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 作者: 徐丽艳1、2
作者单位: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中国人民 商业经济 2010年 第21期 字号:【大 中 小】
◆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农产品流通体制着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完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 流通体制 问题 对策
农产品流通环节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其决定了生产产品的价值能否得以实现。尤其是对于农产品来说,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强,供给缺乏弹性,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所以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能否顺利进入市场销售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进一步影响农民的收入,并最终影响农业的发展。其次,农产品流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市场化的重要前提。农业市场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个经营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格局。过去参与计划采购和销售的一些国有农产品经营企业,已基本完成企业改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加入农产品流通行业。此外,还涌现了一批利用外资、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同时,还拥有若干农产品贩销户大军,这些流通渠道主体的发展和运作使得农产品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过去相比,农产品的价格基本上能够由市场来决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农产品批发、零售相互协调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交易市场活跃,供需两旺,买方和卖方能快速的通过市场实现交易,基本上解决了“买难”和“卖难”的问题。国家对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支持力度,所以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
和过去相比,虽然我国农产品流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和农业的未来发展相比,我国农产品流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农民的市场流通意识缺乏
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一直以来重生产,轻流通,他们只关注生产环节,关注种子、化肥、播种和收割,对于流通很少关注,在他们看来,销售不应该是自己来做的工作,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有人来采购,而价格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只需按照通行的市场价格把产品卖出去。这样的传统意识直接导致了农民在进行完生产活动后要受制于流通渠道的主导者,最终的结果是,往往到农村收购粮食的主体压低农产品的价格并且提高收购的苛刻条件,这样农民辛苦种植的粮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如何转变农民意识,让他们能够既重生产也重流通,是改变流通现状的前提。
(二)流通链条不透明且农民收入偏低
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是怎样的?农产品从农民手中进入最终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每一个环节负责的工作是什么,其加价率有多少?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消费者看到的是蔬菜和粮食的价格,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产品被别人收购了,这些被收购的产品最终售价多少他们根本不清楚也不关心,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并没有得到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收入提高。目前不透明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既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因为农民所出售的农产品价格偏低,所获利润不高;也没有让最终消费者得到好处,消费者为购买餐桌上的农产品支付了高昂价格。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透明化是农产品流通体制再造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农产品流通以个体农户为主且在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
随着流通在农业中地位的提升,思想先进的农民也开始关注流通,但是大多数农民由于都是以个体为单位,规模偏小,无法在流通中占据有利地位,所以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是我国农民固有的不利之处,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处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起点,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品源,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签订购销契约,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的更是少而又少。农民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对当地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也集中在过去和当前,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
(四)信息不对称
农民要想把产品顺利的销售,一定要清楚的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在产品生产之前就了解消费者的偏好,从而来决定自己生产的产品品种以及产品的数量,但是目前,农民只是根据过去的信息和当前的信息来确定自己生产的产品品种,缺乏一定的预测能力,结果导致了同一区域的农民总是集中生产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当农作物大丰收时就面临着农产品的低价格,而农作物稀缺价格高时,又没有办法及时进行市场供应,即便是少数农民没有随潮流进行生产或者正好赶上了好的价格,大多数也是碰运气撞上了。缺乏相应的需求信息,使得农民无法在生产进而在销售方面获得优势,无法在市场中拥有话语权。
(五)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偏低
新时代的流通要运用最新的技术水平来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水平。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整个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些技术在农产品流通当中的运用相对较少,农民并没有运用互联网技术去了解不同地区的需求特点,也不懂得运用网络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产品,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产品售卖;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相关的保险及冷藏等先进技术运用较少。经济的发展已经使消费者的需求由数量需求转为质量需求,而农民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仍然停留在过去,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最新的技术,这使得农产品的流通质量和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六)缺乏国际竞争意识且国际化程度低
当前,只有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够使农产品获得更广范围的推广。参与国际化竞争不仅仅是进行生产效率的比拼,更多的还包括营销的竞争,我国农民绝大多数缺乏营销观念,认为农产品不需要品牌,不需要包装,不需要广告,不需要推广,只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够获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当今市场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是流通过程中营销策略的竞争,所以,应适应国际化需求,增强国际竞争意识,注重在流通过程中企业经营方式的形成和现代营销意识的培养。
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对策
要解决我国农产品目前在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
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农产品的流通放到重要位置,要和生产同等对待,要像重视农业生产那样重视农产品流通。在观念转变这一方面,各级政府尤其是农村县级以及乡镇级政府应该做好相应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从上到下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重视,让更多的农民重视流通在农产品生产及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并学会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流通。
(二)理顺农产品流通环节
理顺农产品流通环节,使农产品流通过程透明化。农产品生产效率并不低,最终农产品的售价很高,但是农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这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不透明有着必然联系,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透明化方面,国家应该规范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尤其是在农产品的批发环节,应该严格准入制度,并且制定相应的规则来防止农产品流通者哄抬价格,并对哄抬物价、给消费者和农产品的生产者造成损失的中间商给予严厉的惩罚。此外,应该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进行农产品经营,比如目前在城市当中存在的早市等方式,这种早市是农民将地里的作物直接拉到市场进行出售,这种直营的方式给农民经销农产品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良好平台,是供需双赢的方式,农民可以很快的将农产品卖出去,消费者也可以消费到新鲜的、放心、低价的农产品。现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在试点经营农产品的直卖所,这将为探讨农产品新的流通模式起到巨大的支持作用。
(三)建立市场化经营组织
农民应该加强合作,成立相应的组织来进行市场化经营,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我国农业流通的一家一户式的经营模式是和分散生产经营密切联系的,生产和流通密不可分,生产的规模影响着流通的规模,农产品市场的发育情况也取决于农产品生产状况,而现阶段这种分散式的生产和经营模式既是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户经营中竞争地位的提高,要想有力的保护自身利益,就要实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的规模化运作。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够在市场采购和售卖中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市场地位的提高也就意味着经营话语权尤其是定价权的增强,只有拥有了在定价上的相应权力才能保证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现阶段,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就要通过农户的合作来实现。农户要改变原有的独立经营模式,最好以村镇为单位,按照现代公司的模式来进行农业经营,生产上,首先将土地及生产工具集中,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生产管理,从种子、化肥的采购,到中间的施肥等等集中来进行处理,而在流通方面也要交给对市场比较熟悉、具有一定市场眼光和谈判经验的人专门运作,这样既能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又能提高农作物在市场上的售卖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利润,让农户真正得到实惠,这种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可以使得农民在现有国家优惠政策下更进一步提高收益,真正实现农村富裕。
(四)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以逐步建立农村信息市场
市场化经营中,信息是主导,缺乏信息就会使农户承担低价及产品滞销的风险。为了加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就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首先应该在政府的带动下,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既要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的收集制度,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把各地的需求信息及时向农户传播,供农户进行种植品种选择的参考,也要及时、准确、有效的把自己所在村落的产品信息发布到沟通网络,供国内及国外不同需求者浏览;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农产品信息中介组织,这个组织应该专门从事对农村农副产品短期、中期、长期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工作,适时向农民发布准确、实用信息;再次,对于所收集的信息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网络盛行也导致市场上部分信息的虚假,错误识别信息所导致的后果将比无信息所致后果更严重。从长远角度看,农村信息化还要逐步过渡到在交易结算、客户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
(五)强化国际竞争意识且加强现代营销观念
目前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国际流通要求比较严格,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必须用国际竞争的思维来进行经营,并且加强现代营销观念。在这方面,要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利润,另外还要注重产品的包装。总之,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营销理念,从产品质量、品牌、包装、推广等方面着手,把优质农产品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 作者: 徐丽艳1、2
作者单位: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中国人民 商业经济 2010年 第21期 字号:【大 中 小】
推到国际市场上去,积极的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金赛美.新阶段农产品流通面临的主要困难与解决途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8)2.熊湘辉, 白彦平.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3.李志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张晓阳.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探讨.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3(3)
作者简介:
徐丽艳(1977-),黑龙江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经济理论。
第二篇: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发展商会等市场中间服务组织的作用,规范其行为写进党的决议后,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作用和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但是,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在初级阶段一样,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还很不规范,其功能的发挥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代表性不强
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多是各地自行组建,跨地区的、全国性的较少。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大约有的成员来自官员,它成为政府官员分流的一条主要渠道,因此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产品行业协会本该代表企业的利益,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及企业与市场的中介桥梁,但是因处在政府的不合理管制下,并因政府官员把行政权力带进农产品行业协会,使农产品行业协会长期处于政府行政职能的附属地位,因此它代表的只能是政府和国企的利益。因此,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在会员数量上和行业产量上就缺乏代表性,不能够代表本行业的利益,在国内、国际上统一行动。
⒉职能定位模糊
目前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偏重于管理而服务不够,或偏重于服务却不到位。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多是伴随政府机构改革自上而下产生的,也有部分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自发组成,为会员服务,这符合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方向。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许多地方出现了政府部门“收编”工商联下属同业商会的做法,这反而是一种倒退。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属性,也不符合我国政企分开的改革趋势,更不符合的公平贸易原则。
⒊人才缺乏
从目前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人才结构来看,基本以离退休和兼职人员为主。真正属于以协会为工作岗位,专业从事协会工作的人员很少。农产品行业协会人员的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更谈不到。据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对部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中专职工作人员来源主要来自离退体和内部借调,分别占总数的和,不足来自社会招聘、分配、主管部门任命或其他途径;协会工作人员数量在人或人的分别占总数的和,对专职工作人员的设置期望人或人的分别为和,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工作人员中,在本行业工作年以上的多达,年以上的占总数的,在本协会工作年以上的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为。这些统计数据,大致描绘了目前农产品行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作人员来源没有保证、离退休人中过多,影响协会工作的规范和进一步发展。
⒋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由于覆盖面过窄且非主流会员企业缺乏动力因此使在协会内部筹集资金变得十分困难。国家财政部门又缺乏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投入机制,给协会多少财政资助,完全取决于政府职能部门对协会的重视程度。社会投入机制也不健全。会员单位除了交纳会费外,是否要给协会资助以及资助多少,常务理事单位和理事单位是否要比普通会员多给协会一些资助,协会可否接受社会上的其他捐助,尚无政策对之作出规定。投入机制不健全使许多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办公场地、活动经费和人员等无法落实。在资金紧缺、管理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农产品行业协会通常很难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和开展集体协调活动。
(二)现阶段农产品行业协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
⒈政策支持不够
改革以来,尤其是进入深化改革阶段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对农产品行业协会采取鼓励和努力培植的做法。中央政府从政府机构改革入手,通过体制内转型的方法,已经在组织上基本将政府对行业的直接部门管理转移到通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间接管理;尤其是国家经贸委,不但一再制定鼓励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政策,而且还进行了农产品行业协会改革的试点,以试验其全面推开的可行性。但现在政策还存在许多制约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因素。表现在:()政府在鼓励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时,更多的强调了农产品行业协会对政府的辅助和保护国有企业利益的作用,而忽略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生命之源乃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共同利益。因此政府原有的许多不合理的管理职能向农产品行业协会转移,而且利用农产品行业协会维持行政性行业垄断,反而会引起广大企业的反感和抵触;()现有的社团管理法规,把农产品行业协会与其他社团组织混同管理,忽略了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建立新的市场秩序的独特作用,同时延缓了有关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专门立法进程;()现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尤其是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产品行业协会行政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进行严格的限制,如成立审批制度和在农产品行业协会内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目的在于防止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从而危及政府的社会合法性,这实际上严重否定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自治性质,使农产品行业协会无法履行其契约原则和民
第三篇: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析
摘要 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渠道不畅通、市场化程度较低、流通方式落后、流通产品档次较低等方面的 问题,应在加强立法、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商品流通已由 社会 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要求必须强化 农村 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现代 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目前 的农产品流通还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
(一)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
农产品流通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突出。农产品信息滞后,流通不畅,很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商品流通 网络 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农村商品流通网点数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商品质量不高,食品安全隐患较大。
(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设施不齐备、经营管理手段落后是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特征,且缺乏现代的、有组织的流通 企业 和流通体制。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普遍处于低位,农业生产循环不畅;市场主体及其组织的迟滞发育;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三)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商务部和 中国 农业大学对20个省500个村的1万家农户问卷调查,80%的村没有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97%的农户盼望城市超市向乡村延伸,77%的农户买过假冒伪劣商品。中国目前农产品交易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分等、分类和包装等标准化水平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在超市销售的比例超过75%,美国、德国达到96%,而中国平均只有5%左右。
(四)流通产品档次较低
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0%,保鲜储藏不足18%,加工比例不到25%。农产品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标准化程度还很低,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
(五)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
我国农产品成交价格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农产品的供求状况,而批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数量又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出现供求失衡,就可能产生价格和产销量的变动呈发散型的不稳定状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价格,反复出现大幅度涨跌,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 影响。
(六)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农民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他们为农产品物流提供
商品源,却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的更少。农民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
(七)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要求
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致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迟缓,与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日益增长的要求不符。
二、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实体流通等环节,完善农产品供、产、销相配套的整体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一)认真贯彻国家相关 法律 法规,大力 发展 特色农业,带动农产品流通三农 问题 是近年来我国的焦点问题,国家政策大力向农业倾斜,农产品流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时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某些地区沿海、沿边、生态、文化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使传统的生产加 工业 与 现代 的 旅游 观光农业共同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的特色,带动农产品流通。
(二)加快体制改革,建设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市场主体,改善流通方式落后问题
首先要开展多种贸易方式,规范市场管理。可以开展期货、拍卖、展会等贸易方式,规范订单农业发展,以产定销,减少生产盲目性。其次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性作用,建立健全具有引导功能的信息平台,使信息尽量做到集中、有效、实用性强。在此条件下,既要有政府的无偿信息支持,又可以适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 提供适度收费的有偿信息服务。
(三)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源头上改善农产品流通状况,优化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减少劣、差产品的数量,最终优化农产品结构。还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从加工处理等环节进行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加工深入化、销售批量化,提高生产的效率。
(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 科技 含量,创建知名品牌
对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大科技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投入,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上;提高产品的包装水平,能较好地做好产品的营销;品牌是商品的名片,同质量、同包装、不同品牌的商品在价格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加强 交通 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物流与商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加快建立与国际相互认证的标准化体系,是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我国正在逐步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并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我国在各地设立认证中心,强制推行食品安全认证,并于1998
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注成立了 中国 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在国际认可论坛大会上首批签署了国际认可多边承认协议。这标志着取得中国CNACR认可证书,就取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质量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六)培养有 理论 基础、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农村推进小城镇建设及国家 教育 政策的倾斜为高校农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吸引力,这些以前的冷门专业逐渐热起来。目前,农林专业,与农产品相关的植物保护、食品加工等专业也日益火爆。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发展农产品贸易、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深远的 影响。
参考 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2]张文松,邬文兵.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架构[J].科技导报,2004.[3] 孙民罡,曲雪梅,刘永艳.论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 经济,2006(20).
第四篇: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摘要:行政监督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监督和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监督体制对于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以及维护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提高行政效能以及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经过长期发展已逐渐完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其积极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针对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我国构建高效、权威的行政监督体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完善对策
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行政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和行政管理中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列为“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四项内容之一。所以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一、对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概述
公共行政学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对行政监督进行了定义。狭义上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主要是上级对下级)和行政系统内部专设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的视察和督导。广义上的行政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简言之,就是对行政的监督。行政监督体制是指有由公共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方式、手段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产生于新中国成立时期,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和建设,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有效的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制。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日趋规范,日趋完美,在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从总体上说,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与我国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实中行政监督体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行政监督的制度化、体制化发展在促进政府依法办事、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务员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发展较晚,并且整个监督体系庞杂,行政监督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我国行政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了许多明显的不足及问题。
(一)行政监督整体功能不强,缺乏合力
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多元化行政监督体系,监督主体、方式和渠道多,这是一个优势。但是由于多元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权责关系并没有完全理清处理,各种监督主体又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具体等问题,彼此又缺乏联系和沟通,造成了职责权限不清、职能要么交叉重复,要么监督缺位,以至于乱用权利力,推诿扯皮,互争管辖权等现象屡屡发生,这必然损害行政监督的权威和效率,削弱了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
(二)行政监督立法滞后,法律法规不完善
行政监督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监督法律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法律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健全行政法制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善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法规,为加强我国的行政监督职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行政监督立法不够完善,监督法律制度不足。具体表现有:缺失重要的监督法律、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和必须的监督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中有关监督的规范不完善,缺乏明确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部分领域甚至有空白,一些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另外还存在着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三)行政监督主体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的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但是就我国行政监督的内部监督体系来看,行政监督主体的地位不独立,导致监督缺乏力度,从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主体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关受到同级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这种领导体制,易导致行政监督主体的缺位、监督功能错位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行政监督形式单一化,重事后监督,缺乏预防监督
行政监督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应该遵循经常性联系性的原则,贯穿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全过程。依据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实施监督的阶段不同,行政监督可以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个阶段,只有三者全方位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监督方式比较单一,监督主体一直将监督工作的重点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略了预防和控制,没有把预防为主作为行政监督工作的根本目标,同时又缺乏应有的控制力度,以致造成行政偏差过多,陷入被动消极的不利局面。因此,有效的行政监督应该是问题发生前的预防和控制,建立起对行政权力使用过程的全方位监督机制,使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为一体,提高监督效能。
(五)行政监督开放性、透明度不高,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在我国行政活动的公开化、透明性不高,使“暗箱操作”、“报喜不报忧”等现象频频发生,造成政府公开的缺失和非透明,最终导致监督信息的不平等、渠道不畅通,使行政监督难以发挥实效。此外,公民的参与及监督意识不强,当公民的利益受到主管行政机关的侵犯时,不能正确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利。
(六)部分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人员的素质。从总体上说,我国行政监督主体的人员结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比较好。但是部分监督人员仍需提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思想素质不到位,办事不坚持原则、贪污腐败、监督不当等,这些问题阻碍了行政监督的有效开展。
三、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行政监督体制的协调机制,增强行政监督的整体合力
只有当行政监督体系发挥整体效能时,才会加强行政监督的力度和权威。因此,要建立内部与外部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使各系统的监督主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具体做法有:通过立法出台有关协作方面的制度,有力地保障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建立综合性协调机构,负责对各监督主体的监督目标和活动过程进行总体把握、具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严谨的监督网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便利条件,互通信息,联合合作,增强我国行政监督的整合性。
(二)健全行政监督法律体系,实现行政监督的法制化
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既是对行政监督权力及其行使的规范,又是对这种权力及行使的保障。所以,加强行政监督方面的立法,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体系,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做到有法可依,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我国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行政监督的职责、地位以及工作程序等,使之更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依法实行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和保障。
(三)提高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有效的行政监督必须要求监督机构相对于被监督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受监督对象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体系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在发挥优势的同时,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又易受人情关系的影响,从而使监督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应该建立并实行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提升行政监督部门的地位,将其从行政机关中独立出来,保证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构建全程行政监督体系,注重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督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要改变“亡羊补牢”的做法,在实际的监督活动中,把好入口关,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行政监督的根本任务所在。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效结合,既做好预防工作,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最终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
(五)增强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监督机制
政务公开是指在国家政务活动中,凡是涉及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事项,只有不属于国家机密都应向社会和群众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我们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对内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有效监督政府。对外加强宣传,让公民增强参与意识,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让人们知道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和坚决曝光违法乱纪行为,真正做到行政的公开和透明。
(六)加强行政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行政监督是通过行政监督人员的工作来实现的,要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就必须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建设行政监督的高水平队伍。一方面,行政监督人员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工作业务能力,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做事将原则,有道德责任感,培养高尚的行政伦理精神,最终提高行政监督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 [2]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8 [3]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 赵宇,杜克丹.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意义及对策分析[J].法治园地.2009 [5] 周帆,何家倪.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9,(1)[6] 管博佳.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及改革路径选择[J].大众商务,2009,(3)
[7] 杨建淮.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选择[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
第五篇: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