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中国经济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018:中国经济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8-01-05 15:14:49
展望2018年,世界经济处于技术革命向商业化转变的关键期,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课题组
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总体上呈现出好中趋稳态势,可以较好地实现预期调控目标。展望2018年,世界经济处于技术革命向商业化转变的关键期,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精神必将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仍不稳固。为此,必须长期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国内外经济发展处于重要转换阶段
(一)世界经济处于技术革命向商业化转变的关键期
2016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回暖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连续两次上调2017年、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6%和3.7%,改变了过去几年来多次持续下调增长预期的状况。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处于技术革命向商业化转变的关键期。从长波周期看,以页岩油气革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取得较大突破,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智能制造方兴未艾,支撑长波周期的技术革命已现端倪。从短波周期看,全球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速在2016年达到近六年以来的低点后,2017年开始出现明显回升。在长波周期和短波周期的叠加效应下,预计2018年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回暖势头。但也应注意到,前期全球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滋生了资产泡沫,而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同步回归正常化,存在刺破资产泡沫、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的风险;美国特朗普税改计划可能引发全球恶性减税竞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地缘政治局势动荡等因素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
(二)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前与其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不如说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未来工作重点将集中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上来。
一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显著转变。我国顺应经济发展基本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和激励创新来推动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经济逐步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高碳型经济向低碳型经济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向“共同富裕”型社会转变。
二是推动供给质量显著提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努力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推动增长动力显著转换。我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健全教育体系培养人才,以打造人才队伍支撑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衔接,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新产品新服务快速成长,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跨境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流等迅速成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经济提质增效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化对未来发展提出新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站起来”到“富起来”进入“强起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不再是社会生产能力落后的问题了,发展中存在的是城乡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质量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发展不充分问题。从短期看,我国经济领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金融领域蕴藏“灰犀牛”风险。近年来,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道德风险明显上升,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尚不适应。金融问题叠加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形成了当前金融领域内的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贷款、企业债、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泡沫、地方隐性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灰犀牛”风险隐患,具有极大的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危害性。一旦发生“灰犀牛”事件,跨市场、产品关联和机构关联的金融市场特征将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尽管有关部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融资平台无序扩张、政府购买服务异化、基金融资“明股实债”等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购买服务贷款异化形成违规政府性债务。政府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迫切需要,但在“堵后门”的同时没有很好地打开“前门”,使得部分基建项目面临较为突出的融资难题。存在按时完成存量融资整改难度较大,基础建设项目政府购买服务与财政规划期限不匹配,已开工项目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等问题。
三是房地产市场泡沫影响经济稳定运行。“全民皆房”推动房价持续快速飙涨,资产泡沫风险明显加大,使得商品房已经严重超越了居住属性,扭曲为财富再分配的金融工具,房地产市场扭曲式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高房价使得大学应届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买房几乎无望,高房价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涌入加剧房地产市场的扭曲,并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一旦深度调整,将会打击一系列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并造成金融乃至经济动荡,近期部分中小房企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金融风险。
经济发展质量将明显提升
综合考虑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潜在经济增长水平,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长6.6%左右,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将明显提升。
(一)生产侧逐步实现市场出清,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生产稳中趋缓,结构继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煤炭等重点领域连年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传统行业供需关系逐步改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技术产业快速成长,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良好,工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累积。但是,金融领域防风险、去杠杆力度不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等成本难以下降;工业领域由补库存逐步转向去库存。初步预计,工业生产将稳中趋缓,2018年工业生产将增长6.2%左右。
服务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分享经济、科技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但是,金融领域去杠杆导致融资等行为更趋谨慎,房地产市场销售与投资活跃程度下降,对服务业支持作用减弱。初步预计,2018年服务业生产增速将基本稳定在7.5%左右。
(二)需求侧发展更加均衡,增速稳中放缓
投资增长略有放缓。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成为国际趋势,去杠杆、防风险要求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社会投资成本难以进一步下降;商品房销售放慢的影响将会逐步传导至房地产开发建设领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当然,经济结构升级带动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初步预计,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6.8%左右。
消费需求继续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保持较快增加,农民工就业形势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为后期消费稳步运行提供良好基础;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不断加速,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新的空间;服务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并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增量来源。但是,汽车领域优惠政策效应递减将导致汽车消费减慢,房地产调控将抑制关联商品如家电、家具、装修等消费,农村消费增长的脆弱性较大等。初步预计,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左右。
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经济呈现回暖态势,市场需求继续改善,国际贸易和投资日趋活跃,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加大,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外贸企业竞争力增强,加工贸易增长企稳回升,国内市场需求改善,有助于我国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是,美国对我国发起“301调查”等贸易保护行为,制约我国重点领域对美出口;美联储持续加息及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各国货币政策带来一定冲击;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复杂,恐怖袭击、地缘冲突等突发事件较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波动等,我国出口面临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初步预计,2018年以美元计价我国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6%和8.5%左右。
(三)物价领域延续温和涨势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工业品价格上涨对消费品价格的传导作用有限;粮食库存居高不下,食品价格上涨空间受限;货币环境难以进一步宽松,流动性稳中趋紧,不支持消费价格明显攀升。但是,肉禽、部分油料等食品价格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2018年CPI将上涨2.0%左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回落。PPI翘尾因素影响将会较2017年明显减弱,生产领域供大于求局面仍然存在;对2017年工业品价格影响巨大的国内原材料价格涨幅将会趋缓;全球铁矿石供应增加、美国页岩油气复产,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将震荡走弱。但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高,环保督察力度不减,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品存在一定供应压力,初步预计2018年PPI上涨3.5%左右。
中国经济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长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切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一)“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长期坚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就是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急转弯、猛刹车、强刺激;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经济、稳物价、扩就业、增收入,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加大调结构、促改革的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在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稳”是“进”的前提条件,如果急躁冒进、只考虑结构调整和改革,却忽视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问题,一旦经济增长出现过快下滑,各种社会矛盾就会凸显,结构调整和改革也就无法有序推进。同样,如果一味求稳,缩手缩脚,不推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将来经济增长的基础难以夯实。二者有机统一、互相影响,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不符合“稳中求进”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要把握好“稳”和“进”的工作节奏和力度。要加强政策协同,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重在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重在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重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社会政策要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改革步子再快一些,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改革;开放力度要大一些,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二)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列为2018年八项重点经济工作之首。当前,结构性矛盾的根源是要素配置扭曲,因而根本途径在于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破”就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目前,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水泥、炼油、造船和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依然较大。未来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仍是重要任务。
“立”就是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近几年来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青黄不接”是我国经济不断下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需要不断培育壮大新经济动能,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从而提升整体供给体系质量。
“降”就是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当前,在美国出台30年来最大规模减税政策的背景下,我们并不需要搞恶性减税竞争,但必须正视全球性减税的现实,切实深入研究制定我国普遍性减税和完善税制的应对之策。只有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取得实质性进展,制造企业才有盈利空间,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才能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坚实动力。
(三)着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作出这一重大决策意义十分重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我们仍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建设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建设的主旋律将是高质量发展,不再是高速度增长,高质量发展将引领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追求新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执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处副处长闫敏)
第二篇:2018年,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初显,美国经济稳定回升,欧洲经济好于预期,新兴经济分化减小,但仍然处在低迷状态。尤其是美??加息、减税、缩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能级提升的挑战不少。因此,2018年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一,稳定经济预期。当前,稳定增长、投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至关重要。合适的增长率是重要的“风向标”,否则会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价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完善政策体系;而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要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
其三,精准调控经济。宏观调控要“稳”。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观政策要“实”。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针对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动创新驱动。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如探索实行2至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五,保护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成本”行动。如减税减费、降低社保成本等,还有降低空间。要重塑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家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
其六,提升民间投资。要对民间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对不能落地的要抓紧清理,对没有落实的要抓紧落地,对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紧出台。要为民间投资开启大门,尤其一些垄断领域和行业成为民间投资“死角”,应打破利益格局,向民间资本开放。要切实解决实体企业在土地和房租贵、税费和人力成本高以及融资、用工、转型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其七,防范金融风险。要管控好资金流向,保证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解决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要防范好各类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表外业务、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既要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又要把监管重点放在建立新业务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上。
第三篇: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习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下能够做出的最好选择。
“有没有”强调的是从无到有,“好不好”强调的是在有的基础上,质量的高低。质量体现着人类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在历史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的潮流中发展”,不管是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还是在民生保障方面,“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必然的选择。
高质量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经济方式是粗放型经济方式,满足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高质量则要求破除过去粗放型的经济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新模式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树立绿色发展观,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抓好经济优发展和科技强国。“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放在科技领域,也不显突兀,中兴的美国制裁案件和华为的5G就是科技方面赤裸裸的例子。在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改革之前,高质量科技就要求大力发展科技实力,积极提高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鼓励创新型人才,鼓励创新型企业。
高质量是城乡共同发展的迫切需求。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种种弊端是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部分原由。二元体制结构导致物资与劳动力的偏向,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空心化、城市病的加剧,乡村发展畸弱。高质量发展则力求破除二元体制结构,坚持城乡的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观念上不把乡村发展和城市发展对立起来,以城带乡,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一个一个山头攻破,一个高度一个高度攀登,力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终归是为了人民,完善公共服务、改善和保障民生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之所需,政之所向,行之所至”,越过吃饱穿暖的低要求,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关切人民冷暖、回应人民诉求、注重民生保障,真正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高质量发展在生态方面需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专家预测,五十年后中国将无资源可用,那该是何其可怕的局面。以前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有所忽视,高质量发展拒绝继续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提倡绿色发展,提倡资源可再生,提倡持续发展。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惟其长期,我们更需坚韧,惟其艰难,我们更需奋斗。
第四篇: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 体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实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就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
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
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系统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明确提出2018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过去5年我国取得了人民自豪、世界惊羡的伟大成就
过去5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国内外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5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累计实际增幅超过40%,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财政收入从11.7万亿元增加到17.3万亿元,增长近48%。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大幅跃升。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优化、规模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1.9%,处在国际公认的物价涨幅2%左右的理想水平;织就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使上亿人喜迁新居。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过去5年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在我国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放眼全球,中国经济发展卓尔不群、独领风骚。
在国内外形势极其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过去5年我国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无与伦比的领导力、创造力、感召力,充分显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威力,也再次表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发展前行的步伐。
在推动发展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锲而不舍激发活力、增添动力、释放潜力。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既没有走传统的粗放发展老路,也没有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解决结构性矛盾和总量问题,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大,增加的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5年累计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超过3万亿元。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既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又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产生后遗症。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经济实现稳中向好,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二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破”“立”“降”上狠下功夫。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三是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类市场主体5年增加70%以上。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成长。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扩大就业。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保等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努力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这些目标与去年相比总体没有变化,有的作了适当调整。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5%左右,与去年预期目标持平。这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也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今年首次把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纳入预期目标,主要是考虑这一指标涵盖农民工等城镇非户籍人口,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就业状况。
2018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聚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新动能更快更好发展壮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围绕改善营商环境和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减轻市场主体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应用。推进科技创新,关键是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抓紧修改废止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下决心砍掉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把各类创新主体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为基本导向,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个人所得税。围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一要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企业兼并重组,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落实各级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积极稳妥处置存量债务,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二要加大精准脱贫力度。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精准支持,强化对特定贫困群众的精准帮扶。三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眼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报告围绕人这一核心,对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作出部署。今年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菜市场、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加强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
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服务供给。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围绕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为巩固外贸稳中向好势头,报告在提出促进出口举措的同时,要求积极扩大进口。报告强调,中国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报告聚焦群众最关切最烦恼的事,提出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从促进居民增收和减轻税负两个方面提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措施,既有使所有群体都受益的普惠性措施,也有针对特定群体的措施。在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方面,强调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消除城镇“大班额”、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并对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等提出了要求。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方面,从加强“防”与“治”两个方面作出部署,包括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开展全民健身。要求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报告还部署了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