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时间:2019-05-13 03:1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第一篇: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王力仁符 号

〔内容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城县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县乡镇按“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进行科学分类,提出发展生产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作者通过实地调研,针对各类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农业生产新农村调研

〔作者介绍〕水城县委政策研究室

一、贫困型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脆弱,农业投入不足,村集体自我发展能力差。水城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大多数乡村边远落后,处于深山区、石山区,农业生产模式传统、守旧,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别是边远农村及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发展慢,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加之投入不足,广种薄收,好的仅能自给自足,很大一部分生活要靠救济,长期以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二)农民整体素质差别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发展不平衡。长期生存在贫困山村的农民,经党和政府扶贫攻坚,虽整体效果明显,但仍有一些农民不理解,有等、靠、要和观、看、望的思想,不能达到预期的帮扶效果和目标。

(三)部分村级班子建设不强,缺乏战斗力、凝聚力,思想涣散,观念落后,缺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无法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对全村的经济建设有阻碍制约的作用。

对策及建议:

据统计,目前水城县尚有220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村,因此贫困型的村宜在“加大宣传、模范带动、统筹城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下功夫。

首先,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发展生产的本领。贫困村要发展生产,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乡村级干部素质及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是关键。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要求等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让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是着力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村班子,就是村里的摇钱树”,要推荐那些具有德、才、能、绩的人进入村班子,把村班子配齐配强,让有能力的人领导全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增加农户收入,使更多的贫困户摆脱贫困、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乡镇领导要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利用广播、图片、黑板报等多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宣传科技知识,扩大影响,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让每户农民掌握一至二门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让更多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其次,根据各村的资源优势及实际发展产业,建立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和培养产业结构调整模范户。大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把重点放在科技兴农上,加大科技入户力度,合理规划,循序渐进,着力解决农民有饭吃、有钱用的问题。要坚持把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作为目标,以实现粮食高产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复种指数,促进粮食增产。大力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以水稻宽窄行栽插、玉米宽箱宽带、育苗移栽、脱毒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平均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生产、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提高科技推广水平,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第三,统筹城乡是指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居民帮助农民的路子。各部门应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加大扶贫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扫除贫困。政府要加大引导、宣传力度,着力于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改变陈旧生产生活方式,壮大农村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第四,人才培训一定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点。就水城县来看,当前,重点是在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强“阳光工程”等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科技技能等水平,大力推进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不断增强发展生产的能力,为农村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温饱型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示范点和示范户,没有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全县372个村,虽大部分村已建有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但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特别是“一村一品”力度较弱,农村很多的特色产品过于分散,一家一户只是一些零星种植,形不成规模,更谈不上“公司+基地+农户”。

(二)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近几年来,政府虽不断加大对“水、电、路、通讯”的投入,很多乡镇及村组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但还有一些村组“水、电、路、通讯”未通,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生产出的农产品无法加工、运出和销售,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无法实现,农民收入难以增加,农民生活难以改善。

(三)农技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少、边、穷山村的农民没有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科学种地的意识淡薄,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

对策及建议:

水城县目前收入属温饱型的村有138个,如金盆乡的营盘村、猴场乡的猴场村、花戛乡的磨石村等人均收入在温饱线上,这些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特色经济,根据村情,因村制宜,突出持色。

(一)按照“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各村特色经济溶入全村,促使“一村一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亮点工程,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增加农村经济增长点。在发展中注重体现农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突出民族特色。该农则农,以科技为重点,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业,引进外来资金,办出特色,如双戛乡中箐村依托天生湖和当地林地资源发展旅游业,即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又成功地实现产业化,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典范。还有发耳乡蔬菜种植、南开乡养牛基地、猴场乡猕猴桃基地、米箩乡杨梅基地等,成功的示范,给农户增添了致富的信心。

(二)因地制宜、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水城县实际看,针对农业区域广大,各乡(镇)农业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因地制宜,确立了围绕“市中心城区城郊圈、水黄路沿线、两水沿线、北盘江流域、三岔河流域”建设五个绿色经济产业带的结构调整思路,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布局中,要围绕水黄线建设龙竹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猕猴桃基地、优质桃和科技杨梅为主的水果基地、金银花治理石漠化基地。目前,新增猕猴桃种植面积660亩,总面积已达1000亩;新增优质桃和科技杨梅种植面积2600亩,总面积达31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已达5000亩。水黄线绿色经济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围绕两水线建设水城春富硒茶基地、蔬菜基地、以科技杨梅为主的水果基地。目前,建成茶叶基地14000亩、科技杨梅4000亩,两水线绿色经济产业带已具雏形。围绕市中心城区城郊圈,以满足城市餐桌为主,如纸厂、双戛、滥坝、发箐等乡镇的蔬菜种植面积要进一步扩大。围绕北盘江、三岔河流域大力发展烤烟、生姜、红香蒜等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业。目前,烤烟、生姜、红香蒜等进一步扩大,2005年,种植烤烟4.95万亩、生姜5万亩、红心蒜1.5万亩。进一步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一批中药材、芸豆基地。坚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以动物防疫、品种改良、优质牧草推广为重点,积极推进畜牧强村建设,注重培育养殖专业户、养殖大户

和规模养殖场,全县建成以畜牧养殖为主的示范村45个,养殖小区16个,养殖专业户3657户。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2.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8%。

(三)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民生存环境。通电、通水、通路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必备条件,让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发展生产上,剩余劳动力还可外出打工,搞活劳务输出,减轻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水城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在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中,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当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煤炭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居民帮助农民的力度;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断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四是采取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各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康型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够。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实现真正转移。

(二)农民收入不够稳定,人居环境不够好。

对策及建议:

水城县现有14个年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小康型的村,如纸厂乡前进村,阿戛乡马场村等,各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了有利条件。小康型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应把握“四要”:

一要分类指导、正确引导、趁势而上、强力推进。只有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规模,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壮大村级积累,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加大产业调整力度,走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发展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产业品牌,增加附加值,合理规划产业带;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销加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农户生产质量的整体提高。如纸厂乡前进村立足当地资源实际,大力发展以种植和经果林为主的种植业,发展以养猪、羊等为主的养殖业,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生态旅游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如阿戛乡马场村,蟠龙乡的沙坡村立足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蔬菜和经果林为主的种植业,农民收入逐年递增。实现了生产发展,稳步强力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二要结合村情,实施“五通五改四建设”,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改房、改圈、改厕、改灶、改院,建立优势产业、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四有四无三提高”,即每户农民有一条以上增收致富的路子、每个劳动力有一门以上生产技能、每村有一个坚强领导班子、每个班子有一套科学民主管理制度;无偷盗涉毒赌博、无青壮年文盲和儿童辍学、无封建迷信活动、无超生超怀现象;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个一”的指标要求。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各界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全县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新农村建设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姜业公司和茶叶公司等通过财政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做强。如姜业公司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茶叶公司、奔牛食品公司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建成了隆华食品厂、新隆精店粉加工厂、滥坝新隆养鸡场、荷城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载体,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搞活双水农产品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资集散地。

四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创造就业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非正规就业对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

为实现农村劳动在更大范围充分就业,政府在加大引导力度,把握好分工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替代性原则、自主择业原则的同时,要针对农业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业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等现状,在提升人力资源、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做到与岗位需要紧密联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二是突出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劳动力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等方面政策规定,增强其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三是突出多渠道、多形式,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职校、农广校、农技中心等,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形式开展培训。四是突出提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引导扶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谋发展,使其将在外面学到的好经验、新技术运用到发展生产中,带领广大农户共谋发展。

总之,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五项标准中,生产发展是关键。因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生产发展是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面貌才会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才会改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才能实现。

第二篇:建设新农村村干部是关键

建设新农村增收致富是基础

农历正月十五,伴着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来到容城县北部的城子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旁,一排排白色的大棚一望无际,天气虽然依然寒冷,但吃完早饭的种植户们已经开始施肥、翻地,为移栽西瓜苗做准备。

城子村有3000多人口,全村3447亩耕地,瓜菜大棚面积达到3100亩,村民个个都成了瓜菜种植的行家里手,2011年人均收入12000多元。依靠瓜菜种植,城子村由十年前的穷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

谈到村子的变化,市人大代表的村支书刘建乐说:“村干部只有让村民有了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农村才会有新变化,建设新农村,增收致富是基础。”

为带领村民致富,2000年,身为建筑公司老板的刘建乐为村民引进了大棚葫芦嫁接西瓜项目。为消除乡亲们的后顾之忧,村“两委”成员带头种植,并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如今该村的大棚采用瓜菜间种的模式,集中采摘,统一销售,一个大棚的纯收入达到7万余元。“因为大棚管理时间相对集中,到忙时,村民们自发的结成互助组,建棚、整地、施肥、栽苗、采收统一行动、分工合作,大棚经济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增加了村民们的感情,让家庭变得和睦,村风和谐,乡亲们就把大棚亲切的称为“互助棚。”谈到让人们富起来蔬菜大棚刘建乐说。

生活富裕了,村内环境就要有新变化。为了改善村内环境,村里硬化了包括田间地头的所有道路,成立了村内保洁服务队,建立了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前柴草乱堆、粪便遍地的现象再也看不见了,真正有了新农村的样子。

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2010年,村委会建起了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和健身器材齐全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春节农闲时,村里的人们有的到农家书屋读书,有的到活动中心打球、下棋、扭秧歌,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近几年,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和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的推进,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农民们幸福感越来越强。

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按村民们说法:没有村支部的带头,就没有城子村的大棚西瓜,没有党员干部们的多年扶持,就没有城子村今天的新面貌。

第三篇: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离不开建设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生产手段的科技化、产业经营的一体化。

这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出了迫切要求。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竞争,这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缺乏组织的小生产,很难做到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生产手段的科技化和产业经营的一体化,使农村经济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离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应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考试大网站

整理

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之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实际情况看,当务之急是确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对其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科学定位。概括地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是把农民按行业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者,是农民利益的维护者;是农业科技推广和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依托、农产品产销衔接的中介、农业生产资料采购选用的服务中心;是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信贷的担保主体、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围绕这些定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

展,保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产收益。

扎实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一项长期任务,又是一项紧迫任务;既“慢不得”,也“急不得”。总的看,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工作思路,积极加以引导和扶持,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这项工作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较强,牵涉面较广,因此必须坚持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和市场发育水平,搞强迫命令,搞形式主义;二是坚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群众自愿、形式多样、自主经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等原则;三是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首创精神,探索符合各地实际、具

有自身特色的发展形式。

第四篇: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我们的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从建国到现在,我国农村为我们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应该跳出“

三农”抓“三农”,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更多思考。那么新农村建设是什么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精辟地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这需要很多要素来支撑这项宏大的工程。这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多方支撑,共同完成,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要靠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等惠农政策;要靠城市的支持;要靠帮建单位的献计献策;要靠各级政府及国家金融资金的注入;也要靠科研单位的智力支持;更要靠一批能人、精英来带领。特别是乡村两级的领导干部,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农村建设工程是一项能人战略工程。如果缺少农村领导人物和高素质的乡村干部,新农村建设将会举步艰难。因此,人才资源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教育落后是人才资源流失的原因之一

我国现行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而现实教育实际仍然是选拔的应试教育。农村的教育实为令人担忧,农村人才外流已出现恶性循环,而导致这种人才外流根源仍在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在八十年代缺乏,只能从农村高中生、初中生招代课教师,部分教师素质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不高。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学生转到市里学校,这样农村中小学生在校生整体素质下降,进而教学质量下降。由于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准入制度极不严格,大部分教师是通过非正式途径进入教师岗位,他(她)们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根本不具备教师的素质,很难承担起这一神圣的工作,只能勉强维持工作,特别近几年师范院校的扩招,有很多自费师范学生通过门路挤进教师队伍。素质高的农村师范生流向城市教书。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薄弱,使得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最后导致优秀学生外流去城市读书,读完大学毕业后无一人愿回到农村,都涌入城市择业。因此农村的留守人员年老、文化素质低再加上部分初中毕业生中有能力外出打工,一旦发财了就留在城里。剩下的老弱病残怎能充当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根本不能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先锋军。

二、城乡疏离与乡居精英的流向城市是农村人才资源流失的又一原因

废除科举制度一个影响深远的后果是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传统的中国士人以耕读为标榜,多数人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旧制或侯缺或丁状或告老,读书人多半要还乡。新制则学生与城市关联越来越密切,而与乡村日益疏远,大学(早期包括中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象以前一样要落叶归根。前者不只是人员的流通,它还意味着信息、资金等多渠道的流通,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的流动之中。后者实际意味着以前的循环流动在很大程度上逐渐衰竭,并走向中止。(这当然有一个过程,且各地情形不一)

农村中优秀的人才及能人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学校带来教育契机,城市学校积极扩建。生源(好的生源)的扩大,城市教师不足又给农村中小学优秀的教师转入城市任教带来机会,同时也给农村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一线的骨干教师数量减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老中青,传帮带,强带弱的链条断裂、打破。形成了农村中小学教育处于勉强维持的不景气局面。

前引举人李蔚然观察断言:“君国官无大小所居者城市也,今日大声疾呼权利以兴学者,皆城市之民也。”官吏和层次较高的公立学堂之多在城市,即使“偶有一二富乡,搜集种种捐款,建一二学堂,所教者绅族也,富室也,城市学校林立,官可以报绩绅且据以自豪”,而乡间恐怕除少数绅富家外,大多数学龄童子皆将不识一丁。乡村“读书种子既绝。”而市民,非市民而阶级由此永分;市民之学堂日益增多,非市民之负担日益增重,市民有权利而无义务,非市民有义务而无权利;“相吻合的,当前学校设置偏于城市,学费的征取更足使中等以下的社会人家无力送他子女就学。”教育的城乡差别当然并非有负面的结果,有些人反可能从中获益。

尽管不少读书人喊着“到民间去!到乡间来!”的口号。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年年大批的学生自乡村跑到城市,不见一个返到乡间”,致使乡村颓败。“只剩下少量的具有十八世纪头脑习惯的人过着十八世纪的生活,用中古的技术求得生产来供给自己。”我们想千方设百计,鼓励各方面的人都到乡间去工作,来建设美丽、安适、富饶的乡村,“要让乡村与都市平行的前进。”把好的学校建在农村,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招引部分城市学生到农村去读书,来亲自

感受大自然,从而激发这些孩子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将来好投身农村建设,这样的互动是十分必要的。现在反出现的是农村的优秀子弟厌弃农村生活,原因是环境差,交通差,学校差,医院差┄┄我们现在建设新农村不单单是建成硬件的公共设施齐全、生活富裕;更应把农民思想建设好,让农民及农民子弟热爱自己家乡,我们更希望城市里的青年应回到乡村里边去,作归

农运动,帮助农民改造乡村、建设全村。我认为重要的是乡村读书人心态的转变,乡村教育不但没有造福于平民,且给平民前途以很大的危险,即在教育还没有能造成良好环境时,早早诱导平民脱离他们固有生活;即使事实上一时不得脱离,先养成他们厌弃固有生活的心理”。

三、乡村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水平、文化知识、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是我国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现状。现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有相当一定比例的民主选举制度不健全,农村家庭思想严重,农民民主意识薄弱等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基层民主选举中,只贿选,靠宗族势力或串联拉票,黑票现象或轻或重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村中势力大的人,强拉选票,强嫁民意的也不在少数。因而农村基层农民选举基本很难选出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有能力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班子。这是制约村级领导班子、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阻力。近几年,参加竞选的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多为初中以下水平,文化程度低,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对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方针难以完全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在参选村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参加竞选的出发点是不正确的,尽管竞选时,讲要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通过前几届村委的行为和所当选的村委人员实际工作看出,他们参选目的不纯,就想从中捞些东西……最后进了班房,个别判了刑,出现前任发了财,后继者红了眼,拼命也想竞选村委,这样的人,对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起什么作用?我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投放的资金,又有多少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村干部一定要选出有水平,有头脑,具有良好的品德的人担当此任,才能完成重任,因此抓好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

四、鼓励农村优秀人才回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农业,农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亿万农民,我国农村人才资源是有很大潜力的。“关键是控制外流是十分困难的,农民已根深蒂固的思想,让孩出息后到大城市去工作、生活,离开农村环境是每个农民对自己孩子的企盼,因此我们一定要用好的政策,好的条件来招引农村优秀的青年人才,回到自己家乡建设自己家园,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是大有希望,中国改革的设计师邓小平在1985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一亿人口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有把握达到。”新农村建设更是如此,把农村的教育搞上去了,农村的人才资源才得以开发,这样就农村建设目标就能实现。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宏伟工程,其任重路远,这就需要各级做好打长久战的准备,决不能急功近利,摆花架子,投形式主义,我们一定要协调各项工作,不仅在人才资源上多拢络,在各个方面都要选准方向,开好局。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让党和国家满意,更要让农民满意!

正如古言道:“欲善于事,必是利其器”,我认为要想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成功,首先要做的是为农村精心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乡村级干部队伍,让这支队伍亲自领导开展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并建立一套科学性强,操作性强的运行机制,这里包括相应的激励机制,严格的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为此,我建议三点:

一、从省、市、县、镇选派工作能力强的行政机关干部,(这些干部尽可能选从农村走出来的,因为他与农民有深厚感情,骨子有那份关心“三农”的心情,一定要德才兼备),直接主持各村的领导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定的基础。(在工资上,生活上给予相应的补助)。

二、积极吸引大中专优秀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可能选派农民子弟),让他们进村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既可以为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又可以让他们成为新农村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智力支柱。并使大中专毕业生进村级领导班子制度化。

三、要建立健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评估制度,并建立对选派干部和进村委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奖罚激励机制,实行能者上,劣下者的良性运行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农村建设开花结果。

第五篇: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与XX县红庙村支书贺茂梓一席谈

“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又需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必须教育村民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觉当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近日,湖北省XX县龙坝乡红庙村党支部书记贺茂梓,在地头接受采访时,结合本村实际,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今年52岁的贺茂梓,熟练地背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要求。他的理解是,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目的,乡风文明保安宁,村容整洁树形象,管理民主是手段,实现“三个文明”和富庶才是新农村的目标。

贺茂梓说,有些村民片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说是“建设新农村,旧房换新”,有几家贫困户问村干部:“啥时候能拨款子下来,把我们的旧房拆掉盖新农村呢?”实际上这是“等、靠、要”依赖思想的反映。贺支书说他召集“两委“班子成员开会,统一思想认识后,又召开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结合村情宣传解释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讲明除争取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外,主要靠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生 力军,必须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

“建设新农村,陈规陋俗也得改。”贺茂梓说,必须提高村民素质,除普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应当加强教育农民自觉维护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村泰民安的政治环境,改变不讲公德、不讲公共卫生、随地乱吐痰、乱倒垃圾、信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俗,搞好环境卫生和污染治理,建设文明生态家园。

“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信心。”贺支书说,村里集体经济底子薄,刚脱贫的农民也不富裕,有人说把红庙村建成新农村,“麻袋绣花,底子太差”,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实现,表现出信心不足。贺茂梓用近几年本村发展变化,教育和鼓励村民坚定实现新农村的信心。红庙村是两个小村合并的大村,11个村民小组,404户1668人,散住七沟八梁和隔河相望的二高山中,原是省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通过近3年的国家扶持和村民艰苦奋斗,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0多元,比XX年增加765元,实现整村脱贫,达标验收,今年预计可达XX元以上。贺支书用事实教育村民树雄心壮志,克服畏难情绪,用辛勤劳动和智慧争取新农村早日建成达标。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村民急切盼望国家多投资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道路等生产生活条件,方便农民群众。”在国家以奖代补政 策鼓励下,红庙村农民积极投工投劳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村组公路已达9000多米,有3400米沥青主干道,眼下村民正建设1600米的村组水泥路,其余泥土路急需资金支持进行改善。村里有3条总长5000米的堰渠,灌溉900多亩良田,由于土渠岁岁修年年垮,劳民伤财,迫切需要国家支持修成U型渠,一劳永逸。红庙至松溪沟隔河相望,均在库区,村民和沉重每天涉水过河不安全,一旦涨洪水便中断往来,需要架设一道大桥解决隔河渡水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贺茂梓说,红庙村正在制订新农村建设5年规划,细化中央提出的20字目标要求,使村民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积极扩大优质高效农作物春播面积,广开增收门路,并按照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做文明村民,建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精神风貌好于往年。

下载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

    文章标题: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认为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创新”。......

    论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放活”(5篇模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体制和机制提供持久的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改革不行,新农村建设很多方面本身也是改革和创新。今后要继续加强农村改革的鼓动力,花更大的精力......

    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而广大农民需要有人引导,有人带领,才能转变落后观念,掌握先进技术,找到致富门路,成为新型农民。[范文大全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

    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文章标题:机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不仅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

    责任心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关键(定稿)

    责任心是贯彻执行力的关键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与西班牙战争时期,美国总统麦金莱把一封重要的信托付给一个叫罗文的陆军上尉,让他交给反抗西班牙的军队首领加西亚将军,没......

    责任心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关键

    责任心是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关键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胸前鲜艳的党徽提醒我:新形势下的责任大如天,重如山。因此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用怎样的姿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结......

    齐抓共管是关键

    齐 抓 共 管 是 关 键 ——对“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陈发兵 “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是指通过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村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