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大全]

时间:2019-05-14 19: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大全]》。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大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

寒假期间,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首先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三年前农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走又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副村支书***说: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村为中小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杂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扩大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助范围,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免除杂费。“两免”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80元,初中130元,特教95元。按照“一费制”标准,除中央财政负担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外,其余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各负担一半.2.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在“两免”资助范围内,对贫困寄宿生在校住宿期间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天补助1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可逐步落实,2005年受资助面要达到贫困寄宿生的80%,2006年达到100%,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件好事啊。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第二个老百姓比较关注的就是免交农业税。皇粮国税,古已有之。直到今天,“交公粮”一词,仍是中国农民的口头禅。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以牺牲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代价进行了城市工业化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经济增长的“大蛋糕”中,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反而在某些方面还遭受着严重的“不公”。比如在税制方面,城市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广大农民的税负长期高于城市居民。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专门面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总税率达百分之八点四。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全面取消农业税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取消农业税,还在于它破除了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人民群众对这项民心工程感到非常高兴。村民***告诉我,他家有4口人,耕种3亩地、70株橄榄,还做些生意,年收入2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农民享受这么多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我们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由衷地拥护!”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从2003年起,村民们免交“三提五统”,去年又免交种粮耕地农业税,今年起全面免交农业税,全村农民每年减轻负担38万元,基本达到“零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00元。这对我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农村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此,各级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和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臵,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应该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以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定合同,毕业后回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医院还可以定期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医疗人才,进一步充实农村医疗队伍;第四、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感受也很多。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衢州)调查报告

题 目:关于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和特征 分 校: 班 级:学 号: 姓 名:

关于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和特征的调查报告

乡镇是我国政府管理“五级结构”的最末端机构,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有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足见乡镇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乡镇是我国行政体系的最基层一级,是人民政权的基石、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工作着力点也在乡镇。乡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个县区、一个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乡镇管理是以乡镇政府为核心的乡镇组织依法管理乡镇范围内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执行决策的直接操作性、组织运作的综合性、管理环境的中间性和管理对象的涉“农”性。乡镇管理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乡镇设臵现状

统一设党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纪检委(监察室)和团委、妇联。一般乡镇内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企业办、计生办等等,同时乡镇设臵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计生服务所、劳保所、国土所、财政所,和文化站、林业站、农业站等,这些就是传统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现行乡镇管理体制的特征与弊端 乡镇管理属于基层管理的范畴,具有:(一)综合性

乡镇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对象和内容却十分庞杂。每一个乡镇都设有党、政、武、企、群众团体等机构,领导着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工作。第二,从管理方法的运用上看,乡镇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把各项工作加以综合,采取综合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才能把各项工作推动起来,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第三,从管理职能上看,由于乡镇工作的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综合协调和合作是非常必要。乡镇党、政、经各部门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帮助,才能使乡镇管理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总而言之,综合性是乡镇管理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二)实践性 乡镇处于我国政权系统的最基础一级,乡镇管理处于广大农村第一线。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具体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具体化,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乡镇管理必须具体、实际。因此,乡镇管理必须直接面对乡镇各个部门或行业,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乡镇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群众性

乡镇作为农村基层行政区域单位,实质是乡镇管理机关代表人民群众管理乡镇各项事务。要以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了群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利

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乡镇管理不但切实反映和维护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正当利益,同时也体现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

综上所述,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权的运作和管理特征集中体现为:一是执行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党政机关的指令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来贯彻执行,并具体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去。二是综合性。乡镇全面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组织外,它没有下属行政组织,基本上是直接同农民群众打交道。四是非完整性。不象县以上领导机关那样功能完备、机构齐全。乡镇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能转换不到位。一是管理职能越位。管了许多本应由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的事。二是服务功能错位。上级将名目繁多的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有些指标采取“一票否决制”,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政绩“挂钩”。乡镇领导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实各项指标上,没有足够精力为农民服务。三是社会职能缺位。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后,由于财力制约,大部分乡镇只能维持工作运转,无力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影响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整体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的职权为七项。但在实际工作中,目前乡镇承担的工作内容十分庞杂,可概括为八大类近50项,乡镇工作事无巨细,包罗万象,面广、量大、事杂,将有些

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纳入乡镇管理范围,将有些应由农民做的事情由干部来做,成为“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况较严重,有些应该做的工作没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该做的工作却疲于奔命。

(二)站所设臵不合理。站所的设臵大而全,而且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乡镇不论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站所设臵千篇一律,这种状况增加了财政开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划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管,又受乡镇属地管理,乡镇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与协作,形不成人才、资金、设施、技术的优势互补。同时还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管理型的干部多,服务型的干部少;“万精油”式的干部多,掌握专业技能的干部少;生产型的干部多,经营型的干部少,制约着乡镇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人权事权脱节。突出表现为责权分离,管用脱节。设在乡镇的站所、中心,有的职称评定在县以上部门,年度考核却在乡镇。不少站所驻在乡镇,人财物却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由于乡镇和站所主管部门权责重叠交叉,乡镇责大权小或有责无权,县直部门权大责小或有权无责。《宪法》规定,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一级政权,但《行政处罚法》等法规没有赋予乡镇政府执法资格,疑似乡镇在法律规定方面职权残缺,存在着“责任大、权力小”和“任务多、要素少”的现象。如禁止农用车载客、安全生产、农村环保等,乡镇没有执法管理权,但工作还得干,只有“违法行政”。由于职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单一的教育和说服,而现在利益多元化的状况下这种手段是越来越不被认可,很多情况下是无效管理。在对经济发展的协调中,最常见的是作为为企业发展征地的主体嵌入,让群众理解为官商勾结的负面行动,阻力前所未有,《物权法》出台更加剧了企业征地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对立,单有的说服已经完全丧失了功能并且容易让乡镇政府卷入具体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质疑,甚至卷入法律纠纷旋涡,难于在对经济的发展支持与老百姓的利益维护中有所作为,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用的信誉危机。

(四)政事、政企不分。财权、物权为在县区业务部门,事权留在乡镇,存在着“见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见不到人”和“有责任的没法管,有权管的没责任”的现象,造成乡镇职能虚化,责任增大,自主权缩小。一些站所上划后,大都承担着本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行政职权,难以发挥应有的行政效能。同时,乡镇政府往往包办了企业、事业单位的事;党委政府也很难把党务和政务分开。条块分割,权责分离,乡镇政府很难统筹、协调,不能有效地配臵管理要素,进而充分履行职能。另外,有法律地位但没有执法权。

(五)乡镇债务多,负担较沉重。乡镇财政实际上是转移支付财政,自身没有财政能力,收钱无门,挣钱无路,要钱无缘,要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实在苦恼。由于债务较多,负担较沉重,偿还难度大,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乡镇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时,乡镇偿还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县区财政加大转移支付额度。并且为了发展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旧债尚未还清,又累欠新债,有的乡镇不得已向社会集 资,向农村信用合作社借贷。花钱去路多,收钱来路少,乡镇领导穷于应对,甚至无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务活动和事业发展。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能归咎于哪级组织、哪个领导,其成因是复杂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经过20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农村管理体制、管理对象、管理任务、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有现实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原因;既有社会条件的原因,又有自然条件的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又有资金等管理要素匮乏的原因;既有乡镇自身工作的原因,又有上级组织的原因。这也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并逐步进行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乡镇管理必须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和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现行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研究,提出树立以人为本、以实用为目的、以实效为原则、以质量为生命的教育培训理念,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的引导作用,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师资管理和教材体系,逐步形成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教育培训 问题 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亿万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和能动性的发挥。大力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保障。

一、现行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没有根本提高,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例如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3倍(城镇居民23979元,农村居民6977元),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农民收入整体偏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农村的发展显著落后于城市。虽然国家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但稳定增长的机制没有健全,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方面,农村的发展显著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薄弱的产业依然是农业,最滞后的领域依然是农村,最低收入的阶层依然是农民。

从总体上看,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整体偏低,据统计,我国5亿左右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接受系统农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普及率低。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导致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因而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影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和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质量,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培训。

1.2农民思想意识落后,缺乏主动学习和获取有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思想文化水平有限,受小农意识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的思想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主观上依赖政府和集体。绝大部分农民缺乏变革精神和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缺乏快速有效捕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融入社会经济的知识和能力,面对变革中遇到的困难常常表现出束手无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能力准备。缺乏从事非农岗位工作的经验能力和受传统农本思想的束缚,多数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成为农村规模化种植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文化科技素质偏低使许多农民对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感和观望感,导致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往往比较淡薄,缺乏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民普遍认为:不参加培训,不拿证书,照样能够在地里干活。不少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活动是在反复动员情况下或为完成行政任务被动参加的,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态度不够积极、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不够认真等实际问题。

1.3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教育培训经费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途径主要分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民间行为,虽然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在总体上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仍然是以政府行为为绝对主体,且供给相对不足,各种渠道的发展状况也明显地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国家直接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尽管有所增加,但除了中央财政的投资外,各级财政几乎配套投入不足。而且随着物价消费上涨,农民教育培训任务和费用的加重,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费不仅没有增加,有的还有所下降,严重阻碍了办学条件的改善。

可见,国家为主体的供给总量和途径发展不足,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渠道。

1.4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体系、模式、师资、教材和考评等不能适应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要求

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激励、监督、保障等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由于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项目支持,缺乏更多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具体计划与有效的措施,使得一些农民培训组织因效益最大化的导向,加速了“离农”趋势。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农科教统筹协作不足,存在各自教育培训内容与对象互相脱节或重复现象,影响了教育培训效果。

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教育方式落后单一。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缺乏研究,致使学校的教学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与农民生活脱节。在专业设置上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脱离农民及其子女就业与创业需要,专业课程设置僵化,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实验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办学实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弱。这种学校定位的偏差,导致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农民眼里可有可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受教育的短期化,忽视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农民教育培训结构不够合理,办学模式单一,教育模式滞后。受导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制度惯性的影响,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单

一、僵化、缺乏特色和活力,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难以有力支撑农民教育培养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师资力量薄弱、水平良莠不齐,培训质量难以保障。农业属于艰苦行业,较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所以农业教育培训的优秀师资人才缺失严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直接导致农民教育培训师资水平与培训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主要对策

2.1树立以农民为本教育思想,健全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和体系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组织保障;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为主,因市力导,鼓励工商企业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本等投入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并积极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等外资,调动社会力量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以农民为教育根本,培育在思想上有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在科技上有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在生产生活上有市场意识和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按照“求实效、讲实用、重实用”的培训原则,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相互协调、适应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企业合作、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联动机制。

2.2.树立以实用为目的教育理念,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强调实用为先、技能为主、增收为重,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有机衔接,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农民培训与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岗位实践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以农村为教育阵地,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符合本地民情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区域产业和经济的特点特色,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绿证村”、“核心示范农户”、“政府+学校+企业+农户”的产业联动培训等教育培训模式,采用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短期培训和长期教学相结合,推进培训教师下乡,教育资源进村,人才培养入户,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

2.3树立以实效为原则教育理念,优化师资队伍管理和实用教材体系

建立由省、市科研院、所、校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培训教师团对,并颁发中央农广校聘书,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拥有一批较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资源。积极推进教育培训课程和教材改革,构建科学实用的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按照“三面向”(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和“两适应”(适应农业技术现代化,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端正教育培训思想,并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努力调整课程结构,改善教育培训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加强思想文化、科学技能及市场经济意识等方面教育。

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3名教师负责1个村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制定培训方案。培训教师进村,要及时将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等传送给农民,同时要讲解和传授文化知识、新观念、新风尚以及健康生活、生态环境、经营管理、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另外,还要积极参与建立乡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面向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2.4 树立以质量为教育生命理念,健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考评体系

农民教育培训要坚持“质量第一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

培训实施效果的客观考评体系,确保教育培训质量,确保农民学有所成的同时学有所用。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一定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制定教育培训质量监控的对策与措施。要建立科学的农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质量评估。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教学比重,拓展和丰富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增加实用新技术、市场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建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考评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提确保农民学习质量,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三、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贵在以人为本,培养新农民,把新农民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通过农民教育培训的机制模式的革新,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质量,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因“市”因“势”利导,使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进而从总体上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增强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近平农民教育培训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探讨 成人教育 2008/04总第255期

[2] 康大海 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方向的思考 湖南农业科学

2OO7,(4).17—l

[3] 朱启臻 农民教育重在提高有效性 农业工作通讯 2008.08

[4] 郭焕波 昆明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南 2008年版

[5] 仇和 “三农”工作与县域经济 2007.12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农村基础教育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并逐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一种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轨道的改革尝试。为了了解相应政策制定后农村基层教育现状及农村学生学习的情况,我们特组织了此次问卷调查活动。请你务必仔细认真填写每一道题,以确保答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及调查分析的完备性,我们将为你所填写的资料保密。感谢你的参与和配合!

参与调查同学 姓名____________系科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调查时间:2008年_____月______日

一、家庭和个人基本情况

1.你现在上(A小学B初中)年级

2.你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A种田 B林业 C副业 D畜牧业 E打工 F其他

3.你每学期的学费是如何筹集的A家庭积累 B向亲友借 C贷款 D尚欠学费

4.你父亲的职业是

你母亲的职业是

A种地农民 B手工艺者 C乡村干部D专业技术人员

E做生意F教师G外出打工H其他

二、所在学校基本情况

1.从整体上看,你觉得你所在学校用于教学或辅助教学的设施器材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A严重缺乏 B可将就着用

C比较丰富 D丰富多样

2.学校是否有图书馆

A是(回答以下两个小问题)B否

1)图书馆资料书籍是否丰富 A是 B否

2)图书馆对学生开放吗A是 B否

3.学校的文体设施,如体育器械,文艺器材等怎么样

A根本没有 B有,很少 C丰富多样

4.学校教学有没有用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A有B没有

5.学校课程开设及专业老师配置情况

课程 开设与否:A.开设B.未开设 是否配置专业老师:A是B否

语文

数学

思想品德

计算机

英语

美术

音乐

体育

6.学校管理严格与否

A很严格 B一般 C管理松散

7.下列从1到5分别表示从好到差的渐进程度,你认为下列情况属于哪个程度

学校的学习氛围1234

5学校的纪律情况12345

学校的卫生情况12345

8.学习及分数是否为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目的A是B否

9.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各方面信息,例如考试、升学、社会知识多吗

A几乎没有 B有,但很少 C很多

10.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吗

A从不举行 B有时,偶尔 C经常

11.学校组织的活动有(如上题选择A项,则此题可不作答):

三、学习心理及学习行为

1.你上课时的态度通常是

A认真听完整堂课B大部分时间认真听课,偶尔也做其他的C听一会儿,再干会儿其他的D根本不听课E其他

2.对于课堂作业你一般是

A独立完成B参考同学答案完成C抄袭别人的D不交E其他

3.你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是

A非常爱学习B比较爱学习C一般D对学习没兴趣

4.在学习生活中,你感到最苦恼的问题为第一位第二位

A学习压力大 B经济困难 C学校办学条件差 D人际关系紧张 E对学习没有兴趣

F家庭问题 G周围人对读书的不理解 H其他

5.你主要的学习方式是

A听老师讲课 B自习和作业 C与同学讨论交流 D其他

6.相比而言,你更喜欢老师上课采用什么形式

A老师讲解,学生听记 B让同学自己看书 C师生相互讨论 D让同学上讲台讲课

7.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你是否会通过看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直到弄懂为止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很少这样 D从不这样

8.你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哪些(可多选)

A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理解 B得不到老师的指导 C不会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 D学习资

料太少 E学习负担重,家务活太多F其他

9.你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的感觉是

A愉快B成功C没感觉D失落E自卑

10.你对学习的感觉是

A有兴趣 B比较有兴趣 C无所谓 D感到很枯燥 E不得不学

11.你怎样权衡读书学知识和外出打工赚钱

A现阶段读书比赚钱重要 B现阶段赚钱比读书更重要 C两者都无所谓

12.你认为你们学校的教育质量怎么样

A好B比较好C一般D比较差E 差

13.你满足这种教育水平吗

A当然不满意,迫切希望改善(回答第14题)B满足 C无所谓

14.你希望哪些方面得到改善

A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B改革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

C切实贯彻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减轻家庭负担

15.新课程改革已经陆续推行,请问你了解新课程改革吗

A知道B听说过C不知道

16.你对新课程改革有何期望

A更多的课外时间B更丰富的课外活动 C更多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D教学水平的提高 E学习负担的减轻 F其他

17.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农村基层教育,你认为现在农村教育受关注和被扶持的力度 A不清楚B一般C很高

18.请谈谈你对教育的理解(你最希望获得的教育)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初探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乡村的广泛推进,作为乡村建设重要因素的乡村景观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同时应该以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作为乡村景观建设的有力支撑,本文就目前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

【Abstract】Along with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in the country widely promote the rural construction, as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rural landscape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be based on reasonabl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of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s the support, the article is current our country rural landscape situation analysi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presented i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some of the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Rural landscapeRural landscape design1、前言

20多年快速的城镇化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的《北京宪章》中把这个时代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严重。就在人们反思城镇建设的得失之时,社会上又吹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

2005年,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此次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现阶段有条不紊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建设的新历史背景下,以全新理念指导的一次农村综合性变革运动。

乡村景观作为形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文化景观形态,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重点考虑与研究的对象,但就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来看,乡村景观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蕴含的宝贵的价值正受到城市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和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探索一种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法。

2、基本概念解析

2.1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多种土地单元组成的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

2.2乡村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规划是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对乡村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保护乡村景观完整性和文化特色,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综合规划。

3、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3.1乡村居民缺乏正确的观念认识,导致乡村景观深受城市化进程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蔓延,乡村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居住标准、价值观以及建筑形式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乡村呈现出城市景观,宽马路、高洋房、铺装硬地,甚至城市广场、大草坪等在乡村出现,破坏了乡村景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忽视了乡村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逝。

图1城市化冲击下的宽马路、高洋房乡村景观

3.2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不合理,乡村景观趋于一致,缺乏特色

由于目前乡村景观规划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导致许多乡村布局混乱,出现了空心村、马路村、芝麻村等。

另一方面,为了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与思想,国家安排了一批城市规划师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但由于规划师缺乏对乡村的了解,没有深刻调查研究各个乡村的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内涵,而是简单的照搬城市的规划方案,造成温馨宜人、自然分布的乡村聚落被城市常见的行列式布局所替代,总体布局千篇一律。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欧陆风建筑大量侵入乡村也造成了乡村景观特色的缺失。

3.3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化的推进以及不合理的乡村景观旅游开发。随着乡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兴建起了大量工业企业,不仅侵占了原有的农田耕地,而且排放出的大量工业污染物也严重破坏了乡村的景观环境。

另外,近几年乡村旅游业快速兴起,旅游业的开发为乡村注入了建设资金,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渠道,带来了发展契机,但对乡村景观资源不透彻的分析与对旅游市场的错误定位等因素导致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景观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

3.4规划缺少对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俞孔坚教授曾说,在广大乡村地域,哪怕是一株草、一棵树、一座庙、一座牌楼都有说不尽的历史沧桑、道不完的趣闻轶事。这承载着人类历史文明并将继续影响未来人类发展的物质构成要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文化遗存。乡村景观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而形成的独特自然景观,而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历史记录,是乡村景观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在规划中应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4、乡村景观规划建议

4.1、加强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一些国家较早的开展了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如德国、荷兰、捷

克、英国、美国等,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相关理论尚处于初始阶段,理论研究还不成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应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在合理的理论支撑下健康发展。同时,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时,一定要明确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即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设计,在理解乡村景观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从而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

在有了坚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倡导规划先行,但要明确的是规划不应该是只限于物质环境层面的规划,它还应该思考对人性的关怀、和谐邻里的建构等社会人文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景观不单单是人们审美的对象,它还是人内在生活的体验场所。

4.2、制定乡村景观规划的政策和法规

目前我国的乡村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村镇规划时主要参照的是村镇规划的一套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但其涉及的乡村景观层面的内容非常有限,在面对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村镇规划所能涵盖和解决的,需要制定有关乡村景观规划的法规和政策,作为规划实践中执行的标准。

4.3、引导乡村居民形成正确的观念,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乡村景观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想使合理的景观规划在乡村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乡村居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对乡村居民的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景观所蕴藏的宝贵价值。

在调动民众积极性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采用了“民主主导”的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日本曾兴起强大的草根性运动——造町运动,这对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世纪70—90年代开展的“一村一品”运动和“美丽的日本乡村景观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建设和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这些在我们进行新农村景观建设过程中都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主要是于2006年在婺源发起的“中国景观村落”评选,该评选活动可以让古村落景观得到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古老再度更新,同时也有利于唤醒民众更强的文化保护意识。

4.4、突出乡村景观的特色建设

乡村景观规划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村庄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旧有的空间格局、特有民族文化活动。

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规划的总体格局应该呈现出田园聚落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适度面积的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同时有河 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镶嵌在景区中,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景观规划就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景观特色,下伦屯是连片种植的双季莲藕基地,创出了“中国玉藕”品牌。阡陌纵横的广阔莲田构成了下伦屯的主体乡村景观,目前,柳江县已经提出了开发下伦屯万亩莲藕生态观光旅游景区的规划设想。

图2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莲田景观

4.5、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是乡村的一种宝贵资源,通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以旅游的形式对乡村土地进行再利用,可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现乡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在进行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时,应结合新农村规划和产业发展,以村庄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以保护乡村景观为前提,以挖掘乡村景观的综合效益为目标,以旅游学及景观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游人和居民创造高效、安全、健康、优美的环境,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

河南省漯河舞阳冯河村的旅游景观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充分运用了“中原水乡”的特色,明确了乡村景观的意向,打造了适合该乡村的水上旅游环线。

图3冯河村景观空间布局

5、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需要以新的姿态去适应,但乡村景观不能完全

妥协于大规模的的城市化,属于乡村的那种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气息应予以重点关注和保护。

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特色风貌的乡村景观才更能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需要。在乡村景观规划上,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乡村景观规划,构建资源禀赋与功能特色相一致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格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玉兴,邢燕,高成全,农村村落的规划与布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1

3[2]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当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与技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2~28

[3]汪晓敏,汪庆玲,现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40~257

[4]陈芳,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其特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2~86

图片来源

[1]图1城市化冲击下的宽马路、高洋房乡村景观,百度图片

[2]图2 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莲田景观,百度图片

[3]图3 冯河村景观空间布局,陕西农业科学——河南省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2011,231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景观建筑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出现的问题,从对现状问题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运用景观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 景观建筑学 形态类型学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try to propose the adop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UrbanizationLandscape ArchitectureMorphological typology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新农村的建设为城镇化发张提供了契机,城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骆中钊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公国对我国各个时期的农村建设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农村进行了展望,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完善公共设施,弘扬传统文化的呢过方面提出十条理念。并对新农村建设前期工作到规划编制工作提出相关原则要求。其理论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与研究价值。

由崔英伟主编的《村镇规划》,主要对村镇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做了重要阐述,并对村镇规划的编制程序,成果要求方面进行了系统阐明。

由张泉,王晖等编著的《村庄规划》也是指导新农村规划的重要著作,根据江苏省在新农村建设实践基础上,对村庄规划区别于城镇规划的特点要素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存创造特色角度,列举了大量的规划实例。最后从技术角度,总结了

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科技手段。

清华大学的楼庆西教授在《乡土景观十讲》一书中,对乡土建筑,乡土环境及乡土景观等概念做了重要论述。从保护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角度对乡土环境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关联性做了重要的论述。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因气候地域,民族风俗不同,各地乡村文化景观各异。聚落布局与所在地结合自然,建筑类型丰富,成为研究与发展本土建筑文化的原生态基因库。但伴随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出现了千村一面现象。农村传统文脉的断裂和缺失,原有的聚落纹理遭到了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模仿城市规划的方格子(图1),自然条件,民俗文化等人文环境条件对村庄的规划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小。

图1(图片来源:呼和浩特规划局)原因分析。

国内对于城市,乡村规划的重视与认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城市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比例比农村大。因此长期以来在学科教育体系方面,对农村规划的重视不够。有关农村规划建设发面的理论研究不足。造成的结果是农村规划建设的相对滞后,并造成城乡二元差距的持续加大。城市需要乡村作为自己的材料,能源,劳动力甚至土地的供应者。这种长期持续的输出没造成了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障碍。进而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国家整体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而与此同时,乡村反倒成为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聚集地。,这些双高产业经历了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地的转移过程。先进发达地区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产业在欠发达地区被作为重要的招商引资项目对待。并最终落户到政策监管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希望为当地的经济带来益处。而结果却是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并直接影响到所在地居民的生活健康状况,可谓得不偿失。另一个原因是对于中国农业生活生产方式发展趋势的认识有待深入。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固然需要解决住房与建设用地。但如果不能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作同步考虑。必然是就事论事的盲目扩大建设用地,而如果将城镇化与新农村的概念模糊化,认为新农村就是城镇化,必然在规划设计上犯错误。这种错误的直观表现就是将城市、城镇规划的方法直接用于农村的居住规划。而似乎是为了有意区别于城市规划,或者是为了逻辑概念的需要,将道路及建筑的尺度缩小化,以此来推定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另一种观点则是,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的推进与城镇化的加速,农业人口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民将是一种职业而非身份。在农业生产方面,科技附加值增高,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可以料想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深化完善,相当数量的农民将变为城镇户籍人口。因此,单从增加农村建设用地角度,并希望通过城市规划的方式并来节约化的利用土地的规划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当下的农村已经于解放初期的农村不可同日而语。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初期情况也不同。农村作为城市的原料,劳动力供应地的角色也未根本改变,但二者的输入输出模式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化产业的渗透,物联网产业的突飞猛进。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信息化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由此造成的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后对农业管理与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成为今后“三农”问题的焦点。而所有以上问题的解决都与新农村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密切相关。问题解决

基于乡村规划理论的滞后的对策,本人认为是否可以从相对成体系的城市规划理论中进行转接因借。而城市规划理论又可分为“上源”理论(基于哲学认识论并用于认识城市本身的理论)与“下游理论”(用于分析具体城市问题的理论)。乡村规划可以从城市规划“上源”理论获得启发。原因在于考虑到“下游理论”的原初性与包容度。或者说作为分析工具的 “正当性”,将研究对象进行替换,可以从逻辑上保证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我们看到的许多将城市规划的具体方法直接用于乡村规划,正是由于错误地采用了“下游理论”的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提出应该运用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处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景观建筑学核心是生存的艺术。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它与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建筑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建筑学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1]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建筑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建筑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从1858奶奶奥姆斯特德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来,景观建筑学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风景园林,景园设计到如今的宏观环境规划,环境生态,人类行为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层面。我们对其内涵的表述,目的在于说明将景观建筑学作为一种学科手段,运行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当中来。而从另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层面,城市的景观建筑学更多关注如何在建筑为主体的城市内进行外科手术般的环境景观改良。农村的景观建筑学则是处理在以自然为主的广袤空间,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用景观建筑学解决新农村的规划与设计,是从宏观角度确定新农村规划的理论立足点,而在具体的规划操作层面,我们又引入城市规划方法的类型形态学。以便在关注建筑细部的同时,兼顾开放空间与建筑之间的边角空间。而景观建筑学的操作层面主要正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非居住空间的规划,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采用多层奶油蛋糕表达方式来确定土地的最佳使用方式,即:首先确定分析因素,这些因素分为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野生生物生存环境和土地利用等几大类,每种因素用最深至最浅的灰色调画在图上;画成深浅相反的图,所有的图纸都是透明的。根据土地利用,将有关因素叠加,自然形成灰阶图形,将颜色深浅分为5等。最深的色调表示最高的价值,空白表示最低的价值。通过这种方法,用地的性质一目了然,通过对土地价值的了解,确定土地的最佳用途,并据此确定土地管理办法 [2]。

区别于农村的非居住空间,村庄的建设将有三种情况出现:其一,是对原有村庄的改进与整治。改进的原则应该是对原有传统风貌不破坏,对因地制宜的乡土建筑材料的创造性运用。改造的内容也应限定在建筑的加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卫生状况的改善。以及对村庄红线的严格界定。其二,是在整治基础上的适当扩建。其三是对人口流出较大的自然村施行撤并。解决的主要办法是类型形态学,类型形态学是从类型空间和结构研究衍生出的对城市形态的研究【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类型形态学用于农村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宜性。并将其概念转译如下:村庄形态学是对村庄类型空间与空间肌理进行研究,区别于城市类型形态学对城市空间和建筑周围的空间关注,村庄形态学则关注村庄空间与建筑周围空间。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类型形态学于村庄建筑与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美).《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 王志芳 孙鹏 译.北京:建工出版社,2000 年

[2]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美).《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纬 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3] 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北京:建工出版社,2010 年

下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情况调查[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浅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摘要:土地的有限性决定其稀缺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我国农村经......

    新农村建设调查

    新农村建设调查——以小岗村特色农业旅 游为例 缘由和现实意义***@163.com 活动缘由: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展开,本团队响应学校和团总支的号召,积极参......

    新农村建设调查

    新农村建设调查 2011年.1月 我是个农村的孩子,做农村调查比较方便,趁着放假的机会,我了走了多户人家,问了他们对新农村的了解,及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传播新农村思想等等。 "社会主......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

    红途队实践论文成果: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现......

    毕业论文—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

    毕业论文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 转移问题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管理 姓名: 摘 要 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在进行,可在部分农村却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文化素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源泉、国民经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走势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走势研究——以湖北省农村社区发展研究为个案 作者:张艳国,胡盛仪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旨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