入
13.国债的概念及财政、金融特征
14.长期国债、中期国债、短期国债及不定期国债
15.国债的四种发行价格及国债的还本付息五种方式
16.国家预算的概念及其按照国际预算收支管理范围划分(36,38)
17.理解我国财政预算草案的编制程序及我国预算的审批
18.预算管理体制内容(P42)
19.财政平衡与财政失衡
20.弥补财政赤字的四种手段
21.财政政策的目标及财政政策工具(p52、53)
22.税收的定义及形式特征与比例税的优缺点
23.我国财产课税种类,价内税、价外税、直接税和间接税
24.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和萨伊的税收五原则
25.税收负担的实质和税负转嫁的形式
26.税制的概念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优缺点
27.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行为税类包括具体税种
28.税制征管制度的概念及纳税人的义务
29.商品概念及主要种类、一般特征
30.我国增值税特点(71)
31.消费税概念及特点,及课税范围
32.营业税概念与特点
33.按照关税征收是否存在差别待遇分类
34.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计算
第四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经济
生态
社会
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既是昨天发展的继续,又是明天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和实施发展举措时,必须既考虑眼前的发展要求,又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既着力改善民众的现实生活,又重视发展的长远利益。
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强,科技水平明显落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因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更不容乐观。所以,要想妥善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唯一可选择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充裕的国家,但目前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有复杂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少,文盲率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持久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是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绿色工艺或技术系统。不仅是为我们之自己建立美好的幸福和快乐,也为我们的后代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我们的家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议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五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 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 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 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 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 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 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 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每年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 27.6%。全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 20 亿平方米,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在 441 亿平方米存 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 1
倍。与此同 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 1000 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照此计 算,未来 15—20 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 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预计到 2020 年,全 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还将新增约 300 亿平方米,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 能将消耗 1.2 万亿度电和
4.1 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 3 倍。然而,我国的 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 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 水平的 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 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 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 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二、绿色建筑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 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是从建筑节能起步的,以 1986 年颁布的《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为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建筑节能工作有了长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一是已初步建
立以节能 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二是初步形成 了以《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为主体的法规体系。三是通过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有效
带动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四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国也逐渐受到了 重视,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在办公建筑、高等院 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实践活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 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 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还没有明确规定各方利益主体必须参与,而建设部颁发的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 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此外,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 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行政监管体系薄弱。对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未给予高度重视,缺乏 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
4、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 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
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5、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交流平台。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起步较 早,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 他们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
四、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绿色消费,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 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 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 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 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 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节地关键在于城乡空间的统筹。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新增建设用地从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中 获取;建筑选址及规划时,要尽量翻新旧建筑,减少道路及服务区域的面积;限制使用和淘 汰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节水应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可采取鼓励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通过水价杠杆调节等措施,从而降低用
水量。另外,要加强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雨水可通过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使雨水能深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节材重点是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同时应精心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 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 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制订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 推动作用。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 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 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 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中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 验和技术,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交流平台,使世界所有国家在绿色建筑上的最新 技术能够在中国得到及时应用。所以,关于以上的环境的感想,我觉得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维护我们 的共同家园。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 成危害”,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从全局考虑问题,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一项“利 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