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时间:2019-05-12 19:4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目录

1引言.......................1 2深化认识,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1 3 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2 4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3 5 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能力……………………………………………………………………………………………………………………………………4 参考文献…………………………………………………………………………………………………………………..5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跳出就农业发展农、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延安市

1引言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并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延安市委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发扬不甘落后、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主动想办法,创造条件,建设美好家园,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去年以来,全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争取各级各部门建设资金4.24亿元,引导鼓励农民筹资5.42亿元,投工投劳115万人次,形成党群、干群上下联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有力推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49元,增长28.3%,增速排全区第一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2深化认识,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我市农村人口近500万,数量居全区第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农民“等、靠、要”思想比较严

重,自立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甚至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市委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指导员普遍赢得群众信赖的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每个村选派有2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基础上,向每个村增派1-3名机关干部,开展“走进基层,体察民情;走进实际,理清思路;走进矛盾,破解难题;走进民心,为民谋利”的“四走进”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开展“心系群众、增进感情、体察民情、为民谋利”为主题的“万名干部下农村”活动,积极为农民办实事,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从而激发了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形成了“激活主体强动力,干群同心建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局面。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针对以前有些基层政府违背群众意愿,搞强迫命令,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市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是否高兴、是否赞成、是否拥护、是否得到利益和实惠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组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开展“走千家进万户”活动,深入了解和积极反映群众意愿;同时,组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从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多办实事好事,使大多数农民的意愿真正得以实现,激发了农民改变生产生活环境的热情,他们纷纷主动找指导员表达意愿,出现了“指导员找群众听意愿,群众找指导员提意愿”的“双找”现象。2007年以来,新农村指导员对全市农户基本走访了一遍,召开各种座谈会8130多次,为农民办实事5.6万件,农民主动找驻村指导员献计献策15.01万条,使新农村建设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激发农民热情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进。在2007年全市28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中,指导员引导农民成立了活动场所建设理事会,由农民自己组织、自己宣传、自己发动、自己筹资、自己管理,让农民认识到这是一项惠及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参与热情,有些地方的群众主动要求增加建筑面积和加大资金投入、主动捐资和投工投劳、主动让出纠纷用地。在各级配套资金1004.6万元的基础上,群众自发筹资2058.2万元,使283个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面积均超上级要求的90平方米,平均面积达212.2平方米,最大面积达2700

平方米。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

要把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强烈愿望变成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关键在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热情。针对以前有些基层政府代替农民包办过多、干涉过多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积极总结推广农民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在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民主管理、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2007年以来,全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共培养和发掘农民致富典型1.8万名,辐射带动52万人走上自主创业致富之路;共发动8200名外出经济能人回乡创业办企业,吸纳了13万名劳动力,帮助1.5万人从事创业活动;共引导、鼓励农民成立各种专业协会1485个,入会农民35万;引导每个村培植一个以上优势特色产业,带动了70%以上农户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福绵管理区福绵镇福西村部分村民一直从事小、散服装加工生产,驻村指导员积极引导村民走上规模、打品牌的服装加工路子,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裤子村”,目前该村共有服装加工及配套企业220多家,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服装及相关产业工作,日产销服装20万(件)套,年产值3.48亿元。兴业县葵阳镇四新村曾出现村民立碑戒赌、推倒宗祠建体育馆的美举,驻村指导员因势利导,在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和文化场所建设方面大胆探索,引导和鼓励群众集体搬迁祖坟建文化广场,在每个村民小组建垃圾处理池,从而使该村成为名符其实的“四新村”,获中央巡视组好评。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能力

农民只有立足于自力更生、自我发展,才能更深刻地改变农村面貌。针对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解不深,主体意识不够强;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自主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市委下大力气抓好农民的教育培养工程。一是组织开展“千名指导员宣讲十七大精神”活动,通过宣讲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全市5488名指导员参加宣讲十七大精神活动,参加宣讲率达100%,深入村屯和农户开展宣讲1.2万次,参加宣讲学习的农民325万人次。通过参加各种宣讲活动,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性加强了。二是组织开展“创建数字农户,培养新型农民”活动,提高农民的素质。全市1372个村全部建立了信息墙(窗),其中53个村和

12个自然村(屯)建成了电子信息站、42个自然村(屯)增设了信息墙,75%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培训,创建数字农户3.5万户,培养新型农民13.9万名。三是组织开展“我们的家园我们建”宣传月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延安日报》、延安电视台、延安广播电台等媒体开设“我们的家园我们建”专题栏目,举办《我们的家园我们建》电视新闻大赛,宣传报道做到每天有图、有文或有声,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群众。通过强化教育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建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要我建”向“我要建”的思想转变,群众感激地说:“指导员给我们加了油、充了电,我们没有理由不开足马力建设新农村”,全市新农村建设出现了“政府热、农民更热”的可喜现象。去年以来,农民筹资和投工投劳建设了7200个项目,全市1372个村中有160个没有列入创建规划的村自发加入到创建行列,450个村在无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创建活动。志丹县县保安镇镇南村是一个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山村,驻村指导员组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靠自力更生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参观学习,发动群众自发筹资543万元,人均捐资超1000元,兴办了村道硬化、游泳池、文化娱乐中心等10个项目。

参考文献

[1]林政梅.新农村建设中篮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困境——以福建省晋江市农村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1:46-50.[2]吴碧波.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现状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1:59-62.[3]徐梅.我国不同类型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地方公共投资典型模式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01:104-107.[4]史本林,张竟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规划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03:73-77.[5]傅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战略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3,01:3-4+12.[6]吕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04:100-101+103.[7]李杰义,谷晗,郑文哲.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机制与路径——基于浙江嘉兴市2个镇的案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06:2730-2731+2743.[8]郭洪生,郭跃军,李建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864-6865+6869.[9]方政,刘鹏凌,邹能锋.试析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实现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6.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1人民是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体„„„„„„„„„„„„„„„1 2在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农民占据的主导地位„„„„„„„„„„„1 2.1、政府的政策导向„„„„„„„„„„„„„„„„„„„„„„„„„„1 2.2、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挥重要角色„„„„„„„„„„„„„„„„„2 3 尊重人、理解人----从农民意愿出发„„„„„„„„„„„„„„2 4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5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 6 结论与建议:„„„„„„„„„„„„„„„„„„„„„„„„4 参考文献„„„„„„„„„„„„„„„„„„„„„„„„„„4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农民不仅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主力军,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关键词:主体 主导地位 角色 意愿 城市发展 治理

一、人民是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理应是社会财富的所有者和享有者。“发展为了人民如何体现?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民享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其中的主体思想。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从古至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

二、在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农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1、政府的政策导向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职责是:一方面,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扶持。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提供有关服务,例如规划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示范服务,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丰富,任务复杂,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总体上,新农村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起主导作用,但在每个不同的具体问题上,由于作用的主体不同,政府的职能不同,因此,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所不同乃至非常不同的。根据主体性质和对政府职能要求的不同,新农村建设问题领域可以分为三大类:政府为主,城乡统筹;合作为主,政府扶助;个人为主,政府服务。

2、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挥重要角色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起重的作用。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成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国家的法律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发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简朴的中华美德。

三、尊重人、理解人----从农民意愿出发

人民日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报道,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新农村的受益者是农民,因此农民有足够的愿望和动力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权衡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个体需要与整体情况等各种关系,作出合理决策。同时,我国各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和自己的真实需求以及决策的限制条件,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因而更有可能因地制宜地作出适当决策。所以,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搜狐网报告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40多幢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130多万元贷款,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建了5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贷款修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这就是好多官员将中央的新农村建设误读,导致农民享受不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福利,相反成为一种负担。嘉禾县法院网报告新农村建设出现土地犯罪,该院2010年以来共审结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土地引发的犯罪案件6件13人。其中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土地引发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5件11人,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罪案件1件2人。涉案金额基本以二、三十万元为主,最少的一起涉案金额为9万元,特别巨大的案件涉案金额达到341.5万元。这说明此类犯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应予以关注。

新华网2005年调查的有关资料显示,至今全国仍有167个乡、近5万个村不通公路;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有1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有待解决;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全国农业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左右; 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等等这些就是中国农村之现状。可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艰巨。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把建设新农村这件好事真正办好。

五、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紧紧依靠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地位是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尊重和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各项农村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民意表达机制,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的合理意愿和要求体现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中。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他们能够完全自主地根据市场情况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切实维护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我国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要鼓励农民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允许农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都要允许农民去试、去干、去闯,并及时总结和推广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并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工商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第三,要充分尊重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农民合法权益包括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特别是农民的物质利益是农民积极性的支撑,是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内在动力,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因此,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必须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经济上切实尊重和维护农民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使农民愿意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第四,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发挥的程度。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才能促进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民培训,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经营技能,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他们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本领。

五、结论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其中,要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同时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首先要从基础性、公益性领域或项目入手,政府农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只有这样只能让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无后顾之忧。参考文献:

[1]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 农村网查询查阅相关文章3~5篇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摘要: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充分考虑所有社会成员的愿望和利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作用

一、农民主体地位与农民经济现状

农民的主体性是农民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并得到发展的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市场经济中,经济条件是政治、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当前影响农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因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农民信息化、文化消费需求和意识明显不足,尽管政府的建设热情和推动力量表现较为强烈,农民的民主地位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仍然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农民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动性,以经济收入为基础,以创收方式为支撑,以享受生产服务和建设发展成果为体现,通过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从业情况、消费情况和环境条件的比较,可以直接体现出农民在经济建设中主体作用的现状。

表1北辰区固定资产建设情况

农民增收是实现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保障,是提升农民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北辰区在新农村开发建设、转移富余劳动力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农民增收的渠道有所增加,但从表1来看,2005年农民收入比2001年增加了46.1%,高于

城市增幅41.1%,而收入增加的绝对值,城市居民高出北辰区农民32.8个百分点。从农民增收的方式来看,北辰区农民增收的动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获取的工资性收入;二是二三产业的开发建设,使得农民可以获取到工资性收入,以及土地和集体财产升值带来的收入;三是农业的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贸易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和更多利润;四是政府财政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工业反哺农业,使农民在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支持。四方面举措显著地改善了当前农民收入落后的状态,但后三方面举措所带来的受益面或整体受益幅度有限,示范推广和进一步整体大幅提高还需依赖强大外力推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二、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主体自身方面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大局意识,本位思想太严重,只考虑一家一户的利益得失,对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土地调整、宅基地管理政策、公益设施建设的态度迥异、观点不一,规划、政策中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阻挠,只想获利,却不愿让利。由于这部分人组织化程度低,思想分化严重,所以主体目标很难取得一致,如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进行规划时漠不关心,对土地政策不遵守,建房时讲风水信迷信,导致规划执行难,乱占耕地建房现象严重。

2、素质不高。不可否认,由于农村长期落后和农民收入低 迷,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当代中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都在农村,他们一时半会还难于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做法,如我乡社面点的农民在开展建设之初阻止改卫生厕所,经了解主要原因是他们理解不了“无害化处理”原理,怕改厕后整个村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3、结构失衡。由于农村缺乏致富的路子,为赚钱而外出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多,有的全家外出,大量劳动力资源外流,留在家的都是“386199”部队,他们既要负责地里农活,又要负责监护外出务工人员留下的幼小子女,新农村建设力量明显不足。如在村庄整治及发展产业时总有部分农户因缺乏劳力而影响工作整体进程。

4、后劲不足。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加之以往医疗、教育费用都要自己承担,开支较大,农民积蓄不多,即使有点积蓄也想存银行防老,不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缺乏,导致新农村建设的后劲明显不足。

(二)政府主导服务方面原因分析:

1、宣传发动不到位。不少建设点宣传只是以写标语及张贴各种制度为主,宣传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群众不易接受,认为政府是搞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对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不清、理解不透。

2、工作方式有偏差。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加之为应对新农村建设限

期考核、督查,赶时间、赶进度、赶验收,不少干部缺乏工作的耐心,不注重对农民的引导,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建设事项大包大揽,导致群众不领情、不认账,认为是干部为了政绩搞花架子,做表面工作。所以有的点出现“政府发号召,群众心里笑”、“干部扫地,群众参观”的现象。

3、投入机制有缺陷。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多数村庄因基础设施薄弱,即使群众积极性很高,也难于正常开展。如今年我县对每个三级共建点扶持10万元,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差、涉及户数多的点,群众急盼解决出行道路和水利设施,由于资金缺口大,导致农户怕完成不了任务,达不到验收标准,得不到补助资金从而不愿参与新农村建设。其次是投入不均衡。不同领导、不同单位扶助及不同乡镇的点补助资金、补助标准往往不统一。甚至有的点为了赶时间进度,粉刷房子、修公路等不需要农民出钱,助长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最后是投入资金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建设点由于上级补助资金、群众筹集资金的使用不经民主讨论,帐务不公开,从而容易让农户之间相互猜疑,同时对干部和理事会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4、基层组织能力弱化。党员队伍老化,管理松散,村组干部文化程度低,人才匮乏,决策团队弱化,加上个别村还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宗族不和,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不密切,使群众对干部存在戒备心理。如在发展甜叶菊产业中就有不少农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怕干部说话不算数,兑现不了承诺而不愿栽种。

正是由于农民自身和政府引导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农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大力关注农村留守孩的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改善教育设施,特别是要解决好边远山区师资力量紧缺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为农村的未来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要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通过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和农业科技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提高和丰富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致富的能力。

再次要重视发展农村文化。既重视载体的建设,如村文化站、文化广场等,更要在丰富农民生活上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发动社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结合农村传统节日和平时重要活动,更多地举行能够体现农民优良传统或具有时代精神的、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生活的同时,转变农民的生活观、审美观,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夯实经济基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生活富足,农民才能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前提,建设新农村最关键的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要落实中央的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来自农业本身的收入;要引导农民正确投资,增加财产性收入。二是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对其居住环境进行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农民到城区镇区买房建房,不能到城镇买房建房的,要引导农民建设中心村,变传统的分散居住为集中居住,合理安排供水、供电、交通、医院、学校和购物,既降低建设成本,又可以大量地节约耕地,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享受现代文明成果,从而自觉改变传统的不文明、不方便的生活习惯,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质的变化。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实行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增加对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资金扶持,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建成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家庭和社会共同负担的农村养老制度、覆盖全面的农村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结束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把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的局面,让中国农民这一最大的国民主体享受正常的国民待遇,增强政府的亲合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其次是要切实提高集体收入。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建设好新农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发挥资源优势,找准发展路子。如集体开发林场、果园、菜园、园林、养殖场等增加集体收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对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应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大力改善农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之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对集体原有资产及农村资源,要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交付农民开发利用,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三)增强服务能力

1、增强干部服务能力。首先,乡干部要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经济信息,了解农村实际情况,通晓农村实用法规,力争成为农村中的文化人,抓经济的明白人,创业中的领路人。其次,要转变观念。在角色上由指挥向服务转变,自觉“矮化”角色,在履行组织指挥职责的同时提供服务指导,既当马前卒又当勤务员。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政策和做法,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同时在村庄规划,项目申报、筹资方式、资金管理方面加强组织和引导,并出谋划策帮助制定产业规划,环境整治方案,美化绿化方案及建设预算等,但必须遵从民意,民主协商,切不可包办代替。干部还要利用自身见多识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再次,在工作方法上由指教向引导转变。要有大局观念,有爱民之心,工作中将心比心、以情换情,与群众“套近乎”“拉关系”“建感情”,在“少说多做上”下工夫。采取召开现场会、典型经验交流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卫生评比等灵活有效的形式,通过干部搭舞台,让农民典型站出来“领唱”,运用典型“金钥匙”开启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之门。

2、加强农村基层党织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固本强基,要大力加强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切实形成 “双强型”的火车头。一是选好带头人,实现能人治村。加强对支部书记的培训与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崇高党性和奉献精神的领头人。二是加强支部建设,强化组织活动。有条件的新农村建设点要设立党小组,让农村无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主战场上大显身手,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锻炼年轻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载体,创建平台,让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民主体,理事会运作”的基本模式。实现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地方根据发展阶段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过程可以概述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设施环境改善阶段、增强农民经济实力阶段、政府推动向民间自发建设的转换阶段、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阶段。

参考文献:

[1]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陈义平.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3]刘清敏.关键是让农民成为主体——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J].求实,2006(22)

[4]吴江,欧书阳.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应处理好的关系[J].农村经济,2006

(12)

第四篇: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农村建设的关是培养新型的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以新农民为主体。没有新型的农民,就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这样培育新型农民的历史任

就被提上了日程

新农民应该是讲

文明、讲创造、讲科学、讲进步的现代化农民。但现阶段,相当数量的农民还存在如下不足:

1、观念相对落后、保守,容易满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

2、生活方式不够科学

3、创造力不强

原因

1、传统文化观念还没有完全肃清,特别是一些保守的思想和一些腐朽的思想还在某种程度上禁锢着农民的思想。

2、信息不够灵通。这使得广大农民更加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难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

3、传统生活方式的惯性。这种惯性使人更容易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4、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种较低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使人们不易融入现代生活,也使他们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脱离。

对策

1. 加大资金投入,这是培养新型农民的物质保障,也是前提性条件。缺乏物质保障的新农村建设将举步维艰。

2. 在农村逐渐的普及互联网,为农民接受最新信息提供条件。

3. 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科、教、文、卫建设。

一要推行科普教育,使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有较大提高;二是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

育成果,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阶段不收费;三要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讲卫生,讲文明,同时反对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四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民。

4. 打破农民的思想壁垒,破除他们保守的观念。

5. 鼓励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掘农民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自己事业的主人。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但新农民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应该循序渐进。在这期间,保证国家的持续投入就显得异常重要。同时,既要依靠农民来建设新农村,又要对农民进行适当引导,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克服其不足和弱点。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

第五篇: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这个立场出发,围绕着如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有效实践。

一、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人是真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是一切活动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和本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既

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肯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要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个性差异;促进人的提升,引导、帮助人打破束缚,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能力;支持人的发展,实现人可持续的发展,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农民,其主体性包括了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独立性表现为要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有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能力和与其他阶层一道共享所创造成果的制度安排;能动性表现为在推动自身富裕和农村现代化中的强烈进取心,为创造财富而渴求现代科技、智力开发和政策支持以改造自己的革新精神;自主性表现为有自主选择职业和劳动方式、自主支配自己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自主选择进入市场网络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权利;创造性表现为在改变自己命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农业现代化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性劳动和不断地提升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①二、三个现实的问题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强化农民的主体性,保证农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然而,在当前,有三个问题弱化了农民的主体性。一是认识上的问题。包括别人对农民的认识和农民自身的认识两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越来越被边缘化,许多人考虑问题只是从物出发,见物不见人,缺乏人的意识、人的观念、人的维度。对农民的认识上,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否认农民的差异性。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技术水平不高,视野较小,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二是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在发展农村经济中,重物轻人,更多地注重对物的投入,而轻视对人的投入,在提高农民的技能、综合素质方面重视不够,既难以根本改变农民的落后现状,也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忽视农民的个体性、认识、能力差异性,工作方法简单,不注重引导、教育,乱指挥,瞎命令,导致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有的还可能产生负作用。农民“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立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整体的经济能力较差。三是体制制约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如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如财政制度、土地征收制度;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如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等。这些制度既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政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者,必须要重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把培育新型农民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满足群众的需要,解决群众困难的前提下,尊重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群众意愿,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的建设,大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建设好新农村的同时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

1、改革涉农制度,保障农民的权益。要以建设城乡一体的新体制出发,打破有损农民利益的制度壁垒,给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加大对教育、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的实施办法,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建立城乡老师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城镇老师到乡村执教,帮助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保险制度,从便民、利民角度出发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减负增收为目的,完善农村税负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保证农民的物权收益;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保护农民利益;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强化信用保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担保办法,为农民拓宽筹资渠道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行使参与村务的权利。

下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这个立场出发,围绕着如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有效实践。一、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具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Microsoft Word 文档 (10)(精选五篇)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今天教授给我们讲解了《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一课,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新农村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

    以农民为主体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以农民为主体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江西省全南县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调查 曾海房 全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历来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国土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

    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坚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汇编)

    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与XX县红庙村支书贺茂梓一席谈 “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又需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必须教育村民克服等、靠、要的依赖......

    新农村建设重在教育农民

    文章标题:新农村建设重在教育农民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分清对象、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常抓不懈”的原则......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