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1:3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2010.09.1

3每輪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都會引起各方對農產品流通的關注,而當市場價格平穩時,農產品流通的影響又往往容易被忽視。實際上,我國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有其固有的形式和特點,需要正確認識,客觀分析,不能將價格的波動片面的歸咎於流通環節。同時,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需要積極採取措施,搞活流通,提高流通效率。

一、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的特點

主要呈現“大規模流通、跨區域流通、多渠道流通、多環節流通”四大特點。

大規模流通。我國是世界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農產品總量位列世界首位。同時,農產品商品率高,流通規模大。2009年,我國蔬菜產量達6.18億噸,占世界份額的50%;水果產量2.04億噸,占世界份額的18%;水產品產量5120萬噸,占世界份額的40%;肉類產量7650萬噸,占世界份額的28%。以蔬菜、水果商品化率90%計算,2009年我國蔬菜和水果的流通量分別達到5.56億噸和1.84億噸;以水產品和肉類產品商品化率70%計算, 水產品和肉類產品的流通量分別達到3584萬噸和5355萬噸。農產品流通以原產品為主,占70%以上。此外,農產品的一部分還用於出口,蔬菜、水果出口量占總產量的1%-2%,其中80%是初級產品。

跨區域流通。受氣候條件和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我國農產品形成“區域集中生產、全國跨區流通”的局面,已形成“南品北運”、“北品南運”、“西品東運”的農產品流通格局,目前我國40%左右的農產品實現跨省流通。蔬菜方面,形成了“華南冬春蔬菜區”、“長江中上游冬春蔬菜區”、“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區”、“雲貴高原夏菜蔬菜區”、“黃土高原夏秋蔬菜區”等5個重點蔬菜產區,這些產區重點縣的蔬菜產量占了全國產量的44%,位於5大產區的山東、河南、河北三省蔬菜產量占全國產量的36%。而大城市蔬菜主要靠外地供應,如上海70%以上蔬菜要從外埠購進。水果方面,山東、河南、河北、陝西、廣東、新疆、廣西七省產量占全國的55%。肉類方面,四川、湖南、河南、山東四省的豬肉產量占全國的1/3。區域集中生產促使農產品在全國範圍內跨區域流通。

多渠道流通。我國蔬菜、瓜果類農產品大體有五種流通模式:第一種,批發市場主導型;第二種,經紀、運銷販運型;第三種,專業合作組織型;第四種,龍頭企業帶動型;第五種,超市+基地聯合采購型。其中,批發市場主導型占支配地位。目前,我國有超過70%的蔬菜、水果、水產品要經由農產品批發市場,終端環節通過農貿市場銷售的在80%左右,進超市銷售的比例不到10%。農產品通過農業合作組織銷售的比例偏低,而美國、法國、日本通過合作組織銷售的農產品比例分別達到60%、70%、97%。肉類產品在大中城市的流通中,有70%左右是通過廠場掛鉤在銷售環境較好的超市或相關零售店內流通的,30%左右是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或農貿市場流通。

多環節流通。解決農產品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需要藉助批發市場充分發揮“集”和“散”功能,這就決定了批發市場在我國農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也決定了農產品需要經過多個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蔬菜、瓜果等鮮活農產品流通一般要經歷“產地收購-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多個流通環節,肉類產品流通一般要經歷“養殖生產者-屠宰加工企業-批發配送-消費地市場-零售店、農貿市場、餐飲酒店”多個流通環節。

了解上述鮮活農產品流通的特點十分必要,有利於正確理解農產品價格波動與流通環節的關係。前段時間,部分鮮活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許多分析將矛頭直指流通環節,這樣的觀點顯然有失偏頗。因為在農產品出現“賣難”、價格低迷的時候,流通環節和流通成本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實際上,不管價格上漲還是下降,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渠道、流通環節都十分穩定,這是由上述特點決定的。因此,在鮮活農產品正常流通的情況下,流通環節對其價格的漲落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但流通環節所產生的成本和費用卻是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靜態的價格時,則需要重點分析流通環節。

二、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

流通成本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些因素是由流通環節自身特點造成的,難以調整改變,例如前面講的產銷區分離、流通環節多等因素;有些因素則是外圍因素造成的,應該而且可以得到消除,例如流通設施落後、稅費過高等因素。農產品流通領域損耗嚴重是流通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達到1000億元以上。農產品流通成本在最終價格構成中占有較高比重,其中生豬、肉雞、蔬菜流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分別達到13%、23%、54%,蔬菜在流通環節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

流通形態落後。從流通主體看,我國加入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在10%左右,而美國這一比例在90%以上,日本99%的農戶加入農協。從流通載體看,我國批發市場僅有34%的建有網絡信息中心,21%建有電子屏幕,17%配有磁卡通訊設備,大部分市場沒有信息服務。批發市場的價格形成功能較差,市場公開競價機制較落後。從流通方式看,“訂單”購銷、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滯後,農產

品超市銷售比例不足10%,而美國這一比例約95%,日本約75%。從流通設施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只有5%、15%、23%,歐美髮達國家鮮活農產品冷鏈流通率在95%以上。從交易方式看,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採用“一對一”的現貨交易,日本主要採用拍賣方式,美國採用拍賣、訂單的交易方式。

流通政策有待完善。“綠色通道”政策在操作上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蔬菜等生鮮產品不是標準件,運輸中難免出現超載現象;二是土豆、山芋、鮮玉米、鮮花生等未列入減免範圍,難免出現混裝,結果容易出現按全程、全車補交費用的現象。此外,仍有三成左右的道路需要交費。稅收政策不盡合理:一是農產品流通主體稅負重。對從事農產品批發的小規模納稅人征收4%的增值稅率(主要由市場代收代繳),遠高於市場平均利潤率;對專門為超市進行配送業務的配送公司和經營農產品的連鎖企業,按一般納稅人以13%的抵扣率實行進項稅額抵扣政策,但實踐中沒有完全落實,造成一般納稅人稅負偏高。二是農產品批發市場開辦方稅負較重,普遍繳納營業稅、城建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多項稅負。此外,批發市場、冷鏈等基礎設施的政策扶持不到位,不僅造成農產品流通方式落後,影響了流通先導功能的發揮,還加大了經營主體和消費者的成本負擔。

三、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農產品批發市場、鮮活農產品冷鏈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提升農產品流通的現代化水平,減少流通環節損耗,降低流通成本。二是完善現有農產品流通政策,減免農產品流通主體稅負,嚴格執行“綠色通道”優惠政策,同時進一步拓寬優惠範圍。三是通過政策扶持,選擇合適省市開展鮮活農產品流通試點工作,運用現代流通方式,穩定產銷關係,提高流通效率。

第二篇: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 作者: 徐丽艳1、2

作者单位: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中国人民 商业经济 2010年 第21期 字号:【大 中 小】

◆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农产品流通体制着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完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 流通体制 问题 对策

农产品流通环节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其决定了生产产品的价值能否得以实现。尤其是对于农产品来说,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强,供给缺乏弹性,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所以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能否顺利进入市场销售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进一步影响农民的收入,并最终影响农业的发展。其次,农产品流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市场化的重要前提。农业市场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个经营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格局。过去参与计划采购和销售的一些国有农产品经营企业,已基本完成企业改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加入农产品流通行业。此外,还涌现了一批利用外资、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同时,还拥有若干农产品贩销户大军,这些流通渠道主体的发展和运作使得农产品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过去相比,农产品的价格基本上能够由市场来决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农产品批发、零售相互协调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交易市场活跃,供需两旺,买方和卖方能快速的通过市场实现交易,基本上解决了“买难”和“卖难”的问题。国家对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支持力度,所以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

和过去相比,虽然我国农产品流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和农业的未来发展相比,我国农产品流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农民的市场流通意识缺乏

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一直以来重生产,轻流通,他们只关注生产环节,关注种子、化肥、播种和收割,对于流通很少关注,在他们看来,销售不应该是自己来做的工作,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有人来采购,而价格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只需按照通行的市场价格把产品卖出去。这样的传统意识直接导致了农民在进行完生产活动后要受制于流通渠道的主导者,最终的结果是,往往到农村收购粮食的主体压低农产品的价格并且提高收购的苛刻条件,这样农民辛苦种植的粮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如何转变农民意识,让他们能够既重生产也重流通,是改变流通现状的前提。

(二)流通链条不透明且农民收入偏低

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是怎样的?农产品从农民手中进入最终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每一个环节负责的工作是什么,其加价率有多少?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消费者看到的是蔬菜和粮食的价格,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产品被别人收购了,这些被收购的产品最终售价多少他们根本不清楚也不关心,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并没有得到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收入提高。目前不透明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既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因为农民所出售的农产品价格偏低,所获利润不高;也没有让最终消费者得到好处,消费者为购买餐桌上的农产品支付了高昂价格。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透明化是农产品流通体制再造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农产品流通以个体农户为主且在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

随着流通在农业中地位的提升,思想先进的农民也开始关注流通,但是大多数农民由于都是以个体为单位,规模偏小,无法在流通中占据有利地位,所以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是我国农民固有的不利之处,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处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起点,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品源,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签订购销契约,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的更是少而又少。农民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对当地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也集中在过去和当前,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

(四)信息不对称

农民要想把产品顺利的销售,一定要清楚的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在产品生产之前就了解消费者的偏好,从而来决定自己生产的产品品种以及产品的数量,但是目前,农民只是根据过去的信息和当前的信息来确定自己生产的产品品种,缺乏一定的预测能力,结果导致了同一区域的农民总是集中生产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当农作物大丰收时就面临着农产品的低价格,而农作物稀缺价格高时,又没有办法及时进行市场供应,即便是少数农民没有随潮流进行生产或者正好赶上了好的价格,大多数也是碰运气撞上了。缺乏相应的需求信息,使得农民无法在生产进而在销售方面获得优势,无法在市场中拥有话语权。

(五)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偏低

新时代的流通要运用最新的技术水平来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水平。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整个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些技术在农产品流通当中的运用相对较少,农民并没有运用互联网技术去了解不同地区的需求特点,也不懂得运用网络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产品,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产品售卖;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相关的保险及冷藏等先进技术运用较少。经济的发展已经使消费者的需求由数量需求转为质量需求,而农民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仍然停留在过去,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最新的技术,这使得农产品的流通质量和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六)缺乏国际竞争意识且国际化程度低

当前,只有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够使农产品获得更广范围的推广。参与国际化竞争不仅仅是进行生产效率的比拼,更多的还包括营销的竞争,我国农民绝大多数缺乏营销观念,认为农产品不需要品牌,不需要包装,不需要广告,不需要推广,只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够获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当今市场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是流通过程中营销策略的竞争,所以,应适应国际化需求,增强国际竞争意识,注重在流通过程中企业经营方式的形成和现代营销意识的培养。

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对策

要解决我国农产品目前在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

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农产品的流通放到重要位置,要和生产同等对待,要像重视农业生产那样重视农产品流通。在观念转变这一方面,各级政府尤其是农村县级以及乡镇级政府应该做好相应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从上到下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重视,让更多的农民重视流通在农产品生产及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并学会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流通。

(二)理顺农产品流通环节

理顺农产品流通环节,使农产品流通过程透明化。农产品生产效率并不低,最终农产品的售价很高,但是农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这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不透明有着必然联系,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透明化方面,国家应该规范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尤其是在农产品的批发环节,应该严格准入制度,并且制定相应的规则来防止农产品流通者哄抬价格,并对哄抬物价、给消费者和农产品的生产者造成损失的中间商给予严厉的惩罚。此外,应该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进行农产品经营,比如目前在城市当中存在的早市等方式,这种早市是农民将地里的作物直接拉到市场进行出售,这种直营的方式给农民经销农产品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良好平台,是供需双赢的方式,农民可以很快的将农产品卖出去,消费者也可以消费到新鲜的、放心、低价的农产品。现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在试点经营农产品的直卖所,这将为探讨农产品新的流通模式起到巨大的支持作用。

(三)建立市场化经营组织

农民应该加强合作,成立相应的组织来进行市场化经营,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我国农业流通的一家一户式的经营模式是和分散生产经营密切联系的,生产和流通密不可分,生产的规模影响着流通的规模,农产品市场的发育情况也取决于农产品生产状况,而现阶段这种分散式的生产和经营模式既是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户经营中竞争地位的提高,要想有力的保护自身利益,就要实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的规模化运作。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够在市场采购和售卖中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市场地位的提高也就意味着经营话语权尤其是定价权的增强,只有拥有了在定价上的相应权力才能保证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现阶段,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就要通过农户的合作来实现。农户要改变原有的独立经营模式,最好以村镇为单位,按照现代公司的模式来进行农业经营,生产上,首先将土地及生产工具集中,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生产管理,从种子、化肥的采购,到中间的施肥等等集中来进行处理,而在流通方面也要交给对市场比较熟悉、具有一定市场眼光和谈判经验的人专门运作,这样既能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又能提高农作物在市场上的售卖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利润,让农户真正得到实惠,这种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可以使得农民在现有国家优惠政策下更进一步提高收益,真正实现农村富裕。

(四)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以逐步建立农村信息市场

市场化经营中,信息是主导,缺乏信息就会使农户承担低价及产品滞销的风险。为了加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就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首先应该在政府的带动下,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既要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的收集制度,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把各地的需求信息及时向农户传播,供农户进行种植品种选择的参考,也要及时、准确、有效的把自己所在村落的产品信息发布到沟通网络,供国内及国外不同需求者浏览;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农产品信息中介组织,这个组织应该专门从事对农村农副产品短期、中期、长期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工作,适时向农民发布准确、实用信息;再次,对于所收集的信息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网络盛行也导致市场上部分信息的虚假,错误识别信息所导致的后果将比无信息所致后果更严重。从长远角度看,农村信息化还要逐步过渡到在交易结算、客户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

(五)强化国际竞争意识且加强现代营销观念

目前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国际流通要求比较严格,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必须用国际竞争的思维来进行经营,并且加强现代营销观念。在这方面,要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利润,另外还要注重产品的包装。总之,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营销理念,从产品质量、品牌、包装、推广等方面着手,把优质农产品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 作者: 徐丽艳1、2

作者单位: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中国人民 商业经济 2010年 第21期 字号:【大 中 小】

推到国际市场上去,积极的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金赛美.新阶段农产品流通面临的主要困难与解决途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8)2.熊湘辉, 白彦平.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3.李志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张晓阳.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探讨.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3(3)

作者简介:

徐丽艳(1977-),黑龙江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经济理论。

第三篇: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析

摘要 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渠道不畅通、市场化程度较低、流通方式落后、流通产品档次较低等方面的 问题,应在加强立法、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商品流通已由 社会 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要求必须强化 农村 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现代 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目前 的农产品流通还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

(一)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

农产品流通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突出。农产品信息滞后,流通不畅,很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商品流通 网络 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农村商品流通网点数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商品质量不高,食品安全隐患较大。

(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设施不齐备、经营管理手段落后是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特征,且缺乏现代的、有组织的流通 企业 和流通体制。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普遍处于低位,农业生产循环不畅;市场主体及其组织的迟滞发育;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三)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商务部和 中国 农业大学对20个省500个村的1万家农户问卷调查,80%的村没有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97%的农户盼望城市超市向乡村延伸,77%的农户买过假冒伪劣商品。中国目前农产品交易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分等、分类和包装等标准化水平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在超市销售的比例超过75%,美国、德国达到96%,而中国平均只有5%左右。

(四)流通产品档次较低

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0%,保鲜储藏不足18%,加工比例不到25%。农产品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标准化程度还很低,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

(五)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

我国农产品成交价格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农产品的供求状况,而批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数量又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出现供求失衡,就可能产生价格和产销量的变动呈发散型的不稳定状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价格,反复出现大幅度涨跌,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 影响。

(六)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农民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他们为农产品物流提供

商品源,却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的更少。农民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

(七)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要求

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致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迟缓,与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日益增长的要求不符。

二、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实体流通等环节,完善农产品供、产、销相配套的整体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一)认真贯彻国家相关 法律 法规,大力 发展 特色农业,带动农产品流通三农 问题 是近年来我国的焦点问题,国家政策大力向农业倾斜,农产品流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时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某些地区沿海、沿边、生态、文化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使传统的生产加 工业 与 现代 的 旅游 观光农业共同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的特色,带动农产品流通。

(二)加快体制改革,建设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市场主体,改善流通方式落后问题

首先要开展多种贸易方式,规范市场管理。可以开展期货、拍卖、展会等贸易方式,规范订单农业发展,以产定销,减少生产盲目性。其次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性作用,建立健全具有引导功能的信息平台,使信息尽量做到集中、有效、实用性强。在此条件下,既要有政府的无偿信息支持,又可以适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 提供适度收费的有偿信息服务。

(三)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源头上改善农产品流通状况,优化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减少劣、差产品的数量,最终优化农产品结构。还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从加工处理等环节进行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加工深入化、销售批量化,提高生产的效率。

(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 科技 含量,创建知名品牌

对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大科技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投入,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上;提高产品的包装水平,能较好地做好产品的营销;品牌是商品的名片,同质量、同包装、不同品牌的商品在价格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加强 交通 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物流与商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加快建立与国际相互认证的标准化体系,是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我国正在逐步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并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我国在各地设立认证中心,强制推行食品安全认证,并于1998

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注成立了 中国 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在国际认可论坛大会上首批签署了国际认可多边承认协议。这标志着取得中国CNACR认可证书,就取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质量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六)培养有 理论 基础、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农村推进小城镇建设及国家 教育 政策的倾斜为高校农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吸引力,这些以前的冷门专业逐渐热起来。目前,农林专业,与农产品相关的植物保护、食品加工等专业也日益火爆。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发展农产品贸易、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深远的 影响。

参考 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2]张文松,邬文兵.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架构[J].科技导报,2004.[3] 孙民罡,曲雪梅,刘永艳.论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 经济,2006(20).

第四篇: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建设,物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成长,我国流通业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体和业态多样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融合升级加快的趋势特点。

1.我国流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流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2009年底,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95468个,从业人员749万人,其中批发法人企业52853个,从业人员312.3万人,零售法人企业42615个,从业人员436.7万。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购进额179202.9亿元,销售额201166.2亿元,相对2009年增长15.5%。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次保持高速增长,达到15.7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突破了36万亿元,这些发展规模都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可见,无论是从流通能力、流通从业人员和流通规模来看,我国流通产业日益状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我国流通主体多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和调整,物别是加入WTO十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和对外资从事商贸流通限制的解除等政策,我国商贸流通国有垄断的格局进一步被打破。2009年我国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中国有法人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已分别下降到7.08%和13.13%,集体法人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比仅为3.82%和3.02%,私营法人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分别高达55.47%和30.27%,外商投资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分别提高到2.47%和7.33。在登记注册类型上,我国流通主体呈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公司及外资企业等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3.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止2010年底,运输线路中铁路运营里程达9.1万公里,路网密度达每万平方公里95.0公里。公路网“五纵七横”主干线全部建立,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400.82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1.75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350.66万公里,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和建制村分别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6.64%和建制村总数的81.7%。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42万公里,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31634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61个。随着铁路网、公路网、内河航道和码头泊位的快速发展与专业化、规模化升级,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随着我国流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流通能力也不断提升。2010年,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64271万吨,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7644.13亿吨公里,其中货物发送量362929万吨。货物周转量27332.68亿吨公里。全国营业性货运车辆的货运量244.8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89.67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37.89亿吨,货物周转量68427.53亿吨公里。在水路货运中,内河运输货运量18.86亿吨,货物周转量5535.74亿吨公里;沿海运输货运量13.23亿吨,货物周转量16892.63亿吨公里。

4.我国流通业态多样化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过程中,伴随着原有流通格局的打破和流通主体多元化的形成,流通业态也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百货业逐步向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多业态转变,呈现出流通业态多样化态势。从业态整体看,2009年连锁零售企业各业态总店数2536个,门店总数205022个,从业人员近237万人。从业态分布看,专业店无论是总店数、门店数还是就业人员占比都远远高于其他业态,分别为47.44%、403.4%、2.59%和10.07%。我国流通业业态单调的状态已经改变。商业错位经营、多样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5.我国流通产业链融合化

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和业态的多样化致使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正逐步由单一企业的竞争向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变化,零售商与生产商由原来的零和博奕开始走向合作共赢,推动生产、流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产业融合。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流通企业为合作生产企业提供生产决策参考;掌握货源的生产企业依据流通企业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及时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库存,加快商业周转。生产和流通企业通过合作,整合供应链,降低流通通和交易本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我国流通业在与上游生产企业融合的同时,还与现代金融服务业开始融保,如从2010年开始,有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标志着流通业开启与生产、消费和金融产业融合的时代。

6.我国流通产业升级快速化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美债务危机的扩散,加大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促使我国经济加快升级转型。同时,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互联网的普及,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为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和调整经济结构政策的指引下,特别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推动下,2005年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升级加速,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由2006年的1.3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50%,增速迅猛。其中,B2B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5131亿元,几乎呈倍速增长态势,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32%。在电子商务应用的促进下,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加速,呈现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加快融合的趋势。

7.我国流通业的综合贡献不断提高

在国内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在国内贸易业就业的人数突破1亿人大关,比2005年增加了2770万人,这是不应被忽视的重大贡献。我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三产业首位。2010年国内贸易的税收约1.4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8.6%,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年均21.5%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国税收年均增速。

一、我国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流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我国流通业发展滞后和存在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综合来看,我国流通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高层重视不够,缺乏产业定位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对流通业发展重视不够,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流通业被看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独立环节,处于社会再生产的“终端环节”,流通过程不创造价值,仅具有价值实现的功能。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价值创造思想指导下,“重工轻商”,“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导向政策盛行。各级政付奉行GDP考核指标体系,追求发展高产值的制造业,而基础性、低产值的流通业被放在次要地位。由于思想上的重视不足,引致流通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先导产业论”、“基础产业论”和“战略产业论”的观点,但直到目前在国家产业政策层面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包括商务部推动流通业纳入振兴规划的努力也未能得到政策采纳,这说明国家对流通业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依然不到位,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因此,我国流通业亟需高层重视,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流通业进行整体规划,彰显流通业的核心定位。

2.政策歧视,市场分割

在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明确战略定位,在政策制定与实

施上一直存在歧视。对流通业的政策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中央和地方预算中,政府历年来对流通业的资金支持相对其他行业明显不足。二是在对待外贸与内贸政策中,存在着重视外贸、轻视内贸的政策导向,同时,内外贸体制存在隔离,导致内外贸长期无法一体化。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某些地方盛行,导致国内市场分割,无法实现“大市场,大流通”,流通效率有待提高。四是在基础资源使用中,商业企业用水、用电的代价和成本相对于工业企业都要提高,增加了商业企业的运行成本。五是在对国内流通业实行产业政策歧视的同时,却对外资流通企业实行或明或暗的“超国民优惠待遇”,使国内流通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即使2008年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实行两税合一后,地方政府招商引准则政策依然“内外有别”,对引进入资提供相应扶持和资源使用优惠政策,对内资的激励则相对较弱。无论是产业政策上的产业歧视,还是“内外有别”的对待政策歧视,这些都是对我国流通业发展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流通业政策歧视以及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下,目前我国流通业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内外贸市场分割、区域市场分割、城乡市场分割和条块市场分割。内外市场分割导致外部市场受FOB条款的制约,对外流通很难发展;同时,外贸企业因缺乏内部了市场通路,无法支付高额的“通路费”,结果无法进入国内庞大的市场。其结果是我国外向型企业像是被斩掉手足的生产巨人,一方面受制于掌握知识产权的外国企业,另一方面受制于掌握流通渠道的外国企业,只能赚取处于“微笑曲线”底部较低的附加值。特别是这些外向型制造企业对内失去庞大市场的流通能力,无法应对外来风险,一旦受到外来的冲击则只能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尽管内部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推进,但在区域保护和条块利益的驱动下,内部流通市场区域和条块分割依然严重,成为内部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制约因素,不利于内部市场资 源和产品优化配置,国内统一大市场很难形成,最终导致流通长期滞后于生产、价值实现落后于价值创造,生产相对过剩,消费相对不足,陷入了产品积压的困境。

3.我国流通企业散小,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

流通企业散小、流通业市场集中度低和竞争不强可以通过在零售百强销售规模及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来体现。2010年,在零售百强企业中只有苏宁、国美和百联集团的销售额突破千亿元规模,而沃尔玛的销售额在2009年高达4082.14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4210亿美元,家乐福2010年销售额也高达1010亿欧元,我国零售百强企业整体的销售额仅为沃尔玛一家公司销售额的62%。同时,我国零售百强企业零售规划总体达到16641.2亿元人民币,占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为10.6%,而美国这一比例在20世纪92年代初就高达60%。可见,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整体呈现散小、微弱的状态,流通主体之间关联度低,现代化、信息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流通业集团化、规模化程度偏低,流通组织结构松散,流通效率较低,竞争力不强问题依然严重。

4.流通理论研究滞后,无法满足实践需要

我国有着悠久的“轻商、抑商和贱商”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又经历了很长的“无流通和半流通”阶段,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解决流通体制和建立市场机制问题的流通理论才开始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被广泛接受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渠道和流通组织等问题上。进入新世纪以后,理论界相继提出流通业先导产业论的流通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完善以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流通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如何推动流通理化与实践创新是摆在流通理论界面前的重大课题,曾遭受到“无用”和“取消”观点的流通理论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和地位。尽管流通理论伴随经济社会

和进代的变化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多年来对流通经济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原创性理化缺失,研究方法陈旧,再加上西方经济学不断强化,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流通经济论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面前有些力不从心,无法满足流通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践需要。

5.科学发展滞后,人才队伍培养有待提高

流通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流能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制度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复杂多样的流通实践更加需要理论指导,因而流通理论研究应该得到重视,流通应该得到大发展。然而,流通经济学并未能向其他科学一样随着形势发展和变化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反而日益走向边缘化。198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调整,将流通经济学划为应用经济学下的三级学科,流通经济学学科在很多高校被砍提或都转成其他学科。尽管最近调整学科目录,将恢复贸易经济专业,但是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保留流通经济学专来(贸易经济)的只有16家,流通经济学博士点吸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几个单位。流通学科的发展滞后致使流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流通业发展升级的重要瓶颈因素。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流通经济学却被社会遗忘是当前扩大内需政策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二、促进我国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流通业存在的上述重大问题,对于促进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重视流通产业,明确产业地位

在市场经济制和体制下,作为相对独立环节的流通业上通生产、下接消费,是国民经济顺利运行的桥梁和纽带,被比喻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目前,在我国“流通是生产的瓶颈,流通是中国企业家的困惑,流通是生产企业不可逾越的门槛。”怎样认识流通问题,不仅关系到生产企业产品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深化流通体制改芏、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重要。流通业不仅具有价值实现功能,更具有创造价值的增值功能;不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对外交往的基础,更是城市的基础和国民生活的基础。我国流通业已经具备了学者位提出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或战略产业的基本特征或特点,因此,无论是从产业功能,还是从产业价值及重要性上,流通业在国家层面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给予明确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或战略产业定位,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国家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依次明确本地区的流通业定位,引导流通业的有序发展。

2.消除政策歧视,促进市场统一

政策歧视源于认识的偏见、理论的误导或与追求目标定位的偏高。长期以来,在流通不创造价值、不属于生产性劳动观点的影响下,形成流通不是产业,更谈不上受到重视,引致其发展滞后的现实。事实上,流通产业既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又通过自身服务创造价值增值。它不仅通过创造有形的价值提供有形的产品,还通过创造无形的价值提供无形产品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多层次的需要。因此,流通产业是具有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本不应该受到产业政策的歧视对待。

同样,“内外有别”的歧视政策首先源于国内崇洋媚外的思想以及对外资的高估和盲目信任。在外资管理理念领先、技术先进和经营模式领先等认识误导下,产生对外资的盲目信任和饥渴式的需求,进而通过各种或明或隐的优惠条件吸引外资,破坏了原有的商业生态,对内资商业造成一定的打击。事实上,所有商业的本质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睥,只要商业环境好,资本都会不请自来。伤已利人的“内外有别”引资政策可以休矣。

内外贸市场分割既具有体制性的历史成因,也是“内外有别”歧视政策的结果,虽然这种体制曾经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是,内外贸市场的分割已经造成我国外贸企业对外流通受制于人、对内流通没有发展、渠道阻塞不通的局面。尽管外贸企业生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它却像一个手脚已经被斩掉的巨人,失去了机动应对能力;面对外来风险只能苦苦受煎熬,别无良策。而区域分割和条块分别是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保护的结果,成国为内统一市场的羁绊,制约了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

政策歧视的流通是业发展滞后、内外部市场分割、区域市场、部门市场分割和城乡分割的主要根源。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流通业是构建内部统一大市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据此,针对国内目前对流通业存在的产业歧视政策(包括税收、水、电、土地资源使用等)、外贸优惠政策、“内外有别”的引资政策以及由于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存在的部门保护与区域保护政策,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对国家及各部门、各区域存在的歧视政策进行清理,彻底消除政策上对流通业的歧视,特别是对内资流通企业的歧视政策;同时,制定支持流通业大展的战略政策、促进流通业快速升级发展,加快构建城乡统一、区域统一、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内外贸一体的大市场。

3.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流通竞争力

流通内已经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流通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强大的流通不可能造就经济大国,更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流通业已经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谁控制了一国的流通业,谁就控制了该国发展的命脉。

流通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在内部全部开放的情况下,国内零售百强(包括外资零售巨头在内地的销售额)整体销售规模仅为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的60%。同内零售市场分散,集中度低,我国流通企业在内外部市场竞争力都不强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因此,我们建议制定流通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强产销之间的衔接,减少流通环节,强化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升流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内资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另外,鉴于流通的桥梁和纽带功能,建议在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增加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制定中小型社区流通企业的发展。因为中小流通企业是流通的血管和神经的末梢,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保障和经济良好的运转基础。因此,在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中小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更不能以中小流通企业的损害为代价,否则,将得其反,影响居民的生活便利,破坏我国的流通生态,恶化我国的就业状况。

4.加强理论研究支持,引导流通企业健康发展

21世纪,流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顺利运行,提升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流通市场的繁荣,为流通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质和肥沃的土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流通理论研究逐步进入低谷状态。直到目前,流通研究方向分散,研究力量薄弱,研究缺乏系统性。在实践中,流通业已经成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遇到的很多问题急需流通理论进行研究,对流通理论有着迫切需求。可是,现有贫乏的流通理论不足以解释流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当前,快速发展的流通实践与相对滞后的流通理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流通业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在政策上加强对流通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理论的创新引导我国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流通学科建设,培养流通人才队伍

客观上,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为流通业发展和流通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建议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并加强流通学科建设,借这次学科调整之际恢复贸易经济学二级学科的地位;鼓励高校恢复流通经济学的学科设置;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增加设立流通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培养点。同时,加大流通经济学研究的科研投入和期刊杂志增设,提高流通经济学学科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向流通企业提供高层次的流通人才,为流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加强流通理论研究,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支撑,促进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湖北武汉市鲜活农产品流通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湖北武汉市鲜活农产品流通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综述

1.1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概述

1.1.1 农产品流通行业的界定

1.1.2 农产品流通行业的分类

(1)果蔬农产品流通

(2)鲜活农产品流通

(3)大宗农产品流通

1.1.3 农产品流通国民经济地位

1.2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历程

1.2.1 农产品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3)

1.2.2 农产品统购统销阶段(1954-1980)

1.2.3 农产品放开搞活阶段(1981-1992)

1.2.4 农产品流通深化改革阶段(1993-现在)

1.3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背景

1.3.1 农产品流通行业主要问题分析

(1)农产品流通毁损率分析

(2)农产品流通成本分析

(3)农产品产销衔接分析

(4)农产品流通范围分析

(5)农产品质量安全分析

(6)农产品流通附加值分析

1.3.2 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行业政策统计分析

2)行业重点政策解读

(2)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国民经济总体分析

2)非制造业指数分析

3)城镇居民收入分析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5)社会物流费用分析

(3)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养殖/加工技术分析

2)仓储/物流技术分析

3)电子信息技术分析

(4)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居民食品安全问题

2)农产品价格波动

第二章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运营状况分析

2.1 中国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分析

2.1.1 中国农业生产与经营情况分析

(1)农业种植规模分析

(2)农业生产规模分析

2.1.2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分析

(1)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

(2)农业产业化主要特征

(3)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

(4)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2.1.3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分析

(1)合同组织模式

(2)农业合作社模式

(3)企业组织模式

2.2 中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基础分析

2.2.1 中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析

(1)粮食生产基地

(2)生猪养殖基地

(3)水产品生产基地

(4)奶牛养殖基地

(5)优质蔬菜基地

(6)绿色果品基地

2.2.2 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分析

(1)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

(2)农产品加工业收入规模

(3)农产品加工基地分布

(4)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2.2.3 中国农产品物流园区分析

(1)农产品物流园规模

(2)重点农产品物流园

(3)农产品物流园发展趋势

2.2.4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分析

(1)农批市场规模分析

(2)批发市场组织形式

(3)批发市场盈利模式

(4)农批市场发展趋势

2.3 中国农产品物流运营状况分析

2.3.1 农产品物流特点分析

2.3.2 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1)农产品物流总体规模

(2)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

2.3.3 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2.3.4 农产品主要物流模式分析

(1)跨区域型物流模式

(2)区域型物流模式

(3)中转型物流模式

(4)地方性物流模式

(5)第三方物流模式

2.3.5 农产品运输方式比较分析

2.4 中国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分析

2.4.1 中国肉类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分析

(1)中国肉类农产品产销规模分析

(2)中国肉类农产品冷链物流分析

1)肉类农产品流通规模

2)肉类农产品腐损率

3)存在的问题分析

2.4.2 中国鲜活水产品流通市场发展分析

(1)中国鲜活水产品产销规模分析

(2)中国鲜活水产品冷链物流分析

1)鲜活水产品流通规模

2)鲜活水产品腐损率

3)存在的问题分析

2.4.3 中国乳制品流通市场发展分析

(1)中国乳制品产销规模分析

(2)中国乳制品市场流通特点

(3)中国乳制品冷链物流分析

1)乳制品流通规模

2)乳制品冷链物流模式

3)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3.1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1.1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基本趋势分析

(1)“互联互通”发展趋势

(2)“线上线下联动”发展趋势

3.1.2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农产品批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4)农产品零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1.3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细分领域发展趋势分析

(1)果蔬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鲜活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大宗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2 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3.2.1 农产品流通行业总体发展前景

3.2.2 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3.2.3 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3.2.4 农产品批发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3.2.5 农产品零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下载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温家宝要求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温家宝要求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会议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引言:4月2日,新浪财经刊出题为“湖南汉寿农民自毁万亩蔬菜 因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文章。图片里大批大批的蔬菜被铲掉的景象,谁看了都觉得心痛。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为什么生......

    各地供销合作鲜活农产品流通工作汇总情况报告

    各地供销合作农产品流通工作亮点纷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和《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

    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全5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会议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依然薄弱。随着城镇化......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社会保障作业一组成员:丁晓晓、赵梦、于婷婷、孟文蕾、姚静雯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及其和城市社保体系的对比 纵观改革开放30 年来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成就令人鼓......

    药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药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县药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2006年1月10日药品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而药品消费是被动的,人民群众一般不能自我选择。食品......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范文模版]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李志萌 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经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演变形成的。目前,在农业发展由......

    我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银行业法制不健全,操作不规范。 证券法虽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还未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投资银行业,投资银行法还没有出台。中国的证券公司还......