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时间:2019-05-14 16: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第一篇: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与XX县红庙村支书贺茂梓一席谈

“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又需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必须教育村民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觉当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近日,湖北省XX县龙坝乡红庙村党支部书记贺茂梓,在地头接受采访时,结合本村实际,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今年52岁的贺茂梓,熟练地背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要求。他的理解是,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目的,乡风文明保安宁,村容整洁树形象,管理民主是手段,实现“三个文明”和富庶才是新农村的目标。

贺茂梓说,有些村民片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说是“建设新农村,旧房换新”,有几家贫困户问村干部:“啥时候能拨款子下来,把我们的旧房拆掉盖新农村呢?”实际上这是“等、靠、要”依赖思想的反映。贺支书说他召集“两委“班子成员开会,统一思想认识后,又召开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结合村情宣传解释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讲明除争取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外,主要靠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生 力军,必须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

“建设新农村,陈规陋俗也得改。”贺茂梓说,必须提高村民素质,除普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应当加强教育农民自觉维护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村泰民安的政治环境,改变不讲公德、不讲公共卫生、随地乱吐痰、乱倒垃圾、信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俗,搞好环境卫生和污染治理,建设文明生态家园。

“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信心。”贺支书说,村里集体经济底子薄,刚脱贫的农民也不富裕,有人说把红庙村建成新农村,“麻袋绣花,底子太差”,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实现,表现出信心不足。贺茂梓用近几年本村发展变化,教育和鼓励村民坚定实现新农村的信心。红庙村是两个小村合并的大村,11个村民小组,404户1668人,散住七沟八梁和隔河相望的二高山中,原是省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通过近3年的国家扶持和村民艰苦奋斗,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0多元,比XX年增加765元,实现整村脱贫,达标验收,今年预计可达XX元以上。贺支书用事实教育村民树雄心壮志,克服畏难情绪,用辛勤劳动和智慧争取新农村早日建成达标。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村民急切盼望国家多投资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道路等生产生活条件,方便农民群众。”在国家以奖代补政 策鼓励下,红庙村农民积极投工投劳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村组公路已达9000多米,有3400米沥青主干道,眼下村民正建设1600米的村组水泥路,其余泥土路急需资金支持进行改善。村里有3条总长5000米的堰渠,灌溉900多亩良田,由于土渠岁岁修年年垮,劳民伤财,迫切需要国家支持修成U型渠,一劳永逸。红庙至松溪沟隔河相望,均在库区,村民和沉重每天涉水过河不安全,一旦涨洪水便中断往来,需要架设一道大桥解决隔河渡水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贺茂梓说,红庙村正在制订新农村建设5年规划,细化中央提出的20字目标要求,使村民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积极扩大优质高效农作物春播面积,广开增收门路,并按照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做文明村民,建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精神风貌好于往年。

第二篇: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

文章标题: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认为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创新”。是关键的问题是“以人为本”。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身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如果不抓“发展”,其他一切事情都无从谈起。再是建设新农村,还搞老一套,新农村就会新不起来。三是建设新农村,事关全局的大事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共为建设出力,共享发展成果。所以我认为这三个方面,既是核心,也是重点。

我村是**市的一个郊区村,有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理优势。有田土山水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说是万事皆宜,所以取名叫“**村”。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村民674户,总人口3540人,其中本地人口2420人,外来人口1120人。总面积4.4平方公里。其中:水稻面积826亩,旱地60亩、水塘26.4亩,森林面积805亩;有各类企业46家。2005年全时总产值完成1.6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2亿元,农业和其他产值0.44亿元。有完全小学一所,师生共440多人。

根据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们村的实际情况,初步制订了本村近五年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总的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拓创新。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在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发展优势工业、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作为发展重点,不断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激发群众的发展潜力;三是创新发展原则。做到“四坚持、四不搞”。即坚持突出特色,不搞一般化。坚持量力而行,不搞盲目攀比。坚持民主协商,不搞强迫命令。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四是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依靠本村农民自身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五是创新发展方法。在农民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等有效方法,努力争取国家扶植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规划的总体目标。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结合本村的具体情况,分项制订了发展目标。①“生产发展”。以工农业为主。实行全面发展,力争全村总产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近五年内,力争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②“生活富裕”。通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力争全村人平纯收人在2005年的基础上,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③“乡风文明”。大力宣传“八荣八耻”。教育农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④“村容整洁”加快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近五年内完成全村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四项工程⑤“管理民主。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不断加强民主建设。力争在五年内建设好有现代特色的新**村。

(三)发展的五年规划。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和整体的规划布局,分项制订了如下发展规划

1、发展教育事业。为**村完全小学兴建一栋科技大楼,完善教学设施。再是兴办农民夜校,开通远程教育,完善有线电视100人户。

2、建立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建立好两个工业园区。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合理利用土地,保持一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前提下,利用柳家湾等五个组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创建成片近500亩的无公害蔬菜瓜果基地及娱乐、休闲长廊。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五年内,力争完成六大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造道路。二是改良饮水。三是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环境。沿主要干道,逐步全部种花种草栽树。完成变压器增容,从林芷园至黎家冲主要干道首先安装路灯。沿**路建好十一个垃圾站和三个垃圾处理站。四是完成山塘、河坝整修,作好防洪防旱准备。五是开发清洁能源引进沼气利用技术,逐步普及村民用沼气

5、巩固和发展公益事业,以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群众。具体抓好七件实事。①创建老年协会和村民活动中心。②健全村爱心慈善基金会,帮助弱势群体。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连续11年无计划外生育的基础上再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④积极推广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参合率达100。⑤健全治安网络,加强治安调解,切实维护社会稳定。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⑦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四)发展的组织保证。为了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五年规划,必须用党的先进性建设来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党群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在负责组织实施建设规划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实施建设规划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充

文章标题: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认为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创新”。是关键的问题是“以人为本”。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身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如果不抓“发展”,其他一切事情都无从谈起。再是建设新农村,还搞老一套,新农村就会新不起来。三是建设新农村,事关全局的大事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共为建设出力,共享发展成果。所以我认为这三个方面,既是核心,也是重点。

我村是**市的一个郊区村,有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理优势。有田土山水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说是万事皆宜,所以取名叫“**村”。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村民674户,总人口3540人,其中本地人口2420人,外来人口1120人。总面积4.4平方公里。其中:水稻面积826亩,旱地60亩、水塘26.4亩,森林面积805亩;有各类企业46家。2005年全时总产值完成1.6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2亿元,农业和其他产值0.44亿元。有完全小学一所,师生共440多人。

根据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们村的实际情况,初步制订了本村近五年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总的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拓创新。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在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发展优势工业、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作为发展重点,不断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不断激发群众的发展潜力;三是创新发展原则。做到“四坚持、四不搞”。即坚持突出特色,不搞一般化。坚持量力而行,不搞盲目攀比。坚持民主协商,不搞强迫命令。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四是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依靠本村农民自身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五是创新发展方法。在农民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等有效方法,努力争取国家扶植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规划的总体目标。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结合本村的具体情况,分项制订了发展目标。①“生产发展”。以工农业为主。实行全面发展,力争全村总产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近五年内,力争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②“生活富裕”。通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力争全村人平纯收人在2005年的基础上,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③“乡风文明”。大力宣传“八荣八耻”。教育农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④“村容整洁”加快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近五年内完成全村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四项工程⑤“管理民主。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不断加强民主建设。力争在五年内建设好有现代特色的新**村。

(三)发展的五年规划。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和整体的规划布局,分项制订了如下发展规划

1、发展教育事业。为**村完全小学兴建一栋科技大楼,完善教学设施。再是兴办农民夜校,开通远程教育,完善有线电视100人户。

2、建立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建立好两个工业园区。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合理利用土地,保持一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前提下,利用柳家湾等五个组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创建成片近500亩的无公害蔬菜瓜果基地及娱乐、休闲长廊。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五年内,力争完成六大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造道路。二是改良饮水。三是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环境。沿主要干道,逐步全部种花种草栽树。完成变压器增容,从林芷园至黎家冲主要干道首先安装路灯。沿**路建好十一个垃圾站和三个垃圾处理站。四是完成山塘、河坝整修,作好防洪防旱准备。五是开发清洁能源引进沼气利用技术,逐步普及村民用沼气

5、巩固和发展公益事业,以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群众。具体抓好七件实事。①创建老年协会和村民活动中心。②健全村爱心慈善基金会,帮助弱势群体。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连续11年无计划外生育的基础上再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④积极推广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参合率达100。⑤健全治安网络,加强治安调解,切实维护社会稳定。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⑦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四)发展的组织保证。为了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五年规划,必须用党的先进性建设来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党群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在负责组织实施建设规划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实施建设规划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充[page_break]分发挥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体组织在实施规划中的主力军作用。做到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为建设新农村献计出力,真正把**村建设成为村庄美、村风正、村民富的社会主义新**村。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袁鑫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农业增效。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最关键的,是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参与竞争、抵抗风险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朝着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必须通过强化村民自治管理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协会”、“互助会”等各类群众性组织的建设,把农民组织起来,政治上将其凝聚一心,经济上促其结成一体,文化上加强教育引导,逐步促成农村和农民的自主发展。

一、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创新民主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看,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才是新农村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为根,以农民为本,以民主管理为最重要的软件系统,构建农民自主参与的内在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全过程的自主参与度。

一要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引导作用。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引导,进一步改变过去依靠权力命令、实行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协调他们与各方之间的关系,搜集并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信息以及市场需求资讯,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同时各级党委、各村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枝干网络作用,凝聚人心,夯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要强化村民自治建设。村民自治的架构应关注弱势群体利益,落实各方利益的均衡性,实现民主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为农村村民提供最基本的参与和决策权力,使农村各种分散的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在农村基层政治架构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要拓展民主管理空间。不断完善农民权益维护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存权、民主权和发展权,为农民当家做主提供制度性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只有真正落实了民主管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才会被农民看成是自己的组织。

四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原有的村务公开制度,把新农村建设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支农资金、社会各界的帮扶资金和建设项目及时纳入到村务公开范畴。对涉及村民生产生活利益事项的一系列项目和环节,以及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业,都要及时公开。

五要改革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基层民主决策机制,科学界定决策范围,严格规范决策程序,提高乡村民主管理水平。同时,注重发挥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乡村治理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参与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情,要缓办或不办,绝不搞强迫命令或形式主义。

二、发展合作型经济组织 垫实新农村建设基石

当“组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时,我国农民传统形成的分散经营型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越来越显得举步维艰,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培育新型农村社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机制,以应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和市场竞争,并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日渐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首先,作为一个战略决择,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和必然趋势。面对市场,农民最担心的是品种不优,最发愁的是技术不过关,最害怕的是产品卖不出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沟通和联系市场与农民的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将组织内部加工和流通环节所获得的利润按惠顾额返还给成员,从而有效地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其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载体,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团体式专业合作经营模式,通过群体交易的联合,使农民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有效保障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降低农业投入产出成本,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竞争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必须用建设新农村的高标准,通过法律保障、完善政策、科教扶持、培植典型、制度建设等措施,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目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作为农村改革模式的探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各级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联结点。由于我国农业的广泛分散性,使政府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难以直接面对个体农户,而农民合作组织,一方面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积极开展与政府机构的对话,反映农民群众的诉求,从而为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依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党的“三农”政策有效地传递到千家万户,从而提高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合作型经济组织,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宏观引导和微观扶持,在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充分把握工作方法和力度,引导农民“自我创办、自主管理、自己受益”,避免错位或越位,更不能直接插手统揽包办。

三、扶持、培育群众性组织,引导它们正确发展

农村各类群众性组织,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移风易俗,引导民俗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及发挥维权协调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离不开这些组织发挥的作用,因此必须加以扶持和培育,并引导它们正确发展。

——发挥农村“草根”理事会的作用,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一些承担公益性事务的“草根”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往往为村民自发组织,由农村党员、农村致富能人、妇女骨干、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等组成。这类群众性组织在倡导移风易俗、修桥铺路、改水改厕、拆旧建新、发展新产业等方面起着骨干作用,有时在调解农村家族矛盾和经济纠纷事务中还能起到党支部和村委会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些组织,乡镇政府要,重视并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这类群众性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村党支部及村委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发挥农村群众性文化组织的作用,开展农村文化、法律、医疗卫生、科技等各类知识的普及、培训、推广工作。我县很多乡镇农民逢年过节或遇喜事,都有自娱自乐的传统习惯,比如富有我县地方特色的舞龙、舞狮子、扛故事、花灯会等,有些乡村的老年协会甚至还有自己创办的音乐协会、老年合唱团等民间文艺团体。他们土生土长,深受群众喜爱,是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的有效手段。对这些农村文化组织,相关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在演出形式、节目内容、资金投入上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培育、扶持各类“协会”、“互助会”、慈善团体等其它群众性组织。现阶段,扶危济困、安老助孤、赈灾救贫的任务基本上只由政府的民政部门承担;而面对自然灾害严重、社会保障不健全、生产条件普遍较差、卫生现状不佳的广大农村群众,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完全解决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充分发挥民间慈善组织以及各类“协会”、“互助会”的作用,将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聚集起来,组合并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充分可行的。(袁鑫方)

第四篇: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该文论述了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素质

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农民素质在提高收入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提高农民素质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农民素质指农民利用体力和智力把投入物转化为产出的能力。人的素质是由各种素质要素耦合而成,主要由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组成。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如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人格(如积极主动性、自信与开拓性)和价值观(如事业心、进取心和意识)等要素,它是决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身体素质包括健康与体力状况两方面;文化素质由一般知识与专业知识构成,是反映农民素质整体水平的基本要素;而工作技能包括工作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等,它在农民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直接渗透到生产中,服务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

一、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文盲率6.72%,其中城镇4.04%,农村8.25%,农村文盲率是城镇的2倍多。2004年,农村文盲率为10.7%,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这仅是全国农民的平均比例,但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不重视教育,越是不重视教育,农民的素质越低,从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很低,据2010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索取新信息,提高职业技能,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迅速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根本保证,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二、关于提高农民素质的建议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农民增收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相结合,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搜集、分析与判断,也决定着农村两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要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紧紧抓住提高农民素质这个关

1键。

(一)政策引导,完善农业经营方式

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限制了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条件下,活化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集中使用;积极发展家庭式农场以及积极培育土地要素市场等,逐步发展多种层次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实行优化组合,进而克服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对农业科研成果运用的制约。同时,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可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将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培训人员包括对推广人员和成果应用者的培训。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坚持终年培训,学员遍布世界,其中许多成了各国著名的水稻专家。国际水稻所因此赢得了“绿色革命摇篮”的赞誉。该所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迅速扩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培训计划。国际水稻所重视培训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培训计划包括学位培训、非学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学位培训:包括培养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也需送到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将其培养成以上不同层次的人才。院所、院校的专家和教授可当农技推广部门兼职教授和导师,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加速人才培养,也势必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转化。非学位培训:主要通过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使农技推广人员了解和掌握各种科研成果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可由院所、院校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各专业所及有关方面提供师资,编写教材。在职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在院所、院校进行在职培训,可在各有关实验室担任研究助手,并在专人指导下工作。通过参加实际操作,了解科研全过程并能熟练掌握成果的关键技术。综合性是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对生产者和应用者提出了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种教育应体现多样性,要“软硬兼施”,“虚实结合”,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要在强调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做好农村科普工作。农业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应成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主要目标。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必须放眼长远,立足现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1)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组织农村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育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

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创新农村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虽然有新的发展,但远远不够,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大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使广大没有考上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因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回乡后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为此,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将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在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上,要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学率来衡量,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二是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求的农村教育新模式。既要考虑“升学有望”,更要考虑“致富有路”。在保证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简单化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和高效,使农民都能有“学”可上,并“学”有所获。

(3)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一是领导重视,确定农村人才开发战略,各级领导要把开发农村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增强人才意识,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科学制定出培育农村人才的计划,既要全面提高素质,又要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带头人,同时要解决好农村人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二是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4)扶持一批农村能人大户,发挥榜样示范效应

农村能人都是农村中素质高的农民,他们挣钱多,生活消费水平高,他们的经济行为周围农民看得见,对周边农民也最有说服力,他们是周围农民学习的榜样。培养一个农村经济能人,往往能够起到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作用。因此,继续加大对农村能人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农村能人的带头示范效应,让这些能人带领周边农民共同发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真善.我国农村精神文化消费的现状及改进思路[J].湖南大学学报,2008 ,22(3).2、朱小玲.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

3、张丽菁.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之对策[J].公共管理.2009,54、钱同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13)

第五篇:建设新农村村干部是关键

建设新农村增收致富是基础

农历正月十五,伴着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来到容城县北部的城子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旁,一排排白色的大棚一望无际,天气虽然依然寒冷,但吃完早饭的种植户们已经开始施肥、翻地,为移栽西瓜苗做准备。

城子村有3000多人口,全村3447亩耕地,瓜菜大棚面积达到3100亩,村民个个都成了瓜菜种植的行家里手,2011年人均收入12000多元。依靠瓜菜种植,城子村由十年前的穷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

谈到村子的变化,市人大代表的村支书刘建乐说:“村干部只有让村民有了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农村才会有新变化,建设新农村,增收致富是基础。”

为带领村民致富,2000年,身为建筑公司老板的刘建乐为村民引进了大棚葫芦嫁接西瓜项目。为消除乡亲们的后顾之忧,村“两委”成员带头种植,并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如今该村的大棚采用瓜菜间种的模式,集中采摘,统一销售,一个大棚的纯收入达到7万余元。“因为大棚管理时间相对集中,到忙时,村民们自发的结成互助组,建棚、整地、施肥、栽苗、采收统一行动、分工合作,大棚经济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增加了村民们的感情,让家庭变得和睦,村风和谐,乡亲们就把大棚亲切的称为“互助棚。”谈到让人们富起来蔬菜大棚刘建乐说。

生活富裕了,村内环境就要有新变化。为了改善村内环境,村里硬化了包括田间地头的所有道路,成立了村内保洁服务队,建立了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前柴草乱堆、粪便遍地的现象再也看不见了,真正有了新农村的样子。

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2010年,村委会建起了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和健身器材齐全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春节农闲时,村里的人们有的到农家书屋读书,有的到活动中心打球、下棋、扭秧歌,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近几年,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和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的推进,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农民们幸福感越来越强。

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按村民们说法:没有村支部的带头,就没有城子村的大棚西瓜,没有党员干部们的多年扶持,就没有城子村今天的新面貌。

下载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重在教育农民

    文章标题:新农村建设重在教育农民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分清对象、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常抓不懈”的原则......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王力仁符 号〔内容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城县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县乡镇按"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进行科学分类,提出发展生产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放活”(5篇模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体制和机制提供持久的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改革不行,新农村建设很多方面本身也是改革和创新。今后要继续加强农村改革的鼓动力,花更大的精力......

    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汇编)

    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条件[推荐5篇]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居住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同时,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新农村建设

    甘州区农民力技能培训的调查与思考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

    新农村建设与近代农民问题

    中国近代的农民问题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系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年级 姓名 学号 :2011级 : 赵然 :2114031814 新农村建设是对近代农民问题的重要解决办法 摘要—--近代以来......

    新农村建设:农民上楼,政府下海(最终定稿)

    建设新农村:政府下海,农民上楼 李昌平 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议已经有6年多了。前几年,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两依赖”:农村基础建设依赖中央财政,农村经济发展依赖引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