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农民为主体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以农民为主体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江西省全南县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调查
曾海房
全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历来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国土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86个行政村,978个村民小组,813个自然村庄,总人口约19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3万。至2006年底,全县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累计达389个,累计涉及353个自然村庄、18160户、人口70889人,分别占全县村庄、农户和人口的43.4%、54.1%和54.2%。倡导的“自主申报,动态管理”新农村建设模式和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新农村建设周刊》等各大新闻媒体,对全南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良好反响,至去年底,已吸引外省、市、县(市、区)考察团50多批3580多人次来参观考察。
一、以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起点
农民是否有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全南县积极倡导“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的做法,充分调动、激发了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自主申报。按照“三个不搞”和“五个优先”的原则,由群众自主决定是否设立示范点。“三个不搞”:即群众申报率未达到80%的不搞、群众筹资未达到应出资60%的不搞、居住率未达到60%的不搞;“五个优先”:即大点优先、难点优先、申报率高的优先、“三清”动作快的优先、群众自筹资金多的优先。二是动态管理。针对少数示范点农民在申报时热情高、但进入实质性阶段特别是遇到困难时积极性低的现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调整,对建设过程中农户积极性差、工作进度慢的示范点及时进行调整,以勉励后进、激励先进。
二、以农民为投入的主体创新建设机制
积极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坚持民主管理,实行村民自治,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把群众推向建设主战场。捆绑专项资金投入。按照“统筹安排、挂点帮扶、重点倾斜”的原则,2006年投入“3个300万元”以上(县财政预算300万元以上、涉农项目资金300万元以上、从其他方面筹集300万元以上)。吸纳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开展“百企千村”、“与新农村建设同行”等活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大文明村、信用村创建力度,开展文明信用农户评选活动,引导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积极投放新农村建设贷款和捐助资金投入农村公益事业。2006年,全县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2460万元,其中县、乡(镇)政府投入860万元,社会捐助100万元,农民自筹1500万元。
促进农民增收是为维护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积极性的重要渠道。为此,全南县把培植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发展路子,坚持产业优先、产业带动战略,在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种植的同时,按照抓特色、抓规模、抓品牌、抓产业化要求,调整种养业结构,发展特色,实现了传统农业与生态经济的对接。重点培植壮大了高山蔬菜、蚕桑、烟叶、林业和以脐橙、椪柑为主的果业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以及草食畜禽、工业原料林、中草药、香草、石蒜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新格局。
三、以农民为管护的主体完善保洁机制
在坚持农民群众的管护主体的基础上,一方面,用“城管”的理念管理农村。把加强新农村建设点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人管护、定期清运,属地管理、各方参与”的原则,通过制定《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庄卫生保洁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各村组成立的村镇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和村级环境卫生管理站的建设。目前,全南县为已完成村庄整治的村配备了垃圾清运车,设定了垃圾处理点,按30户左右聘请1名村庄卫生保洁员,聘请人员的费用由县民政、县财政和乡(镇)、村、组共同解决,使建设点保洁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实现农村整洁卫生。另一方面,用市民的要求教育农民。着力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自我教育,着力解决村民“自治”的问题,在农民群众中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卫生户”、“文明信用户”、“卫生流动红旗”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充分调动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进一步改观。
四、以农民为受益的主体,完善干部服务机制
由于协调机制不完善,各级党员干部在为农民群众服务时,大多是各顾各的,效果不理想。许多问题都停留在表象,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农民对此也有不少怨言。为此,全南县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协调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格局。认真落实县级领导挂联责任和县级部门帮扶责任,抽调业务精、政策熟、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党员干部深入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驻村帮扶。深入开展驻百村、访千家、解民忧、帮民富活动,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需要办的事情做起。全南县着重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紧紧抓住国家、省市继续加大扶持的机遇,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有钱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二是解决城乡群众干什么的问题。通过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发展重点产业吸纳就业、提供社会便民服务增加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发展民营企业扩大就业等有力措施,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让城乡群众有事干。三是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高度重视并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建立健全了弱势群体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竭尽全力让弱势群体生活有保障。
五、以农民为管理的主体,规范民主管理机制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目标中的“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南县采取引导村民自主选举的方式,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将懂经济、会管理、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有奉献意识、有组织能力的人吸收到理事会中,让农民在民主管理中实现自我建设,充分调动、激发了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从规划、申报、筹资、施工到管理,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尊重农民的意见,坚持农民“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和“阳光操作”,有效地杜绝了豆腐渣工程,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是完善监管体制,规范了村务公开形式。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同时加强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建设,着力规范了村务公开的形式和基本程序。二是完善管理制度,确保了村民的决策权。从确定民主决策事项、明确民主决策形式、规范民主决策程序等方面,维护了村民民主决策的权威。三是完善自治机制,确保了村民的参与权。通过发动群众规范自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规范了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四是完善约束机制,确保了村民的监督权。实行新农村建设项目责任制,突出监督重点,创新监督形式,完善了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山东九曲蒋家村通过扎实开展农民素质教育,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全国首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等。
提高认识,把对农民的素质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 “穷山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人心涣散,一些村民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邻里纠纷、赌博现象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200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6亿元,人均收入1.2万元。此时,我们对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同时在党员干部和村民中开展“我们村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抓、抓什么”大讨论,并做问卷调查。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积极踊跃提出各种建议400多条,98%的人提出,应当把农民素质教育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村委认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富了腰包穷了脑袋。为此,我们提出了“教育强村、人才兴村、生态立村、自治安村”和“一手抓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手抓农民素质提高”的思路和理念。从2005年开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在全村展开。
健全机制,确保素质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
1.制定教育规划,确定教育目标。经过广大村民讨论,聘请专家指导,根据村民实际,我们出台了《九曲蒋家村民素质教育“十一五 ”规划》,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教育培训的原则、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等作出规定。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212”目标(村民的行为道德水平在教育基础上实现2年赶烟台,3年赶济南,5年达到北京、上海水平);在技能培训上,培养一大批懂专业、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民干部;教育培训原则突出强调“德”字育人;培训对象是“全员参与,人人受教育,终生受教育”。教育重点对象侧重党员干部、青年、未成年人和学生家长。每位村民平均年受教育时间最低不少于80小时。
2.规范教育培训,确保村民素质教育正常化。对农民素质教育实行终身教育全覆盖。对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段的学生,建立校外活动中心,聘任专职老师进行校外辅导;对60岁以下村民,每年聘请专家到村进行专题性培训;对60岁以上村民,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育。成立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编写《村民素质教育手册》、《春雨集团企业文化手册》等培训教材;建立“村民教育培训考试”制度和“村民行为道德四级联评”制度,对考试成 绩记入村民档案,结合考试成绩实行“四级联评”(本人自评、村民小组评、全体村民评、考核小组评),根据综合评定分数确定奖惩档次,与经济利益挂钩。
3.教育内容系列化。在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教育培训的同时,重点放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对村民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维护团结、顾全大局、支持村干部工作;做优秀员工和文明市民;感恩时代、感恩党、富而思进等。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包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性党规党法;勤政自律、反腐倡廉;品行人格、作风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等。对青年的教育包括:正确的荣辱观、婚姻观、家庭观、幸福观、事业观;对个人、家庭、村和企业及社会负责、对自己将来负责的责任心教育等。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包括:理想、信念、诚信、爱心、孝心、感恩之心;社会公德、人格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接受挫折等,主要是献“五心” 和“三种精神”教 育,即把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家乡、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三种精神”即勤奋好学、刻苦求知的上进精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承受磨难、积极乐观的自强精神。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包括:以身 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家风门风,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现代教育理念方法等。
4.教育形式多样化。我们坚持忙时少学,闲时多学;集中学与分散学、脱产进修与自学、固定学习与灵活安排相结合的7种教育培训形式:一是“请进来”、“走出去”,定时定题请专家讲座;举行先进模范和道德标兵事迹报告会; 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组织村民员工参观考察。二是选调业务骨干参加岗位和工种需要的技术技能培训。三是定期召开各级各类会议进行教育培训。四是校企(村)共建,与清华、北大、山东大学等合作,资源共享。五是基地合作,利用省委讲师团、烟台市委党校等在春雨集团设立的宣传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实施“借脑袋”战略。六是利用好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办好家长学校。七是以考促学,组织村民员工自学考试。几年来,先后派出80多人到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进修,组织3000多人(次)到国内外参观学习,举办专题讲座50多次。
加强基础建设,搭建素质教育平台。村里办起《春雨报》,在大街小巷设立宣传栏,办起黑板报,针对村民需求不断更换;投资700万元,建起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年俱乐部、文化活动大院、影剧院、校外辅导中心、老干部和妇女活动之家、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成立艺术团、威风锣鼓队等业余文化团体,寓教于乐。村里每年划拨100多万元用于农民素质教育。
抓载体,增强素质教育的吸引力。以实践《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为主线,村里每年开展一次评选“好媳妇标兵”、“教子育人标兵”、“敬老标兵”、“文明健康老人”、“文明风尚好少年”、“优秀在校大学生”及“十星级文明户”、“新型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村民把本村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编成戏曲、小品等演出;经常开展“技术能手比赛”和“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说文明话,我为九曲蒋家村添光彩”等演讲比赛活动;建立“功德簿”和“警示录”。“功德簿”专门记录党员干部和村民做好事、做文明事;“警示录”专门记录党员干部和村民做的不文明的事。这两部册子放在村荣誉室里,公开让村民阅览;编写村歌让村民传唱,激发村民奋发向上和爱村的热情。
5年来,对村民的素质教育收到明显成效: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生产技能普遍提高,突显全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明和谐的大好局面;村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大幅提高,致富能手层出不穷,村委执政为民水平提高,村民得到更多实惠。村的经济发展5年迈出五大步,2009年集体收入16亿元,人均收入3万元,分别是2004年的13倍和2.5倍。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坚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度开局、高标准起步。
一、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在实践中理清思路扶风名气大、欠发达、底子薄、有后劲,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经济比重较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但经济总量小且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且特色不明显。面对县情实际,我们要求县、乡、村三级干部互学互动、不等不靠,干中学,率先做,激发各界各层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县委主要领导多次召集乡镇和涉农部门领导,深入一线理思路,研读文件找项目;率领15个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深入农村集体调研,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明确县级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职责,率先研究制定了比较系统的《扶风县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提纲》。在此基础上,我们理性思考过去,准确审视现状,科学谋划未来。因地制宜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发展‘双群’(产业集群、城镇带群),深人推进‘双创’(创建文明家园、平安扶风),尊重农民,重在建设”的工作思路,力争使全县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干、稳稳当当地搞,真正使以招商引资推进县域工业化和以文明家园、平安扶风创建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扶风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特色。
二、依靠群众,搞好规划,在工作中规范指导我县农村集体家底薄,为少走弯路,减少浪费,避免一哄而起,健康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把科学规划作为发挥农民主体和政府主导作用的结合点,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设开放、文明、富裕、和谐新扶风的总体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编制县、乡、村三级规划。在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参与指导,科学编制今年和“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及2020年远景目标。结合乡镇党委换届,制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乡镇指导性规划,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做出长远统筹安排。各村依据县上统一印制的规划编制提纲,按照“生产发展要有新产业、生活宽裕要有新标准、乡风文明要有新环境、村容整洁要有新设施、管理民主要有新风貌”的要求,结合实际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目标、重点、保障措施。
三、重在建设,加快发展“双群”,深入推进“双创”新农村重在建设。围绕培育提升产业集群,坚持在优化一产、加快二产、提升三产上下功夫。扩大良种和优质专用粮基地,力争“十一五”末粮食生产优质专用化。秦川肉牛、高产奶牛、家畜家禽三张品牌一齐打,加快畜牧业大县建设,到“十一五”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建设优质小麦、秦川肉牛、优良生猪、绿色苹果、精品辣椒五大主导产业核心园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支持华龙日清、佳家乐、鼎多肉制品、红果集团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法门寺景区二次开发,积极发展民俗饮食、文物复制、民间工艺品、文化项目,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搞好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加快发展城镇带群。围绕建设新区、开发法门、突破绛帐,加大财政性建设资金向中心村和重点村的投入,切实完善小城镇和中心村的载体功能,为城镇驱动打好基础。深入开展“环境立县,诚信扶风”提升年活动,加强教育培训,塑造新型农民。有层次、分阶段推进“文明家园”创建,树立典型、以奖代补,使农村真正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文明家园。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关键环节上突破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是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既要整体推进,又要抓好试点;既要抓大事,又要顾小事。今年重点做好规划,抓好试点,整治环境,加快发展。全县抓好太白乡和法门镇云岭等5个不同类型的村试点,积极探索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探索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的投入机制;探索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要求乡镇、村组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因地制宜选准不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加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基层班子建设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出实招、见实效。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事情入手,一开始就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县乡两级集中精力谋大事,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包扎捆,挤进中央和省市的计划盘子和项目库。对群众集中反映的“脏、乱、差”问题,率先从县城所在地抓起,修建新老区连接路、拓宽老区主街道,清理死角建筑垃圾。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提出“保持先进性,村容整干净”深化学习千阳和“两权”(法门寺纸业公司经理、共产党员王周权,我县西权村党支部)活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对照先进找差距,团结稳定促发展,充分调动农村妇联、共青团积极性,把农村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五、发挥优势,找准角色,在操作
中实现主体和主导作用互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替农民操心,不代农民作主。真正做到农村的规划农民自己编,经济发展的思路农民自己定,主导产业农民自己选,村庄民宅建设农民自己管,村上的大事难事农民自己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财
政安排专项经费,围绕改善公共卫生环境、规划编制、项目争取等重大事项,加大政府主导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共服务不足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平等化,把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问题一件一件解决好。以改善村干部补贴待遇为重点,合理解决村组保洁员、调解员、治安中心户长等人员的报酬问题。走“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社会绿边子”的新路,率先加快村际公路建设。坚持把安全饮水、沼气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适当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好一家一户无力办好、单靠农民无法解决的农村重大建设事项,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荣光和成果。
六、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新农村建设领导责任在县级,组织责任在乡级,实施责任在村级。针对新农村建设资金项目来源渠道不一问题,坚持重心下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合项目资金等资源。建立国有资金使用评估制度和项目实施公示制度,完善村财乡管制度,强化资金监管,接受群众监督,用足用好国家、集体和农民的每一分钱。为靠实村级责任,实行支部任期制、干部绩效制和党员承诺制,支持干事、鼓励创业。县级领导率先深入一级督促指导,现场办公解决困难,带动全县上下大兴谋事之风、干事之风、文明之风、清廉之风,始终保持朝气蓬勃、锐气昂扬、意气相倾、正气浩然,进一步把风气搞正,真正使新农村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
第四篇:以乡村特色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乡村特色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8年7月23日至26日,我随同团队走进了大梨树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调研。采取参观现场、个别走访等形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大梨树村在党的路线方针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二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和民主科学管理,已经改变了经济贫穷,文化落后的旧面貌,实现了各方面稳定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整体推进,项目带动,掀起群众性宣传特产高潮
发扬“干”字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坚持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推进农、工、商、旅游一体化,实现村民增收。重点建设五味子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辐射东北三省,成为全国最大五味子集散地;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开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北国江南”新村。到“十一五”末,全村总收入突破10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村民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日子。
必须真正让群众行动起来,充分调动群众生产五味子的积极性,掀起群众性生产高潮。据调查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动群众。生产五味子利国利民,不仅能增加经济收入,还能提强身健。二是组织群众。搞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发挥它的示范作用,我们通过组织非项目村的农户到项目村、项目户进行参观考察,让他们看到实效,让更多的农户自筹资金生产五味子。三是服务群众。
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众愿意发展了,我们主动为群众搞好服务,帮助他们规划、设计,组织技术人员,调配器材物资,现场解决五味子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二、广泛推广五味子特产,创建度假村,促进城乡发展。
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做强特色产业。开发2.6万亩果园。建成全国最大五味子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0亩,其中集体8000亩,个人2000亩。依托资源优势兴办了精湛食品厂、田丰食品厂、水果保鲜库、五味子烘干厂,村内企业达到14户。
坚持城乡并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市内凤泽大市场为龙头,兴建了青年点、庄家院、河边客栈等现代服务设施。打造了双万亩果园赏花摘果品牌,塑造了体现大梨树精神的干字碑,营造了万亩五味子田园风光,开发建设了药王谷、联珠三湖、仿古新村等景点,成为国家特色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三、坚持干字精神,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思路和要求,做到以五味子为切入点,抓整体建设,围绕建一个生态家园村,脱贫一个村、卫生一个村、富一方百姓,使农户实现室内亮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生活污水无害化,彻底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大梨树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逐渐形成以集体经济为主,民营和家庭经济做补充的经济关系。在这种经济关系中,集体经济对民营和家庭经济发挥了三大作用。一是骨干作用,家庭经济依附于集体经济之上,防止了家庭经济游离分散,不利于管理的状态,从而易于解决选项、技术、资金、经营经验等问题;二是导向作用,为家庭经济的开发、发展作出样板,引领家庭经济的健康发展,防止了家庭经济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三是支撑作用,帮助家庭经济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走上平稳安全发展的道路。这种从大梨树村实际出发的经济关系和运行模式,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性,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1、加强科学建设 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培养技术型人才。
在科学管理方面,首先,实行产业化经营,把全村的经济活动分门类经营,组建了果树农场、五味子农场、五味子生产合作社,成立 了旅游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由大梨树村实业总公司统筹管理。其次,实行市场化运作,所有企业和经济实体都紧密跟着市场走,独立核算。再次,运用新的管理手段,把科学的管理手段同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技能。利用网络系统研究市场变化、发布收集信息、推销产品。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外招了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来大梨树村工作,参与村里的管理。
2、加强政治建设把领导与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密切干部群众关系
村党委和村委会把自己的职责落实在为村民的服务上,在服务中体现领导和管理。在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活动中,村党委和村委会为村民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对村民的引导;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把村民的致富活动落实在致富能力上;为村民提供供销服务,规避了致富过程中的风险;为村民提供资金服务,帮助村民解决致富的燃眉之急;为村民提供扶贫服务,帮助没有能力致富的村民摆脱贫困。几年来,为150多户村民安排了致富项目,帮助180多户村民解决了供销问题,帮助村民解决120多万元贷款,帮助15户无能力致富村民摆脱贫困。除此之外,村党委和村委会对村民的其他问题也热心帮助解决,比如帮助村民打官司,帮助村民讨要债务等等。这种服务看似解决的是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但本质上是在维护村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这种服务不是简单的有求必应,而是立足于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领导和管理真正人性化;在为村民服务的同时,进行民主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以德行政,增强了村党委和村委会的威信和凝聚力,密切了干部群众关系。现在,我们村党委和村委会同村民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已经具体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村民成为村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成为村一切事物和活动的主人。这种关系也有利于村党委和村委会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
3、加强文化建设把以人为本落实在提高村民的素质上实现农民知识技能化
在提高村民素质上做了大量工作。首先,用大梨树村传统的干字精神武装村
民。在十几年改造荒山的艰苦奋斗中,大梨树村民形成的干字精神主要是:想干,思想不保守;敢干,不怕困难;实干,不搞花架子;苦干,弯大腰流大汗;会干,遵从客观规律。现在,艰苦创业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但干字精神已经成为大梨树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增强村民的致富能力。同3所大学结成帮学对子,对460多名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派出180多名技术骨干到外地进修,科技示范户460多户,使得村民大都有一技之长,努力实现农民知识技能化。第三,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每个村民组都有秧歌队。每年村里都要组织文艺汇演、秧歌比赛、篮球比赛。春夏秋季节,几乎每周都有露天电影,或者村民同游客的文艺联欢活动。常设的大梨树农民艺术团用反映大梨树新生活的歌舞说唱节目来为游客服务和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第四,用法制来规范村民的素质提高。除了广泛宣传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外,村党委和村委会还在普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村规民约,教育与惩治想结合,以教育为主;尊重民俗民风与移风易俗相结合,大力提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风尚;注重实践性,不搞空洞的说教;注重操作性,规定明确,易于落实;在村规民约面前,干部村民完全平等。第五,用优越的物资生活条件保证村民素质的提高。村里为保证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发展生产外,已经免除或代交村民的一切税费负担。每年春节还要给村民发放大米、白面、豆油、以及烧柴补贴等。家家有自来水,家家有有线电视,家家基本有电话,家家基本有汽车或摩托车,家家基本都住上了新房。对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给1000元养老金,凡考入大学的村民子女,每人奖励5000元。从今年开始,每个村民年终分发福利补贴1000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让大梨树村民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另外,利用外来人才推动和促进村民素质的提高。大梨树村不仅聘请专家来讲学,还引进专家来大梨树村落户,不仅增强了管理技术力量,而且也影响带动了村民素质的提高。几年来大梨树村没有发生一件违法乱纪案件,没有发生一次上访闹事事件,没有发生任何有碍社会和谐稳定的情况。
4、加强社会建设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农村城镇化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村党委和村委会带领村民奋斗了二十多年。我们把贫瘠的荒山
秃岭全都修整成水平梯田,建成10600亩果园,5000亩药材园,最近又新发展了5000亩药材园,总计达到10000亩,在山上打井50眼,修作业道90公里。修建5座水库,蓄水40多万立方米,修整河道5公里,使得无水干涸,有水泛滥的小河沟成为风光秀丽的运河,并在河面上架设了7座形态各异的石拱桥。改建村路56.6公里,通往各村民组的道路都是黑色路面。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环境的质量也提高了。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积极地保护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既为人的生存改善了环境,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早在2000年我村便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示范村称号,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土开发整理示范区称号。
现在的大梨树村正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目
录
1人民是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体„„„„„„„„„„„„„„„1 2在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农民占据的主导地位„„„„„„„„„„„1 2.1、政府的政策导向„„„„„„„„„„„„„„„„„„„„„„„„„„1 2.2、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挥重要角色„„„„„„„„„„„„„„„„„2 3 尊重人、理解人----从农民意愿出发„„„„„„„„„„„„„„2 4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5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 6 结论与建议:„„„„„„„„„„„„„„„„„„„„„„„„4 参考文献„„„„„„„„„„„„„„„„„„„„„„„„„„4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农民不仅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主力军,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关键词:主体 主导地位 角色 意愿 城市发展 治理
一、人民是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理应是社会财富的所有者和享有者。“发展为了人民如何体现?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民享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其中的主体思想。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从古至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
二、在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农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1、政府的政策导向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职责是:一方面,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扶持。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提供有关服务,例如规划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示范服务,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丰富,任务复杂,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总体上,新农村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起主导作用,但在每个不同的具体问题上,由于作用的主体不同,政府的职能不同,因此,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所不同乃至非常不同的。根据主体性质和对政府职能要求的不同,新农村建设问题领域可以分为三大类:政府为主,城乡统筹;合作为主,政府扶助;个人为主,政府服务。
2、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挥重要角色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起重的作用。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成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国家的法律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发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简朴的中华美德。
三、尊重人、理解人----从农民意愿出发
人民日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报道,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新农村的受益者是农民,因此农民有足够的愿望和动力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权衡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个体需要与整体情况等各种关系,作出合理决策。同时,我国各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和自己的真实需求以及决策的限制条件,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因而更有可能因地制宜地作出适当决策。所以,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搜狐网报告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40多幢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130多万元贷款,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建了5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贷款修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这就是好多官员将中央的新农村建设误读,导致农民享受不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福利,相反成为一种负担。嘉禾县法院网报告新农村建设出现土地犯罪,该院2010年以来共审结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土地引发的犯罪案件6件13人。其中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土地引发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5件11人,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罪案件1件2人。涉案金额基本以二、三十万元为主,最少的一起涉案金额为9万元,特别巨大的案件涉案金额达到341.5万元。这说明此类犯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应予以关注。
新华网2005年调查的有关资料显示,至今全国仍有167个乡、近5万个村不通公路;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有1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有待解决;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全国农业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左右; 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等等这些就是中国农村之现状。可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艰巨。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把建设新农村这件好事真正办好。
五、从实际出发紧紧依靠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紧紧依靠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地位是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尊重和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各项农村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民意表达机制,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的合理意愿和要求体现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中。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使他们能够完全自主地根据市场情况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切实维护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我国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要鼓励农民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允许农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都要允许农民去试、去干、去闯,并及时总结和推广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并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工商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第三,要充分尊重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农民合法权益包括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特别是农民的物质利益是农民积极性的支撑,是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内在动力,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因此,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必须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经济上切实尊重和维护农民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使农民愿意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第四,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发挥的程度。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才能促进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民培训,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经营技能,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他们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本领。
五、结论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其中,要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同时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首先要从基础性、公益性领域或项目入手,政府农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只有这样只能让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无后顾之忧。参考文献:
[1]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 农村网查询查阅相关文章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