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主体作用观点探讨

时间:2019-05-13 10:2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主体作用观点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主体作用观点探讨》。

第一篇: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主体作用观点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应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和要求呢?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就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其次,这是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必然要求。经过29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视野不断扩展、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期待。只有顺应农民的愿望和期待,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再次,这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广大农民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靠的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仍然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只有把亿万农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将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中央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万真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合力联动,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起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源泉。

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才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首创精神,才形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种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旧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造福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二、当前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个别地方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

(二)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

(三)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三、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兴文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重点建设麒麟苗族乡三合村、仙峰苗族乡大元村等18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三)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要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我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认真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步伐,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殖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四)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要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

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度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体系。

第三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新农村建设受益最大的农民群众,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但从笔者几年来在基层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看到,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在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中,许多地方的农民主体作用还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就如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主体自身方面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大局意识,本位思想太严重,只考虑一家一户的利益得失,对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土地调整、宅基地管理政策、公益设施建设的态度迥异、观点不一,规划、政策中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阻挠,只想获利,却不愿让利。由于这部分人组织化程度低,思想分化严重,所以主体目标很难取得一致,如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进行规划时漠不关心,对土地政策不遵守,建房时讲风水信迷信,导致规划执行难,乱占耕地建房现象严重。

2、素质不高。不可否认,由于农村长期落后和农民收入低 迷,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当代中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都在农村,他们一时半会还难于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做法,如我乡社面点的农民在开展建设之初阻止改卫生厕所,经了解主要原因是他们理解不了“无害化处理”原理,怕改厕后整个村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3、结构失衡。由于农村缺乏致富的路子,为赚钱而外出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多,有的全家外出,大量劳动力资源外流,留在家的都是“386199”部队,他们既要负责地里农活,又要负责监护外出务工人员留下的幼小子女,新农村建设力量明显不足。如在村庄整治及发展产业时总有部分农户因缺乏劳力而影响工作整体进程。

后劲不足。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加之以往医疗、教育费用都要自己承担,开支较大,农民积蓄不多,即使有点积蓄也想存银行防老,不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缺乏,导致新农村建设的后劲明显不足。

(二)政府主导服务方面原因分析:

1、宣传发动不到位。不少建设点宣传只是以写标语及张贴各种制度为主,宣传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群众不易接受,认为政府是搞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对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不清、理解不透。

2、工作方式有偏差。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加之为应对新农村建设限期考核、督查,赶时间、赶进度、赶验收,不少干部缺乏工作的耐心,不注重对农民的引导,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建设事项大包大揽,导致群众不领情、不认账,认为是干部为了政绩搞花架子,做表面工作。所以有的点出现“政府发号召,群众心里笑”、“干部扫地,群众参观”的现象。

3、投入机制有缺陷。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多数村庄因基础设施薄弱,即使群众积极性很高,也难于正常开展。如今年我县对每个三级共建点扶持10万元,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差、涉及户数多的点,群众急盼解决出行道路和水利设施,由于资金缺口大,导致农户怕完成不了任务,达不到验收标准,得不到补助资金从而不愿参与新农村建设。其次是投入不均衡。不同领导、不同单位扶助及不同乡镇的点补助资金、补助标准往往不统一。甚至有的点为了赶时间进度,粉刷房子、修公路等不需要农民出钱,助长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最后是投入资金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建设点由于上级补助资金、群众筹集资金的使用不经民主讨论,帐务不公开,从而容易让农户之间相互猜疑,同时对干部和理事会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4、基层组织能力弱化。党员队伍老化,管理松散,村组干部文化程度低,人才匮乏,决策团队弱化,加上个别村还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宗族不和,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不密切,使群众对干部存在戒备心理。如在发展甜叶菊产业中就有不少农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怕干部说话不算数,兑现不了承诺而不愿栽种。

正是由于农民自身和政府引导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农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大力关注农村留守孩的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改善教育设施,特别是要解决好边远山区师资力量紧缺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为农村的未来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要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通过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和农业科技培

第四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精)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好新农村 洪勤辉

强农惠民,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 “十二五” 规划纲要的第二篇的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果农民缺乏主体意识, 自我发展能力、组织 化程度低下, 势必制约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民作为农村 的主体, 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能否充分发挥 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要坚持以农民为本, 认真考虑农民的现实需要,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意愿, 激发农民的 主体意识, 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只有当农民具备了强烈的主体意识, 才能更好 地发挥主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实施村民自治、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出台各种惠农政策, 鼓励农民多种经营, 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活 动, 农民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主体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 在广大的农村, 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强, 仍是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 充分发挥 农民的主体作用, 首先必须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在当前, 告别需要通过各种有 效方式让农民深刻地感受到, 他们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 者,既是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要进一步增强政策观念,在新农村建设 中必须注意讲究工作方法,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卓有成效地培育新型农民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培育和造就大批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既是新农村建设 的目标, 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动力。没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发 展能力的增强, 农民的主体意识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主体作用, 也就不可能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此, 要加强农村教育, 造就大批

“文化型、技术型、管理型”农民。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基础教育要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农村职业教育则要根 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适应新农村建设中多样化的要求,既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稳定 的农村劳动力队伍, 也要提升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同时, 要从根本上 强化农民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经营意识, 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的能力和应对市 场的能力。广大农民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主体能力就能有效增强。当农民同 时具备了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时, 农民才能 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关键和根本。由 于长期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当下的农村难以获得和城市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 件。因此,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需要在教育机会、公共服务以 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 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政策, 给农民以平等的权利和待遇。一是要认真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进一 步加大公共财政支农的力度, 缩小历史形成的差距。二是要逐步建立起政府、社 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改进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式, 整合现有各方面用于 农村的建设资金, 发挥整体效益。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引导调动农民投资投 劳的积极性,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三是要切实把农民的利益放 在首位,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农民主体的创造 潜能的发挥,取决于能否以农民为本、为农民主体能力的发挥创造平等的条件。平等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特点, 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 首先要让农民拥有平等 的发展机会, 拥有分享所创造成果的制度安排。只有当广大农民的所思所想的利 益得以实现, 让他们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真切地感受到各种利益和实惠, 其 创造潜能才能充分迸发,主体作用才能持续增强。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委党校

第五篇: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认识农民主体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条件下,我国农民主体性既包括了政治主体与市场主体,又包含了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这些主体性作用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提高认识;编制规划;加强引导;扶持农民;尊重农民;培训农民;提高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顺应农民群众愿望的惠民之策、民心工程,需要政府引导推动、社会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他们自己的事业,把农民的主体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民主体性既包括了政治主体与市场主体,又包含了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这些主体性作用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一是政治主体。我国农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不是被治理的对象。20世纪我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建立乡镇政府,开始筹划乡村社会的自治权,并推行村民自治制度,这是新时期农民确立政治主体地位的重大举措。二是市场主体。我国的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需要农村市场,需要农民这个市场主体,否则将是不可想象的,市场化的改革也将是不成功的。三是创造主体。农民是第一产业的主体力量,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然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之一。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首先,从人口结构上看,农民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和生产群体,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其次,农民为我国革命的胜利及国家工业化的起步做出了“很大贡献”。据专家测算,1954~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从农民手中获取了7140多亿元的巨额资金。1978~1991年,剪刀差额累计已高达12329.5亿元,相当于丨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22%。进入20世纪90年代,剪刀差还呈不断扩大趋势,每年差额绝对值都在1000亿元以上。改革开放期间农民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廉价提供了2亿多亩建设用地,如果没有农民的支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再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民表现了积极的首创精神,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探索了前进的路径。改开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表现了极大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创造了乡镇企业。第三,创造了劳动力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第四,创造了股份合作制。第五,创建了小城镇。四是价值主体。农民问题,千头万绪,根在一个“利”字。而利益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价值问题,即政府如何对待农民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创造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而且还影响着民众与国家的关系状况,乃至于民众对现代化建设的态度问题。因此,能否正确摆好农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地位,是决定着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把农民作为价值主体,最主要的是落实在对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上,也就是说落实在把农民当作真正的创造主体上。综上所述,历史与现实的我国特殊国情,决定了农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必然是政治主体与市场主体、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双重角色,它们内在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伟大复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力量作用。

2、编制规划。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长期适用的科学规划来指导。落到每个县、乡、村,都要因地制宜,搞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系列发展规划。一是规划要着眼长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规划既要着力于即期解决的问题,还要着眼于解决五年、十年甚至更为长远期限的问题。二是规划要立足解决问题。制定规划时,必须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要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水、电、路等抓起,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切的问题,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规划要统筹兼顾。要从各个方面丫去思考、去谋划、去部署。既要从工作上去规划,也要从建设上去规划;既要从经济发展上去规划,也要从社会事业上去规划;既要从“硬件”建设上去规划,也要从“软件”建设上去规划;既要从村镇整体上去规划,也要从农户单元上去规划。

3、加强引导。各级干部应深入村组农户,联系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讲形势、讲政策、讲道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开拓视野,让农民真正认识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从而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投入建设,尤其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注意在发展经济、环境整治、文明创建、村民自治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发现和培育一批典型,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扶持农民。应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失地农民保障为重点,医疗、教育救助为辅助,慈善捐赠、扶贫帮困为补充的救助保障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要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农村建设的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当前,应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财政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补贴力度、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力度,着力解决农民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继而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干劲,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5、尊重农民。首先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取消一切束缚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潜能,让广大农村丰富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活力竞相迸发。其次,要尊重农民的权利,一方面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控制耕地征占规模和保护农民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尊重农民的政治权利,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强化村级政务、财务公开,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再次,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村民自治。农民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让农民自己定、自己管、自己办,绝不能越俎代疱,为农民办好事也不能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更不能搞形式主义或强迫命令。

6、培训农民。农村发展慢,农民增收难,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民不懂技术、不会经营有直接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市乡两级政府要切实把农民培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培训规划,建立培训网络,落实培训经费。

要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以文化教育、实用技术、法律政策、经营管理等知识为主要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培训。对普通农民,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增收致富的本领。对经纪人、龙头企业带头人等农民骨干,大力开展经营管理、新技术、法律政策等培训,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家政服务、法律知识培训,促进他们充分就业。

7、提高农民。文明乡风的形成,有赖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以文明村镇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的普法教育和诚信体系建设,教育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广大农村形成讲文明、讲信用、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抓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鼓励农民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加快转变农村社会风气,深入开展政策法规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和谐社会的要求融入到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使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湖南省双峰县国土资源局退休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下载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主体作用观点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主体作用观点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