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19:1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习报告——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习报告——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第一篇:实习报告——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摘要】:本文是对当前北京市昌平区、顺义区农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研报告,通过分析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和动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郊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增收 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几年,以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工业、精品农业、籽种农业和观光农业这六种新型农业为主的京郊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化生产,成功地找到了实现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农村降级的增长点。但是,许多地方对结构调整缺乏有力的指导,农户之间,地区之间重复投入,既削弱地区经济互补性,又造成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加入WTO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的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区域优势,防止个地区出现结构雷同?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伴随着新一轮调整的开展,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却日益严重,农业结构调整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结构的变动首先导致各方利益的冲突,如何在调整中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利?政府和农民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才能保证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下文涉及的四个方面是我们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对以上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是对昌平、顺义郊区的调研活动的初步总结。这次调查活动的展开,主要是通过在村里与农民的个案访谈以及同村镇干部和区委领导座谈。在调查活动的准备前期准备、假设提出以及形成建议的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最后提出的这些关键是围绕政府、农户在结构调整中的角色、地位,相互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有些关系看似矛盾,实际上其中隐含着互相促的因素。

【昌平、顺义地区基本资料:】昌平区,全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农业人口24.7万人,农村劳动力11.8万人。昌平区充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了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围绕百里山前暖带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苹果产业;以盛世富民公司为龙头,以养殖小区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生产,逐步形成了以肉羊、奶牛等食草动物为主体,其他小品种为补充的序幕格局;以小汤山农业园牧草加工厂为龙头,全区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面积达7万亩;以民俗旅游为核心的白羊沟、羊台子等6个休闲产业区,建成了21个休闲观光园,19个特色现代农业园。顺义区,全区总人口54万人,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95.7%,耕地70万亩,其中菜田16万亩,果林面积13.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6%。全区有水产养殖面积3万亩。顺义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格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1997年,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国种子工程示范县、秸秆养畜示范县和百强畜牧兽医科技示范县。1998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城郊型持续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连续三次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在全国80个基本实现小康县(市)中位居前列。XX年实现一产增加值2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416元。顺义区依靠得天独厚后的地理优势形成了高价位瓜菜产业带、优质梨产业带、饲草产业带、速生林和苗木产业带四大产业地带。各类养殖小区星罗棋布。目前,全区共有规模养殖小区400个,其中种畜禽和食草家畜养殖小区已占总数的50%,养殖户1.6万户。1997年,顺义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涌现出前鲁北京鸭养殖中心、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汇源饮料集团公司、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牵手果蔬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天竺空港果蔬储运中心、南瓜粉力口工厂、北京潮河蔬菜基地等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推进结构调整至少要处理好的以下几种关系:

一、结构调整的统一规划与农民的自主经营在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民间缺少完善的市场服务机构,从计划经济走来的、还是小生产的千家万户,在迈向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过程中对政府的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贯彻政策,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行为,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使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政策规定的基本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农民作为参与市场交换的微观行为主体,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作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农民决定经营品种、生产投入、管理维护、资金分配并承担风险。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问题上,经营者享有绝对的决策权,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直接与农民主体地位的维护情况有关。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很大,政府需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从法律制度方面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调整农业结构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体现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升昌积极性,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政府既不要“缺位”,也不能“越位”,切忌强制命令,或替农民包办一切,这样不仅会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结构调整也无法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第二十条规定: 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调查中一些管理者反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行。由于合同中给予农民多年的经营自主权,无法等到合同期满后,通过重新分配地块儿给愿意调整的农户而达到连片经营的目的,因此种植分散,喷施农药不便、收购难度增加,不利于集体统一调整、进行标准化生产。那么是否还应该给农民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从区域规划角度看,似乎农民对于集体土地的个人控制降低了结构调整的效率。但是如果连自主经营权都没有保障,土地的承包关系不断被调整,使用权的实现就很不确定的,农民哪还会有经营的积极性,政府的政策只能反过来成了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如果30年的承包是稳定的,那么,土地上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农户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考虑和安排。所以在外部就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对于稳定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昌平、顺义地区的部门干部已经很明确地认识到,在结构调整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伤害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是说到尊重农民的经营主体的地位,还存在差距。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农民的使用权,生产决策权,自主经营权,产品处置权和经营收益权。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依然视农民违背管理者,农民不听从指挥是因为农民没有远见,只顾眼前,而再深挖原因,为农民解决调整的后顾之忧上,还缺少更进一步的考虑。因此,农民没有调整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制定政策,给予调整的农户一定的补贴,突出调整的优势,以求达到调整的最大化。二 结构调整的规划与市场变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依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当地的资源情况,如土地、气候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本身的素质等;二是实际的市场需求,这两方面引起了结构调整的长期规划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形成了结构调整的风险。过去过多的重视资源而轻视市场调研,导致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现在首要的是做好市场需要的调查与预测。市场需求具有暂时性、预测性,因此更难把握。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农产品能否顺利卖出去,个别劳动能否转变为社会劳动,从而获利,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已经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规划风险。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充分考虑市场销售前景,才能把握好市场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查中有顺义区的农民向我们提起了一件事:前两年郊区农民看到市场上荷兰豆赚钱,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结果上年几元钱一斤的荷兰豆,跌到几毛钱一斤,结果造成荷兰豆大量积压在农民手中,最后由于天气的原因使荷兰豆大量腐烂。为了农户在结构调整中尽量减少和防范类似的市场风险,政府部门要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建立权威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气象等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大力维持市场秩序,完善流通机制,制定质量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协调市场与规划的关系,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支点,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农工商一条龙、产加销、经科教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分散、化解和防范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下,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当然政府也分担,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由农工商或产加销多个市场主体共同承担。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化解风险。生产之前农民与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最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若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供销关系,可以化解市场风险,解决初级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防范风险。农业企业实体相对于单个农户来说,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获得的信息丰富而全面,龙头企业更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有助于防范自然风险和规划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的带给农民,是稳定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三 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民,他们的收入如何变化,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顺义区XX年全年实现农业总收入6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315元。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这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能否用农业结构调整不够深入、很大一部分农民仍保持着原来的生产模式来解释?是否农业结构调整本身也未必能给农民收入带来增长?关于农业结构调整能否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学术界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其中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组在XX年第8期《调研世界》发表《不能低估农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一文,肯定了结构调整的增收作用。而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有关、人事也曾表示,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受耕地面积、粮食安全、价格调节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单凭结构调整无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及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能高估。原因有三:第一,为了保证粮食等作物的产量,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幅度只能在30%左右,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只能在30%左右的耕地上组合;第二,由于市场信息渠道不同,价格调控机制不灵,优质专用粮食销售渠道尚未打通,优质不能优价的现象较为普遍,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后,可能是价格从种植初期的优质优价到最后的一落千丈;第三,结构调整的直接成本也较高,优质种子价格就高,对生存环境和以后的投入要求一般也较高,风险也大,实现结构调整的农民手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的影响,最终收入不一定能提高多少。也就是从种植面积受限、优质不能有优价和生产成本增加三个方面论证农业结构调整对现实收入的影响。可以说,除了京郊农民在种植品种上不受限制,粮经比例逐年降低外,其他两种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在调查中还遇到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情况。昌平区崔村镇过去种水稻,一户承包二三十亩地,每亩平均收入二三百,加上副业的收入,一年大概有一万三四千,现在由于京密引水渠的水禁止农业实用而改为种树,树本身没有收益,区里规定每亩地的管护费时300元,扣除其他费用,最终能到达农民手里的就200多块,承包二十亩也就4000块,加上不能在经营副业,这块损失区里有没有补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三分之二。农业结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有一个原因,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加入到结构调整中的农户还不是多数,因而很多地区的经济情况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不见增长。如何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行动起来可能是现阶段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了推进农村结构调整,郊县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为配合“大桃一品”的战略,昌平区积极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每年增加七、八十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作为果园的配套设施。牛栏山镇出台了多项鼓励种果树的优惠政策,搞补贴、搞配套,给村干部发奖金。天竺镇薛大人庄村分出一部分征地用于种枣,枣苗给农户是只要一半的价格,重点扶植几户,让他们来传播技术,并为果园修路和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资金一部分来自统筹款一部分来自区农业专项资金。政府近3年每年组织一次讲习,来的人每人给5块钱。今年组织五个山区村到天津蓟县参观梨树种植,先集中放到几户,树苗5、6毛买的,2毛钱卖给这几户。XX年后沙峪镇镇号召各村拿出补贴给农民栽树,乡镇组织买树苗,每棵5毛,给村民不要钱,镇里还给执行好的村干部发奖金。张镇长99年冬到13个村逐村推广,说服村民种果树,最后种的只占百分之几十。那么为什么政府极大的调整决心和政策力度,甚至是调整后明显的高效益都带动不起农民调整的积极性呢?似乎对于农民的引导只要以利诱之,让农民看到种植新品种、采用新技术获该做养殖的种种好处,就不怕农民不行动起来,做出调整。但在农民眼里,保证收益的稳定比追求变动中的增值更现实。尤其是在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型农民手中的同时,还在向中老年农民手中集中,而在这部分人中冒险精神更加难觅,他们的决策更趋保守,对于调整的相应更加消极。农民决策模式的形成被认为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有关。首先,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大部分价格都不高,与此相对,农民的生产投入大,农药、种子都占去了很大部分的收入,纯收入本来就不多,调整经营品种后,能不能保持现在的收入水平都很难说,因此,农民更倾向于相信前一年的经营经验,产生不做变更的循环。其次,农业生产过程是生命的繁衍过程,很难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而且农场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产品销售是否及时对农业效益的能否实现影响很大,一旦不能及时出售,它的性能和价值会受到极大影响。最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气候的依赖性强,近期京郊农民收入就受到了前几年所部遇到的风雨的影响。所以收入能否稳定、产品能否迈出、气候是否适宜,这些农业生产面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农民决策保守,只要他们面临的外部条件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有人批评信贷资金很少流入农村,这固然与金融机构的经营重心不在于此,各项优惠政策并没有向农村倾斜有关。但是农民对于自己的持续增长能力没有信心,害怕到期时还不上款,因而对负债经营实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寻求贷款。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相应调整的理性行为,但是农业的耕作的周期性特点以及农民求稳保本的心态,决定了大多数农民的调整不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就是不积极响应政府的结构调整决策。那么如何使农民的收入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切实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改变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继而实现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我国的农业组织结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分散,二是规模小。这两点在京郊也不例外。分散农户的同步调整行为,会导致市场的同步震荡、大起大落,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仅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难以协调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在市场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如何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生产规模太小,则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与其他产业和企业相比,融资地位上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本应由农民组织承担的功能却成了政府的职责。这样一来,不仅政府无法兼顾和处理不断涌现的问题,而且极易造成对农民正当权利的侵害。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采用股份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是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除了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外,还能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相应收益。

四、城镇化、土地集约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里规定土地平分。土地分质量、分等级,导致坟地过于零散,地块儿小则影响农民加大投入的积极性,京郊部分乡镇并不是严格按照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的要求均分土地,与农民签订30年承包合同,而是将全部耕地分为口粮田和承包地两部分,口粮田人均半亩,抛出机动地以外,都是承包地,承包期三年到十年不等;有的甚至不搞承包,就是集体经营,像顺义区城关街道,农用地主要是承包经营,个人承包的较少。而北小营镇城区附近的岳各庄则只有一年一签的承包地,没有口粮田。所以有一些地域广的村庄,集约化的程度还是很大的。像南口镇后洼村全村2800口人,90年开始发展果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XX年成为果品专业村,有的农户承包了村里40亩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民要放弃手中的土地,开始多种渠道就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问题。首先,只作为初级材料的农产品,在目前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货涌价跌,农民就增收无望;再者,农地矛盾不解决,农民收入就不会太高。的确,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部分剥离出来,那么肯定不是所有农户的收入都能从农业结构调整中获得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这一矛盾的解决出路在农业之外,其他产业的分流作用不容质疑。据统计,XX年京郊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15亿元,其中二三产业的产值达到522亿元,占总产值的84.8%。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怎么能靠15.2%的产值增加收入?顺义地区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为: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9900余人,2.2万名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才能为调整农村结构创造足够的空间。在将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重点做到两点。一是要扶持乡镇企业和积极引进项目投资办厂。沙河镇是北京的卫星城,随着城区的发展,周边农民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土地。当初收回土地转户时一个劳动力给一万五的安置费,还住上了新楼。然而工作难找,加上暖气费、物业费带来开支明显加大,很快钱就花光了,没有乐业,谈何安居,于是上访找领导的事情就增多了。农民们会想至少种地还能解决吃饭的问题。政策上要求“谁占用,谁解决问题”,然而事实上却很难做到。配套政策不完善,建厂的速度赶不上开发的速度,农民在其他产业就业时遇到了困难。二是规范就业环境。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南口镇很多原来的良田都变成了建筑工地,可耕地越来越少,能分到土地的农户也越来越少,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只是与大队签了一年合同。很可能明年就没有可承包的土地。但若问没有可承包的土地后会不会去打工或做小买卖,几个农民却断然否定了,因为大队手里还有一部分集体经营的土地,雇用村民种植,他们更愿意去找书记,安排他们当雇工。而出去打工的风险太大,经常是不打满一定的工期,工钱就一分不给。一个村民被老板欠了5000多块钱,一年多了都要不回来,还在打官司。外边的环境更控制不了,农民更愿意当农业工人,给集体种地,至少可以期待工资正常发放,维持生计。因此政府必须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环境,保证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篇:实习报告——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摘要】:本文是对当前北京市昌平区、顺义区农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研报告,通过分析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和动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郊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增收 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几年,以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工业、精品农业、籽种农业和观光农业这六种新型农业为主的京郊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化生产,成功地找到了实现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农村降级的增长点。但是,许多地方对结构调整缺乏有力的指导,农户之间,地区之间重复投入,既削弱地区经济互补性,又造成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加入WTO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的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区域优势,防止个地区出现结构雷同?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伴随着新一轮调整的开展,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却日益严重,农业结构调整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结构的变动首先导致各方利益的冲突,如何在调整中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利?政府和农民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才能保证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下文涉及的四个方面是我们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对以上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是对昌平、顺义郊区的调研活动的初步总结。这次调查活动的展开,主要是通过在村里与农民的个案访谈以及同村镇干部和区委领导座谈。在调查活动的准备前期准备、假设提出以及形成建议的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最后提出的这些关键是围绕政府、农户在结构调整中的角色、地位,相互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有些关系看似矛盾,实际上其中隐含着互相促的因素。

【昌平、顺义地区基本资料:】昌平区,全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农业人口24.7万人,农村劳动力11.8万人。昌平区充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了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围绕百里山前暖带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苹果产业;以盛世富民公司为龙头,以养殖小区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生产,逐步形成了以肉羊、奶牛等食草动物为主体,其他小品种为补充的序幕格局;以小汤山农业园牧草加工厂为龙头,全区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面积达7万亩;以民俗旅游为核心的白羊沟、羊台子等6个休闲产业区,建成了21个休闲观光园,19个特色现代农业园。顺义区,全区总人口54万人,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95.7%,耕地70万亩,其中菜田16万亩,果林面积13.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6%。全区有水产养殖面积3万亩。顺义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格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1997年,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国种子工程示范县、秸秆养畜示范县和百强畜牧兽医科技示范县。1998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城郊型持续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连续三次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在全国80个基本实现小康县(市)中位居前列。XX年实现一产增加值2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416元。顺义区依靠得天独厚后的地理优势形成了高价位瓜菜产业带、优质梨产业带、饲草产业带、速生林和苗木产业带四大产业地带。各类养殖小区星罗棋布。目前,全区共有规模养殖小区400个,其中种畜禽和食草家畜养殖小区已占总数的50%,养殖户1.6万户。1997年,顺义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涌现出前鲁北京鸭养殖中心、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汇源饮料集团公司、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牵手果蔬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天竺空港果蔬储运中心、南瓜粉力口工厂、北京潮河蔬菜基地等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推进结构调整至少要处理好的以下几种关系:

一、结构调整的统一规划与农民的自主经营在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民间缺少完善的市场服务机构,从计划经济走来的、还是小生产的千家万户,在迈向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过程中对政府的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贯彻政策,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行为,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使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政策规定的基本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农民作为参与市场交换的微观行为主体,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作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农民决定经营品种、生产投入、管理维护、资金分配并承担风险。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问题上,经营者享有绝对的决策权,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直接与农民主体地位的维护情况有关。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很大,政府需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从法律制度方面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调整农业结构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体现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升昌积极性,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政府既不要“缺位”,也不能“越位”,切忌强制命令,或替农民包办一切,这样不仅会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结构调整也无法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第二十条规定: 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调查中一些管理者反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行。由于合同中给予农民多年的经营自主权,无法等到合同期满后,通过重新分配地块儿给愿意调整的农户而达到连片经营的目的,因此种植分散,喷施农药不便、收购难度增加,不利于集体统一调整、进行标准化生产。那么是否还应该给农民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从区域规划角度看,似乎农民对于集体土地的个人控制降低了结构调整的效率。但是如果连自主经营权都没有保障,土地的承包关系不断被调整,使用权的实现就很不确定的,农民哪还会有经营的积极性,政府的政策只能反过来成了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如果30年的承包是稳定的,那么,土地上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农户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考虑和安排。所以在外部就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对于稳定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昌平、顺义地区的部门干部已经很明确地认识到,在结构调整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伤害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是说到尊重农民的经营主体的地位,还存在差距。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农民的使用权,生产决策权,自主经营权,产品处置权和经营收益权。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依然视农民违背管理者,农民不听从指挥是因为农民没有远见,只顾眼前,而再深挖原因,为农民解决调整的后顾之忧上,还缺少更进一步的考虑。因此,农民没有调整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制定政策,给予调整的农户一定的补贴,突出调整的优势,以求达到调整的最大化。二 结构调整的规划与市场变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依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当地的资源情况,如土地、气候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本身的素质等;二是实际的市场需求,这两方面引起了结构调整的长期规划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形成了结构调整的风险。过去过多的重视资源而轻视市场调研,导致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现在首要的是做好市场需要的调查与预测。市场需求具有暂时性、预测性,因此更难把握。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农产品能否顺利卖出去,个别劳动能否转变为社会劳动,从而获利,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已经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规划风险。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充分考虑市场销售前景,才能把握好市场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查中有顺义区的农民向我们提起了一件事:前两年郊区农民看到市场上荷兰豆赚钱,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结果上年几元钱一斤的荷兰豆,跌到几毛钱一斤,结果造成荷兰豆大量积压在农民手中,最后由于天气的原因使荷兰豆大量腐烂。为了农户在结构调整中尽量减少和防范类似的市场风险,政府部门要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建立权威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气象等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大力维持市场秩序,完善流通机制,制定质量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协调市场与规划的关系,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支点,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农工商一条龙、产加销、经科教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分散、化解和防范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下,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当然政府也分担,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由农工商或产加销多个市场主体共同承担。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化解风险。生产之前农民与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最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若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供销关系,可以化解市场风险,解决初级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防范风险。农业企业实体相对于单个农户来说,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获得的信息丰富而全面,龙头企业更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有助于防范自然风险和规划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的带给农民,是稳定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三 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民,他们的收入如何变化,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顺义区XX年全年实现农业总收入6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315元。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这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能否用农业结构调整不够深入、很大一部分农民仍保持着原来的生产模式来解释?是否农业结构调整本身也未必能给农民收入带来增长?关于农业结构调整能否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学术界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其中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组在XX年第8期《调研世界》发表《不能低估农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一文,肯定了结构调整的增收作用。而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有关、人事也曾表示,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受耕地面积、粮食安全、价格调节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单凭结构调整无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及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能高估。原因有三:第一,为了保证粮食等作物的产量,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幅度只能在30%左右,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只能在30%左右的耕地上组合;第二,由于市场信息渠道不同,价格调控机制不灵,优质专用粮食销售渠道尚未打通,优质不能优价的现象较为普遍,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后,可能是价格从种植初期的优质优价到最后的一落千丈;第三,结构调整的直接成本也较高,优质种子价格就高,对生存环境和以后的投入要求一般也较高,风险也大,实现结构调整的农民手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的影响,最终收入不一定能提高多少。也就是从种植面积受限、优质不能有优价和生产成本增加三个方面论证农业结构调整对现实收入的影响。可以说,除了京郊农民在种植品种上不受限制,粮经比例逐年降低外,其他两种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在调查中还遇到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情况。昌平区崔村镇过去种水稻,一户承包二三十亩地,每亩平均收入二三百,加上副业的收入,一年大概有一万三四千,现在由于京密引水渠的水禁止农业实用而改为种树,树本身没有收益,区里规定每亩地的管护费时300元,扣除其他费用,最终能到达农民手里的就200多块,承包二十亩也就4000块,加上不能在经营副业,这块损失区里有没有补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三分之二。农业结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有一个原因,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加入到结构调整中的农户还不是多数,因而很多地区的经济情况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不见增长。如何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行动起来可能是现阶段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了推进农村结构调整,郊县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为配合“大桃一品”的战略,昌平区积极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每年增加七、八十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作为果园的配套设施。牛栏山镇出台了多项鼓励种果树的优惠政策,搞补贴、搞配套,给村干部发奖金。天竺镇薛大人庄村分出一部分征地用于种枣,枣苗给农户是只要一半的价格,重点扶植几户,让他们来传播技术,并为果园修路和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资金一部分来自统筹款一部分来自区农业专项资金。政府近3年每年组织一次讲习,来的人每人给5块钱。今年组织五个山区村到天津蓟县参观梨树种植,先集中放到几户,树苗5、6毛买的,2毛钱卖给这几户。XX年后沙峪镇镇号召各村拿出补贴给农民栽树,乡镇组织买树苗,每棵5毛,给村民不要钱,镇里还给执行好的村干部发奖金。张镇长99年冬到13个村逐村推广,说服村民种果树,最后种的只占百分之几十。那么为什么政府极大的调整决心和政策力度,甚至是调整后明显的高效益都带动不起农民调整的积极性呢?似乎对于农民的引导只要以利诱之,让农民看到种植新品种、采用新技术获该做养殖的种种好处,就不怕农民不行动起来,做出调整。但在农民眼里,保证收益的稳定比追求变动中的增值更现实。尤其是在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型农民手中的同时,还在向中老年农民手中集中,而在这部分人中冒险精神更加难觅,他们的决策更趋保守,对于调整的相应更加消极。农民决策模式的形成被认为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有关。首先,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大部分价格都不高,与此相对,农民的生产投入大,农药、种子都占去了很大部分的收入,纯收入本来就不多,调整经营品种后,能不能保持现在的收入水平都很难说,因此,农民更倾向于相信前一年的经营经验,产生不做变更的循环。其次,农业生产过程是生命的繁衍过程,很难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而且农场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产品销售是否及时对农业效益的能否实现影响很大,一旦不能及时出售,它的性能和价值会受到极大影响。最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气候的依赖性强,近期京郊农民收入就受到了前几年所部遇到的风雨的影响。所以收入能否稳定、产品能否迈出、气候是否适宜,这些农业生产面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农民决策保守,只要他们面临的外部条件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有人批评信贷资金很少流入农村,这固然与金融机构的经营重心不在于此,各项优惠政策并没有向农村倾斜有关。但是农民对于自己的持续增长能力没有信心,害怕到期时还不上款,因而对负债经营实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寻求贷款。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相应调整的理性行为,但是农业的耕作的周期性特点以及农民求稳保本的心态,决定了大多数农民的调整不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就是不积极响应政府的结构调整决策。那么如何使农民的收入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切实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改变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继而实现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我国的农业组织结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分散,二是规模小。这两点在京郊也不例外。分散农户的同步调整行为,会导致市场的同步震荡、大起大落,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仅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难以协调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在市场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如何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生产规模太小,则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与其他产业和企业相比,融资地位上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本应由农民组织承担的功能却成了政府的职责。这样一来,不仅政府无法兼顾和处理不断涌现的问题,而且极易造成对农民正当权利的侵害。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采用股份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是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除了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外,还能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相应收益。

四、城镇化、土地集约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里规定土地平分。土地分质量、分等级,导致坟地过于零散,地块儿小则影响农民加大投入的积极性,京郊部分乡镇并不是严格按照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的要求均分土地,与农民签订30年承包合同,而是将全部耕地分为口粮田和承包地两部分,口粮田人均半亩,抛出机动地以外,都是承包地,承包期三年到十年不等;有的甚至不搞承包,就是集体经营,像顺义区城关街道,农用地主要是承包经营,个人承包的较少。而北小营镇城区附近的岳各庄则只有一年一签的承包地,没有口粮田。所以有一些地域广的村庄,集约化的程度还是很大的。像南口镇后洼村全村2800口人,90年开始发展果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XX年成为果品专业村,有的农户承包了村里40亩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民要放弃手中的土地,开始多种渠道就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问题。首先,只作为初级材料的农产品,在目前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货涌价跌,农民就增收无望;再者,农地矛盾不解决,农民收入就不会太高。的确,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部分剥离出来,那么肯定不是所有农户的收入都能从农业结构调整中获得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这一矛盾的解决出路在农业之外,其他产业的分流作用不容质疑。据统计,XX年京郊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15亿元,其中二三产业的产值达到522亿元,占总产值的84.8%。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怎么能靠15.2%的产值增加收入?顺义地区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为: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9900余人,2.2万名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才能为调整农村结构创造足够的空间。在将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重点做到两点。一是要扶持乡镇企业和积极引进项目投资办厂。沙河镇是北京的卫星城,随着城区的发展,周边农民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土地。当初收回土地转户时一个劳动力给一万五的安置费,还住上了新楼。然而工作难找,加上暖气费、物业费带来开支明显加大,很快钱就花光了,没有乐业,谈何安居,于是上访找领导的事情就增多了。农民们会想至少种地还能解决吃饭的问题。政策上要求“谁占用,谁解决问题”,然而事实上却很难做到。配套政策不完善,建厂的速度赶不上开发的速度,农民在其他产业就业时遇到了困难。二是规范就业环境。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南口镇很多原来的良田都变成了建筑工地,可耕地越来越少,能分到土地的农户也越来越少,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只是与大队签了一年合同。很可能明年就没有可承包的土地。但若问没有可承包的土地后会不会去打工或做小买卖,几个农民却断然否定了,因为大队手里还有一部分集体经营的土地,雇用村民种植,他们更愿意去找书记,安排他们当雇工。而出去打工的风险太大,经常是不打满一定的工期,工钱就一分不给。一个村民被老板欠了5000多块钱,一年多了都要不回来,还在打官司。外边的环境更控制不了,农民更愿意当农业工人,给集体种地,至少可以期待工资正常发放,维持生计。因此政府必须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环境,保证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参考文献:

1、龙方 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及其防范 《农业经济问题》XX年第1期

2、萧扬 农业结构调整:调什么?怎么调? 《中国改革》XX年第4期

3、张旭宏 我国农民收入现状与前景 《经济日报》

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 《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11月

5、王一娟 农业单靠结构调整迅速增收不实现 根本途径是使农业人口非农业化比重上升 《经济参考报》 XX年6月

第三篇:盘县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盘县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黄雷 何斌

〔内容摘要〕 盘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生产方式和观念落后、产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投入不足,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盘县 农业结构 调整

〔作者简介〕 盘县农业办公室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情况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品种和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盘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着力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原来的劣质品种逐步淘汰,优质高产优良新品种被大面积推广运用,使全县农业种植结构渐趋合理。优质杂交玉米和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扩大,产品品质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特色作物快速发展。至2008年推广杂交玉米42.6万亩,优质及特用玉米25.13万亩,杂交水稻7.52万亩,种植脱毒马铃薯27.1万亩;种植烤烟6.36万亩,蔬菜6.5万亩;折耳根、生姜、芸豆、芭蕉芋、荞麦等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

(二)草畜产业稳步发展,畜禽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畜牧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贵州畜牧大县”建设目标,以发展畜牧养殖示范基地为载体,以建设养殖小区为突破口,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畜牧业。2007年末实现大牲畜存栏25.2万头(匹);猪存栏55.91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18万头);羊存栏18.17万只;家禽存栏161.37万羽;肉类总产量5.83万吨;禽蛋产量1850吨。全年畜牧业产值达5.92亿元。启动实施“种草养羊”科技扶贫项目,落实种草养羊项目农户550户;建设人工草场

1.32万亩。品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共有牛改点112个,羊改点51个,猪改点248个;实施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工作,对存栏能繁母猪每头补助50元,全年补助资金158.78万元;积极实施优质肉牛生产、畜牧百强村建设项目;加强动物防疫、产地检疫、疫病防控、疫情测报、肉类检验工作,稳步推进畜牧业发展。

(三)生态林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林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生态林业的建设与保护上,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建设“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狠抓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林建设、石漠化治理、农田生态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红果新城环城绿化工程建设。近两年全县每年的营造林面积保持在5万亩左右;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减少森林植被砍伐,林业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200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96%,提前实现了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的目标,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乡镇企业结构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优势为依托,狠抓采矿、建材、建筑运输等乡镇工业企业,成效显著。至2007年底,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1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完成税金9.47亿元;从业人员预计达到13.2万人;全县乡镇企业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13.5亿元;全县乡镇企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依然存在。生产经营者对政策的依赖性很大,把握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比较脆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跳不出旧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框框,严重束缚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阻碍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从盘县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看,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44亿元,增长17.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其中一产9.36亿元,二产80.13亿元,三产28.95亿元;呈现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慢的发展格局;从农业内部看,种植业仍占大头,畜牧业次之,林业最少。在种植业内部,经济效益低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又占了大头。因此,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还不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仍需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

(三)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县对“三农”的投入在逐年增加,至2008年县级财政投入达到1.19亿元,较上年增长22.1%,但与农村急需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投入跟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所需。由于近年来我县局部地区自然灾害不断,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部分农村原始积累几乎没有,农民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有相当一部分村和农户出现“返贫”,部分村和农民连简单再生产都有很大困难,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农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的规模小,缺乏精深加工的能力,市场竞争力差,辐射带动能力弱;各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条过短,农业订单管理不规范,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拉力不足。

(五)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手段落后,设备缺乏,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和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认证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推广、市场体系等建设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四格乡坡上村的洋芋和滑石乡的折耳根基地进行产地论证。

三、盘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一)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安全、生态农业作为核心,围绕农林牧大宗产品实现品种优良化、布局合理化、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重点是在大力提升玉米、小麦、洋芋和特色经济作物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舍饲养羊为主的养殖业,树立“畜牧强农”的思想,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小农户、大产业”的发展路子,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建设小区(养殖小区),发展三户(专业户、示范户、经营户),力争把我县建成全省重要的以肉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养殖基地,真正把传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千家万户发展种草养畜业,加快草产业开发步伐,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经过努力,建成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多层次、高效益的草产业综合经济,使草产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以推动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根本转变。积极发展以经济林为主的优质林果业,积极引进名优新特经济林树种,加快对老果园的嫁接改造步伐,逐步提高黄花梨、蜜桔、西瓜等优质林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同时,加快发展制种、中药材、折耳根等后续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优质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

(二)切实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的设投入,坚持抓好中低产田土改造、人畜饮水、节水灌溉示范、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和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风力发电等工程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粮食稳定生产。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和林业生态建设,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减少森林植被的砍伐,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营造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林业建设上,围绕“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以恢复植被、扩大森林覆盖率为重点,切实搞好生态建设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从全县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积极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不断强化农村科普工作,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宣传科学思想,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重视和研究解决县、乡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要重视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分区域分类型抓好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观光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石漠化农业区示范建设,通过高新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名优产品开发,辐射带动一批科技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层次农业教育培训网络,因需设教,全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更新现有农技人员的科技知识,努力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水平。四是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联姻与合作,不断创新与完善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重点要改革落后的耕种方式和灌水方式,精耕细作,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栽培、模式化丰产栽培、畜禽科学饲养和农产品保

鲜、贮藏、加工等实用技术,继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

(四)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近年来,盘县农业从农产品短缺现状迈向总体平衡,而且受到外来农产品冲击很大。从当前农产品市场情况来看,品质差的农产品不仅价格低,而且滞销严重,而名优产品少,市场上适销的优质稻、优质玉米、小麦,优质水果和名优茶需求很大,但产量有限。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生产特点和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利用复杂的气候资源优势,寻找区域差域差异,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结构的方向。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建设体系,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引进新品种、优化品质,推广和普及良种,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无公害基地、产品的认证和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水平,发展效益型农业。例如:在盘县海拔1600m以上地区的富硒地带,开发优质高山含硒保健茶;利用老厂镇“万亩竹海”竹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竹笋、竹荪等系列产品及竹制品和竹制工艺品;也可在刘官镇红岩村加大南丰蜜桔的生产规模,在保田镇发展优质梨生产,扩大英武乡西瓜生产规模,其它乡镇可发展中药材生产,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格局,使之成为地方的主导产品,提高农业生产力。

(五)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加快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建立全县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水平,经过3—5年的努力,农业标准普遍得到实施,主要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害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达到优质农产品标准。二是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的质量、产地认证,抓好地方农产品的标准认证和质量生产标准制定工作,认真执行质量生产认证标准,用标准化生产手段培育,加快对盘江镇折耳根、四格乡乌洋芋、英武乡西瓜等名特产品的产地认证工作。三是要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农业、畜牧生产基地为生产示范点,积极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严把质量标准关、产地环境关、产品检测关和市场准入关,从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加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工作,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六)认真搞好农产品销售服务工作。一是各级涉农部门要及时掌握并提供全国及周边地区农产品价格、营销信息服务。通过信息服务使农民了解市场行情,什么作物能赚钱就种什么。由过去要我种什么,变为现在我要种什么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二是尽快培育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制度,分析预测省内外、县周边地区农产品产销市场,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三是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和力量,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营销服务。供销等有关行业要加快组建由农户参与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副产品购销力度,搞好农产品流通。四是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信息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提高我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水平,充分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调整增收措施。

(七)切实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县、乡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责任,始终抓在手上。二是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改变工作方法,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解决结构调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四是动员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强化为农服务;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农民群众扎实有效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四篇: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误区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误区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近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采取面向市场、依靠科技等措施。在优化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品种品质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

一、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误区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结构由单一粮、棉经济向农、林、牧、渔、特经济发展。二是农业生产布局由“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向区域优势发展。三是产业结构由种植业向种、养、加、销产业化发展。四是农产品结构由大路货、劣质品种向名、优、特产品发展。但在有些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一些误区,应引起有关地区、部门,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误区之一--操作上的盲目性

部分地区在调整农业结构中,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及生产布局的调整上,思路不清晰,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操作上,带有盲目性,他们没有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雷同和重复现象。另一方面在产品品种上没有特色,出现新一轮的品种结构趋同。再一方面在生产布局上,仍然还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旧格局。同时,更有甚者,由于盲目调整农业结构,超越自然,使农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误区之二--预测上的滞后性

当前,世界已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也将分享高度发达的信息文明。市场经济就是“时间经济”,时间经济也就是“金钱(效益)经济”。但有的地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市场意识淡化,对未来市场预测滞后,对信息和市场把握不准。不是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而是市场已经有了什么再发展什么。特别是极少数地区、部门是市长安排生产什么、农民及企业就生产什么。除信息滞后带来市场滞后外,科技也存在滞后的问题,有的地方产品品种单

一、质量低下,在市场上无竞争能力,科技投入不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误区之三--发展上的波动性

在调整农业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与品种结构中,具有不稳定性,出现了在农业结构调整及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波动性的问题。如有的品种此年推广,在没有规模效益和市场认可的情况下,彼年淘汰;此年又推广、彼年再淘汰,造成恶性循环。真可谓是“年年调结构,岁岁换品种,仍然无市场”。

误区之四--行政上的干预性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工作方式和农民的思想观念虽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但有的地区行政部门对农业结构调整自觉地进行了干预,不是市场需要什么调什么,而是“市长”要求调什么就调什么,大轰大嗡跟风上,结果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原因分析

农业结构调整的误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市场经济内涵理解不深

部分地区及部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的内涵理解认识不深。市场经济是靠资源合理配置的完全自由贸易,而不是靠行政计划分配资源。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操作上的盲目性。预测的滞后性,行政干部的干预性等因素都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其原因是市场经济意识淡化,以及对市场经济的内涵理解认识不透彻。

(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够

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及经济规律办事。否则,就事与愿违,一事无成。少数地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盲目性问题,就是没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一哄而起”到“不欢而散”而告终。同时,还有的超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好生态环境,反而使农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三)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对利用自然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要求高,而且科技容量高,对科技投入要求也高。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出现的波动性,其实质是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品种的品质不优,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产品具有不稳定性,即波动性,波动性的产品必然被淘汰和灭亡。

三、农业结构调整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调整农业结构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性举措。调整农业结构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农业加入WTO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坚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四项基本原则,加快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的贸易经济,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进行贸易往来。农业结构调整不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品结构调整,都必须坚持市场经济规律,具体要坚持市场需要什么调什么,而不是“市长”要求什么调什么。我国已经加入WTO,我国农

业结构结果背离市场经济,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重复生产低质量,低产出的农产品,对我国农业冲击更大。所以,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要具有超前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有市场、能赚钱,就发展什么。

(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一方面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要克服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的倾向。二是要克服行政干预,一刀切、大轰大嗡的倾向。另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调出特色,调出品味,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发展特色农业。再一方面,还要根据市场需要,调节农、林、牧、渔等产业及粮、棉、油、等产品的比例关系,生产规模不能超越市场承受能力,否则供求难以达到基本平衡,就会造成产业结构出现新的一轮趋同,产品出现新的积压。

(三)坚持区域优势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区域广阔,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十分优厚。但在自然条件(如土壤、雨水、温度等)、种植习惯、经济基础和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我们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必须坚持区域优势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一是要逐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旧格局,建立全国的优质粮、棉、油、经济作物及林、牧、渔等生产基地。二是要发挥区域优势,发展我国特色经济。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市场经济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本地区具有特色的种、养、加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要逐步形成农业区域化、分工专业化格局。重点要在生产布局上按照区域优势及发展专业上进行分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四)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科技必须为先导。要依靠科技兴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即无污染农业)。当前,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很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不够。我国目前农产品,一方面特色产品虽然是质量好、价格高、市场畅销,但产量低成本高、效益一般化;另一方面,大众产品虽然质量差、价格低、市场滞销,但产量高、成本低,而效益与特色产品趋同,严重地制约了名、优、特产品的发展。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先行一步,科研要走在调整前,要加大研究、推广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无污染、市场俏的名、优、特产品,促进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第五篇:学生应如何协调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生干部应如何协调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生干部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无疑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他们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学生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学习能力是我们大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素质,可是有些学生干部学习素质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在大一新生的学生干部中比较多见,在其他年级的学生干部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现。同样是学生干部,可是在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上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优秀的学生干部应该是学习素质、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可是现在,专业课成绩不理想是学生干部发展的一个“瓶颈”,这对学生干部在学生中良好威信的建立产生了不良影响。

作为学生干部或社团干部如何应对繁忙工作的冲击波,如何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时间?

调查发现个别专业成绩欠缺优秀的学生干部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是拖沓的问题比较严重。这类的学生干部往往欠缺学习动力,宁愿在网上浏览各色帖子玩各种小游戏,也不愿碰专业书本或文献一下,只有在马上就到截止日期前才会因紧迫感而开始着手学习任务。这样下来,学业上总体来说算是马马虎虎,但却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

二是没有时间管理概念。在这方面稍微欠缺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一般效率不会很高,往往随着性子想干则干,干不完的工作随手一放什么时候想起来再接着干。在学习上同样如此,以理工科学生为例,理工科的很多课程都需要实验或动手实践来学习,时间管理稍欠佳的学生干部可能会因懒得动手而出现明日复明日的恶性循环。这样长期下去,往往会出现整天忙忙碌碌却依然茫然空虚。

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干部。学生干部如何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本来就是一个恒久的校园话题。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学生干部,学业负担重,工作压力大,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就日益突出。每届的校级学生干部都有因为无法处理好这一关系中途申请退出的,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这学期,随着学校学生工作的全面铺开,已经收到至少5个学生干部的辞职申请了。曾经有老师建议我少开展学生活动,减轻学生干部的工作压力。我也曾经很认真的思考过,但是结果发现,问题并不是出在工作的量上。我都就“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给学生干部们做了指导。回来之后,看了学生干部们做的会议笔记,我进一步揣摩提炼,归纳出如下六条:

原则:工作的时候不谈学习,学习的时候不谈工作,工作投入、学习静心、专注做一件事。

法则一:要学会科学计划合理安排。很多学生都喊没有时间,时间不够。白天时间不够用,开夜车到很晚,但是效果并不好。很多名人都说“时间像海绵一样,是挤出来的”。那只是名人。时间是可以从很多闲暇和缝隙里挤出来。但是事实是时间的量是固定的,无比公平,对每个人都一样:一天就是24小时。不会因为特别钟爱谁而增加,也不会因为憎恶谁而缩短,至少在地球上还是如此。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却有一定的弹性。时间是活的。事实证明,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根本就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计划和安排的问题。古人有句话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做事情事先有安排有计划就能成功,否则就只能作罢。的确,有工作经验的干部的人往往会发现,事先有安排有计划就会忙而不乱,再多的事情都能从容应对。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忙而不乱,井然有序,大小事情都能从容应对,他最重要的法宝之一就是这个。所以建议大家:提前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在自己的工作笔记本上提前做好预见和记录,做好心中有数。当然,学习和工作都需要在讲求效益上下功夫,效率提高了,时间自然也就没了冲突。要知道,节约时间就是创造时间。

法则二:要掌握必要技巧提高效率。靠节约时间和人为的创造时间来做好工作是无法真正解决好工作与学习的问题的——我们还得掌握必要的技巧和方法。(1)抓住主要矛盾。哲学上有一种方法论叫“弹钢琴”。工作学习都纷繁芜杂,要处理好一个手指何九个手指的关系,我们必须抓好主要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要像同时把几件事情都做好,要分清主次,选择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工作先做。该工作的时候不要念念不忘明天的学习,该学习的时候不要舍不下手头琐碎的工作。(2)熟知办事程序。很多时候办事走弯路都是因为不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找到的人老是不能解决自己当前的问题。到头来往往大费周章却事倍功半。问题在哪里?问题在我们不了解办事的基本程序,无法抓住解决问题的捷径,更无法从全局上把握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有当我们全面了解并熟知工作的基本程序,对我们所接受的任务的完成过程了如指掌,我们的效率才可能提上来。(3)树立威信。为什么有的人“说一句顶一万句”,而有的人说一再多都顶个屁?为什么你去叫人帮忙或做事老是叫不到人叫不动人,而有的人去却手到擒来事半功倍?很简单,两个字:威信。他有威信,你没有。他的威信高,你的还不能产生足够的power(力量)!那么,什么是威信,怎样才能拥有足够的威信呢?《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订版)1306页左上角从上数到下第九个此词条告诉我们,所谓【威信】就是指“威望和信誉”。一般来说,威信主要来自两方面:威,威望,来自能力和原则;信,信誉,来自诚实和守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严生威爱生信”。既有威望又有信誉,何愁不能很快的办成事情?(4)苦干加巧干。工作,英语是work,可以是一个名词,也可以是一个动词。作动词用的时候也称为干工作。工作当然是要干的。就像我们的身份——干部。干部,是指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既要干,又要部。干部,既要能干又要能部署。不能只是自己埋头苦干,不去安排部署或不懂得安排部署。很多部长都是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一把好手,自己也勤于动手动脑,可是工作却很少安排别人,他的下属也总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工作效率低下。这就是不会工作,不会部署,不会当干部。工作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勤奋踏实、任劳任怨是苦干,善于安排、长于部署就是巧干了。要当好干部,要提高效率,就一定要苦干加巧干。(5)有所专长。我们选拔各种干部,特别是各部部长时都要特别留意有相关特长爱好的,优先录取。为什么?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什么是专长,能歌善舞是专长,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手好字,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或者外语也是专长。这都将有利于你工作的高效开展。所以有专长,特别是要有自己工作能力范围的专长,是提高工作效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6)善于整合资源。就是善于整合身边的各种力量、各种资源,形成合力,为我所用。对于学生干部来说,我们的工作多为学生工作。你的资源就包括学校、老师、同学、朋友、家长等等。总之,把自己身边的一切力量——有形的、无形的,包括自己,都当作完成工作的资源,转化成提高工作效率的强大动力。

法则三:要调整自身状态保持精力。事实证明,平时不抓紧时间解决当前主要问题,不提高效率,靠挑灯夜战、打疲劳战来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只能是促成恶性循环,越来越处理不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因为保持良好的状态和旺盛的精力是开展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保障。要保持短暂的良好状态何旺盛精力不难,可要始终保持而不变成“过度疲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饮食健康和营养搭配,保证睡眠充足,保持适量运动和休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时下不是有一句流行语吗?“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可见,调整自身状态保持精力对学习和工作都是相当重要的。

法则四:要懂得学习之道搞好学习。前些年有本畅销书叫《学习的革命》,讲的就是学习之道。大家应该抽时间看看,学会学习。作为学生干部,学习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既要当学生,又要当干部,就意味着我们要比一般的同学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既然我们的一部分学习时间被工作挤占,就要在别人玩的时候去学习,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学生干部的时间比一般学生的时间更珍贵更紧迫,所以不能被动地等待,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影响学习,更不能因工作忙而自己放松自己对学习的高标准要求。别人十分努力,我就十二分。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搞好学习就是我们的学习之道,也是建立干部威信的重要凭借。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善于学习。其实工作也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为了能更好的工作。工作中积累的方式方法,甚至与人交流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向所有人学习,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这样一来,学习和工作相得益彰,就不再会是一件难事。

法则五:要锻炼适应能力克服环境。有的干部说教室太吵,寝室没有环境,家里又温暖得让人想睡觉,环境不好无法进行学习和工作。这种说法我不赞成。大家知道,毛主席用兵如神,不管是反国民党围剿还是应付杀人如麻、凶残成性的日本鬼子,在任何恶劣的战场环境下都指挥若定,挥斥方遒,一派大将风度。这样的非凡的定力和气度与少年毛泽东在闹市中读书的历练是分不开的。我们的学生干部现在是学校的、班上的、团队的骨干,今后走上社会就是社会的栋梁,是要挑起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干部在不利条件和恶劣条件下工作学习的能力。一定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定要锻炼自己在恶劣条件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法则六:要懂得人生智慧学会舍得。这是最后一招,懂得放弃。鱼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实在是到了工作和学习不能两全的时候,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放弃其一。懂得放弃,懂得取舍之道,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工作方法何学习方法。当不取舍就意味着“扁担挑缸钵,两头都滑脱”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呢?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话虽如此,但如何取舍却是一件难事。这个问题,就跟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和人生理想有关了,因人而异。一个网友给了如下答案,仅供参考:如果你想往学术技术岗位这方面发展,你肯定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但有很好的机会能锻炼自己学习之外的能力,也不要轻易放弃;如果你想从事行政管理这方面的工作,你就应该多花点精力在与人交往和办事的能力上,但也不能荒废自己的学业。关键是结合自身的情况找到平衡点。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一个人最宝贵的智慧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并且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取舍,才会有舍有得。否则就会得不偿失,舍之不舍。

最后,套句数学语言,学习和工作并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而是有交集的。这个交集的天平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平衡,更要靠你的亲身实践和不断的思考去把握,实践出真知!

下载实习报告——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习报告——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5篇范例)

    为扎实推进人大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按照学习实践活动领题调研工作方案安排,县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组成调研组,于4月4日至6日就我县当前农业生产及结构调......

    农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改(共5篇)

    柏树乡农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柏树乡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3727户,总人口16192人,耕地面积22432亩,人均耕地面积1.46亩,2011年人均收入6083元。属山、井......

    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关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镇以前仅仅依靠水稻、甘蔗、蔬菜种植等单一农业发展经济,这样的结构模式不仅规模小而且效益低,农民常常处于广种薄收,入不敷出的状态。如今......

    农业实习报告

    农业实习报告 农业实习报告1 我叫xx,毕业于北京xxx专业,学历本科,于20xx年5月21日来到xxx营业所实习,至6月21日实习期结束,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总结。从一开始来到xxx营业所......

    农业实习报告

    农业实习报告 农业实习报告1 一、实习单位简介中国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行设在北京。在国内,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布城乡,资金实力雄厚,服......

    农业实习报告

    为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以支农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习调查活动,我于08年1月15日同其他10名同学组成一个团队一同前往xxx生态园有限公司给那里的一个农户和技术员介绍一种......

    农业实习报告

    农业生产实习报告班级:11农贸2 姓名:学号: 日期:2014年5月17日实习目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农学科目上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旨在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强专业意识,巩固和理解专业课程。这次的......

    农业实习报告

    农业实习报告1 为了进一步培养会计专业应用能力,从20xx年3月2日到20xx年4月5日,在中国农业银行保定白沟支行进行为期五周的毕业实习。通过在农行保定白沟支行实习,我对农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